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绿色农业发展趋势8篇

时间:2023-08-21 09:25:28

绿色农业发展趋势

绿色农业发展趋势篇1

前言

2017年1月5日,农业部印发了《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提出在“十三五”期间,我国要围绕强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促进农机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要达到70%,促进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为此,“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业产业方向在2017年乃至今后一定阶段,给农机行业带来的机遇与影响都是巨大的。

1 要深刻认识到发展绿色农业已势在必行

近几年来我国把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并构建了相应的政策体系,积极推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2017年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明确了工作的总要求是“以绿色发展为导向”。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的新挑战;加强农业环境治理,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让透支的资源环境得到休养生息;实施农业生产清洁化、标准化、品牌化,因地制宜推广节水、节肥等节约型农业技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等,都是绿色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2 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

财政部提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应更加注重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发挥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农业部要着力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强化绿色生态导向,首次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绿色生态导向的政策取向,“对深松整地、免耕播种、高效植保、节水灌溉、高效施肥机具和秸秆还田离田、残膜回收、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支持绿色发展的机具实行敞开补贴”,围绕发展绿色农业需求的农机给予重点倾斜支持。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

3 绿色农业影响农业机械化需求

“高效节本、绿色环保、智能安全”是今后农机技术与产品装备创新设计、研发制造、推广示范、生产作业的基本导向。一些以绿色、安全理念,可提高农业投入品和资源利用率,缓解农业资源环境压力,治理面源污染的农机化技术和装备⒅鸾コ晌农机合作社等专业用户的首选。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广清洁环保技术所需的农机作业生产服务,如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高效植保、高效施肥、节水灌溉、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离田、残膜回收等方面,这也将给农机合作社等专业用户带来新的作业服务市场。

近几年减量使用化肥、农药,农机具的市场新需求会越来越强烈,为减少玉米的生产成本,采用保护性耕作新技术是一个重要措施。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机具仍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需求空间较大。同时,适应秸秆覆盖下作业的深松机、免耕播种机、秸秆处理机等等,都有一定的市场需求。滴灌、喷灌、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装备需求市场会发力。预计2017年在继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形势下,秸秆捡拾打捆机、搂草机、秸秆归行处理机等都将保持热销势头。农机产品将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移,在大型农场、家庭农场,高端产品将更受青睐。

4 五大理念引领绿色农机

绿色是农业的本原色彩,绿色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机械装备是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的重要基础;发展绿色农业,必须要依靠绿色环保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支撑 。2017年农机行业应紧紧抓住绿色农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在绿色生产方式的道路上加快奔跑起来!

一是创新发展理念。加大精准型政策创设力度,协调农机化扶持政策体系。大力推动农机化科技创新,推动制定实施农机装备制造发展,有效推动主要环节机械由“能用”向“好用”到“想用”。同时,围绕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业信息化和“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激发各类农机发展主体活力。

二是协调发展理念。在保持发展速度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提质增效、整体提升。针对大田作物之间、各环节之间机械化不协调,深入实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科学确定主要经济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路线。

三是绿色发展理念。完善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教育和引导农机手加强机具保养和使用管理,鼓励推广符合环保标准的农业动力装备,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性能低的老旧机械。加快节水灌溉、精准施药施肥、秸秆收集处理、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等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是开放发展理念。要努力构建部门协作、机艺融合、开放发展的新格局。加强与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协作,实现作物品种、农机作业、栽培模式相互适应、深度融合,形成全程机械化体系。

五是强化共享发展理念。继续完善购机补贴、农机监理惠农等政策。积极推进农机作业市场、维修市场、流通市场健康发展,加快提高农机信息、培训、推广、监理等公共服务能力。培育壮大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专业服务组织;培养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鼓励农机合作社向新型社会化服务主体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向发展,让更多农民分享到农业机械化发展成果。

5 农机市场的新需求趋势

趋势一:向先进高效新技术,安全性、舒适性、生态性、和谐性机械发展。按照节约型农机要求,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改善农产品生产环境;大力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技术,科学控制农药使用;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促进土壤结构改善,保护生态环境,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和机械支撑。

趋势二:向舒适便捷发展,驾乘舒适、操作简捷、外观漂亮将成为农机技术的主流。

趋势三:向节约可靠发展,油耗低高效率,实现复式作业功能机具将成为市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趋势四:向大型化发展,随着农村土地集中,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与之相对应的农机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向大型化方向发展。

绿色农业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特点;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机械在研制理念上是需要利用网络化协同技术来实现的绿色设计与制造,建立高标准的数据库系统,从机械设计、制造、运输、使用等各个方面进行环境负担最小、资源利用最高的技术研制,把绿色制造技术引入农业机械行业必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我国的制造业一直是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但由干起步较晚,基础设施落后,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其主要表现有:

1. 设计方案及制造工业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完整经历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改革,传统制造工艺手法成熟,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时期也高于我国。相比工业强国的制造业技术,我国的制造业工艺粗糙,现在化水平较低,尖端技术仍在开发中。

2.制造行业的落后。工业强国经过原始资本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行业制度,在体制内的所有制造业企业都具备相应的准则,而且企业的管理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生产系统运行精确高校,生产模式更新换代的周期短。二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大都还处在摸索阶段,只有少数的企业运用了计算机管理模式,而大部分小型企业仍然处于人工管理阶段。

3.自动化生产程度低。发达国家已经普及了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自动化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等全自动机械,实现了生产自动化、集成化以及智能化。而我国仅有极少的大型企业采用柔性制造系统,大部分民间的制造企业处在刚性自动化阶段,非常依赖人工管理。

二、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特点

我国对于农业发展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促进了农业发展的进程,也同时为农业机械提供了强大的发展空间。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在传统机械生产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先进微电子、仪器等信息控制技术,综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基本环境,创造出的更适合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应用机械设备,对农业绿色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除了具备一般机械生产的共性特征与需求条件,农业机械绿色制造业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现代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具有自动化程度高,作业速度快的优势。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不断发展,为我国农业复式作业机具与专业化生产机械的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仅促进了机械制造技术的快速进步,提高自动化水平,也同时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质量等方面的提升。

