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世界经济发展周期8篇

时间:2023-08-09 09:19:19

世界经济发展周期

世界经济发展周期篇1

关键词:经济波动 经济周期 非对称性 持续性

一、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和持续性的理论基础

经济波动是指经济发展偏离均衡状况,而经济周期波动是指偏离状态反复发生。Burns和Mitchell于1946年,提出了经济周期波动的经典定义,即“经济周期是在主要以工商企业形式组织其活动的那些国家所看到的总体活动的波动形态,一个周期保函许多经济领域在差不多的时间所发生的扩张,跟随其后的是相似的总衰退、收缩和复苏,后者又与下一个周期的扩张阶段相结合,这种变化是不定期反复发生的,经济周期的持续期从1年多到10年、20年不等,它们布恩那个再分为性质相似的、振幅与之接近的更短的周期”。

Mitchell和Keynes先后在1927年和1936年对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进行了研究,但是对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进行系统研究和划分的是Sichel。在1993年,Sichel提出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应当分为深度型非对称和陡峭型非对称两种。深度型非对称实质扩张比收缩更大或相反,陡峭型非对称是指扩张与收缩的速度不同。我国经济学家刘树成在2000年也针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波动情况得出了研究成果,认为我国经济增长率的波动有课恩呢该出现微波化新态,也就是“缓起缓落”、“长起短落”的新形态。

二、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与持续性特点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扩大化,将全球经济拉入了经济低谷中,这使得世界各国均开始关注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根据IMF的世界经济展望,美国和世界经济从2009年开始达到最低谷,逐渐开始复苏,而事实说明此过程略慢于预期。而谁在影响世界经济?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发达国家制定了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占据了更大的位置,也必将对世界经济周期波动影响最大。而影响世界经济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贸易和资本流动。两种方式中,资本流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一)金融发展与世界经济波动的非对称性加大存在密切关系

金融活动日益频繁,金融交易的规模越大,金融行业对世界经济的波动周期就会影响越大。由于金融行业存在资本重新配置的作用,可以使资本流向效率更高的投资领域,能够起到平滑经济波动的作用,使世界经济周期更加稳定,更具持续性;但是由于金融活动中,经济自然人的羊群效应、机构的连锁效应、区域经济的索罗斯效应和全球经济的大国效应等作用的影响,会导致非对称性的加大。通过对金融活动与世界经济指标之间的关联关系的研究,发现金融行业的发展与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关联系数逐步增大;金融行业对世界经济影响日益扩大,主要体现在金融活动对世界经济发展周期及其波动的传导作用,还表现在金融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也会导致世界经济可能发生剧烈变动,今后国际金融危机演变为世界经济波动拐点的可能性加大。

(二)国际跨国公司承担了全球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诱导者和传递者

国际化公司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的行为,可以被归为转移定价、跨国并购、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等四个类别。国际化公司的经营活动与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世界经济周期会对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的区位选择、环境策略、投资策略、对企业技术研发与转移和跨国转移定价等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反过来,国际公司其经营决策活动,包括转移定价、跨国并购、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等,起到传导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作用。跨国公司所进行的逆向决策,使与其具有紧密联系的国家陷入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泥沼,把世界经济波动一级一级传递到存在业务关联关系的国家。故,我认为要想跨国公司达到超越国家制度就必须实现国家间的双边或多边协调,并促使全球实现国际化条约的签订。

三、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与持续性特点

从1992年至今,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持续与稳定的增长,同时也经历过低谷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经济周期。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印发经济加速增长,1996年实现良性着陆,被学届称之为“软着陆“阶段;1997年又有国内需求疲软、经济萎靡不振、依赖对外贸易,2002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这一阶段被学界成为“蛰伏期”;2003年“非典疫情”到2007年世界为石油“狂欢”、争相争抢石油资源、导致石油价格飘升,这一阶段被学界成为“软扩张”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周期具有中国独有的特殊性,其成因各异,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长期重要影响。

将我国的三个经济周期阶段进行细致研究会发现,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高位长尾、高位适度平滑的特点,在经济增长率呈现深“U”型的同时,每一个内在的经济变量指标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滞后和超前现象。而这些特点的产生与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得不同阶段采取的不同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策略有关,也与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进程息息相关。

而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也有持续性的体现。我国经济波动的持续性主要表现在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的持续期最长,适度增长阶段的持续期次之,处于低速增长阶段的持续期最短。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的持续性在不同的增长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

四、中国经济周期对世界经济周期变化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对外贸易长足发展,对外投资及吸收外国投资的能力增强,使得我国在世界资本流动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中国经济的波动及稳定都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更大的左右性影响。

根据IMF统计的经济总量数据,中国的经济总量与世界经济总量在2005年之前一直处于比重较低的水平,但是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而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却处于下降趋势。这将会导致世界经济的运行轨迹上显示出中国经济的小幅波动。

中国经济一直以稳定发展著称,由于中国政府宏观调控措施的运用,中国经济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中,即使在2008年次贷危机时期,中国经济也小幅增长,而世界经济的波动却非常大。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对稳定世界经济状况起到了重大作用,缓和了世界经济的波动曲线。

五、结束语

从中国经济的波动周期中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告诉增长较为稳定,但是控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总体对调节经济周期性波动较为成功,但是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要十分关注宏观调控政策的恰当性,及时收集并反馈政策效果信息,以便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细微调整,发挥更好的调控效果。

中国经济发展状态还处于非完全开放的经济状态,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还不成熟,在这种特殊的商业周期中,政府行为仍然对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必须严格监督政府行为对经济造成的影响,不断深化体制改革,使中国经济走出“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

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尚具有国有企业、国有银行等体制性企业与市场化公司并存、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的特点,这种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运行轨迹,也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波动周期,很可能会出现二元周期波动、城乡经济周期不平衡的特点。

中国政府,乃至世界各国政府在应对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双重保护机制。第一是必须建立预警机制,以应对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第二是采取合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调节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偶然的和无法预测的经济波动很可能不止影响一国经济发展,而会演变为一场全面的世界经济、社会危机,因此政府必须整合对世界经济非周期性危机的应对能力以解决世界经济的非周期性波动带来的巨大问题;同时应对非周期性的世界经济危机和突发危机必须建立在周期性危机和突发事件危机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础上,才能更加有效的协调合作以处理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悦.世界经济周期主导国变动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9)

[2]陈宝森.美国经济周期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P127

世界经济发展周期篇2

关键词:世界经济周期;区域性经济周期;国际传导;协动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周期性波动相关性逐渐增强。尤其是近段时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呈现了明显的世界经济协同性。因此,回顾和理清世界经济周期的脉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的全球经济衰退,并从中寻找新的理论研究方向。

