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经济可持续性发展8篇

时间:2023-08-07 09:23:43

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篇1

关键词: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

国家重视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江西吉安大力推动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仅仅围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主题,坚持正确的林业产业导向,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从事森林营造、树木种苗花卉、中药材种植加工、家具、木浆纸等林业产业链,基本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但是,我国林业经济整体上还没有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面对森林资源稀缺和环境生态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应该重视推动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要监管地方政府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绿色发展。

1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内容之一,自上个世纪初世界环境发展大会提出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它也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第一,提高我国的经济能力,促进提高能源和信息的使用率,从而提高人民收入,并且有利于促进资源代替性产品的生产。第二,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全民共同努力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从而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各环节可持续发展。第三,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保护生态平衡,恢复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还原能力,加大环境承载力,为人类生活提供基础保障[1]。

2从江西吉安林业探讨我国林业产业的现状

江西吉安林业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主要经营竹子、原木、家具、绿色食品等林业产品,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比例高达70%,远高于全国的比例。但是仅从本地区的林业产业情况分析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具有局限性,所以要从我国整体林业产业现状出发,这样各地区都可以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

2.1我国整体范围内森林资源总量少

,森林质量问题严重据最新的世界资料表明,我国森林覆盖量仅占世界森林总量3.9%,森林蓄积量还不到世界总蓄积量的3%,由此可看出,无论是森林总量还是覆盖量我国都属于较低阶段,而人均森林面积也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这就可以看出,在我国这么多年不断地对森林进行滥砍乱伐过后,使得原有的大型级别木材比例大幅度减少。虽然中小型的林木所占比例比较多,但是由于我国进行人工植树造林当中的林木数量种类单一,面对诱发性灾害的时候容易产生病虫害的危机,林木质量不高,所以尽管我国在不断地进行植树造林,但森林资源总量仍然满足不了需求,并且相对于发达国家继续处于低产量、低质量的状态[2]。

2.2林业经济发展各地区水平失衡

在整个林业复苏的过程当中,我国的中西部发展仍然处于落后阶段,而发达城市和东部地区发展呈上升趋势,这种失衡的现象导致我国整体林业经济发展水平低。由于在植树期间过度讲究前期树木的美观与整洁,往往忽略了树木的后期培养与管理,在栽植树木的前期没有做好实地考察,尤其是自然环境问题,有很多树木因为不适合当地环境或土地情况,生长状况不好,甚至有时会直接导致植树没过多久边相继死亡的现象产生,存活率不到半数左右,这些都导致了我国目前林木发展仍然缓慢。

2.3缺少林业管理制度,管理水平和力度不足

在当前的林木业管理当中,企业缺少正规的管理制度,企业所创造的大部分利润都会上交国家或是税务局,这就导致了企业在进行营利的时候往往都是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真实存在意义,尤其是企业当中的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水平不高,再加上缺少有效地管理制度,都会导致企业对林业发展方面缺少动力,从而也缺少了继续发展经营的资本[3]。

2.4林业经济结构调整有问题

在林业经济调整当中,虽然近些年来我国意识到林业所带来的危机,同时在不断地增加对林木业的资金投入,但是我国总资金量真正放在林业当中的资金比例是在逐渐下降,国家只投资造林,却忽略了经营管理树林的资金投入,长久下去必然会阻碍我国森林的发展。

2.5经营规模不大

在我国林业的各区域之间受地理条件因素的限制,经营规模都不大,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多不足。有许多的乡镇企业都是以林木造纸为生存的根本,但是生产量却低于世界水平,科学技术的落后导致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同时企业之间彼此关联程度低,无法具有身为企业的连带效应,大多数都以自身为主体,以自身利益为主导的生存方式。还有许多企业更是需要在政府的扶持帮助下才能够发展下去,在这方面我国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将育林护林放在首位,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增加世界森林占有量[4]。

3当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江西吉安大力推动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2013年以来已经依法推进森林资源流转,非公有制企业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等形式参与流转,目前已经拥有林业非公有制企业近30家,造林大户近百户,林业专业合作社近20家,这种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民的发展模式为地区林农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显著经济效益。但是,江西吉安林业经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综合国内其他地区林业经济发展的问题,综合整理出当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1林业经济结构单一发展

我国林业经济发展还没有完全实现密集形式,相关企业的规模不大,决定其经济效益也不足。受传统经济结构的弊端影响,我国林业经济这种单一结构的发展模式,经营理念和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缺失,这就导致资源浪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这个问题是阻碍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面临巨大的挑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很难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3.2森林资源数量逐渐减少

我国古代森林资源丰富,受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影响,大部分原始森林被焚烧用作耕地,长久积累下来,我国目前森林数量逐渐减少。建国后,退耕还林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但是乱砍滥伐等非法活动屡禁不止,导致我国森林资源紧缺。人造森林是个大工程,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起到预期效果,而目前我国人造森林树苗成活率低,与对木材的需求有很大的矛盾,这种供不应求的状况不利于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3.3林业体制改革进程速度过于缓慢

国家重视经济体制改革,但是林业经济体制改革过程持续时间长,速度过于缓慢,都是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难。落后的经济体制权责不明,营销活动与市场需求脱节,同时也缺少相关的资金支持,使体制改革进程更加缓慢[5]。不仅如此,现有的林业经济发展体制忽视监管工作,监管不严导致相关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其中也有些员工专业能力和素质不高,在工作过程中操作不规范,从而就会浪费资源。

4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分析

4.1国家和政府为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林业经济发展是否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直接影响人们生活。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多,森林数量不断下降,那么森林人均占有率远远低于世界森林人均占有率。所以,国家和政府要为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最重要的是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我国山区丘陵地带面积广,不适合农耕,所以就会出现破坏原始植被的现象,这种农耕方式商品率低,还会发生自然灾害,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和各地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保障制度,从而保证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地方政府要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以建设“美丽中国”为依据,注意发展与治理同时进行,以人为本,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保证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

4.2重视提高林业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

我国林业企业管理水平低,相关的技术水平也有待提到,所以要重视提高林业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通过提高技术水平,突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除了保护原始林木,还要重视提高人造林的技术水平[5]。这里主要指提高树苗栽培技术水平,保证树苗的成活率,保证质量的同时缩短生长周期,从而避免砍伐原始树林。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不断改进不足,从而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4.3大力推进林业经济体制变革进程

林业经济体制必须要进行改革。改革之后的林业经济体制,必须既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又能够体现林业的行业特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政府的林业主管部门制定政策,要根据社会利益化的原则,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科学化地管理林业企业;其次,政府部门要明确林业的产权,让森林资源的使用更加市场化、科学化;最后,林业主管部门要参照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调整对林业企业的管理措施,推动林业企业向新型的现代化企业转型[6]。

4.4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具有多部林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和《森林防火条例》等。但是这些法律的侧重点具有严重偏差,它们的侧重点都在于保护森林和惩罚破坏森林的行为[7]。而缺少林业行业发展方面的内容,尤其在林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方面,则是一片空白。为了弥补这些法律上的缺失,国家和政府要设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林业行业的发展角度考虑,详细规定林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保护我国的林业资源,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土地资源部门配合,准确测量相关数据,可以运用数字摄影技术,结合数据城市模型,准确规划林业发展的规模,从而在发展林业经济的同时做到保护环境,也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做贡献。

