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区域经济发展措施8篇

时间:2023-08-20 14:39:20

区域经济发展措施

区域经济发展措施篇1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相当严峻的问题和困难。作为区域经济,如何在激烈的国际、区际竞争中,正确分析面临的环境制约因素,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变不利为有利,确保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旨在多角度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提出种种对策,以求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有关学术动态及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80 年代末,可持续发展理论开始提出,但至今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制约因素研究仅局限于宏观的认识,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污染物破坏问题、经济技术水平问题等。而对区域经济的环境制约因素,特别是一些微观内在因素研究甚少。作者拟从微观与宏观的结合点上加以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并提出一些措施和对策。

三、论文写作提纳

前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背景、研究的意义、目的、基本技术路线。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制约

(一)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基础;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反作用;

(三)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相得益彰。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

(一)失衡增长导致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二)区位资源的不平衡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三)现有环境管理体制与国际不配套制约环境经济发展。

三、对策研究

(一)中国区域开发管理体制必须创新;

(二)适时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

(三)制定完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四、论文工作计划

2001 年 3 月至 4 月 完成论文初稿并请导师修改,完成论文二稿并请导师修改;

2001 年 5 月至 6 月 论文定稿与答辩

五、参考文献

1 .张敦富主编,《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年,北京

2 .李京文主编,《中国区域经济教程》,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0 年,南京

3 .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实证研究——结构转变与发展战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 年,北京。

4 .叶裕民,《中国区域开发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年,北京。

5 .宋璇涛,《寻求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1 年,北京。

6 .李京文主编,《 21 世纪中国经济大趋势》,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8 年,沈阳。

7 .汤爱民,《大整合》,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年,北京。

8 .顾介康、储东涛主编,《江苏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与规律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南京。

9 .薛志平、刘波,《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理念卷),香港文学报社出版公司 2000 年,香港。

10 .吴兴鹏、董剑南、谢玉平,《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实践卷),香港大学报社出版公司 2000 年,香港。

11 .国家环境保护局译,《选择还是放弃——荷兰国家环境政策计划》,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5 年,北京。

12 .厉以宁、章铮,《环境经济学》,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5 年,北京。

1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西方经济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广州。

14 .陈耀邦,《可持续发展战略读本》,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8 年,北京。

15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等 6 部门,《江苏省人口资源、环境研究文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5 年,北京。

16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苏资源与环境》,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9 年,南京。

区域经济发展措施篇2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相当严峻的问题和困难。作为区域经济,如何在激烈的国际、区际竞争中,正确分析面临的环境制约因素,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变不利为有利,确保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旨在多角度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提出种种对策,以求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有关学术动态及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80 年代末,可持续发展理论开始提出,但至今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制约因素研究仅局限于宏观的认识,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污染物破坏问题、经济技术水平问题等。而对区域经济的环境制约因素,特别是一些微观内在因素研究甚少。作者拟从微观与宏观的结合点上加以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并提出一些措施和对策。

三、论文写作提纳

前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背景、研究的意义、目的、基本技术路线。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制约

(一)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基础;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反作用;

(三)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相得益彰。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

(一)失衡增长导致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二)区位资源的不平衡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三)现有环境管理体制与国际不配套制约环境经济发展。

三、对策研究

(一)中国区域开发管理体制必须创新;

(二)适时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

(三)制定完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四、论文工作计划

2001 年 3 月至 4 月 完成论文初稿并请导师修改,完成论文二稿并请导师修改;

2001 年 5 月至 6 月 论文定稿与答辩

五、参考文献

1 .张敦富主编,《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年,北京

2 .李京文主编,《中国区域经济教程》,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0 年,南京

3 .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实证研究——结构转变与发展战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 年,北京。

4 .叶裕民,《中国区域开发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年,北京。

5 .宋璇涛,《寻求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1 年,北京。

6 .李京文主编,《 21 世纪中国经济大趋势》,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8 年,沈阳。

