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持续审计的含义8篇

时间:2023-08-18 09:33:26

持续审计的含义

持续审计的含义篇1

关键词:财务报告;审计非标意见;市场反应

一、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定义

审计意见分为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四种,其中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又称为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是指审计报告的对公司年报的信息质量所做的评价,一旦被出具非标意见,说明企业未能满足年报合法性、公允性、一致性的要求,其所公布的盈利数字纵的可能性较大,未来现金流存在问题的可能性很大,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较高。投资者作出的直观反应为股价的下跌和交易量的变化,一般用股价变化作为市场反应的量化指标。

二、国外文献综述

Choi和Jeter(1992)[1] 研究了保留审计意见的披露与股票盈余反应系数的关系,发现保留意见通过向市场传递公司盈利变差或者盈利缺乏持久性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的信息,可以影响市场预期。他们认为保留审计意见降低了股票价格的盈余反应系数。

Dodd(1984)[2]对非标公司的市场反应进行了研究,Elliott(1982)[3]也选择出具了非标意见公司为样本,对比标准公司与非标公司之间的市值差异,对非标意见的市场传导效应进行了研究。两人的研究结果均表明市场对非标意见表现出弱的负反应。

Melumad N.D和Amir Ziv(1997)[4]对非标意见与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运用M―Z模型描述了非标意见、被审计公司管理当局报告选择行为与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认为在强制财务审计环境下,审计意见是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报告选择行为与证券市场反应的决定因素之一。并且在其模型中,通过设立不同的市场反应标准,可以预测各种均衡下非标准意见的市场反应。Ameen, Elsie C,Chan, Kam,Guffey, Daryl M(1994)[5]对保留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进行研究,发现在信息公布之前会有负的市场反应,而在信息公布后,没有显著的市场反应。他们认为,这是由于审计意见时,有可能证实早期的预期,从而导致无反应。

三、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审计意见的分析比较著名的,见于李增泉(1999)[6]以上市公司1993-1997 年度审计意见为对象的实证研究,从实证角度对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作出评价:①审计意见会对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产生重要影响;②不同类型的“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公司会引起不同的市场反应,但投资者并未对其严格区分;③“非标准”公司在年报公布前的反常表现及被连续出具的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在年报公布日仍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说明我国证券市场远非“半强式有效市场”。

在对审计意见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廖义刚(2012)[7]提出了基于“后果―动因”的研究框架,其中审计意见的经济后果层面中,包括了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审计意见的银行信贷决策有用性、持续经营审计意见( going-concern opinion,以下简称“GCO”) 的破产预测价值等。他认为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与经济后果是审计意见行为最基础性的影响因素,如果审计意见没有信息含量或者不会给利益相关者带来任何形式的经济后果,审计师在选择出具何种审计意见类型时也就不会面临诸多压力和因素的影响。恽碧琰和阚京华(2008)[8]认为,上市公司首次披露解释性说明审计意见后,证券市场对“首次解释性说明意见公司”和对“连续解释性说明意见公司”的反应虽有差异,但不显著,即证券市场对首次解释性说明意见和连续解释性说明意见的反应相近,均为明显的负面反应,这说明“带解释性说明的无保留意见”在证券市场中具有信息含量。证券市场对注册会计师以带解释性说明的无保留意见代替更为严厉的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行为有所识别,因而对带解释性说明的无保留意见较为反感。郭志勇和陈龙春(2008)[9]得到的研究结论如下:(一) 我国证券市场能够识别按实质性内容分类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和非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之间的差异; 但不能识别按外在形式分类的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意见和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之间的差异; (二) 我国证券市场对2005 年和2006 年不同类型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存在显著差异。

肖序,周志方(2006)[10]分年度考察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及价值相关性后所得结果:(1)在年报公布日前后较短时窗内,市场对非标准意见表现出微弱的负反应;(2)首次出具和连续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分别与股价超额收益增量存在负和正的弱价值相关性,且前者的相关性低于后者;(3)2003年审计报告准则修订对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价值相关性和决策有效性提升作用明显。

四、总结

长期以来,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及其出具行为一直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关注,对这一领域的系统考察不仅有助于理论界深化对审计意见行为机理的认识,还将有助于改进审计实务。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国内外审计意见领域已有的实证研究文献,以期为我国审计意见领域的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程度的方向指引。

参考文献

[1]Choi, Jeter. The Effects of Qualified Audit Opinions on Earnings Response Coefficients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2,(15).

[2]Dodd, Holthausen, LetfWlch. Qualified Audit Opinion and Stock Prices Information

Content [J].Announcement Date and Concurrent Disclosure,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4,(6).

[3]Elliott. Subject to Audit Opinions and Abnormal Security Returns-outcomes and Ambiguities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2,(20).

[4]Melumad N. D, Amir Ziv. A Theore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Market Reaction to Auditors’ Qualification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Vol.35 No. 2 Autumn 1997.

[5]Ameen, Chan, Guffey. Information Content of Qualified Audit Opinion for Over-the-Counter Firms [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oounting,1994,(21).

[6]李增泉.实证分析: 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J].会计研究,1999,(8).

[7]廖义刚. 审计意见的决策有用性及其出具动因:研究框架与研究述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9).

[8]恽碧琰,阚京华.上市公司首次及连续披露解释性说明审计意见信息含量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12).

[9]郭志勇,陈龙春.上市公司非标准审计意见市场反应的差异性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5).

持续审计的含义篇2

【关键词】 持续经营不确定性;上市公司特征;统计分析

一、引言

自20世纪20年代审计师开始使用“受限于”(subject-to opinion,简称ST意见)审计意见披露公司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后,美国出现了大量揭露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意见。1989年的SAS 59进一步确认了审计师需要在审计报告中披露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责任。在我国,2003年7月1日,颁布实施修正后的《独立审计准则第17号――持续经营》,该准则规定了对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意见是会计报表审计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进一步明确了注册会计师在承接审计业务和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充分关注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2006由财政部颁布并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规定,当审计师对公司在可预见的未来其经营活动能否持续存在疑虑,从而影响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时,审计师应当提请管理当局披露有关持续经营的重大不确定性,并考虑对审计报告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Go-ing-concern opinions)。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产生重大疑虑,从而在审计报告中明确提及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一类非标准审计意见,具体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否定意见等意见类型。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一直是学术界密切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有相当多的文献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进行了单独研究。但长期以来,国内对连续被披露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的特征研究很少,大多数的文献都倾向于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其它非标意见结合研究,但随着国内外针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的研究越来越多,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单独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和有意义。

二、研究现状

针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其他非标准意见之间的差异性以及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具有的信息含量,国外已有大量学者进行了研究。Firth(1978)运用事件研究法检验了保留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选取保留审计意见研究样本和无保留审计意见控制样本各247家,并将保留审计意见分为五类,发现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保留审计意见产生了显著的负的累计异常报酬率,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具有显著的信息含量。Elliot(1982)继续研究了不同类型保留意见的信息含量问题,选取了保留意见研究样本和无保留意见控制样本各145家,亦将保留意见分为五类,发现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在其公开披露前5周内股票市场有显著的负面反应。Dodd and Dopuch(1984)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在(-2,+2)以及(+1,+5)的时间窗口内,证券市场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负反应程度明显强于其它类型保留审计意见的负反应程度。Jennifer(2003)的实证研究则表明负债比率、上一年度审计意见类型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均显著正相关;流动比率、亏损程度、不支付股利、或有负债比例与公司是否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显著相关,而这些因素与是否被出具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则未发现有显著相关关系;资产规模则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正相关,而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负相关。Jennifer的研究结果同时也表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在影响因素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在我国,近年来也有较多针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研究。邵瑞庆,崔丽娟(2006)分析了自我国出现首份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以来,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发表审计意见的总体情况与趋势。廖义刚(2006)选取在1998-2003年年报中首次披露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检验了首次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结果表明证券市场对首次出具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具有显著负面反应。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了2004-2009年之间连续五年年报中披露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对这些上市公司的特征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研究,重点考察连续五年年报中披露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之间的共同特性,为持续经营不确定审计意见的后续研究提供相关证据。

三、我国2004-2009年间连续五年年报中披露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上市公司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选择年报中披露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公司为样本,选取了2004-2009年之间连续五年年报中披露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的数据,包括审计意见类型、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经营杠杆系数等,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筛选,扣除了数据缺失的公司,共得到有效样本186家。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是根据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年报手工筛选获得,审计意见数据与财务数据都来自国泰安数据库。以下是统计分析结果及其分析。

(一)被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统计分析

我们统计了在2004-2009年之间连续五年年报中披露持续经营具有不确定性的上市公司被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统计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在186个样本中,有102个样本被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的非标准审计意见,占54.84%,47个样本被出具了无法发表意见的非标准审计意见,占25.27%,而被出具了保留意见和保留意见加事项段的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样本分别为21个和16个,所占比重分别为11.29%和8.60%,相对较少。

一般来说,如果注册会计师发现可能导致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但是通过比较以前年度的预测与实际结果或比较本期的预测与截至目前的实际结果,没有发现对预测性信息具有重大影响的假设、特别敏感的或容易发生变动的假设以及与历史趋势不一致的假设,同时被审计单位已经按照注册会计师的要求对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事项进行了充分的披露,对于其他项目的审计也没有不符事项或已接受会计师的全部调整建议,其调整后报表已较为真实稳健,注册会计师会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如果注册会计师发现可能导致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而在追加审计程序中未能获得关于重大不确定性事项的任何证据或只获得了零星证据而不足以形成对该事项的实质性判断,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如果注册会计师肯定被审计单位所依据的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但存在可能导致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被审计单位却全部或部分拒绝进行适当披露,则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该事项的严重程度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并在意见段之前的说明段中描述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主要事项或情况以及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事实,同时指明被审计单位未在会计报表中进行适当披露。

结合以上统计结果,可以推断,样本中,超过半数的公司发生的导致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事项具有长期性及稳定性,大多是由经营不善所导致,且公司对这些事项进行了积极披露,而非消极掩盖。而25.27%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公司则涉及较多的预计负债,主要由巨额担保和未决诉讼所导致,但审计师无法根据现有资料和证据作出实质性判断,故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非标准审计意见。为数较少的上市公司被出具保留意见,也再次证明多数上市公司都积极披露导致持续经营产生不确定性的事项。