4.5促进林业经济结构优化配置

我国的林业产业由3部分组成:一部分产业负责提供一些生产周期短的工业原料,这部分产业的主要特征容易受到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一部分产业具有较高科学技术水平,具有高度的创新性,比如深加工林业产品;还有一部分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比如森林旅游业,这类产业主要利用的是林业资源的附加价值,提升了林业资源所产生的经济效益[8]。所以,要促进林业经济结构优化配置,保留下来原有的先进方面,合理运用自然风格发展旅游业,从而减少砍伐原始森林。此外,也要推动相关产业链的优化配置,合理规划果树种植区域、工业生产区域和自然区域。

5结论

总之,实现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和地区相关部门一定要重视起来。除了文中提到的5点措施以外,相关部门还要不断深入研究,丰富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早日实现林业经济结构优化配置,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做贡献。需要强调的是,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相关部门和林业专家要有坚定的信心和勇气,深入调查研究,提高计算机信息化水平,共同努力推进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实现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共赢。

作者:高星 单位:吉州区曲濑林业工作站

参考文献:

1胡斌,常宏林.关于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2)

2吴志钦.谈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营林造林工作[J].广东科技,2014(20)

3史浚.林业经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4(20)

4常忠光.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浅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2(6)

5段文秀.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20)

6陆太安.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前景分析[J].科技创业家,2012(18)

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篇2

[关键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舟山;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1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

1.1海洋

海洋指的是地表由陆地分隔成并且相互连通的广大水域,它占地球表面积的30%以上,约3.6亿km2。海洋中含水量占地球上总水量97%,其中可用于人类饮用占2%。地球主要有5个大洋,它们分别是北冰洋、南冰洋、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目前为止,人类对海洋的认知十分有限,已探索的海洋只有5%,还有95%的海洋是未知的。

1.2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级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即人们对海洋中各类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对海洋资源的开发生产活动和与之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如海洋捕捞业、海洋油气业、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运输业、海洋旅游业等。

1.3可持续发展

在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时候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需要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在對海洋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地保护的基础上进行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使海洋资源满足后代人发展的需求,使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2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2.1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海洋可以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大量资源,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海洋的开发保护,人类文明正在以全新姿态向海洋发展,国际间以海洋为中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包括以尖端技术为核心的经济竞争。目前海洋领域的产业主要分为海洋渔业、海洋能源工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运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的海洋产业实现了从劳动力资源粗放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的转型发展,对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今后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

2.2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这个新形势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并制定了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战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洋经济产业的影响力不断向各个领域延伸,表现出了迅速增长的态势,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其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海洋经济的区域性变得显著,区域布局逐渐形成。目前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为中心的海洋经济区迅速发展,同时,沿海各综合经济区发挥各自区域比较优势,已基本形成以辽宁沿海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经济特区为中心构成的海洋产业经济带,海洋产业在我国沿海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海洋经济现阶段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但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仍制约着我国海洋经济健康稳步发展。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十分明显,同时,我国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对海洋开发利用的层次不断拓展。废弃物排放过多、海洋资源消耗过多的粗放型海洋经济会导致海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和对海洋资源的大量浪费,造成并加剧海洋经济及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的矛盾,影响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妥善处理好海洋经济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3对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

3.1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分析

从渔业资源的特性看渔业资源属于可再生生物资源。鱼类通过自身不断的生长、繁殖,实现自我更新,使种群数量维持在在一定范围内。但要实现永续利用必须要实行适度的捕捞。如果捕捞不当,严重超过自我更新的速度,将会严重破坏渔业资源。

目前我国海洋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面临着海洋渔业环境破坏严重、海洋渔业资源骤减、海洋水产品安全性降低等一系列问题。这其中,最为严重的表现为:最近几年,不少地方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赤潮,对海洋生物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也对我国海洋渔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黄渤海区由于缺少饵料性鱼类,使经济性海洋鱼类生长缓慢。对海洋鱼类生产量造成一定影响,导致鱼群数量减少,严重影响着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2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分析

随着我国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保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海洋污染主要来自海洋的污染、船舶油污的污染、陆源污染物污染。海洋是所有污染物质的最终积聚地,而海洋本身强大的自净能力也使它成为污染物的天然处理场所,海水的流动和海洋生物、化学、物理过程的作用,污染物通过稀释、氧化、还原等一系列反应被分解为无害物质,但是这种洁净的能力不是无限的,一旦进入海洋的污染物质数量和速度超过了海洋自净的能力,海洋就会被污染,海水水质必然受到破坏。

4舟山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分析

4.1舟山的海洋区位优势

舟山市在舟山群岛上,具有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处于杭州湾外缘,面朝太平洋,海域辽阔,开发利用潜力很大,离上海、杭州和宁波等大中城市较近,是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重要海上门户。舟山还具有非常丰富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与港口资源为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舟山拥有全国最大的渔场,渔业年产量居浙江省第一位,约有120万t,种类也非常丰富,约有500多种。舟山还拥有2447.87km的港口岸线,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港口岸线水深在10m以上。

4.2舟山的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海洋经济在舟山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目前,舟山的海洋经济正在由“涉渔型小产业”向“临港型大产业”的转变,初步形成水产加工、船舶机械制造等临港工业为主体的产业链、海洋生物和海洋旅游等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高。但是,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一些问题,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舟山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3制约舟山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在舟山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制约着舟山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主要有两个问题制约着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一是海洋生物资源日趋枯竭。对鱼群的过度捕捞大大超出了鱼群的繁殖速度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很多鱼群的退化现象严重,难以形成大规模的鱼汛,很多被破坏的海洋生物资源难以恢复,海洋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二是海水污染严重。由于工业排放得不到有效处理、海洋资源过度开发、油污无法得到及时清除等原因,海水污染影响着舟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舟山的产业结构也存在着一定问题,第一產业占有的比重过高,二、三产业的相对薄弱。舟山渔业较发达,但是第二产业主要是传统船舶工业,附加值不高,结构单一,海洋生物医药、新能源开发、海水生物等高新产业的比重较低,产值不高。第三产业中的对外贸易、港口物流和海洋旅游等还需进一步完善。

5舟山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5.1产业方面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建立,需要以新兴产业为发展核心,这是促进海洋经济升级的关键。为了实现海洋经济和社会全面对接,一定要以协调发展为目标,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发展高效率、低消耗的海洋新兴产业,对于舟山来说十分重要,可以开拓海洋相关设备制造业、服务业等等。比如,水下检修系统、海洋防污系统、海洋电子技术等等。这些都是和海洋产业开发有关的新兴产业,能够从新的角度来拓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空间,为海洋地质、海洋信息、海洋药物等等领域的需求提供新的技术经济增长点,建立系统化海洋结构,完成高效益技术的升级,实现海洋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5.2资源方面

渔业捕捞行业的管理需要从强度方面进行严格控制,渔业资源保护与修复要共同维护、同步推进。舟山渔业经济的发展核心要从“拼资源”转移到“拼技术”。从这个角度来说,海洋资源产业技术含量的提升,就意味着海洋产业发展的可升级空间扩大。对于非资源型海洋产业的发展,也要用可持续观点来维护产业发展。舟山海洋产业需要根据新的渔业技术升级来寻找现代“绿色渔业化”的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积极发展科技含量更高的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捕捞渔业更要向着保护近海资源方向发展,通过远洋渔业、外海渔业来提高产品的隐性附加价值,促进海洋渔业效益型的转变。

5.3环境方面

产业结构调整要以产业升级转型为契机,根据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来完成低污染、低消耗的产业链建设,在推广高新技术应用的同时,用清洁生产示范工程来强化海洋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方式。在大力发展海洋环保产业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来提高企业对污水、废气的处理能力,将污染物排放压缩到最低程度。在进行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建设时,需要根据海洋防灾减灾应急响应系统能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实现海洋经济的健康、安全、全面发展。舟山市组织的“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计划”,就是将河口、海湾为治理重点,以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作为目标,利用新技术对滩涂等等海洋环境进行保护与合理开发。着重开发无居民海岛的海岸沿线资源,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规模、速度能够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这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秦宏,孙浩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东岳论丛,2011(1):139-142.

