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课题研究现状8篇

时间:2023-09-10 15:10:46

课题研究现状

课题研究现状篇1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课例研究;“五课”教研;“两课”评比

2013年9月20日,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专业标准》把“终身学习”作为“基本理念”之一,要求教师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课例研究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育研究方式,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课例研究在职校推行情况不理想,开展不够广泛与深入。2010年10月,江苏省教科院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组织开展全省职业教育“五课”(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教研工作与“两课”(示范课、研究课)评比活动。活动“以评促进”,推动教师成长为课程的开发者、信息的加工者和情境的设计者。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将“两课”评比活动与职校课例研究相结合,将职教课例研究做实做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中等职业学校课例研究实施现状

(一)校级层面

目前,国内教学实践中,通常采用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异构(同构)等形式开展课例研究。一人同课多轮的课例研究是指教师针对某个课例,在多次教学体验中不断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完善教学设计,从而改进教学研究。多人同课异构是同年级的教师选定课题内容,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切入点和不同的侧重点进行设计,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听完课后集体进行分析研讨。本地某四星级中专校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校级公开课开设情况统计,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开设公开课并无尽量选择相同课题的要求,教师也并无此意识。

(二)区域层面

近两年来,随着课例研究的逐步推行,市级职教教研部门也尝试在苏州市大范围内开展了一些课例研究活动。除了传统的市级优质课评比采用参赛选手相同课题的方式,可以视作“多人同课异构”的情形之外。2012―2013学年,苏州教科院职教所分专业组织开展了现代制造类(机电)、现代制造类(电子)、财经商贸类、餐旅烹饪类等主要专业的“同题异构”专题教研活动。教研活动为时1天,4名教师针对相同课题进行执教,课后由执教教师谈设计思路、该学科骨干教师进行点评、参与听课的教师集体评课。

(三)理论研究

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结果如表2所示。

而张聪慧在《“课例研究”近十年研究现状的内容分析》一文中得到2003―2012年课例研究论文144篇,分年度统计,如表3所示。

学科学段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

由表2、表3、表4可见,课例研究在中、高职起步晚、开展少,且以公共基础课为多数,专业课数量很少。而且课例研究在中、高职的研究主体基本是教师个人,几乎未见专职教学研究人员在这个领域的工作成果。

总而言之,课例研究在中等职业学校并未得到真正推行,无论是职教教研部门还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个人,都没能真正接受这种在普教领域已经引起广泛重视并应用推广的有效教研方式。

中等职业学校课例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职业学校课程门类多、学情差异明显,直接影响到校内课例研究工作的开展

如前所述,一人同课多轮的课例研究其前提条件是至少要有两名以上(最好三名以上)教师任教于相同学科,且学情相近。但以上两个条件目前在大多数职业学校并不具备。以本地区某四星级中专校机电专业部为例:该部现有5个专业,17名专业教师,每名教师每学期同时担任2-3门专业课程教学。由于专业多而教师少,任教同一门课程的老师通常只有2人,且均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类课程任课教师基本上都是“单打独斗”。

同时,随着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试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苏州市大力开展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实践,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使得学生就读的层次更丰富多样,往往同一届相同专业的班级属于不同招生批次,生源不相同,学情差异明显。例如,机电工程部现有的两个2013级机电专业班级,一个是对口单招班,另一个是“3+3”试点班,录取分数线相差近40分。这样的学情直接造成了公共基础课教师进行“多人同课异构”的障碍。

(二)区域范围职业院校错位发展,直接导致了校际课例研究实施不深入

2011年5月起,苏州市启动了“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创建工作。通过三年的创建,从优化布局、做大做强、对接产业的角度出发,全市形成了以国际教育园为龙头,每个县级市都有1~3所高职院校和1~3所主体型、规模型、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新格局,推动职业院校联动发展、错位发展。各职业学校均集中优势力量做大做强重点专业,走特色发展之路。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形成了校际之间相同专业师资水平不均衡的情形。例如,苏州地区营销专业骨干教师基本都集中在张家港市,而财经商贸类专业的“龙头老大”则非苏州旅游财经学校莫属。

苏州教科院职教所组织开展了市级“同题异构”主题教研活动,集中进行了开课、评课活动,以期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但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这样的教研活动主要存在以下两点不足:一是从开展次数到参与人数都很有限;二是教师的反思及评课教师的反馈是否能够在后续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未为可知。这样一来,就会降低课例研究活动的实效性及优质课例的辐射作用。

(三)职业教育专职教研力量薄弱,直接导致了对区域课例研究推动乏力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步伐的加快,职业教育的教育科研和教学指导任务日益繁重,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职教教研员队伍,是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等工作,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是引领和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水平,推进课程和教材建设,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实效性的有力保障。

职教教研员的具体工作内容主要包括:(1)面向学校――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提升职业学校内涵水平。(2)面向教师――辅导教师参加各项教学业务相关赛事(其中仅江苏省级常规性重大赛事就包括师生技能大赛、信息化大赛、创新大赛、职教论坛征文比赛及“两课”评比等),提高教学研究工作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助力职校师资水平的提升。(3)面向学生――一方面研究普通高校对口单招考试,另一方面研究江苏省职教学业水平测试。与繁重的工作任务不相匹配的是目前薄弱的职教教研力量:目前苏州市有中职学校33所(其中代管学校6所),另有技工院校10所,2012年底在校生10.53万人。而全苏州大市范围内专职职教教研员仅有13人;截至2013年9月,吴江区中职在校生5 821人,开设专业25个,在职在编专任教师人数为295人,而区专职职教教研员仅1人。一次完整的课例研究活动,至少要完成从设计到课堂执教再到课后评课这样两轮甚至三轮的环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目前职教师资严重缺编、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很难常规性地组织落实开展。

中等职业学校课例研究对策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要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目前,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有专任教师88.09万人,承担着2 113.69万名在校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对于提升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借助“课例研究”这一有力工具,实现对职教教师专业成长及对职教课改工作的大力推进,成为了摆在广大职教教研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十二五”以来,江苏省组织开展了全省职业教育“五课”教研工作与“两课”评比活动,其无论从活动内容、实施步骤及活动功能方面均与课例研究存在紧密的逻辑联系。因此,笔者在工作中以“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为抓手,对职校课例研究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五课”教研、“两课”评比以赛促进,促使职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个人重视并参与到校内课例研究活动中来

