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跟踪审计的特点8篇

时间:2023-07-28 09:18:56

跟踪审计的特点

跟踪审计的特点篇1

【关键词】科研基建工程跟踪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63

科研事业单位的基建工程项目,为科技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物质基础和工作环境,是科研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与此同时,由于基建工程项目本身的复杂性及科研事业单位向科研工作的重点倾斜性,科研事业单位的基建项目中质量、腐败问题等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对基建工程的审计监督,是科研事业单位避免基建项目出现质量、腐败等现象的重要手段。

当前,科研事业单位大型基建工程的审计监督主要以事后结算审计为主,直接结果是部分重大问题在工程完工后才被发现,导致无法补救,或者补救成本过高。而跟踪审计采取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督的形式,在实现事前预防的同时,还可以及时发现苗头,将问题及早扼杀。目前,跟踪审计已在部分公共工程建设项目上得到采用和使用,也得到了普遍的肯定和认可。本文从科研事业单位大型基建工程项目的特性出发,探索其跟踪审计模式,为科研事业单位开展大型基建工程跟踪审计提供参考。

一、基建项目跟踪审计的定义及组织模式

(一)基建项目跟踪审计的定义

近年来,基建项目跟踪审计作为一种新兴的审计方式,在节约工程造价、预防腐败等方面发挥出了具体的作用,受到理论界和实践者的高度重视。目前,关于基建项目跟踪审计定义,尚未有统一和明确的定义,其中曹慧明(2005)认为跟踪审计,是指将建设全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或期间,审计人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及时对各阶段或期间的审计事项进行审计,并及时作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供被审计单位纠正存在的问题,改进、完善建设工作;使建设实施得以规范、有序、有效运行,取得最佳的效益。

笔者认为,基建项目跟踪审计,是一种全过程的造价控制,是审计部门对基建项目策划决策及建设实施各个阶段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效益性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督。

(二)基建项目跟踪审计的组织模式

从实践来看,单位开展基建项目跟踪审计的组织模式,基本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外包跟踪审计服务。单位由于人手等原因,采取服务外包的形式,将跟踪审计委托专业跟踪审计单位开展。

二是自行开展跟踪审计。单位由于内部人员具有工程造价、建造等职业资格,基建专业能力强,可以自行开展跟踪审计。

三是外包与自行开展相结合。既借助专业跟踪审计单位的力量,又充分利用自身人员熟悉单位的特点,将二者结合,共同服务跟踪审计。

以上三种跟踪审计组织模式,各有特点:外包跟踪审计服务,能充分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在跟踪审计方面发挥专业力量,出具的报告更具有信服力;自行开展跟踪审计,能更好地结合单位特点,咨询意见更贴近单位实际;将外包与自行开展相结合的组织模式,使专业力量与内部实际相结合,更好地控制工程造价。

各单位从自身实际出发,从工作的侧重点出发,选择了不同的组织模式,其出发点都是为了控制工程造价,对基建项目各个阶段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效益性进行监督。

二、科研事业单位基建项目跟踪审计组织模式的选择

(一)科研事业单位基建项目的特点

由于科研事业单位主要核心业务是开展科学研究,其基建项目是为科研服务,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工作基础,因此,科研事业单位的基建项目建设呈现出如下特点:

1.从建设内容来看,大部分基建项目要根据科研活动的特点,专门建设专用建筑物或者专用部位。在基建项目的设计阶段,需要使用该基建项目的科研人员参与,明确科研活动所需场地的大小、设备的摆放、辅助配套设施等。如某些生物研究,就需要专门的洁净室,在设计阶段,应提前明确。

2.从资金来看,科研事业单位的基建资金,除了来自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或者各单位主管部门的基建投资经费外,科研事业单位会自筹相当比例的资金。由于自筹资金的压力,科研事业单位更需要控制基建项目的建设成本,有效利用资金,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满足科研活动需要。

3.从基建管理角度来看,大部分科研事业单位,基建项目并非每年都有,出于成本等因素的考虑,未专门设置基建管理部门,和配置较多基建专业人才。

(二)科研事业单位跟踪审计的选择

科研事业单位,从基建工程特点出发,基于最优的原则,应选择符合自身的跟踪审计组织模式。

由于建设内容的特殊性,专业的跟踪审计单位不了解科研活动规律,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基建项目的内在使用方向;同时,从资金角度出发,处于控制工程造价成本的角度出发,围裙律,就需要专门的基建完全委托跟踪审计单位,费用将较高,因此,外包跟踪审计服务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

由于人才的缺乏,不仅仅是与基建相关的建造专业较强,还有工程造价专业也较强,大多数科研事业单位无法自行开展跟踪审计。

因此,本文认为,科研事业单位,基于最优的原则,从成本和效益角度出发,应选择将外包与自行开展相结合的跟踪审计组织模式。

三、外包与自行开展相结合的跟踪审计组织模式的具体实施内容

(一)科研单位充分借助跟踪审计单位,做好各项管理

1.选聘优秀的跟踪审计单位。按照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等相关规定,可以采取招标的方式选择业绩良好、信誉度高、专业技术力量较强和审计费用合适的专业跟踪审计单位。

2.做好沟通和协调。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科研事业单位强调跟踪审计单位是为基本建设项目服务,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不偏不倚,发挥专业的造价咨询意见。在沟通渠道和方式上,科研事业单位建立与跟踪审计单位专门的沟通渠道,强调跟踪审计单位不直接与施工方沟通,其造价咨询意见首先反馈给科研事业单位,由其与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进行沟通。在协调机制上,科研事业单位建立与跟踪审计单位的定期协调会议,专门就双方了解的情况进行协商。这样,保证跟踪审计单位真正为科研事业单位所用,代表其利益。

3.加强跟踪审计单位的评价和总结,把好出口关。由于大型基建项目的跟踪审计,是委托给第三方――专业的跟踪审计单位开展,科研事业单位有必要对其工作进行评价。在结算审计中,审减金额或审减率是委托单位评价审计价值、审计效益的重要标准,但跟踪审计的成效不仅仅体现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控制了工程造价,还对建设过程进行了监督评价,使跟踪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在工程管理中及时纠正。这些工作成果是隐性的、无法量化的,所以不能主要以审减率来简单衡量跟踪审计的价值,应从各个角度全面客观地评价跟踪审计的成果。这样通过建立健全跟踪审计单位的业绩评价考核机制,引导专业机构发挥跟踪审计的最大效用,更加深入了解基建项目的内部特性,服务科研基本建设,同时,科研事业单位可以淘汰不合适的跟踪审计单位,培养一批了解科研单位基本建设特性、配合默契的跟踪审计单位。

