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对外直接投资现状8篇

时间:2023-07-31 09:20:35

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篇1

关键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特点;研究

引言: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对外投资还是对内的投资都呈现出一种快速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对外直接投资,这充分说明我国的经济真正实现了“走出去”,与世界经济能够融合一体,为世界经济一体化增色添彩。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外国的投资就纷纷进驻中国,这是由于改革开放把中国的经济大门完全打开了。在1993年,中国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更是跻身世界前三。在中国引入很多外资的同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则相对来说增长比较缓慢。原因有很多,但最大的原因还是中国的企业对国外市场缺乏一定的了解,另外还缺乏一定的勇气。但是自从政府提倡“走出去”以后,在2001年,我国对外直接贸易总额达到100亿美元,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对外投资国。在2006年之后,中国更是加大了在能源方面的对外投资,主要是在俄罗斯、中亚和非洲的国家。由于国内的劳动成本的增高,我国的纺织制造业也开始转向国外,尤其是人力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国家。此后的几年,中国对外投资一直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截止到201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已经到达5319.4亿美元。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的特点

结合当期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在投资数量上,流量增速,但是存量少;在投资流向上,制造业的比例增大;投资的地理分布上,亚洲占主要地位;在投资主体上,国企占主要地位;在形式上,跨国并购是主要方式。

1.1投资数量:流量增速大,但存量相对较少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世界投资报告》统计,在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当年总流量的5.2%,居世界第五,但是对外投资的存量仅占1.6%,排名17位。而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分别占当年总流量、存量的6.3%和2.3%,分别位居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3位和第13位。存量较少的原因主要是中国的对外投资起步比其他的国家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90年代以后,中国的发展迅猛,世界各方纷纷关注。

1.2 投资流向:除采矿业以外,其他行业均实现了不同幅度的增长

制造业一直是国内的重要产业,在对外投资的企业中,其中制造业的流量越来越大,制造业占总投资的流量9.9%,同比增长23.1%,这里的制造业主要是指加工产业,例如服装制造、医药制造、食品制造和专业设备制造等等。据《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报告,2012年,租赁和服务业增长到30.4%,同比增长4.5%;批发和零售业占14.8%,同比增长26.4%;流向金融业的投资首次超过百亿美元,占11.5%,同比增长65.9%;采矿产业占15.4%,同比下降6.2%,这里的采矿产业主要是指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的开采等,因此这个数据说明了在流量中以自然资源为主的投资有所下降,采矿业是2012年唯一流量减少的行业。

1.3投资地区地理分布:亚洲和拉丁美洲仍占到存量的八成

在地里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亚洲的国家。截止2012年,中国对外投资的国家已经达到179个国家,对外投资的总额已经达到了5319.4亿美元。中国对亚洲的投资占总量的68.5%,对拉丁美洲占总量的12.8%左右,二者共计81.3%。其中投资的存量相对比较少的是大洋洲、非洲以及北美洲,分别是2.1%、4.1%和4.8%。其中,对北美洲的直接投资国家主要是加拿大和美国,对于非洲的直接投资国家主要是南非、赞比亚和尼日利亚,对于大洋洲的直接投资主要东道国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自2010年开始,中国加大了对欧洲国家的投资,在2010年大约有67.6亿美元,增长了一倍多,到2012年对欧洲的投资存量占比为7%,其中主要的国家是瑞典、俄罗斯、卢森堡、英国、匈牙利等国家。

1.4投资主体:国有企业仍然占主导地位

国有企业一直掌握着国家经济的命脉,是国家经济的主导,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对于对外投资有很多的优势。对于私有企业来说,一般由于资金的问题或者缺乏对国外市场和环境的了解,他们一般不会轻易的进行国外的投资。在对外投资的存量中,国有企业一直占一半以上,有限责任公司则占第二位。但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格局的改变,国有企业所占的比例也有所下降,但是仍居主导地位。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主要最活跃的投资还是集中在制造业上,包括服装制造业、纺织业、机械制造业等等。在目前以及以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仍然会以国有企业为主导,这是国内发展形势决定,也是由体制决定的。

1.5跨国并购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对外投资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跨国并购是最常见的形势之一。子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跨国并购是主要的形势,这也世界的主流发展也是一致的。简单分析一下原因,主要是因为投资形势上的改变,跨国并购是由其他的形势转变而来的。在中国加入WTO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随之加剧,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世界经济的环境以及企业能够生存下来,逐渐转变对外投资的方式。由以前的在外设立子公司转变为跨国并购。并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方式,在2002年我国的跨国并购总金额是2亿美元,到了2008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205亿美元,增加了近一百倍,到2012年对外直接投资并购的产业达到了434亿美元,增长了一倍多,并购涉及的产业多种多样,其中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生产、供应业、文化娱乐、交通运输和金融等等,真正实现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转型。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主要是有以下几个特点:流量大,但是存量相对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对外投资起步比较晚,但是中国的潜力是非常大的。投资的主要产业,是租赁和服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但是在其他洲尤其是欧洲的增速是非常大的。投资的主体主要还是国有企业为主,其他企业也在稳步上升之中。跨国并购是主要的投资方式,并且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吴海军. 现状、绩效与战略选择: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篇2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特点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稳步增长

从对外投资流量方面分析,2002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为27亿美元,2002年到2011年以年均44.6%的比率稳步上升,实现了年度数据以来连续十年的增长。对外投资存量一直以来都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从2002年的299亿美元猛增至2011年的4247.8亿美元,10年时间增长了约13倍,年均增长率达到31.48%。

(二)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对外投资规模仍然偏小

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4.4%,居于全球当年外国直接投资流量排名的第六位。不过同发达国家差距仍然显著,以2011年为例,美国、日本、英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分别为中国的5.31倍、1.53倍、1.43倍。201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年末存量为21.17万亿美元,占全球当年存量的2%,居于全球第13位。存量规模远低于发达国家,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分别相当于美国、英国、德国对外投资存量的9.43%、24.53%、29.46%。

