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统计学的前景分析8篇

时间:2023-08-21 09:25:28

统计学的前景分析

统计学的前景分析篇1

【关键词】旅游 流量超限 手机话单 采样分析 决策

1 前言

1.1 各景区节假日期间持续爆满

2012年9月30日-10月7日中秋、国庆节长假期间,全国纳入监测的119个直报景区点共接待游客3424.56万人次,同比增长20.96%;旅游收入17.65亿元,同比增长24.96%。9月29日至10月6日,民航全国累计共发送55926班次,运送旅客人数760.71万人次;铁路全国累计共发送旅客6095万人次,同比增长9.4%。各地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超过最佳接待量1倍以上。其中,南京中山陵为最佳接待量10倍,厦门鼓浪屿、敦煌莫高窟为最佳接待量8倍,北京故宫、山西平遥古城为最佳接待量5倍,宁波溪口景区、湖南衡山为最佳接待量4倍。

自驾车旅游异常火爆。2012年的中秋、国庆假期,是国务院出台小型客车免收高速公路费政策执行的第一个长假,自驾游成为今年黄金周一大亮点,很多地方甚至呈现井喷之势。上海主要高速公路道口进、出沪客车数分别为83.59万辆次、116.56万辆次,分别同比增长41.27%、71.41%;辽宁自驾游车辆比去年同期增长80%左右;贵州自驾车游客占接待总人数的55%,其中4A级以上景区自驾车游客比重均超过70%。

国内热点景区持续爆满,纷纷迎来史上最热“黄金周”。 故宫博物院仅10月2日一天就接待游客数超18万人次,创造了历年接待游客最高值;四川省九寨沟、黄龙等21个传统景区(点)共接待游客234.4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增长17.95 %;湖北各旅游景区10月2日-4日先后迎来旅游接待最高峰。

1.2 政策导向

2012年8月27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旅游法草案对旅游安全作出一系列相关规定,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负责旅游安全工作,景区实行旅游者流量控制制度。草案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将旅游应急管理纳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制订应急预案,建立旅游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采取措施开展救援,并协助旅游者返回出发地或者旅游者指定的合理地点。而景区实行旅游者流量控制制度,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接待旅游者。旅游者可能达到或者超过最大承载量时,景区应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景区和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旅游者应当予以配合。

草案同时规定,旅游经营者应当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资质,严格执行有关标准、安全技术规范以及消防的有关规定,制定旅游者安全保护制度和应急预案。

《旅游法(草案)》进行二次审议中全国人大法律委、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建议增加规定:景区应当公布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并可以采取门票预约等方式,对景区接待旅游者的数量进行控制。

2 系统建设思路

2.1 基础数据源

通过实施采集运营核心交换机上的用户话单数据,包括通话话单、短信话单、VLR话单,尽可能高频次的获取用户位置信息,提高游客采样的精准度。

2.2 分析处理

对清洗后的基础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了解游客的行为特征,为旅游局提供多方面的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

2.3 提前预防

为景区提供游客人流量预警阀值,一旦人流量超出阀值,自动触发分流短信,为游客提供景区的实况信息,确保旅游活动质量;同时也为景区提供应急短信发送功能,避免景区发生安全事故后出现拥挤踩踏事件发生。

3 业务功能分析设计

3.1 功能架构图

如图1所示。

3.2 业务功能设计

3.2.1 游客行为分析

(1)景区概况总揽。提供本地所有景区的实况预览,包括游客数量和景区人流量情况(通过地图上的景区范围的颜色表示)。

(2)所有景区接待统计。提供本地所有景区的游客数量统计,可按照本地游客、外地游客、所有游客统计,也按照年、月、日统计;提供多样化的展示方式如柱状图、饼状图、曲线图、数据列表。

(3)单个景区接待统计。统计各个景区某段时间内的游客数量,可按年、季度、月、天统计,游客可按全部游客、外地游客、本地游客分别统计,可同比显示去年同期的统计。

(4)景区平均逗留时间统计。统计本地所有景区的游客平均逗留时间,可按年、季度、月、天统计,游客可按全部游客、外地游客、本地游客分别统计。

(5)游客旅游天数统计。统计所有外地游客的旅游天数,可按年、季度、月、天统计,具体包括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四日游、多日游,可同比显示去年同期的统计。

(6)游客来源地统计。针对本地所有外地游客,按照来源地进行统计游客数量,可按年、季度月统计。

(7)景区游客排行统计。根据本地所有景区的游客数量进行统计排行。

(8)景区游客来源地统计。针对各个景区,按照来源地进行统计游客数量,可按年、季度、月、天统计。

(9)景区新增游客统计。统计各个景区在每个小时内新增的游客数量,可选择经典和日期查询。游客可按全部游客、外地游客、本地游客分别统计,可同比显示去年同期的统计。

(10)景区实时流量统计。统计显示各个景区在整点时间的实时在园游客数量,可选择经典和日期查询,可同比显示去年同期的统计。

3.2.2 数据维护

数据维护功能包括:小区信息配置、景区信息配置、景区范围绘制等。

3.2.3 景区短信发送

该功能包括预警短信发送、应急短信发送。

4 系统详细设计

4.1 系统架构说明

游客采样分析系统主要用于支撑旅游主管部门的旅游资源状况分析、游客属性和行为分析及应急预警等业务需求。从总体架构来看,整个系统分为两个层面,底层是电信网络数据采集层,使用电信业务的游客,在发生通信行为时,系统将采集用户的位置信息,并存储在移动网络数据库中。系统的另一层面是移动数据分析层和展示层,游客采样分析系统,对移动网络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将分析结果存储在分析结果数据库中,最终用户通过B/S结构的web系统,登陆访问,获取最终的展示结果。

4.2 系统运行环境说明

系统架构在基于Java EE规范之上,采用Java语言开发。为了减低投入运营的成本后台应用服务器的系统框架采用Redhat Linux+JDK6 + Apache2.0 + Tomcat6 ;用户端采用基于web访问的方式进行管理和配置。

(1)操作系统:RHEL 6。

(2)遵循标准:HTTP、SOAP、REST、Socket 7。

(3)数据协议:JSON、BJSON、XML。

(4)Web服务器及中间件:Nginx 、Apache Tomcat。

(5)缓存:采用memcached分布式缓存系统。

(6)数据库:Oracle 11g。

(7)开发工具:Eclipse IDE、Power Designer、PL/SQL Developer。

(8)系统结构:多层分布式B/S架构。

(9)表示层:使用Struts2 MVC框架。

(10)业务逻辑层:使用Spring3管理业务逻辑,实现依赖注入和面向切面编程。

(11)持久层:采用Hibernate 3、JPA等持久化框架。

(12)Ajax:采用jQuery等JS库优化用户体验。

4.3 系统组网方案

为保证大网话单数据安全,系统通过三道防火墙,不同服务器部署在不同网络上,物理上进行隔离,确保数据安全:

(1)大网话单数据经加密处理后,通过第一道防火墙,提供给系统的数据采集及数据处理服务器,采集服务器进行接收处理后,保存到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中;

(2)数据库服务器通过第二道防火墙提供给系统的WEB应用服务器访问;

(3)WEB应用服务器通过第三道防火墙(出口),统一给短信网关、 合作伙伴等提供各类服务。

5 系统接口设计

5.1 提供给外系统接口

5.1.1 游客行为分析对外接口

将游客采样分析的统计结果按照汇聚平台提供的“接口规范”提供给汇聚平台。

5.1.2 短信发送数量统计接口

将平台短信发送数量结果按照汇聚平台提供的“接口规范”提供给汇聚平台。

5.1.3 短信行业网关接口

实现系统的短信发送接口联调。

5.2 与周边系统的接口

移动网络数据获取接口,实现从大网网络话单数据中心实时获取话单数据。

5.2.1 动态数据需求

(1)基础数据要求。提供运营核心交换机的用户话单数据,包括如下:

a. 通话话单:用户号码(Msisdn)、用户当前位置(lac+cell)、通话时间

b. 短信话单:用户号码(Msisdn)、用户当前位置(lac+cell)、短信时间;

c. VLR话单:用户号码(servedMSISDN)、更新前用户位置(oldLocation)、更新后用户位置(newLocation)、更新时间(updateTime)

(2)频度需求。根据核心交换机确定,建议一分钟发送一次话单。

(3)接口方式。接口说明:该接口是指运营商将用户话单数据传输至我们系统的采集服务器。

考虑每次传输的数量相当大,接口方式建议:ftp server,核心交换机网管中心定时发送话单文件。

系统也可定制开发接口主动获取数据。

5.2.2 静态数据需求

(1)基站信息:基站名称、基站cell id、基站位置(可选)。

(2)号段信息:号码前缀、号段对应地区。

(3)导入方式:Excel表格导入。

6 结束语

本系统旨在为景区管理者提供实时流量监控、客流预警、客源地分析等功能,以满足旅游管理需求,为旅游运营管理的措施、政策等提供决策支持定量分析,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系统的实施对未来在全省乃至全国大规模的建设可以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汪纯孝,温碧燕,姜彩芬.服务质量、消费价值、旅客满意感与行为意向[J].南开管理评论,2001(06).

