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安全风险分级方法8篇

时间:2023-08-07 09:23:59

安全风险分级方法

安全风险分级方法篇1

关键词:安全隐患管理;安全隐患定级;风险管理;风险评估;资产全寿命周期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2-0186-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2.090

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繁荣了经济和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现代化大生产隐藏了众多的潜在危险。就电力系统而言,电力网络不断扩展,网络构成及网络控制更加复杂,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高电压、大电流、长距离输电使电网稳定问题愈加突出。现代化的工业和人民生活对电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电力可靠性和电压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电力设备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国内电力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总结,已逐渐拥有完善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方式。但是基层工作人员在进行隐患排查时或是根据主观经验判断或是依照范例进行对比,各种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将隐患的严重程度量化。本文主要是借鉴基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的风险评估法,对事件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量化分析,以定量方法确定安全隐患分级,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安全隐患的严重情况。

1 安全隐患概述

1.1 安全隐患定义与分级

安全隐患具体指安全风险程度较高,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作I场所、设备设施、电网运行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方面的缺失。

根据可能造成事故后果的影响程度,目前电力企业安全隐患分为Ⅰ级重大事故隐患、Ⅱ级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和安全事件隐患四个等级。其中,Ⅰ级重大事故隐患和Ⅱ级重大事故隐患合称为重大事故隐患。

1.2 安全隐患定级方法

1.2.1 主观判断法。主观判断法是指工作人员在汇总现场情况后,征询有关专家(一般是基层骨干)的意见,对意见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客观地综合多数专家经验与主观判断,做出合理估算,经过反馈和调整后,对安全隐患进行定级的方法。主观判断法的优点是方法简便易行,定级较快。

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隐患标准”,基层工作人员在隐患判断、认定、分级等具体工作中,往往只能依据自身专业知识进行主观判断,宽严程度随人、随单位而变,造成安全隐患定性不准、分级不当、判定标准不一致、隐患信息不翔实等问题。

1.2.2 范例辨识法。范例辨识法是指工作人员参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范例,依据其中编制在列已确定的安全隐患,对比实例、分类样本、描述、文字说明等形式的表述,在实际工作中排查认定安全隐患。

这种方法有效提高了相关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员工和管理人员排查发现安全隐患、给隐患分级分类的准确性,切实促进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开展,范例辨识法本质上仍属于一种定性方法。

1.3 借鉴资产全寿命风险管理思路辅助定级

上述定性方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电力企业基层人员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认知程度有限、生产系统已有设备缺陷管理流程和隐患排查治理流程之间存在差别,所以无论是主观判断法还是范例辨识法均存在一定局限性。我们可以借鉴资产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的思路,采用一种定量方法来辅助安全隐患定级。安全隐患具有安全风险程度较高的特征,因此就可以采用量化风险的基本思路,用资产全寿命周期的风险评估法为安全隐患定级。风险评估法较上述方法,主要在于合理考虑事件发生可能性,同时扩展事件影响程度的维度。

2 基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的风险评估方法

2.1 基于资产全寿命周期风险评估方法

按照风险评估标准,采取既定的评估方法,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风险影响程度两个方面进行量化,综合评定风险值和风险等级:

风险(Risk)=风险发生的可能性(P)×风险影响程度(F)

式中:R为风险值;P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F为风险影响程度。

2.2 定量计算风险

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各专业也可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对风险评估标准进行适当调整,选择不同的维度或者增加风险评估模型进行识别和评估,但不同评估标准对风险等级的划分应保持一致。本文将以全面风险评价为主要模型工具。

2.2.1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P。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为五个级别,分别是极低、低、中等、高、极高。对应业务发生频率为:可能每5年以上发生该类风险(概率极低);可能每1~5年发生该类风险(概率低);可能每年发生该类风险(概率中等);可能每半年发生该类风险(概率高);可能每月发生该类风险(概率极高)。以上依次对应1~5分。

2.2.2 风险影响程度F。风险影响程度从电网安全、人员伤亡、社会形象、直接经济损失四个维度分析确定,选取四个因素的最高值作为损失度。每个维度的风险影响程度分为五个级别,并依次对应1~5分。该五个级别的取值参照《资产全寿命风险评估模型》所定义的取值范围,结合公司对人身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的承受能力调整后确定。

即:

F=Fmax=Max(F1,F2,F3,F4)

电网和设备安全。将电网安全风险损失度分为五个级别,分别是较小、一般、较大、重大、严重。具体内容执行国家相关标准法规所定级别划分标准,对应影响程度分别为《国家电网公司安全事故调查规程》中定义的七级至一级电网和设备事件;人员伤亡。将人员伤亡风险损失度分为五个级别,分别是较小、一般、较大、重大、严重。对应影响程度为人员从轻伤至一至四级人身伤亡事故。

社会影响。将社会形象风险损失度分为五个级别,分别为较小、一般、较大、重大、严重。对应影响程度为在县域至国际范围不等;直接经济损失。将直接经济损失风险损失度分为五个级别,分别为较小、一般、较大、重大、严重。对应影响程度为1000万元至数亿元不等。

2.3 确定风险等级

2.3.1 一般风险。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低或风险发生后对公司的综合损失度较小的风险(1≤风险值≤4)。

2.3.2 中等风险。介于一般风险与重大风险之间的风险(4

2.3.3 重大风险。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高,且发生后对公司的综合损失度较大的风险(9

Y轴:P(可能性)

X轴:F(影响程度)

图1 风险评估矩阵

例如:上图中A点风险值为2,属于一般风险;B和C点风险值都为12,属于重大风险。

2.4 安全隐患与风险分级对应

3 基于资产全寿命的风险评估

以下实例选自某电力企业安全隐患管理平台,将对采用风险评估法定级的结果与传统定级方法的结果做出比较。

3.1 实例简介

某电力公司2014年7月15日检修公司500kV XXXX5322线#45-#47杆塔(15米)100MW光伏项目施工隐患。500kV XXXX5322线#45-#47杆塔(15米)100MW光伏项目施工中,大型作业机具距离带电导线较近,现场作业人员较多,且该隐患可能一定时期内较长时间存在,易造成安全距离不够导致线路故障跳闸和人员群体伤亡事故发生。

3.2 传统评估分级

可能导致后果: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安全事故调查规程》2.2.7.1条,35千伏以上输变电设备异常运行或被迫停运,并造成减供负荷者,构成七级电网事件。如果造成人员伤亡依据不同的人数构成不同等级的人身事故。

采用范例辨识法,查询“输电专业”“违章施工”相关条目,条目描述“线路保护区内起重作业,不能保证安全距离:220kV ××线#36~#37,110kV ××线#29~#30塔间通过××钢材市场,导线最低点离地仅15米,钢材市场起吊作业频繁,易造成线路跳闸和人员触电事故”,属于“一般隐患”。

3.3 采用基于资产全寿命的风险评估分级

计算风险值:

P取值4――公司可能每半年发生该类风险(概率低)

F1取值1――符合《国家电网公司安全事故调查规程》的七级及以下级电网事件(风险损失度较小)

F2取值4――3人及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及以上50人以下重伤(风险损失度较大)

F3取值2――在地市范围内受到影响,但该影响需要一定时间、付出一定代价消除(风险损失度一般)

F4取值1――100万元以下(风险损失度较小)

F=Fmax=Max(F1,F2,F3,F4)=Max(1,4,2,1)=4

R=P*F=4*4=16

确定风险等级和隐患分级:风险值为16,介于(9,25),根据附表的划分等级属于重大风险。

3.4 比较和结论

风险评估得出的安全隐患分级和原系统录入时评估的等级不一致,原因是本次事件评估人员未充分考虑事件发生可能性较高、长期存在且现场人员多等因素。同时,本事件可能引起较严重的人身伤亡事故,须引起充分重视,评估人员低估了其影响程度。