(三)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以非金融类为主

2011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85.8亿美元,同比增长14%。其中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448亿美元,同比增长47.1%;境内投资者通过境外企业实现的进出口额为184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5%。2011年末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3573.9亿美元,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673.9亿美元。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特点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拉丁美洲

2011年,中国企业投资流量相对来说比较集中,从地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区域为亚洲、拉丁美洲,所占比例分别为62%、16%。中国对欧洲的投资实现连续三年高速增长,占流量总额11.1%;中国对大洋洲的投资为33.2亿美元;对非洲的投资快速增长,达到31.7亿美元;对北美洲的投资略有下降,为24.8亿美元。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

按照资金投向的东道国来看,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投向的国家或地区及其分布比例为:中国香港所占比重为47.8%,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等避税地所占比重为分别为8.3%、6.6%,世界其他地区所占比重为31%,资金主要流向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国家。

(三)中国对外投资八成以上流向发展中国家

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发展中国或地区的投资为612.3亿美元,所占比重为82%,流向发达国家经济体的投资为134.2亿美元,所占比重为18%。中国对主要经济体投资快速增长,其中对欧盟的投资为75.61亿美元;对东盟的投资为59.05亿美元;对澳大利亚投资为31.65亿美元;对美国投资18.11亿美元;对俄罗斯投资7.16亿美元。

三、中国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特点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多元化

2011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六个行业累计投资存量为3779.9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89%。从行业分布上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依然是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排在第二的行业是金融业;采矿业以微弱的差距排在第三位;排在第四位的是批发和零售业。

(二)中国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行业分布方面覆盖面广且集中程度高。对外投资最集中的六个行业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所有行业中所占比重最高的,投资存量达到1070.2亿美元,主要流向中国香港和欧盟;金融业在投资存量中所占比重位居第二;排在第三位的是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以微弱差距名列第四位。

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特征

(一)境内投资者逐渐多元化

2011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者达到13500家,将境内投资者按照登记注册类型分类,从企业数量上看,有限责任公司数量在对外投资企业中所占比重最大,为60.4%。位列第二的是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为11.1%。从境内投资者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是开展对外投资最为活跃的行业,所占比重为42.7%;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占 22.9%;;再次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5.2%。

(二)境外投资者多集中在亚洲地区

2011年,中国境外企业覆盖率为72%。其中在亚洲和非洲地区境外企业覆盖率最高,分别达到90%、85%;其次是北美洲和欧洲,投资覆盖率分别为75%和71.2%;再次是拉丁美洲和大洋洲,投资覆盖率分别为57.1%、40%。

参考文献

[1]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R].中国统计出版社.

[2]王雯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机遇与策略研究[D].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篇3

关键词: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策略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565.3亿美元,名列全球第五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2010年我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流量),对外投资流量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10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88亿美元(存量)。图1显示了从1990年到2009年这2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图1)可以看到,加入世贸组织后,从2002年到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包括金融类和非金融类)从27亿美元上升到565亿多美元,增长20多倍,年均增长速度超过65%,从世界第26位上升为第5位,发展速度相当可观。但是,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是相当弱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金额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比较小;同时,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投资主体规模较小,一般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另一方面是投资的资金量较小。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绝大多数的投资规模仅为几百万、几十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0万美元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0万美元的水平。

(二)投资结构有待改善。首先,从对外投资区域结构来看,存在着投资区位相对集中的问题。其中,亚洲是我国对外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他地区的流量则相对较少,造成企业之间为了争客户互相压价、封锁消息,致使海外投资环境不断恶化;其次,从对外投资流量的行业分布来看,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流向了商品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等行业。这样的行业结构既不甚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也不尽依据fdi理论的学习动机。中国拥有低廉劳动力、大国规模经济和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真正体现我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建筑业在fdi投资存量中的比例偏低,高新技术等学习型投资所占比例更低。相反,采矿业等资源寻求型投资比重较大,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表明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导向还停留在初级层次,缺乏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行业,行业结构表现出较明显的初级化特征;再次,从投资主体看,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是对外投资的主要力量。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投资主体相对单一,很大一部分投资属于政府政策性对外投资,由此会造成国有资本与私营资本比例失调,私营资本积极性受挫,也容易滋生国有资产流失的险患。

(三)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战略和跨国经营意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且不具备真正的全球观念和跨国经营意识。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这些企业对外投资是为眼前利益驱动,或是为了获得海外投资所带来的税收减免,而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生产和交易的比较利益;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投资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走一步说一步,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四)缺乏核心技术且科研创新能力较弱。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偏低,在主流市场或主流产品当中我们并没有多少自主的核心技术,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而且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平均还不到1%,仅有极少数大企业能在3%以上,这样低的开发投入维持生存尚有困难,更谈不上与其他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竞争了。

(五)缺乏跨国经营人才。国家对外投资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缺乏高素质跨国经营管理人才是我国企业提高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企业派出的境外经营人员很多难担重任。据商务部研究院《对外直接投资公司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障碍是缺乏海外经营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海尔总裁张瑞敏也坦率承认,即使像海尔这样在海外已有所成就的企业,仍然缺乏懂得海外市场及其操作的管理人才。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几个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

(一)实施规模经济战略。没有一定的规模,就难以实现较好的效益,也不可能形成较好的抗风险能力,更难以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如首钢集团),应该充分利用原有的国内规模优势,运用市场的作用和国家的指导,使企业之间通过强强联合或相互兼并等措施来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二)优化投资结构

1、投资地域多元化。针对现时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集中于周边国家和地区,长远看来,投资东道国应该逐步向发达国家延伸,实现投资地域的多元化。因为发达国家投资环境规范,非经营性风险小。虽然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贸易壁垒也相对较多,我国产品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实力毅然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但双方有互补性,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就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当然,发展中国家市场广阔,资源丰富,也是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市场。

