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风景园林设计策略8篇

时间:2023-08-18 09:33:27

风景园林设计策略

风景园林设计策略篇1

关键词:低成本风景园林;风景园林设计;遵循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

当今风景园林已经逐步走出单一的审美功能,演化为当代人居环境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统一,营造一种舒心恬静、极富温馨的宜人环境,既能达到丰富的意境和艺术效果,又能极大地公众舒适和安恬,这是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的雏形。然而,由于地域差异带来的经济水平发展状况不同,多数经济基础较差的中西部地区不具备建设风景园林的经济实力,多数政府不能在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的情况下进行风景园林的建造与维护,甚至一些发达地市也会受到经济等的影响,这些现阶段普遍存在的现象以及问题,会严重制约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舒适度的提高。本文阐述了,在确保风景园林设计及施工建设品质不降低的大前提下,以及建造与维护资金短缺情况下,如何实现的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的策略及方法,进而满足公众对于风景园林的迫切需求。

一、风景园林设计理念

(一)传统园林设计理念

我国悠久的历史和包罗万象的传统文化是传统园林设计的基本汲取体,融汇贯通、“天人合一”这一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核,更是贯穿于中国风景、园林、建筑等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传统风景园林的设计始终在追求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天地宇宙与社会人生的和谐统一,称之为“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建筑以及景观园林设计的布局之美、环境之典雅,创造出“天人合一”的意境之美,处处体现出了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设计美学思想的“天人合一”。

(二)传统风景园林设计与现代设计思想的融合

科学技术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审美观的改变、特别是对风景园林功能要求的提高等,都决定了传统设计手法不能满足当代的社会大众的需求。传统与现代的相互交织,可赋予当代景观设计合而不同的新体验,也将赋予当代园林景观新的生命,即可满足现代人对于园林景观的使用功能也可满足欣赏的需要。现代化的园林景观设计在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异,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域在景观的布局、与自然的柔和对文化的传承的演绎的更为精准,更倡导低成本多功能的风景园林设计。

(三)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价值

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是风景园林设计的基础,特别是对于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显得尤为重要。同“高价”风景园林设计同样,低成本的风景园林的设计及建造同样受价值观的引导[1]。梳理风景园林的价值观,可简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价值观

生态价值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体现,把生态主义的思想引入到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充分体现了园林建造及设计者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社会责任。因此其是风景园林核心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2.社会价值观

社价值观主要是指风景园林实践中的社会价值观,这与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建筑材料浪费的设计策略直接相关。从传统风景园林等级设计中轴线布局到工业文明时代的满足人们需求再到现代社会公众对于多元化园林景观的功能化要求,在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地域范围,社会结构是决定风景园林设计的基础,塑造出来社会价值观,相应的也就成为了决定风景园林形态的指导思想。

3.美学价值观

不分地域差异,美学特别是审美的发展都会首当其冲的影响风景园林的价值观及体现形式。现代的风景园林的美学价值的塑造与以人为本遵循自然环境特征直接相互关联,这俨然为低成本材料、低技术施工与低频率维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与风景园林的降低维护成本直接相关。

二、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概念及原则

何为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所谓低成本的风景园林设计,主要是指过程增值和结果有效已付出或者应付出尽可能少的资源,使用最少的费用设计出集艺术、社会和生态于一体的风景园林[2]。为了更高效的实现风景园林最低成本设计,需要根据风景园林使用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在当地的资源、环境、资金投人和人员投入等方面,严格按照降低成本、减少人员投人的原则,并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的设计理念,最大程度上降低维护成本,努力实现低成本风景园林的建设目标。

三、实现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的策略

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既能节约园林建造工程成本,又能减少园林绿化工程的开支,还能缩减政府财政的支出。低成本、多功能的园林设计,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特别是可为中小城市长足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风景园林低成本设计有多个方面的设计方案可以参考,主要为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维护成本等方面。

(一)维护生态平衡,遵循自然规律

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智慧和制造力足以掌握改造自然以满足的自身的需求和审美等。风景园林设计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切合自然环境才能算作成功的设计[3]。一个优秀的风景园林设计中要尽可能将周边环境纳入到设计方案中来,降低对当地环境的伤害,也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更好的融入当地的人文环境。不遵循自然规律的盲目开发的产物不计其数,造成的生态不可恢复,环境污染,物种的锐减等,并引发生态危机。某些大型工程自建设之初至今始终存在争议,工程的建设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损害生物多样性;同时可诱发滑坡、崩坍甚至是地震。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设计师设计之初,必须经过详细的现场调研,充分了解当地的人文环境、地理条件与生态状况,充分结合己有的资源开展风景园林设计,不仅要要做到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还要使得风景园林有利于地区生态系统循环。复合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生态价值观。

(二)巧用当地资源,降低建设成本

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要在保证设计高品质,又要减少资源消耗,可通过优选建筑材料、降低人力投入成本、鼓励大众参与等方式降低建设成本。巧用资源最有效的途径是根据当地的条件和设计的需要,尽可能多的利用工程地的原有条件,将其应用与风景园林设计的建设中,这对于风景园林建造工作的资源消耗与工程投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地制宜的利用工程地资源,充分考]场地的地理、植被、水源、土壤等条件,将其纳入设计中,可有效地保持工程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减少风景园林设计及建筑的费用。成功的例子可以参考北京南海子公园,公园在建造时将建筑渣土、碎石和水泥墙体等根据公园道路建设需求,将其破碎,应用于道路建设。将风景园林工程场地的生活垃圾、草叶木渣、废弃秸秆等与土壤一起混合铺设,以增加土壤肥力[4]。降低了建设成本的同时巧妙的运用了当地资源,还有效处理了垃圾。复合社会价值观指导下风景园林设计的原理。

(三)降低维护成本,可持续发展

风景园林的后期养护,可以使得风景园林长久其自身效益为公众服务。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之初,设计师就应充分考虑后期维护成本,选择科学优选绿化植物、选择科学的种植方式减低维护成本,合理设计电力资源、建立雨水的循环利用系统等方式合理使用自然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2]。

四、结语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设计师应遵循核心价值,在美学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下开展低成本风景园林的设计。设计及建造过程中应在设计前、设计中、设计后以及施工中,通过多种途径降低成本。本文阐述了风景园林设计的理念以及低成本园林设计理念对传统理念的传承和演化,浅析了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应遵循自然规律以维护生态平衡、巧用当地资源从而有效降低建设成本、降低维护成本以便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供后来者借鉴。

【参考文献】

[1]毛艺霖.浅谈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研究[J].同行,2016(09):64.