(二)资本结构统计分析

我们搜集了在2004-2009年之间连续五年在年报中披露持续经营具有不确定性的上市公司资产总额、负债总额以及预计负债总额的数据,以期获得该类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率,从而对其资本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统计,得到图1的结果。

资产负债率是一项衡量公司利用债权人资金进行经营活动能力的指标,也反应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一般来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应小于1,若资产负债率大于1,则说明公司已严重资不抵债,经营风险巨大,统计结果显示资产负债率均值为5.03,且117个样本的资产负债率大于等于1,13个样本的资产负债率在0.9―1之间,47个样本的资产负债率在0.5―0.9之间,表明以上多数上市公司都存在一定的资不抵债问题。

预计负债是指因或有事项可能产生的负债,预计负债总额越大,表明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越大。统计分析表明在2004-2009年之间连续五年在年报中披露持续经营具有不确定性的上市公司均存在较多的预计负债,平均为127888182.4元,大额预计负债的存在使公司的持续经营出现不确定性。

结合以上统计结果,发现在2004-2009年之间连续五年在年报中披露持续经营具有不确定性的上市公司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资不抵债问题,大多表现为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公司经营严重亏损,亏损到大于公司的实收资本或股本以及原先因其他原因增加的资本溢价,将盈余公积补亏后仍然无法弥补完全,导致净资产出现红字;二是公司突然面临的巨额赔偿或巨额罚款。赔偿或罚款的金额大于赔偿前净资产的总额,导致赔偿后净资产出现红字,具体表现为该类公司的预计负债总额较大,均值为127 888 182.4;三是公司计提巨额的减值准备,包括计提坏账,固定资产减值等长期资产以及商誉等的减值准备,且计提的金额大于计提前的净资产总额,导致计提后的净资产出现红字。

(三)资产盈利能力统计分析

我们搜集了在2004-2009年之间连续五年在年报中披露持续经营具有不确定性的上市公司总资产净利润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的数据,去除一些不规律的数据后计算得到,ROA和ROE的均值分别为-0.30586和-0.48304,其中,ROA的值在0-1之间的共有74个样本,小于0的共104个样本。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及统一性,ROA和ROE的分母均选取自该年度公司财务报表的期初数据。

ROA是指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实现的利润与同期资产平均占用额的比率,该比值越高,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益越好,整个企业盈利能力越强,经营管理水平越高。ROE是指利润额与平均股东权益的比值,该指标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该指标越低,说明企业所有者权益的获利能力越弱。结合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2004-2009年之间连续五年在年报中披露持续经营具有不确定性的上市公司都具有较差的盈利能力,其经营管理水平较弱,投资收益较低,持续经营能力较弱。

(四)财务杠杆效应统计分析

我们搜集了在2004-2009年之间连续五年年报中披露持续经营具有不确定性的上市公司财务杠杆方面的数据,包括财务杠杆系数、经营杠杆系数和综合杠杆,以上数据均由国泰安数据库直接得到,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财务杠杆、经营杠杆和综合杠杆三者均值分别为:1.38、-1.37、1.62。

财务杠杆系数是指普通股每股利润的变动率相当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常常被用来衡量财务风险的大小,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表明财务杠杆作用越大,财务风险也就越大;财务杠杆系数越小,表明财务杠杆作用越小,财务风险也就越小。一般来说,财务杠杆系数大于1表明财务风险较大,而我们的统计结果为1.38,表明该类公司财务风险很大。经营杠杆系数是企业计算利息和所得税之前的盈余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之间的比率。由于经营杠杆对经营风险的影响最为综合,因此常常被用来衡量经营风险的大小。一般来说,经营杠杆系数为负,则说明营业利润小于零,结合我们的统计结果,经营杠杆系数为-1.37,表明该类公司的营业利润为负值,盈利能力很差,经营风险较大。

四、总结

通过以上四方面的描述性统计以及结果分析,发现了在2004-2009年之间连续五年在年报中披露持续经营具有不确定性的上市公司特性的共同之处:一是被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大多为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的非标准审计意见,该类上市公司对于导致持续经营出现不确定性的原因多数选择积极披露,而非消极隐瞒;二是其资产结构呈现出一种不合理的状态,资产负债率大多大于1,或者接近1,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经营风险较大,且存在较多的预计负债,公司随时会面临巨额赔偿或巨额赔款,而这些预计负债的形成大多与企业进行巨额担保有关;三是资产盈利能力较弱,总资产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大多呈现负值,后续发展能力很弱;四是财务风险较高,经营风险较大,随时会出现被清算的可能。

在明确该类公司的共同特性之后,我们便可以更好的进行后续研究,针对最近国内提出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的话题,我们可以比较在年报中披露持续经营具有不确定性的上市公司与其他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之间的特性,从而获取更多证据。

由于本文是首次针对连续五年在年报中披露持续经营具有不确定性的上市公司的特性进行相关分析,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对连续五年间的公司进行分析主要集中在静态层面上,描述性统计分析没有表现出动态性;本文力求反映所研究的样本的共同点,对数据的处理都较简单,没有采用回归分析其显著性,故无法确定这些特性是否显著区别于其他特性。

【参考文献】

[1] Firth.Qualified Audit Reports:Their Impact on Investment Decisions[J].Accounting Review.1978,(3):642-650.

[2] Elliott J.Subject to Audit Opinions and Abnormal Security R eturns:Outcome and Ambiguiti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 esearch,1982,(2):617-638.

[3] Pringle,Lynn M.,Crum,R obert P.Do SAS No.59 Format Changes Affect the Outcome and the Quality of Investment Decisions?[J].Accounting Horizons,1990,(9):68-75.

[4] Melumad Nahum D,Ziv Amir.A Theore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Market R eaction to Auditors’Qualifications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 esearch,1997,(3):239-256.

[5] 许振国.浅谈财务杠杆效应[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10).

[6] 宋常等.上市公司首次披露的非标准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研究[J].审计研究,2005(1).

[7] 郭智勇,陈龙春.上市公司非标准审计意见市场反应的差异性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3).

[8] 鲁晓岚,张文杰.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国外研究回顾与前瞻[J].会计之友,2009(5).

[9] 寥义刚.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我国证券市场1998-2003年首次出具GCO的市场反应[J]. 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2006.

[10] 田利军.持续经营能力的判断与审计意见类型[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9).

[11] 寥义刚.审计师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动因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7).

持续审计的含义篇3

案情介绍

(一)回顾

这是一起专利侵权诉讼案。原告MGOF公司(Mangosoft,Inc.)认为被告甲骨文公司(oracle Corp.)正在制造、销售和/或提供待售的计算机软件,该软件侵犯了MGOF公司的两项专利:美国专利号6148377(下称377专利)和美国专利号5918229(下称229专利)。相关专利涉及一种分布式共享存储器系统。当事人不同意以下短语的含义:①共享可寻址存储空间:②本地存储器设备,③共享存储器子系统;④数据的结构化存储,⑤所述多个计算机中的每一个。本案于2004年由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地区法院作出判决,法官对争议的几个术语进行了解释。本案的后续程序如下。

1 2005年新罕布什尔州地区法院作出的判决

原告公司和被告公司提交要求密封简易判决材料的联合动议。由于法官认为是否对诉讼文书和提交给法庭的文档进行保密不是由诉讼人自己决定的,其是否向公众公开是由司法利益决定的,因此否决了双方当事人的联合动议。

2 2006年新罕布什尔州地区法院作出的判决

法官的判决结果为:甲骨文公司没有侵犯MGOF公司377专利的权利要求1,5和9。但是甲骨文公司提供的资料没有导致377专利权的无效。甲骨文公司提出的专利无效和/或不能实施的反诉,仍是未解决的问题。

3 2007年新罕布什尔州地区法院作出的判决

在法庭否决了甲骨文公司的反诉之后,专利持有者提出动议,要求驳回反诉,由于没有有效的证据证明专利是无效的,最终,法官驳回甲骨文公司的反诉。

4 2008年美国联邦巡回法院的终审判决

美国最高法院根据377专利的权利要求、说明书,和实审历史,发现地区法院完全准确地解释了术语“local”,最高法院维持原判,即甲骨文公司没有侵权。

(二)争论中的专利

整个专利合在一起,提供一种“分布式共享存储器系统”。其中描述了计算机系统,该计算机系统包括通过网络连接链接起来的计算机组,亦称为“集群”或“计算机集群”。在集群中的每个计算机或“节点”管理其拥有的存储器(易失性和非易失性),本发明使得这些存储器可以被集群中的其他节点获取。并且,如MGOF公司所述,以前的系统仅仅提供一种用于共享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的数据的装置(例如硬盘),本发明允许节点同样也可以与集群中的其他节点共享易失性存储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或者“RAM”)。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装置,通过创建共享存储器空间的“池”,其可以被在系统中参与的所有节点访问,其中的节点可以共享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空间。

377专利提供一种计算机系统,其允许多个计算机共享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资源。专利的独立权利要求1为:“一种计算机系统,其具有共享的可寻址存储空间,包括一种用于承载表示计算机可读信息的信号的数据网络,以及多个计算机,所述多个计算机中的每一个共享可被共享的可寻址存储器空间,并且包括一个接口,将接口耦合到所述数据网络,于是用于存取所述数据网络以交换数据信号,本地易失性存储器设备,将其耦合至所述计算机,并且该易失性存储器设备具有用于数据信号的易失性存储器,本地持续性存储器设备,将其耦合至所述计算机,并且该持续性存储器设备具有用于数据信号的持续性存储器,以及一种共享存储器子系统,用于映射所述共享可寻址存储空间的一部分到所述永久存储器和所述易失存储器的一部分或全部,从而提供用于数据信号的可寻址的持续性和易失性存储,其中多个计算机中的每一个可以访问数据信号,所述共享存储器子系统包括分配器,用于在所述多个本地持续性存储器设备上,映射所述可寻址存储空间的部分,以在所述多个本地持续性存储器设备上分配所述可寻址存储空间,以及硬盘目录管理器,用于跟踪所述可寻址存储空间的所述映射部分,以提供信息,该信息表示所述本地持续性存储器设备具有所述可寻址存储空间在其上映射的所述部分。”

