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资本运营体系8篇

时间:2023-08-03 09:19:56

资本运营体系

资本运营体系篇1

【关键词】人力资本运营环境 评价指标体系 人力资本

一、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有着很深刻的内涵,可以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利用这种特质来收取一定的利益。首先人力资本具有资本的属性,人力资本的运行离不开工作成员对其的试用、占用,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对经济的剩余价值拥有索取权,人力资本对所面向的产品具有提供增值的功能,从而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这样才能从经济市场上获得相应的回报,这就是人力资本的价值体现,人力资本所以被认可为最有地位的经济源泉。

其次人力资本具有市场和社会的属性,人力资本的一切性质都来源于市场的社会角度,通过物化于产品的方法来加大服务的质量,满足一定的需求,人力资本的发展需要工作人员储备到一定的知识,有一定水平的能力,这都能体现出人力资本的活动过程。人力资本的物化过程就是人力资本的活动过程,把让渡价值大大的提高,这都是为了最后产品的服务和质量做的基础工作。

人力资本本质是有意识的进行投资,不是盲目的进行。人力资本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是组织的重要投资项目,是在整个运行过程中最直接和必要的作用,虽然它不是以货币体现出来,但是它是一种隐性的财产,人力资本有不同于人力资源的优点。人力资源是具备了知识和技能的高级资源,能够为整个企业带来增值的益处。

二、人力资本运营环境

如果一个国家非常的重视国家的人才,想要大力的培养人才,成为高才能的人,就必须具备良好的人力资本运营环境,这也是人力资本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切的战术和目标都需要以此为基础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如何做好人力资本运营环境的管理是最重要的问题,必须实施各种政策,有个具体的目标与方向。

(一)人力资本运营环境的内涵

人力资本运营环境是需要一系列的知识、技能和人所制作的经济价值才能制造出来的,它的具体表现需要通过投资行为来体现 ,人力资本的运营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内容,它控制着整体的运行流程,人力资本运营的顺利与否决定性因素是有一个好的运营环境,着关系着运营的工作成果和社会的经济发展。

人力资本运营环境是需要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等来共同构造,其具有一定的运行意义,人力资本运营环境不仅仅包括微观环境,还有着宏观环境的范围。微观环境的发展就是社会、经济、文化的具体体现,而宏观环境包括的有很多,比如气候、空气,还有一系列的生态等,这些都构成着人力资本运营环境。这些因素都维持着人力资本运营环境的平衡发展,有着协调合作的作用,这样才能让人力资本运营环境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人力资本运营环境的构成指标

只有明确了构成指标,才能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制定出更好的人才政策。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人力资本运营环境的外部因素,比如,人文环境,其包含了很多的小指标,例如犯罪率或者交通事故率,这些指标都能充分的体现出人文环境的文化内涵,虽然是小指标,但是结合起来后可以整体性的分析出整个国家、地区的发展情况。人文环境是人力资本运营环境前进的动力,能够为运营环境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生态资本运营和人力资本运营的关系

生态资本的运营和人力资本运营室相同的,需要对它的生态资本的价值进行控制,通过制定方案,使其产生一定的作用。生态资本运营和人力资本运营的相同点是都可以实现增值的功能,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员工的工作各方面素质,而且人力资本运营为生态资本运营提供了补充的作用,可以为生态资本运营减少消耗,储备一定的能量,把企业的粗放型改为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这就最大的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总结

人力资本运营环境在市场上要掌握充足的信息,对人力资本的任何信息都做到全面的掌握,能够挖掘出有能力的人才,人员能够把自己的价值充分的体现出来,掌握人力资本发展的方向。人力资本的发展对社会的各方面发展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其中运营环境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好的运营环境可以把人力资本知识经济发展的潜力完全激发出来,这些工作都需要政府的大力配合才能得以实施,对于人力资本运营环境的评价指标也要有明确的实证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资本运营体系篇2

关键词:区域生态资本;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4)040075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态资本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研究”(70873135);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生态资本运营中利益相关者权益博弈及其保障机制研究”(2013M542101);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生态脆弱性视角下区域生态资本运营风险问题研究”(13JJ41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资本运营安全问题研究――基于生态脆弱性分析”(12YJC790029)

作者简介:刘加林,经济学博士,湖南大学应用经济学流动站博士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副教授(湖南 娄底 417100);朱邦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3)

我国是一个人均生态财富较低的国家,但能源消耗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严重脱离了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国情。走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要以一定生态资源环境作为支撑,通过对生态资本的有效运营来维持生态资本存量的非减性,进而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充分发掘绿色经济发展潜力。

我国生态资本运营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对生态资本运营重视不够、生态产品市场消费不足、企业对生态资本运营意愿不高等方面。主要原因在于生态资本市场不完善,缺乏对生态资本运营主体的激励与约束作用。本文认为,问题的根源主要是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的缺失。因此,厘清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的逻辑思路,探讨其作用机理,设定其绩效评价维度,对于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管理水平,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的逻辑思路

(一)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的效率标准

效率通常是用来描述客观世界中任意两点之间的物质互换频率,而在经济社会中则是用来反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这种方式往往忽略生态资源的投入。在引入生态要素之后,效率就不再仅仅是一个价值上的投入产出比例了,生态效率的概念更强调经济社会活动的价值产出与物质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高效率的人类活动直接导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因此,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要考虑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态效率的运用充分考虑到生态资本的稀缺性。经济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逼近甚至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人类不得不考虑如何以最少的生态资本消耗获取最多的物质资本服务,并将这种思想贯穿于经济系统生产和消费的整个过程中。因此,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的效率概念的基本前提是: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所得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必须限制在其承载力范围之内。随着可供人类利用的生态资源与环境容量的日益减少,资源生产率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通过有效配置生态资本与保护生态环境,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将经济规模控制在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才能保持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效率将有助于人们制定各种战略和政策来进行生态资本项目投资,以使政策和行动更好地服务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除了要考虑经济效率与生态效率以外,还要考虑代际效率,也就是要兼顾后代人的权益。代际效率是一个现存所有人的集合体,并假定有可能界定该集体在任何时期的效用。就当前某种给定的效用水平而言,如果未来所有时点上的效用在经济方面都尽可能高,则这种跨期的生态资本配置在代际上是有效率的。代际效率需要两个条件:第一,生态资本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收益率都是均等的;第二,投资的实际收益率δ等于消费贴现率γ。

(二)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的逻辑起点:生态资本运营的价值取向

区域生态资本运营是将生态资源转化为资本,作为资本的一般属性进行经营,其本质内涵是要保持生态资本存量的非减性。区域生态资本运营好坏对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区域生态资本运营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生态资本存量的非减性,同时也要维持一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即保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区域生态资本运营遵循一定的价值取向,人类社会的生存权、发展权与环境权决定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的价值取向维度,即生态效用价值取向、生态要素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以及生态文化价值取向。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的价值取向影响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方向,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有什么样的绩效评价指标来配套执行。因而对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不能仅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衡量,同时还需考虑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效率问题。

二、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的评价维度

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维度的构建取决于其价

图1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作用机理

值取向,而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的价值取向则是从生态、经济以及社会等三个方面来设置的,这决定了区域生态资本运营要从生态、经济以及社会三个面向来设立绩效评价体系,即为生态绩效、经济绩效以及社会绩效“三位一体”的绩效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生态绩效评价维度是通过评价区域生态资本运营中生态要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生态环境的贡献程度,主要用资源利用以及生态保护两个子维度来描述。其主要目的是利用节约资源、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推行经济效益高的生态化技术,不断进行模式探索来推动生态价值的实现(P391)。经济绩效是评价区域生态资本运营成效的核心标准,生态资本运营关键在于生态资本的市场化价值实现与增值,因此,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经济绩效评价维度要评价生态投入要素在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经济价值增值的程度,通常用经营效果以及发展潜力两个子维度来表达经济价值变化过程。区域生态资本运营不仅要关注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与生态效益,同时也要充分体现公众利益诉求,保持社会的公平性。这种社会属性决定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社会绩效评价维度要考虑生态投入要素在生态资本运营中所带来的社会公正性与社会正能量,实现资源环境的代际公平(P109-110),它主要通过社会文明与社会环境两个子维度来体现。由此可知,生态绩效、经济绩效以及社会绩效是有机统一的,缺一不可。经济绩效是核心,生态绩效是基础,而社会绩效是保障,三者共同构成绩效评价体系,保障区域生态资本的良性运营。