[2]吴晶,吕晓峰.低干预・低消耗・低维护・低排放――低成本风景园林的设计策略研究[J].科技展望,2016(05):72.

[3]徐跟军.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策略探讨[J].现代园艺,2016(08):107.

风景园林设计策略篇2

【关键词】园林设计;计算机技术;数字策略

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储存已经由文字手笔的记录印刷,发展到了今天的数字化储存,风景园林的设计办法同样如此,其数字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从传统的文字、笔墨图纸,发展到了现在的电子三维图纸,通过数字化的中介,构建了模拟的设计模型,很好地实现了风景园林设计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实现了规划设计效果的直观化以及技术化。

一、传统风景园林设计办法

在风景园林设计的早期,受条件的限制,其设计的工具只能依靠语言以及文字,往往只是通过设计者的口头语言,向建造者提供设计指示,或者更高级一点的是通过形成笔墨文字或者笔墨图形来传达设计办法。

分析我国古代的园林房屋设计办法,往往而在诗文中传达设计理念,传统的园林设计大师,对于设计办法,也只有极少的描画文字,至于设计图谱,几乎为零。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我风景园林设计办法,往往只是用单一的语言文字做设计媒介,但是这样的设计意图表达方式,必然会存在很大的不足,其对于表达设计师设计意图以及设计办法时,该方法的局限性十分明显,因此随着对风景园林的要求越来越高,更新设计办法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园林设计方法的技术手段。

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特点

在20世纪末,随着建筑对象朝着复杂化以及科技化的方向发展,建筑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对象,“已经从一个限定边界的人工物体转向一个更具开放、弹性、流动、多义、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新材料的应用、园林结构日趋复杂,然而,传统都涉及办法依然只是拘泥与二维图纸,其设计方法在大工业化背景之下,以及跟不上建造技术的发展。

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计算机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建筑学朝数字化方向发展提供了技术契机,在前期设计方面,从环境分析、逻辑建构到设计形成、设计表达再到施工建造,数字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设计方面,可以利用微机辅助设计形成工程图以及透视图等,直观地从多角度展示设计意图。

相比传统的园林设计办法,计算机数字化设计有很明显的优点,首先是快捷。

传统的传统工具是笔和纸,然而这样的设计工具往往在表述大量的数据以及方案的时候,会显得工作繁杂,效率低下,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设计师的设计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数据存储方面,传统的纸笔设计,很容易造成图纸的损耗,而在计算机上,则可以避免此类损耗,而且方便数据的传输和修改,通过利用计算机数字技术,实现了园林设计的方便、快捷。

除了计算机数字技术设计园林的快捷方便特点以外,该技术还具备提取方便的特点,风景园林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更是一种艺术,其中承载了一定的文化信息对于园林艺术而言,不仅是设计到建筑,更多的是设计到文化,在结合自然美以及人文美的同时,实现了人和自然的协调统一,除了人和自然的协调以外,风景园林设计也是综合性极强的学问,对于人文历史、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都有设计,因此,作为多种文化和学科交汇的园林设计,其在规划过程中,必然要应用到大量的数据,以及信息,而在传统的数据处理方面,应对如此庞大的数据明显会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就很好地解决了这方面的不足,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便捷处理,在形成的数据库中,十分方便地提取所需数据,为优化设计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另外,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通过收集网络上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的资料,对于提高风景园林的设计效果,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时期数字化园林设计已经突破了地域、空间的局限,园林设计的跨区域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园林设计的质量。

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数字化策略

随着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的普及,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的潮流已经不可回避,然而,由于园林规划设计学科自身的学科限制,目前真正契合数字化园林设计的理论以及技术几乎没用,往往只是通过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从中牵扯到园林设计方面,可以看出,风景园林的数字化发展,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对于园林规划设计的数字化策略来说,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包括:环境认知、设计建构、设计评价以及设计媒介。根据这四个环节,形成一个整体性极强的网络规划体系。

园林规划设计的数字化策略,其形成和作用的前提为该规划体系中的所有要素都必须通过演化转换为“数字”,通过数字的标准化计量,实现规划设计的标准化、量化,然而,存在的问题是,其规划设计过程中,必然存在不能数字化的要素,于是,对于这部分要素的处理,在整体的规划过程中,凸显出来。

相比其他建筑,比如城市规划建筑而言,其对功能的需求相对较小,然而,又由于园林输入一种人文景观,其主观的审美充分较多,也就造成了其不可数字化(量化)的要素增多,在此基础上,就需要平衡数字量化和规划设计的平衡,一方面要使得园林有一定的美感,另一方面,要在充分量化的基础上,实现园林景观的整体性。

风景园林数字化策略有许多方面,比如空间环境模拟、生物景观模拟以及生态学分析评价等等,在技术方面,园林规划设计数字化,就需要在计算机上形成整体规划设计蓝图的同时,实现规划设计的可视化,方便从整体上把握园林的空间布局以及整体效果,通过应用虚拟技术,模拟风景园林模型,实现风景园林的模拟评测,在设计规划方面,就解决建筑成型之后的设计问题以及布局问题,进一步提高园林的审美效果以及生态效果。

另一方面,数字化策略,是基于人工智慧的数字化技术,其各方面能力还受到人工智能的局限,对于模拟的虚拟计算,都会和现实的空间存在一定的误差,数字模型的建设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另外,受到运算能力以及建造过程的影响,数字技术相对而言比较固定,很难针对具体的环境变得做出具体的反应,这样一来,很难实现风景园林的动态适应性。

结语

风景园林设计,一方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另一方面,在新兴计算机技术的背景之下,赋予了它新的活力。其不仅是关系到建筑的理工科学,更是关系到审美的人文学科,在人类生活环境越来越复杂的背景下,风景园林的设计,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虽然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对于提高园林设计规划整体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不管是建筑学或者风景园林学,其数字化仅仅只是一次技术浪潮,风景园林设计,不仅是建筑学方面的学科,更是人文学科,对于数字来说,其局限性来相当明显,尤其在人类的审美方面,其数字化就显得空洞,因此对于数字化策略而言,与其说是技术的发展,不如说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完善园林设计的数字策略,虽然在空间布局以及整体设计上面有很好的可行性,然而对于最终的选择,还得根据人的感官理想分析得出结论,因此,只能说数字化发展,给风景园林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刘红滨.浅淡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J]. 中国园林,1997,13(2):55-56.

