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8篇

时间:2023-09-01 09:18:35

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

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篇1

通过现场检查、观看工程建设管理纪录片、查阅工程档案资料、听取建设管理、技术预验收工作报告,经充分讨论,一直认为,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民勤县-年度工程按设计内容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按规定进行了单项验收和阶段验收,工程设计合理,建设管理规范,工程质量合格,投资控制及财务管理严格,运行管理正常,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同意通过竣工验收。

配套田间节水面积5万亩,完成投资2017万元;红崖山灌区节水工程于年12月开工建设,改建骨干渠道38.413km,本次验收的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环河灌区节水改造年度田间工程、红崖山灌区节水改造年度总干及七干渠、大田滴灌等5个单项工程。

环河灌区节水工程于年3月开工建设。配套田间节水面积5.45万亩,完成投资1.28亿元。

市在实施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中,工作扎实,成效显著,使水资源管理秩序得到规范,加快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干涸五十多年的青土湖连续两年出现水域面积,旱区湿地特征已初步显现,对各级政府是巨大的鼓舞,各方面都比较满意,目前中央已同意将河年项目适当提前实施,今后的治理任务依旧非常繁重。

近几年日光温室建设成本逐步攀高,市场风险依然很大,滴灌工程运行管理任务繁重,要求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巩固治理措施和项目建设成果,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是民勤县建国以来规模最大、资金最密集、受益人口最多的项目,要把工程建设和管理作为重点来抓。

一是要对工程移交进行一次“回头看”不仅要移交工程实体,更重要的要移交管理技术和操作运行规范;

二是要加大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力度和项目的衔接,为重点治理项目验收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要加大对已建工程的管理、养护、运行和维护,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篇2

一、“引江济太”调水试验背景情况

1.太湖流域概况

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面积36900km2,其中太湖面积2338km2。流域内湖泊河网密布,是典型的河网地区。据2000年统计资料,流域人口约3676万,城市化率超过50%,人均GDP约3260美元。

2.太湖治理基本情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务院治淮治太会议确定的治太骨干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流域已初步形成充分利用太湖调蓄,“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流域防洪骨干工程体系的框架,具备了防汛抗旱、水资源合理调度的基本条件。

3.太湖流域水资源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

太湖流域本地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62亿m3,近年流域年用水总量为280亿~290亿m3,是本地水资源总量的近两倍。

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流域污水年排放量超过50亿m3。2001年的监测结果表明,主要河道中受到严重污染(劣于Ⅲ类水质)的水体已超过75%。2001年11月,在江浙省际边界爆发了全国第一起因水污染而引发的堵河事件。水污染和水质型缺水已成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4.水利部党组在新时期提出新的治水思路

2001年9月,副总理在国务院太湖水污染防治第三次会议上针对太湖流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要求“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近几年水利部党组在认真总结治水经验、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思路。根据太湖流域的实际情况,汪恕诚部长明确指示太湖治理要把防治水污染作为治水的核心问题,以防治水污染带动太湖流域的其他各项工作。

二、“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实施情况

1.“引江济太”调水试验方案

2001年12月水利部批复“引江济太”调水试验项目,总投资2833万元,计划通过两年的“引江济太”调水试验,每年通过常熟枢纽引长江水25亿m3,由望亭水利枢纽入太湖10亿m3,通过水资源的合理调度改善流域水环境,并探索流域水资源调度与防洪的关系,水资源调度与改善流域水环境的关系,以寻找通过现有水利工作联合优化调度改善流域水环境的措施。

2.“引江济太”的内涵

“引江济太”就是利用已建治太工程体系将长江水引入太湖及流域河网,并通过现有水利工程优化调度水资源,加快水体流动,增强水体自净,提高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缓解流域水质型缺水矛盾,最终达到改善太湖和流域河网水环境的目的。

3.“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实施情况

①时间:2002年1月30日开始至4月3日第一阶段结束。

②组织:由太湖流域管理局会同沪浙苏两省一市水利部门成立“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并成立“引江济太”办公室,具体负责“引江济太”调水试验日常工作。

③操作:“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2002年度实施计划将全年调水分成泵引、自引、雨洪利用、适时引排、自引和泵引等6个阶段,并组织水量水质监测和“引江济太”专题研究。“引江济太”的操作是根据太湖流域天气、水雨情以及长江河口潮汐变化情况,采用引排结合的方式,对望虞河、太浦河进行精细调度。

④水量:常熟水利枢纽共引长江水量10.68亿m3,由望亭水利枢纽入太湖6.79亿m3,由太浦闸向下游地区供水6.66亿m3。

4.“引江济太”调水试验效果

“引江济太”水量水质监测资料表明,“引江济太”影响范围14000km2,引水后达到或好于Ⅲ类水标准的水体比例比引水前有所上升,水质有较明显的改善。据太湖流域管理局介绍,“引江济太”第一阶段使太湖的换水率提高15%,从而加快了流域河网及太湖的水流运动速度,达到了改善水体水环境的目的。望虞河河道水质已经从调水前的Ⅴ类或劣于Ⅴ类好转为现在的Ⅲ类。望虞河西岸的污染重镇羊尖、安镇等河网有机污染物含量明显降低,黑臭现象已经消失。当地百姓亲身感受着黑水变清、臭味消失的变化,反映良好。

三、“引江济太”调水试验的几点启示

1.尊重自然规律、符合客观规律的治水思路指导新的治水实践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太湖在人们的眼里曾经是碧波荡漾、清爽宜人,支撑沪江浙“人间天堂”的环境主体。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只注意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污染物的治理,大量废物、垃圾直接排入太湖水体,致使太湖水体变质、发臭……虽然太湖流域是一个丰水地区,但不顾太湖水体的环境承载能力,无休止地向太湖水体中排放污染物,显然违背了自然规律,也就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只有正确反映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才能指导人们进行正确的实践。江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为我国水资源工作指明了方向。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水污染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科学地调度配置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内在的本质需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引江济太”的实践证明,新的治水思路遵循了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规律,能够指导新的治水实践。

2.“引江济太”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太湖的水污染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解决,当地成千上万的群众希望解决,国家发展的大局也需要解决。同时,“引江济太”在现实操作中,特别是在接近丰水时段时,由于调水会增加太湖及河网的水位,也就增加了太湖防汛的压力,这在调水时机、调水量、水量水质监测、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都有相当高的要求。在这种风险与压力面前,是无所作为,还是勇于挑战,探索新的突破?“引江济太”正是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和调度方案,以代表先进文化的治水思路和智力支持,以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想的思想和为人民负责的态度,展开了新的治水实践。

水利部、流域管理部门、地方水利部门,正是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敢于迎接挑战,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讲大局,讲团结,讲科学,大胆创新,惟有如此,才能以为人民负责的态度来解决太湖流域的水问题。

3.新的治水思路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在“引江济太”试验中,新的治水思路调用了多年以来建立起来的治太骨干工程,遵循自然规律,创造条件,促进水体进入“流水不腐”的自然规律上去。治水新思路能动地带动我们与自然实现和谐相处。意识的能动性正是我们积极探索治水新思路、推进现代水利建设工作所要付出的主观努力。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1.建议加强流域管理部门的职能,真正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太湖水域养殖归渔政部门管理,排污许可证由环保部门颁发,工业取水许可证由水利部门颁发,而污水处理厂建设又要依靠当地财政,沿湖、沿河的旅游、房地产开发活动各行其是……如此好像谁都对太湖负责,但太湖水域污染得臭气熏天却不知道谁在真正负责?太湖流域管理部门根据水利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实施“引江济太”,但制约因素很多,想管也难以管起来。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强化流域水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尽快形成统一、权威、高效、协调的流域管理体制。

