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8篇

时间:2023-07-31 09:21:00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篇1

【关键词】网络平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高职高专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坚持以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教育目标。但是由于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因陈守旧,未能有效利用新兴的教育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对实验教学进行相应改革和创新,以至教学仍以封闭式的学历教育为主,学生普遍重理论、轻实践,难以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高端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加大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力度,而实验教学改革正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实验教学比理论教学直观透明,更为丰富多彩,对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更突出,能更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医学类的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在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乃至专业体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不仅能较为全面地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和运用能力,还能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综合信息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一次系统的训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也成为了衡量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如何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直接影响高端技能型医学人才培养的成败。

1 网络平台视野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多渠道收集和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然后以座谈、访谈等多种调查方法和手段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相关各方(如学生、实验指导教师、教务部门、实验室管理人员、兄弟院校、用人单位等)进行实地调查,并结合我们多年担任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和实验技术管理的经验,发现目前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并且很多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严重制约着实验教学重要作用的发挥。我们从网络教学的角度,对其中比较突出问题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学方法单一、互动性差

基础医学实验具有操作技巧性强、教学时数长、过程管理难等特点。但是很多基础医学实验指导教师仍停留在传统单一的“面对面”传授知识,师生之间以单向沟通为主。由于教学场地的限制,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渠道也不畅,难以经常进行协作讨论和交流学习。多样化教学方法的缺乏,造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性较差,难以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1.2教学内容更新严重滞后

由于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基础医学实验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新变化快,也比以前更具复杂性,但是不少实验指导教师还按照原有课程标准制订授课计划,教学内容更新跟不上社会实际需求变化,更新滞后,与社会上实际的医学工作任务联系不紧密,甚至严重脱节。

1.3教学资源分散、难以共建共享

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基础实验教学都是由实验教师分开指导,很多优秀实验案例资源缺乏收集和整理,无法共建共享,隐性知识更是难以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实现有效传递,这些隐性知识包括教学重点把握、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1.4教学评价不客观、随意性较大

作为实践性课程,目前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方式粗犷,网络辅助教学水平很低。其实,不借助先进网络信息技术难以对实验过程进行有效管理,也无法捕获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大量细节,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经常凭主观判定,随意性较大,难以对教学形成客观的评价。

1.5教师角色错位、学生缺乏主题意识

目前很多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采用传统“以教为本”的思维开展教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往往是按部就班,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无法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2 基于网络平台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本文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中,改进基础医学实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实验教学网络化、微课化、幕课化,对基础医学实验课程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教学改革与实践,从而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情景、教学评价、教师角色等教学模式相关要素发挥协同作用,解决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上述突出问题,最终实现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基于网络平台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的思路如下图所示。

2.1重组网络平台的教学内容,开展“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基础医学实验是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效衔接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社会实践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性化明显,并且具有模糊性、复杂性和更新变化快等特点,导致教学内容与基础医学实验项目的真实需求往往严重脱节。针对目前实用型基础医学实验教材和教辅资料缺乏、教学内容计划跟不上变化快的问题,我们将依托网络教学平台,以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工学结合”下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为主线,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把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注重将先进性、开放性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课程。同时,利用在网络平台上信息容量大、内容更新便捷、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围绕主线上的节点适当拓展知识面,提供教学视频资源、素材库、知识库、行业资源、课外参考资料等丰富多样的教学辅导资源,并随需应变,持续添加新内容、新知识。通过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线面结合,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比较全面的训练。

2.2利用网络平台的社区功能,开展“讨论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础医学实验与普通的理论课程不一样,具有综合程度高、教学时数长、教学地点分散等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专心程度等方面指导教师往往很难干预。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强大的社区功能(如讨论组、论坛、在线答疑、即时沟通工具等),结合对学生具有很高黏附性的移动端应用(如微信、微博、QQ等),轻易组建网络讨论小组,针对某一主题随时随地开展“讨论式”教学,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双向交流,帮助学生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讨论和交流学习,并在学生之间产生一定的有效竞争,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地形成合理、有序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相互沟通和相互分享中,还能够使基础医学实验中的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让后来者可以通过查看以前的讨论记录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加以挖掘和分类整理,可以实现这些优质教学资源的积累。

2.3借助网络平台分解任务,采取“参与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往往提供多层次的实验项目,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通常可以把这些实验项目分为普及型实验项目、提高型实验项目(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等特点)、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绝大多数为普及型实验项目,应用网络平台进行实验教学后,可以适当增加提高型、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在全部实验项目占比。因为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和基础医学实验管理平台,可以方便地对基础医学教学中的提高型、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进行分解,形成一系列目标明确、时间较短、易于管理的任务。在“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主,共同参与”的理念指导下,开展“参与式”教学,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的意识,让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网络平台自学,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这些工作任务,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基础医学实验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实验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批改和点评,系统地管理整个实验项目过程,有利于抓住实验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掌握情况形成客观的评价。“参与式”教学将促进指导教师转变角色,摈弃“以教为本”的传统思维,成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以及学习成果的评价者。

2.4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后续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必由之路。通过对历届优秀基础医学实验项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资源库,有助于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并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条件。这些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资源包括实验教程、实验手册、实验照片、实验视频、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相关电子文档。网络教学资源库将帮助学生在基础医学实验中独立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信息、开展实验操作等探索活动,训练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获取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开展“探究式”教学,需要改变单一的基础医学实验成绩考核办法,更多地关注学生平时的实践过程,关注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关注学生在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上的提升。

3 结语

网络平台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活动搭建了新的舞台,成为一个“教、学、做”协同作用的网络教学环境,在师生之间搭建了高绩效的沟通桥梁。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开放、自由、和谐的空间,有助于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教学,推进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教学手段的创新,使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师角色等相关要素形成合力,更好地将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与实验项目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相互合作、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个性品质,从而解决制约基础医学实验的教学质量提升的突出问题,在教学中真正达到了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京京,张立力.护理网络教学与教学模式的现状[J].中华护理教育,2011

[2]盛苏英,堵俊,吴晓.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

[3]卢彰诚,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电子商务,2014

[4]赵群,等.网络教学模式在“妇产科学”本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科教文汇,2011

[5]霍红颖,湛邵斌.基于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高职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2011

[6]卢长鹏,基于网络学习资源环境的高职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模式[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

[7]蒋艳红,陈琳.基于协同理论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8]白素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

[9]赵真聪,杨雁红.医院实验室信息化管理[J].医学信息,2011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篇2

