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气污染防治信息8篇

时间:2023-08-24 09:27:50

大气污染防治信息

大气污染防治信息篇1

一、总体目标

健全环境空气重污染预警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形成统一高效、科学规范的指挥体系,信息共享、运作灵敏的防范体系,行动迅速、反应及时的处置体系,责任明确、配合密切的保障体系,实现决策科学化、指挥智能化、应对系统化、保障统筹化,有效解决环境空气重污染问题。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预警与响应相结合。建立常规气象监测和环境空气监测预报合作机制,统筹预警环境气象,及时、科学布防应急响应对策,最大限度避免或减少环境空气重污染。

(二)坚持减灾与减排相结合。把保护受污染人群摆上突出位置,贯穿应急工作全程,尽量减轻健康损害;把减少大气污染排放源和排放量作为根本措施,尽可能防范和化解环境空气重污染。

(三)坚持劝导与严管相结合。注重环境空气重污染危害常识普及和排污行为管理约束,既主动面向社会倡导防范污染损害的建议性措施,更加大环境违法问题查处力度,保证环境管理与为民服务都见成效。

(四)坚持政府主导与部门齐抓共管相结合。建立市政府统一领导、市应急办具体协调、市环保局牵头组织、区县(市)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共同解决环境空气重污染。

三、适用范围

环境空气重污染是指空气质量指数(AQI)大于200。本预案适用于应对哈尔滨市区环境空气重污染,所辖县(市)参照执行。

四、组织体系

在市政府领导下,建立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除承担日常制定政策、统筹协调、督办检查、解决难题外,负责组织应对环境空气重污染工作。

(一)联席会议组成。总召集人:市政府主管环境保护工作副市长。召集人:市环保局局长。会议成员:市政府办公厅(应急办)、市环保局、气象局、发改委、财政局、工信委、交通局、公安局、交管局、住房局、城管局、教育局、监察局、执法局、工商局、农委、建委、卫生局、新闻办、市政府法制办、各区县(市)政府分管负责人。各成员单位确定1名联络员负责工作联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负责应急工作综合协调,并组织实施本预案。

(二)成员单位应急职责分工。市政府办公厅(应急办):负责环境空气重污染应急工作的综合协调。市环保局:负责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分析、研判和重污染预报预警、信息,组织重点企业落实环境空气重污染内部应急预案,监督检查并依法处理大气污染源违法排放行为。市气象局:负责与市环保局等部门建立环境空气重污染联合会商和服务响应机制,开展环境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与研究。市交通局:负责紧急增加公共交通运力,劝导市民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组织停运尾气超标公交营运车。市交管局:负责临时调整车辆限行范围、路段和时间,会同市环保局集中路检尾气不达标车辆。市住房局:负责组织供暖单位错时错峰起炉,压缩供暖燃煤量,加强供暖单位环境保护工作行业管理。市发改委:负责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两高”行业项目审批。市工信委:负责督导工业企业特别是重点工业企业降低生产负荷、停止或减少废气排放量大的工段生产。市农委:负责会同区县(市)政府落实秸秆禁烧应急工作方案。市城管局:负责组织区政府落实道路保洁应急预案,减少道路扬尘。市建委:负责控制建筑施工扬尘。市执法局:负责集中查处露天烧烤、垃圾焚烧等违法行为。市工商局:负责配合查处烧纸行为。市公安局:负责管控燃放烟花爆竹行为。市教育局:负责建立中小学校重污染天气响应机制,科学安排学生放假及课外活动,普及中小学生大气污染防治知识。市卫生局:负责组织预防大气污染导致的疾病,科学指导公众提高防护能力,及时提醒儿童、老年人和患有疾病等易感人群采取必要防护措施。市财政局:负责提供环境空气重污染应急工作资金保障。市法制办:负责环境空气重污染应急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审核,依法对法律法规、规章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市新闻办:负责指导协调环境空气重污染应急工作信息、新闻宣传,协调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做好报道和舆论引导、舆论监督。市监察局:负责严肃追究重大环境违法问题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区县(市)政府: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并组织实施环境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指挥落实应急措施。

(三)成立专家组。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组建环境空气重污染专家组,提供决策咨询建议和技术支持保障。

五、分级预警

依据环境空气质量和气象条件实测与预报,并综合分析污染程度及持续时间,将环境空气重污染分为3个预警级别,由轻到重顺序依次为Ⅲ级、Ⅱ级、Ⅰ级,分别对应黄、橙、红色预警,红色为最高级别。

(一)Ⅲ级黄色预警。市区24小时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均值达到201-300定为重度污染。当市区24小时实测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均值达到重度污染程度,并预测未来持续48小时以上,由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研判、审定,启动黄色预警。

(二)Ⅱ级橙色预警。市区24小时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均值达到301-500定为严重污染。当市区24小时实测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均值达到严重污染程度,并预测未来持续48小时以上,由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研判、审核后,立即与市应急办沟通,并通报相关情况,2小时内报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总召集人审批,启动橙色预警,并由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转市应急办备案。

(三)Ⅰ级红色预警。市区24小时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均值达到500以上定为极重污染。当市区12小时实测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均值达到极重污染程度,并预测未来持续12小时以上,由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1小时内组织市环保局、气象局和专家组会商分析后,立即与市应急办沟通,并通报相关情况,1小时内报市大气污染联席会议总召集人审核,再1小时内报市长审批,启动红色预警,并由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转市应急办,由市应急办指导应急处置工作。

六、预警

(一)黄色预警。启动预警后,由市环保局公众网和市气象局气象用户平台2小时内向社会,并给予市民健康防护提醒,提示儿童、老年人和患有心脏病、肺病等易感人群暂停或减少户外活动,建议室外作业人员采取必要防护措施。

(二)橙色预警。启动预警后,由市新闻办组织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新闻媒体30分钟内向社会预警信息和应急预案,并给予市民健康防护提醒和公益性建议提示。提醒:儿童、老年人和患有心脏病、肺病等易感人群暂停或减少户外活动,室外作业人员采取必要防护措施。建议:市民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减少汽车上路行驶;机动车尽量避免昼间加油。

(三)红色预警。启动预警后,由市新闻办组织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新闻媒体30分钟内向社会预警信息和应急预案,并给予市民健康防护提醒和公益性建议提示。提醒:儿童、老年人和患有心脏病、肺病等易感人群暂停户外活动,室外作业人员采取必要防护措施。建议:倡导公众节约用电;一般人群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减少汽车上路行驶;暂停重大群众性户外运动赛事和露天大规模群众活动;不燃放烟花爆竹。

七、应急响应

(一)黄色预警应急响应。由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做好日常环境管理工作,但不集中行动。

(二)橙色预警应急响应。市环保局、气象局加密监测,将监测结果及时报送市应急办,每8小时更新1次环境气象与重污染程度信息,并由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同步向总召集人报告。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按照本预案和相关工作方案,及时组织落实各项应急措施,每天15时前向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报送情况,并固定夜间值班人员,保持通讯畅通,同时在保障城市正常运行前提下,按照职责采取下列措施:

1、立即纠正并严格依法处罚秸秆焚烧违法行为;

2、立即纠正并严格依法处罚垃圾焚烧违法行为;

3、立即纠正并严格依法处罚露天烧烤违法行为;

4、加大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范围,减少道路扬尘污染;

5、立即纠正并严格依法处罚煤堆、灰堆和物料堆未有效封闭行为;

6、要求供热单位确保供暖锅炉24小时低温连续作业;

7、确保排污单位污染防治设施稳定运行;从重处理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行为;

8、要求施工单位停止建筑拆扒工程;

9、要求施工单位停止建筑工程土石方施工;

10、立即纠正并严格依法处罚燃放烟花爆竹行为;

11、增加公交运力;

12、立即纠正并严格依法处罚和问责供暖储煤、输送用煤(运灰渣)车辆未有效防尘行为;

(三)红色预警应急响应。在橙色预警响应基础上,由市环保局、气象局随时向市应急办报送信息,每2小时更新1次环境气象与重污染程度信息,并由市大气污染联席会议办公室同步向市长、有关副市长和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总召集人报告;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每8小时向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报送应对措施及进展情况;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总召集人或召集人最长每24小时召开1次联席会议,听取应急情况、研判污染趋势、部署任务措施、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并增加4项强制性措施:

1、幼儿园、中小学停课;其中,前一日22时前预警并维持到22时后的,或者前一日22时后至当日6时前预警的,采取停课措施;当日6时后至上课前预警的,采取停课措施;当日上课后预警的,不停课,但停止户外课及户外活动,迟到、缺勤学生不作迟到或旷课处理,学校灵活安排教学进度。

八、预警解除和应急终止

经实测和预测研判,未来不满足预警条件时,由有权决定预警的部门2小时内解除预警或终止应急响应,并向社会。橙色和红色预警应急响应终止后,由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总结应急措施落实情况,报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再由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总结评估后,报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总召集人或市长。

九、经费保障

按照市政府有关处置应急情况的财政保障规定,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所需预警及应急经费,由本级财政预算资金安排解决。

十、预案管理

(一)演练培训。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每年组织至少1次本预案联合演练和操作流程、岗位职责等培训。

大气污染防治信息篇2

关键词:空气质量;排污许可;信息公开

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05502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迅速推进,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环境问题也逐渐突出,尤其最近几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的严重雾霾天气,让空气污染逐渐走进老百姓的视野,人们开始关注环境空气,关注政府解决环境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笔者就国外空气污染治理经验和我国相关措施进行简要分析。

2015年,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265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78.4%。仅73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21.6%; 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76.7%;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23.3%,其中轻度污染天数比例为15.9%,中度污染为4.2%,重度污染为2.5%,严重污染为0.7%[1]。

2 发达国家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2.1 英国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2.1.1 扩大地方政府环境质量自治权

1968年英国修改和完善了《清洁空气法》,赋予了地方政府更多的权限,包括锅炉颗粒物和烟尘排放限值,地方政府有设立新的烟尘控制区的权利。197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污染控制法》规定和限制了油品中硫的含量。上述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明显效果,至1975年,伦敦雾霾天气从以前的一年几十天减少至每年15 d,到1980年降至5 d。

2.1.2 重视企业在环境质量重的作用

英国政府在通过征收气候变化税、设立碳基金、建立炭交易排放制度等措施,调动企业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方面的积极性。如从事金融服务的野村证券既是典型代表,企业通过整合优化食品、办公设备投递、垃圾清运等环节,有效减少了垃圾车的运输次数。在建筑节能方面更是加大投入,集团新楼楼顶被绿色植物覆盖,以生态调节代替空调能源消耗,办公室按照环保锅炉、节能灯等措施降低能耗。

2.1.3 加大环境信息公开

英国充分保障民众对环境治理信息的知情权、参与权。英国在几十年的环境质量实践中,总结形成了一整套高效的完整污染物检测系统。此系统负责监测空气中污染物浓度以及在空气沉降中对土壤和水的作用,此类信息会在环境部门官网或脸书、推特上进行公开。更是建立了GoogleEarth软件,此软件是一款强大地理信息系统,通过下载安装此软件可以方便地浏览伦敦各监测点位数据及变化趋势图。通过上述措施让伦敦居民可以实时查询到自己所处环境PM10、PM2.5等污染物信息及未来变化趋势[2]。

2.2 美国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2.2.1 排污许可证制度

美国1990年前只要求新建项目需领取排污许可证。1990年美联邦修改完善了《清洁大气法》,修改后的法案要求联邦各州需在1991年按照联邦环境保护署有关排污许可的规定,制定和实施包括所有行业在内的排污许可证规划,其目的就是将各行业全部纳入排污许可管理范围之内,强化排污监管。为强化排放监管,规定所有污染源必须安装排放控制装置和监测排放的系统。

2.2.2 环境税及财政支持

美国通过征收环境税,如损害臭氧的化学品消耗税、汽油税、开采税、环境收入税、二氧化硫税等,进一步激发技术创新,减少各方面大气污染物排放,并使相关技术更好的达到标准。对安装污染物处理设施并降低污染排放的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美国环境保护署针对清洁空气技术还在继续推行“清洁空气优秀奖”,并有针对社区行动、宣传教育、法规政策创新和高效交通创新等方面的分类奖。用以强化先进环境质量措施及方案的支持奖励力度。

3 我国目前相关措施

3.1 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2014年4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环保法修订案》,新法于2015年1月1日施行。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自

2016年1月1日起施行。通过上述法律的修改,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切实提高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3.2 制定专门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计划明确提出了改善环境空气的十项具体措施,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专项推进。此后各地区、部门出台了相关配套方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PM10、PM2.5、NO2、SO2等污染物逐年下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3 强化污染源头治理

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一直强化源头治理,对污染物排放源头加强监管,例如对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开展重点企业污染物专项整治、建立绿色能源发展示范区等措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企业污染物排放。通过提高燃油品质、淘汰黄标车、老旧车等措施降低汽车尾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4 Y语

从国内目前情况看,我国采取的相关空气污染防治相关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以下几方面亟需完善:一是在公众参与环保和信息公开方面有待提高。应深化网络等新媒体信息公开力度,建立完善便于市民查询的信息公开系统,让能出在当前空气环境中的居民实时看到自己所处环境的状况。二是排污许可证制度和在线监测安装普及率相对较低。建议逐步将所有涉及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全部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范围,并安装污染物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控污染物排放情况,对采取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企业实行污染物交易,提高企业环境保护自主性。

参考文献:

[1]

环境保护部.2015年环境质量公报[R].北京:环境保护部,2016.

[2]邓文钱.英国如何治理空气污染[J].政策t望,2015(4):50~52.

[3]闫 静,吴晓清.国外大气污染防治现状综述[J].中国环保产业,2016(2):56~60.

大气污染防治信息篇3

关键词:金华市 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 现状 创新措施

中图分类号:U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103-02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机动车保有量与日俱增。据统计,目前金华市机动车总数已超100万辆,并且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新增约16万辆的速度逐年高速增长。机动车尾气对大气造成的污染也日益加重,机动车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已经占了城市空气污染物的近30%,大气中的PM2.5约1/3来源于道路源污染。因此,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对深化金华市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改善空气环境质量,保障群众身体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1 金华市打出“六记重拳”全面推进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

(1)创新模式,完善排气检测体系。截至2014年6月底,全市具有环保检测资质的机动车排气检测机构已覆盖7个县(市、区),共计9家、29条检测线,其中已建设升级为简易工况法检测线的有20条;市区、兰溪、永康、武义等地均已启动排气检测机构扩建和检测方法升级,以满足国家、省排气检测的要求;义乌市于2013年8月份在全省率先进行了路上排气遥感检测,翻开了金华市机动车排气路检崭新的一页。

(2)精心部署,开展环保标志核发。金华市环保标志核发工作于2013年7月15日,全面实施。之后通过开通机动车环保标志委托申领双向快递(EMS)平台、简化环保标志申领方法、设立移动申领窗口、增加临时工位、延长工作时间和开设代办服务等一系列措施,方便车主首轮申领环保标志。截至2014年6月底,实现了全市全覆盖,共核发环保标志80多万张,核发率已超80%。

(3)有序推进,落实区域限行管理。市区车辆区域限行,2013年11月4日公告,12月10日起市区一环内对黄标车实施限行;出台“黑烟车”举报办法,鼓励市民举报限行区域内的“黑烟车”;抓好限行区域的路查监管工作,开展公安、环保限行路查劝导宣传行动;落实环保标志管理执法,2014年5月29日再度执法公告,7月1日起实施执法。截至2014年6月底,金华市已实现了市区和所辖7个县市黄标车限行措施的全实施。

(4)管促并举,督促车辆注销淘汰。一方面严格落实国家车辆注销淘汰规定,实行强制淘汰;另一方面按照于2014年7月出台《金华市区黄标车淘汰补助实施办法》实施机动车淘汰补助,“管、促”并举的推进高污染机动车尽早更新淘汰。截至2014年6月,全市2014年上半年已淘汰黄标车近9000辆。

(5)严格规范,提升车油质量标准。于2013年7月1日向社会公告,明确在金华市行政区域内生产、销售、注册登记和转入登记的机动车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机动车现阶段相应的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根据全省统一部署,推动实行了车用汽油国Ⅳ标准,并积极向出租车和公交车等高频使用的车辆推广清洁燃料和替代燃料,推进广泛普及甲醇汽(柴)油和混合动力公交车。

