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金融危机概述8篇

时间:2023-07-30 08:52:20

金融危机概述

金融危机概述篇1

金融生态是近年兴起的一个概念,目前人们对金融生态的论述主要表现在金融生态对金融发展的重要作用上,本文试图通过论述金融生态的内涵和金融危机与金融生态的相互关系,来说明金融生态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在处理金融危机过程中的加强金融生态建设的措施及其重要性。

一、关于金融生态

“金融生态”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博士于2003年提出的,他首次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地引申到金融领域,并强调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考察金融发展问题。“金融生态”概念一经提出,即引起了金融经济界的广泛讨论。

关于金融生态的概念,金融经济界有以下观点:中国人民银行苏宁认为,金融生态是借用生态学的概念,来比喻金融业运行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等。清华大学教授宋逢明认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够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反过来又能够有力地支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良好的信用环境有两个标志,一个是公司治理的完善,另一个就是政府对于商业银行信贷活动不再采取强烈干预。外部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变不能靠银行来进行,银行只能解决自己的公司治理问题,只能解决自己的风险管理问题,只能解决自己的金融创新问题。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需要政府和整个社会来推进。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松奇认为,金融生态是金融结构和金融活动所面临的由政治、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体制条件、政策约束、微观基础、法律法规、传统习惯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环境条件。这些因素所构成的环境条件对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经营效果、绩效评价有着各种各样的牵制和影响。

除了上述观点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金融生态是一个各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金融生态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和逐步完善的系统。

上述关于金融生态内涵的观点可归纳为以下类别:一类认为金融生态是影响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如苏宁、王松奇等:一类认为金融生态不仅包括外部环境,也包括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内部因素,如宋逢明等。

二、关于金融危机产生的金融生态解释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损失等。由于现代经济的全球一体化经济特征日益明显,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作用日益突出,因此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会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使经济增长受到打击,甚至有些时候还伴随着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以及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在全球金融发展的历史上,共出现了九次比较严重的金融危机:

世界上最早的金融危机是1637年的荷兰“郁金香热”。在1636至1637年期间,人们不仅买卖已收获的郁金香球茎,而且还提前买卖1637年将要收获的球茎,球茎的期货市场就这样诞生了。由于刚刚形成的期货市场没有明确的规则,对买卖双方都没有什么具体约束,使得商人们有可能在期货市场上翻云覆雨,买空卖空。这更使得已经被“吹”得很大的郁金香泡沫,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郁金香泡沫的高峰时期,其价格相当于一栋豪宅,相当于荷兰人平均年收入的十一倍。随着郁金香泡沫的破灭.其价格一泻千里,暴跌不止。普通品种的郁金香甚至不如一只洋葱的售价。郁金香事件不仅沉重打击了举世闻名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更使荷兰全国的经济陷入一片混乱,加速了荷兰由一个强盛的殖民帝国走向衰落的步伐。郁金香大恐慌给荷兰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之陷入了长期的经济大萧条。17世纪后半期,荷兰在欧洲的地位受到英国有力的挑战,欧洲繁荣的中心随即移向英吉利海峡彼岸。

第二次金融危机是1720年的“南海泡沫”。17世纪早期,当时南海公司通过与政府的合作,取得了承销政府债券的经营特权。由于当时英国经济兴盛,人们的资金闲置、储蓄膨胀,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因此,为牟取公司利益,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投资十分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从而导致泡沫越滚越大,后来由于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第三次金融危机是1837年的美国经济恐慌。由于美国总统杰克逊关闭了美国第二银行(美国中央银行),并将美国财政资金、贵金属由第二银行转移到其他州立银行,分散了储备,削弱了对银行业和经济的监管职能。使得在美国在1837年爆发了经济恐慌.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以及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定美国经济机制的缺失等等。

这以后又相继发生了几次金融危机。其中第四次金融危机是1907年的银行危机:第五次金融危机是1929年的大崩溃;第六次金融危机是1987年“黑色星期一”;第七次金融危机是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第八次金融危机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第九次金融危机是2008年9月的美国次贷风暴,就是离我们最近的这一次。

虽然上述金融危机的产生背景、历史影响、表现形式各异,但归结起来,上述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市场缺乏有效监管,导致风险积聚,根本原因是金融生态建设滞后,难以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从而导致金融市场发展结构不平衡,风险集中爆发。

三、金融危机对金融生态的双重影响

1 金融危机对金融生态具有破坏性的影响,每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都是对金融生态的一次洗礼。金融危机对金融生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危害实体经济,导致国民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衰退,从而危害到金融业赖以生存的经济环境,使金融生态遭到破坏。二是严重损害了市场信心,使金融市场在短期内难以重振,而要消除金融危机的影响,培育市场信心,短则需要一两年,长则需要十年八年。

2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通过采取消除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又可促进金融生态的改善。金融危机过后,金融生态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首先,在消除危机的过程中,政府针对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为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每一次金融危机的产生,背后总有影响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羁绊存在,为了实现金融经济的螺旋式发展,每一次金融危机的消除是伴随着“羁绊”的清除而发展的。最著名的例子就如1929~1933年的金融危 机中,美国政府于1933年颁布了《联邦证券法》,这部法律的颁布具有重大意见,它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规范证券交易的法律,使以往放任自由发展的市场第一次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监管,它要求所有的新股发行都必须在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而且必须披露特定的信息。

其次,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促进市场有序发展。在1987年,美国发生“黑色星期一”金融危机时,市场处于极度恐慌之中,危机的关键时刻,纽约证券交易所在一天时间内下跌了20%,比1929年危机时“两天下跌23%”的下跌幅度更为猛烈。为化解金融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下列稳定市场的措施:一是政府鼓励大企业回购股票,提升市场信心;二是美联储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及时向市场注入流动性,避免了主要企业因流动性紧张而倒闭,引起多米诺骨牌的风险。在处理金融危机过程中,政府对市场所采取的有效监管措施,不仅有利于为消除市场恐慌,化解市场风险,而且也成为世界各国的经验参照,有利于确保金融市场整体健康发展。经过上述措施,到1991年4月,市场重新攀升到了3000点以上。

第三,在危机过程中,部分经营不善、不符合市场发展方向的企业纷纷倒闭或被兼并,而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企业逐渐走上前台,从而优化了市场经济结构。

第四,在危机过后,政府反思、调整了部分经济政策,有利于实现经济健康发展,促进金融生态的改善。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的爆发,其根本原因是墨西哥的经济政策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墨西哥政府实行的将本币贬值和自由浮动的政策,不仅未能遏止资本外流,反而使以外币计价的债务不断加重。在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给予墨西哥200亿美元的援助,从而帮助墨西哥走出了金融危机困境。政府通过改进外汇政策、完善对金融体系的调控手段和机制,改善了墨西哥的金融生态,确保了墨西哥近年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四、对加强金融生态建设的措施建议

综上,金融生态是金融发展的基础,良好的金融生态有利于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实体经济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后,金融生态有了较大的改善,但要使金融成为推动未来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的源泉,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在金融市场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加强金融生态建设,以实现金融生态的内在合理性和统一性为根本原则,促进金融市场可持续健康发展。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历史看,在金融市场快速发展时,国家往往会通过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来进行调控,以防止金融市场泡沫膨胀,而忽略了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完善法规、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的监督来从根本上改善金融生态,从而使我国金融管理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要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市场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宏、微观的风险管理,及时完善法规建设,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的监督管理,以实现金融生态与金融市场发展的内在统一性。

