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地理学科分析8篇

时间:2023-08-30 09:17:12

地理学科分析

地理学科分析篇1

一、课程学分安排

本研究所选取的学校与地理科学专业的总学分和各模块的学分比例不完全相同,存在一定差异。在对各种不同类别的课程所占学分进行比较时,将各个学校的课程经过重新分类组合,主要有4类,即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结果如表1。

[学分(比例)\&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教育课程\&实践课程\&总学分\&北京师范大学\&44(27%)\&81(49%)\&10(10%)\&15(14%)\&166\&华东师范大学\&44(28%)\&74(47%)\&24(15%)\&16(10%)\&158\&东北师范大学\&51(33%)\&75(48%)\&25(16%)\&14(9%)\&155\&四川师范大学\&55(32%)\&73(43%)\&30(18%)\&12(7%)\&170\&湖南师范大学\&55(33%)\&79(48%)\&20(12%)\&12(7%)\&166\&徐州师范大学\&54(32%)\&78(45%)\&18(10%)\&22(13%)\&172\&长春师范学院\&60(34%)\&61.5(35%)\&21.5(12%)\&33(19%)\&176\&宁波大学\&50.5(30%)\&66.5(41%)\&33(20%)\&14(9%)\&164\&安庆师范学院\&57.5(31%)\&69(37%)\&24(12%)\&37.5(20%)\&188\&][表1][大学本科地理科学专业课程学分安排]

从表1可以看出,各学校的总学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学本科地理科学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专业课程所占比例最大,其次分别为公共课程、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教育部重点高校――北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这三所学校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较大;教育课程也占有一定比例,均在10%~20%。宁波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的教育课程学分及其所占比例最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两所学校比较注重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课程开设得较多。

二、专业特色课程

在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教育课程以及实践课程中,各学校的公共课程和实践课程基本相同,而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都有特色课程。研究所选取的各学校公共课程基本相同,大致包括政治、历史、数学、外语、体育、计算机;而实践课程则几乎完全一致,包括部门地理野外实习、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专业课程可以概括为“大同小异”,“大同”指这些学校都开设的专业课程,大致包括引入性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引入性课程主要是《地理科学导论》。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相关学科基础课程、部门地理课程、区域地理课程以及技术性课程。相关学科基础课程主要为物理、化学方面的课程。部门地理课程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自然地理包括《地质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等,也包括环境方面的一些课程,如《环境科学导论》、《环境影响评价》等;人文地理包括《文化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区域地理课程主要为《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技术性课程分为地图、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方面的课程,如《测量与地图学》、《GIS概论与应用》、《遥感概论》等。专业课程中的“小异”主要是各个学校的专业拓展课程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地理科学专业的特色课程。如表2所示,北京师范大学的专业特色课程最多,主要集中在遥感方向。在乡土地理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有《乡土地理》,但湖南师范大学和徐州师范大学则有较为具体的乡土地理课程,分别为《湖南地理》和《江苏地理》。华东师范大学较为明显的专业特色课程主要是《河口与海岸》、《现代沉积学》、《环境考古》。笔者认为各所学校的专业特色课程一般与学校的优势专业方向以及该方向的教师有关。如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李小文院士的研究方向为遥感;而华东师范大学有河口海岸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研究该方向的陈吉余院士。另外,其余学校也有相应的专业特色课程,如湖南师范大学的《天体观测》和长春师范学院的《地球与宇宙》。

[学 校\&特 色 课 程\&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地理学》《交通地理学》《乡土地理》《GPS原理与应用》《地表水热平衡》《流域管理》《数字地面模型》《微波遥感》《遥感影像地学分析》《海洋遥感》《3S综合实习》\&华东师范大学\&《河口与海岸》《现代沉积学》《环境考古》《最新地理文献阅读》《软件工程与GIS设计》\&东北师范大学\&《湿地科学》《地理科学进展》\&四川师范大学\&《灾害学原理与减灾》\&湖南师范大学\&《天体观测》《城市气候学》《矿产资源学》《湖南地理》\&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地理》《海洋学》《工业地理学》\&长春师范学院\&《地球与宇宙》《可持续发展研究》\&宁波大学\&无\&安庆师范学院\&《地理调查研究方法》\&][地理科学专业特色课程][表2]

三、教师教育类课程

教师教育类课程是师范院校的特色课程,也是培养师范生职业能力以及职业意识的主要途径。从表3可以看出,所有学校均开设教育、心理和教育技术方面的教育基础课程。与地理专业相关的课程主要包括地理教学、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方面的课程,如《地理教学论》、《中学地理教学分析》、《地理新课程研究》等。各学校都有教师教育类的特色课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高中必修课程模块研究》、《高中选修课程模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的《管理学》、《国外地理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较多,而且比较有特色,如《地理教育研究方法》、《地理直观教学》;长春师范学院的教育课程开设较为全面且独具特色,如《地理三板教学》、《中学地理活动设计》、《中学地理习题解答》、《中学地理教研论文写作》,笔者认为这对培养大学毕业后的地理教师有很大帮助;而安庆师范学院的《中学地理科技活动》是其它学校都没有开设的,值得借鉴。

地理学科分析篇2

关键词:Mann-Whitney U检验;Kolmogorov-Smirnov检验;地理科学;文理成绩

中图分类号:K901;C922;C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139-03

中学阶段文理分科问题在中国已有百余年历史,关于文理之分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综观各种观点,人们争论的焦点大致有两个:一是站在提高学生素质的角度赞同取消文理分科;二是站在学生学习负担角度反对取消文理分科。随着学科的交叉性及综合性越来越强,发达国家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钱学森也提出理、工、文兼容并蓄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必由之路,文理分科对大学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微观尺度上,中学阶段文理分科对地理这一学科的影响无疑是尤为突出的,因为高中阶段地理科目属于文科,而在大学阶段地理科目属于理科,甚至有些年份或有些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只招收理科生。随着社会发展,地理科学专业已文理兼收,但检索到的关于地理科学专业文理科学生学习成绩是否存在明显差异的研究尚少,针对文理科生在学习地理科学专业方面谁更具有优势等问题,本文展开一系列地探究分析,以期为是否取消文理分科及制定地理科学专业招生政策等方面提供参考。

一、数据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本文以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2006~2010级学生学习情况为例开展研究,所需要的2006~2010级学生成绩数据来自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教务处,2006~2010级学生的文理背景数据来自河南大学档案馆,通过Excel进行两类数据的连接合并,进行数据有效性检查,并生成SPSS软件所需要的数据格式。

(二)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简称M-W检验)和Kolmogorov-Smirnov检验(简称K-S检验)进行文理成绩的均值检验比较。Mann-Whitney U检验和Kolmogorov-Smirnov检验属于非参数检验,它们相对于T检验等参数检验的优越性是不要求样本总体服从某种分布。运用标准差分析文理成绩的离散度。以上统计分析均在SPSS软件中进行分析。

(三)课程性质划分

本文根据河南大学教务系统的学科分类办法将地理科学专业大学阶段的主要学科分为公共基础平台课、公共教师资格课、学科基础平台课、专业基础平台课和专业任选课5大类。(见表1)