2. 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具有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产效率的优势。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生产制作的过程中消耗掉大量的自然能源,并造成一定的能源再利用不足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可持续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人们关注度的不足,大量的开发生产作业产生的废气物质对周边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污染世界环境。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进一步收集和积累农业发展信息,对于肥料、农药、以及能源的使用上利用绿色环保的观念精确使用份量和时间,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减少了环境污染,在农业绿色可持续经济观念的正确引导下,更好地满足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

3. 对于现阶段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机械生产使用产生的原材料与能源的浪费。传统农业机械产品周期缺乏全局性与一致性,在使用年限后不能继续作业,废旧或者闲置设备的回收率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造成了每年均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同时废弃的农机产品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

三、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发展趋势

对于现代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来说其是从社会、经济、环境3个主要因素的系统结构出发,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和方式,实现 3 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由于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涉及科学、环境等多方领域的综合研究和发展,因此,目前还处于不断完善的情况中。

根据对我国目前以及国际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发展分析研究,其在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方面将不断的呈现出全球化、社会化、集成化、并行化、智能化以及产业化等发展趋势。随着近年来全球化市场的形成,各个国家相继制定了极为苛刻的产品环境指标,使得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将是越来越体现全球化的特征和趋势;在绿色制造涉及的立法、行政规定以及需要制定的经济政策等方面涉及大量的技术等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以形成绿色制造所需要的社会支撑系统;绿色集成制造技术和绿色集成制造系统将成为今后绿色制造研究的热点。会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另外,绿色设计与制造的决策目标体系是现有制造系统目标体系与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集成,农业机械绿色制造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参与,并且绿色设计与制造的实施将导致一批新兴产业的形成,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处理装备制造业、废弃物回收处理的服务产业、绿色产品设计与制造业以及实施绿色设计与制造的软件产业等。

四、结语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最关键时期,我们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机械制造技术。唯有跟上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潮流,做好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技术的改革,并使其得到有利的实施,才能尽快将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小,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参考文献:

[1] 刘飞,曹华军,何乃军;绿色制造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J];中国机械工程;2000 年.

[2] 李卫京,雷军武,李亚平等;机电产品的绿色制造模式及发展趋势[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7 年.

绿色农业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绿色 城镇化 发展 趋势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绿色发展”;“十”报告指出,新型“四化”发展要与生态化发展相协调;绿色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是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赢”的新型城镇发展道路。

一、绿色城镇化发展特征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实现绿色城镇化发展,绿色城镇化是城镇集约开发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应在城镇化发展中贯穿绿色,集中体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李明泽(2014)认为绿色城镇化将绿色与城镇发展相统一,在基于生态平衡下协调资源环境经济,以科技创新力为支撑,走清洁、绿色、环保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式[1]。邱江(2013)认为绿色城镇化是指城镇发展与绿色发展紧密结合,城镇经济发展与资源供应与生态环境协调,具有生态的可持续性、人的文明性、发展健康性等特征的发展模式与路径[2]。

绿色城镇化发展的特征表现在生态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健康方面。生态发展特征是以生态文明为理念趋向,利用多样化手段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不以资源环境为代价,促进城镇化中各方面协调,最终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黄安胜(2013)认为在城镇化发展中经济发展是主要任务,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发展生态生产力,实现人口适度增加,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经济,优化生产和生活环境[3]。汪成(2014)认为绿色城镇化发展必须以生态为本,做到绿色化、生态化,遵循生态发展规律,以发展生态优先为原则的绿色经济建设为中心[4]。以人为本特征是绿色城镇化的最基本内容,即让城镇化惠及所有人,让更多城乡居民享受现代文明生活。高红贵(2013)认为绿色城镇化最本质、最核心、最关键的是人的城镇化,以改善民生为目的,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提高个人素质与生活质量,全面共享城镇化的成果[5]。和谐健康特征是体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和谐健康发展,并为人们提供和谐、健康、安全的生存环境[5]。沈清基、顾贤荣(2013)认为健康性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谐性是绿色城镇化发展的结果,绿色城镇化发展要为城市及周边地区、市民与农民、工业与农业、人与其他生物等创造共生共存的和谐环境和机制[6]。

二、绿色城镇化发展趋势

国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主要侧重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可持续发展在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性、新型城镇化人文环境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型生态城镇化等方面。绿色城镇化是新的城镇发展趋向,与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与方向一致,是必需的发展道路,因此,围绕绿色城镇化发展基本特征进一步研究绿色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围绕生态发展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趋势

围绕生态发展特征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趋势表现是:发展生态生产力和产业绿色化发展,绿色城镇化要实现发展就需要利用多样化的手段发展生态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实现产业绿色化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黄安胜(2013)认为要实现绿色城镇化的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作为支撑,以生态生产力为带动,重点发展现代工业、服务业、农业、绿色建筑业等关键性产业,利用生态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循环转型,发展新型产业,促进产业和经济向城镇集聚,带动人口城镇化发展与土地城镇化发展,吸引优质劳动者向城镇聚集,提高土地利用率[3]。沈清基(2013)认为绿色城镇化发展应符合生态发展规律,使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兼顾宏观与微观发展,充分利用资源环境,通过循环可再生发展提高生态环境发展质量,通过节约来减少环境污染,维护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与补偿,不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力[6]。张百霞、康爱荣等(2015)指出要在城镇化发展中树立生态环保意识,以生态文明思维指导城镇化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打造双赢的城镇产业支撑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7]。孙久文、闫吴生(2015)通过对城镇化与产业化协同发展的研究指出城镇化发展是产业推动的结果,绿色城镇化要以绿色产业化为基础,要注重在城镇化发展中产业体系、城镇体系、产业结构和产业创新的发展,依据城镇的实际要素禀赋与优势条件,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体系,以新兴技术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并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8]。蔡梦晗、李江涛(2015)认为在绿色城镇化中离不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构建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产业族群,实现产业集中化、大型化与基地化,带动产业技术升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利用市场机制解决污染排放[9]。

