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学生思想政治问题分析8篇

时间:2023-08-17 15:55:20

大学生思想政治问题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问题分析篇1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一)从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方面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大学生在政治态度、道德品质及心理的成熟度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积累的社会经验还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思想信念还不够坚定,知行脱节现象普遍。这就需要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受到各种多元化因素的影响。一方面,西方国家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影响,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思想文化的渗透。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有盛行趋势,这些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要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具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精神方面的信仰教育相结合而形成的一套全新的,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教育。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意识。当代大学生对政治活动热情不高,一次调查结果中只有16.67%的学生喜欢关注政治,其他的都对政治冷漠。这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大学生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相比,这一代大学生对政治活动的参与意识较差。其主要原因是人生观、价值观、就业问题及社会环境有关。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对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稳定进步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作用。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道德品质。良好道德品质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使大学生更好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礼貌、诚信、对待友情和感情的真情以及孝敬父母等各方面都存在问题,更有些人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能自拔。作为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本身就应具备判断是非得失的能力以及优良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应该先学会做人,才能更好的学会做事。在任何时候道德是不能丢失的,否则就会失去方向,误入歧途。

(三)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历来是与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相伴随的,大学生活条件的多元化必然会在具体的、单个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方面显露出来。从目前的高校实际看,大学生这种复杂的思想观念突出地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的多元化。一部分大学生一味的崇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攀比心强,奉献精神缺乏等等。这些不良的现象误导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总的来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必然会使当代大学生政治上、道德上、心理上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四)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学生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是事业成功的内在保障。然而,在社会经济气候多变,中西文化冲突,各种思潮碰撞,各种矛盾现象不断出现,造成了大学生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如人际关系中的闭锁心态,职业选择中的焦虑情绪,恋爱中的人格裂变以及各种精神上的疾病等问题。

三、存在问题成因的分析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社会塑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受着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是由其中不良因素影响产生的,因此有必要了解这些不良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沃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产生重要的影响。现代家庭的父母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由于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现象增多,导致了父母对子女的过于溺爱现象严重。使孩子从小就缺乏锻炼,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物质攀比等等不良现象,孩子从小就灌输了不良的教育,自私自利的行为严重,这也阻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仅仅是高校的问题,而是各个教育阶段共同联动的问题。大学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学生中学以及中学以前的学校教育不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道德教育一直在搞,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因为不少学校德育教育重灌输,轻实践;重提升,轻生活基础;重成绩,轻道德培养。有的学校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忽视人的德育,导致德育功能缺乏,市场泛化,也使学生感觉到道德教育的虚假性。这些都严重阻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出现了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生活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等多样化的新特点。这些特点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情况、新问题。社会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强在学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政府应制定有效地措施,使思想政治教育顺利有效地开展。社会团体更多的是注重大学生的能力问题,却忽视了道德缺失的问题。

结束语: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必须高度认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为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大学生思想政治问题分析篇2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解决路径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名―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行为表现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我们应该对大学生思想教育道德素质中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对解决的方法战略进行考虑,这样才能让它更为健康的成长。

1.“90”后大学生的特点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90后大学生接受比较多的是知识、奋斗目标、爱国主义、自我奋斗、自我发展教育,但是接受比较少的是明礼、目标、党史、集体主义、团结协作。90后大学生凭借国家高考制度将优秀的学生选择出来,经过高中的学习获得一些科学文化知识,文化素质都比较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在进入了 21世纪之后进一步提升,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国家不断地繁荣昌盛,‘90后’们的国际交流更为热情和主动,国家荣誉感和自信也越来越强烈”,学习、工作、生活很有激情。可是处于此阶段的学生对问题的看待不够全面,很容易冲动,容易偏激的对待人生中的问题,假如引领的不够正确,那么就会有负面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 .中的90后的大学生们被社会环境时刻影响着,这样会致使一些大学生将自我成才作为核心,其学到的知识会同现实生活产生互相矛盾,在经济、学习、就业方面有着巨大的压力。

2. 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内容

思想道德素质指的是人们在对个人同个人、他人、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时应该遵守的基本规范、准则,也就是说一个人理应有的思想品德、道德素质、行为规范、情感意志、做人准则。人才方面要求和标准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贾鸾ヌ嵘。大学生们要想在“四化”建设中做出贡献,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实现,那么就应该对自己严格要求,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思想进德素质。