2、行业选择上突出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业。首先,加大对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既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对先进技术的现实需求,又是我国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最有效途径;其次,向海外转移成熟技术的过剩产业,扩大出口贸易量。目前,我国的机电制造业、纺织业、家电制造业等行业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技术体系,扩大这些行业的投资不仅能优化国内产业、产品结构,促进劳务和设备产品出口,而且能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3、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既要鼓励有实力、管理好、拥有自主品牌的国有控股大企业拓展境外投资业务,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以培养更多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同时,还要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取消歧视,使其在优惠贷款、信息交流和境外投资保险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三)科学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和中长期规划,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际收支状况,制定对外投资战略规划。明确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思想、指导原则、产业导向和重点区域等,从而使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更有力地利用国内外2个市场、2种资源,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更好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企业要把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作为对外投资的重要战略目标,通过独资、合资、并购和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或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公司,了解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和最新科技发展动向,并雇佣当地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利用当地的先进设备,研发和生产高新技术及产品,使企业通过海外研发和生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大力培养对外直接投资的高素质人才。首先,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境外企业派遣、用人和选拔制度,完善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制度,吸纳具有丰富国际经营管理经验的海外和东道国人才为我所用;其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国内院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国内专业培训以及选派人员到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进行实践锻炼,实施跨国经营人才培养战略,多层次、多渠道对从事跨国经营的人员进行培训,以实施人才国际化和本土化战略,集聚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企业在整体上仍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因此深入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对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有着深远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伊玲娜.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j].商业现代化,2010.8.

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篇4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003-02

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1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 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11.6亿美元 ,其中非金融类176.3亿美元, 2007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87.2亿美元,同比增长6.2%。截至到2006年年底,累计的对外直接投资达到906亿美元(见图1)。

图1

资料来源: 根据商务部《2006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数字计算并绘制

1.2 投资区域分布集中于亚太和拉美

根据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近两年的情况,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国家和地区非常广泛,2006 年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境外企业分布虽然广泛, 但是呈现明显的集中倾向, 亚洲和拉美地区国家是我国对外投资的主要流向目的地(见表1)。近两年, 90%的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在拉丁美洲和亚洲, 在亚洲、拉丁美洲地区的投资存量占到了总对外投资存量的九成;中国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阿联酋、越南、澳大利亚、德国的聚集程度最高, 集中了中国近一半境外企业。

1.3 投资方式和领域不断扩展

近几年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方式已从初期的以制造业为主的直接投资建厂向资源开发投资、并购以及战略联盟等国际通行的形式发展,其中跨国并购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

目前海外投资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在内的全方位的经营活动,其中商务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占七成。

2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分析

2.1 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与流出不平衡, 导致贸易摩擦增加

2007 年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非金融类) 为783.39 亿美元,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187.2 亿美元, 流出与流入比值为1∶4.18。这样大幅度的流出与流入比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 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贸易摩擦, 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可否认, 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对我国经济有积极影响, 但是, 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 与连续多年的进出口贸易顺差, 使我国对外贸易形成“双顺差”的格局, 对外造成贸易摩擦增加。

2.2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许多产品的制造业都处在成熟期, 有的甚至呈现衰退迹象,比如纺织品和制鞋,劳动力资源已经缺乏明显优势, 此时将它们转移到东南亚等较不发达地区生产制造,就可能是合理的选择。但从实际运作来看,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比重却相对偏低,因此应逐步扩大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 同时更多地选择以合资、合作的方式对外投资, 以期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资源优势。

2.3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单一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 就是相当一部分投资流向了传统避税地区, 比如2006年我国企业在开曼群岛、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等传统避税地投资占当年流量的81.15 %。以国家和地区来看, 中国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阿联酋、越南、澳大利亚、德国的聚集程度最高, 集中了中国近一半境外企业。本来不多的境外直接投资如此集中在少数地区,对于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整体无疑增加了投资风险。

理想的对外投资区域分布应根据投资目的呈现多元化趋势。以转移核心竞争力和开拓市场为目的的对外投资, 应流向缺乏该种竞争力和市场空间较大的地区, 比如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3 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建议

3.1 正确选择投资的地区

具体来说,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首先考虑东盟国家,这是因为首先东盟十国与中国存在一定产业梯度,应成为中国转移“边际产业”的重要场所,其次东盟十国的劳动力价格低廉,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投资,最后它们的投资环境好,实施了许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另外,独联体及波罗的海国家也是我国对外投资又一重要地区,这些国家产业结构畸形,轻工业发展水平十分落后,但消费市场容量巨大,且其基础设施条件良好、人才资源丰富,因此我国的轻工业产品在这里拥有绝对的竞争力。再者,非洲也是较好的投资选择地区,我国与非洲诸国的关系一直很好,非洲大部分国家产业结构的层次较低,产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我国的很多产业在许多非洲国家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

3.2 正确选择投资的方法

采取正确的投资方式是一个国家的跨国投资活动积极稳妥地向前发展的重要条件。

具体来说,对于我国机械、纺织、轻工和家电等行业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应采用独资新建或合资新建方式,这是因为这些产业在国内已经处于市场饱和,处在成熟阶段,企业所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优势相对比较容易转移。对于以高技术和创新为特征的行业,在发达国家投资,应该采用合资并购方式,这是因为发达国家资金、人才等配套实施方面比较齐全,具有技术上的优势,而且考虑到这些行业技术更新快、投资金额大、合资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并购可以节省进入时间,能比较迅速地获得新技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拥有较多国际经验和实力的大企业,因为其对国际市场比较了解,熟悉东道国投资环境,为了防止这些优势的扩散,需要较强的控制程度,宜采用独资新建;而对缺乏国际经验的小企业,对国外经营环境比较陌生,宜采用合资并购,以充分利用合作者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3.3 政府积极发挥推动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作用