二、结果分析

(一)差异性检验概率统计

在SPSS软件平台中对2006~2010级地理科学专业文理科学生成绩的差异性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和Kolmogorov-Smirnov检验,差异性检验概率统计结果见表2。如果检验概率大于或等于0.05,则认为差异性不显著,反之则认为差异性显著;如果Mann-Whitney U检验和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中一个认为差异性显著,另一个认为差异性不显著,则认为差异性一般。

横向分析发现公共基础平台课和专业基础平台课两类课程的文理科学生成绩差异性显著,公共教师资格课和专业任选课的文理课学生成绩差异性不显著,学科基础平台课的差异性一般,将所有科目汇总检验结果显示文理科学生成绩差异性总体显著。

从纵向分析看,差异性不显著的课程呈减少趋势,文理科学生成绩差异性朝着总体显著的趋势发展,2010级文理科学生的所有课程成绩均呈现显著差异。

(二)文理平均成绩对比分析

前文分析得到文理科学生成绩间存在显著差异,下文进一步分析两者差异的具体表现,分析是否文科生在学习地理科学专业方面比理科生更具有优势。

2006级文科生的所有课程的平均成绩均高于理科生的平均成绩。其中就文理成绩存在显著差异的公共基础平台课和专业基础平台课而言,文科平均成绩分别高于理科成绩3.4分、3.3分,说明在这两类课程中文科成绩明显优于理科。其他课程成绩差异性检验表明其文理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别,但文科平均成绩较理科平均成绩高。据所有科目综合分析,文科成绩高于理科成绩2.3分,具有显著优势。

就2007级文理成绩存在显著差异的专业基础平台课而言,文科成绩高于理科成绩2.7分,明显优于理科成绩。其他课程文理成绩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就平均成绩而言,理科学科基础平台课成绩高于文科成绩,其他课程均为文科成绩高于理科成绩。据所有科目综合分析,文理成绩总体不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稍占优势。

2008级文科生的所有课程的平均成绩均高于理科生的平均成绩。其中就文理成绩存在显著差异的公共基础平台课和专业基础平台课而言,文科平均成绩分别高于理科成绩1.8分、2.7分,明显优于理科成绩。据所有科目综合分析,文科成绩高于理科成绩1.3分,具有显著优势。

就2009级文理成绩存在显著差异的专业基础平台课而言,文科成绩高于理科成绩2.1分,明显优于理科成绩。其他课程文理成绩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就平均成绩而言,2009级理科成绩高于文科成绩的课程有公共教师资格课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理科分别高出文科2.4分、2.8分,但差异性检验分析表明这种差异并不显著。其他课程成绩为文科成绩高于理科成绩。据所有科目综合分析,文理成绩差异性一般,文科稍占优势。

2010级所有课程中文理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均表现为文科成绩高于理科成绩,其中两者在公共教师资格课、专业基础平台课及学科基础平台课中的成绩差异均在10分左右,所有科目的平均成绩相差6.7分。

横向分析,2006~2010级地理科学专业中,文科生的公共基础平台课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的平均成绩均总体上显著高于理科成绩。这是因为文科生在高中阶段对公共基础平台课和专业基础平台课中的多数科目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学习,而理科生在高中阶段对这些科目则很少或没有深入学习。2007级和2009级理科生的学科基础平台课平均成绩高于文科生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高等数学两科的影响,因为文科生受高中数学功底的影响,在这类科目中的成绩明显低于理科生。因此,高中文理分科对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影响。

(三)标准差分析

标准差反应了数据序列的离散程度,标准差越大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就越大;反之,离散程度就越小。分析表4,文科成绩标准差大于理科成绩标准差的课程仅有2007级的公共教师资格课、学科基础平台课,2008级的学科基础平台课、专业任选课和2009级的公共教师资格课,其他课程的成绩标准差均表现为理科成绩标准差大于文科成绩标准差,说明总体上文科成绩较理科成绩稳定。纵向分析,理科成绩标准差增大趋势及幅度显著,说明理科生成绩有两极分化趋势或现象。

三、结论

通过对2006~2010级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文理科学生成绩的对比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总体上文科平均成绩较理科成绩高,其中在公共基础平台课和专业基础平台课两类课程上,连续5届文科成绩显著优于或一般优于理科成绩,所有科目中无理科成绩显著优于文科成绩的现象。

2.总体上文科成绩的标准差较理科成绩小,文科成绩较为稳定,理科成绩有两极分化的趋势或现象。2010级中,出现了文理成绩显著分化的现象,文科成绩明显优于理科成绩。

3.综合以上分析,高中文理分科对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影响,适当扩大地理科学专业文科生的招生比例,将可能有利于提高专业总体成绩。

参考文献:

[1]钱钟.关于文理分科相关问题的认识[J].教育与考试,2009,(2):27-31.

[2]顾彬彬,杨小微.从分科施教到分类育人——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的纠结与转换[J].基础教育,2011,8(1):41-47.

[3]邓晖,宋文.从教育评价制度中看文理分科问题[J].科学教育,2009,15(3):1-3.

[4]陈明龙,傅敏.从高中学科地位的异化看文理分科的取消[J].教学与管理,2010:71-74.

[5]罗立祝.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与高考改革[J].教育与考试,2009,(2):32-35.

[6]李叶峰.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阈下的高中文理分科[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4):14-16.

[7]霍益萍.也议“文理分科”[J].基础教育,2009,6(8):3-5.

[8]别敦荣.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值得期待吗[J].教育研究,2009,(4):36-39.

[9]庞跃辉,许尚立.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求解“钱学森之问”[J].高校教育管理,2011,5(1):45-52.

[10]陈永刚,丁丽霞,葛宏立,等.基于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和SVM的竹类高光谱识别[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31(11):3010-3013.

[11]杨梅学,姚檀栋,何元庆.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方法及其在冰心气候学研究中的应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19(4):83-87.

[12]王璐,王沁.SPSS统计分析基础、应用与实战精粹[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122-128.

[13]张丹钢.试卷成绩分布的正态性检验方法[J].考试周刊,2008,(48):5-6.

[14]许树声,叶斐斐,李文婧.学生成绩正态分布的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9,(4):6-9.

[15]丁梦扬,蒋波.关于测验成绩正态分布与偏态分布的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08,(6):85-87.

地理学科分析篇3

1.自然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地理学科中所揭示的地理事物如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矿产等等均反映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在必修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首先介绍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天体,如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他们都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其展现的就是宇宙的物质性。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自然地理学中所揭示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反映的就是物质的运动。“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揭示的就是太阳系中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地月系中月球的公转运动。大气环流揭示的是大气运动,水循环揭示的是自然界中各种水体的运动和相互转化,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既反映了物质的运动,也揭示了地壳运动的能量来源。洋流揭示的是海洋中的海水的运动。各种地貌的形成也无一不是物质的运动结果。如河流地貌的发育就与流水有关,风成地貌的发育就与大气运动有关,海岸地貌的发育就与海水运动有关,地球上火山地震的发生就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结果等等。

