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8篇

时间:2023-08-06 09:01:22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对策;安徽肥西;高刘镇

1发展现状

近几年,高刘镇按照市场需求,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区域化发展,全镇“一村一品”专业村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专业村数量逐渐增多。目前,全镇基本达到县级以上认定的“一村一品”专业村3个,主要涉及苗木花卉、蔬菜、水产品养殖等产业。其中连环村和沿河村被确定为市级“一村一品”无公害绿色食品蔬菜示范村,红塘村被确定为县级水产品养殖专业示范村。对于初具雏形的宝教寺、南庄、岗北等村作为“一村一品”重点培育村,力争在产业规模扩张、产业链条延伸、标准化生产方面取得突破,使其尽快步入“一村一品”专业村方阵。

(2)“一村一品”发展推动高刘镇农村经济发展,富裕了一方农户,全镇“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全镇人均收入高500元。

(3)“一村一品”促进了高刘镇农业块状经济的发展。目前以连环村和沿河村为中心,形成了以日本久井大葱为主的蔬菜产业的块状布局;沿合六叶高速两侧,形成了以岗北、宝教寺、南庄、南仓、高刘等10个村为主的苗木花卉产业条状布局;以瓦东干渠为线,形成了以红塘村为中心的水产品养殖产业的条状布局。

(4)“一村一品”发展使当地农民逐渐突破了传统小农意识,改变了“求稳怕乱”只注重当前利益的行为,对外部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有了深刻的认识,克服了“等靠要”思想,树立了自力更生和敢为人先的精神,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5)“一村一品”发展促进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壮大,肥西大葱协会2008年大葱生产面积40多hm2,2009年扩大到260多hm2,生产基地由县级上升到市级示范基地,未来2~3年,将扩大到1 000hm2,力争成为部级示范基地。

2推进“一村一品”发展的措施

(1)搞好规划,加大发展力度。自2004年以来,高刘镇认真贯彻落实肥西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一村一品”精神,出台了农业特色产业建设实施意见和建设方案,着力抓好农业产业的发展区域布局,为“一村一品”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008年高刘镇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一村一品”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高刘镇发展“一村一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点工作、保障措施等内容,把“一村一品”发展作为农业部门和各村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之一,加大工作力度。

(2)抓好示范,引导发展。以发展连环村和沿河村蔬菜生产以及沿合六叶高速线两侧“万亩标准化苗木基地”建设为重点,带动全镇“一村一品”发展。

(3)搞好宣传,形成发展合力。几年来,高刘镇通过会议、培训、媒体宣传报道等形式,提高全镇干群对“一村一品”发展的认识,切实把握“一村一品”发展对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全镇上下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政府部门抓领导、业务部门抓指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抓带动、种养大户抓示范齐抓共管的基本格局。连环村大力宣传发动,抓科技培训,示范引导推进发展,沿河村和万亩苗木基地抓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土地流转,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促进“一村一品”发展。

(4)加大投入力度,提供资金保障。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善连环、沿河、红塘等 “一村一品”示范村和推进村的道路、通讯、电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状况。其中连环村(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示范村建设,投入资金1 000多万元,沿河村结合部级土地平整项目投入1 600多万元。二是切实发挥政策和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引导农民、企业、外资等多元投资主体参与高刘镇的“一村一品”建设。如高刘镇“万亩标准化苗木基地”建设,镇政府从财政上拿出200多万元作为启动资金,13家龙头企业共投入3 000多万元进行产业开发。三是加强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上级产业项目,整合项目资源,向“一村一品”集中,向产业发展倾斜。肥西县政府为高刘镇“万亩苗木基地”建设连续5年每年从财政上拿出500多万元,促进项目产业发展。通过增加投入,改善了“一村一品”发展条件和环境,为“一村一品”发展增强了动力。

(5)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发展“一村一品”的新型农民。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围绕全镇主导产业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实用技能,培养一批农村产业能手、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目前,高刘镇一村一品示范村培训率100%,入户率达到70%以上,确保重点户有1人掌握农业实用新技术或劳动技能。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高刘镇“一村一品”发展态势良好,但由于起步迟,总体规模不大,实力不强,且现存的专业村基本上都属于农产品生产型,产品多为原料产品或初级产品,产业链短,抗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能力不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存在着农村融资难等问题。因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抓好“一村一品”重点村建设。紧紧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和优质粮油产业抓好规划,牢牢把握本区域形成的农业经济增长点,跨出第一产业求发展,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做出优势[1]。当前重点抓好3个重点培育村的产业建设,力争早日全面达到“一村一品”各项要求。

(2)抢抓机遇,加快“一村一品”发展步伐。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一村一品”发展难得机遇。高刘镇将把新农村建设与“一村一品”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规划新农村产业,以蔬菜、苗木花卉、水产品养殖等为重点,建成农产品生产基地[2]。

(3)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一村一品”发展水平。依托肥西大葱协会等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基地+农户”形式带动农户,开展农产品加工、贮运、销售,提高“一村一品”综合发展能力,给农户带来效益,实现农户与企业的双赢[3]。

(4)加强服务,落实政策,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一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材料,以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督促、鼓励、支持农技人员到基层、到基地为企业和农户开展服务,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生产能力;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选派种养大户、村组干部到县内外发达地区学习培训[4];二是在自愿、有偿的原则下,搞好土地流转,加快优势产业扩张;三是在农业项目、农村金融信贷等方面向“一村一品”专业村倾斜,加大“一村一品”发展投入力度。

4参考文献

[1] 夏国浩.一村一品壮大溧阳特色农业[J].江苏农村经济,2009(11):32-33.