[2] 杨美丽,吴常文.浅析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从产业经济学角度[J].中国渔业经济,2009(3):12-15.

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篇3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有着完全不同的新特征:首先是全面性。低碳经济不仅仅是一个纯技术领域或经济领域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经济发展、社会公正等层面的全面性问题;其次是全球性和战略性。气候系统是一个整体,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全球性,涉及人类共同的未来,超越国家的范围。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低碳发展需要全球范围的合作;第三是均衡性。这里所强调的均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低碳经济在发展模式上,不能违背市场规律,不能影响人类正常发展;另一方面,低碳经济的发展不是以牺牲人们的生活水准为代价,恰恰相反,低碳经济作为一个科学的发展模式,要求在消耗同等能源、同等碳排放的基础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不应受到影响和降低。

有什么样的环境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经济发展主要是由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价值观主导,所以人类以牺牲环境换发展的思路占上风,先污染后治理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大行其道。而推进低碳经济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必须以构建与其相应的环境价值观为基础,如果没有新环境价值观的支撑,就不可能在全社会实施低碳经济。因此,低碳经济的表象是经济模式的转向,本质却是环境价值观的转变。在引入新的环境价值观之前,有必要首先对现有环境价值观与低碳经济的内在矛盾进行深入分析。

二、现有环境价值观支撑低碳经济发展的局限性

(一)现代环境价值观与低碳经济的内在矛盾现代环境价值观主要指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价值观,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分类和解析,美国的哲学家诺顿(BryanGNorton)认为,现代环境价值观有强式和弱式之分。其中“强式人类中心主义”,也被人称作“人类沙文主义”或“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这种观点认为,自然存在物的价值不是客观的,而是由人主观地给予定义。即只有在它们能满足人的兴趣或利益的意义上才具有工具价值。如同法国学者霍尔巴赫在《自然体系》中论述的那样:“人必须使自己成为全部自然界的中心……人类必然确信整个大自然系为他而造,自然界在完成它的全部业绩时心目中只有人,或不如说,听命于大自然的强大因果在宇宙中产生的一切作用都是针对人的。”[2]

千百年以来,在“强式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价值观的指导下,人发挥了自我的巨大创造力,改变了人类从属自然和依附于自然的地位。但正如恩格斯在100多年前就告诫我们的那样,“不要过分沉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3]可以说,人类当今生态危机的很大程度上源于近300年来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等实践活动产生出来的负面效应,而支撑这种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石便是“强式人类中心主义”。显然,这种环境价值观与当代的生态危机有着直接的逻辑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首先,“强式人类中心主义”征服、主宰自然的观念,直接误导了人们对于自然关系的理解,使得人类的行为纯粹出于自身需求而不考虑自然的承载度。其次,“强式人类中心主义”以“主———客”为框架的单一主体中心论为指导,这种理念极易导致人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以“征服者”和“统治者”自居,不能看到人自身的能动作用,从而不能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4]第三,“强式人类中心主义”究其本质,起主导力量的是以少数人经济和利益为驱动、为导向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正是因为以这种价值观为归宿,以狭隘的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和国家利益为中心,而不是从全局的、整体的全人类角度考虑,才造成了今天环境与生态严重失衡的局面。低碳经济社会建设强调的是环境的合理承载、资源的有序开发、能源的节约环保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反观“强式人类中心主义”的种种表现,都很难与低碳经济所呼唤的新环境价值观的要求相匹配。

相对于“强式人类中心主义”,“弱式人类中心主义”又被称作“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作为“弱式人类中心主义”最著名的辩护者,诺顿在理论上既肯定了满足人的偏好的合理性,还能依据一定的世界观对这种偏好的本身进行评判,使得它对肆意破坏和攫取自然资源的行为进行批判,从根本上限制人类对自然的伤害。简而言之,“弱式人类中心主义”就是为了实现人类自身利益而善待自然。但是这种理念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从这个名词本身出发,“弱式”中所强调的“弱”的程度如何体现,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因而从实现代内、代际公正的目标上看,对于资源利益的统计计算以及合理的分配问题,都将是使这一理论付诸实践的一大难题。其次,这一理论的基本立场,仍然是基于人在自然界中的权利和生物学上的最高地位,它的价值观导致了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把自然存在物仅仅当作对人有利的资源加以保护,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在于人类自身的利益和价值,一旦离开了这一目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便会失去动力。“在实践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以人类利益为中心,其行为必然带有一定的不彻底性、局限性,不可能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5]最后,“弱式人类中心主义”只站在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诚然,这得益于人类的换位思考能力,但是这种换位思考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还应扩展到对他物、对整个自然的广义层面。由此可见,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要么重增长而轻环境,要么重个人利益或短期利益而轻视自然的生态利益或长远利益,本质上它们都与低碳经济模式有内在排斥的地方,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此,消解或修正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价值观,成为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所在。

(二)后现代环境价值观与低碳经济的内在冲突

后现代环境价值观,即“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价值观,是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价值观的批判,主张自然环境具有内在价值的生态伦理价值观。“非人类中心主义”在18世纪后期就已经萌芽,但在本世纪中叶以后才得以迅速发展,它可以划分为“动物权利论”、“生物权利论”和“大地伦理学’等观点。这些理论虽然具体观点差别很大,但他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都反对以人类为中心,他们的共同观点:一是在结构、功能上否认人类与自然物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二是认为自然物与人一样都具有自己的固有价值,这种价值是“即使在荒野中,不管人是否体验它,它都客观存在”[6];三是肯定自然物与人一样拥有道德权力。后现代主义环境价值观由此构成了“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基点。

虽然“非人类中心主义”建构了新的价值理论板块,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诸多其自身无法解决的痼疾。首先,“非人类中心主义”在理论上陷入一种误区,它看到了人与自然界及其他物种之间的不平等,却未想更深层次的不平等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下生存在地球上的人并不是平等地享受清洁环境且不遭受环境伤害的权利;一是当代人和后代人不能平等地享受地球资源和生态环境。其次,“非人类中心主义”反对“主客二分”,将一切生命体甚至是大自然都看作伦理和价值的主体,将其他生物和人等同化,强调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互利共生。然而这种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共性,却淡化了人与自然的差异性,抹杀了人作为真正的主体的存在的意义,降低了人的独特价值,从而在实践中减弱了人对环保的驱动力。就低碳经济而言,强调了低碳却忽视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本质。最后,“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作为自然界中的普遍成员,其个人价值不能凌驾于生态系统的整体价值之上,甚至指出,“若是人类的存在妨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消灭人类也将是一种善”。[7]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也是低碳经济实施的必备要素。倘若过于注重所谓的“平衡”而削弱对人类内在价值的尊重,对人类的存在和行为进行限制的话,那么,且不说低碳经济发展无从谈起,人类的发展前景亦变得岌岌可危。因此学界也有人将“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称为“生态法西斯主义”,对并其中包含的这种“反人类”的倾向深为忧虑。