4.以内部培养为主,强化队伍建设。“没有合适的人,就做不好合适的事”。科研事业单位在依托跟踪审计单位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过程中,要把培养跟踪审计的复合型人才作为科研事业单位的一个重要工作来抓,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下大力气。

(二)跟踪审计单位要充分发挥专业特长

1.在合同中明确各自的权责。科研事业单位与中介机构签订审计合同,明确各自的职责。跟踪审计机构从公平公正的角度出发,按照行业规则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对审计结果负责;科研事业单位负责对中介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进行抽查与监督,监督其公平、公正依法开展审计。

2.跟踪审计单位要制定详细、可行的跟踪审计方案,明确跟踪审计的程序、内容和要求、审计资料及审计报告格式等,规范自身行为。

3.跟踪审计单位要选派优秀的跟踪审计人员,组织项目小组。小组内不仅仅要配备懂造价的土建、安装工程师,还要配备懂现场施工的建造师,和懂经济、财务等专业的人员。

4.跟踪审计单位要在关键节点,在基建项目现场驻点,将重要信息拍照留存,以便日后工程的结算、索赔纠纷的处理,以此控制工程造价。

5.跟踪审计单位建立严格的跟踪审计工作流程。在跟踪审计过程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建立严格的工作流程,并按照流程开展工作。跟踪审计应遵循监督而不是替代管理职责的原则,坚持在建设单位内部管理的原则上,实施再监督。

6.保持学习的态度。由于科研活动的特殊性,在跟踪审计过程中,跟踪审计单位对于特殊的事项,要向科学家虚心学习、请教,从科研的角度控制造价。

主要参考文献:

[1]邓芳,王娜.加强高校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 2010(13):90.

[2]张崇莉.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探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支海坤.高校基本建设中“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新思路[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4).

跟踪审计的特点篇2

【关键词】科研;基建工程;跟踪审计

科研事业单位的基建工程项目,为科技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物质基础和工作环境,是科研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与此同时,由于基建工程项目本身的复杂性及科研事业单位向科研工作的重点倾斜性,科研事业单位的基建项目中质量、腐败问题等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对基建工程的审计监督,是科研事业单位避免基建项目出现质量、腐败等现象的重要手段。当前,科研事业单位大型基建工程的审计监督主要以事后结算审计为主,直接结果是部分重大问题在工程完工后才被发现,导致无法补救,或者补救成本过高。而跟踪审计采取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督的形式,在实现事前预防的同时,还可以及时发现苗头,将问题及早扼杀。目前,跟踪审计已在部分公共工程建设项目上得到采用和使用,也得到了普遍的肯定和认可。本文从科研事业单位大型基建工程项目的特性出发,探索其跟踪审计模式,为科研事业单位开展大型基建工程跟踪审计提供参考。

一、基建项目跟踪审计的定义及组织模式

(一)基建项目跟踪审计的定义

近年来,基建项目跟踪审计作为一种新兴的审计方式,在节约工程造价、预防腐败等方面发挥出了具体的作用,受到理论界和实践者的高度重视。目前,关于基建项目跟踪审计定义,尚未有统一和明确的定义,其中曹慧明(2005)认为跟踪审计,是指将建设全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或期间,审计人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及时对各阶段或期间的审计事项进行审计,并及时作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供被审计单位纠正存在的问题,改进、完善建设工作;使建设实施得以规范、有序、有效运行,取得最佳的效益。笔者认为,基建项目跟踪审计,是一种全过程的造价控制,是审计部门对基建项目策划决策及建设实施各个阶段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效益性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督。

(二)基建项目跟踪审计的组织模式

从实践来看,单位开展基建项目跟踪审计的组织模式,基本分为以下三种:一是外包跟踪审计服务。单位由于人手等原因,采取服务外包的形式,将跟踪审计委托专业跟踪审计单位开展。二是自行开展跟踪审计。单位由于内部人员具有工程造价、建造等职业资格,基建专业能力强,可以自行开展跟踪审计。三是外包与自行开展相结合。既借助专业跟踪审计单位的力量,又充分利用自身人员熟悉单位的特点,将二者结合,共同服务跟踪审计。以上三种跟踪审计组织模式,各有特点:外包跟踪审计服务,能充分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在跟踪审计方面发挥专业力量,出具的报告更具有信服力;自行开展跟踪审计,能更好地结合单位特点,咨询意见更贴近单位实际;将外包与自行开展相结合的组织模式,使专业力量与内部实际相结合,更好地控制工程造价。各单位从自身实际出发,从工作的侧重点出发,选择了不同的组织模式,其出发点都是为了控制工程造价,对基建项目各个阶段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效益性进行监督。

二、科研事业单位基建项目跟踪审计组织模式的选择

(一)科研事业单位基建项目的特点

由于科研事业单位主要核心业务是开展科学研究,其基建项目是为科研服务,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工作基础,因此,科研事业单位的基建项目建设呈现出如下特点:1.从建设内容来看,大部分基建项目要根据科研活动的特点,专门建设专用建筑物或者专用部位。在基建项目的设计阶段,需要使用该基建项目的科研人员参与,明确科研活动所需场地的大小、设备的摆放、辅助配套设施等。如某些生物研究,就需要专门的洁净室,在设计阶段,应提前明确。2.从资金来看,科研事业单位的基建资金,除了来自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或者各单位主管部门的基建投资经费外,科研事业单位会自筹相当比例的资金。由于自筹资金的压力,科研事业单位更需要控制基建项目的建设成本,有效利用资金,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满足科研活动需要。3.从基建管理角度来看,大部分科研事业单位,基建项目并非每年都有,出于成本等因素的考虑,未专门设置基建管理部门,和配置较多基建专业人才。

(二)科研事业单位跟踪审计的选择

科研事业单位,从基建工程特点出发,基于最优的原则,应选择符合自身的跟踪审计组织模式。由于建设内容的特殊性,专业的跟踪审计单位不了解科研活动规律,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基建项目的内在使用方向;同时,从资金角度出发,处于控制工程造价成本的角度出发,围裙律,就需要专门的基建完全委托跟踪审计单位,费用将较高,因此,外包跟踪审计服务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由于人才的缺乏,不仅仅是与基建相关的建造专业较强,还有工程造价专业也较强,大多数科研事业单位无法自行开展跟踪审计。因此,本文认为,科研事业单位,基于最优的原则,从成本和效益角度出发,应选择将外包与自行开展相结合的跟踪审计组织模式。