(1)调整针对不同省市特点的投资管理政策,鼓励具备条件的省份加快对外直接投资。

当前,我国各省市所处的投资发展阶段不平衡,广东、浙江、上海、福建省在对外投资方面位居首位。东部省市的优势地位显著,发展潜力较大,而中西部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大力引资和对外投资的起步阶段。因此政府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应考虑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适当倾斜,以有效地发挥东、西部地区的不同优势,促进经济大发展。鼓励和支持东部和其它具备对外投资优势的省市在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海外投资,充分发挥其在 “走出去”战略中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引进来”的进展,扶持地方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优质产品的成长,提升这些省市的经济实力,这也是海外投资的必要准备。

(2)通过产业政策,鼓励优势产业“走出去”,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在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上,要兼顾培育和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产业,用好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同时在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中调整和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增强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继续加强劳动密集型成熟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加快边际产业向国外转移。这样做既可以转移国内部分产品的过剩供给、提高这些成熟产业的利润率,同时加速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在能源安全框架下发展资源开发类产业。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代表,近年来,我国已成为国际市场上石油、天然气、铜矿等工业生产资源的主要需求者,而在未来 10年,甚至更长时期内,这一趋势都不会改变。因此,国家指导和支持资源开发类企业在海外建立资源供应基地,将成为重要的战略举措。积极培育高新技术领域对外直接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带动力量。国家应加强对国内高科技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提高我国在这些行业的竞争能力。

(3)着力改善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环境。

中小企业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中占有很大的份额。但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不具备规模经济等特点,海外投资风险较大。政府应从改善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环境入手,弥补现存劣势,推动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步伐。国家可以给予中小企业适当的税收优惠、建立海外投资风险基金以及加大对其海外投资的金融支持力度,通过政府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创造比较优势。同时,国家应进一步减少海外投资限制、简化审批程序,提高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积极性。此外,应构建以政府服务为基础、中介机构和企业充分参与的信息网络,为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对外投资的商机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孙娟,张坚.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浅析[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8,(1).

[2]宾建成.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5).

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篇5

摘要在政府 “走出去”政策的指引下,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国际和国内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竞争。但应当看到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遇到了很多挑战。研究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指导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现代企业和国家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及现状分析 解决途径

一、导论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认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等于对外直接投资额减去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与该国人均GDP具有密切的关系。邓宁将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其中第三阶段,人均GDP在2000-4750美元之间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而外资输入的规模同时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依然表现为负值,但绝对值有缩小的趋势 。IMF的报告中,中国人均GDP有4382美元 ,正好处在第三阶段。所以,研究现在中国企业的二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1.对外直接投资规模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化促使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从1979年中国友谊总公司与日本一家株式会社合资在东京成立了“京和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从无到有,并逐渐发展壮大。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565.3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1.1%。其中非金融类478亿美元,同比增长14.2%,占84.5%;金融类87.3亿美元,同比下降37.9%,占15.5%(表1)。联合国贸发会议《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1.1万亿美元,以此为基期进行计算,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1%,位居发展中国家、地区首位,名列全球第五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八年保持了增长势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4%。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2.企业对外投资地区分布

2009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565.3亿美元,共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覆盖面达到80%以上。从投资分布的国家看,地区分布并不均衡。2009年末,中国在亚洲地区的投资流量404.1亿美元,占全部流量的71.40%;拉丁美洲73.3亿美元,占13.00%;非洲14.4亿美元,占2.60%;欧洲33.5亿美元,占5.90%;大洋洲24.8亿美元,占4.40%;北美洲15.2以美元,占2.70%(图1)。

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领域不断拓展。从流量上看,商业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领域的投资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5.40%,成为主要投资领域(图2)。

三、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分析

1.机遇与风险并存

在“走出去”政策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迈出了国际化发展步伐。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上充裕的外汇储备,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此外,中国经济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世界主要大国还处在经济危机的阵痛中。这给了中国企业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进军国际市场。然而,有投资就会有风险,越来越多的失败案例为正在或已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企业敲响了警钟。当联想并购IBM个人PC业务的消息传出,中国人无不振奋,认为这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的一大壮举,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联想并没有因为收购IBM个人PC业务为自身带来实质性提升,反而为此背负了沉重的债务,业绩出现了下滑。没有获得IBM个人电脑的核心技术,对IBM公司整合也遇到了巨大阻力,使得这项并购事件保受争议。

收购只是企业对外战略的第一步,真正困难的是如何进行企业资源整合,巨大的企业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加之中国企业本身国际经验不足,国际经营人才匮乏,管理体制与国际跨国公司还有很大差距,这一切都表明,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中如不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面临的风险可能远远高于其收益,甚至会波及其长远发展。

2.核心竞争力不足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较长的特殊历史进程中积累的,是企业的“管理遗产”。北大教授张维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生动解释,他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

然而,中国企业在三十多年的成长中,论整体竞争实力与国外跨国公司还有很大差距。一、中国企业缺少企业所有权优势,所有权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独占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另一个是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中国企业本身技术创新优势不足,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很多都是模仿别人的技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因此企业实力、科技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企业规模经济自然无法与跨国公司相比,这样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二、企业现代管理制度不完善。现代管理制度强调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而中国一些企业产权制度缺失,内部治理机制不足,缺乏科学决策制度,从而使企业在管理上效率低下,员工积极性、创造力没有发挥出来,企业管理风险较高,有可能因为决策错误为企业带来风险。三、缺乏国际经营的人才储备。人才问题是国际化经营发展的重要瓶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中国企业战略:现状、问题及建议――― 2010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企业认为“缺乏合格的国际化人才”是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最大困难。

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策略

1.从政府角度寻求解决途径

(1 )建立健全境外投资法律体系

跨国公司境外投资的经验告诉我们,为了保证境外投资战略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一套符合本国情和当代国际投资特点的法律体系。应尽快制定对外投资法律,对对外直投投资的方向、经营主体、投资方式、组织结构、产业布局等进行法律规范和指导;并对海外直接投资公司的立项、审批、税收等做出原则性规定,鼓励更多的企业走出去。

(2)以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

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国家代表了世界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国家应积极支持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企业的对外投资,通过并购国外高科技企业或与国外企业合作,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改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在通过有效的传递机制,传递到国内,形成辐射效应,来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和行业的改革,才能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2.从企业角度寻求解决途径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才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保障。一、企业要树立全球竞争意识,学习国外企业先进技术,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努力让企业在技术上成为行业的领先者;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永远是企业的永恒主题,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使企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三、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复合人才。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需要一大批熟悉国际惯例、国际市场又具备较高管理水平,较强公共关系技能和适应能力,以及强烈的开拓精神和献身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09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商务部,统计局,外汇管理局.2009.