[2] 何三平.楚雄州一村一品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云南农业,2009(10):53.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对策;安徽肥西;高刘镇

1发展现状

近几年,高刘镇按照市场需求,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区域化发展,全镇“一村一品”专业村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专业村数量逐渐增多。目前,全镇基本达到县级以上认定的“一村一品”专业村3个,主要涉及苗木花卉、蔬菜、水产品养殖等产业。其中连环村和沿河村被确定为市级“一村一品”无公害绿色食品蔬菜示范村,红塘村被确定为县级水产品养殖专业示范村。对于初具雏形的宝教寺、南庄、岗北等村作为“一村一品”重点培育村,力争在产业规模扩张、产业链条延伸、标准化生产方面取得突破,使其尽快步入“一村一品”专业村方阵。

(2)“一村一品”发展推动高刘镇农村经济发展,富裕了一方农户,全镇“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全镇人均收入高500元。

(3)“一村一品”促进了高刘镇农业块状经济的发展。目前以连环村和沿河村为中心,形成了以日本久井大葱为主的蔬菜产业的块状布局;沿合六叶高速两侧,形成了以岗北、宝教寺、南庄、南仓、高刘等10个村为主的苗木花卉产业条状布局;以瓦东干渠为线,形成了以红塘村为中心的水产品养殖产业的条状布局。

(4)“一村一品”发展使当地农民逐渐突破了传统小农意识,改变了“求稳怕乱”只注重当前利益的行为,对外部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有了深刻的认识,克服了“等靠要”思想,树立了自力更生和敢为人先的精神,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5)“一村一品”发展促进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壮大,肥西大葱协会2008年大葱生产面积40多hm2,2009年扩大到260多hm2,生产基地由县级上升到市级示范基地,未来2~3年,将扩大到1 000hm2,力争成为部级示范基地。

2推进“一村一品”发展的措施

(1)搞好规划,加大发展力度。自2004年以来,高刘镇认真贯彻落实肥西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一村一品”精神,出台了农业特色产业建设实施意见和建设方案,着力抓好农业产业的发展区域布局,为“一村一品”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008年高刘镇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一村一品”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高刘镇发展“一村一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点工作、保障措施等内容,把“一村一品”发展作为农业部门和各村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之一,加大工作力度。

(2)抓好示范,引导发展。以发展连环村和沿河村蔬菜生产以及沿合六叶高速线两侧“万亩标准化苗木基地”建设为重点,带动全镇“一村一品”发展。

(3)搞好宣传,形成发展合力。几年来,高刘镇通过会议、培训、媒体宣传报道等形式,提高全镇干群对“一村一品”发展的认识,切实把握“一村一品”发展对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全镇上下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政府部门抓领导、业务部门抓指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抓带动、种养大户抓示范齐抓共管的基本格局。连环村大力宣传发动,抓科技培训,示范引导推进发展,沿河村和万亩苗木基地抓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土地流转,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促进“一村一品”发展。

(4)加大投入力度,提供资金保障。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善连环、沿河、红塘等 “一村一品”示范村和推进村的道路、通讯、电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状况。其中连环村(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示范村建设,投入资金1 000多万元,沿河村结合部级土地平整项目投入1 600多万元。二是切实发挥政策和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引导农民、企业、外资等多元投资主体参与高刘镇的“一村一品”建设。如高刘镇“万亩标准化苗木基地”建设,镇政府从财政上拿出200多万元作为启动资金,13家龙头企业共投入3 000多万元进行产业开发。三是加强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上级产业项目,整合项目资源,向“一村一品”集中,向产业发展倾斜。肥西县政府为高刘镇“万亩苗木基地”建设连续5年每年从财政上拿出500多万元,促进项目产业发展。通过增加投入,改善了“一村一品”发展条件和环境,为“一村一品”发展增强了动力。

(5)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发展“一村一品”的新型农民。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围绕全镇主导产业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实用技能,培养一批农村产业能手、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目前,高刘镇一村一品示范村培训率100%,入户率达到70%以上,确保重点户有1人掌握农业实用新技术或劳动技能。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高刘镇“一村一品”发展态势良好,但由于起步迟,总体规模不大,实力不强,且现存的专业村基本上都属于农产品生产型,产品多为原料产品或初级产品,产业链短,抗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能力不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存在着农村融资难等问题。因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抓好“一村一品”重点村建设。紧紧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和优质粮油产业抓好规划,牢牢把握本区域形成的农业经济增长点,跨出第一产业求发展,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做出优势[1]。当前重点抓好3个重点培育村的产业建设,力争早日全面达到“一村一品”各项要求。

(2)抢抓机遇,加快“一村一品”发展步伐。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一村一品”发展难得机遇。高刘镇将把新农村建设与“一村一品”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规划新农村产业,以蔬菜、苗木花卉、水产品养殖等为重点,建成农产品生产基地[2]。

(3)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一村一品”发展水平。依托肥西大葱协会等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基地+农户”形式带动农户,开展农产品加工、贮运、销售,提高“一村一品”综合发展能力,给农户带来效益,实现农户与企业的双赢[3]。

(4)加强服务,落实政策,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一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材料,以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督促、鼓励、支持农技人员到基层、到基地为企业和农户开展服务,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生产能力;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选派种养大户、村组干部到县内外发达地区学习培训[4];二是在自愿、有偿的原则下,搞好土地流转,加快优势产业扩张;三是在农业项目、农村金融信贷等方面向“一村一品”专业村倾斜,加大“一村一品”发展投入力度。

4参考文献

[1] 夏国浩.一村一品壮大溧阳特色农业[j].江苏农村经济,2009(11):32-33.

[2] 何三平.楚雄州一村一品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云南农业,2009(10):53.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对策;安徽肥西;高刘镇

1发展现状

近几年,高刘镇按照市场需求,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区域化发展,全镇“一村一品”专业村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专业村数量逐渐增多。目前,全镇基本达到县级以上认定的“一村一品”专业村3个,主要涉及苗木花卉、蔬菜、水产品养殖等产业。其中连环村和沿河村被确定为市级“一村一品”无公害绿色食品蔬菜示范村,红塘村被确定为县级水产品养殖专业示范村。对于初具雏形的宝教寺、南庄、岗北等村作为“一村一品”重点培育村,力争在产业规模扩张、产业链条延伸、标准化生产方面取得突破,使其尽快步入“一村一品”专业村方阵。

(2)“一村一品”发展推动高刘镇农村经济发展,富裕了一方农户,全镇“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全镇人均收入高500元。

(3)“一村一品”促进了高刘镇农业块状经济的发展。目前以连环村和沿河村为中心,形成了以日本久井大葱为主的蔬菜产业的块状布局;沿合六叶高速两侧,形成了以岗北、宝教寺、南庄、南仓、高刘等10个村为主的苗木花卉产业条状布局;以瓦东干渠为线,形成了以红塘村为中心的水产品养殖产业的条状布局。