三、外包与自行开展相结合的跟踪审计组织模式的具体实施内容

(一)科研单位充分借助跟踪审计单位,做好各项管理

1.选聘优秀的跟踪审计单位。按照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等相关规定,可以采取招标的方式选择业绩良好、信誉度高、专业技术力量较强和审计费用合适的专业跟踪审计单位。2.做好沟通和协调。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科研事业单位强调跟踪审计单位是为基本建设项目服务,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不偏不倚,发挥专业的造价咨询意见。在沟通渠道和方式上,科研事业单位建立与跟踪审计单位专门的沟通渠道,强调跟踪审计单位不直接与施工方沟通,其造价咨询意见首先反馈给科研事业单位,由其与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进行沟通。在协调机制上,科研事业单位建立与跟踪审计单位的定期协调会议,专门就双方了解的情况进行协商。这样,保证跟踪审计单位真正为科研事业单位所用,代表其利益。3.加强跟踪审计单位的评价和总结,把好出口关。由于大型基建项目的跟踪审计,是委托给第三方——专业的跟踪审计单位开展,科研事业单位有必要对其工作进行评价。在结算审计中,审减金额或审减率是委托单位评价审计价值、审计效益的重要标准,但跟踪审计的成效不仅仅体现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控制了工程造价,还对建设过程进行了监督评价,使跟踪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在工程管理中及时纠正。这些工作成果是隐性的、无法量化的,所以不能主要以审减率来简单衡量跟踪审计的价值,应从各个角度全面客观地评价跟踪审计的成果。这样通过建立健全跟踪审计单位的业绩评价考核机制,引导专业机构发挥跟踪审计的最大效用,更加深入了解基建项目的内部特性,服务科研基本建设,同时,科研事业单位可以淘汰不合适的跟踪审计单位,培养一批了解科研单位基本建设特性、配合默契的跟踪审计单位。4.以内部培养为主,强化队伍建设。“没有合适的人,就做不好合适的事”。科研事业单位在依托跟踪审计单位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过程中,要把培养跟踪审计的复合型人才作为科研事业单位的一个重要工作来抓,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下大力气。

(二)跟踪审计单位要充分发挥专业特长

1.在合同中明确各自的权责。科研事业单位与中介机构签订审计合同,明确各自的职责。跟踪审计机构从公平公正的角度出发,按照行业规则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对审计结果负责;科研事业单位负责对中介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进行抽查与监督,监督其公平、公正依法开展审计。2.跟踪审计单位要制定详细、可行的跟踪审计方案,明确跟踪审计的程序、内容和要求、审计资料及审计报告格式等,规范自身行为。3.跟踪审计单位要选派优秀的跟踪审计人员,组织项目小组。小组内不仅仅要配备懂造价的土建、安装工程师,还要配备懂现场施工的建造师,和懂经济、财务等专业的人员。4.跟踪审计单位要在关键节点,在基建项目现场驻点,将重要信息拍照留存,以便日后工程的结算、索赔纠纷的处理,以此控制工程造价。5.跟踪审计单位建立严格的跟踪审计工作流程。在跟踪审计过程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建立严格的工作流程,并按照流程开展工作。跟踪审计应遵循监督而不是替代管理职责的原则,坚持在建设单位内部管理的原则上,实施再监督。6.保持学习的态度。由于科研活动的特殊性,在跟踪审计过程中,跟踪审计单位对于特殊的事项,要向科学家虚心学习、请教,从科研的角度控制造价。

主要参考文献:

[1]邓芳,王娜.加强高校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0(13):90.

[2]张崇莉.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探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支海坤.高校基本建设中“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新思路[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4).

[4]李兆暖.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相关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2006(9):59-60.

跟踪审计的特点篇3

摘 要:最近几年,国家政策跟踪审计成为审计工作及其研究中的热点之一,但却很少人关注其审计质量提升问题。有鉴于此,本文概述国家政策跟踪审计的内涵及其特点,分析制约国家政策跟踪审计质量的障碍,探讨提升国家政策跟踪审计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 :政策跟踪审计 审计质量 人才储备

一、国家政策跟踪审计的内涵及其特点

理解国家政策跟踪审计内涵,关键看三点:一是政策审计是以政策的制定、执行及后续评价或纠偏等为主要内容的审计工作;二跟踪审计是针对特定的需要一定时段或较宽范围的审计对象,进行的全流程并确保适当覆盖面的审计工作,与非跟踪性政策审计之政策相比,政策跟踪审计所面对之政策倾向于各种宏观经济政策;三是执行,虽然部分文件及研究成果中往往笼统地说是政策审计或政策跟踪审计,没有提及“执行”二字,不过基于审计机关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权限设置的局限,暂时无法跟进政策制定环节,对后续评价及纠偏方面也仅有建议权限,所以重点是以政策执行环节为审计对象的审计工作,李克强总理提出当好政策落实“督查员”要求之“落实”正与“执行”对应。具体而言,政策跟踪审计就是以中央制定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为审计对象,评价其执行情况的效果性、效益性和合规性。

与其他审计相比,国家政策跟踪审计有四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是审计内容的综合性,政策跟踪审计比较彻底地跳出了传统财政收支审计的局限,因政策执行本身的综合性也超越了单纯的预算执行审计;二是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基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层面之高及落实环节的层次之多,国家政策跟踪审计涉及面远非一般单项审计形态所比拟;三是审计维度的多元性,不仅要求合规,更要求相对于政策本身的到位及适当,另外还还要求效率。四是审计形态的持续性,一方面跟踪审计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相对于特定审计项目而言在时段长的漫长性质,宏观政策本身的稳定性及多个宏观政策之间的协调、接续等更注定了国家政策跟踪审计在持续性方面的特点。

二、制约国家政策跟踪审计质量及其研究的障碍及问题

目前,对国家政策跟踪审计的关注中,只是零星提及质量问题,但没有系统而专门的研究。之所以出现这种奇怪现象,笔者认为主要因为如下几方面障碍及问题:

一是发展阶段问题。与财政收支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其他类型的审计相比,国家政策跟踪审计是一个相对新颖的审计形态,是2008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以后才启动的,其理念的形成及实践层面的落实均缺乏厚重积淀,尚处于以摸着石头过河为特征的初步发展阶段,对质量的严格要求及提升问题还没有规模化地提上日程。

二是质量界定问题。提及审计质量应该有一个前提,就是如何界定质量。对于初步探索阶段中的国家政策跟踪审计来说,虽然在制定评价体系的尝试及一定成果,但这方面的探索及成果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说均比较有限,相对于国家政策跟踪审计这个大概念大范畴来说严重不足。