7 .汤爱民,《大整合》,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年,北京。

8 .顾介康、储东涛主编,《江苏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与规律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南京。

9 .薛志平、刘波,《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理念卷),香港文学报社出版公司 2000 年,香港。

10 .吴兴鹏、董剑南、谢玉平,《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实践卷),香港大学报社出版公司 2000 年,香港。

11 .国家环境保护局译,《选择还是放弃——荷兰国家环境政策计划》,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5 年,北京。

12 .厉以宁、章铮,《环境经济学》,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5 年,北京。

1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西方经济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广州。

14 .陈耀邦,《可持续发展战略读本》,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8 年,北京。

15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等 6 部门,《江苏省人口资源、环境研究文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5 年,北京。

16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苏资源与环境》,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9 年,南京。

区域经济发展措施篇3

【关键词】县域经济;中原经济区;活力;对策;措施

河南所处的中原地区是中国农业要素聚集程度最高而工业化水平又较低的地区,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类地区农业要素被吸纳的程度和工业化的进展程度会直接影响整个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该地区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这一地区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具有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意义;其次是中国农民人口聚集最多的地区,也是农民问题最突出的地区;第三是城镇化水平低;第四是中国工业化由东向西推进过程的支点,也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域。因此,建设中原经济区必将为整个中国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的区域支撑。所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打破几百年来人们传统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粮食、环境、生态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道路,其实质是对传统现代化的扬弃和超越,它不仅需要大批的高水平人才队伍,而且还需要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县域经济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基石,在县域经济发展上也同样需要创新,只有激发了县域经济的活力,才能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建设。

一、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带动农村投资、消费,发展第三产业。

社区建在哪儿发展前景最好,是社区规划初期最重要的问题。睢县正在建设的13个社区中有7个布局在交通便利、区位优越的镇区或老的集市贸易区。睢县龙王店社区建设便是以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奠定了社区发展的基础。。当时作为金杞(杞县)和商都(商丘)商贸周转集镇,这里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小杂粮商贾。据史料记载这里的集会以农历逢6为最鼎胜日,此日云集商贾达万人之多。这里有一张姓豆腐作坊制作的豆腐干曾做为康熙大帝的御膳菜传承至今,罗阳豆腐干誉称“睢州老三样”,作为中原水城旅游文化节的对外赠品得到省内外美食专家的好评。解放战争时期,在粟裕将军的指挥下,我军在龙王店活捉了军团司令区寿年取得了睢杞战役的辉煌战绩。因此,从古到今龙王店无不蕴含丰厚的文化底蕴,发掘发展这一文化资源,重振龙王店昔日的辉煌成为了建设龙王店中心社区引擎。为此,该社区建设确立“以商聚人,以人引工,以工促农”产业发展思路和规划建设。规划建设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统筹功能与品位,注重社区承载能力,园林式城镇、花园式社区为目标,精细做好局部区域和建筑物的单体设计,确保社区高速度、高品位、可持续发展。该社区提出了“以市场开发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以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迁移建设”的总体构想。社区入住初期的临街房是农民存放农具、粮食、车辆以及老年人居住的地方,小区形成后即可转化为商品房,农民可以经商,也可以作为固定资产租赁转让。随着社区功能的日趋完善,商贸推动社区建设的效能逐渐显现。

二、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依托,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带动县域内投资、就业

