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科学计数法精确度8篇

时间:2023-08-21 09:25:15

科学计数法精确度

科学计数法精确度篇1

1.近似数3.141593精确到0.00001约为 .

2.近似数0.30精确到 位,有 个有效数字.

3. 有资料表明,被称为地球之肺的森林正以每年15000000公顷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每年森林的消失量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公顷.

4.国家质量监督总局出台了国内销售的纤维制品甲醛含量标准,从2003年1月1日正式。该标准规定:针织内衣、被套、床上用品等直接接触皮肤的制品,甲醛含量应在百万分之七十五以下,百万分之七十五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应写成 .

5. 被称为神威1的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约38 000 000 000次,这个速度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次,有 个有效数字.

6. 2001年3月,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如果以亿为单位,保留两位小数,可以写成约为 亿人。

7. 太阳的半径是6.96 千米,它是精确到 位,有效数字有 个.

8. 2000年对10万人受教育程度的统计结果表明,高中或高中以上学历人数为14757人,精确到千位可写为 .

9. 李峰测得《创新设计》一书的长度为25.9cm , 位上的数是由四舍五入得到的。

10. 我国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它的十亿分之一是 平方千米.

二.选择题:

1.下列各数中,是近似数的是-------------------------------( )

A 初一(5)班有51名学生

B足球比赛开始时每方各有11名球员

C 我国有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D 光速为3 米/秒

2.下列数据中可能是小明身高的是----------------------------( )

A 173毫米 B 173厘米 C 173分米 D 173米

3. 调查统计,北京在所有申奥城市中享有最高程度的民众支持率,支持申奥的北京市民约有1.3 万人,则该近似数中( )

A 有效数字有2个,精确到十分位 B有效数字有2个,精确到千位

C有效数字有1个,精确到千位 D有效数字有2个,精确到万位

4.天安门广场的面积约为44万平方米,请你估计一下,它的百万分之一大约相当于-----------------------------------------------( )

(A)教室地面的面积 (B)黑板面的面积

(C)课桌面的面积 (D)铅笔盒盒面的面积

5.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1纳米= 米,已知某种植物花粉的直径约为35000纳米,那么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该种花粉的直径为--------------( )

A 3.5 米 B 3.5 米 C 3.5 米 D 3.5 米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近似数5千万和5 万的精确度相同。

B 近似数5千万和5 万的有效数字相同。

C 近似数2.01和2.10的有效数字的个数相同。

D 近似数2.01和2.10的精确度不相同。

7.地球绕太阳每小时转动通过的路程约为1.1 千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地球一天(24小时计)转动通过的路程约是----------( )

科学计数法精确度篇2

关键词: 二分法 近似解 精确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新增加了“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通过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深化了学生对函数和方程思想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用函数观点处理问题的意识,也使学生逐步了解算法思想。因此,在学习“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基础上学习“用二分法求解方程的近似解”是非常必要的。在“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以下几个方面:(1)为什么要学分法?(2)二分法的由来?(3)二分法的引入、近似解、精确度、二分法定义及步骤如何处理?

一、学分法的缘由

随着知识系统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求方程的近似实数解在实际应用中越来越重要。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的方程多种多样,许多方程就没有公共解法。其实,实际问题对解的需求并不是严格的精确,而是满足一定的精确度就行,所以人们更关心的是求方程近似解的方法,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使得近似计算更加重要。二分法是简单有效的近似计算方法。

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过程中蕴含着“算法思想”。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新教材有目的、有意识地将算法思想渗透在高中数学的有关内容中,不断加深对算法思想的理解,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问题和培养理性思维中的意义和作用。二分法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二、二分法的由来

二分法是在证明函数的零点存在定理中产生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定理的证明思路。虽然证明是学生不能掌握的,但是证明思路学生是能够理解的,就是一个“逐步逼近”的思想。这个证明教师是应该掌握的,所以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给出这个定理的证明过程供学生参考。因为这个证明的思路是用二分法构造闭区间套,将函数的零点给“套”出来,所以这种求函数零点亦即求方程的实根的方法叫做“二分法”。我们设想让二分法无限地进行下去,就能得到函数零点或方程实根的精确值。但实际是不可能无限进行下去的,所以我们只能在误差要求的范围内完成。

三、教学过程中的几个问题处理

1.二分法的引入

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所以,从实例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运用实例是为引入二分法的原理做准备,也说明二分法原理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可激发学生原有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进而,体现新课程下的基本理念思想。

2.近似解的处理

在学习这节课的内容时,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方程的近似解,在此基础上才能促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用二分法解方程近似解。下面就一个具体的问题“求方程x-2x-1=0的一个近似解(精确到0.1)”,对什么是方程的近似解做讨论。上述方程的近似解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1)如果x是方程x-2x-1=0的一个解,那么当|x-x|

(2)方程x-2x-1=0的近似解就是x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的近似值。

教材在介绍二分法的时候按第一种方式理解方程近似解,在做例题的时候则是按第二种方式理解方程的近似解。从理论上讲,按第一种方式理解,方程的近似解有无穷多个;而按第二种方式理解,方程的近似解是唯一的。从实际求解的角度,按第一种方式理解,只要当包含x-2x-1=0解x的区间[a,b]的长度b-a

3.精确度的处理

教科书直接给出了近似解的概念,通过求方程2x+3x-3=0的一个实数解,精度为0.01为例,并没有对精确度作对比认识,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在教学过程中,精确度的说明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而且需要和初中学习的“精确到”有所区别。这也就是教材安排和教学设计的不同之处。

精确度:近似数的误差不超过某个数,就说它的精确度是多少,即设x为准确值,x是精确度为ξ的x的一个近似值。精确度简称精度。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时,只要根的存在区间(a,b)满足|a-b|