三是思想认识问题。在国家政策跟踪审计发展初期阶段,对审计范围及涉及项目的理解较窄,影响了具体实务层面的质量实现。容易单纯地将跟踪审计界定为各级审计机关在审计项目安排中以政策跟踪审计为名目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在其他名目下的审计项目工作中没必要关注政策执行问题。在具体审计工作中,往往单纯地关注国家政策执行主体的相关行为,对基于执行效果考量的其他相关方面的调研年缺乏明确的主动性及自觉。

四是多方协调问题。信息不对称是制约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方法是沟通及协调。在特定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会涉及到省、市、县(区)、镇、村等多个层面的系列相关方,涉及主体非一般审计形态所能比拟,这对审计团队而言,争取这些涉及主体的协调配合任务较重,难度也相对较大,很难获得足够的审计基础素材,审计风险大。这个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政策跟踪审计就只能谈形式上的完成问题,而难言审计质量的提升问题。

五是资源调配问题。基于国家政策跟踪审计的系列特点,其对资金支撑、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要求比一般审计项目要高,应该调配充足的资源给予充分支持。在审计机关及相关部门预算没有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审计部门及团队可用资源往往比较有限,甚至直接利用应对其他审计项目的资源配置标准来应对国家政策跟踪审计项目。在这种情况下,系列政策跟踪审计项目只能在形式上勉强完成,很难谈具体质量提升问题。

三、提升国家政策跟踪审计质量的建议

切实推动审计人员当好政策落实“督查员”, 国家政策跟踪审计就必须思考质量提升问题。目前,提升国家政策跟踪审计质量应该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要强化质量意识。在推动国家政策审计跟踪项目过程中,应该明确或强化质量意识,意识到提升国家政策跟踪审计质量的重要性,即便是初期发展阶段也不能单纯地完成国家政策跟踪审计的流程或任务了事,不能没有质量意识,也应该打造提升审计质量的内在动力。

二要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审计质量考核评价标准及体系的确定是提升审计质量的重要前提,也为后者提供了发展方向。对于初期发展阶段的国家政策跟踪审计来说,只能走由下而上的路径,在基层次的实践积聚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在一定层面或领域不断总结,形成在不同层面和领域中公认的评价体系,以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尽量最大化地解决质量界定问题。

三是夯实基础工作。基于国家政策跟踪审计的系列特点,该类审计工作推进的基础条件比其他类型审计工作要高。所以,提升国家政策跟踪审计质量,必须先夯实基础工作,确保到位。

四是人才储备。在人才储备方面,最直接的要求是让现有审计人员掌握所涉及审计项目背后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及其相关知识与技能,以便能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客观而合理的认识和判断。最主要的要求是在能尽量扩大审计团队阵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配合各种专长不同的人员,以合理的搭配形成团队的最大合力。在人才及素质储备暂时不到位的情况下,可以重点考虑外部专家的选择和使用问题。

五是创新审计方法,基于政策跟踪审计本身的复杂性,在具体审计实务过程中需要灵活地运用丰富的审计方法。审计团队成员在推动政策跟踪审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灵活运用不同审计方法,比如要充分运用调查问卷等方法调研政策实施效果等方法。

另外,还要注意厉行审计质量追究责任机制,在基础工作层面厘定具体责任分工,在实务层面严格按照基础规范规定进行问责追究,以为政策跟踪审计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跟踪审计的特点篇4

关键词:高校;建设工程项目;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168-02

传统的基建项目竣工结算审计在工程项目竣工后对项目结算进行事后监督,往往造成“于事无补”,反而落得“秋后算帐”的尴尬局面,因而从源头上防止建设资金的虚报冒领和挥霍浪费,对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成为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基建项目进行审计监督的首要选择。怎样完成这一重任呢?在高校自身审计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建立有效的跟踪审计模式,规避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中的审计风险,控制工程造价,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者面临的难点问题。

1 目前高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主要模式及缺陷

建立何种跟踪审计模式,一般需考虑以下三点因素:

(1)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内部控制由5个部分组成: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控制环境包括态度、能力、意识以及管理者的行为;风险评估是管理层确认、分析及管理那些对目标达成有影响的风险的过程;控制活动是一系列的政策和程序,他们确保企业执行必要的措施,以监控企业目标实现的风险;信息和沟通包含企业内部信息的鉴别和流动,它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员工能够发挥他们的作用,并承担他们的责任;监督与管理层评估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过程有关;内部控制的5个组成部分是紧密联系的。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这对选择什么样的跟踪审计形式很重要。如果一个建设单位有良好的内部控制,有一支扎实的基建管理队伍和过硬的内部审计力量,可以选择松散型的跟踪审计,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重要的关节点进行介入取证。否则,就要实行紧密型的全过程跟踪审计。

(2)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重视程度。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固有风险是建设项目本身所存在的风险,控制风险与内部控制相关,这两种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法消除的。审计人员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只有降低检查风险,采取更加严格的检查措施,通过选择紧密型跟踪审计,对建设项目进行“贴身”式监督,随着建设项目的深入而一步步降低检查风险,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3)审计成本。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与以往的事后审计在审计的对象、范围、内容和环境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它的广泛性、全程性决定了开展跟踪审计的成本要比以往的审计模式高得多。同时,紧密型的跟踪审计要求人员几乎时刻在现场,其成本也比松散型的跟踪审计要高一些。在目前跟踪审计效益还不能有效计量的情况下,对跟踪审计形式的选择,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审计成本。

目前,在高校工程建设中广泛开展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模式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紧密型跟踪审计模式,即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要求审计人员从建设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招投标、合同、施工等各环节直到最后竣工结算,都进行审计监督。审计人员吃住都在施工现场,时刻监督。这样审计成本较高。

另一种是松散型跟踪审计模式,即重点环节跟踪审计方式。审计人员从工程的某个关键点作为切入点,在每个关键环节,审计人员进行跟踪审计,而不需要时刻在现场。这种审计模式往往由于跟踪的不及时或“过于紧密”,会造成审计风险较大。

由于跟踪审计的类型不同,劳动和技术手段也不相同,因此不同的跟踪审计模式的收费标准就不同。目前,在武汉地区松散型的跟踪审计计费一般不支付基本费用,仅按审减额的5%-10%收费;紧密型跟踪审计模式一般参照《关于调整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收费标准的通知》(鄂价房地字[2000]51号文)的标准,跟踪审计基本费用按文件标准计算金额的50%-100%计费,也有的按工程施工合同金额的0.1%计取,结算审计费用按审减额的5%-8%计取。

