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统计学的学科性质8篇

时间:2023-08-07 09:23:28

统计学的学科性质

统计学的学科性质篇1

在第二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中,统计局党组(班子)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按照数据准确、服务优质、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的要求,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统计工作全过程,不断推进统计的基层基础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优质统计服务、党风廉政建设等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发挥了统计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信息、咨询和监督的职能作用。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逐步深化,明确树立统计必须服务科学发展观的目标

一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要求统计部门必须为发展服务。在发展过程中,党和政府制定的政策效应如何,发展水平、质量和效益如何,离不开准确及时的统计数据信息作出定量反映。

二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统计部门必须反映百姓需求。统计部门要关注科学发展、关注和谐建设、关注改善民生,用统计数据反映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是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要求统计部门必须充实服务内容。统计部门必须充实、加强对服务业、节能降耗、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的统计,加强结构、质量、效益和创新统计,全面反映全县在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成效和问题。

四是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要求统计部门必须创新统计方法。统筹兼顾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也为拓展统计方法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树立全局眼光,研究应用更加科学的统计方法,健全统计调查体系,灵活运用多种调查手段,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措施,为科学发展提供更全、更优的服务。

(二)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始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统计工作取得成效

第一、始终坚持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中心,全力维护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权威性。在经济社会统计调查环境日趋复杂的现状下,县、乡两级统计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执行加强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各项措施,规范完善数据审核制度,明确工作责任,特别是注重源头数据审查,严把质量关,有效地保证了统计数据的客观、准确,更加真实地放映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为县委、政府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第二、开展多项大型国情国力调查工作,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基础性资料。圆满完成第一次经济普查,第二次农业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投入产出调查工作,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已进入普查数据审核查询冲刺扫尾阶段。

第三、统计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多年来,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上报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制约着先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贯彻实施。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工作效率,在市统计局的帮助支持下,局党组(班子)审时度势,科学决策,以推行联网直报为切入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统计工作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县局各专业已和市局实现了联网直报,全县16个乡镇已和县局实现联网直报。

统计数据联网直报。提高了基层统计工作效率,为经济普查数据处理采用联网直报技术进行乡级录入,县级处理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今年经普数据录入中,我县采取的就是乡镇在线录入的模式,并且我县还实现了行业代码网络查询。这受到了市统计局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第四、统计队伍力量得到加强。统计队伍力量不足,严重制约全县统计工作的开展。2007年,在市、县两级政府领导的关心重视下,全县完成了乡(镇)统计体制改革,乡(镇)新增41名专职统计员。同时,县局成立了有7人编制的地方调查队。统计队伍力量得到加强为各项大型普查和国情国力调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积极推进统计制度创新,全面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第一、进一步完善gdp核算。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gdp核算改革的各项措施,提高gdp核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加强数据质量评估,从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市场情况、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等方面对主要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实现了县级各专业数据与省市县两级数据的衔接。

第二、加强能源统计。按照国家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的要求,建立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同时,开展全社会能源统计的测算,实行季度gdp能耗测算。为“四创”工作和县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落实服务业统计制度。按照《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的通知》和《云南省服务业统计制度》的要求,建立了服务业年报和季度统计制度,开展服务业调查。

(四)狠抓党风廉政和机关作风建设,促进全县统计工作长足发展

第一、认真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狠抓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的思想作风建设。认真查找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全局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广泛征求了基层、服务对象、县级有关部门和全局职工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意见,对征集到的意见进行了逐条对照检查,切实进行整改。

第二、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再造行政审批流程。按照软环境建设的要求,将原来的5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转为行政服务事项,由局长在《××新闻》向社会作了公开承诺。

第三、抓党风廉政建设。在全局党员中开展典型事例和警示教育等活动,以榜样的风范,认真对照查找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始终做到政治坚定、党性坚强,恪尽职守、不辱使命。始终保持清正廉洁、严于律己;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第四、抓机关作风建设。借加强软环境建设之机,规范机关工作程序,推行行政问责制等四项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筑牢统计系统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防线。全县统计系统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和工作纪律有了明显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影响和制约昆明统计发展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方面对统计服务的水平和要求也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迫切。但由于统计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致使统计工作者的观念、思维、思路与当前的形势和任务要求还存在差距。党组(班子)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结合近年来统计工作的实践,向县委、政府两办及统计系统干部职工征求意见,围绕征询到的意见,进行了认真剖析。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还存在差距

对科学发展观深入、全面、系统的学习不够,认识不够深。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不是一个阶段的学习调研就能完全学好、学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的理解上离真学、真懂、真用的要求存在差距。思想观念的转变还不能完全适应统计科学发展的需要,与其他县区相比,统计工作尚有明显的差距。统计工作专业性较强和工作接触面相对狭窄等等,也形成了特有的思维定势,导致统计人视野不够开阔,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统计人的思想解放,观念差异较大;受统计制度的传统影响较大,往往满足于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片面强调高度统一的统计体制和统计方法制度,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统计工作者的思想解放,制约了××统计事业的发展。

第二、统计制度方法适应科学发展还有差距。尽管我局在统计方法制度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且也取得积极成效,但统计的内容及指标体系还不能适应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反映总量和速度的指标多,反映结构和效益的指标少;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多,反映社会的进步的指标少;反映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多,反映和体现创新发展的指标少;反映科学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待建立。