(4)“一村一品”发展使当地农民逐渐突破了传统小农意识,改变了“求稳怕乱”只注重当前利益的行为,对外部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有了深刻的认识,克服了“等靠要”思想,树立了自力更生和敢为人先的精神,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5)“一村一品”发展促进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壮大,肥西大葱协会2008年大葱生产面积40多hm2,2009年扩大到260多hm2,生产基地由县级上升到市级示范基地,未来2~3年,将扩大到1 000hm2,力争成为部级示范基地。

2推进“一村一品”发展的措施

(1)搞好规划,加大发展力度。自2004年以来,高刘镇认真贯彻落实肥西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一村一品”精神,出台了农业特色产业建设实施意见和建设方案,着力抓好农业产业的发展区域布局,为“一村一品”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008年高刘镇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一村一品”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高刘镇发展“一村一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点工作、保障措施等内容,把“一村一品”发展作为农业部门和各村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之一,加大工作力度。

(2)抓好示范,引导发展。以发展连环村和沿河村蔬菜生产以及沿合六叶高速线两侧“万亩标准化苗木基地”建设为重点,带动全镇“一村一品”发展。

(3)搞好宣传,形成发展合力。几年来,高刘镇通过会议、培训、媒体宣传报道等形式,提高全镇干群对“一村一品”发展的认识,切实把握“一村一品”发展对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全镇上下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政府部门抓领导、业务部门抓指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抓带动、种养大户抓示范齐抓共管的基本格局。连环村大力宣传发动,抓科技培训,示范引导推进发展,沿河村和万亩苗木基地抓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土地流转,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促进“一村一品”发展。

(4)加大投入力度,提供资金保障。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善连环、沿河、红塘等 “一村一品”示范村和推进村的道路、通讯、电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状况。其中连环村(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示范村建设,投入资金1 000多万元,沿河村结合部级土地平整项目投入1 600多万元。二是切实发挥政策和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引导农民、企业、外资等多元投资主体参与高刘镇的“一村一品”建设。如高刘镇“万亩标准化苗木基地”建设,镇政府从财政上拿出200多万元作为启动资金,13家龙头企业共投入3 000多万元进行产业开发。三是加强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上级产业项目,整合项目资源,向“一村一品”集中,向产业发展倾斜。肥西县政府为高刘镇“万亩苗木基地”建设连续5年每年从财政上拿出500多万元,促进项目产业发展。通过增加投入,改善了“一村一品”发展条件和环境,为“一村一品”发展增强了动力。

(5)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发展“一村一品”的新型农民。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围绕全镇主导产业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实用技能,培养一批农村产业能手、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目前,高刘镇一村一品示范村培训率100%,入户率达到70%以上,确保重点户有1人掌握农业实用新技术或劳动技能。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高刘镇“一村一品”发展态势良好,但由于起步迟,总体规模不大,实力不强,且现存的专业村基本上都属于农产品生产型,产品多为原料产品或初级产品,产业链短,抗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能力不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存在着农村融资难等问题。因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抓好“一村一品”重点村建设。紧紧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和优质粮油产业抓好规划,牢牢把握本区域形成的农业经济增长点,跨出第一产业求发展,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做出优势[1]。当前重点抓好3个重点培育村的产业建设,力争早日全面达到“一村一品”各项要求。

(2)抢抓机遇,加快“一村一品”发展步伐。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一村一品”发展难得机遇。高刘镇将把新农村建设与“一村一品”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规划新农村产业,以蔬菜、苗木花卉、水产品养殖等为重点,建成农产品生产基地[2]。

(3)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一村一品”发展水平。依托肥西大葱协会等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基地+农户”形式带动农户,开展农产品加工、贮运、销售,提高“一村一品”综合发展能力,给农户带来效益,实现农户与企业的双赢[3]。

(4)加强服务,落实政策,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一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材料,以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督促、鼓励、支持农技人员到基层、到基地为企业和农户开展服务,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生产能力;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选派种养大户、村组干部到县内外发达地区学习培训[4];二是在自愿、有偿的原则下,搞好土地流转,加快优势产业扩张;三是在农业项目、农村金融信贷等方面向“一村一品”专业村倾斜,加大“一村一品”发展投入力度。

4参考文献

[1] 夏国浩.一村一品壮大溧阳特色农业[j].江苏农村经济,2009(11):32-33.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篇4

——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汇报

 

陈文浩  宿松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2019年5月  日)

 

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

根据政协宿松县委员会安排,下面我就宿松县贫困村特色产业扶贫工作作一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宿松县贫困村特色产业培育发展现状

宿松县是大别山革命老区部级贫困县,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34万人,贫困村70个,其中地处大别山余脉的山区5个乡45个村均为贫困村,占贫困村总数的64.3%。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产业扶贫作为十大工程之首,稳步推进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特别是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认真贯彻学习新时期脱贫攻坚重要论述和视察安徽时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贫困村出列四项指标之一“要有一项特色产业要求”,根据各个贫困村资源凛赋、产业发展现状,落实“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智慧,精准选择贫困村适用特色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重点培植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截止2018年底,全县70个贫困村每个村均培育建成一个特色产业、村均建有特色产业基地,通过主体、基地带动贫困户脱贫,实现了村出列特色产业标准目标。

经过三年特色产业精准帮扶、精准扶贫,全县70个贫困村中特色产业分布为:油茶产业11个村,茶叶产业7个村,毛竹产业19个村,生猪养殖11个村,家禽养殖8个村,水产养殖4个村,优质水稻3个村,纯黑芝麻种植2个村,休闲农业5个村。(具体内容见附表)

贫困村特色产业扶贫成效:

村级集体经济增效。通过项目资金支持,贫困村或成立合作社建设特色产业扶贫基地,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平均每村特色产业增收2万元以上。

带动贫困户增收。在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中,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资产受益、到基地务工等多种方式得到增收。

一村一品发展壮大。在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中,一村一品特色村发展壮大,全县17个贫困村特色产业达到一村一品标准,界岭油茶、黄大白茶、同马稻虾共养均取得显著成效。

品牌建设促村出列。农产品品牌在特色产业脱贫中功不可没,贫困村一手抓脱贫出列一手抓产品品牌打造和主体培养,充分利用品牌效应促特色产业产品提质增效。龙河村宿松香芽茶叶、黄大村白茶产业、滑石村罗仙云雾富硒茶、龙成“龙成山”油茶、同马社区“桑落洲”稻虾米等既做响了品牌,又促进了增收,龙成油茶籽油参加了合肥农展和北京农展(扶贫专场),宿松香芽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全国茶博会。