[2]汪纯孝,温碧燕,姜彩芬.顾客的服务消费经历与行为意向的实证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3]何玉荣,张鑫.体验旅游时代导游服务效果的实证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1(01).

[4]许丽君,江可申.基于合同与感知导游服务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1).

作者简介

林剑武(1979-),男,福建省长泰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中邮科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福州中级工程师。从事通信软件研发研究。

统计学的前景分析篇2

“数字地球”是空间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概念。“数字地球”的构想是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提出的,其实质是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库与计算机构成的数字化地理虚拟系统,目的是使人们能够通过数字化信息网络,自由地链接、调用地理信息。“数字地球”的核心是3S集成技术。3S包括GPS、RS和GIS。GPS即全球定位系统,可通过坐标系统进行全天候精确定位、定性和定时,在导航、测绘、军事、农业、考古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RS即遥感技术,各类卫星遥感能够全天候对地表实时监测,深入、准确地监测地表景观的状态。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各类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集成数据库平台,能够进行各类空间分析、演变分析与三维成像。GIS、RS与GPS所采用的数据格式具有共通性,能够达到无缝连接,极大地拓展了风景园林中分析、规划与设计的一体化能力。

二、空间信息技术促进风景园林专业技能变革

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大幅促进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技能的变革。主要的变化包括空间数据、景观的监测与分析、工作效率化方面。风景园林研究、规划和设计均涉及各类空间数据。对于规划设计人员来说,获取、处理有效的数据是重要的专业技能。针对基础数据内容庞杂、种类繁多且尺度不一的特点,我国已经着手建设地图数据库、测绘档案等数据基础设施。各类商业遥感影像也是重要的数据源,可以根据用户要求有针对性的调取。规划设计人员能够在GIS平台上,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准确地掌握基地的地表状况,提高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貌景观进行广域、实时、高精度的监测,并通过GIS进行定量化分析;通过RS和GIS技术,规划师可以定量地掌握绿地植被分布状态,在GIS中可以进行时间序列演变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热岛分析、空间分析(包括网络分析、可达性分析、叠加分析等)、景观指数分析等,为绿地规划、城乡与区域规划提供基本的依据。引入数字技术能够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空间数字信息技术,尤其是3S集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促进了数据与软件的无缝兼容,推动了园林设计的自动化进程。设计自动化包括办公流程自动化、数据采集自动化、输入输出自动化、分析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办公电子设备与软件集成化发展提高了数据传输与处理的效率,国家大力推动的数据标准化与共享化也有力提升了规划设计人员采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

(一)加强对空间数据的理解

风景园林专业的规划设计课程涉及到空间数据的处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实际上是围绕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分析而展开的。目前学生普遍缺乏对空间数据的理解,对于空间数据的基本属性、数据的格式与转换、数据的来源缺少科学的认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入掌握各类空间数据的特征、理解数据的含义和表达、了解数据的来源途径和获取方法,熟练运用不同的空间数据格式转换技能,为识别有效数据、处理数据奠定基础。

(二)掌握空间数据的获取能力

空间数据来源广泛、质量混杂,初学者往往难以理清数据的来源渠道。比如有学生在课题中利用遥感图像进行绿化地解析,所采用的数据为网络下载的栅格数据,这类数据失真性较大,并不能用于绿地定量研究。出现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了解有效数据的获取途径。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国际、国家和省市等相关机构和商业公司的各类空间数据范围及其特性,以及这些数据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用途,使学生具有识别有效数据,掌握有效数据获取途径的能力。

(三)掌握基本的空间分析方法

深入、正确的空间分析是获得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的前提,也是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调整的基础。因此,应使园林专业学生了解、掌握利用GIS软件处理空间数据和进行空间分析的方法。GIS平台中的空间分析模块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表面分析、计量统计等功能,可进行时间序列演变与空间格局的量化分析,也可以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各类景观指数的演算,并制作相应的主题图,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

(四)掌握数据库能力

数据库是对各类工作数据的管理平台。对于景观规划、园林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应用方向的学生来说,需要收集、管理各类园林资源、植物和地理空间数据。而现实状况中,这些数据往往数量庞大、来源复杂、格式多样,如何管理好这些数据成为影响工作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数据库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应使学生获得数据库构建技能,进一步提升其管理数据、使用数据的能力与效率,对其将来的工作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风景园林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紧密。而空间信息技术本身是系统性的科学,因此需要以风景园林专业特点为中心进行知识点提炼,建立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教学体系。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包括理论与设计两大类型,成系列的规划设计课程为教学体系的中心,相关理论知识点是围绕提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这个目标来设置的。因此,空间信息技术课程也应以园林规划设计为中心,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培养学生空间数据处理技能达到提高规划设计能力的目的。一般来说,高校园林专业所设置的园林规划设计系列课程包括园林设计与园林规划两大内容。园林设计是针对中小尺度的场地,包括庭园设计、专类公园设计、综合公园设计、广场设计、居住区绿地设计、街旁绿地设计、带状公园设计等课程,园林规划是在大尺度的场地上实施的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区规划、度假区景观规划、滨水区景观规划等。设计的尺度越大,与城市、社区以及自然环境的关系越复杂,就越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并能够掌握、应用一定的空间分析方法。笔者认为,针对园林专业课程内容和技能要求,可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每个模块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的,且与相应的园林教学课程相对应。三个模块包括基础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空间分析模块,基础模块是理论教学,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是实践教学。基础模块以学生认知空间数据为基本目的,主要包括空间数据的格式与分类、空间数据的作用与意义、地理坐标系统与地图学基本知识、3S技术原理、数据库基础、数据基础设施与常用空间数据源等教学内容。数据处理模块与园林设计课程相对应,以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正确获取、处理基地环境数据为目的,教学内容包括DEM高程数据处理、GPS数据获取与转换、CAD文件格式转换、RS地物分析等。空间分析模块与园林规划课程相对应,以学生在规划过程中能够进行科学地空间分析为根本目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等,并使学生能够制作主题图,作为规划的依据。基础模块、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三个模块教学内容应依次进行,只有掌握前一个模块内容,方能进行下一个模块的教学。基础模块必须开设独立的课程,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既可以是独立的课程,也可以作为园林设计课程中的组成单元,或者采用连续性的讲座形式。

五、难点与展望

统计学的前景分析篇3

目前我国旅游解说研究虽然数量较少,但前景可观并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大多数侧重于宏观研究,集中表现在解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上。通过cnki全文数据库搜集了大量的旅游解说系统方面的论文,本论文将从旅游解说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即解说媒介、解说信息和解说受众(游客)分析以及解说系统构建及优化、世界文化遗产解说、解说对策、解说规划设计八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解说理论的研究

张明珠,卢松等(2008年)主要阐述了国外旅游解说的相关研究以及引入国外成熟理论与方法来充实我国旅游解说系统研究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李渊(2010年)本文试从博物馆的特点出发,针对当前我国博物馆解说系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期望能为我国博物馆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一个参考。张波(2011年)通过对旅游者旅游价值体现与解说系统构成的关系分析,试图总结出针对不同类型旅游活动的旅游解说系统构建模式,以丰富旅游规划的基础理念。

二、对解说媒介的研究

1.对解说员的研究

陈健平(2006年)指出导游讲解系统建设存在大量不到位、不完善、质量不高的状况,并影响到文化旅游地的整体开发品质与发展态势。普素文(2011)指出很多导游解说方式单一,加之景区内旅游解说系统不够完善,在没有导游解说的情况下游客的旅游质量下降。孙鑫(2012)指出解说员对于提高观众参观质量、保证讲解有效性、提升旅游景区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对标示牌的研究

