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8篇

时间:2023-09-10 15:10:54

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

篇1

茶树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但最可信的是中国滇西南说。在《茶经》开篇即说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也将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从历史典籍记载,考古发现,植物学家的分析研究,各国茶字的发音和现存最古老茶树等,都无不证明中国就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尤其是在中国滇西南普洱市发现的“五世同堂”,更是对中国滇西南是世界茶树起源的有力证明。

世界范围内有多种茶祖说,就国外而言,日本荣西禅师被认为是茶祖,因为其从中国将茶带回日本,并著有《吃茶养生记》,使得茶及茶文化在日本普及;在中国,有神农说、陆羽说、孔明说、帕哎冷说、召糯腊等。《本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陆羽因其著有名著《茶经》,该书对茶的研究史无前例,是茶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宝作;孔明因行军至西南,有传说是白发老人托梦,告知茶的可食性,从此茶便在滇西南普及开来;帕哎冷、召糯腊分别被尊为布朗族和傣族的茶祖,他们都分别是该族的首领,对整个部落、民族有着卓越的贡献,尤其在有关茶的方方面面,也正因为有了这两位伟大的茶祖,才有了两个民族千百年来赖以生存发展的永恒财富。对于茶祖的认定,各方说辞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茶祖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象征、一种崇拜。在普洱市的边三县,祭祀茶祖――帕哎冷的传统至今仍十分盛行,作为一种鲜活的、原始的茶祖祭祀活动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为茶祖历史文化定格在普洱市边三县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二、普洱茶祖历史文化载体

普洱地区种植茶树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茶树发展史上的五个重要阶段(宽叶木兰--中华木兰--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形成的“五世茶祖”序列,物证均在普洱市辖区之内。

普洱少数民族是世界上最早驯化、栽培、种植和使用茶的民族。各族人民崇拜茶,认为茶与祖先的生命源流息息相关。千百年来,由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形成的虚幻反映等多种因素,产生了各种超自然神灵崇拜的原始宗教,形成了丰富独特而神秘的茶文化。

(一)物质文化形式

包含了古茶林、森林、民族古村寨及各民族展现茶叶文明景观的全部要素。以茶叶化石、古茶树、古茶园以及由古茶树与其它物种和环境形成的古茶园和野生茶树群落为代表的文化是人类茶叶历史上珍贵的遗产。少数民族特有的林下古茶树栽培形式是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现代茶园种植形成的台地景观及茶叶加工、茶叶生物产业,是现代茶产业文化的核心物质载体。民族古村落集中了民族建筑文化、民族茶文化、民族风俗、民族生活、生产等多种民族文化。

(二)非物质文化形式

各少数民族对茶的敬畏与信仰而生成的独有的茶耕作文化及祭祀仪式孕育出的独特文化。各少数民族关于民间文学、民间舞蹈、音乐、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礼仪与节庆等方面确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1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各少数民族在植茶、采茶、制茶与护茶中演化出的诗歌、故事、传说等民间文学,这些都是普洱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边三县茶祖历史文化内涵

涵盖澜沧、孟连、西盟的边三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三县均与缅甸交界,形成一个面向缅甸境内凸出的三角形,三县至今仍保留了原生态的民族文化风情、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又称普洱“绿三角”。

(一)边三县有五世茶祖

边三县茶树茶源中的茶祖文化――茶树起源史上的意义:边三县区域拥有中华木兰化石和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古茶园。澜沧勐滨中华木兰化石,距今2500万年,为茶树发育和传播提供了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澜沧老挝黑山、东回帕令黑山,孟连腊福黑山及西盟县佛殿山存活有古茶树群落;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发现的古茶树是迄今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过渡型古茶树,确定了中国云南普洱是世界茶叶起源地和发祥地的地位;澜沧惠民景迈芒景现存世界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因此,边三县拥有普洱市作为茶叶发源地的重要文化载体,是普洱“五世茶祖”文化资源的集中区域。

(二)边三县自然生态观中的茶祖文化――茶叶种植史上的意义

普洱少数民族在漫长的生存与发展实践中,形成了其颇具特色的生态观,这一生态观表现为敬畏与崇拜自然,亲合与保护自然,他们将自然界和自然物神化,产生了对天、地、水、山、树、石等自然物的崇拜。形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生态智慧:自然的力量是神圣而庄严的,主宰人类的全部生产和生活,人们必须敬畏它、尊敬它。自古以来普洱的少数民族以茶为生,自发现茶、认识茶、种植茶、食用茶,一直把茶看做是生命的一部分来保护、崇拜、继承和发展。

生活在边三县的少数民族至今还保存着传统的祭茶祖习俗,都拥有自己的茶祖文化:布朗族的山康茶祖节是最隆重的节日,佤族司岗里的传说中与茶叶重要的关系,佤族祭茶祖与敬佤山天池水、献牛头,行木鼓舞礼相结合,拉祜族山寨在春茶采摘前也进行祭古茶活动,傣族祭茶祖与赕白象等宗教活动融合。边三县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茶祖,并与本民族的文化融合,表现出其独特性。

(三)边三县民族茶俗中的茶祖文化――人与茶的关系史

唐代朝廷命官樊绰《蜚书.管内物产卷七》中写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边三县各寨人家火塘边的各种烤茶便是这种“烹”法遗存和演变。“普茶”一词首见诸文字于明朝谢肇涮所著《滇略・卷三》中记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普洱茶“蒸而成团”的传统工艺在这里比比可见,而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边三县世居民族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茶和茶的习俗,特别是布郎族、佤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种茶、制茶、用(饮)茶历史悠久,在千百年茶的栽种、加工、储存和药用、食用及饮用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创造了自己民族的茶加工食用方法,并发展成自己特有的茶艺、茶礼和茶俗。同时,各民族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都把茶当成一种高洁典雅的物品,认为茶是上通天神,中达祖宗,下连亲友的媒介和信物,各民族在共同的生活与文化发展中形成了多种民族茶文化的融合。

(四)边三县土司文化中的贡茶文化及茶马古道――“以茶为媒”的整治、经济发展史

清道光《普洱府志》记载:“普洱茶名震天下,每年纳茶六七千驮,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普洱茶产业发展的现状是当时辉煌历史的再现。

东晋常琚的《华阳国志》记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南方国等八个小国家讨伐纣王,南方各国以“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现存的茶马古道遗迹、孟连宣抚司的贡史,可直观地让人体味到历史上边疆人民对中央王朝崇敬和拥护。

孟连是云南建立土司制度最早的地区之一,自元代起就成为滇西南澜沧江以西至萨尔温江以东这片广阔土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昔日在孟连傣族土司统治下,西盟县、澜沧县等区域茶山的茶叶大部分卖到孟连市场,因此孟连也成为茶叶的重要集散地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有“九勐出,十勐进”的说法。昔日芒景布朗族在孟连土司的统治下,年年向土司贡茶,并经过土司将茶叶贡到京城。

孟连在唐南诏时就是傣族居住的地方,“孔雀巢人家树上,土俗养象以耕田”是当时傣家生活的真实写照。孟连的地名出现在宋朝的史籍中,在傣族聚居区颇负盛名。元代以前,孟连曾一度因瘟疫而衰败,佤族成为澜沧江以西的主要民族。当又一支傣族远道迁徙而来,“寻找”到孟连这个地方时,第一位傣王娶了佤族头人的公主为妻,建立了“以傣族为父,佤族为母”的政权。“以茶为媒”的纳贡文化结合少数民族之间的联姻,确立了孟连傣族土司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和谐共融,谱写了民族团结的佳话。

(五)边三县茶祖文化的特质总结

天人合一性:天,即自然;人,即人类,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边三县茶祖历史文化中,人们对茶树、茶祖的崇敬其实是对自然的一种敬畏、保护。人类爱护自然,自然回报人类,这种爱护、回报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万物共生。神秘神圣性:边三县茶祖文化中人们对茶祖的自然崇拜、景仰,及其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形成了对茶树、种茶祖先的崇拜文化,具有一种天然的神秘性和神圣性,这种神秘、神圣深藏于人们的心灵深处、灵魂深处。这有别于世界上其他茶种植区形成的茶艺茶道文化。

多元包容性:在边三县中,聚居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与茶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但是形成的茶文化却各不相同,如基诺族吃凉拌茶、佤族饮烧茶、布朗族饮青竹茶、拉枯族饮烤茶、傣族饮竹筒茶等,各民族在不同的文化理念中,和睦相处,彼此交流、相安无事,因而以茶为媒的文化具有一种天然的包容性。

时代鲜活性:由古至今边三县地区茶祖文化在自然生态观的庇护中不断的继承和发展,其文化不是风干的历史,是鲜活的青枝绿叶,在今天边三县地区的山水自然、古茶林中触手可及。就茶的应用而言,随着历史的辗转,经历着从药用、食用、饮用等过程,同时应时代的需要,而演生出各种不同的时代产品。