一、世界经济周期的概念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世界经济周期的概念进行界定。从定性的角度,Canova和Dellas(1993)给出了世界经济周期定义的简单描述,即世界经济周期是在国别总量经济的跨国周期中存在的共同特征。而对这种共同特征,宋玉华(2004)加以进一步的明确,她认为世界经济周期就是在世界经济运行的过程中,由于某些特定因素的影响,导致世界主要国家的实际经济活动呈现同步的扩张、衰退、萧条和复苏,表现出高度相似的周期性运行形态,这种运行形态会重复发生,最终形成持续时间不同的世界经济周期运动。从定量的角度,Gerlach(1988)用波谱分析研究经济周期的跨国行为,发现大量国家的产出运动在经济周期频带上是相互联系的,世界经济周期是多国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动在一定的周期频带上的高度相关性存在;Gregory等(1997)则用时间序列相关性来界定世界经济周期,即全世界(国家)的经济时间序列(数据)表现出一个序列相关的共同特征。

二、世界经济周期是否存在

(一)世界经济周期存在的研究

很多实例证明国家之间的确存在经济周期的共振现象和经济波动的传播行为。如,Dellas(1986)发现在英、美、德、日四国间,几乎存在长久的同一的经济周期。Backus,Kehoe,Kydland(1992)扩展了RBC(真实经济周期模型)模型,建立了包含跨国经济协动现象的I—RBC模型,在这个扩展的开放经济理论里,国家之间的消费是高度相关的,由此说明国家之间的协同性是存在的。Sarkissian(2001)也认为国家之间的消费波动与世界经济波动高度相关,特别是在萧条时期更是如此。而Canova,Dellas(1993)发现显著增强的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和全世界面临着的共同的外部或内部经济扰动是生成跨国的经济周期行为的共同因素。Baxter,Kouparitsas(2004)的研究发现,如果两国之间有较高的双边贸易相关度,那么这两国之间的经济周期相关度就会提高;同时,经济发展程度相近的国家之间的周期相关度一般会比较高。Ravn(1997)的研究表明,除OECD国家政府支出显示了较弱的正相关性外,其他经济变量(包括产出、消费、总投资、出口和进口)都显示了很强的正相关性,并表现出良好的跨国协同运动性。Kouparitsas(2001)研究发现,七国集团的经济周期存在着极高的相关性,尤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以后更是如此,他认为世界经济周期(特别是发达国家之间的世界经济周期)的确是存在的。

(二)世界经济周期不存在的研究

Hickman,Filatov(1983)的研究发现,经济波动的国际传导通常表现得相当微弱,这种微弱的传导很易于被国内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趋势所控制而失去扩散能力。唐海燕(1999)也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初期或以前时期,各国经济周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时间错位,同一时期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周期中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抵消效应在一定程度上熨平了世界经济周期性特征。Kollmann(1996)通过与完全资产市场的对比,发现在不完全资产市场(即国际金融市场只能买卖债券合约)的两个国家实际经济周期模型里,国家之间消费的相关关系比完全资产市场情况要明显弱得多。Selover(1997)在研究美国和日本的经济互动关系时,进一步发现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因为相互驱动而导致同步波动的假说并不成立,两国经济趋向同步波动是因为低水平的或者弱的冲击所致。

(三)区域性经济周期增强而世界性经济周期减弱的研究更多的学者研究了区域性经济周期的存在。所选择的区域范围主要集中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盟两个区域。Clark,Wincoop(2001)比较了美国各州的经济周期和欧盟内部的国别经济周期的协同性,指出无论在过去20年还是40年中,美国各州之间经济周期的协动性都要强于欧盟国家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存在消除了由于区域边界而衍生出的大量交易成本和经济波动的非协动性。此外,Chiquiar,Ramous,Francia(2004)认为美国和墨西哥两国之间贸易与投资关系的加强,导致了美墨两国之间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增强。在东盟区域经济周期方面,DavidD.Selover(1999)研究了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周期传导的相互依赖性。他们主要考察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及东盟国家,与它们的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欧盟之间的经济周期的国际传导,用主成分分析法、自回归分析法和光谱分析法研究了贸易量的相关性,并找到了东盟区域经济周期存在的证据。Choe(2001)研究了十个东亚国家的经济周期与双边贸易的影响,并得出经济波动随着区域内贸易依存度的加深而具有显著的同步性。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世界性经济周期在减弱。Heathcote,Perri(2002)利用一个简单的模型以帮助理解冲击的国际相关性、国际资产贸易程度及宏观总量的国际关系等之间潜在的相互作用。他们的研究指出,1972至1986年间,美国与欧洲总量、加拿大和日本之间的GDP、就业和投资相关性分别是0.76、0.66和0.63,但在1986年至2000年间,这些相关系数降低了,分别为0.26、0.03和-0.07,他们认为,金融全球化导致国际借贷的自由化,从而导致资产风险的分散化,并伴随着经济的区域。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与其伙伴国之间的产出、就业和投资的相关性就大幅度降低了。JamesH.Stock,Markw.Watson(2003)研究发现,即使在七国集团内部,经济周期的协同性也降低了,并发生了明显的分化,即出现了欧洲区域国家和英语语系国家各自内部的协同性增加。

三、世界经济周期的产生与传导

综合学者们的研究,世界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特定国家冲击、技术冲击、石油冲击、需求和供给冲击等。Dellas(1986)研究发现,世界范围的共同冲击(如石油冲击、共同的技术进步等)是产生世界经济周期的驱动力量。康特和马克(CantorMark,1988)建立了一个两国家模型,每一个国家有相同的工业,但这些工业受不同的国家特色(主要以技术为主)的冲击。他们的研究证明经济周期风险来源于国家特色的技术冲击,而国际证券市场正是经济周期的媒介。Stefanc.Norrbin,DonE,Schlagenhauf(1996)指出,特定国家冲击和特定技术冲击是世界经济周期的重要来源,而特定国家冲击是产出波动的最重要的因素。Bruno(1997)建立两国家、两产品模型,并假定国内外投资品具有不完全替代性以及资本的使用效率各不相同,结果表明,国内外投资品的替代弹性是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产生的重要变量,特定国家的技术冲击是造成两国经济波动的根源。MichaelBergman(1996)利用产出和通货膨胀两变量的VAR模型检测了德国、日本、瑞典、英国和美国等五国的宏观经济波动的原因,结果证明需求和供给冲击是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因素。同时,他们还发现,德国、英国和美国三国的经济周期的频率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而他们产出和通货膨胀的误差方差的50%以上来源于供给冲击,日本和瑞典产出的90%以上的误差方差来源于供给冲击。