同时,这两种跟踪审计模式都是建立在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上的审计模式。相比较于传统的事后结算审计而言,无论哪种跟踪审计模式都有明显的进步之处。但高校作为这两种审计模式的行为主体,当学校内部控制设计合理,执行有效时,其发挥的作用就明显,一旦学校内部控制设计不当,执行有漏洞时,其效果就会打折扣。

高校的国有事业单位性质和资金来源以国家拔款为主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建设资金的使用最终应由国家审计机关审计,否则会造成国家审计的缺位。因此,在高校建设领域,建设项目审计还需要高校主体外的国家审计力量的介入,这样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也有助于防范建设项目中的风险。

2 高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模式的设计

高校建设项目审计经历了传统的事后结算审计,正在推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但是,由于高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缺陷以及国有资金的大量集中使用,需要国家审计的参与。因此,在实施高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过程中,应建立以学校内部审计人员为主,以社会审计为补充,通过国家审计的最终介入,建立起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相结合的新的高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模式。

以高校内部审计力量为主体进行紧密型跟踪,委托社会审计机构辅之以松散型跟踪,国家审计机关在高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基础上,对工程造价进行事后检查式的复审,从而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工程造价审计和财务审计相结合、详细审计和抽查审计相结合的高校建设工程造价跟踪审计模式。

这样筑起了跟踪审计的“三道防线”,即由内部审计机构对建设过程实施跟踪审计,在结算审计时,对建设管理部门、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编制、审查通过的工程项目竣工结算把第一道关。当内部审计力量较弱时,可以聘请相关的社会专门人才参与到工程跟踪审计中,共同把好第一道关。由社会审计人员参与工程跟踪审计过程中,结算审核时,在内审机构审核的基础上审计,把第二道关。最后由国家审计机关实施审计把第三道关。

3 新的高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1)该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模式的特点。

①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结合。内部审计人员始终站在第一线,社会审计人员按节点情况对工程建设进行监督,国家审计人员在前二者的工作的基础上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②紧密型跟踪和松散型跟踪相结合。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紧密型跟踪审计,有利于掌握第一手数据资料,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社会审计人员通过松散型的跟踪审计掌握工程状况,提高审计效率。

③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内部审计人员和社会审计人员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国家审计人员是事后审计,将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结合在一起。

④详细审计和抽查审计相结合。通过内部审计人员的详细审计,社会审计人员根据工程特点有重点的详细审计,和国家审计人员在前两者审计基础上的抽查审计,体现了详细审计和抽查审计相结合的特点。

⑤财务审计和建设工程造价审计相结合。国家审计机关事后以财政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财务审计,并附带对工程造价的确定、结算情况进行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则以建设工程造价审计为主,对建设工程过程中的财务情况进行审计。

(2)该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模式的优势。

①充分发挥学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国家审计的职能。学校内部审计人员对本单位的目标、规章制度、职能分工、业务流程、经营情况都非常了解,熟悉学校的内部情况和管理状况,但由于自身能力有限,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往往无法独立开展跟踪审计活动。而社会审计人员具备专业技术力量,但对学校的内部状况不了解,无法高效的开展项目审计工作;国家审计人员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同时各个高校都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使国家审计人员更加显得缺乏,对高校审计项目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国家审计部门通过对学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人员的跟踪审计结果进行监督与复审,提高了工作效率,发挥了国家审计的威力,而又不用面面俱到。这样就充分发挥了三者的职能。

②优势互补确保审计质量。学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都有优势,社会审计拥有各种工程审计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借助社会审计的力量可以弥补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力量的不足,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更好的实现总体目标。内部审计人员实施紧密型的跟踪审计,整天在现场实时监督学校建设管理部门和施工单位的工程施工行为,及时发现问题,做好跟踪审计记录,提供管理建议;但由于学校内部审计人员和社会审计人员都在跟踪审计第一线,有时提供咨询建议,甚至参与到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容易导致角色混淆。国家审计人员通过事后的复审,可以起到监督检查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作用,对跟踪审计工作和审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必要时可以将社会审计纳入“黑名单”。这样,可促使跟踪审计人员有效履行审计职责,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又由国家审计起到最后把关者的作用。

③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节约审计资源。社会审计进行松散型的跟踪审计,不必派人24小时跟踪审计在现场,可以将节约出来的审计人员安排其他的审计任务,避免了审计资源的闲置。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始终在工作现场,履行自己的职责,而学校也相应节约了审计费用,降低了审计成本。

参考文献

[1]尹维吉力.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2]曹慧明.建设项目跟踪审计[J].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跟踪审计的特点篇5

【关键词】跟踪审计;工程造价审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9.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44(2015)07-0107-01

前言

跟踪审计具有突出的特点和优势,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程跟踪审计是审计机关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提前介入审计,不同于传统审计方式在工程竣工验收后“秋后算账”的审计方式,有效避免了传统审计的滞后性和间接性,增强了审计的时效性,这是跟踪审计最大的优势。但是,由于工程建设具有独特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一个由多方参与的持续性的综合性活动,怎样制定切实可行的跟踪审计方案,改进审计方法,有效实施跟踪审计,最大限度的发挥跟踪审计的积极效用,这就需要专业人士进行仔细研究探索,提出更多科学有效、切合实际需要的跟踪审计模式,推动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中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

1跟踪审计的含义与特点

1.1跟踪审计的含义

跟踪审计是审计机关对特定事项、特殊资金和物质审计采取提前介入,全过程跟踪,以预防性和建设性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新型的审计模式。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中的应用契合了工程项目过程管理的特点,进行工程项目的事前、事中控制,旨在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防范建设过程发生违法、违规行为,对工程建设项目活动进行适时评价、持续监督和及时反馈。必要时审计机关可以进行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也可有重点地选择在工程实施的某些阶段实行跟踪审计,如仅在施工阶段进行跟踪审计。从实践效果看,跟踪审计在监督财政资金的管理使用、防止损失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实现了审计理念和审计模式的转变,推进政府完善制度、改进机制,有效发挥了审计部门保障和促进作用。