4 结语

电力企业安全隐患分级工作,是[患排查治理的基础。安全隐患分级工作,目前普遍采用的主观判断法和范例辨识法,经过不断改良和完善,已经可以较大满足实际工作需要。采用基于资产全寿命的风险评估法,对事件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量化分析,定性结合定量能更有效核证,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基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的风险评估法,将能重点应用于需要特别关注的、可能成为工作焦点的一些隐患的管理,可以更加准确、科学地对隐患进行定义和定级。

采用基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的风险评估法虽然能通过定量计算的方法对安全隐患辅助定级,但仍需注意其局限性:(1)虽然基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的风险评估法适用面较广,但由于风险评估所采用的取值范围的局限性和通用性,其评估结果有时不能准确反映出管理者期待的个性化结果,宏观的变量取值可能难以反映微观的事件本质,即客观性和主观性不能完全统一,有时应根据企业承受风险能力和实际情况对理论取值进行调整;(2)基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的风险评估法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工作量较大,无法完全替代现有定级方法,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应筛选出有上述特定隐患或存在争议的实例加以运用。

相信在今后电力企业安全隐患分级工作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基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的风险评估法会得到进一步完善,更能确切的指导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全面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安全事故调查规程(国家电网安监[2011]2024号)[S].2011.

[2] 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范例(一)(国家电网安监[2010]68号)[S].2010.

安全风险分级方法篇2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对我国食品安全建设的作用不言而喻,其中明确了食品安全工作实行风险管理的原则,并提出了实施风险分级管理的要求。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了《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问答,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解读。

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风险管理 术语》(GB/T 23694-2013),风险指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风险管理是在风险方面,指导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是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结合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类别、经营业态及生产经营规模、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和监督管理记录情况,按照风险评价指标,划分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并结合当地监管资源和监管能力,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的不同程度的监督管理。

《办法》的适用范围

《办法》适用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所有获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的食品生产、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等食品生产经营者及食品添加剂生产者实施风险分级管理。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等特殊食品的生产经营实施风险分级管理适用本《办法》。

食品生产经营风险等级的划分依据

《办法》第七条规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风险等级划分,应当结合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风险特点,从生产经营食品类别、经营规模、消费对象等静态风险因素和生产经营条件保持、生产经营过程控制、管理制度建立及运行等动态风险因素,确定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并根据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督检查、监督抽检、投诉举报、案件查处、产品召回等监督管理记录实施动态调整。

食品生产经营风险等级如何确定?

《办法》规定了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风险分级管理的方法,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只需要每年进行一次风险等级评定,下一年度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风险等级根据上一年度风险等级以及《办法》规定的条件相应进行调整,从而明确下一年度的风险等级。新开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风险等级,既可以按照《办法》规定的量化评价程序,通过量化分级评定,也可以按照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静态风险分值确定。

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从低到高分为A级风险、B级风险、C级风险、D级风险四个等级。风险等级的确定采用评分方法进行,以百分制计算,其中静态风险因素量化风险分值为40分,动态风险因素量化风险分值为60分。分值越高,风险等级越高。风险分值之和为0-30(含)分的,为A级风险;风险分值之和为30-45(含)分的,为B级风险;风险分值之和为45-60(含)分的,为C级风险;风险分值之和为60分以上的,为D级风险。

风险等级评定的基本程序

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风险等级评定,一是调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许可档案,根据静态风险因素量化分值表所列的项目,逐项计分,累加确定食品生产经营者静态风险因素量化分值。二是结合对食品生产经营者日常监督检查结果或者组织人员进入企业现场按照《动态风险评价表》进行打分评价确定动态风险因素量化分值。需要说明的是,新开办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可以省略此步骤,可以按照生产经营者静态风险分值折算确定其风险分值。对于食品生产者,也可以省略此步骤,而是按照《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现场核查评分记录表》折算的风险分值确定。三是根据量化评价结果,填写《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确定表》,确定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四是将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评定结果记入食品安全监管档案。五是应用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结果开展有关工作。六是根据当年食品生产经营者日常监督检查、监督抽检、违法行为查处、食品安全事故应对、不安全食品召回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记录情况,对辖区内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下一年度风险等级进行动态调整。

食品生产经营风险等级的相关应用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结合当地监管资源和监管水平,合理确定企业的监督检查频次、监督检查内容、监督检查方式以及其他管理措施,作为制订年度监督检查计划的依据。另外,风险分级的结果也可用于通过统计分析确定监管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排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分类系统及数据平台,记录、汇总、分析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信息,实行信息化管理;确定基层检查力量及设施配备等,合理调整检查力量分配。

如何通过风险等级确定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监督检查频次?

《办法》对不同风险等级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监督检查频次做出了明确规定。

(一)对风险等级为A级风险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原则上每年至少监督检查1次;

(二)对风险等级为B级风险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原则上每年至少监督检查1-2次;

(三)对风险等级为C级风险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原则上每年至少监督检查2-3次;

(四)对风险等级为D级风险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原则上每年至少监督检查3-4次。

具体检查频次和监管重点由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确定。

安全风险分级方法篇3

关键词:电子政务外网;等级保护测评;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4-8337-02

1 等级保护背景下的电子政务外网风险评估

电子政务外网提供非的社会公共服务业务,全国从中央各部委、到省、市、县,已经形成了一张大庞大的网络系统,有的地方甚至覆盖到了乡镇、社区村委会,有效提高了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效率。今后凡属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范畴及不需在国家电子政务内网上部署的业务应用,原则上应纳入国家政务外网运行,它按照国家政务外网统一规划,建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统一的网络信任体系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措施。

随着政务外网的网络覆盖的扩大及接入的政务单位越来越多、政务外网应用的不断增加,各级政务移动接入政务外网的需求也在增加,对政务外网的要求和期望越大,网络安全和运维的压力也越大,责任也更大。由于政务外网与互联网逻辑隔离,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经济调节等业务应用及公务人员移动办公、现场执法等各类的需要,网络和电子政务应用也成为境外敌对势力、黑客等攻击目标。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大量使用,也对电子政务外网网络的安全防护、监控、管理等带来新的挑战。按照国家政务外网统一规划,建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统一的网络信任体系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措施是必须的。

为保障电子政务外网的安全有效运行,我们应以风险管理理念来统筹建设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在国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大背景下,2011年国家信息中心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通知》,强化了电子政务外网的等级保护制度以及等级测评要求,要求对政务外网开展等级测评,全面了解和掌握安全问题、安全保护状况及与国家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相关要求存在的差距,分析其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并根据风险进行整改[1]。

系统安全测评、风险评估、等级测评都是信息系统安全的评判方法[2,3],其实它们本没有本质的区别,目标都是一样的,系统安全测评从系统整体来对系统的安全进行判断,风险评估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对系统的安全状况进行评判,而等级测评则是从等级保护的角度对系统的安全进行评判。不管是系统安全测评[1]、风险评估、等级测评,风险的风险与计算都是三者必不可少的部分。

2 电子政务主要风险评估方法简介

电子政务外网风险评估有自评估、检查评估、第三方评估(认证)评估模式,都需利用一定的风险评估方法来进行相关风险的评估。从总体上来讲,主要有定量评估、定性评估两类。在进行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采用的主要风险评估方法有:OCTAVE、SSE-CMM、FAT(故障树方法)、AHP (层次分析)以及因素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德尔菲法、聚类分析法、决策树法、时许模型、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风险评估模型的方法可以运用马尔可夫法、神经网络、模糊数学、决策树、小波分析等[4-6]。OCTAVE 方法是一个系统的方法,它从系统的高度来进行信息安全的安全防护工作,评估系统的安全管理风险、安全技术风险,它提高了利用自评估的方式制定安全防范措施的能力。它通过分析重要资产的安全价值、脆弱性、威胁的情况,制定起风险削减计划,降低重要资产的安全风险。电子政务外网需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其它评估方法,根据电子政务外网实际,本设计基于OCTAVE 评估模型,设计了一个电子政务外网风险分析计算模型。