世界经济周期的传导渠道主要包括贸易传导和金融传导。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贸易渠道的传导,近期的研究则更多关注金融渠道的传导,而这是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相适应的。Dellas(1986)的经验研究发现,经济扰动的跨国传导中,贸易条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认为贸易和资本的流动并不能解释世界经济周期的产生。国内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是宋玉华(2007)等,其研究表明贸易发展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具有正相关关系。早期的研究中,金融交易主要是指国际货币借贷和国际资本投资,基于这种认识,学者们主要研究了利率在世界经济周期传导中的作用。Choudri和Cohen(1980)、Cantor和Mark(1988)、Baxter和Crucini(1995)等的早期研究确认了这些传导渠道的存在性和合理性。Daniel(1981)、Flood和Marion(1982)等的研究发现实际利率和相对价格是扰动跨国传导的因子。Blankenau等(2001)则从另一角度确认了世界利率在传导外部冲击方面的作用,能够导致净出口、净外国资产及产出等的跨国波动联系。Cantor和Mark(1987)、Stockman(1990)等认为资本边际产出是生产率冲击多国传导的重要因子。Jansen,Stokam(2003)从国际直接投资角度对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动性进行了分析。他们指出,在1995年以前,并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投资关系与国际经济周期的协动性有关,那时密切的贸易关系一直是两国经济周期的协动性的重要原因。WilliamBlankenau,M,AyhanKose,Kei—MuYi(2001)认为作为世界经济波动向小型开放国家传导的众多的渠道之一的世界真实利率是世界经济周期向小型开放经济传导的重要机制,并指出世界真实利率对世界经济周期有着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净出口、净外国资产和产出等。

四、中国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同性

关于中国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同性,仅有较少的学者进行了研究。胡鞍钢(1994)分区段将中国和美国、中国和世界GDP年增长率波动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1960—1979年中国与美国、中国与世界的相关系数非常小,而1980~1989年,相关系数相应增大。秦宛顺、靳云汇和卜永祥(2002)以1987-2000年间的季度GDP数据为分析对象,得出中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为弱相关,中日经济周期的关系为负相关。余芳东等(2001)分析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的波动随世界经济的趋强而走强,随世界经济的趋弱而走弱,经济周期的“拐点”与世界经济动态的一致性越来越明显。

世界经济发展周期篇3

关键词:世界经济周期;区域性经济周期;国际传导;协动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周期性波动相关性逐渐增强。尤其是近段时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呈现了明显的世界经济协同性。因此,回顾和理清世界经济周期的脉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的全球经济衰退,并从中寻找新的理论研究方向。

一、世界经济周期的概念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世界经济周期的概念进行界定。从定性的角度,canova和dellas(1993)给出了世界经济周期定义的简单描述,即世界经济周期是在国别总量经济的跨国周期中存在的共同特征。而对这种共同特征,宋玉华(2004)加以进一步的明确,她认为世界经济周期就是在世界经济运行的过程中,由于某些特定因素的影响,导致世界主要国家的实际经济活动呈现同步的扩张、衰退、萧条和复苏,表现出高度相似的周期性运行形态,这种运行形态会重复发生,最终形成持续时间不同的世界经济周期运动。从定量的角度,gerlach(1988)用波谱分析研究经济周期的跨国行为,发现大量国家的产出运动在经济周期频带上是相互联系的,世界经济周期是多国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动在一定的周期频带上的高度相关性存在;gregory等(1997)则用时间序列相关性来界定世界经济周期,即全世界(国家)的经济时间序列(数据)表现出一个序列相关的共同特征。

二、世界经济周期是否存在

(一)世界经济周期存在的研究

很多实例证明国家之间的确存在经济周期的共振现象和经济波动的传播行为。如,dellas(1986)发现在英、美、德、日四国间,几乎存在长久的同一的经济周期。backus,kehoe,kydland(1992)扩展了rbc(真实经济周期模型)模型,建立了包含跨国经济协动现象的i—rbc模型,在这个扩展的开放经济理论里,国家之间的消费是高度相关的,由此说明国家之间的协同性是存在的。sarkissian(2001)也认为国家之间的消费波动与世界经济波动高度相关,特别是在萧条时期更是如此。而canova,dellas(1993)发现显著增强的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和全世界面临着的共同的外部或内部经济扰动是生成跨国的经济周期行为的共同因素。baxter,kouparitsas(2004)的研究发现,如果两国之间有较高的双边贸易相关度,那么这两国之间的经济周期相关度就会提高;同时,经济发展程度相近的国家之间的周期相关度一般会比较高。ravn(1997)的研究表明,除oecd国家政府支出显示了较弱的正相关性外,其他经济变量(包括产出、消费、总投资、出口和进口)都显示了很强的正相关性,并表现出良好的跨国协同运动性。kouparitsas(2001)研究发现,七国集团的经济周期存在着极高的相关性,尤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以后更是如此,他认为世界经济周期(特别是发达国家之间的世界经济周期)的确是存在的。

(二)世界经济周期不存在的研究

hickman,filatov(1983)的研究发现,经济波动的国际传导通常表现得相当微弱,这种微弱的传导很易于被国内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趋势所控制而失去扩散能力。唐海燕(1999)也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初期或以前时期,各国经济周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时间错位,同一时期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周期中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抵消效应在一定程度上熨平了世界经济周期性特征。kollmann(1996)通过与完全资产市场的对比,发现在不完全资产市场(即国际金融市场只能买卖债券合约)的两个国家实际经济周期模型里,国家之间消费的相关关系比完全资产市场情况要明显弱得多。selover(1997)在研究美国和日本的经济互动关系时,进一步发现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因为相互驱动而导致同步波动的假说并不成立,两国经济趋向同步波动是因为低水平的或者弱的冲击所致。

(三)区域性经济周期增强而世界性经济周期减弱的研究

更多的学者研究了区域性经济周期的存在。所选择的区域范围主要集中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盟两个区域。clark,wincoop(2001)比较了美国各州的经济周期和欧盟内部的国别经济周期的协同性,指出无论在过去20年还是40年中,美国各州之间经济周期的协动性都要强于欧盟国家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存在消除了由于区域边界而衍生出的大量交易成本和经济波动的非协动性。此外,chiquiar,ramous,francia(2004)认为美国和墨西哥两国之间贸易与投资关系的加强,导致了美墨两国之间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增强。在东盟区域经济周期方面,david d.selover(1999)研究了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周期传导的相互依赖性。他们主要考察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及东盟国家,与它们的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欧盟之间的经济周期的国际传导,用主成分分析法、自回归分析法和光谱分析法研究了贸易量的相关性,并找到了东盟区域经济周期存在的证据。choe(2001)研究了十个东亚国家的经济周期与双边贸易的影响,并得出经济波动随着区域内贸易依存度的加深而具有显著的同步性。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世界性经济周期在减弱。heathcote,perri(2002)利用一个简单的模型以帮助理解冲击的国际相关性、国际资产贸易程度及宏观总量的国际关系等之间潜在的相互作用。他们的研究指出,1972至1986年间,美国与欧洲总量、加拿大和日本之间的gdp、就业和投资相关性分别是0.76、0.66和0.63,但在1986年至2000年间,这些相关系数降低了,分别为0.26、0.03和-0.07,他们认为,金融全球化导致国际借贷的自由化,从而导致资产风险的分散化,并伴随着经济的区域。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与其伙伴国之间的产出、就业和投资的相关性就大幅度降低了。james h.stock,mark w.watson(2003)研究发现,即使在七国集团内部,经济周期的协同性也降低了,并发生了明显的分化,即出现了欧洲区域国家和英语语系国家各自内部的协同性增加。