229专利是377专利的申请的延续。基于377专利的共享存储器系统,该系统提供网络上的多个计算机的物理存储器设备上的可寻址共享存储器空间,229专利给出一种方法,提供用于“数据的结构存储”的分布式控制和持续性存储,该数据包括数据库记录和网页。

229专利包含5个独立权利要求(权利要求1,30,31、34、和35)和32个从属权利要求。在独立权利要求1中包括当事人争论的所有术语,其为“一种用于在数据的结构存储上提供分布式控制的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1)提供通过网络在网内互连的若干节点,若干节点中的每一个共享可共享的存储器系统的共享的可寻址存储空间,并且包括①用于访问网络的接口,②本地易失性存储器设备,将其耦合至节点并提供易失性存储;③本地持续性存储器设备,将其耦合至节点并提供持续性存储;④共享存储器子系统,用于映射共享可寻址存储空间的一部分到持续性和易失性存储器的至少一部分,从而提供可由多个节点中的每一个访问的可寻址的持续性和易失性存储。共享存储器子系统包括:①分配器,用于映射在多个本地持续性和易失性存储器设备的可寻址存储空间上的一部分,以分配多个本地持续性和易失性存储器设备上的可寻址存储空间;②磁盘目录管理器,用于跟踪可寻址存储空间的映射部分以提供信息,该信息表示本地持续性和易失性存储器设备具有可寻址存储器空间在其上的映射部分。

(2)在每个节点上存储,数据控制程序的实例,该数据控制程序用于操纵数据的结构存储,以提供数据控制程序的多个、分布的实例。

(3)连接数据控制程序的每个实例到共享存储器子系统。

(4)操作数据控制程序的每个实例,以使用作为存储器设备的共享存储器系统,其中存储器设备具有包含在其中的数据的结构存储,由此共享存储器系统调整对数据的结构存储的访问,以提供数据的结构存储上的分布式控制。

当事人不同意377专利和229专利中所使用的下列短语的含义:①“共享可寻址存储器空间”:②“本地存储器设备”;③“共享存储器子系统”;④“数据的结构存储”;⑤“所述多个计算机的每一个”。

(三)权利要求的解释

经过仔细地分析377专利和229专利,并且当事人提供了专家意见和论点,法官解释专利中争论的术语和短语如下。

(1)“一种计算机系统,其具有共享的可寻址存储空间,包括:……多个计算机,所述多个计算机中的每一个共享可被共享的可寻址存储空间”,意思是指计算机系统具有共享可寻址存储空间,包括两个或更多计算机,参与系统(虽然未必是网络上的每个节点)的两个或更多计算机中的每一个访问和可能有助于共享可寻址存储器空间。

(2)“共享可寻址存储器空间”,意指在参与专利的共享存储器系统(虽然未必是网络上的所有节点)的所有节点中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上分配的存储器空间,其共享存储器空间可以由使用一个或多个地址的多个参与节点所访问。然而,参与节点不必利用通常或整体寻址方案。

(3)“本地”,当其用于限定计算机设备的时候,意指通过例如计算机总线,直接连接到单个计算机处理器的计算机设备(例如硬盘驱动器)。然而,这样的“本地”设备,可以被网络上的其他节点所共享和访问,当然,包括参与共享存储器系统的其他节点。

(4)“映射”,意指在共享的可寻址存储空间与参与节点的一个或者所有本地持久性和本地易失性存储器空间之间,创建关联或联系。

(5)“数据的结构存储”,意指以一些公认的形式(例如,数据库文件,字处理文档文件,或者网页)组织的数据,并且将其存储在参与共享存储器系统的各种节点的易失性和/或非易失性存储器中。

法院的结论是在377专利和229专利中包含的争论的术语,应当具有本决定所赋予的含义。

分析与借鉴

(一)功能性权利要求的认定标准

1 功能性限定特征的定义

权利要求应当记载的是一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是该方案要实现的目的和效果。然而,在有些情况下,权利要求中也会出现有关目的或效果的措辞,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功能性限定特征。

一般说来,一项产品权利要求应由反映该产品结构或者组成的技术特征组成,一项方法权利要求应由反映实施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和操作方式的技术特征组成。如果在一项权利要求中不是采用结构特征或者方法步骤特征来限定发明,而是采用零部件或者步骤在发明中所起的作用、功能或者所产生的效果来限定发明,则称为功能性限定特征。

2 美国对功能性权利要求的认定标准

《美国专利法》明确规定允许在权利要求中采用功能性限定特征,其第112条第6款规定:“针对组合的权利要求(a claim for a combination)来说,其特征可以采用‘用于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结构或者步骤’的方式来撰写,而不必写出实现其功能的具体结构、材料或者动作。采用这种方式撰写的权利要求应当被解释为覆盖了说明书中记载的相应结构、材料或动作以及其等同物。”以这种方式撰写的权利要求在美国被称为“手段+功能”式的权利要求(means Plus function claim)。

3 本案的启示

在本案中,涉及的377专利和229专利两个专利描述了两个特征:“共享存储器子系统用于映射所述共享的可寻址存储器空间到所述永久存储器和所述易失存储器的一部分或整个部分……”以及“共享存储器子系统用于映射共享可寻址存储空间的一部分到持久性和易失存储的至少一部分……”

被告甲骨文公司宣称在专利中描述的“共享存储器子系统”,是装置加功能的权利要求。法官不同意上述意见,理由如下:第一,缺少单词“装置”,当权利要求的元素中没有使用术语“装置”时,将其作为装置加上功能的权利要求通常是不适当的。第二,权利要求特征“共享存储器子系统”列举足够明确的结构,以削弱其是一个装置加功能权利要求的观点。

可见,美国在认定功能性权利要求时,法官首先看权利要求中的某项技术特征是否以“means for”的形式限定。如果权利要求中有这一用语,法官就可以推定该权利要求是功能性权利要求。但在该用语并没有和功能性描述连用时,或者权利要求中描述了实现该功能的明确结构时,则不能认定该权利要求是功能性权利要求。

目前,有相当比例的美国专利权利要求中都采用了功能性限定特征这已经成为许多美国人撰写权利要求的习惯。尽管除了美国之外,还没有看到其他国家的专利法有类似的规定,但由于美国的科技实力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美国人的这种习惯做法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 中国对功能性限定的认定标准

虽然我国的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中没有与上述《美国专利法》的规定相似的条款,但是也没有明确排除功能限定特征的可能性。在“功能性特征”的审查标准上,中国现行的做法与欧洲专利局的做法基本相同,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规章《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二章第3.2.1节对使用功能性权利要求的条件进行了限定。从美国和中国两国关于功能性限定的有关规定可以看出,两国在此问题上存在的差异是显著的,具体对比如下。

首先,使用功能性限定,美国是在专利法层面予以明确肯定的,而我国的专利法乃至实施细则中都无相关规定,只是在《审查指南》中涉及到这部分内容。就《审查指南》的内容而言,虽然没有禁止对产品权利要求使用功能性限定,但对其使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一般原则是“应当尽量避免使用”。由此可见,我国虽然允许使用功能性限定,但并不鼓励使用。

其次,美国对使用功能性限定是没有任何限制的。然而在中国,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并且是要受到严格条件限制的,即“只有在某一技术特征无法用结构特征来限定,或者技术特征用结构特征限定不如用功能或效果特征来限定更为恰当,而且该功能或者效果能通过说明书中规定的试验或者操作或者所述技术领域的惯用手段直接和肯定地验证的情况下,使用功能或者效果特征来限定发明才可能是允许的。”

最后,中国对使用功能性限定还有一些特殊规定,如下述情况下不允许出现功能性限定:纯功能性权利要求是不允许的:功能性限定本身的含义清楚,但导致说明书公开不充分,是不允许的;说明书中仅以含糊的方式描述了其他替代方式也可能适用,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并不清楚这些替代方式是什么或者怎样应用这些替代方式,则权利要求中的功能性限定不允许,等等情形。

从我国的专利审查实践来看,在化学领域和机械领域,较少采用功能性权利要求,使用功能性权利要求最为频繁的是电学领域。例如,以如下方式撰写权利要求在电学领域中是十分常见的。

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包括:

输入装置,用于输入图像数据;

平滑处理装置,用于根据由输入装置输入的周边像素的图像数据来平

滑源像素的图像数据;

鉴别装置,用于鉴别所述源像素和周边像素图像数据的电平;

和输出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鉴别装置鉴别的结果,输出由所述平滑处理装置平滑的图像数据。

(二)内部证据在侵权判定中的处理

1 法院解释权利要求时使用的证据

要确定权利要求的准确含义,除了以确定时的文字或词语的含义为准之外,还应当在该文字或者词语的其他多个含义之中作出取舍。而要作出这种选择,就必须依靠一些参考材料。在《美国专利法》中,这些参考材料通常被划分为内部证据和外部证据两种类型。内部证据和外部证据划分的标准是其是否包含在专利局的专利文件档案之中,如果某一证据是专利文件档案的一部分。那么就认为其是内部证据,否则就认为其是外部证据。

(1)内部证据

内部证据包含以下三种:①权利要求所使用的文字,它们确定了专利权保护范围的边界。②专利说明书,它提供的信息主要有专利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和背景技术、发明内容、具体实施方式、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达到的技术效果等。③专利审查档案,它指专利局所保存的有关一项专利的全部记录文件,其不但包括申请人与审查员之间交换意见的材料,并且还包括在审查过程中申请人提交的或者审查员发现的现有技术。

(2)外部证据

外部证据指的是与专利有关的除了内部证据以外的所有证据。外部证据主要包括专家证词,发明人证词,词典,以及技术协议(technicaltreatises)等。

2 本案相关案情解析

在本案中,MGOF公司争论道,在解释权利要求术语“本地”时,地区法院不恰当地引入了MGOF公司限定的“直接”和“唯一”的连接限制,地区法院是从甲骨文公司提供的技术字典定义中得到的限制,尽管这些字典没有被地区法院直接引用。

美国最高法院通过研究发现:地区法院对术语“本地”的解释,与权利要求1的措词相一致,而MGOF公司的解释是将“本地”解释为比权利要求或者说明书中给定术语的概念更宽。