风景园林设计策略篇3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问题 , 策略

Abstract: now,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urban landscape design of existing in with many problems. So, need stylist constantly review the experience and improve the design ideas, so a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design and improve the design concept of purpose, in order to create people with life fu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work.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ir own years of the work practice, this paper discusses mainly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strategy.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questions,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风景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风景园林设计中的盲目模仿现象,缺乏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好的风景园林设计是可以借鉴的,条件适合也是可以完全照用,但它只是在特定的气候、地理、文化等多方面条件的协调下才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果不进行科学研究,不顾实际盲目模仿,最后适得其反,观赏效果降低,园林建设生命力不强,经常需要改造,浪费大。

(2 ) 规划理念与方案缺乏连贯性,设计理念空洞,肤浅而花哨,不能在作品中得到切实反映。如大型的风景园林工程如城市广场、综合性公园、滨河绿带等通常是政府美化市容和获取民心的工程,这不仅关系到最高决策者的政绩,而且这些工程往往从方案提交到工程实施都被限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这就造成了设计上时间的紧迫,出现其结果必然导致设计上敷衍了事,实施中粗制滥造。

(3)风景园林设计中,建筑单位被经济利益驱动,缺乏专业性的设计,规划不合理,园林观赏性偏低。很多园林规划设计与园林工程建设都是同一单位或个人,为了能使设计方案被接受而在设计中不顾科学,一味地迎合领导的意图和为了推销利润高的树种或自己有的苗木而随意规划。这是产生园林观赏效果低,从而不能满足市民的工作生活需求。

(4)风景园林设计中缺乏科学的态度,没有立足点。有些建设单位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园林绿化设计项目,对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不进行科学的论证,就难以达到良好的绿化效果,不能保证设计的完整实施,达不到理想的质量要求,设计出来的东西相对于乏味。比例有的设计初看确有可取之处,但实施起来又有困难,出现问题自己也难以解释清楚,最后或者要改变设计方案或是半途而废。

有些项目没有很好的立足于基地本体,基地生态的观点,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目标均等未能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实际结合,对有限的自然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应有的破坏。

2改善风景园林设计中的策略

2.1 坚持合理的园林管理方法

园林工程的有关部门应该不断进行理性的行政指导,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宏观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规划设计框架,把项目放到整个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 功能和形式定位。总部应当将园林绿化管理行政执法职权及执法责任分解落实到各个相关部门,其中明确了各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分别依据相关法规制定了“如因工程施工或其他原因需修剪园林绿化植物的由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批准并组织修剪,所需费用由申报单位承担,各类工程管线交通设施施工时,确需砍伐、移植、修剪城市树木的,应当由绿化专业人员统一进行等”策略,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分工,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2传统园林与现代风格的融合

纯传统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与大厦林立的现代城市难以融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过分强调任一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转变思想,继往开来,在批判中吸收和借鉴,促进传统和现代有机融合。园林的有机融合创造出既能体现社会、民族发展的文脉,又符合现代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富有时代气息的风景园林新形式。如某风景园林工程,在景观廊架里能观赏到影壁墙,在影壁墙处又可观赏到廊架,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的造园手法为对景,应用对景的手法,丰富观景内容。

2.3 完善风景园林设计的法规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品应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受法律科学合理的保护,并在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督下实施,以确保规划设计思想的有效落实,才有利于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完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法规建设,加强实施,保证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质量。

2.4 遵循风景园林设计的原则

(1)注重功能性设计。园路不仅是二维平面的几何构成,而更多的考虑其功能性,即满足道路承重及安全使用。安全性中很重要的就是使用便捷性,譬如步石之间的距离如果不合理, 使用起来就比较整脚。

(2)发挥艺术性设计。对于普通受众而言,美学感受往往就是其对景观评判的直接标谁,感受营造良好的视觉景观氛围,是基于所有的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而设计,不然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因此景观的艺术美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3)运用经济性设计。对短中长期各项绿化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如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尽量使用本土植物降低造价及养护费用,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加以推广,达到经济与审美的平衡。

(4)继承文脉性设计。尊重地域文脉,延续地域文脉,是当代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某地方景观意在现代社会营造古代文化意境美的园林文化,塑造现代风景园林景观,运用现代的水泥、钢板、玻璃等材料来着力表现中国古代山水园的意境美,并运用竹、荷水桥榭窗等植物及小品的构成,达到景中有景,具有中国园林设计的特色,继承中国人心理文脉的表现手法。

(5)发展可持续性设计。应引进多方参与制度,好的设计应该是可以在使用中不断完善可持续的发展。经过充分论证的设计,并非完美无缺或无可辩驳不可更改的,应该留有选择余地。设计在实施和维护,亦难免有忽视或不当之处,或者需要扩建等更改,在实施中就能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想效果。而公众则能有效地对领导者和设计者这两个主体进行制约,形成合理的公众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决策模式。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综合平衡各种使用者的需求,有利于克服片面性。公众的参与能集思广益,使决策更为科学,增强设计项目的可操作性,避免设计师陷人形式的自我陶醉之中,而继续坚持风景园林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3 结束语

总之,目前我国风景园林设计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学科相互渗透已使得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不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因此,对于从事风景园林设计工作人员来说,必需加强景观设计与现代美学、现代心理学、行为学等相关学科有效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风景园林艺术获得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风景园林设计策略篇4

关键词: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方案

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能够为当地园林建造工程节约成本,减少园林绿化工程的开支,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同时节约的经费能够用于其他城市建设,增加城市亮点,为城镇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尤其为中小城市发展提供坚实后盾。风景园林低成本设计有4个方面的设计方案可以参考,主要为低消耗、低干预、低建造、低维护4个方面。