中医基础学是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础概念,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思想方法的学科,是学习中医学,针灸学,骨伤学等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这门课程由于是学习中医的入门学科,其内容广泛,种类繁多,无论是教师讲述,还是学生理解都深感费力。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祖国的中医药事业,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本人介绍如下几个教学事例

事例一:学生李某,家庭环境优越,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一般社会生活常识了解不多。

中医基础学是学习中医学的入门学科,用生活小常识来启蒙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好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李某进行一些小常识的总结,加强与其的相互沟通。

例如:在讲解阴阳概念的理解时,先从阳光的向背来讨论,再从温度的高低入手,再次从昼夜的交替阐述,最后在这些常识的基础上,使张某对于阴阳的了解能够更加深刻。

提炼方法:联系常识,加强沟通。

事例二:学生张某,学习刻苦努力,常废寝忘食,但成绩不佳。

中医基础学的许多内容相似,又都需要记忆。但不是简单的机械记忆,而是在一定的了解内容,适当扩展的前提下,来记忆的。针对张某的特点,教授其在先阅读,再对比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的方法。

在这样的图表法的基础上,张某对于津液的区别就一目了然了。

提炼方法:注重讲解,对比记忆。

事例三:学生李某,上课认真听讲,但课后总结归纳能力较差。

中医基础学的脏象学说,条目林立,内容繁多。学生课后总结整理起来困难重重。在了解了李某的问题后,采用分清主次,重点突出的方式。

例如:在讲解脏腑生理功能时,对于五脏的生理功能进行多课时的重点讲解,与此同时对于六腑的生理功能在主要讲解的基础上,尽量体现出与五脏之间的差别。这样李某就可以了解到学习内容的主次之分了。

提炼方法:脏腑功能分清主次。

事例四:学生王某,聪明伶俐,迷恋网络,但上进心极强。

中医基础学中的个别章节,因为其内容简单枯燥,教师即使费尽心思也收效甚微。知道王某的情况下,与其沟通后,在结合其特点的基础上,采用网络多媒体教学,不单单使王某提高了学习兴趣,对于其他学生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经络的讲解采用电化教学,用网络上特有的动态人体经络图进行教授。在学生的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炼方法:网络互动,直观明了。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  复杂网络;中药复方配伍;核心处方配伍结构

          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而成的。在辨证确定病机和通过立法确定遣药组方指导原则的前提下,方剂的配伍仍遵循基本的组方结构和药物配伍原则,进行“君、臣、佐、使”配伍,从而使各药形成“有制之师”,针对患者或证或病或症,达到整体综合调节的作用[1],体现了方剂在中药饮片层次的组织原则。同时,药物配伍的原则如“七情合和”研究两个药物之间的功能组配关系,与方剂配伍形成互补性的组织原则。

    在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中,我们通过对临床处方数据的初期分析,并与临床专家的交流中发现,名老中医的临床复方的配伍规律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临床医生一般以经典复方(包括经方、时方和验方等)为基础进行临床处方;第二层次为在药证或药症关系基础上的药物随症加减处理。这两个层次的临床处方配伍过程形成了既有核心处方结构,又具有较大灵活性的处方集合。因此,通过对名老中医处方集的共性网络结构分析,能够发现体现其处方思维和临床特点的核心处方配伍结构,从而辅助进行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和整理研究。

    复杂网络是当前科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2],诸如蛋白质网络、万维网、生态网、交通网和文献引用网等都具有非常有趣的统计特性。其中,除了小世界网络特性[3-4]之外,无尺度网络(scale free network)[5-6]是一种具有节点度幂律分布现象的复杂网络,科学家对其动力学原理和应用问题的研讨已经成为相关科学研究的亮点。复杂合作网络如文献作者网等也具有无尺度网络的规律[7]。何氏等[8]把中药复方视为广义的合作网络是合适的。无尺度网络现象反映了复杂网络在一定驱动力的影响下动态的自组织过程宏观规律。我们认为,网络中节点个体的分类特征、网络组织的角色需求和组织中元素的关系分类是其潜在驱动力。不同于何氏等[8]的研究结果,我们基于古方及当代临床复方数据的分析表明,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复方配伍过程具有无尺度复杂网络现象。这对中医药理论如复方配伍、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性理论等的研究提供了实证基础,为进行中医特色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启发。笔者利用复方药物配伍的无尺度网络规律,研究实现了基于图论网络分析的处方核心药物配伍知识发现方法。该方法在名老中医处方经验的分析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1  复方药物配伍网络的构建

    我们把单个复方的组成药物(目前仅考虑药物组成,对药物剂量暂不考虑)为节点相互构成完全图。连接某两个不同药物的边的权重表示这两种药物在多个复方中被使用的频度。由此,一个较大的复方集合构建的药物配伍网络将成为大量药物节点与带权重的边连接的网络。药物节点之间的连接边的权重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药物之间同时配伍应用的强度。中药配伍网络的构建过程的示例见图1,如大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和芒硝4味药物组成,因此,这4个药物构成了4个节点的完全图,其每条边的权重为1;而小承气汤则由大黄、厚朴和枳实组成,因此,连接该3个药物的每条边的权重都增加1,其权重为2;由此,随着复方的增加,该药物配伍网络的节点和边的权重会逐步增加。当大规模的复方集合如古方集和大量的临床复方集构成药物配伍网络时,该网络中节点及其相互关系反映了全局性的药物组配规律。而当由面向某一特定病证的复方集构成网络时,其网络反映了针对特定病证的药物配伍知识。当然,某名老中医一段时间的临床复方形成的药物配伍网络反映了其在某些病证条件下临床处方的配伍经验知识。

 

2  复方药物配伍网络的节点度分布特性

    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复方反映了医生从治疗角度对患者病证一定程度的定性或定量认识,是患者病证演变的间接体现,用于临床治疗的稳定复方药物集系统性的自组织规律,是一个复杂的药物组织集。我们通过构建药物配伍网络并采用节点度分析方法发现,中医古方集合(80 000余古方数据,见图2)和临床处方(20 000门诊处方,见图3)等都具有无尺度网络现象(即节点的度分布服从幂函数分布),是一种加权无尺度网络[9],其边权重的幂值在2.2左右。复方药物配伍的无尺度网络现象在医生处方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某医生对药物的使用具有比较集中的趋势,某些名老中医偏好使用某些药物,使得这些药物的已有或潜在功效得到更大的发挥或挖掘。