并且,美国最高法院进一步发现了专利审查档案对地区法院解释的支持。最初提交的申请,377专利具有一个较宽范围的权利要求1。在实审历史中,MGOF公司修改了权利要求1,在权利要求I中添加特征“本地持续性存储器设备……与耦合到网络的每个计算机相关联”。并且在进行意见陈述的时候,MGOF公司强调增加术语“本地”,并且强调现有技术中没有公开本地持续性存储器设备,具有在其上映射的共享可寻址存储器空间的部分。审查员同意了上述修改。并且本发明的说明书、说明书附图和摘要中也明确表示了“本地”持续性存储器设备是直接附属到单个计算机上的,其地将“本地存储器设备”与“网络存储器设备”进行了对比。如图2所示,“网络存储器设备26”,其中网络存储器设备是远程的,为多个计算机提供集中共享存储的网络存储器设备。网络上的每个独立节点的磁盘36a,36b,和36c,作为“本地”。美国最高法院发现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书的措词整体上是与地区法院的解释完全一致的。

3 本案的启示

通过分析本案美国地方法院和高级法院的审查过程,并且结合美国其他判例,笔者总结美国在进行权利要求解释时使用各种证据的规则如下。

(1I)内部证据是法官在进行权利要求解释时首先考虑的证据

由于外部证据并非是专利文件的一部分,因此依据外部证据进行解释的准确性与内部证据相比较低,因而它们在权利要求解释过程中的效力等级也不同,一般而言,内部证据要优于外部证据。正如本案中所提及的“在多数情况下,仅仅对内部证据进行分析,可以解决争论中的权利要求术语上的任何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不适合考虑外部证据。”对于内部证据和外部证据的作用,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曾指出:“外部证据对于确定相关技术是有帮助的……但是,对于确定权利要求语言的法律意义而言,外部证据没有内部证据重要。”

(2)内部证据中考虑的先后次序

在考虑内部证据时解释权利要求应遵循的一个顺序:权利要求书、说明书、专利审查档案。

之所以将权利要求书排在第一位,是因为权利要求书对于确定其中术语的含义可以提供实质性指导,特别是在确定某项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时,可以参考其他权利要求的内容,但需要注意:当不同权利要求具有不同的保护范围(较宽或者较窄)时,较窄的权利要求中的限定特征不应读入到较宽的权利要求之中。

其次,说明书是解释权利要求的最重要资料,其通常是弄清争议术语含义的最佳指南,因为说明书包括专利的所有信息,例如发明内容,附图、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达到的技术效果等。虽然专利的范围是由权利要求来界定的,但在解释权利要求的过程中会考虑说明书中的内容,因此说明书对于确定权利要求的含义以及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权利要求的范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专利审查档案可以作为理解权利要求的资料,但其作用不如说明书大,考虑专利审查档案通常是在侵权判断程序中。

(3)字典在证据中的重要作用

在美国,目前以字典、专家证言等外部证据解释权利要求时的通用做法是:可以使用,但其作用不如权利要求书等内部证据,并且应当结合内部证据使用,字典不能作为解释权利要求的首要来源,否则会不适当地扩大专利的保护范围。但是,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在Texas DigitalSystems,Inc,v.Telegenix,Inc.案的判决中确立了完整的字典解释规则,包括字典等资料是协助法院解释权利要求最佳适用资源的原则及字典优先规则等。其中提及,权利要求术语一般应推定为该词的通常含义,但不排除专利权人自己杜撰词的情况。但法院认为,在解释权利要求时,如果一开始就参考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专利审查档案,而未仔细考察这些词本身的通常和惯用含义,则有可能根据权利要求书、说明书中具体描述的情况,将对这些词语的解释限制不恰当地引入到权利要求中。

持续审计的含义篇4

[论文摘要]本文搜集、整理了国外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的研究成果,对国外研究中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进行区分并分别研究的趋势进行了厘清,并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研究应用等方面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期对我国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路径。

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go-ing-concernopnions)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产生重大疑虑,从而在审计报告中明确提及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一类非标准审计意见,具体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否定意见等意见类型。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初现于20世纪20年代,其发展演变以及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审计意见研究特别是国内研究过于强调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其它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同质性,即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其它非标准审计意见具有共同的属性。研究设计也通常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看作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一个子集来构建。于是,一个研究主题便产生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其它非标准审计意见是否真的同质呢?如果二者并非同质的,而是异质的。二者之间就存在显著差异,过分坚持同质性的研究视角只能使我们的研究浅尝辄止,难以厘清各自的本质属性,研究结论也缺乏现实基础。www.133229.COm国外研究逐渐出现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和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进行区分并分别研究的趋势,或直接或间接地显现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存在异质性的实质内涵。本文回顾和梳理了国外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的相关研究,并对这些研究文献进行了评价,以进一步加深和拓展现有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以及其他非标准审计意见的认识,进而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路径。

下文将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的直接研究和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特性研究两个方面,对国外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直接研究文献就是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和其他非标准审计意见分别作为研究样本和控制样本。通过比较二者在市场反应、贷款决策方面的不同,直接说明两类审计意见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而特性研究文献表现为单独以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为研究对象,探究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在某一方面的独特性质。它是对直接研究的补充和完善。这两类研究或直接或间接地印证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其它非标准审计意见存在异质性,有必要对两类意见进行区分并分别研究。

一、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的直接研究

firth(1978)运用事件研究法检验了保留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选取保留审计意见研究样本和无保留审计意见控制样本各247家,并将保留审计意见分为持续经营问题、资产计价、子公司保留、连续保留、偏离gaap等五类,估计期和事件期的时间窗口分别设置为(-60,1)和(-20,20)。研究运用市场模型,分别计算保留审计意见样本和无保留审计意见样本、不同类型的保留审计意见样本在事件期(-20,20)的股票累计异常报酬率,实证结果表明:1 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保留审计意见产生了显著的负的累计异常报酬率,其它类型保留审计意见的累计异常报酬率在统计上并不显著:2 不同类型保留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存在差异,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审计意见具有显著的信息含量。

elliot(1982)继续研究了不同类型保留意见的信息含量问题,其研究方法与firth大体相同,选取了保留意见研究样本和无保留意见控制样本各145家,同样将保留意见分为五类,差异之处在于:一是运用市场模型时所选择的估计期和事件期的时间窗口不同,分别设置为(-60,0)和(-45,14),且股票报酬率计算采用的是周报酬率。二是出于控制会计盈余的目的,将所有样本根据未预期盈余符号的不同区分为正的未预期盈余子样和负的未预期盈余子样,使得研究设计更科学,研究结论更令人信服。研究结果表明:1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市场对保留审计意见的披露有显著的负面反应;2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意见子样本在其公开披露前第5周内股票市场有显著的负面反应。doddanddopuch(1984)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在(-2,+2)以及(+1,+5)的时间窗口内,证券市场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负反应程度明显强于其它类型保留审计意见的负反应程度。

pringleandcrum(1990)认为,既然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在预测公司破产时有显著的作用,那么,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出具就会减少股票市场对公司后续提出破产申请行为的吃惊程度。他们以98家破产申请公司为研究样本,并根据公司申请破产前最近一次收到的审计意见类型将研究样本区分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破产公司”和“非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破产公司”两个子样本组,通过观察公司申请破产前最近一次收到的审计意见类型与公司提出破产申请后市场反应两者之间的关系检验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事件研究的时间窗口为(-1,+1),采用多元回归模型,以事件期窗口的股票累计异常报酬率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有4个:财务破产模型预测样本公司破产的概率;破产前股票市场对有关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媒体信息披露的反应;审计报告披露前的股价变动率;是否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实证结果表明:是否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是显著的解释变量,最近一次披露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破产申请公司股票的负面反应程度要比最近一次披露非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破产申请公司股票的负面反应程度显著的低,结果支持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对于预测公司破产具有重要作用。chen。church(1996)的研究也支持pringleandcrum的结论。fleak,wilson(1994)和blay,geiger(2001)还检验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是否能被模型预测所造成的市场反应差异性。结果显示,市场对“被预期”与“未被预期”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有着不同的反应,未能被市场预计到将会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公司其意见的公开披露能够引起比较显著的负向市场波动,表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具有新的增益信息。

除了在股价反应方面的差异性外,在贷款决策方面,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所发挥的作用也明显不同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由于贷款决策数据获取较为困难,故这类研究大体上采用实验研究方法,研究的关键是尽最大限度地模拟现实贷款决策情形,以使研究结论更富有说服力。

finh(1980)向408个贷款主管寄发调查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48%,问卷模拟了现实贷款决策情形,要求贷款主管根据附有不同类型审计意见(无保留意见、持续经营问题、资产计价和违背gaap的保留意见)的会计报表作出“最高贷款额”的决策。研究结论显示:1 无保留意见公司被给予的“最高贷款额”显著大干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意见公司。2 违背gaap保留意见公司被给予的“最高贷款额”显著大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意见公司。3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意见对“最高贷款额”的影响并不显著,贷款决策者并不区分这两种类型的保留意见。

ljbby(1979)以预先安排的34家贷款主管为被调查者,向其提供披露持续经营能力具有不确定性的财务报表,而这些财务报表有的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有的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调查问卷中涉及的被解释变量有两个:“贷款决策”和“利率”。研究结论表明:财务报表中披露持续经营不确定事项对贷款主管的风险评估有重大影响。当财务报表附注没有披露公司持续经营情况时,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具有较强的信息含量,而当财务报表附注中提及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疑虑时,同时公布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对贷款决策的影响大为减弱。

jennifer(2003)选取了9304家英国公司作为样本。其中431家公司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1748家公司被出具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其余7125则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研究以标准审计意见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分类的logistic模型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负债比率、上一年度审计意见类型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均显著正相关;流动比率、亏损程度、不支付股利、或有负债比例与公司是否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显著相关,而这些因素与是否被出具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则未发现有显著相关关系:资产规模则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正相关,而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负相关。jennifer的研究结果显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在影响因素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melumadandziv(1997)在总结已有的关于非标准审计意见和市场反应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可避性假设,即把非标准审计意见区分为事后可避(expostavoidable)与事后不可避(expostunavoidable)两种类型。可避审计意见因被审计公司与注册会计师之间存在分歧而产生,该意见可通过遵照注册会计师的意见对报告进行调整而避免出具。例如针对关联交易、资产处置、收入确认时机、减值准备计提充分程度以及其他违反公认会计准则的处理等事项而发表的审计意见。不可避审计意见是指被审计单位无法通过调整财务报告来避免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例如持续经营和财务危机问题。基于可避性假设,melumadandziv构建了审计意见与市场反应之间的理论模型,并据此推导出不同审计意见类型的市场反应程度与方向。melumadandziv的研究批驳了以往许多研究所沿用的“非标准审计意见市场反应为负”这一假说,并从理论模型上推定,不可避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为负,而可避审计意见既可能针对不利的内幕信息,又可能针对有利的内幕信息。因此,可避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具有不确定性,既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dopuchetal(1986)的研究显示,市场对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披露表现出强烈的负面反应,但其研究也表明尽管总体样本审计意见的市场负反应十分强烈,但约25%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样本产生了市场正反应,这一研究结果符合melumadandziv就审计意见与市场关系而提出的可避性假设。