三、低碳经济发展呼唤可持续发展环境价值观

如上文所述,现代环境价值观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对于所造成的环境困境却难辞其咎。后现代环境价值观虽然对环保注重有余,但对经济发展推进不足。低碳经济的第一要义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纠缠于诸多理论上的孰是孰非。作为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无疑需要一种崭新的、有利于人类整体利益与生态环境的环境价值观支撑,方能顺利转型,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以,如何支撑起低碳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环境价值观作为指导,在经过理论和实践的反复探索和无数争论之后,我们确立了一种新的,重视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价值观。

(一)可持续发展环境价值观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起草了一份《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全面地、系统地分析了人类面临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并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8]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以看出,它包含了3个相互关联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经济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的可持续性。其中,生态的可持续性要求人们尊重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过程和整个生态系统,它是可持续发挥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当代人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而做出一种生存选择,也标志着人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这种价值观要求人类对生存的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与自然进行有效的合作,把环境保护和人类的持久发展统一起来,作为人类的共同目标去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价值观既尊重人的价值,又尊重自然界的价值。正如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和环保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指出的那样,“当一件事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9]可持续发展环境价值观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一种哲学范式的诉求与超越,是人类环境价值观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价值观把地球的环境资源看作是属于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共有财产,当代人在谋求发展利益的同时要为后代人保存可供其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同时,人类作为生态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与其他生物种群共享地球的,人类的共有财产和资源的永续利用,离不开自然界其它非生物的支撑,人类应当尊重其他生命物种,与之和谐相处,惟有如此,人类才能维持自身的健康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崭新的环境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环境价值观既不是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完全肯定,也不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完全否定,而是对以上两种环境价值观的扬弃,在理论上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价值观的超越。它既坚持了人类对发展的追求,又兼顾了生态整体利益,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有机统一,因而是一种科学的价值观。

(二)可持续发展环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价值观一经提出便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它为人类社会设计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涉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作为一种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模式,可持续发展立足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其基本特征如下:首先,可持续发展是以公平为前提的基本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发展的前提是公平。公平包括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之间的代内公平,也包括当代人与后代人的代际公平,以及所有的主体都应该平等享用环境资源、清洁环境而不遭受资源限制和不利环境伤害的权利的种际公平。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求人们调整好当代之间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界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其次,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的基本价值观。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以此类推,我们生存的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矛盾统一体,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必须要通过劳动来实现与自然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另一方面,人类为了追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总是不断地更改自然的状态,不断作用于自然。而这种人类作用于自然的力和由此产生的自然反作用力,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失衡。作为可持续发展方式建立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最高追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实现人类与自然界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必须首先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价值观。第三,可持续发展观是对现代和后现代环境价值观的扬弃。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价值观在坚持环境以人类为价值标准的前提下,重新界定人类这一“价值标准”的内涵:首先,强调人类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是根本价值尺度。在这种价值尺度的视阈下,可以更加客观和全面地意识到尊重自然、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安全性的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地解决片面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所造成的高碳排放等生态失衡问题。其次,以人类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避免了狭隘的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和国家主义带来的环境问题。最后,以代内、代际利益为环境价值尺度。当代人的又好又快发展固然重要,但后代人的拥有较好的环境去生存和发展同样意义重大。因此,以代内和谐共处、代际共享发展的视角去协调与自然的关系,给自然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就可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环境价值观助推低碳发展的作用与挑战

(一)可持续发展环境价值观是低碳经济的必要指导

可持续发展环境价值观为低碳经济发展明确了道路选择。可持续发展环境价值观基于生态、环境、资源问题而提出,是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诉求日益迫切的情境下应运而生的价值观,也是人类在面临由于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生存危机情形下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环境价值观明确了现阶段我们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和低代价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正是在这种基本要求的明确下提出的,低碳经济强调促进节能减排,推进生态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与国家正在开展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

从伦理学上看,可持续发展环境价值观的核心就是“和谐”与“公平”。“和谐”是指全球范围内人类整体与自然的和谐;“公平”包括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之间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具体而言,可持续发展环境价值观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上,要求人类善待自然,以理性、健康和文明的态度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类对大自然的关怀,明确地球生物圈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环境价值观强调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是人类的家园,珍惜和爱护地球就是呵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空间。它要求人类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谐发展的原则和宗旨下,积极转变以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秉承的“征服”、“统治”的惯性思维,注重对自然可再生能力的维持和保护。可持续发展环境价值观注重代际平等。它认为,作为人类共同的生存空间,地球自身的资源储备量、资源承载力以及对污染的消化率都是有限的,人类的活动必须且只能控制在这种“有限”的范围之内,否则,一味地坚持“以自我为中心”的消费观念,掠夺性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无限透支生态价值的后果,就是地球上的各种资源的蕴藏量将不断减少,最终枯竭。因此,人类在为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断开采自然资源的同时,要本着“发展机会均等、资源分享平等”的原则,承担起代际之间协调自然资源分配的重任,充分考虑和科学安排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而不是只顾当前利益,罔顾后代人利益,破坏人类世代延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人类世世代代生存在一个地球上,而只有每代人都接受并贯彻这种思想于行动之中,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才能亘古绵延,这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价值观伦理意义所在。

可持续发展环境价值观基于生态、环境、资源问题而提出,是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诉求日益迫切的情境下应运而生的价值观,也是人类在面临由于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生存危机情形下的必然选择。纵观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和发展困境,其始作俑者在于人类自己,在于人类价值观的迷雾与偏失,在于人类实践的偏颇与失当,在于人类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内部关系的矛盾与冲突。是人类罔顾一切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了这些问题的产生。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问题的关键也在于人类自身,人类只有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变革自身,转变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规范、约束和限制自己的生产和实践,以理性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才是解决人类自身困境的根本路径。

(二)可持续发展环境价值观的挑战与实现途径

如前文所述,人类今天所面临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从一定程度上说,正是人类不适当的经济活动导致了这些问题,造成了不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出现,而这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又是根源于人类发展价值观的迷失。因此,改变人类的经济发展方式,首先需要更新人们的环境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环境价值观既是一种高层次的利益观,又是一种新确立的道德观,它的形成要求较强的自觉性、自为性。因此,认真探讨可持续发展环境价值观挑战和实现途径,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从我国国情来看,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工业化尚未完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可持续发展环境价值观的形成与付诸实践,仍面临诸多的困难与挑战。这主要因为一方面,我国总体经济水平较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较大,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很多地区的人们仍然在为摆脱较为艰难的生活状态而努力,而地方政府也是GDP“挂帅”,低碳经济的理念被束之高阁;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现阶段对与低碳经济相关的科技知识的普及率有限,很多人对此并无清晰的认知和明确的概念,不少人以为可持续发展问题离我们比较遥远,责任感就相对比较淡薄。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价值观在我国形成和实践有相当阻力的基本原因。此外,从宏观层面的原因分析,在近代工业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人类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与人之间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价值观泛滥,人与自然之间征服主义、拿来主义大行其道,人们惯于以自我为中心来获取利益和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而无暇顾及他人利益,不计算社会成本。这种价值观的偏差不仅体现在微观群体之间,还广泛存在于国家之间。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将人类共同的资源占为己有,却将污染和垃圾留给了全世界。受此价值观影响,各国内部的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显然,在一个贫富悬殊且充斥着不公平的社会中,可持续发展是很难有效实施的。