    基于古方及当代临床复方配伍过程的无尺度复杂网络现象表明,某一特定复方集中存在可能共性或核心的药物配伍子网络。结合复方配伍中的无尺度网络规律和基于图论的网络分析方法,我们能够对名老中医的基本处方药物配伍经验或者面向某一特定病证的药物配伍经验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其关键的药物组配结构如核心药物、药对等信息,以辅助研究名老中医的处方思维和临床处方特点。

3  临床复方的核心药物配伍网络分析研究

    无尺度网络的现象表明,中医处方中存在核心的组织结构,这些组织结构代表了医生临床处方的思维结构知识和临床经验。我们以无尺度网络的幂值为基准寻找医生(特别是名老中医)的核心处方药物配伍网络。我们通过开发相应算法实现了核心药物配伍结构的发现[10]。该算法基于无尺度网络现象,选取药物配伍网络中的“hub”药物节点,从而寻找一定代表性和覆盖度的某名老中医的共性处方配伍网络。当针对某一病证或在总的日常诊疗过程中,某名老中医的处方配伍网络表达了该老中医的处方思路或首选处方结构,是其临床经验和处方“偏好”信息的表现。同时,我们可以根据处方配伍网络中的节点度分布,发现处方配伍网络的核心节点,并根据这些节点在处方中的同现频度计算其覆盖度。我们以北京市地区20余位名老中医的门诊病例数据为基础进行了核心处方配伍结构的知识发现应用研究,如分析方和谦老中医的和肝汤处方配伍结构、谢海洲老中医治疗类风湿疾病的核心处方配伍结构、田从豁老中医的核心穴位配伍结构、孙桂芝老中医的肿瘤治疗复方、薛伯寿老中医的和法处方配伍结构和咳嗽病痰热阻肺证门诊病例的处方配伍等等。下面以咳嗽病痰热阻肺病例的处方配伍核心网络分析作为示范。见表1。表1  门诊咳嗽病痰热阻肺证病例处方配伍网络对应的药物关联频度(略)

   

在门诊咳嗽病中痰热阻肺证占有较大比重,在20 000余诊次病历中经数据筛选后,确认满足条件的病例为165诊次,以小儿支气管炎为主(这与我们选择收集的门诊病例特点有关,并不是咳嗽病痰热阻肺证的本身疾病分布特点),样本中患者平均年龄为6岁左右。相应的症状体征除咳嗽之外,主要有咽红、舌红、有痰、大便干等。我们通过基于网络分析的方法确定咳嗽病痰热阻肺证的处方配伍结构知识。利用网络分析算法计算获得的分析结果,该网络中核心药物(通过节点度分布计算)为黄芩、杏仁、紫苏子、葶苈子、百部和仙鹤草,这些药物在90.2%的样本处方中出现。说明几乎所有咳嗽痰热阻肺证患者都使用以上药物。且网络核心节点的周围相关药物如前胡、芦根、瓜蒌、乌梅等表示对不同个体病例的主要随症加减思路。该网络中节点的颜色以节点药物的药性进行区分,药物配伍网络中节点3种颜色总体分布信息,有助于为有经验的中医临床医生提供该核心药物配伍网络相应的基本病机(如寒热、阴阳等方面)的直观认识。除了产生可视化的处方配伍网络之外,我们同时对该网络的药物关联频度信息进行数据库存储。该关联信息描述了临床处方中的主要药对知识如葶苈子、紫苏子,紫苏子、杏仁,葶苈子、杏仁,仙鹤草、百部,黄芩、杏仁等,这些药物配伍体现了我们所采集的门诊病例中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痰热阻肺证的主要药物搭配思路。因此,网络结构图与关联数据信息结合可以进行针对某特定病证的处方配伍结构分析,提炼归纳形成中医临床的处方经验知识,从而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或供年轻医生学习。     由以上咳嗽病痰热阻肺证的处方分析可见,处方配伍网络具有直观的表现形式,对于中医临床中发现或者验证经验性的“小方”具有显著的效果;同时也能够辅助发现和验证临床医生针对特定病证的处方思维或思路。且这种结果是可靠的,因为我们已经试验表明临床处方中存在无尺度网络的现象,而无尺度网络的特点就是存在共性的核心网络结构。

4  探讨与未来研究工作

    中药复方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理、法、方、药的主要环节之一。复方的有机配伍是实现药物增效减毒,针对病机对证用药的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神农本草经·序列》将药物配伍关系归纳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等“七情合和”的关系。由此可见,中药复方配伍是方剂形成之后中医处方用药的基本原则。大规模复方集的无尺度网络现象表明中医诊疗过程中复方的组配存在一些“偏好”现象。这些“偏好”现象可以表现在药物的选择、药物的组配、医生对病机的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和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与调整途径等。研究发现,这些“偏好”的来源、运行机制和病、症、证等相关知识将有助于人们对复方复杂干预的理解,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理解等。

    本文针对中医临床中的处方配伍经验分析目标,研究利用复方配伍的无尺度网络现象和基于网络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实现具体病证或名老中医的核心处方结构知识发现。该方法通过图形化的方式表达分析结果,从而为结果的阐释和临床专家的人机交互提供了便利。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在一定适应症的条件下,具有稳定结构的复方组配知识发现问题;考虑多种“偏好”信息,进行复方配伍无尺度网络现象的组织动力学机制研究问题;对临床处方中的核心处方配伍群(多个反映处方集核心配伍结构的子配伍网络)的挖掘算法的深入研究等问题;将是揭示和发现中医复方药物配伍与临床诊疗规律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于友华.方剂配伍理论的系统科学思想[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4,10(8):63-64.

[2] newman mej, barabási a-l, watts dj.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networks[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 press,2006.

[3] dj watts, sh, strogatz. collective dynamics of’small-world’ networks[j]. nature,1998,393:440-442.

[4] mej newman, c moore, dj watts. mean-field solution of the small-world network model[j]. phys rev lett,2000,84:3201-3204.

[5] r albert, h jeong, al barab’asi. diameter of the world

wide web[j]. nature,1999,401:130-131.

[6] al barabási, r albert, h jeong.mean-field theory for scale-free random networks[j]. physica,1999,272:173-187.

[7] newman mej.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network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1,98(2):404-409.