作为一项省级教学业务重大活动,“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定期举行,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业务管理部门均将活动开展情况及比赛成绩列入各项考核或评比指标。例如,《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标准》中明确列出:“2-2-3示范课与研究课:有1名以上专业教师获得省级示范课或研究课”、“3-2-3培训与教科研:制定‘五课’教研工作方案,普遍开展‘五课’教研和校本培训”。

苏州市级学科带头人评比条件及名师工作室评定条件中也明确将教师个人“两课”比赛成绩作为业务能力指标。这些举措都大大提高了学校及教师个人对“五课”教研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其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为校内课例研究创造了良好氛围。在具体实践时,由教龄在10年左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担纲,精心选择本专业核心课程中的重要单元,由教研组骨干教师组成团队集体完成单元教学设计后实施“上课、听课、评课、反思、反馈、改进”等环节。从2011年至2015年,每个专业至少将有5名教师轮流执教,而校本教研活动也围绕“五课”教研这一明确主题有条不紊地开展,将课例研究活动落到了实处。

(二)区域层面围绕“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开展的校际教研活动更加深入、持久、有实效

由于职教的特点,校际的听课评课活动开展有很多实际困难。但“两课”评比将上课环节放在赛前本校完成,比赛时选手只需提交教案并进行现场说课和答辩。这样的“简化”是一种科学的折衷,既保证了不脱离课堂教学的根基,又能够将具体教学环境的限制降至最低。这样一来,选手能在备赛参赛过程中真正将“一课多轮”落到实处。同时,每名能够参加省赛的教师都经过了校级、县市区级到市级的层层选拔,可谓“过五关斩六将”。

为了使选手能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各学校、各级教研部门组织了各种形式的专题教研活动,例如,请专家进行讲座、集中区域内骨干教师集体摩课、到外校观摩学习等。由于这类教研活动针对性强,参与的教师积极性高,活动效果好。最终历经磨炼打造出的课例质量自然很高,作为优质教学资源供其他教师研究学习推广,实现了以点带面,共同成长。

(三)教研员以“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为抓手,能更科学高效地整合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工作

在倡导学校办学个性、主体性的今天,传统的全区性、集中式教研或面上教研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求了。教研员需要更多地考虑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要,要确立学校在教学研究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走向校本教研。江苏省职业学校“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旨在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推动教学常规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活动给教师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是提高教师和教师群体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是经验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有效校本教研的一个抓手。通过“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既能够推动职教课改进入课堂,又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同行、骨干教师、教学专家等多方面力量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有效地缓解了教研员个人力量不足的矛盾。

结语

藉由“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的契机,进行课例研究“职教化”实践,使课例研究真正走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走进广大职校教师的心中,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课例研究对学校及个人发展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将课例研究的种子播种到职教的土壤中,通过广大职教人的共同努力,更好地实现“职教化”、“本土化”,开出有职教特色的鲜艳花朵,在职教这片广袤的疆域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陆超群.课例研究:一种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0):38-39.

[2]张聪慧.“课例研究”近十年研究现状的内容分析[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1):100-101.

课题研究现状篇2

(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教研室 江苏 苏州 215200)

摘要:课例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育研究方式,但未能在中等职业学校得到有效推行。文章针对课例研究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结合江苏省职业教育“五课”教研工作与“两课”评比活动,进行课例研究“职教化”实践。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课例研究;“五课”教研;“两课”评比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131-04

2013年9月20日,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专业标准》把“终身学习”作为“基本理念”之一,要求教师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课例研究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育研究方式,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课例研究在职校推行情况不理想,开展不够广泛与深入。2010年10月,江苏省教科院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组织开展全省职业教育“五课”(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教研工作与“两课”(示范课、研究课)评比活动。活动“以评促进”,推动教师成长为课程的开发者、信息的加工者和情境的设计者。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将“两课”评比活动与职校课例研究相结合,将职教课例研究做实做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中等职业学校课例研究实施现状

(一)校级层面

目前,国内教学实践中,通常采用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异构(同构)等形式开展课例研究。一人同课多轮的课例研究是指教师针对某个课例,在多次教学体验中不断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完善教学设计,从而改进教学研究。多人同课异构是同年级的教师选定课题内容,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切入点和不同的侧重点进行设计,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听完课后集体进行分析研讨。本地某四星级中专校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校级公开课开设情况统计,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开设公开课并无尽量选择相同课题的要求,教师也并无此意识。

(二)区域层面

近两年来,随着课例研究的逐步推行,市级职教教研部门也尝试在苏州市大范围内开展了一些课例研究活动。除了传统的市级优质课评比采用参赛选手相同课题的方式,可以视作“多人同课异构”的情形之外。2012—2013学年,苏州教科院职教所分专业组织开展了现代制造类(机电)、现代制造类(电子)、财经商贸类、餐旅烹饪类等主要专业的“同题异构”专题教研活动。教研活动为时1天,4名教师针对相同课题进行执教,课后由执教教师谈设计思路、该学科骨干教师进行点评、参与听课的教师集体评课。

(三)理论研究

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net)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结果如表2所示。

而张聪慧在《“课例研究”近十年研究现状的内容分析》一文中得到2003—2012年课例研究论文144篇,分年度统计,如表3所示。

学科学段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

由表2、表3、表4可见,课例研究在中、高职起步晚、开展少,且以公共基础课为多数,专业课数量很少。而且课例研究在中、高职的研究主体基本是教师个人,几乎未见专职教学研究人员在这个领域的工作成果。

总而言之,课例研究在中等职业学校并未得到真正推行,无论是职教教研部门还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个人,都没能真正接受这种在普教领域已经引起广泛重视并应用推广的有效教研方式。

中等职业学校课例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职业学校课程门类多、学情差异明显,直接影响到校内课例研究工作的开展

如前所述,一人同课多轮的课例研究其前提条件是至少要有两名以上(最好三名以上)教师任教于相同学科,且学情相近。但以上两个条件目前在大多数职业学校并不具备。以本地区某四星级中专校机电专业部为例:该部现有5个专业,17名专业教师,每名教师每学期同时担任2-3门专业课程教学。由于专业多而教师少,任教同一门课程的老师通常只有2人,且均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类课程任课教师基本上都是“单打独斗”。

