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8篇

时间:2023-09-07 09:19:11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拼音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就是拼音教学。根据相关教学要求,汉语拼音教学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识字,并对普通话进行推广和普及。也就是说,汉语拼音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种辅助工具。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将小学语文拼音教学当作教学目的,这种认识就会带来不良的影响。虽然汉语拼音教学有着自身的作用,但是却不应该赋予过多的附加意义。将其当作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显然和当前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不相符的。教师应该针对这一情况对小学语文拼音教学进行再认识,明确汉语拼音教学的定位特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这门课程的学习。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再认识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对小学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降低汉语拼音识记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区分

传统的拼音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背诵整张汉语拼音字母表,并且还要学会默写所有的拼音字母,可想而知这样严格的要求对于初入小学的学生而言存在多么大的难度。这样的要求没有将拼音教学作为工具进行教学,而是直接当成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他们学习的兴趣。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教师应该降低汉语拼音识记要求,让学生对汉语拼音字母表进行熟悉和正确书写即可。对于小学生来讲,认读拼音字母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而汉字却可以根据文字之间的相似性进行识记。所以拼音识记需要学生进行机械记忆就有难度。比如在进行小学语文一年级 ( 上册 )第三组第八课“zh ch sh r”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时,教师应该降低汉语拼音识记要求。在进行该部分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将其与“z、c 和 s”分开,告诉学生它们的区别所在。由于它们在外观上十分相似,并且读音也较为相近。“z、c 和 s”为平舌音,而“zh、ch 和 sh”为翘舌音。教师不应该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而应该科学指导,重在教学生识记的方法,帮助学生区分拼音之间的细微区别。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就可以明确拼音教学的工具性,从而帮助小学生攻克拼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二、降低汉语拼音拼读要求,帮助学生掌握认知规律

传统的语文拼音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拼读,同时还要做到直呼音节。可想而知,要在拼音教学中,特意要求学生进行这样的学习和训练,对他们来讲将会存在多大的难度。如果太过注重拼音的拼读要求,就会在拼读学习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使识字和阅读训练的时间大大缩水,影响语文课堂的进度。所以,相比之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降低汉语拼音拼读要求,让学生在学习拼音时只需要做到准确拼读音节即可,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认知规律,促进语文教学的开展。比如在进行小学语文一年级 ( 上册 ) 第四组第十课“ai ei ui”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时,教师应该降低这几个音节的拼读要求。“ai、ei 和 ui”属于汉语拼音中的复韵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合而成的拼音形式,所以自身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不应该直接要求学生在课文中对含有这些复韵母的汉字进行直呼音节的练习,因为这样会比较浪费时间。更有效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这些音节的拼读规律,帮助学生准确拼读音节。因为汉语拼音对于汉字的认读起到辅助作用,准确拼读即可达到这一目的。

三、降低汉语拼音书写要求,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篇2

【关键词】网络环境;语文教学;三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1-0025-01

随着现代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已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最终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真正摆脱了以前教学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传统语文教学手段,切实提高了教学整体效益。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偏离正确轨道的现象,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优势,就要努力做到“三不”,使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更精彩。

一、正确认识,不追求时髦、一哄而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优势不言而喻,“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使教育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随着网络教学的逐步推广也出现偏离轨道的现象,不少教师对应用网络教学目的不明确,甚至还出现了极端情况。许多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了网络,教学就先进,教学手段就现代化,自己就教得好,学生就学得好。许多教师在网络的应用上出现了不分学科、不分课型、不分环节一哄而上的现象,有的教师甚至错误地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网络,就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就体现了学科的整合。尤其在评选优质课上,非有网络的参与,课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否则好像犯了天条戒规一样,因此出现了许多评优课的备课前不是深入研究教材,而是挖空心思找网络素材的不可思议的现象。

大家应该知道任何教学手段都有其局限性,比如网络在情感交流、记忆分析、动手合作等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一些强调语言积累、口语交流的文学艺术类课程并不适用网络环境实施教学。众多事实已证明,在没有必要使用网络的课堂上勉强使用网络,不但不会提高质量,反而会降低学习效率。所以说网络的优势应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质量和学习方式的提高上,这是衡量网络实效的唯一标准。