思想、身心、业务素质共同构成了大学生的素质结构。“具体的思想素质包含人格(自尊、自强、自爱)、价值观(信念、理想、世界观)、超前意识(环保意识、现代意识、忧患意识、国家意识)、伦理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遵守社会公德)、修养品德(情操、美感、追求美)。具体的业务素质包含:创造性思维,主动思考;知识结构的理性很强,能够全面的对问题进行考虑;获得知识的能力,可以单独的对文献资料加以利用,再进行统计分析和逻辑论证;计划组织管理的能九合理进行计划,和别人协同合作,将关系协调好,使矛盾得到化解。身心素质具体有:身体素质,身体健康,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适应性;心理素质,积极乐观,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能够承受住压力,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敢于直视失败。”‘

3.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意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个任务十分艰巨也必将持续很久,只有全民一起努力才能将这个艰巨的任务完成。高等院校的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培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非常有益于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强化,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可以指引他们的人生观,让其健康快乐的成长,提升全民的知识水平和道德素质。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之下越来越迷茫。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协助他们将成才之路上的思想障碍扫清,在全民素质的提升层面为一重要内容。

大学生同社会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也受到了社会积极以及消极的影响。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大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美丑之分,将崇高的理想建立起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拒绝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通过自己的良好品德对社会和他人产生影响,对全民思想道德素质产生直接影响。国家教育事业的基础就是师范教育,师范教育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可以维持活力的源泉,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民族素质提升、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实现上,肩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1.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对大学生培养教育的主要方向是促使其能够全面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认真贯彻全面发展方针,让人类能够自主、全方位进步,这和大学生培养方向是相同,它奠定了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从“现实的个人”角度进行分析,马克思理论指出,我们应该明确两个根本指导方向:一是对这一概念的认知不可以与人的需求相分开。现实的个人不但在物质层面有需求,而且在精神文化层面也有需求,只有各方面的需求都获得实现的时候,人才能持续成长与成熟,需求是人类行为发生的催化剂。伴随社会前进,历史阶段不同,人类联系也随之出现变动,所以,体现人类联系的需求也会出现变动。二是对“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的认知不可以和人类行为相分开。社会历史到最后还是人类行为产生的结果,“社会是人类彼此联系的统一体,是人类行为推动而形成的,在当今人们在原有的行为基础上持续改进与更新而出现的彼此之间的联系,社会其实就是人类行为的整和体”,“现实的个人”其实是在社会生活中始终营造历史和促进社会前进的人。同时,人类还是生态条件运作的结果,对“现实的个人”进行认知也要从人类和生态间的联系层面考虑。马恩曾经指出,“人在形成生态的时候,生态也在不断推动人类的成长。”社会环境不但对人类成长产生作用,同时人类对环境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作用,彼此统一于人类的社会实际行为中。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现实的人指的是产生实际行为的人类,始终在特定生态条件下从事社会行为的人,人类进步和生态换进存在某种联系,特定的历史环境会对人类发展发生一定的作用。因此,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有关阐述,我们应以人的现实需求为基准点,加大对人的现实行为的关注力度,重视生态对人类发展发挥的作用。

2.引导大学生心理活动

心理健康对于大学生来说至为关键,是其成长与成熟的决定因素。身心健康、个性发展需要与客观环境条件的适应、个体的主体性发展和生态社会性需求相符合,有利于促进人类良性发展。当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存在下列心理特点:一是心理变动应和生理改变相符合,也就是说要表现为心理变动持续性的特征;二是大学生的心理变动应和其年纪水平相一致,要体现其和年纪相一致的特点,也就是说要具有年纪特性,表明心理变动具有一定的阶段特色;三是大学生的心理变动应和社会进步相一致,也就是说心理变动表现出其社会性特征;四是大学生心理变动要和自身成长水平相符合,个体的心理变动存在一定的独特性,因而造成个体不同,其心理变动也不一致的情况;五是大学生自身能动性会对心理变动发挥作用,使其心理变动呈现出积极性、自觉性、自主性等;六是大学生自身心理变动具有两个层面内容,主动性和被动性同时存在。因为大学生心理存在上述特性,在社会环境比较繁杂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难题,如学校较为沉重的学习任务、繁杂的人情世故、多样化的文娱体验、难找的合适工作、较高的生活预期,这些都会让大学生承受较大的负担,而且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固有的彼此冲突、繁杂且不稳定的发展特征,这些都会让绝大多数的学生由于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而出现较多的心理负担,并对人生价值与意义产生质疑,假如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及时的调节与疏通的话,部分学生就会出现心理问题,严重的话就会干扰其正常的生活与学习,也会阻碍其今后的社会活动。