同时,随着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试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苏州市大力开展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实践,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使得学生就读的层次更丰富多样,往往同一届相同专业的班级属于不同招生批次,生源不相同,学情差异明显。例如,机电工程部现有的两个2013级机电专业班级,一个是对口单招班,另一个是“3+3”试点班,录取分数线相差近40分。这样的学情直接造成了公共基础课教师进行“多人同课异构”的障碍。

(二)区域范围职业院校错位发展,直接导致了校际课例研究实施不深入

2011年5月起,苏州市启动了“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创建工作。通过三年的创建,从优化布局、做大做强、对接产业的角度出发,全市形成了以国际教育园为龙头,每个县级市都有1~3所高职院校和1~3所主体型、规模型、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新格局,推动职业院校联动发展、错位发展。各职业学校均集中优势力量做大做强重点专业,走特色发展之路。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形成了校际之间相同专业师资水平不均衡的情形。例如,苏州地区营销专业骨干教师基本都集中在张家港市,而财经商贸类专业的“龙头老大”则非苏州旅游财经学校莫属。

苏州教科院职教所组织开展了市级“同题异构”主题教研活动,集中进行了开课、评课活动,以期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但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这样的教研活动主要存在以下两点不足:一是从开展次数到参与人数都很有限;二是教师的反思及评课教师的反馈是否能够在后续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未为可知。这样一来,就会降低课例研究活动的实效性及优质课例的辐射作用。

(三)职业教育专职教研力量薄弱,直接导致了对区域课例研究推动乏力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步伐的加快,职业教育的教育科研和教学指导任务日益繁重,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职教教研员队伍,是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等工作,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是引领和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水平,推进课程和教材建设,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实效性的有力保障。

职教教研员的具体工作内容主要包括:(1)面向学校——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提升职业学校内涵水平。(2)面向教师——辅导教师参加各项教学业务相关赛事(其中仅江苏省级常规性重大赛事就包括师生技能大赛、信息化大赛、创新大赛、职教论坛征文比赛及“两课”评比等),提高教学研究工作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助力职校师资水平的提升。(3)面向学生——一方面研究普通高校对口单招考试,另一方面研究江苏省职教学业水平测试。与繁重的工作任务不相匹配的是目前薄弱的职教教研力量:目前苏州市有中职学校33所(其中代管学校6所),另有技工院校10所,2012年底在校生10.53万人。而全苏州大市范围内专职职教教研员仅有13人;截至2013年9月,吴江区中职在校生5 821人,开设专业25个,在职在编专任教师人数为295人,而区专职职教教研员仅1人。一次完整的课例研究活动,至少要完成从设计到课堂执教再到课后评课这样两轮甚至三轮的环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目前职教师资严重缺编、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很难常规性地组织落实开展。

中等职业学校课例研究对策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要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目前,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有专任教师88.09万人,承担着2 113.69万名在校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对于提升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借助“课例研究”这一有力工具,实现对职教教师专业成长及对职教课改工作的大力推进,成为了摆在广大职教教研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十二五”以来,江苏省组织开展了全省职业教育“五课”教研工作与“两课”评比活动,其无论从活动内容、实施步骤及活动功能方面均与课例研究存在紧密的逻辑联系。因此,笔者在工作中以“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为抓手,对职校课例研究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五课”教研、“两课”评比以赛促进,促使职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个人重视并参与到校内课例研究活动中来

作为一项省级教学业务重大活动,“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定期举行,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业务管理部门均将活动开展情况及比赛成绩列入各项考核或评比指标。例如,《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标准》中明确列出:“2-2-3示范课与研究课:有1名以上专业教师获得省级示范课或研究课”、“3-2-3培训与教科研:制定‘五课’教研工作方案,普遍开展‘五课’教研和校本培训”。

苏州市级学科带头人评比条件及名师工作室评定条件中也明确将教师个人“两课”比赛成绩作为业务能力指标。这些举措都大大提高了学校及教师个人对“五课”教研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其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为校内课例研究创造了良好氛围。在具体实践时,由教龄在10年左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担纲,精心选择本专业核心课程中的重要单元,由教研组骨干教师组成团队集体完成单元教学设计后实施“上课、听课、评课、反思、反馈、改进”等环节。从2011年至2015年,每个专业至少将有5名教师轮流执教,而校本教研活动也围绕“五课”教研这一明确主题有条不紊地开展,将课例研究活动落到了实处。

(二)区域层面围绕“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开展的校际教研活动更加深入、持久、有实效

由于职教的特点,校际的听课评课活动开展有很多实际困难。但“两课”评比将上课环节放在赛前本校完成,比赛时选手只需提交教案并进行现场说课和答辩。这样的“简化”是一种科学的折衷,既保证了不脱离课堂教学的根基,又能够将具体教学环境的限制降至最低。这样一来,选手能在备赛参赛过程中真正将“一课多轮”落到实处。同时,每名能够参加省赛的教师都经过了校级、县市区级到市级的层层选拔,可谓“过五关斩六将”。

为了使选手能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各学校、各级教研部门组织了各种形式的专题教研活动,例如,请专家进行讲座、集中区域内骨干教师集体摩课、到外校观摩学习等。由于这类教研活动针对性强,参与的教师积极性高,活动效果好。最终历经磨炼打造出的课例质量自然很高,作为优质教学资源供其他教师研究学习推广,实现了以点带面,共同成长。

(三)教研员以“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为抓手,能更科学高效地整合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工作

在倡导学校办学个性、主体性的今天,传统的全区性、集中式教研或面上教研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求了。教研员需要更多地考虑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要,要确立学校在教学研究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走向校本教研。江苏省职业学校“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旨在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推动教学常规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活动给教师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是提高教师和教师群体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是经验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有效校本教研的一个抓手。通过“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既能够推动职教课改进入课堂,又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同行、骨干教师、教学专家等多方面力量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有效地缓解了教研员个人力量不足的矛盾。

结语

藉由“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的契机,进行课例研究“职教化”实践,使课例研究真正走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走进广大职校教师的心中,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课例研究对学校及个人发展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将课例研究的种子播种到职教的土壤中,通过广大职教人的共同努力,更好地实现“职教化”、“本土化”,开出有职教特色的鲜艳花朵,在职教这片广袤的疆域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陆超群.课例研究:一种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0):38-39.

