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网络舆情的监管8篇

时间:2023-08-21 09:25:28

网络舆情的监管

网络舆情的监管篇1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测;食品安全管理;应用分析;实践性;重要性

近些年来随着食品安全问题逐渐获得重视和关注的同时,食品的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实施,也受到发展。本文中对2010年9月-2013年9月实施网络舆情监测食品安全管理的流程和实践情况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伴随电脑、手机等通讯工具的快速发展,网络应用和获取网络知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信息获取方式之一。各种知识和信息以网络的形式进行传播和宣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且具备一定的重要性。在我国提倡言论自由的环境下,更促进了网络对同一事物发生了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因不同的观点同网络的快速传播下,使信息成为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具有传播广泛、相互作用性强,在传播的同时能给相关部门和疾走造成巨大的压力和社会关注例。从某个角度上能够起到放大事实,提高相关事件的透明度;增加社会民众知情度的意义。从而迫使相关部门和机构,能够快速、有效、公正、公开的进行某一时间的处理和解决。网络舆情也就成为监督和监管食品安全相关部门和机构的特殊性方法。

人们在日常上网、工作、学习中通过网络知识,对食品加工制作和运输流通的相关机构和厂商进行有效的监督和随时对不法厂商进行广泛的曝光,或是督促对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进行良好的处理和关注。

2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体系的创建

我们先探讨一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是指网络媒体和网民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围绕食品安全事件所形成的公开或非公开的信念、态度、认知、意见和情绪等综合表现。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是指专业人员结合人工和自动化两种方式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热点、趋势等进行有效搜集、跟踪、整理,向有关部门提出预警,并提供应对建议等。建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自动化监测系统,其理论框架主要是识别食品安全关键词热度和敏感度,根据信息来源的权威度、反馈度、互动评论度等,识别新近热点;根据关键词密度和文本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题;对观点、态度和倾向性进行统计分析;分析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趋势走向,分级预警,获取事件全貌并预测发展走势[1]。

3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的规模、等级和监测范围

在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管的情况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常规性监管;另一类为重点监管。对食品安全事件较小,网络关注人较少,同时没有造成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和严重事件的情况,可进行常规性监管,随时掌握和了解事情的动态变化和相关处理情况。同时对恶意的诋毁和扰乱民众正确观点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防止错误舆情影响相关部门和组织机构,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对食品安全重大事件、突发性事件或是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网络关注人较多,事件恶劣的情况,应进行重点关注,并且组织相关机构和部门进行处理,进行理性分析后,实施具有针对的应对措施,防止舆情进一步扩大,导致民众恐慌。

4 网络舆情的统计和分析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监测流程主要是舆情收集、筛选、跟踪、研判等几个阶段,方法上结合自动化和人工监测。舆情分析自动化技术中最关键的是搜索引擎技术,面对海量网络信息自动进行内容归类、汇总、倾向性判别、话题自动跟踪、生成摘要信息等文本识别技术,“其中基于关键词统计分析方法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在其有效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2]。

5 结语

针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监管情况较为复杂和多样,同时存在较大的困难,存在较多的不足,体系的建立还不够完善。部分网民的观点和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对食品安全舆情的分辨和判断能力有限,不能更加客观的对待事件。还存在相关食品制作和运输流通、政府部门等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掩盖真相、假承诺或是不办实事等情况导致网络舆情扩大化,和难于控制其发展和监管。因此在发生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事件后,应督促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食品相关企业及时的同IT行业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从多个角度和观点进行事件真实性的搜集、统计、分析。提高民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知情和正确关注。降低网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广泛传播失真报道和激怒民众,导致恶性事件发生[3]。

因此对于食品安全的网络舆情,应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和正确对待处理,增加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

参考文献:

[1] 贾孟飞.基层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 银行家,2 0 1 0,(12):101-102.

网络舆情的监管篇2

关键词:网络舆情;政府监管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一、我国网络舆情政府监管的现状

1.初步建立了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

到目前为止,我国相继颁布了八十多部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其它规定。[1]我国网络立法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创制的法律;国务院创制的行政法规;行业最高部门即拥有规则权的法规机构创制的行政规章。我国关于网络法律法规的主要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利用互联网开展对外宣传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网络传播试听节目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等。

2.网络管理机构日益健全

政府参与网络监管的行政机构日益完善,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类:[2]第一类是接入管制部门。工业信息产业部与工商部是我国网络媒体的接入管制部门。第二类是安全管制部门。我国的公安部门与国家安全部门是网络媒体的安全管制部门。第三类是内容管制部门。中央和地方的新闻办公室和对外宣传办公室是我国网络媒体最直接的内容管制部门。

3.逐步将先进技术引入网络舆情监管系统

目前对网络有害信息进行控制的技术手段主要是通过设置防火墙、安装过滤软件、实施内容监控等来实现,具体来说,目前网络媒体的技术监控手段主要有:身份认证、阻止进入、过滤和分级,我国目前主要采取前三种。目前我国网络安全的保障主要依靠技术上的不断升级,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强调自我保护,设立密码和安装防火墙等。

