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故宫建筑的艺术特点8篇

时间:2023-09-04 09:28:44

故宫建筑的艺术特点

故宫建筑的艺术特点篇1

――编者

大明宫

唐代建筑风采的代表

陕西西安大明宫是唐长安三大宫殿之一,始建于唐太宗年间。宫城面积为北京故宫的三倍多。宫内分前朝与内廷:前朝有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内廷有太液池、麟德殿等。整个布局左右对称,主从分明,宏伟壮丽。而至今犹存的有含元殿和麟德殿。

永乐宫

道教建筑的典范

永乐宫位于山西芮城县,是道教建筑的重要遗例。宫殿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叠交错,雕饰不多,显得简洁、明朗。宫宇规模宏伟,布局疏朗,中轴线上排列着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四大殿宇。大殿东西两侧不设配殿,风格独特。永乐宫壁画满布四座大殿,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都十分罕见,这使永乐宫享誉海内外。

故宫

最大的宫殿式古建筑群

故宫为明清两代皇宫,坐落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殿宇9000余间。城内宫殿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南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称“前朝”。北以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及东西六宫为中心,称“后寝”。三大殿以太和殿最高大,重檐庑殿顶,高约33米。故宫凝聚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

沈阳故宫

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宫殿

沈阳故宫为清初皇宫,原名盛京宫阙、奉天行宫,它集汉、满、蒙各族建筑艺术为一体,是我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其建筑布局可分为三路。其中东路建筑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子,两旁为十王亭,均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独具特色。

布达拉宫

举世闻名的山巅之宫

布达拉宫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位于布达拉山南侧,从山腰处拔升而起,直达山顶。宫堡占地 41万平方米,主楼高达117.19米。宫的主体分为红宫和白宫两大部分。上部为红宫,是宗教活动和政治活动中心;白宫位于红宫东面。此宫全为木石结构。布达拉宫与山峰巧妙结合,取得了山即是宫、宫也是山的艺术效果。

悬空寺

“天下巨观”

悬空寺位于山西浑源县,始建于北魏。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奇:悬空寺建在深谷盆地中,悬挂于石崖中间;悬:全寺共有殿阁40间,以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撑;巧:悬空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设计非常精巧。

大昭寺

庞大的藏教建筑群

大昭寺位于拉萨市中心,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大昭寺是汉、藏建筑艺术的合璧之作。主殿高四层,上覆金顶,梁架、斗拱结构,均为汉族古典建筑技法;但其柱头檐部的装饰却是典型的藏族风格。殿顶有唐代风格的精工雕刻的、卧鹿、金幡等饰物,又有印度、尼泊尔寺庙的宝塔和倒钟等顶饰特点。

南禅寺

大殿古代木建筑魅力的体现

南禅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位于山西五台县。大殿面阔、进深都是三间,平面近方形,上覆单檐歇山屋顶。建筑内部用两道通进深的梁架,没有内柱,室内无天花吊顶,属木构架中的厅堂型构架。檐柱12根,其中有3根为抹棱方柱。柱间用阑额联系。大殿表现了唐代殿字建筑出檐深远的面貌。

镇国寺

故宫建筑的艺术特点篇2

关键词:武当山;道教建筑;装饰艺术;装饰纹样

武当山道教建筑虽然地处偏僻、深处山中,其中的“宫”形制的建筑大都采用等级很高的建筑规制,“皇帝敕造”以及后世的多番修葺很好地体现元明清时期建筑装饰的主流艺术风格和最高工艺水平,紫霄宫、太和宫、南岩宫以及一些大型道观这些代表性宫观建筑能较好地留存也是给我们大量提供了关于纹样研究的考证依据。

武当山道教建筑装饰纹样在不同艺术载体上的表现、

1.建筑构件装饰纹样

如果把建筑物看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那建筑构件就是构成这个艺术品的各部分零件,也是帮助艺术表现形式走向特定风格的元素。任何风格的建筑装饰艺术都是紧紧根据建筑设计形式来的,建筑装饰纹样也是伴随着各个建筑构件的设计要求而产生的。通过对文献史料的查阅以及实地考察发现,建筑构件纹样的载体主要为木雕、石雕、砖雕装饰。山中的宫观建筑类型中比重最大的是木构架,在建筑装饰中木雕装饰运用最为广泛,木雕装饰纹样多柔和流畅,细腻繁复,且木雕形式多样。浅浮雕内容多为自然山水、草木花卉这些清净素雅的纹样,施于如门窗这种整块大面积板料上;深浮雕多施于柱状建筑构件上,特色纹样题材为有连续性情节的八仙人物故事、真武升仙传说等,以长横幅或多篇幅的形式装饰在在木架结构宫观的檐廊、梁枋等这些有实际功用的区域。一般宫观建筑在门厅设置木雕装饰,虽要体现道家风格,纹样取材也会根据建筑类别或等级而各异,如紫霄宫大殿木雕为体现“皇权为先”,一般多为象征至高无上的龙凤、天马、牡丹、云气纹等内容的复合纹样;而太和宫皇经堂则多以透通雕如神灵图腾、人物故事、山水风景、翎毛花卉等题材以体现道教思想与风骨。由于与其他道教建筑存在地域差别,武当建筑石雕、砖雕体现了武当山古建筑群独特精妙且卓尔不群的装饰艺术特点。如南岩天乙真庆宫建于地势险峻处,装饰风格上体现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质朴美感,其整体为石雕仿木结构,全青石雕琢的梁柱、檐椽、斗拱、门窗、瓦面,纹样多呈拙朴的重复几何形;琼台观也依山而建,玄妙险峻,其的外部装饰也多为精细花鸟纹样,以呼应层峦叠嶂的美景。石雕砖雕装饰纹饰简练古朴,匀称厚重,在其他宫观建筑外观构件上极其普遍,几乎随处可见:须弥座、外部护栏之上,折枝琼花、凤穿牡丹运用较为频繁;屋脊、屋檐则多雕刻二方连续卷草纹的边饰;外墙砖雕则多以折枝花角隅纹样装饰四角,或以完整的牡丹花适合纹样装饰在中心。在武当宫观建筑中,很多情况下石雕纹样起到的不仅仅装饰主体的作用,它们体现着整个建筑的形、神、气、韵。