精确到:按四舍五入的原则得到准确值x的前几位近似值x,x的最后一位有效数字在某一数位,就说精确到某一数位。如:π=3.1415926…,若取3位有效数字,则x=3.14,精确到0.01(即百分位);若取5位有效数字,则x=3.1416,精确到0.0001(即万分位)。特别地,若已知x精确到@的近似值是x,则可知x的范围是[x-ξ,x+ξ]。用二分法求方程精确到@的近似解,根的存在区间两端点精确到ξ的近似值必须相同,若不相同,仍需继续二分下去,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4.二分法定义及步骤的处理

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思想脉络就是将方程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然后利用函数性质解决问题。在二分法的定义及其解法的教学中,应该以具体问题为载体,让学生逐渐意识到和初步会用函数的观点解决一些问题。通过在实例,引导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此过程中,总结出二分法的定义和求解步骤。

二分法(bisection)是指对于在区间[a,b]上连续不断且f(a)·f(b)

四、教学建议

科学计数法精确度篇3

应用化学是根据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实验开发研究的一门科学。其研究范围涵盖整个化学领域,融科学理论和实践于一体,并与多门学科相互渗透,在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中显示出非常重要的作用。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走进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它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研制微机辅助测量及数据处理系统,大大减少了传统实验在人工读数、记录和处理等过程中所引入的人为误差,使各类实验的数据采集、显示、存储和处理合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化学实验的自动化程度和实验数据的测量精度。

如魏永生等在燃烧热的测定实验中,采用微机技术,用精密测温型热敏电阻构成的高灵敏度感温电桥作为传感器,在小温差(5℃)范围内,分辨率和稳定性能达到0.0001℃的精度,数据采集方便、快捷。因此,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化学领域已是当今世界的主要潮流。应用计算机可以缩短研究时间,为研究者提供科学的研究结果。本文就计算机技术在仪器分析中的应用、提高选择性和灵敏度的研究、对反应速率方程的确定、计算机在材料化学中的应用这几个方面进行分别讨论。

二、计算机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1.计算机在仪器分析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仪器分析中的应用是广泛的,根据仪器的简单与否,配备的计算机也有简单复杂之分。小到单片机、单板机,这种计算机作为仪器部件的一部分,同分析仪器组装在一起,主要功能是控制仪器操作程序和简单的数据处理。而大、中型计算机往往是同一些比较复杂的仪器联用,如质谱仪、核磁共振仪等。

2.提高选择性和灵敏度的研究。

提高选择性和灵敏度的研究主要在测定酸碱滴定终点的线性计算和线性作图法,这是定量分析的一种新形式。在数据处理方面,线性回归、曲线拟合等使用极为广泛,许多数值计算工作可用程序计算器代替。

(1)溶液浓度的测量。

主要是以离子选择电极作为浓度传感器,通过自制放大电路或将离子计与计算机联机采集浓度数据。一般的微机应用系统都能明显改善实验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并能实现一般方法难于完成的测定工作。如采用微机系统同时准确测定钾钠的浓度,将离子计与微机联机,通过多参数跟踪技术研究盐类溶解的动力学行为等。

(2)测体积类。

王苏文等设计了一套由针筒、活塞、平衡砝码和电位计构成的气体体积传感器与计算机联用。在实验中电压输出能精确到0.01%的精密度,可适用于不同的测量范围,结构简单,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小,已经应用于H2O2分解动力学的实验中。

(3)测吸光度。

用计算机改造国内普遍使用的721型分光光度计,能显著地提高原机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准确度以及浓度分析范围,能达到0.0001A的分辨率、透光率重现性误差不大于0.06%以及2.5A的精确读数范围,同时又提供了许多只有在高档进口仪器上才有的智能化数据处理功能。

3.对反应速率方程的确定。

在物理化学实验中,借助计算机,采用可视化VB语言,用高斯消元法拟合线性模型来处理待定参数的实验数据,可有效避免作图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能得到准确、科学、真实的实验结果。如用计算机处理线性模型的方法可以确定“丙酮碘化反应的速率方程”。

三、计算机在材料化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材料化学中的应用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模拟,一类是计算。主要是对晶粒大小的模拟和点阵常数的计算。采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速度提高的同时,也对结果的准确度和精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产生数据的实验过程和处理数据的计算过程进行尽可能准确的量化控制,以期得到最符合实际的结果。

四、结束语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走进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它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化学领域已是当今世界的主要潮流。计算机技术已是人们的共识,将它应用于化学领域已成为现代化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其作用已经得到充分的肯定。相信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走进化学工作者的办公室,化学领域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魏永生 魏海珍 微机自动控制和数采技术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J].大学化学,2000,15(2):37。

[2]周秀霞 计算机在化学分析仪器和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J].冶金分析, 2000,20(2):40.

[3]王苏文 袁立新 徐达圣 洪夕荣 微机在“H2O2分解动力学”实验中的应用[J].大学化学, 1996,11(2):42-44。

科学计数法精确度篇4

关键词:数据时代;统计方法;改进;革新

现代政府工作环境、工作需求与早期已经有很大的不同,这就给统计调查工作增添了难度。现如今,我国政府正在逐步的转变工作职能,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但是由于统计调查结果不够科学精确,因此政府所做出的决策难以发挥出实质性的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政府统计方法的改进与革新很有必要。

1 统计方法介绍

目前关于统计方法的定义有很多种,一般概括性的讲,统计方法就是指通过收集、整理相应的统计数据,同时对这些统计数据反映出的问题作出相应结论的方法。因为统计资料较为复杂,多种多样,因此统计结果极易受各种因素影响。既便是相同的统计资料,如果选择的统计方法不同,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而结论不同,用来指导实践所带来的结果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通常情况下,选择统计方法需要遵循如下原则:首先,按照研究目的进行选择,以此确定研究因素、研究设计类型;其次,按照数据特征进行选择,数据是否属于正态分布,同时还需要确定供研究的样本量大小;再次,按照判断统计资料种类进行选择,而后按照统计方法相对应的条件来进行计算;最后,按照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所收集的统计资料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选择,所选择的统计学资料必须符合统计学原则。