2.建议探索以市场机制解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引江济太”在调水试验阶段,一方面由国家出资实施,一方面流域水权水价并未计入。这种状况只适用于试验阶段,正式运行后,就与市场经济的大气候不相符了。“引江济太”的受益区沪浙苏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在这一地区探索建立流域水权、水价、水市场体系,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具备社会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建议在第二阶段试验中即引入一定程度的市场机制,为新的治水思路纳入市场机制的轨道加大探索力度。

3.“引江济太”只是改善太湖水环境的综合措施之一,根本措施还在于治理污染源和节水,因此,必须强调综合治理,必须加强面向社会的宣传

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篇3

关键词:国省道路;环境治理;对策

公路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其基础性、先导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公路路域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道路的畅通,还关系到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群众的便捷出行,关系到城市的外在形象,关系到“迎奥运、保畅通”使命的圆满完成。潍坊是山东半岛与内陆的交通枢纽,国省道线长面广,交通量大,沿线村庄密集,路域环境情况复杂,治理难度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路域经济的发展,穿村路段不断增加,公路街道化的现象普遍存在,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为此,市公路部门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公路和落实“三个服务”的要求,努力推动工作创新,把路域环境治理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便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的重要手段,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重视支持,着力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全市国省道路域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7年,全市国省道路域环境治理共完成投资6.2亿元,拆迁违法建筑30余万平方米,绿化393.3公里,清除非公路标志10542块,清理集市163处;1100余公里国省道建成绿化林带,200余公里城市出入口道路建成高标准绿化路段。在2008年全省交通工作会议上,市公路局作为全省公路系统的唯一代表作了路域环境治理工作典型发言。

一、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是推进路域环境治理的关键

潍坊市公路局根据上级精神和当前公路发展形势,结合公路工作实际,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确定了全市公路工作总体工作思路,即:抓好“一个确保”,实现“六个新突破”。大力推进国省道路域环境治理,工作的重点是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形成完善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

1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努力打造文明和谐公路品牌。市公路局牢固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理念,立足“三个服务”,不断加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主动性,在公路建设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市国省道公路建设及养护工程投资达到30.5亿元。市公路局的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认可,树立了负责任的公路部门形象。“文明和谐潍坊公路”品牌被评为潍坊市十大行业文化品牌。

2 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良好的公路交通环境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仅靠一个部门很难取得实质性效果,必须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此基础上,市公路部门把推广诸城经验,以点带面,作为促进全市国省道路域环境治理工作开展的一项有力措施,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做好汇报,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和支持。

3 加大宣传发动,形成良好的路域环境治理氛围。路域环境整治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行业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市公路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积极配合,为路域环境整治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开展“山东公路路政日”活动,发放路政宣传短信,借助电视、报纸、电台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了公路法律法规,提高了社会公众对公路路政的认知度,为开展全市路域环境治理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做好结合文章,是推进路域环境治理的有效措施

在路域环境治理工作中,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着力做好结合文章,以路域环境治理为切入点,促进新农村建设、交通秩序整治、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力求取得实效。

1 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良好的路域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把路域环境治理与公路沿线村镇建设规划,村容村貌整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沿线地方党委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使公路文明与镇村文明两个建设相得益彰。

严格控制和清理乱搭乱建、违法建筑。这项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是路域治理工作的难点。国省道沿线政府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对列入治理整顿重点的建筑物进行了逐步清除。对没有土地证和房产证的违章建筑和公路沿线乱搭乱建的棚亭、栅栏、简易房等,由所属乡镇(街道、开发区)、单位牵头,交通、公路、城管、国土、规划、房管、公安等有关部门配合,在做好工作的基础上,采取合理赔偿、政策补助等措施动员其拆除;短期内不能拆除的,要求规划、国土、房管等部门严把审批关,绝不允许翻建、新建现象发生,并逐步予以拆除。

2 与整治交通秩序相结合。着眼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省道路产路权,进一步加大对超限超载、占用公路集市贸易、摆摊设点、打场晒粮、乱抛乱撤的治理力度,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良好的公路交通缩短了潍坊与青岛以及周边城市的经济距离,为加快构建“半小时都市圈”、“一小时经济圈”,推进与半岛城市群的融合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三、加大资金投入,是推进路域环境治理的有力保障

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篇4

[关键词]大都市;区域治理;模式创新

[作者简介]曾望军,湖南文理学院科技处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生,湖南常德415000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6-0006-04

大都市区是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全球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我国面临着城市化进程的跨越式;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产业跨越发展相适应,以都市区带动城市化的新城市时代。因此,大都市区管治是中国未来区域政策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相对与世界各国大都市区域发展的成熟经验,我国大都市区建设存在诸多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借鉴世界经验和我国城市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如何通过体制创新完善我国大都市区的治理。

一、国外大都市区域治理的经验启示

许多欧美国家比我国较早进入城市化阶段,积累了许多大都市区域管理的经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大都市管理方法和模式,为世界各国尤其是我国的大都市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大都市区域协调治理注重长期推进农业现代化、郊区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中心城区与郊区的协调发展是国外大都市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中心城区的不断扩展是大都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日本东京、澳大利亚墨尔本、美国纽约等为代表的国际大都市,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城区范围迅速扩展到近郊甚至远郊;中心城区制造业、零售业等产业大批向郊区转移;人口加快向郊区扩散;郊区小城镇和各种规模的商业、工业、聚居中心大量涌现。实践表明,在中心城区扩张的同时,推动农业现代化、郊区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是国外大都市实现城郊协调发展的普遍选择。

1 郊区工业化是实现城郊经济一体化的必由之路。郊区充分发挥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中心城区产业转移,逐步建立起与中心城区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才能全面带动郊区经济发展,缩小城郊经济差距。郊区工业化一方面能为农业生产提供先进的机械设备,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还能为郊区城镇化提供物质保障,支撑乡村城镇化所需大量人力、资金和物资投入。澳大利亚墨尔本在短期内通过新建和迁移来实现郊区工业化,其大多数大工厂主要集中在墨尔本康、富茨克雷、威廉斯敦及阿尔托纳等近郊区,而许多小型企业特别是传统工业,如服装、首饰、印刷业则集中在城市中心及近郊。

2 乡村城镇化是实现郊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郊区依托产业布局,通过开展大规模城镇建设,逐步改变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及公用设施落后状况,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状况,形成产业布局与城镇布局互为依托的格局,将推动郊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如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后,经济高速起飞,农村人口大量涌向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在城市近郊大量农田被占用,污染严重,农业生产条件恶化;加之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农业生产大幅下降。对此,日本制定了农村整治计划,加大对农村投资力度,引导工业合理分布,促进农村开发。1970年至1977年建成430个小城镇;20世纪80年代继续建设450个小城镇。日本在推进村镇建设过程中,注意防止农村人口外流,大大促进了农村致富的过程,推动了郊区与城区协调发展。

3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城郊协调发展的必要举措。国外大都市普遍依靠现代化的装备等手段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也解放了大量农业劳动力,释放出大量土地用于工业、住房、公共设施建设。如以日本园艺生产为例,从播种到成品包装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其蔬菜生产过程有52%实现现代化,花卉栽培过程有80%实现了现代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激发了高水平生产率,释放了大量农业劳动力和土地,为城郊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注重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城市化早期的欧洲及发展中国家大都市,多数在都市快速膨胀时期,过分强调城乡经济发展均衡,而忽视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结果导致社会、环境与经济发展严重失调,基础设施与居民生活基本需要之间产生巨大缺口,发生了严重的“城市病”。所以,越来越多的大都市从历史教训中总结经验,逐步改变单一追求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致力于城郊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一方面加大郊区基础设施、居民生活设施建设。如一些国家相继制订法律,规定大都市新兴工业区和居民住宅区都必须有相应的排水、给水和道路设施及垃圾处理设施。另一方面越来越重视郊区规划和环境保护。国外大都市纷纷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强规划管理,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