(6)奖督结合,推进油气回收治理。截至2013年12月底,全市284家加油站,除搬迁的27家之外,均已完成油气回收治理工程建设;57辆油罐车,已全部完成油气回收治理工程建设;3座储油库,其中2座已完成油气回收治理工程建设、1座已关停汽油储油业务。

2 目前金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法律法规未健全、难操作

目前,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适用的法律法规,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一部上位法。其他《浙江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浙江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细则》和《金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虽然明确了工作任务目标,规范了各部门职责,但由于属于行政规章,法律效率低,部门约束力差,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致使出现机动车排气检测规定与安全检测规定互相矛盾、3个机动车年检周期未年检车辆强制注销的判定标准不明确的现象,从而导致金华市在各部门协作联动和工作整体推进中问题较多。

2.2 协作机制未形成、缺合力

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公安、交通运输、环保等多个部门,而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多部门配合,共同协作。但目前各部门间自上而下的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协作机制尚未形成,且上级部门对各自相关工作未给出明确的指导实施意见,致使基层部门工作开展缓慢且相互间步调不一致,从而导致整体工作部门联合推动困难,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合力难以形成。

2.3 思想观念认识浅、不重视

多年来政府和广大群众关注最多的是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但对近年来日益严重的机动车尾气污染,却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关注,致使个别县(市)工作不积极、措施不到位,部分群众不理解、不支持,造成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在推进过程中困难大、问题多。

2.4 机构队伍欠完善、不齐备

目前,全市仅市本级和所辖义乌、浦江单独成立了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机构,且各县(市)从事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的人员普遍较少、流动也大。除此之外,金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系统性工作刚起步,从事机动车排气检测和油气回收治理等这些专业技术性较强工作的专业人员也很匮乏。

3 创新六大体系,构筑六类监管,全面强化金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

下一步,金华市将创新出“制度规范化、考评制度化、工作信息化、部门协作化、队伍梯队化、宣传系统化”六大体系,构筑起“精细化、奖惩式、自动化、联动制、持久型、公众性”六类监管,全方位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

3.1 建立制度规范化体系,实现精细化监管

(1)出台机动车排气检测机构管理规定。该规定旨在对全市排气检测机构建设规划编制,以及排气检测机构的委托、续延、变更和责任、义务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明确和规范,使金华市机动车检测机构开展机动车排气检测工作从申请资质、变更续延,到能力建设、日常检测,再到内部管理、外部监督均有规范可执行。

(2)制定车辆排气维修管理规范。结合金华市实际编制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维修管理办法。该办法将明确从事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维修业务的维修机构所应达到的等级标准和所应执行的标准规范等。并把维修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技术性能指标纳入维修质量保证体系,排气维修列入车辆维修单位二保内容,进一步规范机动车排气维修,完善对车辆排气维修行业的准入与管理,确保排气超标车辆能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进行维修。

(3)编制油气回收治理工程运行监督管理制度。明确加油站、储油库和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工程各项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状态和日常运行标准,列出治理单位和业主应建立的运行管理制度、台账体系和人员监督备案机制,并要求各加油站、储油库和油罐车业主对油气回收治理工程要开展日常运维巡查和年度检测工作,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制度的出台利于加油站、储油库和油罐车业主按规定落实油气回收治理工程日常运行,便于环保部门监督管理操作,助于保障油气回收治理设施长期稳定正常运行。

3.2 建立考评制度化体系,施行奖惩式监管

(1)拟定机动车排气检测机构考评办法。对全市具有资质的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开展每季度一次的日常监督检查和每年一次的年度考核考评,并将监查考评结果作为环保检测资质续延、扩建和开展特定业务的评判依据,对监查考评结果不合格的检测机构将给予一定业务工作限制;对监查考评结果优秀的检测机构将授予先进检测机构称号,同时给予相应奖励。以此来确保检测机构按规范开展排气检测工作。

(2)拟定车辆排气污染治理维修机构考评办法。采用自查和抽查、排气污染治理维修考评和其它维修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具有二类以上资质的机动维修机构开展考评,并将监查考评结果作为机动车维修资质续延、升级和维修业务扩展的评判依据,对监查考评结果不合格的维修机构将不予续延资质;对监查考评结果优秀的维修机构将授予先进排气维修机构称号,同时享有优先升级维修资质或扩展维修业务的权利。以此来保障维修机构按规范开展排气污染治理维修工作。

3.3 建立工作信息化体系,打造自动化监管

(1)完善机动车排气检测和复检监控系统。使系统能全程视频监控检测机构检测行为;能随时查询车辆检测数据和通过率,以及复检车辆排气维修信息;能即时查询各检测站设备运行情况,各站、各条检测线检测人员开机、校准、运行及检测数据报告和工作人员持证上岗情况;能通过输入车辆牌号,远距离调用车辆检测数据及检测时间等资料;能自动存储检测车辆和复检车辆排气维修资料;能自动生成检测设备运行维修记录汇总报表;能自动告警提醒有异议的数据记录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2)部署机动车环保标志验证系统。在新购、转入机动车领取车辆悬挂车牌和核发年检合格证书的窗口部署与车辆管理系统联通整合的环保标志验证系统,并依托该系统建立环保标志前置审验机制。即通过扫描环保标志上印制的二维码,读取车辆环保标志信息进行验证,只有在环保标志通过验证后,方可通过年检。

(3)建设非绿标车区域限行车辆查控系统。建立公安、环保机动车非信息及时共享机制,并向现有道路交通监控平台和“警务通”系统中即时导入环保标志信息,同时增加监控平台和“警务通”的限行区域自动识别和车牌筛选、抓拍等功能,建成限行区域监控网络和车辆查控系统。

(4)开发车辆尾气治理监管系统。对现有系统进行拓展,增加整合排气检测和复检监控及车辆尾气治理监管功能模块,并通过信息数据交换,实时同步具有车辆尾气治理资质的维修厂的控制参数、维修项目表以及维修车辆的有关数据;及时跟踪高排放车辆的维修记录,记录包括故障原因、处置措施、处置时间等信息;按时出具维修报告;及时上传至环保和交通运输部门。实现对车辆尾气治理信息的跟踪与采集,进一步规范车辆排气维修和复检工作。

(5)应用机动车排气遥感监控和集中地抽检系统。将机动车排气遥感监控和集中地抽检系统,分别与环保部门机动车排气检测监督管理和环保标志管理信息系统及公安部门车辆管理系统联网。在开展道路尾气监测时,应用遥感监控系统,以避免道路拥堵;在同步开展集中停放地尾气监测和安全检测时,应用集中地抽检系统,以实现高效便捷。

(6)研发黄标车淘汰管理系统。该系统作为机动车排气检测监督管理和环保标志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公安部门车辆管理系统及商务部门车辆报废管理系统数据共享,实现对通过政府补助、注销转出、主动报废和管控倒逼等措施淘汰黄标车的实时分类统计分析和自由跟踪监控管理,为黄标车治理淘汰任务完成情况提供实时报告和及时预警,为政府工作决策提供信息辅助和数据支撑。

3.4 建立部门协作化体系,落实联动制监管

(1)联合实施高排放车管控。针对黄标车淘汰,由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向环保部门提供各自所属和监管车辆信息,环保部门根据相关标准规范梳理出黄标车信息,并协助其督促淘汰;针对“黑烟车”举报,在根据举报办法采取限期接受排气检测和维修的基础上,由环保部门向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通报其管辖范围内被投诉举报的“黑烟车”信息,再由其落实进一步的管理监控或淘汰更新措施。形成“所属部门直接管理、环保部门辅助监控”的高污染排放车辆联合管控机制。

(2)合力强化标志管理执法。公安交警部门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执法,并适时会同环保部门开展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抽检监察。

(3)协作开展运行管理监查。由环保、交通运输、商务、质监等各相关部门遵循各自监管职责,分别牵头,联合其他部门对机动车排气检测机构、尾气治理维修厂和各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治理回收工程开展定期日常巡检和不定期突击检查,对检查的情况记录评分,发现的问题限行整改,违法的行为依法处理,并及时落实后督查工作。