2 数据时代下统计方法改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统计结果能够为政府作出某项决策提供参考数据,政府工作人员通过数据分析,对所要统计对象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以便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依照实际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因,以此采取有效的手段加以解决。由此可见,到统计对政府工作来讲的确非常重要。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下,早期应用的统计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政府工作者的需求,这是因为传统统计方法所需要的统计时间长,统计结果也不够精确。因此在数据时代下,对统计方法进行必要的改进以及革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只有统计方法与政府现实工作需求相匹配,才能够得出精确的数据信息,也才能够指导政府工作人员作出科学的决定,以此来更好的控制研究对象。另外,数据时代下,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已经很高,完全有能力进行现代化的统计方法革新。也就是说,数据时代下统计方法的改进与革新,既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3 数据时代下的统计方法的改进与革新要点

第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新型理念。应对数据时代,首先需要有一种大数据思维。针对海量即时数据,绝对的精准不再是我们追求的主要目标,就像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所认为的,适当忽略微观层面上的精确度会让我们在宏观层面拥有更好的洞察力。所以,大数据思维提倡接受混乱,接受不精确性。其次,我们要改变长久以来固守的因果关系律。在数据时代,我们无须紧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应该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因为在海量信息中寻找因果联系,往往会徒劳无功。再次,在数据时代,信息交流的渠道增多,信息传递的效率提高,要树立关口前移的统计观念,促使统计管理真正从事后转向事前和事中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

第二,按照现代政府的工作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以此转变原有的复杂报表制度,以此让统计方法向着更加方便、更加精确的方向发展。既可以让政府工作者执行统计更安全有效,也能够保证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在传统的报表制度中,有很多报表指标并没有必要,对于这样的指标要立即删除。若周报表、月报表以及季度报表都存在着报表指标多余的情况,政府工作人员要选择季度报表,对于周报表、月报表要给予适当的删除处理,以此确保统计指标不发生重复。

第三,可以结合当今的高科技手段,实现统计信息的资源共享。在数据时代,要充分利用数据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在做好数据存储处理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分析提升数据信息的附加值。如推广统计调查元数据系统的控制,减少数据的冗余,实现数据的惟一性,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率,及时地为政府和行业统计部门提供必要的统计资料。同时国家也要加强对统计的协管力度,在统计方法上,将原本的全面统计调查方法变为重点调查以及专项调查等形式。并配合科学预测等方式。这样的改革可以明确政府工作重点,从而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管控。同时还能与当今国内经济环境更好地适应,并且由于国家政府的协助管理,也大大保证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增加其可信度。

第四,由于以往的统计方法主要是采用逐级汇报的模式,虽然这种方式可以保证达到各个部门的要求。但是其中的不定性人为因素也随之增多。导致最终统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最终统计结果进行分类,将不同类别信息只送到相关部门进行汇总,而不是将所有统计结果在每个部门都逐级汇总。这样不但可以使统计数据直观清晰,还省去了原本的多道程序,进而大大减少了人为因素对于统计结果准确性的干扰。

第五,创新统计工作的体制和机制。现行我国的统计体制还是比较落后,比如以企业为对象的数据统计的生产方式,各个企业的数据层层汇总,再上报县、市、省、国家,这种数据的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计的效率和统计数据的质量。处在"数据"时代浪潮中的政府统计需要与时俱进,借助大数据时代的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在体制、机制建设上规范统计程序,提高统计效率,提升数据质量,真正以洞察时代先机的眼光,扎实推进统计体制、机制的创新。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数据时代下统计方法的改进与革新是必然的选择,尤其是对政府工作者来说,更显重要。因为统计工作范围非常广,所以要想真正的完成统计方法的改进与革新,不仅仅需要统计人员作出努力,也需要政府部门的配合。最为重要的就是政府工作人员要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应用多种方式方法,加以综合作用,以此提高统计效率。

参考文献

[1]韩之农,林风,韩青.统计方法在学生成绩管理中的应用[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

[2]高宏斌,何薇.社会调查研究的模式和程序性思考[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

科学计数法精确度篇5

 

对于计量科学的精确性、绝对性的探讨由来已久,当前学术界的争论只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化。早在1939年,Keynes就指出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存在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理论的先验正确性问题00,二是线性假设以及滞后期与趋势决定的主观随意性问题,®三是计量经济学的结构不变性问题。认为这三个问题造成了计量经济学经济分析的局限。相对于凯恩斯,Lawson的观点相对来说比较极端,Lawson学建模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认为当前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尤其是VAR系列模型在研究现实经济机制方面作用甚微,模型未获得关于经验现实的真正洞察,其预测结果不具备经验充分性。

 

而Juselius则更倾向于为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尤其是VAR系列模型进行辩护H,认为计量经济学本身不存在任何问题,只是在面对当前危机时应做一些转变H。并指出正确设定的、具有经验充分性的协整向量自回归模型可以实现这一转变15。作为计量经济学的拥护者,Hendry同样对计量经济学进行了辩护,指出虽然计量经济学方法确实可能会产生谬误回归,但这种谬误可通过检验进行回避与拒绝63;Hendry提出根据数据生成过程进行建模的理念,指出计量经济学应根据DGP过程进行经验建模,进而保证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科学性与精确性。

 

国内学界对计量经济学基本持肯定态度,李子奈认为,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建立、估计与检验过程来说,其方法具有坚实的统计、逻辑基础,符合科学研究的发现过程67。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实质上就是回归分析,是证实与证伪、归纳与演绎、检验与发现、相对与绝对相结合的过程。并探讨了计量经济学模型政策评价、结构分析、预测与检验功能上的局限。洪永淼认为计量经济学模型面临三个主要问题:非重要因素的影响问题、观测数据问题以及样本外预测问题°8。但计量经济学理论本身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与全面,只是由于经济系统的时变性、不可逆性以及经济数据的缺陷导致了计量经济学的分析、预测没有物理学那样精确,这也是计量经济学与自然科学最大的区别。