2.建筑室内装饰彩画、建筑彩绘纹样

武当山宫观建筑中描绘在不同部件或墙体的小型彩画也是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有充满地域特色的,如南岩宫以真武修仙故事、永乐宫古均州武当山八景等为主题创作的系列彩画;另外就是表现传统文化题材的,如紫霄宫内涉及传统典故的图案如二十四孝、八仙过海等。这些彩画中的图案有些是根据文化历史、地域民俗、地域宗教等背景进行开创性的艺术创作,有的是根据传统图案内容进行艺术表现上的细致改良,其中图案纹样创作风格则延续传统中国工笔画的精髓,且艺术形式又各具元明清不同时代的特色。另一类型绘画技术――建筑彩绘的运用充分能体现“大岳太和”“皇帝敕建”的大气,多运用富丽堂皇色彩施于藻井、柱头、斗拱、雀替等部件之上;纹样取材根据建筑类别的异同而各异,但多用在供奉玉皇、真武等高级别殿堂,强调等级,纹样以龙、凤为主,旋子彩绘纹样变化形式不多,趋于程式化,色彩运用极其浓郁丰富,显得光彩夺目,给人以富丽奢华、威严神圣的心理感受。

武当山道教建筑装饰纹样类别特征分析

1.经抽象变化的自然纹样

自然景物纹样一般在古建筑装饰中没有主题,常用来做陪衬性纹饰,以自然景物为题材概括形成为单独形式或连续形式的纹样,我们所见的武当宫观建筑中,忍冬(卷草纹)、琼花(折枝花)、牡丹(宝相花)、云气纹运用最为广泛,它们取材于自然,演变于数载,然后留存于现世,体现了从明代起既追求韵味又要求形式的装饰风格。如武当建筑上雕刻的各形态的卷草纹,已经完全摆脱南北朝时期高度概括的拙朴感,取代的是装饰性更强的变形方式,粗细线条的对比变化,转折处圆润流畅,表现出极强的生动姿态。这类抽象变化的自然纹样在古建筑中繁复华丽,极富变化,即使以边饰的形式出现,也令人无法忽视它们的存在。

2.赋予吉祥寓意的传统纹样

我国的建筑装饰纹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吉祥的内容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尤其在明清两代广为盛行,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龙戏游云纹、凤穿牡丹纹、狮子牡丹纹这些题材象征神灵、权威,从寓意上说是要体现“皇权神授”的帝王地位,用来代表神圣、喜庆和至高无上;从审美上来讲这类型纹样除了细节精美巨细,还要在自由模式中呈现最大气,最稳重,最严谨的美感。所以在运用这类纹样时,设计者在艺术的创作中就会对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理想进行过于完美地表现,最大限度的使其变形、增减而达到均衡的分布,形成严格对称的适合格局。另外这些宫观中还不乏明中后期才出现的偏于写实风格的如仙鹤游云,四君子这些凸显道家风骨的纹样则一方面喻示着道家的清静无为,一方面隐含着吉祥祝福的涵义,他们则不作适合纹样设计,不作特定范围安排,用生动的形态、柔和的线条来表现和谐的形式和悠远的意蕴。

3.武当道教文化影响下的图腾纹样

作为皇家道场的武当山,各宫观实质上遵从原始的设醮祈福、祝寿、还愿之用,在各个方面充分体现道教信仰和传承的精髓。八卦图这种含有博大精深的“道”义与“道”理的标志性图腾纹样就自然而然地渗入到各种设计中。在武当宫观建筑中运用八卦的形式较多样,如八卦干支纹、八卦星象纹、八卦双鸾纹。它作为一种最具道教内涵的装饰纹样,在建筑中被浑然天成的嵌入装饰内容之中,如紫霄宫以及琼台观等建筑的藻井雕饰有二龙戏珠纹样,但其图案中心的“珠”就被圆形八卦纹所取代,在传统的吉祥寓意中调和出道教色彩。抑或是将草木花卉、鸟兽鱼虫的纹样适合在八卦图形之中,形成体现太极阴阳的适合纹样。这些八卦纹阐释着道家追求自然平衡,阴阳调和的参修境界。再有就是体现“太和”武当尊真武的地域性道教文化,供奉真武的宫观的外场或门厅一般都会装饰石雕“玄武”――真武大帝的真身。玄武纹,隐喻北方之神,即龟蛇组合纹样(早期也为乌龟纹),这类纹样一方面表现了地方民俗的情趣,一方面也表明了后世玄武信仰的长期流传。