3.5 建立队伍梯队化体系,着眼持久型监管

(1)实现机动车污染防治管理机构市县全覆盖。在各县(市、区)单独设立机动车污染防治管理及技术机构,配备充实的专职人员,建立一支既懂行政和法律知识,又精通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业务的队伍。

(2)组织相关学习培训活动。不定期组织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排气检测技术、尾气治理维修、油气回收工程运行维护等相关业务知识培训活动。组织省内外考察,学习工作经验,进一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3)开展调研和民主恳谈。采用发放调查问卷,走访交流,邀请座谈等形式,就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相关工作问题进行深入的调研,帮助基层环保部门切实解决困难。认真梳理调研对象提出的建议和建议,帮助改进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

(4)成立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相关课题研究小组。启动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相关课题研究,通过推荐选拔,抽调各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排气检测、尾气治理维修、油气回收治理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人员成立相应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课题研究,在为金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决策支撑的同时,也进一步培育增强金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人才队伍。

(5)组建机动车排气检测协会。协会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全市各机动车排气检测机构共同参与组建,以“服务会员、服务行业、服务政府、服务社会”为宗旨,实现协会增进检测机构交流合作、维护检测行业合法权益、推动检测质量技术进步的作用。

3.6 建立宣传系统化体系,开展公众性监管

(1)编印资料手册宣传。组织印制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知识读本,编发宣传资料和相关政策解读宣传页,分放在车管所、机动车检测机构和环保标志申领窗口供车主取阅。

(2)借助社会团体宣传。与金华市各大车友会联合,发动车友积极参与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并通过合作开展绿色行车、宣传巡游和环保车展等活动向广大公众发放宣传材料,解答提问。

(3)组织主题活动宣传。一是设置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开放日。二是组织绿色低碳骑行活动。三是实施黑烟车有奖举报活动。

(4)利用多种媒体宣传。除了新闻媒体和平面媒体,还积极借助新兴媒体,利用公安短信平台及“金华市环保局”等官方微博和微信信息,达到滚动宣传的效果。

(5)依托网站互动宣传。在金华市人民政府和金华市环保局等门户网站上及时上传政策法规、重要信息和宣传知识等,并开展“网上座谈”和“网上对话”等互动活动,切实发挥好网站互动宣传的优势。

参考文献

大气污染防治信息篇4

关键词:大气污染;环境工程;防治污染

引言: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环境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落实效果直接影响着环保工程的建设水平。人们通过采取有力的防治工作管理措施,能够确保各项污染防治工作的准确、到位落实,优化环境工程的运作,因此,应深入分析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并积极寻求科学的管理措施,促进污染治理工作的发展。

一、完善管理制度

(一)完善监督制度在污染防治管理中,配套制度是管理者执行义务、责任的基础条件,因此,应做好制度建设工作,以保证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其中,在监督制度建设中,首先,需根据国家、省的空气质量标准,结合当前区域空气质量情况,确立清晰的大气质量优化阶段性、总体目标,再基于此,罗列出重点的防治工作任务,并构建出任务组织实施方案。其次,根据方案内容,清晰梳理防治任务实施流程,然后结合阶段性、总体目标,提出流程中各项工作程序的实施标准、实施要求。最后,在此基础上,形成完善的阶段性大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制度,以规范企业、个人的排污行为,同时,保证各项管理职责的落实到位。此外,还Discusstheairpollutionpreventionandmanagementmeasuresinenvironmentalengineering要针对现行的排污许可制度,制定配套的监督制度,并定期对排污行为进行检查,核实排污行为的许可状态,以加强大气污染排放管理力度,达到污染防治的目的。

(二)完善具体防治制度具体防治制度是管理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对具体的防治工作起到指导作用,保证防治工作落实的准确性,因此,应将该项制度的建设,作为管理措施的一部分,以促进大气污染管理工作的高质量推进。现阶段,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针对燃煤、扬尘、工业、机动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农业及其他方面活动产生的大气污染,基于此,在具体防治制度的建设中,应根据具体污染防治方法、措施,来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例如:在燃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建设中,要注重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的建设,以限制污染排放量,达到污染治理的效果,而在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建设中,则需重点加强房屋建设扬尘管理制度建设力度,以弱化扬尘对大气质量的影响,提升污染防治管理水平。

二、健全管理机制

(一)健全监管机制管理机制是大气污染治理管理工作组织框架,健全的配套机制,能够保证管理责任的层层压实,促进管理工作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大气污染防治管理中,健全管理机制是优化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其中,在监管机制建设中,首先,应要求排污行为主体,如企业、公司等,建立一个排污申报岗位,负责在排污之前,向管理部门进行排污申报,且需要申报时,阐明污染种类、排放去向等信息。其次,管理部门需要完善自身的申报审批体系,对申报信息予以查明、考量,确认无问题后,再进行批准,以达到监督的目的。再次,管理部门还要建立监督小组,采用抽查、定期检查等方式,针对排污行为进行监督检查,以确保排污主体严格按照申请标准,完成排污活动。最后,构建一个监督举报平台,倡导组织、个人,积极检举违规的大气排污行为,以深入优化监督管理效果,实现监督机制的建设。

(二)健全预警应急机制为了提高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前瞻性,还应建立一个完善的预警机制,以便于管理部门提前做好防治工作,降低严重大气污染问题出现的几率,提升污染防治管理水平。在预警应急机制的建设中,首先,应为环保管理部门、气象部门构建一个信息共享平台,以便于环保管理部门结合气象条件,对大气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其次,构建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基于大气状态数据,评估当前的大气质量,以及大气质量的动态变化趋势。最后,设置大气污染防治应急方案,并当大气质量指标值超出标准值时,对应急措施予以落实,达到前瞻性的大气污染防治,以规避严重大气污染风险。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制定应急方案时,需将单位、市民通报措施,设置在方案中,以降低大气污染风险对单位、市民,运作、生活的影响。

三、强化管理者专业水平

(一)强化人才引进在污染防治管理中,管理者作为防治管理活动的主要执行者,其业务能力水平直接关系着污染防治措施实施效果,因此,应强化团队建设力度,以提升管理团队的专业水平,进而达到更好的污染防治管理效果。在此过程中,管理部门可以从人才引进、培训这两方面团队建设工作入手,推动管理者专业水平的优化发展。其中,在人才引进方面,应基于当前优质人才短缺的现状,适当提高岗位待遇与准入门槛,以加强优质人才的引进,同时,需有效运用社招活动,并迎合现代人的信息获取习惯,采用网络渠道,如公众号等,社招消息,扩大社招宣传范围,为优质人才的筛选提供良好条件。此外,还要做好招聘考核工作,并加强对专业知识、受教育水平、责任意识等方面的考核,实现从源头提升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为管理团队建设夯实基础。

(二)强化人才培训在人才培训方面,首先,应结合当前的制度建设、法律建设、工作任务规划等实际情况,确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训计划,帮助管理者熟悉管理工作标准、规范等内容,增强其业务执行能力。其次,需根据培训计划,设置阶段性的考核,以巩固培训工作效果,同时,还可以将考核结果设置为绩效计算参考内容,增强管理者的自我提升意识,保证培训工作的有效性。最后,优化培训方法,并加强培训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以达到更加高效的培训效果,例如:引入内训软件,并利用该类软件普遍具备的签到打卡、线上考试等功能,提高培训学习的便捷性,加快推动管理团队业务能力水平的发展,促进污染防治管理工作的可持续优化。

四、提高技术管理力度

(一)提高技术引进力度在大气污染防治管理中,技术环节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决定着防治工作的效率、质量等方面,因此,需将提高技术管理力度纳入到污染防治管理措施体系的建设中。其中,在技术的引进管理中,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加强对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引入,以提高防治工作的效率、准确性,优化环境工程建设效果。以大气污染防治监控技术的引入管理为例,为了达到高效、实时的监控效果,向防治工作提供详实、准确的资料依据,可以考虑引入电监控技术,以实现大气污染监控的自动化运行。在引进管理中,需构建配套的规范性引用文件,如技术导则、技术要求等,而且要对技术的实施体系,进行安全试验,待确认无问题后,再将该技术投入使用,保证该技术的规范化、高效化运行,以顺利达到预期的技术引入效果。