[2]李桂芳.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黄婷婷.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分析.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

[4]邬红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6.

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篇6

关键词: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投资规模;投资区域;投资领域;投资模式

中图分类号:F304.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1.014

Abstract: With China's rapid growth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scale of China'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s growing, while agricultural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as made good achievement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 academic field gives close atten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China's current agricultural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scale, regional, field, mode, and summarizes that China's agricultural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ccupies a small proportion, the investment area was widely distributed, highly concentrated, diverse investment, product revenue was low, investment mode was various, and proposed to adopt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scale; regional; field; mode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历届政府和领导人都很重视农业发展。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就明确规定“允许出国办企业”,拉开了我国对外投资的序幕,也为农业“走出去”奠定了基础。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上,同志又提出:“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多边贸易体系,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2007年中央1号文件正式把农业“走出去”作为国家战略提出来[1]。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又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紧缺、供需矛盾、竞争力较弱等问题,积极开展农业“走出去”,发展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说既符合国家战略要求,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1 投资规模

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市场也更加开放,陆续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使得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4―2014年,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从2.9亿美元增长到20.4亿美元,增长7.03倍,年均增长21.54%。截至2014年末,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从8.34亿美元增长到96.9亿美元,增长11.62倍,年均增长27.8%。如图1所示。

201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达1 231.2亿美元,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为8 826.4亿美元。租赁和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金融业这四大行业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四大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的71.14%,占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77.81%。而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仅占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和存量总额的1.66%,1.1%。见表1。

2 投资区域

2014年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区域,主要分布在东盟、俄罗斯以及我国的香港地区,其次是欧盟、非洲、澳大利亚和美国。我国对以上7个国家(地区)的农业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总额为17.43亿美元、62.26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农业对外投资流量总额和存量总额的85.44%,64.25%。

长期以来,亚洲就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市场,大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都与我国保持密切经贸往来。作为“一带一路”中最为强势的南线,东南亚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潜力很大,区域优势非常明显。2014年我国对东盟的农业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为7.83亿美元、24.44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和存量总额的38.38%,25.22%。与东盟国家相比,我国香港并没有广阔的农业用地,但其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和出海投资的中转站,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投资环境也吸引着投资者对其进行投资。2014年我国对香港地区的农业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为2.1亿美元、8.11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和存量总额的10.29%,8.37%。

俄罗斯是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第一大国,全境内的农业用地总面积为1.68亿hm2,其中有近1/4耕地处于闲置状态。肥沃的土地、低廉的出租价格,再加上两国接壤的有利地理条件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着我国投资者前往俄罗斯进行投资。2014年我国对俄罗斯的农业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为3.52亿美元、21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和存量总额的17.25%,21.67%。

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欧盟内部改革面临着较大压力,欧洲各国和我国加强经贸合作的意愿加强。2014年我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流量明显增长,其中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达到了1.68亿美元、4.04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对欧盟农业直接投资流量总额和存量总额的8.24%,4.17%。随着欧洲各国经济复苏和投资环境逐渐改善,一方面,欧洲各国放宽外资准入限制,为我国企业赴欧投资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实施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看好欧洲市场,并将欧洲作为首选投资目的地,未来我国对欧洲的投资规模将会不断扩大。

受全球经济复苏疲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以及埃博拉疫情的影响,2014年我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流量较2013年相比呈现下降趋势。我国对非洲的农业直接投资流量仅有1.33亿美元,占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的6.52%,投资国家主要集中在赞比亚、埃塞俄比亚和南非等国家。自2000年成立中非合作论坛以来,中非建立了持续稳定、相互扶持、全面发展的新型伙伴关系,加强了各方面的合作。中非合作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也逐渐加大了对非投资,再加上非洲部分地区局势动荡,我国企业对非投资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安全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集中程度很高,对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较多,但对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地区)的投资相对较少。2014年我国对澳大利亚、美国的农业直接投资流量仅有0.75亿美元、0.22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的3.68%和1.08%。见表2。

3 投资领域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农产品需求持续旺盛,农产品消费量增加明显,许多农产品在国内供不应求。如大豆、棉花、橡胶、棕榈油、棉花等农产品的进口量大幅度增加,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推动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强我国对外农业投资,对缓解我国农产品供需矛盾,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涉及农、林、牧、渔多个领域,从最初的远洋捕捞发展到多个行业和领域,包括粮油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仓储和物流体系建设、森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产品生产与加工、农村能源与生物质能源等[2]。我国已经在俄罗斯远东、南美巴西、澳大利亚、非洲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建有境外农场,主要种植大豆、水稻、玉米、棉花等作物;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投资种植棕榈油、橡胶、水果等作物;在美国、加拿大主要投资种植大豆及油菜籽;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投资种植棉花、种子加工及繁育;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大洋洲国家投资畜产品养殖、加工;在荷兰、法国等欧洲国家主要投资种植蔬菜。同时,我国远洋渔业企业也通过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远洋渔业,积极参与全球区域性渔业经济合作体系,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4 投资模式

对外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既拥有企业的所有权,也拥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即投资者在国际市场上将资金投资于某一海外项目创办企业,并有权对企业直接进行经营管理的投资方式。我国主要的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包括“绿地投资”、“褐地投资”等模式。

4.1 绿地投资

“绿地投资”又称为创建投资,是指直接在投资东道国境内设置独资或合资企业与工厂的模式。随着我国农业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一大批农业企业走出国门进行“绿地投资”。为了达到扩大产量、减小风险和费用的目的,我国一些农业企业逐渐改变了之前直接购买成品的方式(表3),加大了对生产环节的投入,这将为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4.2 褐地投资