(三)根据大都市区内部事务相互关联性。建立统一的大都市区政府。美国虽有强烈的地方自治传统和需要选民支持的“民主自由”文化背景,但为了协调区域性矛盾,解决单一城市政府无法解决的区际问题,仍有为数不少的大都市区在城市政府之上建立了统一的权威机构――大都市区政府。大都市区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曾盛极一时。当前,最为典型的例子有“华盛顿大都市委员会”和“双城大都市区议会”。华盛顿大都市区包括哥伦比亚特区(核心区)及马里兰州、弗吉尼亚洲的15个市县,由于其作为联邦首府所在地而受到相对强烈的政府调控影响和成员政府间较强的合作意愿,1957年成立了统一正规的组织――华盛顿大都市委员会(MWCOG)现已成为包括18个成员政府、120名雇员、年预算千万美元的统一正规组织。其主要职能为实施从交通到环境保护的众多规划,并具有联邦和州政府拨款的资金分配权,有效地解决了许多公众关注的区域问题。双城大都市区(位于明尼苏达州东部两城市圣保罗和明尼阿波利斯及其附近连绵成片的城镇密集区)总共有372个独立的地方政府单元,包括58个县、138个市、50个镇、149个学区、6个都市组织、22个特别法院;同时,为了解决因机构复杂多样而导致的区域矛盾,于1967年终于成立了双城大都市区议会(MUC),议会共有17个成员,由州长按照城市规模提名任命。其主要职能是对大都市区的交通、空间用地、垃圾处理、机场、环保等事务进行长远发展规划;x~--些都市组织(交通局、垃圾处理委员会等)进行监督,就某些重大问题给县政府和市议会提供咨询服务。实践证明,通过都市区政府管理都市区的最大优点是它能够充分考虑到都市区的各种功能联系,使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更加高效合理,从而有利于促进都市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

(四)以横向合作为基础。组建松散型城市政府联合组织。在美国强大的“地方自治制度”传统和“民主自由”文化背景下,普遍建立统一的大都市区政府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此背景下,广泛形成了都市区域内的各城市水平方式的自愿联合、获得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支持、具有特殊协调功能的半官方、松散型城市市政联合组合――大都市区地方政府协会,这是一种城市联合管理体系,而非城市政府结构的联合最为典型的就196年成立的“旧金山湾区地方政府协会”(ABAG)悼J。在其发展的全盛时期,有8个县、82个城市作为资格成员,其起初职能定位是大都区发展规划咨询机构,旨在向区内地方政府和州政府提出解决各类区域性问题的方案;后来又逐渐成为专门进行区域性废弃物处理和空气质量控制计划的管理机构,开始从事环境管理的工作,其影响力很大。

二、我国大都市区域治理尝试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建轻管”和“单一式”的治理理念。当前,我国大都市区建设和管理的主导思想仍然是注重城市管理的“硬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城市管理的“软件”――人文环境的保护和人的素质的提高。突出表现为城市管理投入与建设投资增长的比重呈大幅度下降的趋势,使许多城市发展的外延形态同内涵功能之间的差距拉大,导致管理工作跟不上;管治滞后又使建设好的设施得不到很好的维护,有的甚至损失较重,现有城市基础设施作用发挥不足,成为制约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管治理念的“单一化”主要表现为:一是把大都市区管治与发展中的“发展”单纯地理解为主要是经济增长和物质性扩张,而把城市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置于次要地位,或者不能把经济、社会、环境整合起来进行发展与管理;二是把大都市区管治与发展中的“管治”理解为政府单一主体的行为,并以建立在传统科层制基础上的行政为主导。

(二)区域间政府职能定位不合理。在我国的大都市区管治中,普遍存在着区域间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的现象。“越位”是政府插手不该管的事情,及运用本部门的权威和其他便利条件,制定某些符合部门利益的规章制度,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缺位”是政府部门应该管理的领域却又没有部门管理,如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秩序,给失业者、贫困者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最低收入保障,提供充足的公共品和各种社会服务,政府的工作却经常不到位。“错位”是政府与企业、市场分工不清,行使了一些不该由政府行使的职能。政府管理虽然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调,管理成本高昂。

(三)部分大都市区缺乏统一的治理行政主体。大都市区的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以集聚城市化为主的大都市区形成阶段;集聚与扩散并行的大都市区形成阶段;多个大都市区的空间联合阶段。这表明从集聚城市化为主的大都市区发展到多个大都市区的空间联合;大都市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当超出了一定行政范围之后,就出现了没有明确行政主体的大都市区,由此导致行政主体的缺失,这种现象在京津冀和长三角非常突出。部分大都市区行政主体的缺失,是长期以来制约区域政策发挥作用的主要瓶颈,导致各地方行政主体各自为政,使发展成熟的大都市区管治处于无序状况。

(四)大都市区域间公共管理协调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在我国以行政区划为基本格局的城市政治经济管理模式下,各城市形成了彼此分割、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和公共管理主体。他们单独承担对城市内的所有公共事务的管理任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公共管理体系。(1)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整体协调范围较窄,协调力度不足。目前城市群发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部门垄断和地方保护。虽然区域间行政区划界限有所淡化,但区域内政府行政关系复杂。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阻碍了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2)城市间分工不明确,产业结构趋同。我国城市群内的城市间联系度不高,区域内的城市各自为政,城市发展的目标大体相似,产业结构雷同,导致整个区域内资源浪费。各城市之间的竞争多于合作,摩擦大于融合,这使城市群难以形成具有特色竞争力的整体发展优势。

(五)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参与度不高。在“强政府、弱社会”的管理体制下,大都市区各类社会组织发育相对迟缓,各种功能也不够健全。有些社会组织是在政府管理部门培育和推动下产生的。由于这些组织与政府部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组织很难拥有独立的意志和活动,不得不将相当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完成本来需要政府部门完成的工作,而在发动市民参与大都市区管治方面又相对有限;加上一些非政府组织自我规范性不够、自律性不强、社会监督缺位,导致一些违法乱纪现象出现。尽管城市居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意识也有了较大的增强,但由于受传统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市民的行为仍呈现出明显的顺从性与依赖感,没有形成良好的参与意识;加之参与公共管理的范围有限,参与程序非常复杂,参与形式单一,整体上呈现参与程度较低的局面。

三、我国大都市区域治理的模式创新

(一)树立全局发展。综合协调的治理理念。随着世界经济体系的快速扩散与融合,城市功能的国际化日益明显;城市之间相互依赖程度明显加强;城市空间形态的网络化特征日趋明显;城市化发展模式也开始转变为以城镇密集区为主的“都市区化”模式;大都市区已经成为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主要空间载体。因此,选择“大都市区化”发展模式也是我国城市化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前,我国更为重要的是在长江三角洲、京津唐、珠江三角洲等城镇密集区的各城市政府要正确认识国内外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借鉴国外大都市区发展的过程和经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尽快转变传统的地方观念和本位主义做法,树立区域观和全球观,逐渐淡化各自的行政区划界限,按照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从思想、观念上积极主动地将自己融入到“大都市区”之中,并为此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这是能够真正构建对内对外开放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大都市区的根本基础,也是建立大都市区长效性协调管理机制的保证。

(二)科学定位区域间政府职能。我国的城市政府是城市建设、管理和维护的主导力量,是城市公共资源和资产的所有者、控制者和管理者;城市发展和规划的决策权几乎完全掌握在政府手里,同时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资金也几乎完全由政府筹措和承担。在这种情况下,城市政府面I临着城市建设资金和服务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此外,政府所提供的服务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同时,效率低下、浪费严重,难以适合城市居民的实际需要。因此,需要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尽快转变,强化对市场的宏观调控、生产服务、社会保障等职能;要关注社会公平目标、环境目标,以及对弱势群体利益的保障;鼓励中