(二)围绕以人为本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趋势

绿色城镇化必须坚持民本原则,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发展民生导向性的新型绿色城镇化发展,体现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城人融合”,围绕以人为本特征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创业就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绿色化,在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化方面具体表现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城市垃圾污染、城市建筑、公共教育方面绿色化发展。岳文海(2013)认为要走民生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大力推动农民工创业就业,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创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消除城乡社保制度障碍,推进城乡社保制度的整合与衔接,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全国统筹发展;加强供水、供热、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道路体系,推行绿色公共交通的发展,完善垃圾收集收运体系,共享绿色城镇化发展成果[10]。罗勇(2014)认为绿色城镇化发展应该回馈于民生领域,全方位发展社会功能,增加绿色发展底气,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与设施的均等化,鼓励与支持绿色就业[11]。叶连松(2012)认为应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提升城镇建筑绿色化,完善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保健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发展品质,铸造城市文化品牌,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和城市文明程度,还要注重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广泛参与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改善交通出行,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使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共享绿色化发展成果[12]。田文富(2015)认为人的城镇化是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要想实现绿色城镇化发展就要科学有序推进人口城镇化,推进农转市进程,通过城乡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提高人口素质,使发展成果共享、基础设施共建和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水平,充分考虑城镇居民的精神需求与审美追求,彰显城镇的人文关怀,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城镇,满足人们精神的高级需求[13]。

(三)围绕和谐健康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趋势

围绕和谐健康特征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空间布局和谐性,绿色城镇化既要实现城镇的绿色发展又要实现农村地区的绿色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还要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城市之间的和谐健康发展。田文富(2015)认为要实现和谐健康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要创新规划理念,把尊重自然与绿色低碳融入城市规划中,科学定位,以“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构建空间结构,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城镇统筹的结合点,形成结构合理、布局协调、功能互补、集约高效的现代城镇体系[14]。蔡梦晗、李江涛(2015)认为强化规划管控,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是推进绿色城镇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制定生态智慧规划,选择与城镇要素禀赋相适宜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构建发展体系,促进各区域可持续发展[10]。张波(2015)指出绿色城镇化要实现城镇体系与自然生态和谐,两者同相适应,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实现城镇与农村发展的和谐,绿色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是互为依托、不可分离的,城镇化发展必须保持和提升农村发展;实现城镇与人居环境的和谐,城镇化建设要融入自然环境[14]。曹方超(2015)认为绿色城镇化发展要实现绿色与城镇开发相协调,以绿色空间为核心进行建设,要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15]。饶毅(2015)通过绿色城镇化发展研究指出要实现和谐健康的绿色城市化建设就要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融合,注重和谐发展,在总体规划基础上挖掘中小城镇发展潜力,优化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16]。

三、结束语

绿色城镇化发展是当今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绿色城镇化发展应以生态文明为统领,以建设生态、低碳、智能、和谐的特色绿色城镇化为目标,充分发挥绿色城镇化生态发展、以人为本和和谐健康的特征,并围绕其发展特征下呈现出多方面绿色化发展,具体表现在生态生产力、绿色产业、创业就业绿色化、社会保障绿色化、基础设施绿色化、空间布局和谐性等方面,实现绿色城镇化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促进当前中国整体经济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明泽.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研究――以中证绿色城镇化指数为视角[J].社科纵横,2014,(11):49-51.

[2] 邱江.我国绿色城镇化建设探讨[J].商界论坛,2013(13):260.

[3] 黄安胜.基于“两型社会”的城镇化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4] 高红贵,汪成.生态文明绿色村庄进程中的困境及对策[J].统计与角色,2014(24):64-66.

[5] 高红贵,汪成.略论生态文明的绿色城镇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2-15.

[6] 沈清基,顾贤荣.绿色城镇化发展若干重要问题思考[J].建设科技,2013.

[7] 张百霞等.生态文明视域下河北新型城镇化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论坛,2015(3):11-14.

[8] 孙久文,闫吴生.城镇化与产业化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5(6):24-26.

[9] 蔡梦晗等.“十三五”推进绿色城镇化亟待完善五大支撑点[N].2015(5):1-2.

[10] 岳文海.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

[11] 罗勇.城镇化的绿色路径与生态指向[J].辽宁大学学报,2014(6):84-89.

[12] 叶连松.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趋势[J].环渤海经济t望,2012(1):3-13.

[13] 田文富.马克思城市观视野下“多维融合”绿色人本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5(3):288-297.

[14] 张波.绿色――坚守城镇化的命脉[J].城乡建设,2015.

绿色农业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区域经济;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

绿色壁垒已成为新时期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冲破绿色壁垒、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已成为急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一、现阶段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加速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建立在现代农业资源、生产、贸易、环境和人类消费需求变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间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生产贸易方式,是现代农业可持续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过程的总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农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是农业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村区域特色经济的必然要求。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地域间不均衡性和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时候都具有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集中和发展规模经济,减少产品与服务的转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国际间贸易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初期不具备推动所有农业产业和所有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资本、技术和其他资源,政府对农业各地区、各部门或各产业进行广泛的、大规模投资是不现实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做到地区均衡发展,因此,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也就成为客观现实。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发展地区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和贸易。

农产品绿色贸易不仅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当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制定来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一) 实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农业经济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产品贸易战略变化的历史。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阶段看,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依附阶段、自主阶段和战略阶段等三个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小,农业问题已不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农产品贸易发展看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从社会经贸发展史看,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协议谈判看,国际贸易协议谈判中,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成为国际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从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看,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抬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严重挫折。以福建农产品贸易为例,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2001 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下滑到156376 万美元,比2000 年的170041 万美元下降了8 个百分点。因此,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战略问题。

(二) 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国内农产品自身品质、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农产品产前、产中的安全卫生与过量用药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等严重影响茶叶、蔬菜、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问题。一是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少。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 %以上,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不足5 % 。二是缺乏相对完整、配套、可操作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和具体措施。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由于缺少无公害型的农用生产资料作为技术保障支撑,产品质量名不符实。三是产品检测技术与手段落后。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已有的检测技术和各种设备重点是针对产后商品的安全性检测,普遍忽视了产前、产中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检测。第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差距问题。我国现行制定的有关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等项目少,标准也相对低,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现有国家标准中,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为43 %) ,技术标准更新慢(现有国家标准中有一半应废止和急需修改) ,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第四,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保鲜技术落后,产品流通、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较单一,成熟期过分集中。初级产品直接上市多,产品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营销方式落后,如,大多数果农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储藏、冷冻、保鲜技术不过关,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保鲜剂应用影响品质;流通运输条件差,产品长途运输影响质量,产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落后;农产品地区市场结构雷同、产品缺乏特色;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等。