金融危机概述篇2

——以T市H区政府为例

 一、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从整体经济到实体企业的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世界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带来的严峻考验,出于保障经济形势平稳的需要,中央政府已经习惯于在宏观层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各项政策调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特殊形势下更会采取强有力的政策调控措施支持企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各地方政府如何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正确贯彻落实好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将其快速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从微观层面直接帮助企业克服各种困难,创造和抓住机遇,使企业在确保生存的同时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和实际的课题。

本论文试通过研究分析在金融危机形势下,T市H区政府如何贯彻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采取符合自身实际的政策措施直接扶持企业发展,及其取得的经验和效果进行概括总结,力争具备一定的指导性。

研究解决上述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在现实意义方面,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经济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全球性大范围的经济波动对我国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地方政府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等特殊形势,采取何种政策措施帮助企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将会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对其进行研究总结尤其重要;二是中国幅员辽阔、国情复杂、地方差异巨大,中央政府的决策部署必然突出指导性和原则性。当中央宏观调控政策逐级传达到地方后,地方政府在实际落实上级指令的过程中,必然会结合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定适应自己区域特定情况的操作办法,调度区域经济,在金融危机等特殊形势下直接扶持企业发展。那么,总结概括一套符合地方实际、适应地方政府操作的有效的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操作办法,现实意义十分巨大。

在理论意义方面,我们可以发现,研究国家层面经济调控政策的研究非常集中,而对地方政府如何在微观层面扶持企业发展进行分析研究的不多,更没有形成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地方政府扶持企业发展的相关理论。本文即尝试从上述角度进行研究,力争为相关理论的形成做出一些贡献。同时,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及其指导下地方政府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很多是应对危机的非常举措和直接干预手段,政企在金融危机特殊情况下联系十分紧密,明显有别于我们普遍倡导的政企分开等发展方向,由此将会引出金融危机形势下对政企关系的重新界定。

 

二、论文基本理论、核心概念及相关文献综述

由于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必然从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职能角度出发,因此本文以公共经济学、政府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相关理论为支撑,并作为概念框架来分析。

本文研究的基本范畴是由政府经济学研究衍生的,具体指金融危机特定经济形势下地方政府如何从微观角度发挥服务企业职能。核心概念包括:政企关系、地方政府、扶持企业等。

通过有目的地查阅相关文献,我们认为,国外与国内从宏观角度研究把握政府与企业关系的文献比较丰富,成果比较丰硕,特别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分析社会转型期如何理顺政企关系的文献很多。同时,结合地方政府职能和施政特点,从微观角度研究其施政过程中如何具体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文献较少见,更少有对社会主义国家地方政府如何采取非常措施扶持企业发展的研究,没有一套具备较强操作性的规范实施办法,更没有形成具备一定借鉴意义的相关理论及概念。对此,本文在克服相关文献较少的困难,尽量搜集查阅相关资料的同时,更多地采用联想推理、逻辑判断、数字比较等方法对涉及问题进行原创性思考和分析研究。

   

三、论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

    本论文研究思路(逻辑进程)主要是:首先,概括总结金融危机形势下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的背景和方法。其次,结合上述背景分析,以T市H区政府为实例,综合分析研究基层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的目的、实际操作办法及其效果。最后,试归纳总结出具备一定借鉴指导性的、符合地方政府施政特点的金融危机等特殊形势下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思路办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方法论外,主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经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定量统计分析法、试验方法等研究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进行调研,掌握企业需要政府提供的服务其生产经营的政策措施,并通过准确的统计数据分析,对企业在接受政府直接扶持后生产经营效果变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得出结论。

    本文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选题原创,比较符合时势,具备较强现实意义,创新性总体较强;二是论文纵向跨度较大,从宏观经济走向、中央政府调控到地方实体企业发展形势、地方政府措施都需要阐述,从政府经济学相关理论到地方政府对促进经济、服务企业的施政尝试都需要分析研究,分析的层面、角度较多;三是研究方法涵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四是以顺应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形势的有代表性的地市级行政区为研究实例,采用资料真实客观、鲜活;五是提出观点、得出结论在当前具有较强的借鉴性、实用性、推广性。

 

四、论文基本框架结构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选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理论贡献

1.2.1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2选题研究的理论贡献

1.2.2.1金融危机特殊形势下对政企关系的新界定

1.2.2.2对地方政府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操作办法进行总结

第三节 选题研究的创新点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整体架构

第二章 政府与企业关系概述

第一节 研究政企关系重要性

2. 1.1 研究政企关系的理论意义

2.1.2 研究政企关系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二节 政企关系基本概念和理论

2.2.1 政企关系研究的历史脉络和趋势

2.2.2 政企关系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三节  我国政企关系特点

2.3.1 我国政企关系的复杂多样性

   2.3.1.1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

   2.3.1.2政府与三资企业的关系

   2.3.1.3政府与中小企业的关系

2.3.2 我国政企关系的发展变化性

   2.3.2.1改革开放前政企关系发展特点

 2.3.2.2改革开放后政企关系发展特点

   2.3.2.3金融危机特殊形势下政企关系特点(比照美国凯恩斯主义)

2.3.3 改善我国政企关系的途径

第三章 中央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政策分析

第一节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

3.1.1 政府宏观调控的历史演变和现实必要性

3.1.2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

3.1.3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趋势

第二节 21世纪初全球性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

3.2.1 21世纪初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到来

3.2.1.1 金融危机的起因及发展趋势

3.2.1.2 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政府直接干预经济)

3.2.2 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

3.2.2.1 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3.2.2.2 金融危机也为我国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第三节 中央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政策

3.3.1 金融危机形势与我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分析

3.3.2 中央政府应对金融危机宏观调控的具体政策(财政、就业等)

3.3.3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效果及发展趋势

第四章 金融危机形势下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实例分析—以T市H区为例

第一节 地方政府施政特点概述

4.1.1 地方政府施政环境特点

4.1.2 地方政府施政方式特点

4.1.3 地方政府落实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式及效果

第二节 T市H区区域发展背景概况

4.2.1  T市H区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和规划定位(具备滨海新区特殊背景)

4.2.2  T市H区区域快速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 金融危机形势下T市H区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实践

4.3.1 金融危机对T市H区企业发展的影响

4.3.2  T市H区政府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具体实践

4.3.2.1 扎实开展基层调研并制定落实中央调控政策的实施方案(从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角度,结合区域发展规划)

4.3.2.2 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从政府经济调节职能角度)

4.3.2.3 努力扩大内需消费(从政府经济调节职能角度)

4.3.2.4 潜心打造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公平环境(从政府市场监管职能角度)

4.3.2.5 全力保障企业人员就业、分配和生活水平稳定(从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角度)

4.3.2.6 利用政府优势直接扶持企业发展(分为正常服务和特殊政策措施方面)

4.3.3  T市H区政府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过程中的特点和创新

4.3.4  T市H区政府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观察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措施的归纳总结

5.1.1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遵循原则

5.1.2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二节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相关问题展望

5.2.1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的发展趋势

5.2.2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的相关理论研究

结束语

金融危机概述篇3

——以T市H区政府为例

 一、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从整体经济到实体企业的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世界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带来的严峻考验,出于保障经济形势平稳的需要,中央政府已经习惯于在宏观层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各项政策调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特殊形势下更会采取强有力的政策调控措施支持企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各地方政府如何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正确贯彻落实好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将其快速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从微观层面直接帮助企业克服各种困难,创造和抓住机遇,使企业在确保生存的同时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和实际的课题。

本论文试通过研究分析在金融危机形势下,T市H区政府如何贯彻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采取符合自身实际的政策措施直接扶持企业发展,及其取得的经验和效果进行概括总结,力争具备一定的指导性。