1以低废材料为主进行设计,提升资源利用率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采用低消耗原料是每个设计师都需要考虑的根本前提。在设计风景园林之间要勘察当地文化特点,从而使设计特点与当地特色相互融合,并且在选材方面,主要以长远发展角度以及保障质量的前提下,节省以后修补、更换材料等成本,在设计时最好也能够尽可能地减少购买资源的数量,同时又能够保持景观特色。当然如果能够把废弃材料运用于风景园林设计当中,重新加工废弃材料时期投入使用当中,不仅能够节约材料成本,而且能够使资源再利用,促使景观、经济、生态3者效益共同发展。比如说,现在城市垃圾有很大部分产生的是建筑垃圾,不仅难消除,更占空间,大部分建筑垃圾是被堆砌在一个地方,在风景设计时,可以利用这些材料,把材料集中构建成为山景,成为当地特色。不经能够集约很多成本,而且能够回收利用建筑垃圾变废为宝,还能解决建筑垃圾问题。

2以低干预为主进行设计,促使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城市经济的发展是以生态环境破坏为前提,传统中都是以先污染后治理为主,但是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要维护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这就需要选择低干预的方式,使人与自然能共和谐发展。可以采用的方案是,把展示类风景原理作用转变成利用自然的更新规律,实现植被自我生长自我修复的目的,主要表现为在设计时坚持所用面积最小越好、深度最浅越好,对环境影响越小越好。实际设计过程要以引导自然为主要的法则,减少人类对场地的干预,不仅能够使风景园林的建设与维护的成本达到最小化,而且能够实现最大的景观效应。

3运用低建造设计方案选择实用资源

低建造的设计方案主要可以考虑以下几点,首先,尽可能地选取地方材料,如果是在乡村景观主要以种树为主,其他地点主要是节约材料为主;其次,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中,不但要实现高品质景观,还要体现出最大效益,可以通过利用低廉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手法处理细节之处,让低廉材料也能够体现出其美学的价值;再次,在工业化风景园林的选择上,使用的硬质材料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模型进行选择,使最终产出废弃材料达到最少化;最后,在设计时尽量减少人工费用,在风景园林建设时以及在后期维护时,所需要的人工费用占了很大比例,如果在风景设计是风景原理的工序达到合理,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能够节约很大的成本。另外,还要规避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风险。在风景园林施工中,可能需要采购大量的材料,而在采购中很有可能出现一些风险,如,车辆在长途运输中出现的车祸,因此在采购原材料时,可以以就近原则,在距离较近的地方选择采购的地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建造中的风险。

4采用低维护方案,合理规划资源

建造与维护都是风景园林的运转过程,在风景园林设计建造中,如果设计较为合理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节约风景园林的维护成本,从而达成低维护的效果。另外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可以把一些新型能源作为设计元素运用其中,例如,通过对风能、太阳能等一些可被重复利用的清洁能源的使用,来为风景园林的耗能提供充足的供给,这样也可以减少相应的维护成本。在开展人工园林维护与养护的工作时,可以根据季节变化情况,合理地安排植被的养护工作,避免出现在养护繁忙的季节,却出现人工缺失的情况,而在淡季却又出现人工都无所事事的情况,因此说合理设计维护养护方案,也是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总之,低成本原理设计能够最大限度降低风景园林建造的投资成本,并为城市提供高品质的活动空间,为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因此低成本园林设计的意义非常重大,当地政府可以通过进行宏观上的调控,给予财政资金支持或者是减免税收的方式保证低成本园林设计方案能够顺利实施。同时社会公益团体组织,可以以援助方式为低成本风景园林工程提供财务援助以及人力援助,使低成本园林设计不但能够传承,还能不断创新,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静.探析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与提高[J].现代园艺,2013(2)

风景园林设计策略篇5

【关键词】风景园林,铺装设计

随着建筑材料的日益丰富和发展,园林地面铺装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不管是形式还是颜色的搭配都显得多姿多彩,各类型的铺地给人的心理上和视觉上的感觉也不尽相同。在现代园林景观的创作过程中,铺装设计往往被摆在无足轻重的地位。

一、园林景观铺装的功能

1.空间界定。园林铺装通过材料或样式的变化体现空间界线,在人的心理上产生不同暗示,达到空间分隔及功能变化的效果。比如两个不同功能的活动空间。通常采用不同的铺装材料,或者通过同一种石材的尺寸及线脚变化,工艺区别来制造不同的效果。

2.视觉引导。在园林设计中,经常采用直线形的线条铺装引导游人前进,还可以通过不同铺装的色彩.质感和肌理来暗示使用空间的差异和变换,使人按照不同园林铺装的差异化提示使用满足自己功能的园林空间。

3.营造意境。良好的铺装景观对空间往往能起到烘托.补充或诠释主题的增彩作用,利用铺装图案强化意境,这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手法之一。园林铺装既可以作为主景的背景,起到衬托主景.突出主题的作用。

二、园林景观铺装的材质和类型

我国园林铺装常用的材质和类型有:沙碎石铺装、砖铺装、人工草坪铺装、嵌草预制砖铺装、彩色混凝土铺装、砂岩铺装、水刷石混凝土铺装和步石铺装等,其被广泛用于道路.广场.运动场等各种活动场地,丰富了园林铺装的应用范围。

三、园林景观铺装材料的特点

园林铺装在园林景观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园林铺装的质量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园林景观的观赏性。同时,园林铺装也是园林景观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地方之一。一般而言,建筑物或是自然景观的观赏性更多地体现在它们的结构设计和外观之上,但从园林景观的角度来说,更多的是注重平面上的视觉来源。而内在的结构设计所体现的观赏性作用则不是很大,一个良好的园林铺装不仅可以提高景物的装饰效果,还可以将园林景观与周围的其他环境进行充分的结合,达到视觉审美的同时创造出一种和谐、相辅相成的效果。一般来说,铺装的材料有翠绿的草地,坚实的砖石甚至混凝土,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及其丰富多彩。在园林景观的铺装设计中,铺装形式一般可以分为软质铺装和硬质铺装。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质地的柔软度,灌木与草坪是最常见的一种软质铺装形式,优点在于设计简约并且能营造出和谐的效果,还可以进一步深化景观的统一性。而硬质铺装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集中表现为不可分割性。一方面,硬质铺装的园林道路不仅能够将园林中零散的景区充分的串联起来,还可以作为园林的观赏角色;另一方面,硬质铺装材料相对于软质铺装材料来源更加广泛,一般包括石材、砖瓦、混凝土、砂砾以及沥青等材料。