 

那么计量经济学究竟是怎样的科学?它是否具有其自身难以避免的不足与局限?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就要从其模型方法的概率和统计学科基础进行探讨,从其表述语言、方法论及功用层面进行基础研究,以提高其应用研究的科学性,使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二、计量经济学的语言分析:模型语言经济学表述的非充分性

 

经济学语言学转向引发人们对语言在经济分析中作用的广泛关注,进而产生一个问题,计量经济学的主要语言是什么?计量经济学语言具有什么特征?其在经济分析中又处于什么地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什么是计量经济学的语言以及计量经济学语言的方法论地位来着手。

 

要探讨计量经济学的语言,离不开对计量经济学的界定及其基本分析结构的探讨。计量经济学是通过模型来表述经济现实的,基于统计、概率方法的模型构建是计量经济学经济表述的主要手段与方式,也是计量经济学进行经济研究与分析,以及作用于应用实践的基础途径。从学科的自我表述与实践应用两个层面来说,一方面,以概率和统计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是计量经济学这一学科的主要表达方式,也就是计量经济学的“语言”另一方面,从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分析结构来说,模型是计量经济学分析的基本结构,是计量经济学描述、解释经济现实的主要手段,也是计量经济学进行学科表述与对外自我表达的主要途径,可称为计量经济学的“模型语言”。以概率和统计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既是方法又是语言,在计量经济学经济分析中处于核心地位。作为经验实证的计量经济学,其研究方法从方法论上来说是经验实证的模型方法,其语言也必然离不开经验实证的方法论基础地位,是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

 

那么,计量经济学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在经济学研究中处于何种位置?其经济学的表述充分性如何?是否能够替代自然语言?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就要明确经济学学科本质与计量经济学经验实证模型语言的方法论地位。作为社会科学的‘‘皇冠”,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决定其不等同于物理学这样的自然科学,同时人类社会也不等同于实验室。经济现实的复杂多变性,人性与人类心理的不可预测性,使得经济发展过程成为一个异常复杂的有机体,这些必然复杂化经济学的表述及其语言,单一的基于以概率和统计的模型语言难以完成这一任务。此外,从经济科学理论表述层面来看,经济理论并不必然由数学或统计学来证明。经济学的语言是多元而非一元的,数学、统计语言是经济学分析语言中不可替代一种,是“多元”中的‘‘一元”,但并不必然比其他语言更重要。当然,这也解释了计量经济学以概率和统计为基础的模型语言在经济分析语言中的地位。

 

计量经济学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是计量经济学科学化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体现,但同时也难以避免其自身与生俱来的方法论局限:

 

首先,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面临经济研究中价值判断理念的计量化问题。计量经济学模型语言对

 

①李子奈在他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的若干问题’,“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功能与局限”中均有提到这一观点。

 

经济现实的表述是建立在表示现实经济活动结果数据的概率分布假定基础之上的,模型语言对经济现实中不可度量的社会关系、政策和心理等价值理念的处理是通过主观假定赋值或虚拟变量来完成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计量经济学模型语言对价值判断的这种表述稍显随意、主观,是不精确的;此外,很多价值判断理念难以通过统计语言或概率分布来表述。因此,计量经济学模型语言存在着价值判断理念计量化的问题。经济研究是以人及其构成社会的经济活动与关系为核心的,而这种社会经济关系的表述不仅是‘‘量”的统计,还包括‘‘质”的描述。计量经济学模型语言对经济现实的解释与描述是通过变量与现实经济因素的映射来完成的,因此,模型对经济现实的解释是建立在模型方程涵盖待解释经济变量这一前提之上的。那么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模型是否可以包含所有经济因素,也就是经济因素都可以通过适当量化的形式纳入模型语言的表述范围吗?答案是否定的。很多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中的政策、环境因素以及微观计量模型中的心理因素,都很难一一映射为计量模型中等价的变量形式。虽然虚拟变量是一种选择方式,但现代计量经济学中的虚拟变量通常是简单的‘二进制”,这种“是与否”的极端表述方式很难精确描述经济现实的渐变过程与渐变效应。

 

此外,即便勉强将价值判断理念通过主观赋值的变量进行计量化,还存在现实经济因素与观测数据统计方式的非‘‘一一映射”问题。很多模型表达的变量或符号在现实经济中有多个对应统计方式,而每种方式的选取都代表着不同的样本数据,有时甚至会影响到模型的估计结果。如探讨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时,涉及到国家开放程度这一政策理念及其模型对应变量的选取。究竟用什么代表开放程度,现实中选取模型样本数据时就涉及一个选择的问题,有的研究者将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GDP占比作为一国开放程度的度量标准,有的将对外政策的颁布作为开放程度的度量。这种变量的选取通常以模型的估计结果是否更优作为条件,可以说这种选取模式是稍显主观随意的,并不具备严格的科学性。

 

其次,计量经济学模型语言难以完全取代经济学表述中的自然语言,一元的模型语言难以对经济学进行全面、充分表述。第一,能够表述经济世界的是语言性的词语而不是人为创造的符号、模型,计量经济学的模型语言并不比自然语言更接近经济现实,同时,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所描述的逻辑建构具有其本身的局限,不能完全取代经济学自然语言的使用。虽然计量经济学模型语言中的数学公式与统计推断过程本身也是一种话语,但这种“话语”本身也有语言问题,爱因斯坦指出“就数学定律指涉现实而言,它们并不确定;就其确定性而言,他们并不指涉现实”。数学哲学的观点展示出数学、统计的模型语言,作为一种经济学研究语言,其所构建的‘‘经济世界”并不比自然语言的更准确,也不比自然语言的更接近现实世界。第二,人们生活的世界是词语的世界而非函数的世界,对语言最重要的沟通与交流功能来说,经验实证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语言作为交际语言并不具备足够的充分性。虽然其在统计推断与函数符号表达上具有严谨性与便利性,并因此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科学性,但对于语言最为重要的交际功能,计量经济学模型语言并未表现出任何超越其他语言范式的优势,尤其是在与公众交流时。用函数与符号表达的数学语言是自然科学的通用语言“对自然科学家而言,它就像过去拉丁语对学者一样,而对许多经济学家来说它不幸是希腊语”10,因之其模型方程与符号的表达范式可能更容易使人们感觉它只想通过深奥的数学让人肃然起敬,而不是更有助于交流。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问题,不论计量经济学模型语言多么严谨、精确,也不可能做到对完整社会关系进行精确表述,这取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的非精确性与局部性,因为任何模型都不可能把整个社会复杂多面的关系全部纳入模型体系,无论从技术层面来说还是从方法论层面来说,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计量经济学的数理基础:非精确数量关系的度量

