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8篇

时间:2023-09-11 09:17:47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1

【关键词】生态建设;道路改造;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0前言

城市滨河道路的空间景观设计,一直是近年来的热点。城市滨河道路是指现代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道路,由于有自然景观的优势,道路沿岸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景观空间。

1、案例分析―以丰收路一期为例

1.1丰收路一期现状

南闸街位于处江阴南郊,地处美丽富饶的太湖平原,南闸街道是一个生态宜居的花园。

南闸街道丰收路现状:

(1)丰收路南侧,滨河绿带,宽16-18 M,长420M,面积7140M2;

(2)道路路缘绿化退化,泥土;

(3)道路入口节点无景可观;

滨海绿化“脏、乱、差”,设施残破,环境恶劣,多处地段已成垃圾场。

1.2丰收路一期设计目标

设计的总体目标为:安全性、协调性、服务性、生态性;沿用丰收路东段的整体思路,并根据现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设计特色为:一条人行路贯穿绿化带中,原有的绿化灌木得到保留,整体采用流线型与直线型相结合的模式,营造出一种和谐之美。在设计中,注重两岸的水系景观,保持视线通透,同时注重活动场地的私密性与安全性;活动场地设置小组团以观花、芳香植物为主。品种主要为:黄山栾树、乌桕、桂花、杨梅、山茶、樱花、紫薇、垂丝海棠、红叶李、碧桃、红枫、梅花等。为了与原有风格相匹配,建议使用塑木栏杆,塑木栏杆可以与自然融为一体,它具有木材的自然外观、质感,比木材尺寸稳定性好;免维护、使用时间长。

1.3丰收路一期设计的独特点

(1)平面布局:设计根据周边道路和用地情况,以草坪为基调,春夏秋开花的宿根花卉和整形灌木为主调,形成开阔的视觉空间。同时,结合小乔木和树姿优美的大乔木树木组合,有规律的变化,点缀在开阔的视觉中,形成标识性的、富有含义的景观视觉点。通过景观视觉点的交替组合,形成丰富的层次变化,减少因道路枯燥乏味的景观,造成视觉疲劳的现象。

(2)里面布局:沿边界外侧种植大乔木中间为小乔木和花灌木,前景为草坪和宿根花卉。

(3)空间布局:根据植被开花和变叶时间和色彩特点,精心配置植物,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其中,春季开花为景观主调,秋季变叶为景观主调,冬季有绿为景观主调。

2、案例分析―以丰收路二期为例

1.1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

丰收路二期滨河绿化景观位于丰收路一期东侧,总面积约为5000 M2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措施主要有一下几点:

水质:河道浑浊,水质变差,严重影响周边环境。原有河道绿化工程已经被废弃;建议梳理河道,清理垃圾,提升水质,修复河道绿化。

景墙:原有景墙设计复杂,与现有环境不符,在整个滨河绿带中比较突兀;建议直接拆除。

广场:现有广场地面、墙面的面层破损严重且修复困难;建议改造重建。

亲水平台:分布散、面积小,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拆除整合。

张拉膜广场:广场面积较大,地砖破损严重,难以修复;建议更换广场面层,张拉膜清晰修复。

景石:景石数量不够,可再利用,增加景观效果,丰富层次效果。

廊架:原有廊架缺少沟通园路,体量较小;建议重新设计。

绿化:现状杂草丛生,树木枯萎,垃圾堆砌;建议重新设计,整理地形,植树中华。

庭院灯:种类较多且损坏严重;建议沿用一期庭院灯。

1.2丰收路二期设计目标

丰收路的滨河景观在逐步发展,二期的目标就是将滨河景观带继续延伸,并根据道路现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创新提升,营造出一种生态美、视觉美、心境美的画面,为生态宜居的南闸添上灿烂的一笔。

1.3丰收路二期设计的独特点

依然延续一期景观的铺地风格,园路以荷兰砖为主,广场充分运用花岗岩的色彩、肌理,设计丰富的形态图案,统一于对比相结合,产生明快的韵律感。不同材质的块石,道路质感的对比,给行人鲜明的节奏感。在区域划分上,主要分为绿荫休闲区、活动健身区、悠然自乐区三大区域模块,迎合了不同群众的需求。

3、从丰收路改造分析景观区域功能划分

3.1有关功能分区的定义:

滨江景观带功能分区,就是将各功能部分的特性与其他部分的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细致、合理有效的布局。对于功能分区,往往是依据动静、公共与私密、开放与封闭三个原则来进行分区。换句话说,就是利用大的景观环境条件,去完整的了解其环境范围内对于人产生的相互作用的特定区域,这也是人和环境协调的一个焦点。由此,滨河景观的功能分区是充满无尽的生动性与灵活性,还存在无尽的不确定因素也。功能的分区意味着人和环境的一个契合性的焦点,它还是一个景观组成中重要的设计环节。

3.2现代滨河景观设计功能分区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快速发展下,人们的社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生活得到逐步的提高,对于环境的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对于滨河景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关注,不过有些滨河景观的改造是在盲目的状态和片面的视觉效应下进行的,未考虑周边环境的适应性和适用对象的选择性。即使有的找到了适用对象,但是还是缺乏功能划分的认识,功能多样性没有得到体现;对于使用对象上,也没有认真的分清各个年龄阶段层次的不同需求;对于活动区域内来说,难以分辨高层次与普通使用、高科技与普通设施上的运用。最后造成了景点与景点的脱节,与人的活动行为不一致,景观不协调,造成最后的整个景观的不合理性。

3.3以“人”的角度分析滨河景观功能分区:

人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城市的居住者是景观的观赏者,基于滨河景观用人的理性角度进行功能合理的分区,作为一个完美的设计人员,目的就是给城市居民创造一个休闲、游玩的场所,在设计过程中间,我们必须要合理的利用功能分区的动静、公私、开闭原则进行切合实际的对景区进行分区,将人与环境的尺度与比例调节到最佳的状态,利用小空间将将滨河景观划分,这样就可以让景观出现一种大众的、客观的性质,而且又不失压抑与混沌。所以,滨河景观的触发角度就是使用者,也就是从人的角度去划分功能区域的。