(二)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要全面、正确地衡量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就必须从多层面、多维度来选择绩效评价指标,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系统最为核心的构成要素。区域生态资本运营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从整体而言,其应用层面主要分为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主要是区域(全国、省、市级),中观层面为行业,微观层面为企业。,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考虑宏观层面的绩效指标设计,下文中区域生态运营绩效评价即为宏观层面的生态运营绩效评价。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准则层(摘述绩效评价的主要方面,本文主要是从经济绩效、社会绩效以及生态绩效三个方面来衡量)、指标层(可以反映要素特性的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三级,

三、实证分析:以恩施州为例

(一)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指标赋值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我国湖北省西南部,与重庆市和湖南省临界,国土面积为24 061平方公里,现辖2市6县,属于老、少、边、穷地区。恩施州森林覆盖率高、环境污染小、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功能突出、生态资本雄厚,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服务区”之一。目前恩施州正在实施生态化发展战略,对外争取生态补偿,对内实施生态资本运营,力图实现从“生态立州”到“绿色繁荣”。

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综合评价要求对评价区域内的生态资本运营质量进行分等定级,而这种等级划分是否准确反映了生态资本运营质量区域分异的客观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指标选取是否科学合理。为了准确评价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根据前文中所选用绩效评价指标,构建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lphi法与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确定指标体系各层次因子权重。评价指标体系各因子权重。

(二)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结果

本次计算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综合值,是选用2007年的恩施州的数据为例。通过查询2008年恩施州统计年鉴、2008年恩施州统计公报、各部门统计年报以及2008年湖北省统计年鉴,加上调查统计数据计算出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各值,根据各指标的值查找其在中赋值表中的区间,该区间即为各指标的作用值。各指标综合评价值等于权重值与各指标作用值的乘积,公式如下:

指标综合评价值=指标权重值×指标作用值

各指标层的综合作用值为各指标要素层综合评价值之和,则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综合评价值为各指标层综合评价值之和,即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综合评价值为:F综合评价值=F经营绩效+F发展潜力+F社会文明+F社会环境+F资源利用+F生态保护=F生态绩效+F社会绩效+F经济绩效。

根据2007年恩施州数据,利用上述的计算过程,计算出2007年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综合值如表3所示。

其余年份2001―2010年的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值按照2007年的方式计算。数据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来源是根据2001―2010年恩施州统计年鉴、历年恩施州统计公报、历年湖北省统计年鉴;第二个来源是各个部门的统计年报、各部门历年工作报告与工作总结、各部门发展研究报告;第三个来源是研究者自行调研数据。2000年―2009年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值如。

其一,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总体绩效水平呈相对平稳,且逐步提高的趋势。从表4可知,2002年之前,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总体绩效基本维持不变,总体绩效水平在45左右浮动;在2002―2005年期间,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总体绩效水平有缓慢上升,这主要得益于“十五”期间,州政府逐渐认识到生态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006―2009年期间,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水平增长较快,从2000年的4564增长到2009年7052,增幅达到60%左右。在“十一五”期间,恩施州政府开始实施生态产业兴州战略,制定相关措施提升生态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其二,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经济绩效水平出现波动,但整体上还是呈增长趋势。从表4可知,在2000―2003年期间,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经济绩效水平从稳定到逐步平稳增长,经济绩效下的两大指标经营效果与发展潜力表现各异,经营效果的变化基本与经济绩效水平变化趋同,而发展潜力水平基本维持不变,这充分体现,经济绩效的变化主要是经营效果的影响;在2003―2006年期间,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经济绩效水平处于下降趋势,而经营效果水平同样保持同一趋势,逐渐下降,但是发展潜力指标还是维持稳定状态。在2006―2009年期间,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经济绩效水平又逐步上升,增幅较大;同时经营效果水平同样保持同一趋势,而发展潜力指标还是维持稳定状态。生态资本运营经济绩效水平上升要归于恩施州在这段时间的生态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生态产业、生态旅游业等方面的发展。

资本运营体系篇3

关键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预算组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预算体制的改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经历了建设性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国有资本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四个发展阶段。2007年9月8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以下简称《试行意见》)拉开了我国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帷幕。由于其在我国刚刚起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分析与研究,这使较早在地方进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的上海、深圳、武汉、北京、广州五个城市的实践经验对进一步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尤其可贵。

一、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运行的实践现状

继2007年《试行意见》后中央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于2008年开始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复式预算制度正式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登上历史舞台,它在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于2009年10月由市审计局、市财政局联合制定了《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暂行办法》,与市国资委联合制定了《北京市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暂行办法》,并于2011年2月1日颁布北京市财政局关于修订《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京财国资〔2011〕166号),这两个政策性文件的颁布构建了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基本框架,确定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运行程序的组织体系、编制体系、执行体系和监督体系。

1.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组织体系

(1)《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暂行办法》和《北京市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管部门为市财政局,负责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各项管理和预算编制以及会同预算单位制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办法,收取企业国有资本收益。

(2)预算单位为代表市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或部门即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和其他预算单位(预算企业的上级集团公司),负责本单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和管理,编制本单位预算草案。

(3)预算监督单位为市审计局、市财政局和预算单位,负责监督本单位国资预算的执行和管理。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体系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依据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分级编制、保值增值原则进行编制。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分为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编制两部分,采取不同的编制主体和编制程序。

收入预算由市财政局会同国资委及企业集团公司根据本年度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国有经济结构调整计划以及本企业经营成果,借鉴以往年度收益上缴情况,进行预测并编制收入预算。支出预算采取分级编制,由企业集团公司根据财政局制定的预算支出项目编制指导意见,结合本企业经营发展需要编制预算支出项目计划报企业集团审核,企业集团根据企业报送的支出项目计划编制本预算单位预算支出建议草案报送市财政局审核,市财政局对各预算单位的预算支出草案的合理性、真实性、效益性进行审核后对各项目的重要性排序,统筹安排后编制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报市人民政府审核。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体系

国资预算编制完成后,预算执行机构即按照制定的计划负责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实施,具体包括收益征收主体对出资企业的收益收缴、根据支出计划对国有企业进行资本投入,对国有企业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与激励、对执行结果进行审核与评价。

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由北京市财政局负责收取国有资本收益,对国有独资企业按照税后利润的20%收取、国有控股参股企业的股利股息收入全额上缴,国有产权转让收入和清算收入在扣除相关费用后的净收入全额上缴。

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督体系

《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外部监督由市财政局、预算单位及市审计局共同负责,在内部由预算单位负责监督本单位的预算执行。

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中的运行程序是指预算中的预算组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预算监督等方面,其各方面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共同组成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运行系统。正是因为体系中的各部分间存在紧密相连的关系,某一部分设置的不当不仅会直接影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运行还会导致其他部分运行的不当,从而影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有效运行。如从预算组织方面看,预算组织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运行程序的基础,预算组织包括预算编制组织、预算执行组织和预算监督组织,因此预算组织的主体确立和职责分配的妥当与否直接影响整个预算的运行系统、关系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否能发挥其微观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宏观层面的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所以从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运行效率的角度构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是重要的也是可行的。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预算组织在运行程序中的职能如财政局与国资委的职责分配问题,预算编制中的收益收缴比例确立等问题是影响预算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

