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阶思维课堂8篇

时间:2023-09-06 09:30:46

高阶思维课堂

高阶思维课堂篇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跟创新时代的步伐,大力倡导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的高阶思维能力的推行。那么,何谓高阶思维?在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高阶思维? 一、高阶思维的内涵及分类 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高阶思维是建立在低阶思维基础上的,它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十大”高阶思维能力,即:问题提出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素养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兼容能力、获取隐性知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具体实践 美国教育家杜威很早就有高阶思维意识,他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创设情景、明确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检验假设的五步教学法,今天我就结合“五步导学法”,谈谈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一步: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通过该环节,可以为学生的高阶思维活动做铺垫。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富有兴趣与激情中,自主解决学习的主体性任务。 第二步:自主学习,个性指导

该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信息素养及自我管理等方面的高阶思维能力。在自主学习时必须明确自主内容,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阅读教材,在阅读过程中要标出重点知识,同时标出疑难的地方。学生自主阅读完之后,要独立完成导学案中老师设计的问题,需要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要求能够抓住主要问题,并对教材内容进行概括和梳理。 第三步:合作释疑、互助研讨

该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等方面的高阶思维能力。具体操作如下: 1.设疑难点,展示问题。教师从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取有价值的疑难点来设计问题,所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梯度和思维的力度,能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思维空间。 2.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当老师给学生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时,不能让学生直接进行小组研讨,应该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分析,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问题进行大胆剖析,明确思路,形成对问题的独到看法。 3.组内交流、达成共识。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围绕困惑进行小组讨论,在交流中相互答疑、解疑,逐步明晰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形成初步的内化知识体系。 第四步:精心点拨、启发引导 该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获取隐性知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高阶思维能力。学生研讨后,对小组研讨形成的共识加以梳理。对小组研讨后仍未解决的问题,老师可以精心点拨,启发引导,这个“点”,就是能使学生顿悟、解惑、反思、有收获的关键点,切忌面面俱到,最后老师将具有代表性的创新设计或相对标准的方案选出来,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全体学生,组织全体学生分析评价,达到拓展知识与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第五步:巩固训练、整理提高 巩固练习需要老师精选习题,实现高效的知识迁移和变式训练,整理提高实际上是让学生完成自主知识建构,这一环节更加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以上就是我着眼渗透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新授课的五步导学模式在教学运用中的简单阐述。从实际效果来看,非常好,这种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也给我们带来了最明显的变化,随着学生自主能力和学习意识的提升,课堂变得更高效了。编辑 董慧红

高阶思维课堂篇2

高阶思维培养视角下的布鲁姆式英语课堂教学思想,是为了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能自己了解学习目标、控制学习过程、做好学习评价,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高阶思维水平的一种教学方法[1]。

一、布鲁姆式教学概述

布鲁姆式教学理论,又可称为掌握学习理论,这套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前制订一个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核心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师在课堂中要控制课堂教学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优化教学过程、动态评测学习结果。

二、高阶思维培养视角下布鲁姆式教学

高阶思维能力,是指应用较高的认知水平来认知事物的一种能力,它的认知目标为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的方式来看待事物。如果要应用高阶思维培养视角来开展布鲁姆式教学,就要应用布鲁姆式教学的原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布鲁姆式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现状

当前我国的英语教学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存在外部因素调动单元化、内部因素调动缺失化的问题。比如部分教师在应用布鲁姆式教学时,会制定一个统一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会应用灌输化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英语知识,当学生不愿意达成学习目标时,他们就不能通过学习过程培养高阶思维水平。

四、布鲁姆式英语课堂教学设计难点

布鲁姆式英语课堂教学的难点在于调动学习者、教师、社会资源(含网络资源)来共同营造一个学习环境。然后应用提出学习目标、促进学习过程完成、做好多元评估这三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优化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使教学目标可以全面达成,是设计的难点。

五、布鲁姆式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提出

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呈现英语的知识。比如学生可以把第三人称的文本转换为第一人称的解说词、可以把它转化为多人英语交际对话等。学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以任务为目标进行学习。当学生进入了学习情境,了解这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然后在掌握这段英语视频中的文本内容后,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

(二)学习模式实施

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探讨的方式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规划、完成任务分配。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发现合作学习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拟订合作学习的规则、应用规则来维持学习的秩序。