1.2跟踪审计的特点

在建设工程造价审计中,跟踪审计与最终竣工后结算审计相比具有其突出的特点和优势。首先,跟踪审计降低了审计风险,提高了审计质量,可以促进建设项目取得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审计风险,其本质来源于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双方博弈或者利益相关者多方博弈中的信息不对称。传统的审计方式是在工程竣工验收后,审计机关根据建设、施工及监理单位提供的结算资料进行审计,对工程中大量的隐蔽工程及施工变更,仅仅依靠书面的结算资料是很难如实精确地计算出来,一些不规范不完整的结算资料更是加剧了审计信息不对称的风险。跟踪审计将审计的着力点提前到事前,事中,强调过程控制,对于施工过程发生的重大变更、隐蔽工程、签证项目、非实体费用等可提前计量、记录、取证。相比传统审计方式而言,跟踪审计可以更准确、更全面地得到信息,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避免事后发生争议。审计人员通过参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造价管理活动,可以有效防范超预算和多付现象发生,增加了审计的透明度。跟踪审计将审计分为各个时段和不同的内容,进行动态审计,使得整个工程在审核过程中思路简洁明了,减少了后期审计工作量,也提高了审计的准确性。另外,跟踪审计还有咨询建议性的特点。审计人员在跟踪项目建设的过程当中,通过实际建设管理与审计目标的对比,可以及早发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违规操作、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并及时向建设单位提出问题所在,促进建设单位的工程管理行为具有合法合规性,从而促进科学管理。

2当前我国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2.1对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和道德有更高的要求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复杂,跟踪审计对专业素质要求非常高,它是一项综合性和专业性都特别强的审计业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对工程管理、造价,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有高度的掌握与理解,还需要他们对涉及工程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要全面广泛深入的掌握。由于建设项目各方利益诉求不同,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业务往来工作能力。而就目前人才培养状况来讲,既懂工程又懂财务、法律的人才较少,另外传统审计工作重点放在事后对数据和文字资料的审核上,较少深入施工现场,可能对施工新工艺和新材料缺乏必要的了解,思维模式可能停留在传统审计模式。全面型审计人才的缺失,审计人员跟踪审计经验不足,传统审计模式的惯性影响,对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的应用和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2.2各利益主体对跟踪审计要求的多样性

建设单位要求施工单位提高建设项目的整体建设水平,而且要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而施工单位则要追求他们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行业监管部门的目标则是工程建设项目要达到最好的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监理及设计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建设项目各方对跟踪审计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相比传统审计模式,跟踪审计的审计外环境风险呈增长状态。

3解决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中所出现问题的措施

3.1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

要真正有效地开展跟踪审计工作,首先要提升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强化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树立崇高的工作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其次,改进工作方法,完善审计程序,让审计人员充分了解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理论,制定出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程序和实施细则,保证跟踪审计有效实施;最后,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注重审计人员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跟踪审计工作质量。

3.2跟踪审计必须保持客观性、独立性和公正性

跟踪审计必须保持其特有的独立性与公正性,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在开展跟踪审计过程中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越俎代庖,大包大揽。应正确处理好与工程管理,财务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关系,明确各自职责和权限。保持审计的客观性、独立性、公正性,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二是将跟踪审计工作等同于传统的事后审计,将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与工程建设的其他工作隔离开,只关注工程造价,不能动态地监督全寿命过程各阶段运作是否正常,也不能为工程建设提供合理、有效的审计建议。

3.3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

每个工程建设项目都有各自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因此审计方案的制定必须与工程项目相适应,切忌生搬硬套,否则非但不能起到指导性作用,反而让被审单位认为跟踪审计只是走走过场,搞形式主义,降低了审计的权威性。因此应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项目特征,不同施工方案,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跟踪审计方案,使审计方案切实可行。

4结语

跟踪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审计模式,必将对我国建设工程造价审计产生重大影响。虽然跟踪审计在实践应用中仍然会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跟踪审计在建设项目中广泛地应用,这些问题终会被解决,并且会将跟踪审计方式更好地完善。

参考文献

跟踪审计的特点篇6

正如同交叉审计一样,跟踪审计也是一种审计方式。前者是组织异地审计人员对本地的审计对象(即被审计的单位、项目或事项)实施审计的一种方式,即引入空间概念组织的审计;后者则是在审计对象发展进程中而非完结后实施审计的一种方式,即引入时间概念组织的审计。赋予了时间属性的跟踪审计方式,为解决审计监督的滞后性带来了方便。更重要的是,跟踪审计能实时地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跟踪审计的组织和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主要以时间属性为主线就其方法论意义展开探讨,以期推动实践的发展。

一、跟踪审计独立性的保持

就一定时间范围内而言,跟踪审计与审计对象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实际工作中,比较容易出现审计人员参与被审计项目或事项的决策、管理或业务办理的情况,而“使审计人员处于审查自己工作成果的地位”,也就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审计独立性要求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减少影响审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外部因素以保证审计质量。任何审计都应当遵循独立性原则。不能为了解决审计的滞后性而丧失审计的独立性,发生“按下葫芦又起瓢”的现象。跟踪审计只能是对审计对象的真实性、合法性、决策程序、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和预期效果等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咨询服务。任何越俎代庖的行为,都是与独立性原则相悖的。当然,如由决策者或管理层承担责任,审计人员提供非审计服务时,可以作为例外,如审计人员在抗震救灾中参加救灾抢险等工作。

跟踪审计应当保持独立性。因此,决策者或者管理层有责任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完善审计监督的制度和机制,确保跟踪审计在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性。

二、跟踪审计的立项选择

所有的审计项目都采用跟踪审计方式既不可能,也非必要。这不仅是审计资源的有限性的限制,更是审计对象自身的特点使然。开展跟踪审计应当进行科学选项和立项。一般来说,凡审计对象发生、发展和终结的整个过程较长且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或者在可预见的时间范围内具有“一次性”(即再次发生的日期不确定或不再发生)的特点的,较适宜采用跟踪审计方式。这是因为这类审计对象可能存在如下一种或几种情况:①发生错弊无法纠正,或即使纠正了也无实际意义;②一旦造成损失难以挽回;③当事人在审计对象终结后“各奔东西”,会给事后查证带来相当大的困难;④内部控制不能长期发挥效用。所以,这类审计对象采用跟踪审计方式能充分体现审计的服务宗旨。

适宜选用跟踪审计的项目包括但不限于:

(一)目标明确、进度可控、终结期可预见的项目。如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专项资金、物资的专项审计,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等。由于前述原因,这类项目事后审计追溯起来较被动,因而适合进行跟踪审计。

(二)不满足会计核算的“持续经营假设”的企业或经营项目。如果不满足“持续经营假设”,如合同规定的经营期将满、企业资不抵债而濒临破产清算等在可以预计的未来经营将结束,其会计核算的许多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不尽相同。为保护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及员工的利益,可采用跟踪审计方式。