但是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形成和实践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有利条件。一方面,从国家层面,我国政府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积极顺应低碳发展的潮流,通过制定规划、建章立制、出台激励政策、加强环保监管和执法,动员企业履行低碳责任,呼吁公众履行低碳生活义务等多种途径,稳步推进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设[10]。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价值观在我国也有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支撑。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文化传统中,有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比如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就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敬畏自然、关爱生命、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这种古老的生存智慧,虽然不能为人类解决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提供现成的答案,但对于谋求构建现代和谐的生存世界,纠正现代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活态度上的偏差,仍然极具价值。我们应当发掘和发扬这些优良文化思想,为确立和实践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价值观增添有利条件。

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篇4

关键词:可持续性;生态文明;经济科学;生产活动文明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01\

一、发展可持续性经济科学应将生态、社会、经济等几方面有机结合

经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以及生态资源的持久稳定的供给为基础,生态经济学理论认为,自然生态系统是整体经济社会系统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各种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界的物质资源,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也正是建立在整体自然资源有限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有限的自然资源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各种物质和能量基础,因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必然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要实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必然要求生态系统的整体良性循环以及物质能源等生态资源的稳定、持久的供给。这样才能为健康和稳定的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生态基础。只有积极地保护这种基础,使其能够长久的,稳定的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这是在现展中,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客观规律。

经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有必须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所谓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社会的发展产物不仅可以保证人们目前的生产生活,还可以长久的保证以后所需,至少不削弱这种发展能力。这种发展本身即是以促进社会的整体政治经济文明程度,提高人民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进而达到整体社会的全面进步以根本目的的。由此可见,经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是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经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有必须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经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途径和手段。经济科学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同时,不能够以牺牲或是伤害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误解,可能有人会认为可持续发展只是着眼于未来人类发展的长期利益,并不考虑现代人的现实利益。但是在事实上,我们不但要对后代的发展负责,同时也要面临着当代人民经济发展这一问题。所以,我们一方面要考虑到未来人们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要注意当前的经济发展。不仅要注重后代长远利益的问题,同时也要把当前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现实问题放在重要的地位上。只有对未来利益和当前利益进行有效地平衡,才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在维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样才可以使经济发展成为整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手段,从而更好地适应与符合发展可持续性经济科学的整体理论体系的要求。

二、发展可持续性经济科学要基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一)立足中国国情,尤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就目前中国国情而言,中国为“人口大国,资源小国,生态弱国”。这种国情使我国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变得很脆弱,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制约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不和谐等问题。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将生态思想与生态经济发展理论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解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

三、发展可持续性经济科学要重视生产活动的方法和原则

21世纪现代经济发展必须要正确的把握市场机制,并且掌握先进技术推动市场发展,并保护好生态环境,使其支持市场运作。而当代主流经济学的问题是不能适应这种客观要求。就目前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就是只顾当前经济发展和技术更新,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进而给生产生活造成更大影响。时至今日,很多国家已经意识到该问题,正在逐渐改善和解决。所以,现代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必须以尊重生态自然为前提。尤其要用生态原则矫正市场原则和技术原则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负效应。

从过去传统的经济学发展到现代的可持续性经济科学最为关键的原则就是生态原则、技术原则以及市场原则,二十一世纪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对市场机制进行准确把握,将生态支撑、技术进步推动、市场机制运行这三者进行成功协调、有机统一以及紧密结合,将这三大基本原则所具有的协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已经成为了二十一世纪我国现代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为基本的原则。当代主流经济学中存在的缺陷是不能够对这一种客观要求进行适应的,所以,直到今天,国内和国外主流的经济学仍然仅仅对技术进步以及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一切的问题进行强调,过分相信技术原则以及市场原则,对生态原则自身对于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增长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进行否认,这已经成为了传统经济学中的重要原则。技术进步以及市场机制这二者的确是经济发展或者经济增长过程中最为基本的工具,但是,因为技术力量以及市场力量这二者都是讲无限追求经济效益看作是唯一的目标,将生态方面的要求忽视,这一种在生态方面存在的巨大缺陷不仅仅不能够将经济发展或者经济增长实现,不能够实现其和可持续性之间的有机统一,而且还能够成为当今时代中,生态危机的技术根源以及经济根源。因此,需要人们明确的是,技术进步以及市场机制虽然能够将资源环境中一些具体的问题解决,但是,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都不能够克服地球资源自身所具有的有限性,所以,在当今环境全球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这样相互融合大趋势之下,对于某一种生态恢复以及环境修复方面,技术以及市场都仅仅是配角,技术和市场都需要依靠自身和生态原则协同作用以及紧密结合,才能够将当今不可持续发展这一实践进行终止。

参考文献:

[1]赵心宪.新世纪初国内期刊文化生态概念的阐释过程——巴蜀作家群生态研究理论依据的文献整理之一[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

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篇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税收制度 体系

建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制度体系,调节经济运行,保护环境和生态,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从税收制度上寻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我国也是当务之急。所谓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税收制度体系,是指有利于经济发展、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社会全面发展的税收制度体系。它不是一个单一的税种,也不仅是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税种,而是一整套系统的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制度的有机集合。税收立法要体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税种、税基、税率、纳税人、纳税对象等税收要素的设计也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一、构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税收制度体系的可行性

(一)立法时机有利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稳定推行税收改革。这一任务的提出,预计我国税收制度将会进行一次大幅度的改革,在新一轮税收制度改革过程中,为我们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新的税收制度中,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税收立法的目的之一提供了一个有利时机。

(二)立法基础有利

一是有比较广泛的社会基础。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纳入了全国和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之中。在公众方面,可持续发展意识不断加强,对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合理利用资源、社会民主、公正、社会进步的要求不断高涨,公众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二是有比较完善的税制基础。

(三)立法效率可行

从经济意义上看,收费和征税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都可以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但从效率上看,征税效率要高于征收费用;征税比收费更具有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统一性,该收的税一定要收上来;征税可以克服收费的随意性,拖欠和拒缴现象,可以解决各地征收标准不一的问题。同时,征税还可以防止政出多门,可以减少机构重叠以及部门和地方利益的干扰,从而节约征收成本。

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税收制度体系的基本特征

(一)促进经济发展

税收与经济的关系十分紧密,经济决定税收。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速度决定和制约税收规模、结构和速度。同时,税收对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构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制度体系,发挥税收“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调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制度体系,要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通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制度的安排,有效地调控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使税收自动地产生抵消经济波动的力量,维持社会总供求的大体平衡,促使经济稳定发展。其中,要特别注意克服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产业结构低度化、高新技术产业滞后的现状。