三、世界经济周期的产生与传导

综合学者们的研究,世界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特定国家冲击、技术冲击、石油冲击、需求和供给冲击等。dellas(1986)研究发现,世界范围的共同冲击(如石油冲击、共同的技术进步等)是产生世界经济周期的驱动力量。康特和马克(cantor mark,1988)建立了一个两国家模型,每一个国家有相同的工业,但这些工业受不同的国家特色(主要以技术为主)的冲击。他们的研究证明经济周期风险来源于国家特色的技术冲击,而国际证券市场正是经济周期的媒介。stefanc.norrbin,don e,schlagenhauf(1996)指出,特定国家冲击和特定技术冲击是世界经济周期的重要来源,而特定国家冲击是产出波动的最重要的因素。bruno(1997)建立两国家、两产品模型,并假定国内外投资品具有不完全替代性以及资本的使用效率各不相同,结果表明,国内外投资品的替代弹性是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产生的重要变量,特定国家的技术冲击是造成两国经济波动的根源。michael bergman(1996)利用产出和通货膨胀两变量的var模型检测了德国、日本、瑞典、英国和美国等五国的宏观经济波动的原因,结果证明需求和供给冲击是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因素。同时,他们还发现,德国、英国和美国三国的经济周期的频率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而他们产出和通货膨胀的误差方差的50%以上来源于供给冲击,日本和瑞典产出的90%以上的误差方差来源于供给冲击。

世界经济周期的传导渠道主要包括贸易传导和金融传导。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贸易渠道的传导,近期的研究则更多关注金融渠道的传导,而这是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相适应的。dellas(1986)的经验研究发现,经济扰动的跨国传导中,贸易条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认为贸易和资本的流动并不能解释世界经济周期的产生。国内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是宋玉华(2007)等,其研究表明贸易发展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具有正相关关系。早期的研究中,金融交易主要是指国际货币借贷和国际资本投资,基于这种认识,学者们主要研究了利率在世界经济周期传导中的作用。choudri和cohen(1980)、cantor和mark(1988)、baxter和crucini(1995)等的早期研究确认了这些传导渠道的存在性和合理性。daniel(1981)、flood和marion(1982)等的研究发现实际利率和相对价格是扰动跨国传导的因子。blankenau等(2001)则从另一角度确认了世界利率在传导外部冲击方面的作用,能够导致净出口、净外国资产及产出等的跨国波动联系。cantor和mark(1987)、stockman(1990)等认为资本边际产出是生产率冲击多国传导的重要因子。jansen,stokam(2003)从国际直接投资角度对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动性进行了分析。他们指出,在1995年以前,并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投资关系与国际经济周期的协动性有关,那时密切的贸易关系一直是两国经济周期的协动性的重要原因。william blankenau,m,ayhan kose,kei—muyi(2001)认为作为世界经济波动向小型开放国家传导的众多的渠道之一的世界真实利率是世界经济周期向小型开放经济传导的重要机制,并指出世界真实利率对世界经济周期有着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净出口、净外国资产和产出等。

四、中国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同性

关于中国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同性,仅有较少的学者进行了研究。胡鞍钢(1994)分区段将中国和美国、中国和世界gdp年增长率波动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1960—1979年中国与美国、中国与世界的相关系数非常小,而1980~1989年,相关系数相应增大。秦宛顺、靳云汇和卜永祥(2002)以1987-2000年间的季度gdp数据为分析对象,得出中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为弱相关,中日经济周期的关系为负相关。余芳东等(2001)分析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的波动随世界经济的趋强而走强,随世界经济的趋弱而走弱,经济周期的“拐点”与世界经济动态的一致性越来越明显。

世界经济发展周期篇4

关键词:世界经济;周期波动;新特征;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4.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0-02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加入世界WTO组织,我国进一步融入到了世界经济体系当中,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不论是国际贸易,还是国际资本,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世界范围内的投资、贸易项目越来越多,这时,就加强了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周期。在此背景下,我国也逐渐的对其展开了研究,出现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我国对世界经济周期波动重视的时间较晚,研究的时间不是很长,使世界经济周期波动还会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当前阶段中,加强对当前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新特征及中国的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良好的保证。

一、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走向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对经济增长的重视,不断的对其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的发现了世界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可以应用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世纪初期提出的新理论来对其进行研究,将其分成6次不同的长波周期,第一次为17世纪80年代到18世界50初期年代,主要的标志就是第一次世界工业革命的开展;第二次为18世纪50初期年代到18世纪90年代末期,主要标志为钢铁行业快速的发展,以及铁路建设的出现;第三次为18世纪90年代末期到1949年,主要标志为电力大范围的普及,以及汽车行业快速的进步;第四次为1949年到1980年,主表表现为石油化工行业快速的发展;第五次为1980年到2011年,在这一波动周期内,包括了很多的内容,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劳动最组的形式不断的变更等,原本可以使经济的发展一直持续下去,但是,在2007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国的经济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世界经济开始逐渐的出现下降的趋势[1]。从2011年开始,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减小,世界各国的经济开始缓慢的复苏,从而使世界经济开始进入到第6次周期当中。而由于经济刚刚进入到第6次波动的上升阶段,起到了一定的过度作用,使世界经济发展以U型体现出来,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低谷阶段,不论是新技术,还是新产业的形成,都还不是很完善,据有关专家估计,只有到了2040年,新技术才能不断的完善,新产业才会逐渐的成熟,才能使世界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2]。