1、砾石。砾石是一种来源广,价格低的铺装材料,并且具有很大的渗透性,从砾石衍生出的其他变异材料同样继承了这些优点,因此无论是从实用性上还是经济性砾石都是一种非常适合园林道路铺装的材料,这种生态性极强的材料往往适用于非正式场合的铺装中,一方面形成一种贴近自然、简约朴素的效果,另一方面还能营造出一种怡然自得的氛围。但这种铺装材料也有很大的缺点,主要是质地疏松,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形等状况,还有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在铺装的施工中砾石材料不容易控制,同时也容易掺杂泥土等杂物,从而造成清理上的难度。

2、黏性铺装材料。黏性铺装材料主要是指混凝土,在园林景观的铺装中混凝土一般以两种方式存在。首先是现浇类,其次是预制类。混凝土往往适合在无固定形式的铺地中,它的优点在于施工过程方便快捷,并且不需要过多的二次处理。来源也比较广泛,最主要的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小,但混凝土铺装的缺点也有很多,首先它具有强烈的反射率,在晴天的时候处于曝晒之下的混凝土会强烈的反射光线。从而对有人造成一定的干扰,另一个缺点是混凝土的渗透性很弱,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就必须铺设很多的地下排水设施,这将大大的增加了铺装的成本。

四、园林铺装的设计方法

1、节奏韵律。在园林景观的铺装设计中,节奏与韵律是必不可少的设计手法。一般而言,园林景观的设计节奏主要包括:铺装中材料有规律的变化,而韵律在某种程度上是节奏的增强版。通过深化节奏来达到韵律的效果,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铺装艺术的价值。此外,铺装材料的变化也会产生节奏和韵律感。一般来说,软质的铺装材料结合周围的环境容易给游人带来轻松、和谐、温暖的感受。而硬质的铺装材料则更容易带来层次感。两中铺装设计的完美结合,很容易在变化中达到和谐一致的视觉效果。

2、质感。同节奏韵律一样,质感也是影响铺装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不同于节奏和韵律的是质感更容易影响空间比例的效果。有时,铺地质感的变化可以带来更多的层次感,铺装的质感可以起到暗示的作用,这种心理暗示的作用不仅可以暗示有人所处的地理位置,还可以很好辨别方向感。因此,在园林铺装的设计中,必须充分认识这些材料的特点以及所代表的最佳属性,使材料的质感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此外,质感的对比也是提高园林铺装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在铺装设计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3、色彩。在园林的铺装设计中,色彩往往是主要的造景因素,然而色彩的选取跟铺装的质地有着很大的关系。硬质铺地色彩的特点是稳重但不沉闷,鲜明却不失个性。铺地的色彩也与季节有很大的联系,夏季适合光线柔和的色彩,安静清爽又不反光刺眼。而冬季又适合硬质的混凝土路面,从而带来感觉温暖的格调。铺地的色彩如过于鲜艳、富丽,则喧宾夺主,甚至会造成混乱的气氛。一般认为,暖色调表现热烈、兴奋的情绪;冷色调表现幽雅、宁静、开朗、明快,给人以清新愉快之感;灰暗色调表现忧郁、沉闷。因此,在铺地设计中,应有意识地利用色彩的变化来丰富和加强空间的气氛。

风景园林设计策略篇6

关键词:风景园林;气候适应性;综述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适应性研究不断涌现,风景园林领域也不例外。

在理念认识层面,最早有美国麦克哈格1992年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中详细的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依赖关系,并提出以生态原理进行规划操作和分析的方法。[1] 近几年,有张卓予(2009)[2]、包满珠(2009)[3]、赵彩君(2009)[4]、胡承江(2011)[5]、杨锐(2011)[6]等讨论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强调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

在设计方法研究层面,有冯潇(2009)的博士论文《现代风景园林中自然过程的引入与引导研究》总结了风景园林中引入与引导自然过程的原则与方法。 [7]赵彩君(2010)在其博士论文《城市风景园林应对当代气候变化的理念和手法研究》中通过对理论的总结,以及技术手段、设计手法的阐述,将科研成果、设计实践和应对策略相结合。[8](美)奇普·沙利文(2005)的《庭园与气候》按照传统上用以解释现实世界本质的四元素“土”、“火”、“空气”、“水”划分为四个部分,展示了过去伟大的建筑师和设计师是如何利用这些元素来创造微气候的。[9]柏春(2009)在《城市气候设计 城市空间形态气候合理性实现的途径》书中提出“城市空间形态气候合理性”的概念,并从这一概念出发,建立一个关于城市气候学与城市设计学交叉研究的体系、框架以及实现途径。[10]冷红(2009)在《寒地城市环境的宜居性研究》一书中提出寒地城市环境宜居性建设的科学理念和设计方法。[11]荆其敏、张丽安(2012)《设计顺从自然》本书主要介绍了设计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提出设计顺从自然、设计顺从气候、设计顺从地形地貌、设计从土从石、设计从风从声。[12]

在应用理论研究层面,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类型来看,有谭刚毅(2003)[13]、赵彩君(2011)[14]、王建华(2008)[15]等对传统园林气候适应性及各气候应变措施进行了研究; 何海霞(2008)[16]、郭虓(2012)[17]等对民居院落气候适应性进行了研究;在居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中,有张亭(2005)[18]、郑洁(2005)[19]、朱俊华(2011)[20]、刘姝宇(2010)[21]等总结了居住外环境气候设计的方法及策略;在校园规划设计的研究中,有冒亚龙(2010)[22]、李帅(2010)[23]、宣怡(2012)[24]等探究适宜地域气候的生态校园规划与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校园规划布局结合地方气候等规划与设计策略;对于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研究有冷红(2011)[25]、阎晶(2010)[26]等探讨城市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的策略与具体方法;谭晓红(2004)[27]、肖锐(2012)[28]、梅洪元、代阳(2012)[29]等从气候角度出发对街道的绿色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对于广场规划设计的研究有毕晓莉(2011)[30]、刘伟毅(2006)[31]等提出了广场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周瑞祖1996)[32]、程静静(2010)[33]、陈玉玲(2010)[34]、唐芳、张秋钤(2011)[35]等对于风景区进行了气候资源评价的研究,并提出了开发利用的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发现,近年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界深刻地认识到了气候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对于不同类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项目中的气候适应性设计应用理论都有所研究,但是针对气候适应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的研究相对欠缺。

参考文献:

[1](美)麦克哈格(Mcharg,Ian L.)著;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张卓予.微气候学对景观设计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9,v.35(32):15-16.