(二)促进社会发展

构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制度体系,以税收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可以促进人们“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也可以增强人们监督“税款”使用的积极性,调动人民参政议政积极性,推动社会民主进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制度,要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社会文明方面做出贡献,税种、税目等税制要素的安排,都要有利于促进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救灾防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它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原材料和自然环境条件,还直接和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制度体系,必须体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要求。要按照“谁污染谁纳税”的原则对污染物、废弃物产生、排放的单位和个人征收污染税;从税收制度上体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人人有责;通过税收制度变革推动环境、生态保护由事后管理转向事前管理,提高环境、生态保护效率和效益。

三、构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税收制度体系的途径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制度体系,它不是一种自动形成的社会机制,而是一种需要由政府、公众和社会各界共同讨论协商制定,最后由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制度的设计和安排,要受到观念、利益、技术、程序等多因素约束。构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制度体系,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握以下重点工作:

(一)树立全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只有加大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才能提高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价值准则、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依靠广泛的社会成员、社会力量的参与,坚持走群众性的/可持续发展0道路,我国可持续发展事业才有可靠的基础。

(二)总体设计、分步实施

税收制度体系怎样设计和安排,决定于制度功能的定位。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积极促进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税收制度体系最基本的功能。构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制度体系,要紧紧围绕这一基本功能,在1994年税制结构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统一设计,选择时机,逐步推出。

(三)克服利益障碍

建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税收制度体系是一项注重长期利益的战略措施,它通过税收制度的创新对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不同环节中的利益,对各种不同经济形态的利益,对中央、地方、部门、企业等各种不同管理层次的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篇6

(白城市行政学院,吉林 白城 137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隐患也不容小觑,针对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是促进国家合理调整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必要途径,这也是目前处于转型阶段中国经济理论所不能回避的实际问题。本文将对关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 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具体研究

1 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内容

1.1 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发展经历了较长时期,这种思想是人类发展道路上必要的产物,也是人类进一步与环境建立起关系的有效展现。我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相继在21世纪提出相应的行为纲领以及基本议程,使得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更好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发展之所以在21世纪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根本原因在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各个层次人民的共识与认可,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促进我国能够积极投身于对自身的研究,从而逐步产生了新的发展观念,即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

1.2 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定义及内容

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众多方面,比如说科技、环境、社会以及政治等等,所在领域的不同,导致研究者的思考角度有所差异,自然而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也有所出入。获得社会广大的学者认可的定义来自于一九八七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报告,其中指出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既能满足当代社会人们的基本需求,又可以确保不危害到后代人的发展,“满足当代人们需求”即指满足贫困人们的需求,“不危害后代人的发展”即指限制不必要的需求,防止人类能力提升所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可持续性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为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和平与自然环境都要达到全面统一、协调的效果。

2 影响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人口问题

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快速前进的重要问题,在人口数量方面,我国目前已经拥有超过十三亿的人口数量,每年的人口数量还在不断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相关权威统计,到达本世纪中叶时期,我国人口将超过十五亿,这也就意味着人均资源占有量将减少尽四分之一,这是人口第一大问题,第二大问题是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据计算,大约到二零三零年,我国老年人会超过三亿大关,赡养老年人将成为社会一大难题。第三大问题是劳动人口的快速增长,劳动人口的增加直接导致就业困难、住房、交通等相应福利问题十分凸显。

2.2 投入较大、回报率较低

虽然我国从改革初期至今,在经济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目前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提高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稳定上升的趋势,即使这样,也不能十分肯定的说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可以处理较大波动以及通货膨胀等问题,许多企业在项目投资、地点扩大环节上还较为盲目,违纪违法的现象层次不穷。第二个方面是效益,虽然中国经济的发展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投入较大、回报率较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单位产值所需要的劳动力、原材料以及资金投入都比其他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高出许多。

2.3 环境与资源问题

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大气被污染方面而言,全国共六百多城市进行调查,只有不超过百分之一的地区处于国家一级标准的范围内,即二氧化硫、酸雨程度都大幅度超出国家标准。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加大了大气中氮氧化合物所占的比例。从水资源污染方面而言,全国七大水系超过一半的河流出现不同层次的污染。资源问题主要体现在资源匮乏,首先是,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导致人均占有量较低。其次,资源分配的空间十分不均匀,南方耕地占有量为百分之三十五以上,淡水含量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北方资源所占比例较为偏少。

3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3.1 经济型增长主导因素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在我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科技、劳动以及资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提升以上三种主要因素所拥有的结构比例。资源积累目前已经在我国经济形势中发挥了第一推动力的效果,通过不断地积累,可以帮助可持续性发展放缓自身的劳动效益。劳动力在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一直是热议的话题,作为人口大国,虽然劳动力的促进效果不够明显,但是它正以第二产业的身份为第一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是优化发展构架的主要因素,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经济型增长主导因素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发挥其最大作用。

3.2 科技创新式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我国在以往三十年的发展道路上,经济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然而科技的发展却出现了较为显著的下降,科技创新效率也在逐年下滑,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科技发展的速度不足以跟进经济增长的速度。科技创新式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是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以及未来趋势,开展的具有选择性创新的主导策略理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应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转型经济体制将得会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科技创新式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还应该根据企业的规模情况、规范程度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投入和研发。

4 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与环境、能源方面的必要联系

4.1 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与环境的必要联系

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否存在环境质量与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之间的倒U联系。第二,其他必要的经济发展变量因素,比如说:人口密集程度、收入支出分配情况以及国际化交易等等。为了解决环境质量与其他必要因素所产生的内生问题,可以通过两种方法。首先,采用回归向量模型,通过分析经济可持续发展各个变量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得出有效的长期动态作用特征图。其次,构建基于经济思想的联立方程,通过对各个方程之间的估算与分析,减少变量所产生的内生因素。

4.2 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与能源的必要联系

能源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源泉,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与能源的必要联系主要分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经济消费与能源消费的联系,这种能源对产出的性质处于中性,由于GDP中能源消费的比例较小,所以不易造成明显的影响。第二方面,经济发展与能源价位的联系,能源价位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进程,但这种影响程度还不足以达到线性模型关系预期的影响。

5 结论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以来,经济的增长有了显著的成效,然而目前我国人均资源占有率与利用率还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为了促进工业化发展的速度,在经济体系改变以及构架调整等方面还将面临许多挑战。本篇论文主要从影响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论述。

参考文献

[1]腾藤.中国可持续发展[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2]陈耀邦.可持续发展战略读本[M].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

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篇7

[关键词]区域性经济中心;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贵港市

[作者简介]颜章雄,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严志强,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黄宗葵,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1-0101-0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它要解决的是人类无限发展的需求与自然资源有限性的基本矛盾,其着眼点在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最终关怀的是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当前西部大开发、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多重背景下,贵港市的经济建设面临着大好机遇。贵港市应充分认识其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实施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研究区概况

贵港市位于广西东南部,1996年6月调整建制建立地级市,下辖桂平市、平南县、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行政区划总面积10606km2,2004年末总人口为475.48万[1](P368)。贵港市地处广西最大的平原――浔郁平原中部,物产丰富,年内四季分明,水热充足,是广西重要的粮食、蔗糖、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建市以来,贵港市的经济发展迅速,“十五”时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财政收入比“九五”期末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2%。近年来,贵港市政府根据自身优越的港口条件和独有的区位优势,确立了把贵港市建设成为一个融工业中心、交通中心、商贸中心于一体的桂东南区域性经济中心的发展思路。以此为目标,大力实施“与东部对接、向首府靠拢”的区域发展战略,主动接受东部产业转移[2],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贵港市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的有利条件