“褐地投资”主要是指通过跨国并购的模式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在2010年前,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投资动机是自然资源获取与市场开拓,产业链环节也大多处于低附加值的初级环节,因此主要采取“绿地投资”的投资模式。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农业企业不得不由产业链的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扩展,逐渐改变了之前以“绿地投资”为主的模式,跨国并购模式占比逐年上升。据数据统计机构Dealogic的并购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并购农业企业金额高达98亿美元,创出中国农业并购史上的最高纪录,98亿美元的并购总额也占到全球农业并购金额的近60%,美国则以35亿美元并购总额以及21%的全球占比排名第二[3]。近5年我国农业企业具有代表性的并购事件主要有:2012年光明集团以12亿英镑买下了英国早餐麦片生产商Weetabix 60%的股权;2013年双汇国际斥资71亿美元并购美国肉业巨头史密斯菲尔德100%的股权,史密斯菲尔德除了养殖、销售,还有一部分是有品牌的包装产品,买下史密斯菲尔德实际上是获得了一个完整的价值链,不仅保证了原材料供给、获得了美国销售网络,还获得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技术;2014年2月中粮集团以28亿美元收购Nidera Handelscompagnie BV 51%的股权,4月份,中粮集团再度与私募股权公司厚朴投资管理公司以40亿美元收购Noble Agri Ltd 51%的股权。

5 结 论

5.1 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扩大,农业占比低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总体来说是不断扩大的,但农业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流量、存量占比与其他行业相比明显偏小,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水平并不高,发展还是比较缓慢。造成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占比重较小的原因较多,比如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农业对外投资周期长、见效慢,投资领域范围广,投资流程烦琐以及各方面潜在的因素都会影响我国农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5.2 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广泛,集中程度高

(1)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遍及全球,但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非洲。对东盟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农业直接投资流量尤为显著,二者合计占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的48.47%,这种高度集中的投资区域分布可能会因为个别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不稳定而给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带来风险。

(2)投资目标区域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对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业直接投资很少,使我国农业“走出去”的目标市场多元化程度较低,许多具有投资潜力的国家(地区)有待开发。

5.3 投资领域多元化,产品收益较低

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领域覆盖面广,行业众多,主要以国内比较优势不强、供给紧张的种植业和远洋渔业等资源密集型行业为主,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从投入环节来看,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大多集中在生产领域,在产品深加工、流通、服务等环节投入较少,因此生产出的产品附加值不高,收益也比较低。

5.4 投资模式多样化,以跨国并购为主

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由最初的独资向合资、合作模式转变,改变了单干的生产方式,选择与东道国企业合作,已经有“公司+农户”、新建、并购或租用、直接利用当地成熟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模式等。总的来说,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日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跨国并购模式成为主流,海外农业企业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模式越来越成熟,逐渐与国际农业市场接轨。

6 建 议

6.1 扩大对外投资规模,提高对外投资水平

要提高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水平,政府和企业都要倾力而为。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对外投资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增加农业企业对外投资专项资金。其次,农业对外投资企业应当具备一定的资金、规模、人才、技术等实力,政府可以将这些企业作为农业“走出去”的主体,对这类企业给予更多帮助,比如降低专项资金的申请标准,提供长期低息贷款等。最后,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一般规模都比较小,很难形成规模效益。这类小规模企业可以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加强合作,最好能够建立产业集群,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6.2 巩固已有投资规模,继续开拓海外市场

(1)当前应把农业“走出去”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紧密结合,巩固已经取得投资规模的亚洲、非洲等国家。

(2)加强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投资,学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努力在这些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农业。

(3)开发具有投资潜力的农业市场。以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中亚五国为例,中亚五国农业资源禀赋充足,与我国农业互补性很强,但双方在农业投资领域的合作项目却不到10%,大部分的投资合作项目都集中在能源化工产业。因此,我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业投资合作方面潜力巨大,进一步扩大对中亚五国农业投资规模更有利于将双方的互补性转化为互利性。

6.3 提升对外投资层次,优化投资结构

我国农业对外投资企业应把提升对外投资层次和优化农业投资结构作为投资目标之一。企业要加强农产品研发、加工、物流、销售等一系列环节的投资。具体来说,可以用新技术和优质的服务换取东道国的产品和市场;提高对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加道路、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使投资领域逐渐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高科技领域发展。

6.4 加强对东道国的了解,优化投资模式

农业对外直接投资,选择哪个领域、选择哪个投资模式,很大程度上是由东道国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企业在对外投资时,要注意东道国的国情,不断优化投资模式,选择合适的投资模式进行投资。特别是在未来以海外并购为主流的投资模式中,农业企业出海并购,尤其是并购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这些企业技术先进、规模较大,在当地甚至在本国内都有较大的影响力,并购时很可能会受到当地政府、政策、民众的影响,需要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此外,企业还要了解当地法律法规,在企业管理、文化融合等方面多投入一些精力[4-10]。

参考文献:

[1]刘合光.关于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16(4):28-30.

[2]程国强.境外农业资源利用的现状与问题[EB/OL].(2014-01-22)[2016-09-28]. http://.cn/wzsy/gysd/1094105.shtml.

[3]作者不详.中国收购农业企业金额高达98亿美元[EB/OL].(2014-09-05)[2016-09-26]. http:///news/20140905/110445508.shtml

[4]杨易,马志刚,王琦,等.中国农业对外投资合作的现状分析[J].世界农业,2012(12):107-112.

[5]陈伟.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及其模式[J].经济体制改革,2012(4):66-70.

[6]宋洪远,徐雪,翟雪玲,等.扩大农业对外投资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J].农业经济问题,2012(7):11-19,110.

[7]赵明骥,吴秀敏.我国对外农业直接投资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4(11):55-58.

[8]王永春,徐明,王秀东.我国农业对外投资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5(10):79-84.