二、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运行程序的缺陷

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是我国较早进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的地方之一,从2009年至今,经过3年的探索已形成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北京模式”,但是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在组织结构、预算编制,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以及预算监管方面需对其进一步完善。

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组织体系中的国资委的职能与地位认识不足

北京市财政局作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管部门与编制主体,在预算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国资委作为预算的出资人在经营预算中处于次要地位,也没有收益收取的权利,违反了“出资人收益权”职能,这将降低国资委在预算工作中的积极性。

2.以财政局作为单一预算编制单位存在的缺陷

国务院颁布《试行意见》后,各省市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主体主要为各地财政部门与国资委,北京市国资预算的编制主体为市财政局,深圳、武汉等地由国资委负责编制预算。由财政局编制预算出现的问题是:

(1)政企不分。政府与企业具有不同的性质与职能,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存在差别,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治理国家,保证国家经济与社会安全,企业则是经济组织,其运行遵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了政企分开以减少政府对企业过多干预,增强企业自主性,保证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北京市由财政局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无疑违背了这一原则,阻碍国有资本经营的有效运行。

(2)财政局对国有企业经营情况的信息获取不足。市财政局负责制定预算编制办法和预算收支科目,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财政局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其对企业经济组织并没有详细的了解,则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预算编制的合理性有待商榷,国资委作为国有企业的上级预算单位,对企业的内部经营与管理以及对外投资状况、盈余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则更加了解、更有资格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进行编制,因此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单位的确定至关重要。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体系中的预算范围和收益收缴问题

(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预算范围。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以狭义的国有资本概念即经营性国有资本为依据,将预算的范围确定为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参股企业,这不仅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中的经营性资产发挥其保值增值的作用,也直接减少了预算的收入,限制预算支出从而不能保证预算项目实施的有的放矢。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益收缴比例。预算的收益收缴比例采取20%的“一刀切”制度没有充分考虑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性,对于垄断性行业和竞争性行业,两者之间在获取利润上有巨大差异,若采取同样的比例则欠缺合理性,同时对于竞争性行业内的盈利不同的企业采取同样的比例收取收益也是不妥当的,如对于在行业内利润水平较低的企业对其收取较多的收益可能会使其拥有的剩余现金流量不能满足以后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甚至可能影响该企业的正常运转。

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监督体系的主体缺乏和职责不明确

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外部监督没有将市人大纳入外部监督系统,在内部监督方面只规定预算单位监督本单位的预算执行,而没有明确各个责任主体的职责与管理部门的权利,这将降低国资预算的运行效率妨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目标的实现。

《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监督由市财政局、预算单位和市审计局三家单位组成,但并没有明确各单位的监督内容,使得对预算的监控不足,可能导致预算执行偏离计划,无法实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目标。

5.缺乏对政府预算内容的正确认识,导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独立于政府公共预算和社保预算,不利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的有效开展

根据《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包括:首先,资本性支出。根据市政府制定的国有经济发展规划、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以及国家出资企业发展要求等需要,安排的资本性支出;其次,费用性支出。用于弥补国家出资企业改革成本以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的费用性支出。最后,其他支出。其中其他支出只是一个模糊概念,并没有明确支出的方向。

从此可以看出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主要用于国有企业的发展,与政府公共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脱钩,这妨碍了政府预算的统一性,应该认识到国家预算的三大组成部分(公共预算、国资预算、社保预算)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各自体系内发挥保障国家稳定运行与经济发展作用的同时,相互之间进行资金调剂也是必要的,比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用于公共预算资金的调剂。预算的实质是分配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公共预算的一个基础且重要的职能是进行资源配置,保证国家经济走稳定、持续可发展道路,当公共预算出现缺口时用国有资本经营收入进行调剂,实现国资预算与公共预算和社保预算的有效衔接,以促进国家安全、保证经济稳定发展是必要且有效的。

三、深化运行程序研究,完善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包括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级次、层次、运行程序等基本要素,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级次是指根据国家财政实行分级管理体制的要求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划分各级政府的层级要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层次是指与国有资本运营、管理、监督相适应的层次划分;我国目前国有资本经营实行“两级三层”的预算体系,即中央和地方国资委两级,国资委、国有资本经营机构和国有企业三个层次,其中国有资本经营机构是指国资委以契约方式授予其权利对国有资本进行管理的单位,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则是地方级次的预算。运行程序是指“两级三层”预算中的预算组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等方面,“两级三层”的预算体制在实践中彰显了其合理性,而运行程序中各部分是否合理影响了各级、层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全过程,因此运行程序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模式的运行程序中的预算组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预算监督仍存在以上种种缺陷,对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运行程序中的各部分进行分析,以提高预算的实践效果,着手完善“北京模式”并结合“沪深模式”与“穗武模式”,重点在于关注运行程序各部分的合理性,提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运行效率,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

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组织体系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组织体系是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参与主体的权责关系即各主体在预算编制、执行、评价与监管过程中的享有权利与承担的责任,表现为财政部门、国资委、审计局和企业集团公司在预算过程中的职权关系。预算组织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运行的起点、贯穿于整个预算过程,其设立的合理性关系到预算的全过程,其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为避免“北京模式”的政企不分,增强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国资委由于其与企业集团公司联系较紧密、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与发展需要的信息很充足,在预算项目的制定上能给出必要的意见,因此应提高国资委在预算中的主体地位,协调财政局与国资委关系,使两部门在预算中积极履行各自职能,促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效实施。

参考“沪深模式”可将财政部门作为预算的主管部门,并会同国资委和其他预算单位作为预算编制主体。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资金管理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规范资金核算,确保资金按规定用途使用,加强国有企业经营的激励与评价机制以促进企业积极发展,完善对预算执行的内部与外部监督保证实践与预算目标紧密相连。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体系

在确立了各参与主体的职权,了解国有企业经济布局、落实出资企业项目计划后就需要进行预算编制,预算编制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编制工作完成才有预算执行以及相应的监管体系,预算编制规定了国资收入的下拨项目和资金数量的同时也对国资经营成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预测,因此从特定意义上说,预算编制的好坏预示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开展的优劣、取得的业绩高低、对国有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决定预算编制成功与否则取决于参与编制的主体选择以及主体的工作效率。

(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单位的选择。对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分析中已从政企关系和财政部门掌握信息程度角度对财政部门履行预算编制职责的适当性进行了描述,表明单由财政部门进行预算编制是不恰当的,预算编制的好坏直接影响预算执行以至影响国有资本经营系统的运行,更为可取的方法是财政部门会同预算单位共同完成预算的编制工作。

国资委根据企业上报的项目支出计划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建议草案报送财政部审核,财政部统筹平衡并审核后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这种方法下预算编制的最初草案由国资委确定将更加切合企业发展方向,最后由财政部审核则综合考虑了拟定项目的各方面影响、提高了国有企业自身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拟合程度,将更加有利于国企改革、促进国有经济发展。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原则。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原则是预算编制应遵循的前提,原则制定的优劣严重影响着预算编制的经济后果。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包括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的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支出来源于国资收益的收缴,因此存在确定国资预算收入与支出的数量关系问题,考虑到预算的可操作性,国资预算的编制应以量入为出、不列赤字和收支平衡为基本原则。根据国资预算的级次和层次进行分级编制以及实现国资预算基本目标而遵循的保值增值原则。