陈咏淑(2008)提出建设古典园林解说系统,对人员导游,匾额、楹联与刻石解说,牌示设计和导游图等方面要予以特别重视。武娟,李宏(2006)从标识牌的设计、建设两方面入手,指出我国目前风景区旅游标识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3.对电子解说设备的研究

周可华,罗明春(2006)分析电子解说系统的现状及与传统解说系统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策划的原则及要素,为景区发展电子解说系统提供了借鉴。彭仲,史烽(2008)以景区电子解说系统为基础,提出GIS技术在景区电子解说系统中的应用、实现方法及景区电子解说系统的发展趋势。刘文龙、毕圣凯、杨铁梅(2009)以单片机C8051F040为核心,结合GPS定位技术和语音技术,设计的电子旅游解说系统能够给游客提供该区域景点详细内容的全自动语音讲解。

三、对解说信息和解说翻译的研究

李华辰,梁留科(2007年)通过剖析洛阳龙门石窟景区其在节点规划、解说物分类、解说物载体选择及内容设计等方面的问题,相应提出了具体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林竹梅(2011年)通过对辽宁旅游景区英语解说系统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孙云花(2008年)对当前旅游景区英文解说存在的问题做一综述,并以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为指导,改进翻译质量。王淑,张皓(2004年)对当前旅游景区英文解说现状进行综述,提高旅游景区英文解说系统的实用性。

四、对解说受众的研究

1.解说员与游客沟通研究

罗燕,(2008年)以周庄古镇为例,采用对解说员和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和直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从旅游解说角度分析研究周庄古题。

2.对受众态度的研究

钟泓,李丰生(2008年)通过了解游客对桂林旅游景区的解说系统的评价为桂林旅游业提供更好的建议。桑娅(2010)从游客对解说需求角度提出游客导向型游憩公园解说系统规划技术。赵明(2012)在充分考虑游客的旅游行为偏好及使用解说系统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多样化的解说媒介满足游客的多元需求。

3.对受众满意度的研究

江宁,陈建明(2006年)从游客观点了解对生态旅游的涉入程度并配合游客人口统计属性,进一步分析游客对解说服务满意度的相关研究。苏建军,王丽(2010)以运城解州关帝庙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境内外游客对景区解说系统的评价因子,采用模糊评判法对境内外游客对景区解说系统效果的满意度进行了测评。黄平芳,胡明文(2010年)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从空间导引系统、服务设施告知系统、教育宣传及安全警示系统、景点内容解说系统、可携性(出版物)解说系统及向导式解说系统等方面,对将军园旅游解说系统的游客满意度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完善红色旅游解说系统的建议。杨前进,周善怡(2011年)以武隆国家地质公园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进行了定量评价。

4.游客解说方式和需求的研究

张立明,赵黎明(2006)针对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解说系统问题,提出通过构建科学的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来完善其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旅游者的旅游体验。陈飞(2008)以世界文化遗产旅游解说系统作为切入点,通过构建自导和向导的旅游解说系统来达到提高旅游者体验质量、加强文化遗产地管理和保护文化遗产价值的作用。柯球(2009年)通过分析博物馆解说系统的功能及利用现状,探讨如何基于游客体验需求,规划设计博物馆解说系统。邓明艳、覃艳(2010年)对峨眉山景区游客的解说需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措施。杨文华(2011年)分析游客的旅游解说需求差异,并提出景区解说系统的优化措施。

五、对解说系统构建及优化的研究

冯淑华(2005)提出构建古村落解说系统由静态文字解说、动态导游解说以及空间游览线路解说等子系统组成,全方位、多视角地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唐彩玲,叶文(2007年)针对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的资源特征,提出旅游解说系统的组成部分和构建方案。旦珍(2007)指出拉萨市各大景区的向导式解说系统还是自导式解说系统都还不够完善完备,存在着一些有待于改进的问题。林明太(2007年)指出地质公园解说系统应由导游解说系统、地质展览馆解说系统、地质遗迹解说牌示系统和地学科普实践系统等四部分构成,并对这四部分构成的特征和建设内容进行了分析。孔旭红(2008年)从场所依赖的角度讨论了博物馆解说系统的构建。赵建昌(2011年)通过对宝鸡金台森林公园的调研,得出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必须从解说体系构建原则、媒介选择、解说内容甄别以及解说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杨利丹(2011年)从遗产保护的角度探讨了古城镇解说系统构建的持续性流程,以构建出有利于古城镇遗产保护的解说系统。阎丽(2012年)分析了云台山对旅游解说系统的需求,指出云台山解说系统建设的现状、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途径。

六、世界文化遗产旅游解说的研究

何喜刚,高亚芳(2007)提出针对丝绸之路的线形文化特征,景区解说系统应以遗产宣传展示、愉悦游客心理、文化生态环境教育为目标,依据文化遗产型旅游景区的个性,构建由人员、非人员讲解系统和支持体系组成的三位一体景区解说系统。刘改芳,张东燕(2008)以遗产类旅游景区平遥古城为例,对其现有解说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刘艳红(2009年)以甘肃大地湾遗址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其文化价值、旅游开发现状和解说系统现状,提出了构建建议,对于其他同类景区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性。杨利丹(2011年)讨论了古城镇遗产的属性、内涵及古城镇遗产在旅游中的真实性,并分析了古城镇解说系统的优化措施。杨娟(2011)分析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解说系统现状和游客对解说系统的需求。凌生金,王梅(2009)从向导式和自导式两方面分析了颐和园景区内解说系统的现状。

七、旅游解说系统改进对策的研究

于德珍,李核隆(2004)分析了森林公园的向导式旅游解说和自导式旅游解说。于曦颖(2005)以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通过对公园游客相关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建议。姜红莹,杨美霞(2006)主要对张家界旅游解说系统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方法和建议。唐鸣镝(2006年)将解说教育消化运用到风景区的规划理论中,建立一套完善的解说体系。王娜(2007)分析了我国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的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得解决问题的对策。闫利民(2008)从人员解说和物品解说两方面分析了云台山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现存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李丽娜,乌恩(2008)发现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解说系统研究进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解说系统模式的创建提供一些启示。朱伟霞(2008)分析国内旅游目的地解说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意见和对策。张徐,新(2010年)以丰林自然保护区为例,指出丰林自然保护区旅游解说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桑娅(2010)以国内外旅游解说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提出五台山景区旅游解说系统构建的原则与框架。宋劲忻(2010年)认为在进行国家公园解说系统规划时,应充分考虑解说系统的人性化问题,重视环境教育和资源保护,加强与学校、科研院所、社区及环保组织的联系,构建公众环境教育网,开展解说子系统适用性研究。赵秋静(2011)以人造旅游景点重庆美心长江风景区(洋人街)为研究对象,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目的地解说系统的新思考。王祖良,张建国(2011)为天目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解说系统设置提出了一些建议。令狐克鸿,冉景丞(2012)提出构建茂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解说系统的对策。孟宁,张晓玲(2012)从南京雨花台风景区红色旅游解说系统的构成入手展开探究,找出雨花台风景区内解说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措施。

八、解说系统的规划设计研究

唐伽拉(2003)探讨旅游解说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路、规划方式和规划理念。杨强,杨振之(2004)研究了自导式解说系统在设计中应当把握的四大要素,并对这四大设计要素在设计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颜磊,杨娟(2005年)阐述了旅游解说系统的概念,并对解说系统规划的主要职能和规划原则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峨眉山生态旅游解说系统节点路径的规划。武子宁,路 紫(2005)以泥河湾为例,指出影响泥河湾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解说系统定位的诸因素及设计目标和理念。钱小梅,赵媛(2006年)提出地质公园解说系统应该从人员解说和非人员解说方面进行规划地建议,并对各解说要素的具体规划进行阐述。屈银莹(2010)在分析景区解说系统要素的基础上,结合金竹寨的实际情况,构建金竹壮寨解说系统的设计方案。王艳(2010年)从系统学角度提出由解说反馈、解说对象、解说受众、解说内容、解说组织、解说媒介等六大要素组成的地质公园旅游解说系统FORCOM框架。说系统进行实证研究,指出目前该地质公园旅游解说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根据 FORCOM框架进行规划设计。

统计学的前景分析篇4

关键词:景观设计;思想演进;创作实践

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促使城市景观设计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我国城市发展之路上,景观设计实践的演进可以说是一条主线,对我国城市环境以及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以及特殊性,本研究就对我国景观设计的思想演进以及创作实践进行了系统分析。