二、巧妙使用,不喧宾夺主、画蛇添足

教师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关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时,经常忽视了语文学科本身的一些特性,甚至把语文课上成了信息技术课。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看到教师教学过程中情感的起伏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的体验都消失在冰冷的计算机屏幕前。另外在教学过程所展示的一些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色彩艳丽,图文出现的方式不断变化,各种声音轮番上阵,这些在教学中不顾学科的属性、不考虑教学内容的贴切性,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的连续性。

这样的课件根本达不到应用网络教学的真正目的,恰恰是喧宾夺主,违背了学生在认识事物时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这些强烈的感官刺激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需要我们有大的教学观,要有先进的理念做指导。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学生主动、积极的认知思维过程,学习过程是通过学习者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活动而展开的。因此,将网络作为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才是正确的定位。基于此,网络提供的内容不应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图片、活泼生动的动画上,而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三、仔细甄别,不鱼目混珠、弄巧成拙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118-01

现代语文教学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语感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形成良好语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那什么是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觉,是在对语言文字感知、领悟、升华的不断积累中形成的综合处理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同时语言学家吕叔湘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语感训练,比如“强化朗读”、“想象感悟”、“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语言材料的训练”等。语感训练的基点都来源于语言文字这个本体。所以,将语感训练的目光着眼于言语的本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强化朗读

朗读感悟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读书时学生学习语言、获取知识,养成良好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由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能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而进行语言实践能有效的促进语感的形成,使学生能不断积累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因而许多教育家强调:人在反复的诵读中,头脑中会积累丰富都得书面语言形式,促进语言,接受者把言语对象内化。

朗读感悟的基本特征有三点:一是通过清晰响亮的读来刺激语言感觉;二是有读者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三是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展开想象和联想。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读入手,以读为主来组织教学。教师以导读代讲代问,学生以读代听代答,以读书促思感悟;通过准确到位的朗读来感悟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内容,感悟人物情感,感悟事物事理。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背、读中学、读中思、读中记。而读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让学生从读中对内容、词句、语气等多个方面去体会内涵,使学生形成语感。 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文中重点句、段,理解红军夺桥时的危急情况,才能被红军那“千钧一发”之际,“奋不顾身”的英勇形象所感动,从中才能领悟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在情感上感受红军的伟大。从中受到情感态度方面的教育感化,这就是成功的朗读感悟。又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课,先整体感知课文后,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并朗读体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生:以平淡的语速读过。

师:有谁能比他读得更好?

生:要以严肃、强烈的语气来读。

师:那请你读一读。(读完后学生就报以掌声)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小时候认为读书是为了将来,为了祖国。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应该用严肃、强烈的语气来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验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感能力,实现语言感悟与语言训练的统一。

2 在想象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事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主人公或课文所描述的对象去感受事物,体悟情感、体验生活、体验语感。

如:《瀑布》一课,非常优美,其中使用的一连串的比喻句和优美的画面需要学生展开想象感悟。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以读促悟让学生通过对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进行处理,把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在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另外还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体会这些比喻句所描写的景象。让学生完全融入大自然地怀抱,理解得以深化,情感也得到深化。

3 课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语文这一科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的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在阅读教学时,让学生以自身的体验去感悟文体,是教师的解说无法替代的。

4 语言材料的感悟与语言的训练

语感形成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语言实践。因而语言训练是必要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有意识的将课文中的优秀语言文字材料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加以适当的指引。在教学中精心组织和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对典型的言语作品的分析,体会和模仿,在各种语言实践中不断内化语言知识,思想感情并转化为书面或口头的言语作品,从而提高语文素养。要建立融精神世界,语言系统及语文习惯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篇4

小学语文 辩证认识

一、务实与求活的统一

1.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与能力的培养。这是务实求活和谐统一的基础。

2、优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也很难为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即幻灯、电影、录像、录音等)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乐学、想学、要学的心理趋势,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能为学生提供许多平时从书本上、生活中所不能直接获得的感性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多种器官的功能。