二、我国网络舆情政府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应对网络舆情速度迟缓

近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网络的作用,对网络信息的处理也很及时,但是也有不少地方和部门还是作为不够,应对网络舆情不够及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发信信息晚,这些地方和部门没有专门人员盯网,更没有专门的应对网络信息的机构,对网络信息发现不及时,即使发现也无法找到相应的处理机构。二是缺乏专业技能,许多地方和部门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对网络信息研究不够,应对乏力。三是协调共治的复杂性,在舆情信息的处理上,可能涉及多个部门,由于部门之间协调共治需要时间磨合,因此,可能出现应对迟缓的情况。

2.网络舆情的监测和预警手段滞后

互联网每天新增海量信息,传统的人工化监看手段已远不能保证获取网络信息的时效性,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两方面:第一,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工作十分复杂,网络舆情具有苑判浴⒒ザ性和多变性等特点,这就决定网络舆情监测必须应用高度智能化的信息分析和处理技术,以挨饿包网络舆情研判及时准确。第二,目前仅有国安、公安和宣传部门在使用高度智能化的信息分析和处理技术,远远不能满足政府相关工作的需要。所有涉及面向公众服务的政府部门原则上都应该引入智能化网络舆情信息分析和处理技术,以妥善应对日益增强和多样化的网络舆论场。[3]

3.网络舆情监管部门协调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设立网络监管机构的法律依据是《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办法》规定涉及网络的相关监管部门就有国务院新闻办、工业信息产业部、文化部、公安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政法委等二十多个部门。这种模式不仅导致相关部门之间的利益相争,协调难度加大,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会产生一些弊端:其一,造成全盘规划政策的困难;其二,导致监管的低效率。不仅加大了监管成本。降低了监管效率,而且导致争功诿过、执法责任不明等法律后果。

三、网络舆情政府监管的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

要加强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必须着力构建提升民主决策机制,坚持民主执政,增强人民公众诉求表达的信心,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制定并完善诉求表达行为的运作机制,建立政府信息披露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及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制度,以使公众充分了解信息,正确认识和理性判断网络信息,为公众参与政府决策、表达合理诉求提供渠道和保障,只有在公众充分知情和了解信息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引导网络舆情朝着积极的方向的发展。

2.建立网络信息预警机制

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要结合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随时掌握网络舆情的导向、特点和趋势。日常监测的意义在于随时了解网络舆情动态、方向;一旦发现有不利于社会稳定、重大的虚假舆情,可以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4]为有关部门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决策支持。网络舆情的突发事件监测在于及时准确的获得最新信息并加以处理,避免出现有价值的信息被遗漏或者忽视,从而有利于对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和研判,避免对处理决策产生误导。

3.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沟通机制

网络舆情的发展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处理不好就很可能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因此,建立信息反馈与沟通机制非常重要,有助于及时掌握网民的诉求。要充分发挥门户网站的作用,重视政府网站的留言板和论坛的作用,积极主动地和群众进行交流,让挤压在群众心中的具有普遍性的矛盾拿到网上形成碰撞,从而有利于促进问题的广泛讨论和解决。

4.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网络舆情的爆发通常与网民的正义感相关联,很多网络舆情的传播都是基于义愤或对社会不公现象的痛恨。无论是为了维护正义原则的有效性还是保证社会持续的稳定,整个社会都必须求助于制度的保障,必须通过一定的惩罚机制来惩治非正义行为,以使社会正义得到弘扬。因此,就必须对恶意传播虚假信息,造成不良后果的相关责任人进行惩罚,维护社会公平,保障社会稳定。同时,要完善领导干部问责制,对网络舆情监管不力,使网络舆情事件持续恶化,对政府权威和公信力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参考文献:

[1]张小罗.论网络媒体之政府管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64.

[2]钱伟刚.网络媒体的发展与管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9-41.

网络舆情的监管篇3

[关键词]网络舆情信息;生命周期;监测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2-0111-04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12.021

引言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校园网中网站、论坛、微博等信息交流平台上信息资源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主要是以大学生为主的群体通过校园网对校园中的某些现象,以及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观点。表现出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由此引发对校园网络舆情这种校园信息传播方式的关注,实施对校园网络舆情的有效监测与管理,维护校园网络舆情信息健康传播,已经成为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的重点工作。

一、网络舆情概述

1.网络舆情的概念、要素与发展过程

所谓舆情,是指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成为反映舆情的重要载体。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络舆情信息”则是民众在互联网上和传播的能够反映民众舆情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往往是以文字形式为主。网络舆情反映和表达了一定的社情民意,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

作为社会舆情的组成部分,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是指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对有关国际重大问题、社会焦点问题、时政问题以及有关校园事务和学校管理等与自己利益相关的问题的情绪、看法、意见和态度。它不仅包括其对国家、社会的政治态度,也有对自身利益需求的诉求和表达,是要求国家、学校不断改善其现状、情况的诉求和意愿的集合。