第三、统计服务满足各级党政领导决策和社会公众需求上还有差距。一方面,面对新的形势,我局深感为领导、为群众、为基层的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把握大局、统筹兼顾、协调各方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在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提炼升华不够;到基层专题性调研不够。另一方面,统计工作制度创新还不能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能源统计、服务业统计、gdp核算、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专业统计制度在推进上力度还不够大。

第四、统计保障体系还不能适应提升统计工作水平的需要。表现在统计的权威性与其承担的工作职责不协调,而且,基层统计力量与日益增长的统计任务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第五、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工作效率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表现在部分单位企业法制观念淡薄、统计基础工作薄弱,配合程度差,企业迟报统计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六、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的协调配合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需要。部门统计工作不断削弱,部门统计任务不断转移到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统计调查存在重复交叉,影响统计整体功能的发挥。

(二)原因分析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全面提高理论水平,着力解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要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要永不满足地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和科学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清醒认识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才能使局党组班子的思想理念和思维方式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第二、要进一步创新思维观念,科学促进工作实践,着力解决发展不科学的问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在思维方式上,要把本职工作放在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大背景下来考虑;在工作思路上,要把科学发展观融进具体的工作目标里,及时解决妨碍科学发展观落实、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第三、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着力解决作风不严实的问题。一是作风要严。首先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自觉遵守一切规章制度。其次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工作决不敷衍塞责。二是作风要实。要实实在在地做事,做实实在在的事,脚踏实地。要干一件事,成一件事,干好一件事。与此同时,在原则问题上要敢于较真和碰硬,坚决做到对党和人民群众负责,对历史和未来负责,充分发挥局党组(班子)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四、整改措施

第一、健全完善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办法,要从源头和管理上抓好数据质量

开展统计工作的全过程,就是落实各项规程的全过程。要求全县统计工作者竭力做到专业操作流程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统一;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逐级成立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办法制度,开展定期或不定期工作巡查;建立健全对基层基础工作的检查和督促,确保统计数据质量;坚持依法统计,规范基层基础工作。依法统计,维护统计法的尊严。从源头抓好数据质量。

第二、要把思想统一到县委、政府重大决策上来,坚定信心,积极工作,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真实可靠。统计数据质量代表政府的公信力。强化经济运行分析制度,按时完成月、季经济运行分析,要加大数据的审核、查询力度,从源头上把好数据质量关。同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做好与上级业务部门的对接,争取最大限度的支持。专业处室要深入基层企业调研,指导基层围绕统计数据的客观真实开展工作,确保统计数据质量。

第三、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统计服务大局的职能作用

各级统计部门要牢固树立“为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统计工作第一要务”的理念,努力推动统计服务工作上水平、上台阶。加强统计调查的分析研究工作,充分利用统计调查数据及时撰写分析报告,增强统计服务的时效性;开展专项调查研究,增强统计服务的实用性;以敏锐的视角和超前的洞察力,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搞好分析研究,增强统计服务的超前性;要根据社会热点、工作重点和舆论焦点开展调查研究,增强统计服务的针对性;加强与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的联系,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社会效益,增强统计服务的多样性。

在继续加大统计调研和分析研究力度的基础上,力争多提供一些可供当地政府领导决策参考的精品依据。健全统计监测体系,重点加强对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宏观经济形势、经济发展方式、节能减排、固定资产投资、扩大内需、消费、价格、民生状况等问题的分析研究,提高经济预测水平,积极为党委、政府提供咨询建议。

第四、深化统计改革,不断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和科学性

统计的生命在于真实。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可信,是检验统计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也是各级统计机构的第一要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不断完善统计制度、健全工作机制。提高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广泛应用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现代统计调查技术,促进统计的改革与建设,进一步提升统计数据的科学性,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提高统计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同时加大统计普法力度,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统计法律意识,形成全社会关注、重视、支持和配合统计的良好氛围。推动县市统计工作更加依法有序开展,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第五、以科学发展观推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和统计指标体系创新

在现有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胆创新,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便捷、快速地反映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动态,为科学决策服务。

第六、着力加强基层统计部门基础建设

1、帮助解决基层统计部门经费困难的问题;2、巩固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3、加大对基层统计部门的支持,缓解统计系统工作压力。

第七、进一步加强局党组班子自身建设

着力提高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形成一支高素质、讲团结、求务实、重创新的班子队伍,对推动我市统计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抓好局党组(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全县统计科学发展的能力。通过加强学习,着重提高局党组(班子)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素质和能力。坚持民主集中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建设一个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我市统计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统计学的学科性质篇2

【关键词】科学统计 数据质量

近年来,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些企业在其运营中也逐步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尤其是认识到科技统计是监测企业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乃至科技活动的基础。企业科技决策的准确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严重依赖于科技统计所得数据的质量。统计数据作为电子行业重要的经营信息来源,其数据信息不仅可以为管理层提供明确的经营指标,从而了解企业的现实经营状况;同时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做出决策,迅速适应市场变化。然而,统计数据质量的优劣则决定了其功效的大小及正负,高质量的统计数据可以产生“正能量”,能够有效地为企业决策体有利的导向作用,反之,失真与不及时的数据统计数据则会失去参考价值,影响到企业决策的正确性,贻误决策良机,不全面的数据更会造成一叶障目的状况出现,就更提不上可以为企业作为决策依据了。本文就我国电子行业企业应该如何提高科学统计数据质量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统计工作存在于电子企业管理的每个流程,是电子行业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其早已作为电子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层面来讲,其涉及电子行业整体布局以及长远规划,从微观层面来说,有关乎每个单位的建设,总而言之,科技统计在电子行业是无处不在,其存在于电子行业的每个方面,科技统计为电子行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数字依据。没有统计信息作为支撑,企业领导就无法在第一时间获知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就无法在第一时间了解市场的变化,尤其是对电子行业这样一个变化更新快的行业而言,了解市场变化,顺应最新科技潮流是电子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安生立命”的法宝。