产业集聚区是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双载体,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约集约发展的基础工程,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点,是经济快速发展新的增长极,我省民权县在产业集聚区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民权县曾拥有“冰熊”等国内制冷行业知名企业,虽由于企业经营不善产业规模逐步萎缩,但仍保留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根据国内冷链运输、冷藏产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民权县发挥产业集聚区的聚集效应,把冰柜、冷藏车为主的制冷产业作为发展重点,依托产业资源,积极引进战略合作者,在整合改造的基础上,加快企业向集聚区集中布局,促进集群化发展。民权县先后引进了浙江华美集团、河北瑞邦电器有限公司对原冰熊冷柜、冰熊冷藏车进行了重组,实现了管理和技术骨干的回流,为产业集群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针对制冷产业属于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引领带动作用突出的产业这一特点,民权县把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通过挖掘和发挥省外民权籍制冷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牵线搭桥作用,成功吸引香雪海集团投资12亿元的200万台冰箱、松川特种车投资3.3亿元的2万台改装车、兆邦电器投资2.4亿元的40万台保鲜柜等项目入驻集聚区。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又先后引进了飞龙电器投资5亿元的800万台压缩机等一批大型制冷项目。目前,民权县产业集聚区已入驻20余家制冷企业,拥有“冰熊”、“香雪海”、“兆邦”、“松川”等多个国内知名制冷品牌,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三、以县城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为契机,大力吸引投资,促进县城商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旧城改造,就是旧城区的再开发,是指对旧城区中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物质环境部分进行改造,使其整体功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粗放利用、闲置浪费现象较为普遍,为了集约用地,国家加强了土地的宏观调控。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外部需求明显收缩,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城镇失业人员增多,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因此,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旧城改造整合,有效节约集约用地,才能解决土地供需矛盾,合理调整和优化土地向二、三产业倾斜,促进二、三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财政持续增收,有效解决资金不足;才能加快推进房地产建设,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状况,快速带动下游产业发展,使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促进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四、因地制宜,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实际,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所谓区域特色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依据本区域现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状况和资源禀赋、生产力水平,能最大限度地扩张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合理且主导产业突出、经济效益显著,能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具有鲜明区域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炽化的今天,打造区域特色已成为赢得长期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于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和推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就是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实际,保持自身的优势,发展有地方特色的经济,而不是光空喊口号,不结合实际,一窝峰上项目,看哪个产业赚钱,就都上这个项目,结果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形成无序的市场竞争。而应该掌握自身规律,深入调查自身的资源状况,走出一条真正的特色经济之路,适合自己的特色经济。睢县在饮食和教育方面特色突出,就开始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睢县历史悠久,饮食文化丰富,有历史传统的丰富小吃-垛子羊肉、炸卷等,应该对它们进包装,但由于长时间不能够走出去,仅仅形成了一个小范围内的程度,不能够大范围的流行,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技术的限制,不能长时间保存,另一方面是由于资金所限,再者由于思想不够开放,品牌意识太差。所以形成了规模不大,影响有限,再加上思想不开放,没有走出去的思想,长时间使得本地的优秀饮食文化没有推动,目前睢县相关企业正在做这样开发研究,力争使自己的饮食业走出去。该县还有有两所省级重点高中,教学质量远近有名,教育资源优良,现在已经在利用该县的优质教育资源,做大做强。利用地处省会、中心城市交叉口,周围又有许多人口大县且交通便利,吸引一些本县在外工作人员或外县市的人员由于大城市教育费用较高或教育质量不高,大力吸引部分外地生源来县就读,目前已吸引郑州、商丘、宁陵、民权,柘城等地学生前来就读。在发展教育的同时,有促进交通、旅游、餐饮,食宿的快速发展,有利的促进了睢县经济的发展。

县域经济作为协调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突破口,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县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像我省相对贫困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对促进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还比较低,同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应该看到的是中原经济区正迎来发展的新机遇,在当前发展县域经济大环境下,要抓住发展机遇,转变观念,做好规划引导,营造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动各方积极性,努力实现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010年下半年《河南日报》、《大河报》刊登的关于中原经济区的内容和专家讨论。

[2]何平九论

[3]《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县域经济现状与发展途径》,霍清廉,《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4]《河南县域经济实力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彭宝玉、覃成林,《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第1期

[5]《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分析》,凌耀初,《上海经济研究》 2003 第12期