(三) 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 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绿色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危险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自给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并以资源消耗的增加为农业增长的基础。随着土地及其它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不断降低,使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最终难以为继。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发达国家依靠技术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标准,限制国外农产品流进本国,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才能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第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必要途径。受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的影响,随着发达地区某一阶段农业外向型绿色经济的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和不发达地区农业边际投资回报率的递增,发达地区农业投资增加最终会过渡或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的转移。

绿色农业发展趋势篇5

(1兵团第四师党校, 新疆伊宁835000;2伊犁师范学院, 新疆伊宁835000)

[摘 要] 在伊犁垦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绿色生态畜牧业、绿色生态新型工业和绿色生态服务业,形成生态环境建设和改善团场民生问题互动的体制机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通过生态产业提高职工收入,使农垦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改善成就成为当地示范的战略性任务。文章对伊犁垦区绿色产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探析并提出了发展绿色产业促进团场职工增收的六条路径。

关键词 ] 伊犁垦区;绿色产业; 问题; 探析

[基金项目]新疆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BJY028);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BJY129)。

[作者简介]张丽梅(1965-),女,新疆伊犁人,兵团第四师党校高级讲师、干训科科长,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农垦经济;王友文(1949-),男,伊犁师范学院伊犁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伊犁西部生态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张军(1970-),男,甘肃人,兵团第四师党委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1 ]。这是指导兵团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绿色产业,改善职工民生的重要战略方针。

绿色产业是指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的产业。人类进入20世纪末,在工业革命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其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付出了巨大代价。因此,绿色产业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系列主客观原因。

伊犁垦区属于生态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伊犁垦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绿色生态畜牧业、绿色生态新型工业和绿色生态服务业,形成生态环境建设和改善团场民生问题互动的体制机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通过生态产业提高职工收入,使农垦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改善成就成为当地示范的战略性任务。也是贯彻落实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关于“以建设高素质兵团队伍为重点,强化组织保障”,“发挥兵团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作用”精神的重要举措。

一、伊犁垦区绿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绿色种植业发展趋于规模化

截至到2013年末,第四师“三品一标”认证22件,绿色种植业发展趋于规模化。一是昭苏垦区的74团、75团、76团、77团四个团场被评定为国家“绿色食品春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双低油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可覆盖全部可耕地区域;二是以“伊香”、“伊河双六”为支柱的伊犁垦区米业,绿色稻米种植面积从2006年的1万余亩扩大到2011年的11.2万亩;三是61团“阿力玛里”果品、78团“伊帅”苹果、73团“金琪珊”葡萄等绿色林果业都已是团场的支柱产业,通过近几年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林果种植面积已占团场耕地面积的30%以上,基本达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状态①。

另外,部分农产品正处在绿色产品转换期或申报认证期,如66团500亩有机水稻,70团1200亩蔬菜基地、4000亩红提葡萄等。

(二)绿色生态畜牧业开始起步

截止到2013年末,伊犁垦区71团的“天香”猪肉获得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畜产品,年出栏率可达7000余头;76团获批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和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近几年,特克斯、昭苏县域的五个团场正在利用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环境和绿色草场资源进行规模化养殖,在“山区繁殖、山下育肥”思路指导下,2013年末,山区牧场存栏达到27.14万头(只),育肥出栏14.34万头(只),绿色生态畜牧业正处在起步阶段。另外,特克斯、昭苏两县在伊犁州“十二五”规划中被确定为以保护生态、发展绿色农牧产业和绿色旅游业为主的县域,这也为特克斯、昭苏县域内的五个团场持续发展绿色生态畜牧业奠定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和政策制度保证。

(三)食品工业的绿色理念强于非食品工业

2002年9月伊力特系列产品全部通过国家“绿色饮品”认证,并获得“绿色饮品”环境标志使用权; 2009年3月,兵团第四师获得绿色认证的工业产品有伊力特乳业的四种乳制品(全脂乳粉、全脂加糖乳粉、全脂奶粉、全脂甜奶粉);绿华糖业的白砂糖;2011年12月新疆伊珠葡萄酒有限公司生产的伊珠冰葡萄酒、干葡萄酒通过兵团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有机产品认证。

综上所述,伊犁垦区农垦绿色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成就明显的集中在农业种植业方面。

二、伊犁垦区绿色产业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趋势

伊犁垦区绿色产业发展呈现规模逐步扩大、效益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据统计,2013年末伊犁垦区设施农业温棚3953个,面积8931亩;其中蔬菜面积3750亩,瓜果3097亩,花卉苗木290亩,食用菌159亩,其他3190亩。目前伊犁垦区绿色种植业在垦区绿色产业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已经成为垦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和职工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以垦区米业为例:分析表1、表2数据可知:一是有机稻米品质高、售价高、利润增幅大;二是绿色稻与普通稻相比较,平均单产低15.4%,平均成本低22.8%、平均利润高9.8%,平均售价略高,但尚在大众消费的承受范围内;三是种植规模稳中略有扩大;四是“伊香”大米售价高于“双六”大米,应归因于品牌效益。从社会大众对安全食品的现实需求趋势来看,绿色、有机稻米均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从社会大众的消费水平来看,消费群体和消费市场有较大差异性,有机稻米售价仅适合国内少数高收入群体,销售市场应瞄准中亚、欧洲;绿色稻米售价适合大众消费,有稳定的市场、稳定的人群,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认知度的提升,其品质会被大众普遍认可,绿色稻米前景广阔,而且伊犁垦区的绿色稻米产业整合发展之路对于区域内的其他种养殖业也均具有借鉴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1.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体系有待完善。第四师工业强师战略之“八大板块”(伊力特板块、南岗板块、口岸板块、电力板块、金岗板块、硅产业板块、矿产板块、团企板块)的规划布局关于“绿色产业”发展的定位有待于进一步明确,立足资源优势的绿色农业产业的发展规划布局尚未成为整体布局中有机子系统。