4.关联于神话和传说的人物故事纹样

明清建筑人物故事装饰纹样的运用已发展到“檐下多神灵,砖石镂戏文”的广泛程度,在武当宫观装饰中譬如同八仙人物(包括衍生出的暗八仙),二十四孝这类元代以前已有文人记载编撰的传说故事,至明代才将人物形象定型化的这类图案纹样设计最为精妙,运用最为广泛。它们在建筑装饰中符合整体的审美要求,还体现了古人特有的文化精神,从民俗的角度可以从这些纹样解读出很多信息。这一类型纹样在武当建筑装饰纹样的艺术造型中最为精美,艺术成就上最为突出。还有一类叙事类的人物故事纹样在特定的场合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武当尊北方之神“真武”,真武修仙的传说从头到尾都披上了浓重的神秘色彩,如紫霄宫、复真观等建筑内部就设置有多幅小型的装饰彩画,描绘净乐王子历经四十二年修仙得道飞升的故事情节,在整个室内设计中有装饰之用,而更多的则是传递和承载信息。

武当山道教建筑装饰纹样的美学意蕴

1.形象之美

武当建筑装饰纹样中的自然内容纹样最能体现创造者的审美情趣,不仅仅有山水风景等场景性的描绘,亦有大量虫鸟花卉纹样的选用,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题材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使每种装饰艺术表现形式从内容上就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并且无论是从花草造型的生动刻画,还是从珍禽瑞兽的各种形态表现,纹样所体现出来的是明代比较成熟的纹样装饰风格和程式化的创作手法。纹样外形轮廓十分简单明了,刻画的手法生动形象,线条或粗狂或细腻,再安排疏密得当的具体细节分布,这些都是为了更好的表现主题;虚实相间的手法运用,图与地的关系处理,体现了设计者的艺术修养与造诣,也以一种合适的“度”表达那个时期人们生活的情绪和愿望。

2.装饰之美

纹样的首要属性就是要满足其装饰的特点,艺术的门类有很多种,装饰艺术作为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时刻都在改变和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武当宫观建筑的装饰纹样也不例外,众多的装饰纹样首先是为了装饰美化建筑主体而存在的,工匠们为了使得各建筑构件更加美观,为了使得道观的气势更加宏伟,设计并创作了这些“三雕”和彩绘艺术作品,其纹样布局,布置手法等都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它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群记录历史的道教建筑,更是当时我国工艺美术发展的记录。其中装饰纹样的创作大多生动写意而又简洁朴实,有着独特的装饰美,施于雕砖石、木材这些特殊载体而产生出特有的凹凸不平的肌理效果,装饰图案的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即体现出一种秩序,又富有变化,有别于平面装饰,显现出一种独特的装饰效果。

3.意境之美

到了明代,经济的发展、世俗的社会使人们更加偏爱吉祥如意、富贵长寿等世俗化的意愿,这一时期的装饰纹样,多多少少都表现出长生不老、吉祥富贵等含义。在武当山宫观建筑的装饰纹样中,很多也体现出这一点,用仙鹤来代表长寿,用龙凤来代表统治者的威严和地位,用暗八仙来代表吉祥如意,用花草植物来寓意幸福美好,用道教典故来表达道教教义。这些纹样不仅仅可以带给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还可以给人们带来精神享受。通过形象的纹样造型,可以让人们在内心体会到很多寓意深刻的感悟。同时,武当山宫观建筑装饰纹样作品中以传统孝道、民族情结等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也大量出现,追求修身养性,得道修仙的同时,弘扬和继承我们民族古老的传统美德。其中的装饰纹样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告诫人们要崇尚民族,遵从孝道,热爱生活等,将这些理念以艺术的形式出现在这里,将纹样的形式、内容与意境三者很好的融合于建筑装饰中。

故宫建筑的艺术特点篇3

人们对故宫价值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11年以前):作为皇宫的故宫。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中间虽经多次重修和扩建,但保持了初时的格局。从1420年建成到1911清朝统治结束,491年间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并执政。皇宫是封建帝王政令的统治中心和豪华生活、奢侈享受的所在,因此总是力求宏大壮丽。如果说,秦汉宫殿主要是通过高台建筑形式追求“非壮丽无以重威”;那么隋唐宋元以来,则通过纵向排列,从空间序列上取得整齐、庄重、威严的社会效果;而紫禁城正是将以往的实践经验兼收并蓄,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宫殿建筑的典范。作为皇宫的故宫,是皇权的象征,是封建王朝的中枢所在地,成为鲜明的政治符号,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它庄严、肃穆,也充满神秘感。

第二个阶段(1925年以后):作为博物院的故宫。故宫博物院以其宏伟壮丽的古建筑和精美绝伦的古代艺术珍品名扬海内外。在一个较长时期,故宫博物院被定位为艺术类博物馆,人们相对重视的是故宫的艺术品。

第三个阶段(1987年以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故宫。1987年,故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故宫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使人们对故宫古建筑价值的认识有了深化。故宫不只是宏伟的古建筑,还包括珍藏其间的文物精品,它们联结在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与中华文明成就的一个标志。同时,“文化遗产”观念的引入,突破了传统“文物”观念的局限,强化了遗产的环境意识、共享意识,以及全社会都必须承担管理和保护的理念,促使人们从“大故宫”的观念来看待故宫保护。

第四阶段(2003年以后):故宫学的提出和确立。随着对文物认识的深化、对古建筑的重视、对宫廷历史文化的挖掘、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们逐渐认识到故宫不只是“中国最大的文化艺术博物馆”,而且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博物馆等特色,且符合国际公认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基本原则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是一座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宝库。郑欣淼在对故宫及故宫博物院的认识和定位、对故宫学术研究的现状以及80余年来故宫研究历史的调查与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故宫学。故宫学是以故宫及其丰富的收藏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不仅包括北京故宫及其所收藏的文物文献,而且包括那些流散在院外、海外、国外的清宫旧藏文物、档案文献。这是对故宫与故宫博物院进一步地定位,重新规定了故宫博物院的发展方向及学术研究的重点。从此,故宫研究进入到了自觉阶段。