现阶段,在电子行业科技统计工作中,主要存在统计所得数字与实际数字不吻合,相差较大,数据不能如实反映客观实际,数据失真的情况经常发生。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专业人员业务水平层次不齐,素质相对较低

整体而言,科技统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有限,或者存在或多或少的业务“短板”,科技统计工作体系设计不合理,由此造成的数据收集、数据整理以及数据统计分析方面水平较低,其科学性就更难保证,这样,出现统计失误的案例就更“不足为奇”了,此外,由于业务素质的层次不齐,统计工作人员在统计工作过程较容易出现数据采集衔接不连续,过程控制不严谨、不合理,致使科技统计数据在初始层面就缺乏真实性。统计数据与企业或个人利益相关,致使统计数据工作受到多方的利益驱使,在无形中加大了统计数据质量的可靠性,一些统计工作存在着人为地干预统计数字,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统计数字的模糊程度。

二、电子行业不够重视科学统计工作,在认识上并未达到一定高度

目前,随着电子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壮大,电子行业竞争压力也与日俱增。然而,当今诸多电子企业并未真正理解和采用科学统计来运营和操控企业,甚至并未意识到科学统计的重要性,这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健康向上发展。一些实力较强,经营状况较好的大型电子企业对科技统计工作已经有所认识,也在企业决策中或多或少地去参考科技统计数据,即便如此,对于企业内部的统计人员来说,依然存在认识上的差距,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内心往往更倾向一个产品的总体设计,包括外观以及带给客户的直观感受,却大大忽略了电子产品真正的价值――性能和质量,这一环节恰恰是要紧紧依赖科学统计工作成果。若企业统计人员采用草草了事的心态来对待这项看似不起眼的工作,那么一个电子企业就会输在了细节上,同时也走上恶性循环的道路,更无法发挥科学统计成果对企业效益的“正能量”。

如何提高电子行业科技统计数据质量则是提升电子行业决策力和市场灵敏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针对造成电子行业统计数据质量低下的原因,电子行业应该就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三、提高统计人员业务能力和素质,加大人为因素造成的统计错误质量控制

行业科技统计人员是行业科技统计工作的承担者,行业科技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则是影响科技统计数据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从根本上提高行业科技统计人员的自身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则是我们首先要亟待解决的环节。行业通过举办各类紧密结合实际的科技培训活动,普及科技统计工作知识,加大统计培训力度,努力提高电子行业统计人员的业务技能,使他们掌握科学合理的科技统计方法,指导行业科技统计从业者实践相关的统计方法,引导整个行业建立科学合理的统计体系,从而在整个系统层面确保电子行业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与此同时统计人员应以电子行业经济效益为研究重点,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有的放矢地开展调查研究和专题活动,开展全面调查,系统收集市场和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原始信息资料进行科学统计分析,从而为电子行业的经营管理和科学布局提供新对策、新建议。

四、加强电子行业统计人员培训力度,使其认识到统计数据的重要性和意义

电子行业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统计知识普及活动,积极宣传统计数据的重要性以及意义,使统计科技人员认识到统计数据对行业科学布局以及管理经营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一改以往科技统计工作不能给行业带来经济效益的错误认识。最后,保持统计人员队伍的稳定性,使得电子行业科学统计数据保持连续性。

总之,高质量的统计数据可以对企业以及行业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正能量”,因此为了电子行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一定要积极有效地提高科技统计数据质量,为行业的发展及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向永芳.电子行业总成本浅析[J].财税统计,2010.

统计学的学科性质篇3

摘 要 地质统计学已经成为数学地质研究方面最具活力的学科,也是表征和探究各种自然资源的工具学科,目前已经被推广到世界各地。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有力的推动了数学地质的研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关键词 地质统计学 理论 现状

上世纪中期,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它与数学科学紧密联系,首次应用于地质学领域,促进了地质统计学这么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一、地质统计学的诞生

地质统计学是由法国马特隆教授于1962年创立的一门新兴边缘科学,是一种以区域化变量理论为研究基础,以变异函数为基本工具,对既有随机性又具有结构性变量进行统计学研究的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数学地质方法。它是统计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数学地质的一个独立分支,在数学地质研究领域最具生命力和发展势头。

二、地质统计学的现状特点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地质统计学已经成为数学地质研究方面最具活力的学科,也是表征和探究各种自然资源的工具学科,目前已经被推广到世界各地。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有力的推动了数学地质的研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地质统计学的研究的现状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质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有了长足进展。首先,地质统计学的研究范围逐步扩展,经历了二维平面分析——三维立体空间——四维空间动态研究这种发展历程,并逐渐深入化。其次,地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有了新的进步,提出了协同区域化理论,这是单变量理论的进一步丰富,从而推动了多个区域化变量在时空域的结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的研究。同时,也促进了线性和非线性地质统计学的发展、时空多元地质统计学的发展,促进了多种地质统计学方法的相互弥补和融合。再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它与多种学科相互影响和弥补,丰富了地质统计学的理论研究,拓展了地质研究的新方法。