从网络舆情的定义可知,高校网络舆情的要素包括主体、客体、本体和舆情空间四部分。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其中以学生为主。高校网络舆情的客体是中介性社会事项,包括各种事件、热点现象、行为和政策等等。高校网络舆情的本体是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高校网络舆情空间是指网络使用者(俗称网民)对中介性社会事项的态度形成、变化和发生作用的情境,通常指学生社会政治态度形成、变化和发生作用的环境。网络舆情空间是多层的、结构化的和复杂多变的,是主客体和空间中具有的其他基本因素之间的多维或多元的互动。舆情空间包括硬空间和软空间。硬空间是指存在于互联网中的各种虚拟空间,如校园BBS、论坛、微博等。软空间是指网络使用者(俗称网民)在使用互联网时必须遵循的法律法规、角色认知、价值观以及网络文化等。

网络舆情一般都要经历产生、形成、发展、消亡四个过程。首先是社会或校园中某个话题或现象引发网络使用者(俗称网民)关注。在得到网民的关注后,借助网络的传播和放大作用,更多的网民加入其中,逐渐形成一种或数种舆论观点。当参与人数和舆情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程度后,网络的声音开始在现实社会产生影响,引起现实社会的共鸣,促成网络舆情高潮的到来。而一旦热点转移或消失,该舆情热点话题随之退化或转入下一热点。

2.网络舆情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从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可以得知,网络舆情信息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所谓网络舆情信息的生命周期是指从决策工作产生对网络舆情信息的需求开始,到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结果被决策者利用的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对网络舆情信息的需求和利用分别是网络舆情信息生命周期的起始和终结,中间还要经历一系列不可缺少的环节,主要包括:网络舆情信息工作规划、网络舆情信息汇集、整理和评价、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网络舆情信息的报送和反馈、网络舆情信息预警等,它们共同构成整个网络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的主体部分。

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的构建

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监测、分析,准确把握教育网络舆情信息的内容、导向、发展趋势,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决策数据链,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科学决策提供有效支持。结合网络舆情信息生命周期管理过程,构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分析与管理体系,如图2所示。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网络舆情信息提取(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信息萃取)、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挖掘分析、网络舆情决策管理和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环境。

网络舆情信息提取是利用网络抓取技术,包括网络雷达技术、元搜索技术、网页内容智能提取技术等;多文档自动摘要技术;信息检索技术,包括全文检索技术、基于图片内容检索、数据挖掘技术、自动分类与自动聚类、相似搜索与消重等技术,对校园网(新闻、论坛、微博、即时通讯等)进行实时监测、采集,对转载频率高和访问次数多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和专题聚焦等。

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挖掘分析是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模型的核心功能。是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者在对网络舆情信息汇集整理的基础上,运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把握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本质,并预测其可能的发展方向。

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挖掘分析的目的是提供有价值的舆情信息,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需要将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挖掘分析的结果,以易于理解的方式输出给使用者。可以通过计算机将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挖掘分析模式及特征输出为舆情监测图谱。在相关数据挖掘、监测分析算法的支持下,形成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报告。同时将生成的舆情信息存储于舆情信息数据库中,以便今后舆情信息研究的需要。

整个体系的构建是基于网络舆情监测的环境中,监测环境的建立有助于相关舆情管理部门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处理、决策方针的制定、对舆情的监控和管理。

三、主要功能分析和实现

1.网络舆情信息采集与处理

高校利用对校园网络的控制与管理,校园网内的舆情信息数据可通过对各种信息平台的访问权限来获取。通过三种方式实现对校园网内多种异构数据源的信息采集,具体为:利用网络爬虫模块实现对校园网内网页文件的信息采集;利用Lucene数据库接口实现与各种异构数据库的连接;利用Nutch的插件机制,实现对文档文件的解析与读取。

Nutch是一个开源的Java实现的Web搜索引擎,在Lucene基础上通过添加网页数据抓取功能构建而成,提供了构建搜索引擎所需的基本工具模块,包括网络爬虫、文本分析、分词工具、建立索引、搜索功能和结果过滤等。Lucene是一个高性能、可伸缩的信息搜索库。可为Nutch提供文本索引和搜索的API,也可为应用程序添加索引和搜索功能。通过Lucene的数据库接口直接从数据库中取出数据。用API建立索引并提供搜索接口。

互联网的舆情数据信息可利用元搜索引擎技术从网页数据和异构文档中获取。元搜索引擎将检索条件转换为各独立成员搜索引擎(例如百度、谷歌等)能够接受的格式,并通过各自的查询接口提交,然后对获得的HTML格式的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处理。获得与之相对应的链接地址、网页标题以及部分说明文字,将上述信息处理为结构化数据后存放到相应的数据库中。最后通过对不同独立成员搜索引擎所获取的舆情信息的链接地址和网页标题等信息的对比和有效性检测,实现结果的筛选和去重,然后将结果提交给Nutch插件,与校园网舆情信息统一建立索引。

网络舆情信息预处理包含分词与建立索引。主要对信息采集过程采集到的文本数据库进行读取,逐条进行数据清理,去除文本中的脚本等无用信息,提取出文本的标题、内容,并利用对文本进行分词索引,创建文本模型并提供数据资源。