四、边三县茶祖历史文化的多重价值的开发方向

茶树“茶祖”生物科学价值与旅游开发边。三县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是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祥地的“历史见证”,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产业应用价值、文化价值、景观价值和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等,可开展茶科学考察、茶文化展览展示、茶文化交流、茶园观光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少数民族“茶祖”精神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普洱民族把茶看做是生命的一部分,形成了茶树、茶林、茶山、茶园、种茶人等精神信仰体系。依托现有的民族村寨、古茶山、现代、将形成就有极强文化吸引力的多元产品。普洱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价值与旅游开发:

人类最早发现茶、利用茶的文字记述《神农本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茶叶因具有消食散寒解毒的功效最初作为药用,这种保健价值直到现在在普洱茶中仍能找到重要的研究证明。普洱各民族也因其茶叶具有治疗疾病的价值,最初当做神药来崇拜。随着时代的变迁,茶叶逐渐经历了作为一种作料来使用、当成贡品来使用,作为商品交换物来使用等过程。普洱茶的保健价值及其发展历程是开展茶养生、茶餐饮、茶俗、茶商业的旅游产品文化载体。普洱茶文化的商业品牌价值与旅游开发:具有神秘性和独特性的“茶祖”文化及具有东方文化特质的茶文化作为市场推广的品牌代表,具备打造世界性文化品牌的潜力。以茶祖为独特性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及茶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将推动普洱茶文化的推广和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因此以茶及茶祖为媒介的茶休闲商业及茶产业相关项目也将是开发的重要旅游产品。

五、边三县茶祖历史文化开发意义

(一)对弘扬中华茶文化的意义

茶被誉为“国饮”,渗透到不同民族、区域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形成茶俗、茶艺、茶礼、茶道等茶文化。茶祖历史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构建在传统文化底蕴上的茶文化,与其母体有着本质取向,茶找到中国文化获得了强大的普及与提升空间,中国文化找到了茶,得到了辽阔浩远的开发空间。因而传承、发展、升华茶祖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是在弘扬中华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

(二)对云南省旅游发展的意义

云南省旅游发展成功的基本经验,是不断推出结合地方文化的全新形象的旅游目的地,并呈现出逆时针渗透式发展规律,如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云南先后成功地推出了昆明石林、大理苍山洱海、丽江古城雪山、迪庆香格里拉和腾冲热海等形象各异的知名旅游目的地。遵循这一规律,滇西南的古茶茶祖文化旅游目的地将会迎来一次好的发展机遇,这既是云南省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推广,也是云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茶祖文化具有多元包容性,打造宣传茶祖文化对最多少数民族的边疆省份云南来说具有深远意义。

(三)对普洱市旅游发展的意义

普洱市打造茶文化旅游目的地多年,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和一定的市场知名度。普洱市旅游业处以一个蓄势待发的阶段,需要一个具有世界级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推出,引爆和带动整个绿三角、普洱市旅游业发展。景迈芒景景区所具有的茶祖文化旅游的独特性、垄断性和世界唯一性,有吸引全世界、全国和全省旅游者的能力。景迈山茶祖文化旅游产品的成功推出,将强有力的吸引远方的客人,并源源不断地向边三县、普洱市输送游客,最终带动整个区域的旅游快速发展。

(四)对边疆少数民族发展意义

篇2

9月5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来自普洱市的代表,与国内外的领导、专家一起,共同见证普洱市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列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授牌仪式上,普洱市委副书记、市长、申遗领导小组组长李小平代表普洱市接受了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AIexander Mueller先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院士、研究员李文华为普洱市颁发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牌匾。

普洱是“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普洱的茶园、茶文化成为世界农业文化的瑰宝,开启了普洱市立足全球,面向世界打造普洱茶产业,弘扬普洱茶文化的新纪元。

北回归线从普洱穿境而过,造就了普洱温润的气候特点。低纬高原山地,立体地貌突出,为普洱茶树的生长提供了极佳的条件。在普洱境内大量分布着野生茶树群落,生长着树龄2700年的野生古茶树,以及树龄千余年的过渡型古茶树和人工栽培的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如今,普洱成为全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全市茶园总面积达318万亩,年生产能力1000吨以上茶叶企业达22户。

作为普洱茶重要的原产地之一,普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古茶树资源的保护。为摸清全市古茶树资源,2005年集中了600多人,耗时一年多,全面进行了对古茶树资源的普查。

为进一步加强对古茶树和核心区资源的保护,普洱市加大对古茶树资源保护的宣传,让全社会都来关心、爱护古茶树。制定了对野生古茶树资源保护办法,出台了相关的保护法规。有效遏制了对野生古茶树群落和原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资助和赞助,多渠道筹集古茶树资源保护与管理专项资金,对濒危古茶树加固除险。

近年来,普洱市委、市政府在不断加强对古茶树保护的基础上,努力延伸普洱茶产业链,将传统概念的普洱茶,经过科学、系统的研究和开发,使其功效进一步明确,工艺进一步改进,产业进一步升级,蕴含着科学内涵和科学精神的普洱茶正向更高层次阶段发展,普洱茶及普洱茶文化已成为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让世界亲近普洱、走进普洱的一张名片。

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凭什么列入遗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们认为,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包含完整的古木兰和茶树的垂直演化过程,证明了普洱市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之一:从野生型古茶树居群、过渡型和栽培型古茶园以及改造后的生态茶园,形成了茶树利用的发展体系;具有多样的农业物种栽培,农业生物多样性及相关生物多样性丰富;涵盖了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茶树栽培利用方式与传统文化体系,具有良好的文化多样性与传承性;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也是茶文化传播的中心节点。该系统不但为我国作为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源地提供了有力证据,是未来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种植资源库,还保存了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丰富的民族茶文化,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专家认为:云南省普洱市“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环境的协同进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历史悠久的茶叶栽培和生产,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符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无污染、高品质的茶叶保证了食物与生计安全,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与古茶园栽培和管理方式形成了当地特有的社会组织与文化和知识体系,众多世界级的古茶树、古茶园显示出其全球重要性;所开展的申报工作与保护工作扎实有序,制定的工作方案和管理办法切实可行,符合联合国关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的标准和要求。

知识链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包括以水稻为基础的农业系统、以玉米/块根作物为基础的农业系统、以芋头为基础的农业系统、游牧与半游牧系统、独特的灌溉和水土资源管理系统、复杂的多层庭园系统、狩猎-采集系统七种类型。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于2002年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和适应性管理项目,旨在为这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农业生物多样性、知识体系、食物和生计安全以及文化的国际认同、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提供基础。

GIAHS属于世界遗产的一部分,由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GEF)等推动,该项目将形成一个长期的开放式的计划,并最终计划在全球建立包括100到150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

目前,已经在秘鲁、智利、中国等国家确定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包括“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在内,我国仅有八个项目列为试点。

声音:

挖掘、保护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对于解决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现代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列为保护试点后)要加紧制定保护规划,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发展思路,加大各项投入,严格按照粮农组织的要求,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和科学发展,使之成为一项惠及民生、泽被长远的长期工程。

——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巡视员屈四喜

农业文化遗产绝对不是关乎过去,而是为我们解决未来的农业发展问题提供更多选择。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非目的本身,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他正式开启了我们对于属地内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意味着我们需要为保护和利用遗产承担更大的责任,践行更多的义务。

——联合国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穆勒

篇3

关键词:奥运精神;中华茶文化;和平友爱;公平公正

奥林匹克精神的起源来自古希腊文明,古希腊对人力量和健康的追求是奥林匹克运动发源的基础,表现了古希腊人的竞争与拓展精神。随着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逐步发展,已经从追求挑战极限、突破自身发展到追求公平竞技、和谐共存,和平、友谊、团结成为奥运精神的主题。自神农氏尝百草,发现茶叶开始,随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茶作为一种特殊载体,承托了大量中国文化,衍生出以和平与友谊为代表的中国茶文化,茶成为“和谐”的象征。近百年来,承载西方文明的奥林匹克精神和寄托中华文明的茶文化在文化接触中相遇,文化主题的相似,体现出两种精神的高度契合。