二、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主要做法

因地制宜精准选定特色产业。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既要发挥资源凛赋,又要看重产业基础、市场要求和带贫机制、成效,还要达到原省农业委、省林业厅制定贫困村特色产业标准,因此在特色产业选择上慎之又慎。县农业农村局委托安农大制定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了宿松县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山区五个乡制定了产业扶贫规划,各贫困村根据规划引领、结合各村实际,通过召开群众会、组长会、支村两委会确定了特色产业,持而恒之加之培育。

政策项目支持强化投入保障。贫困村产业基础弱,现代农业知识不强,为了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在政策项目上对贫困村进行倾斜,每个村安排30万元特色产业项目资金,17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每村安排10万元项目资金,还有部分村安排了产业提升项目和结对帮扶产业项目,通过组织项目实施,着力打造提升油茶、果蔬茶、优质畜禽、稻渔综合种养、电商、旅游六大扶贫产业,保障农业产业扶贫持续发力。

部门协同配合加强指导服务。贫困村在发展特色产业中,各级各部门利用各自行业优势给予大力支持,组建了4个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种植业、畜牧业、水产、林业),在70个贫困村选聘140名产业发展指导员,宣传解读产业扶贫政策、协调落实产业帮扶措施、帮助科学选择特色产业、推动产品市场产销衔接。加强产业扶贫项目的指导监管,和业务部门从项目选择、项目立项给予指导,实施中给予技术服务和监管,在产品销售上出谋划策,在商标注册、主体对接、品牌创建上给予大力扶持,为特色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示范引领激发贫困村内生动力。在趾凤乡南冲村召开了农业特色产业扶贫现场观摩活动,通过组织贫困村干部、带贫经营主体现场学习观摩产业扶贫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基层干部群众不等不靠、群策群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得产业发展、项目实施、效益分配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使特色产业发展有基地、有重点、有成效。

三、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持续增效难。农产品市场供求变化快,部分特色农产品效益下降,导致贫困村特色产业持续增效慢。贫困村特色产业选择和培育自2016年开始,当年个别产业随着特色产业选择片面强调达标,长远效益考虑不周。贫困村特色产业后续发展难,还需再培植第二个特色产业。如部分村水生植物、毛竹产业、畜禽养殖等。

带贫机制创新难。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得到了项目支持,但财政资金绩效考核带贫人数少、增收幅度不大,且长效机制难建立,贫困户参与度不高。

特色产业选择难。贫困村特色产业均已确定,且产业基地均已建成,但一些新兴的特色产业(如稻虾共养产业)需要进行规范发展,避免盲目发展。

四、贫困村特色产业持续发展措施

推进特色产业提升。贫困村要结合自身特色产业发展培育现状,对市场需求旺盛、效益好的产业加强后续发展提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巩固提升,确保面积、规模稳,产品有批量,效益有保证。县里对此已有资金项目安排,各村已组织实施。

突出产业加工,延长产业链。对已成规模的特色产业,要围绕加工做文章,提升产品质量,延长产业链,让广大贫困村享受特色产业加工效益。对特色产业坚持规范生产,绿色发展,以质增效。切实加强技术服务,产业扶贫各业务单位将强化特色产业培育发展的技术服务,帮助贫困村选择,培育合适的特色产业,做好特色产业技术培训等服务。支持贫困村申报注册商标,走品牌发展之路。帮助贫困村发展电商、休闲农业等农业新业态。

有效防范化解贫困村产业发展风险。针对贫困村产业扶贫特点研究制订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积极探索实施农业扶贫产业政策性保险,及时应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遇到的自然风险、疫病风险、市场风险,保障贫困村、贫困户扶贫产业发展稳定持续、产业收益稳定持续。 

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篇5

一、我国特色农业现状

进入21世纪后,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环境,农产品供给也具有一个新的现状:第一,主要农产品供给已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基本平衡转变。经过长期努力,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达到2500万吨的水平,粮食总量出现了阶段性供过于求,大多数农产品开始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第二,农业发展已由受资源约束向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转变。长期以来,农业政策致力于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增加供给,农业发展受耕地、水资源等的制约非常明显。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以及解决温饱问题后改善生活质量的需要,农业发展更多地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正在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重的新阶段转变。第三,农业正在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农业发展已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第四,农民收入的增长,必须向依靠结构调整和提高报酬收入转变。1978年以前,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比重占80%以上,而农业收入又主要来自于粮食生产。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主要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等,实现农民增收。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农民的新增收入已逐步转为以报酬收入和养殖收入为主。

二、特色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一)特色农业的内涵。特色农业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特定区域内的农业资源,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相对收益高,品质上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业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和条件形成的。相对于常规农业而言,特色农业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主导一定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高效农业。它既包含产业规模,也包含体制和组织的创新。

(二)特色农业的特点

1、独特性。特色农业所生产的农产品具有独特品质,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特色农业区别于常规农业的显著标志,产品的优质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特色农业发展追求的首要目标。“人无我有”主要是指产品品质、产品上市的时间、经营规模、营销服务等方面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就是指在竞争对手也有条件生产和提供同种特色产品的条件下,自身的特色农产品质量更好、服务更完善。

2、多样性。从经济合理性方面来看,特色农业不是满足人们的基本食物需要,而是满足人们更高的、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反映出不同的特色农产品需求,从而对特色农业提出新的要求和内容,这是特色农业能够发展壮大的市场基础。

3、规模性和高效性。基于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形成特色农产品生产的产业化经营,发挥比较优势,实现报酬递增的规模经济。特色农业最终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是增加农民和相关经营者的收入,它既要求资源的利用率高而且可持续,也要求资本的回报率高。

三、如何发展我国特色农业

(一)发展我国特色农业的四个原则。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二)建设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要发挥市场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搞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结构调整,推广标准栽培和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储藏、保鲜、运输、供电、通讯、农田水利等设施建设。要健全市场网络,创造良好的外部销售环境。

(三)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制度。特色农产品原产地独特的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垄断性,是保证特色农产品质量的前提。目前,国家已经研究制定了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组织并开展了特色农产品区域划定、原产地命名、品牌标注等工作,实行依法保护,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保证质量和特色。在如何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冲击市场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四)培育和引进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是提高农业附加值、带动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能够把特色初级产品变为特色加工产品,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要着眼于国内外市场;既要发展成规模化现代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加工业。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各级政府要落实国家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依托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以及与农业科研单位的联合,提高科技含量;另一方面依托企业强势的品牌效应以及营销策略,解决农户的产后问题,及时为农户提前、产中服务,壮大现代农业规模。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在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方面的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保障我国特色农业发展