2.网络舆情信息分析

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是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的核心。学者们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虽然总结了许多应用模型,但不能较全面地实现网络舆情信息的内容分析,在继承学者们的研究实践(如指标分析)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网络舆情信息,结合内容分析法,选取趋势分析、指标分析、文本分析、比较分析等分析方法,以达到较为全面地分析网络舆情信息内容的目的。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隐性信息,对事物发展做出预测。内容分析法用于网络信息的分析,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对网络的内容挖掘、对网络的结构挖掘和对网络的使用记录挖掘方面。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内容分析法可以在自动处理环境中深入揭示文本的隐性内容。

趋势分析通过对某一舆情话题,在不同时期内所显示的舆情信息资料进行函数模式的转化,把这些不同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找出其中某一特征的信息的数量、重要性、强度等发生变化和差异的因素,从而可以判断这一舆情话题的趋势倾向。

指标分析用于内容分析中可以测量信息传播的重要性、热点或重点,检测偏见存在的趋势,推断信仰、信心和动机的水平等。网络舆情信息研究模型里常用的指标有热度指标、倾向性指标、预警指标。

绝大多数的网络舆情信息是以文本形式出现的,文本分析是对文本的表示及其特征项的选取,它以特征词作为分析要素进行量化来表示文本信息,统计其出现的频次,分析和推断网络传播的内容,以及言论的倾向性。

特征分析把从文本中抽取出的特征词进行量化来表示文本信息,通过对某一对象的特征词,在不同问题上,或在不同场合上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把这些不同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找出其中稳定的、突出的因素,从而判定这一对象的特征。

比较分析是通过对同一中心问题,但对象或来源不同的样本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把这些来自不同对象的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对比,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研究对象的不同,找出本质上的异同。例如:比较同一舆情信息在不同地域的传播特点、反应热度等;比较不同媒体载体报道风格的异同等。

四、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模型的实践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分析、决策和管理在高校教育管理实践中得到重视,它的应用促进了高校教育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为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提供技术保障,使高校教育管理适应网络时代的形势发展需要。利用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模型,以网络舆情监测管理为中心要素,构建互动的反馈响应体系,主体要素为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媒介要素为网络环境和现实环境,如图3所示。

网络舆情信息互动反馈响应体系中的网络舆情监测管理直接面向教育工作者和网络环境,利用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将校园网络环境中的舆情信息采集并挖掘分析,为教育工作者提供舆情信息情报以及决策支持。在舆情分析及管。理决策过程中,综合考虑现实环境中的情报信息;舆情管理通过教育工作者在现实环境和网络环境中的决策反馈行为,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作用。另外,受教育者可以通过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将自己的思想、需求及建议等反映给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建立交流机制。这样,在教育实践中受到阻隔的两大主体要素(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有效地建立互动关联机制,一方面,让教育工作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受教育者的真实想法及行为;另一方面,让受教育者的意见可以畅通地传递给教育工作者。

网络舆情的监管篇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种重要途径,被称作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外的第四媒体。人们充分的认识到,作为双刃剑的网络媒体,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舆情危机。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更为有效地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成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及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现状

面对不断发展的网络媒体。一方面,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这种传媒对某一事件、某一问题表达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煽动某些事件;另一方面,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如果一时不能获得消息或不能及时得到准确的消息,就会通过网络等获取信息。的是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怎样传播,获取信息的人们的怎样反应……这些都属于网络舆情的范畴,如何及时地发现这些网络舆情,并根据其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管,成为党委政府维护自身形象、加强执政能力的必要手段。

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地区已经意识到网络舆情对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也建立起了最基本的舆情监管体系,可以开展网上舆情的采集、分析、处理等,但只局限于小范围之内的,并没有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

二、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近年来发生的如贵州瓮安、云南孟连、湖北石首等有较大负面影响的群体性事件来看:事件发生后,尽管在网络中某些言论的观点是客观的、真实的,对事件的发展、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更多的是情绪化、偏激的,辱骂、攻击性言语,甚至制造谣言,混淆视听,激起网民对政府的不满与愤怒,网络舆情对事态向负面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首先没有一个健全的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机制,不能适时果断地处理危机;其次,没有与网络媒体建立一个完善的关系网络,难以及时有效的在发生舆情时对舆情进行管制;再者,缺乏危机意识以及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技巧的训练,加上过去行之有效的新闻管理办法有的反而束缚了我们自己的手脚,造成处理事件的被动。而现有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中:一方面我们的工作人员对网络舆情知识还不十分熟悉,缺乏网络舆情监控方面的专业人才;其次现在所采用的舆情监控系统刚刚投入试运行,其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研判等功能都有待于更好的完善,使之更贴近于我们实际,这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更新的过程;再次,我们在进行信息反馈、信息决策,信息处置等多个环节中还存在很多漏洞,很多责任主体单位还存在着不重视、不配合现象,影响了整个舆情处置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造成舆情监管难的原因及对策