(二)提高技术推广力度在技术推广方面,为了提高整体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水平,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推广管理措施,来扩大技术的应用范围,促进污染防治工作的发展。在此过程中,首先,应充分考察防治技术的可行性、合理性,并开展推广可行性研究。其次,确认技术可行性、合理性无问题后,制定推广试验计划,验证防治技术的应用效果。再次,待验证完毕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技术推广方案。在方案编制中,应包含人才培养、岗位设置、设备采购等内容,确保方案内容具体、清晰,且具备足够的可行性。最后,按照推广方案内容,构建出阶段性推广目标,然后再细化构建推广工作流程、程序,再将具体的推广工作,逐层下沉,以顺利落实推广方案,达到技术推广管理的目的[1]。

五、优化配套设施建设

(一)优化设施引进一般来说,污染防治工作涉及到复杂多样的检测、观测工作,而这些工作的落实离不开配套设备设施的支持,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污染防治管理效果,应采取有效的配套设施建设措施,以及时对现有设施进行优化升级,提升其性能水平,增强污染防治工作的准确性。在此过程中,管理者可以从设施采购、安装这两点入手,对设施性能予以管控,以增强设施引进效果。在采购方面,应选择口碑好、资质齐全的供应商,同时,做好验收工作,确认设施质量、性能无问题后,再将其投入使用,为后续设施的良性运行奠定基础。此外,如果采购数量较多、金额较高,那么就应当采用招投标的方式,确认供应商,以优化设施的性价比。在安装方面,由于大气污染防治涉及到的设施,通常比较精密,在安装时需要委派专业人员进行安装,或采用外包的方式,委托施工方进行安装。若采用外包方式,则需将质量要求明确、具体地罗列在合同条款中,并做好竣工验收,保证安装效果,提升设施引进管理水平[2]。

(二)优化设施维护在配套设施建设管理中,除了需要保证设施引进效果外,还要加强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以长期保持配套设施的良好运行状态,促进污染防治工作的稳定、高效开展。在管理中,需组建专业的维护团队,专门负责配套设施的维护,同时,还要根据设施工况,及其运行状态、规律,制定运维方案与故障应急方案,使各项运维工作有序、有效地落实。此外,还要加强对运维工作的监管,设置配套制度,规范具体的运维操作,以更好的运维管理效果,促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水平的发展[3]。

大气污染防治信息篇5

关键词 大数据 城市污染 污染防治 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75

Abstract The big data age is coming. With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developmen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urban pollution problem will be increasingly apparent, urban pollution preven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big data and the "4 v" characteristics, I will describe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asic concept of the big data. Widespread pollution brought by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urban development issues,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way of urban pollution preven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information era under the use of big data of urban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o as to realize the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Keywords big data; urban pollution; pollution prevention; ecological city

1 什么是大数据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所有的事物都被数据化,小到个人的信息大到整个社会整个世界。大稻荩Big Data),顾名思义又叫巨量资料,是指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当看到电影《骇客帝国》中由代码组成的世界时,或许应该承认,在不久的将来那就是大数据发展所带给我们每一个人理解世界的另一个角度。

大数据技术,在当下数据的收集与整合上日益显示出其惊人的经济价值,逐渐显示出“三分靠技术,七分靠数据,得数据者得天下”的真言。与过去传统的磁带或者纸质的记录数据的形式相比,当今的大数据展现其巨大的价值性在于其在线性。阿里巴巴占据市场有利地位不仅仅在于其占有着庞大的数据集,而且还在于通过网络的云计算等方式的在线性,计算机之间密切的连通性,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统计,然后根据统计做出预测。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他的《大数据时代》中提出大数据的“4V”的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或者说其特点有四个层面:第一,数据体量巨大。第二,数据类型繁多。第三,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第四,处理速度快。最后这一点也是和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

1.1 数据体量巨大

计算机的运用将整个地球联系到了一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而大数据将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屋。互联网信息时代数据的积累以及BI、数据仓库、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流行,使得人们考虑问题的方式已经发生变化,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只有接受数据时代,拥抱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难以想象将一个人的所有电子产品没收,是一幅怎么样的生活场景,或许只能回归远古的原始社会了。而在网络中的每一个行为都会为整个大数据集的形成贡献力量。

1.2 数据种类繁多

无处不在的大数据:各种云计算,谷歌的神通,亚马逊的推送,天涯人肉,微博等等,我们掌握了新的工具,也获取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各种信息。大数据拉近了我们与现实的距离,“地球村”变成了“地球屋”,仿佛所有人所有事物都触手可及,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随意获取某人的网络日志,能够推测出这个人的生活习惯,通过网络中的视频、图片就能够得知拍摄的环境,应用最为广泛的且相对成熟的GPS定位系统以及实时监测系统,有效地实时监测反馈交通状况,方便出行。

1.3 价值密度低,商业密度高

大数据时代为社会发展集聚海量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并非是单独就能给企业、政府或者个人产生巨大的价值。总是需要对数据进行有效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分析,从而达到预测的功能。一旦某一主体占据了大数据,就掌握了大数据时代的主动权,企业能够根据数据预测下一阶段的经济走向、资本投放,政府则会预测适宜的政策,就会产生巨大的价值。

1.4 处理速度快

大数据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在于对于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相比起现有的其他技术而言,大数据的“廉价、迅速、优化”这三方面的综合成本是最优的。大数据的在线性决定了在任何时候借助计算机就能够迅速的分析出重要的信息,迅速做出科学预测,以便采取最科学的措施。

大数据令人着迷的地方在于用“科学”的办法挑战了“预测学”,帮助人们发现未知,帮人们进行决策。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他的《大数据时代》中通过列举啤酒与尿布的例子,来强调“大数据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相关关系比因果关系更重要”以及“在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的时候要用大数据思维去发掘大数据的潜在价值”。书中,作者提及最多的是Google如何利用人们的搜索记录挖掘数据二次利用价值,比如预测某地流感爆发的趋势;Amazon如何利用用户的购买和浏览历史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书籍购买推荐,以此有效提升销售量。而今,大数据也在防治城市污染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2 城市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2.1 水污染

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水污染是我国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多种资源的支撑,水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一种,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人的身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60%―70%。人类的城市生产生活离不开水,工业生产需要用水。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极少,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对水污染现象频发,水质性缺水也是导致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的一大障碍。

2.2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不断加剧大气中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汽车尾气的排放加重了大气中一氧化氮、氧化氮的比重,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对人体造成巨大危害。近年中国大部分城市频发的雾霾现象,就是人类破坏生态环境之后,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雾霾持续的天数逐渐增加,雾霾使道路能见度不断降低,防霾口罩成为必备,人类已经在承受着身体透不过气的压力,防治大气污染就十分重要。

2.3 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现象。高速公路上车辆行驶、火车经过的沿途以及城市施工地的噪声污染远远高于城市地区。安装在高级宾馆、大型商场、办公楼、写字楼的中央空调、冷却塔等设备,众多餐饮业安装的抽油烟机、鼓风机、排气扇,以及住宅区周边运营的歌舞厅、卡拉OK厅等等都会加重城市的噪声污染。

2.4 固体废弃物污染

城市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人口增多相应的带来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建筑垃圾以及市政垃圾常量越来越多。中国的许多城市在处理城市垃圾的方式并不科学,导致许多城市出现“垃圾围城”的现象。中国在治理城市垃圾方面也投入了巨大的Y金,但效果并不是非常的好。所以,清理城市垃圾,让城市变得干净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面对如此严峻的城市污染问题,促使人类积极寻找解决措施,在充分发挥好传统的城市污染防治措施的同时,应该借助信息时代下科学技术的应用,发展大数据集为城市污染防治提供更科学更先进的解决措施。

3 大数据时代下重新反思城市污染防治

3.1 传统的城市污染防治措施的不足

3.1.1 政府监督力度不够

在资源利用方面,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为补充。但是在城市污染防治方面,政府则应担当起重要的角色。放任市场自己来配置污染物排放,只会导致城市污染更加严重,人类的生态环境破坏的变本加厉。政府对企业、社区的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力度不够,也没有利用信息技术实时监控城市水资源的质量、空气质量、噪声源以及固体污染物的走向,体现在政府通过民主程序制定了各社会主体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之后,放置行政人员去实施,往往在污染事件发生、周围居民举报之后,政府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采取措施,事后补救。这种行为通常加重城市环境的负担,在城市环境突破临界点之后,再有效的措施,也只能是补救。