5、结论

城市滨河区域越来越多的成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在这样的大环境趋势下,城市滨河空间的建设和利用对于城市的再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景观再生不是单纯的重建,而是在不同城市的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展开的,根植于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设计的重要前提。在尊重文化的基础上,设计还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让设计回归本源,回归自然。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02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2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整体进步催生了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复合需求,景观设施这一城市微观要素在塑造城市形象与品位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良好的景观设施规划设置与设计,有助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感与空间尺度的塑造,促进人与空间环境的互动,从而产生一系列有趣的城市活动。对现状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品质的准确评价与判断是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规划建设成功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在正确认识和评价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前提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的规划设置与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的评价需兼顾景观的客观性和景观认知的主观性特征,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并呈现出多目标、多属性的特征。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未有固定的模式与方法来定量评价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品质的优劣。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并结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的特点,提出了一套评价因素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各因素在评价因素体系中所占的权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建立了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多层次综合模糊评价模型,并以杨浦区苏家屯路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对杨浦区苏家屯路的具体城市空间景观设施进行了综合模糊评价,识别出城市空间景观设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内容

(一)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中供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外部空间,是市民进行各种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空间场所。它主要包括街道、广场、公园、绿地等。城市广场与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两大类型[1]。同时,它又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被称为城市的“起居室”、“会客厅”或“橱窗”。

(二)景观设施

景观设施一词最早起源于英国,一般指的是设置在城市街道或者广场等户外公共空间的各种设施,如:环卫、生活服务、文体休闲等。

国外的相关文献如希若・波米耶所著的《成功的市中心设计》,日本画报社编辑部编著的《日本景观设计系列5――街道家具》,英国M・盖奇和M・凡登堡所著的《城市硬质景观设计》中也有其它的表达方式,比如Urban Furniture,Urban Element, Environmental Facilities等。其中最早的为“Street Furniture”,直译为街道家具,顾名思义就是指城市中的各种地景设施,通俗地讲就是城市中的环境景观小品,城市景观中的公共“生活道具”。经过城市景观设施和城市空间的不断演变,“Street Furniture”在所处空间范围和其种类上有了很大发展,因此,在现代“Street Furniture”便被扩大运用成“Environmental Facilities”。本文以分布在城市广场与街道中的景观设施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现场调研、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判法等方法。问卷调查法用来收集人们关于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评价的原始数据,层次分析法主要用于确定各分项指标的对上一层次指标的权重,最后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景观设施进行综合评价。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萨蒂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它将决策问题的有关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用一定标度对人的主观判断进行客观量化”[3] ,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一种决策方法。“它把人的思维过程层次化、数量化,并用数学为分析、决策、预报或控制提供定量的依据”[4]。其基本步骤为:“(1)对构成评价问题的目标(准则)及因素等要素建立多级递阶结构模型(评价因素体系);(2)在多级递阶结构模型中,对属同一级的要素,用上一级的要素为准则进行两两比较后,根据判断尺度确定其相对重要度,并据此建立判断矩阵;(3)计算单一层次下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4)计算组合权重及一致性检验”[5]。

(二)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判是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从多个因素对被评判事物隶属度等级状况进行综合评判的一种方法。具体步骤是:

三、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综合评价因素体系的构建

根据层次分析法,选择目标-因素层次结构[5],建立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评价因素体系,首先要遵循建立评价因素体系的一般准则和方法,其次要依据城市公共空景观设施的特性,借鉴城市规划相关因素。

技术标准参考已有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吸取他们成功的部分。经过反复研究、思考后可以形成比较科学的综合评价因素体系。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不同地区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评价因素体系所包含的内容不尽一致。但总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景观设施与城市空间环境协调性;景观设施的使用功能性;景观设施的设计艺术性;景观设施的生态环保性;景观设施的视觉协调性;景观设施的社会文化性;景观设施的管理与维护。这七个要素构成了评价体系的第二层次――标准层。而上述七个方面又有其各自的影响因素构成的评价因子,形成评价体系的第三层次――由25个因素组成的因素层。见表2。

对于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由于其性质及所处的环境的差异,在具体评价过程中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在具体应用中应视实际情况加以选用。

(二)评价因素权重的确立

1.判断矩阵的建立。采用表1所列的递阶层次结构后,对于递阶层次结构中各层上的评价因素可以依次相对于与之有关的上一层评价因素表述的性质,采用专家咨询法,请专业人士(同济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系和规划系的相关教师)就各项评价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判断,分层次对评价因素进行两两比较,从而建立起一系列的判断矩阵。全部评价因素经过两两判定后,就可形成一个比较判断矩阵:

2.计算单一层次下因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设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为λmax,其相应的特征向量为W,解判断矩阵A的特征根:AW=λmaxW,所得W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元素对于上一层次某一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向量。

λmax和W的根法计算步骤为

四、案例研究

现选取上海市杨浦区苏家屯路进行案例研究。苏家屯路位于上海市杨浦区的中西部,该路属于城市支路,路西北面接阜新路,东南面抵锦西路,在靠近阜新路附近和抚顺路垂直相接,横贯鞍山四村。苏家屯路修建于1954年,全长395 m,道路宽11.2 m~12.2 m,车道宽6.2 m,沥青混凝土路面。2003年杨浦区区政府重新整治该路,补种行道树、增设庭院灯、行道灯、休闲座椅等。现车道宽约6 m,两侧各设2.5 m步行道和4~5 m的休憩绿化带。街道两旁法国梧桐树株距6 m ~6.5 m,在休憩绿化区域设置了坐具、灯具和健身器材等景观设施。打造了一条集休闲、健身与集会于一体的景观路。

本研究采用共时性评价研究,现场发放问卷146份,回收13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2.5%。被调查者情况统计见表7。

计算综合评分值进行等级评定,评语集V=(V1,V2,…,VM)=(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的对应分数值为(95,85,75,65,50)那么这一级的评价因素的评价值为:

(0.09 0.32 0.37 0.20 0.02)×9585756550=77.5

(三)分析讨论

苏家屯路景观设施在“景观设施与城市空间环境协调性(A)”、“景观设施的视觉协调性(E)”、“景观设施的社会文化(F)”和“景观设施的管理与维护(G)”四项得分比较高。苏家屯路景观设施综合评价值为77.5分属于中等偏上,其主要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杨浦区区政府对于苏家屯路的重视程度很好,加强了管理力度,使得景观设施的清洁维护及正常的使用维护与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其二,苏家屯由以前的双行线改成了单行线,减少了机动车对此路段的影响,拓宽了步行空间的尺度。其三,此路段的行道树与街道的空间尺度合理,并且与景观设施的空间分布有机结合,得到了很好的视觉效果。其规划设置理念和管理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在今后的景观设施规划建设中,要保持和进一步地完善。