[6]《建设中原经济区若干问题研究》,喻新安,《中州学刊》,2010年第05期

区域经济发展措施篇4

>>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和对策 行业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探析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基本思路与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民办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与实践研究 探索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之路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四川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举措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思考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研究 湖南省高职教育对接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探析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问题研究 浅析民办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高职英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地市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路径选择 转型背景下新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合作模式探究 民办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区域经济发展对民办高校经营影响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教育生态化与长株潭产业可持续发展共生分析.易代阳.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5,12(6):35-37

[3]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维护与利用的人类学思考.谭卫华,罗康隆.柳州师专学报[J].2014,4:1-3

[4]转型中的地方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陈文哲,刘芸,孙国政.福建工程学院学报[J].2015,2:82-86

区域经济发展措施篇5

【关键词】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措施

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其发展影响着我国区域经济的进步,所以积极的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是目前各个县区的重要任务。在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经历了由乡村主导向城市主导的转变,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结构日趋合理,农业经济和非农经济的协调性变得更强。虽然说现在的县域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在发展中依然表现出了动力不足、特色不明显等显著问题,所以积极的探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策略意义十分重大。

一、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

从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来看,发展动力不足是其主要表现。就目前的现状分析,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结构优化不够深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深化结构调整,促进结构合理性能够为经济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但是目前的这种调整科学性不足。第二是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没有充分的认识。增长即是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强化对增长极的认识,又可以进一步的分析县域经济的发展潜力,但是目前的这种分析明显不足。

(二)区域经济的特色性不明显

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县区的资源优势各有不同,发展区域特色对于县区经济的发展十分的有利,但是目前的县区经济发展,重复化发展模式明显,导致了区域特色的明显性降低。所谓的重复化道路主要指的是大部分的县区发展都在走一些区县的发展道路,这种模式的照搬和应用导致了原有特色的减弱,从而形成了目前的现状,而这种现状对于县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力不足

创新是县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是目前的县区经济,创新严重不足,主要有两种表现。第一是在发展模式上,大都照搬照抄其他县区发展的模式,完全不考虑自身特点,导致了县区经济发展的雷同化严重。第二是在自身特色资源的利用上,缺乏整体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发展理念,依靠的单单是产品或者资源的单一价值,这种无创新的开发造成了经济发展的后续乏力,所以县域经济的持续性比较弱。

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结构合理性

为了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结构的合理性是重要的措施。优化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主要从两方面做起:第一是合理规划县域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并制定科学发展规划,使得产业结构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通过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会得到强化。第二是要充分的认清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从而从产业间的互补性出发,加强产业间的联动趋势,最终实现县域经济在合理的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

(二)强化创新,提高县域经济发展动力

创新是目前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要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创新必不可少,所以在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持续不断的进行创新培养与运用。就创新能力的强化而言,主要有两方面的措施:第一是理念创新。就经济发展而言,理念非常的重要,有了全新的理念,经济措施才会有相应的突破,所以理念认知必须要在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高。第二是措施创新。措施创新主要指的是在经济发展规划执行的时候使用的具体策略。通过措施创新,经济发展规划的作用效果会发挥到最大,而且其性价比也会提升。

(三)加强区域特色开发,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性

就县域经济的发展而言,特色经济是其巨大的竞争力,所以为了将这种竞争优势扩大,必须要强化区域经济特色的开发。区域经济特色的开发主要有两项措施:第一是深化区域特色的分析,加强对其内涵的理解,这样便可以将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等进行有效的融合,在文化特色的推动下,经济的特色性会更加的显著。第二是要加强区域特色资源的整合。资源整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区域特色资源的整合,区域资源的利用效果更加明显,价值体现也会更加显著。

(四)促进产业化发展,实现县域经济的综合进步

促进产业化发展,实现县域经济的综合进步是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措施。从过去的县域经济发展来看,经济的整体性表现不强,而这种整体性不强的经济发展模式很难带动区域的整体提升,通过区域特色经济的开发,然后在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上下游的建设,这样,特色经济产业化便建立了起来。通过不断的强化和完善,使得特色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并在这种带动下完成县域调整和整合,从而实现整个区域的综合开发。这样,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性会越来越明显。

三、结束语

县域经济是我国整体经济的基础,所以要想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强化县域经济的开发。目前,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动力不足、创新不够的问题,所以积极的进行县域经济创新能力以及动力性提升等方面的探讨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赵子龙,曾艳华,韦慧,郭栋.桂西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因子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5,10:1920-1925.