研究解决上述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在现实意义方面,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经济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全球性大范围的经济波动对我国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地方政府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等特殊形势,采取何种政策措施帮助企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将会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对其进行研究总结尤其重要;二是中国幅员辽阔、国情复杂、地方差异巨大,中央政府的决策部署必然突出指导性和原则性。当中央宏观调控政策逐级传达到地方后,地方政府在实际落实上级指令的过程中,必然会结合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定适应自己区域特定情况的操作办法,调度区域经济,在金融危机等特殊形势下直接扶持企业发展。那么,总结概括一套符合地方实际、适应地方政府操作的有效的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操作办法,现实意义十分巨大。

在理论意义方面,我们可以发现,研究国家层面经济调控政策的研究非常集中,而对地方政府如何在微观层面扶持企业发展进行分析研究的不多,更没有形成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地方政府扶持企业发展的相关理论。本文即尝试从上述角度进行研究,力争为相关理论的形成做出一些贡献。同时,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及其指导下地方政府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很多是应对危机的非常举措和直接干预手段,政企在金融危机特殊情况下联系十分紧密,明显有别于我们普遍倡导的政企分开等发展方向,由此将会引出金融危机形势下对政企关系的重新界定。

 

二、论文基本理论、核心概念及相关文献综述

由于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必然从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职能角度出发,因此本文以公共经济学、政府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相关理论为支撑,并作为概念框架来分析。

本文研究的基本范畴是由政府经济学研究衍生的,具体指金融危机特定经济形势下地方政府如何从微观角度发挥服务企业职能。核心概念包括:政企关系、地方政府、扶持企业等。

通过有目的地查阅相关文献,我们认为,国外与国内从宏观角度研究把握政府与企业关系的文献比较丰富,成果比较丰硕,特别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分析社会转型期如何理顺政企关系的文献很多。同时,结合地方政府职能和施政特点,从微观角度研究其施政过程中如何具体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文献较少见,更少有对社会主义国家地方政府如何采取非常措施扶持企业发展的研究,没有一套具备较强操作性的规范实施办法,更没有形成具备一定借鉴意义的相关理论及概念。对此,本文在克服相关文献较少的困难,尽量搜集查阅相关资料的同时,更多地采用联想推理、逻辑判断、数字比较等方法对涉及问题进行原创性思考和分析研究。

   

三、论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

    本论文研究思路(逻辑进程)主要是:首先,概括总结金融危机形势下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的背景和方法。其次,结合上述背景分析,以T市H区政府为实例,综合分析研究基层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的目的、实际操作办法及其效果。最后,试归纳总结出具备一定借鉴指导性的、符合地方政府施政特点的金融危机等特殊形势下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思路办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方法论外,主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经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定量统计分析法、试验方法等研究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进行调研,掌握企业需要政府提供的服务其生产经营的政策措施,并通过准确的统计数据分析,对企业在接受政府直接扶持后生产经营效果变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得出结论。

    本文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选题原创,比较符合时势,具备较强现实意义,创新性总体较强;二是论文纵向跨度较大,从宏观经济走向、中央政府调控到地方实体企业发展形势、地方政府措施都需要阐述,从政府经济学相关理论到地方政府对促进经济、服务企业的施政尝试都需要分析研究,分析的层面、角度较多;三是研究方法涵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四是以顺应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形势的有代表性的地市级行政区为研究实例,采用资料真实客观、鲜活;五是提出观点、得出结论在当前具有较强的借鉴性、实用性、推广性。

 

四、论文基本框架结构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选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理论贡献

1.2.1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2选题研究的理论贡献

1.2.2.1金融危机特殊形势下对政企关系的新界定

1.2.2.2对地方政府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操作办法进行总结

第三节 选题研究的创新点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整体架构

第二章 政府与企业关系概述

第一节 研究政企关系重要性

2. 1.1 研究政企关系的理论意义

2.1.2 研究政企关系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二节 政企关系基本概念和理论

2.2.1 政企关系研究的历史脉络和趋势

2.2.2 政企关系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三节  我国政企关系特点

2.3.1 我国政企关系的复杂多样性

   2.3.1.1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

   2.3.1.2政府与三资企业的关系

   2.3.1.3政府与中小企业的关系

2.3.2 我国政企关系的发展变化性

   2.3.2.1改革开放前政企关系发展特点

 2.3.2.2改革开放后政企关系发展特点

   2.3.2.3金融危机特殊形势下政企关系特点(比照美国凯恩斯主义)

2.3.3 改善我国政企关系的途径

第三章 中央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政策分析

第一节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

3.1.1 政府宏观调控的历史演变和现实必要性

3.1.2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

3.1.3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趋势

第二节 21世纪初全球性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

3.2.1 21世纪初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到来

3.2.1.1 金融危机的起因及发展趋势

3.2.1.2 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政府直接干预经济)

3.2.2 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

3.2.2.1 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3.2.2.2 金融危机也为我国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第三节 中央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政策

3.3.1 金融危机形势与我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分析

3.3.2 中央政府应对金融危机宏观调控的具体政策(财政、就业等)

3.3.3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效果及发展趋势

第四章 金融危机形势下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实例分析—以T市H区为例

第一节 地方政府施政特点概述

4.1.1 地方政府施政环境特点

4.1.2 地方政府施政方式特点

4.1.3 地方政府落实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式及效果

第二节 T市H区区域发展背景概况

4.2.1  T市H区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和规划定位(具备滨海新区特殊背景)

4.2.2  T市H区区域快速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 金融危机形势下T市H区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实践

4.3.1 金融危机对T市H区企业发展的影响

4.3.2  T市H区政府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具体实践

4.3.2.1 扎实开展基层调研并制定落实中央调控政策的实施方案(从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角度,结合区域发展规划)

4.3.2.2 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从政府经济调节职能角度)

4.3.2.3 努力扩大内需消费(从政府经济调节职能角度)

4.3.2.4 潜心打造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公平环境(从政府市场监管职能角度)

4.3.2.5 全力保障企业人员就业、分配和生活水平稳定(从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角度)

4.3.2.6 利用政府优势直接扶持企业发展(分为正常服务和特殊政策措施方面)

4.3.3  T市H区政府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过程中的特点和创新

4.3.4  T市H区政府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观察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措施的归纳总结

5.1.1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遵循原则

5.1.2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二节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相关问题展望

5.2.1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的发展趋势

5.2.2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的相关理论研究

结束语

金融危机概述篇4

1.旅游危机管理的外文研究文献概述

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旅游与恐怖、旅游与战争、旅游与政治不稳定因素等方面,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宏观地研究旅游企业如何进行危机管理,另一类则侧重于微观,研究某一类企业应对危机的策略,如饭店业危机管理等。相关研究情况如下:德克•格莱泽(DirkGlaesser)的《旅游业危机管理》,是当今仅有的一部全面系统论述旅游危机管理的著作,在国际旅游学术和实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者从消费者、旅游产品、竞争、政府等角度出发,列举了旅游活动的范畴,开展危机分析和诊断方法,提出早期预警体系和方法,并探讨了旅游危机管理的战略、危机计划和组织及危机管理工具。朱卓任(ChuckYGee)的《国际饭店管理》中提出饭店的危机管理,认为饭店应建立处理危机的紧急计划,以缓解各种危机,如政治危机、自然灾害、恐怖事件等,危机计划中把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财产安全和避免损失。其他研究包括:皮扎姆和曼斯菲尔德主编的《旅游、犯罪和国际安全》,主要内容包括:旅游与犯罪,旅游与政治不确定性,旅游与战争等。Sónmenz分析了旅游、恐怖活动和政治动荡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1980年到1998年36篇相关文献分析发现的研究主题,包括恐怖主义和政治动荡对游客需求的影响、袭击游客的动机、利用旅游作为政治的工具、政治暴乱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危机管理和恢复营销的效果等。