在“景观设施的使用功能性(B)”、“景观设施的设计艺术性(C)”和“景观设施的生态环保性(D)”三项得分比较低,特别是在“景观设施的设计艺术性”方面得分是最低的。现实情况是苏家屯路的街具设施没有专门设计,而是统一购买厂家的批量化产品,没有自己独特的特征,风格、色彩与造型都非常普通,没有创新性。在景观设施系统与完备性方面也非常欠缺。景观设施的功能不系统,如自行车架没有设置,儿童游玩设施没设置,坐椅的设置数量不够且位置不合理。可见,在今后的景观设施规划建设中,这几项需要加强。苏家屯路景观设施各项评价得分情况见表7。

通过以上案例检验可以说明,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的模糊综合评价法,能较好地对既有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进行综合评价,能为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的规划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五、结 语

本文初步建立了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的评价因素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层次因素的权重进行了分析,为科学地评价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打下了基础。目前,关于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无系统统一的评价因素体系与方法,由于地区的差异性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没有任何一套评价因素体系完全适用所有地区及其所有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评价。在进行具体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评价时,需要从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考虑,对部分评价因素进行适量的取舍和补充,以获得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科学合理的既有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综合评价可以为既有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的规划建设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运用模糊综合运算,不但考虑到了各种因素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综合多个评价主体的意见,而且有效地解决了评价过程中出现的模糊性问题。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景观设施品质评价的精确度,且可操作性较强,是一条有效的研究途径。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价既有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可以实现非量化因素的可量化,是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品质进行评价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91.

[2] 波米耶.成功的市中心设计[M].马 铨,译.台北:创兴出版社,1988.

[3] 杜 栋,庞庆华,吴 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9.

[4] 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530.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3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国内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中心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城市轨道交通由于其运量大、环保性好而成为大城市改善城市交通环境的首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一般分为地下、地面和高架3种敷设方式, 相对于地下线而言, 采用高架线在节省工程投资、缩短建设工期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周边交通发展的主要构成部分。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不仅是城市空间景观中的重要特征,而且也是城市规划中的突出因素。它一旦建成,即成为强有力的标志并随之改变所在地域的原有景观特征。在未来的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发展将体现在如何把握城市中日益增多的高架桥梁与周围空间景观之间的关系,使之在便捷适用的同时能保护和展现最好的特征和景色。

青岛城市轨道交通R3线是线网规划“一环四线”组成部分,是通往董家口经济区的轨道交通快线,贯穿整个青岛西海岸新区,线路起自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嘉陵江路站,经由经济技术开发区、灵山卫影视文化产业区、新区中心区、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园区、董家口经济区五个片区,线路所经片区规划人口密集,形成了黄岛区(西海岸新区)各组团间及黄岛区与青岛主城区和红岛经济区间的主要客流走廊。线路全长70.14km,其中地下线18.32km,高架线49.28km,地面线2.54km。设车站22座,其中地下站8座,高架站13座。本线高架桥梁长达50km,是典型的规划引导型线路,其景观美学设计要求比较突出。青岛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对城市建筑的景观性要求较高,因此研究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景观美学设计意义重大。

2 轨道交通高架桥梁的景观美学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表现在客观的事物带给人感官美的享受。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的审美,是以一个实实在在、功能性极强、结构全部外裸、各组成部分功能明确的结构实体作为审美客体,人们通过对高架桥梁的感受、知觉、表象等心理认知,启发联想,激发美的感受。高架桥梁的审美内容主要包括功能结构合理、视觉结构美观、整体环境协调等方面。

高架桥梁结构不同于其他的建筑结构,它的三维空间特点全部在人的视觉之内,没有隔断和装饰。远看时,看到的是高架桥梁与环境的整体形象;近看时,特别是走到桥下时,可能由于净空低而感到压抑,或者由于跨度小、桥墩数量多而感到零乱,也可能觉得桥梁、桥墩的造型优美,比例协调而舒畅。因此,高架桥梁结构在保证稳固的基础上,造型必须虚实相宜,线条简洁流畅,体量均匀,对比协调,受力明晰,赋予高架桥梁生机与活力。

因此,在美观服从于功能的前提下,要将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建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必须力求研究好高架桥梁的每一个元素。这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本文仅从人体视觉分析梁型、桥墩、桥高、桥梁跨度、桥高与跨度的比例关系、桥梁美化与周边的整体协调等方面,重点研究轨道交通高架桥梁自身的结构形式和景观美学设计。

3 轨道交通高架桥梁的特点及其景观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城市高架桥梁一般位于城市交通走廊,位置显要,在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交通的同时,对城市景观及拥堵的城市空间有着强烈的压迫和割裂作用,因此桥梁的景观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高架桥梁景观问题是现代交通对环境提出的新问题,并已经发展为一门新型学科。但桥梁景观问题至今仍没有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这是因为桥梁作为城市的生命线工程,与其它建筑比较起来,其景观设计涉及的因素较多。

这一点在轨道交通高架桥梁工程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与一般城市道路高架相比,由于轨道交通高架桥梁对结构刚度的要求明显高于城市道路高架桥,这就使得在满足强度条件的前提下,桥墩的最小截面尺寸要大于相应的道路高架桥;同时由于轨道交通高架桥梁桥面较窄,因此桥墩截面尺寸的变化范围相对较小,这一切都导致了轨道交通高架桥梁在桥梁景观的处理上难度较大。通过以往的设计经验并结合本工程设计实践,本文认为桥梁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并综合这些因素确定一个好的设计方案。

3.1桥梁自身的功能需求

由于轨道交通轨道结构大都采用无缝线路,当梁体与钢轨之间有相对温差或相对竖向变形时,都会引起钢轨的附加应力,研究表明尤其对于简支桥梁结构,当桥墩的线刚度小于一定的数值时,由于桥墩变形引起的钢轨附加应力将对行车安全造成影响,甚至出现钢轨破坏的严重问题,因此地铁设计规范明确了桥墩的最小线刚度要求。

3.2桥梁空间和场所精神的营造

桥梁空间是具有明显秩序感的城市空间,即按几何形态学原理进行布局的流动性空间构成。所以桥梁空间的韵律感是其最明显的特点,就像音乐一样,不同的节拍和韵律给人的感受不同,这就是场所精神。优美的旋律才能打动人,而良好的桥梁空间秩序才能形成有冲击力的场所精神。从宏观的空间关系及周边环境的变化来推敲桥跨的比例和变化,使整个桥梁在与周边城市空间及环境相适应的节奏和空间序列中协调共生,从而形成和谐而极具生命张力的场所精神。