1中华茶文化

1.1中华茶文化起源。茶的起源,自神农始,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最开始被用来入药,经过不断发展,人们将茶发展成为饮品。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有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伴随着中华文明的逐步发展,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中华文明载体的一部分。回顾中国历史,中华茶文化在历史的各个角落里,潜移默化中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和进步。1.2中华茶文化的发展。在中国,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生活中,开门七件事即“柴米油盐酱醋茶”。古老的中华茶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所承载的内涵与外延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逐步扩大,变得愈加多彩。中华茶文化萌芽于两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从一般的生活习俗逐步上升为人们对高雅精神的追求,在人们对生活的探索中,融入了对生活的感悟和美学情趣的寄托。唐朝茶圣陆羽著《茶经》一书,标志着中华茶文化的基本成熟。伴随着中华茶文化的发展,饮茶成为人们生活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文化表现。陆羽在《茶经》有言“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宋徽宗赵佶著有《大观茶论》,评论福建“北苑贡茶”时说到“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将茶文化提升到很高的精神境界。宋朝时期,茶肆文化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在儒家读书人的进一步发展下,中华茶文化成为承载雅蕴的文化艺术。1.3中华茶文化的内涵。在中华文明5000年的发展历史中,儒、释、道三教思想影响颇大,贯穿文明的中华茶文化也深受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影响。儒家有“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道家有“宁静致远,道法自然”,佛家有“茶禅一味,梵我一如”,最终都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沟通,强调“天人合一”,体悟自然。茶文化的发展起源于道家,道家赋予了茶文化“和睦清心”的文化追求,成为其文化精髓之一。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饮茶发展了茶道文化,通过儒家修身立德等方面的文化塑造,茶道文化通过对茶人进行礼法教育、道德提升。茶道文化中提倡的茶德为“廉、和、敬、美”,通过茶事活动来增进友谊、修身养性,进而陶冶情操,追求自然意境。人们在享受茶文化意境的同时,提升了个人品格修养,发展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进入现代,中华茶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后,茶已然成为了“和平、友谊”的使者,寄托了中华文明对“友谊、和平、团结、和谐”的期望。中华茶文化提倡“尚中贵和”。“尚中贵和”重点表现在“中和”二字上,“中和”包括“中”与“和”两个方面。其所谓“中”,是指合适、正好,“和”的含义则是指和谐、和气。中华茶文化的精髓首推茶道,茶道在中华茶文化的发展中,吸取了中华文明中宗教、艺术、德操等方面的文化精神,通过将“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中国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文化融合,形成了“尚中贵和”的茶道灵魂。中庸尚“和”,《周易》有的“保合大和”、“和”而阴阳协调、“和”而五行共生、“和”而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国茶道,在通俗意义上讲,即通过茶事活动,在茶人享受美好的过程中,通过“天人合一”即感悟自然人生哲理,完善提高个人品德修养的过程。陆羽的《茶经》中有对煎茶风炉的讲解:即铁铸的风炉属“金”,风炉置于地上属“土”,炉中薪柴属“木”,薪柴燃烧属“火”,炉中茶水属“水”。通过五行的分析,阐述烹茶即通过五行相生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

2奥运精神

2.1奥运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奥林匹克精神的起源来自古希腊文明,古希腊对人力量和健康的追求是奥林匹克运动发源的基础,表现了古希腊人的竞争与拓展精神。在古希腊神话中,古希腊的神普罗米修斯,为了帮助人类从饥寒交迫中解放出来,从太阳神阿波罗处盗取了火种,将火带给人类,普罗米修斯被惩罚后,火种也无法收回。后来宙斯规定,在人类燃起圣火之时,必须祭祀他。最开始,火炬传递是作为一种夜间的宗教活动在古希腊进行的。之后,圣火传递发展成为古希腊的集体体育项目,公元前776年,古代奥运会第一次开始举行,奥林匹亚的圣火开始燃烧。当时,在运动会开始前,信使们就会在各城邦宣布比赛时间。信使邀请各城邦公民到奥林匹亚城观看参与运动会,宣读在运动会期问停止一切战争的《神圣休战协定》,自此奥运会被赋予和平的象征。现代奥运会是由法国的顾拜旦倡导并通过积极活动复兴的,从1896年开始到现在,从巴黎发展到全球。体育盛会地不分种族、不分国家,成为人类向往“和平、光明、友谊、团结、公平”的象征。随着奥林匹克活动的发展,《奥林匹克》将“奥林匹克精神”定义为: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公平竞争。现在,奥林匹克运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体育赛事,它已经成为全人类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已经不再单单影响体育界,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地产生影响。从历史层面上看,是时代造就了奥林匹克运动,在西方工业革命以后,不同国家都迫切希望通过文化交流等方式连接起国际交流的纽带,奥林匹克运动就是在国际大交流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萨马兰奇曾经说奥林匹克运动是“文化加体育”,奥林匹克运动中产生的各项成绩和记录都是人类文化进步的成果。2.2奥运精神的内涵。“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奥林匹克运动不仅给世界人民带来精彩的体育赛事,还促进了作为举办方的城市经济繁荣,更使得人类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世界国家地区的交流与世界和平。2.2.1奥运“五环”的寓意。奥林匹克比赛作为国际赛事,拥有非常醒目的标志,且寓意丰富。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由蓝、黑、红、黄、绿五个不同颜色的环构成。它在寓意上包含了世界人民的大团结、大友爱,寄托了参赛各方互助友爱的美好期盼;在另一方面,五环相扣,代表着全世界不同国家、民族的运动员们在比赛中的竞争关系,公平公正参赛,成败不论,重在参与。2.2.2对文化差异的包容。奥林匹克运动会参与方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差异、风俗习惯的不同,必然会引发各种问题。这些风俗习惯和文化的差异,也会使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理念等不同而增加冲突。奥林匹克精神倡导和平、友谊和团结,各种文化一齐绽放,求同存异,展现全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将相互的文化差异向互相理解、互相交流、摆脱自我封闭、文化偏见和轻视转变,以包容的心态去认识各种文化,和理解其它国家民族的不同事物,体会其它民族的创造力和异域文化,虚心学习他国文化的先进部分,充分开展国际交流,真正实现文化大融合。

3中华茶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契合性

3.1中华茶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的相似。中华茶文化起源于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奥林匹克精神则是起源于西方古希腊文明,都是在悠久古老的文明中逐渐演变发展而来。公元前776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在古希腊举办,历经293届的举办历史,到古希腊灭亡被废止。顾拜旦于1892年发表了旨在复兴奥林匹克的演说,两年后,国际奥委会正式成立,大会同时推出《奥林匹克》,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举办,从此四年一届至今。经历了全世界文明的融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赛事,它以和谐且激烈的竞技方式承载了全世界美好的人文精神。在古老的中华文明中,茶经历了春秋战国、两晋南北朝、唐宋、明清各个时代的文化熏陶,在人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承载了中华历史精华,既包含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情怀,也汲取了佛家的“禅韵”,更加入了道家“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从庙堂到市井,将三教九流的雅俗文化深深刻印在茶文化中。中华茶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一个提倡和谐自然,中正平和,一个提倡友爱和平、包容公正,两者所倡导的文化精神都是提倡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促进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两者一东一西、一静一动,不约而同的倡导着和平友爱、和谐公正。3.2中华茶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内涵的契合。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将象征和平的奥运圣火传播到世界各地。奥林匹克精神包含了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企盼,全世界奥林匹克人对和平、团结、友谊的不懈追求,描绘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发展历史。中华茶文化提倡“尚中贵和”,其中的“和”,表达了中华茶人对和谐自然、和谐自身、和谐他人的美好追求,通过感悟自然、修身立德实现行事有度、与人和谐相处,从不同的方式上表现出茶人对和平、团结、友谊的追求和向往。随着世界文明的大交流,中华茶文化走向世界各个角落,同时带去了中华文明的和谐、友爱,为彼此增进国家民族友谊,成为精神层面和平的寄托。它与奥林匹克精神一样,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展现出对民俗、观念以及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包容,促进了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和谐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华茶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实现了中西合璧、互相融合。不同的起源,一致的理念让它们融合在一起,在精神层面为世界和平、友爱、公平、公正做出了贡献。3.3中华茶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追求的一致。技能和美是两者共同的追求,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比赛活动,决定了参与各国各种族展现自我,将人的体育能力绽放,充分体现人类的运动美和各国的文化风貌,促进人类体育技能的发展;在中华茶文化中,包含各种技艺,比如茶的种植技术、茶的制作技术、茶的烹品技术、茶的储藏技术等等。在中国,各地还经常有传承自古代的“斗茶”的茶艺大赛,在关于茶的技艺上,可谓追求卓越。在奥林匹克比赛中,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身姿美,拼搏奋斗的精神美,各承办赛场的建筑美,因比赛而绽放,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华茶文化中更是注重美的追求,茶人追求意境的纯净和谐美,追求茶汤的甘甜回味美,追求茶具的或古朴或精致之美,追求感悟人生的哲学之美,或典雅,或古拙,将美发掘到极致,有道是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两者在美的追求上,体现全世界人民对美的追求,实现了不同文化的殊途同归,互补互契,内涵相通。

4结语

中华茶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在理念上都追求和谐友爱公平正义;在起源上看,两者虽发源地域不同,但都是从古老的文明中发源而来,经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在作用方面,两者共同作为世界良好文明的承载,不断地走向世界各个角落,传播全人类爱好和平、团结友爱、理解包容、向往公平的共同期望,成为人类精神上的宝贵财富,高度契合地展现了全世界人民向往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钱坤.人文奥运精神的后现代性特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杨利芳.中国茶道精神与世界奥运精神的异同[J].福建茶叶,2016(5):250-251.

[3]李庚,范燕丽.2008年北京人文奥运与中国茶文化的发扬—关于奥运与茶文化精神世界融合的十点探讨[C].人文奥运与中华茶文化高峰论坛文集,2006.