2.国内旅游危机管理研究概述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佘廉等人从事“企业危机的预警原理与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始了国内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进程。目前,国内关于旅游危机管理的基础性研究成果主要有:李九全等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旅游危机管理是“为避免和减轻危机事件给旅游业所带来的严重威胁,通过研究危机、危机预警和危机救治达到恢复旅游经营环境、恢复旅游消费信心的目的,进行的非程序化的决策过程”。郑向敏的《旅游安全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旅游安全管理手段,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先进性还存在欠缺。邹统钎的《旅游危机管理》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旅游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危机防范方法,全面分析了“非典”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路径和方式、影响程度与影响周期,对中国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同时针对中国政府处理突发事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旅游业危机管理的对策建议。谷惠敏的《旅游危机管理研究》系统地论述了旅游危机理论、介绍了危机对旅游业的冲击的表现和冲击度计量模型,较全面地分析研究了国外突发性危机冲击与激活旅游市场的实证研究,并对我国旅游业应对未来突发性危机提出了对策建议。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和美国普渡大学旅游与酒店研究中心协同进行国际合作研究,其课题是“SARS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及其危机管理研究”。该研究从旅游产业自身的脆弱性以及产品产销一致性方面分析了旅游业受“非典”影响的必然原因,并就政府采取的救市措施的效用、旅游业到底受多大影响、政府应进一步采取的政策、旅游业损失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张广瑞、魏小安的《中国旅游业:“SARS”影响与全面振兴》涉及“非典”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企业的应对措施、危机管理、旅游振兴策略、国际借鉴等多方面内容。邓冰、吴必虎、蔡利平的《国外旅游业危机管理研究综述》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李树民、温秀的《论我国旅游业突发性危机预警机制建构》在归纳分析危机的类型特征和危机管理目标的基础上,界定了建构我国应对旅游业危机的预警机制的作用和内容,并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建构预警机制的步骤和方法。其他有关研究有:戴学锋的《SARS让我们对旅游研究进行反思》,高舜礼和任佳燕的《浅析9•11对我国入境旅游影响的研究》等。此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课题组通过“非典”对旅游业的影响机制研究,重点阐述了后“非典”时代中国旅游业环境变化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调整,提出尽可能减少“非典”对中国旅游业的负面影响,政府、企业、协会应确立共同的目标,进行协调,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石培华等从“非典”事件对中国旅游产业的影响角度出发,提出旅游产业的第四特性是“敏感产业”,并从我国旅游产业轻视危机管理的现状出发提出从宏观层面开展“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二、金融危机对旅游业影响的研究概述

1.关于金融危机对旅游业影响的外文研究文献概述由于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繁性、超周期性及不可预见性,必然会对旅游业造成严重的冲击和影响,目前国内外已有学者对此方面着手进行研究,但还处于起步阶段,成果相对较少。Croach指出,对于国际旅行的价格衡量、境外目的地的旅游商品和服务的外汇价格以及不同汇率的影响是旅游业所要考虑的重要变量。Agarwal考察了商业经营发生的一般性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影响以及旅游景区的重新恢复政策。亚洲金融危机后,Pine、Chan&Leung评估了此次(1997)金融危机对旅游业的影响及旅游业发展的趋势。Raab和Schwer调查了亚洲金融危机对拉斯维加斯收入的短期和长期影响。Sausmarez研究了亚洲金融危机对马来西亚旅游业的影响。Prideaux对危机与旅游业的关系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在评估此次金融危机对旅游业影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旅游业极易受到危机的影响,原因之一就是旅游各个环节之间是高度依赖的,极易产生连锁反应。旅游研究者们尤其关注旅游业特性的研究,希望能从根本上对现象做出解释。LawsEFaulkner,B&MoscardoG认为,旅游业以“多方位的混沌”著称。SantanaG论述了全球化时代中旅游业的脆弱性(vulnerbility)。WorldBank①(2002)在巴厘岛爆炸事件之后,考察了巴厘岛旅游经济的脆弱性。国际旅行中,游客过去的旅行经历、风险的类型以及对安全的感觉程度都会影响游客将来的旅行行为。Sónmenz&Graefe以信息集合理论和保护动机理论为框架,解释为什么旅行者会避免某些目的地。Faulkner.B从广泛的与危机和灾难相关的文献入手分析旅游业的灾难,建立了一个用来分析和制定旅游灾难管理策略的一般模型,包括一系列有效的旅游灾难管理计划的先决条件和原则(旅游灾难管理框架)。同时,他还和Vikulov以澳大利亚Katherine为例来检验和补充完善这一模型。LawRob论述了亚洲金融危机对地区经济造成的重要影响,特别是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并根据官方公布数据分析预测了赴港旅游的日本游客及需求因素。deSausmarezNicolette指出,旅游业是一个脆弱的行业,分析了马来西亚旅游业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举措,以及在部门(公共、收入)层次进行旅游危机管理。SamirSharma(Nepal)以尼泊尔为例,论述了金融危机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认为金融危机使全球航空业受到重大影响从而使全球旅游业损失惨重。旅游业尽管不会覆灭,但会影响人们的旅游行为。在此情况下,旅游业和酒店行业应采取相应对策以求生存。LeanHooiHooi&SmythRussell运用LM单位根测试法,以马来西亚10个客源地市场数据分析危机对到访旅游者数量的影响是长期的还是暂时的,得出从长远看影响是暂时的结论。2009年6月,在西班牙Mallorca召开的全球经济危机与旅游的国际会议上,AndreasPapatheodorou、JaumeRosselló、HonggenXiao等指出,全球经济危机使亚太地区、欧洲、北美的经济和旅游业下滑,并分析了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和旅游业影响的结果和前景②。EgonSmeral根据2009~2010年欧盟15国的数据,分析和预测了在价格和汇率不变时国际旅游需求的变化,并从宏观经济的关键要素出发,分析其对国际旅游需求和发展的影响的模型,并提出战略性建议。PetrevskaBiljana论述了世界经济危机对马其顿旅游业的影响。