[3]包满珠.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园林建设[J].建设科技,2009,No.156(19):30-33.

[4]赵彩君,傅凡.气候变化——当代风景园林面临的挑战与变革机遇[J].中国园林,2009,v.25;No.158(2):1-3.

[5]胡承江,李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风景园林的发展[C]//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6]杨锐.风景园林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园林,2011,v.27;No.185(5):18-19.

[7]冯潇.现代风景园林中自然过程的引入与引导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

[8]赵彩君.城市风景园林应对当代气候变化的理念和手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9](美)奇普·沙利文(Chip Sullivan)著;沈浮,王志姗译.庭园与气候[M].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0]柏春著.城市气候设计 城市空间形态气候合理性实现的途径[M].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1]冷红著.寒地城市环境的宜居性研究[M].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2]荆其敏,张丽安著.设计顺从自然[M].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13]谭刚毅,陆琦.广东传统住宅庭园的气候适应性与实用性[J].中国园林,2003(4):23-26+83.

[14]赵彩君.与气候为友—中国传统园林适应气候的特色研究[C].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5]王建华.基于气候条件的江南传统民居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8.

[16]何海霞,张三明. 中国传统民居院落与气候浅析[J]. 华中建

筑,2008,v.26;No.13912:210-214.

[17]郭虓.气候对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影响[D].中央美术学院,2012.

[18]张亭.京津石地区居住外环境气候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5.

[19]郑洁.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小区户外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20]朱俊华.基于微气候模拟的居住区低碳规划方法初探——以香港牛头角

上邨规划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市政府.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市政府:,2011:8.

[21]刘姝宇,徐雷. 德国居住区规划针对城市气候问题的应对策略[J].建筑学报,2010,No.50408:20-23.

[22]冒亚龙,何镜堂.映射气候的大学校园规划[J].城市发展研究,2010,v.17;No.10304:39-47.

[23]李帅,敬鑫,于海漪.北方工业大学校园微气候测试与分析[J].华中建筑,2010,v.28;No.16312:58-63.

[24]宣怡.湿热地区大学校园户外空间的气候适应性研究[D].华侨大学,2012.

[25]冷红,甄玮.基于微气候优化的寒地城市小型公园绿地规划研究——以哈尔滨太平公园为例[A].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1:6.

[26]阎晶.西北地区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27]谭晓红. 城市街道空间地域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4.

[28]肖锐.不同气候地区街道布局研究[J]. 中华建设,2012,No.8405:84-85.

[29]梅洪元,代阳.回应气候的寒地城市街道绿色设计[J].建筑学报,2012,No.53212:104-107.

[30]毕晓莉,刘起.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西北地区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以白银金鱼公园全民健身广场设计为例[J]. 华中建筑,2011,v.29;No.17310:47-49.

[31]刘伟毅.夏热冬冷地区城市广场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32]周瑞祖,周永忠.五洩风景区旅游气候资源分析[J].浙江气象科技,1996,01:3-8.

[33]程静静.黄山风景区气候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0,v.12;No.12901:42-45.

风景园林设计策略篇7

【关键词】园林规划;园林设计;方法

1、园林规划及其设计方法研究的重要意义

风景园林作为一类侧重于处理好人居环境中诸要素的学问,是综合运用科学与艺术的手段,研究、规划、设计、管理自然和建成环境的应用型学科,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宗旨,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营造健康优美人居环境。传统的风景园林方法论中的理念与解答,有的难以描述,有的可以描述,而演变至今依然是定性的层面。对事物合乎规律的认知,是一个从定量到定性的过程。而长期以来,人类对于事物的认知习惯从定性开始,设计类学问更是无从谈及定量,矛盾、误解、遗憾、争议与设计类学问相伴而生。园林规划及其设计方法是通过描述知识结构和思维可以达到并能够准确认知的学问层面,对风景园林方法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园林规划及其设计的基本原则

2.1集约化原则

建立在系统化思想基础之上的集约化认知方法具有统筹兼顾、权衡利益、突出重点,实现场所均衡发展的优势。站在集约的角度对风景园林环境加以认知,主要需要借助科学化的认知手段,弥补长久以来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主观性、模糊性、随机性的现实缺憾,以及解决随之产生的工程造价和养管费用居高不下、环境效应不高等问题。基于集约化认识的园林规划及设计方法有助于实现风景园林系统内四个方面的有机统一的设计,体现可持续的节约型风景园林设计理念。

2.2普适性原则

风景园林学作为具有自律性的一级学科,有其学科自身的规律与范畴。不同的风景园林场所丰富多变,设计方法千差万别,但从方法论的共性上来看,具有共同的特征,即有普适性的意义。对于普适性的把握,一方面可以使得设计过程变得更加透明,能够理解与表达,在另一方面,可以助于推进学科的进步与发展。古书中曾说道在建造园林的过程中“有法无式”。“有法”即有共同的方法论,“无式”即没有固定的陈式。形式的易变与方法的相对恒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符合风景园林学的基本规律。形式是丰富的易变的,方法是相对稳定的或者可以被精准表述的,因此对于形式的追求的意义远远不及对方法的研究。

2.3耦合性原则

物理学中“耦合”是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因而“耦合”的概念包含了系统、关系和动态三个方面。在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中的因地制宜就是咯用是耦合法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耦合强调从场所出发,与场所相对应,不同环境、不同层面、不同尺度实现耦合的手段和所采取相应的适宜技术是不同的,它体现的是一种全尺度的设计方法。耦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设计目标与场所互相影响,最终达到和谐共生的设计目的,因而设计目标与场所之间的互适性是耦合的原则对于风景园林学科而言,耦合法不仅具有现实的针对性,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4减量化原则