(三)教学形态把握

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规划、完成学习内容。比如教师可鼓励C层次的学生完成文本的词汇、语法、句型学习;鼓励B层次的学生分析写作体裁的特点、分析文本的框架、完成读写训练;鼓励A层次的学生找到有趣的学习任务。低层次的学生可以向高层次的学生请教、高层次的学生可以向低层次的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共同分享学习的喜悦。

(四)知识结构形成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资料、工具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e累英语知识,结合学习的成果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思维水平。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多媒体软件整理文本字幕,作为学习材料;应用WORD软件记录和保存文本;应用思维导图软件来学习文本中的词汇;应用发散思维来拓展词汇学习的覆盖面积,为完成任务做好准备。

(五)学习关系建立

高阶思维课堂篇3

最有效的高阶思维能力发展方式应当是融合于具体教学活动之中的,亦即在完成课程学习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高阶思维能力。这种融合可从以下三大方面来思考:学习的维度、元认知和高水平的理解、为深度思维和理解而教。将其归纳,如表所示。融合高阶思维能力的教学思考框架

学习的维度1.获得和整合知识(1)陈述性知识――建构意义、组织知识或储存知识;

(2)程序性知识――建构方法、内化方法或者使方法个性化2.活化知识与建立知识间的联系(1)比较――阐释相似点和不同点;(2)分类――根据事物的特点分类;(3)归纳――从证据中推断原则/法则;(4)演绎――运用原则/法则推断结论;(5)分析错误――批判性的自我思考;(6)建构支持――对观点/主张提供理论或事实的支持;(7)抽象――阐释主题所蕴涵的意义;(8)分析观点――对问题/主题阐述自己的观点3.有意义地运用知识(1)决策――运用相关标准从多样化中选择;(2)调查研究――聚集相关信息;(3)实验――寻求解释;(4)问题求解――克服障碍/解决问题;(5)创造――发现更好的方法4.思维习惯(1)自我调节的思维――对自己的思维有自觉的意识;(2)批判性思维――聚合相关支持,所坚持的观点明确;(3)创造性思维――为寻求新方法而持续不懈地努力元认知和高

水平的理解1.自觉意识(1)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2)反思自己的知识2.控制调节(1)学会学习;(2)建构性的学习活动;(3)知识的建构为深度思维

和理解而教针对学习的维度、元认知和高水平的理解,创设各种教学条件,发展学习者的高阶思维和高阶学习技能。二、运用信息技术促进高阶思维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当前高阶思维教学研究的新视角,也是信息化教学研究的核心。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及其所构成的新型学习模式,能有效地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定位于促进高阶思维,也正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教学模式开发的价值与前景所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高阶思维,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技术应用观。认知工具的信息技术之所以能有效地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理由:

其一,学习者只有充分投入高阶思维,才能正确有效地使用认知工具。(1)评价信息:评定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判断观点或产品优点的评判标准;根据相关性和重要性优先考虑某些选择;识别推理中的谬误和错误;通过实际检验验证观点和假设。(2)分析信息:识别组织范型,并按共同特征将事物分类;识别观点背后的假设;识别文本、数据或创新观点的大意或中心思想;找出信息中的顺序或连续顺序。(3)贯通观点:比较/对照相似点和不同点;分析或展开某一论点、结论或推理;从普遍概括性或原理推演到具体事例;从数据推断出理论或原理;识别因果关系并预测可能的结果。

其二,学习者要运用认知工具生成/产生新知识,必须充分展现创造性思维能力,完成相关的活动。(1)综合技能:类推思维(创造和使用隐喻、类比)能力;总结大意和组织结构的能力;事件与预期结果的关系假设能力;计划某一过程的能力。(2)对过程、结果和可能性的想象能力:流利地表达或产生尽可能多的观点;预测由某些条件引起的事件或行为;对有趣的可能性进行思辨和怀疑;视觉化地产生心理图像或心理预演行为;观点的灵感顿悟或预感。(3)精细加工信息,对信息赋予个人意义:通过增加细节和事例扩展相关信息;为不同的目的修改、加工或更改想法;将观点用于不同的情景以发展观点;通过采取不同的观点来改变思维类型,通过举例和使用使普遍的观点具体化。

