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村产业发展的问题8篇

时间:2023-08-09 09:19:18

农村产业发展的问题

农村产业发展的问题篇1

银行卡产业作为现代金融业一个重要产业平台,是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银行卡的快速发展,银行卡业务已成为金融业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消费增长,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日益成为商业银行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实现金融创新的重要手段。银行卡业务以其巨大的市场空间、诱人的利润空间和对分支机构依赖程度低等特性势必使银行卡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银行卡产业在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为全面了解永善县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着力解决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有效提升银行卡产业竞争力,推动银行卡产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现就我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浅谈几点看法。    

一、 Xx县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

xx县位于乌蒙山脉西北面的金沙江南岸,总面积xxx平方千米,海拔xxx米,距xx市xxx公里。距昆明(省会)xxx公里。全县辖十五个乡(镇)、xxx个行政村、xxx个村民小组。常年居住汉、回、彝、苗等xx个民族。2011年末全县总人口xxxx人,其中农业人口xxxx人,农村实有劳动力xxx万人。目前有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第二大,世界第三大水电站,距离县城三公里。

xx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辖内营业网点xx个,遍布城乡。截至2011年末,各项存款余额xxx亿元,各项贷款余额xxx亿元,实现营业收入xxx亿元。累计发卡xxx张,累计新开卡xxx张。安装ATM机xxx台,发展POS特约商户xxx户,安装 POS机xxx台。我社营业网点点多面广,并随着近年来深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不断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及监督体系,金融电子化迅速发展,资金运行平稳,资产质量逐年提高,为开展银行卡营销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发展银行卡的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xx县城有工行、建行、农行、邮政储蓄银行和信用社五家金融机构,竞争激烈。从目前xx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市场发展的现状看,产业化程度低、用卡率低、受理市场发展缓慢已成为制约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瓶颈,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xx农村信用社目前发展金碧卡,主要是通过工资、农民工外出打工开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惠农卡)等方式发出,绝大多数人仅将银行卡作为收发工资和取款的工具。加之刷卡消费宣传力度不够及县级乡镇刷卡受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卡人的积极性,发卡率不高。同时,也有的网点只是为了完成发卡任务,没有认真挖掘市场潜力,银行卡宣传力度不到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卡量不大,用卡率低,持卡消费不积极。xx县农村信用社所发出金碧卡近半数以上的持卡人处于被动用卡状态,绝大多数人仅将银行卡作为收发工资和取款的工具,特别是乡镇一级信用社,有的为完成发卡任务,对农户大量发行金碧卡,农户觉得记密码麻烦,不如用存折直观,因此“睡眠卡、半睡眠卡”大量存在。

2、受理市场发展缓慢,特约商户数量少且发展的商户大多为个体工商户,持卡人用卡消费意识不强。据调查有80%的消费者愿意使用现金消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持卡人的用卡率。 

3、受理环境建设滞后。受经济条件影响ATM机数量较少,乡镇镇信用社还没有被覆盖,多数客户的银行卡在外出时才使用。

4、银行卡功能单一。银行卡多以存取款作为业务重点,结果是银行卡仅仅是作为一张“电子存折”在使用,卡的内涵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只是一行一卡,一张卡不能处理所有的缴费业务,给客户带来诸多不便。

5、特约商户手续费较高,使商户望而却步。目前商业流通领域已进入微利时代,商户要按交易金额交手续费,安装POS积极性不高。一些特约商户虽然安装了POS机具,但却将其放在不起眼处,且收银员嫌操作手续麻烦,除顾客要求刷卡外,一般收银员不愿主动提醒顾客刷卡消费,特约商户积极性不高。

6、银行卡知识宣传不到位。首先是客户对如何正确使用银行卡知道不多,有些持卡人认为银行卡只能到ATM机取款,却不知道还可以刷卡消费等等。其次,许多商户不清楚如何申请安装POS机具及安装费用,主动申请安装的少。加之县域小,大型点的商户都已安装POS机。

7、银行卡专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银行卡业务自身的特点,客观上决定了银行卡业务人员既要懂传统业务和中间业务,又要掌握高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信用社银行卡专业人员明显不足,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一些业务员甚至不知道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如何分配。

8、银行卡犯罪层出不穷,持卡人的用卡安全感有待提高。

四、加快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建议。

 1、积极开展银行卡知识宣传。要大力宣传银行卡联网通用的作用,要采取挂图、张贴画、板报、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特别是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力度,提高银行卡的社会影响力,在特约商户的受理点要张贴醒目的标志和公开投诉电话,以利于及时处理交易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宣传鼓励刷卡消费的措施,明确并宣传刷卡消费不收费。此外,还要广泛宣传安全用卡知识,提高持卡人对银行卡犯罪的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农村产业发展的问题篇2

银行卡产业作为现代金融业一个重要产业平台,是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银行卡的快速发展,银行卡业务已成为金融业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消费增长,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日益成为商业银行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实现金融创新的重要手段。银行卡业务以其巨大的市场空间、诱人的利润空间和对分支机构依赖程度低等特性势必使银行卡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银行卡产业在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为全面了解永善县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着力解决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有效提升银行卡产业竞争力,推动银行卡产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现就我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浅谈几点看法。    