2.关于金融危机对旅游业影响的国内研究概述国内学者关于金融危机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98年到2000年期间关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二是2008年以来关于全球金融危机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其中,以全球金融危机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更为广泛和深入。(1)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各国旅游业的影响国内学者关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旅游研究,最早始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由于此次金融危机持续时间不长,影响范围不广,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因此,国内相关的研究并不太多,其对旅游业的冲击和影响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1998~2000年。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3个方面:①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各国旅游业的影响比较系统的研究主要有:郑一省的《东盟国家复兴旅游业的策略和措施》分析了1998年金融危机对东盟各国旅游业的影响,主要包括出境旅游市场疲软、入境旅游人数锐减、外汇收入大幅度下降、旅游支柱行业损失严重且竞争日趋激烈、旅游业发展计划受阻等,并探讨了东盟国家复兴旅游业的策略和措施。陈艳提出了金融危机对泰国旅游业的影响以及泰国政府的应对策略和措施。马振分析了金融危机中越南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使越南旅游业取得较大的成功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宋一兵分析并总结了亚洲金融危机后东南亚各国开拓旅游市场的有效策略,提出新的发展计划与目标、致力于提高服务质量和改善旅游环境、重视发展会议旅游、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加强区域间旅游合作、重视对中国及中国香港市场的开发等。②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周玲强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分别从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等3个层面分析了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旅游业的负面影响,并从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了7个方面的对策。刘阳的《亚洲金融危机与中国旅游业发展》分析了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下,中国出境旅游与入境旅游受影响的程度,同时探讨了开拓国内旅游的问题。杜家元的《东南亚经济危机对旅华市场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国家旅华旅游市场的影响,并提出我国开发旅游市场的对策建议。何忠诚的《金融危机对东北亚旅游客源市场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提出1997年下半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中国旅游市场深受影响,并准确地评估了金融危机对东北亚诸国旅华市场的影响。郭英之、姚新民分析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旅游市场的影响,并对我国当前发展国际旅游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提出了建议。李开宇、张艳芳通过对突发性旅游事件对入境旅游影响的时空分析,探讨了入境旅游业应对突发性事件的空间管理措施,并从时空角度分析了近年突发性旅游事件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及中国入境旅游对抗突发性旅游事件冲击的能力,并提出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区域行动建议。张广瑞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认为其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入境旅游锐减、出境旅游增加、国际旅游竞争加剧;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或建议。此外,还有不少学者研究了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地方旅游业的影响,如段合明(1998)、张玉伟(1998)、李波(1998)、盛毅(1998)、李天德(1999)、谢建刚(1998)、郭路(1998)等。③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及其他各地旅游业的影响研究梁昭、梁琦分析了亚洲金融危机对国际旅游业的影响,主要包括全球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增速放缓、亚洲出境旅游市场疲软萎缩、亚太区内国际服务贸易严重受挫等。(2)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2008年以来,国内许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旅游业进行了不同视角的研究,总的来看,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2008年9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逐步演化为全球性经济危机,多数学者都从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三大市场(即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国内旅游)的影响出发进行分析,戴斌从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以及企业融资等方面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中国旅游市场的影响,对中国旅游市场走势进行了短期和长期预测。林婧、杜富荣等的基本结论也相对一致,主要体现在:入境旅游客源锐减、国际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出境旅游人数激增、内需“漏出”加大;国内旅游市场疲软、旅游消费水平降低等。于成国认为欧美金融危机会从多个层面上影响中国的旅游经济发展,并分别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旅游投资方向的影响、对旅游市场的影响和对旅游支柱产业的影响。钟先丽认为旅游业是极易受经济波动影响的产业,经济的衰退必将导致旅游业的萧条,造成全球旅游需求与支付能力的萎缩、旅游企业资金链的吃紧、旅游消费信心的丧失。并从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三大旅游市场入手,分析金融危机对中国旅游市场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给入境游带来了较为不利的影响,从而提出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政府为刺激经济、扩大内需所推出的一揽子计划所带来的战略机遇。张冬(2008)、任静(2009)、刘涛等(2009)、魏震铭等(2009)、岳乐等(2009)、姚远(2009)、王晴(2009)等都特别探讨了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对策,主要集中于:大力发展国内旅游、加强中国特色景区建设、强化旅游管理和服务、加大休闲旅游开发力度、增加经济型酒店建设、加强国际旅游合作等。此外,高维全、王玉霞(2009)重点就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旅游产品的定价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赵建强、张海超(2009)则以秦皇岛为例提出了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各具体要素的影响研究国内学者关于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中旅游饭店和酒店、旅行社、旅游企业等各具体要素的影响研究。朗楷淳的《美国:金融危机让旅游业受伤》指出,2008年9月份以来美国旅游业受到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航空业和饭店业出现衰退。何建民在介绍和分析了金融危机下国外旅馆的经营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旅游饭店的经营策略。陈祖斌、戴祎华从市场的重新定位、着力内涵建设、做好会展营销、拓宽融资渠道及开源节流等几方面,为金融危机下我国旅游饭店业的突围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吴南(2009)从旅游市场、地域范围、星级饭店、国家政策等方面剖析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旅游饭店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苗苗(2009)、黄兰兰(2009)则分析了金融危机对经济型酒店的影响,并探讨了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的机遇。李祗辉、李明从参考韩国旅行社业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出发,提出了我国旅行社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借鉴。朱琳琳探讨了金融危机对河南旅行社行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褚士永、姜剑波则探讨了金融危机下忻州旅行社业发展的问题与出路。张赛、万华(2009)探讨了金融危机下我国旅游企业创新的重要性、旅游企业创新的对策,并提出了我国旅游企业的创新道路③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入境旅游方面,尤其是外国游客数量的下降,因此,对于我国地方旅游业来说,那些原来的入境旅游接待大省(如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北京、福建、山东、云南、广西等省市区)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应该最大,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但目前国内学者对金融危机对我国地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还相对较少,关注面也相对较窄。④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市场及旅游者的行为影响研究林龙飞、王佳佳、瞿利娟在分析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的对策。赵春峰在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旅游者行为模式的变化及新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景区的应对措施及对景区发展的预期。王永明、马耀峰、张佑印通过总体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全国和区域两个角度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入境旅游业产生的影响,并对入境旅游业走势进行了初步预测,最后提出在新形势下促进我国旅游业恢复发展的对策。邹家红、王慧琴运用总体分析结合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带给我国入境旅游业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力拉动国内旅游市场、重新定位和选择入境旅游市场、调整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入境旅游空间格局等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措施。张凌云、刘波指出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面临重大的转型和发展机遇,国民旅游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的重点,而自驾车旅游、大众度假、低碳旅游将成为今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三大热点。何建民运用国际经济学与旅游经济学原理,收集分析世界经济与世界国际旅游业发展的统计资料,对具有代表性的旅行社、旅游饭店与旅游景区点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对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香港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传导机制、对影响进行科学分析与预测的指标、影响的状况及影响的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等问题。

三、小结

金融危机概述篇5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防范对策

一、金融危机内涵的确定

国际金融危机传染一般指金融危机在国家间的传播。目前,对金融危机传染内涵的界定分歧较大。我们把学术文献中有代表性的定义归纳为6种:“概率说”、“溢出说”、“净传染说”、“过度联动说”、“极值说”和“折衷说”。下面按界定范围由大到小对这些定义进行归纳和评述。

“概率说”一般被认为是较早的现代传染定义之一。这种传染定义最为宽泛,遭受货币攻击可能性增加的国家并不必然发生危机,因而不能说明一国危机是否传染到其他国家。

“溢出说”弥补了“概率说”的上述弱点,强调传染源与传染对象之间的冲击溢出效应。溢出说将传染定义为由于危机传染国与被传染国之间的实体经济联系或者金融联系而发生的冲击。

“净传染说”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对传染进行了界定,认为危机传染与传染源国、被传染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无关,而仅仅是由于投资者或其他经济人的行为导致危机在国家之间的蔓延才能称为“传染”,并称之为净传染。

“过度联动说”是近年来被广为接受的一种实证定义,他们将传染定义为一国所引发的冲击造成他国与该国市场联动趋势的显著上升。按照这种定义,贸易联系和金融联系造成的市场联动性被解释为实体经济的相互依赖,除此之外的联动性增加才是由传染造成的,被认为是真正的危机溢出效应。

“极值说”将传染定义为可观测到的各国金融市场之间同时实现高额收益概率的增加而非金融市场之间联动性的增加,认为只有各国金融市场收益率极值同时出现时,才能说明危机从一国蔓延到了他国,因为收益率极值出现是金融泡沫或破灭或发生流动性逆转的标志。

“折衷说”从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视角,将传染定义为一地区、一国或者某金融机构发生的危机向其他地区、国家或者金融机构蔓延的过程。这种定义是在世界银行定义的基础上从宏观领域到微观领域的扩展,也为研究危机传染的微观机制提供了基础。