所谓“减量”,指的是实现从环境出发,依托于包括客观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等,尽可能减少扰动原有场地生态系统,维持并利用自然力的设计结果。减量设计理念强调把握场所规律,譬如对自然力的利用、对自然演替规律的运用,这就需要对场所进行一系列分析基础上的灵活运用,涵盖了地形、地貌、坡度、坡向等竖向问题以及汇水面积、汇水量、水质等水环境问题。强调减量化设计并非简单地不作为,也不是单纯地强调减少人为的干预,而是在集约化的规划设计思维体系架构下,基于合理的人为干预、达成对景观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实现减量设计的核心所在。

3、园林规划及其设计策略

通常人们喜用“因地制宜”来描述对环境认知与利用的智慧,对于不同的学科而言,其呈现的方式不尽相同,与之对应的设计方法和策略也各具特征。以风景园林而言,所谓“设计”就是最大限度地整合场所的资源,以最少的人为干预实现预期设计的目标,强调的是在设计中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资源和自然力。因此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要强调对场所的尊重及自然力的运用,将多设计目标与场所固有的秩序和要素之间相关联,而这样的一种关联目的就在于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提升环境整体的品质。

3.1 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策略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因地制宜作为全尺度的规划设计方法,不仅具有理论的指导意义,而且有着方便易用的可操作性。因地制宜作为园林规划设计的核心价值,贯彻于从项目策划、规划、设计直至建造的风景园林营造过程。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强调对场所的最小干预以及景观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前提下实现最优化的景观效果,同时也是一条实现减量化风景园林设计的有效途径。因地制宜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就是设计要素与原环境之间的互适性,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人为的干预实现对场所的优化,这就需要设计目标始终和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耦合法在设计中创造的是一个系统,也就是一个能够自我完善,具有自律性结构的整体。

采取因地制宜方法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根据环境条件的不同,选择适宜的项目,再将其引入到场所中去;第二个阶段依据不同项目选择适宜的环境来加以支撑;第三个阶段是对单一的项目进行控制,包括了譬如建筑的规模,覆盖率,体量、高度、建设强度等控制要素。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因地制宜的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策划―总规―详规”等阶段,层层递进地覆盖了整个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过程。

3.2多方案优选的规划设计策略

几乎所有的规划设计都不存在唯一的方案,设计者对同一场地的认知、主观愿望的不同以及设计能力的差异,都会影响设计过程以及设计方案的生成与发展。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不同的设计方案加以比选。在园林规划以及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最佳方案的选择,就在不同的方案之间选择与场所最为契合的构思。强调设计对场所的基本耦合度是我们评价方案优劣的前提。耦合度指的是设计方案与场所的关联度,也就是用来表述设计和场所之间适应程度的数值区间。生成多目标基础上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案的类比与优化方法无疑是将多个设计方案进行科学化比较与优选的有效途径。

4、园林规划及其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4.1设计项目

所谓项目与场所的适宜性指的便是将适当的项目落在场所中合适的区域。景观项目不是无本之木,更不是无源之水,生长于场所的项目更具合理性与可持续性。将筛选的项目从功能和定位出发加以分类,并结合对场所充分调研后得出定性、定量分析,便可以确定设计的分区,这是项目和特定区域间的选择。将筛选的项目从功能和定位出发加以分类,并结合对场所充分调研后得出的交通、自然资源等相关方面的定性、定量分析,便可以确定设计的分区,这是项目和特定区间的一种选择,与特定区域不相关的项目是没有意义的,反之则需要大规模地改造环境以适应项目对于环境的要求。

4.2设计要素

场所的认知是探讨设计要素与场所之间耦合关系的第一步。对场所的研究要从空间、生态、文化及功能四个层面出发,细分至高程、坡度、植被类型等最为基本的场所因子层面,通过GIS分析等手段与方法,充分认知场地,完成建设适宜性、生态敏感性等场所评价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要素选址的特殊要求因子及制约因子选取相应场所因子进行叠合和评价最终因地制宜地确立场地与项目的对位关系。

4.3设计层面的调控

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适应性是一个全尺度的概念,适应性关注的不仅限于形式上的和谐,而是新植入的元素真正与环境的无缝衔接。所谓的无缝衔接指的是景观要素与环境之间内在关系的和谐,而从环境出发的设计调控能够更好地将建筑与人工景观“缝合”到自然环境中。不仅如此,对场所充分分析与评价基础上的控制性耦合还对环境容量进行综合研判,从空间容量、生态容量等角度对人为改造活动进行考量,不破环境承载力的设计能够使自然力发挥最大效益。

小结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早已不是修建性的规划与美化,而是基于学科的本体特征,走向了系统化规划设计之路,综合、统筹、科学地组织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具有动态、多样及综合的效应。由于风景园林学科具有自身的特征及自律性,因此关于风景园林方法论的研究不仅具有普适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风景园林环境是复杂的巨系统,风景园林有其学科的特征和思维的特殊性,需要系统的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支撑。园林规划及其设计方法是通过描述知识结构和思维可以达到并能够准确认知的学问层面,对风景园林方法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琰炎;;浅谈中国现代园林的特色及其发展[J];河北农业科技;2012年02期

[2]胡晓践;;大地艺术对西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年03期

[3]曹建富;;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0年16期

[4]丁灿;;中国古典园林的教学方法浅探[J];大众文艺;2010年23期

[5]李絮;;园林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评《园林设计方案》[J];美术之友;2013年05期

[6]姚菊俊;;如何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进行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29期

风景园林设计策略篇8

关键词:居住区园林;生态设计;气候设计

生物气候设计属于被动式低能源设计方法,在建筑和园林的营造、使用到消亡的过程中,建立被动式系统优先配合主动利用系统的共同作用,结合气候创造舒适的建筑园林,在表现上形成独具地域个性的景观,从而有利于提高景观多样性。在居住区园林小气候设计中主要有场地的微气候分析与评价,以及通过园林空间布局和景观元素组合改善场地微气候两方面。

1.分析与评价

依靠一定的分析方法、观测方法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如生物气候分析图、遮阳分析图等,对收集到的住区气象数据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明确其与人体生物舒适感标准之间的差异,使设计者对住区园林设计场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评价,并找出气候舒适区、气候“敏感区”(如通风不畅区、不利风易发区、热岛高强区等)以及由于设计场地周边建筑空间布局不当而形成的气候问题。