1.当代传统园林的转型实践分析

我国景观实践深受传统园林艺术的影响,在当代我国景观设计中仍然习惯于沿袭传统园林景观设计形式,这是景观设计中束缚前进步伐的思想情结,使得传统园林在当代转型实践中受到限制。我国文化传统一旦形成思维习惯与定势就难以得到改变,因此,在传统园林理论系统以及园林哲学方面并没有形成系统体制。在传统园林的当代转型中,出现过2次较大规模的继承惯习,一次是“新中国热”的兴起,这一时期代表性的景观设计实践当属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明轩”,其以网师园“殿春移”槟0褰行设计,建筑之精美、布局之紧凑、结构之严谨,让人一看就能感受到苏州园林的艺术魅力。这一景观实践在当时被称为“园林外交”,之后,继承惯习成为这一时期的景观设计的焦点。

第2次继承惯习出现在我国城市进入迅猛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夺回古城风貌”运动,是在特定时期纠正某种倾向,对传统建筑、传统园林文化采取物质的手段进行破坏,此时我国大江南北仿古景观风靡盛行,北京的仿古亭遍地都是,各地传统风貌一条街充斥着景观设计,这是对继承惯习的僵化实践,是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背景、文化习俗、民族心理等的破坏和扭曲。

我国传统园林无论再优秀,终究是属于过去的存在。20世纪80年代冯纪忠先生的“上海松江方塔园”,是对传统园林进行转型,且具有时代创新精神的景观设计作品,冯老先生在该作品中将现代设计理念、手法创造性地融人到方塔园设计中,是对传统园林景观设计模式的超越和突破,充分反映了当今时代的特色。

2.当代我国景观设计的反思性实践分析

2.1在反思中实现景观实践超越

当代中国景观要找寻创新之路,需要反思和改进景观设计背后存在的问题,汲取和发展我国景观演进历程中的精华,促使我国景观设计实践能在反思中成长和前进。我国景观学科当前还处于发展初期,景观学为了能在科学构建的客观对象中找到景观本体的场域条件,可效仿社会学期,对景观实践的目标以及基本方法采用反思性原则进行制定,并以反思性原则进行景观设计实践。而反思性实践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人与景观的关系以及景观给人的感受和体验,促使人与自然、与社会能和谐共处。这是我国景观实践的自救之路,同时也是创新和进取之路。

2.2走向新景观之路

景观设计的方法策略是景观设计实践者底蕴以及审美观的体现,而这些方法策略却是对当前中国景观实践反思和实践的结果。在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园稻田景观这一作品中,是以“稻香与书声相融合”为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进行设计。设计师将读书台设置在大面积均匀的稻田中,采用直线型步道,将各个隐匿的读书台连接在一起,学生在读书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大自然四季的变化。这一景观设计案例通过简单的途径,充分强调当代景观的简约性和功能主导性,这是站在反思性角度对当代中国景观特色与理性进行诠释的最好体现。

景观设计实践是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过程,是对时代特色的反映,对问题进行探寻和解决的行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将反思性作为实现中国景观独特个性和价值的重要环节。

统计学的前景分析篇5

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直接影响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学习活动领域相关项目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目前在网络课程设计开发方面的案例分析,以建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模型为研究目标。研究中综合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首先明确了在线学习活动的交互本质和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网络课程中的学习活动案例,梳理了构成在线学习活动的若干因素,并就在线学习活动框架和设计策略进行了归纳,建构形成了在线学习活动框架和设计模型,以期对完善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指导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学习活动;网络教学;设计模型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458x(2014)04―0031―04

一、研究设计

遵循网络学习者学习特征和规律的学习活动设计模型,是提高网络学习成效的有效途径。已有相当数量的国际组织和研究项目关注学习活动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1]目前我国还缺乏对国际上相关研究成果的系统分析和对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的模型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建构一个能指导网络教学实践的学习活动设计模型。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在多项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了在线学习活动的交互本质和理论基础;然后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典型在线学习活动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梳理了在线学习活动的构成因素,包括:任务、场景、辅导支持和评价;归纳出了三个影响活动设计的因素:学习者特征、设计者所持有的学习理论、在线学习环境,并搭建了在线学习活动框架;最后通过综合已有的教学设计研究成果和对活动案例中典型策略的分析,归纳并阐述了若干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策略。

本研究综合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密切结合,主要采取了个案分析、观察法、问卷法等研究方法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

二、前期研究

为构建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模型,本研究在前期研究中,已经提出了在线学习活动的本质、理论基础及其构成要素。具体如下:

(一)在线学习活动的本质及理论基础

本研究中,我们将在线学习活动定义为“基于网络所开展的教学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者以及与之相关的学习群体为了完成特定的学习结果,利用网络与外部学习环境进行的交互总和”。[2]另外,本研究将活动理论及学习活动框架等作为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

(二)在线学习活动的构成因素

基于典型案例分析,本研究在前期研究中通过对网络课程学习活动中实际存在的若干活动样本的归纳总结,提炼出网络课程中构成在线学习活动的若干要素。基于扎根理论分析,对这些要素进行归类整理,提出构成在线学习活动的四个因素,如表1所示。[3]每一个构成因素,又包括特定的内容。

表 1 构成在线学习活动的四大因素

[因素\&内容\&描述\&实例\&任务\&任务目标\&指向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知识点、疑难点等\&任务类型\&完成任务的多种方法的归类\&同化任务、信息处理任务等\&任务序列\&多个任务间的逻辑关系\&渐进序列、选择序列\&场景\&场景序列\&指向同一目标的一系列场景\&比如LAMS中的场景设计\&角色\&既适用于学习者,也适用于教师\&比如独立的学习者、小组参与者、推荐者等\&资源\&简单或者复杂的学习物件\&比如一个网页、单一数据库、一个视频媒体流、交互式地图等\&工具\&促进应用\&比如搜索引擎、讨论板、电子表格软件、媒体播放器等\&辅导支持\&规则支持\&是基于学习活动系统层面所提出的学习者行为规范和针对性建议\&评价规则、交流规则、分组规则\&进度支持\&协助学习者进行时间管理\&学习路径记录\&人际交互\&实现远程学习者学习支持的重要手段\&异步讨论交流,同步视频会议\&评价\&评价类型\&选择哪种方式对预期成果进行判定的表现\&自我评价、他人评价\&评价步骤\&评价实施过程中的流程\&通常依据任务序列设定评价步骤\&]

三、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模型

本研究首先通过对在线学习活动典型案例的分析,并结合问卷调查、焦点访谈等方法,归纳构成在线学习活动的四大因素;然后搭建面向在线学习设计的基本框架,对设计模型提出简要的定性表述;在此基础上,结合已归纳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策略,构建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模型。本研究构建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模型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背景分析、任务设计、场景设计、辅导支持设计和评价设计,每一部分又包含相应的具体内容。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

图 1 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模型

(一)背景分析

背景分析是进行在线学习活动设计必要的准备阶段,包括课程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和约束条件分析三个环节。课程内容分析是对计划开展的在线学习活动预期成果的分析,是明确任务目标、选择恰当任务类型等后续设计活动的依据;学习者分析和约束条件分析的成果,既是后续任务设计的基础,也是辅导支持设计和场景设计的必要依据。

1. 课程内容分析

课程内容分析是后续任务设计的基础,通过课程内容分析,将教学所需要实现的预期课程目标细化为各个活动目标,从而依靠活动目标的实现完成预期目标。学习活动设计者需要通过课程内容分析逐步明确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课程各个知识点的内在逻辑结构,并挖掘课程目标所体现出来的学习者在智力发展、技能发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内在逻辑结构。课程内容分析尤其要注重发现课程与学习者的生活环境、经验的联系结构,以及课程知识与学习者的自学、探究的联系结构。

2. 学习者分析

在线学习者的经验背景、知识技能、兴趣专长等都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是进行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所不能忽视的。学习者分析的目的在于为后续任务设计和场景设计尤其是辅导支持设计奠定基础。在线学习活动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习者分析的结果,以任务类型的选取为着眼点,同时注重在场景中角色的设定以及辅导支持中人际交互的应用。

3. 约束条件分析

约束条件分析是对在线学习活动的客观限定条件进行分析,是对预定学习结果能否实现的可行性分析。在线学习活动的约束条件分析,主要关注任务、场景、辅导支持和评价四大构成因素间的协调性和整体性。