(3)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分级收缴比例。已预先试点的各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采取不同的收益收缴比例,较高达到30%,较低只有5%,这是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有高低、各行业的盈利能力有差别,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则应区分各地、各行业制定不同的收缴比例,层次可区分为5%、10%、15%,财政部2010年12月30日的《关于完善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从2011年起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取比例按企业类型分四类执行,第一类为企业税后利润的15%;第二类为企业税后利润的10%;第三类为企业税后利润的5%;第四类免交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差别比例收取收益将更加切合企业的经营实际,调动企业参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积极性,保证企业及时足额上缴国有资本经营收益。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体系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完成以后,根据设定的目标、遵照编制的内容进行预算执行体系成为保证预算实施的关键,预算执行体系不仅包括完成预算编制的硬性任务如在预算范围内按规定收取出资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以及对企业投资项目的资金下拨,而且包括对企业预算执行的激励、报告与评价的软系统,比较而言后者执行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弹性,因为这取决于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后充当企业经营者的职业经理人的业绩,因此对企业经营负责人设定一定责任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设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如净利润指标、主营业务收入指标、国有资产增值率等是一种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方法。

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预算范围仅包括企业国有资产,从广义国有资本角度应将金融类国有资产及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纳入预算范围,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入来源。收益收缴比例采取20%的“一刀切”制度,忽视了处于不同行业的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同,在该方面其他试点地方则采取不同政策:安徽省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比例分为资源性行业和竞争性行业收缴,资源性行业的收缴比例为10%,竞争性行业的收缴比例为5%,深圳、武汉市的收缴比例高达30%,因此鉴于各地实践经验,应区分各盈利行业的收益收缴比例,以避免“一刀切”产生的企业上缴利润意识不强、隐瞒利润以求少缴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问题的出现。

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督体系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过程应配有一定的监控体制以约束其实践按照预算的线路进行,避免预算一套、实践一套以及预算资金挪用等不良手段发生,确保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

《试行意见》只规定财政部门为预算的主管部门,对预算监督问题没有明确规定。监督是为了完成预先设定的目标而对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的控制,因此可从企业活动的外部和内部进行监督,即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督体系由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组成。

(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外部监督。外部监督由财政局、预算单位及审计局组成,财政局和预算单位负责对预算企业执行预算情况进行监督并对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价;审计局负责对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进行监督。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内部监督。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督体系强调了外部监督单位及其应履行的职责,而对内部监督执行主体及职责却未明确。内部监督直接关系到预算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依照预算执行,最终影响预算目标的实现,因此需提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内部监督地位。内部监督由企业内部相应管理部门负责如企业内部审计、工业企业的质量控制部门等,内部履行监督职能的部门应明确各自的权利与责任,具体可明细到对预算资金使用的监督、项目实施的质量与效率监督、与项目实施相关的职能部门工作的监督等。

5.正确认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内涵,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

《试行意见》中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界定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内涵理解为国有资本的收支预算。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服务于国有资本经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对象为国有资本,因此国有资本的定义影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内涵界定。国有资本定义区分广义国有资本和狭义国有资本,广义国有资本包括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金融机构的国有资产以及国有资源中以自然形式存在的土地、矿产等;狭义国有资本仅指企业国有资产。

《试行意见》中规定预算的收入来源仅包括出资企业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可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针对的是狭义国有资本,从长远来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范围应从“狭义”向“广义”拓展,届时预算对象改变进而预算组织;预算科目增加进而影响预算编制;预算组织体系和编制体系变化就要求预算执行和监督适应其变化,因而整个预算体系将发生改变,因此法律、法规环境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在各影响因素变化下缓慢地调整,不断实现其自身的进步与完善。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运行程序部分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核心,决定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的结果能否完成预期目标,因此在“两级三层”预算体制下,运行程序中的预算组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预算监督各要素的合理性关系到预算的运行效果,影响整个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北京模式”提供了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运行程序的宝贵经验,同时随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也在不断提升以保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实施,达到国有资本的合理配置,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促进国有经济调整、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2007年9月8日.

[2]北京市财政局:关于修订《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2011年2月1日.

资本运营体系篇4

关键词:营运资金管理评价 风险预警 研究综述

一、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研究的意义

国外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我国于1993年引入营运资金这一概念后,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才逐渐展开。营运资金管理是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司价值创造和财务管理目标紧密相关。因营运资金管理不善而导致的破产倒闭案例已屡见不鲜,2003年美国有着100多年历史的Kmart申请了破产保护,2004年在我国运营8年之久的普尔斯马特轰然倒下。近年来,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水平正逐步成为国内外企业关注的重心之一。

通过对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和风险预警研究,企业可以找出影响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关键因素,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同时,可以判别企业营运资金风险状况,进而对企业各环节发生和可能发生的营运资金风险发出预警信号。

然而,对目前关于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和风险预警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发现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有涉及营运资金安全性的指标,但是较少的研究能够把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与风险预警结合起来。显然,这不利于对营运资金管理评价的深入研究,也不利于企业营运资金风险的规避。科学的营运资金管理应当能够在降低资金风险的同时增加企业收益,最终使企业价值得到提升。

因此,本文拟从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和营运资金风险预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以期在梳理和把握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我国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二、关于营运资金管理评价的主要研究成果

对营运资金管理的评价基本上都是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展开。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也由传统的单一财务指标逐步发展为较完整的综合性评价体系,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

20世纪70年代以前对营运资金管理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单个组成项目上,并且侧重于流动资产项目的研究,相应的评价指标通常采用应收、应付账款、存货周转率等单项指标进行评价,然而这类指标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首先,这类指标忽略了流动资金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利用这类指标很难发现各流动资产项目的相互变动对营运资本的影响程度,继而无法对营运资金进行综合的评价。

鉴于实践中出现的这类问题, 有学者提出了采用现金周期(Cash Conversion Cycle)指标, 用以反映企业营运资金状况的全貌。Richard V. D.等(1980)提出了反映营运资金管理状况全貌的现金周转期指标,指出:现金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这个公式后来被广泛运用到对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评价之中。但该指标忽视了处于不同时间点、不同生产阶段的流动资产项目所占用营运资金在数量上的差异,没有考虑企业不同形态营运资金的占用情况,因而不利于企业全面、正确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由此,James A .Gentry等(1990)在现金周转期的基础上,引入了权重思想,通过对各阶段现金流量时间和数量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加权现金周期的概念。加权现金周期与现金周期相比,考虑了不同形态营运资金占用情况,加权现金周期融合了整个循环使用资金的时间和数量值,从而能够更好地反映营运资金绩效。但是上述营运资金绩效的研究都不是针对某个企业、某个行业的具体研究。Joseph Cavinato(1990)则以制造业为例,细化了产品-现金周转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缩短产品-现金周转期的方法。他提出了产品-现金周期指标来衡量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同时,Martin Gasmen等(2003)提出了衡量零售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剩余日(Excess days)”指标。该指标可有效衡量零售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通过与具体行业的结合,使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综上,上述评价指标的主要目的在于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虽然对营运资金风险的指标有所涉及,但是没有系统的展开研究,也就不能实现营运资金管理的最终目的。

(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

1.高效集成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在对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国学者郁国建(2000)指出,传统的评价缺乏战略性和集成性,通过建立一种高效集成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以加强对营运资金的更有效管理,他创建了一个单一的集成指标购销周转率来考核营运资金的总体流转情况。然而,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上述各营运资金项目等信息需要进一步细化。由此,邵芬芬(2011)建议将存货周转天数进行细化,重新定义了“材料周转天数”“在产品周转天数”以及“产成品周转天数”。建议将传统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子改为收回应收账款余额,并进一步细化为收回账龄为1年、2年等的应收账款金额。显然,细化后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可以提供更多的管理信息。可见,对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改进思路主要有:横向组合各单一评价指标,从而形成综合性的评价指标;纵向细化传统评价指标,从而划分不同项目进行考核,且改进了指标结构,使其更加科学。但上述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改进的研究仍囿于传统视角,往往只侧重于一个方面,难以正确、全面地反映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齐彩红等(2011)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括和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的评价体系,并将这四个方面作为第一层次指标的分类标准,进而选择包括“应收账款平均账龄”“现金流动负债比”等在内的14个关键指标作为第二层次指标。该体系给出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直观评价,但在指标选取、分数判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李争光等(2011)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安全性、流动性及收益性,选择涉及营运资金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等的9项具体指标,建立营运资金绩效指标评价模型,同时选取三家家电企业2009年度财务数据,通过计算相应指标来评价三个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了评价,为企业营运资金绩效管理提供参考。该指标体系便于企业间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比较,易于找出管理重点,但在指标权重、指标得分确定方面较为主观。