3.1.2 企业不断更新生产技术,忽略生产数据

工厂企业为了获取市场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水污染治理上,改善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技术不再局限于二级处理或消毒处理,甚至利用生物处理技术治理城市污水。在噪声污染方面,加厚噪声源的隔音屏障,虽然对噪声起到削弱作用,但仍旧是治标不治本。而许多大城市面对不断持续的雾霾天气,人类能做的只是等风来。忽略生产数据,不仅仅使得整个生产过程丧失污染检测的工具,还丧失了对城市污染预测的有效手段。

3.1.3 个人应该重视环境数据的可靠性

城市是居民所赖以生活的家园,一旦爆发污染性事件,对人们内心产生的恐慌是不能仅仅凭借政府的纸面文字告知环境并无生存威胁所能安抚的。居民应该善于利用质检单位公布的质检报告,利用数据来分析自己生存的环境是否对自己的生存造成威胁。

3.2 大数据时代为城市污染治理带来的有利条件

3.2.1 政府利用大数据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监管

过去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监管措施已经不再适应当下脆弱的生态环境。城市生态所能容纳的人口以及污染物都是有限的。政府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政府系统内部的大数据集,对污染物排放量巨大的工厂企业所采购的原材料进行登记备案,计入大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对采购的原材料的材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进行预测,通过临检或者征收排污税的方式对工厂企业进行监督;对城市人口聚居进行统计,结合城市内部各大商场、超市购物结算系统,对每一户的买入的商品所产生的垃圾、废弃物进行分(下转第181页)(上接第158页)析,根据计算机给定的分析结果,可以确定设置在住宅区垃圾箱的种类以及数量,以及确定需要征收的垃圾处理费的数额;对城市建筑施工单位,以及建筑物空调、制冷器,餐馆的抽油烟机,以及道路上的汽车流量和火车流量进行数据统计,合理地规划住宅用地。可见,当城市所有的一切都被当成数据,会是一个巨大的数据集,该数据集中种类繁多,单个数据的价值可能不能彰显,但是,一旦利用好大数据技术等信息技术,这些数据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为整个城市的污染防治产生巨大的作用,从而建设绿色环保的生态城市。

3.2.2 工厂企业利用大数据调控生产和销售的方向,促进产业转型

过去,企业根据评估自己的生a的投入产出比来确定自己企业内部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的利用效率。现在,利用大数据,企业可以统计所有产品的去向,以及通过数据收集城市所在的地区的销售去向,来分析企业转型的方向。再根据商品成分的数据分析,确定污染物排放超标的产品,从而在未来的企业发展中减少该产品的生产,甚或将其逐渐淘汰。污水厂可以结合商场、超市购物结算系统数据统计分析,每一区域的污水中含有的污染物的比重,通过分析污水成分,选取最适应的污水处理方案;同样,垃圾处理厂也可以制定出最科学的垃圾处理方案,将固体废弃物科学降解,将有利用价值的垃圾变废为宝。

3.2.3 个人关注官方环境污染数据分析,做好预防工作

天气预报作为首先成熟起来的较之可靠的数据资源,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近年,逐渐成熟的空气质量检测对城市居民的大气污染预防起了有效作用。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雾霾是困扰这个城市的重要问题。政府通过监测PM2.5指数来预测雾霾的发生。城市居民可以利用这个监测指数以及根据这个指数所得出的空气预警,来调控自己的出行安排,从而减少自己的身体在无防霾的情况下受到污染物对身体带来的损害。同样,技术也可以利用到水污染、噪声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监测中。公民个人不再仅仅相应政策号召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而且通过计算机的数据分享,获取有用的信息,在面临城市污染时能科学合理安排自己的行为,避免城市污染的产生对自身造成损害。

4 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立足当前城市污染的现状,以及面临亟待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压力,利用信息技术下大数据以及大数据技术,在充分掌握有效的信息资源的同时,用最先进的数据的相关关系来预测污染趋势,制定最优化的城市污染防治方案,对城市污染防治、建设生态城市以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1] 郭晓东,李喜才.城市水污染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研究[J].科技传播,2015.

[2] 单习章,宋树龙.城市垃圾污染防治对策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1999.

[3] 刘梦辉.浅析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0.

[4] 戴泉玉,叶凯,尚晓东,沈毅.声屏障在城市交通噪声污染防治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交通节能与环保,2007.

大气污染防治信息篇6

北京风光,千里朦胧,万里尘飘,望三环内外,浓雾莽莽,鸟巢上下,阴霾滔滔!车舞长蛇, 烟锁跑道,欲上六环把车飙,需晴日,将车身内外,尽心洗扫。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

今年全国两会上,环境保护话题成为最热门话题之一,代表和委员的议案提案和建议强烈而迫切。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权入宪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同党的十报告一脉相承。“生态文明”也成为2013年全国两会热词。

安徽代表团在《关于设立“美丽中国”区域实现模式滁州试验区的议案》中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既要有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更要有试点经验和板块突破,建议设立“美丽中国”区域实现模式——滁州试验区。据介绍,滁州是安徽的东大门,西接中西部地区,东邻长三角,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地理和生态环境兼具多样性和典型性特点。

在安徽代表团小组审议中,六安市市长毕小彬代表建议中央财政加大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铜陵市委书记宋国权代表建议制定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环境修复扶持政策。池州市市长赵馨群代表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建议国家出台差别化政策,对于生态建设领域和项目给予资金和税收上的优惠,“用利益导向推动生态建设,推动低碳城市建设。”

这一话题也在贵州代表团引发热议。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代表建议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治理石漠化、沙漠化,同时强化环境执法。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代表针对贵州生态脆弱的实际,建议中央预算安排考虑贵州的情况,加大支持力度。

在河北代表团分组审议中,承德市市长赵风楼代表说,应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加强生态环境文明建设。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代表建议,加强对京津冀地区生态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来自广东团的王如松代表希望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权写入宪法。“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特别是在节能减排、优化国土空间、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从长远来看,要让享有美好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权利,让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义务,还是有必要将相关内容写入宪法。”今年65岁的王如松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已致力于生态环境研究数十年。在他看来,入宪是转变一些地方政府“GDP至上”发展方式,从源头上治理生态恶化的需要,“在一些地方,口号是生态,行动是经济。干部考核主要看经济成绩”。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充分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王如松认为,环境权是公民在安全、健康的环境里生活的权利,是免于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权利,是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环境权写入宪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在他看来,环境权入宪是国家保障人权和履行国际义务的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已包含环境权的实质内容和要求;有助于受害者维权,有利于单行法中对环境权进一步细化,使公民正当环境权益得到维护,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可以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等。

王如松表示,在他领衔、陈敏等代表附议的《关于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权入宪的议案》中,建议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改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后增加:“人人都有在安全、健康的环境里生活的权利,同时也有为当今和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义务。”

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

到3月11日大会规定的议案截止时间,全国人大代表共提出议案401件,其中有关立法方面的393件,监督方面的5件,其他方面的3件。有关环境保护的立法提案成一大热门。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古今来律师事务所主任吴青表示,“为了建设美丽中国,应尽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吴青早在当广东省人大代表时,便对土壤污染问题作过深入调研。她向记者列举了近日互联网上被关注的“中国癌症村地图”,来说明土壤污染的危害。“环保公益人士制作的图表中,村子数量被认为超过200个,这说明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何等严重。”吴青解释说,各种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积累后,被植物或者动物、禽类吸收,间接被人体吸收,危害人体健康。

在议案调研中,吴青遇到很多困难:相关土壤污染数据无法获得,因此土壤污染产生的危害情况无法了解得更详细、深入。她从环保部的《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印发的《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及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等文件中感受到环保现状不容乐观。“最大的问题在于,现行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分散而不成体系,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吴青认为,宪法、侵权责任法、刑法、农业法、环保法、土地管理法等主要保护的是农业用土壤污染防治,均未全面覆盖各类用地保护,特别是法律责任方面,规定明显不足。