一、 Xx县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

xx县位于乌蒙山脉西北面的金沙江南岸,总面积xxx平方千米,海拔xxx米,距xx市xxx公里。距昆明(省会)xxx公里。全县辖十五个乡(镇)、xxx个行政村、xxx个村民小组。常年居住汉、回、彝、苗等xx个民族。2011年末全县总人口xxxx人,其中农业人口xxxx人,农村实有劳动力xxx万人。目前有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第二大,世界第三大水电站,距离县城三公里。

xx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辖内营业网点xx个,遍布城乡。截至2011年末,各项存款余额xxx亿元,各项贷款余额xxx亿元,实现营业收入xxx亿元。累计发卡xxx张,累计新开卡xxx张。安装ATM机xxx台,发展POS特约商户xxx户,安装 POS机xxx台。我社营业网点点多面广,并随着近年来深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不断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及监督体系,金融电子化迅速发展,资金运行平稳,资产质量逐年提高,为开展银行卡营销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发展银行卡的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xx县城有工行、建行、农行、邮政储蓄银行和信用社五家金融机构,竞争激烈。从目前xx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市场发展的现状看,产业化程度低、用卡率低、受理市场发展缓慢已成为制约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瓶颈,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xx农村信用社目前发展金碧卡,主要是通过工资、农民工外出打工开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惠农卡)等方式发出,绝大多数人仅将银行卡作为收发工资和取款的工具。加之刷卡消费宣传力度不够及县级乡镇刷卡受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卡人的积极性,发卡率不高。同时,也有的网点只是为了完成发卡任务,没有认真挖掘市场潜力,银行卡宣传力度不到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卡量不大,用卡率低,持卡消费不积极。xx县农村信用社所发出金碧卡近半数以上的持卡人处于被动用卡状态,绝大多数人仅将银行卡作为收发工资和取款的工具,特别是乡镇一级信用社,有的为完成发卡任务,对农户大量发行金碧卡,农户觉得记密码麻烦,不如用存折直观,因此“睡眠卡、半睡眠卡”大量存在。

2、受理市场发展缓慢,特约商户数量少且发展的商户大多为个体工商户,持卡人用卡消费意识不强。据调查有80%的消费者愿意使用现金消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持卡人的用卡率。 

3、受理环境建设滞后。受经济条件影响ATM机数量较少,乡镇镇信用社还没有被覆盖,多数客户的银行卡在外出时才使用。

4、银行卡功能单一。银行卡多以存取款作为业务重点,结果是银行卡仅仅是作为一张“电子存折”在使用,卡的内涵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只是一行一卡,一张卡不能处理所有的缴费业务,给客户带来诸多不便。

5、特约商户手续费较高,使商户望而却步。目前商业流通领域已进入微利时代,商户要按交易金额交手续费,安装POS积极性不高。一些特约商户虽然安装了POS机具,但却将其放在不起眼处,且收银员嫌操作手续麻烦,除顾客要求刷卡外,一般收银员不愿主动提醒顾客刷卡消费,特约商户积极性不高。

6、银行卡知识宣传不到位。首先是客户对如何正确使用银行卡知道不多,有些持卡人认为银行卡只能到ATM机取款,却不知道还可以刷卡消费等等。其次,许多商户不清楚如何申请安装POS机具及安装费用,主动申请安装的少。加之县域小,大型点的商户都已安装POS机。

7、银行卡专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银行卡业务自身的特点,客观上决定了银行卡业务人员既要懂传统业务和中间业务,又要掌握高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信用社银行卡专业人员明显不足,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一些业务员甚至不知道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如何分配。

8、银行卡犯罪层出不穷,持卡人的用卡安全感有待提高。

四、加快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建议。

 1、积极开展银行卡知识宣传。要大力宣传银行卡联网通用的作用,要采取挂图、张贴画、板报、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特别是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力度,提高银行卡的社会影响力,在特约商户的受理点要张贴醒目的标志和公开投诉电话,以利于及时处理交易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宣传鼓励刷卡消费的措施,明确并宣传刷卡消费不收费。此外,还要广泛宣传安全用卡知识,提高持卡人对银行卡犯罪的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农村产业发展的问题篇3

刘连根 陕西省紫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摘要:本文从体制、机制、农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农村金融配套政策入手,全面分析了县域农村金融主力军农村信用社支持农

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五点建议。

关键词:农信社;支持;农业产业化;问题与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

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

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根本途径就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进程,而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在于:培育壮大农业龙头

企业、规划区域化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

组织、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创新金融投入机制等。为此,笔者

对紫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金融支持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

行了调查,以寻求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切入点。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金融支持情况

紫阳县位于陕西南部,汉江中上游,大巴山北麓,属亚热带

湿润季风气候区,境内万山综错,河溪密布,从而形成了“三山

两水一川”的地貌特点。紫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茶乡、

歌乡、桔乡、板石之乡”和“笔石圣地”之称,被文化部和省文

化厅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陕西省民歌之乡”,

紫阳民歌还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 1998 年

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及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

大信贷投入,强化信贷管理,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

等一系列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农业和农村经济

获得信贷服务的面有所拓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贷款难”

问题得到缓解。重点支持了我县茶叶、畜牧、药材等支柱产业的

发展,并带动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

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链条”运行。

二、制约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程度与效能,离不开农村金融整

体所处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当前,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困难和障碍,其根源既在于农村金融体制、机制内部因素制约,

也与农村金融市场环境、配套支持体系等外在影响密切关联。

(一)从体制方面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功能性障碍

一直以来,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追求利润的目标与农业高风

险、低效益特点的不对称性及经营战略的不同,使其对农业发展

的支持没有太大的积极性;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刚刚拓展对农业信

贷支持, 但相对于其资金流出总量, 支持农业发展力度明显偏弱;