其三,学习者使用认知工具时,必须通过复杂的思维解决问题和表征知识。(1)问题解决:感知问题、研究问题、陈述问题,找出若干解决方案,选择解决途径,建立可接受性。(2)设计产品或观点:想象某个目标,陈述某个目标,发明某个产品,评估产品,修改产品――扩展、延伸、改进。(3)作出决策:确定某个问题,产生若干解决方案,评估结果,作出选择,评定选择。不同的认知工具使学生用到不同的思维技能。

三、利用高阶思维讲解网页制作的基本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解网页制作的基本方法,提供现成的文本和图片等素材,学生在教师的演示下制作网页,这样的结果使学生只学到了制作网页的简单方法,但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专题网站,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这样不利于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老师分解任务,在专题网站的制作中,设计了如下这些小任务:(1)优秀的专题网站有哪些特点,如何设计一个网站评价表?(2)设计规划自己的网站,即网站有哪几个主要模块,如何设计“小组专题网站规划图表”?(3)设计网站首页的结构图,如导航栏的链接文字是什么,首页如何布局?(4)如何新建站点?(5)如何添加新网页?(6)如何在网页中插入表格,利用表格布局网页?(7)在网页中插入图像和动画的方法有何不同?(8)如何设置网页背景图片和背景音乐?(9)如何设置超级链接,实现各个页面之间的链接?

设置第一个小任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网站审美能力。学生通过浏览一些指定的优秀专题网站,从网页的布局、色彩的搭配、网站的风格、栏目的导航等方面入手,通过感受、比较、分析、综合、评价,总结出优秀专题网站的特点,进而设计出网站评价表。这样,学生在自己动手制作时,就会考虑到这些关键因素,在制作自己的作品时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有了学习创作欲望,作品自然不会差。这一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了“分析、综合、创造”,高层次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高阶思维课堂篇4

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能力,其中包括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等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讲,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优劣。而高中阶段的数学较比于初中阶段不仅内容上丰富了许多,难度上也加大了不少,这就对于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的经验,在本文中着重谈一谈如何在高中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数学是思维锻炼的体操,对于数学这门课课程的学习,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是一项很重要的前提。良好的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更快速也更牢固的掌握数学课程内容,同时高中阶段的数学对于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空间想象等等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学生的数学学习将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作为教师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应该给予数学学习以高度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来重点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给学生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数学能力。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为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高中阶段的数学除了内容庞杂和难度较大之外,在内容上也相对的枯燥,并且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面对着高考的巨大压力,再加上平时时间紧任务重的数学课程学习使得很多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表现出一种很忌惮,但是又不得不学的一种情绪,在课堂上也往往表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思维始终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这样不仅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同时对于学生课程内的知识掌握也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因此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教师首先应该从良好课堂氛围的创设入手,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发挥出来,同时由于课堂氛围的活跃,能够使得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这不仅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保证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从课堂安排上为思维能力的培养做铺垫,以往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讲解,而不注重对于学生接受程度和学习情况的关注,这就使得教与学的过程相对脱节。另外教师对于课堂过程占据的越多,学生的思维惰性越大,当学生习惯了被动式的思维,其思维能力的提高也就宣告进入了停滞状态。因此教师应该首先为学生在课堂上留出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这个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时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做好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的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真正的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要在教学手段上从不同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高中阶段数学学习学生所需要的思维能力包括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等等,教师应该利用教学手段的丰富来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对于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计算机模拟、视频播放等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能够自由的发挥,并且通过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来验证自己的思维成果。而对于学生探究式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或者分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运用自己的课内既有知识来自行的通过探究或者是合作学习来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这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会始终处于一种非常活跃的状态,而这个过程将会是学生思维能力得到非常有效提升的过程。

三、加强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思维实践性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应对课程内的学习以及问题的解决,同时还要让学生的思维具有实践性,具备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能够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对于学生思维实践性的培养,要让学生具备运用自身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对学生思维实践性的培养中,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来进行课堂内的数学教学,加强学生所学课内知识与其实际生活的联系,有效运用生成教学法,借助学生既有的知识和经验,来促进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生活之中数学问题极为常见,很多学生对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有着很好的认识和理解,只是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学生这部分的经验来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能够实现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这对于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思维能力是高中阶段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因此教师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课程安排的角度来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为思维能力的培养铺垫道路,通过教学手段的丰富来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不同侧面的思维能力,从而全面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李苹苹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高阶思维课堂篇5