2. 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和质量追溯系统尚未建立。特殊的水土资源环境赋予伊犁垦区颇具特色的农业发展资源禀赋,然而由于欠缺“绿色农业工程”的规划与实施,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也比较缓慢,特色农产品生产管理总体水平跟不上农垦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无公害和绿色产品标准没有全面推开,质量追溯系统还没有建立,产品质量安全无法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截至2012年末,唯有68团“伊香”大米国家质量追溯系统正式建立实施,垦区范围内尚无一家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

3. 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有待延长。伊犁垦区农林果蓄产品在加工、分级、包装、储藏、保鲜方面手段仍然落后,规模和能力偏小,上市产品大多属于初级产品;工业产品也多以工业原料型产品投放市场,成为内地大企业的原料供给地。这两种情形的结果是一致的——产品附加值不高,这也是伊犁垦区绿色产业化程度不高的瓶颈问题。

4. 品牌建设统筹合作机制尚未形成。截至到2013年底,伊犁垦区农垦系统注册品牌有53件,其中苹果的主打品牌有“阿力玛里”(61团)、“天伊”(61团)、“伊帅”(78团),葡萄的主打品牌有“伊珠”(70团)、“金琪珊”(73团)、“可可达拉”(64团)、“伊都园”(67团)。由于尚未建立兼顾各方利益的合作机制,导致各品牌产品生产、销售各自为政,无序竞争。

5. 以绿色产业为中心的人才与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做好绿色产业生产示范区标准化建设项目,推广应用新的农业科技,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品牌化,关键在人,但垦区缺乏农业标准化管理人员、专业人员、研究人员,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的标准化意识及科技素质有待提高。同时,农垦绿色产业发展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财力有限,绿色产业发展资金紧缺,造成基地建设、品种改良、良种繁育、储藏保鲜、社会化服务体系、信息体系建设滞后于绿色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另一方面团场的职工收入水平还相对较低,对农垦绿色产业发展的投入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目标的实现。

6.缺乏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的顶层设计,沿边境口岸优势没有得以充分发挥。霍尔果斯口岸是中国西部综合运量最大、自然环境最好、功能最为齐全的国家一类公路、铁路两用口岸,与都拉塔口岸一起形成了向中亚、俄罗斯开放的扇形态势,但从伊犁州到兵团第四师均没有针对如何利用边境口岸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做出顶层设计,没有搭建起域内绿色农产品走出国门的绿色通道。截止到2013年,区域内尚无一家标准化外向型农产品基地。毗邻边境口岸,面对中亚俄罗斯巨大市场需求,却因缺少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农产品和食品而望洋兴叹。

三、发展伊犁垦区绿色产业的对策

(一)完善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体系

一要通过产业化使农林畜产品资源达到相当的数量和规模,再通过资源就地精深加工以充分提高商品的产值和附加值,打响“伊犁垦区农垦绿色食品”这张牌,并倾力拓展国内外市场;二要瞄准市场大力发展饮料(酒、葡萄汁、果汁)制造产业集群、干鲜果品等经济林果种植及其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三要有选择地发展外向型高品质高附加值、多样化绿色畜产品、果蔬产业集群等,坚持发展5-20年的时间,通过聚集要素、整合资源等方式,可持续培育和发展,使绿色食品工业为重点的绿色产业集群,成为伊犁垦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主导产业。这是推进伊犁垦区新型工业化、实现富民强师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最佳选择。

(二)创新发展思路,建立绿色农业发展新机制

一要有新思维,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走农产品深加工之路,以精深加工带动农业发展;用品质优势弥补规模劣势,伊犁垦区气候多样性、农作物多元化、特色化、中微化,相较于规模效益而言,特色这一优势更为凸显。二要有新定位,依托伊犁垦区自然环境的绿色性、农作物多样化、特色化优势,优先发展绿色农业,适度发展有机农业。三要有新目标,围绕“履行生态卫士职责、繁荣伊犁垦区经济、维护伊犁社会稳定”的基本目标,突出抓好“三精产业”,即精细化绿色种植业、精品化绿色畜牧业和精深化绿色食品加工业。四要有新方法,改变以往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做法,从基地建设到龙头企业、从市场开发到配套服务,实行一个产业制定一个发展规划、培植一批龙头企业、推广一套适用技术、明确一套扶植办法;坚持科学导向,采取“三维度”考评办法,一看绿色、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和质量,二看加工企业的发展数量、规模、质量和效益,三看对经济增长、财政收入、社会就业的贡献。

(三)抓紧落实绿色农业区划工作

规划的制定要根据各团的不同特点,重点围绕绿色农业“确保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确定绿色农业区划发展重点,加快构建规模大、带动面广,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向型的绿色龙头企业群。农区要重点围绕粮食和畜产品等大宗绿色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发展龙头企业。牧区半牧区要发挥绿色畜牧业的生产优势,重点发展以加工和经营畜产品为主的绿色龙头企业。城市郊区要面向城市需求,重点发展以加工和经营绿色蔬菜、乳品、肉类、水产品等为主的龙头企业。边境地区要以出口创汇为目标,重点建设外向型的加工和市场营销绿色龙头企业。

(四)积极稳妥地推进绿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根据伊犁垦区绿色产业发展情况,建议按照“一团一品”(或二品)的基本原则,参照国家绿色农产品生产标准,创建以下农垦绿色农业示范基地:“阿力玛里”树上干杏生产加工示范基地(61团);“伊河双六”有机稻米生产加工示范基地(66团);“伊香”绿色稻米生产加工示范基地(68团);“益群”绿色设施蔬菜生产加工示范基地(70团);“伊珠”露地鲜食葡萄、酒葡萄生产加工示范基地(70团);“金琪珊”有机鲜食葡萄生产加工示范基地(设施农业,73团);“伊帅”苹果生产加工示范基地(78团);“格登山”有机蓄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76团)。