二、联系与发展的统一

1.要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联系旧知有利于降低新知的难度,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同时,还可以从联系中发现规律,促进知能的转化。

2.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语文教学不要“让能力与知识关系失调”。学习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能力时,才是终身受用的。例如识字,在进行音形义的教学中,教师要渗透识字方法的传授、习惯的培养、能力的训练,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养成了自觉识字的习惯,形成了独立识字的能力,这才是识字的宗旨。知识发展为能力,是学习的质的飞跃,没有这个质变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只能是死知识。因此,知识的传授必须以会用、有用为目的。

3.要处理好课内外的关系。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既是联系,也是发展。俗话说得好:“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张志公先生对此有切身体会,他说:“我的知识三成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七成是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教师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定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展示阅读效果,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获得一种对创造精神的把握,也可以有效地汲取读物中所蕴藏的潜在的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从联系发展中发现与掌握规律,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提高整个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1.要提高讲解的效度。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和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讲解应是学生的需要,当学生对某些新知不了解或不知从何学起的时候,教师要用讲解的方式来指导他们,启发他们自己去探求。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繁琐讲解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错误地认为:教师讲得越多,学生也会吸收越多。

2.“多读”应以有效为前提。“多读”的内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指课堂上读的频率。这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复内容的讲解而提出的。但多到什么程度,读到什么“火候”?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要准确把握读的度。读的目标一经实现,就得转移目标指向。二是指课外阅读量。我们提倡多读、博览厚积,这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举措。

3.课内外的作业练习要“少而精”。学生作业多、负担重的现象,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业多,就其本质讲,教师的出发点是善良的,希望通过多做作业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然而做事单凭个人良好的愿望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以写字来说,一个晚上让七八岁的儿童写2000字,这不仅大大超过了学生的负荷,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难保证写字的质量,同时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只有坚持“少而精”,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练习练在点子上。要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努力提高作业质量。

四、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形成的结果,而忽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方法长于知识形成的结果,而短于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知识形成的结果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让学生获得孤立的知识为目的;后者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并在理解中体验这一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是怎样互相联系的,同时在求知中训练综合思考,使学生把握研究问题和探索规律的方法,这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探求知识形成的结果,同时,更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训练。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篇5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9―0062―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一、语文学习是一种语言习惯的培养

语言学习活动并不是简单的各种规则的学习,如果只是束缚于各种规则,那么就丧失了语文学科的趣味性和灵活性,也失去了它的社会性。由此也会造成学习者的消极或是倦怠情绪,影响语言学习的效果。语文既然作为一种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学科,那么,它的主要功能其实就是交际,所以,完全可以按照大家都能够接受的语言习惯或是行为习惯学习语文,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规则的套用或是死扣是否合乎规范。只要学习者养成了大家都常用或是大家都接受的语言习惯,就是语言学习。

二、语文学习是在借鉴的基础上的创新、完善、形成自我的过程

语文学习既有历史的传承,同时又有时代的创新,所以,不应该是对前人的完全接纳,而应是在总结、借鉴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正是基于这种理念,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注重学生思想的发现,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只有学生开口了,语文教学活动才能活起来,睿智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自己的思想形成自信,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既利于学生的全面学习,又利于学生思想的形成和成熟,避免了人云亦云的被动学习,真正起到既学知识,又练技能的作用,达到培养人终身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语文学习是个人思想形成过程的再现

笔者在常规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如是说:“作文,就如做事,我就先想这件事,而不是方式。然后,开始做了,方式就不经意存在……”的确,教学中,我也认真地思考过这个关于形式的问题,结果竟奇妙地偶合了。于是我将这一思想推而广之,很多同学都受益了,大家感谢老师的指导和建议,其实,老师更感谢这位同学对学习方法的思考,并感谢这位同学的“不吝赐教”。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写作环节的教学不是简单的布局谋篇、材料剪裁或是辞藻堆砌,而是写作者对事物的一个认识过程,对生活思想的一个形成并整理的过程,并且借作文这个载体呈现给阅读者而已。