 

由于计量经济学以概率和统计作为其学科的数理基础,其结论是基于样本数据(总体样本的一部分)的推断做出的,而非真实的针对总体样本进行的精确运算,因而其结论并非是确定的、精确的。而计量经济学中以概率为基础的随机检验的不对称性与非精确性、概率约化方法下统计推断的非确定性,都导致了计量经济学度量精确数量关系上的局限。

 

1.以概率为基础的随机检验的不对称性与非精确性由于观测值很少是现实经济中经济变量的真实值,因此随机模型的存在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但随机模型本身由于其概率基础的非精确性以及两类前提假定的不对称性,使其模型检验的逻辑基础受到质疑;同时其概率基础的随机性,也严重削弱了随机模型的可靠性与精确性。

科学计数法精确度篇6

关键词:精度概念;测绘误差;精度计算;逻辑

1. 精度概念问题

在测量仪器学科,精度乃精确度的概念,精确度乃精密度加之准确度。所谓精密度即多个测量结果的离散程度,反映测量结果对被测物理量的分辨灵敏程度,是由测量误差的分布区间的大小来评价,其主要来源于随机误差;所谓准确度是指多个测量结果的整体性偏差程度,其主要来源于系统误差,其表述方式就是系统误差或示值有效位。

基于精度包含精密度和准确度双重概念的相对笼统属性,精度是一个定性的概念,难以定量。譬如精度好精度差等。而定量也只能分别按精密度和准确度人为设限定量到分等级的程度,譬如精度甲级、乙级、丙级,S1级、S2级、S3级,J07级、J1级、J2级、J6级等等。也有按结果值的有效位进行精度等级分级的,譬如数字电压表(DVM)的3位半、4位半,A/D转换器的8bit、12bit、14bit等等。

但在测绘学科中,精度其实就是单纯的精密度的概念,是测量结果对其数学期望的离散程度的描述,不涉及真值,不包含准确度的概念,其表述方式就是标准差。

就是说,测绘学科中的精度实际只是测量成果的随机误差甚至是部分随机误差特性的描述,更多的是对测量过程的部分精度损失量的估计,根本不是对测量成果的绝对误差范围的描述!

正因为测绘学科的精度仅仅是测量结果对其数学期望的离散程度的描述,不涉及真值,所以才有了甚至降低测量分辨位反而可能实现更高精度的逻辑。譬如:将水准测量的原始读数将毫米位四舍五入到厘米位反而精度更“高”,将经纬仪的角度读数的秒位四舍五入到分位反而精度可能更“高”。生产中有人用S3级水准仪做沉降变形观测犯的就是这个错误。

显然,如果精度的评价过程涉及真值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逻辑悖论。这也是多少年来计量学和测绘学之间的矛盾焦点。正因为精度概念存在着不统一,测绘成果经常给非测绘专业人士造成巨大误解。

2. 综合精度问题

这里姑且撇开其他学科不谈,姑且精度概念就是精密度概念。那么现在又有一个问题名词叫综合精度,由于没有找到这一概念的明确定义,只是在诸多仪器精度表述中经常见到。

然而从这些综合精度指标的测试方法却看到的是:经纬仪的所谓综合精度实际是把经纬仪的轴系误差、度盘偏心误差等进行了抵偿剔除处理、对调焦误差等进行了回避处理后的残剩误差的离散程度的评价,其实质实主要是对度盘刻画不均匀误差的一个单项误差的评价。而测距仪的综合精度是对加乘常数误差、周期误差等进行了改正剔除处理后的残剩误差的离散程度的评价。这样把主要的误差进行剥离处理后的残剩部分或单项指标冠之以“综合”指标的做法再次为精度一词加重了混乱。

3. 精度计算方法问题

不仅精度的计算方法是要将许多主要误差进行剥离剔除处理、具有一定的自我安慰色彩,而且在精度的起算数据的使用上也存在不加区别的问题。譬如:水准测量的一公里往返标准差这一精度概念被用做水准测量精度的评价依据其实就存在偷换概念色彩。

请注意,一公里往返标准差的直接原始起算数据是环路高程闭合差,而不是每一测量点的真误差!所以一公里往返标准差反映的是水准测量环路闭合差的离散特性,而不是水准测量点位误差的离散特性!拿环路闭合差的离散特性和测量点位误差进行直接关联或间接关联的做法实质就是把测量点位误差和环路闭合差进行了概念偷换。

最能证明水准测量点位误差的离散度和水准测量闭合差的离散度没有数学上的直接或间接关联的证据就是:(1)水准标尺的尺长比例改正误差(系统误差)对水准测量点位误差的影响是直接的,而它对水准环路闭合差却不产生影响;(2)测量参考起点本身的误差对每一个测量点的精度的影响是直接的,但它却也不影响环路闭合差;(3)仪器的分辨误差对每一测量点的精度的影响是直接的,但分辨误差足够大时却能导致闭合差为零。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以闭合差来评价精度,才有了甚至测量结果的精度反而比测量参考起点的“精度”更高的反逻辑,才有了“精度”越测越高的反逻辑,才有了经过绵延数千公里测量路径而“精度”丝毫不受损失。