[2]张聪慧.“课例研究”近十年研究现状的内容分析[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1):100-101.

[3]苏州市教育局.承载使凝聚共识落实行动创新发展[EB/OL].[2013-12-05].http://ec.js.edu.cn/art/2013/12/5/art_10623_140150.html.

课题研究现状篇3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提升的有效途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真正想要让课题研究常态化,也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认为,影响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常态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畏难情绪,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总认为课题研究是专家的事情,工程浩大,自己无法完成;二是无从下手,一些刚工作没有几年的新教师,因为知识经验水平有限,较难把握课题研究的目的、方法;三是重视不够,一些具有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常常为了忙于各级各类评比、检查、展示,而疏忽了课题的研究。

二、对策建议

针对这些不同的情况,我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确保课题研究常态化。

(一)转变观念、明确思想,建立常态化机制。

首先,帮助教师明确教育科研与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的关系,树立“教育科研是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的观念,知道这不但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而且是学校管理的需要,更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使教师对课题研究更加重视。其次,让教师明确,我们不必像“术有专攻”的专家们那样开展研究,不要一提到课题研究,好像就必须是他人从未做过的,研究的成果最好是要“填补某一空白”或者必须是“实验研究”的,片面地认为,只有这样的课题才是“有意义的”,才是属于“规范的”研究。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教育研究者认识到,教师的教育研究应有别于专家的研究。“教师研究的课题应该是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应该是自己有兴趣去研究的、与改进和提升自己教学实践相关的问题,而且是确实需要以课题形式深入开展研究的问题”;“对幼儿园教师来说,从自身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是其确立研究课题的基本思想”。

课题研究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建立与之相对应,适合其发展的研究制度。制度规范行为,行为决定效果。为了积累课题研究资料,也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常态化,我们还和绩效考核相结合,制定了课题研究考核机制:每月填写《课题实施记录表》,把课题实施过程客观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最原始的宝贵资料;在实施课题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大家各自提出问题,再找出具有共性的,一起商议讨论,形成《每月一议》;最后每人根据自己课题实施的真实情况,每月撰写科研随笔,每学期撰写两篇科研论文。

(二)加强过程性研究,从小处入手,细化子课题。

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在幼教领域中存在着举不胜举的问题,研究者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是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进行一一研究的,而是只能从中选择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能够解决的重点问题予以研究。因此,在确定课题后,首当其冲的便是要对课题中所面临的诸多实践问题做一番的梳理与分析,以判断哪些是属于迫切需要解决的、能够解决的重点问题。对课题所涵盖的若干具体的“小”问题进行逐一分解,并根据课题研究目的、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对所分解出来的这些“研究问题”进行分析,在明确课题研究目标后,再对所分解出来的具体研究问题进行增删,保留与课题研究目标有关的“主干”,而去除其“枝蔓”,形成各个子课题。例如,我园这学期的课题《幼儿园家园沟通的途径和策略》,就是根据老师和当今家长沟通之间出现的问题而确立的课题,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又把它细分为五个子课题:《对各年龄段幼儿家长沟通心理特点的研究》、《对老师各种沟通方法针对性、适宜性的研究》、《对沟通方法多样性的研究》、《对沟通人际密度所产生效果及沟通语言有效性的研究》、《对建立网络家园沟通平台的研究》。一学期实施过后,我们发现,有些子课题的内容有所重复,有些子课题的内容不易实施,又把子课题改成三个:《对沟通的途径方式多样性的研究》、《对不同类型家长沟通针对性适宜性的研究》、《对沟通技巧及沟通语言有效性的研究》。

虽然这些子课题很“小”,但指向性明、实践性强、周期性短,因而便于施行,实用价值明显。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既是一种方法、手段,又是一扇思想、智慧之门。这扇门有些窄,但耶稣告诫人们“要走窄门”,由此入门并出发,将走向宽广,走向顶峰。

为确保子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们还做到“四保证”。保证学习时间:将自主研修与集体学习培训相结合,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的科研学习,平时进行自主学习。保证学习内容:将自定学习主题与引导性主题相结合,每次科研活动,确定一个共同的学习主题。保证学习形式:将教研组学习与学习型小组相结合,学习型小组的确立,可以是相同子课题成员组成的,也可以是由有共同问题的成员组成的。保证研究效果:将绩效评价与自查反思相结合。

(三)教科结合,共同发展。

课题研究现状篇4

【关键词】 护理专业; 小课题研究; 实践活动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日益突出,社会对未来护理领域方面的人才要求会更高,现行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必须逐渐地转移到培养护生的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方面来,使护生能自主地选择更多的实践机会。如何在现行教学体制下有效地提高护生综合素质,更好地管理和服务于患者的健康呢?除把握好课堂教学外,适时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失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而小课题研究活动则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

1 定义

所谓的小课题( project )就是以教师或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领域中遇到的问题作为课题,运用科研的方法,由个人或成立合作组,在短时间内共同探究,并取得实效的科学研究结果。对于小课题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不同的定义。本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即教师和学生的角度进行界定。从教师的角度,小课题又称微型课题,是相对规划课题而言的。小课题研究主要是指教师以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中心进行可行性的研究,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改善教学, 同时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1]。而对于学生而言,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自主地从自然、社会、生活中确立探究主题,通过自由组队的合作形式,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主动地探究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小课题研究的活动,既是学习方式,又是教学方式。作为学习方式,在释疑解惑中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作为教学方式,它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注重提高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实践能力[3]。因此进行小课题研究,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有关小课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措施有很多种,教育科研就是其有效途径之一。小课题研究则是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如陈岳祥等[4]对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教师具备较好的问题意识和小课题研究的基本能力。郑仲仁等[5]报道,自2008年至今,上海市闵行区面向全区广大一线教师启动教学小课题研究,全区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师参与研究,为教师科研的深层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也改善了教学水平。周剑[6]通过小组管理课题网络化推进区域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实践活动,表明小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马东贤[7]通过教师寻找实践招数的教师小课题研究表明,小课题研究称为校本教研的一个实效抓手,以教研组为组织架构的小课题组可以实现教学研训为一体。丁志鹏等[8]采用逐层推进的策略实施教师小课题研究,实践结果显示,浓厚了学习氛围、强化了教研主体意识、优化了课堂教学以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2 学生小课题研究 课堂教学提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这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入手,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使学生能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护理专科教学中开展 “小课题研究”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是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最初,小课题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学生群体。如晋军等[9]报道,2000-2008年开始在山西师大实验中学开设了“小课题研究”课程,实践结果表明,小课题研究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同时也使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陈立宙等[10]通过建立学校课题管理组、级部协作指导组、班级研究合作组三级管理网络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自主发展,结果显示,不仅使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而且对提高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很强的实效性。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小课题研究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取得显著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近年来,护理教学中也逐渐引入该理念进行教学改革。