3 基于OCTAVE模型的一个电子政务外网风险计算模型设计

3.1 风险评估中的资产、威胁、脆弱性赋值的设计

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是评价资产的三个安全属性。风险评估中的资产价值不是以资产的经济价值来衡量,而是由资产在这三个安全属性上的达成程度或者其安全属性未达成时所造成的影响程度来决定的。

资产价值应依据资产在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上的赋值等级,经过综合评定得出。综合评定方法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对资产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最为重要的一个属性的赋值等级作为资产的最终赋值结果;也可以根据资产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不同等级对其赋值进行加权计算得到资产的最终赋值结果。本设计模型根据电子政务外网的业务特点,依据资产在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上的赋值等级进行加权计算(保密性α+完整性β+和可用性γ),α、β、γ为权重系数,权重系数的确定可以采用专家咨询法、信息商权法、独立性权数等。本设计方案采用专家咨询法。资产、威胁、脆弱性的赋值可以从0-10,赋值越高,等级越高。

脆弱性识别是风险评估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脆弱性是资产本身存在的,如果没有被相应的威胁利用,单纯的脆弱性本身不会对资产造成损害。脆弱性识别的依据可以是国际或国家安全标准,也可以是行业规范等,如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CNVD)漏洞通报、CVE漏洞、微软漏洞通报等。

资产、威胁、脆弱性的识别与赋值依赖于专家对三者的理解,不同的人员对三者的赋值可能不同,甚至差别很大,可能会不能真实的反映实际情况。为了识别与赋值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来进行修正。本设计采用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去获取资产、威胁、脆弱性并赋值、最后采用群体决策方法确定资产、威胁、脆弱性的识别与赋值。这样发挥了三个方法的特点,得到的赋值准确性大大提高。

判断威胁出现的频率是威胁赋值的重要内容,评估者应根据经验和(或)有关的统计数据来进行判断[7]。判断威胁出现的频率是可能性分析的重要内容,如果仅仅从近一两年来各种国内、国际组织的对于整个社会或特定行业的威胁及其频率统计,以及的威胁预警等来判断是不太准确的,因为它没有与具体的电子政务外网应用实际联系起来,实际环境中通过检测工具(如IPS等)以及各种日志发现的威胁及其频率的统计也应该考虑进去。

本设计模型采用综根据经验和(或)有关的统计数据来进行判断,并结合具体电子政务外网实际,从历史生产系统的IPS等获取各种威胁及其频率的统计,并采用马儿可夫方法计算出某个时段内某个威胁发生的概率。马尔可夫方法是一种定量的方法,具有无后效性的特点,适用于计算实时的动态信息系统威胁发生概率。它利用IPS等统计某一时段的发生了哪些威胁,构建出各种威胁之间的状态转移图,使用马尔可夫方法计算出该时段内某个威胁发生的概率。计算出的威胁发生概率结果可以进行适当的微调,该方法要求记录的样本具有代表性。

3.2 风险计算模型设计

通常风险值计算涉及的风险要素为资产、威胁、和脆弱性。 在完成了资产识别、威胁识别、脆弱性识别,以及已有安全措施确认后,将采用适当的方法与工具确定威胁利用脆弱性导致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综合安全事件所作用的资产价值及脆弱性的严重程度,判断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对组织的影响,即安全风险计算。

风险值=R(资产,威胁,脆弱性)= R(可能性(威胁,脆弱性),损失(资产价值,脆弱性严重程度))。可根据自身电子政务外网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风险计算方法计算风险值,如目前最常用的矩阵法或相乘法等。矩阵法主要用于两个要素值确定一个要素值的情形,相乘法主要用于两个或多个要素值确定一个要素值的情形。

本设计模型采用风险计算矩阵方法。矩阵法通过构造一个二维矩阵,形成安全事件的可能性与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之间的二维关系;相乘法通过构造经验函数,将安全事件的可能性与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运算得到风险值。

在使用矩阵法分别计算出某个资产对应某个威胁i,某个脆弱性j的风险系数[Ri,j],还应对某个资产的总体安全威胁风险值进行计算,某个资产总体风险威胁风险=Max([Ri,j]),i,j=1,2,3…。组织所有资产的威胁风险值为所有资产的风险值之和。

3.3 对风险计算模型的改进

在风险值=R(A,T,V)的计算模型中,由资产赋值、危险、脆弱性三元组计算出风险值, 并没有把安全防护措施因素对风险计算的影响考虑在内,该文把风险值=R(A,T,V)改进为风险值=R(A,T,V,P),其中P为安全防护措施因素。P因素不仅影响安全事件的可能性,也影响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把上面的公式改进为风险值=R(L(T,V,P),F(Ia,Va,P ))。对于L(T,V,P),F(Ia,Va,P )的计算可以采用相乘法等。如果采用矩阵法,对L(T,V,P)的可以拆分计算L(T,V,P)=L(L(T,V),L(V,P))。

在计算出单个资产对应某个脆弱性、某个威胁、某个防护措施后的风险值后,还应总体上计算组织内整体资产面临的整体风险。单个风险(一组风险)对其它风险(一组风险)的影响是必须考虑的,风险之间的影响有风险之间的叠加、消减等。有必要对风险的叠加效应、叠加原理、叠加模型进行研究。

3.4 风险结果判定

为实现对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可以对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等级化处理。可将风险划分为10,等级越高,风险越高。

风险等级处理的目的是为风险管理过程中对不同风险的直观比较,以确定组织安全策略。组织应当综合考虑风险控制成本与风险造成的影响,提出一个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对某些资产面临的安全风险,如果风险计算值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则该风险是可接受的,应保持已有的安全措施;如果风险计算值高于可接受范围的上限值,则该风险是不可接受的,需要采取安全措施以降低、控制或转移风险。另一种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的办法是根据等级化处理的结果,不设定可接受风险值的基准,对达到相应等级的风险都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关于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通知[政务外网[2011]15号][Z].2011.

[2] 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和安全测评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EB/OL].http:///faq/faq.php?lang=cn&itemid=23.

[3] 赵瑞颖.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安全测评三者的内在联系及实施建议[C].第二十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5.

[4] 李煜川.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以数字档案馆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1.

[5] 陈涛,冯平,朱多刚.基于威胁分析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11(8):94-99.

安全风险分级方法篇4

关键词:地铁隧道工程;决策模型;安全风险分析;可靠性

随着我国地铁工程建设高峰的到来,地铁工程建设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尤其是全国各城市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事故均呈上升趋势。为保证地铁建设的顺利进行,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地铁隧道区间施工过程中必须系统全面的考虑安全风险因素。但是目前我国地铁工程建设中,普遍采取主观经验判断施工安全风险的方法进行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未系统客观的开展安全风险评价工作;即使进行了安全风险分析的地铁工程,也没有将安全风险分析工作及其成果有机的结合到施工决策过程中,从而容易引发地铁隧道区间施工的决策失误,本质上致使隧道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对基于主观经验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模型的分析和调整,引入信息(知识)价值与安全风险分析可靠度概念,构建基于安全风险分析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模型。通过决策结果的比较,讨论了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及其影响因素;同时进行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的可靠性分析,量化安全风险分析结果对地铁隧道施工决策的影响,为科学、安全的进行地铁隧道施工提供决策支持和重要保障。

1 基于主观经验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模型

1.1 决策单元的划分与变量空间的构成

设整条地铁线路由若干段隧道区间组成,每段隧道区间构成一个独立的决策单元。考虑安全风险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问题由以下变量空间构成:

(1)风险状态空间R={R1…Ri…Rn…}由n个施工安全风险等级组成。施工安全风险等级由隧道区间的地质水文环境、工程周边(既有建筑物、地下管线)环境、区间长度、计划工期、施工管理等因素共同决定;

(2)施工方法空间S={S1…Sk…Sl…}由l种隧道区间施工方法组成。目前隧道区间的施工方法主要有明挖法、盖挖法、暗挖法、盾构法;具体工程中这些方法又可以细分为多种不同的施工工法,如暗挖法可分为全断面法、台阶法、CRD法等;

(3)成本空间C=(Cki)l×n由安全建造成本矩阵构成,其中Cki由Sk∈S和Ri∈R决定,表示在某种安全风险等级的情况下,采用某种施工方法进行施工时,考虑施工过程中必要的安全生产投入和预期损失值后的建造成本。

1.2 风险状态空间的概率表达

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是以风险状态空间的概率信息为基础的,工程实际中风险状态空间的概率通常根据决策者的主观经验判断设定。因此,某段隧道区间的施工安全风险等级可用施工安全风险等级先验概率矩阵P表示为:

P=[p1…pi…pn]

其中pi表示该段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等级为i级的先验概率。

1.3 决策结果

以第m段隧道区间为例,通过主观经验设定的施工安全风险等级先验概率矩阵P,进行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的结果应为:

(1)

这时选择的施工方法所对应的安全建造成本期望值最小。

2 基于安全风险分析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模型

以上决策过程是在未进行系统安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决策信息的来源主要是决策者的经验知识,容易导致决策结果带有过多的主观性和任意性,为地铁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本质上的隐患。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在决策阶段进行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充分收集获取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的信息,以提高决策信息的真实度、完整度、可信度,从而修正上述决策模型中状态变量空间的概率信息,支持决策者做出科学决策。为了将安全风险分析工作及其成果有机的结合到施工决策过程中,在上述决策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基于安全风险分析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模型。

2.1 变量空间的调整

除上述模型中的三个变量空间外,本模型引入以下变量空间:

(1)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成本变量CRA。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成本CRA是指一系列安全风险分析工作的总费用,包括工程详勘、建筑物管线调研、安全风险辨识、安全预评价、RAMS咨询等。

(2)安全风险分析可靠性空间SAR。安全风险分析可靠性反映安全风险分析结果真实、有效、可信的状态属性,用安全风险分析可靠性矩阵SAR=(pSARi|Rj)n×n表示,其中pSARi|Rj(0≤pSARi|Rj≤1)由安全信息(知识)价值变量ε决定,表示工程实际中安全风险等级为j级的隧道区间,经过安全风险分析后得出安全风险等级为i级的概率。

2.2 风险状态空间的概率表达

进行成本为CRA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后,决策者便可以在收集获取的安全信息(知识)基础上进行决策,通过安全风险分析可靠性矩阵对风险状态空间的概率信息进行修正,得出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等级的后验概率。

(1)安全风险分析可靠性空间的概率表达

为进行安全风险分析可靠性空间的概率表达,引入安全信息(知识)价值变量(0≤ε≤1)。这里,决策者所掌握的安全信息(知识)即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时所掌握的安全风险分析成果;而完全信息(知识)条件是一种理想状态,表示决策者在决策时拥有关于风险状态的完全确定性信息(知识)。

由安全风险分析可靠性及其矩阵定义可知,pSARi|Rj是信息(知识)价值变量ε的函数,即pSARi|Rj=fij(ε)。因此,安全风险分析可靠度矩阵可表示为SAR=[fij(ε)]n×n,其中,0≤fij(ε)≤1;每列之和;当ε=1时,即完全信息(知识)条件下有且。

(2)风险状态空间的后验概率表达

设某段隧道区间经过安全风险分析后得出安全风险等级为i,则其实际安全风险等级为j的后验概率PRj|SARi可用贝叶斯公式计算得出:,其中PSARi是该段隧道区间经过安全风险分析得出安全风险等级为i的全概率,即。

2.3 决策结果

以第m段隧道区间为例,在经过安全风险分析得出该段隧道区间安全风险等级为i级且采用施工方法k时的安全施工成本期望值为。因此,第m段隧道区间基于安全风险分析进行施工决策的结果应为:

(2)

考虑理想状态下,即完全安全信息(知识)条件下,有且,则第m段隧道区间基于安全风险分析进行施工决策的结果应为:

(3)

3 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及其可靠性

3.1 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

相比于基于主观经验的决策结果,完全安全信息(知识)条件下的决策收益为EVPA=E[CPerfect Analyse]-E[CNo Analyse]。由于完全安全信息(知识)条件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工程中不可能保证,故EVPA没有实践意义。

相比于基于主观经验的决策结果,基于成本为CRA的安全风险分析所获得的决策收益EVPA=E[CGeneral Analys]-E[CNo Analyse]。因此,成本为CRA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EVRA=EVGA-CRA。

对于特定地铁工程而言,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等级概率矩阵P、安全建造成本矩阵C可视为已知条件(常量),因此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EVRA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1)安全风险分析成本CRA。一般的,随着安全风险分析成本CRA的提高,基于安全风险分析所获得的决策收益EVGA逐渐增加,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EVRA先逐渐增加;到达峰值后逐渐减少。CRA、EVGA、EVRA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的影响因素示意图

(2)安全风险分析可靠性矩阵SAR。进行成本为CRA的安全风险分析后,SAR主要通过安全信息(知识)价值变量ε影响EVRA,表现为CRA所对应EVRA曲线上某点的垂直偏移量,如图1所示。

3.2 EVRA的可靠性分析

上述安全风险分析可靠性矩阵SAR对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EVRA的影响,可以通过可靠度理论进行以下分析:

(1)EVRA的极限状态方程。设某段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等级先验概率矩阵P、安全建造成本矩阵C已知,进行成本为CRA的安全风险分析后,令安全风险分析可靠度矩阵SAR=[fij(ε)]n×n为随机变量空间,则EVRA极限状态方程为EVGA=CRA, 有:

当EVGA-CRA>0时,EVRA为可靠状态,可靠概率为P(EVRA>0);

当EVGA-CRA

当EVGA-CRA=0时,EVRA处于临界状态。

(2)EVRA的可靠性指标。可靠性指标β是根据随机变量空间SAR的不确定性用来衡量EVRA失效概率的指标。在本文中,随机变量空间定义为X={f11(ε),...,fnn(ε)},且fij(ε)服从正态分布,利用一次二阶矩理论,可靠性指标为:

(4)

其中EX为随机向量X的均值向量,∑-1X表示随机向量X的协方差矩阵∑X的逆矩阵,X∈Ω表示随机向量空间X={f11(ε),...,fnn(ε)}在失效面EVGA

(3)EVRA的可靠概率

根据可靠性指标β的定义,可以求出EVRA的可靠概率为:

(5)

因此,通过可靠度理论分析SAR对EVRA的影响,可以建立安全信息(知识)价值变量ε与EVRA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EVRA为正的概率,量化安全风险分析结果对地铁隧道施工决策的影响。

4 算例

某城市地铁工程隧道全长18821.2米,可划分为18个区间。根据地质水文环境、工程周边建筑物、管线环境、区间长度、计划工期、施工管理等因素,对安全风险的后果、人体暴露于风险环境的频繁程度以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综合考虑后,该城市地铁工程共设定五种安全风险等级,如表1所示。

表1 某地铁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等级表

安全风险级别 风险的后果 暴露于风险的频繁程度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Ⅴ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连续暴露 完全可能预料