3.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普遍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太阳系中各天体的运动规律(同向性、近圆形、共面性)保证了地球有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为地球上生命物质的形成提供了外部环境条件。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形成了四季的更替和地球上不同的热量带。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和大气环流奠定了地球上气候分布规律的基础;地壳内部物质的运动(板块的运动)形成了地球上火山地震带的有规律的分布;此外,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农业布局、工业布局、城市布局也反映出了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把握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更好的利用自然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就会避免生产布局上的盲目性,趋利避害,真正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强调,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而且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辩证法的联系观在地理科学中有非常明显的展现,同时也是我们研究地理科学的重要指导方法。在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之中,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就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如,河流是地形和气候的产物,地形影响到河流的流向、水系特征、河网密度、河流落差与流速以及开发利用的价值;气候影响到河流的补给方式、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结冰期和凌汛等水文特征。河流含沙量的大小则又明显受到地面状况、植被覆盖度和降水强度的综合影响。与此同时河流又影响到地貌的发育和形成。由此可见,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的联系是普遍联系和错综复杂的。正是因为这种联系,所以在分析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运用联系的观点,把握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和判断地理事物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各种条件,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状态,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着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和显着的变化。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要求我们既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也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同时还要求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注意防微杜渐。在地理学科教学中,不乏这样的地理事例。例如黄土高原出现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就是长期以来人口增长、植被破坏的结果;又如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而且增加的速度呈越来越快的趋势所导致的。因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大家认识一致并采取切实行动,量变才会引起质变,真正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再如目前日益严重的海洋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就是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大大超过了海洋、大气、水体等自身容纳、清除污染物的能力造成的。把握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在分析地理问题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抓住地理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推测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从而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变化发展过程,就体现出了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思想。首先,自然环境是客观的,其变化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也因为人类实践能力的局限性和一些功利性的原因不可避免会对自然造成或多或少的破坏,造成了两者之间的对立。另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又离不开自然环境,同时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实现两者的统一,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立统一的观点,还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世界,看问题。如农业和工业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一般会存在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人类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存在着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有些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也存在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等等。

如寒潮带来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妨碍交通,影响人们正常生活;但北方寒潮带来的雨雪,又可以缓解北方地区的旱情,改善土壤的墒情;抑制北方地区春季频繁发生的沙尘暴;带来的低温可大量杀死潜伏在土壤中过冬的虫害和病菌,减轻来年农作物病虫害;带来的大风提供了丰富的风能资源,又如夏秋季节的台风,虽然带来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重大损失,但又能大大缓解南方地区的伏旱和持续高温酷暑天气。再如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产生的影响,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低地被淹;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的空间分布,增加降水的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但也能够导致高纬度地区热量增加,农作物生长 期延长,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北冰洋积冰融化,北冰洋航线将得以开辟,可以大大缩短东北亚地区与西北欧、北美大西洋沿岸各港口之间的海上航程,节省了运费和运输时间,提高了运输效率等。

地理学科分析篇4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近年来,地方高校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生了一些问题,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较弱,无法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形式、新模式等新经济蓬勃发展的特点和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需求咱1暂。因此,在“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大背景下,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应用和技术型人才培养工作原则、建设思路、内容和要求,以期为地方高校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一、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

课程设置缺乏连贯性。地理信息科学是计算机与地理相结合的一门交叉性学科,要求学生必须在地理信息科学的课程建立中掌握地理信息的基础理论及其实践操作技能咱2暂。以“GIS二次开发”课程为例,当学生完成相应的课程后,相关的课程与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专业课程的研究与学习缺乏衔接导致毕业论文设计或者作品的原型体系设计与研究开发变得捉襟见肘咱3暂,学生无法把毕业设计或者需的基础专业技巧与论文撰写的选题相结合。课程依赖关系考虑不足。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知识和理论基础,而且还应培养大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术水平。学生自主实践技术综合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已经超出了学生认知范围,容易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厌倦。实践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一般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研究相似,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创新也将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研究产生深刻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求学生紧跟当前的主流技术,及时更新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掌握的实际知识和内容,培养学生对于应用新一代技术的兴趣。师资力量不足。由于近几年来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很难建立起一支较为稳定的人才队伍。并且高校缺乏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机制,导致年轻教师的能力提升较慢。

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设内容

为突破建设和发展“新工科”的瓶颈问题,针对南宁理工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现状,“新工科”背景下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设需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建设的关系涉及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咱4暂,本文主要从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实训制度和教学资源建设等角度进行论述。

(一)课程体系设置及优化

目前,我国对工科新课程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方面,对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才刚起步,对基础通识教育课程的选择和开设还未形成统一的意见。由于我国许多应用型学校未设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资源存在不足咱4暂。针对这一现状,文章在传统基础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有机融合地方特色文化以及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元素,加强遥感应用、测量及应用能力等内容。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体系框架见图1。课程框架主要分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程、集中实践、拓展与创新五大培养模块五个培养模块。依据对地理科学类专业的教学质量要求以及国家标准、地理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有关企业、高等院校的调研以及对南宁理工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了人才培养的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咱5暂,优化了地理信息科学类专业的培养。课程架构采用平台+模块的“4+4”框架结构: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学平台、通识教育选修模块、学科基础选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创新创业模块咱6暂。紧贴不同行业的发展要求,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主要划分为土地数据处理与信息应用技术开发两方面来对其进行专业教育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并满足学生升学深造需要。

(二)实训制度建设

GIS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具有高度交叉性和前沿性的工程学科,GIS基础课程的应用实践技术教学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针对应用型大学的应届毕业生而言,课程的实践教学要与学科专业、产品的不断发展和学校应用实践技术教学领域的先进科技相结合,在从事课程实践技术教学的课程内容上,要求在课程相关基础软件的研究开发及拓展、相关学科专业基础软件的应用多样化、实验教学资料的使用多元化方面做到与时俱进。应用型人才既有别于学术类人才,也有别于由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类人才。学术类人才强调对理论知识和科学方面的研究,而应用类人才则强调对技术的应用。因此,GIS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不应以课堂教学为主,必须不断开辟和创新校外实训基地,拓宽以应用型、实习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在该时代背景下,学校采取了“3+1”顶岗实习模式,积极扩大校外实训基地,大幅增加了学生的实习机会,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

(三)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首先,要充分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引领,充分考虑满足学生课内课外教学实践的不同需求,使教学形式丰富多元、内容丰富、手段新颖。在当前现代化的课堂网络教学环境中,课堂上的PPT、微课、MOOC、学科前沿信息连线资源链接、案例、拓展性知识阅读、讨论式习题练习、提问与问题解答等教材资源都已经逐步成为所有学科必备的基本知识资源,教材资源将会成为所有学科课程基础资源的组成部分,内容丰富的教材资源不但为广大学生学习提供了知识库,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学科综合应用能力,做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定期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培训、交流及继续教育工作机制,积极鼓励和支持其他专业教学领域的带头人与教学监督委员会、学术社区组织以及高等院校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组织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访问,或者支持优秀的青年教师继续深造。“产学研结合”的根本实质在于建立一种校企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做到优势互补,相互交流其需求,相互推广和促进,是有效保障专业教育质量,落实培养目标,发展专业性和特色,提高专业技术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应当鼓励更多的青年老师到企业中工作,增强其实际操作经验。可以邀请著名的高校和大型民营企业的专家作为学校的访问教授,不但对本科生进行教学,而且还负责引导青年老师申请科研课程项目和撰写学术论文。也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对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开展专题演讲,指导教师参加该领域的学科建设。鼓励广大教师在课堂上坚持将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鼓励科技创新。加强与全省各高校同类型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安排同类型教师交流、合作、参加国内外的会议或短期访问,打造一支充分理解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具备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热爱于教学事业的中小班级高层次、组合化的教学团队,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五)完善教师以及学生激励机制

为激励教师的教学工作,学校可以对优秀教师进行口头表扬、光荣榜表彰以及设置教学成果奖等方式,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加分项。对学习成绩好学生、获取国家或者省级各类奖学金的学生、通过国家某些高难度考试的学生、被录取为研究生的学生、实习阶段即获单位正式录用且工资达到纳税水平的学生,都应该在学校张榜表彰,以激励其他学生。

三、结语

2021年,南宁理工学院开始制定新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并将根据毕业生所在企业、事业单位的反馈情况不断修订。对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集中实践课的内容安排上进行了优化,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提升了学生在GIS领域的综合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段炼,廖超明,陆汝成,等.新工科背景下GIS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6(02):163-166.