二、当前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新特征

在当前阶段中,世界经济周期对我国经济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制约的作用,因此,为了使人们对其具有更好的了解,本文就通过VAR来建立出相应的模型,并应用最小二乘法对世界经济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当前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新特征,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联动性增强,同步性趋势显著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世界经济周期波动具有很多的传递方式,如贸易活动中的传递,金融投资方面的传递等,在此背景下,世界经济周期波动就会出现明显的国家之间联动性增强,同步性趋势显著的新特征。根据相关调查可以发现,从1980年开始,一直到2011年的3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世界经济整体发展为增长的趋势,平均增长率为3.36%,其中又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其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1980年到1984年的上升阶段,1984年到1991年的下降阶段,1991年到2000年的上升阶段,2000年到2007年的下降阶段,2007年到2011年的上升阶段。其中,从2000年开始,上升或下降的趋势更加明显,同步性趋势更加显著[3]。并且,根据VAR模型评估中还可以发现,在拟合优度中,除了美国、英国等少数发达国家之外,大部分国家都体现出增长的趋势,其中巴西、南非等国家增长的作为明显,这就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这些国家更深的融入到了世界经济当中。虽然有一些国家的经济联动性有所降低,但是在整体上依然呈现上升的趋势。

(二)非周期性波动因素的影响变大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无法对未来进行预测,常常会出现一些随机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增加世界经济非周期性波动,从而对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对非周期性波动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能够对其造成的影响因素有很多,通常可以将其归纳为三个种类,分别为经济发展过程中自身的因素,国家或地区内部的政治因素,以及自然情况下产生的因素。而在当前阶段中,对世界经济周期进行深入的分析后就可以发现,非周期性波动造成的影响在逐渐的变大[4]。

在上一个经济周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非周期性波动因素,例如在2001年,美国发生的“9.11”事件,在2004年,出现了大范围的禽流感病毒,在2007年,世界金融危机的产生等,本文就引入危险系数来对这些因素进行表示,同时结合世界各国的生产总值与世界生产总值,构建出相应的回归方程,将这些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5]。在分析结果中可以发现,不论是各个国家的生产总值,还是世界整体的生产总值,与其滞后性都存在正相关关系,也就是所,在前一期生产总值增长的情况下,本期的生产总值也会得到一定的增长。并且,在任何一个模型中,拟合优度都高于0.95,体现出了其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同时还可以发现,不论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自身的因素,还是国家或地区内部的政治因素以及自然情况下产生的因素中,都会通过一定的危险系数体现出来,并且,大多数的危险系数小于零,这就正好说明了,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非周期性的影响较为巨大,导致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另一个周期。

(三)国家政策起到的作用逐渐增加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策起到不同的导向作用,根据其导向作用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两种,一种为内部政策,包括了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另外一种为外部政策,包括了贸易政策以及汇率政策,在本文分析中,对贸易政策进行分析时,可以用各国的出口与进口贸易作为衡量指标;对汇率政策进行分析时,可以用不同国家的汇率变化情况来衡量;对财政政策进行分析时,可以用各国的支出占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来衡量,对货币政策进行分析时,可以利用各国准货币年增长情况来衡量。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在结果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国家的拟合优度都在0.6以上,而且还有少数国家的拟合优度在0.9以上,说明了该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在出口数量、支出占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准货币年增长情况都会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促进作用;而对出口数量、汇率变化情况分析时可以发现,不同国家经济发展起到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差异[6]。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家政策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应对当前不同国家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对策

(一)提高经济发展的内动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事实施,加强了我国与世界之间的联系,使我国经济发展的类型发生了转变,逐渐的向着以出口导向为主,以引进外资为辅的发展模式,这时,就使我国对外具有严重的依赖性,当外部经济出现一定的问题时,一定会对我国造成严重的影响[7]。因此,增加自身的内动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当前阶段中,依然是以生产行业为主,而我国内部的资源数量往往是有限的,需要从国外进行大量的进口,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要积极的加强材料资源市场发展,有效的参与到相应的市场环境中,提高我国在材料市场中的地位。而且,还可以加强科学研究,研究出新的材料,或者是新的技术,减少对传统材料的需求。并且,在我国当前世界贸易活动当中,主要的贸易伙伴多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出口的数量超过了一般以上。因此,为了使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就要开拓出新的贸易伙伴,降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出口数量,将贸易活动进行分散,避免一个国家出现问题对我国造成严重的影响[8]。

(二)构建完善的非周期性波动因素安全预警机制

在非周期性波动因素中,包括了很多的内容,如人口的数量、资源的使用情况、科技的发展情况、自然灾害的发生、地缘冲突事件等。其产生的时间无法推测,但是往往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随着贸易与金融活动的进行,逐渐向外进行扩散,从而使世界经济造成影响。因此,为了使经济更好的发展,就要构建出完善的预警机制。在预警机制中,就包括了对经济的预警机制,对政治的预警机制,以及对自然因素的预警机制。在经济预警机制中,要拉近我国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减少负面波动的产生;在政治以及自然预警机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出合理的资源供应链,保证我国材料资源得到保证。而且,其中还要对环境问题产生重视,使我国向着低碳的方向发展[9]。

(三)科学的利用国家政策进行调控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家的政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就要科学的利用国家政策进行调控。首先就要将财政体制进行转型,使其向着公共财政的方向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效的对其进行利用,推动了民间投资,使投资更加的科学与健康,有效的改善人们的生活。而且,还要建立出完善的货币政策,不仅要求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而企业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对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更大的作用。其次,是要将政府的智能进行相应的转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重新确定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的界限,避免进行一些不必要的干预活动。而且,在地方政府工作的过程中,还要将眼光放长,制定出长久的发展战略方针,并根据社会实际的变化情况,及时的对其进行调整,制定出科学的投资与产业政策,为经济更好的发展提供保证[10]。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阶段中,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世界经济周期波动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对我国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的明显,为了使我国的经济更好的发展,本文就从三个方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新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其具有的新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对策,为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社会会逐渐的进步,经济周期波动也还会随着不断的变化,本文的研究就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对当前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新特征及中国的对策的研究步伐就不能停止,保证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更新与完善,使其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中都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余韵,陈甲斌,冯丹丹等.基于合成指数模型的中国煤炭行业周期波动研究[J].资源科学,2015,06(05):969-976.

[2]刘金全,刘达禹,张都等.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软着陆”态势与持续期估计[J].经济学家,2015,07(06):48-57.

[3]张兵.中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的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5,12(03):3-18.

[4]杨杰,叶小榕.世界经济新形势下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流量分析――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5,01(05):52-54.

[5]祁树鹏,冯艳,李京晓等.经济周期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影响分析――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5,05(04):1-14.

[6]周大鹏.影响新工业革命的关键要素及中国应采取的对策研究[J].科学发展,2015,10(07):50-60.

[7]杨树坪.国民经济安全视角下房地产泡沫治理研究[J].管理观察,2015,06(29):13-73.

[8]孙红.对新形势下国际贸易冲击与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04(03):218.