二、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特性研究

mckeown(1991)和carcello(20(30)考察了公司规模大小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影响,结果显示公司规模大小与公司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显著负相关。他们的解释是:公司规模越大,出现经营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小。同时,注册会计师对大公司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也更加犹豫不决。因为生怕失去客户从而丢掉可观的审计费收入。

goodmanelal(1995)研究了反映管理层能力的非财务因素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影响。研究表明,由反映公司管理层能力的指标和财务指标构成的模型在判断正确率上显著高于单纯由财务指标构成的判断模型。国内外的持续经营审计准则均明确规定:“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被审单位财务、经营及其他方面存在的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而且还要关注管理层对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以及管理层为缓解持续经营重大不确定性所提出的应对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behn(2001)研究了管理层应对计划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影响。behn选取148家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另选取同行业、同规模的148家公司作为控制样本,将公司的负债能力、盈利能力、公司规模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作为控制变量,解释变量是管理层提出的各种应对计划。回归结果表明,获得新投资和取得新的借款对注册会计师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有显著的影响,而削减成本和处置资产对是否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影响并不显著。

carcelloandneai(2000)还研究了公司审计委员会的成员结构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将债务违约、上期的审计意见类型、公司规模、公司的发展阶段等指标作为研究控制变量。回归结果表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对注册会计师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有显著影响,审计委员会成员与公司关系越密切,公司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小。

三、国外研究的评述与启示

以上文献综述表明,国外研究逐渐显现出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进行区分并分别研究的趋势,这些研究文献对国内研究无疑具有较强的借鉴与启示意义。当然,无论就学术意义还是提高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决策有用性而言,上述研究文献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一)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的理论分析亟需加强

注册会计师审计不仅是一种技术性活动,也是协调资本市场各种利益冲突的一种制度安排,审计意见是利益相关者反复博弈的结果。对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而言,无论是企业管理层或注册会计师,还是投资者或政府监管层,他们的行为和动机明显不同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下的情形。然而,现有的研究文献对此似乎并没有给予充分关注。如当其验证发现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在市场反应方面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指出投资者应该区别对待时,经验证据背后所蕴含的理论意义却被忽略了。脱离理论的引导,研究只能止步于现象,研究结论也显得比较局限和表象化。因为如果没有理论基础的支持,回归模型得到的就仅仅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因此无庸讳言,构建一个逻辑一贯、系统全面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理论框架作为研究基础,不仅可以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本原属性进行系统的认识和完整的把握,而且可以拓展对审计意见的研究视角,得出新的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二)研究方法上亟待实现从静态化到动态化的转变

国外文献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研究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横截面统计方法,以“单期”与“静态”为特征,如多元判别分析、probit模型和logistic模型等。上述模型的一个重要不足是忽略了企业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时间特征。在这些模型中,将是否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看作一个二分法变量表示的离散事件。但事实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问题并不单纯是一种静止状态,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是一个动态连续的事件,往往包含了几个阶段。boritz(1991)提出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过程观,他认为企业的经营失败是一个发展过程,企业在走向经营失败的历程中所处的不同阶段对应着经营活动不正常的水平,从而可据以判断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程度。依赖会计年度截面数据所得到的模型无法体现以往公司绩效的相关信息及数据的变化趋势,无法体现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生成和发展这一动态过程,所得到的模型变量系数具有不稳定性,难以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形成和发展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预测。可见,在研究方法上,亟需实现从静态化到动态化的转变。

(三)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经济后果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

国外研究文献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经济后果的研究偏重于短期,通常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公告前后的较短事件窗口作为观察期,探究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是否有别于其他非标准审计意见。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公布前后的短期股价波动固然值得研究,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是供需方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或支配下的结果,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出具对中长期股价、企业业绩的影响如何?有无“自我实现”效应以及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出具对上市公司自身的影响如何?进一步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加深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整体认识和把握。

持续审计的含义篇5

[关键词]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

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Go-ing-concern opnions)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产生重大疑虑,从而在审计报告中明确提及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一类非标准审计意见,具体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否定意见等意见类型。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初现于20世纪20年代,其发展演变以及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审计意见研究特别是国内研究过于强调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其它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同质性,即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其它非标准审计意见具有共同的属性。研究设计也通常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看作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一个子集来构建。于是,一个研究主题便产生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其它非标准审计意见是否真的同质呢?如果二者并非同质的,而是异质的。二者之间就存在显著差异,过分坚持同质性的研究视角只能使我们的研究浅尝辄止,难以厘清各自的本质属性,研究结论也缺乏现实基础。国外研究逐渐出现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和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进行区分并分别研究的趋势,或直接或间接地显现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存在异质性的实质内涵。本文回顾和梳理了国外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的相关研究,并对这些研究文献进行了评价,以进一步加深和拓展现有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以及其他非标准审计意见的认识,进而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路径。

下文将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的直接研究和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特性研究两个方面,对国外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直接研究文献就是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和其他非标准审计意见分别作为研究样本和控制样本。通过比较二者在市场反应、贷款决策方面的不同,直接说明两类审计意见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而特性研究文献表现为单独以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为研究对象,探究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在某一方面的独特性质。它是对直接研究的补充和完善。这两类研究或直接或间接地印证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其它非标准审计意见存在异质性,有必要对两类意见进行区分并分别研究。

一、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的直接研究

Firth(1978)运用事件研究法检验了保留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选取保留审计意见研究样本和无保留审计意见控制样本各247家,并将保留审计意见分为持续经营问题、资产计价、子公司保留、连续保留、偏离GAAP等五类,估计期和事件期的时间窗口分别设置为(-60,1)和(-20,20)。研究运用市场模型,分别计算保留审计意见样本和无保留审计意见样本、不同类型的保留审计意见样本在事件期(-20,20)的股票累计异常报酬率,实证结果表明:1 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保留审计意见产生了显著的负的累计异常报酬率,其它类型保留审计意见的累计异常报酬率在统计上并不显著:2 不同类型保留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存在差异,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审计意见具有显著的信息含量。

Elliot(1982)继续研究了不同类型保留意见的信息含量问题,其研究方法与Firth大体相同,选取了保留意见研究样本和无保留意见控制样本各145家,同样将保留意见分为五类,差异之处在于:一是运用市场模型时所选择的估计期和事件期的时间窗口不同,分别设置为(-60,0)和(-45,14),且股票报酬率计算采用的是周报酬率。二是出于控制会计盈余的目的,将所有样本根据未预期盈余符号的不同区分为正的未预期盈余子样和负的未预期盈余子样,使得研究设计更科学,研究结论更令人信服。研究结果表明:1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市场对保留审计意见的披露有显著的负面反应;2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意见子样本在其公开披露前第5周内股票市场有显著的负面反应。Dodd and Dopuch(1984)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在(-2,+2)以及(+1,+5)的时间窗口内,证券市场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负反应程度明显强于其它类型保留审计意见的负反应程度。

Pringle and Crum(1990)认为,既然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在预测公司破产时有显著的作用,那么,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出具就会减少股票市场对公司后续提出破产申请行为的吃惊程度。他们以98家破产申请公司为研究样本,并根据公司申请破产前最近一次收到的审计意见类型将研究样本区分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破产公司”和“非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破产公司”两个子样本组,通过观察公司申请破产前最近一次收到的审计意见类型与公司提出破产申请后市场反应两者之间的关系检验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事件研究的时间窗口为(-1,+1),采用多元回归模型,以事件期窗口的股票累计异常报酬率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有4个:财务破产模型预测样本公司破产的概率;破产前股票市场对有关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媒体信息披露的反应;审计报告披露前的股价变动率;是否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实证结果表明:是否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是显著的解释变量,最近一次披露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破产申请公司股票的负面反应程度要比最近一次披露非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破产申请公司股票的负面反应程度显著的低,结果支持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对于预测公司破产具有重要作用。Chen。Church(1996)的研究也支持Pringle and Crum的结论。Fleak, Wilson(1994)和Blay,Geiger(2001)还检验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是否能被模型预测所造成的市场反应差异性。结果显示,市场对“被预期”与“未被预期”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有着不同的反应,未能被市场预计到将会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公司其意见的公开披露能够引起比较显著的负向市场波动,表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具有新的增益信息。

除了在股价反应方面的差异性外,在贷款决策方面,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所发挥的作用也明显不同于非持续

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由于贷款决策数据获取较为困难,故这类研究大体上采用实验研究方法,研究的关键是尽最大限度地模拟现实贷款决策情形,以使研究结论更富有说服力。

Finh(1980)向408个贷款主管寄发调查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48%,问卷模拟了现实贷款决策情形,要求贷款主管根据附有不同类型审计意见(无保留意见、持续经营问题、资产计价和违背GAAP的保留意见)的会计报表作出“最高贷款额”的决策。研究结论显示:1 无保留意见公司被给予的“最高贷款额”显著大干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意见公司。2 违背GAAP保留意见公司被给予的“最高贷款额”显著大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意见公司。3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意见对“最高贷款额”的影响并不显著,贷款决策者并不区分这两种类型的保留意见。

Ljbby(1979)以预先安排的34家贷款主管为被调查者,向其提供披露持续经营能力具有不确定性的财务报表,而这些财务报表有的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有的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调查问卷中涉及的被解释变量有两个:“贷款决策”和“利率”。研究结论表明:财务报表中披露持续经营不确定事项对贷款主管的风险评估有重大影响。当财务报表附注没有披露公司持续经营情况时,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具有较强的信息含量,而当财务报表附注中提及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疑虑时,同时公布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对贷款决策的影响大为减弱。