[2]袁本华.关于地方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技能教育的探析[J].襄樊学院学报,2012,33(05):82-84.

[3]曾微波,王春,江岭.应用型本科GIS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探索[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9,42(09):1-3.

[4]戴仕宝,王春.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GIS专业建设探讨[J].测绘工程,2019,28(04):72-76.

[5]逯跃锋.“地理信息+”与“新工科”背景下GIS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J].智库时代,2018(47):191-192.

地理学科分析篇5

摘要:在分析产品供求地理特征的基础上,阐述广告制作、广告传播与地理学的关系,提出广告产业应用地理学理论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地理学与广告学的有机融合、发挥地理学原理的指导作用和突出POP广告的地理特色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广告产业应运而生,经过近20年的发展和壮大,广告产业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广告制作过程中,对广告内容的设计、传播和受众心理接受程度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少广告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于广告涉及的内容、受众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广告学必然涉及地理学的有关理论。迄今为止,有关广告学与地理学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结合国内外一些广告制作和传播,拟对广告学中的地理特征进行初步探讨,分析地理学在广告产业中的应用及其措施等。

一、产品供求的地理特征

广告制作的主要目标是宣传产品,增加某种产品的销售量,力求突破时空差异,获得尽可能多的消费者的认可。而产品的销售和需求具有鲜明的地理待征,直接决定了广告产业的运作月。

1.1产品销曹区域的趋同性

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经济交流的不断扩大,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明显月在此背景条件下,产品销售区域的趋同性日趋显著。主要原因是随着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的融合,交通、通讯技术的改进,产品销售不再局限于产地及其附近地区,覆盖的区域越来越广,一些品牌产品更是如此。诸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等产品的销售可以覆盖全球产品销售区域的不断延伸,导致彼此交叉或重合,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为了推动这一趋势的发展,广告信息也在向不同地区传播,尤其是借助广播、电视、报纸、邮政和互联网络等媒体,广告的贾盖区域空前广大。

1.2产品籍求区域的局限性

对某一地理区域而言,某种产品的需求量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和购买能力。该产品的销售量存在一个临界值。在正常条件下,产品的销售量不可能突破这一临界值,要想扩大产品的销售量就必须扩大销售的地理区域产品销售量与地理区域相关的特性,决定了广告产业的区域界定性。这一特征在广告产业中具有明显的意义。

第一,它决定了广告制作的目的,即主要是提高某产品在市场的占有份额。广告传播不能增加某种产品的市场。急需求量,只能是通过创意设计,使广告覆盖区域内的受众了解和认可自己的产品,提高本产品的竟争力,扩大产品的知名度,促成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购买,提高市场占有率。第二,由于特定地理区域内产品需求量的有限性,广告主应当根据不同的地理区域确定适当的宣传战略。对产品需求量大的地区,应当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重点进行宣传。如保健口服液,城市的需求量比农村大,应当加大在城市的宣传力度,相反,农药、化肥在农村需求量大,广告传播应当集中在农村地区。对自己产品销售业绩显著的地区,应当保持一定的宣传频率,以巩固产品在本区域的占有率对自己产品销售处于劣势的区域,必须作为广告宣传的重点,选择产品打入该区域的突破口,逐步扩大自己产品的影响。第三,产品需求存在一定的地理区域界限,要求广告制作和传播必须充分注意某些产品的销售区域,如我国大型联合收割机,只能在秦岭一淮河以北的广阔的平原地区有市场,而在南方山地丘陵地区则会无人间津。其他一些产品如日常生活用品也有类似的区域限制。因此,在产品无需求的地区,无论该产品的广告创作如何完美,也不会促进产品的需求量。

1.3区域消费群体的差异性

某一地理区域的消费者的态度,直接控制了产品的销售业绩广告信息的最终目的是使公众接受被宣传的商品。由于不同地区公众的语言、文化素质、风俗习惯、宗教、收入状况和自然环境等不尽相同,甚至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广告信息的接受程度,进而决定了产品的销售,广告制作必须对影响消费者购买态度的因素进行充分研究。如果广告对不同地区之间民族风俗、生活习惯考虑较少,与当地的人文特征不相一致,广告信息内容很难被受众接受如中国“蝙蝠”牌电扇出口受阻,在国外销售量增长缓慢,经调查方知,国外消费者对蝙蝠这种动物有习惯性的反感心理,后来更改品牌名称后才打开销路。

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多种语言,同种语言也存在较大差异,尽管广告语言难以消除这些差异,但在制作中应当对之充分考虑。美国和欧洲诸多国家经济发达,文化背景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语言上难以克服的障碍,彼此之间的广告制作常告失败,至于向印度这样方言极为复杂的国家制作广告,则更为困难如果一个区域消费者的文化素质不高,文盲和半文盲比例大,对广告信息的理解发生偏差或认识不足,他们就难以认可产品,产品的销售量不会大幅度上升。

一个国家或地区消费者的传统习惯对产品销售的影响更为突出,由于他们的观念、感情、习惯的不同,常常以传统文化自负,不甘效仿其他地区,如北美洲墨西哥的家庭妇女认为购买冰箱要比支付子女教育经费更有意义,而北欧瑞典的主妇认为,购买洗衣机是一种极度奢侈的行为,如果在这两国分别制作冰箱和洗衣机的广告,所收到的效果肯定是不同的。

不同地区的消费倾向还受到人们的支配,正统的犹太教徒对销售的大块牛排会避而远之,印度把牛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物,社会绝对禁止牛肉,在这些地区不能制作有关牛肉的广告。人们消费行为受到地区收入水平的影响,比如高收入地区的人们认为汽车是必备的交通工具,而低收入地区的人们则把汽车视为奢侈品,因此有关汽车广告的宣传应当主要面向收入水平高的地区‘另外,人们的衣食住行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消费态度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北极圈以内区域年平均气温较低,在该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制作冷气机广告,结果必然是收效甚微。温带地区的蒙古草原地区,畜牧业发达,饮食以奶制品占重要地位,奶茶消费是其显著特色,在该地进行有关茶广告宣传,会受到蒙古民族的普遍欢迎。

由于消费者对产品销售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研究不同地区消费者的态度成为广告产业中重要课题之一针对难以克服的差异,需要提出较为周密的解决方案。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Sprite饮料在中国销售即为成功一例。匆rite的中文之意为“魔鬼”、“妖精”,直译它必然令中国人厌恶,可口可乐公司采用音译“雪碧”作为在中国市场的名字,以此制作广告内容,“雪碧”以纯净、清凉的含义,很快进入中国市场。