世界经济发展周期篇5

关键词:经济周期 相关性 延展性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增长沿着其一定的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在整体上呈现出“高位平缓”的特点,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经济增长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新千年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总体特征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总结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特点、分析引起这些新变化的深层次原因、预测今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态势以及总结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对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有极为重要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

鉴于统计资料的限制和我国学者研究经济周期问题的通行做法,本文选用GDP增长率作为衡量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指标来分析问题。采用“谷D谷”法(从经济增长率的一个最低点到另一个最低点)可以把我国改革开放后的GDP增长率划分为四个周期:1982-1986年为第一个周期;1987-1989年为第二个周期;1990-2001年为第三个周期;2002年至今为第四个周期。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性

自改革开放至今的30年时间里,我国经济经历了从大幅波动到高位稳定增长的一个优化过程。在这期间,中国经济同时也经历了与世界经济相磨合的过程,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以及代表世界经济方向的美国欧盟经济的发展的相关性经历了一个从几乎不相关到相关性小,再到相关性大的过程。笔者将从两个方面来予以分析。

相关系数反映出的我国与世界及主要国家地区经济的相关性正好与第一个模型所显示的趋于一致。在上世纪末期也就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很低,其发展的趋势几乎没有趋同性。而在新千年,即第四个周期开始后的几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达到0.7019的水平,欧盟的相关性也达到了0.5772的高位。之所以与美国的相关性没有显示出来,是因为次贷危机给美国造成了最为直接的经济下滑,这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是个特例。经济周期不能全面的反映两国经济的相关性,但这并不能否认中美两国经济存在高相关性的事实。

在当前我国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扩张下,这种稳定高速的经济增长与相关度能不能延续下去,能坚持多长时间呢?在我国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要分析这个问题,必须结合国内外多种因素。

国内因素。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的高增长,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市场化体制改革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无限的活力,特别是市场化与世界经济的接轨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产品、技术等)。中国内地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内需增长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空间大,这些都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会在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另外,中国的特殊体制,决定了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这在很多发达国家都是达不到的。所有这些因素必将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国际因素。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2002年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经济增长屡屡突破历史高位,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美国,通过降低储备率等措施以及由于美元贬值带来的进口的增长已经填补了次贷危机带来的损失(第三季度GDP增长3.9%)。日本从“失去的十年”中刚走出来,经济增长势头良好。欧盟一体化进程加速,资源整合效果凸显,经济增长同样强劲,2006年出现3.2%的高速增长,预计2007年不会低于3%。更为重要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超高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金砖四国”2006年的增长贡献率占到了全球的一半以上,东盟经济发展前景明朗,非洲经济也出现的久违的好转。所以,在未来的几年世界经济只会平缓的波动,预计2007、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分别达到5%和4.5%。这给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迈克尔?铂金.宏观经济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世界经济发展周期篇6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世界经济共同周期下中国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一系列的计量研究,通过选取1978-2008年中国经济、世界经济及7个样本国的经济数据作为数据来源,利用相关分析法、图表比较法对中国经济在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协同性、差异性特征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这两个特征的研究,得出了相关结论以准确把握中国经济发展规律,文章认为:第一,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周期高度同步且协同性在增强,与发达国家周期协同性在减弱。第二,中国经济周期逐渐从过去的短周期向中周期过渡,周期持续时间不断延长,波动幅度减缓,波峰和波谷的位势从高位型向中位型转变。第三,为了避免经济波动大起大落,政府的宏观调控仍会以微调为主,调控手段将多样化,调控重点逐渐从总量调控向结构调整转变。以期为未来中国的经济宏观调控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共同周期 经济 相关分析法 协同性 差异性

研究背景

世界经济共同周期是一种经济波动现象,是将整个世界的经济活动作为一个个具有理性的个体而组成的整体,具有阶段性特征及协同性特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家之间存在经济周期的共振现象,也存在经济波动的传播行为。随着中国经济开放度的逐步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赖不断加深,为此有必要对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以及不同代表国经济间的波动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基于此,本文通过多个国家和较长时间跨度的分析证实了中国经济周期特征,发现了经济发展趋势的协同性和隐藏于国家群体之间的差异性,从而为准确地把握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的规律性和特征性,为做出更好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为了研究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共同周期下的特征,本文中中国经济增长率所采用的数据以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为起点,截至2008年,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世界经济增长率数据来源于历年《国际统计年鉴》;样本国选择不同发展阶层、不同地区的国家,本文主要选择美国、日本、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巴西和南非作为样本国,样本国家数据除美国外全部来自世界银行WDI 数据库,时间跨度从1978到2008年,都以2000年不变美元计算,美国的数据来自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网站。

(二) 方法定义

针对中国经济在世界共同周期下的不同发展特征,本文利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分别进行计算、比较与分析。

方法一:滚动相关系数法。该方法是基于固定样本长度的滚动相关系数法来使用分析,本文主要使用该方法计算出滚动相关系数,进而分析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周期之间的动态相关性。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假设i国的经济共同周期的指标序列是{sik},j国的经济共同周期的指标序列是{sjk},在样本范围内的滚动相关系数定义如公式1所示:

(1)

其中,Cov表示方差,var表示变量。

方法二:交叉相关分析法。该方法是基于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本文主要使用该方法计算中国与另一样本国间的经济发展相关系数,分别计算多个不同的样本国数据,根据交叉相关系数大小进行排序比较进而分析出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相关度高、中、低的国家类型(规定交叉相关系数大于0.7的为高相关度国家,交叉相关系数在0.4至0.7之间的为中相关度国家,交叉相关系数在0.4以下的为低相关度国家)。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假设中国经济变量组为U,样本国经济变量组为V,利用数学方法分别对这两组变量进行线性组合,把这两组变量化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即令x=(U1,U2,...,Um),y=(V1,V2,...Vn),计算x和y之间的交叉相关系数r,则标准化U和V的相关系数定义如公式2所示:

(2)

其中Cov表示方差,var表示变量,R为变量间转化的常数。

研究分析

(一)协同性

在世界经济共同周期中,中国的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就是协同性。所谓协同性,是指世界各国的经济周期由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出现的经济行为的同步性,表现为一个国家与该整体经济活动所呈现出来的经济波动,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经济周期的共振现象,还存在经济波动的传播行为。为了更加深入的分析中国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同性,本文从定量的角度,运用中国与世界经济相关系数分析,采用滚动相关数法,考察二者间的相关性。

首先,针对特定的数据来源,绘制从1978-2008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与世界经济增长率曲线图,如图1所示。

通过图1中的波动振幅变化规律可知:从宏观上看,世界经济周期的波动位势比中国的稳定,这是因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大更高的提升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资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从微观上看,中国的波动变化规律是先动荡后稳定,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还在探索经济发展之路,故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具有动荡性。但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逐渐强大并形成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故具备稳定的经济发展趋势;世界经济在1994-1998年出现大的波动是因为东南亚金融危机而导致的经济衰退。