Jennifer(2003)选取了9 304家英国公司作为样本。其中431家公司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1748家公司被出具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其余7125则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研究以标准审计意见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分类的Logistic模型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负债比率、上一年度审计意见类型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均显著正相关;流动比率、亏损程度、不支付股利、或有负债比例与公司是否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显著相关,而这些因素与是否被出具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则未发现有显著相关关系:资产规模则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正相关,而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负相关。Jennifer的研究结果显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在影响因素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Melumad and Ziv(1997)在总结已有的关于非标准审计意见和市场反应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可避性假设,即把非标准审计意见区分为事后可避(ex post avoidable)与事后不可避(ex post unavoidable)两种类型。可避审计意见因被审计公司与注册会计师之间存在分歧而产生,该意见可通过遵照注册会计师的意见对报告进行调整而避免出具。例如针对关联交易、资产处置、收入确认时机、减值准备计提充分程度以及其他违反公认会计准则的处理等事项而发表的审计意见。不可避审计意见是指被审计单位无法通过调整财务报告来避免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例如持续经营和财务危机问题。基于可避性假设,Melumad and Ziv构建了审计意见与市场反应之间的理论模型,并据此推导出不同审计意见类型的市场反应程度与方向。Melumad and Ziv的研究批驳了以往许多研究所沿用的“非标准审计意见市场反应为负”这一假说,并从理论模型上推定,不可避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为负,而可避审计意见既可能针对不利的内幕信息,又可能针对有利的内幕信息。因此,可避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具有不确定性,既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Dopuch et al(1986)的研究显示,市场对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披露表现出强烈的负面反应,但其研究也表明尽管总体样本审计意见的市场负反应十分强烈,但约25%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样本产生了市场正反应,这一研究结果符合Melumad and Ziv就审计意见与市场关系而提出的可避性假设。

二、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特性研究

Mckeown(1991)和Carcello(20(30)考察了公司规模大小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影响,结果显示公司规模大小与公司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显著负相关。他们的解释是:公司规模越大,出现经营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小。同时,注册会计师对大公司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也更加犹豫不决。因为生怕失去客户从而丢掉可观的审计费收入。

Goodman el al(1995)研究了反映管理层能力的非财务因素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影响。研究表明,由反映公司管理层能力的指标和财务指标构成的模型在判断正确率上显著高于单纯由财务指标构成的判断模型。国内外的持续经营审计准则均明确规定:“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被审单位财务、经营及其他方面存在的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而且还要关注管理层对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以及管理层为缓解持续经营重大不确定性所提出的应对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Behn(2001)研究了管理层应对计划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影响。Behn选取148家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另选取同行业、同规模的148家公司作为控制样本,将公司的负债能力、盈利能力、公司规模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作为控制变量,解释变量是管理层提出的各种应对计划。回归结果表明,获得新投资和取得新的借款对注册会计师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有显著的影响,而削减成本和处置资产对是否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影响并不显著。

Carcello and NeaI(2000)还研究了公司审计委员会的成员结构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将债务违约、上期的审计意见类型、公司规模、公司的发展阶段等指标作为研究控制变量。回归结果表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对注册会计师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有显著影响,审计委员会成员与公司关系越密切,公司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小。

三、国外研究的评述与启示

以上文献综述表明,国外研究逐渐显现出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进行区分并分别研究的趋势,这些研究文献对国内研究无疑具有较强的借鉴与启示意义。当

然,无论就学术意义还是提高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决策有用性而言,上述研究文献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一)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的理论分析亟需加强

注册会计师审计不仅是一种技术性活动,也是协调资本市场各种利益冲突的一种制度安排,审计意见是利益相关者反复博弈的结果。对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而言,无论是企业管理层或注册会计师,还是投资者或政府监管层,他们的行为和动机明显不同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下的情形。然而,现有的研究文献对此似乎并没有给予充分关注。如当其验证发现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在市场反应方面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指出投资者应该区别对待时,经验证据背后所蕴含的理论意义却被忽略了。脱离理论的引导,研究只能止步于现象,研究结论也显得比较局限和表象化。因为如果没有理论基础的支持,回归模型得到的就仅仅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因此无庸讳言,构建一个逻辑一贯、系统全面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理论框架作为研究基础,不仅可以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本原属性进行系统的认识和完整的把握,而且可以拓展对审计意见的研究视角,得出新的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二)研究方法上亟待实现从静态化到动态化的转变

国外文献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研究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横截面统计方法,以“单期”与“静态”为特征,如多元判别分析、Probit模型和Logistic模型等。上述模型的一个重要不足是忽略了企业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时间特征。在这些模型中,将是否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看作一个二分法变量表示的离散事件。但事实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问题并不单纯是一种静止状态,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是一个动态连续的事件,往往包含了几个阶段。Boritz(1991)提出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过程观,他认为企业的经营失败是一个发展过程,企业在走向经营失败的历程中所处的不同阶段对应着经营活动不正常的水平,从而可据以判断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程度。依赖会计年度截面数据所得到的模型无法体现以往公司绩效的相关信息及数据的变化趋势,无法体现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生成和发展这一动态过程,所得到的模型变量系数具有不稳定性,难以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形成和发展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预测。可见,在研究方法上,亟需实现从静态化到动态化的转变。

(三)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经济后果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

国外研究文献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经济后果的研究偏重于短期,通常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公告前后的较短事件窗口作为观察期,探究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是否有别于其他非标准审计意见。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公布前后的短期股价波动固然值得研究,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是供需方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或支配下的结果,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出具对中长期股价、企业业绩的影响如何?有无“自我实现”效应以及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出具对上市公司自身的影响如何?进一步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加深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整体认识和把握。

持续审计的含义篇6

[论文摘要]本文搜集、整理了国外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的研究成果,对国外研究中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进行区分并分别研究的趋势进行了厘清,并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研究应用等方面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期对我国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路径。

 

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go-ing-concern opnions)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产生重大疑虑,从而在审计报告中明确提及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一类非标准审计意见,具体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否定意见等意见类型。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初现于20世纪20年代,其发展演变以及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审计意见研究特别是国内研究过于强调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其它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同质性,即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其它非标准审计意见具有共同的属性。研究设计也通常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看作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一个子集来构建。于是,一个研究主题便产生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其它非标准审计意见是否真的同质呢?如果二者并非同质的,而是异质的。二者之间就存在显著差异,过分坚持同质性的研究视角只能使我们的研究浅尝辄止,难以厘清各自的本质属性,研究结论也缺乏现实基础。国外研究逐渐出现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和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进行区分并分别研究的趋势,或直接或间接地显现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存在异质性的实质内涵。本文回顾和梳理了国外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的相关研究,并对这些研究文献进行了评价,以进一步加深和拓展现有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以及其他非标准审计意见的认识,进而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路径。

下文将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的直接研究和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特性研究两个方面,对国外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直接研究文献就是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和其他非标准审计意见分别作为研究样本和控制样本。通过比较二者在市场反应、贷款决策方面的不同,直接说明两类审计意见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而特性研究文献表现为单独以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为研究对象,探究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在某一方面的独特性质。它是对直接研究的补充和完善。这两类研究或直接或间接地印证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其它非标准审计意见存在异质性,有必要对两类意见进行区分并分别研究。

一、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的直接研究

 

firth(1978)运用事件研究法检验了保留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选取保留审计意见研究样本和无保留审计意见控制样本各247家,并将保留审计意见分为持续经营问题、资产计价、子公司保留、连续保留、偏离gaap等五类,估计期和事件期的时间窗口分别设置为(-60,1)和(-20,20)。研究运用市场模型,分别计算保留审计意见样本和无保留审计意见样本、不同类型的保留审计意见样本在事件期(-20,20)的股票累计异常报酬率,实证结果表明:1 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保留审计意见产生了显著的负的累计异常报酬率,其它类型保留审计意见的累计异常报酬率在统计上并不显著:2 不同类型保留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存在差异,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审计意见具有显著的信息含量。

elliot(1982)继续研究了不同类型保留意见的信息含量问题,其研究方法与firth大体相同,选取了保留意见研究样本和无保留意见控制样本各145家,同样将保留意见分为五类,差异之处在于:一是运用市场模型时所选择的估计期和事件期的时间窗口不同,分别设置为(-60,0)和(-45,14),且股票报酬率计算采用的是周报酬率。二是出于控制会计盈余的目的,将所有样本根据未预期盈余符号的不同区分为正的未预期盈余子样和负的未预期盈余子样,使得研究设计更科学,研究结论更令人信服。研究结果表明:1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市场对保留审计意见的披露有显著的负面反应;2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意见子样本在其公开披露前第5周内股票市场有显著的负面反应。dodd and dopuch(1984)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在(-2,+2)以及(+1,+5)的时间窗口内,证券市场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负反应程度明显强于其它类型保留审计意见的负反应程度。

pringle and crum(1990)认为,既然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在预测公司破产时有显著的作用,那么,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出具就会减少股票市场对公司后续提出破产申请行为的吃惊程度。他们以98家破产申请公司为研究样本,并根据公司申请破产前最近一次收到的审计意见类型将研究样本区分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破产公司”和“非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破产公司”两个子样本组,通过观察公司申请破产前最近一次收到的审计意见类型与公司提出破产申请后市场反应两者之间的关系检验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事件研究的时间窗口为(-1,+1),采用多元回归模型,以事件期窗口的股票累计异常报酬率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有4个:财务破产模型预测样本公司破产的概率;破产前股票市场对有关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媒体信息披露的反应;审计报告披露前的股价变动率;是否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实证结果表明:是否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是显著的解释变量,最近一次披露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破产申请公司股票的负面反应程度要比最近一次披露非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破产申请公司股票的负面反应程度显著的低,结果支持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对于预测公司破产具有重要作用。chen。church(1996)的研究也支持pringle and crum的结论。fleak, wilson(1994)和blay,geiger(2001)还检验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是否能被模型预测所造成的市场反应差异性。结果显示,市场对“被预期”与“未被预期”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有着不同的反应,未能被市场预计到将会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公司其意见的公开披露能够引起比较显著的负向市场波动,表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具有新的增益信息。