(1)地质统计学与数学更加紧密的结合。地质统计学有效引入数学中的布尔随机函数概念,对于解决地质统计学中的观测尺度问题起了很大作用。

(2)地质统计学融合非线性科学理论。随着地质统计学的实践应用,它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增强,这使得它与混沌理论、非线性动力学、协同论、耗散理论等非线性科学的融合更加紧密,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这种多学科的并线应用和不同研究方法的引入,完善了地质统计学的理论体系。

(3)地质统计学的理论研究出现两大派系:一是以马特隆教授为主的参数地质统计学派,他们继续开展析取克里格法及条件模拟的研究,并结合协同克里格技术,创新提出多远地质统计的基本思想,形成了依赖于样品数据并求得区域化变量理论模型若干参数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包括简单克里金、泛克里金以及析取克里金等。二是以A.G.Journel(儒尔奈耳)为首的非参数地质统计学派,他们研究发展了不对数据分布做任何假设的指示克里金法和分位数克里金法等一整套体系方法。这两个派系在对地质统计学中的稳健性问题研究上取得一定成绩。

(4)条件模拟技术快速发展,其应用除了评价可采矿石和局部评价问题外,还可以对工程位置部署提供帮助。条件模拟使观测点上的虚拟数据等于实测数据,很有可能实现三维空间模拟。其中,儒尔奈耳的“非高斯分布快速模拟法”很有代表性。

2、自上世纪70年代,地质统计学发展迅速,而地质统计学的理论发展以及实际应用,高度依懒地质统计学算法程序的设计,这就使得地质统计学的软件开发研究有了长足进步,高水平、高实用性的软件层出不穷,如法国地质统计学研究中心的ISATIS软件系统和HERESIM软件系统,还有加拿大的GEOSTAT软件系统就很有代表性。地质统计学的软件开发在今后地质统计学的应用和发展中意义重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地质统计学在西方国家起步早、发展稳健,已经成为高等工科院校和有关研究机构的必修课程和研究课题,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矿业开采等项目。但是地质统计学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并没有取得辉煌成绩,表现在地质统计学的很多研究成果还没有完全转化成生产力,另一方面,地质统计学在国内应用领域的指导作用有待加强,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生产的潜力还需要进一步发掘。

4、目前,地质统计学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如环境科学的研究、农林科学、矿山地质、石油地质勘探与开发、海洋工程、材料工程、生态保护等,可见,地质统计学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地质统计学的发展趋势

地质统计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地质统计学的理论体系在逐步完善,应用水平也在稳步提高,已经在社会的诸多领域得到应用。从地质统计学的发展前景和实践应用来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地质统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和完善。

一方面,地质统计学核心基础理论研究逐渐成熟,且这个研究主题与其他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将时间序列分析与多元地质统计学技术相结合是现代地质统计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根据这种结合,发展了纯时间域中的多元地质统计学、时空域中的多元地质统计学及各种动态建模技术。

另一方面,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地质统计学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理论上的不足和不完善,要使地质统计学达到非常成熟和实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目前还有人质疑地质统计学的研究,甚至不相信地质统计学的成果。这种状况对地质统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继续加强新理论、新方法的创新和应用,特别是非线性地址统计学(析取克立格法)、非参数地质统计学(指示克里格法),各种条件模拟方法,充实地质统计学。尤其是地质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会渗透,如贝叶斯理论,模糊数学以及分维理论的结合,我们期待会产生新的发展与突破。

2、线性平稳地质统计学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其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进,以便更好地反映区域化变量的空间结构特征,增强储量计算精度,提高应用价值。

3、多元信息综合提取和合成研究将会进一步发展。信息的广泛采集和合成分析无疑会促进地质统计学的实践应用。结合现代科技,借助时空多元地质统计学和多元动态模拟技术的优势,增强地质统计学的多元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为统计决策提供支持。

4、人工智能化的提高应用。未来发展中,结合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加强软件系统的可视化程度,提高反馈信息的输出质量,这是地质统计学的发展趋势之一。强化地质统计学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结合,也是促进地质统计学发展与应用的重要手段。

5、资料综合问题的有效完善。目前无论是矿山开发还是石油勘探,都存在获取资料综合问题。由于所获得的资料及其获取方式不同,观察尺度各异、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今后如何把这些资料统计在一个模型中进行研究分析,并根据资料的有效信息准确反映地质的空间结构信息,有待完善。

6、提高地质统计学软件包功能。各种软件包是进行地质研究的可靠工具,是地质统计学的“左膀右臂”,完善软件包程序系统、提高其功能是推动地质统计学发展的一项重要保障。

7、地质统计学在地学领域的实践应用会更加广泛,比如矿产勘探、油藏描述、农业生产、水资源研究和保护等。

四、小结

时代的进步给予了地质统计学发展的机遇,与此同时,地质统计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丰满与应用水平的不断先进也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它的发展空间十分宽广,正朝着理论体系化、方法多样化方向健康迈进。

参考文献:

[1]石书缘,尹艳树,冯文杰.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的发展趋势.物探与化探.2012(4):655-660.

[2]刘占族,张雷,霍丽娜,等.地质统计学反演在煤层气薄储层识别中的应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2(S1):30-34.