Ⅳ 灾难,数人死亡 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相当可能

Ⅲ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每周一次暴露 可能,但不经常

Ⅱ 严重,重伤 每月一次暴露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Ⅰ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每年几次暴露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该城市地铁工程考虑安全风险后进行施工方法征集和编制,拟采用以下五种施工方案(含辅助施工方法),不同安全风险等级下采用不同施工方法时平均每米的安全建造成本矩阵C如表2所示。

表2 某地铁隧道工程平均每米的安全建造成本矩阵

地铁隧道区间施工方法 不同安全风险等级下平均每米安全建造成本(元)

Ⅰ Ⅱ Ⅲ Ⅳ Ⅴ

明挖法 94500 135000 171000 216000 265500

浅埋暗挖全断面法 123750 105750 159750 220500 270000

盾构法 130500 146250 139500 191250 244140

浅埋暗挖台阶法 139500 135000 162000 188550 236250

浅埋暗挖CRD法 132750 137250 155250 193500 198000

该城市地铁工程的18个隧道区间,根据决策者主观经验,结合本地铁工程实际,得出每一隧道区间所对应的施工安全风险等级概率矩阵P,如表3所示。

表3 某地铁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概率矩阵

序号 区间名称 长度(m) 安全风险等级先验概率

Ⅰ Ⅱ Ⅲ Ⅳ Ⅴ

1 A-B站 294.5 0.51 0.49 0.00 0.00 0.00

2 B站-C站 1275.8 0.15 0.47 0.38 0.00 0.00

3 C站-D站 1222.6 0.15 0.47 0.38 0.00 0.00

4 D站E站 970.8 0.00 0.00 0.47 0.53 0.00

5 E站-F站 1646.6 0.00 0.29 0.64 0.07 0.00

6 F站-G站 694.3 0.15 0.25 0.53 0.07 0.00

7 G站-H站 936.9 0.14 0.25 0.56 0.06 0.00

8 H站-I站 1224.8 0.47 0.43 0.10 0.00 0.00

9 I站-J站 1609.1 0.48 0.45 0.07 0.00 0.00

10 J站-K站 602.4 0.49 0.51 0.00 0.00 0.00

11 K站-L站 967.6 0.51 0.49 0.00 0.00 0.00

12 L站-M站 1153.8 0.50 0.50 0.00 0.00 0.00

13 M站-N站 889.2 0.78 0.22 0.00 0.00 0.00

14 N站-O站 992.8 0.10 0.83 0.07 0.00 0.00

15 O站-P站 1019.6 0.19 0.81 0.00 0.00 0.00

16 P站-Q站 1215.1 0.67 0.33 0.00 0.00 0.00

17 Q站-R站 953.1 0.86 0.14 0.00 0.00 0.00

18 R站-S站 1152.2 0.13 0.32 0.54 0.00 0.00

针对上述5个等级的安全风险,进行成本为CRA=1500元/米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其安全风险分析的可靠性矩阵SAR如表4所示。

表4 安全风险分析的可靠性矩阵

经安全风险分析得出的安全风险等级i 工程实际安全风险等级j

Ⅰ Ⅱ Ⅲ Ⅳ Ⅴ

Ⅰ 0.9 0.1 0 0 0

Ⅱ 0.1 0.9 0.1 0 0

Ⅲ 0 0 0.8 0.1 0

Ⅳ 0 0 0.1 0.8 0.1

Ⅴ 0 0 0 0.1 0.9

利用公式1~3,经过计算可知:进行成本为CRA=1500元/米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后,该城市地铁隧道工程的安全建造成本为2175796793元,相比于基于主观经验的决策结果所获得的决策收益EVGA为161708401,该城市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EVRA为133476601元,节约安全建造成本6.13%。其中隧道区间7的安全风险分析效益EVRA最高,为11409.06元/米。该城市地铁各隧道区间的不同决策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某城市地铁各隧道区间的不同决策结果比较分析图

下面以N站-O站区间为例,进行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EVRA的可靠性分析验算,为简化验算模型,设该段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等级概率为P(Ⅰ级风险分布概率为0.4,Ⅱ级风险分布概率为0.6)、安全建造成本为C(浅埋暗挖全断面法针对Ⅰ级风险平均每米安全建造成本为126000元,针对Ⅱ级风险平均每米安全建造成本为129000元;明挖法针对Ⅰ级风险平均每米安全建造成本为75000元,针对Ⅱ级风险平均每米安全建造成本为168000元)。

进行成本为CRA=1500元/米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令其安全风险分析的可靠性矩阵SAR随机变量空间为(ε1,ε2),如表5所示。

表5 安全风险分析的可靠性矩阵变量空间

经安全风险分析得出的安全风险等级i 工程实际安全风险等级j

Ⅰ Ⅱ

Ⅰ ε1 1-ε2

Ⅱ 1-ε1 ε2

利用公式1~3,经过计算可知:N站-O站区间工程进行成本为CRA=1500元/米的安全风险分析后,该段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EVRA=20400ε1+23400ε2-24900(0≤ε1,2≤1)。因此,安全风险分析的可靠性矩阵SAR对于EVRA的影响如图2所示。

根据可靠性指标定义,EVRA失效面方程为20400ε1+23400ε2

其中ρ为随机变量ε1,ε2的相关系数,利用公式5,可求出该段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EVRA的可靠概率,如图3所示。

图2 安全风险分析可靠性矩阵与效益间的关系

图3 相关变量的可靠性指标与可靠概率

5 结论

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是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的一项重要前提工作,其成果是科学、安全的进行地铁隧道施工的重要依据和保障。因此,将安全风险分析工作及其成果有机的结合到施工决策过程中,在实际工程中运用基于安全风险分析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模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引入信息(知识)价值与安全风险分析可靠度概念,构建基于安全风险分析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模型,并进行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的影响因素和可靠性量化分析。算例表明,基于安全风险分析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模型为科学、安全的进行地铁隧道施工提供了决策支持。需要指出的是,在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成本一定的条件下,如何提高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所获取的安全信息(知识)价值是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兵.地铁车站施工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6.

[2] 宫志群.地铁盾构区间隧道施工风险分析及评价[D].天津:天津大学,2006.

[3] 周诚.地铁工程建设安全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4] 赵恒峰,邱菀华,韩丽敏.不确定性决策中完全信息获得的事前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12:20-24.

[5] 郭卫平,朱山立.不确定性决策分析中的概率问题[J].统计与决策,2004,179(11):9-10.

[6] 边慎.决策理论研究及不确定性决策模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7] 董明钢.盾构隧道施工安全的若干问题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 2005.

[8] Karim S. Karam,Jad S. Karam,Herbert H. Einstein. Decision Analysis Applied to Tunnel Exploration Planning I: Principles and Case Study[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7,5:344-353.