需要强调的是,约束条件分析不仅要关注学习者完成任务所处的场景(包括角色、资源和技术工具等),也要关注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进程中所需要的辅导支持。对辅导支持的约束性分析,是活动设计初始阶段必须要考虑的内容。在线学习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有效的辅导支持,尤其是以各种形式进行的人际交互活动。但需注意,辅导支持同时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比如学习者因素、教学平台因素以及辅导教师自身因素等。可以通过分析规则支持、进度支持和人际交互支持三个方面的可行性,进行辅导支持的约束性分析。

(二)任务设计

任务设计,作为与背景分析关系最为密切的设计环节,其分析成果将对后续的活动设计产生重要影响。任务设计包括三个部分,任务目标分析、任务类型选取和任务序列设计。任务目标分析强调学习活动的最终成果及其表现形式。任务类型选取是对前一阶段任务目标分析成果的直接表现,即通过选择与学习目标相适应的任务类型来促进学习者达到预设的学习结果。任务序列设计是针对复杂活动所形成的一系列任务。如前所述,有两种类型的任务序列:依据任务难度而产生的难度渐进型和依据学习者特征而产生的特征选择型。在实际在线学习活动中,两种任务序列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学习活动中。

1. 任务目标分析

在线学习活动中的任务目标分析,相较于传统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分析,更强调学习活动的最终成果及其表现形式。在分析过程中,先要明确目标属于哪个领域,对于知识技能领域的目标而言,还要明确属于哪个知识类型和操作类型,最后要阐明特定在线学习活动的预期学习结果。

2. 任务类型选取

任务类型的选取,需要考虑学习目标、学习者特征以及约束条件,是对背景分析成果的综合应用。活动中的任务设计非常关键,其类型的选择决定着活动成效。一个良好的任务设计,既能建立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技能间的联系,也能在新知识与学习者生活经验、实践领域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实现学习者预期活动成果。

3. 任务序列设计

在线学习活动往往需要通过特定的任务序列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这是由于复杂活动常需通过多个任务渐进实现,因此任务序列是在线学习活动任务设计的重点。在具体活动中,任务序列往往表现为特定的流程。经过严密设计的任务序列有利于预期学习活动结果的实现。学习活动任务设计可以采用两种典型的序列方式:一是依据任务难度而产生的渐进型,二是依据学习者特征而产生的选择型。

(三)场景设计

场景设计是对学习活动所处环境的设计,其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与任务类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呈现场景序列、拟定角色分配、设计资源和技术工具三方面内容是此阶段的重点。场景序列是一系列场景的组合,是任务序列的具体表现,学习者正是在具体的场景序列中针对规划设计的任务来实现预定学习结果。场景中的角色依据不同任务类型而设定,这里的角色不仅指学习者所要扮演的角色,还包括教师在学习活动进程中扮演的角色。资源和技术工具同任务类型具有密切联系。

1. 呈现场景序列

场景序列是任务序列的延伸。场景序列的设计主要依据在任务设计阶段所生成的任务序列而进行。因此,合理的任务序列编排是场景序列设计的根本。对应两种类型的任务序列,场景序列也有两种表现:场景序列的顺序呈现和场景序列的选择呈现。两种方式的场景序列在在线学习活动设计实践中,通常结合使用,即为实现预期活动成果,某些任务应用顺序呈现方式,而另一些任务则应用选择呈现方式。具体安排主要依据任务类型、学习者特征以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等综合设定。

2. 拟定角色分配

拟定角色分配是为学习者和教师设定在学习活动中的职能、权限以及相适应的资源和工具的设计环节。这一环节是实现所设定任务类型的必要阶段,以任务类型为角色设定的根本依据,强调参考学习者特征分析结果,尽可能设定适合不同特征学习者的角色。

3. 设计资源和技术工具

资源和技术工具是完成学习活动预期成果的必备要素。技术工具是完成任务过程中所需要使用的支持工具,它与任务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即不同类型的任务需要配合应用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工具;同时随着任务难度的提高,往往需要综合应用多种技术工具。在线学习活动中的资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活动开始时就由活动设计者提供的资源,比如阅读材料、多媒体课件、相关案例库,等等;另一类是随着活动的进行,由学习者自己或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辅导教师之间的交互所产生的资源,比如学习者作品集、学习者搜集的数据资料、讨论区中的交流等,这类资源既可以作为学习活动的评价依据,也可以作为开展后续学习活动的材料。

(四)辅导支持设计

辅导支持设计是在线学习得以有效实施的必要保障,是在线学习活动不同于传统环境下学习活动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的规则、进度和人际交互设计,是辅导支持设计阶段的具体内容。规则设计强调制定一系列规范和针对性建议,并要求学习者遵守完成;进度设计以帮助学习者进行时间管理为主要目的,是建立在场景序列设计和学习者实际学习进度的基础上;人际交互作为学习支持实现的普遍方式,是辅导支持设计的主要内容。

1. 规则设计

在线学习活动的规则支持,是基于学习活动层面所提出的学习者行为规范和针对性建议,包括学习者参与活动的频率、形式,激励学习者参与活动的方法,以及在线协作学习的分组规则、讨论交流规则,等等。传统教学设计关注整个教学的系统性,而学习活动设计则注重活动层面的系统性,因此面向活动的规则设计更多考虑这一微观层面的系统性。

2. 进度设计

进度设计是时间管理在在线学习活动设计中的具体表现。进度支持不等同于任务序列和场景序列,但是与两者有着密切联系。在线学习活动设计中,进度支持可以具体表现为明确的学习进度规划、依据学习记录管理进度等。

3. 人际交互设计

人际交互是实现远程学习者学习支持的重要手段。在远程教学中,无论学术性支持还是非学术性支持,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依靠人际交互实现。具体到每一个在线学习活动中,人际交互表现为不同形式。

(五)评价设计

评价设计是对学习者是否达到预定学习结果的判定方法的设计。学习结果评价能够对学习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其他构成因素,如任务设计、场景设计以及辅导支持设计,进行适当的修订完善。在线学习活动的评价设计包括两方面内容:评价类型设计和评价步骤设计。

1. 评价类型设计

评价类型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一个常用的评价类型是依据评价主体区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评价设计与设计者所选择的任务类型之间有密切联系,不同任务类型所产生的活动结果不同,因此所应用的评价类型也不同。可以通过任务类型的划分,来确定在学习活动中可以应用的评价类型。

2. 评价步骤设计

在评价步骤设计过程中,需要依据相应步骤开展具体评价,通常和任务序列、场景序列的顺序相一致,以保证学习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尤其是对活动成果的判定对分析是否实现学习预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四、后续研究建议

对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伴随着人们对在线学习的涵义和规律特征的不断认识而发展。虽然本研究提出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模型,已经从构成因素到设计模型再到模型中设计策略的应用,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给予了模型较强的可操作性,但这一活动设计模型仍然需要经过大量的远程教学实践不断完善。这一完善应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四个构成因素所包括的十二项具体内容在不同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二是具体内容之间的适应性关系。

本研究采用了基于教学论的活动设计分析视角,其与基于技术视角的活动设计研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因此,后续研究可以建立在本研究提出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模型基础上,遵循相应的学习设计规范进行在线学习活动教学平台的开发。

[参考文献]

[1] 乔爱玲,王楠. 网络环境中的学习活动设计模型及相关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09,(05):41-47.

[2] 王楠,乔爱玲. 在线学习活动本质及理论基础探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09,(01):36-40.

[3] 乔爱玲. 基于成效教学理论的教师在线学习活动探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09,(09):60-63.