(一)对我国农业进行结构性调整

1、培养、发育一批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注重优势,保持特色,积极培育主导产业,构筑产业带、产业群,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雏形。高效农业园区可以形成一体化的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带、产业群,从而聚优成势。这些具有一定规模、按产业化方式运作的新兴产业,将成为今后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重要力量。

2、促进农村经济体制创新和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农村经济体制创新和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发展,改变生产方式,高效发展农业。例如,在养殖业的发展中,针对家庭养殖存在产业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主要依靠传统生产方式和技术手段、环境污染得不到有效解决等突出问题,政府重点推进了养殖小区建设,逐步使农户家庭养殖向养殖小区集中,依托养殖小区兴办专业合作组织,推广高新实用技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产业化、组织化、科技化水平。同时,以专业村为基础,政府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和区域合作。

3、促进农民纯收入稳步增长。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结构调整的效果也主要由农业是否增效、农民是否增收来衡量。而农民纯收入的提高又会促进农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二)增加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投入。要积极争取国家对特色农业的投资力度。同时,要在各类专项资金以及地方政府的投资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特色农业农田基本建设、旱作节水设施和保护性耕作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特色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培育、开发和推广。各地要创造条件,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增加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信贷资金投入。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鼓励民间资本、民营企业投资特色农业。

(三)加强特色农业收入补贴。开展与生产不挂钩的收入补贴,降低规模不适度风险。农民在选择经营项目时,是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即投入成本和项目的预期收益大小来权衡的。技术引入初期,农民充满对特色农产品的期望而大量生产;当技术被农民采纳后,部分农民又由于出现亏损而放弃新品种的使用。因此,政府应根据特色农业的耕种面积给予补贴。具体的操作可从技术引入到技术被农民采纳后的这一时期,补贴量由低到高递增,这既可避免农民受政府补贴的诱惑一哄而上,又可以刺激那些经营特色农业失败的农户继续使用新技术。这种补贴方式有利于形成规模经营,但不利于农民的收入分配。因为随着新技术的采纳,经营成功的农民将得到更多的补贴,造成贫富差距。因此,这种补贴方式宜在新技术引入初期采用。政府还可根据经营特色农业收入与以前农作物种植收入的差额进行补贴。当经营特色农业的收入高于以前的收入水平时,政府则停止对农民进行补贴。

(四)对农业支持方式的改革。我国财政对农业政策补贴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速却在持续下降,究其根源就在于原有的支持手段和方式上。目前采用的主要是从流通领域着手,运用价格支持政策,以粮食风险基金补贴和保护价补贴的形式,按其收购入库的粮食数量进行补贴。由于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普遍存在的寻租行为造成政府补贴和农民收入增加不对称,农民很难从政府补贴中得到真正的实惠,政府支出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同样,尽管我国在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等支持总量上具有较高水平,但由于体制原因并没有全部用于农业部门。如,农业科研支持在通过国家科技部再分配后,目前难以估计真正用于农业科研的支出数,而且支出方式、支持重点也存在大量不合理之处。对农业支持方式的改革非常重要,将会提高我国对农业的支持效果。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及世贸规则的约束,目前可以改价格支持为直接收入支持。尽管有些学者认为目前我国进行大范围的直接收入补贴时机尚未成熟,但可以实行部分收入补贴,先对一些主要粮食品种和受冲击较大的粮食主产区进行改革。

(五)发展农民自己的组织。在研究美、欧、日等国家的农业状况时,发现这些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美国有农业行会,日本有农协,欧盟有各种各样的农业合作组织。这些组织在确保农业支持政策的制定、实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切实代表农民自己的利益。比如日本农协,在政府、科研机构、大学、非政府组织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不仅具体地实施了政府的多项计划,通过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产品收购计划、农业技术推广、低息贷款等,实践国家及地方对农业的支持,而且将农协经营活动产生的利益,以指导事业费的形式返还给农民或农民组织,强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农协直接影响农业政策的制定,有效地防止了有损农民利益政策的制定和实行。因此,尽管日本农协近些年发展困难重重,但从农民到政府没有人因此而怀疑农协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反而一如既往的探索农协未来的发展道路。而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很低,各地的合作组织虽有一定发展,但在开拓市场、减少交易费用、降低风险、维护农民利益等方面的作用也还很弱,甚至微不足道。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政策性金融;特色农业;“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6-0142-03

“三农”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非常注重的问题,新时期的任务是改善农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状况。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性趋同问题突出,市场对农产品呈现多样化需求,但是仍然是传统农业占据主导地位,不符合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加快我国农业经济转型就应该注重金融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构建完善的金融体系。农业本身存在弱质性,特色农业比一般的传统农业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农村还存在金融排斥现象,商业银行难以对农户真实的信用进行判定,为农村提供的金融服务还主要停留在存贷业务上。所以,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国家的政策倾斜,政策性金融应当担负起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更好金融服务的责任。

1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1 传统农业需要改造

关于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这种农业在我国部分地区依然存在,对于经济增长贡献很小,不利于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美国学者西奥多・W.舒尔茨(1964)将传统农业定义为处于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在短时期内各生产要素不会改变,在追加投资时会使边际生产率下降[1]。为实现产量和效益的增加就要打破这种均衡状态,大卫・李嘉图所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为解决这种困境提供了理论基础。他认为,每个国家和地区应该根据相对成本,合理配置资源发展优势产业,选择生产和出口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和地区生产成本高或有比较劣势的产品[2]。所以,各地区从自身的自然资源和要素禀赋出发,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上进行分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

1.2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增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不能满足经济的持续增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必然趋势。各地区应在最适宜的条件下,发挥地区优势,开发具有优势的特色农业产品,促进优势产品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特色农业并不仅限于田间的作业和产品的不同,而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农产品为基础的产业链,在这条延伸的产业链上需要供、产、销的有机结合,同时也衍生出了第二(例如农产品深加工等)、第三产业(例如运输,技术咨询等),改变了过去农业单一的经济结构局面。