作为主要服务“三农”的农信社由于受县域资金总额被多家金融

机构“瓜分”的影响,其自身资金规模受到限制,无法提供更多

的金融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求。

(二)从机制方面看,信贷资金管理与农村发展资金需求存

在矛盾

一是经营决策和管理权逐级上收;二是内控机制趋严,贷款

发放除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外均强调抵押担保;三是信贷责任与信

贷考核制约了农贷投入。为规避信贷风险,金融机构对信贷人员

实行贷款“三包”责任制,即包放、包收、包效益。基层信贷人

员往往采取宁可少放或不放的作法来避免风险,使有的农户正常

资金需求得不到及时解决。而同时信贷人员所承担的风险与收益

不对称,影响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四是小额信用贷款额度控制

与农户资金需求存在矛盾。金融机构按照等级条件给予农户的资

金额度不能满足规模种养殖农户的需求,导致农户发展受限;五

是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脱节。由于现代农业已打破传统农业

的春种秋收模式,向反季节、长周期发展,一些特色农业生产周

期延长,而目前金融机构仍采取传统的农业贷款发放办法,无论

贷款种类、用途均实行 1 年以内的贷款期限,已不适应现代农业

经济的发展模式。

(三)从环境方面看,农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缺位制约金融

服务

一是农业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农业保险面临供给和有效需求

的双重制约:一方面,农民普遍对农业保险认识不够,参保积极

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回报率低,各保险公

司不愿涉足农业领域,即使有开设的,险种设置也不尽合理,农

民选择保险品种的余地很小;二是农业信用担保机构缺位,致使

涉农小微企业受信贷瓶颈制约。紫阳县仅涉农企业就达 67 家,

这些企业很难办理符合要求的抵押担保,而能够有效解决其融资

难担保难的农业信用担保机构还仍处于缺位状态,造成大企业贷

不足、中企业难贷款、小企业贷不到,其信贷需求满足程度较低。

金融部门对涉农民营企业投入不足,减缓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四)从政策方面看,农村金融配套政策不齐,激励不够,

滞缓了创新步伐

由于政府部门在农村金融体系和农村金融市场建设中的巨

大能动性,其提供配套政策的种类、方向与力度对农村金融创新

有着很大影响。但目前农村金融相关配套政策存在以下几方面问

题: 一是外部环境不够宽松, 政策扶持和风险规避机制相对滞后。

地方政府总体仍停留在撮合贷款、“口头契约”等指令式阶段,

未能在市场风险补贴、信用建设、融资中介担保、农业保险等方

面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支持;二是政府配套措施明显滞后。如林

权抵押因采伐政策过严,商品林采伐指标偏少,加之一些地区林

业部门对采伐指标分配不透明,容易造成抵押贷款林因无采伐指

标而拖欠银行贷款现象。一些中介评估机构对抵押物的评估价值

尺度不一,难免出现评估失真或人情评估的现象,不利于银行合

理掌握贷款标准。 由于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 农村种养大户、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微小企业贷款办理抵押的评估等费用还比

较高。同时,林权抵押品变现涉及诸多手续及交易费用,处置到

位存在较大困难;三是对农村金融创新的鼓励不够,部分银行业

机构在创新活动中放不开手脚。

三、推动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的有关政策。

全面落实农村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投放的考核机制,启动《县级

财政专项资金存放商业银行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对设在农村的

各类银行应确定一定的比例发放农业贷款,加大信贷的支持力

度,缓解农村资金严重外流的局面;其次,要改进信贷管理体制

和抵押担保方式,增加农户贷款品种。要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的多

元性,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满足农户除存贷款业务以外的金融服务需求。要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金融服务,切实提高服务水

平,让农民真正得到金融服务的实惠;再次,农村金融机构要扩

大和延伸支农服务领域的宽度和深度。 一是变 “等贷” 为 “引贷” ,

变小农业为大农业。金融机构应树立市场营销理念,改进支农服

务水平,变小农业为大农业,对符合农村产业政策、资金投放安

全、还款有保证的都要予以积极支持。二是积极引导,加快农村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把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综合效益放在重