介组织、非盈利机构、市民、企业等广泛参与维持秩序,参加经济和社会管理。

(三)建立统一的大都市区域治理行政主体。在中央指导下组建集权过渡型大都市区政府。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仍不成熟的“行政区经济”运行时期,长江三角洲、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区内部的行政分割和区际矛盾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的根除。由于我国长期的集权政治文化背景,人们部分还存在行政命令高于一切的意识,现实国情也表明集权化管理模式确实能够起到协调和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作用。我们认为,在中央的指导下可以在中央成立一个“大都市区协调与规划办公室”之类的机构,在其直接指导和领导下,组建长江三角洲、京津唐、珠江三角洲三个集权过渡性大都市区政府。其权力来自于中央下放、省政府及中心城市政府适当上收两方面,并赋予它以区域环境整治、交通建设等资金的分配权、区域性空间协调发展的审批权或实施监督权、区域性贷款投资的倡议权等。经费来源中央政府出一部分,中央政府给地方拨款中抽一部分,大都市区相关省市政府出一部分。主要职能为对大都市区的公共服务、交通、空间用地、产业布局、垃圾处理、机场、环保等事务进行统一长远发展规划;对大都市区各类省市地方政府进行监督;就某些重大问题给省政府和市(县)提供咨询服务,使省市(县)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更加高效合理,促进大都市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大都市区政府应置于省政府之上,形成大都市区政府―省政府―市县政府的等级序列。其过渡性主要是指,等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成熟,大都市区要素市场发育完善,城市政府职能转变基本到位的时候,撤销大都市区政府,其职能完全让位于大都市区具有跨界协调职能的松散型政府联合组织――大都市联盟。

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篇5

[关键词]自由贸易试验区;党建创新;非公经济组织;党建联动

[中图分类号] D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11-0058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自贸试验区的范围涵盖了上海原综合保税区覆盖的区域范围,包括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28.78平方公里。区内集聚了2万多家企业,其中80%以上为外资企业,涉及9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类人员27万,涵盖外籍员工、白领人才、普通蓝领以及农民工群体。加强自贸试验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下面临的新课题。

一、逻辑起点: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

(一)加强自贸试验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是应对改革开放新形势,转变党的领导方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加强自贸试验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一方面,要求在参与全球投资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加强党的领导;另一方面,要求党的建设必须自觉遵循党的执政规律,转变领导方式,优化组织设置和管理模式,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执政优势,使自贸试验区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二)加强自贸试验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自贸试验区既是全球化的产物,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沿阵地。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及其所带来的生产方式、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作为特殊监管区,自贸试验区实行经济发展导向型的管委会领导体制,更要求党建工作不断加强自身功能的转型和调适,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先行先试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蓝本。

(三)加强自贸试验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是深化改革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的必然选择。自贸试验区要创造出自由开放、符合国际惯例、鼓励创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促进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倒逼政府职能转变。面对经济社会结构和公共权力转变以及大量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必须以更加灵活的形式提升组织功能,不断扩大覆盖,更好地凝聚人心和社会。

(四)加强自贸试验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是加快推进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信息化背景下党建工作与先进生产力有机结合的重要课题。随着试验区内更多的新业态形成、新经济增长、新组织孵化,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并通过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投资管理、服务业开放、金融、航运、贸易等多个层面先行先试和制度创新,把党的组织建在经济社会最活跃的细胞上,使党的工作更好地代表先进生产力,这是在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生态环境:新形势下的挑战

一是全面市场化。自贸试验区实行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新模式,营造了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党建工作应遵循党的执政规律,改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加快自身功能转型,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不依托行政权力的新途径和新手段。

二是日益国际化。一方面,园区内外资企业星罗棋布,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荟萃;另一方面,试验区按照国际规则运作,国际化人才集聚,其周边地区呈点状分布。党建工作应以更为宽阔的视野,更为开放的思维和勇于担当的勇气,增强前瞻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三是高度法治化。自贸试验区一经诞生,其营商环境就按国际化和法治化要求不断完善,形成了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党建工作应坚持法治精神,积极探索在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环境中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

四是快速信息化。自贸试验区不仅仅是简政放权理念创新,也是技术创新,现代信息技术为创新党建工作提供新的载体和工作平台。面对网络虚拟世界及其背后的各种政治力量及其意识形态,党建工作既要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作用,又要强化阵地建设,加强价值引领。

三、实践探索:直面新情况新问题

自贸试验区综合党委的前身――综合保税区综合党委,建于2009年12月,其工作基础源于浦东新区四大部级开发区之一――外高桥保税区综合党委。自贸试验区“两新”组织现有106个基层党支部,党员总数3100余人,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党组织68个,外资企业党员2850多名,分别占自贸试验区党组织总数和党员总数的68.7%和93%。自贸试验区启动后,党建工作积极应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建工作新思路新载体新模式。

(一)坚持条块联动,探索形成区域化、枢纽型大党建联动发展新格局。试验区行政和监管单位、开发公司众多,企业数以万计,“体制有别、条线不一、律属各异”。应对资源配置全球化新趋势,面对发展快、分布散、变动大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综合党委着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建工作网络体系,由管委会机关党委、机关工会、机关团委及综合党委、区域工会“五位一体”党群工作联动推进网络架构,全面融入和充分整合各类社会组织与利益群体,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协调好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在区域层面,以管委会领导的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议为平台,构建由综合党委牵头、以行业党总支为分拨、网格党建综合服务站为辐射、企业党组织为作用点的党群工作联动纵向架构。针对驻区单位涉及面广、管理条线多的特点,将不同隶属关系的共建单位和工作区域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了以“洋山、外高桥和浦东机场‘三片’联动为基础的“区域”党建工作全覆盖模式。

(二)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形成“服务型”党组织新模式。区内80%以上的企业为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云集了众多的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应对试验区内外资成分多的新情况,党建工作加快功能转型,积极推进“服务型”组织建设。综合党委依托区域化党建,以“阳光驿站”、党员服务中心等为载体,在党员中开展“三型四亮五争先”活动,要求“党员亮身份、支部亮牌子、活动亮品牌、党建亮工作”。针对外资企业高层管理不理解自贸试验区建党组织的疑惑,综合党委倡导开展“组织生活开放日”活动,邀请企业高层管理参加,介绍党建工作,组织党员围绕企业发展建言献策,使企业经营方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服务。针对驻区单位涉及面广、管理条线多,党的组织难以全面覆盖的情况,综合党委开展“走百家企业、访百名党员”大走访活动。随机选择100家企业、100名党员开展调研,对急需解决的问题,直接向有关部门反馈,理清了许多在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中的观念问题、程序问题以及相关的技术问题。

(三)坚持组织优化,探索形成以“区域不变”应对“单位万变”,“支部建在连上”新形式。试验区流动党员流动频繁,分布范围散、类型多,小微企业多,注册地与经营地相分离的情况突出,应对社会流动性增强新特点,党建工作突破原有的地域、产业和行业的狭隘局限,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和活动方式,试验区非公经济组织多渠道、多途径设置党组织。主要有:区域企业合并组建。将在一定区域内不具备独立组建党组织的企业合并起来,组建联合党组织。楼宇企业联合组建。如在鲁能大厦建立了楼宇联合党支部,将楼宇内及周边数十家企业的党员纳入党组织管理。选派支部书记过渡组建。对党员人数不足以组建独立支部的企业,选派独立党组织书记担任联合党支部书记,再通过支部书记所在的独立党支部与联合党支部开展共建联建活动,进而孵化出新的党组织。行业总支归口组建。即组建行业党总支,创设“枢纽型”党建模式,对党员进行归口管理,条件具备后再组建独立党组织。区域网格组建。对不具备建党条件、行业特征不明显的小微企业,尝试建立小微企业联合党总支,将这部分企业纳入网格党建工作范畴。