广告内容突出本地人文特色,客观上表达了广告主对受众奉献的爱心,使受众很快产生亲切感、熟悉感,能够从心理上使受众认同,为受众进一步认可广告内容创造条件。可口可乐公司在97年春节期间,以我国东北地区冰雪景观为背景,以风车为题材,通过电视制作了以恭贺中国人民新春快乐为主题的广告,使大多数中国人在欣赏壮观风景的同时,很快接受了这一产品的宣传。

二、广告与地理学的关系

广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指向公众有关信息的行为,后者是指同市场经济相联系,以传播商品和劳务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行为‘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都需要经过广告制作和信息传播环节,这两个环节均与地理学密切相关。

2.1广告制作与地理学

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要素。广告宣传的对象是各种产品,产品的生产或制造地是广告的基本内容之一广告制作需要尽可能充分反映产品生产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优美的自然环境、发达的经济水平会为公众留下良好的印象,为进一步了解和信任该地的产品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广告使用的媒介不同,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内容选取有所不同一般通过报纸、广播等制作的广告,上述内容的介绍较为详细。当然,电视广告尤其是在“黄金时间”播放的广告,受时段的限制,广告内容需要十分精炼,不一定必然包含有关地理内容。

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广告表现三个基本要素是3B,即Baby(婴儿)、Beauty(美丽)和Beast(动物),认为具备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广告会使受众容易接受。这种观点过分关注了广告的局部感染力,忽视了烘托3$的Background(背景),脱离背景的广告往往显得乏力无味,难以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背景条件主要由地理学所称的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组成因此,’为了形成生动的广告,应当尽可能包含地理学的一些内容第13届亚运会期间,立邦漆在电视台金牌榜栏目中制作的广告较为成功。该广告没有采用3$要素。而是以茫茫无际大草原的绿、万里夭空的蓝为背景,通过一群普通劳动者对几座普通民宅的粉刷喷抹,崭新铮亮的白墙红顶式建筑展现在观众眼前,绿、蓝、白、红相互映衬,从远处望去,堪称草原上别具一格的花园别墅,很容易使观众接受“立邦漆。光芒异彩”的广告主题至于有关旅游景地、农副产品等广告,由于制作的出发点是突出本地的特色,更应当注重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状况。

广告在介绍产品质量和性能时,还要介绍生产该产品厂家或单位的地理位置、通达度和通讯方式等基础设施概况,这些都是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地图是地理学研究问题的基本工具之一,不少广告还借助于地图加以说明。如果缺乏上述基本信息,即使受众认可后,也难以购买到所需要的产品。

2.2信息传播与地理学

广告信息的传播是指借助于媒介将广告信息送达给公众媒体覆盖的地理区域越广,广告所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越大,但是传播需要的费用就越高,如何用最低的费用,使信。息覆盖的地理区域最大,并且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信息的效用极大化,是广告传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般来说,不同的商品因其种类、用途等不同,销售的地理区域存在很大差异如冰箱、彩电、汽车等销售的地理区域非常广泛,消费市场广大,应当增加广告传播的开支,以扩大覆盖面,而对于一些主要面向局部地区的产品,无论广告传播的区域如何广泛,产品的销售也难以突破地区的限制。如甲地的面粉厂、砖瓦厂主要销售范围局限在甲地地域内,即使通过媒介使其产品信息覆盖邻近的乙地区域,也未必能使面粉、砖瓦的销售量在乙地明显增加,因为乙地也有类似的面粉厂、砖瓦厂,考虑到运输成本,乙地消费者不可能到甲地购买面粉、砖瓦,另外,由于面向本地的产品,一般已被当地消费者普遍接受,没有必要再制作和传播广告。

同一广告在不同地区的传播方式应有所不同。受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受众接收外界信息的方式不同。如同一种方便面的广告,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城镇,由于电视普及率较高,信息传播速度快,通过电视(含有线电视)、报纸等传播形式,传播效果较为明显;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如一些偏僻的农村,交通较为困难,采用报纸传播广告,难以及时投递,广告的效果较差,通过电视播放广告,因电视的普及率不高,能够看到广告信息的人数不会太多,但是,农村仍以广播传媒占主要优势,通过广播的广告信息会被更多的农村受众所知。

为了便于不同的消费群体接受某一产品,应当加强在不同地区采用何种传播方式的研究。除了上述形式外,城市广告传播形式多样,并借助于现代技术,包括电子信息牌、大型广告牌、霓红灯广告等。农村地区多以墙壁广告、路牌广告等为主。

三、广告产业应用地理学理论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广告制作和传播中适当应用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可以大大提高广告制作效果和产品的销售量,但是,由于地理学是一个内容丰富、学科众多的复杂体系,如何在广告产业中有效地运用地理学原理,需要不断深入地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3.1加强地理学与广告学的有机融合

广告学与地理学的有机结合,是广告产业发展的需求,二者的融合,不是以牵强附会的形式出现,而当应充分反映广告的主题。分析有关广告的制作,融合的主要方法如下。

3.1.1比拟法

比拟法是指把广告反映的主要内容和所处地理环境相互比拟。将之与所处的地理环境紧密联系,包含地理内容的广告创意,可以使广大受众认可广告内容,并且使广告内容本身更加丰富、活泼、生动。1996年美国西海岸城市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举办夏季年会。主办者为此制作了一则广告宣传画,广告创意思维是把翻动的书卷比拟波涛起伏的海洋,既说明西海岸加利福尼亚的地理环境,是夏季的旅游胜地,又借助波澜壮阔的知识海洋的比喻,突出年会的主题,二者相辅相成,很自然地把地理环境和会议主题融合在一起,堪称应用比拟法的范例。

3.1.2铺垫法

以地理内容为背景或前提,借以说明和深化广告内容的主题一般是选取与广告内容有直接关系的地理事物或内容,对其进行简要描述或刻画,然后较为自然地引出广告主要内容,使受众在了解有关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认知和接受广告主题。如“华龙”方便面制作的电视广告,首先以辽阔平原上金黄的麦田为背景,以“优质的小麦,优质的面,养育中华几千年’为解说词,然后推出“华龙”方便面的广告内容,既展示了北方地区几千年来以小麦为食的生存环境,又为以优质小麦为原料生产优质方便面作了铺垫。

3.1.3借用法

将带有明显意义的地理事物作为自己的名称,制作广告时借用这些地理事物的重要含义,以提高产品的影响和知名度。这种方法不但适用于产品广告宣传,而且有关宾馆、商场等广告也可采用。如”长城,。牌电扇以“长城电扇,电扇长城”的广告词,将产品宣传和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联系起来,很快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郑州亚细亚商场广告词“亚细亚,太阳升起的地方”,将商场与亚洲联系在一起,为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产品或单位名称要恰如其分,与产品的质量或所处的地位相适应,如果一个小型的乡镇企业生产的产品或小旅馆冠以“大洲”“全洲”之类的名称,并借此名称进行广告制作,收到的效果会适得其反。