要位置,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为其想点子、找路子,让

市场农业、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避险农业成为当地

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农民致富的好法宝。三是培植农村产业

化龙头企业,培养优良的信贷载体。积极寻找和培植高效金融载

体和生息源,优先支持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发展,逐步

壮大龙头企业群体,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

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四是加快城镇

化建设。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

(二)构建风险补偿机制,合理分散支农贷款风险

一是借鉴国家助学贷款财政贴息的办法。对农业贷款也实行

财政贴息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逐步引导银行信贷资

金向农业领域配置;二是通过制度和财力扶持,培育一批专业性

的农村信用担保组织。通过多种途径筹集农村担保基金,积极拓

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并完善农户联保制度,切实解决农

民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如可以县、乡(镇)两级政府财政出资为

主,以龙头企业等经济主体筹资为辅,组成农业贷款担保基金,

主要面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服务,解决农户及农村个体私营经

济大额融资担保难的“瓶颈”问题。这同时也使金融机构信贷资

产得以有效保全,免除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后顾之忧;三是

建立农村支农贷款保险机制。农业保险同样大有潜力可挖。针对

农业投资风险较大的现实,由农户、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三方协

商,在农户贷款时向保险公司投保,试行农业保险贷款,既拓展

了保险业务领域,又消除了农民投资和银行贷款的后顾之忧。

(三)搭建信贷支农信用平台,降低农业融资成本

一是营造信用政府。政府应加速实施信用环境建设,将信用

建设的目标、步骤分解细化,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内容,与政

绩挂钩,形成强大的压力和促动力。司法部门要公正审理金融债

权纠纷案件,不偏不倚,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以自身的公信

力带动全社会的信用建设;二是创建信用金融。各农村金融机构

要牢固树立“信用立行(社)”思想,严格规范经营行为,遵守

信贷合同;三是培育信用客户。客户树立“信用为本”的观念,

切实履行合同条款,按时还本付息;此外,为降低农业融资成本,

改善农业融资软环境,着重解决贷款中介收费门槛过高问题,建

议政府专门就此作出规定,根据各农村经济主体的承担力制定与

之相关的抵押、评估、公证、登记程序和收费标准,减轻融资双

方成本负担。

(四)营造良好的金融创新外部环境,完善配套政策,激发

创新动力

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配

套政策的支持和外部环境的完善。为此,一要大力发展各类中介

组织。政府部门应积极培育社会化、竞争化的中介机构,在贷款

抵押物价值评估、登记、过户、资信证明、信用评估等方面发挥

与银行业机构的衔接作用。同时,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府和中介服

务,切实降低确权、登记、过户等中介服务成本,以有效降低金

融产品创新成本;二要建立有效合理的经营管理及监管机制。各

银行业机构上级行应制定更加灵活的信贷管理、责任考核措施,

在落实信贷风险控制责任制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基层银行业机构

信贷产品与服务创新权限;三要进一步发挥监管部门对金融创新

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稳步推进农村金

融产品创新业务的健康发展。

(五)切实发挥农信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全面启动实施“金

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三

大工程,助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农信社与“三农”同根、同源、同成长的鱼水关系,无疑使

农信社支持“三农”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精耕“三农”

市场,实施“三大”工程,就是要构建与“三农”紧密互动,互

惠共荣的新型客户关系,全面支持“三农”科学发展。一要把富

民惠农作为实施“三大工程”的根本出发点;二要通过推动服务

网络多元化、手段多样化,使金融服务触角延伸到乡村、社区、

贴近到农户;三要通过全面实行信贷过程公开化管理,提高信贷

业务透明度,提升贷款公平性和可得性;四要通过建立全面的创

新体系,顺应市场变化和“三农”需求,开发“量体裁衣”式的

金融服务产品,提高客户需求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安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浙

江大学,2004年.

[2]阮小莉.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体制创新问题研究[D].西南财

经大学,2000年.

[3]张汝安.从农村经济工作的全局引导农业产业化的发展[A].

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

会文集[C].2000年.

[4]罗南旺.论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与发展方向[D].湖南

大学,2001年.

农村产业发展的问题篇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要“坚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县化健康发展”,并且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等五个方面深刻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

国内外观察家评论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提出,将成为破解“三农”难题的历史拐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则概括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勾勒出一幅令人向往的现代农村的美丽图景。

如何更加深刻地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本刊(《支部生活》杂志)记者专访了专门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河北省委党校孟志中教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在于破解“三农”问题

记者:“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就有的提法,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央文件中也多次出现。我们现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高度,有专家说这是与我国发展战略重大转变相一致的深化改革的新提法,但也有人说是对过去的重复,您怎么看?

孟志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自1956年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一直使用的日常语言。只是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三农”问题的日益凸显和突出,人们才更多的使用了“三农”问题的术语。但是,这次《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绝不是要简单重复过去的、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许多错误做法,而是要“旧瓶装新酒”,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吸收了近些年党中央对于“三农”问题的思考探索和努力解决的实践尝试,融入了更多的时代新内容。

记者: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概念并不是新的,却有一个新的大背景?

孟志中:是这样的,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作出了“两个趋向”的科学判断,即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我国的工农关系已经到了一个改变的关键点上,这就是新的大背景。

记者:十六大上,中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了“五个统筹”最前面;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两个趋向”的论断,指出中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这样一个历史发展的清晰的脉络中,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质就在于破解“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孟志中:没错。“三农”问题是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矛盾,即在不同的历史过程——商品化、市场化、城县化、工业化、现代化——的矛盾在当今时代的融合。沉重的千年历史包袱压在破旧不堪的传统农村经济这辆旧车上,必然使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步履蹒跚,而加入wto又增加了这些矛盾的尖锐性和复杂性。同时,“三农”问题又是我国正处于传统向现代变革的转型时期所不可避免的“阵痛”。为了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要实现农民价值取向从自给自足型向市场开放型转变,农村产业结构从分割孤立型向联合互动型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生产者技能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在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体制创新、加强支持保护、构建服务体系、注重引导示范等方面发挥作用。这种转变是脱胎换骨式的转化,转型时期的痛苦和艰难正是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体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破解“三农”难题,构建和谐社会。

记者:按照您刚才的理解,可以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标志着党中央在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那么,现在的思路和过去的思路有什么主要区别?