篇4

在普洱茶界,景迈山是综合资质最好的一座古茶山,也是云南普洱茶区最具标志性意义的一座古茶山。正因如此,这座古茶山才成为中国第一次申请世界遗产的古茶山。这就是说如果要用一座古茶山来代表世界、中国和云南的古茶山,那就很难找到比景迈古茶山这样更具典型意义的古茶山。

景迈古茶山能够成为中国首次提出申遗的古茶山,首要原因,是景迈山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古茶山遗存自然资源。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位于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景迈、芒景和芒云3个行政村范围内,由15个村寨的茶林组成,距普洱市237公里。古茶林分布面积95平方公里,现存2.8万亩古茶园,有古茶树100多万株,与6.9万亩的原始森林混交生长。保护规划确定的面积为17704.50公顷,其中:遗产区面积为7167.89公顷,遗产缓冲区面积为10536.61公顷。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栽培型古茶树数量最多、面积最大、茶树个体年龄相对较长、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林,被世界茶文化研究学者誉为人类最早开发利用茶叶的“茶树自然博物馆”“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茶叶天然林下种植方式的起源地”。

景迈古茶山能够成为中国首次提出申遗的古茶山,还因为景迈山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古茶山遗存历史人文资源。

景迈古茶山遗产区内有10个自然村寨、1209户、5030人,主要居住着布朗族、傣族两个世居民族。据研究考证,普洱景迈山古茶林已有近1800年的种植历史,从元代起,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的茶叶已是孟连土司敬献皇帝的贡品,茶叶销往中原地区及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直到今天,景迈山还保存着中国少数民族中最古老而完整的茶文化民俗。在景迈山布朗人的古歌中记载着这样的故事:远古之时,布朗人的先祖帕哎冷率领人们来到景迈山,带领部族栽种茶树,制作茶叶,将这里的山岭变成了一眼望不到边的大茶园。而在傣语中的“景迈”一词,译为汉语是“新城”的意思,相传从前这一带都是傣王的领地,布朗族先祖帕哎冷每年采了春茶,便带上最好的春尖去觐见傣王。频繁的往来,傣王相中了这个既有英武之气又颇具胆识和谋略的年轻布朗头人,便把自己的第七个女儿许配给帕哎冷。由于傣族和布朗族的联姻,茶叶种植在整个傣王统治区域内,得到极大的发展。帕哎冷临终之时,将遗训写在经书上:“我要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遭灾害死光;我要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你们也会吃光用完。就给你们留下茶树吧,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们一定要像爱护眼睛那样爱护茶树。” 正是遵循这样的祖训,景迈山上的布朗人将茶树当作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来敬重、供奉、继承。据说在帕哎冷死后不久,芒景布朗山便长出一片片茶林来。后人为了感谢帕哎冷的恩赐,布朗族后人开始祭祀茶魂,茶魂就是茶祖帕哎冷的化身,茶魂树就是第一棵种下的茶树。人们深信,在茶魂树的身上有着人和神的灵性,祭拜茶魂,祈求茶祖庇佑,今日,在景迈山芒景村依然可以看到供奉茶祖帕哎冷的庙宇和七公主亭。千百年来,每年4月布朗族都要在布朗山举办“山龛节”,e行祭祀茶祖的活动,向千年古茶树顶礼膜拜,祈求茶祖保佑人们幸福吉祥,代代相传。在布朗山,历经千年沧桑,茶已经完全融入到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无事不茶”,无论是饮食起居、婚丧嫁娶,还是岁时节令,都要用茶来表达心意。可以说,在景迈山,各族人民的语言、风俗、节庆、祭祀等民族文化传统都是围绕着茶展开的,在这里,人塑造了茶,茶塑造了人,二者已经融为一体,茶就是人们的一切,茶就是这里的灵魂!在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个地方,如景迈山这般保存着如此古老、鲜活、接地气的茶历史人文积淀!

景迈古茶山能够成为中国首次提出申遗的古茶山,还因为景迈山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古茶山审美特质。

景迈山山川秀美,生态优越,是极具审美价值的一座古茶山。在云南的古茶山之中,景迈山的美景是很出名的,堪称最美的一座古茶山。在秀美的群山之中,森林密布,流水潺潺,茶林弥漫,村寨星罗棋布。在景迈山,森林、云海、茶林、村寨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人们就生活在茶林里,空气中飘散着无边弥漫的茶香、花香以及万种草木的芳香。这种情景,正如著名歌唱家孙楠歌中所唱的:“想那个地方,青翠的山岗,山花在开放,清泉在流淌;想那个地方,炊烟绕夕阳,茶的摇篮,云的故乡……”如果说天底下有一座茶山美得像天堂,这座人间的天堂便是景迈山。

景迈千年万亩古茶林集生物、文化、生态、人文旅游和艺术宝库于一身,具有重大的科学、景观、文化和生产应用价值,是重要的自然和人文遗产,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正因为景迈山具有中国古茶山中最具标志性的自然、历史、人文、审美资质,景迈山才成为中国首次提出申报世界遗产的一座古茶山。如今,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是澜沧江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茶林景观最典型、文化内涵最丰富、人地关系最和谐的古茶林走

在成为世界遗产的道路上。自2010 年启动申遗工作以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获得了诸多殊荣:2012 年 9 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 保护试点;2012 年 11 月成功入选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 年 5 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普洱市被国际茶叶委员会认定为世界茶源;2015 年 3 月向国家文物局递交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力争 2017 年能顺利进入到世界文化遗产这个大家庭中。

而在景迈古茶山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前,景迈山早已成为无数茶人们心中无比向往的一座茶的圣山。在茶人心中,景迈古茶山以诗意美好著称,它是人们心中茶山里的仙境,每年到此朝拜的人们络绎不绝。为了迎接这些前来朝圣的人们,景迈山中的各种高级生态景观酒店(如柏联普洱茶庄园酒店)、民族风格客栈正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正在成为千年景迈山靓丽的一道风景。近年来,普洱茶山旅游作为云南旅游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正在崛起,而在云南几十座著名古茶山中,景迈古茶山的旅游是走在前列,最具标志性意义的。

此外,当然还应该说一下景迈茶。和著名的易武、老班章、冰岛、昔归古树茶等普洱茶中的顶级名山茶、贵族茶、天价茶相比,景迈古树茶的名声或许有所逊色,但景迈山古树茶的优异品质也是出了名的。这是因为景迈茶有一种著名的“蜜香”,号称“景迈香”。景迈古树茶的品质和它的名声一样,它的香是唯美的,诗意的,有着美丽少女的清香气质,得到不少爱茶之人的盛赞!景迈如蜜,景迈如春,景迈如诗,作为古茶山,景迈的美,是最初的,也是最终极的。

篇5

(一)《茶经》对茶文化的精神文明影响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自陆羽《茶经》问世始,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雅事。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无不与茶有关,茶已深入社会各阶层,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茶通六艺,茶是中国茶文化的载体。历代诗人常引茶入诗,留下了众多韵味无穷的咏茶名句。陆羽深受儒、佛、道影响,融诸家思想于茶理中,最早确立茶德标准:“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这些有关茶德的论述体现了中国人温厚平和的处世风格。“和”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理。儒家推崇中庸之道,提倡“亲和自然”、“以和为贵”。茶可以驱睡少眠、清心净性、消食去腻、参禅悟道,于是僧人将茶视为佛祖恩赐,“茶禅一味”。茶出自山川,长于山野,采天地灵气,吸日月精华,自然天成,体现“自然和谐”之美,符合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茶和天下”,儒、佛、道共同推进中国茶文化的发展。陆羽《茶经》也影响到世界其他各国的茶文化。自唐代开始,茶叶及茶文化主要通过古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传向世界各地。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东南亚的茶俗、欧美的茶文化等无不打下《茶经》的烙印。而茶叶能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离不开陆羽的肇始之功,这正是中国茶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茶经》脍炙千古的内在原因。

(二)《茶经》对茶文化的物质文明影响

茶文化的物质文明,即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它不仅包括茶叶的育种、栽培、加工、包装、运输以及保鲜等创造性劳动与研究,也包括人们品茶、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客观存在的物品和建筑物。《茶经》是全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它仅以三卷十章共7000多字的篇幅,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茶叶产地、制茶工具、采制评鉴、制茶过程、煮茶方法、饮茶器具、品茶方法、茶史茶事、茶事简化等。人们普遍认为陆羽的最大贡献在于指导茶叶生产、促进茶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推广饮茶风气等方面。

1.茶叶生产。在《茶经•一之源》中,陆羽对茶的起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树栽培环境:“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栽培方法:“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采摘要求:“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评鉴方法:“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等均做了生动详实描述。受陆羽对茶叶栽培的影响,历经千余年,到2010年,中国茶叶种植面积195万公顷,占全球茶树种植面积的50%以上;茶叶产量140万吨,占全球茶叶产量的30%以上,总产值500亿元;茶叶出口量为30.5吨,国内销售量为105万吨。总体看我国茶园面积世界第一,茶叶产量世界第二,茶叶出口量世界第三,位于世界四大产茶国之首。茶产业也催生数以万计的茶农、茶人和茶商大军,有效解决国家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

2.茶叶制造。在《茶经•二之具》、《茶经•三之造》中,陆羽详细介绍了茶叶采摘、制造、贮藏、蒸青茶饼所需的10多种工具、7道工序的生产流程及成品茶的鉴别方法,其要求极为严格。如“茶人负以采茶”,“凌露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等。随着历史的进步,制茶工艺的不断改造,茶叶发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明泡茶、清沏茶等到今天我国的6大类茶叶,形成了以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苏州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恩施玉露、白毫银针、普洱茶为代表的全国十大名茶,数百个茶叶品种。