区域经济发展措施篇6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区域政治经济;问题研究

1.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经济政治特征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统一。经济结构的特点反映了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关于国家的经济结构合理问题应考虑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国内国外因素等。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由此形成区域经济结构中重化产业的较高比重,目前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水平还跟不上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的不平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承载力与支撑力的经济政治综合内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经济发展方式由从前的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以外,其内涵还包括政治体制和管理体制的转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应当综合分析如何协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以及转变经济结构的发展方式下的企业行为、市场行为以及政府行为,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市场经济机制来达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加快区域经济政治发展的有效措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加快区域经济政治发展,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应将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区域经济政治发展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积极加强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加快区域经济政治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要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和针对性,积极运用各种规划计划、金融、财税政策等经济和法律手段实施调控,更大程度地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要进一步扩大区域的消费需求。应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要进一步出台和完善促进区域消费的政策和有力措施,积极培育和构建区域的消费热点,不断推动区域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要积极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以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区域经济政治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要进一步加大区域的各项投资规模,同时注重规模的合理化,不断优化各项投资结构。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一步优化区域投资结构,同时,政府应继续加大对我国“三农”的投资力度,积极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向公共事业等民生事业倾斜,不断促进区域经济政治的发展。同时,积极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进一步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

深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为加快区域经济政治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要进一步加强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抓好政府体制改革,逐渐使得政府从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应切实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四大职能。地方各级政府应积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进一步规范政府行政审批。

应建立健全全面的政府评价体系和绩效体系。当前,考核政府和政府官员政绩不仅仅唯GDP是从,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除了看GDP之外,还要考察教育和文化发展水平、社会保障程度、社会失业率、人均收人水平、法制环境、市场秩序、治安状况、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和生态保护、科技创新成果、医疗卫生状况以及诚信程度。总之,要在现今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逐步形成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评价考核体系。

加强统筹协调,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加快区域经济政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城乡区域均衡发展。政府应进一步统筹和推进我国区域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进一步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手段加大对“三农”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的各项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和巩固“三农”的基础。

要增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区域的平衡发展。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倾斜力度,不断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好差别性区域政策,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要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政府应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措施,积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积极促进公共事业的不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的区域经济政治发展是事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事关我国经济政治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的区域经济政治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抉择。

[1]陈启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相关问题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11.02

[2]马 凯.科学的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求是,2004.08

[3]周叔莲,刘戒骄.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理论视点,2007.12

区域经济发展措施篇7

关键词:区域经济 金融 协调发展

引言

所谓区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是指为了保证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和良性互动,在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增长的同时,把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控制在一定的界限内。最终,区域之间经济金融往来变得日益紧密,分工也越发合理。但是,目前国内区域经济发展过于注重经济效率,忽略了经济金融的协调,违背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宗旨。本文把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现状,以及如何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措施。

1、我国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了,以致严重影响了我国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区域经济金融的差距阻碍了社会和谐发展的步伐,也影响着区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差距,尤其是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巨大悬殊,为社会的不稳定埋下了一定的隐患。因此,必须及时准确地找到我国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我国区域经济在整体上就存在发展不协调的现象。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经济生产总值远远高于中、西部生产总值之和。东部地区的企业吸引外资的能力大大超过了中、西部地区。沿海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简言之,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距。