统计学的前景分析篇6

[关键词]游客满意度;IPA分析;偏相关系数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3)11-0059-08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3.011.007

1.引言

游客满意度分析通过服务对象对整个服务过程的效果反馈,在衡量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和发展质量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也愈加受到旅游企业的重视。学界对游客满意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1)了解和掌握游客的需要、要求和期望;(2)发现和识别游客需求的发展趋势和潜在的市场机会;(3)制定游客满意的服务基准;(4)寻找准确的市场定位,辨识影响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的关键性指标;(5)满意度衡量方法的研究。

目前,业界应用较多的游客满意度测评模型主要包括美国消费者满意度模型(American consumer satisfaction index,ACSI)、服务质量法(Service qualily,SERVQUAL)、重要性一绩效性分析法(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IPA)等。其中,IPA分析法以其直观、易操作、易解读而得到广泛应用。IPA分析法由马提拉和詹姆斯(Martilla&James)于1977年提出。自20世纪90年代初,IPA分析法开始广泛应用服务性行业,其应用范围包涵服务满意度、产品表现、地区竞争力(吸引力)和宏观旅游政策制定等。IPA分析法要求受访者对指定调查对象的各项衡量指标从重要性和绩效表现两个方面来评价各测评要素。当用于满意度测量时,绩效即为满意度评价。

任何一种模型在应用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IPA分析法也不例外。首先,IPA分析法的假设前提是重要性与满意度两个维度上的变量相互独立并与受访者的总体感知呈线性相关。然而在现实调查中,受访者的评价一般为主观感受,其重要性评价和满意度评价很难成为互相独立的变量。传统的IPA分析法所要求的假设条件一般很难满足,得出的要素象限分布并非总能找到合理的解释。其次,IPA分析法要求受访者对同一问题需要做出两次判断,当问卷题量较大时,访问时间则成倍增长,访问质量有可能下降。因此,国外部分学者对IPA分析法进行了优化,以期满足该方法的假设前提。邓维兆(Deng)在总结了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IPA分析法进行了统计学方法上的优化。本文以旅游景区为例,采用邓维兆的修正方法,对传统IPA分析法与修正后的IPA分析法之间的差异做出比对,在准确性和适用性上对修正后的IPA分析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践检验。

2.文献综述

IPA分析法以所有指标的平均重要性和平均绩效来构建4个象限,将各项衡量指标按其重要性和绩效评价情况分布在这4个象限内进行分析和阐释。国内学者对IPA分析法同样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实证研究。钟栎娜等在对历史数据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运用IPA分析法分析了旅游者对景区网站需求和旅游者对景区网站互联网技术运用程度的期望,从而得出了景区网站发展过程与旅游者期望变化基本一致的结论。余裕星等运用IPA分析法对鼓浪屿的游客满意度进行分析,辨识了游客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因素和提升游客满意度的关键因素。胡栋梁等采用IPA分析法对重庆磁器口的目的地形象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游客感知的重要性为磁器口形象进行重新定位。谢丽佳等通过对会展旅游中与会者的个体感知项进行IPA评价,从而查找会展旅游业的工作重点以期达到营销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陈再福运用IPA分析法对福建南靖土楼景区服务质量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提升土楼景区服务质量的合理化建议。

IPA分析法有两个必要的前提假设。首先,重要性要素与满意度要素的评价必须相互独立;其次,各要素的满意度评价必须与总体满意度评价要线性相关且此相关具有对称性。但是在现实调查中,这两个假设几乎难以实现。许多学者指出,重要性与满意度多为相关或因果关系。桑普森和舒华特(Sampson&Showaher)研究发现,组织的满意度增加时,客户的重要性感知与绩效评价间的差距急剧缩小。马茨洛和舒华温(Matzler&Sauerwein)发现采用自述方式时,客户对组织满意度评价与重要性感知呈负相关,即满意度越高,重要性越低。此外,单要素的满意度评价与总体满意度评价也难呈线性及对称相关。这一点可以从满意度的非对称性中得到解释。日本狩野纪昭教授提出的卡诺(Kano)模型指出,按顾客的感受及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满意度要素可分成3种:理所当然要素、一元要素和魅力要素。理所当然要素是基本要素,满足客户的最基本需求。当其满意度低时,客户总体满意度低,而客户对其重要性评价则高;但当满意度高时,客户总体满意度一般,最多为满意,因为客户认为做好此项要素的工作是应该的。一元要素是绩效的常见形式。当其表现不佳时,客户不满意,表现佳时,客户满意;单项要素的优劣程度与总体满意程度呈正线性关系。魅力要素多为客户没有期望的要素。此类要素表现佳时则满意度高,但表现不佳时满意度并不因此而下降。此类要素在满意度高时显得重要,但在满意度下降时其重要性与满意度不相关。

基于上述文献研究,传统的IPA分析法采用客户自述重要性评价有两个局限:一是,重要性的评价不可避免地受客户满意度评价的影响;二是,单个要素与总体满意度呈非线性相关时,这种相关关系直接影响客户对要素重要性的评价。由此可见,采用客户自述重要性作为IPA分析的数据源不能满足前提假设,不能真实反映客户的实际感知,相应的分析结果会产生一定的误导性。

3.IPA修正法

为了消除采用自述重要性与满意度要素的相关性,多数学者建议以引申重要性(implicitly derived importance)来替代自述重要性。较为广泛采用的方法是计算各单项满意度要素与总体满意度之间的多元回归系数作为引申重要性得分。马茨洛等学者进一步指出,这种方法忽略了满意度要素之间潜在的相关关系,若将其直接代人多元回归模型将会产生严重的多元共线性问题。邓维兆在总结其他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建议计算单项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来作为引申重要性得分。由于偏相关系数排除了其他满意度变量对指定变量与总体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的影响,只反映该变量与总体满意度之间的净相关,因此,偏相关系数能更加准确地反映真实的重要性评价。

邓维兆的转换方法考虑两项要素:单个要素的满意度评价(计为Si)和总体满意度评价(计为OS)。其转化方法可分为两步:第一步,对各要素满意度评价(Si)取自然对数使之呈线性分布,计为In(Si);第二步,将In(Si)作为自变量,OS作为应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计算OS与In(Si)之间的偏相关系数Pi,即为引申重要性。偏相关系数可在SPSS软件中用迭代法(recursive method)或相关矩阵求逆法(matrix inversion)计算而得。

相比用户自述的重要性评价,引申重要性评价更为客观。邓维兆及其他一些学者建议以引申重要性为IPA分析法的衡量指标。这一方法对绩效和重要性之间的相互独立性要求和非对称线性相关修正较好,且可操作性强,易于解释。本研究将采用邓维兆的方法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传统和修正后的IPA分析法加以比较并分析其差异性。

4.实证研究

4.1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验证传统的IPA分析法无法满足其前提假设,以及比较传统IPA与修正后的IPA分析结果的差异性,以期阐释一种可操作的IPA修正方法。本研究首先使用传统的IPA分析法对鸡公山景区的旅游服务进行游客满意度分析,对重要性与满意度评价进行相关性检测。其次,按邓维兆的方法对IPA原始数据进行转换,以满意度评价计算引申重要性,以转化后的数据对各旅游服务要素进行分析,比较两种IPA分析结果之间的差异。

4.2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由3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调查游客对景区服务要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评价,并采用5分制的打分方法,其中,1为非常不重要(或不满意),5为非常重要(或非常满意);第二部分调查游客对满意度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同样以5分制打分;第三部分调查游客的人口统计特征。在对相关景区服务研究的基础之上,本研究甄选了基于目的地品牌、可进入性、性价比、娱乐活动、员工服务、配套设施等6个维度共计30项景区服务的评价要素。在征求了3位旅游研究学者和景区管理方对这些评论要素的意见,最终确认了20项评价要素。5位旅游学硕士研究生参与了先导研究(pilot study)以确认问卷结构的合理性和评论要素的效应量。

4.3数据采集

本研究于2012年4月下旬在河南省信阳市鸡公山景区展开问卷调查。共有3位访问员在景区内部的3个主要休息区采用随机拦访的方式访问游客,访问员拦访每次从身边经过的第3位成年游客,每团队游客抽样不多于两人。根据鸡公山风景区管委会2010年统计数据,景区旺季日均上山游客约为1500人次,淡季时不足800人次。由于4月下旬景区适逢淡季,以日均游客量1000人次核算,在5%的误差水平和95%的置信度下,有效样本量应为278人。本次调查访问员共发放31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300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6%。调查问卷要求受访游客对每项评价要素分别从重要性和满意度两个方面打分,并就总体满意度情况打分。为得到间接重要性得分,本研究按邓维兆的方法对各要素的满意度评价计算OS与In(Si)的偏相关系数,即得到间接重要性得分。

4.4分析方法

本研究首先采用相关性检验分析游客自述的满意度和重要性的关联度。其次,采用描述性分析如频数、平均数和标准偏差测度游客对景区服务各项评价要素的感知程度,并将20项被考察要素以坐标形式映射到IPA图表中,并比较采用自述重要性和引申重要性数据的差异性。

5.研究结果

5.1受访游客的人口统计特征

300名受访游客的性别比例基本持平,男性游客略多,占52.0%;受访游客的年龄层次集中在22~38岁(占52.9%);受教育程度多为大学专科及本科(占42.5%);游客出游方式主要以家庭、朋友结伴出游为主(占85%)。