(五)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充分利用口岸大力开拓中亚市场,提高外向型绿色农产品的附加值。以霍尔果斯为轴心,与都拉塔口岸形成向中亚市场的扇形开放态势,利用口岸功能,借助政策平台,发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互补优势,各口岸辐射区都应该抓紧发展绿色农产品包装出口和深加工出口产业,如霍尔果斯口岸辐射区(霍新尼垦区)和都拉塔口岸辐射区(查伊垦区)应发展地上蔬菜、地产水果和草原畜肉、木扎尔特口岸辐射区(巩特昭苏垦区)应发展地下绿色蔬菜、地产水果和草原畜肉等绿色农产品包装出口和深加工出口产业,精加工、精包装地产特色出口农产品,从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62团建立贸易信息流平台、物流集散中心和大型货物交易市场。

充分利用新亚欧大陆桥国内铁路交通大动脉,积极拓展国内绿色产品市场,提高伊犁农垦绿色产品在东、中部地区市场占有率。本着走名、优、特、精的发展思路,通过项目带动首先打造在中东部地区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新疆、全国知名品牌,如“伊力特”酒业、“伊珠”干红葡萄酒、“伊帕尔汗”薰衣草精油、“伊香”稻米等四大优质绿色产品,提升品牌形象,在产品拓展、加工、包装和市场细分及营销上下功夫,倾力开拓“四伊”在中东部地区市场空间;其次发展具有区域特色、规模较小或刚刚起步有比较优势的绿色农产品,如绿色果品、草原绿色畜肉、乳制品、蜂产品、马铃薯、大蒜产品深加工企业以及特色水果包装加工企业,在品质和规模上下功夫,做优继而做大,建立品牌向内闯中东部市场,向外拓中亚、欧洲市场。

(六)加强制度创新,为发展绿色农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 加强绿色农业的相关标准、管理、监督体系和质量追溯机制建设,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规和制度保障;切实落实基地组织管理体系、生产管理体系、农业投入品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产业化经营体系等各项管理制度,全力推进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的实施,以实现环境、品种、农业投入品、生产、流通、市场等全过程标准化管理。

2. 制订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倾斜和税收、费用减免等保护、扶持和鼓励绿色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引导绿色农业的健康发展。

3. 建立人才成长、优化机制。优化软硬环境,集聚人才;加强各类培训,培养人才;搭建发展平台,用好人才;完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4. 加强农垦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规范品牌主打方向,提升品牌知名度和产品价值。鉴于伊犁垦区香料资源与品牌整合的成功范例,以及米业整合的良好态势,进一步加大垦区绿色食品品牌整合力度,宣传和打响“中亚第一绿色稻米”的牌子。

综上所述,有发展绿色产业的顶层设计,有发展绿色农业的目标定位,有依托优势整合资源的思路和措施,有确保绿色产业良性发展制度机制,发展绿色产业促进团场职工增收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同时对伊犁农业板块经济的发展具有低成本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8.

[2]张昌勇.我国绿色产业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D].武汉理工大学,2011.

[3]焦子伟,郭岩彬,孟凡乔,王开勇,吴文良.经济欠发达区绿色产业发展战略——以新疆伊犁河谷地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02):17-21.

[4]刘贵,王晓光,冯福忠.发展绿色农业的意义与途径[J].现代农业,2010,(06):118.

[5]董淑芬.培育我国绿色消费模式的对策与建议[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01):187-190.

[6]卢良恕.绿色农业是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J].甘肃农业,2007,(06):8.

[7]袁慧湘,甄洪飞.利用环境优势发展绿色农业[J].科技资讯,2006,(14):7.

[8]张春梅.基于利益相关角度分析绿色农业发展机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1):29-30.

[9] 胡江川,胡国强.廊坊市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4):364-365.

[10]李学军.在中国共产党农四师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Z].2011-10-9.

绿色农业发展趋势篇6

此次博览会是国内首次举办的以绿色农药为主题的展览,云集了众多相关农药生产企业,不少企业都带来了各自的“拳头”产品。在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的展位上,“正业海岛素”这一主打产品格外醒目。公司市场部部长刘敏表示,这是一种取自于虾壳、蟹壳的新型植物诱导免疫抗病生物农药,可以激发植物自身的免疫能力,堪称是“植物疫苗”。公司经过六年的基础研发,今年正式在全国40多个县做示范推广,今年的销售额达到了2000万元,明年计划翻一番。“绿色农药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现在国家也在大力提倡,随着推广力度不断加大,绿色农药肯定会成为一种主流。”刘敏说。

大北农集团绿色农华公司服务总监徐万涛也表示,随着社会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国家政策对发展绿色农药也很支持,降低了登记费用和门槛。农药行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绿色农药将由10%提高到30%,生物农药的产业政策也将要出台,大环境对发展绿色农药非常有利,不少企业都在慢慢向此转型。

“虽然目前市场上对生物农药认可度还不高,但随着土地流转的不断推进,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比较高的种植大户和合作社都会成为我们的重点客户。像我们的产品多抗霉素今年比去年增长了30%,目前生物农药占公司销售额的30%~40%,明后年肯定要占到50%以上。”徐万涛认为,生物农药对技术服务的要求比较高,产品加服务是核心价值所在。发展生物农药可以是国内公司未来自主创新与国外公司抗衡的一个切入点。

北京三浦百草绿色植物制剂有限公司是较早进入生物制剂领域的企业,公司90%的产品都是绿色农药。“我们把生物农药作为未来导向型的产业去做。现在一些老的化工企业正在收购小的生物制剂企业,也逐步向这一市场靠拢。目前农业种植结构和农药产品结构正处于变革期,国内生物制剂上升的空间很大。”公司市场部经理刘兴飞表示,以前公司的生物农药产品在国内销售并不是很好,主要以做出口为主,近年来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

绿色农业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内蒙古 绿色资源 开发利用 绿色品牌 群落

内蒙古地区发展的目标定位及路径选择

关于在西部大开发中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目前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种着重于加快内蒙地区的发展速度,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另一种着重于缩小东西部的差距。

内蒙地区的发展应从实际出发,考虑到由于在生态建设上投入不足,发展滞后下的生态恶化以及贫困等问题,并面临着产品结构、技术开发、产品技术含量、市场环境、投融资环境、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多种难题,结合内蒙古的绿色资源优势,以及人才、技术、资金方面的制约,为配合内蒙古绿色经济发展战略,更好地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应尽快构筑绿色品牌群落,从而使绿色资源的有序利用、合理开发、与绿色品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相互协调、共同促进,达到农牧民增收、缩小与东部的差距之目的。