徐玮(2013)则从供应链资金管理特点出发,采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的评价指标,将营运资金管理水平作为目标层指标,将营运资金使用效率、营运资金安全性和营运资金绩效作为准则层指标,并基于煤炭行业对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水平进行了评价验证。该指标体系可以使企业根据所得到的分数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案,提高资源配置与经营效率,降低营运资金的风险,改善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可见,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重指标选取、权重及分值确定的合理性。

3.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针对已有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对于营运资金的分类的缺陷,王竹泉等(2007)提出将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按其与供应链或渠道的关系重新分类,并相应的提出了新型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即基于企业渠道管理理念的评价体系。与传统基于要素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相比,上述评价体系不仅涵盖的营运资金要素更为全面,而且体现了渠道管理的思想。但是上述指标体系仅考虑了营运资金的周转期,而营运资金的盈利性状况未纳入评价范畴,使得评价结果相对片面。同时,在指出现有的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体系未能评价营运资金的盈利性的同时,王竹泉(2012)设计了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流动性指标和盈利性指标,增加了由各渠道营运资金利润率指标组成的盈利性评价部分,对营运资金的流动性和盈利性进行评价。可见,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已经从营运资金的创新分类到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基于渠道的评价体系是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成果之一,并且从最初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体系发展到了涉及收益性和流动性评价的更加完善的指标体系。此外,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分析中也可以明确地看出,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只是对营运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展开分析评价,并不能起到营运资金管理风险预警的目的。

三、关于营运资金管理风险预警的主要研究成果

营运资金风险作为财务风险的核心之一,虽然现阶段专门针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进行的研究并不多,有关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财务风险预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已处于较为成熟的阶段。可从财务风险预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得到启发,参照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建立的思路,初步建立起能够对营运资金风险进行预警的量化模型。

蔡佳茹(2012)在借鉴较为成熟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营运资金的行业特点,从对影响营运资金短缺风险因素的分析入手,以零售业上市公司为例,探索了营运资金短缺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思路与方法,并尝试性的建立起以多元综合预测模型为核心的营运资金短缺风险预警模型。

刘震宇(2013)运用灰色预测系统为理论基础,从经营现金流量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5个方面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指标变量进行设计,创新结合灰色点预测和区间预测,构建出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结合案例企业的特点,得出如下结论:物流企业集团可以根据过去5年的营运资金指标值,预测出未来5年的营运资金风险的大小。该结论能及时、准确发现物流企业集团营运资金管理中的异常信号,降低企业营运资金风险。但是由于灰色组合预测模型无法进行企业间的横向比较研究,因此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企业根据自身风险预测进行管理。

姚文伟(2014)同样运用灰色预测系统理论,选取能代表集团化企业营运能力的5 个指标作为预测变量,并选择经营现金流入流出比率作为确定阀值的变量,构建出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旨在通过对营运资金的风险预警,提高集团化企业对营运资金风险的抵抗能力。但是本文只是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的初步研究,没有尝试纵向设计更多的营运资金或者是财务指标进行研究。

郑晨(2012)针对以往的研究都只是对营运资金的每个项目进行单独分析,却并未联系营运指标的项目进行分析,建立起一个以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与营运资金为主要参数的综合模型,同时针对以往的研究从未涉及过风险管理,在模型中体现出风险因素,选取了自2007年至2011年沪深两市的所有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样本,并通过实证分析证明营运资金与风险管理效果成正比例的关系。但是本文仅对在国内沪深两市上市的生物医药制造类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而未将所有的制造类上市企业纳入到本文的研究范围内。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指标的选取上,量化指标选取的科学性有待加强,同时可以将营运资金预警案例引入到营运资金风险预警的分析当中,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进而构建出适合各行业的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

四、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研究展望

(一)拓宽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实证研究的范围和视野

现有研究表明,关于营运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已较为成熟,但是实证研究较少。因此,从实证的角度展开分析,对营运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具体运用,可以弥补规范研究归纳和演绎的不足,充分的实证检验使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也便于企业管理者更好的加以运用。

(二)创新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的研究思路

基于上述分析,目前的研究局限,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与风险预警之间几乎是孤立研究,将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与风险预警相结合,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判断标准,对于加强集团化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降低经营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利用评价体系所得出的指标数据进行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方面研究,如营运资金管理评价指标数据处于多少区间表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状况良好;指标数据处于多少区间说明企业已面临着较高的营运资金危险,应谨慎对待营运资金风险管理问题。J

参考文献:

1.Joseph Cavinato.Accelerating Your Product-to-cash Cycle [J].Chilton’s Distribution,1990,(3):74-75.

2.Juan Colina.Working Capital Optimization[J].Plup Paper,2002,(7):64.

3.Martin Gosman,Trish Kelly.Working Capital Efficiencies Resulting from Large Retailers’Power[J]. Commercial Lending Review,2003,(3):25-31.

4.李文.企业营运资金评价指标分析[J].财会月刊,2012,(7):14-15.

5.李争光,李萍,施鲁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会计,2014,(12):39-40.

6.徐玮.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煤炭行业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5):76-81.

7.王竹泉,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2):85-90.

8.张婉君.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设计[J].财会月刊,2010,(2):74-75.

9.王竹泉,张先敏.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设计[J].财会月刊,2012,(9):11-12.

10.Hyun Han Shin,Luc Soenen .Efficiency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Profitability[J].Financial Practice and Education,1998,(10):37-45.

11.柯宝红.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与企业绩效研究[J].财会通讯,2009,(8).

12.张梅玉.零售业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绩效管理研究[J].南开大学商学院,2010,(11).

13.张宁.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与公司绩效分析[D].山东大学,2010.

14.逄咏梅,宋艳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公司经营绩效分析[J].财会通讯,2009,(5):6-7.

15.John C.Groth.The Operating Cycle:risk,return and Opportunity[J].Management Decision,1992,(2):3-11.

16.W.Steyn,W.D.Hamman,E.V.d.M.Smit. The Danger of High Growth Combined with a Large Non-cash Working Capital Base-A Descriptive Analysis[J].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2002,(1):41-47.

17.徐晓玲.企业营运资金风险管理策略探讨[J].现代商业,2011,(9):270-271.

18.王灿.国内企业集团营运资金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0):56-57 .

19.蔡佳茹.营运资金短缺风险的预警模型研究――以零售行业为例[D].中国海洋大学,2012.