徐燕等[11]在护理本科生《成人护理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形式的研究性学习,结果表明,研究性学习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翟颖娟等[12]对62名临床护理大专实习生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带教模式,护生按课题研究方案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结果显示研究性学习促进护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护生解决分体的能力和有利于潜在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有效的带教模式。叶建峰等[13]在《成人护理》教学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学习兴趣、创新实践、研究能力及总分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袁汉创[14]在中职护生《外科护理》教学中开展个人学习和小组协作相结合的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提高了职业护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训操作考核,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蔡小红等[15]对168名护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同时并成立教师团队,开设网络学习平台,在多门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试行多元评价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性学习促进了护生能力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教师团队建设。何佩仪等[16]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结果显示患者对学生的满意度、学生护理个案分析能力、专业理论考核平均成绩、论文撰写水平均提高。

3 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发现传统的“灌输式”、“我教你学”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失去探究和创新的活力。1959年布鲁纳提倡“发现法”教学,让儿童主动的发现问题,并找到答案,培养学习能力。同时,美国学者施瓦布提出了诱发探究教学模式。在这两种理论思想的影响下,世界各国开展了教学改革。1995年开始美国开始将“探究式”的学习观念作为美国基础教育的主导观念。法国自1995-1996学年率先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使知识与环境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多样化途径”的方法,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日本等亚洲各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积极实践作为主体。国外鲜有“小课题”的说法和提法,但美国教育部在“2002-2007年”教育战略目标中指出,“关注基于研究的教学实践”、“支持教师在基于研究的教学工作中获得专业发展”等,其实这本身就是对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研究的鼓励与支持。在我国所称的研究性学习在西方文献通常称以调查为基础的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项目或课题为基础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等等,因此,研究性学习在国外的历史比较久远[17]。半个世纪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就提出 “ 研究性学习”理论并揭示了“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内涵[11]。道驰(Dochy )[18]通过对 43项研究的元分析发现,研究性学习这种“做中学”的学习方式非常有利于技能的掌握,也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但却影响知识学习的效率;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还有研究表明,研究性学习能够比传统教学方式更适应不同学习风格和智力倾向的学生[19]。有的学生在传统教学中学习不突出,但是在研究性学习中成绩优异。而有的学生则相反,但也有研究表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还没有对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产生实质性影响[20]。

4 小结

护理专科教学中开展 “小课题研究”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是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其意义包括以下几点。

4.1 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开展小课题研究是提高护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小课题研究是护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护生通过课题研究的实践,要学会运用知识去发现、提炼问题,并能使用现代信息工具进行文献检索来收集资料,通过动手实践和调查研究,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实现自主发展,培养探究、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提高。

4.2 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开展小课题研究有利于护生合理知识结构的构建 小课题研究按护理学科专题组织实施,学生需用到基础医学、基础护理、临床护理、专业英语、学科新进展等,使所探究的知识间形成紧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因而其本身获得了知识的整合。护生通过研究小课题获得主题式知识时,能充分利用原有知识,从而避免了机械记忆;同时学生经过积极的探索与思考,对原有知识和所学的新知识会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

4.3 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开展小课题研究有利于教师的提高与发展 小课题研究在整个护理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教师指导护生发现与探究,护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和探究。打破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的教学方式,体现了鲜明的“研究”特征,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迫使教师必须学习,建立起宽厚扎实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指导护生制定实施方案、资料收集、信息处理等科研能力。此外,为使研究性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师需要很强的组织能力、课堂驾御能力和课程掌握能力等。

综上所述,国内护理教学已经逐渐开展基于小课题研究的研究性学习,调查其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及评价体系进行效果分析,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伍红艳.教师小课题研究选题的合理方式[J].广东教育, 2006,12(8):32-33.

[2]金怀德.“小课题研究在”在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5,5(3):33-35.

[3]周红,敖薪,龚爱萍,等. 研究性学习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1(5):747-750.

[4]陈岳祥.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调查分析[J].教师发展研究,2009,24(5):21-26.

[5]郑仲仁.群体开展教学小课题研究[J].现代教学,2012,14(1):63-65.

[6]周剑.区域推进小课题研究的实践策略[J]. 现代阅读,2013,34(2):2-3.

[7]马东贤. 基于“寻招”实践的教师小课题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2012,34(18):26-27.

[8]丁志鹏.开展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J]. 河北教育:教学版,2011,25(6):41-42.

[9]晋军.山西师大实验中学开展小课题研究 推进“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1(10):31-33.

[10]陈立宙.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自主发展[J].民主教学,2004,12(4):196-196.

[11]徐燕,吕伟波,朱大乔,等.研究性学习在护理本科生《成人护理学》中的运用及效果分析[J].护理杂志, 2009,26(26):62-65.

[12]翟颖娟,冯秀兰,郭小云,等.临床护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带教模式探讨[J].天津护理, 2005,14(13):3-4.

[13]叶建峰.研究性学习在《 成入护理》 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4(25):73-74.

[14]袁汉创.研究性学习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等职业教育,2012,23(8):41-43.

[15]蔡小红.高职护理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成效[J].护理研究,2012,21(1):173-174.

[16]何佩仪,冯秀兰,郭小云,等.研究性学习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临床护理, 2004,15(3):39-41.

[17]周岚.研究性学习的国内外历史与现状[J].新疆教育,2002,21(7):25.