构筑内蒙古的绿色品牌群落,是利用内蒙古绿色资源优势,以绿色品牌的发展为突破口,以构筑绿色品牌群落为战略重点,以全面提升内蒙古地区企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将农牧民增收、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相结合,使内蒙地区的绿色品牌形成群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使内蒙地区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构筑绿色品牌群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必要性

尽快提高农牧民收入的需要 提高农牧民的收入,一般有以下途径:一是通过周边城市的发展来吸收农村、牧区的过剩劳动力,它取决于城市工业的发展速度、城市与农村的规模与技术进步,这条途径现在在内蒙地区很难行得通;二是提高农牧业的生产力水平或根据市场调整农牧业的产品结构。内蒙地区有生产绿色天然产品的优势,农牧产品很容易造就成绿色品牌,随着绿色消费的市场逐渐扩大,绿色产品具有明显的市场和价格优势,这是农牧民收入迅速提高的市场基础。

治理环境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 长期以来,内蒙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极大地制约着内蒙古经济和社会发展。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土地利用粗放,土壤贫瘠,退化严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现象仍在继续;草场退化且已出现危机;许多珍稀物种濒于灭绝。从长远来看,绿色产品、绿色品牌的发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

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 内蒙地区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以农牧业数量型的增长方式为主。重工业属“超常发育”的产物,以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为主,大部分技术落后,效率低下。基础薄弱的农牧业、轻工业一直举步维艰,而第三产业严重落后。通过绿色经济的发展,绿色品牌的形成,以绿色食品带动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以绿色品牌群落的形成来开拓市场,籍此来推动重工业体系的改造、第三产业的发展。

应对入市后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环境 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内蒙古经济发展战略一定要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内蒙地区的发展要立足于世界市场。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加强及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加强,许多国家纷纷实行绿色贸易,筑起绿色壁垒;同时,消费者出于健康和环保的考虑,也普遍购买绿色产品。因此,发展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品牌,有利于打破绿色壁垒,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可行性

绿色消费趋向越来越明显,绿色产品的市场越来越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逐渐从温饱型转向健康型,渴望绿色,购买绿色消费品已逐渐成为广大消费者的一种消费理念。我国绿色消费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还处在起步阶段,各地的发展和企业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和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无公害的绿色产品已成为人们消费的首选。

内蒙古的资源比较优势 内蒙古发展绿色产品,构筑绿色品牌群落,拥有相当多的潜在发展优势。内蒙地区拥有广袤的土地面积,地价相对便宜;一些重要的农林牧产品在内蒙地区也有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内蒙地区又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中国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许多人文自然景观,宜人生态休闲环境和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等。而且内蒙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工业化程度较低,三废污染也轻,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也较少,内蒙地区的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这些都为绿色产品的发展,绿色品牌的形成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各地名牌战略的实施,是构筑绿色品牌群落的坚实基础 内蒙古各盟市针对本地大多数产品档次较低、技术含量不高、更新换代缓慢的严酷现实,都在有重点地扶持一批“名、优、特”产品,各地纷纷出现以名牌产品为核心组建的企业集团,其企业发展战略多以充分利用绿色资源,创建绿色品牌为起点,这将使绿色品牌群落尽快形成,从而整合当地资源,形成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构筑绿色品牌群落的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指导思想

以“十五”规划、“西部大开发”等宏观政策为依据,综合考虑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因素,从内蒙地区的实际出发,以全面提升内蒙地区企业整体竞争力、切实提高当地农牧民生活水平、促进当地经济良性发展为目标,将内蒙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增强当地企业核心竞争力相结合,以绿色品牌为突破口,形成绿色品牌群落,增强整体竞争力,进而使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本思路

贯穿生态建设与农牧民增收并重的战略思想。高度重视资源转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立足农牧业,结合绿色品牌优势,促进绿色资源的合理利用。

发挥绿色资源优势,形成特色经济,创建绿色品牌群落,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整合。

构筑绿色品牌群落的几种思路

合理开发绿色资源,发展绿色产品,构建绿色品牌群落。立足我区绿色资源优势,合理开发绿色资源,发展绿色产品,构建绿色品牌群落,是实现内蒙古经济结构调整,创建特色产业,提高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同时加快无公害农牧产品的发展,提高农牧产品的安全性,通过市场营销等手段,创建绿色品牌,从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培养和利用强势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品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建设。近年来,农牧业产业化正逐步构成内蒙古特色产业,内蒙古的绿色产品也绝大部分是农畜产品。其发展的实践证明,这一特色产业是实现农牧业规模经营和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进入市场的切实有效的途径。

对生态脆弱地区通过生态环境建设,开发绿色产品,带动绿色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绿色品牌,进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此模式可在环保、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效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较大;可以使落后地区迅速获得发展资金,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此模式的实施,其社会发展意义是极其长远的,可以使党的富民政策、共同富裕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构筑绿色品牌群落的保障条件

合理规划农畜产品和绿色产业开发区

农畜产品和绿色产业开发区要以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为依托,继续加强农田草牧场基本建设,积极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以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为切入点,大力发展以绿色品牌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业。尽快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和绿色产业开发区、能源和原材料产业开发区、稀土科研和生产开发区。通过“三区”建设实现资源转换、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力争把内蒙古建成我国最重要的“绿色之乡”、“能源之谷”、“稀土之都”,进而形成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实施生物高技术工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内蒙古有丰富的地产植物资源,麻黄、甘草、党参、沙棘、枸杞、苁蓉等,特色明显,优势突出,还有丰富的动物骨脏资源,要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利用生物制药技术,加快开发具有内蒙古优势的中蒙特色生化药品、新兴特效药品和保健药品。通过对本地区的垄断性资源开发利用,控制产品链的源头,实现对下游产品的制约,来获取资源开发利用的比较效益。

实施草原文化旅游工程

辽阔的草原、浩瀚的沙漠、奇异的原始森林、绚丽的文物古迹、浓郁的民族风情,为发展内蒙古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要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以及加入WTO的良好机遇,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内蒙古经济新的增长点。