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郑欣淼提出故宫学的同时科学地界定了故宫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郑欣淼认为故宫学的研究对象是故宫。具体来说,这里的“故宫”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紫禁城古建筑(故宫);二是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是以明清两代皇宫(紫禁城)和宫廷旧藏文物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以宫廷建筑群、古代艺术品及宫廷文化史迹为主要展示内容的大型综合性国家博物馆;二者密不可分。故宫学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大致来说,其研究领域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紫禁城宫殿建筑群。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廷建筑群,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和优秀传统。不只是紫禁城本身,以紫禁城为主体的明清皇家建筑是一个整体,宫室、园囿、祭坛、寺观、行宫、陵寝、藏书楼及王府等,是一个有统一规划、统一规制、统一管理的庞大的体系。二是文物典藏。故宫博物院现有文物藏品150万件左右,其中85%以上为清宫旧藏,大部分是清宫的各类艺术品收藏。它们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蕴藏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及其丰富的史料。其中,每一品种又自成历史系列,特别是许多艺术精品,都是流传有序的传世文物。三是宫廷历史文化遗存。宫廷是封建社会国家的中枢、朝廷的中心,故宫在491年中一直是明清两代国家的政治中心和24位皇帝的居所,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此决策和发生。遗存至今的大量宫廷文物,不仅是研究明清史的重要资料,而且是了解宫廷历史文化的珍贵实物。四是明清档案。明清档案与殷墟甲骨、敦煌手卷,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三大发现。这些档案不仅长期由故宫博物院管理、整理,而且大多数档案本来就存在紫禁城内,与宫中建筑及各个机构连在一起;这些档案不仅与宫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关,而且是了解宫廷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五是清宫典籍。明清两朝皇很重视典籍的收藏、编刊,两朝皇室藏书除前代皇室遗存外,还大力搜索购求天下遗书,使皇宫荟萃了许多极其罕见的宋元明各代的珍本。六是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故宫博物院是在反对逊帝溥仪复辟的激烈斗争中由社会进步人士坚持力争并倡议成立的,成立后又受到北洋军阀的百般干扰,经历了艰难的岁月,本身有着不平凡的历程,与中国现代革命史、文化史有着重要的关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了保护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数十万件文物分五次南迁到南京,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又分三路西迁至四川,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里,经历艰苦卓绝,文物基本无损,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前夕,故宫博物院南迁文物中的一部分被运往台湾,1965年在台北近郊外双溪建立了“故宫博物院”。北京、台北两个故宫博物院的同时存在,引起国际社会和两岸同胞的关注。这六个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可以进一步分为三个层次:最外面的层次为所有六个方面及与其相关的丰富内涵;中间的层次是紫禁城古建筑、院藏百万件文物及宫廷历史文化遗存;最核心的层次是紫禁城。

故宫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上面所说的六个方面,而故宫学研究采用的则是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即运用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建筑学、文学、美学及相关的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一是需要把院藏文物、古建筑和宫廷史迹这三方面作为互相联系的整体来研究,防止孤立对待。这是最能体现故宫特色的研究。这不仅要求人们具有某类文物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与此相关的历史知识,包括宫廷史知识以及其它知识。二是需要多学科协作,全方位展开。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都能对故宫的研究提供帮助,例如雨花阁,可从建筑式样、佛教造像、装饰彩画等不同方面入手,各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三是要把人文与科技结合起来。由于故宫的文物藏品一般都有相当丰厚的内涵,需要不断地探求,例如武备、宫廷生活用具类藏品,既涉及工艺美术,更与宫廷史、文化史、典章制度等有关,而且随着资料的挖掘与研究视野的扩大,这种研究会不断深入。从多方面去探寻文物的价值,这是综合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四是需要把学术研究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例如陈列展览、科技修复、宫廷原状陈列等,既是实际工作,又需要通过研究成果来体现和提高。五是需要把研究与传承结合起来。古建筑的维修技术、文物修复技术、书画器物的鉴定方法等,都需要在研究的基础上更好地传承、弘扬。

在不断推进对故宫的综合研究中,郑欣淼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拓展:

故宫建筑的艺术特点篇4

实习时间:2012年1月13—18日

实习地点:北京

实习内容:

2012年1月13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是来北京的第一天,对于从来没有来过北京的我心里是万分激动。下午我们便去了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歌剧院、音乐厅、剧场和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筑是一个巨型壳体。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外环绕人工湖,人工湖四周为大片绿地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

2012年1月14日 星期三 晴

今天的天气晴朗,秋高气爽,我们便来到了故宫。故宫的建筑气势恢弘,规模巨大。城墙四角各矗立着一座精巧别致的角楼。故宫宫殿建筑布局沿南北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故宫的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之作。故宫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三大殿建在高8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须弥座式三层平台上,四周环绕着石雕栏杆,气势磅礴,为故宫中最壮观的建筑群,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崇高地位。故宫的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社会的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下午俩点我们有来到了神话中的“一池三仙山”的北海公园。这里水面开阔,湖光塔影、苍松翠柏、垂柳依依、亭台楼阁、层层叠石、构思布局、形式独特,园内亭台别致,游廊曲折,富有浓厚的幻想的意境。

北海公园主要的景点有:琼华岛、永安桥、永安寺、善因殿、昆仑石、万福楼、静心斋、白塔、、、、、、这些景点齐集了北海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

故宫建筑的艺术特点篇5

实习时间:2012年1月13—18日

实习地点:北京

实习内容:

2012年1月13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是来北京的第一天,对于从来没有来过北京的我心里是万分激动。下午我们便去了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歌剧院、音乐厅、剧场和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筑是一个巨型壳体。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外环绕人工湖,人工湖四周为大片绿地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

2012年1月14日 星期三 晴

今天的天气晴朗,秋高气爽,我们便来到了故宫。故宫的建筑气势恢弘,规模巨大。城墙四角各矗立着一座精巧别致的角楼。故宫宫殿建筑布局沿南北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故宫的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之作。故宫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三大殿建在高8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须弥座式三层平台上,四周环绕着石雕栏杆,气势磅礴,为故宫中最壮观的建筑群,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崇高地位。故宫的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社会的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下午俩点我们有来到了神话中的“一池三仙山”的北海公园。这里水面开阔,湖光塔影、苍松翠柏、垂柳依依、亭台楼阁、层层叠石、构思布局、形式独特,园内亭台别致,游廊曲折,富有浓厚的幻想的意境。

北海公园主要的景点有:琼华岛、永安桥、永安寺、善因殿、昆仑石、万福楼、静心斋、白塔、、、、、、这些景点齐集了北海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

故宫建筑的艺术特点篇6

【关键词】 建筑设计;美术;联系;区别

美术主要包括三大类:建筑,雕塑和绘画,绘画和雕塑实际上都服务于建筑,西方古代的艺术大师一般也同时就是建筑师。每个时代建筑与绘画、雕塑都是紧密关联的,比如洛可可时期的建筑追求华丽,很具有装饰感,同时期的绘画雕塑也同样,柔弱优美,缺乏力量感,装饰性强。19世纪新艺术运动时期的建筑、内饰带有象征感,诡异,当时的绘画有象征派;再比如极简主义建筑和极简主义绘画、雕塑等等。

在建筑美学设计方面,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原则是对称,尤其在建筑上,中国人习惯于视觉平衡的对称美,无论是皇家建筑还是普通民宅,几千年以来,中国人都一直默默遵循这一原则。而在西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就提出过不对称为美,东西方两套建筑美学体系在这一点上泾渭分明。

在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地方,建筑所体现出的美术艺术风格也是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倡导者、设计家、画家、诗人和社会改革家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莫里斯毕业于牛津大学的建筑系,在大学期间莫里斯对哥特式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莫里斯进入专门从事哥特风格建筑设计的乔治・斯特里特设计事务所(George Edmund Street)研究建筑。后来在1857年离开了斯特里特工作室,来到伦敦,开始他的设计生涯及拉斯金理论的实践。1859年莫里斯在布置他的新婚住房时,因为家庭富裕的他又是学建筑出身。于是冒出了自己动手设计住房及家具的想法。他请他的朋友菲利普・韦伯(Philip Webb,1831-1915)为自己设计房屋。起初韦伯画了一个对称结构的房子图纸给莫里斯看。由于莫里斯深受拉斯金的影响,以及他自己的反叛思想,硬是把它改成了不对称的结构。也正是他这种反叛思想,在韦伯想要给房子墙面粉饰时遭到阻止。莫里斯直接就把红墙露在外面。这就是艺术史上至今依然赫赫有名的“红屋”。整个红屋完全没有学院派的清规戒律,从背面规划,而把建筑的正面作为次要因素考虑,同时整个建筑的内部结构完全展示出来了,建筑与环境达到完美的结合与统一。与此同时,他们在设计屋子里的炉壁时,甚至将各种风格混在一起。莫里斯还动手设计了家具及壁纸,窗帘,帷幔的图案,并且由莫里斯的妻子珍妮亲手刺绣完成,风格上都追求哥特式的统一。莫里斯设计的“红屋”首先提出了“美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美术家从事设计,反对“纯艺术”,另外还强调设计应“师承自然”、忠实于材料和适应使用目的,并创造出了一些朴素而适用的作品,为全世界的设计革新运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再比如,集古典、优雅、艺术于一身的现代化城市维也纳,最具特色的当代建筑首推百水公寓。百水公寓是市政府在1983年委托奥地利艺术家百水先生设计的集合住宅。百水先生是个极度信奉自然主义的艺术家,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整个计划先由艺术家画出天马行空的想象图,再由建筑师设法完成,公寓外墙起伏曲线的灵感来自高第的米拉之家,但是多了些色彩与植栽,由百水先生一点一滴以带有感情的手工逐步完成。维也纳的建筑精华浓缩了西洋建筑史几百年来的发展,而新一代的建筑也正在缔造21世纪的历史。

在中国本土建筑中,我们不能不提北京的故宫。故宫又名紫禁城,它坐落于北京市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宫殿为蓝本,从大江南北征调能工巧匠和役使百万夫役,历经14年(公元1407―1420年)时间建成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城墙环绕,周长3428米,城墙高7.9米,底部宽8.62米,上部宽6.66米,上部外侧筑雉牒,内侧砌宇墙。城墙四角各有一座结构精巧的角楼。城外有一条宽52米、长3800米的护城河环绕,构成完整的防卫系统。宫城辟有四门,南面有午门,为故宫正门,北有神武门(玄武门),东面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宫内有各类殿宇9000余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建筑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故宫由外朝与内廷两部分组成,总体布局为中轴对称,前三殿、后三宫坐落于全城中轴线上,气势雄伟,豪华壮观,为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世界上别具一格,辉煌壮丽,并具中国古典风格和东方格调的建筑物和世界上最大的皇宫。1987年,故宫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由此,我们发现,中国古人认为建筑对称可以靠园林的多变来平衡;而西方园林则反之,严格对称、人为修剪的园林,使人们对建筑的倾斜视觉得以恢复。比较一下东西方美学,就可以看出不管平衡在前还是平衡在后,人类居住的愿望总体仍希望和谐。