[18] Dochy F,Segers M.Effec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a met a-analysis[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3,45(13):533-568.

[19] Rosenfeld M,Rosenfeld S.Understanding the “surprises” in PBL:an exploration into the learning styles of teachers and their students.http://. 1998.

课题研究现状篇5

【关键词】基础教育 校园网络 安全现状 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情况

1.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三通两平台的不断建设,绝大部分中小学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更是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细致深化。而校园网络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进展及效果。随着互联网的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校园网络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在教育信息化中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实施,各大中专院校及中小学相继建成或正在建设校园网络。教育部在《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也指出“实现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5%,中10M以上宽带接入比例达到60%以上为学校”。可见在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基础教育阶段对于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也还较低,甚至根本无基本的网络安全意识。因此,本课题通过研究J市基础教育网络安全现状,希望发现基础教育网络安全常见的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2.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研究区域范围内的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基本情况,进而了解当前基础教育在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通过调查研究,结合数据分析,分析当前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安全隐患,对本地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的基本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掌握基础教育校园网络所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并针对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的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为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提供参考,并期能为本地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建设提供参考数据。

3.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掌握当前J市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的基本状况和网络应用现状;

(2)分析当前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的基本情况及面临的安全风险;

(3)影响区域内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状况的成因分析;

(4)针对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的状态提出相关建议及意见;

(5)总结当前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现状,提出在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环境下可行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二、课题研究已取得成果

1.完成网络安全相关理论学习

通过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中国知网、相关书籍学习,学习网络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学习,从理论层面上引导课题成员对课题产生背景、科学依据、教育思想、实践价值全面把握,加深课题成员对于网络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并了解基础教育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2.编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

结合前期理论学习,参考大量文献资料,课题组完成了《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现状与对策研究》调查问卷的编制。整个调查问卷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校园网络整体情况的了解,主要研究校园网络拓扑结构及硬件构成;第二部分主要针对校园网络安全状况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实体安全、软件安全、管理安全等方面;第三部分主要调查校园网络应用情况,对于校园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其中,第二部分是问卷的核心,通过实体与环境安全、组织管理与安全制度、安全技术措施、网络与通信安全、软件与信息安全、无线网络安全几个维度展开调查,对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

三、课题创造性成果说明

结合实际情况,本研究创新之处是预期能够发现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中校园网络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发现当前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困难,能够针对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中校园网络安全现状提出合理的建议,引起大家对于基础教育信息化中校园网络安全问题的关注。

1.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常见安全隐患

(1)无专业网络管理人员

调查研究中发现部分学校无专门的校园网络管理人员。网络管理人员由非专业人员担任。

(2)无专用的网络机房

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网络中心。校园网络核心设备摆放环境随意,无任何安全措施。同时设备之间的链接也比较混乱。

(3)网络安全意识淡薄

基础校园网络由于起步迟、发展慢等原因,目前在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环境中,校园网络安全意识还较淡薄,整体上对于校园网络安全并无相关概念。

2.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常见措施

(1)强化网络安全教育,完善网络管理制度

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都需要合理的应用。因此首先要从意识上重视校园网络安全,只有具备了校园网络安全意识和完善的制度,才能合理应用相关的设备、技术。

(2)设置合理的访问策略

课题研究现状篇6

关键词: 写字(书法)教学 现状分析 课题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写字(书法)课是全日制高等师范教育正式列入教学计划的一门必修课,是培养师范生教学基本功的主要阵地,对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书写能力和从教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不仅能培养师范生的书写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师范生的书写水平与理论水平的提高,辐射并影响周边地区小学、幼儿园学生书写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区域性写字教育。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环境因素,小学、幼儿园学生的写字教育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得不到重视而备受冷落,以至于有人完成了十几年的学业,直至大学毕业仍写不出一手像样的字来。近几年被录取来我校就读的学生中,真正受过正规写字训练的仅占2%,写字的基础极其薄弱。

“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是全民族的共同要求。写字教育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写字教育已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所重视,在全国范围内,中小学写字教育蓬勃发展,先进地区、示范学校、优秀写字教师不断涌现,作为为基础教育输送师资力量的高等师范院校,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书写水平与理论修养,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师范院校建立起一套写字(书法)教学的教法、学法、训练、考核、实践和推广的有效体系,切实提高教师、学生的人文修养和书写水平,辐射并影响周边地区小学、幼儿园学生书写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区域性书法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通过教学模式的研究,写字教材的编写,教学成果的评价,学生从教的反馈,建立起一套集教学、科研、训练、评价、反馈的有效体系,以及所辐射的地区小学、幼儿园教师人才的培养和提高的科学系统。

2.渗透性原则

在写字练习过程中有机地渗透德育、智育、体育和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静心、耐心、兴趣、情感、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写字的育人功能。

3.直观性原则

写字是笔画、线条和结构的强化训练,生动有趣的教学,形象具体的示范,形式多样的展赛,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激励性原则

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学生练习写字的积极性,千方百计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长处,创造一切条件,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自学兴趣、创造欲望和创新意识,从而树立自信心,宏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书写意识,强化艺术效果。

5.持续性原则

在整个课题操作系统中,不但要注重教师的提高,学生的进步,而且要注重将这一系统贯彻到学生从教后的教学、科研等各个环节中,并不断发现小学、幼儿园教学实际中的新问题,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步骤

(一)调查分析师范院校写字(书法)教学、训练、考核、应用体系的现状,论证课题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参考国内外有关写字(书法)教学的参考文献,以理论指导课题实践,为师范院校写字(书法)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依据。

(二)科学整合写字(书法)教学资源,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准,对受教群体进行全方位影响。

(三)规划调整写字(书法)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课内外辅导方法、作业批改的方法、成绩评定的方法和写字基本功验收的形式、作品展赛的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的书写基本功和从师技能。

(四)反馈获悉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写字(书法)教学能力的整体状况,提高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书写水平。

(五)整体提高师范毕业生的书写水平和从教能力,带动周边地区小学、幼儿园学生书写水平的提高,从而区域性推动书法教育。

四、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

本课题组自2005年12月申请立项以来,经过广泛调研,实施考察,查阅国内外的参考资料,充分论证,完成了开题报告、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研究计划等任务。课题组成员紧紧围绕课题,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展览比赛、毕业验收等契机进行研究,课题有计划、有组织、全面稳步地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课题实验为学校写字(书法)教学改革提供了平台。