3.建立系统教育的思想

第一,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在对人成长发展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者的共同点是旨在强化人的各种能力特征,但也具有一定的差异,主要包括:家庭是人的内部成长环境,人的习惯的养成与家庭环境有直接的关联,对人的成才培养主要起基础性的作用;学校是人们学习生活的地方,通过学校人们获得了大部分的专业知识,而且由于人的少年和青年期主要在学校度过,学校环境的好坏,直接对人的成长起到了主导、决定性的作用;社会是人生长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的变化都会对人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三者要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共同促进人的成长培养。

第二,教育功能的互补性。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宗旨,对人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生长的大环境包括微观环境,主要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宏观环境,主要为社会环境。外部环境主要通过人参与社会其中,通过其各种社会角色的扮演,了解社会文化生活,掌握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素质、技能和道德,主要通过社会活动,来丰富人的社会经验,促进人的健康发展,达到育人的目的。三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一方的发展需要以另外两方的健康发展为基础,三者相互影响,共同提高。

三、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1.提倡交往式教育,了解大学生的基本需要

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目的性。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为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育体现为一种工具价值,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社会的安定,或者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片面强调国家和社会利益,要求个人无条件服从国家,忽视甚至否定了个人的需要和正当利益。这种片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导致的结果是高校的思政教育非但不能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反倒招致大学生的冷漠甚至反感情绪,对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产生了极大的负面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看来,需要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动因,“作为联系人的思想与外部环境的中介和桥梁,调控行为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需要是人的行为的最终源泉和持续动力,是人类有目的活动的助推器。”

若能了解人的需要,就可以预测人的行为,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在大学生行为之前,满足了大学生的需要就可以引导其行为,自然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主动性。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都要依靠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第一步就是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贯彻到教育的全过程,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利益出发,充分切合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避免空洞而不切实际的说教。思政教育要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作为最终目的,在向学生传递社会价值、道德规范、政治理念的同时,更为关键的是关注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

2.发挥主观能动性,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

根据需要理论,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的特点,大学生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具有诸多不同于一般人的需要特点,此阶段求知、交往和情感的需要是表现相对突出的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大学生的需要,并为大学生合理需要的满足创造必要条件,而不能压制其合理需要。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实际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公平感,这样一来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建立起对于社会的一种信任感,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所在;另一方面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不断发展,因为只有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前提下,才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更高层次的需要既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动力,又是促进大学生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首先,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这虽然是较低层次的需要,却是学生实现高层次需要的基础,也是对学生进行远大理想教育的基石。其次,针对大学生的交往需要,要采取多种手段,积极组织多种活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大学生踊跃参加校园集体活动,既能丰富大学生的群体生活,又能促进大学生积极融入群体之中,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从而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第三,对于大学生的求知以及自尊的需要,要着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同时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3.凸显公平性特征,尊重大学生的差别需要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际上就是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针对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在充分了解不同大学生的不同需要的基础之上,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提升其针对性,既有理论上的依据,又是出于现实的考量。

尊重大学生的差别需要,也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重要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学生个体作为教育的根本,尊重并理解学生的需要。目前大学生在个性、心理和价值观念上都有着千差万别,决不能再采用过去“一刀切”的教育模式,而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具体情况,从实际情况出发,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就要求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大学生群体共性需要和个性需要的关系,既要保证满足大学生的共性需要,又要对学生的具体状况做出分析,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需要,因人而异地开展教育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2008 年版

[2]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北京:人民出版,2008 年版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4]王茂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版

[5]方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

[6]冯文光:《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

[7]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8]杨鉴晓:《试谈三个面向与强化素质教育》[J].《社科纵横》,1998(2).

大学生思想政治问题分析篇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环境建设 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处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必然受社会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当前,社会环境变化发展的总体状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积极因素,又存在诸多消极因素。要使社会环境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致,必须准确地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的现状与特征。找出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为有效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奠定基础。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现状与特征

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处在一个多层次和动态、复杂的全方位开放的社会环境系统中。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起着极为重大的影响,充分认识和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社会环境的现状与特征,是建设卓有成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前提。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现代与后现代文化与思潮给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高既带来了机遇,同时又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改革开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创造了有利条件又提出了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物质基础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中国当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宽松的社会政治空间,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和手段;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无论从范围上看还是从手段上看都变本加厉。特别是在意识形态方面,他们凭借各种渠道和手段宣扬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2)网络技术革命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课题。