[关键词] 人体解剖学;教学;心理

如何开创新的教学模式,组织安排好每一单元课堂教学活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根据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在解剖学每一单元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注意力具有较明显的“思维分散”、“思维集中”和“思维疲劳”三个心理变化阶段。每个阶段持续时间和表现,可因学生入学时的层次以及社会经历不同而有较大差别。教师根据这些心理变化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本文予以探讨的课题。

1 思维分散阶段学生心理和教学方法

思维分散阶段是学生在每一单元(节)教学活动开始后数分钟内,为课前诸多方面思维活动的延续和表现阶段。也是教师将学生分散的课前思维注意力向思维集中转移的教学诱导阶段。思维分散阶段的心理变化和表现因学生的年龄、学历和学习进程不同,教学诱导的方法也不同。

1.1 学习解剖学初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学方法

解剖学是新生入学后,首先学习的基础课之一。新生对解剖学缺乏正确了解和认识,常常把“解剖”、“尸体”和“死人”等概念和想法与某些影视、小说中的恐惧场面相联系。许多人又没见过尸体,因而新生在学习解剖学初期,较普遍存在着神秘、新奇、紧张和害怕心理。个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恶心、头晕、心悸等反应。尸体、标本及模型成为分散新生课堂思维和注意力的重要因素。这些心理变化,一般是中专生比本科生明显,女生比男生明显。针对新生心理特征,教师应在每一单元课程开始时,首先充分利用新生对新奇事物感兴趣的心理,选用生动的语言,新颖的方式和引人入胜的话题,将新生对尸体、标本猜测的思维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主题上。如:用“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一俗语,以观看健美比赛中做不同的动作出现不同的局部隆起的肌肉为题,引出首次接触尸体的教学内容―肌学,以此将其注意力转移至学习肌肉的名称、位置、作用上来。其次,交代本次课及每一章节的学习目的和方法,使其清楚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从而增强学生思维活动的调控能力,自觉排除各种干扰,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堂主题思维。同时,教师要亲手触摸标本和尸体,用唯物主义观点消除学生怕尸体、怕脏的紧张心理,使其认识到尸体或标本是他们学习的“好伙伴”、第二个“老师”,进而达到适应解剖学特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淡化或消除尸体标本对思维干扰的目的。

1.2 学习解剖学中、后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学方法

随着解剖学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对尸体标本的适应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一部分学生在每单元课堂教学开始后的数分钟内,继续进行课前(外)的非本次教学思维活动的现象逐渐表现出来。如:上课后,有的学生思维注意力还停留在相互议论某些问题或继续课间活动的现象,照例阅读报纸杂志、说笑等。针对学生这些心理变化,教师采取一方面能开发学生智能、巩固和加强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又能把学生思维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中去的一些教学诱导方法。如:提问前次教学内容或承上启下的思考题;以设问方式开始新章节;引用与本次课程相关的小病例、小故事等。切不可“开板就唱”而影响教学效果。

在每一单元课堂教学开始阶段,学生思维注意力较普遍存在着由分散状态向高度集中状态转移的过程。掌握这些心理变化,选用正确诱导方法,是搞好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2 思维集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和教学方法

思维集中阶段是学生在每一单元课堂教学过程中思维高度集中阶段。也是教师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主要阶段。该阶段学生的思维注意力已由分散状态转变为高度集中状态。学生的思维积极而活跃,注意力集中、接受事物快、理解能力强是主要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成为影响学生思维注意力的唯一因素。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教与学的“黄金阶段”,采用生动语言、肢体语言以及各种现代化手段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动手、记忆能力。如:脊柱一节中,为了讲解脊柱发生四个生理性弯曲过程,婴儿逐渐抬头形成颈曲,站立形成腰曲这一形象板图,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又以右手握拳呈心脏状,置于左胸前区,讲解心脏外形之心尖、心底、三个缘和两个面。更以多媒体三维动画演示心脏收缩过程,左右房室口的瓣膜关闭时乳头肌牵拉腱索防止瓣膜翻入心房的动画特技,提出二尖瓣复合体和三尖瓣复合体的概念等。精讲“三基”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本次主要教学内容在该阶段顺利完成。切忌在无关紧要问题上纠缠不休,更不要海阔天空、漫无边际的讲述与本节课无关的课外事例;切忌在多媒体使用时的照图宣科;切忌无板书的夸夸其谈。应做到教师与学生,语言与板书、图示等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听则有其理、记则有其序、习则有其据。为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步骤做好充分而严谨的组织和安排,杜绝“跑题”等现象发生。