孟志中:过去,人们对于“三农”问题的探讨,常常是就“三农”问题谈“三农”问题。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党中央国务院在破解“三农”问题上逐渐形成了一条明晰的思路。这条思路就是: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在这条思路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当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文明基础;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则强调了我国农村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差异极大,新农村建设只能从各地实际出发而不能搞绝对同一的模式;尊重农民意愿,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依靠力量是广大农民自己。这就从过去单纯地应付困难问题转为主动出击,在建设中克服问题,化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同时,这也意味着从孤立的破解转为全面的建设,破立结合,从而更全面、更具体地把握了我国的“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一个完整的时代新范畴

记者:简单地说,“三农”问题是指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

孟志中:单纯的农业问题是个经济学范畴。作为单纯经济问题的农业问题,其范围包括土壤耕作、作物生长和收获、家畜饲养以及农产品加工等问题。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农业问题还包括科教兴农问题、农业工业协调发展问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业投入问题、农业信贷问题、农业工程学问题等等。

单纯的农村问题是一个社会学范畴。在我国当代,单纯的农村问题也就是农村的种种社会问题,如,农村家庭关系问题;农村道德转型问题;农民移风易俗问题;农村民族宗教政策问题;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农村人口问题;农村医疗卫生建设问题等等。农村的这些社会问题具有关联性,我们应当从整体上加以把握,通过揭示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找到解决农村问题的方法。

农民是农村和农业的主体,因此农民问题具有综合性。单纯的农民问题是一个政治学范畴。我国自秦朝以来,每一个政权的兴衰存亡都与农民问题相关。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伟人无不同农民问题联系在一起。洪秀全是农民乌托邦政治的代表者和实践者,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是要压在农民头上的千年封建帝制,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阐明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始于、也成于农民问题的解决。历史一再表明,只有正确地把握中国的农民问题,才能着手解决中国的其他现实问题。谁能富有成效地解决一个时代的农民问题,谁就能大大推进中国社会的进步,他也就能成为中国的历史伟人。

记者:表面上看来,“三农”问题应该就是中国在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能不能说“三农”问题是这三者的简单统称?

孟志中:在现代化进程中单方面的研究、单方面的措施很难解决单方面的问题,“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成为研究对象才顺理成章地提上日程。任何一个“三农”具体问题都可能具有农业、农村、农民的三个方面,它们牵一发而动全身,都会影响到整个“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全局的发展,并且在解决的思路和操作上也必须从“三农”总体上着眼着手才能奏效,因而具有整体性和内在一致性的特征。

解决“三农”问题就是农业经济要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要富裕幸福,农村社会要繁荣稳定。而农村稳定离不开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业要靠政策、靠改革、靠科技,要城乡统筹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农民富裕在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可以说,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三位一体,是同一个问题的三个侧面,是立足于国家大局和宏观长远发展而言的时代新范畴。实质是一个问题,即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记者:既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那么,解决“三农”问题是不是也相应地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

孟志中:是这样的。中国的“三农”问题不单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种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多方面问题并发并且交错纠缠的“综合症”。正如有人所说,农村问题是个永恒的问题,与之相关联的因素太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摸索。解决“三农”问题,靠单纯的经济手段、政治建设或文化发展难以奏效,就是多种手段一起使用而不能协调一致,恐怕也会收效甚微。

记者:也就是说,“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孟志中:其一,关于完善农村政策和深化农村改革: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县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

其二,关于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以及农村公共事业: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县有序转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

农村产业发展的问题篇5

国内外观察家评论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提出,将成为破解“三农”难题的历史拐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则概括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勾勒出一幅令人向往的现代农村的美丽图景。

如何更加深刻地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本刊(《支部生活》杂志)记者专访了专门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河北省委党校孟志中教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在于破解“三农”问题

记者:“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就有的提法,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央文件中也多次出现。我们现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高度,有专家说这是与我国发展战略重大转变相一致的深化改革的新提法,但也有人说是对过去的重复,您怎么看?

孟志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自1956年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一直使用的日常语言。只是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三农”问题的日益凸显和突出,人们才更多的使用了“三农”问题的术语。但是,这次《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绝不是要简单重复过去的、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许多错误做法,而是要“旧瓶装新酒”,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吸收了近些年党中央对于“三农”问题的思考探索和努力解决的实践尝试,融入了更多的时代新内容。

记者: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概念并不是新的,却有一个新的大背景?

孟志中:是这样的,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作出了“两个趋向”的科学判断,即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我国的工农关系已经到了一个改变的关键点上,这就是新的大背景。

记者:十六大上,中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了“五个统筹”最前面;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两个趋向”的论断,指出中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这样一个历史发展的清晰的脉络中,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质就在于破解“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孟志中:没错。“三农”问题是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矛盾,即在不同的历史过程——商品化、市场化、城县化、工业化、现代化——的矛盾在当今时代的融合。沉重的千年历史包袱压在破旧不堪的传统农村经济这辆旧车上,必然使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步履蹒跚,而加入WTO又增加了这些矛盾的尖锐性和复杂性。同时,“三农”问题又是我国正处于传统向现代变革的转型时期所不可避免的“阵痛”。为了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要实现农民价值取向从自给自足型向市场开放型转变,农村产业结构从分割孤立型向联合互动型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生产者技能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在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体制创新、加强支持保护、构建服务体系、注重引导示范等方面发挥作用。这种转变是脱胎换骨式的转化,转型时期的痛苦和艰难正是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体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破解“三农”难题,构建和谐社会。

记者:按照您刚才的理解,可以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标志着党中央在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那么,现在的思路和过去的思路有什么主要区别?