1.3 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增加农民收入

随着农业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市场对农业的“倒逼机制”迫使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而特色农业顺应了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趋势,显示出强大的市场开拓功能[3]。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多样化,更加关注农产品的安全性,无公害无污染的特色农产品已经越来越受到欢迎。我国“入世”之后,农产品将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非关税壁垒使贸易的环境更加险峻。从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特色农产品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大力发展生态化特色农业是传统农业改造的一个方向。

发展农业最终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尤其在我国西部地区还存在着贫困乡、贫困县;打破传统小农意识,因地制宜开发出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可以尽早脱贫致富。

1.4 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考虑到环境的承受能力。以前的目光主要聚集在工业上,从近年来农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农业的低效运行、滥用肥料和农药、废弃物随意丢弃,对水、土壤和大气构成的污染同样比较严重。《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农村经济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特色农业的发展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相挂钩,这就形成了一种激励措施,要求特色农业的利益相关者有动力来保护好环境。

2 发展特色农业需要政策性金融

2.1 农业弱质性

农业也是国民经济中的弱质产业,受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的制约明显,其生产力水平较低,组织程度不高,规模较小,应付经济风险的能力较差,特别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入世”以来,政府补贴越来越敏感,对农业的支持只剩下运用政策性金融这一途径。特色农业作为农业中的新兴产业,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更大的威胁。自然风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特色农业对自然灾害的无法抗拒性,洪涝、冰雹、干旱、霜冻等极端天气都可能造成灭顶之灾。②在引进特色农产品的过程中,可能会对本地土壤和气候不适应,无法获得经济效益。市场风险主要是生产者在根据价格调节生产时,供求之间存在时滞,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不能及时的根据市场做出准确的判断。农户在遭遇损失之后,积极性受挫,进行再生产面临资金不足,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投入是非常必要的。

农村各产业的发展状况由资本投入、劳动力、土地、技术所决定,其中资本的投入起到关键的作用,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从目前我国农村资金配置的现状来看,资金的匮乏在农村经济发展中问题突出。从国家宏观经济来看,特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健康增长;从微观上来讲,有利于提高农户生活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政策性金融对基础产业和农业的直接扶植及强力推进的特殊功能[4][5]就应当发挥出来了。

2.2 市场的失灵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农业收入的不确定性、农业投资的长期性、低收益性以及生产的分散性等特点,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和资金的使用成本都比较高,正规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意涉足农村金融市场,产生了市场引导的失效[6]。农户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和特色农业的正外部性同时存在,市场不能对金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就需要政府通过创立政策性金融机构来校正,以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合理性的有机统一。政策性金融机制也不是完全同市场机制相反的行政机制,它具有财政“无偿拨付”和金融“有偿借贷”的双重性,是两者的巧妙结合而不是简单加总。

2.3 农村金融排斥与金融空洞

金融机构能够在分配信贷配额时,遵循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原则,选择预期收益较高、风险适度、偿债能力比较强的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农民作为信贷的弱势群体,很容易遭到金融排斥。衡量金融排斥,目前最受学界推崇的是坎普森与韦利提出的六个维度指标[7]:农村特色农业的金融排斥具体体现为:①地理排斥,金融机构在选择网点时主要选择交通和基础设施比较好的发达地区,增加了农村居民获得金融服务的难度。②评估排斥,从事特色农业生产的农户往往对资金要求较少、次数频繁,要对未来收益以及农户的信用状况进行准确的评价将产生过高的成本,评估程序限制了农户获得金融资源。③条件排斥,农村信用基础薄弱,投资特色农业有更大的风险,一旦失败,很难向金融机构证明还款能力。④价格排斥,农业收益率较低并且不稳定,农户往往难以接受较高的利率。⑤营销排斥,金融机构在设计金融产品时主要针对优质客户,忽略了农村。⑥自我排斥,农民的保守封闭意识,不愿意向金融机构借款。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包括四大行在内的商业性银行正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去寻找潜在的优质客户,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农村金融资源反而被吸收到更发达的地区,农村金融出现了空洞化。农村贫困地区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陷入了贫困恶性循环中,形成了“金融资源配置扭曲―贫困―金融资源配置扭曲”的“恶性循环圈”。政策性银行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投资,为其他金融机构指示了国家经济政策导向和支持重心,从而诱导了商业性资金的参与;同时在农村构成适当地竞争,有利于抑制民间的高利贷、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3 政策性金融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3.1 健全政策性金融制度和功能

传统政策性金融经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全额提供资金、主导信贷投向和贷款利率、为经营亏损提供补贴,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则只要听命于政府就无须为经营管理失败承担责任,降低了资金使用的效率[8]。政策性金融在支持特色农业的同时,也要综合考虑政策的实现和资金使用的安全性、流动性,制订科学合理的借贷计划和还款方式,在信用评级、借款利率、还款期限、借贷对象、担保方式上都应有严格的规定。为了保证政策性信贷的安全性、效益性及流动性,对部分专项信贷资金还需进行封闭运行和封闭管理,严格信贷监控。目前农业政策性金融贷款严重缺位,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采取增加财政投入和中央银行的再贷款、以国家信用为担保发行金融债券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3.2 拓展业务范围创新金融产品

长期以来,农户只能在农村金融机构和农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中选择,没有考虑到农户的需求。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建立配套的服务体系,农业政策性金融可为农民提供专业性的服务,如提供农民技能培训、农业投资咨询、农村企业经营情况诊断、农村市场信息等服务,全方位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9]。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由粮棉流通领域延伸到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农村工业建设、农村小城镇建设、农村能源、气象、良种、病虫害预报和防治、各类农产品进出口、农业生态、农业科研与推广和农业高、中等国民教育等领域。

3.3 做好对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

特色农业的龙头企业肩负着开拓市场、树立品牌、引导生产、吸收剩余劳动力的重任,对特色农业的发展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功能,其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户的收益。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大多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对资金的需求量大;政策性金融要依据国家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与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信贷关系,创新金融产品,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增强竞争能力。

3.4 政策性金融引导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和金融生态

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金融体系,仅仅依靠农业发展银行难以支撑发展特色农业的全部政策性金融业务,设立遍布农村的分支网点也不现实。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农村信用社应各自突出业务重点,与民间金融展开适度竞争,建立一个功能互补、分工合理的农村金融体系。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性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农业大型项目的开发、特色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在降低交易成本的条件下,国家财政和政策性金融通过向农村信用社贴息或提供担保等方式,间接性的将政策性资源输送到农户和小企业,缓解弱势群体金融排斥。

3.5 出台相关政策性金融法律

我国从1994年开始建立了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但是至今仍然没有相应的法规和条例对政策性金融的经营宗旨、经营原则予以明确,确保其稳健持久运营。政策性金融机构在从事金融活动和参与金融法律关系时,与商业性金融机构一样具有独立的法律主体资格和平等的法律地位。立法时明确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经营原则、职能定位,避免政策性银行在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两个方面自行或人为调整,偏离政策性银行方向。要与时俱进地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保持动态调整,与经济金融发展宏观环境相适应,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应着重实现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经济金融环境的协调均衡[10]。

4 结 论

发展特色农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政策性金融与特色农业的结合改变了就金融而谈金融和就农业而谈农业的困境。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科技、人才、土地和资金的综合投入,在特色农业产业化的成长期,资金的投入成为关键因素,政策性应该走在市场前面来扶持特色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4-25.