(一)交通发达,区位条件优越

贵港市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内河港口和重要的水陆交通联运枢纽,是大西南东向出海最便捷的通道之一。黎湛铁路复钱、324和209国道、南宁至梧州二级公路、广州至南宁高速公路、西江航道交汇贯通全境。2005年末全市船舶运力达到75万载重吨,占广西水运运力的一半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002.3万吨,已跻身全国内河港口13强。“十五”期间,建成了兴六高速公路贵港段、西环南环一级公路、北环一级公路等多条等级较高的公路,一个沟通城乡、联接内外、高速便捷的区域通中心的雏形基本形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农业基础稳固

贵港市农业基础稳固,灌溉条件便利,防洪体系完善,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吨粮田、吨糖田、万元田建设效果显著。全市现有耕地80000hm2,盛产稻谷、甘蔗、黄豆、花生、茶叶等,是广西重要的商品粮、糖、果、禽畜水产基地,素有广西“鱼米之乡”美誉。目前全市已建成商品粮基地118667 hm2,糖蔗基地33334 hm2,石硖龙眼基地36667 hm2,荔枝基地23335 hm2,肉桂基地30015 hm2,八角基地13340 hm2,竹子基地13340 hm2,水产养殖基地18009 hm2。畜禽养殖、药材、烟叶、茶叶、桑蚕、莲藕、蔬菜等生产基地也具有相当规模。农业正朝着基地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三)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贵港市的铝、石灰石、金、银、镁、铜、铁等矿产资源丰富,其中三水铝矿藏储量达二亿多吨,居全国之首。石灰石的开发已形成了较大规模,目前全市有水泥生产企业23家,“十五”期末年产水泥达到了570万吨,预计“十一五”期间产量将达到2000万吨。贵港市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是广西重点发展的桂东南历史文化和宗教名胜旅游线路中心。闻名于世的桂平西山是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广西著名的佛教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田起义遗址,是著名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策源地;龙潭国家森林公园有广西“西双版纳”之称;还有千年古刹南山寺和中国道教第二十一洞天的“白石洞天”以及有南国“小三峡”之称的大藤峡,等等。

(四)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工业地位开始巩固

贵港经济过去一直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结构层次低。经过10多年的建设,目前全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已取得明显成效,工业地位开始巩固,形成了以制糖、造纸、化工、建材、冶金、机电、食品为主的工业体系。2005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98.5亿元,比建市之初的1996年增长了256%;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升,在“十五”期间达到54%,比“九五”期间的贡献率高出27.5个百分点;全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已由“九五”期末的43.8:21.4:35.5调整为目前的29.8:32.8:37.4,五年间第二产业比重增加了11.4个百分点。目前贵港市是全国机制白砂糖最大生产基地,全国水泥生产、出口的重要基地。

(五)投资环境日臻完善

近几年,贵港市加大了交通、城建、供电供水、邮政、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兴六高速公路贵港段、西环南环一级公路、北环一级公路等多条等级较高的公路;贵港港正在抓紧二期工程建设,工程完工后,贵港港年吞吐能力将达5000万吨以上;供电网络建设不断完善,电能除由南方电网供应外,地方年发电量达9万千瓦,供电能力达93万千瓦,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新建和改造了中山北路、金港大道等20多条总长度26公里的城市道路;先后制定和出台了《关于改善外来投资环境的若干规定》《贵港市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试行)》《关于对招商引资有功单位与人员实行奖励的办法》等一系列鼓励外来投资的优惠政策。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的外来投资者,2001―

2005年全市共引进外来投资项目874个,合同投资额352.3亿元,实际利用外来资金87.9亿元;先后引进了华强、华润、台湾水泥、海螺、华电、鱼峰集团、五菱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集团,注入资金200多亿元发展糖纸、火电、水泥、汽车等工业。

三、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人口因素

贵港市人口出生率已由1996年的16.11%下降至2005年的11.87%,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6年的11.87%下降至2005年的7.2%。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医疗条件不断改善,人口增长趋势仍然严峻,预计到2010年贵港市总人口将达500万。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将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压力,造成粮食供应困难,消除贫困难度增加,就业矛盾更为突出,环境压力不断增大。而且,全市人口年龄结构不合理,老年人口系数为8.65%,高于全区7.12%的水平,呈现出向老年型发展的趋势。人口素质不高,6岁以上人口中平均每万人仅有126人受过高等教育,低于全区每万人中有259人的平均水平;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为2.25%,妨碍人力资源的形成和提高。

(二)资源与能源因素

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贵港市人均耕地面积在1996-2005年呈持续递减趋势。目前全市人均耕地面积为0.043hm2,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0.053hm2的警戒线,也低于全区0.052hm2的平均水平。贵港市境内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40多种,但除了铝、石灰石、金等少数矿产储量较为丰富外,多数属于贫矿多,富矿少,共生伴生矿产多,综合利用少。境内水电能资源相对较丰富,水能总蕴藏量达160万千瓦以上,年发电量超过11亿千瓦时,但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严重短缺,难以满足冶金等高能耗工业的发展需要。

(三)自然灾害与环境因素

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贵港市的洪涝灾害严重。据资料统计,贵港市几乎每年都有水灾,只是灾害程度不同而已。1994年、1996年、1998年、2001年、2005年等几年发生的大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均超亿元。干旱是威胁贵港市的又一种自然灾害,因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建市以来,已出现过5次灾情较重的大旱,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另外,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据统计,目前市内5家糖厂排放的工业废水约占全市排放总量的80%,COD排放量占80%以上。制糖工业严重的结构性污染和区域性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贵港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城市生活垃圾量不断增加,造成水体、土壤、大气的严重污染;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造成了农村的水土污染及水土理化性能恶化。

(四)产业档次较低,缺乏技术依托

贵港市的工业产业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以制糖、造纸、建材、冶金、机电等富有特色的区域工业体系,但是就整体而言,工业产业的技术含量较低,缺乏高新技术产业。除了贵糖等少数大型企业外,多数企业用于投入技术进步的财力和人力非常有限,且只能满足于一般性的工艺研究,无力开展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大部分工业企业以粗加工、初级品加工和资源型企业为主,导致工业产品档次不高,高精深加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很少,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不足,从而制约了区域特色经济的产品升级和更新换代。

(五)龙头企业数量少,缺乏集群优势

制糖业是目前贵港市的主要支柱产业,除了贵糖、甘化等少数几家大型企业外,全市的龙头企业数量少,缺乏知名品牌。制糖业虽然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是如果从研发、加工、设计和营销等综合能力角度考虑,就会发现其产业综合发展能力相对单薄,产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营销控制能力还不强,还未能起到资产连接作用和集群凝聚作用,与发达地区先进产业相比,其深度和国际化程度也不够。而在建材、冶金、食品、化工、医药等其他行业中,生产企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发育程度低,产品、产业链纵向延伸与相关服务业横向扩张远远不够,竞争关系大于协作关系,空间集聚还没有形成初级水平的产业集群,缺乏市场竞争优势。

(六)经济发展所需的配套支撑能力薄弱

由于建市时间不长,贵港市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所需要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乃至居住环境还不能满足需求。目前市内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体系不完善,加上当前金融机构惜贷、慎贷,发展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需要依赖外来投资;市内缺乏一批高校和专业研究开发机构,集聚高级技术产业人才的环境不优,创业创新成本过高,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不足;原有的城市功能、城市容量、城市生活设施及环境不适应贵港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的现状;建设区域性工业中心和商贸中心所需的信息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四、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对策