其次,经济金融发展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银行、保险、证券行业的不协调。我国的银行在全国不同地域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东部地区的存款和贷款均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证券公司较少,规模也不大,所以依靠证券带动经济金融发展的可能性也相应较低。另外,中、西部地区对保险行业的认识存在偏见,忽略了保险行业对经济金融发展的促进和保护作用。这就为整个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埋下了风险。

2、我国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不协调的潜在原因

我国区域经济金融的发展不协调有许多原因。首先是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许多调整的政策,譬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但这些政策都没有得到具体的落实,最终导致了经济金融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其次是政府出台的政策不够具体,落实也不够到位。国家只是采取政策性拨款和投入专项资金的策略,没有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采取具体可行的措施。最后,国家对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监管力度不足。因为监管上的乏力,导致了这些涉及经济和金融的行业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状态。

3、促进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措施

3.1、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凝聚各方力量

因为我国区域经济金融发展存在认识不够深刻的现象,因此,国家有必要强化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以必要的宣传手段和教育方式,加大对落后地区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重视。国家相关机关要在深刻认识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的基础之上,采取切实可行的经济金融宣传策略,引起人们对经济金融发展不协调这一问题的足够重视。同时,采取具体的措施在区域内部进行一定的经济和金融的协调,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其次,要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媒体等方式对区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进行宣传,多倾听老百姓的意见和建议,再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另外,许多有实力的金融团体应该采取内部宣传和教育培训的方式,提高内部人员对中西部与东部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认识,促进东部资金流向中西部。简而言之,要想促进区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一定的宣传扩散,深化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再凝聚多方力量,达成共识。

3.2、激发金融团体的活力,带动区域金融的发展

经济金融体系主要由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构成,要促进区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必须确保金融团体能够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首先,国家应该采取一定的政策策略,增加中、西部银行的数量,并相应地扩大其规模。在银行内部,要促进其资金的良性流动和有效协调。在资金的周转上,要将东部的富余资金转入中、西部,确保中、西部资金的流通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西部资金的短缺。其次,国家应该加大对证券行业的监管力度,确保证券行业的稳步发展,促进中西部的经济实体进入到证券交易中,带动证券业的快速发展。其三,由于许多民众对保险业存在一定的偏见,所以,国家应该加大必要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帮助民众走出理解上的误区。通过相关的学习和交流,让民众真正明白保险对风险的控制作用,以及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简言之,要想促进区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必须要搞活经济金融团体,让金融团体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3.3、听取各方意见,落实大政方针

国家在制定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时,应该依据地方的实际,并作深入调查。首先,要进入基层和金融业进行访查。在调查分析中,发现金融行业的问题,找到问题的原因,然后再制定符合本地区发展的政策策略。其次,在采取相关调整措施之前,应该向资深的金融专家或者经济学者进行一定的咨询,多听专业的建议和意见,确保制定出来的政策具有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其三,在制定政策时,最好能综合人大、政协,以及一些社会团体的建议,这样制定出来的政策会有一定的政治保障。最后,要深入群众,去倾听老百姓的心声,确保制定出来的政策是符合民意的。只有确保了制定出来的政策是可行的,才能为政策的落实奠定基础。

4、结语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是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之一。因此,首先要深化对它的认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措施方面,要着力激发区域经济中金融团体的活力,发挥其主体优势,以此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制定方面,应该多听取各方意见,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政策。通过贯彻这些政策,真正实现区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靖宇,于艳.东北区域金融业协调发展的现实论证[J].财经问题研究,2005(7).

[2]王维强.我国区域金融政策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5(2).