5.2数据的信度和结构效度分析

为了检验数据的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笔者对20项游客满意度评分做主成分因子分析。旋转方法采用最大方差法(varimax),选取特征值(eigenvalue)大于1的因子为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检验值为0.89,Bartlett球形检验值无限接近于0。主成分因子分析共提取了4个符合要求的因子,累积解释方差61.62%。问卷信度检验合格。结构效度分析显示,这4个因子效度检验值分别为0.867、0.832、0.822、0.774,表明满意度问题的效度检验合格。

5.3游客自诉重要性与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采用双尾相关分析对各服务要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评价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表1显示了各评价要素中自述重要性的均值、满意度均值以及相关检验的结果。在95%的置信区间下,20项评价要素中有12项要素的重要性与满意度评价存的相关系数显著,表明这12项要素存在着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其中,停车的便利程度、景区演出特点、员工服务态度、景区卫生等几项要素显示游客满意度与重要性感知呈高度相关。这说明使用自述重要性得分时,游客的满意度评价必定会影其相应的重要性感知,因此,IPA分析法的假设前提并不能全部满足。

5.4两种IPA分析法的比对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游客对该景区的“总体满意度情况”的均值为3.47,标准差为0.55。对所有要素的满意度得分取均值,可知游客的平均满意度水平为3.58,处于基本满意水平。游客的自述重要性均值为3.80。共有9项要素的自述重要性得分高于自述重要性平均水平。

随后本研究按邓维兆的方法从游客的满意度评价计算得出引申重要性。表2给出了各评价要素的满意度的均值和引申重要的计算分值。各评价要素的引申重要性最高得分为0.243,最低得分为0.008。评价要素引申重要性的均值为0.07。共有7项要素的引申重要性得分高于引申重要性的平均水平。

5.4.1传统IPA分析结果

传统的IPA分析法均以受访者自述重要性为横轴,满意度评价为纵轴,并以每个维度的平均值来划分4个象限。图1显示,落在第一象限的评价要素为“表现良好”要素,即重要性和满意度均较高的要素,共有6个,分别为1“良好的公众口碑”、2“停车方便”、3“前往景区的道路指引清晰”、4“景区内公共交通便利”、13“休息区充足”、17“餐饮卫生”。落在第二象限评价要素为“额外资源”要素,即重要性较低但满意度较高要素,共有3个,分别为14“商品质量佳”、18“景区卫生状况良好”和19“洗手间充足”。落在第三象限的评价要素为“缓慢改进”要素,即满意度和重要性都较低的要素,共有8个,分别为5“景区内表演性演出”、6“互动性、娱乐性演出”、7“有较多儿童和家长一起参与游乐项目”、9“员工掌握景区信息全面,有问必答”、12“当地居民态度友好”、15“商品价格合理”、16“餐饮价格合理”、20“景区门票价格合理”。落在第四象限的评价要素为“重点改进”,即满意度很低但重要性很高的要素,共有3个,分别为8“员工服务主动”、10“员工能提供个性化服务”、11“员工处理问题及时”。

传统的IPA分析法显示,鸡公山景区的游客满意度情况较为良好,有6项要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水平均较高。这些要素主要为景区的基础设施及周边环境建设,如交通指引和休息区域。景区亟需改善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员工服务水平上。而景区内的表演、互动项目等其他一些娱乐活动和景区商品餐饮价格水平均为一些重要性不高的要素。对于景区管理者而言,传统IPA分析结果明确指出,加强员工培训是景区提升游客满意度的工作重点。

5.4.2修正后的IPA分析结果

与传统的IPA分析法相比,修正后的IPA分析法发现评价要素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首先,在要素的重要性程度上,修正后有6项要素从原先自述重要性评价高于平均水平,转变为引申重要性评价低于相应的平均水平。这6项要素为2“停车方便”、3“前往景区的道路指引清晰”、4“景区内公共交通便利”、10“员工能提供个性化服务”、11“员工处理问题及时”和13“休息区充足”。另外,有4项要素的自述重要性评价低于重要性平均水平,但引申重要性评价高于其相应的平均水平。这4项要素是5“景区内表演性演出精彩”、12“当地居民态度友好”、14“商品质量佳”、18“景区卫生状况良好”。这种变化说明游客在游览鸡公山景区时同样注重人文环境、景区游览质量和纪念品采购等要素。对于传统IPA分析结果指出的“员工个性化服务”等一系列较为细致的服务水平问题,修正后的IPA显示,游客对此并没有过高的要求。这种变化需要景区管理者给予足够的重视。

其次,从IPA分析图(图2)来看,落在第一象限的评价为“表现良好”要素共有4项,比用传统方法减少一项。其中,1“良好的公众口碑”和18“景区卫生状况良好”的分布与传统IPA分析结果一致。新增的2项要素为14“商品质量佳”和17“餐饮卫生”。这两项在传统IPA中原为“额外要素”。这说明游客较为注重的景区口碑、游览环境质量等要素鸡公山景区都有较佳的表现。这也是景区管理所需要继续保持的重要要素。

第二象限“额外资源”中一共分布了5项要素,较传统IPA中多出2项。根据重要性程度从大到小,这5项要素依次是13“休息区充足”、4“景区内公共交通便利”、3“前往景区的道路指引清晰”、2“停车方便”和19“洗手间充足”。其中,只有要素19的分布与传统IPA分析的结果一致。传统IPA分析中分布在第一象限的要素13、4、2由于重要性程度的降低而被重新定义为“额外资源”,即重要性较低但满意度较高要素。在目前状况下,游客已经较为满意,管理者不必过多跟进。

第三象限“缓慢改进”中共分布了8项要素。与传统IPA相比,除要素10和要素12以外,其他要素的重要性位次相对于平均水平,在修正前后并没有产生变化,两种分析方法产生的结果差异并不大。这些要素共有8个,根据其重要性程度,依次是20“景区门票价格合理”、16“餐饮价格合理”、10“员工能提供个性化服务”、15“商品价格合理”、9“员工掌握景区信息全面”、6“互动性、娱乐性演出丰富”、7“有较多儿童和家长一起参与游乐项目”和11“员工处理问题及时”。要素10强调了员工的服务水平,这一项在传统IPA分析法中被认为是亟需改善的要素,但是由于其重要性降低于平均水平之下,现在转化为可“缓慢改进”的要素。

在“重点改进”象限中,修正后的IPA的要素分布更为清晰。依据其重要性的大小,这些要素分别为12“当地居民态度友好”、5“景区内表演性演出”、8“员工服务主动”。其中,“景区内表演性演出”由传统IPA分析法中重要性和满意度均为最低的要素转移到第四象限,成为一项提升满意度的重要要素。“当地居民态度友好”的要素重要性最高,而满意度低于平均水平,因此成为最重要的满意度提升要素。传统的IPA分析法指出,改进的重点均在提高员工的服务水平,增强个性化服务。修正后的IPA分析法只强调了员工服务的主动性,但更加突出了景区当地的社会环境有待提高以及景区文娱活动偏少这两方面的问题。这需要景区管理者需要将资源尽快转移到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加景区的演出内容,以及培养员工的主动服务意识。

综合两种IPA分析法来看,其分析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分布产生较大变化要素,其满意度评价和自述重要性呈高度相关(参见表1)。这说明传统IPA分析法无法克服两个维度的相关性问题,即不能满足此方法的前提假设,其分析结果无法避免地产生较多的误差。因此,采用自述重要性作为衡量指标时并不能反映客观实际,会导致经营者不能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提升客户满意度最关键的要素上来。

6.结论

IPA分析法由于其简单直观易于阐释在业界得以广泛应用。分析满意度提升工作的重要要素,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是IPA分析法的主要目的。因此,正确判断各项评价要素的重要性是保证IPA分析结果客观准确的先决条件。

统计学的前景分析篇7

关键词:

光学设计; 评价函数; 优化设计; 全景成像

中图分类号: TH 703 文献标识码: A

引 言

近年来,空间目标探测,机器人导航,安全监控等领域都提出了对空间各方向场景实时成像的要求,满足上述需求的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日益受到关注[1]。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由常规成像透镜和曲面反射镜组成,能够实时获取水平方向360°和垂直方向一定角度的全景图像。该系统结构相对简单、光能损失低,系统设计柔性好且成本较低,已成为计算机视觉研究的热点[2]。