安全风险分级方法篇5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柳州市安委办关于印发的通知》(柳安委办〔2018〕66号)

、《鹿寨县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方案》鹿安委〔2019〕4号精神要求。全面推进公司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设,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李克强总理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充分发挥其防范和遏制事故发生的作用,深刻认识风险分级管控及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重大意义,建立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全面排查、辨识、评估安全风险,落实风险管控责任,实现对公司风险点实施标准化、制度化管控;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全面排查、及时治理、消除事故隐患,实现对隐患的闭环管理;为公司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目标任务

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理体系,全面辨识、评估安全风险,落实风险管控责任,实施有效措施管控重大危源源、重大风险。在原有隐患排治理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做到各级排查到位,横到边,纵到底,不留死角,及时发现消除隐患,实现闭环管理。利用1年半(2020年12月前)时间,公司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的机制、措施更加精准有效,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高,事故防范和安全管理能力明显提升;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公司隐患排查治理实现长效管理机制。

三、组织机构

1、成立“双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为加强对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领导,促进工作深入有效开展,成立公司“双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长:苏东升

副组长:王欣荣、桂来柳

员:梁全才、补祥麟、邓建宏、周俊华、舒成欢、钟震宇、蒙郭江、陆

标、梁疑宜

2、“双体系建设”推进小组

负责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方案的制定、组织、宣传、培训、推动、检查、考核等日常工作。

长:梁全才

员:王美淑、杨靖、陈亚品、胡振飞、刘棱柯、黄斌、

胡春秀、廖家熠

、蓝秋萍

、覃明帅、贝林胜

3、职责分工

(1)领导小组

负责组织、推进公司开展安全生产分级管控和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和编制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相关文件;对公司危险源组织分析评价和隐患治理评估,决定风险管控层级和隐患治理层级,建设符合本公司实际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并持续改进。

(2)主要负责人

主要负责人是公司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第一责任人,负责建立风险管控和排查治理机制,组织开展分公司范围内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组织制定可行、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并保障控制措施的落实和隐患排查治理安全投入。

(3)分管安全负责人

组织推进、协调、监督各部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协助主要负责人落实安全生产职责。

(4)其他分管领导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各分管负责人是分管领域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第一责任人,负责分管范围内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执行情况。

(5)安全部

安全部具体负责编制公司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相关文件,组织风险分析和评价,组织隐患排查治理,对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组织、监督、考核。

(6)二级单位负责人

谁主管谁负责”和“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各二级单位负责人是部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落实管辖范围内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7)岗位员工

落实“一岗双责”,职工是本岗位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直接责任人,执行公司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规定和要求,对本岗位风险辨识、落实风险控制措施和隐患排查治理、风险预警负责。

四、实施步骤

(一)制定文件、学习宣贯

1、制定方案

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要求,结合公司实际,组织制定下发公司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职责、推进小组职责。

2、完善制度

根据公司风险管理制度,重新疏理修订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作业指导书》、《风险点划分和级别确定管理制度》、《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管理制度》、《风险管控措施的制定和分级管控管理规定》、《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等。

3、学习宣贯

织组召开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动员大会;利用《氯碱家园》微信公众号、中控平台、班前班后会、班组安全活动日等形式向广大员工进行大力宣传,发动全员参与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同进通过组织学习,让全员掌握安全风险辨识程序和方法等。

(二)实施步骤

1、宣传发动,排查风险点(7月20—8月30),为切实做好“两个体系建设”活动,要求各单位认真做好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利用氯碱家园、岗位学习园地、班前班后会,组织员工学习《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方案》,《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作业指导书》等。组织全体员工,自下而上,对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全方位进行排查。建立《风险点登记台账》,为下一步进行风险分析做好准备。

2、确定风险等级(9月1日—9月20日),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类分级管理

,按风险点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确定安全风险类别。对不同类别的安全风险,采用相应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安全风险等级(A、B、C、D四个等级,A级最高,依次降低),分别用“红、橙、黄、蓝”(红色为安全风险最高级,依次降低)对风险进行标识。

3、明确风险管控措施(9月21日一10月10日),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针对安全风险特点,从组织、制度、技术、操作指南、应急措施等方面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尤其要强化对重大危险源和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生产经营系统、生产区域、岗位的重点管控。要通过隔离危险源、采取技术手段、实施个体防护、设置监控设施等措施,达到回避、降低和监测风险的目的。实现对安全风险分级、分层、分类、分专业进行管理,逐一落实企业、分厂、工段、班组和岗位的管控责任,要高度关注风险变化状况,进行动态评估、调整风险等级和管控措施,确保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受控范围内。现有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或改进的控制措施。

4、实施安全风险公告警示(10月11日一10月30日)。建立完善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并加强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确保管理层和每名员工都掌握安全风险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措施。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要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并强化危险源监测和预警。

5、建立健全安全风险档案(7月20—10月30)。对安全风险评估确认的风险要填写清单、汇总造册,依据安全风险类别和等级建立安全风险数据库,绘制企业“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

6、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企业要针对风险分布情况,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对照《柳州市企业隐患排查治理指南》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隐患排查治理清单,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的事项、内容和频次,并将责任逐一分解落实,尤其要强化对存在重大风险的场所、环节、部位的隐患排查。通过与“柳州智慧安监”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构建全县隐患排查治理信息数据库,全过程记录报告隐患排查治理情况,使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有效结合,全面构建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

7、深化体系建设

2019-2020年,公司全面推进、深化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有机结合,两体系的工作机制、措施更加精准、有效,公司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事故防范能力明显提升。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

要将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和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明确工作内容、方法和步骤,落实责任,加强力量,加强经费保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要紧紧围绕遏制重特大事故,突出重点环节和重点岗位,抓住辨识管控重大风险、排查治理重大隐患两个关键,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推动各项标准、制度和措施落实到位。

(二)强化示范带动。

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使其熟悉掌握企业风险类别、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办法、风险管控措施,以及隐患类别、隐患排查方法与治理措施、应急救援与处置措施等,提升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能力。要大力推进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总结有效做法,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强化示范带动。

(三)强化舆论引导。

要充分利用氯碱家园微信公众号,安全会议、班组安全活动、班前班后会,大力宣传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重要意义、重点任务、工作措施和具体要求,推广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的先进典型,曝光重大隐患突出,为推进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四)强化督促检查。

要加强监督检查,指导各二级单位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要把建立双重预防机制工作情况纳入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内容,加强检查指导、考核奖惩,对消极应付、工作落后的,要通报批评、督促整改。

安全风险分级方法篇6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坚决落实建设施工领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风险防控措施,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根据《关于坚决打赢遏制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浙委办发〔2021〕10 号)、《杭州市构建双重预防机制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实施意见》(杭安委〔2017〕2号)和区安委会《关于印发重点领域遏制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整治攻坚实施方案的通知》(富安委〔2021〕5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建设行业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李克强总理关于安全生产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创新安全管理模式,在全区建设领域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全面排查、辨识、评估安全生产风险,落实风险管控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重大安全生产风险,实施企业风险点标准化管控,依托“可视化监控视频系统”,利用信用管理,对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运行情况实施动态、精准监管,持续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建立健全项目、企业、监管部门三个层级的“两张清单”制度,切实解决“想不到”、“管不到”、“治不到”的问题,有效防范和减少一般事故,坚决遏制较大事故,全力杜绝重特大事故,为建党100周年和2022年亚运会召开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主要目标

突出以有效遏制各类事故为目标,按照“关口前移、风险导向、源头治理、精准监管、科学预防、持续改进”的要求,坚持以“政府引导、标准先行、分级实施、整体推进”为原则,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力争至2021年底,建筑施工企业建成较为完善、有效运行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逐步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标准化和信息化共同支撑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的机制、措施更加精准有效,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高,事故防范和安全管理能力明显提升。

三、工作任务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按照安全生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我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主要有以下三大任务:

(一)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制度规范。区质安监站结合我区建设工程实际,对照国家、省、杭州市已经颁行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标准,分别制定我区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实施细则。

(二)全面开展安全生产风险辨识、分析、评估。企业要按照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实施细则,针对本企业特点,全面开展安全生产风险辨识、分析和评估,将安全生产风险等级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红色为安全生产风险最高级,依次降低),并依据安全生产风险类别和等级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数据库,绘制企业“红、橙、黄、蓝”四色安全生产风险空间分布图。

(三)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预防机制。按照“分区域、分级别、网格化”原则,实施安全生产风险差异化动态管理,明确落实每一处重大安全生产风险的安全管理与监管责任,强化风险管控技术、制度、管理措施,把可能导致的后果限制在可防、可控范围之内。健全安全生产风险公告警示和重大安全生产风险预警机制,定期对红色、橙色安全生产风险进行分析、评估、预警。落实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岗位责任,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公告、岗位安全生产风险确认和安全操作“明白卡”制度。