据悉,环保部已于2012年初启动了土壤环境保护法规的起草工作。在议案中,吴青等代表建议建立土壤污染标准、污染风险评估、污染检测、污染治理与修复、公众参与等制度,明确土壤污染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

治理大气污染刻不容缓

农工党中央的提案指出,目前我国“污染减排手段”与“空气质量改善”严重脱节,建议各级政府建立PM2.5监测、评价及考核的具体规范,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行政问责。

我国污染物防治目前实行的是属地控制,但现在出现的综合性污染、复合型污染则是由区域共同作用形成的,按行政区防控大气污染的方式不尽理想。3月5日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关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出,加强PM2.5监测和信息,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开展区域联防联控。

如何开展区域联防联控?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主席付志方建议,由国家大气污染治理主要责任部门牵头,有关部委和相关省市共同参与,明确责任主体,通盘研究、规划。同时,对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所有方面与预期目标作出全面安排,其中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内容要有刚性的量化指标。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教授俞光岩在这次两会上也重点关注治理大气污染问题。他建议,由环保部、卫生部、科技部共同设立空气污染与人口健康专项科研项目,研究城乡空气质量与相关疾病的关系,提高与空气污染相关疾病的防治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谢晓尧认为,防治大气污染,应大力推进完善相关立法工作。

谢晓尧建议尽快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完善配套法律法规,构建适合我国发展阶段的、适度超前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通过完善立法,严格依法追究污染者的环境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朝阳糖尿病医院院长王执礼委员建议,将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质量改善的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管理、绩效评定的重要依据,严格实行空气污染行政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制定单行的环境损害赔偿法,明确环境损害责任承担主体、赔偿责任范围、责任承担方式、救济途径等基本制度。将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公益损害与公民的私益损害,列入赔偿范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龙认为,在大气污染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加快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已刻不容缓。徐龙说,1987年制定、1995年和2000年两次修改过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主要存在6方面不足:立法理念上,过于依赖行政手段,缺乏从源头、全过程控制大气污染的理念;重要制度及标准缺失,缺乏可操作性;没有建立环境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缺乏问责条款;机动车污染监管不够得力;法律责任部分多为刑事责任,过于单一、僵化,实施效果不理想;信息化治污有待加强。徐龙认为,现行大气污染法缺乏治污信息公开的规定,导致实践中信息监测及公布手段单一、渠道狭窄、僵化,无法有效借助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

记者看到,徐龙等代表在《关于加快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议案后附上了大气污染防治法草案,共8章137条,而现行大气污染法仅7章66条。该议案主要修改内容为:完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完善机动车污染防治规定、建立政府环境问责机制、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等。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建议:将水利、环保、国土资源中涉及环保的相关职能合并在一起,赋予大环保部更多职能与权限;之后,实现环保部门的垂直管理,让相关政策真正落地。

有评论认为,虽然环保部门一路从环保局升格到环保总局,直到环保部,但一直以来,环保部门是缺乏强硬执法手段的“软衙门”,这种局面必须得到改变,正在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有必要授予环保部门强制执法权,让环保部门成为对污染企业拿得出强力反制手段的“硬衙门”。环保部门的确应被授予更大的权力。 另一方面应该发挥公众监督污染、监督监督者的作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公益诉讼应该“松绑”,让民间力量通过诉讼、索赔,对污染企业形成有效的震慑。

联防联控跨省水污染

大气污染防治信息篇7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改善环境保护、防治大气污染为目标,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监管、统一协调、统一推进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扎实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二、总体目标、重点监控项目和重点监控污染源

(一)总体目标

到2012年,建立起职责明晰、分工明确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形成组织、政策、资金、制度保障体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2天以上,主要大气污染(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下同)年日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重点企业全面达标排放,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明显减少。

(二)重点监控项目

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烟尘。

(三)重点监控污染源

1.城区现有建筑施工工地、市政施工工地、拆迁工地和园林绿化工地扬尘污染;

2.燃煤烟尘污染;

3.物料场(堆):砂子、渣土、灰土、煤渣、粉煤灰、煤炭及开挖黄土等易产生扬尘的物料场、堆;

4.机动车尾气;

5.餐饮炉灶油、烟尘排放;

6.秸秆无组织焚烧等。

三、工作措施和责任分解

(一)控制城市扬尘污染

1.控制道路扬尘污染。区市政园林局要会同有关部门抓好运输车辆冒装渣土、带泥上路和沿途撒漏等污染行为的整治,所有运渣车应实行密闭或覆盖运输,达不到密闭或覆盖技术规范的运渣车一律不予颁发建筑渣土准运证。扩大城市道路冲洗和机扫保洁范围,提高城市道路冲洗、清扫保洁和机械化吸尘的频率。城市道路环卫作业要严格遵守《道路环卫作业扬尘控制技术规范》。继续实施主城区城市道路铺装沥青路面工程,加强建筑渣土消纳场扬尘污染控制管理,严禁在中心城区和居民区附近设立建筑渣土消纳场。

2.严格控制施工扬尘污染。区城乡建委、区交委、区国土资源局、区市政园林局等部门要采取综合措施控制施工扬尘污染,城区内的房屋建设和市政工程、平基土石方工程、土地整治工程、房屋拆迁工程、违章建筑拆除工程、市政设施维护工程、道路开挖及管沟工程、交通建设工程、水利建设工程、园林绿化工程等施工单位要认真落实有关部门制定的控制扬尘行业技术规范,逐步禁止在城区施工工地使用袋装水泥和现场搅拌混凝土。各施工单位要向有关行业管理部门报送控制扬尘方案并签订控制施工扬尘责任书。

3.控制地面扬尘和保护城市生态。区城乡建委、区国土资源局、区市政园林局等部门要结合“宜居”建设,加快实施城市生态林、滨河生态林、城市干道绿化、城市社区公园,实施裸地绿化,减少城区地面。整治非法采(碎)石场,禁止填占湖、库、塘,在滩涂和河道周边建设人工湿地,恢复湿地生态。加强工业堆场扬尘污染控制管理,对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煤堆、矿堆、灰堆和露天堆场、仓库要设置围挡,落实覆盖或晒水降尘措施。

4.抓好扬尘控制示范区创建工作。区城乡建委、区市政园林局、区环保局等部门要制定扬尘控制示范区标准,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鼓励创建一批扬尘控制示范街道、示范社区和示范工地。

(二)控制燃煤及氮氧化物污染

1.加强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区经济信息委、区环保局、区质监局、经开区相关部门等单位要结合二氧化硫总量减排任务,严格控制火电、大吨位燃煤锅炉和工业炉窑的二氧化硫污染。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加强煤炭质量监管和电煤供应调配,开展重点污染企业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加快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降低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大气污染排放水平。推进污染企业环保搬迁。

2.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区经济信息委、区环保局、经开区相关部门等单位要制定并实施重点区域火电、水泥等行业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新建工业企业原则上要进入工业园区并实行污染集中控制,新建工业企业投产时必须同步完成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减排指标替代置换项目。加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审批单位要重视产业布局,优化搬迁企业战略布局。

3.控制现有污染源。区环保局牵头,区经济信息委等部门要加强重点燃煤企业环保设施运行管理,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加快污染源在线监测实施建设并确保其正常运行,对水泥、冶金和垃圾焚烧等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加强燃煤电厂(含热电联产,下同)二氧化硫排放监控。严格执行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积极推进燃煤电厂烟气脱硫脱硝工作。各镇乡街道要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在城市建成区建设无煤社区和基本无煤场镇,制定并执行燃煤炉灶改天然气的优惠政策。

(三)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

1.严格机动车生产和使用环节的管理。区经济信息委、区交委、区商务局、区公安局、区环保局、经开区相关部门等单位要按照《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236号)的规定,认真落实机动车生产、销售、登记、维护和报废等方面的管理规定。

2.执行机动车排气定期检测制度。区公安局、区环保局、区质监局等部门要督促机动车排气监测机构加强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在用机动车可以采用简易工况法进行排气污染定期检测,检测不合格的机动车应限期治理,复检合格后方可上路行驶。