[8] 何 阅,张培培,唐继英,等.中药方剂的合作网络描述[j].科技导报, 2005,23(11):36-39.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篇4

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面对全校师生及社会学习者开放共享,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对课堂教学内容起到了有益的补充和拓展;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不受时间限制,利用零散的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在线学习环境;社会学习者可以通过平台,获得免费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从而自主完成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

1.网络平台框架的设计思路

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建设,突破了原精品课程的建设模式,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机制,探索出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符合医学教育特点,体现高校人才培养及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的课程平台。

1.1明确建设目标

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师生提供免费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使学习者通过网络可以自主学习基础医学课程,更好的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1.2转变教学理念

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未来发展为中心。从重视教师课堂讲授,转变为重视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从重视教师知识的传授过程,转变为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和助力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兴趣培养的导师,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提高探索知识的能力。

1.3改革教学方法

鼓励教师在网络平台上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教学重点从过去关注教师应该教什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希望怎么学,效果如何;以传授学生高效的学习方法为主旨,设置了病例单元,自测单元,增加了案例式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真正让更多师生受益。

1.4创新机制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了虚拟仿真实验单元,该平台不但应用于理论课堂教学,在实践课堂中,教师也引导学生登录网络平台,结合实践操作,进行相关知识的讲授。(2)师生共建。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设计及制作,这个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协助老师进行课程建设的同时,对该课程的相关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2.模块的设计

围绕建设目标,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及“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的模块设计,本着突出特色,强化基础的原则,共设置了三大模块:基本资源模块、拓展资源模块和交流互动模块。

2.1基本资源模块

基本资源模块主要以强化基础医学知识为主旨,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既突出了基础医学知识的量大面广的特征,又突出重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少走弯路。该模块由若干个教学单元组成,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重点与难点、授课教材等,资源的形式主要以WORD、PPT、视频等形式为主,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的教学资源。

2.2拓展资源模块

拓展资源模块为丰富教学基本要求的辅助元素,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自行设置。如系统解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设置了人文教育单元,旨在传播大爱精神,加强学习者的科普教育及人文素质教育;医学机能实验学是一门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拓展资源模块主要以实验教学为主,包括经典实验、综合实验、自主实验、虚拟实验等单元,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旨在巩固和深化课堂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3交流互动模块

交流互动模块主要包括通知公告、最新动态、互动空间等单元。通知公告可以随时与课程相关的通知,如教学竞赛、在线测试通知、实验室开放通知等;最新动态主要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研究成果以及展示师生在工作学习中所取得的优异成绩等;互动空间主要是为师生之间提供在线交流的平台,为学生进行在线辅导答疑等。

3.建设成效

(1)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的建设是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度融合,是顺应时展潮流,推动我院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工作任务。(2)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让学习者体验到自主的,与自身兴趣有关的学习方式,其资源形式的灵活性,更符合现阶段90后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学习习惯。(3)在服务本校师生的同时,充分发挥了服务社会的职能,为其他高校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

4.保障措施

(1)科学制定课程建设规划、管理办法及规章制度。将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建设纳人到年度工作计划及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制定了《基础医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管理办法》,使课程建设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2)设置专项经费支持,每年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的建设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用于教学资源的制作、团队中教师的交流培训、网络平台的维护等。

(3)定期对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及时获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掌握教育教学中的新思路、新内容和新趋势,将这些教育理论运用到课程建设中,以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水平。(4)制定规范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评价体系,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与完善,以保障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5.讨论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篇5

医学发展高度的社会化,疾病谱和死因谱的逐渐转变,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医学多学科之间以及与相关领域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等诸多因素促使现代医学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探索生命奥秘、揭示疾病本质、保障人类健康,已经不单单是生物医学问题,同时也是涉及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在内的复杂系统问题。医学科学已经进入了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化的整合医学时代[4],传统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5]。因此,依据医学发展规律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以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合理建立医学教育标准,构建科学的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整合和设置医学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关键。国内诸多高等医学院校在这一方面已经进行了长足的探索[6-8]。我校也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进行了大胆尝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标准要求为纲领,以基础医学课程系统整合为试点,打破原有的以学科专业分类的课程体系,加快学科间、单位间的合作与协作,推进以“器官,系统,疾病”为主线的深度课程优化整合,围绕知识、技能、素养环节,逐步构建更科学的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和基础医学课程体系[9]。比如,把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相关知识按人体器官系统分类,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器官系统模块化课程体系。使学生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整体水平,熟悉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运行规律和疾病状态下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形态学改变以及相关治疗药物作用机制和合理使用,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为进一步学习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并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立基础医学教学病例库,推进PBL教学方法改革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执业医师考试和高等医学教育内容也正日趋深入和全面,执业医师考试试题内容不仅仅是涉及某一学科的知识,也不单单是临床技能本身,还包括医师自我学习、创新思维、有效沟通等知识、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的多重要素,考试更加注重的是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医学相关知识,发现提出问题、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和素养。这一发展趋势的导向给高等医学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改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0]。当前,世界诸多国家公认的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早期接触病人、尽早接触临床,着力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阶段,建立基础医学教学病例库,大力推进基于病例的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PBL教学法即基于问题学习的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实际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促进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目前认为,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形式和跨学科多知识点融合的PBL教学特色符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我们建立了基于基础医学教学病例库的PBL课程模式,加强了以问题为线索的小班教学和研讨教学。首先,按照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和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由各学科高年资教员集体搜集、整理和编排贴近常见病、多发病疾病谱、覆盖医师考试大纲、体现课程教学重点、符合临床诊疗流程的典型病例,建立基础医学教学病例库。每个典型病例的内容均包括患者的详细病史、查体过程、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诊断以及药物治疗。病例库的编写和建立,其目的是大力推进基于病例和问题的PBL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为此,我们编写了基础医学器官-系统模块《基于问题的学习指导手册》,分学生用书和老师用书。根据教学需求,选择一定数量的典型病例开展PBL教学。具体实施时,将学生分组,采用小班讨论方式,由一名老师组织引导PBL教学过程。每个案例的PBL教学均分两次课进行,第一次课先由学生针对病例发展进程、患者的信息和诊治过程,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课堂上由同学们运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自己分析、解决其中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再总结出一些相对复杂且值得讨论的问题。第二次课是在学生充分搜集查找相关书籍、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主要解决第一次课总结出来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整个教学环节,教员不参与问题的提出和回答,只是起到不让讨论过多偏离主题,并进行一些适时地点评作用。学员通过病例的讨论学习,可从机体的生理过程、解剖特点、病因机理、病理特征等方面阐述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探讨疾病的治疗思路、合理用药的原则,初步了解健康教育、医患沟通等相关知识与技能。基于临床病例的PBL教学的实施,实现了由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为基础的传统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贴近临床实例,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医德品质、自我学习、创新思维、有效沟通、系统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多学科整合医学教学模式转变。