桥梁的建设是和环境景观、绿化处理紧密结合的,这一点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充分重视,表现在高架桥梁的桥下绿化带一般都比较宽,从而以较大范围的绿化来淡化桥梁对城市空间的不利影响。

3.3桥梁合理的建筑尺度和细部刻画

桥梁因其自身结构特点往往是粗线条的,细部缺失,尺度感差。而人作为在城市生活的主体,对高架桥梁的观察一般是以正常视角来看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考虑桥梁的整体的宏观旋律和节奏的同时,必须注重建筑尺度和细部的刻画。在设计中根据人体尺度及视觉要求来平衡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注重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力求实现统一、均衡,使桥梁在具有宏大气魄的同时,又具有温暖而和谐的亲和力。

3.4桥梁的材质和色彩

材质和色彩虽然是依附于大的建筑空间和细部尺度的表皮,但它们却是给人直接印象的重要元素,材质和色彩犹如人的衣着,合理的搭配则会显得得体,与建筑空间相得益彰,形成完整而优美的景观效果。

4 青岛城市轨道交通R3线高架桥梁景观美学设计

4.1 标准梁构造形式及景观设计

梁部结构设计应构造简单,便于施工架设,目前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中常用的截面形式主要有单箱单室箱梁、组合箱梁、U梁等几种形式。根据以上分析,本线初步确定以下几个方案进行综合比选研究。

4.1.1单线U梁并置方案

方案简述:桥梁上部结构采用两片单线U梁并置形式,U梁高1.8m,梁体内、外侧腹板均采用流线弧形外观,断面如图1所示:

图1 单线U梁断面图

方案优点:建筑高度低,U型梁比箱梁建筑高度低1.5m左右,有利于上跨立交;结构受力需要的主梁上翼缘可兼做检修及旅客紧急疏散通道,下部空间可布置通信、信号、电力电缆等管线,截面利用率高;采用分片预制,对吊装设备起吊能力要求低,可采用小型架桥机桥上运架,也可采用桥下运输、整孔吊装的架设方法,运架方式灵活;降噪效果好,对比其他箱形梁,U梁腹板具有阻隔轮轨噪音的作用,U梁没有列车振动引起的箱梁体内的混响噪音;U梁为开口断面,方便后期维修检查。

方案缺点:横向刚度相对较弱,动力特性稍差,但仍可满足规范要求;在渡线区段及较大跨度节点桥处,需转换梁型;墩顶盖梁横向尺寸较大,需施加预应力。

4.1.2组合箱梁方案

方案简述:桥梁上部结构采用组合箱梁截面形式,箱梁高1.8m,箱梁腹板采用斜腹板,组合箱梁断面如图2所示:

图2 组合箱梁断面图

方案优点:组合箱梁,受力清晰,施工工艺成熟;采用分片预制,对吊装设备起吊能力要求低,可采用小型架桥机桥上运架,也可采用桥下运输、整孔吊装的架设方法,运架方式灵活。

方案缺点:结构整体刚度较弱,行车动力条件稍差;受跨越能力限制,跨越较大的城市道路及河流处又要变为整体箱梁;后期桥面板、横隔板的浇筑工作量较大;桥面设置挡板及声屏障后,体量较大,侧向视野阻挡较严重;梁高较低,箱梁内部空间狭窄,不方便后期的维修检查。

4.1.3单箱单室箱梁方案

方案简述:桥梁上部结构采用单箱单室箱梁截面形式,梁高1.8m,箱梁腹板采用斜腹板,单箱单室箱梁断面如图3所示:

图3 单箱单室箱梁断面图

方案优点:单箱单室箱梁截面结构整体性好,刚度大,徐变上拱小,结构动力性能好;跨越能力强,适应跨路口的需要;适应性好,可方便的用于区间曲线、渡线段。

方案缺点:梁体自重较大,运架设备的要求较高;桥面设置挡板及声屏障后,体量较大,侧向视野阻挡较严重;梁高较低,箱梁内部空间狭窄,不方便后期维修检查。

4.1.4综合比选

标准梁综合比较表 表1

梁型

比较项目 单线U 梁 组合箱梁 单箱单室箱梁

景观 景观好 景观差 景观一般

对带配线线路适应性 较差 好 好

力学性能 开口薄壁截面,抗扭性能略差 横向整体性略差 整体刚度好,结构动力性能好

适宜施工方法 预制架设、现浇施工 预制架设、现浇施工 预制架设、现浇施工

与车站衔接适应性 对侧式车站、岛式车站均适用 对侧式车站、岛式车站均适用 仅适用侧式车站

预制梁运输 整孔架设,桥上桥下均可运输 整孔架设,桥上桥下均可运输 整孔架设,桥上运输

噪声与振动 噪声小,腹板可起到部分声屏障作用、振动小 箱体共鸣噪声较小、振动小 箱体共鸣噪声较大、振动小

综合分析,以上三个方案各有优缺点,均为可行方案。但结合线路沿线区域规划、周边环境及景观效果等因素综合考虑,本工程高架桥梁推荐采用景观效果好,降噪明显的单线U梁并置方案。

4.2 墩柱景观美学设计

桥墩作为高架桥梁的承重结构,是高架桥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轨道交通桥梁,由于所处位置的特殊和大范围连续布置,使得其极易进入人们的视线,成为关注的重点。本线高架区间贯穿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多个功能板块,结合桥梁上部结构断面形式以及沿线周边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本工程主要构思以下三种墩形方案。

圆端形截面T形墩 矩形截面T形墩 矩形截面Y形墩

图4 墩柱方案综合比选图

由于城市有限的用地和复杂的环境,桥墩多应做的精巧,体量不应过大。桥墩形状可以采用矩形、正方形、圆形等多种形式的横截面。在横截面面积相等的情况下,圆形桥墩对视线的通透性影响最小,其次是正方形桥墩,矩形桥墩在不同视角方向对视线通透性有不同程度的遮挡,并且程度大于前两者。

圆端形截面墩柱与梁部流线形外观协调性好,建成后整体景观效果好。矩形截面墩柱线条流畅,棱角分明,受力较好。矩形截面墩柱,墩顶采用“Y”形,墩顶盖梁可按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减少了预应力钢束张拉,施工简单,施工速度快,但此墩形适应墩高的能力较差。综合分析,本线高架桥梁推荐采用景观效果好的圆端形截面墩柱,在直线段设置凹槽。