3 思维疲劳阶段学生心理和教学方法

思维疲劳阶段是学生在下课前5~10min内的心理变化阶段,也是课堂教学收尾阶段。学生大脑由于经过较长时间的高度运转,其兴奋性会逐渐下降,兴趣也逐步减弱,继而出现种种思维疲劳现象。如不断变换体位的躁动,心不在焉的东张西望,疲倦性的哈欠等等。学生的年龄、素质、文化基础的不同以及教师课堂教学组织得好与差,决定“思维疲劳”出现的时间和持续的时间。本科班严谨而活跃的课堂教学,思维疲劳出现得较晚,表现也不明显;而中专、专科学生则出现较早。特别是那种松散、呆板的教学过程,还会引起学生产生厌学的逆反心理。怎样安排、利用课堂教学的最后十分钟,搞好课堂教学收尾工作,本文认为:在每一单元(节)的主要教学内容即将结束之际,就应注意“思维疲劳”问题,适时地转换授课方式,使学生以新的思维方式去替代已疲劳的思维状态,从而减少或消除“思维疲劳”现象的出现。其教学方法可酌情选择。①将教师主讲转变为学生讨论分析为主。如:在淋巴一节中,提出“胃癌细胞经淋巴转移至肺的途径”,静脉一节中,提出“晚期肝硬化患者出现呕血、便血的原因”等。让学生分析讨论,教师最后总结。②将叙述式教学转为提问式教学。如:“酒肉穿肠过”的器官名称的趣味性提问及上、下肢骨在形态、关节构造和肌肉配布等方面有哪些异同。③将纵向知识传授转换为横向联系。如:脉管系与各部器官之间的连通关系和生理作用等。④在传统知识的学习基础上,及时介绍科学前沿动态,如:运动系统授课内容完毕后,讲解相关的骨、肌腱等组织工程学新知识,以达到开阔视野、消除疲劳的双重作用。上述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进程,因地制宜的选用,不仅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消除“思维疲劳”,而且又能消化和巩固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高阶思维课堂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差异;过渡

当初中生步入普通高中阶段的学习,很多学生都觉得数学学习退步较大,教师也感到困难重重。这要求教师一方面珍视两个阶段数学学科的差异,同时衔接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让学生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数学成绩。

一、初、高中数学学习存在的差异

1.知识难易度差异

初中阶段的知识主要是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突出强调双基教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知识面窄;而高中数学培养在学生综合能力、解决问题策略等方面作出明确要求,显然知识体系之间存在明显的难度差异。

2.能力要求存在显著差异

初中数学知识总量不大,知识体系较为简单,学生在听懂理论的基础上加大课堂内、外练习即可。而高中数学的学习伴随着课程开设多、知识难度加深,对学生能力要求提高,这势必造成学习潜能一般的学生,难以承受,日积月累,成绩便落下来。同时,初中阶段学习以模仿题为主,与高中相比,对数学思维能力要求不高;高中数学对问题的解决应突破常规性思维,提倡创新性思维解决问题。

3.学习方法上存在差异

初中生一般都以教师的引导、督促为主,学生在教师的“逼迫”之下学习,不懂就问,教师给予适时指导,对于考试的重、难点,教师也经过反复训练,基本不需要学生自学。但高中的知识面广,题型较多,让教师讲完所有类型的题目是不可能的,教师的课堂教学仅局限于较典型的一两道例题讲解,学生以此为基础去融会贯通,这里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实现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良好过渡,应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学法指导

区别于初中阶段的课堂学习方法,突出强调课前预习、认真听课、及时总结归纳,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比如,课前要自学上课的内容,对于自学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作出笔录,减少听课过程中的盲目性;课堂上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每个环节,并将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记录下来,为课后探究做好素材准备;变换问题解决策略,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2.消除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