3加强辅导答疑与带教,培养学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基于病例的PBL教学方法改革,一方面实现了以学员为中心,全面提高学员综合能力和医学素养的目标,同时由于总课时限制,理论课教学课时比例大幅度减少,学生理论课程学习中常会产生大量的问题。为了解决好这一矛盾,在鼓励学员查资料自行解决的同时,加强多途径的课后辅导答疑,给学员更多的启发和引导,非常必要。首先,我们在基础医学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大力加强了课后辅导,每个学科每周安排教员晚自习时间至少跟班辅导一次;其次,每天安排教员进行网络值班,利用网络课程平台中的答疑功能,及时解决学员在学习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再次,由网络值班老师在网络课程平台中的论坛专栏里提出学员感兴趣的讨论专题,吸引学员结合理论课程所学内容展开广泛讨论,以巩固课堂所学。另外,对一小部分学员的探索性问题,教员给予引导启发,指导学员设计课外科研课题,在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完成实验操作,分析实验数据,对研究较深入的课题,由教员指导学员撰写科研

论文。对于学员而言,课外科研的实施,增加了学习兴趣,开拓科研视野,开阔了科研思维和眼界,拓展了医学基础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也培养了学员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索创新的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员知识水平与能力

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的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和以学员为中心基于病例的PBL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授课教员知识结构、能力技能和专业素养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器官系统模块纳入了传统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4门主干基础医学课程,病例式PBL教学中,代课教员在授课、辅导、答疑过程中会遇到学员各种各样跨学科、跨领域的问题,已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各学科相互独立的框架结构,甚至打破了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课程的界限,授课教员必须破除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观念,也必须具有通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因此,必须采用有效的措施加强教员综合教学技能全面满足课程整合需求[23]。在实践中,我们加强对教员基本教育理论学习的引导,使教员充分认识当前高等医学教育特点,教学改革方向与措施,建立科学的基础医学教学理念;通过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师资教育培训、常态化的精品课教员评选和课堂授课质量评估等具体措施,加强教学技能培训,促使教员基本教学技能显着提高;为教员提供外出学习交流机会,鼓励教员积极参加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相关教学科研和学术活动;依据执业医师大纲,有计划地组织教员进行专题学习,参加临床实践教学听课和观摩,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综合能力。采用以上系列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教员基本教学技能和跨学科专业综合能力,确保了以学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的顺利实施,保证了基于病例和问题的PBL教学质量和效果。

5加强针对性练习强度,合理设置考试方式

  基础医学课程涉及面宽、知识点多,很多课程内容综合性强、概念抽象,不易理解记忆和全面掌握。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参考兄弟院校先进经验,采用多种方式,加大针对性练习强度,合理设置考核方案,引导学员紧抓知识要点,理解与记忆相结合,夯实医学基础。依据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按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题型,组织教员逐单元、逐细目、逐要点地编写了覆盖全知识点的《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基础课程考点习题与精解》,建立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基础课程试题库。在课堂上,教员根据课时安排,每节课结合授课要点从编写的书籍中或者从历年真题中选择几道相关习题进行详细地讲解,以便学员紧扣大纲,把握重点;课后通过网络课程从习题库中选择适量习题作为作业布置给学员,再由老师批改评分,促进学员通过完成作业达到学练结合,查漏补缺,综合理解所学内容;在单元或系统内容完成后,通过网络课程给学员安排模拟测试。经过多阶段的练习,学员不断看书复习,熟能生巧,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课程考核是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是促使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全面、系统再学习的有效手段,也是检查学员掌握知识程度的重要方法。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从知识、技能、态度、行为、能力等方面对学员进行全面考核的理念已经逐渐被接受。在实践中,我们注重合理设置考核方案,让考试内容综合化,考试方式多样化。考试内容涵盖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方法和提出问题、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等方面。考试方式采用笔试、实验操作,讨论表现、书面报告等综合方式,有效避免了考试中的偶然性和变异性,减少了考试的主观性,增加了客观性。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加强课堂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开展阶段测试、历年真题讲解和基础医学综合考核等环节,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全面提高了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

6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应用

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是医学基础教育改革与时俱进的方向。我们在实践中把网络信息技术与医学专业的特点相结合,尝试了基于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相关教学活动,如教学信息的,教学资源(幻灯、教案、课程标准、授课视频等)的扩展,课后辅导答疑,作业布置批改,阶段测试考核,专题论坛讨论等环节都离不开网络课程平台。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应用充分调动了学员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增加了教学过程的灵活性,有效弥补了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学习需求,传统教学方法手段单一,辅导答疑、作业布置、测试考核手段落后等问题,显着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另外,笔者日前参与的国家医学电子书包项目,也是网络信息化发展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数字化综合教学系统。“国家医学电子书包”在教学内容、方法等多方面都有突破,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融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及动画等多种元素,契合高等医学教学的直观性、示范性和实践性特点。此外,大数据时代悄然而至,已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给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将网络信息化数据应用于个性化学习体验的做法正在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教学中,启发学员利用网络信息化资源,如Pubmed,ElsevierScienceDirect文摘或期刊全文等相关数据库,开展在线学习,鼓励学员持续追踪和深入挖掘分析数据,发展更具互动性和灵活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保持学习积极性,倡导高质量与独特性的学习体验,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与兴趣。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篇6