除了在股价反应方面的差异性外,在贷款决策方面,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所发挥的作用也明显不同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由于贷款决策数据获取较为困难,故这类研究大体上采用实验研究方法,研究的关键是尽最大限度地模拟现实贷款决策情形,以使研究结论更富有说服力。

finh(1980)向408个贷款主管寄发调查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48%,问卷模拟了现实贷款决策情形,要求贷款主管根据附有不同类型审计意见(无保留意见、持续经营问题、资产计价和违背gaap的保留意见)的会计报表作出“最高贷款额”的决策。研究结论显示:1 无保留意见公司被给予的“最高贷款额”显著大干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意见公司。2 违背gaap保留意见公司被给予的“最高贷款额”显著大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意见公司。3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和资产计价两类保留意见对“最高贷款额”的影响并不显著,贷款决策者并不区分这两种类型的保留意见。

ljbby(1979)以预先安排的34家贷款主管为被调查者,向其提供披露持续经营能力具有不确定性的财务报表,而这些财务报表有的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有的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调查问卷中涉及的被解释变量有两个:“贷款决策”和“利率”。研究结论表明:财务报表中披露持续经营不确定事项对贷款主管的风险评估有重大影响。当财务报表附注没有披露公司持续经营情况时,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具有较强的信息含量,而当财务报表附注中提及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疑虑时,同时公布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对贷款决策的影响大为减弱。

jennifer(2003)选取了9 304家英国公司作为样本。其中431家公司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1748家公司被出具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其余7125则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研究以标准审计意见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分类的logistic模型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负债比率、上一年度审计意见类型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均显著正相关;流动比率、亏损程度、不支付股利、或有负债比例与公司是否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显著相关,而这些因素与是否被出具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则未发现有显著相关关系:资产规模则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正相关,而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负相关。jennifer的研究结果显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在影响因素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melumad and ziv(1997)在总结已有的关于非标准审计意见和市场反应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可避性假设,即把非标准审计意见区分为事后可避(ex post avoidable)与事后不可避(ex post unavoidable)两种类型。可避审计意见因被审计公司与注册会计师之间存在分歧而产生,该意见可通过遵照注册会计师的意见对报告进行调整而避免出具。例如针对关联交易、资产处置、收入确认时机、减值准备计提充分程度以及其他违反公认会计准则的处理等事项而发表的审计意见。不可避审计意见是指被审计单位无法通过调整财务报告来避免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例如持续经营和财务危机问题。基于可避性假设,melumad and ziv构建了审计意见与市场反应之间的理论模型,并据此推导出不同审计意见类型的市场反应程度与方向。melumad and ziv的研究批驳了以往许多研究所沿用的“非标准审计意见市场反应为负”这一假说,并从理论模型上推定,不可避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为负,而可避审计意见既可能针对不利的内幕信息,又可能针对有利的内幕信息。因此,可避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具有不确定性,既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dopuch et al(1986)的研究显示,市场对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披露表现出强烈的负面反应,但其研究也表明尽管总体样本审计意见的市场负反应十分强烈,但约25%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样本产生了市场正反应,这一研究结果符合melumad and ziv就审计意见与市场关系而提出的可避性假设。

二、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特性研究

 

mckeown(1991)和carcello(20(30)考察了公司规模大小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影响,结果显示公司规模大小与公司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显著负相关。他们的解释是:公司规模越大,出现经营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小。同时,注册会计师对大公司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也更加犹豫不决。因为生怕失去客户从而丢掉可观的审计费收入。

goodman el al(1995)研究了反映管理层能力的非财务因素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影响。研究表明,由反映公司管理层能力的指标和财务指标构成的模型在判断正确率上显著高于单纯由财务指标构成的判断模型。国内外的持续经营审计准则均明确规定:“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被审单位财务、经营及其他方面存在的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而且还要关注管理层对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以及管理层为缓解持续经营重大不确定性所提出的应对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behn(2001)研究了管理层应对计划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影响。behn选取148家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另选取同行业、同规模的148家公司作为控制样本,将公司的负债能力、盈利能力、公司规模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作为控制变量,解释变量是管理层提出的各种应对计划。回归结果表明,获得新投资和取得新的借款对注册会计师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有显著的影响,而削减成本和处置资产对是否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影响并不显著。 

carcello and neai(2000)还研究了公司审计委员会的成员结构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将债务违约、上期的审计意见类型、公司规模、公司的发展阶段等指标作为研究控制变量。回归结果表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对注册会计师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有显著影响,审计委员会成员与公司关系越密切,公司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小。

 

三、国外研究的评述与启示

 

以上文献综述表明,国外研究逐渐显现出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进行区分并分别研究的趋势,这些研究文献对国内研究无疑具有较强的借鉴与启示意义。当然,无论就学术意义还是提高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决策有用性而言,上述研究文献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一)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的理论分析亟需加强

注册会计师审计不仅是一种技术性活动,也是协调资本市场各种利益冲突的一种制度安排,审计意见是利益相关者反复博弈的结果。对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而言,无论是企业管理层或注册会计师,还是投资者或政府监管层,他们的行为和动机明显不同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下的情形。然而,现有的研究文献对此似乎并没有给予充分关注。如当其验证发现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在市场反应方面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指出投资者应该区别对待时,经验证据背后所蕴含的理论意义却被忽略了。脱离理论的引导,研究只能止步于现象,研究结论也显得比较局限和表象化。因为如果没有理论基础的支持,回归模型得到的就仅仅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因此无庸讳言,构建一个逻辑一贯、系统全面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异质性理论框架作为研究基础,不仅可以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本原属性进行系统的认识和完整的把握,而且可以拓展对审计意见的研究视角,得出新的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二)研究方法上亟待实现从静态化到动态化的转变

国外文献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研究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横截面统计方法,以“单期”与“静态”为特征,如多元判别分析、probit模型和logistic模型等。上述模型的一个重要不足是忽略了企业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时间特征。在这些模型中,将是否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看作一个二分法变量表示的离散事件。但事实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问题并不单纯是一种静止状态,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是一个动态连续的事件,往往包含了几个阶段。boritz(1991)提出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过程观,他认为企业的经营失败是一个发展过程,企业在走向经营失败的历程中所处的不同阶段对应着经营活动不正常的水平,从而可据以判断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程度。依赖会计年度截面数据所得到的模型无法体现以往公司绩效的相关信息及数据的变化趋势,无法体现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生成和发展这一动态过程,所得到的模型变量系数具有不稳定性,难以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形成和发展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预测。可见,在研究方法上,亟需实现从静态化到动态化的转变。

 

(三)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经济后果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

国外研究文献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经济后果的研究偏重于短期,通常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公告前后的较短事件窗口作为观察期,探究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是否有别于其他非标准审计意见。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公布前后的短期股价波动固然值得研究,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是供需方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或支配下的结果,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出具对中长期股价、企业业绩的影响如何?有无“自我实现”效应以及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出具对上市公司自身的影响如何?进一步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加深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整体认识和把握。

 

持续审计的含义篇7

一、“新网工程”绩效审计主要内容与重点

“新网工程”常规的审计主要关注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绩效审计主要着眼于审计已经完工项目与“新网工程”政策目标是否相关,项目的效率如何,效果性是否充分实现,可持续性是否有保障,以及建设运营过程中是否存在重大损失浪费等问题。(一)政策目标的相关性政策目标的相关性是项目绩效评价的首要内容,作为财政资金支持的“新网工程”项目更应该关注该内容。所谓相关性是指项目的目标与当年“新网工程”政策规定的要求及国家、地区政策相符合程度。“新网工程”每年都会对其资金支持的范围和重点做出明确的规定,这就为我们进行绩效审计提供了依据和标准。在实践中不排除利用虚假材料进行申报或所申报的项目与实际实施的项目不一致的情况,如出现这样的项目可以考虑将其评价为失败的项目。此外,我们还应考虑项目与国家、地区的为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流通产业政策的相符程度,以及受益群体需求的相符程度。有的项目或许符合“新网工程”的相关要求,但不一定与当地政策相符合,或不一定满足受益群体的需求,这样的项目从某种程度而言属于损失浪费,也可以考虑将其评价为不合格的项目。(二)效率性通常来讲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构成了绩效审计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绩效审计的基本内涵。效率性是指以单个“新网工程”项目的资源投入力争取得最大的产出,或确保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取得一定数量的产出。落实到具体的绩效审计内容上,效率性审计包含项目执行效率和项目运营效率。项目执行效率主要审计项目实施的时间效率及资金的使用情况,即对照“新网工程”项目立项文件和完工报告检查项目是否按计划的时间开工,是否如期完工,资金使用是否超出预算以及节约情况等。项目运营效率是指既定资源下的产出情况,即依据“新网工程”项目批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目标建设内容与实际完成情况对比分析,查找是否存在未实施、未完成或不符合要求的建设内容。(三)效果性效果性是指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及影响。效果性审计评价是绩效审计评价的核心内容,达到效果性指标是项目的基本责任,也是判断项目成败的关键。落实到“新网工程”评价内容上具体包括:一是项目与可行性研究报告设定的目标相比,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程度,如受益群体数量是否达到预期,所建设的网络是否发挥既定的作用;二是项目经济影响即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如何;三是项目社会影响,是指实施“新网工程”项目对所在地区带来的直接的、可以确定的一些变化,包括项目的公益效应、扶助效应等。上述效果性指标一方面包含了项目运营的直接产出,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在项目实施或运营后产生的中期或长期的作用以及影响。(四)可持续性可持续性是“新网工程”项目完工后,其独立运行的能力和效果的持续性。从实质内涵而言,可持续性是上述效果性的外延。落实到具体的评价内容上包含:项目财务可持续性,即该项目能否具备持续运行的财务能力,可从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后利润等方面加以评价;管理可持续性可从项目制度建设情况、项目单位管理能力建设、项目单位管理水平适应能力等指标进行评价;受益群体可持续性主要评价项目覆盖人群是否稳定,如部分农村人口转移较快,导致已建设日用消费品项目受益群体迅速减少,从而项目也变得不可持续。(五)合规性合规性是指“新网工程”项目在实施和运营过程中,项目各项财政收支活动遵循国内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新网工程”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应当建立在真实、合法的项目财政财务收支活动之上,比如:如果财政收支活动和项目执行情况本身不合法、不合规,那么就会对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造成一定的影响。当然,项目实施和运营的某项活动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与项目整体绩效的完全实现也不一定相关。因此,合规性可作为“新网工程”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的附加子目标。