面对高中阶段的学习,每位学生目标明确,均以升入高等学府的学习为动力。所以,当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特别是考试分值与初中阶段相比较,往往心理落差较大,给学习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通过营造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积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大胆表现自我,一方面消除学习上的恐惧心理,同时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3.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高阶思维课堂篇7

【关键词】数学素养

养成

教学研究

高中以前的教育都属于基础教育,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这一阶段学生数学素养是一个包含数学能力、数学底蕴、数学视野和数学情怀的思维一体模型。针对农村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素养培养,要根据其特殊性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

一、教师课前备课和指导学生有效预习

教师对课程的把握程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素养养成,对逻辑思维要求较严格的数学更是这样,老师清晰的逻辑思维才会传达给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基础数学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以及在应用阶段对数学思维的培养。教师备课应结合这一目标有所针对,具体的将备课包括两部分:第一,课堂的趣味性,这是课堂质量的关键,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课堂参与性是数学素养养成的重要部分。素养本身就是主动性的、是自发的,所以,教师在备课阶段应充分利用数学学科中关于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的神秘性和科学性提高课堂趣味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第二,知识的结构性,这是课堂的核心。教师对知识的熟练掌握和准确传授是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形象的良好机会,更是高质量课堂的保障。基础阶段的教育,学生对老师的崇拜也是学习兴趣提高的重要部分。

实践证明,预习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良好开端,是培养数学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阶段。教师的科学指导会让学生的预习更有目标、有针对性,从而为高效课堂做好准备。预习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给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在课本上找出答案;二是要求学生自己列出课程的框架,比如总结定理公式;三是在课前预习时记录不懂的地方。这要求老师制作固定的表格作为检验学生的制度,加之注意课堂上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习惯慢慢就会变成素养。另外,教师在课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所掌握,课堂就会更有针对性。

二、有效利用课堂,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针对农村孩子封闭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差的具体条件,有效的培养孩子的数学素养,老师必须有效提高课堂质量,提高课堂容量,帮助学生克服因为客观原因造成的思维障碍。在这里教师可通过高科技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图像、结构等等,教师对关于课堂的数学图形和图像的整理并制作成课件的形式应用于课堂,让学生们直观的感受数学的奇妙和趣味,并有针对性的培养他们的建模思维。也可以通过提高学生参与性的数学实验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据调查,农村孩子的想象力低于城市孩子的想象力。针对这一情况,提高数学课堂效率也可以通过设置情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让学生们置身数学之中,这是改变枯燥、抽象、复杂的数学教学的有效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兴趣。比如:小数点的学习。教师可以制作标有小数点、个位数、十位数、十分位、百分位以及由一至九的数字等等的牌子,将学生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出关于小数运算的题目,一部分代表牌子上的数字和符号,根据第一部分同学出的题目,自动组合算式,第三部分学生算出答案,并对相应的同学代表的数字排列组合得出结论。角色互换感受数学,这样的课堂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学习效率自然高,主动性强,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课后帮助学生复习,培养数学素养

在我国,由于城乡发展差异,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并不重视教育,家长不重视,孩子自然顽劣难管,针对数学这一逻辑性强的学科来说,一个环节出错,基础坍塌,学生就很难再补上来。因此,在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阶段,课后的有效复习和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同样重要。在这一阶段,强制性的作业是最好的办法,当然对数学作业的创新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可通过对学生分小组协作作业的完成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可以通过对学生观察数学、数学实验的作业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基于农村孩子的数学素养培养我们不但要克服教学硬件上的困难,而且要在学生数学习惯的养成上下工夫,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做最科学的引导。

【参考文献】

高阶思维课堂篇8

数学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数学技能的主要途径,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课堂练习的实效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课堂练习的无效容易导致学生厌学。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数学课堂练习是否科学合理是每一位数学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如何从学生"学"的角度,正确把握课堂练习的"量"与"度",如何合理地组织练习,使学生的练习达到理想的效果,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摆上了议事日程。