[3]王家华,于海茂.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方法研究.石油化工应用.2012(10):72-74.

[4]张林,牟子平.地质统计学在水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1):14-18.

统计学的学科性质篇4

关键词: 统计学;发展趋势;统计教育改革

0 引言

随着国家创新形式的发展,统计创新工作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统计创新包括统计实践创新和统计教育创新两个方面。统计教育的创新是统计创新的基础,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下面我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来探讨目前统计教育的改革方向。

1 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统计学的发展与其它学科的发展相似,也需要走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发展道路。

1.1 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 科学 ,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 历史 看,统计方法基本是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得来的,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同时历史上一些着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 经济 学家等。另外,从学科体系上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统计方法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统计学的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学,与社会学相结合产生了社会统计学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社会统计学不仅仅属于统计学,同时也属于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这个发展趋势说明了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因此,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通晓相关的实质性学科的课程知识,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

1.2 统计学与 计算 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 电子 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信息数据也越来越多,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信息过量、信息真假、信息安全等问题出现了,同时信息形式的不一致也导致信息难以统一处理。于是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何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随之应运而生了。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 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 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所以,对于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所以统计教育的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2 统计 教育 的改革

2.1 统计专业课程建设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则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的内容。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将统计方法与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完美结合。例如培养从事 经济 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三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 规律 ;(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应充分运用 现代 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2.2.1 改接受式的教学为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2.2 构建以课堂-实验室-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才能展现统计学的生命力。

2.3 统计学与 计算 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要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再者,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当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2.4 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要有一批能用电脑、 网络 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影响着教学的内容。语言、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是不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单一化人才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更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综合人才。

统计学的学科性质篇5

关键词:统计学;发展趋势;统计教育改革

引言

随着国家创新形式的发展,统计创新工作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统计创新包括统计实践创新和统计教育创新两个方面。统计教育的创新是统计创新的基础,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下面我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来探讨目前统计教育的改革方向。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统计学的发展与其它学科的发展相似,也需要走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发展道路。

1.1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的趋势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统计方法基本是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得来的,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同时历史上一些着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另外,从学科体系上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统计方法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统计学的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学,与社会学相结合产生了社会统计学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社会统计学不仅仅属于统计学,同时也属于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这个发展趋势说明了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因此,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通晓相关的实质性学科的课程知识,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

1.2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信息数据也越来越多,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信息过量、信息真假、信息安全等问题出现了,同时信息形式的不一致也导致信息难以统一处理。于是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何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随之应运而生了。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所以,对于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所以统计教育的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2.1统计专业课程建设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则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的内容。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将统计方法与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完美结合。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三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2.2.1改接受式的教学为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2.2构建以课堂-实验室-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才能展现统计学的生命力。

2.3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要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再者,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当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2.4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影响着教学的内容。语言、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是不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单一化人才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更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01,9.

统计学的学科性质篇6

一、目前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观念无法与时俱进

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于统计学的教学目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而目前很多学校非统计专业的教师往往只是孤立地看待统计学,对于统计学在建立学生完整知识和能力体系两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学校对于统计学研究和教学资源的投入不足,以及教师对统计学教学热情不高的现象。

2“.重知识,轻能力”和“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仍然十分严重

在这种观念下,学校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而学生的统计思维和能力很难有效地建立起来。统计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学中缺少了实践环节的支撑,教与学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教师的热情和学生的兴趣也很难被有效调动起来。

3.教学内容综合性、应用性和先进性严重不足

目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统计研究领域的拓展使统计学理论和实践本身有了很快的发展,同时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使统计学在其他学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目前教材内容往往不变,陈旧的内容缺少学科的交融。

4.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不足

传统“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师教学的方法简单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1)案例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差。教学案例基本上是重复其他教材上的例子,严重缺乏时效性,即使举例也是经过处理的简化例子,与当前的经济生活差距很大。而统计学中的教学重点又要求有很强的时效性,缺少时效性和针对性的案例使学生很难有学习热情,学到的知识很难应用到实践中去,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

(2)教师偏重理论知识讲授而忽视了理论的应用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往往过分注重知识的培养,对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往往不够重视,从而造成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效果不满意。学生在学习其他课程时,不能熟练地使用统计这一基础手段进行分析,使统计学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教学方法上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缺乏师生互动、缺乏对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特别是在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上都缺少有效手段。

(3)单一的教学形式严重制约着教学效果。在目前学校有限的条件下,教师基本采用案例讲解法,但未与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实验相结合,导致教学缺乏生动性、形象性和实用性,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影响。虽然计算机已相当普及,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足和学校计算机环境建设上的滞后,导致统计软件在统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远远不够,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相差较远。

(4)考核手段落后,教学效果评价动力不足。统计课一直沿用期终闭卷笔试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教与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质量。但是这种考核手段忽视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在全面测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存在着缺陷。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基本靠死记硬背学习统计学,没有从本质上抓住统计学的知识精髓,没有形成灵活运用知识和分析方法的能力。学生毕业走上社会后,缺乏正确选择和灵活运用理论、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的结合更加紧密,统计学更加重视应用性研究

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统计方法来自于实质性学科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与经济学、哲学和数学等并列的一级学科的发展趋势。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是相交的,统计学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的发展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研究将会沿袭这种发展模式,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的结合将更加紧密。统计教学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当前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统计学教育改革应该关注的问题。