总之,建筑等美术门类同属视觉艺术范畴,在构阁、形体、色彩、质感、肌理等造型风素的运用方面有诸多相通之处,创作的观念、思潮、风格及具体的形式处理常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建筑与作为纯艺术的绘画、雕塑等又有很大不同。建筑是实用或社会性的艺术.空间是造型要素,创作的基本目的是为人们提供居住及从事各种活动的空间环境,因而有强烈的实用功能要求和工程技术性,审美及艺术表现仅是其构成要素之一,相比绘画、雕塑而言,建筑创作很受使用目的、技术、经济以及社会普遍审美意识的制约,而不象绘画、雕塑创作那样,有较大的自由性.作者可以较随心所欲地表现和进行创作实验。基于此原因,现代绘画、雕塑在艺术观念、形式美、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探索经常先行于建筑,并予建筑创作以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启发。分析、探讨建筑设计与美术的联系及特征,有助于深化对建筑创作艺术性、文化性的认识,从而获取创作启迪。

参考文献

[1]李洁 《建筑美术教学的和谐性思考》 长沙铁道学学院报 2009.9

故宫建筑的艺术特点篇7

在寺庙建筑中,以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为代表。比如,在敦煌石窟壁画的诸多题材中,佛家本生故事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鹿王本生图》、《尸毗王本生图》、《萨锤那太子本生图》等具有代表性的佳作存世。在“鹿王本生”壁画中,以长方形的构图分段描绘故事情节,突出地塑造了鹿王矫健匀称的美丽形象。表现方法上运用“凹凸法”渲染的手法,描绘物像体积,设色浓重强烈,用屈如铁丝的、遒劲挺拔的线条勾画形象轮廓,笔简而严峻劲拔;山水用土红或蓝绿等色平涂,无皴擦而富有装饰韵味;树木枝干用土红色勾绘,树叶用绿色大笔涂染。这些高超的技艺技巧,既继承了民族传统,也吸收了外来艺术的优点。

彩绘纹样是以绘画方式表现的装饰艺术,用这种方法可在建筑的内外墙、天花和梁柱上面绘制需要的形象和图案,用以表达建筑的主题思想。这种装饰形式既渲染了特定的建筑风格,也塑造了浓烈的建筑文化气氛。它以最直接的视觉效果,反映着建筑形体所具有的人文风貌。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彩绘纹样装饰中,以梁柱彩绘和天花彩绘最具代表性。其中梁柱彩绘主要包括绘于梁和枋、柱头、雀替、斗拱、角梁、椽子等建筑木构件上的彩绘装饰,其中又以梁枋部位为主。汉语成语中”雕梁画栋"一词便由此而来。建筑装饰彩绘于清代进入鼎盛时期,尤其是在宫殿建筑物上被施以了精美复杂的彩绘纹样。比如:最能代表古建筑的彩绘纹样工艺水平的当数北京故宫。在故宫随处可见清式彩绘装饰,装饰的部位主要集中在梁枋上,包括和玺彩绘、旋子彩绘、苏式彩绘。其中,“和玺彩绘”是一种比较高档的彩绘装饰,大多画在宫殿建筑上或与皇家有关的建筑之上。“和玺彩绘”根据建筑的规模、等级与使用功能的需要,分为金龙和玺、金凤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和苏画和玺等五种。在主梁上大都使用“金龙和玺大点金”,这种彩绘装饰只在皇宫建筑中使用,使用中有较多讲究:“和玺彩绘”的箍头、藻头都用线分成整齐的格子,把各种形式的龙都画在格子内,通常在箍头盒子内画“坐龙”,藻头画“升龙”或者或“降龙”,枋心之内画“行龙”,间或画龙凤,整个彩绘的纹样分布从枋心开始,向两端做对称式排列。主要线条全部沥粉贴金,金线一侧衬白粉和加晕,用青、绿、红三种底色衬托金色,看起来非常华贵。旋子彩绘在等级上次于和玺彩绘,在构图上也有明显区别,可以根据不同要求做得很华贵或很素雅。旋花是构成旋子彩绘的主要图案,在找头内用旋涡状的几何图形构成一组圆形的花纹图案,一般找头内由一个整圆的旋子图案和二个半圆旋子组成一个单元图案,俗称“一整两破”。当找头部位大于“一整两破”的面积时,采用“一整两破加金道冠”和“一整两破加两道”等形成;找头部位小于“一整两破”单元图案时,采用“喜相逢”,即整旋花与半旋花,共用一路瓣。旋子彩绘中的等级,基本上以用金量多少为依据,其等级依次为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伍墨、雄黄玉等。旋子彩绘瑰丽奇巧,眩目迷幻。此外,在梁枋彩绘装饰中,使用较多的还有一种叫苏式彩绘。苏式彩绘是一种较为写实的彩绘手法,它的内容有云冰纹、葡萄、莲花、牡丹、芍药、桃子、佛手、仙人、蝙蝠、展蝶、福寿鼎、砚、书画等等。苏式彩绘也有相对固定的格式,主要特征是在开间中部形成包袱构图或枋心构图。在包袱、枋心中均画各种不同题材的画面,如山水、人物、翎毛、花卉、走兽、鱼虫等,成为装饰的突出部分。苏式彩绘的最大特点是色彩艳丽、装饰精致。以上几种梁柱彩绘装饰手法,将故宫建筑装点的华丽、雍容、富贵,显示出皇家至高无上的尊贵气度。