二、国际金融危机传染的根源

金融危机的起因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宏观经济基本面的不稳定、金融机构的脆弱性及其他因素造成的自我实现;二是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他国金融危机对本国的传染。对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根源的研究至今仍存在较大的分歧,主要有危机传染的“全球化说”、“国际金融市场内在不稳定性说”、“微观基础说”三派观点。

(一)危机传染的“全球化说”

该理论的观点是,两国之间经济与金融一体化程度越高,资产价格和其他经济变量变动的同步性越强,基本面冲击和投资者行为冲击造成的传染程度也会越深。而多数人认为金融一体化仅仅是危机传染的条件,而不是危机传染的原因。他们认为,传染的原因有两大类:一类是宏观经济基本面冲击,分为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金融联系和共同冲击等。另一类是其他非基本面的偶然因素,包括流动性因素、投资者因素、政治因素、政策因素和文化因素等。

(二)危机传染的“国际金融市场内在不稳定性说”

沿着金融机构内在脆弱性理论和金融市场内在不稳定性理论思路,林毅夫认为一场危机之所以能够从一国爆发并迅速传染到其他经济体,其共同外因是由下述三方面因素导致的国际金融市场内在不稳定性: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资金流动容易受到市场预期和信心变化的影响;二是科技进步使得大规模跨境交易迅速;三是出现大量国际风险投资基金、投资银行等杠杆交易者的投资或投机行为。

(三)危机传染的“微观基础说”

对危机传染的研究着眼于微观角度,一是为危机传染的根源寻找微观基础,二是研究微观主体金融机构之间的危机传染机制。流动性不足和资产价格的变换被认为是导致危机传染的原因。

三、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

危机的传染在概念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强调不同市场间的相互依赖所导致的溢出效应。这种相互依赖是指由于实体经济或者金融方面的链接,使得局部的或全球性的冲击在国际间的传播。第二类则指危机的传染与可观测到的宏观经济或其他基本面无关,而仅仅是由于投资者或其他金融经纪人的行为结果。

学者们对传染的定义不同,而且对传染机制的分类研究也大相径庭,主要有以下研究成果:

(一)实体传染机制

实体经济传染是指通过实体经济关联而达成的危机在国家间的传导和扩散。其具体形式有:

1.贸易伙伴型传染。一个国家的危机恶化了另一个与其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令其陷入金融危机,这被称之为贸易伙伴型传染。贸易伙伴型传染有两个传导路径:其一是直接的进出口传染;其二是间接价格冲击传染。前者是指爆发危机的国家货币大幅贬值,进口减少而出口增加,从而导致其贸易伙伴国的贸易赤字增加、外汇储备减少,成为投机者对其货币冲击的对象,最终沦为危机传染的受害者。后者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危机导致的本币贬值使其贸易伙伴国的价格水平下降,同时促使其消费价格指数下降,居民对本币的需求量减少,而要求兑换外币的数量增加,导致央行外汇储备减少,诱发金融危机。

2.竞争对手型传染。如果危机发生国和非危机发生国的出口市场相同,互为竞争对手,则会发生竞争对手型传染。在通常情况下一国与危机发生国的贸易联系越紧密,危机传染的概率就越大。

(二)金融市场传染机制

金融传染是指由于金融市场自身特征及市场主体行为所导致的危机通过金融关联由某一金融市场向另一金融市场、某一国家向另一国家的传染。金融传染主要是以资本市场及货币市场等金融渠道为传染渠道。

当一国发生危机时,金融机构被迫向退出投资者提供货币,金融机构在一个市场上面临流动性问题,金融机构会通过减少在其他市场的拆借头寸来满足流动性需求,将导致其他市场出现货币危机。如果两国资产运动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则金融危机会通过跨市场的套期保值迅速地传染。投资者在某个市场受到冲击时,会重新调整他们的证券组合,从而把冲击传播到其他市场。

(三)净传染机制

净传染也可以算作是预期传染机制的一种,即两个经济关系薄弱的国家,一国发生的金融经济危机并没有恶化另一国的经济基础,但如果投资者的预期发生了变化,也会导致危机的发生。净传染是由经济中的多维平衡点及投机者的“自促成”因素导致的,由于一国发生危机后,投资者对其他类似国家的心理预期变化和信心危机造成了投资者情绪的改变,结果产生了对这些国家的自我实现的投机攻击,产生了净传染效应。它通常被认为是非理性的结果,如金融恐慌、羊群行为、信心丧失及风险厌恶的增加等。

1.“羊群效应”

投资者在市场上常常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决定自己的选择,投资者具有一种从众心理。当投资者无法获取充分信息来区分不同市场的基本情况时,即使金融状况不同,一国的危机也可能导致对其他市场的货币投机。

2.“示范效应”

当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后,如果投资者掌握危机发生国与所投资国家经济、金融方面的较为充分的信息,投资者会根据掌握的情况将所投资国家与危机发生的国家进行对比,重新评价所投资国家的风险,并据此改变之间的资产组合。

四、我国应对国际金融传染的政策建议

(一)积极扩大内需,抵消外部需求减弱的不利影响

为了防范外需过快下降带来过大的需求缺口,要努力扩大内需,引导消费方式和方向,调控好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化解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通过多种措施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二)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合理引导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

在目前形势下,应该维持人民币稳定,在国际市场需求疲弱背景下,人民币继续升值将进一步恶化外贸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在面临外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不少国家采取本币贬值的方法来促进出口。但是大幅度的进行本币贬值容易引发市场恐慌,引起资本外逃。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保持币值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减轻金融风暴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影响。

(三)加强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建设,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监测和防范力度

在危机爆发前,一国经济金融形势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应加强各经济管理部门和金融管理部门的信息联动,建立危机预警监测机制,及早提示潜在的风险。在经济金融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要特别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还要加强跨境资金监测的国际合作,共同抵御金融风险,加大对国际资本流动异常的打击力度。

(四)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提高经济金融数据的准确性

信息不完全是金融危机不理性传染的一个主要原因。危机发生时,由于投资者无法充分掌握全面的信息,导致投资者无法将基本面健康的国家和有问题的国家区别开来,出于避险考虑,往往采取相同的逃离策略,并使得非理性的恐慌情绪蔓延。所以建立规范统一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经济金融数据的准确性,有利于投资者掌握全面的情况,并且做出合理的判断,防止恐慌性心理预期的形成,增强市场信心。

参考文献:

[1]林毅夫.金融一体化和亚洲金融危机[M].金融经济,2004年第10期.

[2]林璐,万玉琳.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综述[J].金融经济,2008年第10期.

金融危机概述篇6

关键词:金融稳定 金融稳定评估

在过去几十年,金融稳定这个目标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如今,大部分国家的央行每年度或半年度都会金融稳定评估(FSR)。但金融稳定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不过,似乎国内外一致认为,金融稳定是指构成金融体系的关键要素的顺利运作。

金融稳定政策有多种方式可以和公众沟通。方法之一就是FSR的出版。当金融领域正常运转时,FSR的出版能让广大群众和经济主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当问题刚出现时,FSR的出版也可以更早的警示经济主体,并为金融监管当局服务。如能及早采取行动,就可以防止金融危机,使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降低。

随着中央银行监测和分析风险兴趣的逐渐增长,而且威胁金融稳定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都促进了FSR的出版。因此,需要我们来关注这方面的发展。央行为什么这些报告?什么信息应该公开?报告的内容有什么区别?本文的目的就是在细节方面研究这些问题。

FSR的中央银行的概述

如今,越来越多国家的央行FSR,在过去数十年中,FSR的央行迅速增长,从1996年1家迅速增长到2005年的40家。

英国和北欧国家的央行是最先FSR的。1991年的国际商业信贷银行(BCCI)事件和1995年的巴林银行危机,成为FSR的催化剂,促使英格兰银行反思它的程序和做法,使英国央行在银行监管政策和实践上有很大的改变,也导致其在1996年出版了第一份FSR。此外,北欧国家自我反思的过程似乎也与银行业的重大问题提示有关。芬兰在1991年至1994年间、挪威在1987年至1993年间、瑞典在1990年至1993年间先后都遭受银行危机,从那以后这些国家的央行更加关注金融的稳定功能。

出版FSR的目的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FSR出版?