我校写字(书法)教育工作起步较早,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尖子。但是,把写字基本功训练、考核纳入从师技能的整体工作中,却是近几年才逐步形成的。随着课题实验的逐步深入,教师和学生,尤其学校领导对写字基本功训练越来越重视。针对成员科研经验欠缺的问题,课题组选派骨干教师多次参加校级科研培训班,选送课题负责人到省教育厅参加课题骨干培训班。针对学生不重视写字训练的问题,课题组举办了写字小辅导员培训班,聘请了高校书法教授到学校为师生进行书法讲座,增强了学校的书法学术氛围。

(二)写字(书法)教学的教法、学法、训练、考核体系初步建立。

为了改革传统的写字教学模式,课题组内举办了写字教学实验课评比,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从而促进了教法的改革。根据教学实际,课题组成员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外,加强课外训练,延长了学习区间,增加了学习跨度,从而促进了学法的优化。针对学生练字盲目的问题,课题组组织部分骨干教师编写了《师范院校写字基本功钢笔字和粉笔字同步练习册》,学生利用早自习进行粉笔字训练,晚自习进行钢笔字训练,训练强度明显增加。写字基本功考核由从前的毕业验收调整为“逐年考核、积分过关”的考核形式,形成了相对完整、科学、系统的毕业基本功验收方案,避免了学生毕业考核验收前才突击训练的局面。

(三)教师学生的书写水平得到了整体提高。

课题组通过教学研究、强化训练、课外辅导、督促检查、阶段考核,完善了写字基本功训练的机制,大大提高了师生写字的整体水平,教师和学生的书法作品多次在各级刊物上刊登与发表,入编几十部作品集,几百人次在国家、省级书法展览、比赛中获奖,并多次荣获集体组织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

五、课题研究的延续及展望

(一)加强培训工作,建立优秀的写字(书法)教师队伍。

学校书法教育人才的培养是当前顺利开展书法教育的关键,加大书法教师的培训力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为此,课题组将把培训书法教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创造条件选派教师进修,鼓励教师自修。再由书法教师的培训,扩大到各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书写水平,“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能写一手好字,给学生以榜样示范作用,直接影响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二)强化制约机制,保障写字基本功训练有效开展。

为保证写字基本功训练的顺利进行,课题组将协同教务处推出新的制约机制。除了在写字基本功毕业验收时采用“逐年考核、积分过关”的考评机制,还要协同教务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求学生在作业、笔记和考试等环节全部选用钢笔作为书写工具,养成“提笔即练字”的习惯,以使学生熟练笔性。写字训练单纯依靠写字课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各学科中全面渗透,才能做到潜移默化。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否重视,是写字基本功训练能否得到落实的关键。

(三)开展特色活动,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课题研究现状篇7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化学课程;课堂教学评估;现状及问题研究

化学课堂教学评估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现代课程教学观作为根据,使用可执行的手段,评价主体通过特定的评价标准,对教学的各个部分及变化评估的过程。

一、研究教学课堂评价的意义与方法

1.增强对高中化学教学新课程的认识

高中化学教学是高中教育的重要部分,它在学生的知识结构、素质教育形成及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从改革以来,高中化学教学逐渐被大家所认识和熟知,在新课程的引导下,高中化学教师更好地理解高中课堂的重要性,能够反映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来确保这次教育新课程的进行。

2.为以后化学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化学课堂教学评估系统的形成一方面需要理论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实践情况的结合。这次研究正是为高中化学教学新课堂评估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实践依据。

3.我们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三种:资料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

资料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教学评估认识的方法。通过对自己查找的文献,系统整理我国高中化学教学课程的发展过程,并对其进行简明的分析和阐述,为这次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问卷调查法主要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把我们想要了解的问题整理上来,这是有明确数字的,所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

实地考察法主要是通过安排专门的研究人员对我们的高中课堂听课,通过自己的实际听课实践来了解高中化学课堂,从而达到更深刻的目的。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评估过程

教育教学课程改革主要在于教学课程的执行。其主体是高中化学教师,通过上面提到的三种方法对我们的高中课堂教学进行评估,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1.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和与高中化学教师的交流过程中,最关注的一点是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在课堂上就应该全面调动起来,积极主动并有极大兴趣地加入到我们的化学学习中,与教师有全面的交流,学生之间有好的沟通与交流,而且一定要有所收获。例如,在我们对教师的采访中,一位教师就提到“我希望在我们的新课程背景下,同学们能够真正对化学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并且自己能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和修养各方面都能够获得进步”。

2.化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作为教师都应该了解,每学期初都对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进行设计。教师在计划中选定的学期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最关键的因素,它可以直接影响到在教学中化学知识的落实,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和技能及情感的变化。所以,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实施在教学课程评估过程中是很重要的部分。

3.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与反思

在与教师的交谈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对这一方面也很重视。所以在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的不同教师之间,展开积极地交流与沟通。通过这种比较来达到一种评估。

在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他们最常采用的课堂教学评估方法――在听完其他教师讲课后,进行集体讨论、评论。此外,高中化学教师觉得自我反思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

三、高中化学教学评估过程的积极方面及出现的问题分析

在我们对高中化学教学课程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一些积极方面,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从这些问题中可以折射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问题的存在,还会影响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推进。

1.高中化学教学评估的积极方面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回答,第一个方面,因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改革,化学教学新课程已让教师及学生普遍认识与接受。“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高中化学教师来说最关注的地方,极大地说明了“以学评教”评估观念已烙印在人们的心底。

第二个方面,高中化学教师各自的评估定位具有价值,每个化学教师都对本学期化学课程的内容和目标有一定了解。关键是高中化学教师是化学教学新课程的主体,他们对这一过程有最深刻的体会和理解。所以,教师提出的意见对高中化学教学课程有极大意义。