医学发展高度的社会化,疾病谱和死因谱的逐渐转变,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医学多学科之间以及与相关领域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等诸多因素促使现代医学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探索生命奥秘、揭示疾病本质、保障人类健康,已经不单单是生物医学问题,同时也是涉及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在内的复杂系统问题。医学科学已经进入了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化的整合医学时代[4],传统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5]。因此,依据医学发展规律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以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合理建立医学教育标准,构建科学的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整合和设置医学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关键。国内诸多高等医学院校在这一方面已经进行了长足的探索[6-8]。我校也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进行了大胆尝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标准要求为纲领,以基础医学课程系统整合为试点,打破原有的以学科专业分类的课程体系,加快学科间、单位间的合作与协作,推进以“器官,系统,疾病”为主线的深度课程优化整合,围绕知识、技能、素养环节,逐步构建更科学的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和基础医学课程体系[9]。比如,把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相关知识按人体器官系统分类,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器官系统模块化课程体系。使学生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整体水平,熟悉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运行规律和疾病状态下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形态学改变以及相关治疗药物作用机制和合理使用,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为进一步学习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并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立基础医学教学病例库,推进PBL教学方法改革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执业医师考试和高等医学教育内容也正日趋深入和全面,执业医师考试试题内容不仅仅是涉及某一学科的知识,也不单单是临床技能本身,还包括医师自我学习、创新思维、有效沟通等知识、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的多重要素,考试更加注重的是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医学相关知识,发现提出问题、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和素养。这一发展趋势的导向给高等医学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改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0]。当前,世界诸多国家公认的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早期接触病人、尽早接触临床,着力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阶段,建立基础医学教学病例库,大力推进基于病例的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PBL教学法即基于问题学习的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实际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促进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目前认为,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形式和跨学科多知识点融合的PBL教学特色符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我们建立了基于基础医学教学病例库的PBL课程模式,加强了以问题为线索的小班教学和研讨教学。首先,按照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和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由各学科高年资教员集体搜集、整理和编排贴近常见病、多发病疾病谱、覆盖医师考试大纲、体现课程教学重点、符合临床诊疗流程的典型病例,建立基础医学教学病例库。每个典型病例的内容均包括患者的详细病史、查体过程、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诊断以及药物治疗。病例库的编写和建立,其目的是大力推进基于病例和问题的PBL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为此,我们编写了基础医学器官-系统模块《基于问题的学习指导手册》,分学生用书和老师用书。根据教学需求,选择一定数量的典型病例开展PBL教学。具体实施时,将学生分组,采用小班讨论方式,由一名老师组织引导PBL教学过程。每个案例的PBL教学均分两次课进行,第一次课先由学生针对病例发展进程、患者的信息和诊治过程,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课堂上由同学们运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自己分析、解决其中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再总结出一些相对复杂且值得讨论的问题。第二次课是在学生充分搜集查找相关书籍、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主要解决第一次课总结出来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整个教学环节,教员不参与问题的提出和回答,只是起到不让讨论过多偏离主题,并进行一些适时地点评作用。学员通过病例的讨论学习,可从机体的生理过程、解剖特点、病因机理、病理特征等方面阐述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探讨疾病的治疗思路、合理用药的原则,初步了解健康教育、医患沟通等相关知识与技能。基于临床病例的PBL教学的实施,实现了由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为基础的传统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贴近临床实例,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医德品质、自我学习、创新思维、有效沟通、系统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多学科整合医学教学模式转变。

3加强辅导答疑与带教,培养学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基于病例的PBL教学方法改革,一方面实现了以学员为中心,全面提高学员综合能力和医学素养的目标,同时由于总课时限制,理论课教学课时比例大幅度减少,学生理论课程学习中常会产生大量的问题。为了解决好这一矛盾,在鼓励学员查资料自行解决的同时,加强多途径的课后辅导答疑,给学员更多的启发和引导,非常必要。首先,我们在基础医学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大力加强了课后辅导,每个学科每周安排教员晚自习时间至少跟班辅导一次;其次,每天安排教员进行网络值班,利用网络课程平台中的答疑功能,及时解决学员在学习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再次,由网络值班老师在网络课程平台中的论坛专栏里提出学员感兴趣的讨论专题,吸引学员结合理论课程所学内容展开广泛讨论,以巩固课堂所学。另外,对一小部分学员的探索性问题,教员给予引导启发,指导学员设计课外科研课题,在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完成实验操作,分析实验数据,对研究较深入的课题,由教员指导学员撰写科研论文。对于学员而言,课外科研的实施,增加了学习兴趣,开拓科研视野,开阔了科研思维和眼界,拓展了医学基础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也培养了学员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索创新的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员知识水平与能力

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的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和以学员为中心基于病例的PBL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授课教员知识结构、能力技能和专业素养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器官系统模块纳入了传统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4门主干基础医学课程,病例式PBL教学中,代课教员在授课、辅导、答疑过程中会遇到学员各种各样跨学科、跨领域的问题,已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各学科相互独立的框架结构,甚至打破了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课程的界限,授课教员必须破除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观念,也必须具有通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因此,必须采用有效的措施加强教员综合教学技能全面满足课程整合需求[23]。在实践中,我们加强对教员基本教育理论学习的引导,使教员充分认识当前高等医学教育特点,教学改革方向与措施,建立科学的基础医学教学理念;通过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师资教育培训、常态化的精品课教员评选和课堂授课质量评估等具体措施,加强教学技能培训,促使教员基本教学技能显著提高;为教员提供外出学习交流机会,鼓励教员积极参加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相关教学科研和学术活动;依据执业医师大纲,有计划地组织教员进行专题学习,参加临床实践教学听课和观摩,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综合能力。采用以上系列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教员基本教学技能和跨学科专业综合能力,确保了以学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的顺利实施,保证了基于病例和问题的PBL教学质量和效果。

5加强针对性练习强度,合理设置考试方式

基础医学课程涉及面宽、知识点多,很多课程内容综合性强、概念抽象,不易理解记忆和全面掌握。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参考兄弟院校先进经验,采用多种方式,加大针对性练习强度,合理设置考核方案,引导学员紧抓知识要点,理解与记忆相结合,夯实医学基础。依据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按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题型,组织教员逐单元、逐细目、逐要点地编写了覆盖全知识点的《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基础课程考点习题与精解》,建立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基础课程试题库。在课堂上,教员根据课时安排,每节课结合授课要点从编写的书籍中或者从历年真题中选择几道相关习题进行详细地讲解,以便学员紧扣大纲,把握重点;课后通过网络课程从习题库中选择适量习题作为作业布置给学员,再由老师批改评分,促进学员通过完成作业达到学练结合,查漏补缺,综合理解所学内容;在单元或系统内容完成后,通过网络课程给学员安排模拟测试。经过多阶段的练习,学员不断看书复习,熟能生巧,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课程考核是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是促使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全面、系统再学习的有效手段,也是检查学员掌握知识程度的重要方法。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从知识、技能、态度、行为、能力等方面对学员进行全面考核的理念已经逐渐被接受。在实践中,我们注重合理设置考核方案,让考试内容综合化,考试方式多样化。考试内容涵盖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方法和提出问题、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等方面。考试方式采用笔试、实验操作,讨论表现、书面报告等综合方式,有效避免了考试中的偶然性和变异性,减少了考试的主观性,增加了客观性。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加强课堂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开展阶段测试、历年真题讲解和基础医学综合考核等环节,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全面提高了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