4.3 高架桥梁跨度景观美学设计

4.3.1人的视觉特点分析

视觉特性是分析景观问题的出发点,是景观与环境设计的依据,在道路空间中,不同用路者的视觉特性是不同的。人的视线特点:人眼的水平视角为30°~40°( 正常中央视角区域),人眼的余光视角可达150°左右,但是超过正常视角以外的两侧余光视角范围内,人眼辨认物体形状的能力减弱而只能凭感觉去感知物体的大致外轮廓。人眼的垂直视角在-15°~60°左右,当俯角超过60°时辨认物体形状的能力迅速减弱。

人在室外由远及近地观察物体时,在远处,看到的是物体的整体比例关系,这是对物体的外轮廓判定。当人走近物体时,随着视线的拉近,逐渐看到物体的细部构造,对整体比例关系起限定作用的约束元素发挥作用,也就是说,近处看到的是物体细部构成的尺度关系,即物体构成的比例划分,这是对物体的细节尺度判定。

对于桥梁而言,当从较远距离观察时,视觉就侧重于桥梁跨度与高度之间的整体外轮廓比例关系;当从较近距离观察时,视线焦点主要集中在桥梁的构配件尺度方面。

4.3.2高架桥梁标准跨径研究

本工程高架线路较长,标准梁跨的数量较多。标准跨径应结合结构类型、施工方法、技术经济及桥梁美观等方面综合考虑。跨径过小导致桥墩过多,既影响景观,又影响施工速度;跨径过大,梁高的增加将较为明显,同时施工难度也相应增大。根据目前国内外轨道交通桥梁建设经验,标准梁跨度基本在25~35m之间,具体应根据城市桥梁建设环境综合分析。本线以1km桥长为研究对象,对25m、30m、35m三种跨度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了综合比选, 单从材料指标的角度分析,30m跨度较为经济合理,因此,本线推荐30m跨度为高架桥梁的基本跨径。

4.3.3高架桥梁整体比例关系景观美学研究

根据青岛轨道交通高架桥设计的工程实践,标准梁的经济跨度为30m,因此本文分析中以30m作为桥梁整体比例关系研究的基本依据。

一般认为,具有黄金分割比(1:1.618)的长方形是比例最优美的。在工程实践中,对于由桥墩和桥身实体框定的空间而言,一般不可能获得如此理想的高宽比,常见的是(1:2.3)的比例,经过人们的认知实践,公认为也是比例匀称的。在上述均方根比例关系的基础上,需要对桥梁整体比例关系进行修正――桥高的修正。

修正的原因:在实际环境中,桥梁在视野中所占的比例随着视线距离的增大而减少,而地表地貌的变化所占视野比例增大,地表地貌的变化对桥梁的外轮廓有着修饰和修改的作用。人距离桥梁越远,对于桥梁的高跨比例判定能力越低。人近距离观察桥梁时,由于桥梁对人视线角度的遮挡,空间视线的切割影响 压抑感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桥梁高度和梁底板面的宽度。在保证了将桥梁在近距离范围内对人的心理压抑感减小到最小之后,需要对所得的高跨比例做一个适当的调整,使之尽可能的与实际现场观感效果接近。

图5 墩高小于10m时视觉效果分析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当墩高在lOm以下时,不论是由桥墩与桥身实体框定的空间的比例还是此中最佳水平视角方位内的部分,比例都欠佳,过于扁平。而且,此时在正常视距上(道路边缘),人眼对桥身的仰视视角在12°~17°,占据了垂直视野中正中的主要部分,显得较为压抑。较明显,因此会对人的视觉心理产生压抑感。

当墩高在10 ~14m附近时,对视觉效果压抑的影响比较不明显,当桥高低于这个范围时,对人的视线有明显的压抑作用,而当桥高高于这个范围时,对于减轻视线压抑的作用并不明显,相反由实体框定的空间具有理想的高宽比,但最佳水平视角范围内的空间显瘦高,且此时墩高又过高,从而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

桥梁高跨比例为1:2.5时,桥孔的整体比例显得比较舒展,桥高与跨度的比例也和我们一般的视觉习惯相吻合。在外形的稳定感及造型的美观之间取得了平衡,比较符合人的视觉习惯,如图6所示:

图6 桥梁整体比例适宜的实景照片

桥梁的高度太低的时候会对视线有明显的遮挡,同时人的视觉心理也会有非常强烈的压抑感,如图7所示:

图7 桥梁高度太低的实景照片

在跨度相同的情况下,桥梁的高度过高,会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采用接近正方形的1:1.4的比例明显不如采用工艺设计中广泛使用的1:2.5给人的稳定感强。如图8所示:

图8 桥梁高度过高的实景照片

综合分析,从高架桥梁景观美学角度分析,本工程建议高架桥梁高跨比例为1:2.5。

4.4 高架桥梁美化与周边环境整体协调的美学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的整体环境景观与绿化处理是紧密结合的,要体现高架桥梁的设计功能与美观,只有与环境协调、相融,才能体现出建筑的美。

首先是桥墩的绿化,桥墩绿化可以使桥梁产生与周围的环境共生的互动关系,其处理方式包括在墩身种植爬藤植物,在桥底和墩柱周围铺植草坪、花池、绿化带,并种植喜阴的绿色植物,在有条件的地段,结合墩柱设计竖向的花槽或者竖向的片状绿化,提高桥梁的绿化覆盖程度。然后是桥梁周围环境的绿化,在桥梁周围设置一定范围的绿化隔离带或更大面积的绿色草坪,使桥梁的景观有更加优美的背景环境作衬托,从而提高桥梁的景观欣赏指数,达到优化桥梁景观设计的目的。考虑再细致些,有条件时可以对梁身细部优化处理,包括桥梁构配件的尺度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处理。在满足桥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可对桥梁的构配件细部进行更加细致的构思,并加以装饰手法的运用,以提高桥梁细节的可观赏性,从而达到对桥梁的优化效果。

最终的景观设计目标要求高架桥梁自然和谐的融入背景环境, 使得乘坐轨道交通的乘客可以感受轨道交通的快捷便利, 而周边的居民、行人、司机等感受不到高架桥梁带来的干扰与困扰。