分析来看,造成网络舆情监管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舆情处于匿名性和虚拟性交织的状态,缺乏有效监管和规范,发言者无需考虑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进而显得肆无忌惮;二是网络信息真实性难以区分,部分网民很少质疑信息的真实性,也没有进行成熟的思辨,仅凭主观臆断对信息发表意见,带有严重的感情色彩,易导致真相的掩盖、言论的失实;三是网络舆情传播快,范围广,聚集效应强,但可控性较差。对在网络中四处粘贴攻击诋毁类的信息,只能被动采取堵截、删除等方式,防不胜防;四是对新兴的网络舆情,缺乏有效监管抓手,也缺乏有效的制止或者进行澄清的手段。对不利言论,主要采取删除了事,很少对事实进行澄清。有些问题早已解决,但反映问题的信息一直在网络中传播,仍可能引发新的不良影响;五是对网络舆情掉以轻心,很多领导认为网络仅仅是发泄情绪的途径,对网络舆情不愿闻也不愿管,怀着自生自灭的心态看待网络舆情,也是造成网络舆情难以实施有效监管的重要原因。

网络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网络舆情监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他涉及到多个主体,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面对新的历史形式,我们的网络舆情监管更应该按照“管疏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开展。

一要加大对网站单位和网络使用主体的管理力度。公安、文化等执法部门应加大对网站的管理,严格要求开设信息平台的网站加强后台审核管理,对造谣诽谤、混淆是非的帖子、博文等坚决予以管制发表,强化对网吧等公众上网场所的管理,坚持实行实名登记制度,严查黑网吧;网络运营商要加大对接入用户和网站的登记备案,做到有据可查;使网络信息的者具有“在网络上说话也要负法律责任”的意识。

二要密织社会监控网络。网络被称作浩瀚的海洋,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信息的传递,单靠网络监控系统只是杯水车薪,需要充分调动各主管部门、网络文化管理机构的积极性,共同参与网上舆情监管工作,建立一种信息共享、高效运作、快速反应的舆情监控体系和机制。

三要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各部门单位要对自己辖区内的敏感问题、突发事件及时发现及时提报,对可能出现的网上热点问题要充分估计、提前建立预案。要确定一名同志担当前网络舆情预警联络员,及时搜集与本单位有关的负面信息,及时与上级网络管理部门进行沟通。

网络舆情的监管篇5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种重要途径,被称作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外的第四媒体。人们充分的认识到,作为双刃剑的网络媒体,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舆情危机。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更为有效地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成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及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现状

面对不断发展的网络媒体。一方面,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这种传媒对某一事件、某一问题表达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煽动某些事件;另一方面,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如果一时不能获得消息或不能及时得到准确的消息,就会通过网络等获取信息。的是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怎样传播,获取信息的人们的怎样反应……这些都属于网络舆情的范畴,如何及时地发现这些网络舆情,并根据其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管,成为党委政府维护自身形象、加强执政能力的必要手段。

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地区已经意识到网络舆情对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也建立起了最基本的舆情监管体系,可以开展网上舆情的采集、分析、处理等,但只局限于小范围之内的,并没有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

二、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近年来发生的如贵州瓮安、云南孟连、湖北石首等有较大负面影响的群体性事件来看:事件发生后,尽管在网络中某些言论的观点是客观的、真实的,对事件的发展、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更多的是情绪化、偏激的,辱骂、攻击性言语,甚至制造谣言,混淆视听,激起网民对政府的不满与愤怒,网络舆情对事态向负面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首先没有一个健全的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机制,不能适时果断地处理危机;其次,没有与网络媒体建立一个完善的关系网络,难以及时有效的在发生舆情时对舆情进行管制;再者,缺乏危机意识以及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技巧的训练,加上过去行之有效的新闻管理办法有的反而束缚了我们自己的手脚,造成处理事件的被动。而现有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中:一方面我们的工作人员对网络舆情知识还不十分熟悉,缺乏网络舆情监控方面的专业人才;其次现在所采用的舆情监控系统刚刚投入试运行,其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研判等功能都有待于更好的完善,使之更贴近于我们实际,这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更新的过程;再次,我们在进行信息反馈、信息决策,信息处置等多个环节中还存在很多漏洞,很多责任主体单位还存在着不重视、不配合现象,影响了整个舆情处置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造成舆情监管难的原因及对策

分析来看,造成网络舆情监管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舆情处于匿名性和虚拟性交织的状态,缺乏有效监管和规范,发言者无需考虑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进而显得肆无忌惮;二是网络信息真实性难以区分,部分网民很少质疑信息的真实性,也没有进行成熟的思辨,仅凭主观臆断对信息发表意见,带有严重的感情色彩,易导致真相的掩盖、言论的失实;三是网络舆情传播快,范围广,聚集效应强,但可控性较差。对在网络中四处粘贴攻击诋毁类的信息,只能被动采取堵截、删除等方式,防不胜防;四是对新兴的网络舆情,缺乏有效监管抓手,也缺乏有效的制止或者进行澄清的手段。对不利言论,主要采取删除了事,很少对事实进行澄清。有些问题早已解决,但反映问题的信息一直在网络中传播,仍可能引发新的不良影响;五是对网络舆情掉以轻心,很多领导认为网络仅仅是发泄情绪的途径,对网络舆情不愿闻也不愿管,怀着自生自灭的心态看待网络舆情,也是造成网络舆情难以实施有效监管的重要原因。