以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已成为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第一推动力。作为一种客观进程和必然趋势,信息全球化浪潮对我国新时期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具有及时性、综合性和虚拟性等特点的因特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犹如一把双刃剑,它既给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又带来了众多的社会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特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外部因素,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和过程起着影响和作用的诸因素的总和,是多层次、多层面、多要素的复合结构,是多重因素组合的复杂体系。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具有开放性特征,这是由社会大环境决定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多方面的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变革。另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改革必须放在社会改革这一更加广阔的背景下加以观察。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也决定其必须在社会和集体中完成,离开一定的社会环境,个性就失去了评价的参照,从而也失去了个性的意义。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社会、家庭和各级政府,特别是各高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大专家和学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其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投入明显不足。这些都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的进程。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体系和机制不完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工作系统,只有建立起协调、平衡、高效的体系和机制,才能获得系统效益,取得最佳效果:只有建立和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的体系和机制,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展社会潜力,更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体系和机制统一协调性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学生参与严重不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的目的是为大学生营造更加有利于成长成才的外部环境。因此,社会环境建设与发展状况必须依照大学生群体的反馈进行检验,这就必然要求大学生自身要积极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中来。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缺乏学生的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只体现了政府、学校和专家的意见。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缺乏实践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缺乏动态的、开放的、丰富的社会实践环节,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不断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实践的内涵。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滞后的负面影响

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许多评价和看法。总的来说,期望值很高,但评价不高,甚至有不少抱怨。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条件来看,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不认可、不配合、不重视的因素。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重视不够,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与目标要求脱节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对政治淡漠,对思想政治教育不以为然,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敷衍了事,这在某些高校有蔓延的趋势。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除了“社会气候”变化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内容、教育体系与教育目标出现脱节,甚至发生冲突。

2 大学生信仰危机

信仰危机是指个体或某个群体信仰体系由于对其生存的社会情境不适应而表现为缺失的状态。这种信仰危机,主要源于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主体地位的确立,与之相配套的改革措施的出台和与此相适应的其他领域的深刻变革,即文化变迁相对于社会结构及其特质变迁的滞后性,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缺乏为国家、民族发展作贡献的远大目标,不能担负应有的社会责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政治信仰上产生了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危机;二是信仰表现出多元化倾向。

3 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

大学生思想政治问题分析篇4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学生 学习心理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1],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情况,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实效性,笔者对全国四所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选取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的维度,多角度地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问题并提炼其特点,从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五个方面分析其成因,研究其对策。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此次问卷调查抽取了全国四所高校(南方医科大学,广东韩山师范学院,甘肃民族学院,湖南邵阳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情况调查,共发问卷1667份,回收问卷1662份,有效答卷1660份,回收率为99.7%,问卷调查共设40个题目,其中单选题37个,多选题3个。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学习心理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动力等方面,并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学习需要上的被动性

有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需要意识不强,这些学生是学校“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没有真正意识到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能强化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政治素养,改善自我的思维方式,提升处世能力。他们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为一种外在的要求。问卷结果表明,有30.4%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为了拿学分,甚至有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25.4%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没作用,31.6%的学生认为想政治理论课对今后的发展帮助不大。

2.学习动机上的功利性

“学习动机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进行直至完成的内在动力”[2]。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动机较为欠缺,大学生认为专业课的学习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更重要的占54.5.%,他们认为专业学习更为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只不过是政策的要求,它与将来的就业与发展联系不大,即使被动地选择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更多地把它看作获取学分和评优评先之需。

3.学习态度上的消极性

大学生对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轻视学习的态度,甚至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问卷结果表明:有45.1%的学生认为自己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会有迟到的情况,45.9%的学生认为自己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会有旷课的现象,甚至4.3%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从来没有认真听讲过。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密切相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强弱体现其学习态度的积极还是消极。当问及学生是否喜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有46.5%的学生表示对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感觉,兴趣不大,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是消极的。

4.学习动力上的不足性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应付心理,缺乏学习的热情与动力。这表现在:上课时,有的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有的学生看其他书籍或者睡觉,缺乏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动力。课余时间,更是逃避学习,很少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书籍。调查表明:多数学生学习情感复杂,学习动力上存在明显的不足,43.2%的学生反映学习的最大困惑是目标模糊、动力不足。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1)大学生存在“功利化的价值观”取向,导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需要意识淡薄。

功利化的价值观,按郑永廷教授的观点,认为,其“信奉的是实用主义哲学,追求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衡量的是个体利益指标,隐藏的是浮躁的心态”[3]持这种价值取向的学生,在学习上往往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同专业课的学习对立起来,重视专业知识、科学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精神的培育;重视强化自身的工具意识(如:外语,电脑的学习和应用),而忽视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类学生往往从功利主义角度认为知识管用的就是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因为它对自己找工作直接有用。与此相反,那些对大学生来说主要是间接有用、潜移默化有用、终身有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知识,就认为这些知识本身就是无用的,或者作用不大。因而,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上不如专业课及其他公共课那样有强烈的需要意识,缺乏作为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而去主动参与。这具体表现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提不起兴趣,有的纯粹是为了修学分而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思想政治教理论课表现出若即若离的态度,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是多余的。大学生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要意识的淡薄,导致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持续的动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来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由此而产生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表现出学习需要的被动性,学习动机上的功利性,学习态度上的消极性。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心理障碍及压力。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狂妄与自大、逆反心理、应付心理、自卑心理、厌倦心理、排斥心理”[4],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不能客观与理性地对待自己的学习,一旦学习受挫,则容易意志消沉,自我意识易产生偏差,对学习没有热情,或对学习产生偏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也就会武断地认为是非专业课可以放在一边。同时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也易受朋辈心理的影响,缺少自己的主见,学习情绪不稳定。