这都是用于平差的统计起算原始数据不涉及真误差、不涉及真值的后果,是把测量过程的部分精度损失量偷换成测量结果的精度的后果。

实际上,测量成果的精度=测量参考源的精度+测量过程的精度损失量=测量参考源的精度+测量过程的系统误差损失量+测量过程的随机误差损失量。

所以一般的原理是:测量过程实际都是精度的损失过程,被测量的结果的精度不可能超过测量参考源的精度。

测量平差可以对测量结果的误差进行估计评价当然是无庸置疑的,但平差结果却因统计起算的原始数据不同而有着决然不同的含义:如果以真误差直接统计,则当然可以获得结果的总体误差评价;如果虽然以真误差为统计起算数据但却将系统误差模型纳入进行最小二乘平差,则获得的平差值将是测量结果的随机误差部分的评价;如果不以测量结果的真误差为统计起算数据,而以测量结果的组合值的真误差(譬如闭合差)为统计起算数据,则平差结果将可能只是测量过程的随机误差损失量的一部分的评价,因为测量结果的组合过程可能将结果中包含的许多误差进行了抵偿,这些被抵偿掉的误差当然不可能再在平差结果中反映出来。

许多测量仪器的工作过程,实际上也是进行了大量的多余观测,利用平差技术给出最佳估值的过程。

再回头看水准测量。

水准测量的一公里往返标准差是以环路闭合差为统计起算的原始数据,闭合差是观测值经过加减运算后的组合值,至少不涉及水准尺的尺长比例改正误差,至少不包含起算参考点的本身的误差,所以其实质只是测量过程的随机误差的损失量的一种描述,仅仅是测量成果的精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这种精度损失量用来肯定测量成果是必要而不充分的,但用来否定测量成果则是充分的。

而水准测量的从海平面验潮站的水准原点向内陆延伸的测量过程实质是一个精度不断损失的过程,是误差的不断积累的过程,是精度的不断降低过程。这种存在误差递延累积的测量方法恰恰是触犯了测量的大忌(当然在GPS测量原理未诞生之前的确找不到更好的大跨度范围的高程测量方法,而且GPS高程和水准高程属于不同体系),其绵延几千公里以后的误差积累值将是巨大的,许多水准点资料中提交的其实是计算保留位而不是精度的有效位,这是应该向非测绘学科明示的。

4 综述

此文诣在指出问题,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从而理顺逻辑体系,促进跨学科交流,避免滥用成果的现象,避免形而上学的简单化思维。

科学计数法精确度篇7

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现象,即共性。由于不同学科的复杂程度或发展的快慢不同,研究成果所达到的水平也不同。复杂程度是学科研究内容本身所固有的,学科发展的快慢受社会需求的影响。人文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是复杂的,数学作为工具,它的应用程度显示着该学科的研究水平。就此而言,人文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研究水平较低,是必然的也是客观的。所以,基于同类事物的共性,人文科学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水力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迭代法是水力学中常用的数学计算方法。基于水力学计算中迭代法进行一些哲学思考是有益的。

一、迭代法基本原理

1.非线性代数方程式的迭代法[3]用逐次逼近的方法求非线性代数方程式f(x)=0的实根。先将(1)式变换为迭代公式的形式:x=F(x)(2)选取初值x0进行迭代计算,得第一次迭代计算结果记为x1;再将x1作为第二次迭代初值进行迭代计算,得第二次迭代计算结果x2;以此类推,将第n次迭代计算的结果xn作为第n+1次迭代计算的初值进行迭代计算,得第n+1次迭代计算的结果xn+1。xxF(x)xF(x)xF(x)01021n1n&&&g&===+(3)每迭代一次进行收敛判别,迭代进行到第n+1次时收敛判别式为:(式略)ε为收敛判别常数。如满足,迭代结束;否则继续进行迭代计算,直到满足收敛判别式为止。要使上述过程能够收敛,迭代公式要满足的条件为:Fl(x)<12.线性代数方程组的迭代法例如求解如下三元一次方程组:(方程略)也可以采用介于雅克比迭代法和塞德尔迭代法之间的迭代法。新值采用两者迭代结果的加权平均值。塞德尔迭代法结果所占权值介于0和1之间时,称为欠松弛迭代法。塞德尔迭代法结果所占权值大于1时,称为超松弛迭代法。

二、水力学计算中的迭代法

应用水力学计算中常用迭代法进行如下计算:梯形断面明渠正常水深和底宽的计算、梯形断面明渠临界水深的计算、非棱柱体渠道水深的计算及泄水建筑物下游收缩断面水深的计算等。(方程略)式中:hc为泄水建筑物下游收缩断面水深;q为通过泄水建筑物的单宽流量;φ为泄水建筑物的流速系数;E0为泄水建筑物上游断面相对于下游收缩断面最低点的总水头。用有限差分法或有限单元法进行水力学问题数值计算时,最后都要求解线性代数方程组。