2.计算机科学与统计学紧密结合,为统计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统计所涉及的复杂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统计软件的发展使各种统计方法有了高速计算的支撑手段,其他专业的工作者也可以凭借统计软件进行各类现实问题的数据分析,而不必对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计算变得简便、准确,同时也使教学由抽象繁琐变得生动、轻松。所以说计算机和统计软件的使用对统计学发展是一场革命,现代统计学已经离不开计算机和统计软件,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统计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统计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1.教学理念

与时俱进,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经济与管理类高素质统计人才。统计学教学重要的不是只帮助学生了解统计方法的数学细节和数学证明,而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统计思维和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从“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观念向着重提升学生统计素质和统计分析能力转变。其中学生的统计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据处理能力,二是调查研究能力。

2.教学内容

教材是统计学教学的基础,在统计学教改中尤其要重视教材的改革。教材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其一,在教材中,除了包括原有的基础理论和案例以外,还需要增加一些在经济社会分析中具有清晰应用前景的统计理论与方法,以及统计学最新进展的内容。其二,要加强与其他实质性学科的相互融合,增加应用实例以及这方面的最新进展。其三,要加强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教材中需要增加计算机的案例与练习,帮助学生真正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的技能。其四,重视统计学案例库的建立。案例教学是一个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而案例库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其五,应选择容易理解、与

实践衔接密切的教材,或参与教材的编写工作。这有助于教师掌握教材的精髓,对于课下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提供帮助。其六,加强科研攻关,更好地开展“统计学”课程多媒体教学,对多媒体技术进行系统研究。了解并熟悉多媒体教学特点、功能及主要目的,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总结等部分。加入实际的案例,讲究图像色彩和动态效果,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形象直观地表现教学内容,有利于师生之间知识交流。

3.教学方式

(1)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在集体备课活动中交流经验。这样使教师们看问题的视角更开阔,理论研究深化了,形成一批有益的教学成果。同时有助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讲课技能。

增加启发性教学的比重,要教会学生收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会学生统计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能够通过思考,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能够通过演绎和归纳的方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多采用互动式教学,在课堂上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率,通过问答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教与学共鸣。

(3)建立统计学习题库。习题库根据教材各章的内容,以标准化的单项选择题为主,判断题和应用题为辅,使学生在学习完每章课程之后,能自行了解对所学部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应提供练习题的详细解答,给教师提供方便,也可以供学生参考。

(4)改进考核方式,进行综合应用能力考核。一方面,改进原来单一的闭卷笔考方式,采用撰写调查报告、案例分析、计算机操作、社会实践与笔试结合的立体式考核方式,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来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考试要与其他相关的专业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写调查报告、大作业或者是社会实践的方式,考查学生在统计综合应用方面的能力。

4.教学手段

(1)加强案例教学的比重和质量。案例教学是一个全方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手段,它在整个统计学原理的教学中可以起到主导作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教学改革可从几个方面加强对案例教学的研究。首先要针对重要的知识点和综合应用的知识设计专门的案例,使案例教学的范围覆盖这些知识点。建立统计学案例分析辅导材料,案例素材的选取与教材每章的内容相对应。其次,加强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进行案例教学,减轻学生进行复杂计算的压力,让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案例的分析上,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最后,教师可以选用案例在课堂上讲授,也可以布置给学生作为案例作业,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中统计方法的理解。

(2)加强计算机教学。首先注重统计学教学与统计软件的有机结合。围绕教学大纲,在每一个知识点上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使学生通过统计软件和相关的练习掌握这些知识点。加强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统计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学生的一个最基本技能。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掌握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和数据处理软件以及其他预测软件的使用,另一方面要通过案例、课外作业、上机考核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软件处理实际问题。

(3)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是顺利进行统计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教师是统计学教学中最重要和最能动的因素,教师的综合素质与统计学的教学质量息息相关。随着统计学的不断发展,客观上增加了“统计学”课程的深度与难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统计学的学科性质篇7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上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

二、传统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负面影响

(一)传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法带来很多弊病,教师讲得过多,他能提供给学生独立掌握知识、主动训练能力的机会就越少,学生常处于被动位置,没有时间及时思考、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没法巩固。有的同学是害怕思考,在回避或者逃避这个问题,抹杀了青年人那种对知识广泛涉猎,锐意进取的精神。

2、统计学课程的计算太复杂。如组距数列的编制,其资料中的数据有几十至上百,要将其中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再分组,光凭眼睛观察是不行的,还有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指数曲线趋势模型、多元回归预测等等,这些计算都很复杂,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进行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

3、教师教学重理论,实践教学深广度不够,不能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统计学课程一般每周4~6节,总学时约60~70节,而实践课只占10%左右。这意味着该专业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从事的主要是理论学习和简单的上机实践操作,课程考察也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技能的培养被忽视了。

4、过于“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许多学校对考试和毕业制度放得较宽,考试只是以期末成绩为主,而平时的表现、成绩和实作等所占的比例较少。有不少学生平时不上课,到期末考试时才参加,也能顺利过关。毕业过关也较容易,只要每一门课程都及格就可以毕业,而忽略了对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需求。

(二)传统教学的负面影响。

由于教与学脱离实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学过、接触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步骤、程序,走入社会后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无从入手,企业还得花精力、资金和很长时间进行培训,学生还得从头学起。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

三、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一)统计学教材的创新。

教材是提供知识的载体,教材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当前的统计学教材由于更新不及时,教材内容往往注重理论,而且抽象难懂,缺少案例分析和对学生实践操作的培养。因此,要重新对统计学教材重新编写,从而更加适合当前统计学的发展。