(四)坚持以文化人,探索形成以文化为引擎的党建工作新载体。试验区的显著特点就是国际化程度高,文化价值多元化,且党员队伍利益诉求多样化,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应对自贸试验区人员结构复杂,多元特征强新问题,综合党委以区域多元文化为载体,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造企业软实力。一是开展以“高效、诚信、服务、和谐”为内涵的廉洁文化建设。通过联合海关、国检、边检、海事、工商、税务、公安等行政和监管单位,组织开展“同在保税区,通力优环境”主题竞赛活动;通过开展党员示范岗、“关长接待”现场办公、上门宣传优化服务,主动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效能。二是大力传播先进文化。由综合党委和联合工会共同举办“职工读书文化节”,“红帆船”文学读书沙龙等,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开展“百名职场榜样人物”评选活动,加强职工群众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组织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加强跨文化交流,凝聚职工群众。

(五)坚持以党建带群建,探索形成党群同步运作新机制。自贸试验区借鉴国际通行规则,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应对新要求,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式要善于应用法治精神,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法治化营运环境。由于试验区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不在经济组织的权力框架之中,工作难以延伸。综合党委与联合工会按照“机构同步设置、人员交叉任职、工作同步开展”的要求,构建党群工作同步运作机制。综合党委与联合工会合力推出了区域“服务企业和职工的十件实事”,建立了劳资纠纷矛盾处置机制、与企业高层管理沟通机制等,对突发事件,都迅速反应、及时介入、通力调处。党群工作同步运作机制,为党建工作不依托行政权力,依法融入经济组织提供了有效载体。

(六)坚持人才优先,探索形成促进人才发展新思路。试验区作为外资“新高地”在融通资本同时,也是人才汇聚的“自由港”,应对新产业、新业态集聚新优势,要求党建工作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在促进人才信息共享,实现高端人才资源有效配置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对企业高层管理,开展以“高效、诚信、服务、和谐”为内涵的廉洁文化建设,增强诚信、服务和责任意识。对党员骨干,开展“百名党员访谈”、“百名职场榜样人物展示”、“百名青年党员素质登高”等12项“百字品牌”活动,对党员在企业稳定、技能素质文化需求、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要求。对海归人才、境外人才,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他们在出入境方面存在的不便利,居住证办理周期过长,以及与社保接口不合理等问题,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对各类“白领”、“蓝领”人才,以双向培养为目标,即“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回顾总结试验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实践探索,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经验是,始终把党的建设放在大开放,高度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信息化进程中去思考,使党建工作始终与自贸试验区建设紧密结合。

体会之一,自贸试验区建设肩负着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使命,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必须加强价值引领。面对利益多元化的人群和社会组织的不断涌现,党组织显然已无法依托行政权力实行动员与控制,这就要求党组织必须从行政权力的结合中分离出来,回归政党的社会化。自贸区综合党委从国家战略高度,遵循基层党建工作规律,创新党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系,优化组织设置。

体会之二,在全面深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建工作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变革和社会形态变化。试验区的影响力在于制度改革和创新,党建工作在区内难以依托传统的组织框架,自贸试验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突破了原有的地域、产业和行业的狭隘局限,从战略上调整自身的组织体系、工作方式与策略,加强区域联动,推进自身的转型升级。

体会之三,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必须贴近各主体实际需要,不断扩大工作覆盖面。在传统的体制下,党通过基层组织对社会采取自上而下的直接领导,实现有效的社会动员和整合。而试验区非公经济组织的面对园区内外各类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党组织要加强服务型组织建设,以贴近各主体的实际需要,维护各主体的利益,实现有效的社会整合。

体会之四,自贸试验区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党建工作必须树立法治思维、法治精神,改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自贸试验区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更好地推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执政党能够掌握和利用的权力空间正逐步缩小,试验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必须坚持法治思维,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不依托行政权力的新途径和新手段。

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篇6

[文秘站-www,,找范文请到文秘站网]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全面开展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恢复治理工作,指导以松花江哈尔滨市区段为重点的生态廊道、林地、草原湿地开展生态建设与恢复工程,开展区域扬沙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召开了区域扬沙污染综合整治市长协调会,并按照《哈尔滨市市区区域扬沙污染综合整治方案》要求,会同道外区、松北区进行了实地踏察,各区按照方案要求认真开展了扬沙整治工作,道外区完成民主乡坝外草原退耕还林、还草、还湿1460亩,完成任务的112。松北区公路大桥以西至四环桥区域扬沙污染综合整治种植灌木柳等417.9亩;指导拉林河双城韩甸—万隆段防沙治沙工程、阿什河、牤牛河等14个江河源头生态功能保护区开展生态恢复与保护工程建设。开展自然保护区的执法检查和晋档升级工作,大力推广“国有民营、国有民建”和“集中建设,分片管护”的管理经验。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了巴彦县野生大豆物种保护区。根据国家和省局的有关文件要求,对哈尔滨市三、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进行了调查,成立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确定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职责,建立了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事故应急体系。并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管理的特殊性和专业性,成立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邀请省市著名专家学者参加。我局负责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日常监督管理,建立市区两级联动的长效机制,从环评、监测、环境监察等方面入手,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登记备案和实验室排放废物的安全处置,责成三所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制定完善环境安全应急预案;同时,发动社会和公民,实行监督、举报。

二、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编制村镇生态规划,确定了20个重点村申报省级生态文明村,开展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垃圾废水治理以及畜禽养殖、农药化肥等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开展以畜禽养殖粪便、污水、垃圾等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小能源建设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指导各区、县(市)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管理,开展了3个畜禽养殖集中处理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全面启动畜禽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工作。

三、开展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松北区完成部级生态示范区省级预验收,指导五常市、依兰县、通河县积极准备部级、省级生态示范区验收,指导其它县开展创建工作。新建省或市级环境优美乡镇19个,其中5个乡镇已申报省级环境优美乡镇。

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篇7

今天我们召开全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交流座谈会,主要目的是交流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发现差距和不足,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我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具体措施。刚才,我们交流学习工作经验,大家结合工作实际谈了认识,查找了差距和不足,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讲的都很好。

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积极创新思路,精心谋划部署,总结形成了一批卓有成效的经验做法,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有序推进,但对照中央和省、市委对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对照省外发达城市的先进经验做法,我区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方面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突出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上有差距。各领域党组织书记对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认识还远未到位,对党建工作的理解和认识还仅仅局限在本单位、本部门,包括部分社区书记也是简单地把社区党建工作等同于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没有站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和高度来谋划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没有把驻区单位党建、社区党建工作放到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这个“大盘子”中考虑谋划,条块不能有机衔接。

二是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上有差距。各街道(社区)党组织还缺乏做政治工作的意识和能力。社区党组织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但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却被忽视了,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大多数社区服务中心缺乏党建引领的元素,没有明显的标识,没有展示出组织的作用。有的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够,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不愿不会做群众工作,不善于教育引导群众、发动群众,服务手段跟不上。有的社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活动,但开展的活动中红色因素太少、甚至没有,仅仅是为搞活动而搞活动,凝聚群众、组织发动群众的功能弱化。

三是工作措施落实上有差距。部分街道(社区)行政化、机关化倾向比较严重,网格化管理、区域化联建等工作浮在面上、沉不下去,坐等群众上门多、主动走访入户少,与辖区单位联建也仅仅停留在签订协议书、召开联席会的层面,共议大事、共商急事、共解难事少;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措施方法单一,项目设置少、活动载体少,还是简单的捐款、打扫卫生等,针对性不强,在职党员的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四是党建工作融合发展上有差距。一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热热闹闹,但不愿参与新兴领域党建,认为管多了会带来很多问题和麻烦,有些甚至认为是一种累赘,不愿抓、不敢抓;一些街道社区抓新兴领域党建没有抓到点子上,没有找到街道社区和新兴领域党建的契合点。