6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应用

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是医学基础教育改革与时俱进的方向。我们在实践中把网络信息技术与医学专业的特点相结合,尝试了基于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相关教学活动,如教学信息的,教学资源(幻灯、教案、课程标准、授课视频等)的扩展,课后辅导答疑,作业布置批改,阶段测试考核,专题论坛讨论等环节都离不开网络课程平台。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应用充分调动了学员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增加了教学过程的灵活性,有效弥补了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学习需求,传统教学方法手段单一,辅导答疑、作业布置、测试考核手段落后等问题,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另外,笔者日前参与的国家医学电子书包项目,也是网络信息化发展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数字化综合教学系统。“国家医学电子书包”在教学内容、方法等多方面都有突破,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融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及动画等多种元素,契合高等医学教学的直观性、示范性和实践性特点。此外,大数据时代悄然而至,已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给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将网络信息化数据应用于个性化学习体验的做法正在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教学中,启发学员利用网络信息化资源,如Pubmed,ElsevierScienceDirect文摘或期刊全文等相关数据库,开展在线学习,鼓励学员持续追踪和深入挖掘分析数据,发展更具互动性和灵活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保持学习积极性,倡导高质量与独特性的学习体验,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与兴趣。

7小结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篇7

P键词 高职院校 现代信息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信息存储、传输和互动交流等一系列软硬件技术的综合。目前,现代信息技术正带动医学教育技术进行革新,已发展成为当代教育的热点问题。现代信息技术对医学教育尤其是基础医学教育有何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如何与医学教育整合,以及信息化的医学教育应该有什么样的标准化体系?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对于广大教师而言,不是是否选择而是如何面对的问题,并且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并不是配备先进设备,开设信息学讲座和信息技术培训就是信息化了,而是要系统地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最终使信息技术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并带动教育的全面改革。本文从数字化人体三维模型、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网络在线课程平台、立体化教材、微课制作等方面介绍了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高职院校基础医学课程的特点分析

高职医学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教师服务于高职教育,首要任务是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即高职院校应该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能简单地模仿和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学体系,也不能成为岗位职业资格培训的附庸。高职医学教育具有技术性、实用性,其主要目标培养的是数以千万的高素质技能性专门医学人才。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和交叉性,将教育学、医学两门截然不同的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社会期望值更高,任务更加艰巨。因此,高职医学教育对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等方面的要求更高、更全面。

我国的《科学技术辞典》将医学定义为“医学是旨在保护和加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医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医学所研究的是与自然和社会相互联系着的人。”这一定义充分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的特征,反映了当今医学领域的内涵与发展。经典的医学科学主要由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大部分构成。相对于临床医学而言,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内容,是研究人体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生理病理规律的科学体系,是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整个医学发展的基础。基础医学课程肩负着引导学生进入相关医学殿堂领路人的角色,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后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2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2.1数字化人体三维模型(数字人)

尸体解剖和标本观察是解剖教学中最重要的实验手段。但是,随着现代医学教学模式的转变,尸体标本来源匮乏,库存不断减少,学生参与尸体解剖和实物标本观察的机会逐渐减少。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解剖教学中的这些矛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解剖学教学手段变革的重要问题。传统的系统解剖教学通过制作尸体标本供学生观察,标本在使用过程中受场地和时间等条件限制。为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利用计算机三维模型技术辅助解剖教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数字化人体计算机三维模型是在连续薄层断面图像精确配准数据分割基础上用计算机三维重建软件构建的虚拟模型。可在计算机显示屏或虚拟现实环境中交互显示。在三维模型上可从多角度观察解剖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还显示了一些在标本上不容易立体展示的结构。所重建的结构可以用伪彩色任意搭配显示,可任意旋转观察或录制特定角度旋转的视频。数字化人体三维模型应用于解剖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在三维空间观察人体器官结构的形态及位置关系,学生还可在课后自主地观察学习,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加强与临床的关系,体现基础医学课程服务于专业的理念。

2.2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

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主要是肉眼观察标本和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存在着一些难以避免的缺点。多媒体显微教学互动系统可以避免传统实验教学的缺陷,并具有诸多优点。集电脑、高级显微镜、摄像机、语音系统及网络为一体的显微形态互动多媒体教室可以实现图像、语音的网络互动。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控制一台电脑,可以投影教学;可以直接使用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也可以对采集的显微图像实时观察,观察到课堂上每个学生的显微镜画面,及时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改正,有效实施动态分析和讲解。学生可就所观察的病变图像及遇到的疑问通过系统及时主动地与老师进行交流,通过人机对话、师生对话实现教与学的互动。除此之外,还可以实现图片的远程共享和远程教学。显微互动教学与病理网络教学相结合,既达到资源共享,又有助于加强实验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教与学的互动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强化了实验教学的目标意识,淡化了学科意识,在今后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中成为了一个重要辅助手段。

2.3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医学实验教学中许多昂贵的实验试剂、仪器设备,由于受价格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无法普及。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建立虚拟实验室,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操作虚拟仪器,观察实验结果。虚拟仿真实验既减少了耗材,又不受场所等外界条件限制,而且还安全可靠。其中模拟仿真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更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合格的医生的培养,必须经过严格的、反复多年的临床基本技能实践操作,但是由于医疗对象的特殊性,许多临床操作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在病人身上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通过仿真人进行模拟实验,替代真人进行基础实验研究,为医学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提高了教学效果。

2.4网络在线课程平台

在教学中,依托网络在线课程平台,坚持“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原则,根据教材编排,组织章节架构,每节设置《知识要点》(知识卡片)、教学课件、测验及扩展阅读等栏目,每章设置章节练习、案例讨论等内容。在网络在线课程平台建设中,(1)突出临床医学专业特色,(2)从学生出发,精简精致,吸引学生。兼顾了学生专接本及临床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需求,在章节内容及测试练习难度上有一定加强。每章设计案例讨论,将学生由基础引导至临床,也将基础生化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上网时间和学习兴致,课程内容、栏目设置力求精简、有吸引力,把学生在线课程的学习计入平时成绩,以资鼓励。在实际应用中,也指导学生怎样用,并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及时沟通,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这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2.5立体化教材

立体化教材就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 ,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以多媒介 、多形态 、多用途 、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并以满足教学需求和教学能力为目标,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我国在2002年首次提出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理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曾经指出 :“立体化教材是一个新事物,它不仅作为高科技时代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标志,更重要的是实现教学信息化、网络化的途径。立体化教材作为一种新型的整体教学解决方案,将为构建人才培养创新机制提供良好的条件 。”立体化教材的内容包括主教材 、教学参考书 、学习指导书 、电子教案 、电子图书 、CAI 课件 、网络课程 、试题库和资料库等。