大学生在竞争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各种压力下,往往会以实用主义的心态应对,由此,重视专业知识、眼前利益,而没想到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确立理想信念,激发内在精神动力转化外在压力的价值取向的方向,

2.教师方面的因素

(1)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存在偏颇。

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持教育“社会本位论”的观点,而没有注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知识传授和技艺训练,它更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将其内化到学生的社会行为中。教师仅把教学当成是传授知识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及主体性,这就在根本的意义上淡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也压抑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素质还有待提高。

有些教师自身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素质欠缺,对马克思主义不坚定,不信仰,对自己的职业角色缺乏自豪感,事业心不强,因而在教学中表现为:没有花更多时间去思考如何使教学内容更充实,授课更生动,更有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教师具备一些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而有些教师知识面较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甚至有些教师的人格及生理和心理素质欠缺。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有效性,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表现出缺乏学习的热情,学习动力不强。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因素

(1)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上存在的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现象,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一些大学生中出现了讲功利、图实惠的实用主义学习观和就业观,因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也易产生抵触情绪。

当今社会也正处于信息网络时代,互联网知识资源共享给大学生带来大量的知识和信息的同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各种社会思潮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也鱼龙混杂而来。网上的这些消极信息对社会阅历不深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一些缺乏良好的认知判断能力的大学生极易受到消极负面信息的诱变,对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持存疑甚至排斥心理。

(2)学校环境中的消极因素。

一些高校较多注重专业学科建设,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重视不够,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学校的硬环境建设上,而较少注重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软环境的建设。在教学管理机制上,有些高校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这一共识。这样,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难以得到真正发挥,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也就提不起来。

(3)家庭环境中的消极因素。

“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环境、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不同的家庭教育与环境产生的结果也会截然不同”[5],家庭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家境贫寒,有的父母离婚,有的单亲等,这客观上容易使一些意志脆弱的学生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有的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娇惯,导致部分大学生个人中心主义严重,集体主义观念薄弱;有的家长自身思想素质不够,自身榜样力量不够,很容易使其子女效仿,导致思想道德修养也不够高。所有这些使得家庭环境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也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积极性的培育与发挥,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也就觉得枯燥乏味。

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因素

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联系实际不紧密,缺乏现实性、时代感,特别是道德品质养成教育的内容较为少见,而一些反映新时代要求和大学生精神发展需要的内容没有及时纳入教学体系,这些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降低。比如,在调查问卷中问及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感受时,很多学生提及课堂设置的教学内容是理论性太强,讲大道理,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的内容较少,并且回避了一些社会现实和大学生思想实际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样,学生觉得理论的东西太多,太抽象,提不起学习兴趣,学习动力自然就不足了。

5.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多样化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在教学中“灌输”得多,过多注重书本内容,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导致大学生个性发展受制约、创造性思维受束缚;一些教师忽略学生知识、素养的内化过程,以思想政治理论、道德规范宣讲取代思想政治及品性修养,淡化了学生在思想道德、政治品格上的养成教育;一些教师较少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样与学生的交流随之减少;一些教师上完课就走,与学生沟通较少,缺乏亲和力。在教学评价上,方式单一,要么是出些提纲让学生背,要么是开卷考试,使得知性与德性分裂,这样,自然影响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

三、结论

综上分析,我们必须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有针对性地从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五个方面下工夫,研究相应对策,努力化解影响当今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问题,增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与动力,从而为我们在新形势下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踏实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接班人[N].人民日报,2005-01-19,(1).

[2]熊建圩,王巧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04:72.

[3]郑永廷,曾萍.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2).