1、统计学的目的旨在为学生通过学习统计理论知识,掌握数据资料的分析方法,对数据资料能够进行整理、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统计学教材必须在对统计理路知识掌握的前提下,穿插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使统计学教材更加科学、更加实用。

2、统计学的内容应当与统计软件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时,手工操作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统计的需要,运用统计软件不仅可以缩短计算时间,而且使统计出来的数据更加明了,更加准确。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改革的核心,教学过程的把握决定着教学改革的成败与否。教师应注意将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训练与实践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传授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就是指教师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对案例进行分析,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案例的选择上:一要与当前所讲述的理论知识相关联;二要所选的案例必须是现实社会中真实发生,不能是虚构的事件,案例最好是最近发生得,这样更能有说服力,产生的效果也更加明显。

2、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取代了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更加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把过去在教学中不能展现的事物表现出来,对于统计学来说,可以更加深入理解和掌握统计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

(三)加强实践操作。

统计学是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由于统计学的理论性很强,学生觉得比较难学,主要在于统计学中的概念比较严谨、复杂、计算推导公式也比较繁多。在学习统计学的过程中,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把有关的概念、方法原理和实际生活中联系起来,通过实例进行清晰、明确地诠释。通过让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在校内开展一些调查,像每月生活费调查、业余活动调查等,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设计、调查、分析、整理,最后写出报告,这样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还可以提供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学校还可以联系一些实习单位,让学生实际操作,把所学的知识和实际工作更好地融合,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水平。

(四)创新考核方式。

传统的统计学考核方式主要围绕书本知识在理论和方法上做文章,从教学到考核以“书”为本,考试一过关,好像就认为掌握了统计学的知识,具备了统计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其实不然,因为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生的统计素质和能力很难通过笔试考出来。统计学从内容上主要包括两大组成部分: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当然这两部分内容各有侧重。

1、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这部分可笔试进行,但要注重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为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2、综合应用能力考核。

(1)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是统计的经常性工作,无论在政府机关,还是在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开展调查,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调查的结果往往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反映,调查报告既体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反映他们的专业水平。在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让他们亲身感受调查工作,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

(2)计算机操作。统计学教学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理论外,还要求学生会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开展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统计电算化教学,应结合每一阶段的特点适时安排学生上机操作,如统计图表的绘制、统计指标的计算、统计软件的使用等。因此,在考核中必然要体现这一环节,并把它作为检验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纳入综合考核中。

四、结束语

统计学的学科性质篇8

关键词:本科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计划

随着国家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的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生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毕业生就业观念、毕业生未来发展能力等问题日益突显,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构建适应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机制,成了地方高校迫在眉睫的大事。人才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的落实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上层建筑,是人才培养目的和培育要求的具体手段,是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怎样依据人才培养目的和规范要求,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与课程内容系统,完成人才培养计划的整合,是打造转型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内容。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建设要求

(一)秉持知识、能力、素质和谐推进的要求。加强授知前提下,增强学生获知、提问、析问、答问水平的培育。着重开拓基础教育内容,改进教育内涵太窄、太专特质,增强含自然人文科学在内的基础知识、理论、技能的教育和基本素质的培育。

(二)秉持整合的要求。依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目的与学制的需要,统筹全局,科学整合基础和专业、课内和课外、理论和实践、主科和支科、教和学等诸关系,清晰各自目的与功能,把握它们间的主次与联系,确立科学的时间权重。重视学科融合,适当调配,整合课程,精求综合。推陈出新,重视优合。

(三)秉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联系的要求。教学计划须把共性和个性、统一性和多样性联系起来,反映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与能力。以学生为本,就学生差异引发对教学要求的差别,编排模块化的知识构架与弹性的课程安排,对相关课程推行层级教学。适当减必修课、增选修课。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促成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完善。

二、打造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科学途径

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和培育要求是确定培育计划的开始站。应用水平的培育是转型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确定培育计划的主轴,依该主轴打造整合的,集“授知、育能与提质”三位于一体的课程内容系统、教学计划,是确定培育计划的最终目标。我们要圆此目标,就必须打造以下5 个科学途径:

(一)依照一级该学科专业的培育目的和培育要求,依照近来对用人单位的务实查询,对该学科专业毕业生必须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开展广泛思辨,即开展学科知识要求思辨、专业技能要求思辨、综合素质要求思辨。

(二)依照对毕业生必须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思辨,根据“集授知、育能与提质于一体”的主轴,推出课程内容系统的基本构架。该设置啥课程,该含啥教学内容,该安排啥实践性教学环节,都要有个基本构架的方案,清楚主干课程和主干实践性教学内容。

(三)依照整合要求,理顺课程内容系统的基本构架,依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打造学科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需开拓巩固,所以须依课程内容系统整合目的,打通在该学科下的若干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优选内容,并整合学科基础课,建设整合的学科基础课平台。同时,打造公共基础课平台和专业方向课平台上的若干个专业方向模块。

(四)依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谐进行的要求,横向贯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纵向促成三个密切联系、一起并行的教学内容系统,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素质拓展的内容系统。