影响FSR出版的因素

FSR的国家有共同的特点。首先,许多国家有相对较高的人均GDP,这表明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FSR出版之间的关系。这可做如下解释:高收入和金融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一个较发达的金融体系意味着有一个更强大的金融稳定的需求。其次,FSR的许多国家中自1990年以来遭受过银行危机(如英国、北欧国家、亚洲和南美各国)。这表明,银行危机的发生可能会影响FSR的可能性。再次,FSR的许多国家是欧盟的成员国或候选成员。这是因为欧元区国家已转让其货币的责任给欧洲央行。因此成员国央行可以更多去关注金融稳定。最后,一个国家的法律起源也可能会影响其出版FSR的可能性。法律的起源是解释监管干预程度不同的最重要变量。同样,当局在政策透明方面的倾向,可能跟法律起源也有关系。

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跨国家概率模型,研究上述因素是否会影响央行FSR。我们的样本包括154个国家,时间是从1996年到2005年。我们的因变量是一个虚拟的,当中央银行了FSR则假设为1,央行没FSR则假设为零。解释变量包括:人均GDP(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假设变量,反映1990年后是否发生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假设变量,反映1990年以后是否发生非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假设变量,反映欧盟成员(或候选成员);各种法律制度的假设变量;纳入法律制度的假设变量减少到44个。

概率的估计结果见表1。报告的系数是边际效应,也就是说,每个独立的连续的无穷小的变化会带来概率的变化(在这里仅指人均GDP)。默认情况下,报告虚拟变量的概率成离散变化。第Ⅰ栏显示的是当收入和银行危机的发生作为解释变量时的结果,第Ⅱ栏欧盟成员加入。第Ⅲ和第Ⅳ栏还包括法律渊源假设。

斯堪的纳维亚法律的起源虚拟是从回归下降,因为所有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都FSR。根据表1所示的结果我们得出四点结论:首先,人均收入对央行FSR有重大影响的可能性。其次,过去系统性的银行危机的发生,增加了这个概率。有趣的是,非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发生与央行FSR是没有关系的。再次,欧盟成员也与因变量有积极的关系。最后,当地的法律制度和我们的虚拟变量之间没有关系。

FSR内容的比较

金融系统面临内源性和外源性风险。内源性风险可能出现在金融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任何一个部分,即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外源性风险源于金融体系之外的问题。金融稳定易受外部冲击的影响,如自然灾害、市场情绪的突然波动,或邻近国家的债务违约。微观经济活动,如一个大公司的倒闭,可能会影响整个金融体系,以致经济失衡。

金融稳定分析需要涵盖上述所有风险来源,还需要考虑金融各部分的系统监测的漏洞,以及它们和真实经济之间的关系。因此金融稳定分析要求更多的指标,如反映金融业状况的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净债务和收入之间的比率,交易对手风险的测量(如信用利差),流动性和资产质量的测量(如不良贷款),外汇敞口头寸,特别要注意每个部门曝光的频率。同样,在重要市场如银行间市场、回购,债券、股票及衍生产品市场,指标的监测情况也有要求。

金融危机概述篇7

关键词: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方法;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一、引言

此次源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世界经济。此次危机的一个教训就是单个金融机构良好运转并不能保证整个金融系统的健康运转,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体系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作用有限,甚至有时可能增加系统性风险。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深刻认识到,维护金融体系稳定需要在现有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巴塞尔协议Ⅲ也对全球银行业控制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提出了更严格的监管要求。因此,在缺乏对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和防控是导致金融危机发生重要原因的认识上,各方均已达成共识。

本文将从原理而不是具体计算过程出发,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及其测度的定义与特征

目前, 国际上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并没有统一的、被普遍接受的定义。这一状况本身就表明系统性风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同时也说明相关研究还比较有限,有待进一步探索。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大致有以下三类:一是从危害范围大小的角度定义为:威胁整个金融体系以及宏观经济而非一两个金融机构稳定性的事件,主要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等为代(Bernanke,2009)。二是从风险传染的角度定义为:单个事件通过影响一连串的机构和市场,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损失扩散的可能性, 主要以Gonzalez-Hermosill(1996) 和Kaufman(1999) 为代表。三是从金融功能的角度定义为:突发事件引发金融市场信息中断,从而导致金融功能丧失的或然性,主要以Minsky(1995)为代表。

与单个金融机构风险或个体风险相比,它具有复杂性、突发性、传染快、波及广、危害大五个基本特征。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是指在对过去系统性风险损失资料及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预测出较精确并满足一定规律的结果的过程(范小云,2006)。找到一套能够预先给出未来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时间、强度,而同时又不给出错误信号或较少给出错误信号的通用规则,成为监管当局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进程中的一项重要而前沿的任务。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的方法

当前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 一是从单一金融机构入手,分析个体的风险暴露状况,然后再将个体的风险暴露进行加总来推算整个系统的风险;二是运用一定的模型,从整体上直接估测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从单一金融机构入手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

1.指标预警法。90 年代以来,有关部门与学者试图通过分析金融机构会计报表发现系统内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的迹象。指标预警法也有自己的较大的缺陷。如果单纯从建立指标体系角度考虑,而没有加总的理论基础,那么无论怎样继续添加、修改指标也无法解决其在对系统性风险总体测度上表现欠佳的问题。

2.计量模型分析法。针对上述问题的计量模型集中表现为回归分析、GARCH模型和VaR法。回归分析是该领域产生较早的计量分析方法,主要是根据回归模型中系数的显著性筛选指标。而随着对经济数据本身非线性性的发现,其解释力度在逐渐减弱。GARCH 模型以银行间实际交易的联系和市场间的波动性溢出为基础,建立二元或多元GARCH 模型,以残值之间的相关性大小和变动反映潜在的系统性风险的大小。但是,不仅残值之间的相关性不一定代表了系统性金融风险, 而且,实际上GARCH 模型的分析只能说明诱导因素发生后传染的速度和规模,对于解释会不会发生系统性风险这一问题却远在其能力之外。伴随当前风险管理领域中最为流行的VaR 方法的诞生,GARCH 模型与其结合,共同测评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但无论如何规避模型风险,VaR 法实际上还是通过详尽评估单一金融机构的风险来强化整个金融体系,不能实现从总体上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