三、相关的哲学思考

1.每做一件事都要先选取正确的路线对于非线性方程式进行迭代计算时,首先要构造满足收敛条件的迭代计算公式,即式(5)。只有满足收敛条件,才能得出最终的精确解。如果构造的迭代公式不满足收敛条件,迭代就会发散甚至数值溢出,就得不出最终的精确解甚至迭代中断。所以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选择正确的路线,否则会前功尽弃。2.只要摆正位置总可以达到目标只要初值在最终精确解迭代的收敛域内,初值大小对最终的精确解无影响。比如,用(13)式迭代计算梯形断面明渠正常水深、用(14)式迭代计算梯形断面明渠均匀流底宽、用(15)式迭代计算梯形断面明渠临界水深、用(16)式迭代计算非棱柱体梯形渠道水深和用(17)式迭代计算泄水建筑物下游收缩断面水深,均可以简单地选取迭代初值为0。做一件事情,如果不在目标所要求的初始状态,应首先调整目前的状态,否则谈目标是不切实际的;如果在目标所要求的初始状态,就要不失时机地去追求,不要彷徨,不要因自己目前的状态离目标相差比较远而不自信,甚至自暴自弃,只要努力都可以达到预定的目标。3.要有恒心不投机取巧线性方程式可以进行一次直接求解,而非线性方程式则需要逐步地迭代计算。迭代过程还有可能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但离精确解总的趋势是越来越近的。自然界中描述一切现象的方程严格来讲都应该是非线性方程式,线性方程式只是一种近似。所以说,做一件事情不要寄希望于一蹴而就,要有恒心。追求的过程中,有时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坚持就会无限接近我们的目标。4.摆正心态不吹毛求疵利用迭代法求解非线性方程式或线性方程组时,需给定收敛判别式(4)或(12)。其中ε是一个小量,即允许的误差值。每次的迭代结果逐渐逼近精确解,但永远不能和精确解完全相同。如果不给定收敛判别式,迭代过程就会陷入无休止的循环。其实所求的函数值,与其相关所有自变量值的给定都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些误差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决定了所求的函数值最终可能的精度水平,在此前提下追求最终结果的精度是客观的。如果想得到比此水平更高的精度,则是不切实际的,这样做是徒劳无益的。所以说,做任何事情都要综合各种因素,做出一个客观的合理的预期。调整好心态适可而止,不要吹毛求疵。5.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可以提高效率根据具体方程的实际迭代过程,当迭代稳定性比较差易发散时,可选取欠松弛迭代法。当迭代稳定性很好但收敛较慢时,可选取超松弛迭代法。经过计算实践,可选取最优的塞德尔迭代法结果所占权值,使迭代过程既稳定不发散又迭代次数最少,达到既好又快的效果。做任何事情也都要善于对过去的所作所为进行总结,对进度进行适时地修正。当进度太快容易引起过程不稳定,以至于对正常迭代收敛可能造成破坏时,应适当地减缓进度。当迭代过程稳定性很好,但迭代收敛比较缓慢时,可以根据经验适当地加快进度。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可以提高效率,以便事半功倍。

科学计数法精确度篇8

在第二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中,统计局党组(班子)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按照数据准确、服务优质、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的要求,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统计工作全过程,不断推进统计的基层基础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优质统计服务、党风廉政建设等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发挥了统计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信息、咨询和监督的职能作用。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逐步深化,明确树立统计必须服务科学发展观的目标

一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要求统计部门必须为发展服务。在发展过程中,党和政府制定的政策效应如何,发展水平、质量和效益如何,离不开准确及时的统计数据信息作出定量反映。

二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统计部门必须反映百姓需求。统计部门要关注科学发展、关注和谐建设、关注改善民生,用统计数据反映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是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要求统计部门必须充实服务内容。统计部门必须充实、加强对服务业、节能降耗、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的统计,加强结构、质量、效益和创新统计,全面反映全县在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成效和问题。

四是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要求统计部门必须创新统计方法。统筹兼顾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也为拓展统计方法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树立全局眼光,研究应用更加科学的统计方法,健全统计调查体系,灵活运用多种调查手段,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措施,为科学发展提供更全、更优的服务。

(二)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始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统计工作取得成效

第一、始终坚持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中心,全力维护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权威性。在经济社会统计调查环境日趋复杂的现状下,县、乡两级统计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执行加强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各项措施,规范完善数据审核制度,明确工作责任,特别是注重源头数据审查,严把质量关,有效地保证了统计数据的客观、准确,更加真实地放映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为县委、政府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第二、开展多项大型国情国力调查工作,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基础性资料。圆满完成第一次经济普查,第二次农业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投入产出调查工作,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已进入普查数据审核查询冲刺扫尾阶段。

第三、统计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多年来,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上报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制约着先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贯彻实施。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工作效率,在市统计局的帮助支持下,局党组(班子)审时度势,科学决策,以推行联网直报为切入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统计工作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县局各专业已和市局实现了联网直报,全县16个乡镇已和县局实现联网直报。

统计数据联网直报。提高了基层统计工作效率,为经济普查数据处理采用联网直报技术进行乡级录入,县级处理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今年经普数据录入中,我县采取的就是乡镇在线录入的模式,并且我县还实现了行业代码网络查询。这受到了市统计局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第四、统计队伍力量得到加强。统计队伍力量不足,严重制约全县统计工作的开展。2007年,在市、县两级政府领导的关心重视下,全县完成了乡(镇)统计体制改革,乡(镇)新增41名专职统计员。同时,县局成立了有7人编制的地方调查队。统计队伍力量得到加强为各项大型普查和国情国力调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积极推进统计制度创新,全面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第一、进一步完善gdp核算。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gdp核算改革的各项措施,提高gdp核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加强数据质量评估,从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市场情况、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等方面对主要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实现了县级各专业数据与省市县两级数据的衔接。

第二、加强能源统计。按照国家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的要求,建立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同时,开展全社会能源统计的测算,实行季度gdp能耗测算。为“四创”工作和县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落实服务业统计制度。按照《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的通知》和《云南省服务业统计制度》的要求,建立了服务业年报和季度统计制度,开展服务业调查。

(四)狠抓党风廉政和机关作风建设,促进全县统计工作长足发展

第一、认真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狠抓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的思想作风建设。认真查找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全局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广泛征求了基层、服务对象、县级有关部门和全局职工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意见,对征集到的意见进行了逐条对照检查,切实进行整改。

第二、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再造行政审批流程。按照软环境建设的要求,将原来的5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转为行政服务事项,由局长在《××新闻》向社会作了公开承诺。