3.1.4夸张法

对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夸张性的描述,以吸引受众对广告内容的注意‘广告内容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上,对有关的地理事物采用适当夸张的描述,可以对受众产生吸引力,从而产生巨大的效果。如荷兰一家航空公司制作一则广告,标题是从某时起,“大西洋将缩短24%",广告后很快引起人们注意,急于了解为何大西洋缩短的人们,看完具体内容后才明白,原来该航空公司提高了飞行速度,使得飞越大西洋的时间节省了20%,合理的夸张手法抓住人们节省时间的心理,使该公司的机票销售额很快大幅度提高。

3.2发挥地理学原理的指导作用

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地图与信息系统等分支学科,研究范畴广,研究内容丰富,与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密切相关,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发挥其在广告产业中指导作用。这些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2.1开展地理学在广告产业应用的研究

广告学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随着广告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科理论应用于广告制作和传播,其中包括地理学一些理论和知识在广告产业中的使用,但是,毕竟地理学理论在广告产业出现的时间较短,如何恰当地选取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理论以及如何建立地理学应用体系等仍需要进行大量的探索和研究。根据广告心理学理论分析,地理理论是广告主体的背景和辅助部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选取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地理事物和现象过多有可能导致喧宾夺主、难以突出广告主题,地理事物和现象过少,又可能使广告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由于广告传播媒体的不同,应用地理学理论的手段和尺度大小,也需要进行科学分析。如果通过费用较高的媒体广告,选取的地理内容必须高度精练和概括,发挥一字千金的功效;如果选用费用较低的媒体,可以适当多涉及一些地理内容,尤其在印刷形式媒体和报纸、杂志上制作广告,可以配备一些风景图片或地图,总之,对于每一具体广告的制作,如何应用地理学理论,需要通过细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论文百事通制定出若干设计方案,经过反复筛选,选取最能被受众接受的方案进行广告的正式制作。

3.2.2建立专门的应用研究机构

目前,在广告产业中集中了经济、管理、美术、电子、数学等方面的人才,并有相应的研究机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尚没有专门从事地理理论应用的专门人员,更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即使广告制作中应用了地理学的一些知识和理论,也大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地理学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在广告产业部门建立相应地理学应用的专门研究机构,可以结合广告制作,系统地探讨地理学应用的机制和运作规律,为每一个广告的制作提出合理的应用方案,并负责对已广告效果的调查与评估。积累地理学应用广告产业的经验和方法,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建立专门的应用研究机构,必将使地理学应用广告产业的途径和措施日臻完善,增大广告制作的效益。

3.2.3普及地理学的基本知识

除了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外,仅有少数专门研究人员从事地理学应用研究仍然不够,还必须依赖广大广告从业人员的参与,在他们中间普及有关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同样重要。通过培训和指导,使从业人员掌握与广告制作和传播有关的地理学知识,在广告制作中能够自觉地加以应用。

3.2.4加强对重要地理因素的评估

产品的销售受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对一特定产品,往往有一个或几个因素起重要影响作用。在广告制作过程中,应当不断加强对重要地理因素的预测,以指导广告的制作和。尤其是在制作广告之前,更需要对影响受众需求的重要因素进行科学评估。如1979年中国放宽了对家电产品进口的限制,日本、欧洲打算把产品打入中国市场。日本率先对中国当时的基本国情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在10亿人口中,尽管收入低,有勤俭持家的传统,但仍具有一定的购买力,市场潜力较大。因此,很快制定了针对中国市场的广告,待欧洲也意识到这一点时,日本的家电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和销售增长率早已独占鳌头。

加强对重要因素的评估,就需要具有敏捷的洞察力,对众多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逐一分析判断,借助主导因子分析、层次分析和专家决策系统等定量分析方法,确定权重最大的因素作为重要因素。然后设计有针对性的广告。

3.3突出POP广告的地理特色

POP(PointofPurchase)广告又称售点广告,是指没有传播媒介的参与,通过售货地点直接的广告,采取的方式包括门面装渔、橱窗、陈列、商场布置和人员接待等。由于POP广告直接与消费者接触,消费者可以直接感知、判断,因此,PQP广告对消费者具有重要的影响,据统计大约有81%的商品是受POP广告而销售的。尤其是自选商场、超级市场的大量出现,POP广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探讨POP广告的地理特征,是微域地理研究的重要方面。

POP广告采取的方式多样,包括门面装潇、橱窗陈列、商场布置和人员接待等。这些形式的安排既要突出自己的特点,以最大程度地吸引顾客,又要符合一定的布局规律,即充分体现各自的地理特色。门面装满要突出售点的风格,让顾客很方便地通过售点外观就可判断销售产品的性质、类型和主要内容等,大型售点和连锁店一般有明显的标志,如消费者可以通过特定的符号识别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健力宝等销售网点。

橱窗陈列的格局应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并使消费者容易接受,如橱窗尺寸应与销售点建筑物大小保持一定比例。比例过小,达不到吸引消费者的效果,比例过大,过于突出橱窗展览,喧宾夺主,削弱销售点在消费者的地位,有华而不实之嫌。供陈列的产品,要及时调换,保持橱窗的清洁、陈旧和覆盖灰尘的产品往往使消费者认为销售点的产品长期无人问津。

商场布置要按照区位性原则,满足顾客多方面的需要,大型售货点一般分层布置,食品类在一层,服装、电器类等依次在高层排列,大体上符合顾客的购买心理和要求,值得研究的是,每一层商品的排列要使顾客一目了然,并留有挑选的空间。另外,不少商场仅在主要楼梯通道设有每层购物指南,在其他楼梯通道处或没有指南,或很难被顾客看到。为了节省顾客时间,应当在所有的通道处设置标志明显的分层购物指南,小型售货点的商品布局则不要刻意追求豪华,而以顾客实用为原则,一般把最常用的摆放在显著位置,把同类商品的不同品牌排放在一起。便于顾客选择购买。

设置接待人员是售货点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的重要方式,主要包括安排导购人员,在商场明显位置设立咨询柜台和安排佩戴标志的模特。其中导购人员的作用极为重要,在货架周围安排相应的导购人员若干,了解顾客的购买需求,取得他们的认可和信任,从顾客的角度分析商品的优劣特点。帮助顾客挑选满意的商品。