这类大视场光学系统的光学元件及布置一般是轴对称的,但对于大视场物点成像,光束以大入射角(可能大于80°)打在光学元件表面,经光学系统成像后,子午面和弧矢平面内的聚焦位置和波阵面参数可能完全不一致。因此,这类系统本质上是具有大视场的平面对称光学成像系统。这使得传统近轴球面像差公式及求解手段[3]不适于全景成像系统的设计,目前只能借助于光线追迹软件(例如:Zemax)进行数值分析计算。光线追迹虽然能精确反映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但不能从解析角度分析光学系统参数对其像质的影响,也不能使光学系统设计像共轴系统那样,利用像差分析选定系统的初始参数、洞察系统的设计结果,并且能基于像差表达式发展系统的评价函数和优化设计程序。

最近,吕丽军基于波像差的方法发展了一般的平面对称光学系统的像差理论[4]。它适用于离轴(甚至掠入射)、折射或反射类型光学系统的像差分析。其像差表达式比较简洁,方便应用于多元件光学系统的像差分析和优化设计。对于大视场光学系统,现发展了一种行之有效的优化方法[5]。文中将此优化方法应用于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优化设计这类系统的评价函数[6],其函数是系统光学参数的解析表达式,利用差分进化算法全局优化的能力,在MatLab环境下发展了大视场光学系统的优化设计程序,对一种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最后用Zemax光学追迹软件进行数值验证。

2 优化计算程序及算法

计算评价函数值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具体的一些过程解释如下:

(1)光学系统参数赋值:在参量搜索范围内,由优化算法程序给光学系统各参量赋值。

(2)计算最大视场角初值ω*0:根据高斯公式计算后组物镜的近轴入瞳位置,由入瞳中心做反射镜面的切线,其切线和光轴夹角作为最大视场角的初值。

(3)确定可用的最大视场角:由于优化程序所给的参数具有一定随机性,上一步确定的最大视场角初值范围内的场光线,在追迹场光线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全发射或几何阻挡的情况。因此,逐步缩小最大可用视场角,直到不会发生上述两种不合理的情况为止。

(4)确定任意场光线初始位置:从孔径光阑中心逆向追迹场光线,确定视场角与其位置的关系曲线,应用多项式拟合得到场光线初始位置关于视场角关系的多项式表达式。

(5)计算场光线的光路参数:选定数个优化视场角,计算对应于这些场角的场光线在光路中的参数。

(6)计算像面参考位置:应用像差理论[4]中的子午方向聚焦方程(w200=0),计算最大和最小优化视场角的场光线所对应的像面位置,两者的平均值作为像面的参考位置。

(7)计算评价函数Q值:应用上一节的方法,运用式(6)计算评价函数值。

由于DE算法[7]在求解非凸、多峰、非线性函数优化问题表现极强的稳健性,把上述评价函数作为目标函数,采用DE算法寻取最优解(评价函数的最小值),实现优化设计。

3 数值验证

现应用DE算法[8],在MatLab环境下发展了优化程序。下面将对如图2所示的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它的前组为一个二次圆锥曲面反射镜[9],它的面形表达式由y2=a1 x+a2 x2表示;后组为改进型的Tessar(天塞)物镜[3],物镜的结构及光学系统参量表示如图3所示。

经过优化,参考组和优化结果的评价函数值的倒数分别为27.72和172.59(评价函数越小越好,其倒数越大越好)。为了求证优化前后全景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按照表1和表2中的光学参数,应用像差理论[10]和光线追迹程序Zemax计算像面上光线点列图的分布;物点的视场角分别选取25°、45°、65°、85°。点列图如图4所示,(a)、(b)是参考设计分别应用Zemax和像差理论计算的成像结果;(c)、(d)是经过优化程序得到的系统参数分别应用Zemax和像差理论计算的成像结果。结果表明,应用像差理论计算孔径光线像差和Zemax是一致的,说明像差理论的正确性。此外,优化之后的光学系统成像质量明显优于优化之前的,说明这种优化方法是有效的。

4 结 论

应用平面对称光学系统像差理论在大视场光学系统中的设计方法[5],对于一种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数值验证表明,提出的设计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此类系统的成像质量。解决了现有方法无法从像差表达式分析这类大视场系统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肖 潇,杨国光.全景成像技术的现状和进展[J].光学仪器,2007,29(4):84-89.

[2] 王丽萍,张立超,何锋,等.采用多种群遗传算法的全景成像系统非球面设计[J].光学 精密工程,2009,17(5):1020-1025.

[3] 波恩 M,沃耳夫 E.光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696-720.

[4] LV L J.Aberration theory of plane-symmetric grating systems[J].Synchrotron Rad,2008,15(4):399-410.

[5] 吕丽军,石 亮.平面对称光学系统像差理论的扩展[J].光学 精密工程,2009,17(12):2975-2982.

[6] 徐 挺,朱国强.基于波像差理论的光学系统评价函数[J].光学仪器,2010,32(3):55-59.

[7] 刘 波,王 凌,金以慧.差分进化算法研究进展[J].控制与决策,2007,22(7):721-729.

[8] 吴亮红.差分进化算法及应用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07:1-96.

统计学的前景分析篇8

蔡云龙提出,通过大规模的社会投入对退化土地进行整治,既迅速提高土地生产力以满足当地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保证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并进入良性生态循环;同时还对导致土地退化和贫困的恶性循环的经济和社会因素加以改造的措施称为“生态重建”。

景观生态重建的目的在于构建可持续的格局。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安全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假设来讨论:①景观中水平生态过程是一种对景观的竞争性控制过程;②某种过程必须通过克服景观阻力来实现对景观生态系统的控制。景观中某些关键性点、位置或关系的破坏对整个生态安全具有毁灭性的后果,它被认为是景观中某种潜在的空间格局,由一些关键性的点、线、局部(面)或其空间组合所构成,对维护和控制景观水平生态过程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景观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研究焦点包括:景观层次上的生态恢复模式及恢复技术、选择恢复的关键位置、构筑可持续性的景观生态格局。

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一)景观格局分析理论。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且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景观格局分析是定量描述景观结构,建立景观结构与功能间相互关系,并从景观结构变化中推断功能变化的一种方法。

(二)景观指数的选择。建立格局与过程关系的首要问题是景观格局的数量化,使景观格局的表示更加客观、直观。

景观指数法与转移矩阵法相结合是目前应用广泛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目前的景观指数众多,指数之间相关性高的多个指数,被认为在对格局进行评价时只需要其中之一即具有代表性,因此,景观指数因研究对象不同需要优化选择。FRAGSTATS的开发者McGarigal提出了景观指数应用过程中系统的建议,并建立了基于生态学意义的景观指数分类标准。国内外很多学者在指数的选择方面做了很多实际的工作。

(三)通过“格局-过程”分析进行景观生态系统问题诊断。景观生态学强调景观格局,生态学过程和尺度之间的作用。从格局到过程的推绎是当前景观生态学面临的一大挑战。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目标就是了解空间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通过建立景观格局与过程关系研究景观特征是实现时空动态评价的重要方法。

(四)景观格局的优化。景观生态规划是建立合理景观结构的基础。景观可持续发展应该通过优化景观格局来实现。有文章认为,为了维持景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安全,要根据生态因子对景观斑块的类型进行调整,而且还要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景观的管理方法进行优化,运用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措施得以实现,这种方法称为“景观格局的优化”。景观优化将其规划原则与不同的土地规划任务相结合,发现景观利用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并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整体的生态学途径。

三、城镇化背景下的生态重建研究

关于城市生态重建当前已经开展了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指数分析等多方面的研究,然而存在以下不足:1.研究与景观生态分析与规划相关,却并不能形成系统的、结合城镇化过程特点的、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与方法;2.目前运用景观指数与GIS/RS分析格局与过程的问题尚不多;3.景观格局分析的研究集中在城市中心或矿山等区域。以生态系统流变化最大的城市周边为尺度的研究方法,但景观格局分析与优化理论和方法均显缺乏。尤其体现在土地规划与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后期管理中,如何引入景观理念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做出更加科学和完美的规划设计值得探讨。如何丰富和发展景观格局分析,建立“格局-过程”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景观生态规划建立优化的景观格局以至于建立起小流域尺度上的景观重建理论和方法体系是当前科研面临的挑战。从其它尺度景观生态格局研究当中借鉴方法用于城乡结合部的研究,构建整体的、多变量的、全面地的多目标景观重建方法成为景观规划和管理的必要。

目前,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和部分方法已经有所描述,内容涉及到恢复生态学、景观格局评价、景观可持续性评价、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等各个环节,然而缺乏对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与方法的系统描述。通过系统地探讨城镇化过程中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景观尺度上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结合景观格局的现状分析生态状况,对于景观生态全格局设计和景观可持续发展十分具有探讨意义。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