3.茶具制造。在《茶经•四之器》中,陆羽首创“二十四器”专门用于饮茶,推动了唐代饮茶之风的兴盛,标志着茶文化的成熟与独立。其中“二十四器”的尺寸、材质、功能以及装饰图案,包括生火煮茶、烤碾取茶、盛取水、饮用清洁和陈设等方面描述得无一不备。在茶事器具的设计制作上,虽然讲求优质美观,但极力避免奢侈,注重俭朴实用,体现陆羽追求自然和谐的养生理念。1987年5月陕西省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僖宗李儇27件御用珍品,是迄今发现最精美的古代茶具,它代表了唐代茶文化达到了极高水准,印证了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摇篮和发祥地。时至今日,陆羽发明的“二十四器”,促进了我国茶具制造业的大发展,琳琅满目的各色茶具满足人们的饮茶需求。

4.茶叶流通。在茶业商品流通方面,自唐代开始,中国制造的茶饼和茶砖通过“古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运送到边疆少数民族,成为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茶马互换”在很长时期成为各朝代政府的财政支柱;通过中国西南部的“茶马古道”,中国制造的茶饼和茶砖经过云南,到达南亚各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制造的茶饼和茶砖运到欧洲各地。茶叶的商品流通,使中国和世界各国互通有无,繁荣经济,也丰富和发展了世界茶文化。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陆羽》记载:陆羽《茶经》问世后,不仅茶业大兴,而且饮茶也广泛普及于百姓生活,成为“比屋之饮”。许多茶商根据各自对陆羽的揣度,绘其像、塑其形供奉于店内,祀为“茶神”,尊为“茶圣”。凡是买“十茶器”者,就能得到陆羽塑像一尊,以此可使生意兴隆。正如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如耿譛《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所言:“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来赞誉陆羽。

二、《茶经》推动茶医药发展

汉代《神农本草经》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陆羽《茶经》云:“若热渴、疑闷、脑痛、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醒醐、甘露抗衡也”。茶之入药,《茶经•七之事》中有多处记录,历代经典医书、茶诗茶赋中也多有记载。纵观历史进程,人们首先发现茶用于医药,然后逐渐演化成饮料,现在人们关注焦点又重新回到茶的医药保健方面。

(一)中医对茶医药的研究

中医对茶医药的研究是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注重整体观,采用综合归纳的方法进行的。按照中医理论,茶作为药物具有“四气”、“五味”、“毒性”、“归经”、“升降沉浮”等特性。从四气分析:茶微寒,偏平凉,具有清热、解毒、泻火、消暑之功效;从五味看,茶以苦味为主,兼有回甘,甘补苦泻,因此茶有消食去腻、利水通便、生津止渴、益寿延年功效;就毒性而言,茶完全无毒,且无副作用,符合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茶有“味苦、甘、微寒、无毒”的评价;就升降沉浮看:茶的祛风解表、清头目功效属于升浮,而下气、利水、通便功效属于沉降;从归经方面,茶多能兼备,对人体所有脏腑经络均有效,应归五经。明代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记载“茶入心、肝、脾、肺、肾五经”,与之印证。就茶一味而归经遍及五脏,可见茶的治疗范围十分广泛,安全无毒。茶作为饮品,常年饮用,能起到保健养生的功效;茶作为药物,传统中医将其功效归纳为20大类:少睡、消食、祛风解表、安神、醒酒、坚齿、明目、去肥腻、清头目、下气、止渴生津、利水、清热、通便、消暑、治痢、延年益寿、解毒、去痰、其他。暗合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的结论。

(二)西医对茶医药的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借助精密分析仪器,运用生物化学、现代医学等理论对茶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对茶医药功能采用动物模型试验、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分析表明:茶叶中含有50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具有较高营养和药用价值的成分是:蛋白质、糖类、脂类、维生素、矿物质、茶氨酸、茶多酚、生物碱(咖啡碱、可可碱和茶碱)、茶多糖及茶色素等。茶叶中的特征成分是茶多酚(涩味)、咖啡碱(苦味)、茶氨酸(鲜爽味)。茶叶中的许多有效成分具有协同作用,使茶更具神奇药效。现代西医与传统中医共同证实茶能防治的疾病有十几种,除此以外,现代西医研究还发现茶有抗辐射、抗癌抗突变、抗氧化、防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降血糖、排重金属、代谢调节和生理调节、防治慢性肾炎和肝炎等作用。

三、《茶经》与现代茶业

(一)综合利用茶叶资源

《茶经》对茶叶质量的要求严格,按其规定一般仅采收春茶,少数地方采收夏秋茶,大量的夏秋茶、修剪后的枝叶以及粗老茶叶废弃不用,导致茶叶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如果充分利用这些茶叶资源进行深加工,提取茶多酚、茶多糖等成分,开发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和保健品,将是人类健康的福音。但我国茶资源深加工才刚刚起步,茶叶深加工的相关技术还不够成熟,夏秋茶开发利用和茶食品系列研发有待进一步加强。粗老茶作为兽药、饲料添加物或植物农药的研发也有了新进展。茶叶生产中,尤其在生产制茶饮料、提取功能成分中会产生大量茶渣。由于古人的科学技术水平限制,《茶经》中对茶渣的再利用未有涉及。但由于茶渣中仍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药效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粗纤维、粗蛋白等,所以茶渣再利用研究也逐渐得到重视。目前,茶渣多被用作牛、猪、鸡、鱼等动物饲料,或被制作成茶渣复合肥料,或被作为栽培灵芝、猴头、蘑菇等食用菌材料。但总体来说,茶渣再利用的研究在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规模不大,研究不深。如何加大研发力度,做到废物再利用,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发展多样化茶保健产品

虽然在《茶经》指导下,各地方根据当地的茶叶资源发展出众多的茶叶产品,但主要以单一品种茶为主。如何挖掘中医食疗宝库,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中医学相结合,将茶叶与中药材配伍,开发多样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茶保健品将是现阶段茶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点。市场上的茶可乐、八宝茶、茶汽水、茶酒、茶果冻、茶豆腐、奶茶、柠檬茶、茶蜜饮、姜茶饮、茶食品等相关茶产品正是《茶经》、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结晶。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对保健品需求量增长的影响下,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很长时间内都将会是研究热点。

(三)提高茶叶产品质量

篇6

“我终于喝到了具有‘中国春天的气息’美誉的福州茉莉花茶,它的馥郁芳醇,让我沉醉其中。”2013年9月25日下午,在结束实地考察后,匈牙利驻华使馆一等农业环境事务秘书AgnesKarteszi感慨道。

当天,在农业部国际合作司的组织下,法国、西班牙、匈牙利等十国外交官来榕考察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短短一天内,考察团成员辗转数百公里,翻越鼓山涌泉寺半岩茶茶园,探访帝封江闽榕茉莉文化产业园,参观春伦集团茉莉花茶文化长廊,并为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保护碑揭碑。

外交官称赞福州茶文化

群山环抱,云雾缭绕。25日上午9时40分,经过近1小时的翻山越岭,十国外交官团第一站来到有“千年古茶园”之称的鼓山涌泉寺半岩茶茶园。

面对恍如仙境的千年古茶园,十国外交官团的成员们忍不住按下手中的快门,用镜头记录下这美丽的画面。听说“这座茶园已有1100年的历史”以及“鼓山柏岩茶在唐朝时作为皇家贡茶”,外交官们连声称赞福州茶文化源远流长,渴望见识具有“中国春天的气息”的茉莉花茶。

热情的东道主早有准备。在幽雅的鼓山喝水岩龙头泉边,福州市农业局与海峡茶叶交流协会的专家们亲自泡制福州茉莉花茶,并端盘送茶,请十国外交官团成员品尝。“在众多茶香中,有一抹茉莉花茶香,它散发着‘中国春天的气息’——这就是扬名世界的福州茉莉花茶。”农业局专家介绍道。“太美了!我喝到了神奇的茶香,领略到了福州茶的文化魅力。”韩国驻华使馆农业参赞赵逸镐一边品尝,一边啧啧称赞。

在参观活动中,中外嘉宾品鉴了世界各地的茉莉花茶,并在有机茶园共同植下了象征友谊的有机茶树。福州浓郁的茉莉花茶文化也让与会嘉宾印象深刻。“我非常喜欢茉莉花茶,我第一次喝茉莉花茶,我就深深爱上了它。我现在每天都喝茉莉花茶。”一位外国友人端着茶杯,意犹未尽地告诉记者。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福州茉莉花茶是用茶坯充分吸收茉莉之精华而成,茶味与花香融和无间,除了具备绿茶的某些性能外,还具有很多独特的保健功能。福州茉莉花茶师傅介绍道:“制作茉莉花茶的工艺,福州有独特之处。一个是地理位置,因为纬度在二十三度左右,很适合茉莉花生长。还有一个是福建的茶叶,是在高山云雾上生长出来的,茶胚质量很好。茉莉花茶有医学的疗效作用,因为花里面有香气,大家现在也都知道,香气可以治疗很多疾病,特别是对妇女的美颜有促进作用。香气还可以促进人的身体各器官。”