2.高中化学教学评估过程出现的问题

(1)课堂教学评估偏离实践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估对化学课程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对高中化学教师有鼓舞和评价作用。但是在这个课程实施的进行中,由于种种因素造成了化学课程教学的实施偏离了实践。这种因素一方面是学校管理层对教学评估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教学评估活动很少在学校展开,更别说高中化学教学课程了;另一方面是虽然我们的学校或者教师能够意识到这一方面,但在与学生的互动教学过程中,没能达到预期效果。从上面看来,高中化学课程教学评估正在偏离。

(2)高中化学课程教学评估模式比较简单

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运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学校主要是通过集体听课后评论来进行评估,这就说明了高中化学课程教学评估的模式太单一。

四、对增强化学课程教学评估的建议

1.建立健全完善的高中化学教学评估体系

学校的教学部门做好自己的工作,完善高中化学课程教学评估制度,使教学评估与教学的完整结合,可以使化学教学评估成为日常的一种工作,积极开展各种化学课程教学的评价活动。

2.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

教师作为化学课程教学评估的主体,发挥着主要作用。我们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可以加强教师的自觉性和能力,最重要的是化学课程教学评估对教师有指导和促进作用。

总之,通过对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各方面研究发现,化学课程研究存在着一些积极因素和缺点,积极方面要发扬,缺点要积极改进,使新背景条件下的高中化学课程教学评估对我们的教育起到真正意义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恭至.系列研究与实验[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课题研究现状篇8

关键词:数学能力衔接问题;教学现状;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01-01

1.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

1.1 知识差异。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函数概念、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等。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例如,在高一学习方程的根和函数的零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在初中已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为学习函数的零点做好必要的铺垫,如:根的判别式,求根公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即"韦达定理" ),二次函数的图像等等。

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知识面窄。高中数学知识广泛,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申,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如:初中学习的角的概念只是"0度-180度"范围内的,但实际当中也有360度和"负300度"等角,为此,高中将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可表示包括正、负在内的所有大小角。

1.2 学习方法的差异。由于初中的教材较单一、直观,难度不大,习题类型较少教学数学能力衔接创新,教学中采用的大都是模式教学,即教师把各种题型归类,讲授各类题型的解法,为学生作示范,供学生模仿。加上课时相对宽松,教学节奏慢,教师有较充裕的时间对疑难问题反复强调,个别答疑。学生只要记住定义、定理、公式和各类题型的解法,一般都能取得好成绩。并且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考试卷对与高中教学密切的知识点的考查较少,分值偏低.因此初中教学便重点针对高分值的题型进行强化模仿训练,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便无暇顾及,这种现象已经很普遍。而新课改后高一阶段,教材容量大,题型繁多,并且较灵活,有些概念较抽象,而课时相对紧,教学节奏快,教师无法讲全各类题型,更无法对各类题型进行具体分类,即使对一些疑难问题也无法反复强调,这对习惯于慢节奏和模仿学习的高一学生,就难以适应,使相当部分的学生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当然就难以取得好成绩。

1.3 定量与变量的差异。初中数学中,题目、已知和结论用常数给出的较多,一般地,答案是常数和定量.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大多是按定量来分析问题,这样的思维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只能片面地、局限地解决问题,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我们将会大量地、广泛地应用代数的可变性去探索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如: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我们采用对方程ax2+bx+c=0(a≠0)的求解,讨论它是否有根和有根时的所有根的情形,使学生很快的掌握了对所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另外,在高中学习中我们还会通过对变量的分析,探索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题所用的数学思想。

2.高中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堂内容。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目的不明确,内容没有针对性,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掌握到重难点,教学的内容就会毫无章法,讲不到思想中心。根本就不明确教学目的,只完成教学的量,那么,就算内容再多再丰富也只能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2.2 课堂气氛。高中数学可以决定学生能否进入一所好高校上学,那么面临升学问题,学生在对待数学的时候,心理难免会有压力。如果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学一直是直奔主题,开门见山,不浪费一分钟,满黑板的数学题目,与学生没有互动交流,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且记忆不深刻,当然效率也极低。

2.3 忽略对学生能力培养。学习的最终归宿在于实际生活的运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灌输一味的做题。并没有结合到实际,学生只会学到解题步骤,根本不懂得如何运用,举一反三。并且抓不住重点,等下次有了更加难得题目同样不知所措。

2.4 没有回归最终目的。高中数学可以决定学生能否上好的学校,它的短期目标就是高考,如果教学过程中偏离了这一主题线,没有抓住国考命题的趋势和政策,那么对升学考是没有帮助的。

3.解决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方法

3.1 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创造适应高一新生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高一初始阶段,适当放慢教学节奏,让学生有一个从初中到高中过渡的适应阶段.在此阶段,在教材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做好与高一教材相关的初中知识的复习,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强调学生预习,做到带着问题听课,课外认真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的学习习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采用不同方式对重点内容进行传授.学生能自学弄懂的东西,尽量让学生去自学,学生能自己动手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解决.教师抓住主要的和关键性的或不易弄懂的内容,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讲授.教学过程中,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比如高一集合部分本身的知识并不多,让学生抓住集合中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如集合、元素、子集、真子集、交集、并集、补集、全集、空集、集合相等等概念);集合的表达方式;集合、元素之间的关系符号,用浅显的例子反复弄清、弄透、落实,避免学生由于原有基础知识的缺陷而影响了对新知识的接受,然后再突破和补上旧知识的不足,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使知识掌握得自如和深透。又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是精髓部分,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在教授这一内容时,应首先复习初中部分的有理指数和对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复习函数概念,通过正比例、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等函数的性质和函数的图象的复习,为学生系统学习函数理论作了铺垫,而且在运用数形结合研究函数的性质方面为学生作了示范和引导,这样使学生在学习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时能用对比的方法自觉地去掌握这一部分知识,而且在这一章结束时,能用函数图象把这一章知识给予系统的总结,把书本上的小结给予充实和形象化.既有利理解和巩固,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2 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学数学能力衔接创新,注意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初中阶段学生习惯于慢节奏的模仿学习,对教师的依赖性强,学习方法简单,难以适应高中的快节奏的学习。因此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也是解决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重要一环.学习方法包括听课、复习、作业等方面。为了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前细读教材,做记号、划重点、多思索、提疑问,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听课效果。鼓励学生探索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养成独立思考、主动进取的习惯,减少对教师的依赖。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