(五)根据课程的纵向构架编排教学进程表,且配置学时和学分,最终成就教学计划。

三、以技术技能水平培育为主轴打造课程体系

传统本科人才的培育内容系统常依学科体系建设,重视厚实的学科理论根基、宽厚的专业口径,一般注重基础知识教育和深奥理论的教授,忽略实践能力的培育,对实践教学内容系统就缺少深层的考虑与体系的建设。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征,需要统筹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的要求,以水平培育做主轴,打造既独立又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建设理论教学内容系统

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知识组成上必须要有宽厚知识、扎实基础、强实践力的特征,所以要求努力整合理论课程,突显理论教学的实践性,打造目的清晰、逻辑严密的平台和联系模块化的理论教学内容系统。在建设理论教学内容系统的过程里,要对教学内容与课程内容系统进行改革,重视基础、专业平台的建设,在课程架构上慢慢促成“基础+专业”的平台化结构、“专业方向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的模块化纵向化的培育系统,推进人才的基本规格与多样化、个性化前进,让学生加强了对社会的适应。

依人才培养目的与样式需要,改革传统的按学科范畴安排课程的做法,努力整合课程与学生全局知识架构的计划。在全局计划出学生要把握的知识点与能力提升的需要后,从实际出发,就各课程开展主动剪裁、整合与内容的翻新,计划、组织且建设崭新的课程,打造较为完善、系统的理论教学内容系统,相应给实践教学预留足够的学分学时。以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为中心,把课程分成几个课程组,清楚课程组在人才培养计划全局中的地位、功能和它同其他课程组的关系。经对组内课程内容的精选、重组与丰富,使所有课程组的教学内容全部强化,提高教学质量和形成专业特色。根据类设计学科基础模块,打造一致的公共基础平台与技术基础平台。要完备思考社会对人才的各项的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设置利于学生自由选择的文化素养与职业技能系统课程,许可跨专业的其他专业课成为公选课,使学生的个性发展时空更大,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相应的考虑该专业特征,推行分层与分类教学。

除所规定的专业主干课为必修课程外,须加一些有行业应用技术内容,同专业主干课程相融合的下游技术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使学生能将行业要求作主轴,把所学的知识相串联,为综合技能的建设供给较好的系统理论知识与技术原理。

(二)建设实践教学内容系统

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水平需要,要求打造分层教学、分类计划、分步落实、独立设计选修和必修相统一的实践教学内容系统。考虑社会对人才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需求,打造自课堂内系统的、全方位的实践技能培训,至课堂外自选的开放实验、打通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培训与校外实习相联系的培育内容系统。考虑社会对专业人才动手能力的需要,和谐实验内容,敲定对应的基础实践技术系统、专业实践技术系统与模块实践技术系统等内容,裁减证实性实验权重,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的成分。证实性实验同相关理论课保持紧密关系;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须表现技能的综合训练需要,表现实验课的阶段需要。需突显各阶段的能力培育重心,证实性实验培育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综合性实验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性实验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为培育个性化,在确定实验课程性质时,可将本专业需把握的知识点确定为必修实践;技能拓展性实践或次技能点实践,设为选做实践,给学生自选,供学生个性化前进时空。用基础性和先进性、综合性和设计性相统一的原则,淘汰一些老课程内容系统内的证实性经典实验,改善、整合成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让学生深入认识实验原理、方法,解决、处置实验中可能曝露的问题,提升分析困难与解决困难的水平,加强学生的拓新水平、技术研发水平的培育。

就实验教学的方法,须重视因果式指引与成果型培训,激励学生的成功感,激励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钻研的上进心。这是主动学习性格和研究气氛养成的正能量。

(三)建设素质拓展内容系统

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非“狭窄于技术”的工匠,却需有良好的综合素养。所以除理论教学系统、实践教学系统外,还需打造素质拓展系统。要拓展的素质,含有利于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质,和适合社会前进的综合水平、精神面貌与身心情操。须把规范化的素养拓展追求当作学生全面前进的工具,重视人文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功效,重视科学精神的启迪对成人、成才、成功精神的熏陶。所以,把素养拓展置入人才培养计划,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一个重要因素。

素质拓展内容系统含社会综合能力的培训与专业外延的培训。须促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良性融汇,推行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和课内教学的融合,规范与增强课外教育管理事业。校内素质拓展培训,可同科研工作相统一。考虑专业特征,推行大学生科研培训计划,激励学生踊跃参加科研与拓新行动,以培育学生的科学素质。学生经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构思、设计和实施,提升知识运用水平,达到初级的科研水平。激励和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等比赛,参与各类专业证书教育、各类专项训练,以提高学生素养、获取技能。可结合学生社团工作,经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科技、文化活动,使学生的社交能力、协作精神得到提高。

素质拓展系统化,含一定的必修、强制内涵。素质拓展用学分模式纳入教学方案,学生只有获取对应的专业素质拓展学分、综合素质拓展学分才能毕业,只有获取对应学分需要才有评奖等资格。学生用项目方式申请素养拓展内容,通过审批,确立项目学分。学生依设计符合培训需要时,可获取对应学分。

综上所述,以能力培育为主轴的三大教学内容系统的全局打造,是培育知识、能力、素养和谐与共的高素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内在需要。转型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要结合自己的特色,持续整合人才培养计划,务实推进因材施教与激励学生个性完善,为社会培育高素质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130.

[2] 特约记者.技术本科:一种高等教育办学新定位--来自上海电机学院的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6(9A):46-49.

[3] 杨科举.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

[4] 陈飞.技术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生态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3):32-3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