孟志中:过去,人们对于“三农”问题的探讨,常常是就“三农”问题谈“三农”问题。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党中央国务院在破解“三农”问题上逐渐形成了一条明晰的思路。这条思路就是: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在这条思路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当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文明基础;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则强调了我国农村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差异极大,新农村建设只能从各地实际出发而不能搞绝对同一的模式;尊重农民意愿,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依靠力量是广大农民自己。这就从过去单纯地应付困难问题转为主动出击,在建设中克服问题,化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同时,这也意味着从孤立的破解转为全面的建设,破立结合,从而更全面、更具体地把握了我国的“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一个完整的时代新范畴

记者:简单地说,“三农”问题是指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

孟志中:单纯的农业问题是个经济学范畴。作为单纯经济问题的农业问题,其范围包括土壤耕作、作物生长和收获、家畜饲养以及农产品加工等问题。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农业问题还包括科教兴农问题、农业工业协调发展问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业投入问题、农业信贷问题、农业工程学问题等等。

单纯的农村问题是一个社会学范畴。在我国当代,单纯的农村问题也就是农村的种种社会问题,如,农村家庭关系问题;农村道德转型问题;农民移风易俗问题;农村民族宗教政策问题;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农村人口问题;农村医疗卫生建设问题等等。农村的这些社会问题具有关联性,我们应当从整体上加以把握 ,通过揭示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找到解决农村问题的方法。

农民是农村和农业的主体,因此农民问题具有综合性。单纯的农民问题是一个政治学范畴。我国自秦朝以来,每一个政权的兴衰存亡都与农民问题相关。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伟人无不同农民问题联系在一起。洪秀全是农民乌托邦政治的代表者和实践者,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是要压在农民头上的千年封建帝制,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阐明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始于、也成于农民问题的解决。历史一再表明,只有正确地把握中国的农民问题,才能着手解决中国的其他现实问题。谁能富有成效地解决一个时代的农民问题,谁就能大大推进中国社会的进步,他也就能成为中国的历史伟人。

记者:表面上看来,“三农”问题应该就是中国在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能不能说“三农”问题是这三者的简单统称?

孟志中:在现代化进程中单方面的研究、单方面的措施很难解决单方面的问题,“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成为研究对象才顺理成章地提上日程。任何一个“三农”具体问题都可能具有农业、农村、农民的三个方面,它们牵一发而动全身,都会影响到整个“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全局的发展,并且在解决的思路和操作上也必须从“三农”总体上着眼着手才能奏效,因而具有整体性和内在一致性的特征。

解决“三农”问题就是农业经济要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要富裕幸福,农村社会要繁荣稳定。而农村稳定离不开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业要靠政策、靠改革、靠科技,要城乡统筹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农民富裕在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可以说,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三位一体,是同一个问题的三个侧面,是立足于国家大局和宏观长远发展而言的时代新范畴。实质是一个问题,即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记者:既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那么,解决“三农”问题是不是也相应地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

孟志中:是这样的。中国的“三农”问题不单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种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多方面问题并发并且交错纠缠的“综合症”。正如有人所说,农村问题是个永恒的问题,与之相关联的因素太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摸索。解决“三农”问题,靠单纯的经济手段、政治建设或文化发展难以奏效,就是多种手段一起使用而不能协调一致,恐怕也会收效甚微。

记者:也就是说,“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孟志中:其一,关于完善农村政策和深化农村改革: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县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

其二,关于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以及农村公共事业: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县有序转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

农村产业发展的问题篇6

(一)促进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

我国当前的农村经济策略并不科学,甚至还存在诸多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这也正是身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村经济之所以会落后于其它国家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制定行之有效的适合农村发展的策略,是发展农村经济最为重要的一环,要积极研究,采用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好处的策略,改善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等等措施,这不仅可以提高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改善农村经济当前存在诸多问题,确实提高农民收入的好方法。

(二)政府管理的客观需要

只有在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的引导下才能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是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主体,同时这一主体在短期之内不能改变。政府要以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出科学的有助于农村发展的策略。

二、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农产品品质较差

相比于原来的供给不足、短缺等问题,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地区性、结构性、阶段性不合理过剩的问题。虽然农村品的生产数量每年都呈上升趋势,但是其产品的质量却没办法得到保证,而就会出现农村产品过剩的问题。引起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人均资源不足,其二是,落后的农村科技发展水平。一直以来我国在管理模式上一直追求最大化的技术模式,而这一模式是很难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的。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式,只有提高农业的竞力,确保农产品的质量,才能真正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科技投资过少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前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

当前,农业或者传统的产业部门中的劳动力是最多的。发展劳动力就业已经成为发展我国经济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了。虽然由于市场对城乡企业的需求变少,加之其经营不善等问题,农业劳动力回流呈上升趋势,但是还其劳动力的供给还远远低于市场需求。由于我国劳动力基数大的问题,因此虽然劳动就业结构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其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还是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特别是近几年来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等问题在农业领域、非农业领域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其农村劳动力面临的压力问题也日愈紧张。

(三)农民收入偏低

农民收入偏低与诸多因素都有直接的关系,首先劳动生产率过低,剩余劳动力过低、农村人口本身的素质不高等因素都是影响农村人口收入过低的主要因素之一;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当前的城市贸易条件恶化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在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双重作用下,农民的收入还是有所涨幅的。此外,还有一点,农业发展对技术、资本的要求越来越大,而这就使得农业经济发展中对劳动力的投入越来越少,在增加农业生产成本的同时,自然就会减少农民的收入。当前农业总产出的增长量还明显高于农业物耗率,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很多农户还存在原始的自给自足的状态,也就是不出售其相应的产品,而这又进一步减少了其人均收入。