(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应重视全市的人口规划与发展,坚持发展经济和控制人口两手抓,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的高度协调[3](P28)。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使人口的快速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力争在2010年把全市人口控制在500万以内;实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多渠道扩大教育投入;合理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1.坚持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放在首要位置。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而人们身心健康的保证和生存环境的改善则是生活质量提高的最终体现。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放在首位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西江流域暴发的多次洪涝灾害,除了与自然气候因素有关外,与西江中上游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加大环境基础建设投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制定本市的区域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则,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就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活例子。通过建立工业生态示范园区,将一产品产生的污染物作为另一产品生产的原料利用,形成企业产品间相互依靠、互为上下游的工业生态链,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应将示范园区的成功经验在全市推广,这样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为区域环境污染的整治提供新

模式。

3.加大对工业排污和生活排污的控制和治理。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搞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和工业废物处理;加强立法,控制汽车尾气污染和噪音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对于在郊区和农村兴办的小水泥厂、小造纸厂等小企业,严重污染土壤、河流和空气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坚决实行关停并转。

(三)突出区域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

首先,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实施“港口带动”战略,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集散中心功能,以此来拉动和促进商业与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抓紧建设和培育粮食市场、建材市场、中药材市场、煤炭市场等专业市场群体,打造区域商贸中心。其次,利用自身稳固的农业基础及有利的灌溉条件,做好吨粮田、吨糖田、万元田的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强粮、糖、水果、禽畜水产基地的建设,使农业朝着基地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最后,利用市内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大力推进景区建设,培育、打造旅游线路精品,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加速优势企业规模化,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首先,以制糖工业为突破口,稳定壮大糖纸、建材、冶金、化工、食品、制药、饲料、农产品加工等工业板块,通过做大做强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形成规模经济。其次,打造好江南工业园区、临港工业集中区和“玉贵走廊”工业经济带,以此为依托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创建建材、糖纸、饲料、机电等工业生产基地,形成一个开放式、生态式、关联度大、辐射力强的产业集群链[4];通过产业集聚,可以利用开发区现有的环境优势,最大程度地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减少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吸引国内外的资本和人才,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5]。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结合本市的自身特点和区域比较优势,准确把握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不断创新,努力形成和发展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为全市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竞争力的保证。

(五)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加强区域间经济技术合作

贵港市要建设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做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摒弃落后的生产方式,引进和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高新技术产业;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科技的进步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改善和提高区域的环境质量。另外,贵港市要发展经济必须加强与相关区域的经济技术合作,因为区域经济是一种与其他区域紧密联系的循环经济,而不是封闭经济。尤其要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现资源和要素的互补,拓宽市场销路。

(六)增强政府服务功能,完善配套支撑能力

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增强主动服务意识,要善于在信息支持、管理咨询、人才培训、企业融资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建立健全的信息服务体系;要多听取企业的想法和呼声,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面临的一些重点和深层次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当前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继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来人才落户,保证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继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形象。只有通过引导各方力量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舆论环境、政策法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覃远通.贵港:努力构建桂东南区域性经济中心[J].当代广西,2006,(2).

[3]王关义.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篇8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经济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c)-0160-01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路途是漫长的,在这条道路上,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审时度势,以现代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在保障其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产业调整和市场融合性调整。

1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迫切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发展农业现代化其本质就是带来全中国人民共同奔向现代化的新生活。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并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已经根深蒂固,虽然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农村的现代化耕种技术已经全面推广,并获得了较好的产业成效,但是现代化发展的链条化结构还是不稳定,除了应用现代化耕种技术以外,其余的类似于营销、技术推广等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推广还远远不够,其不均衡发展已经构成中国现代化崛起的重大约束瓶颈,其薄弱地位亟需改变。如何在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不仅关系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农村现状根本改进,而且还关系到整个和谐社会建构和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实现[1]。

2现代化农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自然资源的局限

农业是依靠自然资源生产的基础产业,当今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却很少,加上非法占用土地的现象屡禁不止,耕地、水源等自然资源的局限十分明显。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要有自然资源作为基础条件,在自然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很多农业现代化整合计划就只能搁浅。

2.2 农业信息化发展缓慢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点内容,对于农户来说其种植、养殖的各项产业都需要有足够的市场信息作为支持,但是目前我国的90%以上的农户还停留在依靠自己的判断能力来决定种植项目和养殖时间,这样的情况就造成了蔬菜市场和肉制品市场出现价格浮动,相应的农户的经济效益也变得不稳定,扩大再生产的信心降低,低投入的农户工作成为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模式[2]。

2.3 劳动力不足

受现代化农业耕种技术的影响,农业生产变得较为轻松,这样就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向城市了,农村青壮年劳力的转移,使得农村产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降低,新的技术缺少了人力技术传播的支持,很多新型技术不能引入,得不到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实验的机会。

2.4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我国大部分农业乡镇企业处于困境之中,产品结构与周边地区雷同,随着农业的生产专业化、地域集中和规模扩大,各种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起来。这些问题都归结于产业化程度过低,农业没有形成程序化的建设模式,独立的产业结构使得多种问题凸显,短期利益不能长期地发展现代化农业,也不能长期保证广大农民的基本利益。

3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3.1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带动农村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及加速农村城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农业信息化建设事关我国农业现代化战略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例如:农产品网络营销是建立在互联网之上,借助互联网特性来实现农产品的销售与经营活动的一种营销手段。具有跨越时空、覆盖面广、高效率等特点。通过开展网络营销活动,农产品企业可以扩大市场、提高营销活动的效率、降低产品成本等等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还需要有政府的调节,政府部门应该建立相应的网络营销平台,开设专门的网络营销绿色通道,保证农民的产品有更广阔地营销天地。另外信息化建设也必须要通过地区网络来加强对各种农产品价格的列举和短期产品价格的预测,通过信息网络来保护农户的利益。总之,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也必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2 大力发展农业先进技术

从农业技术角度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进而实现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改善民生、安稳民意的目标。在大力发展农业先进技术之初应该首先分析当地的农业优劣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状况,然后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全面的农业现代化指标,采用层析分析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计算各级权重,构建一个农业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然后根据这些指标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技术的开展。使得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当然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是在农业技术员的技术传授下开展的,但是也需要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才可以,所以村组织应该鼓励家庭中留有1名年轻劳动力,保证农业先进技术的有效推广。

3.3 发展“以工带农”的市场经济模式

农业现代化及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在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弱势群体的农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阻碍,为了更好地稳定农业发展,以工带农的策略日渐成为经济社会和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焦点和关键。具体措施就是通过发达的工业发展实现农业建设的扩大,实现农业结构的区域化布局,大规模的农业发展能够加快农产品“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使得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更具有紧密度,将农业的多种产业联合起来共同进入市场环境。这种经济发展途径其本质就是农业市场发展的现代化体现,将农业全面推向市场经济,进而推进农民进入现代化的生活和农村的现代化升级,进一步升级“农业”,为“农业”迈向现代化作出贡献。

总之,农业现代化发展应该认清当前存在的相关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先进技术、发展“以工带农”的市场经济模式,全面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