四、实施步骤

我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分五个阶段实施:

(一)第一阶段:制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实施细则(2021年5月底前)

局建管科会同区质安监站,深入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管理专项调研,系统总结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的经验做法,根据存在的主要风险可能导致的后果并对照国家、省、市已经颁行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标准,制定出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指导性的工作流程、实施指南、配套管理制度和运行案例等文件,在此基础上整理形成可借鉴、可推广、可套用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实施细则》。实施细则编制完成后,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及专家进行综合论证、评估,进一步修订完善,确保实施细则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二)第二阶段:开展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专题培训(2021年6月底前)

按照分类指导、分级组织的原则,面向各地、各单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和各类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专题培训。编制培训计划,保障培训经费,采取现场观摩学习、集中培训、上门授课、咨询答疑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流程、实施指南、配套管理制度和运行案例等内容的培训,同步进行信息平台操作方法、业务流程、应用系统操作的培训,使企业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使监管人员知道“管什么、怎么管”。

(三)第三阶段:全面开展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辨识与评估(2021年8月底前)

组织企业收集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事故案例等资料,制定安全生产风险辨识与评估工作方案,分项目部、分部门落实责任人员,明确辨识评估对象和范围,确定方法程序和时限要求,组织本企业的注册安全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或者聘请有关专家成立辨识与评估小组(也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安全生产风险辨识与评估。

1.排查风险点。发动企业全方位、全过程排查本单位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点,包括设备设施、操作行为、职业健康、环境条件、施工场所、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风险。

2.确定风险等级。企业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级,先确定风险类别(火灾、高坠、打击、坍塌、触电等危险因素和噪声、扬尘、有毒物质等有害因素),然后按照危险程度及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将安全生产风险等级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并依据安全生产风险类别和等级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数据库,绘制企业“红、橙、黄、蓝”四色安全生产风险空间分布图。

3.明确管控措施。企业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将风险点逐一明确管控层级(公司、项目部、班组),落实具体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具体的管控措施(包括制度管理措施、工程技术措施、在线监测措施、视频监控措施、自动化控制措施、应急管理措施等),形成“一企一册”企业评估报告,于2021年8月底前上报区质安监站备案。

4.风险公告警示。公布本企业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让每名员工都了解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对策。对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后果、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工作场所或工作岗位,根据规范要求设置安全联锁或报警装置,配置现场应急设施(设备)及撤离通道等。同时,将风险点的有关信息及应急处置措施告知相邻企业单位。

5.加强应急管理。企业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编制应急预案,并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有关应急预案相衔接。企业要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与邻近专职救援队签订救援协议。重点岗位要制定应急处置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经常性开展从业人员岗位应急知识教育和自救互救、避险逃生技能培训,并定期组织考核。

6.防控职业危害。企业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明示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作业现场要配备职业危害防护装备,定期检查更新。要依法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防护用品用具,并监督从业人员正确佩戴和使用。要加强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定期组织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切实保障职工安全健康权益。

(四)第四阶段:逐级开展区域安全生产风险评估(2021年10月底前)

区质安监站分别收集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事故案例等资料,制定区域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工作方案,分区域落实监管人员,明确辨识评估对象和范围,确定方法程序和时限要求,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或者聘请有关专家成立评估小组(也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区域安全生产风险评估。

区住建局组织评估小组,对本区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评估结果,逐家进行审核确认,并对本区安全生产风险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汇总建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风险数据库,绘制本区建设工程“红、橙、黄、蓝”四色安全生产风险空间分布图,形成建设工程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报告,及时上报区安委会和杭州市建委备案。

(五)第五阶段: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预防机制(2021年12月底前)

1.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机制。施工企业要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针对安全生产风险特点,建立健全本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责任制、动态评估制度、公告制度、岗位安全生产风险确认和安全操作“明白卡”制度等,对安全生产风险分级、分层、分类、分专业进行管理,逐一落实企业、项目部和部门、班组和岗位的管控责任,通过隔离危险源、采取技术手段、实施个体防护、设置监控设施等措施,切实从组织、制度、技术、应急等方面对安全生产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尤其要强化对重大危险源和存在重大安全生产风险的生产经营系统、生产区域、岗位的重点管控,高度关注运营状况和危险源变化后的风险状况,动态评估、调整风险等级和管控措施,确保安全生产风险始终处于受控范围内。

2.建立健全区域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机制。区质安监站要建立健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及其分级分类管控工作制度,对不同区域、不同项目的安全生产风险,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实行差异化管理;对高风险等级区域、重大工程项目,要实施重点监控,加强监督检查。

3.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监管机制。区住建局要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分类监管制度,按照分级管理原则,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企业,确定不同的执法检查频次、重点内容等,实行差异化、精准化动态监管。加强督促指导和综合协调,支持、推动企业加快实施管控整治措施,对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不到位的,要严格依法查处。

五、工作要求

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是创新安全监管模式,实现关口前移、精准监管、源头治理、科学预防,从根本上防范事故发生,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一项重点工作。各企业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抓好落实。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各建筑施工企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主动作为,切实将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企业负责人亲自抓、分管安全负责人具体抓,加强工作力量,保障工作经费,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二)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协调配合。各企业要安排专门工作人员,组成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具体工作,细化责任分工,明确时间进度和工作要求,强化部门和属地责任,注重发挥主管部门的工作协调、业务指导作用,落实职工岗位安全生产责任,推进群防群治,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体系建设各项工作。

(三)加强督促检查,强化考核追责。各监管人员要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督促检查,建立情况交流、跟踪督办制度,将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安全生产季度会议、信用管理实施工作中,将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情况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督促检查,精准发力,推动落实。在日常检查中,对企业和项目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际运行情况为重点,加强检查督导,对工作被动应付、体系建设落后的企业和项目给予通报批评,并取消安全生产评先评优资格。对屡教不改,工作进度严重滞后、影响全区整体工作推进的企业和项目,按规定严肃处理。

 

安全风险分级方法篇7

1.1安全风险评估应用模型三阶段。

在电子政务系统设的实施过程,主要分为规划与设计阶段、建设与实施阶段、运行与管理阶段等三个阶段。其中,安全风险分析主要作用于规划与设计阶段,安全等级评估主要作用于建设与施工阶段,安全检查评估主要作用于运行与管理阶段。安全风险分析,主要是利用风险评估工具对系统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对于信息资产的风险等级的确定,以及其风险的优先控制顺序,可以通过根据电子政务系统的需求,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制定相关的安全保障方案。安全等级评估,主要由自评估和他评估两种评估方式构成。被评估电子政务系统的拥有者,通过结合其自身的力量和相关的等级保护标准,进行安全等级评估的方式,称为自评估。而他评估则是指通过第三方权威专业评估机构,依据已颁布的标准或法规进行评估。通过定期或随机的安全等级评估,掌握系统动态、业务调整、网络威胁等动向,能够及时预防和处理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隐患,提高系统的防御能力,并给予合理的安全防范措施等。若电子政务网络系统需要进行较大程度上的更新或变革,则需要重新对系统进行安全等级评估工作。安全检查评估,主要是在对漏洞扫描、模拟攻击,以及对安全隐患的检查等方面,对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并给予解决问题的安全防范措施。

1.2安全风险分析的应用模型。

在政府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中,主要是借助安全风险评测工具和第三方权威机构,对安全风险分析、安全等级评估和安全检查评估等三方面进行评估工作。在此,本文重点要讲述的是安全风险分析的应用模型。在安全风险分析的应用模型中,着重需要考虑到的是其主要因素、基本流程和专家评判法。