区域经济发展措施篇8

低碳经济的宗旨是推动经济行业行为能够更合理、更迅速的前进,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完成地区社会、经济、生态能够和谐相处,共同前进。低碳经济并非只是转变了排放程度,而是对其前进形式的本质改变,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改革、经济前进形式的转变。低碳措施改革是地区低碳经济前进的重点,其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区低碳减少排放直接与新资源措施、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排放等低碳措施相结合,进而能够控制地区碳排出量;

(2)产业措施的改革,发展中区域尤其是迅速前进的区域关键的是其产业经济转变,减少碳排放,推动三次产业的前进,提升三次产业能源使用状况,提升商品经济利润,提高经济生长的品质以及速度,改变撑持经济前进的重要支柱;

(3)低碳措施的升级,会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创新,进而转变人类现在社会经济前进的资源根本。在低碳经济环境中,地区前进主要是以经济前进为根本,朝着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发展的可持续方向转变,地区经济前进是从以往的能源、资源等元素中开展创新改革、机制改革、整治形式改革等改革支配前进形式改变,区域间的连接从之前的在产业链的基础上进行工作划分合作转变为改革协作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地区前进形式改革是低碳经济前进的根本,经过地区学习、地区改革、地区合作制度,变成以地区改革制度为重点的新形式。低碳目的以及改革目的同时当做权衡地区新式前进样式的重点审核标准,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直接体现。

2低碳经济对区域发展模式的影响

2.1重新构建区域发展支撑要素

传统的商品、服务和生产环节的资源、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影响下降,而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技术创新等要素的作用上升。

2.2重新确立区域关系

低碳经济条件下,影响区际关系的要素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经济要素向民生、民权要素转变。对区域内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传统发展之路必将走到尽头,人们将逐步认可合理的区际生态补偿。

2.3形成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

地区低碳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很多,牵扯到机制、措施、文化等部分。关键在产业、施工、交通、资源、整治等低碳需求部分开展体系改革。对此要引起多方面的关注。

3区域差异和低碳发展模式的差异

3.1欠发达地区基于区域学习的低碳经济发展

(1)区域内核心企业间的交流式学习过程。区域核心企业间在空间上、产业的关联、社会文化等因素作用下,核心企业通过交互式学习实现低碳知识的共享和再创造。

(2)区域低碳知识在系统内的交互式学习过程。以区域内科研院所等组成的低碳知识创新中心、中介、信息中心、风险投资等服务机构构建的专业服务通道,实现创新性的低碳知识持续地向以企业为核心的区域生产体系流动,促进区域向着以创新主导的低碳化模式转变。

(3)区域的网络向核心网络的低碳知识流动,跨区域的交互式学习与创新过程。前面两个层次是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因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最终需要建立在自身发展基础和优势发挥的基础上。区域外部低碳知识的融入,以及内部相应低碳知识的调整与重组,构成了区域低碳知识的再生产,产生新的低碳知识进入区域内外的流通。由此,促进区域低碳发展,实现欠发达地区低碳发展的跨越。

3.2发达地区基于区域创新的低碳经济发展

由于发达地区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济、技术、制度等基础。其区域发展核心是区域低碳创新体系的构建,包括创新知识,创新制度与文化,低碳创新系统等。

4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主要路径

4.1区域治理模式的创新

区域治理模式创新突出了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量化指标、市场配置机制及公共产品与完善的服务。以此为据,构建区域低碳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指标体系引领区域低碳建设方向,规范区域低碳建设行为,调控区域低碳建设进程;构建区域生态环境类商品和服务市场体系,突出生态环境类商品和服务的经济属性及其市场体系的建设;构建区域低碳发展公共服务机制,不但完善基础设施等物质性产品,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等体系的建立;建成区域低碳发展的经济利益协调体制,充分发挥居民参与区域低碳的积极性。

4.2经济发展方式上的转变

地区低碳经济前进的基本道路是经济前进形式的改变,要调节地区产业前进形式,调节需要调配构造、产业构造改善、进出口构造调节、资源构造。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主动培养地区改革系统。地区生态条件、本区域民众生存、地区经济对策等衔接式制造程序,慢慢成为关键的要素。在地区分工合作系统中,促进区域联系由以往的产业结构朝着改革协作的关系改变,同时调节以往能源新条件下低碳市场价值的研发,改变以往的制造形式。

4.3优化地域系统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