[2]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周洁,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95-96.

[3]吴海峰,郑鑫.中国发展方式转型期的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探索――全国特色农业发展研讨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0(12):87-92.

[4]白钦先.政策性金融论[J].经济学家,1998(3):81-89.

[5]杨涛.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重构建议[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80-81.

[6]方培林.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政策性金融支持的理论及实证分析――农村产业与金融视角下的市场融资失灵和政策导向[J].金融研究,2006(10):181-190.

[7]KempsonE.&C.Whyley.Keptoutoroptedout?Understandingandcombatingfinancialexclusion[R].BristolUK,PolicyPress,1999∶30-31.

[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开发性金融研究》课题组.依托国家信用行使职能――国外政策性金融的发展趋势[J].国际贸易,2005(5):53-55.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篇7

农产品离不开市场,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通过市场进行调节,才可以迅速健康的发展,国内外的市场供求状况决定了农民种植什么、饲养什么。但是我国农村信息化工程空白造成了农村信息闭塞,无法适应市场形势。在本地,“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等问题仍存在,并不研究市场形势,使得经常出现农产品供大于求的局面,“苹果大战”“蚕茧大战”等都是由于这种原因产生的,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虽然,在建国后,我国政府非常注重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但在农村始终存在着上学难、考学难的问题,尤其是近些年“读书无用论”的盛行,使问题更加严重。农村教育出现危机很容易造成农民的下一代仍旧是农民的问题,农村的劳动力水平也很难得到提高。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的文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城市水平,文盲与半文盲大多集中在农村,农民的素质和智力水平很难得到改善,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要。

一、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的措施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转型阶段,如何在转型期应对各种新的考验是我国各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1.农业经济发展要发展特色经济

不能仅仅满足于农产品数量的提高,还应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向“高产、优质、高效、绿色”的方向发展。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优化产业结构,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发展畜牧业,扩大养殖标准,,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农产品出口,提高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规模。此外,文化休闲农业是现在非常热门的一个项目,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级领导要抓住机遇,扶持文化休闲农业的发展,打破城乡的行政区域界限,加强近郊与远郊地区的合作,实现近郊与农村协调发展。最后,还可发展能源农业,实现能源、农业、生态的多赢。我国对能源农业并不重视,农产品及副产品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就被农民直接燃烧或丢弃。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规划能源农业,支持技术开发研究与推广。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培育新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是发展农村现代化经济的有效措施。

2.农业经济发展要促进农民增收

我国政府以及各级部门要按照中央1号文件确定的“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基本思路,落实中央部门的有关部署,加大惠农政策实施力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施:一方面,扩大力度支持农村机械化、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的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3.农业经济发展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实现我国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中西部乡镇企业并不像东部乡镇企业那么发达,还有待发展。中西部乡镇企业应借鉴东部发展的宝贵经验,增强企业活力,调整产业布局。

二、结语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 江西农村;有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1-0136-03

一、引言

2010年国家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求“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国家发展战略也要求农村要走可持续性的发展,进而实现人口、资源、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展望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化是主要的发展趋势。改造传统农业,加速结构调整,培育以有机生态旅游为基石的新的战略性新型农业产业是当下的潮流所在,势在必行。

二、江西发展农村有机生态旅游的优势和潜力分析

(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历史悠久富于乡土文化特色

江西农村具有良好的生态气候环境,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在江西广大农村,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有机农家土特产品遍布全省农村各个角落。江西农村不仅有名川大山,也有纵横交错分布的江河湖泊。在江西,具有鲜明的传统民族文化的特色旅游资源也有许多:如宜春高安采茶戏、清江樟树的药都庙会和高安市田南乡马会(明清时期直到解放后都是于农历9月28日的举办江南马匹交易市场,因历史原因现已渐消失)等各具特色的庙会和活动。

同时江西农村既保存有大量各具特色的明清建筑,也有保存完好的具有很好考古价值的自然古村遗迹,例如江南第一古村江西乐安县刘坑村和安义古村等遍布全省各个区县一大批富有旅游开发价值、历史悠久和富于乡土文化特色的自然村落、民居、民宅。

(二)旅游环境日益优化,旅游客源分布广、稳定,市场潜力大

江西是唯一毗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区的省份,深受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影响。长江三角洲的江苏、浙江和上海,珠江三角洲的广东等各大中城市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外出旅游是这些地区居民的休闲传统。由于区位优势十分突出,江西已经形成了吸引游客的点、线、面立体式旅游网络。而且江西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看点和玩点都各具特色,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原有名山大川旅游资源开发不断深化、江西农村有机生态旅游项目日益推出新品的趋势下,上述地区的外省游客正在越来越多地把江西的农村旅游作为休闲的首选。

近年来,在江西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都加大了资金的投入来发展江西农村旅游事业。旅游环境的软硬件设施得到较大地改善,农村旅游环境日益优化,富有各自特色的旅游点正在不断涌现,这都为江西农村旅游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夯实了基础。

江西当前旅游发展不仅仅着眼国内市场,而且积极拓展港、澳、台市场,在很短的时期内就推出了全套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由于江西农村旅游客源面广、渠道通畅,旅游市场待拓展的空间、潜力都非常巨大。