网络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网络舆情监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他涉及到多个主体,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面对新的历史形式,我们的网络舆情监管更应该按照“管疏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开展。

一要加大对网站单位和网络使用主体的管理力度。公安、文化等执法部门应加大对网站的管理,严格要求开设信息平台的网站加强后台审核管理,对造谣诽谤、混淆是非的帖子、博文等坚决予以管制发表,强化对网吧等公众上网场所的管理,坚持实行实名登记制度,严查黑网吧;网络运营商要加大对接入用户和网站的登记备案,做到有据可查;使网络信息的者具有“在网络上说话也要负法律责任”的意识。

二要密织社会监控网络。网络被称作浩瀚的海洋,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信息的传递,单靠网络监控系统只是杯水车薪,需要充分调动各主管部门、网络文化管理机构的积极性,共同参与网上舆情监管工作,建立一种信息共享、高效运作、快速反应的舆情监控体系和机制。

三要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各部门单位要对自己辖区内的敏感问题、突发事件及时发现及时提报,对可能出现的网上热点问题要充分估计、提前建立预案。要确定一名同志担当前网络舆情预警联络员,及时搜集与本单位有关的负面信息,及时与上级网络管理部门进行沟通。

网络舆情的监管篇6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种重要途径,被称作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外的第四媒体。人们充分的认识到,作为双刃剑的网络媒体,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舆情危机。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更为有效地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成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及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现状

面对不断发展的网络媒体。一方面,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这种传媒对某一事件、某一问题表达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煽动某些事件;另一方面,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如果一时不能获得消息或不能及时得到准确的消息,就会通过网络等获取信息。的是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怎样传播,获取信息的人们的怎样反应……这些都属于网络舆情的范畴,如何及时地发现这些网络舆情,并根据其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管,成为党委政府维护自身形象、加强执政能力的必要手段。

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地区已经意识到网络舆情对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也建立起了最基本的舆情监管体系,可以开展网上舆情的采集、分析、处理等,但只局限于小范围之内的,并没有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

二、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近年来发生的如贵州瓮安、云南孟连、湖北石首等有较大负面影响的群体性事件来看:事件发生后,尽管在网络中某些言论的观点是客观的、真实的,对事件的发展、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更多的是情绪化、偏激的,辱骂、攻击性言语,甚至制造谣言,混淆视听,激起网民对政府的不满与愤怒,网络舆情对事态向负面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首先没有一个健全的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机制,不能适时果断地处理危机;其次,没有与网络媒体建立一个完善的关系网络,难以及时有效的在发生舆情时对舆情进行管制;再者,缺乏危机意识以及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技巧的训练,加上过去行之有效的新闻管理办法有的反而束缚了我们自己的手脚,造成处理事件的被动。而现有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中:一方面我们的工作人员对网络舆情知识还不十分熟悉,缺乏网络舆情监控方面的专业人才;其次现在所采用的舆情监控系统刚刚投入试运行,其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研判等功能都有待于更好的完善,使之更贴近于我们实际,这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更新的过程;再次,我们在进行信息反馈、信息决策,信息处置等多个环节中还存在很多漏洞,很多责任主体单位还存在着不重视、不配合现象,影响了整个舆情处置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造成舆情监管难的原因及对策

分析来看,造成网络舆情监管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舆情处于匿名性和虚拟性交织的状态,缺乏有效监管和规范,发言者无需考虑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进而显得肆无忌惮;二是网络信息真实性难以区分,部分网民很少质疑信息的真实性,也没有进行成熟的思辨,仅凭主观臆断对信息发表意见,带有严重的感情色彩,易导致真相的掩盖、言论的失实;三是网络舆情传播快,范围广,聚集效应强,但可控性较差。对在网络中四处粘贴攻击诋毁类的信息,只能被动采取堵截、删除等方式,防不胜防;四是对新兴的网络舆情,缺乏有效监管抓手,也缺乏有效的制止或者进行澄清的手段。对不利言论,主要采取删除了事,很少对事实进行澄清。有些问题早已解决,但反映问题的信息一直在网络中传播,仍可能引发新的不良影响;五是对网络舆情掉以轻心,很多领导认为网络仅仅是发泄情绪的途径,对网络舆情不愿闻也不愿管,怀着自生自灭的心态看待网络舆情,也是造成网络舆情难以实施有效监管的重要原因。

网络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网络舆情监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他涉及到多个主体,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面对新的历史形式,我们的网络舆情监管更应该按照“管疏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开展。

一要加大对网站单位和网络使用主体的管理力度。公安、文化等执法部门应加大对网站的管理,严格要求开设信息平台的网站加强后台审核管理,对造谣诽谤、混淆是非的帖子、博文等坚决予以管制发表,强化对网吧等公众上网场所的管理,坚持实行实名登记制度,严查黑网吧;网络运营商要加大对接入用户和网站的登记备案,做到有据可查;使网络信息的者具有“在网络上说话也要负法律责任”的意识。