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彩绘纹样装饰中,天花彩绘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装饰手法。其装饰特点与本土文化特质自成体系,别具一格。天花彩绘纹样以团花为主,菱形纹、联珠纹为次,再辅以小团花、半团花、小方胜纹等,纹样内外呼应,大小相通,采用窄宽相间、主次结合的排列法,构成了有纵深感、节奏强烈、横旋有平缓韵律的华盖藻井图案。在图案配色上,强调色彩重叠晕染,其目的是使图案更富丽堂皇,纹样更丰富严整,色彩更绚烂奇幻。比如:在敦煌石窟艺术中,天花彩绘是构成建筑装饰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敦煌石窟艺术中,天花彩绘是以藻井图案形式呈现装饰效果。第329窟的藻井图案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装饰形式。井心用14个卷曲莲瓣和14朵卷云纹环绕莲心绘成一朵大莲花,花心以白色弧线画成波状旋转形,仿佛莲花正在旋转的色轮上放光。藻井四角与中心相对应,又各画出莲花一角,莲花外缘添加了石榴纹样,这些巧妙组合使造型简单的莲花变得无比华丽丰富。藻井外缘的帷幔外侧,还画有12身飞天,在五彩云朵的衬托下旋转飞翔,并演奏琵琶、箜篌、腰鼓等乐器,这组华丽无比的图案因巧妙的创意和活泼多姿的动态给人以无限遐想,不失为为敦煌藻井图案装饰的杰出之作。在北京故宫的东北部,即宁寿宫花园(俗称“乾隆花园”)的北端,有一处建筑,是宁寿宫建筑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名为“倦勤斋”,一派江南风韵,精致优雅。“倦勤斋”中最富神奇妙趣的就是顶棚上的天花彩绘。整个顶棚被彩绘成一座藤萝架,架上爬满了藤萝,并盛开着蓝紫色的花朵。透过藤萝架和枝干花叶,从空隙中能见到蓝蓝的天空,这一切都是画出来的。藤萝花完全以色彩绘形,不见线条的痕迹。花朵的形状依照远近透视而不同。观者如果站在戏台前面的某一点上(也只有这一点)抬头向顶棚望去,藤萝架上的一朵花,正好就悬在观者的头顶上,呈正透视状。观者以这朵花为中心逐渐向四周望去,花朵会慢慢变成倾斜状,离这个中心花朵越远的地方,花朵的形状倾斜度越大,最远处的花朵几乎是平躺着的样子。但是当你站在这个点上向戏台方向看去时,那些藤萝架上的花朵却似乎是朵朵下垂的模样。画家以高超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一种很奇妙的立体视错觉,使它们与建筑环境及室内的装饰环境相结合,成为统一的整体。我们现在可以根据倦勤斋内的天花彩绘,看到欧洲文化艺术对于中国宫廷文化艺术的影响,因而非常值得珍视、研究。简言之,用来装饰皇家宫院的天花彩绘,都是劳动人们为中国的建筑装饰所谱写的一首首撼动人心的丽歌。

综上所述,自成体系的文化传统,规定了一个社会的审美观念、意识形态和文化表征。建筑艺术在一个国度里,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就会形成一定的表现形式,反映一定的建筑艺术特色。随着文化的延续,建筑装饰也会变化发展,经过历史的发展,当装饰附属于建筑时,就表现出建筑艺术的文化风貌,并从装饰的内容和形式上反映出不同民族与地区的人文精神,从而各民族各地区的建筑艺术就存在着相互融和相互移植的过程。我们研究建筑艺术的绘制装饰,就是希望从中寻找到对现代建筑艺术有用的东西,使现代中国的建筑艺术走向开创历史文明的发展道路。(本文作者:魏郑清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美术系)

故宫建筑的艺术特点篇8

关键词:故宫;凡尔赛宫;建筑色彩与装饰;文化情感

引言

宫殿建筑作为中西方传统建筑的主流之一,象征着帝王至高无上的君权,无论是建筑形式还是建筑色彩及装饰必然是以伟壮、华丽而造,才能显示出天威君浩。而中西方宫廷建筑虽然相隔千里,风格迥异,但在思想上都是体现了统治者的主流意志,贯穿着当时社会的等级思想。因此,通过宫廷建筑,可以看出中国是以儒家礼制文化为主,建筑色彩、装饰展示出等级森严,体系严密的特征,并在象征文化作用下则使得宫廷建筑色彩流露出阴阳五行、风水八卦、天人合一的特点。而西方宫廷建筑则以古典主义为主导,强调逻辑、崇拜理性,建筑色彩、装饰反映出君权的控制性与统治者追求浪漫的艺术气息。

一、中国宫廷建筑色彩与装饰所表达的文化情感――以中国故宫为例

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年(公元1406年),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它的外观色调主要是黄色的琉璃瓦、红色的砖墙、白色的石底座饰、再加以金碧辉煌的彩绘。而故宫为什么要选择这些色彩呢?这就要追溯于秦汉时期的五行色彩学说,五行色彩学认为衍生出大自然的五要素:金、木、水、火、土,分别由五种颜色象征。其中,白色代表金,青色代表木,黑色代表水,红色代表火,而黄色则代表了土。