五是系统性推进党建工作上有差距。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充分反映出全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还比较薄弱,差距还比较大,贯彻落实好党的、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还任重道远。下面,我就进一步推进我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谈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内涵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两个概念:

第一,要搞清楚什么是城市基层党建?所谓城市基层党建,就是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有机联结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

第二,要搞清楚城市基层党建与城市社区党建到底有什么区别?从我的理解来看,城市基层党建与城市社区党建是一种整体与局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也就是说,城市基层党建,是城市地域范围内基层党建的新形态,是城市社区党建、区域化党建的升级版,是城市各领域围绕社会治理形成的整体性、区域化、系统性的大党建。只有围绕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坚持以区域化管理为抓手,通过重构组织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组织功能,实现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同步,才能抓住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主题,使基层党建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为此,大家在推动城市基层党建的过程中要做到三个转变:

一要转变思想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认识到了,行动才有可能跟进。要切实认清城市基层党建的内涵,理清与社区党建的关系,改变以往的惯性思维,转变城市基层党建就是城市社区党建的思想观念,以系统地思维来看待城市基层党建,牢固树立起系统建设整体建设的观念,切实把城市基层党建作为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工程来推进。

二要转变工作思路。新形势下,面对城市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基层党建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守正出新,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期待相适应,真正做到城市每发展一步,党的组织建设就跟进一步,党的作用发挥就深化一步。因此,大家要切实转变以往那种就党建而抓党建的工作思路,要把“促进城市建设、提升社会治理”作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定位和目标,整体研究谋划、统筹推进城市各领域党建工作。

三要转变工作方法。我们要在工作方式上大胆创新,不断改进工作方式,让群众真正融入社区,让群众参与到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来,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要及时转变以往那种只会干、不会说、不会总结的工作方式,加大工作提炼、总结、宣传力度,不断提升我们创新做法的内涵和层次。

二、注重运用创新思维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

一要强化党工委领导核心作用。各街道(社区)党工委要牢固树立城市大党建理念,紧紧围绕强化政治、服务两个功能,充分发挥好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在之前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实“大党委”制和“兼职委员”制,择优吸纳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物业企业、业主委员会等党组织负责人或党员负责人为兼职委员,健全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与辖区单位党组织沟通协调,解决城市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要进一步增强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在服务群众时要把党的标志亮出来,开展活动时要旗帜鲜明体现党的色彩,要从一点一滴的为民服务中增强党的威信和影响力。同时,为优化社区治理体系,区委、区政府印发了区深入推进城市街道(社区)治理和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将各街道(社区)内设机构由原来的“一室一会四中心”改为了“一室五中心”,功能上得到进一步强化。各街道(社区)要在内设机构力量配备上合理分配,使后台工作更加高效。要进一步深化网格党建工作,按照“点片结合、属地管理、分类指导、综合服务、统筹协调、全面覆盖”的原则,灵活设置党建网格。党建网格与综治网格要统筹设置,要统一、要重合。要探索实行“街(巷)长”负责制和建立网格(小区)支部、楼栋党小组,社区党工委班子成员兼任街(巷)长,每个网格确定1名网格长,由社区“两委”成员、社区工作者等担任,每个网格配备1名以上专兼职网格员,进行分片负责,实现管理到位、服务到家。

二要深化社区与各领域党建互联互动。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要形成城市基层党建的整体效应,必须解决在城市各领域党建“各自为政”的问题。各街道(社区)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建立完善工作例会、议事决策、联席会商等制度,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共驻共建,切实在协调、服务、共商中让辖区单位增强主人翁意识。要全面推行“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党组织双报到”制度,进一步完善社区和单位、行业党组织共建协议,开展“契约化”共建,在充分结合社区实际的基础上,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有针对性地实施区域化党建项目,真正实现社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的有效对接。要突出“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意识,发挥社区党工委的主体作用,建立条块双向用力机制,探索建立双向沟通协商、双向考核激励等机制,实行“驻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在职党员参加社区活动双报告”制度,强化驻区单位认真履行参与城市基层党建的工作责任。要加大资金、场地、人才等资源的整合力度,特别是要协调整合开放驻区单位活动场地,运用人才专业技能为群众提供服务,发挥最大效益。

三要推进街道社区党建与新兴领域党建融合共享。商务楼宇、商圈市场、互联网业等新兴领域是城市的有生力量。他们不仅是基层党组织的覆盖对象,更是参与治理、服务群众的重要力量。各街道(社区)要创新组织覆盖方式提高覆盖实效,推进商务楼宇、各类园区、商圈市场和互联网业等新兴领域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在商务楼宇,要探索由街道(社区)党工委统一领导,依托商务楼宇内的物业公司、产权单位、骨干企业等建立楼宇党组织,根据入驻单位规模大小和党员数量,由楼宇党组织推动入驻单位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工作。在各类园区,要以园区为单位建立党建工作机构,能单独建立党组织的单独建立,暂不具备条件的,建立联合党组织。依托街道社区、依托协会商会,或依托产业链建立党组织,通过党组织把他们联结成一个整体,实现党的组织、活动、作用全覆盖。在商圈市场,要依托街道(社区)党工委或市场管理部门在商圈市场建立党组织,然后向商圈市场内的各个商家、店铺拓展延伸。依托监管部门,将企业党组织和党员等党建情况纳入“登记申报、年检年报”范围,从源头上把商圈市场党建抓起来。要强化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通过党建示范点、党建品牌创建等工作,打造一批如金政物业、天一美居等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典型,切实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我们将进一步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由社区党组织兜底管理,统一负责对辖区内新兴领域党员和流动党员的兜底式教育管理和服务,实现党的组织、活动、作用全覆盖。

四要加大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力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然,创新并不是说就必须是别人没做过的,学习借鉴外地的有效经验和做法,再结合我们的实际,体现我们的特色,这就是我们自己的创新做法。各街道(社区)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树立精品意识,创新工作理念,针对自身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在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每个社区要抓住2—3个创新点持续用力,把党建工作做精做细做实。比如,辖区单位比较多的社区,就要在区域化党建工作方面下功夫,从制度机制、具体举措、载体平台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推进、多角度融合,探索建立起完善的双向服务、双向互动、双向评价等长效运行机制;在职党员多的社区,就要针对在职党员的不同特长、兴趣爱好等设计不同的载体,分类施策,使在职党员的作用充分有效的发挥出来;商圈市场、商务楼宇多的社区,就要兼顾有形和有效,持续推进“两个覆盖”,结合行业特点、企业属性、员工特点等实际,通过设立党建服务中心、创新设计服务载体、共建载体等措施,使城市基层党建与新兴领域党建在融合发展中实现共赢;对信息化配套设施比较好的社区,就要突出党建信息化建设,考虑在“智慧社区”建设上先行一步,实现党建工作与社会管理服务深度融合,等等。在8月中旬前,每个社区都要结合前期安排的共建共治共享试点方案,整体考虑、系统谋划,拿出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提升工作方案,提出创新点,报区委组织部审定后创建,经过大家共同努力,争取今年年底前,在全区城市基层党建的各个层面上创建具有自身特色和亮点的党建品牌,形成各具特色的品牌建设梯次。这个方案要突出以街道(社区)党工委为核心,统筹区域化党建平台,整合服务资源,增强领导力;突出支部建设标准化、党员管理常态化、民生服务精准化;突出以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我把它简单归纳为“一核三化一目标”城市基层党建提升行动。

五要着力加强党组织引领功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要体现在方方面面和各项工作中,具体要做到“三个加强”:首先是加强政治引领。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开展“面对面”的思想政治工作,团结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落实党的各项任务,引领各类组织严格按党章党规办事,坚定不移地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在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行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次是加强组织引领。要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队、党员责任区等活动,依托各类志愿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行动,引导党员做到“四个合格”。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扎实开展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再次是加强服务引领。要完善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组织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两代表一委员”进社区,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大特殊人群关爱帮扶力度,通过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等方式,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机制、民主协商机制、群团带动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发挥市民公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的作用,引领各类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和服务,实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特别是团委、妇联要结合党建示范点创建和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跟进开展团建、妇建工作。