其次,利用方法一的滚动相关数法,计算出中国与世界经济相关系数值,绘制成表格与图形如表1和图2所示。

由图2 可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滚动相关系数一直在0.5左右波动。在1997-2001年期间相关系数是负值,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当时正是体制转轨以及国有企业改革最艰巨的时期,另一方面是因为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的诸多国家的经济动荡,使得这段时期两者之间的经济周期的相关程度是负值。进入21 世纪之后,两者的滚动相关系数又突然升高了。因此,总的来看中国与世界经济周期的相关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从研究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协同性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经历了由强到弱,再逐步转强的过程,中国经济的持续性比世界经济稍强,但中国经济的波动幅度较大且滞后于世界经济波动,对世界经济存在较强的依赖性。

(二) 差异性

在世界经济共同周期中,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第二个特征就是差异性。所谓差异性是指国家之间经济波动的非同步性,可以用不同国家的发展经历的跌宕起伏来理解。通过对差异性的研究可以进行类别的归类,同时为把握国家今后经济发展的方向提供依据。

本文选取的样本国有针对性的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亚洲国家和非亚洲国家两大类,分别考察这些国家在我国改革开放推进阶段(1978-1992)、改革开方深化阶段(1993-2008)的同步相关性。根据特定的数据源,利用文本方法二交叉相关分析法公式依次计算中国与各个样本国之间的相关系数,具体的数据见表2与图3。

通过对图3的观察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中国与发达国家(美、英、日)、发展中国家(马、新、巴、南)周期的同步相关性呈现不同的类型,在1998年前中国与发达国家周期的相关性高于与发展中国家的周期相关性,总体而言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周期的同步性高于与发达国家周期的同步相关性,并且在2000 年以后差异性更加明显。

中国与亚洲国家(日、马、新)经济周期的相关性逐渐增强,而与亚洲以外国家(美、英、巴、南)经济周期的相关性下降。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政治上重视亚洲国家、经济上地区一体化程度提高的事实。中国的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向具有很大的区域性特点,中国与亚洲地区经济周期协同性现象确实是存在的,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一致。

结论

本文利用1978-2008年的经济数据,重点研究分析了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共同周期下的协同性和差异性两种特征,并对出现该特征的原因做相关分析,同时也为中国经济所处于的位置及发展趋势做好相关依据。具体结论如下:

第一,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周期高度同步且协同性在增强,与发达国家周期协同性在减弱。第二,中国经济周期逐渐从过去的短周期向中周期过渡,周期持续时间不断延长,波动幅度减缓,波峰和波谷的位势从高位型向中位型转变。第三,为了避免经济波动大起大落,政府的宏观调控仍会以微调为主,调控手段将多样化,调控重点逐渐从总量调控向结构调整转变。

参考文献:

1.薛敬孝,张兵.论东亚地区经济周期的同期性与非同期性[J].南开经济研究,2001(4)

2.王海红.基于共同周期的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协同性特征的测算[J].统计与决策,2012(11)

3.宋玉华,周阳敏.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同性与非协同性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3(12)

4.刘金全.投资波动性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4)

5.蔡莉萍.我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科学决策,2005(11)

6.刘恒,陈述云.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态势[J].管理世界,2003(3)

7.方明.中国经济周期的独特性[J].宏观经济,2008(10)

世界经济发展周期篇7

作者简介:宗建亮(1955-),男,江苏扬州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05级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贵州财经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研究;李天德(1949-),男,河南郑州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导、教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等,主要从事世界经济与国际金融研究;熊豪(1980-),男,河南洛阳人,贵州财经学院国际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05&ZD006)《世界经济周期与非周期波动与中国经济预警机制建设》的阶段性成果,课题项目负责人李天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导、教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等。

中图分类号:F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1-0028-04 收稿日期:2007-10-23

一、相关研究综述

石油危机或剧烈的价格波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国家间经济波动进而导致世界经济周期或非周期性波动,如美国战后的经济周期、几次经济危机,多数是和石油危机相关。据OPEC估计,油价每上涨10美元,会使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0.25%。在OECD和IMF资助下由IEA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油价从25美元/桶上涨到35美元/桶时,总体上将使同期OECD的GDP减少0.4%。

自1970年的石油危机引起世界经济危机后,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的研究得到高度的重视。国外研究观点认为,石油价格波动会导致世界经济波动,因此更多研究集中在油价波动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反应方面。Hunt、Isard、Laxton(2002)和Huntet.al(2001)在研究的基础上从三方面利用IMF的多国模型(MULTIMOD)实证模拟了油价变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一是实际GDP和通货膨胀率对持续不同时间的油价冲击的反应,二是对比分析实际GDP和通货膨胀率对短期和较长期的油价冲击反应,三是微观经济个体对改变他们真实工资产生非对称反应的过程,该研究进一步解释了Hook(1996)和Hamilton(2000)研究发现的存在与油价和宏观经济行为之间的非线性关系。Hunt等人的研究还表明,不同国家对油价的冲击有明显不同的反应,基于油价变动而采取的国别货币政策会影响到油价上升对经济的冲击作用。Bemake.Gerher和Watson(1997)发展了一种基于VAR技术的、能够把一个给定外生冲击引致的总体经济影响分解到对具体部分影响的方法,并利用其研究了石油价格对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外生的油价冲击引致的经济衰退不是完全源于实际的油价上升,内生的货币紧缩手段是重要原因。由于各国际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以及各国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供给结构的差异,也有从分析油价对具体经济发达国家影响进而评估油价对世界经济的冲击效用,如Jimenez-Rodrigue和Sanchez(2004)利用计量方法把油价对实际GDP的冲击分析扩展到几个OECD国家和G7国家,研究发现除了日本外的所有国家的产出增长率与油价的上升呈负相关关系,对GDP的最大负作用出现在冲击后第四个季度,除了法国和意大利在第三季度外,而且所有冲击效应在三年后完全消失;油价上升100%对GDP产生累计负作用具体到美国和德国是5%左右。意大利是4%,法国3%,欧元区整体是2%,加拿大是1%。目前就石油对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分析很少。孙执中(1991)讨论了第三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三次石油危机加剧了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幅度和波长等。

二、研究方法和内容

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更多地是由世界经济内在因素引起的,由其引致的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也显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何判断世界经济的某次波动是否周期性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加以判断:第一、某次带有全球性或对世界主要大国有极大影响的因素发生的时间在合理时滞范围内是否有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形成;第二、这次事件或因素与本次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形成有无因果关系,由此推断此次事件或因素对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形成的影响。油价波动如何影响了与其有同步关系的世界经济波动周期,可采用比较方法分析,因为在1971~2005年发生的大的石油价格波动有三次,同期有多于三轮的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故可以对比受油价影响的三轮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与余下的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在形状图形上的区别,以期发现这种影响。需要说明的几点:

第一、考察第一个标准时,考虑石油价格波动是通过对影响具体国家的经济而作用世界经济,因此在时间序列上分析波动轨迹时要考察石油价格波动与世界经济增长率的关系以及选取的同期世界主要大国经济波动关系;第二、采用基于VAR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格兰杰因果关系等方法分析第二个标准;第三、本文采用数据均为真实数据,石油价格数据是以1973年为基期且剔除汇率及通胀影响,经济数据以1980年为基期;经济数据均来自IMF2007年3月份的《世界经济展望》(WEO),石油数据来自IEA。

三、三次石油危机与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在时间上的关系

(一)、本文以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和瑞典为样本,其经济增长率数据见表1,图1为八国经济增长率走势,图2为世界经济增长率和石油价格波动走势。

(二)、结合图1和图2分析,1970~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显示有六轮周期性波动(峰―峰判断),在每轮周期波动内,所选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波动显示出高度的同步性,故可判定发生了六轮世界性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即1971~1976、1976~1984、1984~1988、1988~1994、1994~2000和2000~2004)。对图2的比较,发现在时间上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与石油危机有关联。1973~1974年发生第一次石油危机,同期发生(1971~1976年)了第一轮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这次石油危机正发生在世界经济的衰退阶段(1973~1975);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在1979~1980年,且发生在第二轮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衰退阶段(1976~1982);始于1990年的第三次石油危机发生在第四次世界经济的衰退阶段(1988~1991)。石油危机产生前的石油价格剧烈波动到石油危机的形成的累积效应与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衰退阶段正好吻合,故可判断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与石油危机在发生的时间

上存有同步性。

四、石油危机或价格波动对世界经济周期或非周期性波动影响的分析

显然,石油危机或价格波动对世界经济周期或非周期性波动的影响是存在的,我们通过理论和实证,从油价波动对世界经济影响的基础上分析其对世界经济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影响。

分析采用真实的油价变动率(ROIL)和世界经济增长率(RWORLD)。考虑到世界经济增长率受油价变动影响的滞后,故采用滞后两期的世界经济增长率(RWORLD2)。

第一、平稳性检验

为避免虚拟回归,先检验变量的平稳性,结果表明变量OILR和WORLDR均为平稳的。

第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依据ACI和sc最小准则,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故分析二者Granger因果关系时滞后阶数取2,结果如表3所示。

结果显示,关于油价增长率不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0.0243,表明在98%的置信水平下,可认为油价增长率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表明油价变动率确实影响到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对世界经济周期或非周期性波动的形成有影响。

第三、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

此处借助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来进一步考察影响路径。VAR模型考察变量间关系时不受先验经济理论的限制,直接通过时间序列数据本身的特性进行研究。

选取RWOLD2和ROIL建立VAR模型:

其中,C;为常数项,bjk代表各变量的系数,uit为各变量残差项,P为滞后项,根据ACI准则和SC准则取3。

在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来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若u。发生变化,不仅导致各变量的当前值发生变化,而且会通过当前值影响其未来取值。脉冲响应函数可以描述这些影响的动态轨迹,显示任意一个变量的扰动怎样通过模型影响到所有其他变量,最终又可反馈到自身的过程。

结果显示,由于初期受油价上升导致开支扩张,世界经济增长率受油价变动率冲击后第一年即刻就有弱的正向反应,到第二年后变为负向反应,且强度在逐渐加大,在第四年达到最大,第六年后影响逐渐减弱并消失。这表明油价变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具有先增强后减弱的递减趋势。油价变动率受世界经济增长率冲击后第一年就有正向反应并在第二年后达到最大,此后减弱在第四年转为负向反应,第七年反应消失。

五、结论

以上分析证实了石油危机或价格波动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波动关系,由石油危机或价格剧烈波动引发的世界经济增长率变动也必然会引起表现其波动规律的世界经济周期或非周期性的改变。通过上述分析、对图2的观察及对比受油价冲击的三轮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与余下的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得出结论如下:

第一、石油危机或价格剧烈波动加深了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幅度

三次石油危机均发生在所在轮次世界经济衰退阶段,而受石油危机冲击的三轮世界经济衰退阶段波幅均比余下轮次的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波幅大。第一轮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1973~1976)期间,世界经济增长率从1973的6.9%降到2.4%,降幅高达4.5%,第二轮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1976~1984)期间世界经济增长率降幅高达4.1%,第四轮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世界经济增长率降幅为3.1%,第三、五和六轮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世界经济增长率降幅分别为1%、2.3%和2.3%。

第二、石油危机或价格剧烈波动拉长了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周期

世界经济发展周期篇8

原苏联经济学家康得拉季耶夫(以下简称康氏)对英、法、美等国从1780年到1920年的140年经济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西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着40-60年的周期运动(亦称长波),每个长波又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时期,各持续20-30年。根据统计,从1780年到1920年西方经济已出现过两个半长波。他预言第三长波的下降期开始于1920年。后来的世界经济运行的结果正是如此。人们据此推断,第三长波的结束期为1945年,并以此为起点开始第四长波的运行。

当前对世界经济第

四、第五长波的起止点存在疑问,作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将各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看成同步,如均以1945年为起点;那么,其结束的时间自然就要一样了,如此,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就自然不能成为其经济周期的新起点。第二,是将世界经济周期等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周期,那么,在20世纪90年代日、欧各国经济不振的情况下,自然不能说世界经济已开始新的长波了。

本文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世界经济第四和第五长波的转折点。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冷战结束之前,世界经济运行周期主要反映发达国家经济周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解体,并转轨市场经济;同时,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革,开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一大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扩大对外经济开放,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到世界经济的体系中来,世界市场空前扩大。这些世界政治经济的巨大变革,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变化。例如,世界国内生产总值按市场汇率计算1970年为3.4万亿美元,1980年为11.8万亿美元,1991年猛增至24万亿美元,2000年为32.3万亿美元。因此,冷战结束后的世界经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经济。根据经典的周期理论,世界市场的扩大必然影响其经济运行周期。因此,20世纪90年代初期应该是世界经济运行第

四、第五长波的转折点。

二、发达国家经济各自周期及与世界经济周期不同步

(一)发达国家各自经济周期的不同步

1945年二战结束,世界经济掀开了新的篇章。因此,将1945年作为世界经济第四长波的起点是无疑的。康氏长波也正好指向这一时期。英、法、德、意、日等国经济因在战争中遭受重创,战后,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重建国内经济。因此,这些国家的经济周期的起点与世界经济同步,都以1945年为起点。

然而,美国经济的新一轮长波也是从1945年开始的吗?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