(三)间隔期较长或涉及面广的公共(公益)活动项目,如体育运动会、博览会、文化节、科学探险(考察)等等。这类项目有的是定期举办但问隔期较长可能承办者各不相同;有的在可预见的未来可能仅举办一次。

(四)制度安排或公众要求的项目。如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其实就是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期间的一种跟踪审计。跟踪审计项目的选择和立项,应当进行可行性分析与风险评估。重点考虑审计效果和审计风险等问。

三、跟踪审计切入点的确定

(一)按照时间点来选择和安排跟踪审计的切入点,最常见的是平均划分跟踪审计介入的时间问隔,定期开展审计。如对体育的跟踪审计,可以一个季度、半年、一年甚至两年介入一次。时间间隔短的,可以合并出具审计报告或审计意见;时间间隔长的,可以一次出具一份审计报告或审计意见。这种跟踪审计具体方式称为定期跟踪方式。

(二)按照空间点来选择和安排跟踪审计切入点,如按照重要资金物资的管理和流向的单位或地点的变更来选择和确定跟踪审计的切入点,即资金物资流向哪里,就跟踪到哪里。再如,也可采取和其他审计事项结合进行的方式选择切入点。

(三)按照被审计项目的风险管理点选择和确定跟踪审计的切入点,要求审计人员事先要分析和评估被审计项目的风险点可能出现的时间、环节和地点,并据此安排审计人员提前进场的各个时间,拟定审计方案并随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和修订。还可以采取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估,根据发现的内控薄弱环节来选择和确定跟踪审计的切入点。

(四)按照阶段性转折点选择和安排跟踪审计的切入点,即在被审计项目发展的当前阶段即将结束和下一阶段即将开始的时候切入。这样既可以对被审计项目本阶段的实施情况进行事后审计,又可以对其下一阶段的实施计划(方案)进行事前审计。

(五)按照项目中相对独立的业务单元完成点来选定跟踪审计的切入点,例如,建设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可按照其工程质量验收环节来选择和确定跟踪审计的切入点。质量验收环节的选择又可以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的大小和复杂程度,选择大小适中的质量验收单位,如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单项工程等。再如,还可以按照工程项目进度划拨资金的财务管理及收支环节来选择和确定提前切入点。

跟踪审计切入点的选择和安排,可以采用单一的办法,也可以几种办法综合起来考虑。当然,不能局限于上述几种办法。而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抓住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主要线索和关键环节进行选择和确定,如还可按照审计对象的业务流程图进行选择和确定等等。

四、跟踪审计效果的后评估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跟踪审计其实是把审计活动嵌入了审计对象的发展过程中。仅从一定的时间范围看,跟踪审计是缩短了时间段的事后审计。他从局部的连续的较小时间段来开展一系列的审计,可及时发现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提高审计的时效性。但从整个被审计项目来看,又几乎是同步跟踪进行的。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被审计项目局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不能绝对保证项目总体上也是如此。因此,跟踪审计完成后,应当开展跟踪审计效果后评估。没有效果后评估的跟踪审计是不完整的。

跟踪审计的特点篇7

近年来,各地审计机关对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跟踪审计,起到一些效果。但同时也在审计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就需要认真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便于保证审计在服务国家治理中所起到的基石作用。从宏观角度来说,审计工作能更好的推动经济稳定增长,促进改革,结构的调整,民生优惠政策更好的落实到位,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运行以及转型升级,更好的提升审计的职能,使得审计的内涵更加丰富。

二、开展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意义和特点

(一)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意义

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可以更好的保证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经营,跟踪审计是更好的监督责任人对职责的履行情况,通过跟踪审计的实施,更好的保证落实建筑跟踪审计政策,更好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在整个政策措施实施的过程中,跟踪审计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效的保证了政策的实施和运行。所以,政策落实的跟踪审计推进政策的落实、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更好的保证政府建设审计方法的实现。

(二)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主要特点

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主要特点有:首先具有时效性。跟踪审计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对社会焦点以及热点来进行关注,对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作出反应,准确的找到解决方法,防止问题持续发酵,出现滞后的情况。其次具有持续性。政策跟踪审计落实监督事前、事中政策措施的实施情况,规范和完善管理及制度,发挥审计的作用。再次具有针对性。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对经济形势的变化、政策关注、政策实施的可能性等方面的风险问题提出建议。

三、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措施落实审计制度不够规范

政策措施的落实跟踪审计属于一个全新的审计形式,目前并没有规范的标准来对规定有所明确。开展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审计缺乏相关的操作指南、指导意见等系统性的规范性文件,无法保证其有效性以及权威性。同时,国家政策措施落实审计开展的时候,审计制度和当下跟踪审计实际工作情况不相吻合,所以,政策措施的完善落实是当务之急。

(二)跟踪审计监督与管理缺乏实效性

因为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进行的比较晚,最近几年才得以重视,所以,政府部门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而且在监督和管理的实效性以及准确性方面的约束是相当缺乏的。许多跟踪审计工作不仅仅存在于表面,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因为政策措施跟踪审计会对一些部门的经济利益产生所影响。

(三)审计力量不适应

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工作的开展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有财务审计专业的技术,以及相关专业知识面的广度,同时还应该掌握政策动向,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以及深刻的洞察能力。然而,当前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只是结构单一,缺乏复合型人才,不能够熟练应用审计调查方法以及技术,又加上审计人员不足,任务繁重,没有系统完整的培训,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四)审计对象、范围更加广泛

常规审计的审计对象很明确,往往是某一个具体的单位、部门及其经济业务;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的审计对象比较抽象,不限于具体的某个单位,而是与某项经济政策相关的所有单位或部门。

四、政策措施跟踪审计措施

(一)统筹谋划,确保跟踪方式科学性

对跟踪审计的内容、周期长、人员不足等问题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一是节能的方法。对组织领导、工作方案、标准口径、审计报告以及对外公布几项原则采用统一的手段,统筹兼顾审计和人力资源,业务科室分界线有效打破。对审计人员专业的特长以及时期不同的审计工作的偏重点、混合编组、合理搭配审计人员,这样便于高效科学完成。二是复合式方法。将实施方案中政策措施跟踪审计中的事项合理的编入正在进行的审计项目实施方案中,与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等方式相结合。三是采取交叉式方法。将审计力量更好的整合,集中抽调基层审计机关人员,更好的实现省与省、市与市、县与县之间交叉审计,更好的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四是探索建立审计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采集整理审计对象的有关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为科学制订审计计划奠定基础。