实施产业调整援助政策

实行绿色经济发展战略后,内蒙地区一些行业将退出生产领域,但这些企业如果仅靠自身的努力,彻底摆脱困境是十分困难的。对于这类企业的退出,当地政府应尽快制定实施有关产业调整援助政策,给予必要的援助。首先,应认真做好退出产业的调查研究及规划工作,使企业的退出有序进行。其次,政府要给予必要的资金以及其他方面的较多支持,对结构调整引起的诸如失业等问题,政府应制定特定的再就业计划和相应的资金支持,从而使当地经济能够良性发展。

大力开发绿色产品,强化绿色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绿色产品包括可直接改善生态环境的产品,及可减少对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实际或潜在损害的产品。在对环境的末端治理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从技术创新、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到产品包装等各环节、全过程着手,来开发能减少乃至防止污染和环境破坏的绿色产品,绿色产品的开发是保证形成绿色品牌群落的关键性、战略性问题。

实施绿色企业形象战略,打造西部地区绿色品牌

企业形象是企业综合素质的表征和反映,也是影响消费者对企业产品价值衡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实施绿色营销,不仅要从策略层次上考虑营销组合诸因素的“绿化”问题,更要从战略层次上综合考虑企业的整体“绿化”,即构架绿色企业文化、树立绿色企业形象,以使绿色品牌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

强化绿色品牌理念,为绿色品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进一步使绿色品牌的观念深入人心,从政府的指导思想到企业的具体营销过程,始终坚持绿色理念。此外,国家可以成立专门机构,对环保与生态实行统一的归口管理,把环境目标责任制与经济目标责任制合为一体,以绿色国民生产总值考核政绩并把这一指标下放企业。另外,应充分发挥现有综合部门的职能,对产品市场进行分析、预测,为生产者、经营者提供丰富、准确、有使用价值的信息资源和必要的产前、产中、产后咨询服务,组织各方面专家和科研单位,立足绿色资源、产品优势,研究开发适合的绿色产品,使绿色品牌更具优势。

参考资料

1.冉隆德,试论西部产业面对经济全球化WTO的挑战[J],生态经济,2001(12)

2.简新华,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

绿色农业发展趋势篇8

在环境保护的压力下,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保护手段登上了国际舞台。绿色贸易壁垒不仅加大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削弱了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国际上的优势,而且增加了农产品生产成本。因此,在当今新的世界贸易形势下,探讨如何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限制,对推动我国农产品贸易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一)贸易逆差常态化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迅速,而且从2004年开始出现了贸易逆差。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继续保持出口的优势地位,粮棉油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大幅下降。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农产品的供需情况呈现刚性矛盾的状况,农产品逆差常态化。

(二)市场结构趋于合理

2011 年,我国在美国等新兴市场出口份额增加,出口市场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不仅有利于规避贸易壁垒,而且降低了出口风险。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一)负面影响

1、加剧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

发达国家制定的绿色贸易壁垒通常是根据自己国家的技术、环保标准,发展中国家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发达国家的产品会轻而易举的进入发展中国家,反过来,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却很难进入发达国家,这严重加剧了国际间贸易摩擦。

2、降低了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低、价格便宜是其主要的竞争优势。然而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使出口商品的研制开发成本、生产成本、包装成本、流通成本、认证检验成本等开支大大提高,使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丧失殆尽。

(二)正面影响

1、有利于绿色产业的发展

在绿色贸易壁垒的刺激下,农民提高绿色意识,努力适应国际标准的要求,这就有利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绿色化将使人们彻底改变传统的生产观念和消费观念,从而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2、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

严格而适度的环境标准可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使用清洁生产技术,要求贸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将环境成本内部化,合理的、适度的绿色壁垒措施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

3、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

农民为了提高自己农产品的竞争力,势必会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企业为了使出口产品与国际标准接轨,也势必会提高产品环保性能,这就刺激了农民、企业的环保意识。

三、我国农产品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原因

1.贸易保护主义

由H-O定理可知,一个国家应该出口该国充裕要素密集的产品,我国的农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作用不断弱化,各国为了自身利益开始寻求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为国际贸易设置了新的非关税壁垒。

2.国际社会的关注与日俱增。

世界各国通过参与国际公约、国际环保组织,制定了新的环保制度和标准。

这体现在贸易上即是对来自其他国家的产品及服务设置绿色障碍,限制进口,从而形成事实上的壁垒。

3.国际上有关条款的缺陷

发达国家利用其先进的技术水平制定各种标准,不断实施新的强制性规定,这些标准的的实施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强歧视性。

(二)国内原因

1.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面临水资源浪费严重、耕地资源紧缺等严重问题。农业生产自身污染、农村生活污染还相当严重,工业污染、城市污染继续向农村转移。2.相关农产品体系建设滞后。

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认证体系和检验检疫标准体系落后,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同时受资金和技术等条件制约,农产品生产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较低。

3.环保法律规范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

我国环保法律法规不健全,致使很多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在我国建立,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环境污染的程度,增加了我国的环境负担。

四、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需要合理分布检验检测机构并分配仪器设备,可考虑实行资源整合和仪器设备共享。建立健全人员培训、考核、奖励和流通体制,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人才培养计划。

(二)改善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优化出口结构,由低附加值的传统农产品向科技含量高的名优农产品出口转变,加大有机和绿色产品的生产投入,实现农业产业价值链升级,进一步优化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经营模式。

(三)提高农业生产者素质。

一方面要抵制发达国家制定的不合理绿色贸易壁垒相关规范,另一方面加大绿色生产宣传力度,提倡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的思想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四)开展农产品贸易的国际和区域合作。

由于国际绿色贸易的相关标准均由发达国家来制定,从而使我国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谈判,增进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建立共同的利益联盟。

(五)完善农产品信息服务。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广泛收集欧美日韩等国标准和环境保护要求,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预测未来发展方向并及时把相关信息传递给企业,进而增加农产品竞争力。

http://

参考文献:

[1]我国如何应对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杨培源,价格月刊,2012/05

[2]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刘冲宇,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0

[3]浅析我国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及应对策略,钟葳,经济观察,2011/11

[4] 中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分析,曹颖杰,人民论坛,2012/26

作者简介:邸烁冉(1985-),女,河北滦南人,共青团滦南县委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