花为媒沟通东西方文化

“这么香的茉莉花茶,是怎么种植出来的?”品尝了茉莉花茶之后,外交官们顾不得中午休息,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位于仓山区的帝封江闽榕茉莉文化产业园考察。

满目的葱绿,扑鼻的茉莉花香。一阵风拂过,茉莉花摇曳生姿,惹人怜爱。

“茉莉花原产地是中国吗?”“闻名世界的茉莉花茶是怎么产生的?”……刚迈入帝封江闽榕茉莉文化产业园基地,外交官们就迫不及待地问起来。

“一曲《茉莉花》传唱世界,让大家都认为茉莉是东方的美丽之花,其实它原产于欧亚交界地区,在2000年前传到印度,而后随佛教传到中国。”一旁的闽榕茶业副总经理严锦华向大家介绍,茉莉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它在福州这个东西方交流的窗口,与代表中国文化的茶叶结合成著名的茉莉花茶。

据介绍,福州是全国唯一以茉莉花为市花的城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福州独特的山水灵气孕育出清雅飘逸的福州茉莉花茶,成为世界茉莉花茶的发源地。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来自印度钦奈的50株茉莉花远渡重洋落户福州永泰的梧桐镇,这是时隔2000年印度茉莉花再度引入福州。

小小茉莉花串起的世界友谊

篇7

2009年11月18日――20日,三日时光,一城民众,为一片树叶狂欢。第九届中国普洱茶节在“中国茶城”普洱市盛装开幕。从1993年到2009年,9届茶节如同一幅历史的画卷,描绘着那片专属于云南的树叶从农业普洱走过文化普洱来到科学普洱的时代。本届茶节以“科学普洱、健康人生”为主题,集中展现了科学普洱的成果,也将普洱茶的文明与文化浸润着每一个参与者。

茶马古道上的文化传承

11月18日清晨,思茅坡脚的茶马古道入口,普洱市来自各行各业的上千名群众汇集于此,参加千人走茶马古道体验活动。长长的队伍蜿蜒在山间密林中,参与者中年纪最小的只有4岁,最大的有78岁。在这片绿叶的节日里人们用行走的方式亲近土地、感谢自然。

从思茅坡脚到腊梅坡。近12公里的石板山路,是当年普洱马帮北上昆明的必经之道。我们坚持步步随行,汗水让背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叉湿,在这段可以触碰的历史上,人们只是一段小小的体验,却将茶马古道那颗文化的种子种植在了心间,千百年前那些平凡的先祖们在这里用汗水与艰辛成就了营洱茶不凡的文明。古道上清晰可鉴的马蹄印依旧可以让那一千多年前的马蹄声碎荡激心灵,走在先祖留下的足迹上,一种传承的力量在每一个人的意识里流淌。璀璨夜空里的盛世华章

18目晚上8点,万人空替,普洱市的体育中心里洋溢着激情,本届茶节的开幕式暨“天下普洱2009”大型文艺晚会在此上演,三万多名观众手中挥舞的荧光棒宛若璀璨星河,这片绿叶的狂欢之夜由普洱市长沈培平主持,在市委书记高旭升宣读完开幕词之后正式开始。当来自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朱军和朱迅走上舞台的时候,迎来了一阵欢呼。晚会分为四个篇章,分别用“一片叶、一匹马、一杯茶、一颗心”四个符号象征普洱茶的四个发展阶段。交织在宏大瑰丽的民族艺术与动感奔放的现代艺术之下,展现出了农业普洱、文化普洱、科学普洱、人文普洱四个时代的华美篇章。

晚会汇集了国内众多明星与云南及普洱本土艺术家的参与,花儿乐队的时尚动感、汪峰的高亢旋律、韩红的灵魂之音、普洱籍歌手杨倩琳的乡恋民歌……一曲曲都回旋在普洱市的上空。以文化名人余秋雨关于“101只小白鼠”的戏称为灵感创作的音乐喜剧让观众捧腹不已,将晚会推向了高潮,普洱市形象代言人童蕾在晚会上向景迈希望小学捐款30万元的善举又在欢乐之后带给大家深深的感动。晚会结束后持续了半个多小时的焰火晚会将夜幕下的普洱市装点得绚烂无比、宛如白昼。如此的盛世华章,只为感恩一片绿叶,那些光芒照耀在那片绿叶上折射出的将是无尽的希望。

科学普洱的稳健步伐

茶节期间的普洱市“满城尽带帝泊洱”,这款由普洱市与天士力集团携手打造的全新健康饮品帝泊洱即饮普洱因子成为此次茶节的焦点与亮点,帝泊洱的问世标志着科学普洱事业正在以稳健的步伐再次点燃普洱茶时代之光。

19日早上8点30分,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奠基仪式在思茅区倚象镇大寨村举行。天士力帝泊洱将斥资30亿元在云南省普洱市,分三期建设占地面积1600余亩的生物茶工业园,其中一期工程800亩,预计投资10亿元。帝泊洱致力于打造从种植、采摘、发酵、萃取、加工、到运输、仓储、销售等符合系列标准的一体化现代普洱茶产业链,这个生物茶航母级生产基地的兴建,将会推动普洱茶产业的全面升级。

紧接着10点在普洱市茶源广场举行了第九届中国普洱茶节交易会开幕式暨帝泊洱系列产品国内会。在云南省商务厅副厅长朱晓阳宣布开幕词之后,由2009年国际旅游小姐中国区10佳旅游小姐进行帝泊洱系列产品展示。10位盛装佳丽倾情演绎帝泊洱系列产品,在缠绵的细雨中,帝泊洱的时尚、便捷、高贵的风范与佳丽的曼妙身姿相得益彰。

下午2点半,在圣安迪大酒店,科学普洱的另一项成果――数字化茶山科技示范工程正式启动。茶山数字视频系统依托中国电信较为完善的3G无线网络,为准确、直观、快捷地反映和记录茶山适时动态情况,掌握茶山的土壤、气候等情况积累了科学的数据,使茶山、茶农、茶企的管理更加规范化。那片根植土地的绿叶正在被人类用智慧领进现代信息化农业的殿堂,我们在获取自然资源恩赐的同时需要用更多的智慧来回馈自然。

景迈心灵之旅的欢歌

19日下午,我们跟随第三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国内著名茶人、海内外茶商及各界宾客前往本次活动分会场――澜沧县。

谈起澜沧县,必然会提到位十澜沧县惠民乡的景迈山芒景千年万亩卉茶园,这片饱经沧桑的宝地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总面积达2.8万亩的古茶园最高海拔1662米,最低海拔1100米,年平均气温18℃,被国内外专家学者亲切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此次澜沧之行的第二站就落脚在迄今已有1829年历史的惠民乡景迈山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

“日本人喜爱喝普洱茶,研究普洱茶,种植普洱茶,可世界上最好的普洱茶仍然还是出自景迈山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所以我们要保护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越条件,用科技化手段,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向世界弘扬普洱茶文化”营冬生的讲话引起了所有茶人的共鸣和我深深的思考,科学普洱势在必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茶山无仙,但因“茶禀天地至清之气”,故而别具灵性。原本空旷的芒景古树展示中心,早已挤满了前来祭祀茶祖的少数民族。人们把堆满贡品的茶魂台团团围住,点燃蜂蜡,双手合十,在诵经声中,三呼茶魂,声震上野,对赋予他们生存和希望的古老茶山顶礼膜拜。

沿着下山的路,再次回到景迈山大平掌时,已是人山人海,第三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颁奖仪式及第九届中国普洱茶节闭幕式在此举行。露天搭建的舞台上已经挤满了各个村落前来参与演出的少数民族,布朗族、拉祜族、哈尼族、佤族、傣族等,他们都盛装打扮,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厚、真诚的民族风情原生态歌舞欢送远道而来的客人。中共普洱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沈陪平宣布第九届中国普洱茶节圆满闭幕,领导和各族群众欢聚一堂,宁静的古茶山顿时成欢乐的海洋。

回到柏联普洱茶庄园,一种很平静的感情占据着心灵,短短的经历就像一场潜移默化的洗礼,淘去了心中的浮躁与疑惑,景迈山之行在布朗族姑娘悠扬高亢的歌声中结束,此次茶节也就此落下了帷幕。

那片绿叶仿佛依旧。可是那些欢欣、那些艰辛、那些感恩、那些崇敬、那些探索,已经悄悄地被每一片绿叶吸收,尔后化作一杯清茶,融入了我们的血液、我们的生命。

植物节日大检阅 李 楠

植物是世界的宝贵资源,世界上有许多植物的节日。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保护文化资源的旋风已席卷全球,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已成为人类共同研究与探讨的重要话题,纵观世界各国资源文化的合理利用其实比比皆是。其中,植物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当今世界资源文化经营的一道亮丽风景。令曰,世界各地为植物举行的节日不仅是对一种古老植物、地域文化的继承,也往往带着资源文化经营的浓厚气息。在为植物资源文化经营而举行的植物节日中,不乏成功的经典案例。如闻名于世的“奔牛节”捆绑举行的“西红柿节”,似乎已成为西班牙的代名词,西班牙也因为每年盛大节日的举行,而吸引了不少的游客,在带动地方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延续了传统文化。而日本的“樱花节”也成了日本的一张名片,极大地推动了日本旅游业的发展。