二要密织社会监控网络。网络被称作浩瀚的海洋,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信息的传递,单靠网络监控系统只是杯水车薪,需要充分调动各主管部门、网络文化管理机构的积极性,共同参与网上舆情监管工作,建立一种信息共享、高效运作、快速反应的舆情监控体系和机制。

三要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各部门单位要对自己辖区内的敏感问题、突发事件及时发现及时提报,对可能出现的网上热点问题要充分估计、提前建立预案。要确定一名同志担当前网络舆情预警联络员,及时搜集与本单位有关的负面信息,及时与上级网络管理部门进行沟通。

网络舆情的监管篇7

一、当前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

1.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催生了更加复杂的舆情状况。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国内网民数量呈现出直线上升的态势,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网民已经超过了5亿,网民年龄、职业、分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互联网的普及覆盖到了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加上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的发酵,网络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称为第一媒体。在这样的背景下,接近于全员参与的网民群体形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网络舆情也向着更为复杂的方向发展。

2.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对网络舆情产生了明显影响。中国的快速崛起一直以来都是西方国家以及周边地区个别用心险恶的国家不愿意看到的,国内外敌对势力、分裂主义势力在正面对我国实施攻击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但是日益发展的网络技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平台。他们利用网络平台抹黑中国,以及攻击我国政府网站,获取机密信息,散步不实言论以及鼓动骚乱等等,危害了国家安全以及对国内社会稳定产生了严重影响。

3.网络自身特点导致网络舆情监测管理难度加大。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媒手段,具有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多种特点,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网民发表言论可以隐匿身份,少了身份论证以及道德方面的顾虑,各种不实言论、偏激内容时有出现。网络具有的聚合联动功能很容易让网民从网上的交流转变为网下的聚集,一旦不实言论经过煽动与发酵,容易成为较大负面影响事件,启东事件就是鲜活的案例。互联网同时具备开放性和超时空性的特点,网络舆情后续取证难度较大,管理存在较大难度。

二、当前我国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不足

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网络舆情管理能够及时搜集群众的意愿,同时发现各种苗头性信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维护社会稳定和保证国家安全。但是,我国网络舆情管理检测工作起步较晚,经验不足,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一是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力量未能有效整合。当前,各地在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力量方面情况不一,有的地区以县委宣传部门为主,有的地区以政府办为主,也有的地区以公安部门为主,没有在政府或者县委层面建立起统一的协调组织,对本辖区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力量进行有效的整合,没有能够发挥力量聚合的拳头效应。也有的地区在网络舆情监测管理部门人员的配备上专业性不足,也是导致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工作成效低下的重要方面。

二是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齐全。我国各地对于网络舆情监测与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各地区在制度制定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不仅表现在互联网层面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在具体的网络舆情监测与管理方面也缺乏完善的规范性制度,导致事项与人员查处难度较大,尤其是在对一些个案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无法准确找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依据,陷入了尴尬境地。

三是网络舆情监测管理模式处于被动应付。目前,各地在网络舆情监测与管理工作中,“灭火式”工作模式仍然占据主要位置,主动和前置介入不足,长效管理机制不足,属于典型的被动应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注重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

四是网络舆情监测管理方法没有与时俱进。部分地区在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工作中方法陈旧,习惯于采取删帖、跟帖这样的简单方式进行处置,甚至出现跨省追捕这样的事件,应对复杂网络环境的能力与意识眼中不足,没有能够针对网络舆情实际情况开展先发制人,对于网络舆情研判力度不足,对于其中的规律性方面没有能够有效掌握,导致整体管理成效低下。

五是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协调机制不够完备。大部分地区在网络舆情监控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着方案可操作性不强的状况,协调机制、处置机制、反馈机制等方面存在着薄弱环节,尤其是在黄金4小时处置方面效能不高,未能建立起多部门联合、有效互动、资源整合、力量聚合的有效处置机制。

三、对进一步强化国内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1.设立牵头部门,进一步整合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力量

目前各地区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力量主要集中在宣传、公安以及政府办、局等部门单位,为了进一步整合工作力量,可以设立政府或者县委层面的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委员会或者类似机构,统筹协调辖区内的全部监测管理力量,必要时还可以吸纳电信、移动等技术部门参与,实现人员、技术与设备的最佳整合,进一步提高工作成效。

2.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构建网络舆情监测管理体系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监测、研判、预警、反应机制,及时掌控苗头性舆情,掌握处置主动权。要完善线索搜集、监测监控、证据固定、预警处置一体化处理机制,建立起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动处置机制,进一步整合各职能部门工作资源,网上网下联动,风度不良信息。

3.创新工作方式,进一步营造网络舆情和谐可信环境

要完善网络舆情监测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处置各类问题,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在主管部门引导下建立起诚信自律体系,创设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监测管理部门要与正面主流网络媒体的联系沟通,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体系,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