(四)农村生产性投资不足

资金不足、缺乏投资动力都是引起农村生产性投资不足的主要原因。此外投资技术条件差、投资好处不明显等原因也是制约当前农村投资的主要原因。农民没有竞争的压力,更不具备单独抗风险的能力,另外多数农民也没有想通过改善生活,提高生产条件的动力。此外在农村掌握新技术、市场、通讯各方面的能力都相对差。一些政府机关还存在非常百宝的、办事效率过氏、腐败问题等频繁发生,而这也大大影响了农村投资者的投资欲望。

三、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

要发展地方经济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然而当前我国很多地区都没有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其整体情况还相对较为落后,比如供水供电方面、道路交通等方面特别是水利设施的抗灾防灾的能力相对较为薄弱。加之年久失修、许多基本的设施都已经出现老化、淤塞等问题其抗灾能力非常的差。其次,综合生产效益低、达到标准农田比例的农田本身就不高,很难形成规模。

(二)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深化农村改革就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也是促进社会稳定的一个有效措施。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就要加强农村组织建设,笔者以丰顺县为例,其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无法维持基本办工所需的费用,更别谈公益事业了,这也成为了影响其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三)现行土地政策的影响

土地流转问题已经成为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形势下的一个最为主要的问题之一,因此要发展农村经济首先就要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完善农村经营机制。如果土地机制不够完善的话,那么其流转行为管理就会出现诸多问题,特别容易引起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土地附加值过低,农产品价格过低,土地转包困难,甚至还会出现大面积的荒地。二、土地流转中会遇到诸多障碍,土地承包关系很难真正确立下来。比如当前一些农田水利设施的抗灾能力相对较落后,没有明确的土地承包关系,土地流转不畅等问题都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三、土地质量没有保证,特别是短期式的承包方式更不利于土地资源的有效使用,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

(四)农业科技的开发应用不够

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我国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当前的科技水平还相对落后,而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之所以发展不起来与许多因素有直接的关系,首先,资金投入太少,无力置办齐全农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其次,农业推广体系没有以时俱进,也就是说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需求了;再者,推广方式过于老套、缺乏合理科学的推广方式,其效果不明显;最后,还未形成有效的转化率。

四、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加大农村经济的投资力度

做好财政预算,完善农村信贷管理机制,加大对农村信贷的投资力度,确实做好资金比例额度的协调工作,确保资金能够及时到位,从而保证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此外还要注意改革农产品价格,加大农村商贸、农产品加工业的投资扶持力度,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从而提高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及时调整优化农村优化经济结构,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这就需要广开门路,促进农村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村资源利用率,将各种农业资源整合后应用到农业发展中,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及产品的数量。另外还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战略目标,生产出更多的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提高各种农产品的竞争力。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村产业发展的问题篇7

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经济中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和结合形式。通常用各业的产值和各业占用的劳动力数在农村经济总产值和农村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来反映。从我国目前农村产业结构状况来看,我国应及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服务产业的比重,增强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优势,增强农村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只有充分发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才可以实现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动力。

 

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一)是农业发展转型,促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已进入绿色经济时期,低碳能源、绿色能源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从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变得非常必要。

 

农村劳动力资源紧张等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提高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动力,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农民收入增加后,要尽量让其在所处区域内消费,改善农村消费不足的问题。科学与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布局,可以保证农业相关生产部门和生产项目之间的资源相互转化,只有充分加强资源的相互转化,才可以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科学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布局,可以改善生态平衡,促进农村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二)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然选择

现阶段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在连年增产的情况下,农民增收缓慢。我国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呈现农林牧副渔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内部以种粮为主,整个农村经济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基本特征。而在农业结构中,农产品多是“大路货”,优质品极少,优质农产品产出率低,名牌产品稀缺;农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区域性结构雷同,地区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再者,由于农业产业加工链短、农产品附加值低;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工业欠发达,严重制约了大量商品性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和销售。只有全面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才能缓和目前农产品难卖、价格下跌的矛盾,才能发挥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扩展农民的就业增收领域,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农村服务业发展薄弱

在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很小,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重心仍然在城市,城市经济发展造成了诸多负面问题,如人口压力过大、逆城市化发展困境、城市污染等。农村大多数劳动力都会选择进城打工,就算每个月1000多元工资也不愿意回农村种地,原因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比例较低,就算种地赚到了一些钱,可是消费成为难题,比如医院、学校、交通等公共设施严重缺乏。

 

(二)农民与市民收入差距拉大

农民在农村工作简单,种植业、养殖业及其他具有经济价值的农村经济项目还未得到全面发展,农民只能享受到劳动价值中10%的收益,引起农民的不满和心理失衡,对农村的生活存在抵触情绪。

 

农民进城打工虽然很辛苦,获得的收入不是很多,但能享受到城市的便利,所以对城市生活非常向往。如果不能改善农民收入过低的问题,不能改变市民与农民的贫富差距问题,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就永远无法得到解决。

 

(三)农村经济发展欠缺金融支持

金融政策不健全造成农村经济发展资金匮乏,资金匮乏是农村经济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欠缺有力的资金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无法解决的难题,比如农村还没有全面、系统化的贷款管理制度,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业发展银行也未开启针对性的小额贷款,贷款项目存在很多障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性难以提高。