[4]叶华松.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心理辨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

大学生思想政治问题分析篇5

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专门课题。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导并使其工作顺利开展,也能使大学生更好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一)从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方面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大学生在政治态度、道德品质及心理的成熟度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积累的社会经验还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思想信念还不够坚定,知行脱节现象普遍。这就需要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受到各种多元化因素的影响。一方面,西方国家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影响,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思想文化的渗透。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有盛行趋势,这些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要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具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精神方面的信仰教育相结合而形成的一套全新的,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教育。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意识。当代大学生对政治活动热情不高,一次调查结果中只有16.67%的学生喜欢关注政治,其他的都对政治冷漠。这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大学生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相比,这一代大学生对政治活动的参与意识较差。其主要原因是人生观、价值观、就业问题及社会环境有关。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对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稳定进步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作用。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道德品质。良好道德品质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使大学生更好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礼貌、诚信、对待友情和感情的真情以及孝敬父母等各方面都存在问题,更有些人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能自拔。作为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本身就应具备判断是非得失的能力以及优良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应该先学会做人,才能更好的学会做事。在任何时候道德是不能丢失的,否则就会失去方向,误入歧途。

(三)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历来是与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相伴随的,大学生活条件的多元化必然会在具体的、单个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方面显露出来。从目前的高校实际看,大学生这种复杂的思想观念突出地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的多元化。一部分大学生一味的崇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攀比心强,奉献精神缺乏等等。这些不良的现象误导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总的来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必然会使当代大学生政治上、道德上、心理上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四)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学生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是事业成功的内在保障。然而,在社会经济气候多变,中西文化冲突,各种思潮碰撞,各种矛盾现象不断出现,造成了大学生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如人际关系中的闭锁心态,职业选择中的焦虑情绪,恋爱中的人格裂变以及各种精神上的疾病等问题。

三、存在问题成因的分析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社会塑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受着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是由其中不良因素影响产生的,因此有必要了解这些不良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沃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产生重要的影响。现代家庭的父母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由于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现象增多,导致了父母对子女的过于溺爱现象严重。使孩子从小就缺乏锻炼,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物质攀比等等不良现象,孩子从小就灌输了不良的教育,自私自利的行为严重,这也阻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仅仅是高校的问题,而是各个教育阶段共同联动的问题。大学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学生中学以及中学以前的学校教育不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道德教育一直在搞,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因为不少学校德育教育重灌输,轻实践;重提升,轻生活基础;重成绩,轻道德培养。有的学校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忽视人的德育,导致德育功能缺乏,市场泛化,也使学生感觉到道德教育的虚假性。这些都严重阻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出现了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生活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等多样化的新特点。这些特点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情况、新问题。社会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强在学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政府应制定有效地措施,使思想政治教育顺利有效地开展。社会团体更多的是注重大学生的能力问题,却忽视了道德缺失的问题。

结束语: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必须高度认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为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大学生思想政治问题分析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 对策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90后”大学生已经逐渐成为高校绝对主力军,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更加复杂化和多样性,主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功利倾向比较严重;作风懒散,团队意识较差;个性十足,心理脆弱,挫折容忍力低下;独立生活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强;社会交往能力较差,缺乏合作精神等。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各种压力无形中束缚着一些大学生的思想。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往往不能做到游刃有余。针对学业出现的彷徨状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严重的升学与就业的压力;针对感情问题,诸多大学生往往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出现情感纠葛,甚至产生自杀等现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力量不足

当前,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主要是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政干部、学生处和共青团组织、“两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两课”教师主要负责从理论上教育学生,但是目前诸多高校“两课”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知识陈旧,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网络时代多元化的需求。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但目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配备严重不足且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结构不尽合理,难以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和学生工作的发展要求。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高校发展正处于思想大解放、观念大碰撞的时期,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度不够,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作为高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的辅导员,他们的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和责任重大,加之长期以来困扰辅导员的一些实际问题得不到较好地解决,影响了部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滞后

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主要通过课堂学习和口头教育进行传播,基本上以理论教育为主,实践性不强,教育效果不明显。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预警防范性和沟通性。因此,“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没有得到充分贯彻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教育缺乏引导,重视管理而忽略服务,导致师生关系恶化,学生的排斥、逆反情绪较为严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较低。

5.校园文化建设滞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共性而缺乏个性,重视形式,轻视内涵,缺乏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文化阐释和发掘,难以达到“文化育人”的效果;校园文化建设滞后于社会发展步伐,学生和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难以产生共鸣,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强有力的支持。

二、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分析

1.贯彻和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促进其全面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转变工作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其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体谅学生,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深入学生,及时了解学生想法和动态;爱护学生,做他们在校园里最亲最近的人。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完善队伍结构

(1)合理搭配辅导员队伍结构

目前,辅导员队伍结构年轻化趋势明显,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老、中、青比例搭配合理,形成一个合理的年龄梯队。辅导员队伍知识结构也要合理,辅导员的专长需要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

(2)严格把关用人标准

选择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实际工作能力强、心理素质稳定、团队意识强的同志来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提高整体工作队伍素质。