六要切实强化城市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指出,基层党建要同基层治理紧密结合。各街道(社区)党组织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党的建设和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工作上来,善于用党的资源来撬动社会资源,用体制内组织带动体制外组织,避免党组织单打独斗、包办代替,体现“治理”的本意,体现党建引领治理的要求。要进一步强化社区自治能力。要进一步强化居民委员会自治功能,通过设立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群众文化等委员会,积极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委员会、居民小组、楼院门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以保障群众有效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和监督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党工委领导下的居民议事程序,探索建立社区党工委和居委会、党员代表、居民代表、利益相关方等“多方会谈”以及收集问题、确定议题、协商议事、跟踪落实等民主协商机制,扎实开展基层协商民主试点工作,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进一步加强群众教育引导。要依托道德讲堂、市民学校、社区大学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推广“时间银行”“道德银行”模式,大力加强全区统一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推行社区法律顾问制度,定期开展法律宣传、法律咨询等服务,引导居民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居民公约,发挥居民公约在社会治理中的自我规范、自我约束作用。培育社区矛盾纠纷多元调解组织,建立矛盾纠纷调解队伍,健全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纠纷解决机制。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各街道(社区)要结合实际,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根据社区居民爱好、特长和需求组建社会团体,指导扶持初创期社会组织成长,将居民零散纷杂、自发性的活动纳入社团管理,逐步提高居民组织化程度。要坚持政府直接提供与政府购买服务相结合,打造社会组织平台,探索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依托的“四社联动”机制,引导社会组织承接社会服务,不断提升社区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三、着力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保障

改进和加强城市基层党建,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举措,政治性很强,责任重大。大家务必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切实担负起组织领导责任,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一要靠实工作责任。责任压得紧,任务才能落得实。各街道(社区)党(工)委要负起主体责任,把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纳入整体工作部署和党的建设总体规划,强化研究部署,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各位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把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作为书记突破项目,牢牢抓在手上,经常分析研究问题、短板和薄弱环节,在实践中创新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区委组织部也将强化对重要问题和政策的研究,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具体指导,抓好督促落实。

二要加强督查指导。没有督查,落实就容易打折扣、走过场。今后,我们每个月将召开1次社区书记论坛,交流工作经验、研讨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并建立基层党建调度通报制度,听取汇报,通报情况。同时,将把推进城市基层党建作为目标责任考核、基层党建巡检观摩、党建工作季度督查和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对大胆探索实践、成效明显的,给予表扬奖励;对推进不力的,进行批评教育;对搞形式、走过场,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问责。

三要强化阵地建设。办公及活动场所是承载社区管理服务的基本要素。各街道(社区)要通过整体性规划、系统化配置、精准化对接、高效能管理,加大活动阵地改造力度,推行“一室多用、集中服务”,持续优化阵地功能。要把社区自有的、驻区单位开放的、区域内公共场所等阵地充分利用起来,每个社区总体不少于1000平方米。要健全社区服务设施运行管理制度,探索社会化运作机制,全面延时服务,切实提高服务效率。

四要注重典型引路。先进典型是鲜活的范例,是实践的标杆。我们既要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城市的先进经验,也要注意总结推广我区在实践中创造的鲜活做法,不断推动这项工作点上开花、面上结果。要依托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关于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要积极打造亮点品牌,推介先进典型,努力营造做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篇8

__*滨江临海,地处__*等河流下游,长江横穿东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境内地势平坦,河湖众多,水网密布,1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要承受上游200万平方公里的洪水下泄,素有“洪水走廊”之称;加之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淮北地区、丘陵山区、沿海垦区水资源较为紧缺,东部沿海地区及长江口门又经常遭受台风海潮袭击。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__*是一个洪涝旱风暴潮灾害频发的省份,水利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立的“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认真贯彻部党组提出的新时期的治水理念和治水思路,在努力拓展水利服务领域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总结经验,与时俱进,牢固确立科学的治水理念和治水思路。

__*是一个经济大省,也是一个水利大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不懈、团结治水,经过五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的新一轮治淮、治太和江海堤防达标等大规模水利建设,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水利防洪抗旱工程体系,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但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水问题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流域与区域治理不配套,一旦流域发生洪水,常常出现堤外洪水安然下泄,堤内涝水成灾、损失惨重的尴尬局面;因为体制方面的原因,城市水利建设严重滞后,水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对水利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业化的加快推进,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城乡水环境严重恶化,局部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并引发地质性灾害,已经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多的水问题表明,传统的治水理念、治水思路、治水手段和治水机制已经不完全适应新时期水利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我们逐步形成了这样一些基本观念:一是在治水的指导思想上,一定要确立以人为本、尊重水的自然规律和人水和谐的科学治水理念。二是在治水的思路上,一定要加快“三个转变”,即从传统的农村水利向城乡统筹水利发展转变;从治理洪涝灾害为主向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综合治理转变;从主要依靠工程性措施向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有机结合转变。三是在治水的目标上,一定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着力提高水利服务的“四个能力”,即水利工程的防洪减灾能力,水资源的优化调配能力,水环境的改善和保护能力,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在治水的手段上,一定要强化两个机制,即要强化水利的科技进步机制,加快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要强化水利的市场化发展机制,加快水利体制机制改革。初步实践证明:这些基本工作思路的有效贯彻,不仅提高了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而且增强了__*水利事业的发展活力。

二、抓住机遇,创新发展,着力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水平。

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水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这既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水利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几年来,我们在继续抓好流域和区域防洪治理、南水北调工程以及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不断拓宽水利服务领域,着力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水平。

1、积极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这几年,我们针对全省各地经济开发区、城市新区和重点城镇发展规模迅速扩张中出现的防洪保安、水资源保障和水环境保护问题,抓住机遇,积极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一是主动进位。在抓好传统水利工作的同时,积极拓展水利工作领域,努力为全省实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战略提供水利服务,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支持。去年5月省委李源潮书记到我厅检查指导工作时,明确要求我们加强城市水利建设,不仅要保证城市防洪安全,而且要把城市河道建成最美的水环境。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视察水利工作时,也充分肯定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为关注下,我省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得以逐步推进。目前,已有一半左右的市县建立了水务管理体制。二是理顺职能。我们抓住市县机构改革的契机,依据国家《水法》、《防洪法》以及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争取机构编制部门支持,在市、县机构三定方案中,明确将原来分散在其它行业部门的城市防洪排涝、地下水管理、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等行政管理职能划归水利部门。逐步实现了在全省范围内农村水利与城市水利、地表水与地下水、供水与节水的统一管理。三是政策推动。我们通过调整水利投资结构,加大对城市水利、地下水管理、水功能区划管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投资,认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水问题,使党委政府看到水务改革的体制优势,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水务体制改革带来的实际利益,调动社会各界支持水务体制改革、理顺水务管理职能的积极性。四是典型示范。为了尽快适应水务管理体制和职能调整的新要求,我们一方面学习借鉴外地在改革水务体制,创新水 利发展方面的新鲜经验;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和总结推广基层在实践中创造的典型经验。几年来,我们先后在全省总结推广了泰州、淮安等市运用市场手段创建城市水利投融资机制的经验;苏州、无锡等市统一规划、综合整治城乡水环境的经验;南通、扬州等市科学开发水土资源,以水生财、以土换资,促进农村水利建设的经验等。这些来自基层改革创新的典型经验,对促进全省调整治水思路,拓展水利服务领域,创新水利投入机制,完善水务管理职能,加快城乡水利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切实加强城市水利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水利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更加突出,已成为党委政府关注、社会反映较多的热点问题。省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通知》。我们抓住契机,积极调整工作部署,大力推进水利进城,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水安全和水环境问题入手,切实加强城市水利建设。一是科学规划。按照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以及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文化、水景观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我们全部完成了13个省辖市的城市水利规划的编制工作,并报请省政府批复实施,为加快城市水利建设提供依据。二是创新机制。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创建城市水利建设投融资平台,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投资、市场运作、滚动开发”的城市水利建设运行模式。三年来,全省城市水利建设全面展开,累计投资超过20亿元。三是突出重点。我们按照统一规划、先急后缓、分期实施的要求,集中组织实施了南京市的秦淮河改造、苏州市的城河整治、无锡市的梅梁湖水环境建设以及扬州市的沿山河、泰州市的凤凰河、淮安市的高渠河、宿迁市的废黄河整治等一批重点城市水利工程建设。这些工程不仅成为城市防洪保安的重要物质基础,而且成为城市最为亮丽的风景区。