 

(四)农村科技投入力度较低,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村三大产业的发展都欠缺一定的资金和科学技术的投入。农业发展科学技术投入较少,造成了农村生产产能下降,农业产品经济收益降低,农业产品的绿色化标准和质量不高。农村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是因为农业服务业比重较小,不能合理地开发农村服务业资源。

 

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思路

(一)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

调整我国农村产业结构,需要转变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加强农村产业结构科学化建设,提高农村产业结构中服务产业的比例,改善农村产业结构。 

通过增加农村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例,可以扩大其规模,增加其就业人数,解决农村居民就业和增收问题。农村服务产业比重的上升,可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不足,农村经济发展中可以提高服务产业发展比例,从而推动农村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链的发展动力。通过增加农村产业结构中服务产业的占比,改善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增加服务业的发展比重可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二)注重增加农民收入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农民收入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农村产业结构不均衡的一个联动性的关键点。政府应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中的不均衡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经济环境。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费改税工作进程。尽快将农村费改税工作由点到面全面铺开,杜绝乱收费行为给农民带来的额外负担,为增加农民收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注重金融服务业发展

利用金融服务的开放性和鼓励政策支持服务产业,加快服务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农民创业资金贷款、合作组织建立资金贷款、农作物贷款中给予更多的照顾,放宽还款限制,改变资金不足和发展受阻的现状。另外,加强金融资金与外国资本的链接,通过中外合资办企业,吸引外资开发旅游项目,利用外资开发自然资源。利用发展起来的资本优势建立一定的服务业培训机构,大力培训农民人才,提高农民的素质,改善农民的经营管理思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农村产业发展的问题篇8

关键词:农村 经济伦理 问题 对策

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伦理问题有很多因素引起,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将农村经济伦理问题解决,才可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脚步,让道德建设发挥真正的作用,本文从农村经济伦理问题和解决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伦理问题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分为四个组成部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任何形式的经济生产,均是以消费为目的进行的,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将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伦理问题进行解决,才会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伦理问题主要有:

(一)农村生产中的伦理问题

对于农民而言,土地是其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是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源,是进行一切生产的源泉,可以说是农民的命根子,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建设的进行,很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城市建设和工业化建设,需要征用土地,在征用土地的过程中,使得一些农民失去了土地。在农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是经济伦理问题的主要话题。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农业生产受到了威胁,在农村生产中,还有欺骗农民等现象的产生。

(二)农村分配中出现的伦理问题

分配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分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分配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分配的公平、公正、合理性是农村经济友好发展的前提保障。虽然我国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但是城镇和农村之间收支分配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城市居民的收入不断的增加,可以享受丰富的待遇,而农村农民的经济收入,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很多农村的孩子上不起学等。

(三)交换中产生的伦理问题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交换是生产的前提保障,没有产品的交换,就没有所谓的生产,也就不存在真正的消费问题。当前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产品的交换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农产品在市场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例如在市场中,农产品被强卖,交易过程中被坑骗等。农作物的流通成本的不断的提高,严重的影响着农民的收益。

(四)农村消费中出现的经济伦理问题

消费是为了维持生存,将产品消耗的过程,是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组成,也是经济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当前在农村消费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农村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力不足等,都是农村消费出现的问题。

除了以上在农村经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伦理问题之外,还存在观念上的碰撞、道德上的问题以及贫富差距等问题,这些都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经济伦理问题。

二、解决我国农村经济伦理问题的对策

为了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道德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伦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解决我国农村经济伦理问题的对策有:

(一)加强城乡经济结合发展

为了将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伦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需要将城乡经济发展策略的发展思路进行转变,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将城市建设和工业化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发展结合在一起,调整城乡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对城乡结合发展进行良好的规划。为了加强农村经济伦理建设,需要政府将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不公平待遇进行解决,保护农民的利益,杜绝坑民害民现象的产生。

(二)解决农村土地问题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土地问题需要解决,土地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保障看,是农民的命根子,所以将农村经济伦理问题解决,需要在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建设中,不能轻易的征用农民的土地,更不可能强行的占用。需将土地征用等相关的政策进行完善,从制度和政策上将农民的担忧解决。

(三)解决农村生态伦理

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建设给农村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在经济发展中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环境,是经济伦理、道德的最好发展模式,所以需要将这个问题解决,进行农村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粗放式使用方式转变,寻找资源消耗小、科技含量高、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发展途径进行生产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以绿色、无污染的方针进行农村经济发展,保证农民利益,发展绿色生产,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四)进行公平交易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农产品交换伦理问题,为农产品教育的不公平,为此需要加强产品交易原则的落实和宣传,坚持诚信、公平、自愿、有序的原则进行生产交易。交易双方是平等的,交易是自愿的,所有的交易,均需要在诚信的基础上进行,交易场所需要有稳定有序的秩序,才可以促进交易的公平、公正进行。

除了以上解决对策进而解决内容,分配伦理问题、消费伦理问题也需要解决,国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相关的政策、将农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保护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道德建设。

三、结束语

农村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为此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需要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当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很多的伦理问题,农村经济伦理问题由地域文化、城乡差异、文化水平差异以及其他方面因素引起的,所以为了将农村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伦理问题进行解决,不仅需要从经济伦理问题出发寻找解决对策,还需要从产生因素上进行入手,将农村经济伦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促进农村发展。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