(二)完善法规体系

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制定明确的、操作性比较强的审计规范以及制度,更好的对跟踪审计程序以及行为进行规范细化,评价标准体系的完善。二是要不断学习,借鉴国外政策审计经验,提出一些和我国国情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更符合的制度体系。三是积极的推动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法规制度的建设,在法律体系审计过程中,要更加明确部门政策监督权限,保证政策落实跟踪审计顺利进行。

(三)抓准审计时机

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是一项绩效审计模式,对被审计项目的执行时间、审计的资源以及审计的成本等方面的要素,选择更合理,更恰当的审计方法介入恰当的时间点。对每个项目都应该加强审计,审计机关必须充分的了解政策背景以及实施的情况,要清楚明了最适宜以及最佳介入时间间隔为多少。对政策实施周期不够长的政策项目,应该重点控制其环节,不定期跟踪审计。根据自身项目特点以及自身力量,按季度划分阶段,应该分阶段,分时期,分步骤展开审计工作。同时,应该把握政策执行阶段特点的不同,以不同程度关注,根据审计内容对审计介入深度更合理的定位。

(四)采取多种审计方式,督促审计整改,确保跟踪审计成效

在审计过程中,既要对数据、相关资料等进行审查,也要深入部门、单位、企业和项目,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多种审计方式来更深入的了解情况,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整改意见,并督促有关部门及时整改落实。具体整改情况,要在下一季度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充分发挥政策落实“督查员”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作用。

(五)强化政策执行结果的跟踪问效

跟踪审计监督问责对各部门的整改采取有效的监督问责,从而取得了审计成果。首先,整改时间的确定,按时积极的整改督促各部门。其次,对各部门进行监督的过程中,对整改情况报告予以提供,抓住问题突出部门的关键环节和责任主体,让其明白自己的责任担当。最后,应该加强对政策审计结果的执行公告力度的宣告,更好的提升社会公众政策受益群体关注政策的积极性,适当通报执行不力的人员以及部门,追责问责,更好的维护审计权威性以及严肃性,更好的发挥审计作用。

跟踪审计的特点篇8

关键词:投资项目;跟踪审计;财政收支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一、跟踪审计概述

(一)跟踪审计的概念

跟踪审计是一种较新的审计方法,是指审计部门(通常是政府审计机关)组织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合法性、真实性、规范性进行跟踪审计监督。从跟踪审计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跟踪审计可以实现被审计事项与审计实施的同步,被审计事项是审计发挥作用的主要对象,主要目的是规范被审计事项的高效运行,因此我们要从以下几点出发对跟踪审计进行定位:首先监督是跟踪审计的基本功能,虽然实施跟踪审计是在项目的中间环节中进入的,但是已经实施的局部事项仍然是审计评价的对象,对于局部事项的角度来看,跟踪审计可以说是一种事后审计,监督仍然是跟踪审计的基本功能;其次预防是跟踪审计的重要作用,被审计事项与审计的同步实施,可以及时的发现投资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更好的发挥出审计的预防功能;再次跟踪审计是一种审计的组织方式,并不是与绩效审计、财政收支审计相同的审计类型,最大的特点在于可以在投资项目的中间过程进行介入。

(二)跟踪审计的特点

从实际情况来看跟踪审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是对审计工作重点的延伸。投资施工阶段是传统审计工作的工作重点,然而跟踪审计是对建设投资项目全过程进行的审计,是对投资项目的质量和造价进行的全面审核和监督,加快了审计工作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进度,这样有利于建设单位及时的发现、解决问题,为投资建设单位提出项目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第二,实现了动态的审计。在传统的审计工作中主要是对项目竣工后进行审计,决算工作也是根据建设单位报送上来的决算资料,由审计部门进行一次性的决算,这样就,但是通过跟踪审计可以将投资项目进行分阶段分时段的动态审计,明确了审计工作的具体思路,缓解了审计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

第三,审计工作重点向事前、事中审计。在传统的审计工作中,由于在投资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由于一些建设单位不能够对审计资料进行详细的记录,降低了审计工作的质量。然而在跟踪审计中,审计人员可以深入到投资项目的施工现场中,可以及时的收集掌握工程建设中的相关信息,提高审计数据的真实性,避免施工双方纠纷的情况发生。

第四,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约了大量的审计时间。在实施审计跟踪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与监理、施工、建设方共同对投资项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跟踪记录,因此相关的工程数据就可以在施工现场立即算出,真正的实现了随算随签,降低了由于集中审计给审计人员带来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节约了大量的审计时间。

(三)国家投资项目实施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通过跟踪审计可以促进国家投资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国家投资项目实施跟踪审计有着以下的必要性:

第一,投资项目的特点和内容的需要。国家投资项目一般涉及到的金额较大,并且施工的周期较长,涉及到的领域也比较广,因此为了更好的反映出国家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就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审计,这样就可以使投资建设双方熟悉的了解投资项目资金收支的情况,监督投资项目中每一个阶段中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时的更正投资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跟踪审计可以有效的提高决策质量和投资效益。由于国家投资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所需要大量的资金,并且施工周期较长,因此保证投资项目建设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是促进投资项目顺利建设的关键所在,然而通过跟踪审计可以提高投资项目审计的正确性,提高投资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三,投资项目监督的必然要求。审查投资项目竣工结算资料是传统审计的工作重点,跟踪审计工作主要是对投资项目全过程进行的实地实时的监督、检查,改变了原来审计工作程序的单一性,审计工作人员的视野得到了开阔,可以为投资项目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四,提高项目投资管理的客观需要。由于项目投资涉及到的金额较大,因此为了保证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提高项目投资管理的水平,通过跟踪审计可以对投资项目进行实时的监督,避免项目投资中出现的问题出现,是提高项目投资管理的客观需要。

二、国家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模式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在2016年第一季度的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中,审计署重点组织对829个单位、1796个项目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并关注了以往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总的看,相关部门和地方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和存量盘活力度,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但一些单位和项目还有部分财政资金长期趴在账上,未能发挥资金效益。对1至2月份审计发现的影响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面的78个问题、156.03亿元资金,审计部门出具了整改建议函督促整改,截至一季度末,已整改74个问题、统筹盘活资金155.28亿元,尚未整改到位和3月份审计发现未及时统筹使用资金97.08亿元,审计部门正督促加快整改。

由此可见从跟踪审计的特点来看,跟踪审计可以对国家投资项目起到实施监督,该案例中国家审计署实施的跟踪审计有助于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及时下拨财政存量资金,同时有统筹回收闲置资金,及时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作用,有助于落实好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海燕.基于国家治理的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