1.1风场

住区风场的分布状况与邻近建筑形态作用关系密切,最有效的分析方法是借助风洞模拟、CFD模拟等计算机技术,也可以通过现场的实际测量进行研究,另外,可以按照城市空间中风的分布规律,对住区风场作定性分析。风场分布状况分析主要目的是找出夏季舒适通风区和通风不畅区、冬季避风区和寒风区、涡流和乱流等不利风易发区。

1.2日照

日照状况会影响到园林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水平,并关系到太阳辐射增温、遮蔽降温、局地微风创造等生物气候设计策略的实现。住区园林空间的日照状况与临近建筑形态和空间中绿化情况密切相关,要充分分析日照阴影的时间性,通过园林活动空间布置使阳光和阴影“恰当地”出现在需求的位置上。在我国夏热冬冷城市,冬夏季对于日照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冬季广场、街道需要有更多的阳光进入;而在夏季,则需要一定的遮蔽,以躲避太阳的炙烤。可以通过对冬夏季典型日特定空间中阴影分布状况的对比分析,充分利用两者之间的方位差,合理规划休息座位以及住户驻留区域的位置,同时满足不同季节对于阳光的需求。

2.改善

基于场地微气候的分析与评价,尽量把园林活动空间布置在气候舒适区,并明确设计场地所处的气候类型和需要解决的气候问题,对照人体舒适度标准,确定场地生物气候设计的具体任务和原则,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对住区园林空间的某些“气候界面层”进行设计(例如绿化、水体、廊架等)。这部分工作要求设计人员对不同生物气候控制策略的原理和效果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必要时可以通过一些概念式的分析图来辅助思考。

2.1地形的利用

利用地形的起伏,形成类似于坡地的日照和避风效果(唐纳德・沃特森等,1993),有助于遮蔽降温、防冷风避寒、太阳辐射热的控制等生物气候设计策略的实现。在住区园林设计中,可以采用下沉广场、人工草坡和地下廊道等做法。在浙江丽水市沿江景观带某广场的设计中,利用堤岸与周围环境的高差,合理安排人们的活动、休息场地,形成的地形“遮蔽”有效地降低了夏季太阳辐射热带给人们的影响(柏春,2009)。对地形的设计,还要注意温度的“局地倒置”现象,避免在冬季的早晨形成“冷湖”。对于这种现象的一般解决方法是降低空间的“围合”程度,利用围合建筑底层局部架空、设置开口等设计手段。

2.2绿化的作用

绿化除了具有调节温湿度的作用外,还可以通过形态设计实现对风的阻挡、蒸腾降温、产生林地风和遮阳遮雨等生物气候设计策略。在住区园林设计中,绿化布置要与具体的生物气候设计策略相对应,通过选择并利用植物的种类、高度、枝叶的疏密程度、季节的变化规律以及种植、组合方式等,来有计划地“配置”空间中的日照与风的分布状况,充分发挥其调节、优化小气候环境的作用。例如,在住区小广场临近建筑的位置种植高大乔木,可以有效地避免各种“不利风”对于行人安全的影响;住区入口利用高大乔木形成开敞漏斗形状的引风口和树阵通风廊道,引入凉爽的夏季风,最好在上风向设置水面降低空气进入通风廊道前的温度(张晓猛等,2011)。同时绿化的布置也要与园林活动场地、休息座位设计结合在一起考虑,以便更有效发挥其遮阳遮雨作用。

2.3水体的作用

水体不仅是园林设计中重要的景观要素,同时由于具有特殊的气候调节特性(李书严,2008),使其成为一些生物气候设计策略实现的重要手段。水体的气候调节作用除了增加环境的湿度外,最主要的就是通过水分蒸发,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形成温度差,进而形成小的空气环流,产生局地微风(唐纳德・沃特森等,1993)。在住区园林设计中,水体的具置、水体的形式、水体的表面积等都将影响其气候调节作用的发挥,应注意几点:对于气候调节作用,水体的蒸发表面积比水体容积更重要;水体尽量布置在阳光下;流动的水体形式(如喷泉、瀑布等),其降温增湿效果比静止的水体形式要好;在对靠近建筑或人休憩区域的水池进行设计时,应用植物来阻挡水面的热反射(柏春,2009)。

2.4材料的热特性的利用

太阳辐射热在被园林下垫面的道路、广场、建筑物吸收后,会使这些物体温度升高,产生“长波辐射”。地面材料的“长波辐射”会影响附近人体获得热量的情况,进而对人体舒适度产生影响。在住区园林设计中,地面和围合空间的建筑物表面的不同材料构成和色彩差异,会直接影响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状况。张书余(2000)实验分析了不同材料性质的地面具有的“热特性”,结果表明,沥青地面及水泥均具有较高的地表温度,对局地热贡献大;草地温度最低,对局地气温有调节作用。夏季炎热的住区,在休憩区,尤其是休息座位附近的地面,要避免使用光面石材。

2.5环境小品的利用

植物攀藤的廊架可以提高绿化层,留出可供活动的通风廊道。矮墙等实体构筑物可以产生“适时”日照和避风效果。与建筑界面和架空层相接的廊架,可以充分利用室内外温差形成局地微风,并提供遮阳遮雨。

3.结语

园林设计致力于营造生态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关注小气候是对其本质的一次重要回顾,有利于创造气候舒适的活动空间、低能耗的环境控制系统和保护地域特征。在住区园林小气候设计中主要有场地的微气候分析与评价,以及通过园林空间布局和景观元素组合改善场地微气候两方面,但多限于以人体生物舒适感和低能耗为目的的小尺度场所营造上,而通过完善区域尺度的气候能量流动的生态过程,实现大尺度生态景观的合理规划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柏春.城市气候设计:城市空间形态气候合理性实现的途径[M].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3:20-28,120-122,180-242

[2]李书严,轩春怡,李伟等.城市中水体的微气候效应研究[J].大气科学,2008,32(03):552-560

[3]唐纳德・沃森,[美]迈克尔・J・克罗斯比,[美]约翰・汉考克・卡伦德编著.建筑设计数据手册[M]原著第7版.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43-5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