2.6微课制作

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医学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基础医学课程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基础医学课程本着为专业课服务的原则选择教学内容,推动课程间的交叉、渗透和链接,力争用有限的教学学时,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知识,使学生能听得清楚、学得明白,能做到知识内容的融会贯通。因此,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入手,结合日常生活,将一些抽象、难理解的知识点,一些与临床关系特别密切的内容,如“高血压”、“痛风”、“原发性肝癌”、等疾病制作成微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基础医学与R床应用的联系,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按需选择学习、反复随时随地学习,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收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3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它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催化教育革新,也可以提高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医学教育现代化建设。现代信息技术,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手段,实现了教学环境虚拟化、教学信息网络化、教学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信息处理智能化。这样高职院校医学生借助有效的信息工具,利用网络环境下丰富的资源探索信息、发现知识和建构知识,主动设立学习目标,使用多样的、有效的信息工具寻找学习资源,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实时的交流,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改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温洪波.谈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医院校教学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13-115.

[2] 刘光久.数字化人体图像和三维模型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1(2):210-211.

[3] 郭蕊.数码显微互动实验教学在组织学与胚胎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2):1086-1088.

[4] 方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实效[J].西北医学教育,2012(8):661-664.

[5] 卢琼.医学网络教学的应用与反思[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39):255-257.

[6] 单风平.免疫学无纸化考试软件系统开发与特色[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12).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篇8

(新疆医科大学 医学工程技术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改良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和改革考试方式四方面,结合教学的实践与经验,探讨了医学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关键词】医学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中国分类号】R312.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654-01 计算机网络是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和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的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交叉学科,具有概念多、理论复杂、应用广、技术更新快等特点,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实践能力。[1]随着当今社会计算机的普及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及其他卫生部门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学生应当较为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当中通过网络获取所需的各种信息,解决常见的计算机网络故障,并为搭建合理高效的医院信息化管理平台打好坚实的基础。1、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活动中,多以OSI参考模型为基础,讲述网络层次结构,协议,算法和计算机网络原理。[2]由于其内容丰富,理论性较强,抽象的概念较多,以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感到枯燥无味,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感觉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把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讲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以搞“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应当因地制宜,有的放矢,除了要让学生们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需要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学改革与实践2.1 改良教学内容: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学以致用的原则。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把医学院校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知识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功能、分类及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模型,包括OSI和TCP/IP参考模型的概念和比较。(2) 数据通信基础知识。知识点:数据通信系统的通信方式、传输介质、网络互联设备、信道的概念和性能指标、多路复用技术。(3) 局域网。知识点:局域网的基础知识,组网设备及工具,CSMA/CD访问控制方式,在局域网内资源共享和局域网内的消息传递。(4) 广域网。知识点:广域网的基础知识(包括TCP/IP的工作原理及配置方式、IP地址结构及类型、IP路由、子网与子网掩码、网关的工作原理及配置方式、DHCP服务、常见的网络命令)。(5) Internet技术与应用。知识点:Internet介入方式、局域网共享上网、Internet上的服务(包括域名服务、Web服务、电子邮件服务、文件传送服务、搜索引擎、BBS、即时消息传递、个人主页、网络视听、电子商务等)、网络安全。(6) 网页制作基础。知识点:Javascript语言基础、简单网页的制作和。根据教学计划的不同,可对上述内容适当进行调整。在调整时,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能力。2.2 改革教学方法:计算机网络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大多都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方法常使学生感到学习枯燥无味,造成学习效率低下,影响最终学习效果。因此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授课中,对本次课程的结构体系、重要知识点等可采用板书的形式,以便学生及时查看,对课程有整体的把握。而对于一些抽象的、需要动态表示的知识点,可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比如将报文交换、分组交换的流程制作动画在幻灯片上展示给学生看,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2) 尽量多地采用实物教学。初次接触计算机网络的学生,对一些仪器设备常感到陌生,认识层面仅仅停留在书本或者幻灯片的图片上,教师上课时应当配以实物展示,比如在讲导向传输媒体时,可截取一小段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给学生们互相传阅,观察其中的结构,再结合书本和老师的讲解可大大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3) 以实际案例进行授课,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讲解DNS域名解析系统时,教师可事先删除已联网的计算机上DNS服务器地址,然后在浏览器中分别输入百度域名地址(www.省略)和输入百度服务器的IP地址(119.75.217.56)让学生们观察不同的结果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前者打不开网页而后者却可以打开。以此为例,使学生们知道DNS的工作原理,以后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可独立解决。通过引入这样的案例,可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论结合实际的思维能力。(4)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们利用网络工具进行解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利用搜索引擎查找计算机网络在医学领域内的应用和发展前景;让学生们利用网络观看其他名校老师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利用网络收听BBC广播、收看中央台新闻等等。针对难度较大的作业,也可适当地加以引导和提示,通过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网络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3 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学生实现“学以致用”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授完每章理论知识后,安排有针对性的实验课。实验内容应当涵盖本章节的知识点,而且要尽量贴近日常生活,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实验报告,报告中应包含具体的步骤,出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结论与总结等环节。比如,配置局域网内的文件夹共享实验,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设置共享文件夹的步骤,访问权限的设置、访问方法以及要注意的事项等。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脑、动笔后,可大大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2.4 改革考试方式:传统的考试方式使学生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3]为此应当在考试中加入实验成绩,实行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比如,理论成绩,可通过试卷的形式考核得出,试卷内容应当以最基本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为主,并将此成绩作为学生最终成绩的一部分;实验成绩,可参考学生平时的实验报告而得出,这样理论成绩结合实验成绩最终确定学生的总成绩。这样可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对理论知识和实践都引起充分的重视,有利于提升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的质量,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3 总结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从业者的要求提高,势必要求高校教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授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就如何更好地开展这门课程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探索。参考文献[1]李慧,汪华斌,陈朝华.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 西部大开发,2010,(3):135-137.[2]程向前.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改革方案. 计算机教育[J] . 计算机教育.2011(14):28-32.[3]王春东,张桦,莫秀良.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深化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 计算机教育.2010 (5) :147-149.

推荐期刊
  • 中医
    刊号:11-2166/R
    级别:北大期刊
  • 陕西中医
    刊号:61-1105/R
    级别:统计源期刊
  • 中医正骨
    刊号:41-1162/R
    级别:统计源期刊
  • 中医儿科
    刊号:62-1176/R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