1通过课堂观察,了解课堂练习的现状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课堂练习是教学检测的一个重要手段。笔者曾经听了本校(省四星级高中)10节数学课。对每一节课的课堂练习进行了观察,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每班期中考试为第5、15、25、35、 45名的同学的课堂练习本进行了统计。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相关汇总和整理,得到(1)从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看新课中的练习时间最多,课后的练习数量最大,但所用时间不是最多,说明学生练习时平均每题所用时间较少。(2)从学生的参与度看是在上课刚开始的几分钟的练习中"非投入"的百分比是三个时段中最多的,在新课中练习的"投入"的百分比是三个时段中最多的,"非投入"的总百分比占了所有的五分之一,说明总体的"非投入"率不低。(3)从各时段学生的完成情况显示了学生练习的完成的基本情况是总体上以"良"和"合格"为主。(4)从练习的层次设计上看数量的设计上以基础巩固为主,学生练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完成基础巩固题,对拓展创新的题目在练习的量和时间上不够。

2研究结果分析,找出课堂练习的不足

基于对课堂实际的观察,我们更加透彻地了解了学生课堂练习的状态和方式,了解他们练习的效果,因此,结合学生课堂练习实效对数据研究结果做进一步深入思考:

2.1练习的有效性与练习的题量密切相关,题量太大导致学生"熟能生笨"。

做数学题是学生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方式之一,恰当数量的练习可以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过多的题量只会让学生疲于奔命。

2.2练习的有效性与练习的频率密切相关,练习切入得太频繁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新课的问题情境阶段,频繁的练习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构建知识阶段即在学习新的内容时,学生在了解相关的概念和定理之后,接着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例习题以达到掌握概念和定理的学习目的,学生对此时的例练题需要"细嚼慢咽",学习了新的内容之后,学生的知识体系有所变化,此时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对所学的新的知识进行反思,进而"消化吸收",因此,这一时段的太紧凑的练习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

2.3练习的有效性与练习的指向性密切相关,指向性差导致学生机械模仿,思维度弱。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技能训练分为三个阶段:模仿练习阶段、变式练习阶段与综合训练阶段。"不管是新授概念课还是习题课,学生的课堂练习在基础巩固阶段上花了绝大部分时间,在拓展创新思维方面练习的时间相对较少。模仿练习固然重要,但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模仿练习的时间过长必然缩短变式练习阶段与综合训练阶段的时间,从而无法训练学生灵活运用法则、定理的迁移能力,无法"促使心智操作方式从动觉经验上升到理性水平",更无法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更高的理性思维阶段。

2.4练习的有效性与练习的针对性密切相关,设计不合理导致"学困生"与"优秀生"差异大。

"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上基础差,学习能力较弱,练习的针对性差加大他们做练习题时正确理解题意的难度和运用认知策略的盲目性。有的老师上完新课后,就课本或学案上的练习题顺序依次练习下来,这样的练习可能不是针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也可能只针对于"优秀生"设计的,因此,练那些题,针对于哪个重点,哪些学生,我们教师首先要心中有数。

3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提高练习有效性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增强练习有效性策略研究这一主题是为了转变传统"以教师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走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从而构建灵活多样的数学课堂模式,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提供时间和空间。

3.1精心设计,合理选择和配置练习题。

练习题的选择必须符合新课程里念,符合高考对思维品质的考查要求。新课前的练习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可采取课前自主练的形式,以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新课中的练习旨在用于巩固新知识,除了设置典型的例题解答练习之外,可设置例题的变式训练,以克服思维定势,摆脱机械模仿。新课后的练习旨在对知识掌握的反馈和知识的迁移应用,此时练习的设置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探索性和灵活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调控环节切入,掌握练习时间。

在课堂上师生是一个共同体,因此在哪个环节进行练习,练习的时间是多少,是由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取决的。在新课中的练习是学生参与度相对较高的时段,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是学习新知识的兴奋点,此时的练习切入可相对于其他时段较多一些,练习的问题可从不同角度设问,环环相扣,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

3.3在练习中走进学生,引导学生发现和反思。

学生练习的结果固然重要,但在练习阶段是经历吃透知识、体会知识、运用知识的关键时刻,学生此时的思维和计算过程完全真实,是课堂生成的一部分,掌握学生在练习中的学习状态是老师进行下一环节教学的基础。因此,在练习中老师需要走进学生,关注学生练习的过程。关注"学困生"的解题过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进行适当引导,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实", 关注一般学生的解题过程,使他们尽量一题多解,注重解题后的反思,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