第三、抓党风廉政建设。在全局党员中开展典型事例和警示教育等活动,以榜样的风范,认真对照查找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始终做到政治坚定、党性坚强,恪尽职守、不辱使命。始终保持清正廉洁、严于律己;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第四、抓机关作风建设。借加强软环境建设之机,规范机关工作程序,推行行政问责制等四项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筑牢统计系统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防线。全县统计系统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和工作纪律有了明显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影响和制约昆明统计发展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方面对统计服务的水平和要求也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迫切。但由于统计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致使统计工作者的观念、思维、思路与当前的形势和任务要求还存在差距。党组(班子)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结合近年来统计工作的实践,向县委、政府两办及统计系统干部职工征求意见,围绕征询到的意见,进行了认真剖析。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还存在差距

对科学发展观深入、全面、系统的学习不够,认识不够深。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不是一个阶段的学习调研就能完全学好、学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的理解上离真学、真懂、真用的要求存在差距。思想观念的转变还不能完全适应统计科学发展的需要,与其他县区相比,统计工作尚有明显的差距。统计工作专业性较强和工作接触面相对狭窄等等,也形成了特有的思维定势,导致统计人视野不够开阔,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统计人的思想解放,观念差异较大;受统计制度的传统影响较大,往往满足于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片面强调高度统一的统计体制和统计方法制度,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统计工作者的思想解放,制约了××统计事业的发展。

第二、统计制度方法适应科学发展还有差距。尽管我局在统计方法制度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且也取得积极成效,但统计的内容及指标体系还不能适应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反映总量和速度的指标多,反映结构和效益的指标少;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多,反映社会的进步的指标少;反映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多,反映和体现创新发展的指标少;反映科学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待建立。

第三、统计服务满足各级党政领导决策和社会公众需求上还有差距。一方面,面对新的形势,我局深感为领导、为群众、为基层的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把握大局、统筹兼顾、协调各方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在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提炼升华不够;到基层专题性调研不够。另一方面,统计工作制度创新还不能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能源统计、服务业统计、gdp核算、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专业统计制度在推进上力度还不够大。

第四、统计保障体系还不能适应提升统计工作水平的需要。表现在统计的权威性与其承担的工作职责不协调,而且,基层统计力量与日益增长的统计任务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第五、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工作效率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表现在部分单位企业法制观念淡薄、统计基础工作薄弱,配合程度差,企业迟报统计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六、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的协调配合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需要。部门统计工作不断削弱,部门统计任务不断转移到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统计调查存在重复交叉,影响统计整体功能的发挥。

(二)原因分析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全面提高理论水平,着力解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要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要永不满足地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和科学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清醒认识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才能使局党组班子的思想理念和思维方式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第二、要进一步创新思维观念,科学促进工作实践,着力解决发展不科学的问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在思维方式上,要把本职工作放在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大背景下来考虑;在工作思路上,要把科学发展观融进具体的工作目标里,及时解决妨碍科学发展观落实、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第三、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着力解决作风不严实的问题。一是作风要严。首先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自觉遵守一切规章制度。其次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工作决不敷衍塞责。二是作风要实。要实实在在地做事,做实实在在的事,脚踏实地。要干一件事,成一件事,干好一件事。与此同时,在原则问题上要敢于较真和碰硬,坚决做到对党和人民群众负责,对历史和未来负责,充分发挥局党组(班子)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四、整改措施

第一、健全完善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办法,要从源头和管理上抓好数据质量

开展统计工作的全过程,就是落实各项规程的全过程。要求全县统计工作者竭力做到专业操作流程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统一;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逐级成立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办法制度,开展定期或不定期工作巡查;建立健全对基层基础工作的检查和督促,确保统计数据质量;坚持依法统计,规范基层基础工作。依法统计,维护统计法的尊严。从源头抓好数据质量。

第二、要把思想统一到县委、政府重大决策上来,坚定信心,积极工作,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真实可靠。统计数据质量代表政府的公信力。强化经济运行分析制度,按时完成月、季经济运行分析,要加大数据的审核、查询力度,从源头上把好数据质量关。同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做好与上级业务部门的对接,争取最大限度的支持。专业处室要深入基层企业调研,指导基层围绕统计数据的客观真实开展工作,确保统计数据质量。

第三、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统计服务大局的职能作用

各级统计部门要牢固树立“为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统计工作第一要务”的理念,努力推动统计服务工作上水平、上台阶。加强统计调查的分析研究工作,充分利用统计调查数据及时撰写分析报告,增强统计服务的时效性;开展专项调查研究,增强统计服务的实用性;以敏锐的视角和超前的洞察力,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搞好分析研究,增强统计服务的超前性;要根据社会热点、工作重点和舆论焦点开展调查研究,增强统计服务的针对性;加强与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的联系,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社会效益,增强统计服务的多样性。

在继续加大统计调研和分析研究力度的基础上,力争多提供一些可供当地政府领导决策参考的精品依据。健全统计监测体系,重点加强对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宏观经济形势、经济发展方式、节能减排、固定资产投资、扩大内需、消费、价格、民生状况等问题的分析研究,提高经济预测水平,积极为党委、政府提供咨询建议。

第四、深化统计改革,不断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和科学性

统计的生命在于真实。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可信,是检验统计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也是各级统计机构的第一要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不断完善统计制度、健全工作机制。提高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广泛应用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现代统计调查技术,促进统计的改革与建设,进一步提升统计数据的科学性,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提高统计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同时加大统计普法力度,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统计法律意识,形成全社会关注、重视、支持和配合统计的良好氛围。推动县市统计工作更加依法有序开展,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第五、以科学发展观推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和统计指标体系创新

在现有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胆创新,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便捷、快速地反映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动态,为科学决策服务。

第六、着力加强基层统计部门基础建设

1、帮助解决基层统计部门经费困难的问题;2、巩固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3、加大对基层统计部门的支持,缓解统计系统工作压力。

第七、进一步加强局党组班子自身建设

着力提高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形成一支高素质、讲团结、求务实、重创新的班子队伍,对推动我市统计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抓好局党组(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全县统计科学发展的能力。通过加强学习,着重提高局党组(班子)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素质和能力。坚持民主集中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建设一个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我市统计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