(3)实行辅导员岗位职业化

明确辅导员工作岗位的编制、职责、职称评定、待遇保障体系、专业发展平台等,从而使辅导员岗位具有吸引力,使这支队伍永葆激情和活力。

(4)加强辅导员进修与培训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出现一些新问题、新挑战,需要不断加强辅导员的进修和培训,努力提高其工作能力,从而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1)切实做好贫困生工作

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以勤工助学为辅助,包括困难补助、奖学金和学费减免在内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严格按照政策,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做到公平、公开、公正。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能够及时还贷。

(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和择业观念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和择业观念,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认真做好就业工作,搜寻相关就业信息,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

(3)帮助大学生掌握人际沟通和交往的技巧

开展多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情感等方面的选修课程以及相关讲座,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人际交往、情感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交际观和情感观,掌握人际沟通和交往的技巧。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

在工作过程中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积极组织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互动,促进其有意识的与学校、辅导员及班主任之间的沟通,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动态。

4.规范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统筹规划,明确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使其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符合高校自身的实际,突出时代性、先进性和有效性,引导学生成长成才。高校必须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和共同努力。

三、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付出艰辛的努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服务意识,改善工作方法,不断开拓进取,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思想政治问题分析篇7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对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

(一)对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尴尬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大学生“村官”不是本村村民,没有办法参与村委会的选举,由国家选派到农村,因此大学生“村官”本身就与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相违背,大学生“村官”职位权利与义务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大学生“村官”身份受到尴尬的境遇有因可溯,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难以融入农村与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尴尬有很大的关系,这也经常导致大学生“村官”角色的认同感较低,经常被忽视,话语权不重,对其工作热情带来了严重的挫伤。

(二)缺乏大学生“村官”持续性规划

从最近两年的政策来看,如《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大学生村官的后续发展给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大学生“村官”在三年任期过后没有工作保障,需要另觅职业,形成了大学生“村官”呆不住的不良现象,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状况极不稳定,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岗不再职的现象非常之多。

为了鼓励大学生“村官”留得住、呆得住,偏远山区如同其他地区一样,开出了一系列的报考优惠政策,如公务员定向录取、公务员考试加分、考研加分等,导致大学生“村官”只要求达到三年任期,并不注重在农村的工作绩效,也没有心思想要在农村干一番大事业,因此,偏远地区大学生“村官”的思想非常不稳定。

(三)没有涉及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特殊性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所处的生活环境不佳,给大学生“村官”带来了生活上的挑战。大学生“村官”在下村之前已经习惯了交通便利、生活设施齐全的城市,然而到达偏远山区后,没有了便利的交通,部分地区是泥泞小路,公共设施缺乏,办公设施和居住环境简陋,给大学生“村官”思想上带来极大的冲击,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首先要解决生活环境给其带来的心理偏差。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待遇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会较低,虽然大学生“村官”不可能拿到高的工资,但是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会比不上其他地区,虽然说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在进入农村之前,就应该做好待遇不好的准备,但有部分大学生“村官”还是抱着在农村大干一场的抱负来的,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如果大学生“村官”没有在农村中有所作为,待遇又不好,根据激励理论,那么对于偏远地区大学生“村官”的正激励就会消失。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所处的人际交往环境过于复杂。在偏远山区,宗氏观念非常严重,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群体构成一个宗氏群体,农村的人际关系由宗氏为基础向外延伸,并且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会随着姓氏或血缘的延伸变得疏远,出了家族关系以外,还存在政治关系、帮派关系、经济关系等错综复杂,农村的风气习俗,如宗教迷信、传统习惯等都给偏远山区的人际交往环境增加了复杂程度。

二、偏远山区缺乏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监督保障机制

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效果如何,没有一套考核标准,在优化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同时,没有监督保障机制来保障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正确性,以至于不能保证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长效性。目前来说,偏远山区并没有建立一套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体系,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考核机制和管理制度,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依靠的仅仅是国家组织或者湖南省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体系。

建立一套制度体系,保证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正确执行,一方面对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情况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鼓励大学生“村官”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调动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目前,偏远山区对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情况的评价在于相关领导机构的经验,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没有相关健全的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和评价制度,因此很难对大学生“村官”做出的业绩进行准确评价,对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不能及时进行奖励,也不能对落后的大学生“村官”进行纠正。

三、对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足

(一)没有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重要性

重视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还要重视高校在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方面使大学生“村官”正确认识偏远山区的形势,对大学生“村官”和偏远山区都有一个本质性的了解,能减轻大学生“村官”到偏远山区后的思想落差,也给大学生“村官”任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减轻了难度。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方向,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经过了三年的任期后直接进入了当地的公务员系统,或者是走向了事业单位的岗位,因此,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是偏远山区的党政干部的重点建设力量。偏远山区对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要有新的认识,(下转第70页)