云南是一个资源异常丰富的省份,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民族文化聚宝盆”等诸多美誉。植物是云南宝贵的资源文化之一,宝贵而丰富的植物文化资源,是云南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沉淀和结晶,是巨大的文化精神财富和常美需求的载体,也是产生巨大物质财富的源泉。合理、有效的利用植物资源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也是展示云南形象魅力的靓丽名片。如今,云南各地的植物节日正方兴未艾,过得越来越热烈。这些节日的举行,也正在越来越多地注入了资源文化经营的意识考量和创新。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云南不仅是一个植物的知名王国,也会成为一个植物资源文化经营的著名王国。

祭谷神节―怒族

云南省碧江县的怒族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都要过祭谷神节,预祝来年丰收。在怒语里叫作“汝为”或“让作为”,意即“买粮食的魂”。这个节日只能由成年男子参加,未成年男孩和妇女都不能参与。这一天清晨,主祭司先将村民们召集起来,再用砍来的金竹、芦苇、青桐栎各一枝插在地上。然后在竹筒里搅拌葬米酒,同时念祭词,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桃花节一白族

云南省剑川、洱源的白族地区,过去有祈求丰收的桃花节。每年播种谷种时。在谷种上插桃花数枝,在秧田入口处插一排桃花、柳枝。白族支系勒墨人的桃花节在农历三月的属猪日举行。他们以氏族为单位,携带供品和数枝桃花,到田边地头祭奠白王鬼、五谷鬼、地鬼、山鬼,以求农业丰收。

葫芦节―拉祜族

每年农历的十月初十,是拉祜族人民的“葫芦节”,拉祜语称为“阿朋阿龙尼”。传说,拉祜族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拉祜族人都称自己为“葫芦里诞生的民族”。每年这天,这个葫芦里诞生的民族,穿着灿烂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带着自酿的美酒与糯米做的粑粑,杀猪宰鸡,集中在每个村子的广场上,开始一年一度的庆祝活动。后生、老人们吹着芦笙,姑娘们跳着欢快的集体舞,舞蹈尽情的表现着在四季之中,人们从最开始的犁地、撒种开始,一直跳到最后丰收的喜悦,感谢上天赐予的阳光和雨水,感谢风调雨顺,无病无灾的美好年景。茶叶节―一普洱、布朗族、德昂族……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如今,我国的茶文化已经散布到世界各地。历时九届的“中国普洱茶节”已经成为推动普洱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器,同时。也是推动国内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的新平台。云南的布朗族、德昂族每年都会以少数民族特有的方式来祭祀茶魂。今年4月首届中华茶祖节暨祭炎帝神农茶祖大典就在湖南株洲隆重举行,这是中华茶人、世界茶人对茶祖神农的首度祭祀大典。

核桃节―大理漾濞县

中国・大理漾濞核桃节于每年g月在大理漾濞县光明村举行,这一核桃盛会将持续一个月。光明村地处苍山腹地,处于大理漾濞县万亩核桃园的核心位置。漾濞县漫山遍野的核桃林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大理核桃节这一旅游节庆活动也成为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往漾濞的一大招牌。苹果节一昆明、昭通、宝鸡、天水、昌平、大连……

昆明苹果节于每年9月下旬在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举行。昆明苹果节是一个以农业文化为背景,以苹果为切入点举办的综合性节日。在国内每年也都会举行不同主题的苹果节:中国陕西宝鸡苹果节、苹果艺术节、中国天水苹果节、昌平苹果节、大连国际苹果节等。

兰花节――大理、泰山、随州、温江、萧山、香格里拉、英国……

兰花是世界名花,自古以来人们把兰花视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屈的象征。兰花是作为一种有生命的艺术品而显示奠价值。每年世界各地都会举行不同的兰花展会,例如:中国鹤庆兰花文化旅游节、中国泰山国际兰花节、中国随州(万和)兰花节、中韩兰花联合展销会暨温江区兰花节名品展、中国萧山兰花节、香格里拉维西兰花节、英国兰花节等。葡萄节一青岛、红岩、红枫湖、吐鲁番、敦煌、临山……

葡萄代表着丰收、富裕、高贵,成串的葡萄,寓意着多多益善、果实累累。且葡萄多籽,更有子孙万代,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每年在我国就有数十个城市举办葡萄节。青岛大泽山葡萄节、红岩葡萄节、红枫湖葡萄节、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敦煌葡萄节、临山葡萄节等。西红柿节一西班牙

西班牙西红柿节始于1945年,每年8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举行,和奔牛节一样,西红柿节也是西班牙闻名世界的传统节日,整个节日通常持续一个星期。每年的这个时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就聚集在布尼奥尔镇上,和当地居民一道庆祝这个别具特色的节日。在这里,西红柿给人们带来的不只是丰收的喜悦,还有狂欢的快乐。你放心,这可不是暴殄天物,因为这些西红柿其实都是不合格产品,根本没法下口。

铃兰节―法国

五月一日国际劳动节,在法国还是一个传统节日“铃兰节”。这一天法国人会互赠铃兰,他们深信,铃兰会让爱神眷顾、会让人走运!五月一日这一天,很多人沿大街小巷兜售铃兰,按照各地规定,兜售铃兰时要远离花店,而且手中的铃兰必须当天卖完,第二天再兜售则属违法。法国总统五月一日在爱丽舍宫主持一年一度的铃兰节仪式,接受铃兰花。并发表讲话。各地方政府也在五月一日前后举行铃兰集市、铃兰舞会、铃兰长跑等活动,为节日助兴。

葱头节―瑞士

瑞士首都伯尔尼的葱头节定于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一举行,距今至少有300多年了,此节日的起源一种说法是:1405年,伯尔尼市内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火灾。火灾之后,伯尔尼附近的弗里堡派来数百名年轻力壮的农民帮助重建家园。作为报答,伯尔尼市政当局允许弗里堡的农民每年享受一次在伯尔尼不纳税销售葱头的机会。节日的前一天,附近几个州的农民就把编好、洗净的各种葱头装在车上,第二天早晨便驱车赶往伯尔尼市。人们挥洒着彩纸,装扮成小丑的模样,一些小的团体在酒店里演出过去的故事,同时有一些讽刺内容的字幅及字条也会出现在街道上。

枫糖节―加拿大

枫糖节是加拿大传统的民间节日,加拿大是“枫叶之国”,枫树品种中,最著名的叫“糖枫”,它的树叶含糖量达3.5%,可熬制香甜的“枫糖浆”。制作“太妃糖”。加拿大政府规定每年3月采集枫糖汁、熬制枫糖浆的时候。为全国性传统民间节日一枫糖节。枫糖节期间,有的农场保留了早年印笫安人采集树液及制作枫糖的器具,用古老的制作方法,为游客表演制糖的工艺过程。“枫糖节”持续到6月底才告结束。

樱花节―日本

每年的3月15日到4月15日是日本的樱花节,樱花节的由来,源自于1912年,当时的东京市长赠送给华盛顿3千株樱花树作为和平的象征,美国政府以花开满丛的山茱萸回赠日本。华盛顿一些民间团体发起举行第一届樱花节活动,之后就延续下来,成了一年一度的盛会,享誉全美及世界。樱花是否开花顺利在古代日本人看来,意味着这一年是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每当花开时节,人们就聚集在樱花树下,放歌畅饮,用整个的身心去赞美春天,祈祷神灵的保佑。

篇8

茶叶是古“丝绸之路”上与丝绸、瓷器并重的重要商品,万里“丝绸之路”同样是一条“茶叶之路”。

继2013年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高度评价17世纪的“万里茶道”是连通中俄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的“世纪动脉”之后,2014年在访问蒙古国期间又提及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复兴“万里茶道”有机结合。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便不难发现在这条“世纪动脉”源头上有一个名字赫然在目――羊楼洞!