地理学科分析篇6

在对学生成绩总体评价方面,单位或企业都很看重学生的在校成绩,希望学生成绩在良好以上的单位占92.0%。在学生获得各类证书方面,希望学生外语成绩通过四六级考试的比例为72.0%,但有些单位不要求学生通过等级考试,这样的单位有软件公司和从事纯测绘的单位。希望学生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能力的单位占96.0%,但在计算机等级考试方面,希望学生过二、三级考试的单位占64.0%,也有28.0%的单位不需要学生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这样的单位往往是行业管理单位或规模较小的单位。考虑学生是否具有“全国GIS应用水平考试证书”的单位不多,选择可有可无的单位占80.0%,选择需要的只占12.0%,“全国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水平考试证书”考试是由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组织的。目前除高校外,对大多数企业来讲不是很了解,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当其纳入到政府行为的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范畴时才会引起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重视。在行业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方面,有84.0%的单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说明单位看重学生的对行业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地理信息工程应用方面,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工程应用项目经历的比例达84.0%,且92.0%的单位希望学生掌握了数据整理与建库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方面,要求学生基本掌握或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技术的比例达96.0%,要求熟练掌握的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公司和信息中心等单位达48.0%。由于调查的是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有68.0%的单位希望学生具有从事外业测绘工作的经历和能力,不要求学生具备外业测绘能力的单位多数是软件公司和信息中心。除外业测绘能力外,有96.0%的单位强调学生具有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的知识,因为企业都知道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是未来空间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此项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单位未来业务拓展。自学能力是一个人从事终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几乎所有的单位都希望学生具有自学能力,有72.0%特别强调很需要,说明一个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知识更新。希望学生具有科学研究潜力的单位占80.0%,只有20%的单位不强调这一要求,其中私有企业几乎都要求学生具有科学研究的潜力,表明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求员工具有科学研究潜力来保证。多数企业注重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并获奖,有60.0%单位表示会优先考虑录用获得过各类竞赛奖的学生,只有16.0%单位不会考虑。至于学生在校期间是否获得奖学金,有60.0%的单位明确表示不考虑,表明单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因素大于课堂考试成绩因素。在团队协作精神方面,有96.0%的单位强调学生这一素质,因此大学期间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今后学校应该关注的问题。就学生的交际能力方面,84.0%的单位表示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在学生业余爱好方面,强调学生具有体育、艺术爱好的单位比例分别是48.0%和36.0%,也有20.0%的单位不对学生业余爱好提出要求。在学生生源的地域方面,有76.0%的单位不考虑学生的地域要求,希望学生来自农村或周边省份的单位所占比例均为16.0%单位,这样的单位是基础测绘单位,希望学生能吃苦、稳定。在性别方面,有72.0%的单位不考虑学生的性别,有28.0%的单位希望是男生。这是由于GIS专业性质所决定,GIS专业人员大多在室内工作,男女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而希望招收男生的主要是从事测绘与地理信息生产任务的单位。

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结构体系

2.1学生能力结构体系

人的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过程中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力=知识+科学方式+技能[6,7]。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以及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学科,这就要求GIS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同时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学科发展和拓展应用领域的基础[8]。具体来讲,对一个GIS本科生的基本要求是:起码要熟练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能够开发简单的GIS应用模块,能够掌握二种以上的常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并至少具有一种二次开发的能力,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参与相关的科学研究与实用地理信息工程项目的开发[9]。由此可见,GIS专业学生能力除一般大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之外,更要突显以下七个方面的能力:专业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与数据采集处理能力、空间数据建模与分析能力、地理信息工程建设能力、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设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GIS科研与创新能力等。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构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能力结构体系,通过专家打分后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进行 综合评价得到各结构项的权重[10-12],如表2所示。在该能力结构体系中,强调学生的基础理论、兼顾学生的基本技能,同时也突出了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应用的特点和创新能力。权重的高低并不代表知识重要程度,因为表中的7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它是指各知识结构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比例,可以成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

2.2能力结构体系应用

东华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从1999年开设,专业教师一直在探索该专业学生能力体系结构,并根据能力结构体系制订和修订教学计划。东华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依托测绘学科开设的,所以东华理工大学的特色在于突出空间信息的获取与表达、地理信息工程开发与建设两个方面。对此,东华理工大学加强了测绘类和计算机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体现理论与实践性课程“四年不断线”的教学计划设计思路。例如,测绘类课程开设了地图学、测量学、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学、GPS测量原理、遥感原理等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开设了计算机基础、C语言、高级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地图数据库、计算机地图制图、GIS二次开发等课程;实践性课程有数字化测图软件(测量学)、GIS软件及应用、遥感软件及应用,GIS设计与开发、专业综合实习、生产(毕业)实习。这样保证了学生从大一到大四每年都能在测绘类、计算机类、实践类三方面都有相应的理论课程或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对学生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此外,东华理工大学还注重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与动手能力的机会,例如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生产型或研究型课题、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与竞赛活动等。实践表明,通过教学计划的调准,学生能力有稳步提高的趋势。例如,东华理工大学2013届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有一个本科生就成功地在网络环境下研发了一个“基于GIS的高校餐饮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并应聘到上海诚信所从事软件开发工作,这与平时东华理工大学加强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是分不开的。

地理学科分析篇7

关键词:中学物理 科学史 科学素养

中学物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是打开学生科学思想的一扇窗。通过中学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则是在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科学史是联系科学和人文的桥梁,将科学史融入中学物理教育,增强人文思想和色彩是基础科学教育的明智选择。

但是,现实情况离理想目标还有不小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应试教育的顽疾未彻底根治;另一方面,教师本身的科学史素养缺失;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高度来系统认识科学史的教育功能,而认为科学史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中学物理技术化、实用化、工具化,忽视了科学的文化功能和精神价值。在我们的教学中似乎并不强调一个规律的发展、一个正确结论的艰苦的由来,我们往往要求学生记住规律、结论、公式,能够用来解题,能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就已经是较高的层次了。为了掌握一门科学知识,我们大多不是从阅读这门学科的历史开始,我们的教科书大多不谈历史。相反,我们从记住一大堆陌生的符号、公式、定律开始,然后在教师和课本的示范下,反复做各种情形下的练习题,直至能把这些陌生的公式、定律灵活运用到处理各种情况为止。在教科书中纷至沓来的新概念、新术语、新公式、新定律面前,我们的学生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这就是真理,学习它,记住它。学生们不知道这个理论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是这样,但我们还是要相信它是真理。学生中最常用的一句话:“书上就是这样说的!”我们似乎缺少了引导学生观察、探索、思考的过程,至少在这方面做得不够。

这种态度和做法明显与科学精神格格不入,学生不知道一个理论源于哪些问题,有多少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人们为什么选择其中一种并称之为科学理论,学生也不知道这种理论是可错的,并非亘古不变的教条。结果是它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而怀疑和批判精神对于科学发展恰恰是不可或缺的。学生独立的思考往往从质疑开始。质疑是学生在对所学内容深入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升华和外显科学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家们以整个自然界为支撑,不断地观察提出问题,不懈地探索研究,使科学理论不断地进化,不断地发展,几乎没有什么比科学史更能使人认识到这一点了。

而怀疑精神的具体表现,就是敢于和善于提出科学问题。物理学中几乎每一个重大发现都表明:创造性思维活动起始于对困难或问题的认识,是围绕解决问题而展开的。善于提出问题,总是从对事物、现象或已有理论的怀疑开始的。在人类认识史上提出一个新异而又深刻的问题,必然会导致一个重大的突破,将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物理学的许多成功发现都始于怀疑。如自由落体规律的发现则源于伽利略用重物落得快的观点进行分析,得出一轻一重的两球联成一体后下落时,在落速上存在逻辑矛盾。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使中学生知道怀疑精神的可贵。因此,要在自己学习过程中习惯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卢瑟福在用α粒子从氮14中打出质子之后,为了证实这结果,英国物理学家布拉恺特在充满氮的云室里重复了这个实验,拍摄了两万多张云室照片。他又从四十多万条α粒子径迹的照片中寻找到了产生了分叉的八万条径迹,再对径迹分叉情况进行分析,方才确证了卢瑟福实验的正确性。