资本运营体系篇5

【关键词】资本运营;策略及建议

生产经营与资本运营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企业密不可分的两种经营行为,生产经营是为了把企业做强,资本运营则可以把企业做大。纵观世界历史,全球各大知名公司,几乎都经历了初期仅仅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经营活动已不能满足公司追求的规模效益,公司以多种资本运营方式,取得了规模迅速扩张、价值大幅提升。

一、资本运营概念

资本运营是指公司把所拥有的各种社会资源、各种生产要素,即所拥有的各种资本,视为可以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流动、收购、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各种途径优化配置,进行有效营运,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经营活动。简单的说,资本运营就是以资本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对资本及其运动所进行的运筹和经营活动。

二、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相关问题

在全球市场化的环境中,中国国有企业已不满足于生产经营,而是通过资本市场,改善资本机构,运用资本运营的方式,实现国有资产增值,且提高企业竞争力。但在资本运营过程中,国有企业面临诸多问题:

(一)中国的资本市场尚不完善。国外的资本市场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资本市场相关制度体系相对完善,资本运营模式相对成熟;而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时间尚短,部分相关体制并未建立,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产权、债券及各种金融衍生品市场相对不成熟。

(二)产权关系不明晰。中国行政管理基本呈“金字塔”型结构,国有企业产权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很难确定责任人,尤其在资本运营中,易出现有权无责,有责无权的现象,这很可能在资本运营中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政府干预相对较多。国有企业由国家出资,与各级政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政府对国有企业管理人有任免权,即企业的经理人实际是政府的利益代表,在资本运营方面,企业经理人的最终决策可能反映的是政府意志,而非国有企业实际所需。

(四)部分国有企业割裂了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的关系。在企业经营中,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但有部分国有企业,将资本运营置于生产经营之上,为了扩大规模而不加选择的并购。这样,可能反而使企业失去原本的竞争优势。

(五)国有企业资本运营模式相对简单。在部分国有企业中,资本运营模式仍然以实物产权交易或债权为主,其它方式为辅;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资本运营的模式日益多样化、国际化,相对简单的模式已不能适应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三、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策略及建议

(一)积极培育发展资本市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快资本市场立法和监管体系的建设,保障其稳健发展;其次,完善资本市场上的投资主体,规范其运作方式;再次,适时引入国际资本市场运作模式,结合中国国情加以改造,促进资本市场上资本交易模式的多元化、国际化;最后,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规范上市主体,保障投资者权益。

(二)出台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国有企业管理权限、管理职责。

针对中国产权关系的相关问题,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对国有产权的管理权限、职责,由立法机关完善各项法规并监管其实施情况。国有企业定期向立法机关报告国有资产的资本运营情况,构造国有资产运营主体,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运营组织架构,使国有资产真正能通过资本运营保值、增值。

(三)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公司治理结构。

国有企业曾经以全民所有制的模式存在,近些年,大部分国有企业已从全民所有制改制为公司制,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应在改制后,真正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并通过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使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责,使国有企业在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四)国有企业引进并打造高素质资本运营人才队伍,并建立科学的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结合的管理制度。

资本运营得以实现依赖的是资本运营专业人才,国有企业应引入高素质的具有专业背景和实际经验的资本运营人才队伍,并在企业内部培养一批同时具有生产经验和资本运营意识的管理型人才,促使国有企业建立起生产经营与资本运营结合的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国有企业应有效运用资本运营人才队伍,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型,有效提高资本运营效率,使企业经营生产和资本经营实现双赢。

(五)国有企业运用多种资本运营模式,扩大企业资本规模。

资本市场是现代企业进行资本运营的平台,国有企业应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扩大企业投融资模式,通过企业重组、国内外IPO、借壳上市、买壳上市、兼并、收购等不同方式,从资本市场投融资,扩大企业融资规模,促进企业资本的流动性,提升企业价值,并扩大企业收益和影响力。当然,资本运营能为国有企业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企业必然也会面临一些风险,但企业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降低非系统性风险,并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

四、结语

目前,中国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面临的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发展。宏观方面,国有产权管理权限和资本运营制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国有企业资本运营有效开展的迫切需求;微观方面,国有企业自身的管理体系改革、人才队伍建设、资本运营模式研发等,已成为企业实现资本运营不容忽视的关键点。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仅仅靠生产经营已不能实现,企业只有通过把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有效结合,发挥其各自优势,才能解决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难题,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国有企业应投入更多的力量,解决资本运营相关问题,并结合所在行业和企业自身特点,采用合理的资本运营模式,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资本的增值。

参考文献

[1]安冬梅.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问题探讨[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2,(02).

[2]黄珏.中国国有企业集团资本运营模式及案例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27).

[3]蒋茵.国有资本运作模式及资本市场完善问题探讨[J].财政研究,2004,(04).

[4]毛剑峰,胡林荣.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及对策[J].财政监督,2010,(08).

[5]毛剑峰.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非系统性风险防范――以产权多元化改革为视角[J].特区经济,2011,(02).

资本运营体系篇6

提高企业资本运营质量,确保投资决策效果,笔者以为,应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造良好的企业外部环境

l、完善资本市场环境。资本市场的高效运作,必须具备合理的市场结构和良好的监管机制。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1)国家对资本市场管理仍有行政干预的现象;(2)市场割据,流动性不足;(3)市场价格机制尚未健全;(4)监督不力。对此,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减少行政计划因素;二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市场结构;三是增进市场流动性;四是完善市场的价格机制;五是建立与整个经济开放程度相适应的高度权威的管理体制。

2.完善法律制度。(l)完善证券法律制度,规范证券机构、发行公司和上市公司;(2)扩展金融市场容量,完善金融法规体系;(3)完善公司法律制度,规范公司的合并、分立和破产等行为;(4)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国有企业产权界定、国有资产评估以及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行为。

3、改善政治环境。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卸下企业的包袱,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加就业。这要具体做好下列工作:(1)打破社会保险分散管理格局,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金营运的管理制度。

4、净化社会中介环境。资本运营是一项系统性、操作性极强的活动,这一活动的各个环节,均需中介机构参与运作,中介机构的行为直接关系到资本运营的成败。要建立并规范包括信息网络、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所在内的中介机构。

二、营造必备的企业内部环境

首先,要提高企业管理者自身的素质。管理者应做到:(1)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用现代知识武装自己;(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并运用于实践;(3)提高创新能力,不拘泥于现状;(4)牢固树立风险观念和竞争观念。

其次是重视对人的管理。做到:(1)强化职工培训,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2)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3)弘扬先进,培育职工的团队精神;(4)关心职工生活,不断理顺职工思想情绪;(5)不断增强职工“主人翁”地位,加强民主管理,健全激励机制。

三是要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1)要立足现有基础,积极盘活存量资产;(2)对外拓宽融资渠道,对内抓好产品生产,降低产品成本,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3)应不断优化内部资本结构,扩大直接融资的渠道和比例,降低资金成本,提高盈利能力;(4)完善企业的科学决策体系,无论进行投资、扩大经营规模、拓宽经营项目或是兼并其他企业,都要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进行;(5)建立对资本运营项目的考核制度。

三、加强企业结构调整,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企业资本的优化配置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资本的产业结构关系。企业通过多个产业的投资,既可以避免单一行业经营的风险,又可实现资本的优化组合。二是资本的产品结构关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将资本投放在不同的产品上,使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三是资本的空间结构关系。企业应考虑不同地域的资源条件、自然条件、投资环境和市场需求,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四是资本的风险结构关系。资本收益总是和一定的风险相关的。因此,要注意投资的安全性。首先,要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合资、合作等办法吸引多个投资者联合进行项目投资,共同分享利益,分担损失风险;其次,要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再次,进行投资的风险组合。投资要在不同的产业,不同风险的项目间进行组合,既保证资本的安全性,又保证资本的增值性。使之做到:运行协调、供求平衡、资产流动和风险适度。

四、拓宽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资本经营

筹资已成为企业一项重要而经常的活动,那种靠企业自我积累或传统的间接融资渠道,已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要。在资本市场,企业可以自身的法人财产权实现直接融资,也可以股权出让和转让的形式以及以存量资产出让、土地置换、发行债券等形式筹资。