(三)开放式的农村休闲式旅游迎合了游客的心理需求

当前,到农村去、到农民家去,亲身体验新农村的农民生活已经成为城镇居民的一种时尚。但是,新农村有什么旅游资源、游客喜欢农村什么旅游产品,这些都是需要相关旅游部门及农村旅游组织者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大量的相关数统计数据分析,认为农村旅游者的消费心理主要表现为:一是出行选择去农村休闲旅游和到农村去看看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面貌,同时体验亲自接近自然界的生活。因为,人们越来越觉得离不开那清新的泥土,渴望返璞归真,迫切追求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二是不少农村休闲旅游者想要一种宁静的状态。在“十一”或其他长假期间,放松心态,且与家人团聚,避开城市的喧嚣和嘈杂。三是也有一些城镇居民出于对食品安全担心,追求原生态、有机农副产品的欲望与日俱增,通过去农村休闲旅游,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原生态,同时享受有机农副产品及农家各种特色小吃。正因为在这几种旅游消费观念的影响下,发展休闲旅游业迎合了当前和今后游客的心理预期,这也说明江西农村休闲旅游业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江西农村有机生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明显缺陷

(一)市场缺陷剖析

由于传统的农村产业集群有相当程度的雷同,江西农村主流有机农产品品种大同小异,缺少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牌产品,这就为区域恶性竞争提供了可能。比如当某个农村开发了新的有特色旅游产品,由于没有出台有效的保护和制约措施,其他地区很容易群起效之,有特色也就变得无特色可言。这个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就有可能影响旅游业的正常发展。

江西旅游业在引进外来先进的旅游文化时,有时不能很好地结合本地的文化底蕴,而是相当程度上去照搬别人成功的经验。这些粗放的发展模式和运营方式,直接导致本土的具有原生态资源和农村传统文化和古朴的民风、民气以及生活秩序逐渐消亡。

江西农村旅游业还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有不少资料显示,不少明清建筑、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新农村建设或年久失修等原因,正在不断消失,这些都将直接影响旅游业发展,必须认真对待,研究出解决的办法。

(二)宏观调控力度不足,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全面分析江西农村有机生态旅游业,不难发现在整个农村旅游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实际意义上的“党委重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市场运作”机制。旅游管理水平不高,内涵略显肤浅,旅游产品还欠缺自身的特色,经营规模狭小、单一,缺乏新意,缺乏吸引力,这些都将制约江西省农村有机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

在对江西农村有机生态旅游市场从业人员进行分析。当前,农村旅游业从业人员基本上局限于当地农民,他们不但服务意识、管理、投资、经营知识缺失,而且市场意识、经营理念、业务技能同样缺失。这造成当前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差、经营方式原始,与当前市场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导致农村旅游业的盲目性、被动性、落后性,制约了江西农村有机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

四、发展江西农村有机生态旅游的有效措施

(一)整顿市场、强化管理、科学规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使农村旅游事业走上科学、规范、先进的轨道,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必须首先整顿农村旅游市场。充分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强化监督、指导和管理。其次,构建依靠全社会力量的市场运作模式。第三,科学地制定农村旅游发展详细发展规划,按照旅游市场的要求强化农村旅游资源的特色和利用价值,将农村的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第四,以旅游业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以农业的深度开发促进农村旅游业向更高层次推进。

(二)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强化管理和规划,合理设计农村旅游蓝图

农村旅游事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部门的管理和规划,因为只有政府部门才有可能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对本地区农村旅游事业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和管理。农村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依靠政府的扶持,要保持优惠政策的稳定,同时还需要政府提供专业人才实地进行指导。各地农村都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按照市场运行模式做深做透特色资源这篇文章,将本地资源转化为名牌特产。各地区要注意根据自身的特色创立自己的品牌。可以说,政府通过有效管理、科学规划,大力扶持农村旅游事业发展,就能更多地为农村创造财富,就能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这样既可以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无序开发,又能实现农村旅游本土化、规模化、科学化,不断促进农村旅游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因地制宜,挖掘特色,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产品和品牌

目前到郊区去、到农村去、到自然界中去,吃农家菜、吃农家饭、享受乡野生活、亲近泥土是当今的旅游时尚,因此,旅游点具有本土特色的农村主打产品备受旅游者的追捧。因此,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不失时机地推出绿色产品、有机农产品迎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充分展示农村本土的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亮点,展示最具发展前景的有机农产品。农村旅游要发展绝不能脱离自身的条件,而应该挖掘本地区农村悠久的历史,突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充分展示原生态的农耕文化内涵。农村旅游一定要突出一个土字。土特产品,在于它土,不一定局限有名。旅游者真正追求的就是一个土字,土鸡、土鸭、土猪、本土菜等都是土特产品,准备好这些产品作为农村的主打品种一定会受到游客的欢迎。

(四)摸清全省旅游资源实际分布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发特色农村旅游产品

根据江西省农村旅游当前客源现状分析可知,大多数游客的心态是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追求对自然美、环境美的享受。农村旅游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充分利用丰富的农村旅游资源,凸显浓郁而实在的乡土气息体现历史悠久、形态独特农耕文化内涵,推出高质量的农村旅游产品。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江西省内市场的需求,也同时可以吸引国际市场的需求。要结合省内各地实际,发掘具体并积极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具有民俗、民风、休闲、乡土文化、古村古镇游,建设以省城为中心向全省农村辐射环城旅游圈及立足于现代科技特色的农村观光旅游带。

(五)营造绿色生态网点,促进农村旅游的有序发展

农村旅游由自发产生到初具规模仍缺乏相应有协调机制。因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农村旅游业基本处于无序状态,重复建设到处可见,开发层次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不仅如此,由于缺乏有效地管理和监督资源使用过度,环境破坏严重,空气质量严重恶化,影响到农村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旅游要有长足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把环境的整治要放在第一位。同时保持浓厚的乡村气息,保持农村的原生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六)加大在全国的宣传力度,做好农村旅游业的推介服务

我省农村旅游事业发展较慢,目前还处于较低级阶段,这些都需要我们以后做好推广工作,走出家门把本省旅游产品推出去,让全国人民都知道江西,了解江西,到江西来看看,而且值得来看。要广泛开展营销活动,拓展国内处客源市场,形成以鄱阳湖生态区为中心,全省公路、铁路、水路交通运输线为重点形成开放、联动的旅游客源网络,夯实并拓展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日本、韩国和欧美等传统国际市场,注意策划全方位、多媒体、多元化的区域联动促销,围绕农村旅游营销,搭建政府推介平台,进一步拓展农村客源,繁荣农村旅游市场。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