5 结语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4

一、以国内高校为例解析当今校区环境景观现状

(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1.校区建筑现状分析。清华大学的建筑风格采取了欧美新古典主义的造型,置身其中可以很强烈地感受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浑厚的文化底蕴,建筑摒弃了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保留过去时代的味道。来到清华美院建筑楼前,仰望其外墙立面所形成的外部空间是朴素而沉稳的,墙面砖块排列整齐色调统一。进入建筑内部,许多空间的界定又被处理成透明的玻璃,一方面形成了多个展示作品的橱窗,另一方面又有效划分了空间,为师生提供了交流、活动的区域。这种透明或者半透明材质的利用,充分了引入了自然光线,视觉上放大了所处的空间,弱化了建筑外表,柔化了建筑的严肃性,让生活融入外部环境。2.校区道路现状分析。清华校区内的道路两旁是大面积的坡地,辅以枯山水造景,主干道四通八达,行道树排列有序,水泥道路纵横交错,内部能够通车,与外界相连。这种现代式的道路是典型的非停留式道路设计,来往方便,但道路两旁没有活动场所可供停留,学生们都是目的性明确的穿梭往返,造成道路利用率单一,导致道路本身成未能为校园景观设计的一部分。3.校区广场现状分析。校园广场设计与建其筑的庄严感相匹配,整体呈现方正的形态,规整、尺度大、浏览视线开阔平坦,草坪上若干雕塑,无过多竖向景观构筑物,软硬质铺装以规则性绿篱分隔,整个广场设计缺乏层次,人流分散,学生游客均无长时间逗留,这样有棱有角的设计虽然威严统一,但很难营造出好的空间和艺术效果供人欣赏。

(二)北京大学美术学院1.校区建筑现状分析。老校区建筑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以未名湖为中心,清宫式建筑环湖分布,主轴线为东西向,建筑物多为二、三层,主要建筑造型为灰瓦红柱,石造台阶,浅色墙面,彩画斗拱梁枋,次要建筑为民居园林形式,而新建筑则通过在空间布局、建筑色彩、地域性材料利用,达到与旧建筑的共生。不同于新校区,老校区的整体风格更顺应了人们印象中的北京,反应了老北京的历史风貌。2.校区道路现状分析。北大老校区的道路设计颇有意味。路过人声鼎沸的操场,穿过蜿蜒小径,不经意时,高耸的博雅塔宽阔的未名湖已映入眼帘,区别于新郊区的水泥道路,来到这人们仿佛误入了另一个空间,像是一个世外桃源:碎石小路环湖而设,湖中石雕栩栩如生,湖边置石,高低错落层层叠叠,植物繁多形态各异,延湖步行,树林掩映,道路由宽入窄,路经小桥,疏林草地,灌木规整,大树林立,美不胜收。园林式的道路设计与灰瓦红柱的清宫式建筑相得益彰,场景如画卷一般,美不胜收。3.校区广场现状分析。北大老校区的热闹非凡,一塔一湖,四季景色变换倒影水中,值得一提的是到了冬季,大家顶着寒风,身姿矫健的驰骋在未名湖上,同学们的生活学习压力都在此刻随风而逝,瞬间让未名湖让整个校园都活力四射,为北大聚集了不少的人气。而新校区的广场相对较为冷清,无过多人群停留。

(三)中央美术学院1.校区建筑现状分析。在现代建筑风格的追求上,央美以院落体系组织空间,形成了院落连通、空间层次丰富、景观环境优雅、统一谐调的校园环境。形态各异的建筑又构成了丰富的院落群,单体建筑表皮从色彩、质感及面砖排列上较为考究,墙体统一使用的灰色面砖,建筑立面有序排列的方形门窗洞,设计朴素融合自然。2.校区道路现状分析。校区道路设计具有强烈的现代风格,建筑师为了形成交互式的空间动态,保留地形的高低错落,在开阔的景观道路上设计了阶梯道路,节节而上,两侧结合了绿化看台,避免了人们在行走时的无趣,同时也为道路景观增添了生机,丰富校园层次。3.校区标识现状分析。在若干校区案例中,中央美术学院的标识系统最为完整。每一幢楼的编号明晰可见,教学楼外立面上镶嵌该楼的学科部门指示牌,井井有条,进入楼内,每一层电梯旁都带有楼层分布图,图上该楼层用黑色与其他楼层的橘色加以区分,每一间教室都有标识牌,使人能清晰的找寻目的地,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二、改进措施

(一)建筑设计校园环境使校园在满足人愉悦舒适的的同时更注重内外部空间的交融,强调空间的交往性。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幢建筑、每一条道路、院内的一草一木都是构造环境不可或缺的部分,建筑作为整个校区规划的核心,从功能单一、封闭、分散的形象日益转向综合型、开放性的空间形态,从太过注重建筑形态的美化过渡到对丰富空间内涵的不断追求,真正领悟“建筑存在本身不是空间,而是为了获得建筑所形成的空间”这一理念,将人的活动作为设计的主要目的。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考虑地域特色,结合时下国内外建筑趋势,保旧创新,例如王澍设计的中国美院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无论是在建筑色彩、材料、空间造型等方面,都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使得校园与城市整体的统一和谐,值得我们借鉴。

(二)道路设计从上述校区道路设计的优劣势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景观道路设计除了满足通行功能外,还需要为环境提供造景服务,在行走中,满足活动与交往,这样道路才能作为景观的要素之一,才能提升环境质量,增强生活气息。道路的设计多种多样,例如道路的铺装样式繁多,古典园林有人字式、斗纹式、波纹式,现代道路追求新意图样、色彩纹理,铺装材料也从古典的沙石砖块转向现代盛行的各种钢板、金属网格等。道路设计已经成为了一个设计的重点,在校园道路的设计上,我们可以采用停留式道路设计,利用廊架、汀步、小品景观配以植物搭配,从形式和功能上共同影响周边环境,提供各式人群不同的需求。

(三)广场设计现今校园广场的设计规模不断更新扩大,功能完整多变,设计时应该更加关注的是布局形式、空间尺度、环境氛围等方面为师生营造出具有归属感、舒适感的户外空间,互动活跃的大学校园广场是体现校园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校园广场设计本着为师生服务的理念而设计。景观大师PeterWalker和SWA联合设计的哈佛大学唐纳喷泉项目就是成功的广场设计案例,利用159块大小有别的石头以圆形发散式排列,并巧妙的在石阵内部设置了喷泉,辅以草坪和三四棵大树,该景观设计充满了东方的禅意,四季交叠,景象多变,成为了人们休憩、交流的活动场所。唐纳喷泉是校园广场设计的典范,真正的体现出“活”的广场就是校园环境灵所在。

(四)标识设计标识是人识别适应环境的重要指标,在这一部分规划中,央美的设计统一完整:将每幢大楼标号应设置在最显眼的位置,能一目了然每幢建筑的每一层功能,学校内部设置标有明确方向的路牌,让人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目的地。整体而言,整个标识系统需要清晰明了的传达路人需要识别的内容。

三、结语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5

关键词: 滨水空间;交通发展模式;停车设施规划;公共交通节点一体化;慢行系统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tatus is summarized on the Hun River, on the traffic planning of Shenyang city as an example, illustrates and to study the planning concept, thinking, process, project, summarized the traffic planning and design experience of waterfront space in waterfront space development mode of transportation, the road system planning, parking facilities planning, public transport node integration planning, slow system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guidance preliminary plan the next step work.