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篇7

一、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一)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从1979年第一家境外合资企业“京和股份有限公司”至今,中国内地企业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合作,境外中资企业已超过1.7万家。“十一五”时期,随着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和“走出去”战略加快推进,对外投资合作取得跨越式发展。规模和速度快速增长,业务遍布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均超过30%(见表1)。

截至2011年底,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3220亿美元。去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达到1034亿美元,连续两年居世界首位。2012年上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354亿美元,同比增加了48%。商务部表示未来五年,中国对外投资合作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多元化,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在全球范围内运用生产要素的能力继续增强,一批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初具规模,对外直接投资2015年达到1500亿美元。

(二)投资领域聚集度高、投资区域广泛 从投资额来看,截止到2010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第三产业投资占到76.5%,第二产业投资额仅为22.7%,第一产业投资不足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而且可以看出这样的行业投资结构几年来变化不大。

注:数据来源于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注:根据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整理得来

从国家看,香港依旧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首选地区,流量达385.05亿美元,占2010年流量的56%,行业则涵盖上述主要海外投资行业。其次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卢森堡、澳大利亚、瑞典、美国、加拿大、新加坡。

从地区看,对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的投资增长速度依旧很快,2010年对非洲的投资增长幅度较大,较2009年增长40%。而亚洲、拉丁美洲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为集中的地区,大洋洲和欧洲是存量增幅最大的地区。而从国内看,地方对外投资活跃,浙江、辽宁、山东省名列前茅。西部地区增幅较大。

数据来源:商务部经济合作司。

(三)投资主体多元化 中国对外投资者很大程度上是具有雄厚实力的名企,这其中大型国有企业包括央企在内担当了海外投资的先行者和主力军(见表4)。而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也在不断增多。在江苏、辽宁等一些地区,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占据半壁江山;在一些重要领域,民营企业也已成为对外投资的重要力量。与不断高涨的海外投资热情相对应的是,许多民营企业面临融资难、信息不透明等难题。外部环境的多变性增加了中国对外投资的难度和风险,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受到的约束过多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

(一)政治、政策及法律风险 由于中国的社会体制的特殊性,使得资本主义国家总是在政治上防范我国,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也容易带有色眼镜,经常以安全为由干预我国企业的正常商业投资行为。当前在非洲、拉美、亚洲等我国企业已进行境外投资的地区均存在政治动乱风险,东道国参与的任何战争或者在东道国内发生的革命、颠覆、、罢工、内乱、破坏和恐怖活动以及地方武装的冲击等事件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东道国政策、法律不连续也会限制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发展空间和利润。最近几年,在拉美地区,从委内瑞拉到玻利维亚,再到厄瓜多尔,拉丁美洲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国有化运动不断涌现,这些对我国境外投资企业都形成了巨大的政策与法律风险。

(二)缺乏健全的投资风险防范体系 我国海外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尽合理,财务预算制度尚未建立,投资决策不科学,财务报告制度、分析制度及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民营企业决策易粗糙草率;国有企业主要是决策程序、考核激励、监督是否健全适当、到位的情形。如2004年中航油在新加坡亏损5.5亿美元的案例以及2008年中信泰富亏损146.32亿港元的案例,充分说明我国有些企业的内部运营管理存在问题。另一方面,政府未发挥应有作用,我国尚无有效的投资风险预警机制、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第三,风险防范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立法层次低,形式散乱,工作上缺乏系统性。

(三)文化差异风险 文化差异风险是一不可忽视的风险,因为各国总是要存在着语言上的差异、上的差异、民俗习惯上的差异等文化差异,而文化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它是历史的沉淀,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如果海外投资企业不注重文化差异,一意孤行,就会“水土不服”陷入文化差异的泥潭中,很难实施经营策略,此方面的案例各国都有,教训非常深刻。

其实文化风险也包括企业道德风险,某些企业采取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社会责任意识差,其后果是引起东道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不满,最终引发风险造成损失。而这种损失是整个中国海外投资企业形象都受损,无形损失不可估量。

除了以上几点差异外,还存在许多的企业经营风险,比如市场变动、财务风险、营运风险、人事风险、技术风险、法律诉讼等,还有企业国际化人才矛盾日渐突出,缺少有效的中介力量支持,信息不对称问题等各方面风险。其中任何一种风险都有可能使企业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

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策略

(一)加强政府宏观引导与调控 具体有:

(1)完善政策促进体系。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引导和监管。健全对外投资合作领域法律法规,研究管理制度和政策创新,推动对外投资合作便利化,利用各类政策杠杆加强对企业和项目的监管,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完善外汇管理和服务,拓宽企业和项目融资渠道,完善融资担保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险的保障作用。提高相关部门办事效率,注重服务引导,便利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2)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完善对外投资合作信息服务系统,更新各类国别产业指导性文件,发展与对外投资合作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加强行业商(协)会组织建设,有序发展境外中资企业商(协)会,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行业自律规章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企业境外经营秩序。

(3)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应推进对外投资合作安全权益保护体系,健全境外安全风险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设有国家风险与研究分析机构,由具有显著社会背景的部门负责组织并提供“国家风险报告”。要完善境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大外交支持力度。加强安全信息收集评估,强化对外投资合作金融风险管理。

(二)加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观念。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经验还不够丰富,存在很多问题。投资速度虽然快,覆盖面广,但缺乏拔尖企业较少,在高端技术上的竞争力还不够强。2004年至2010年的7年时间里,中国海外投资净收益有5年为负。截止2011年底,中国海外净资产高达到1.77万亿美元,但2011年中国海外投资净收益为负268亿美元。所以中国企业首先要转变观念,在跨国发展中要保持理性,避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能认为买到了技术品牌就买到了核心竞争力,提升核心能力必须靠中国企业自身克服困难,加大研发力度,改善经营,修炼好“内功”。