3.完善机动车环境管理制度。区公安局、区质监局、区环保局等部门要落实机动车环保标识管理和“黄标车”限行规定,根据机动车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对机动车实行分类标识管理。未取得环保标识的车辆不允许年审和上路行驶,禁止排放黑烟的机动车在城市中心区域行驶。加速推进汽车“以旧换新”和“黄标车淘汰”进程,对车用汽油、柴油、天然气供应单位的油气质量要定期或不定期抽检,禁止销售不符合国家车用燃料有害物质控制标准的油气,逐步开展加油站及油库的燃油挥发污染防治工作。

(四)整治餐饮油烟及其他废气污染

区环保局、区工商分局、区食药监分局、各镇乡街道等部门和单位要合力开展污染扰民油烟及废气整治工作。杜绝餐饮油烟污染,禁止在居民区、居民楼和有居住办公功能的综合楼内经营产生油烟污染的餐饮项目,禁止在无公共烟道的综合楼、住宅楼内新建(扩建)产生油烟污染的餐饮项目;禁止露天焚烧污染,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和其它依法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露天焚烧沥青、秸秆、电线、油毡、皮革、橡胶、塑料、垃圾、假冒伪劣产品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气体的废弃物;推广绿色焚烧,销毁行政罚没物资时,能够不焚烧处置的尽量不采用焚烧方式处置,尽可能在环保型的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焚烧炉集中焚烧;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从事喷漆、石油化工、制鞋、印刷、电子、皮革服装翻新等排放挥发性有机物的生产作业,要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进行污染治理。

(五)抓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

加强区内联防联控,认真落实“蓝天行动”有关要求,强化上下联动、案件移送、综合治理,建立大气污染源信息共享库,突出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和重点污染源的、收集和及时更新;加强与周边区县的环保工作联系,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席会议制度,互通情况,联合行动,预防和避免区域性大气污染事件。

(六)完善全区空气质量监管体系

抓好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能力建设,优化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点位,逐步开展酸雨、细颗粒物、臭氧、灰霾和城市主干道两侧空气质量监测,制定大气污染事故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理预案,实现重点区域监测信息共享;加强对大气污染源的管理,区市政园林局、区城乡建委等部门要逐步对主城区重点交通地段、大型施工工地、渣土消纳场实行电子自动监控;抓好人工增雨保障空气质量,在具备气象条件和连续空气污染的情况下,抓好人工增雨工作。区环保局、区气象局、区科委等部门要加强空气质量科学研究,为完善全区空气质量监管体系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七)研究制定环境经济政策

区发展改革委、区环保局、区经济信息委、区财政局、区城乡建委、区市政园林局等部门要研究制定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相关经济政策;区经济信息委要继续协调实施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差别电价政策;区环保局要积极推进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和排污交易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制定区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政策、措施并组织监督检查。区政府分管环境保护工作的副区长任组长,区发展改革委、区城乡建委、区交委、区国土资源局、区公安局、区监察局、区市政园林局、区环保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环保局,负责全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协调、检查和报道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区环保局分管副局长兼任。

(二)严格落实责任。各相关部门要把控制大气污染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实行领导负责制,“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要进一步分解细化本级本部门的目标任务,完善和落实具体措施,做到大气污染控制任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营造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控制扬尘污染的良好局面,确保大气污染控制取得实效。

大气污染防治信息篇8

突出考核大气环境质量

改善环境质量是环保工作的根本目标,总量控制等措施是手段,要紧紧围绕改善环境质量改革制度和措施。该法明确提出,防治大气污染应当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并规定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政府大气环境质量责任、环保部对省级政府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考核、城市政府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城市政府向同级人大的专项报告和地方人大对政府的监督、上级环保部门对下级政府负责人的约谈和区域限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等一系列制度措施,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转向以质量改善为核心,奠定了坚实而充分的法律基础。为了科学处理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与污染物总量减排的关系,新《大气法》体现了管理思路的重要转变:既要抓重点污染物,又要抓其他污染物;既要抓区域总量减排,又要抓点源排放达标;既要抓固定源,又要抓非固定源。

污染防治工作聚焦燃煤、车船、扬尘、秸秆

强化燃煤污染防治。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我国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因此,防治燃煤污染是防治大气污染的关键。新《大气法》从多方面强化了燃煤大气污染防治:一是要求优化煤炭使用方式,推广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逐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二是明确国家推行煤炭洗选加工,降低煤炭的硫分和灰分,限制开采高硫分、高灰分煤炭。三是国家禁止进口、销售和燃用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煤炭,鼓励燃用优质煤炭,禁止销售不符合民用散煤质量标准的煤炭。四是城市政府可以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在禁燃区内禁止销售、燃用高污染燃料。五是加强对燃煤供热锅炉的管理,在集中供热管网覆盖地区,禁止新建、扩建分散燃煤供热锅炉。六是对燃煤电厂和其他燃煤单位提出排放控制要求,燃煤电厂和其他燃煤单位应当采用清洁生产工艺,配套建设除尘、脱硫、脱硝等装置,或者采取技术改造等其他措施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

完善机动车船污染防治。新《大气法》规定了比较完整的机动车船污染防治体系。一是加强新车管理。机动车生产企业应当对新生产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进行排放检验。经检验合格的,方可出厂销售。检验信息应当向社会公开。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现场检查、抽样检测等方式,加强对新生产、销售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的监督检查。工业、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予以配合。二是加强对在用车的管理。在用机动车应当按照国家或者地方的有关规定,由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定期对其进行排放检验。经检验合格的,方可上道路行驶。未经检验合格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得核发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标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在机动车集中停放地、维修地对在用机动车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监督抽测;在不影响正常通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对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监督抽测,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配合。三是建立机动车环保召回制度。生产、进口企业获知机动车排放大气污染物超过标准,属于设计、生产缺陷或者不符合规定的环境保护耐久性要求的,应当召回;未召回的,由国务院质量监督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其召回。四是加强对燃油、重型柴油车、施工机械的污染防治规定,并新增了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等要求。

强化扬尘和农业等面源大气污染防治。新《大气法》设专节对扬尘和农业等大气污染防治作出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扬尘污染防治的执法主体,细化了扬尘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一是强化扬尘大气污染防治。针对我国扬尘污染面广、缺少有效监管的现实情况,按照分类施治的原则,将扬尘按照建筑扬尘、交通扬尘、裸地扬尘和料堆扬尘四类,分别明确监督管理要求。二是禁止焚烧秸秆、落叶。按照“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要求省级政府划定区域,禁止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同时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农业等有关部门鼓励和支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对秸秆、落叶等进行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工业原料化、食用菌基料化等综合利用,加大对秸秆还田、收集一体化农业机械的财政补贴力度。

规范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区域联防联控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手段,新《大气法》增设专章规定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通过划定重点区域的划定和召开联席会议,制定区域联合防治行动计划,加强规划和建设项目环评会商,开展联合执法、跨区域执法、交叉执法等,实施更严格的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煤炭等量或减量替代,实现信息共享,合理构建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的制度体系。

健全机制完善监管 加强监管加大惩处

健全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新《大气法》从多方面规定了具体措施,为重污染天气的有效应对提供了比较完备的法制保障。一是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要求重点区域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机制统一预警分级标准。可能发生区域重污染天气的,应当及时向重点区域内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通报。二是将重污染天气应对纳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三是重污染天气预报。根据预报信息,确定预警等级并及时发出预警。四是依据重污染天气的预警等级,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根据应急需要可以采取责令有关企业停产或者限产、限制部分机动车行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停止工地土石方作业和建筑物拆除施工、停止露天烧烤、停止幼儿园和学校组织的户外活动、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应急措施。

加大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力度。新《大气法》在新《环保法》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以“公开”为例,新《大气法》要求公开的规定为:地方政府大气环境质量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应当向社会公开;城市人民政府对规划的执行情况也应当向社会公开;企业应当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环保部门对地方政府负责人的约谈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公开排放信息,不公开、不如实公开的予以处罚;环保部门对举报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机动车生产企业对新生产的机动车的检验信息应当向社会公开;环保部门应当组织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源解析并向社会公开。

完善环境执法监管手段。新《大气法》明确规定环保部门有权通过自动监测、遥感监测、远红外摄像等方式进行监督检查;对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污染,或者有关证据可能灭失或被隐匿的,环保部门可以对有关设施、设备和物品进行查封扣押;环保部门可以通过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对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排放状况检测等。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