四、语文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

语文教学活动如果不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深情写意的讲授,那么作为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无疑就是一种身心摧残,更别说什么审美情趣或是心理愉悦了。试想一下,一个语文老师课堂上只有枯燥的词语解释,段落分析,中心思想的总结和写作方法指导之类的内容,长此以往,当学生的只能被这一固定的模式所束缚,思想得不到解放,行为得不到放松,个性理论没有发表的机会,对事物的看法没有认可的空间,那么,它即使死记硬背了很多语文知识,在生活中又有什么用呢,难道不是一个标准的书呆子?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其实,语文教学活动完全可以放开手脚,根据教材的意图,组织学生一块走进教材,和作者对话、交流、谈心,体会作者的心理感受、审美情趣,进而体验到作者精神世界的丰富:或是激动、或是凄凉、或是伤感、或是兴奋、或是物我天外的逍遥洒脱……总之,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就在深入,受教育者的思想也在一步步地受到熏染并逐渐成熟。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随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当前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纵观我国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多从课本知识设计教学活动,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方法,但是教授的内容学生是否真正需要,教师却很少关心。这样的课堂氛围压抑甚至扼杀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小学语文教育在教学的最初阶段,创新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我们应给予民主的氛围,激发创新思维,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1传统小学语文的发展现状。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从不同的教学行为中也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教学理念,所以如果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念落后于时代要求,就好比是大海上的航船迷失了方向。目前就是因为小学语文教学理念的落后才会在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上仍然存在师生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及学生完全放任自由的教学模式。

1.2突破原来的教学模式。要想叫学生喜欢上文本,教师首先必须是文本的知音,用自身的感悟了解文本,拓展开发文本,做到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感染学生。目前的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感觉很累,因为他们都是在尽心尽力地去备课、上课及做辅导,几乎要从早忙到晚,但是效果甚微。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原因就是教育理念上的缺失,大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没能从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去改善过去那种几十年重复不变的劳动。其次,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及阅读能力低下。

2 创新原来的教学模式

语文课堂的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从语文课堂教学的这个突出特点出发,然后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对教材文本要从整体上准确把握,然后再从小学生的实际需求考虑来选择适合小学生理解和把握的教法和策略,使学生真正能掌握小学语文涉及的必备知识,并且对这些知识要消化好,使其成为学生日后学习和生活必备的工具。

2.1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从思想上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阅读教学观念,坚决祛除“课堂代替阅读”的弊病,要不断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教师要尽力通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的方式多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小学生能有时间去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再次,教师要多注意向学生传授相关阅读技巧及方法,使学生都能做到在阅读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积累。最后,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的良好条件,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能有书读,有喜欢的书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2.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若能大胆发现,不但能使学生感悟到文本魅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记得哪位名师说过:一个充满活力、兴趣盎然的语文课堂,是“目中有人”,关注每个生命个体成长的课堂,课堂中的每个环节、每个活动都向每个孩子开放;一个充满活力、兴趣盎然的语文课堂,是“心中有文”,让每个文字充满生命灵性的课堂,每一个文字有颜色、有声音、有味道、有场景、有情节,如一幅幅缤纷的画卷在孩子们心中流淌;一个充满活力、兴趣盎然的语文课堂,是“胸中有略”,教师于细节处匠心独运、于毫微处引思启智,激励、启发、引领学生,不断丰富孩子们认知体系的课堂,让每个孩子感受到生命与智慧的共同成长。

3 培养好学生良好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教学素质之外,学校及主管教育部门也应注重对小学语文教师能力的培养,不但要不断加大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投入力度,而且还要通过制定奖惩措施来激发小学语文教师的自主学习激情,要鼓励他们都能不断更新和改革教学方法,要勇于创新,要尽力突破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束缚,逐渐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3.1老式教学对学生思维的束缚。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根本不能保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还是老师的教学策略出现了问题呢?目前的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存在语言太过于成人化,教学方式也太单一,教学节奏过慢或过快,师生之间的交流贫乏,不注重激发学生课堂的主动权和主体性,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教学课堂提问设计不合理,缺乏灵活性等问题。

3.2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都能将文本踏踏实实地品读与感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一定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会从阅读中逐步品味到祖国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4 结语

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归根结底在于人才的能力竞争,创新思维从学生学习的基础小学语文抓起,不仅对学生是一笔竞争的财富,也能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巨大动力。让我们用真心来关爱每个孩子,用慧心来唤醒每个文字,用匠心来雕琢每一个细节,那一个个充满灵动的语文课堂将在我们的手中诞生!