(2)强化风险防控管理。首先,企业应三思而后行,投资前要进行完备的可行性研究和投资分析评估,不可盲目跟风。其次,要加强海外投资企业的财务监督并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对海外投资的重要信息进行监测,及时对各种风险的变化做出反映;确定恰当的预警指标体系从而形成预警机制中的识别系统,并对各种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去伪存真。借助财务指标的变化,判断是否出现警兆,参照事先设立的警度评价指标,分析并寻找警源,从而进行预控。

同时,应建立海外投资企业的绩效监测体系,对海外投资的安全进行监控,审计并评价其绩效,测度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还应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转移机制,深化与国家部门、驻外使领馆和地方主管机构的沟通联系,充分利用外交资源。

(3)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内部控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否从容地应对各种风险,从根本上取决于公司治理水平。只有加强公司治理,才能更巧妙、稳健地处理各方关系和利益,在共赢的前提条件下走得更长远更健康。因此,企业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正确区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职责界面,使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要强化企业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尤其是央企,要严格实施问责制,以防重大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受损。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采用预算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科学的管理控制方法,及时发现、分析并化解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预防为主,查处为辅。

(三)重视文化交流与沟通 从某种角度讲,文化风险是企业最不好解决的风险,它带来的损失最不好估量。因为文化是一种思想的、意识领域的沉淀,代表着群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是最不好更改的。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与国外政府、机构、其他群体和企业内部中的外国员工之间的文化上的交流与沟通。

在对外直接投资前要对东道国的文化进行调研,识别文化差异,企业管理尽量做到“本土化”,将生产、管理、营销、人事等经营的各个方面融入到异国的经济中去,尤其要尊重东道国的民俗礼仪。不要妄想把本国的精英文化理念强加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那样只会适得其反,要做到企业文化和当地文化兼容,然后再不断摸索形成适合企业自身的独特的带有异国风情的企业文化,助推企业前进的步伐。

(四)加强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这一点毋庸置疑。而我国目前缺少的正是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人才,加强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要企业要结合实际做好“人才储备”,建立健全人才成长通道,完善人才引进、选拔、用人机制。由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涉外性,要不断推进“人才国际化,用工本土化”。要建立薪酬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使英雄有用武之地,这样才能改善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状况和局面。

总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企业的积极、科学的努力下,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许惠、胡曲应、许家林:《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与监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2]李新锋:《中国公司海外投资经营风险及应对探讨》,《河北企业》2009年第11期。

[3]李洪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及未来趋势》,《商业研究》2004年第5期。

[4]孙丽:《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5]颜晓晖、聂名华:《企业境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及应对策略》,《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第7期。

[6]聂名华:《试论中国发展境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财贸经济》2001年第1期。

[7]白天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对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篇8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一带一路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截至 2015年,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创下1180.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14.7%,实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13年增长,年均增幅高达33.6%。“十二五”期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是“十一五”的2.3倍。201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首次超过万亿美元大关。近八成的非金融类对外投资来自地方企业。地方企业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力量,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流量达936亿美元,同比增长71%,占全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77%。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实现78.2%、84.7%、14.2%的较高增长;上海、北京、广东2015年流量均突破百亿美元,位列地方投资前三。2015年,近八成的非金融类对外投资来自地方企业。地方企业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力量,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流量达936亿美元,同比增长71%,占全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77%。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实现78.2%、84.7%、14.2%的较高增长;上海、北京、广东2015年流量均突破百亿美元,位列地方投资前三。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特点

(一)中国投资流量跃居全球第二,超过同期吸引外资规模,实现资本净输出。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迈向新的台阶,实现连续13年快速增长,创下了1456.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占到全球流量份额的9.9%,同比增长18.3%,金额仅次于美国(2999.6亿美元),首次位列世界第二(第三位是日本1286.5亿美元),并超过同期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356亿美元),中国当年的实际使用外资是1356亿美元,实现资本项下净输出。2002-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幅高达35.9%,“十二五”期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5390.8亿美元,是“十一五”的2.4倍。

(二)中国存量全球排位居第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截至2015年底,中国2.02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3.08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8个国家(地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0978.6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存量的份额由2002年的0.4%提升至4.4%,排名由第25位上升至第8位。2015年末中国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达4.37万亿美元。

(三)对外直接投资并购活跃,领域不断拓展。2015年,中国企业共实施对外投资并购579起,涉及62个国家和地区,实际交易金额544.4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372.8亿美元,占68.5%;境外融资171.6亿美元,占31.5%,并购领域涉及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采矿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18个行业大类。中国化工橡胶有限公司52.9亿美元收购意大利倍耐力集团公司(近60%股份),是2015年中国企业实施的最大海外并购项目。

(四)“一带一路”扎实推进,对相关国家投资快速增长。2015年,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投资占当年流量总额的13%,达189.3亿美元,同比增长38.6%,是全球投资增幅的2倍。201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八成以上(83.9%)分布在发展中经济体,在发达经济体的存量占比为14%,另有2.1%存量在转型经济体。

(五)投资涉及领域广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步伐加快。截至2015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制造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同比分别增长了108.5%、52.3%、115.2%。流向装备制造业的投资100.5亿美元,同比增长158.4%,占制造业投资的50.3%,带动了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

(六)境外企业对东道国税收和就业的贡献增大,对外投资双赢效果显著。2015年中国境外企业向投资所在国家(地区)缴纳的各种税金达311.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2.9%,雇佣外方员工122.5万人,较上年末增加39.2万人。此外,从《统计公报》中还可以看出,2015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国家和地区比较集中,流向中国香港、荷兰、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百慕大群岛的投资共计1164.4亿美元,占当年流量总额的79.7%。

三、中国对外投资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国际市场上有需求。发达经济体总体经济在复苏,对外国的投资有需求,发展中经济体在进行工业化也需要外来的资金。无论是发达的经济体和发展中的经济体为了吸引外来的资金也出台了一些投资便利化的措施,这些从外部环境上便于中国的企业“走出去”。

(二)中国有能力。2015年中国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中国的发展水平到了这个阶段,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的经济大国,也是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第一制造业大国,我们的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这是中国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的坚实的物质基础。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