4.及时处置应对,进一步促进网络舆情良性平稳过渡

要及时发现各种不良信息的苗头,主动提前介入处置,迅速启动预案,尽可能地将危机处置和化解在初始阶段。要致力于推动政府部门与民间网络代表的对话,及时公布真相,取信于民,并听取网民的合理建议,相互之间建立起信任,通过互动方式平稳过渡,并建立起互动的良好机制。

5.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网络舆情监测管理水平

网络舆情的监管篇8

关键词: 高校网络舆情 和谐校园 监管机制

加强网上舆论宣传,推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是新形势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面对新形势,如何才能及时掌握学生网络舆情信息、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动态,并且进行良好的控制引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舆情工作常抓不懈。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构建和谐校园是推动发展的基本保障,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和积极化解网络舆论危机、努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至关重要。

国内某些高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已经开展了校园网络舆情研究工作,出台了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管理办法,但除了少数高校成立了舆情研究中心、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并开展了舆情信息收集和研究工作外,大部分国内高校进行网络舆情收集,主要通过周刊、信息通报等形式汇总,或者在少数教师和学生中进行访谈,没有专门的舆情研究机构和专职人员对舆情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没有一套健全的舆情调研分析、研判等机制作保障,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校园网络舆情,从而无法有效处理舆情危机。

在国外,如美国几乎每所大学都设有一个面向全校的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学校召集和聘请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教师担任舆情调查研究人员,调查研究中心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出现的许多复杂紧迫的现实问题,普遍采用以问题为核心的跨学科研究方式,以应对无法通过任何单一学科解决的问题。

要建立切实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必须准确把握校园网络舆情所处的阶段,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类型进行合理划分,提出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部门构建方案,建立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的长效工作机制,打破高校管理工作条块分割的局面,形成一种制度,以期达到对高校网络舆情有效监管和合理引导的效果。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及引导前提和现状进行诊断,合理划分网络舆情的类型、完善监管和引导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管理提供正确引导,开拓育人新空间。

1.通过界定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的内涵及功能,阐述高校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的时代意义,揭示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面临的契机和挑战,科学、系统地论证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与引导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校的网络舆情指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在互联网空间中,围绕一定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所引发的高校师生网民和其他社会公众在社会政治态度方面的重大变化及其舆情传播、影响的态势。具有高速互动性、内容复杂性和难控性及发生即时性等特点,并具有三个方面的价值功能:一是有导向内化功能。即可以通过积极的舆情引导启发教育师生,使之内化为精神动力,外显为高尚行为,从而把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二是预警预防功能。即通过关注舆情的形成和发展,及时把握师生思想动态,对可能出现的矛盾或危险保持警醒,以便科学研判,采取措施防止危机事件发生;三是维护稳定功能。高校网络舆情信息通过导向内化、预警预防,客观上实现维护校园稳定的功能。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主体是知识层次高、参与意识强、好奇心理重、个性化特征明显的在校大学生这样的特殊群体。一旦负面的舆情蔓延,将会给高校维稳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为此,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监控和引导机制,预防高校负面舆情的蔓延和传播,监控不良舆情的传播将给高校工作带来的危害,对和谐校园的创建有重要作用。

2.从高校网络舆情产生的背景、特点和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究和分析,提出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机制的方案。

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包括:①学校成立网络舆情监控组,统一指挥,集中力量,有效协调各部门,对前期预警及应急处理阶段的网络舆情进行分析。高校应组建一支以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学干部为主的网络舆情监控组,从事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工作,密切关注突发事件发生后关于事态的网络舆论发展趋势,保持对各种网络舆论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围绕热点问题主动撰写贴文,有效引导网上舆论,并定期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整理,提供舆情监测分析报告。②构建运用有害信息过滤系统。除仍保留断开物理连接、地址库过滤和防火墙过滤三种传统的针对网络进行限制的过滤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地址库过滤和内容分析结合的方法,采用主干网接入和旁路侦听等硬件设备接入方法,利用技术手段直接屏蔽检测到的有害信息进入网络。

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包括:①加强校园网络舆情“预警”,建设高校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建立实时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对舆情中反映的热点问题进展情况给予准确的分析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加强学校与师生的互动,确保师生对自身利益相关问题及热点事件的知情权,主导网络舆情,赢得师生的信任与支持,避免事态向消极方向发展。②建设主流校园网络舆论阵地,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通过网络新闻发言人定期在校园网络上就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学校的相关政策进行解答;遇到突发事件时,第一时间将相关信息通过网络和手机等媒介,实事求是地把真相和事实及时告诉师生,提高高校工作的透明度,更有利于突发事件的解决和化解。③打造网络思政专业化团队,加强高校辅导员博客的建设。④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部门。⑤普及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

高校网络舆情关系高校的稳定与发展,正确合理地引导不仅直接关系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高校师生尤其是大学生是网络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主体。正确分析高校网络的舆情,因势利导,提高新形势下分析网络舆情信息的能力,及时准确地掌握高校网络舆情动态、传播方式和特点,从而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及时监测分析、有效引导并积极化解,这对维护高校各方面工作的稳定,保障高校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及构建和谐校园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红卫,李琳琳.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特点及引导策略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1(9):211-212.

[2]李彦丽.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信息系统工程,2011(1):91-9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