3、着力提高水资源的服务能力。我省开展跨流域水资源调度工作起步较早,从60年代起,为解决淮北地区发展水稻生产水资源紧缺问题,开始实施江水北调工程,经过近四十年的不懈努力,建成了跨流域、大规模、长距离水资源调度工程体系。江都抽水站建成四十多年来,已累计抽调江水1000多亿立方米北送。从90年代初开始,为开发沿海滩涂资源,又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施了江水东引工程。90年代中期,为改善太湖水质和苏南地区水环境,又推进了引江济太工程建设。从而实现了我省长江与太湖、淮河、沂沭泗四大水系的“互联互济”,为全省区域性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保障。这几年,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加快推进,局部地区水质型缺水和水环境恶化的问题依然突出,甚至影响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健康生活。为此,我们把提高水利的防洪保安能力与加强水资源保障能力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水利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一是科学利用洪水资源。在去年淮河大水期间,我们通过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加强对洪水的有效管理。在洪峰到来之前,提前降低洪泽湖水位腾空库容,主动迎接上游洪峰的冲击;到洪水后期,我们认真测算上游水量,及时拦蓄尾部洪水,使洪泽湖比常年多蓄10多亿方水资源,大大缓解了今年淮北地区的严重旱情。二是积极推进城乡区域供水。苏州市建立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后,对城乡供水进行统一规划,积极推进区域供水工程建设,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规模化和标准化,不仅提高了城乡供水的质量,降低了供水成本,而且也促进了地下水禁采工作的实施。三是切实保障饮水安全。在划定水功能区的基础上,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和工程的措施,加强对城乡饮水源的安全保障。今年汛期,淮河上游突然出现超过5亿立方米的污水下泄洪泽湖,我们通过防汛监控系统提前跟踪监控,并及时开启三河闸,同时关闭二河闸,使污水源就近下泄入江水道,防止了污水源在洪泽湖的扩散,避免了淮安、宿迁和连云港等地区的饮水源遭受污染的重大事件。宜兴市过去城乡供水由于多头管理,饮用水源得不到有效管理和保护,超标严重,社会反映强烈。该市水务局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积极实施水源调整,投资4.7亿元,兴建了横山水库引水工程,彻底解决了宜兴市区及周边乡镇30多万居民的生活饮水安全问题。

4、全面实施水功能区划管理。几年来,我们以积极推进水功能区划管理为载体,大力实施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一是编制完成了全省水功能区划。经过系统的勘测调查和科学论证,我省于20__年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全省水功能区划,并于20__年报经省政府批准实施,为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整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认真实施对水功能区的保护管理。在认真试点的基础上,对全省440多个水功能区分别确界立碑,在碑牌上公布水功区的保护范围、保护内容和保护目标,并逐月各重点水功能区的水质、水环境监测报告,接受社会监督。三是严格控制水功能区污水排放。认真核定不同水域的排污能力,向环保部门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严格入河湖排污口审批管理,强化对重点用水大户排水水质的监督管理。四是重点整治突出的水环境问题。在大规模的工业化过程中,无锡市的梅梁湖水质严重恶化,引起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__年,省市水利部门会同有关方面,通过认真调研、反复试验,提出建设梅梁湖泵站、加快水体交换,退渔还湖、修复自然生态功能等综合治理措施。经过有效治理,梅梁湖水质有了明显改善。为治理苏锡常地区由于盲目超采地下水而引发的地质性灾害,从20__年起,我们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和省政府的部署,采用法制的、行政的和工程的等多种手段,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该地区地下水禁采工作,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目前共封闭深水井4443眼,实现了超采区禁采的目标,并使该地区的地下水位全面大幅回升,地面沉陷地质性灾害得到有效扼制。近两年,我们又针对农村水环境严重退化的突出问题,在全面调查、认真试点的基础上,认真实施了以县乡河道综合整治5年规划,把清水河道建设与农村环境整治、土地复垦、道路建设和植树造林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抗灾减灾能力,而且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了多重经济社会效益。被农村干部群众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三、抓好基础,创新机制,不断增强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做好新时期的水利工作,建立人水和谐的社会,必须把遵循水的自然规律与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统一于治水工作的实践,才能真正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体会是:

1、加强科学规划,增强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治水,必须从规划工作做起。多年来,我们一直把水利规划工作放到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一把手亲自抓,建立专家组,成立专门班子,明确职能处室具体抓。按照部、省部署要求,我们相继完成了一批专业规划和重点区域规划,“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已完成专项报告,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也取得阶段性成果。在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上,我们明确: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体现科学的治水理念 ,充分体现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充分体现城市与农村、流域与区域、水安全与水资源和水环境、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的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治水思路,为加快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提供科学依据,为不断提高水利的服务能力提供科学指导。

2、推进科技进步,增强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科学治水,必须加强治水的科学手段。我们始终坚持把加强科技进步作为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来抓。每年都要增加水利科技专项资金,扶持重点水利技术创新和科研项目;去年又专门设立科技进步奖励基金,用于奖励科技进步优秀项目和先进工作者。这几年,我们以信息化作为带动水利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载体,先后投入近2亿元,完成了水文监测信息系统、水资源监控系统、防汛指挥系统和行政管理支持系统,正在建设覆盖全省、实时更新的__*水利信息库,为__*水利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3、创建发展机制,增强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促进水利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深感这几年的水利事业的每一步发展总是得益于水利改革的有力推动。在城市,我们运用市场机制,构建了多元化城市水利投融资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城市水利的大规模建设。在农村,我们按照农村水利的不同功能和不同受益区域,提出了政府投资、群众筹资、市场融资和科学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水利发展机制,形成了新形势下农村水利发展的新模式。在水管单位,我们通过试点,摸索了“定性分类、管养分离、定编定岗、竞聘上岗”的改革思路,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在行业系统,我们重点推进了水利施工企业和规划设计咨询单位的改制工作,按照完全竞争性行业国有资产全部退出,兼有部分公益性行业国有资本适当参股的基本思路,对不同单位实行不同的改制模式,目前省属规划、设计和勘测三个单位的改制已全部到位,水建总公司的改制已经完成资产挂牌,咨询中心改制方案也已经形成。改制单位的体制机制优势已经开始体现。

4、健全水利法制,增强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多年治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治水仅有工程性措施是不够的,依法保护水资源,规范各种水事秩序,也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几年来,我省一直十分重视水利法制建设,先后制定了7部地方性涉水法规和5部政府规章,为依法治水、管水提供了法律保障。国家新《水法》颁布后,又及时修订了《__*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去年,针对当前湖泊管理比较薄弱的实际,又在全国率先出台了《__*省湖泊保护条例》。在执法方面,我省于1996年就成立了省、市、县三级水政监察组织,形成3300多人的专兼职水政执法队伍,在组织打击长江非法采砂、防汛清障、处理涉水违法事件、维护水事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