五、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培育资本运营动力机制

一是要重塑国有资产所有权主体,增强所有权虚拟化程度。将有竞争性、经营性的国有资产折成股份,组成一批国有控股公司,建立法人产权,代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成为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主体和一级企业法人,行使资产收益权和处置权,成为资本市场的主体。二是要改革国有资产管辖权制度,将管辖权由政府部门让渡给作为企业法人的国有控股公司,政府的资产管理方式则相应由收益权、处置权直接行使过渡到政策法律的制定,为企业资本运营营造法制化、规范化的市场氛围。三是要广泛建立法人产权制度,架构以企业法人产权为核心的企业资本运营体系。

六、理顺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的关系,建立企业资本运营的联动机制

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扩大主导产品或主营业务的规模,使企业商品生产经营达到规模经济。因此,企业的资本运营应该有利于剥离企业非经营生产,提高企业资本质量,使商品经营成果直接转换成资本经营成果,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商品经营效率。资本运营要在有关联的企业之间进行,尽量减少无关联企业的兼并,以合理的市场结构,形成企业适度的竞争状态。抛弃或防止资本运营中一哄而上的做法,将资本运营行为和商品生产经营的切实需要紧密结合,规划出有序的、渐进的资本运营轨道。

七、正确认识市场规模与资本规模的比例关系,建立有序的资本扩张机制

处理好国有企业资本运营中资本规模与市场规模的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企业资本扩张不能依靠行政命令搞外延式的扩张,而要着重培育国有企业通过资本的运营和相关生产能力的配置增强竞争力,占领市场份额所引起资本利润率的提高来转增资本的机制。二是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过程中资本扩张必须重在存量盘活,而不是铺摊子,搞重复建设,通过存量重组,扩大相对市场份额。三是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必须注重无形资产的运营,通过创立品牌,运用品牌的市场渗透力来达到资本规模和市场规模的统一发展。四是国有企业目前资产状况是固定资产大于流动资产,存量大于流量,资产负债比率和净资产比率都相当低。要有效的达到规模经济即资本规模和市场规模的统一,还需依靠政府制定兼并政策、产业化政策和市场容量扩张政策来扶助和指导,以加速国有企业资本运营扩张机制的培育。

八、处理好国有资产管理与企业法人治理的关系,完善资本运营的决策机制

企业资本运营必须正确定位,明确决策的权限和管理责任,形成良好、快捷、有效的决策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资本运营决策的分权模式,明确划分决策权限。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控股公司的决策权,应限于当企业资本运营涉及资产所有权在不同性质的主体之间重组或变更时作出明确的选择;而当资本运营在相同所有权主体之间发生,则只需企业法人批准;至于企业的资本运营只涉及所有权的派生权能如经营权、占用权,则其决策权利属于法人。二是明晰企业资产决策的责任,构建资本运营决策的风险约束机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控股公司资产运营决策的任务是促进企业中国有资产的价值保值和有利于提高资本的生产配置效率,降低资本运营风险。王是建立资产运营决策的价值实物协同机制,促进国有企业资本运营

决策的回馈循环。资产运营决策必须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对经营性资产的运营决策确定价值量化指标,企业法人则根据这些指标运营法人财产,完成价值量化指标与资本运营协同,使国有资产运营决策形成回馈循环。

九、加强资产评估管理,力求评估结果正确公平

资本运营离不开资产评估。只有准确、完整、合法地评估目标企业的资产与负债,合理确定转让价格,才能保证国有资产不被侵蚀。

1、制定统一的资产评估标准。对同一资产用不同的评估方法,评估的结果往往会有较大的差异,但不同方法共存是与资产评估对象、评估要达到的目的及评估的经济环境相关的,即这三者的结合状态是决定采用哪种评估方法的内在依据。对企业整体分析时应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对企业以某项固定资产投资入股时,则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和现行市价法;在外部条件允许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收益现值法,非特殊情况时,一般不采用清算价格法。

2、加强对评估结果的确认工作。资产评估结果是否合法、真实,标准和方法是否正确、科学,资料是否完整等都需要进行审核和鉴定,以保证评估结果正确无误、公平合理。

3、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管理。资产评估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并非任何组织和机构都可以从事该项业务。对资产评估的从业人员,应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十、强化企业财会工作,促使企业资本有效运营

1、只要是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的经济资源和经营活动因资金纽带关系而置于一个管理机构或集团控制之下,就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2、准确地确认和计量企业的负债,并对坏帐发生的可能性和大小进行合理地估计。

资本运营体系篇7

关键词:企业 营运资金 预算管理

一、前言

营运资金也叫营运资本,广义的营运资金是指一个企业投放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具体包括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存货等占用的资金。狭义的营运资金是指某时点内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营运资金管理就是对企业流动资产及流动负债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营运资金预算管理是指企业在战略目标指导下,对未来的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营运资金的需求进行测算、筹划和优化配置的过程。通过营运资金预算体系可以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过程进行管控,因此营运资金预算管理也是现代企业实现财务管控的重要手段。

二、企业运营资金预算管理中存在一般误区

一般地,营运资金预算管理具有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的多重目标的要求。保证企业运营过程中合理的资金需求,是营运资金预算管理的基本任务,还要兼顾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和使用成本的下降,以及保证企业具备一定的短期偿债能力的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的营运资金的预算管理存在着以下误区。

(一)为预算而预算

很多企业推行预算管理,实际上并没有明确营运资金预算的基本目标体系,更没有将预算管理的目标定位于管理体系和制度的完善上,而是强调追求某种管理的形式忽略了预算的实际内涵。为预算而预算,往往忽略了预算对企业具体业务的指导作用,成为某种空泛的计划。

(二)预算目标是为了节约费用

有些企业在推行预算管理时,过于强调节约费用,这是对营运资金预算管理目标的曲解。营运资金的预算本质上是为保障业务的正常开展而实施的资金配置安排,其根本意义在于对未来企业经营体系的资金保障而非未来节约经营管理费用。

(三)生产实际严格遵循营运资金预算

营运资金预算是企业日常财务管控的重要手段。企业营运资金预算安排要结合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来做出,但实际上企业很难严格按照预算进行生产经营安排,如果这样可能会错过有利的市场机会,但如果企业完全不遵循营运资金预算,也失去了资金预算对具体经营活动的指导意义。

(四)资金预算成为管理者执行管理的依据

营运资金预算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先验的资金预测,并不能反应出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因此,企业管理者如果严格依据营运资金预算来执行管理政策,可能会产生对实际的偏离,而不利于企业充分挖掘市场机会获以得经济效益,导致企业经营管理过于僵化。

三、企业加强营运资金预算管理的基本策略

许多企业的成功经验显示,营运资金预算管理是企业加强财务管控的有效手段,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逐步建立与企业生产实际相匹配的营运资金预算管理体系。

(一)强化营运资金预算与战略和业务的协同

营运资金的预算安排重点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支付的预期,因此,营运资金预算具有某种前瞻性和预测性,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营运资金预算要能够反映出企业战略目标和具体业务的具体要求,从资金的具体安排上,要对企业的战略性业务进行有目的的支持,而对某些非核心业务在预算上要体现出适当的限制,从而体现出营运资金的预算与企业战略和业务体现协同关系。

(二)平衡收支周期、规避财务风险

营运资金管理中包含了流动资金和流动负债的管理,因而营运资金预算管理中也就相应包含资金的收支平衡问题,既有收入的预算安排,也有支出的预算安排,而且还需要对收支进行时间和项目的优化和调配,以便有利于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和资本成本的控制,合理地控制财务风险。

(三)推行全面预算与业务流程优化

资金预算是企业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确保营运资金预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企业应该推行全面的预算管理,以确保整体运营处于预算体系的管控之下。通过预算体系,指导生产经营过程中业务流程逐步得到调整和优化,促使预算环节与业务流程之间建立对应关系,以提高管理效率和资金效率。