(二)从系统整体入手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

在面向系统整体直接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测度时,作为指标体系主要制定者的监管当局认为,可以将经济金融系统看作所有金融机构甚至所有金融活动参与个体的总和,利用各部门总的经济数据,同时加入宏观经济指标,来衡量或预测经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Kaminsky(1997)研究认为,实际汇率水平、国内信贷总量、对公共部门的信贷总量、国内通货膨胀、贸易平衡情况、货币增长率、实际经济增长率和财政赤字等指标,会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试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Goodhart(2004)和Aspachs(2006)认为违约概率和整体银行盈利水平是重要指标。IMF 于1999 年5 月启动了“金融部门评估计划”(FSAP),包括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利率等在内的宏观审慎指标;如资本充足性、盈利性指标、资产质量指标等在内的综合微观审慎指标,用于测度金融体系中蕴涵系统性风险的程度。这些宏观审慎指标包括反映单个金融机构稳健性的微观审慎指标的汇总和与金融体系稳健性有关的宏观经济变量两种类型。同时,在对单个金融机构稳健性的微观审慎指标进行汇总时,对不同的机构按照其对应的权重进行了加权。

四、结论和展望

从人类对金融危机的认知历程看,系统性风险概念的强化和应用将极大深化人类对金融危机的认知。这一转变使金融危机从一个突发的风险事件,演变为一个监管机构可以日常持续监控的对象,使得人们有可能通过关注和评估系统性风险的严重程度动态评估金融危机的发生概率,进而采取应对之策。这将具有里程碑意义。

然而,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量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当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标准之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评估必然会大打折扣,更谈不上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应对。

参考文献:

[1]张强,冯超.金融危机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测算[J].上海金融,2010(12):32-34.

[2]王书斌,王雅俊.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的研究与实证[J].金融与经济,2010(07):6-9.

金融危机概述篇8

关键词: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指标体系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在分享经济全球化和金融深化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来自国外金融海啸的冲击。为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保证中国金融安全,建立一个适应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安全预警机制,以便于在危机形成或扩大前就对它进行有效控制,从而避免危机的爆发或减轻危机爆发对国民经济的不利影响,对中国经济发展、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关于金融风险预警理论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概述

学者们对金融风险预警展开系统研究始于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在20世纪70、80年代相继爆发了以货币危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金融危机。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不断攀升,这些危机不仅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而且对全球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也引起了学术界对金融危机的成因、传染和预警指标体系等方面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就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研究而言,国外的研究主要是从如下几方面展开的:一是通过对导致危机发生的因素及其变化进行定性讨论以确定预警指标体系。二是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的方法确定哪些指标有助于预测危机发生的概率。三是应用计量经济模型,在模型中估测在未来一期或几期发生危机的概率。在上述三类研究中,基于客观性等因素的考虑,第三类型是学术界的共识和研究的主流,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研究成果分别为Kaminsky、Goldstein以及Abiad等人的成果为代表。总之,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发展,国外学术界在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开发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及建模研究。相对而言,由于国内的金融风险预警研究起步较晚,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尽管已经陆续出现了一些实证方面的研究成果,但是大部分研究工作仍停留在对国外金融危机预警理论和模型的介绍上,从整个金融体系系统来考虑中国整体金融风险的研究成果的并不多见。

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预测金融危机发生的几率,必须通过选取一定的具有代表性指标,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尽可能准确、科学地利用模型测度金融风险预警所包括的各个方面,进而比较和分析不同区域的金融风险变化状况。

(一)金融稳定预警指标的选择原则

在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大系统,由众多相互联系的子系统即构成要素组成。但这一系统并不是各个子系统简单相加,各子系统最优未必能达到整体最优,而是要使各个子系统科学地整合以求得系统“整体最优”。二是导向性,选择的每个具体统计评价指标要符合提高金融风险预警的要求,属于金融风险的范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金融风险的内涵与特征,对提高金融风险预警目标有明确的导向性,对现代金融体系的完善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三是可操作性,选择的各个指标数据都要有可靠的资料来源,指标的计算方法要科学,便于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但往往有些重要因素难以直接量化或统计数据缺乏完整性。因此在研究中设计预警指标体系中应力求能体现那些关键因素的指标,尽量采用变通方法获取指标数据。

(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选择的过程

建立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目的之一,是使监管部门尽可能全面、完全、具体地了解影响金融区安全的各种有关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不胜枚举,而且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及相互作用也因一国的发展水平、开放程度、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等影响因素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借鉴世界各国金融风险防范经验,结合中国金融业的风险实情,中国区域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大致可以从宏观先行指标、微观审慎指标两个层面上予以构建。故中国金融危机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可以概述为分解描述中国金融危机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总目标―确立相应准则―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建立预选指标集―筛选指标―建立指标体系(见图1)。

(三)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确立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明确了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具体结构和构成要素,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金融风险特征的具体描述,运用频度统计法和理论分析法,选择在金融风险预警体系中使用频度较高、与金融风险的内涵和特征相关的指标,构成预选指标集。

考虑到前文对识别金融风险产生根源及金融风险预警理论的论述基础,结合中国当前金融风险的特殊性和统计数据索取的可能性,我们从宏观经济、金融系统、泡沫风险和全球经济等四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建立了中国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作为预警系统的备选指标。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在预选指标集的基础上做了简单调整,最终确定了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4个子系统,共18个具体衡量指标构成。其中,宏观经济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性;金融系统指标主要包括监测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指标,反映金融市场稳定性;泡沫风险指标,考虑资产价格变化导致的风险;而全球经济指标则主要考虑国外主要经济实体的变化对国内影响。具体预警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四)部分预警指标释义

1.宏观经济指标释义

宏观经济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性,在本指标系统中主要由 “GDP增长率”、“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和“出口变化率”等几个具体指标反映,如表2所示。

2.金融系统指标释义

金融系统指标主要包括监测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指标,反映金融市场稳定性主要是由“国内信贷/GDP”、“国外净资产/GDP”、“实际利率”、“外商直接投资/GDP”、“M2/GDP”、“M2乘数”、“贷款/存款”和“储蓄存款/M2”等几个具体指标反映,如表3所示。

3.泡沫风险与全球经济部分指标释义

金融风险的积聚和释放会通过股市和房市反映出来,突出表现为资产价格的异常波动,若资产价格的大幅下挫,会导致金融资产缩水,金融资产泡沫破裂,形成大量的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恶化经济,引发金融危机。

泡沫风险指标,考虑资产价格变化导致的风险,在本指标体系中主要由“股价指数变化率(上证指数)”、“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建筑业贷款/银行贷款”等几个指标反映,而全球经济指标则主要考虑国外主要经济实体的变化对国内影响,主要“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率”和“美国经济增长率”等两个指标反映。

三、结论

为了能设计更好地反映中国金融安全形势的指标体系,为金融安全预警提供有效依据,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影响金融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开放式的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然而,本文的研究仅限于预警系统的备选指标的选择,对于指标的进一步选择没有作深入探索,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通过诸如Logit等数学模型的构建,利用Granger等检验方法确定各个子系统的入选预警指标,研究各预警指标对于危机的预示作用,并利用最终入选的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合成能够反映出中国金融风险危机等级的具体指数,并规划相应的风险等级,据此刻画中国金融风险的总体波动情况,并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参考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确定各指标的预警界限值,并构建中国金融风险预警信号系统,输出预警信号灯系统,显示金融风险状态和描述金融运行的冷热状况。

参考文献:

1.Kaminsky,G.L.,S.Lizondo and C.M.Reinhart. Leading Indicators of Currency Crises[R].IMF Staff Paper, 1998.

2.Goldstein Morris, Graciella L. Kaminsky and Carmen M. Reinhart. Assessing Financial Vulnerability: AnEarly Waring System for Emerging Markets[R].Washing tong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0.

3.Abiad,Abdul.Early Warning Systems for Currency Crises: A Survey and a Regime-Switching Approach[R].IMF Working Paper, 2003.

4.闻岳春,黄福宁.国内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研究综述及综合经营下的EWS框架构建[J].中国货币市场,2008(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