(上接第68页)首先要使大学生“村官”在任期内呆得住、干得好,其次要为以后大学生“村官”转向党政机关做准备,把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的重要位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不能准确把握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根据偏远山区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之上,将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举止培养成适合偏远山区发展的要求。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出现单一呆板,不能很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偏离了目标,不能很好地为大学生“村官”计划服务,也不能建设大学生“村官”队伍,进而也没能起到发展农村的作用。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该定向于使大学生“村官”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严格遵守当的纪律和要求,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四、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实现常态化发展

(一)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时间结合不紧密,一方面体现在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割,另一方面体现在缺乏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对于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割,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培养一年一般只发生两次,并且是群体学习,地点局限于会议室,在理论学习时没有实践活动的辅助,在实践学习时没有理论学习的指导。对理论学习与时间学习之间的考核也是分开进行,并没有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从而使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大降低。

缺乏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虽然有乡镇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联系机制,但是三者之间的沟通涉及到农村和农民的机会确实不多,乡镇干部和村干部没有能正确引导大学生“村官”了解农村、处理农村事务,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能在农村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不多,因此乡镇干部和村干部要充分利用乡镇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联系机制,正确引导大学生“村官”的实践活动。

大学生思想政治问题分析篇8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道德低俗,价值观选择错误。在政府的监督与管理下,传统信息所宣传的内容符合国人的价值观取向和道德标准,可促使青年人确立正确的道德标准。然而,具有开放性传播的网络信息,其交流是世界化的,所以网上就汇集了多元化的文化和价值。对于价值观处于发育期的大学生,他们在面对各种文化、道德的摩擦还无法正确的选择,甚至会盲目的崇洋媚外,进而迷失选择正确价值观的方向。

2.情绪情感冷漠,缺乏社会责任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面对面的沟通可给人带来心理安慰,进而感受幸福。然而现在网络飞速发展,计算机成为了人与人之间无法取缔的交流媒介。其中,人不需要以真实身份直面交流,这样使得交流既没有现实人际交往中的压力,也没有个人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长此以往,我们便适应并喜欢这种交往方式,厌烦、逃避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甚至还会有恐惧心理,并且社会责任感淡化。

3.缺乏意志力,人格品质败坏。人们以不同的身份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肆无忌惮地表现着另一个“自己”,毫不顾及社会道德舆论。虚拟的网络性使大学生轻松体验到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成就感。这便使得心理还不成熟的大学生沉迷其中,在现实中不思进取,甚至混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

4.道德行为“出轨”,相对主义偏多。网络盛行绝对“自由”,其主张在于道德相对主义,表现在无政府的泛滥。网上,人们带着各种面具进行交流, 不记名的发表意见,这样避免了承担社会责任。

二、网络道德发生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是由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共同作用发生的。

1.外在因素。其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发生平台缘于网络的快速普及;网络自身特点不利于大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其庞杂性使一些大学生沉迷其中;匿名性使一些同学在网络中丧失自我;开放性使其遇到文化冲突时迷失正确的人生观方向选择困惑、价值观出现紊乱;而虚拟性,则侧重于破坏了部分大学生人格、心理方面,使其在现实人际交往中产生障碍,不能区分网络与现实世界,迷失在网络世界中。

其二,家长监督认识责任不够。很多家长对网络知识认识不够,往往只片面的认识到其积极的一面而忽视了其隐形的危机,针对孩子在网络中的不正当行为也不能做出正确的处理。网络拓宽了孩子的知识面,也使他们对父母在一些事物上的传统观念和做法产生怀疑,从而产生家庭矛盾,这样他们更希望进行网络交流,寻找感情共鸣。

其三,学校引导不力。现今,校园网遍布各大高校,无疑不是给滥用网络提供了平台。加强网络硬件设施建设和网络技术培训无疑不是被学校放在主要地位,而对网络道德、心理方面的引导和关注则就忽略了,再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网络问题的应对也少的可怜。

其四,社会管理不足。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而规范网络方面的工作则被动而行,社会缺乏管理网络的有效策略。价格便宜的网吧通宵营业,甚至还公开提供色情、反动的游戏等来吸引客户,以获得最大利益。

推荐期刊
  • 大学
    刊号:50-1178/G4
    级别:部级期刊
  • 大学化学
    刊号:11-1815/O6
    级别:部级期刊
  • 大学时代
    刊号:43-1383/Z
    级别:省级期刊
  • 大学数学
    刊号:34-1221/O1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