(四)强化营运资金预算制度的执行

为了确保营运资金预算管理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实现预算对生产经营过程的指导和监控,需要强化营运资金预算管理制度的地位,并作为生产经营环节必须遵循的基本指标加以推行,并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实施定期的考核和监控,以确保预算体系对实际经营计划的吻合程度,不断增强营运资金预算对生产经营的支撑作用。

四、结束语

营运资金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存在诸多的管理误区,因而造成预算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脱节,或者缺少应用的指导和监控作用,这就需要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进一步突出营运资金的预算管理的定位和目标要求,加强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通过不断地调整预算管控体系,建立与生产实际相匹配的管控流程,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资金预算管理体系的效能,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有效控制资本成本和财务费用。

参考文献:

[1]吴媛媛.刍议企业运营资金管理[J].管理实践. 2008

[2]张俊峰.浅议企业营运资金预算管理[N].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4)

资本运营体系篇8

1.资本运营风险的定义

所谓资本运营风险是指资本运营主体在资本运营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以及资本运营主体对环境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的资本运营失败或使资本运营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的可能性及其损失。

这一定义包含这样几个方面的含义:①资本运营风险的直接承担者是资本运营主体,即资本运营企业,而不是资本的所有者,尽管它也给资本所有者带来了损失;②资本运营风险主要来源于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动性,即环境的不确定性;③资本运营主体对环境的认知能力相对有限,也是导致资本运营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④资本运营风险存在资本运营失败和资本运营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两种后果。这里,资本运营失败是指资本运营活动中途中止,如兼并企业受到被兼并企业反兼并的抵制而不得不终止兼并活动;资本运营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是指资本运营活动虽然成功了,但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率,如1994年美国桂格公司以17亿美元收购了SNAPPLE公司,但因双方经营风格和营销系统差异太大,盈利急剧减少,最后迫使桂格公司于1997年3月2日将SNAPPLE公司卖给TRIARC公司。

2.资本运营风险的特征

2.1 资本运营风险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资本运营风险的本质特征。资本运营风险同其他一切风险一样,其存在是不以运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运营主体承认不承认,意识到与否它都客观地存在着。资本运营风险不仅存在于资本运营前的准备阶段,资本运营的运作阶段,而且涉及到资本运营以后的商品经营阶段。

2.2 资本运营的可变性

资本运营风险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变化的。资本运营风险在资本运营的各个时期、各个环节、各种条件下,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影响的程度、影响的范围都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资本运营主体在防范资本运营风险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识别和防范风险。

2.3 资本运营风险的可观测性

资本运营风险尽管具有可变性,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但资本运营风险也是可以识别和预测的。单个风险的出现可能是偶然的、不确定的,但大量风险的发生却具有必然性。事实上,资本运营在运营前、运营中和运营后,风险的发生都会具有某些特征,只要资本运营主体能够捕捉这些信息,是可以及时发现风险,通过预测分析,提早防范和规避风险的。关键是如何准确地预知风险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这就要求资本运营主体必须具备风险意识,不断积累识别与防范风险的经验。

2.4 资本运营风险有较强的破坏性

资本运营风险不同于一般产品经营风险,其重要特征就是具有较强的破坏性。资本运营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运作涉及面较广,运作过程复杂,不仅涉及到大量的人、财、物的操作,而且涉及到国家一系列的宏观配套措施的完善,如体制改革、政策法规的配套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其运作成功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收益,但一旦发生风险,也会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这种损失比企业产品经营损失要大得多,它不仅危及到企业运营资产的安全性,而且还可能制约企业未来的发展和生存。

2.5 资本运营风险的传递性和波及效应

在资本运营活动过程中,风险影响在时间上具有从前向后单向传递的作用,即前一阶段的风险将影响后续阶段的风险。具体说,就是准备阶段的风险会影响资本运营中和运营后的风险,资本运营过程中的风险会影响运营后的产品经营风险。如A企业在兼并B企业之前,没有注意到两个企业文化的差异,结果在兼并过程中受到B企业的文化抵制,使兼并成本加大,在兼并后由于文化的不融合导致兼并失败。如浙江康恩贝集团第一次重组浙江凤凰企业。

资本运营风险的波及效应,是指资本运营一旦失败,则这种失败的风险将会影响到企业的其他横向经济活动。这种影响与产品经营失败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不同,产品经营失败主要影响企业再生产能力,如企业重新投资开发和经营新产品将无能为力;而资本运营失败不仅影响企业再生产能力,而且还可能导致企业整个供应链破裂,如当企业进行纵向兼并其主要原材料供应商时,若在其成功兼并之前没有继续与其他原材料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关系,则一旦兼并失。

3.资本运营风险类型及其因素分析

3.1 风险因素的类型

风险因素是指导致或増加某种损失的频率和损失的幅度的因素。对于企业资本运营来说,风险因素就是形成某种企业资本运营风险、对资本运营构成威胁的风险状态或风险情况。它是产生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的条件和原因。引起资本运营风险的因素很多,有客观性风险因素,也有主观性风险因素;有系统性风险因素,也有非系统性风险因素。所谓客观性风险因素是指属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资本运营活动的复杂性和企业自身客观条件的限制等方面的因素。主观性风险因素是指由决策者、管理者、运作者的主观原因导致的风险因素。系统性风险因素是指就某一项资本运营活动来讲,对所有从事该资本运营活动的企业均构成不利的风险因素。比如政策因素和宏观经济因素等。非系统性风险因素是指只对特定的运营主体和运营对象构成不利的风险因素,如决策者、管理者、运作者方面的因素。不同性质的风险因素引起不同的资本运营风险。资本运营风险根据其内容可以分为政策风险、体制风险、经济风险、社会文化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和行业风险,其形成原因见表1。

3.2 风险因素的分析

①政策风险。即国家各级部门政策变化的不确定性对企业资本运营所产生的风险。显然,资本运营涉及的面越广,经历的环节越多,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就越复杂,风险也越高;政策调整越频繁,企业资本运营的风险也越大。另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国内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必将受到国际国内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企业资本运营也要关注国际经济、政治的变化。

②体制风险。国家政治体制或经济体制的转变必然影响企业的资本运营质量。特别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还未到位,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还不健全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仍然代行不少行政职能,仍然存在着过度干预企业的现象。这无疑将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资本运营的质量,加大企业资本运营的风险。

③经济风险。从微观来看,企业进行跨国兼并与收购、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评估不准确或是以改善当前的经营状况为目的资本运营,都会给企业资本运营带来巨大的风险。

④社会文化风险。人们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社会心态的不确定、社会信念的改变,特别是企业文化的差异都会给企业资本运营带来风险。社会文化风险是企业在资本运营中容易忽视的。事实上,有许多企业资本运营的低效率就是由于在资本运营过程中不注意企业文化重构所导致的,如前述的浙江康恩贝集团和美国的桂格公司。据研究表明,在那些失败的重组案例中,80%以上直接或间接起因于新企业文化整合的失败。从企业文化的构成来看,资本运营主体为了降低和防范企业文化风险,必须在运营后的新企业中进行价值观念、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整合。

⑤经营风险。企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经营状况的不确定也会给资本运营带来巨大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资本运营主体企业的经营状况不确定和运营后新企业经营状况的不确定。

⑥技术风险。指由于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和技术开发的不确定性给企业资本运营带来的风险

⑦财务风险。国家税收政策的改变、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资本运营主体的资本实力、资本运营的投资额度和运营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高等,都会给企业资本运营带来财务风险。

⑧管理风险。从资本运营的宏观控制来看,主要来自国家对企业资本运营的监控系统还未形成和政府主管部门过分干涉。从资本运营的微观过程来看,管理风险主要来源于资本运营主体的管理素质及运营后对新企业的再造和与新企业的管理协调等。随着我国宏观调控体制的逐步完善,管理风险将更多地来自于资本运营主体对资本运营的微观过程控制不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