二、如何实施“新网工程”绩效审计

(一)合理确定绩效审计项目“新网工程”涉及到四类项目,具体项目数量较多,全国累计已经涉及到90多万个网点,规模也大小不一。在选择审计项目时,应该根据所在区域四类项目各自所占比例分别确定数量,再把每类项目分为大中小项目,同时还应该考虑项目的地域分布,如是否各个地区都应涉及到,还是根据经济状况划分几个大区,每个大区有一定项目即可。在确定绩效审计项目数量时,项目绝对数量不宜太少,否则缺乏代表性,但也不宜太多,否则可能在实际操作中会有一定的难度,或者造成审计资源的浪费。总之,需要所选的项目具有科学性、代表性、说服力。(二)构建绩效审计指标体系前面虽然列出了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但远远不够,还需要根据各类项目对评价指标予以细化,可以分为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等。如针对可持续性可以设置三个二级指标:财务可持续性、管理科持续性、技术可持续性。财务可持续性还需设置更细的指标,如内部收益率、税后利润率、偿债能力等指标,并对各项评价内容给出相应的分值、权重以及相应的评分标准。需要注意的是,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是对项目进行的定量评价,我们还可以根据分值情况对项目进行定性分析,如多少分以上评为优秀,多少分以上评为良,多少分评分不合格等。(三)科学的组织管理绩效审计工作前面提到,对“新网工程”项目实施绩效审计应该选择一定的数量,而非单个项目,这项工作任务相对复杂,涉及人员也相对较多。这对绩效审计工作的组织就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笔者认为可以先成立核心小组,该小组主要任务是进行总体的组织协调。如制定审计实施方案,选定项目,细化审计评价指标,进行项目试审,根据试审情况完善审计方案,提供审计经验、审计思路。根据审计情况组织审计队伍,如供销社实施该工作的话,审计力量则可以主要由下级供销社组成,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其了解当地情况的优势。绩效审计不同于通常的财务审计,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还可以聘请行业专家参与审计。(四)绩效审计项目的具体实施针对具体的项目审计评价,主要可以实施以下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分析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分析项目经验教训。审计证据的收集首先需要对“新网工程”及相关项目的案卷、政策进行研究,研读了才能判断出具体项目的政策相关性;对项目案卷研究应该从立项开始,查阅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有关资料,重点是项目建成后运营的相关资料。查阅资料后,还应该和相关人员面谈,听取他们对项目的看法,如相关人员能表述真实想法的话,其谈话是非常有意义的。此外,实地查看项目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实地查看可以有直观的认识,还可以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进行相关调查。通过对审计证据的分析整理和现场查看情况,就可以给各个具体指标打分,根据打分情况形成审计结论。分析项目经验教训,对成功的项目,总结出推广的经验,对失败的项目,分析失败原因,以便为管理者决策提供相关信息。

作者:刘明松单位:中华棉花集团有限公司审计监管部

持续审计的含义篇8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环境审计模式 研究

本文分别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问题的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构成、环境审计的定义及内涵、基于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下引入环境审计模式的必要性以及低碳经济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做了以下研究。

1.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据预测,中国在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提倡节能减排,避免走很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2.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低碳经济模式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有关组织的广泛关注和青睐,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是我国承担国际义务, 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战略举措。低碳经济的发展为环境审计提出了新的课题和理念,指明了新的审计方向与重点;将低碳经济引入环境审计工作,是推动环境审计与时俱进发展的重要途径。

3.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构成

2003年,英国政府在题为《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狭义上讲,低碳经济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要目标,通过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减排技术创新等,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相分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广义上说,低碳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发展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将导致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全新变革,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4. 环境审计的定义及内涵

根据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提出的定义框架,政府环境审计被界定为“为促进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审计机关对政府和(或)企事业单位等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签证等工作”。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环境审计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是环境审计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决定了环境审计的本质目标和具体目标;二是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包含鉴证评价与管理建议,环境审计首先要对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资源与环境保护提出管理建议,有效发挥审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免疫系统”作用。

从审计目标来看,环境审计实际分为狭义的环境审计和广义的环境审计,前者侧重于资源环境合规性审计(如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情况等)与环境财务审计(如排污费的征集与使用情况等),后者侧重于环境绩效审计的范畴,能够有效地将经济与环境联系起来,用以衡量环境对经济的贡献以及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并向决策者提出建议。

5. 基于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下引入环境审计模式的必要性

在环境审计中引入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保证了审计工作符合环保的最新发展方向,有利于发挥审计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5.1引入低碳经济概念是环境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10%,到2020年达到15%;并在哥本哈根会正式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碳生产率)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由此可见,低碳经济是我国资源环境保护重要的发展方向,是向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发展基于低碳经济的目的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它与环境审计的最终目标完全相一致。

5.2引入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是完善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需要

低碳经济涵盖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发展等多个领域。根据我国发展规划与国际承诺,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GDP能耗、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比等低碳指标已正式列入我国未来的发展规划,将低碳经济纳入环境审计指标体系,可以从更加宏观、全面的角度去分析资源环境保护的绩效状况,并有助于提出符合环保事业发展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5.3引入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是环境审计与环保学科融合的需要。

环境审计作为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审计工作,需要根据时展及时融合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兴环保学科的思想,并将其充分吸收、分解到环境审计工作中去,从而保证环境审计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

6. 低碳经济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分析

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理念,在环境审计研究和实践中尚未广泛、有效涉及与应用。在环境审计过程中,加强对低碳经济的探索、分析与应用,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环境审计评价体系。

6.1低碳经济应用于环境审计的总体思路

根据低碳经济目标定位,以二氧化碳减排为核心的狭义低碳经济发展指标可以作为环境合规性审计与财务审计的范畴;而低碳政策的建立、能源结构的调整、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城市空间的科学规划、CO2 捕获与埋存技术的应用、居民的节能观念等广义低碳经济发展因素,可以作为环境绩效审计的范畴。

6.2低碳经济在狭义环境审计中的应用分析

6.2.1环境合规性审计中需考虑的低碳指标

第一,CO2排放的总量指标。计算CO2排放量时可以引用CO2排放量测算模型CO2 =ΣKiEi(其中:Ei表示不同的能源类型,Ki表示不同的碳排放系数),在已知能源类型和规模的情况下,可以估算全社会CO2排放量。为保证更具针对性,可以根据需要将热电行业CO2排放、工业CO2排放总量、交通运输业CO2排放总量、建筑、居民CO2排放总量等作为二级指标进行检查。

第二,CO2减排的相对指标。根据哥本哈根会议要求,应设置以碳生产率为核心,考核碳排放的增减比例变动,关注碳生产率水平的总体提高情况。在此基础上还应可将热电行业CO2减排相对指标、工业CO2减排相对指标、交通运输业CO2减排相对指标等纳入检查范畴。

6.2.2环境财务审计中需考虑的因素

目前,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资金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燃油税、资源税、排污费等专项征收的税费,这些税费的征收与使用是环保引导的重要方向,在环境财务审计中需要重点加以关注。此外,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报告建议,在2009年进行燃油税费改革后择机进行资源税改革,在资源税改革后的1至3年期间择机开征碳税,未来也可根据碳税政策的实际推进加以综合考虑;二是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安排的环保引导专项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引导符合生态环境优化的各种产业与项目,是环保政策的具体落实措施,也应列入环境财务审计的范畴之中。

6.3低碳经济在广义环境审计中的应用

环境审计过程中,不仅应在碳排放的总量和相对量进行研究,还应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促进低碳政策的建立、能源结构的调整、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居民的节能观念等。(下转第132页)

(上接第108页)

6.3.1经济发展的低碳化评价

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应将碳生产率设为核心指标,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首要评价因素。并根据我国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环保产业GDP比重等产业结构指标加以分析;以及考虑低碳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情况,对传统产业的低碳改造率、传统产业生产流程改造率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率等环保技术的应用指标研究。

6.3.2社会发展的低碳化评价

社会发展的低碳化评价主要包括公共建筑的低碳化、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化、居民生活的低碳化以及生态环境的优化情况。公共建筑的低碳化重点包括公共建筑单位面积碳排放量、太阳能利用率等;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化重点包括有万里行程碳排放量、新能源汽车所占比重等指标;居民生活的低碳化重点包括户均年碳排放量、绿色出行居民比率等指标;生态环境的优化重点包括土地植被覆盖率、污染削减率等生态环境指标。

6.3.3能源的低碳化评价

能源的低碳化评价包含能源的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益两个方面。能源的结构可以分解为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比例、洁净煤占煤能源比例、新能源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比例等指标;能源的利用效率则可以结合单位工业产值的碳排放、单位农业产值的碳排放、机动车油耗水平等能源利用的效率指标进行关注分析。

6.3.4低碳科技发展评价

低碳科技发展评价涵盖低碳技术R&D经费占GDP比重、清洁煤高效利用技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智能节能技术、CO2 捕获与埋存技术。需要指出,在环境审计中考虑上述内容,目的在于帮助审计工作更好的分析环境保护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有针对性地建议以帮助决策。

结束语:

可见,中国走低碳经济道路,既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也符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所以说低碳经济理论的提出为环境审计工作提供了新的理念,深信,在今后的基于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下引入环境审计模式的工作中,中国一定能走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319号

参考文献:

[1] ·阿克拉姆·汗,徐瑞康;绩效审计要素[J];审计研究;1988年02期.

[2] 达岩,陈锋,吴雪峰;运用绩效审计 提高政府支出效率[J];广东审计;2002年11期.

[3] 邢俊芳;印度的绩效审计[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3年08期.

[4] 黄曼行;浅论非营利组织的绩效审计[J];事业财会;2004年01期.

[5] 刘家兰 ,王恩山;浅谈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J];会计之友;2005年09期.

[6] 史振燕,魏芳;微观绩效审计适用的几种方法[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周旻;;公共资金绩效审计初探[J];审计与理财;2005年S4期.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