参考文献

[1]崔峦等.适应时代要求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1998(7):21-23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篇7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能占领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阵地。那么,我们如何做好学生的阅读教学呢?下面是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和建议。

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构建和谐课堂,要体现人文精神。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教学中,构建"我--你"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学习活动,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树立参与学习的信心。在新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关系平等、教学民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交流呢?首先,利用教室的整体环境,培养学生的语速兴趣。要构建和谐课堂,首先要突出教室环境的美与和谐,充分发挥环境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熏陶作用。如充分利用黑板报抄写、贴纸、绘图等学生熟悉喜爱的故事、童话、图形,让学生常常对其中的故事童话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其次,关注学生的阅读情绪。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应该鼓励他们敢于阅读,培养他们先说后问再议,积极参与学习。教师应结合实际让学习力不从心的学生得到启发,激励学生敢于阅读,敢于发言,学生没有了紧张、畏惧心理,自然而然投入阅读学习中,同时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学习是一件很舒服和愉快的事情,激起了阅读兴趣和阅读愿望,体现人文精神。最后注意挖掘文本内蕴,提高阅读效果。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也多次强调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注重用好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内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的读,充分的读,用心的读,用心去感悟。教师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把握、吃透文本,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文本,抓住重点难点,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应致力于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的过程。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自我建构,应包含一定的知识点,遵循一定的知识体系,包括:理解词句的意思;理解重要的词句和一定内涵的词句;分辩感彩,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表达效果;积累词句等等。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各个年级阅读教学,要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要求。自我建构是建立在学生自主理解基础上的,一定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枯燥的语法分析,摒弃形形的"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做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突出重点,引导探究、发现。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建构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自我建构。首先,培养阅读质疑,促进多维思考。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突出语感,质疑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阅读课教学模式。目前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的阅读教学模式占着重要的地位。再次,重视课外积累,拓展阅读视野。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不仅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阅读积累,还要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收集资料,阅读文章,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教师应通过教材教会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激励他们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以达到拓展阅读视野,积累语言知识的目的。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篇8

一、创设和谐、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关键。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想学生所想,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这种开放的氛围中,学生处处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尊重与理解,自信心大增,遇到困难不是畏缩不前,而是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和老师一起攻破一个个难题,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到了知识,增强了信心,完善了人格,培养了能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养成了一种狭隘的思维方式,不敢去质疑和否定,将自己的思维方式禁锢在课本和老师传授的知识中,缺乏创造力。我经常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造潜能。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其中有一句千古绝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学生的经验和能力自己是很难深刻理解诗句的含义的,因此,我在教学中会以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大家对这句诗有什么想法?”这样一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进过短暂的思考,许多学生问我“课本是不是出错了,瀑布怎么会有三千尺?”还有的同学问道:“银河有多远啊?是不是牛郎与织女相会的地方?”看到学生踊跃地提出质疑和敢于否定,以及学生奇思妙想的思维方式,我既惊奇又感到欣慰,我经常用陶先志先生的一句话来激励学生:“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养成自主探究思考的习惯,提高创新思维。

三、留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增强亲身体验

语文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的学科,语言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小学语文在教材选题方面非常贴近生活,尤其是那些有很多对话的课文,可以直接安排学生进行对话,这既能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还符合“学习语言是为了生活”这一主旨,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比如我们在学习《小鹰学飞》《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这些课文时,都可以制作相应的头饰,让学生戴着进行模仿表演,让他们在表演的同时获取知识,增长技能。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