羊楼洞,素有“青砖茶乡”之称,也是驰名中外的“洞茶”故乡,位于湖北赤壁西南边陲境内。100多年以前,湖北省的版图上最为知名的两个地方,其一为汉口,其二就是以制茶、种茶闻名于世的羊楼洞。《鸦片战争前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大事记》显示,羊楼洞是兴盛达两个世纪的欧亚万里茶叶之路的源头之一。鼎盛时期每年2700万公斤茶叶从这里出发,穿越蒙古高原,横贯西伯利亚,直抵欧洲。

这座千年古镇,因茶而盛,因茶而闻名。如今,老街上被磨去了所有棱角的石板路和被独轮车碾出的深槽,还在无言地诉说着它昔日的光荣。“一带一路”战略的春风,开始唤醒羊楼洞这个古老茶乡复兴万里商道的梦想。

茶自中国走向世界

茶叶自古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的重要商品,茶文化也一直是中华文明传播于全世界的重要象征。在随着古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茶叶与全球许多国家的本土文化结合衍生出新的茶文化形态,如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等,改变了许多国家国民的生活方式。

中国,茶的故乡,这里孕育有世界最早的茶树。199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汉景帝阳陵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与粮食遗迹混杂在一起的不明植物遗存。18年后,2016年1月,这些遗存被研究人员确认为可追溯至2150年前的茶叶,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茶叶”。据史料考证,中国最早种茶、用茶、开启贡茶历史的是西周初期的陕南巴人。

鄂南赤壁,古称蒲圻,是万里茶道的主要源头之一和重要节点城市。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蒲圻人就有了饮茶的历史。最迟在唐代,当地就开始将野生茶人工栽培成为茶叶,羊楼洞松峰山便是“松峰绿茶”最早的产地。在唐代鄂南还出现了“惟以植茶为业”的专业茶农。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始驱马市茶”,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直至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明清之时凭茶一跃为国际名镇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不但确认了两国东段的边界及其走向,也正式开启了两国间的商贸往来。公元1716年,俄国来华商队开始成交茶叶,此后,茶叶逐步成为俄国商队采购的重要商品。欧亚万里茶道是1727年(清雍正五年)中俄订立《恰克图条约》后,由此确立的一条堪与丝绸之路媲美、辉煌了200多年的欧亚万里茶叶贸易之路。这是一条多起点、多终点,在不同时期先后兴起,呈网状分布的商贸与人文交流通道。它主要有福建的崇安(属武夷山市)、湖北的羊楼洞和湖南的安化三个起点。这三个起点代表三个著名茶区,各自在中俄茶叶贸易中发挥着作用。1853年(咸丰三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武夷山输俄茶路被迫中断,晋商各家进一步开辟两湖茶山,羊楼洞成为最重要、最兴盛的茶路源头。晋商在鄂南,尤其是在羊楼洞投资置办茶庄,其中以祁县的渠家投资的规模最大,形成具有特色的资金、人力(采茶,加工制作茶叶,运输,服务)的产业链。在羊楼洞压制完成的青砖茶,由鸡公车推到赵李桥,再送上潘河的茶船到新店,顺长江至汉口,逆汉水至天门岳口,再至襄阳樊城、河南唐河,在中原重镇社旗赊店上岸,改畜驮车经洛阳拉至黄河,一路走东口(今河北张家口),一路走西口(今内蒙古包头杀虎口)。东路往北入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再往北到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最后到达俄罗斯恰克图,由此转口销往俄罗斯及欧洲;西路经迪化、伊犁、阿拉木图进入中亚和欧洲各国。

羊楼洞成了湘鄂赣交界十余州县著名的茶叶集散地和加工中心,这里制茶工业呈现出茶农家庭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和近代机器工业三种生产形态相互依赖、同时并存的格局。到了19世纪中后期,晋商、徽商及外国商人直接参与茶叶贸易,汉口因茶而兴。当年,赤壁的羊楼洞声名远播,俄、英、德、日等国商人竞相前来办厂制茶,国内晋、津、沪茶商亦蜂拥而至,这个弹丸小镇成为闻名欧亚的茶市,所出产的茶叶史称“洞茶”。

羊楼洞集镇随之而兴,人口近4万,极盛时茶庄200余家,商人们还争先恐后来到此地办工厂、制利市、设银行、开酒店、兴洋行,使得这小小古镇一时人流如潮,日日生意兴隆,夜夜灯火辉煌,其繁华已超过蒲圻县城,有“小汉口”之称。在湖北有这样一种说法:“先有小汉口,才有大汉口。”

到19世纪末,俄国茶商基本控制了汉口茶市。由于俄国商人获得在天津港上岸可以减免复进口税的特权,俄商放弃了晋商传统的从汉水逆流而上,向北方草原蒙古高原直至恰克图的运输路线,改为从长江的黄金水道到上海再海运至天津上岸,再从张家口沿着张库大道运往恰克图。1905年俄罗斯耗费全国财力修建的西伯利亚铁路通车,俄商废弃恰克图的陆路边境贸易,直接海运至海参崴,再沿西伯利亚铁路运往俄国全境和欧洲。

马克思在《俄国的对华贸易》一文中记述:“1853年,因为中国内部不安定,以及产茶省区的通路被明火执仗的起义者队伍占领,所以运到恰克图的茶叶数量,减少到5万箱。但是在随后两年内,这种贸易又恢复了。”这是马克思对中俄茶叶之路变迁的相关论述。他谈论的不仅是一条茶道的传奇,还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国际贸易史。

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将中国的茶叶定位为奢侈消费品并限制其进口,再加上这时印度廉价的碎红茶进入俄国市场,使得俄国茶商的买卖被迫停止,俄商退出汉口。于是,中俄茶叶之路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羊楼洞明清石板街犹在,街面全以青石板铺设,旧时鸡公车辗出一寸多深的车辙仍清晰可见,当年的繁华自这里可以读出。

“川”行天下始于羊楼洞

古道绵绵关赤壁,香茗郁郁数青砖。为方便运输,羊楼洞一带的茶商将以前用米浆粘合茶叶成饼状的办法,变为蒸汽加热后用脚踩制成圆柱形的帽盒茶。在漫长的运输过程中,茶叶自然发酵,人们发现发酵后的茶口感更好,储存时间更长,便开始在工艺上改进,外形也变圆为方,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砖茶。

赤壁“川”字牌砖茶是首批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当地文史研究者冯晓光说,羊楼洞最早与“川”字有关的商号,是清代山西旅蒙最大商号“大盛魁”开办的“大玉川”茶庄(后改名“三玉川”)。

传统技艺需要继承,更需要弘扬。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如何把古老的砖茶制作技艺和现代化生产的需求结合起来,让其在实际生产中保持活力,这是很多制茶专家思索的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赤壁就在保留砖茶制作技艺精髓的基础上,尝试在某些环节进行改良,减轻工人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品质。如今,羊楼洞砖茶制作工艺已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

解放初期,主政湖北省的李先念曾将羊楼洞茶叶带进北京送给了主席。边喝边说:“好茶!是哪里产的?”李先念回答说:“是蒲圻产的。”后来,赴莫斯科访问并祝贺斯大林七十大寿时,将蒲圻的茶叶送给了斯大林,斯大林喝了大加赞赏:“中国的茶不错!”斯大林没有想到,他所喝的蒲圻茶,其实就是苏联茶的祖宗。据《中国茶文化与茶艺课程》介绍:欧洲只有前苏联种茶,该国最早于1833年从中国湖北羊楼洞运去茶籽茶苗在黑海东部的格鲁吉亚种植,清政府和汉家刘氏茶坊曾派刘峻周赴俄罗斯和格鲁吉亚指导种茶,并取得成功。20世纪以后,格鲁吉亚已成为茶叶生产的主要区域。2014年6月23日,在俄罗斯萨马拉,羊楼洞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一款以《和》为题材的青砖茶,作为中国的外交国礼,由中方代表国务委员杨洁篪赠与俄罗斯总统全权代表巴比奇,续写了羊楼洞茶的国礼传奇。

赤壁,中国砖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赤壁市博物馆里,一辆200多年前运茶的鸡公车孤独地摆放在一楼展厅的醒目位置。车轮下的青石板上,一条10厘米深、5厘米宽的车轮印记让人过目难忘。这是万里茶道留给今天的最好记忆。

南国有佳木,盛世发新芳。2014年10月,中俄万里茶道研讨会和中俄茶叶贸易论坛在武汉召开。来自中国的武夷山、九江、安化、赤壁、武汉、襄阳、社旗、晋中、太原、张家口、呼和浩特、二连浩特以及俄罗斯的恰克图、伊尔库次克、新西伯利亚、昆古尔、圣彼得堡等17座城市的市长或代表达成共识,共同签署《中俄万里茶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武汉共识》,携手申请万里茶道为世界文化遗产。2015年11月上旬,国际茶业大会在赤壁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茶业参展商和采购商云集羊楼洞,寻找合作伙伴和商机。赤壁众多茶企更是以东道主的身份,向四海宾朋宣传推介自己的茶产品和茶文化。活动中,赤壁市和羊楼洞分别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万里茶道源头”和“世界茶业第一古镇”荣誉称号。

在十九世纪,中国茶传播已遍及世界各地并风靡全球。从茶叶随着丝茶之路传播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来看,唯有茶叶长期居于中国商品的支配地位,并在世界特别是全球经贸发展中创造了重要价值。同时,中国茶与茶文化还与当地社会文化相结合,发展出新的茶文化形态,如韩国的茶礼、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以摩洛哥为代表的阿拉伯世界的茶饮文化等民族的、地域的茶文化,丰富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饮茶成了许多国家国民的生活内容,增强了人的身体健康,甚至有益于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进行等。因此英国学者麦克法兰认为:“茶一直都是中国文明强盛伟大的原因之一。”“茶改变了历史”、“茶饮成为世界潜在的征服者。”英国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则将茶叶作为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

推荐期刊
  • 世界
    刊号:11-1305/Z
    级别:部级期刊
  • 世界针灸
    刊号:11-2892/R
    级别:CSCD期刊
  • 世界汽车
    刊号:12-1234/U
    级别:部级期刊
  • 精品世界
    刊号:11-5718/G0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