故宫选用黄色的琉璃瓦,是因为黄色是土地的颜色也是日光的颜色,代表了中央之色、皇权、等级、秩序和至高无上。在五行色彩学说中,五色正好与五行和五方位相配,而土刚好居中,故黄色为中央正色。汉代思想家董仲舒认为,黄土生万物,滋养众生,为五行之根本,位居中央,统领其他四行,所以土的代表色黄色自然就成为了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然而黄色还是和合之色,它不极端,不像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易经》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惕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1]所以黄色自古以来就当作居中的正统颜色,为中和之色,居于诸色之上,被认为是最美的颜色。此种意义符合儒家文化中所强调的中庸之道。而在封建儒学等级制度下也只有皇宫和皇帝才能使用黄色,其他贵族都不能擅自使用,百姓则更加无权使用黄色。

故宫为什么用红墙?红色,这个饱满的色彩传达了热烈之感和敬畏之情,被认定为人类所运用的最古老的颜色。而在中国古代,红色也有着至尊至贵的地位。选用红墙黄瓦,是根据阴阳五行中相生的原理,我们知道土乃五色之主,位居中央。那么谁可以生土呢?火可以生土,火烧了木材变成灰,灰就是土。选用红墙,代表了相生,而不是相克,这样才能让皇权轰轰烈烈、红红火火。所以红墙是生命蓬勃、国运亨通、天地运转合为一体的象征,在故宫里展现了庄重、神圣的意义。

故宫的白色石底座饰也很有考究。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白色与黑色代表了一阳一阴,被视为万物万事的力量之源泉。其中,白色被称之为“阳色”,代表积极、进取、刚强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与现象。作为具有强烈的中国封建等级制度思想的建筑,故宫这一代表建筑,白色绝对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颜色。在故宫的白色布局中,宫殿的基座、栏杆选用了坚固而纯洁的汉白玉,与地面铺设的青砖一起平衡了故宫艳丽的色彩。然而白色还代表了至上、纯洁、希望和崇高思想,这无疑更加体现了故宫的社会地位。

从故宫的建筑色彩中不难看出中国宫廷建筑色彩是以一种色彩为主,其余少数几种色彩并用,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儒家礼制文化是紧密结合起来的,选用的都是被认为高贵、至上的色彩,有着严谨的社会等级制度、被用来分尊卑、别贵贱,色彩已经被伦理化了。而故宫内部的装饰程度和装饰内容也都受到“礼制”的严格限制[2]。用色以黄色为最显贵,其次为红、绿,因此故宫的色调基本都是一致。装饰图案为了显示皇帝的神秘力量和皇权至上的文化情感,只能选用龙、凤等属于天子的图腾。以至于故宫的装饰色彩给人一种雍容华贵、至高无上的气魄。

二、西方宫廷建筑色彩与装饰所表达的文化情感――以法国凡尔赛宫为例

凡尔赛宫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的凡尔赛镇。1661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开始建宫,历时28年落成。1682年至1789年是法国的王宫,是欧洲最宏大、最豪华的皇宫,也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绚丽灿烂的明珠。凡尔赛宫是法国早期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建筑造型严谨,应用了古典柱式,被称为是理性美的代表。然而它多彩奢华的内部装饰则是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少数厅堂为洛可可风格。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兴起,出于法国政治上的需要,宫廷建筑在建筑史上逐渐代替宗教建筑开始占有主导地位。宫廷在全国一切方面都建立了严密的统治,一切的存在,首要的任务都是荣耀君主[3]。表现在建筑艺术上的主要特征为崇拜古罗马风格,推崇理性。凡尔赛宫的外观色彩主要以红、黄、青砖为主,加以金色装饰点缀,给人以宏伟壮观的感觉,却没有故宫的外观色彩那样划分了严谨的色彩等级。从17世纪末到l8世纪初,由于法国体制逐渐露出危机,外战失利导致经济下跌,没落的贵族们为了寻求心理的平衡开始纸醉金迷、安逸享乐的生活。凡尔赛宫内部由此变得金漆彩绘、镶金绕银。墙壁上满是以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历史为题材的壁画,百彩竞艳。拱顶以巨幅油画为主,地面以各种颜色的大理石铺成,色彩斑斓、平滑透明,给人以富丽奇巧、华美铺张的感觉,这或许也与法国人追求浪漫天性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凡尔赛宫内部色彩装饰富于的艺术魅力还有内壁的装饰多以太阳为主题,因为太阳是路易十四的象征,这点充分的表现了君权的绝对性和永恒性。

三、故宫与凡尔赛宫的建筑色彩与装饰对比总结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中西方文化背景上的根本不同,使得故宫与凡尔赛宫这两个相近意义的皇宫,却使用着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中西方宫廷建筑色彩与装饰所表达的文化情感既大相径庭,又有共通之处。中国宫廷建筑色彩与装饰和中国的政治体制、文化体系是紧密结合起来的,色彩装饰已经被象征化、风水化、伦理化了,被用来分尊卑、别贵贱,以此划分社会等级。因而在漫长的社会中这种固守的等级体制缺乏变化,这就使得中国宫廷建筑的色彩装饰虽然丰富多彩,但又显得是较为单一的模式。而西方宫廷建筑色彩与装饰中一般没有这种现象,因西方国家处于多元变化的社会文化中,所以宫廷建筑色彩与装饰呈现出变幻多端、异彩纷呈的特点,也更趋向于理性化,追求自由的艺术个性。在这点上,中国宫廷建筑感性因素就较多,在儒学礼制的教条下,色彩多被禁锢与等级制度之中。

而从欣赏中西方文化的角度上看中西方宫廷建筑色彩装饰,故宫同凡尔赛官一样庄严而伟大、雄壮而美丽,都突出了君权至上的政治观念和统治欲望,并使中西方整个社会有着自己的君民秩序和建筑文化。(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姜澄清.《中国色彩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