独立思考,追求新知则体现在不迷信传统理论和观念,不迷信权威和书本,这是科学创造的思想前提。在科学本身的矛盾已经显现出来时,谁能首先同束缚科学发展的传统观念决裂,勇于提出新思想、新见解,谁就可能抢先占领科学发展的前沿阵地,做出突破性的发展。可以引入科学史实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点。众所周知,在爱因斯坦之前,洛仑兹和彭加勒已经走到相对论的大门口,只是未能摆脱绝对时空观的束缚,最终没有迈入相对论的门槛。正是由于爱因斯坦独立思考、追求新知,抛开了“绝对静止”和“静止以太”的观点,并深刻的审察了“同时性”概念的物理学根据。于1905年将他的不朽之作《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公诸于世,从此产生了人类最宝贵的精神产品――狭义相对论。从而引起了人类时空观的巨大变革。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融入科学史内容,可以有机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比如在如今的“大科学”时代,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进展都不是全部由一个人的努力所能完成的,它常常是一个科研集体或几个科研群体协作所完成的。因此在科研中处理好协作关系,调动各方面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成为跨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以能量守恒原理的发展为例,能量守恒原理的发展曾有几个国家的十几名科学工作者做出了贡献:英国的焦耳、德国的迈尔和亥姆霍兹的贡献最为突出,他们的成绩往往体现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集体智慧和血汗。正像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所说的:“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个人的智慧,所有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他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在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曾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的汤姆逊总是把所知道的和所想到全部告诉助手和学生,甚至把他自己的设计的方案毫不保留的给予学生。正是由于他善于同学生合作,所以在他任期内共培养了84位物理学教授,27名英国皇家学会会员,7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地理学科分析篇8

一、理论教学

1.教学内容强调针对性

本课程采用国家及规划教材,武汉大学主编的《分析化学》第五版。在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中,强调四大滴定地位和作用,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试样的采集、制备、分解、分离和富集等内容,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代表性、准确性,而且也是分析过程中最困难和复杂的步骤。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试样的采集、制备、分解、分离和富集等内容的学习,为学生以后从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改革理论教学方法

第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增强情感教学。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活动不仅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而且是一种带有情感的活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的讲解,学生上课听讲为主,形成了灌输性教学模式。在当今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景下,在课程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如发现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探究式教学和谈论式教学等方法和模式,增强情感教学,通过具体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学习,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课程内容。

第二,老教师“传、帮、带”,培养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教学反思不仅表现为一种能力,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一个过程,是教师职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老教师作为教学中的骨干,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累积了丰富的经验,老教师对年轻教师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提高了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形成了高、中、低职称搭配教学模式。

第三,在教学中引入专业英语词汇,适当尝试进行双语教学。专业外语对于一个科技工作者很重要,而且学习外语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可在教学中适当的引入专业英语词汇,让学生尽量掌握专业词汇,在教学过程的适当阶段,可尝试进行双语教学,对提高学生外语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以考研为目标,作业中适当增加名校考研真题,拓宽知识面,提高应试能力。传统的分析作业都是教材上的习题,内容陈旧,缺乏新颖性和实用性。改革后的作业以教材为基础,以考研为目标,适当增加名校考研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打算考研的学生铺平道路。比如在分析化学重点章节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和分析化学中数据处理,作业中增加近几年来名校的考研真题,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二、实验教学

1.自编实验教材,以适应学科的发展

为适应新时代分析化学实验课程要求和化学化工系课程设置,化学化工系分析教研室以教授牵头,博采众家之长于一身,以国内外该课程经典实验教材为基础,结合分析化学的学科发展、化学化工系实验室基本情况和本学生的自身的素质和特点,优化了分析实验结构和数量,主编了适合本系学生的分析实验教材。该教材在实验教学中不断的修改,提升,经过几次循环实践检验,该分析实验教材重、难点突出,理论基础翔实准确、操作简单易行,实验教学效果很好,深受学生的喜欢。

2.搭配教学,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分析实验教学采用高、中、低职称搭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年轻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年青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积极、主动的向资历深的教师请教、探讨分析化学的理论基础、实践、学科前沿等有关问题,以每次实验通过学生的反馈效果,及时总结和反思,善于找到自身的不足和缺点,并及时弥补和改正,不断提高年轻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以适应社会、学院的发展。

3.采用多元化教学,增强学生求知欲望

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模式,首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了解学生对分析实验课的意见和建议,对所做的实验提出问题,共同探讨、分析、解决。该方法可使学生以现有化学理论、无机实验和分析实验为基础,独立设计、开展综合性分析实验,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求知欲望。总之,采用多元式实验教学模式,旨在端正学生对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力求使学生思想更加活跃,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4.学生分组操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在分析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光度法测定盐酸中铁为例,可将4~5名学生分为一小组,组内学生自主协商分工,小组内讨论、分析、思考在实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动手实践操作,撰写实验报告等。此方法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讨论,共同进步,锻炼和培养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集体工作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答疑和实验答疑应与查阅资料相结合。培养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的能力

以“学用结合,以用促学”教学原则来指导和组织本分析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教学,与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学习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如在教学中的疑问和实验教学中一些相关问题,在教学中不急于回答,培养学生先独立去查阅相关化学化工文献资料,找出相关答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共同探讨、分析相关的问题。此方法力求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查阅化学化工文献的能力,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理论课程评价方法

目前分析化学理论课考试形式单一,题量大,难度大,考点内容局限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试题中重复试题多,造成了“平时放松,考前抓紧,考后全忘”的现象。理论课成绩的评定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占20%,理论考试成绩80%。平时成绩考核内容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等,理论考试考核是根据教学内容统一出题,侧重于基础知识实际应用,采用闭卷进行考试。

2.实验课程评价方法

实验课成绩的评定也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占30%,实验操作考试占70%。平时成绩包括实验出勤率、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实验态度是否端正。实验报告的成绩直接与实验结果的准确度挂钩。实验操作考试题目由每学期开设过的实验中衍生

出,有3~5个实验操作题目,学生通过现场抽签确定操作考试题目,然后立即完成操作题目,教师通过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表现给出操作考试成绩,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总之,通过上述课程教学改革,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分析化学及实验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如让学生做毕业论文或接受一个新课题时,首先要了解这一课题的历史、现状、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独立、主动查阅相关国内外原始文献,了解该课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该课题的现实意义,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实验,让学生的潜在能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造就与时俱进的、具有独立思考、实践能力高和竞争能力强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分析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张晓娟,黎永秀,王胜碧.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安顺学院学报,2011,13(2):88-90.

[3]邵艳秋,罗玉杰,任玉兰,等.分析化学教学改革谈[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67-68.

[4]邱海燕,张世红,罗米娜,等.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1,(5):68-71.

[5]杜曦,杜军,周锡兰.发现教学法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4):79-80.

[6]许晶,徐宝荣.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0.13(1):33-35.

[7]王英华,魏士刚,程新民.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化学,2006,21(4):22-24.

[8]普丽.正确培养学生的分析化学实验技能[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6,3:63-64.

[9]范乃英,侯海鸽,尹贻东,等.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258-261.

[10]张王兵,杨新安.化工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1.28(2):115-116.

[11]武汉大学.分析化学实验(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2]赵卫星,姜红波,王艳,等.浅谈理工科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J].价值工程,2011.12:177.

[13]余向春.化学文献及查阅方法[M].第四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