(1)主要因素。

在资产上,政府的信息资源不但具有经济价值,还拥有者重要的政治因素。因此,要从关键和敏感度出发,确定信息资产。在不足上,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和被利用的潜在性。在威胁上,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受到来自内、外部的威胁。在影响上,可能致使信息资源泄露,严重时造成重大的资源损失。

(2)基本流程。

根据安全需求,确定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的安全风险等级和目标。根据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的结构和应用需求,实行区域和安全边界的划分。识别并估价安全区域内的信息资产。识别与评价安全区域内的环境对资产的威胁。识别与分析安全区域内的威胁所对应的资产或组织存在的薄弱点。建立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和安全风险等级评价原则,并确定其大小与等级。结合相关的系统安全需求和等级保护,以及费用应当与风险相平衡的原则,对风险控制方法加以探究,从而制定出有效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和解决方案。

(3)专家评判法。

在建设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的前期决策中,由于缺少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因此,可以通过专家评判的方法,为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系统提供一个大概的参考数值和结果,作为决策前期的基础。在安全区域内,根据网络拓扑结构(即物理层、网络层、系统层、应用层、数据层、用户层),应用需求和安全需求划分的安全边界和安全区域,建立起风险值计算模型。通过列出从物理层到用户层之间结构所存在的薄弱点,分析其可能为资产所带来的影响,以及这些薄弱点对系统薄弱环节外部可能产生的威胁程度大小,进而通过安全风险评估专家进行评判,得到系统的风险值及排序。在不同的安全层次中,每个薄弱环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潜在威胁。若是采用多嵌套的计算方法,能够帮助计算出特定安全区域下的资产在这些薄弱环节中的风险值。

2结语

安全风险分级方法篇8

【关键词】承压类特种设备 典型事故 现实风险分级评价

承压类特种设备是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设备,其共同特点是危险性较大,对人们生命安全有着较大威胁,在现实当中,有许多有承压类特种设备问题引发的安全事故,因此,加强对承压类特种设备运行安全的监管,正确的评价其运行风险,对于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人们正常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1 承压类特种设备典型事故现实风险评价的指标

1.1 评价指标的选择

评价指标体现着承压类特种设备的特性,直接关系到其典型事故现实风险的大小,所以,选择合理的评价指标十分重要。在评价指标体系当中,按照其指标类型的不同,可分为动态和静态两者,按照指标代表事故发生率,可分为概率性指标和严重性指标。其选择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1.1 FTA法初步选择评价指标

FTA法即故障树分析法,是通过对事故发生原因的分析来,制定相应正确的故障树,进而得到事故风险评价指标,其优点在于能够对事故原因作出准确、详细、全面的分析,综合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选择过程较为简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在实际选择过程中,其具体步骤包括:(1)确定典型事故事件,并分析事故有关的各个方面因素,包括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等;(2)根据所得结果,对所有原因进行从上往下的逐级分析,以确定最根本原因,并根据逻辑关系绘制相应的故障树;(3)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得到最根本原因事件的结构重要度,确定基本事件的重要性,将结构重要度最小的基本事件排除,进而得到事故的风险因素;(4)初选评价指标:通过分析、归纳和总结上述得到的事故风险因素,结合风险定义和SMART原则,从严重性和概率两个层次和人员、设备、管理、环境四个方面初选相应的评价指标[1]。

1.1.2 根据风险重要性优选评价指标

初选得到的评价指标数量较多,并不能准确地反应典型事故现实风险的等级高低,所以,还需要对这些评价指标进行优选,优选运用的方法通常是风险重要性评价法。该方法的优点在于问卷内容直接明了,得到的问卷数据处理较为简单方便,十分适用于大批量评价指标的筛选,对于剔除不重要或不容易获得的指标有着重要作用。

风险重要性评价法优选的具体操作步骤为:(1)分析初选评价指标的重要性,通常而言,指标重要性可分为极重要、重要、普通、不重要和极不重要五个等级,采用五分制从高到低依次代表;(2)计算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系数,将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通过相应的计算公式得到计算指标重要性系数,以便于对比评价指标的重要性;(3)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根据上一步得到的评价指标重要性系数,将重要性系数值超过2.5且变异系数值在25%以内的评价指标作为风险评价指标,其它不符合标准的指标去除。

1.2 锅炉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锅炉运行的各种典型事故分析,锅炉运行安全的风险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技术、管理和运行状况三个方面,其具体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以下内容:

首先,在技术方面,评价指标主要包括额定功率、额定工作压力、能源种类和制造商资质等。其中,额定功率的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分别为:≥14.0MW、[7.0,14.0)MW、[1.4,7.0)MW和

2 承压类特种设备典型事故现实风险评价的模型

2.1 基于风险大小的承压类特种设备分级模型

承压类特种设备的典型事故是指发生于设备使用运行期间的安全事故,主要是由于监督管理不善引起的,因此,在评价承压类特种设备的风险时,要考虑现实风险和固有风险两个方面内容,以保证风险评价模型的全面、系统、准确。

以风险大小为基础建立的承压类特种设备分级模型,其出发点是预防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对风险分级的基础是事故预防的技术、教育、管理理论和安全系统人员、设备、管理、环境四要素理论,采用的方法主要有风险数学函数和风险矩阵模型,从而对承压类特种设备典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事故结果的严重性影响因素进行确认。

在本模型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因素主要包括技术、运行和管理三个方面,在风险评价指标上,也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事故结果严重性程度上,主要包括对人员安全影响、对财产的影响和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事故本身的社会影响等方面。

2.2 承压类特种设备定量分级的数学模型

在建立承压类特种设备定量分级数学模型过程中,识别典型事故现实风险评价指标和指标权重都是通过风险数学函数引入的,然后根据矩阵相乘的基本算法,得到相应的数学模型。

在模型建立过程中,具体计算方法为:R=[P][M]*[L][N],其中,[P]、[M]分别是设备风险评价指标合集及相应的矩阵,[L]、[N]分别是设备风险后果严重评价指标合集及相应矩阵。

设备风险评价指标合集[M]=[mi]T,i=1,2,3……n,设备风险后果严重评价指标合集[N]=[ni]T,i=1,2,3……n,其中,mi和ni均代表各自评价指标的权重,两个公式中的n均代表评价指标的数量[3]。

在定量分级数学模型当中,根据计算得到的R值,通常将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Ⅰ-Ⅳ四级,并采取不同的控制策略,以便于降低设备运行安全事故概率。其中,Ⅰ级代表不可接受风险,主要通过终止设备运行和最高级别预控措施,直到风险消除或降低至安全值后恢复运行;Ⅱ代表不期望风险,主要通过限制运行和中级别预控以及高强度监管措施,将风险降低;Ⅲ级表示能够接受风险,控制措施主要有部分限制运行、低级别预控和较高强度的监管以及采取必要保护措施;Ⅳ级表示低风险,控制措施主要有警告信息、常规监管以及企业自控。

3 结语

承压类特种设备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设备,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有着重要影响,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极容易引起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所以,保证承压类特种设备运行安全极为重要。而通过承压类特种设备典型事故现实风险分级评价的方法,将设备运行风险因素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当中,能够对设备运行风险进行有效评价,采取合理的措施降低风险问题发生,提高识别运行安全。

参考文献:

[1] 罗云,徐丽丽,崔文,黄强华,罗志群,葛升群,夏锋社.承压类特种设备典型事故现实风险分级评价方法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4(01):98-102+107.

[2] 王新杰,罗云,何毅,李顺荣,陈志良.承压类特种设备使用过程风险分级方法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4(04):52-55+59.

推荐期刊
  • 安全
    刊号:11-2411/X
    级别:部级期刊
  • 煤矿安全
    刊号:21-1232/TD
    级别:北大期刊
  • 核安全
    刊号:11-5145/TL
    级别:部级期刊
  • 安全与健康
    刊号:35-1256/R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