Keywords: waterfront space; traffic mode; parking facilities planning; public transport node integration; slow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984.1

0 引言

滨水地带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场所,滨水环境孕育了从原始到现代的人类文明,滨水景观更是诸多类型景观中最具持久吸引力的景观。滨水地区是城市中的一个特殊区域。它是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l]。或者说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2]。滨水地区的特殊性在于既是陆地的边缘,又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3],所以城市滨水地区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4]。

滨水空间的交通规划设计不是一项单纯的交通工程的规划设计概念,需要从道路交通、用地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艺术、水利工程等多专业、多角度关注与思考,搏采众长,集思广益;也不是只修建一条道路那么简单,需要规划、交通、城建、水务、园林、城管等各管理部门的通力合作,精细施工,精心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滨水道路的交通功能和城市景观和谐统一,才能确保城市滨水区成为“塑造城市个性魅力”的亮点,进而“提升城市竞争力”。

1 滨水空间道路交通规划研究现状

1.1 国内滨水空间道路交通规划研究现状

国内的滨水区的建设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希望通过改善和改造滨水区环境,整治景观,推动房地产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同时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空间。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对城市滨水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就滨水资源而言我国有着数千公里漫长的海岸线以及众多的河、湖、江岸线,滨水资源开发前景相当广阔。在经济快速发展、环境品质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城市滨水区如何结合本国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如何遵循现实的经济运行规律和市场运作机制来组织城市人们的生活,将成为今后城市建设中所探寻的主题。滨水地区应鼓励多种不同用途的有机混合,有意识地把居住、商业、文化娱乐等功能组织在一起,有利于聚集人气,展示当地特有的社会生活场景[5]。

对滨水区的研究开始于2002年出版的由张庭伟、冯晖、彭治权编著的《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书中讨论了滨水地区设计和开发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我国的实践,对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书中还介绍了美国和加拿大多个滨水区规划和建设的实例。这本书开启了我国国内对滨水区建设研究的序幕[6]。

束晨阳《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模式探析》提出了人车分流即游人的步行道路系统和车辆使用的道路系统分别组织、规划的这一交通组织方法,以缓解滨水绿地的交通压力[7]。李锦生在《城市滨河绿带整治中的生态规划方法研究——以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为例》提出呈现空间异质性,通过对滨河绿地在城市中的作用与目前城市滨河绿地建设所面临的问题的分析,串联备出入口、活动广场、景观节点等内部开放空间[8]。

肖宇、颜慧在《城市滨水地段的可达性》中讨论可达性对滨水地段环境景观的影响,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说明和分析,并总结归纳几种可行的方法,希望能对滨水地段的交通环境与空间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9]。黄翼在《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要素》中提出了滨水绿地对外交通的便捷性和可达性往往以移动时间、距离、便利程度为标准。鼓励多种交通方式的运用,使步行者、乘公共交通者和乘小汽车者能方便地进入滨水空间,并提供适合的停车场[10]。

潘红卫提出滨水区道路交通的设计除力求亲水,讲究共享性及要求水上和陆上项目相结合等特点外;还要作视线走廊分析,要求视线在全地段层面的上的风格特色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解决好与桥梁的关系尽量不能阻断了沿岸景观视线和影响城市天际线的美感与顺畅[11]。

何继斌、明伟华在《城市滨水道路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分析国内外滨水道路的功能布局、规划理念、设计手法和建设经验,研究城市滨水道路建设的历史和现状,以其所参与的滨水道路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后的效果为例,探索适合武汉市“滨江、滨湖”特色的滨水道路规划建设的原则和基本方法,创造“适宜人居”的城市交通环境[12]。

1.2 国外滨水空间道路交通规划研究现状

国外针对城市滨水区相关课题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滨水区的复兴、城市滨水区公共空间的设计方面,虽然也谈及了滨水区的道路设计注意事项,但研究的角度多是从城市设计出发,针对道路交通系统方面涉及的较少。

2 浑河两岸滨水空间交通规划设计理念

浑河城市段景观提升工程是十二运重要的配套建设工程,对沈阳市民生改善起到重要的作用。对浑河两岸滨水空间进行交通规划设计,在细致现场调研基础上,对进出滩地通道进行梳理,对停车设施进行预测与规划,并进行交通组织方案设计,形成一体化多方式交通出行模式,为下一步工程实施提供有力指导。

图1 滨水空间规划范围

3 浑河两岸滨水空间交通规划设计方案

3.1 交通发展模式

浑河两岸滩地作为全民健身开敞空间,鼓励绿色交通出行,通过对国内外滨水地区的出行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应在浑河滩地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导,慢行交通为特色,其它方式为补充的一体化出行模式。运用交通模型对浑河两岸交通方式分担进行划分结果如下。

表1 交通方式分担比例预测

3.2 道路系统规划

首先对浑河两岸滩地出入口进行梳理规划。规划滩地出入口与干路相连接,保证滩地可达性与集散交通快速性,共18处。其中与南北向道路相连疏散出入口13个,直接顺进顺出二环路出入口5个。出入口平均间距0.75公里。

图2 出入口布局规划

以500m服务半径为标准,对浑河滩地出入口服务水平进行评价。500m服务半径覆盖率为99.2%。

图3 出入口方案评价

浑河滩地为东西带状分布,其到发交通主要以南北向交通为主,对规划区周边主要干道进行梳理,浑河滩地中心段可通过南京街、和平大街、青年大街等13条道路快速集散客流,布局均匀。

图4 南北向集散通道规划布局

东西向道路与浑河平行,主要功能为串联南北向通道,增加地区路网的贯通度与可达性。分为快速通道和集散通道两级。快速通道为二环与浑南大道;集散通道为二环辅道(已建成5.3km,新建2.3km)和南堤路(4.2km)。

图5 东西向快速通道规划布局

3.3 停车设施规划

运用停车吸引率法对浑河滩地进行停车需求预测,参考其他城市滨水开敞空间交通生成率指标,结全沈阳市交通模型,预测停车需求为1645个泊位。

图6 停车需求吸引率预测法技术路线

停车场规划布局思路:

结合干路、机动车出入口及周边停车设施布局

组团景观路设置路边停车

图7 规划停车场布局方案

3.4 公共交通规划一体化节点规划

在对浑河两岸滩地现状公交、地铁梳理基础上,对两岸选取适当的节点进行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结合浑河两岸跨河桥梁的人行梯道设置常规公交站点,利用两岸地铁站进行B+R(自行车驻车换乘)规划设计。

图8 公共交通节点一体化设计

3.5 慢行系统规划

慢行交通是浑河滩地内部的核心出行方式,规划以慢行换乘点(自行车租赁点和电瓶车乘降点)为节点、以慢行通道(连续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为)轴线,形成点轴结合的空间布局模式,提升慢行交通品质和吸引力。

结合跨河桥桥下空间、出入口及地铁站点等布设慢行换乘点,引进自行车租赁产业、电瓶车等慢行交通设施,实现内外交通一体化衔接。机动车驶入滩地停车场或路边停车后,可通过自行车、步行、电瓶车等多种方式到达码头。

图9 慢行设施布局规划

图10 B+R换乘点及码头布局

随着浑河城市景观提升工程周边交通规划的实施,“步行—非机动车—机动车”的层次交通体系得以形成,沈阳市母亲河景区组团的可达性将大幅度提高,人性化理念在多方式交通出行模式中得以突显,浑河两岸滩地“宜游、宜憩、宜行”的滨水形象将成为沈阳市一张崭新的城市名片。

4 结论

城市滨水空间为稀缺资源,合理的滨水空间交通规划,既能保证空间的可达性,又能以特色交通增加滨水空间的吸引力与亲和力。本文对国内外城市滨水空间交通规划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归纳,并以沈阳市浑河两岸滩地交通规划为例,介绍了滨水空间交通规划设计的理念,规划方案的设计内容与经验,可用于指导初步设计与规划实施。进一步的研究将适度放大研究范围,重点研究自行车租赁点的网络化规划设计及专用道路的规划布设等。

参考文献

[1]A. Ruth Fitzgerald. Waterfront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M].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1986

[2]J.Q.西蒙兹著, 程里尧译. 大地景观—环境规划指南[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3]A.拉特利奇著, 李素馨译. 行为观察与公园设计[R]. 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5

[4]焦飞. 珠江三角洲城市滨河景观规划设计初探[D]. 华南理工大学. 2007:3-10

[5]郑伯红, 汤建中. 上海苏州河沿岸文化景观带功能开发设计[J]. 旅游学刊,2002(1):40-43

[6]张庭伟, 冯晖, 彭治权. 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7]束晨阳.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模式探析[J]. 中国园林,1999(1):23-25

[8]李锦生. 城市滨河绿带整治中的生态规划方法研究—以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为例[J]. 城市规划,2000(9):38-42

[9]肖宇, 颜慧. 城市滨水地段的可达性[J]. 南方建筑,2006(4):13-15

[10]黄翼. 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要素[J]. 城市规划,2002(10):68-72

[11]潘红卫. 城市桥梁—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的重要载体[J]. 城市道桥与防洪,2003(5):30-33

[12]何继斌, 明伟华. 城市滨水道路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风景园林,2003(6):72-74

作者简介

赵云龙:1975—,男,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电话:13940462975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6

【关键词】景观规划设计 问题 改进对策

一、前言

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这不仅要求对现有的自然生态加以保护,更要求对城市景观、人文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加入生态要素,强化全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在未来,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将不断强化,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将不断提高。因此,研究如何改进景观规划设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景观设计的原理、步骤和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设计实践中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景观规划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依据教学大纲,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应当包含五大知识模块,即公园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道路广场景观规划、景观建筑和园林植物。笔者曾对学生进行过一次课程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如下:学生对于课程进度安排的整体认可度较高;对教学内容的设置顺序满意度则低至不足五成,对各模块专业知识与个人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联系作用认可度高低不一,特别是一些理论性较强,实践内容不多且案例教学较少的理论知识,学生掌握程度较低,满意度亦较低;同时也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受调查对象认为课堂氛围较为生硬,师生间互动不足,并希望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

由此可见,景观规划设计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需要再调整、再细化,未能跟进社会发展的最新趋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进而使得学生对于当下课程内容的学习意义产生了质疑;二是教学方法有待改进,课堂氛围不够浓厚,师生互动不足,教学方法僵化;三是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组织的不够,学生未能熟练掌握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关键技巧。

三、改进对策

(一)完善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

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调整内部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更加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结合该学科的最新发展和教学大纲充实新知识点,并对一些没有实际意义和较老的内容进行删减,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该学科的最近发展状况,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学生牢固掌握各部分内容。

(二)灵活应用并创新教学方式

一是灵活应用案例式教学。景观规划设计课必须通过具体案例的讲解,学生才能对景观规划的设计过程和设计要点有更直观的认识,理论知识才得以体现。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一方面应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使学生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来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是空泛地反复强调;另一方面,完善案例教学的过程,由“简述―分析―评价―总结”四个部分组成,对案例的分析要深入、细致,案例简述以教师为主,案例的分析、评价以学生为主,总结部分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开放性和批判性的思维习惯。

二是结合学生特点,改变教学模式。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由教师布置一个主题,将学生分成小组,课下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课上围绕主题各组发言,提出各自的观点,并展开分析和证明,发言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予以评价。这种学生讲、教师听的模式,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资料搜集、整理、发言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机制,准备认真、发言好的学生受到同学和老师的肯定,对学生能起到鞭策和激励作用。

三是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必须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目前往往是教师在唱“独角戏”,教学效果令人不满意。加强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是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除了采用启发式、提问式等教学方法以外,还应根据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将教学变为相互平等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鼓励学生课上可以随时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甚至辩论,还可以播放学生感兴趣的影音文件等,多渠道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在交流中获取知识,使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学生实践动手、设计能力相对较差,为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具备独立设计的能力,应设置足够学时的课程设计周,并以实际项目为依托,到实际的项目地点进行实地调查,并加以分析,得出设计思路,使学生真正地进入角色。教师应认真指导,提示学生应考虑的问题、帮助整理设计思路、分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切实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此外,应增加外出实习、调研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布置调研任务,用专业的眼光亲自感受和体会景观规划的真实性和重要性,开拓学生视野。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2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241-245.

[3]刘滨谊.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和对策[J].中国园林,2001(1):7-10.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7

关键词:园林工程;硬质景观;具体内容;施工对策;施工方法

1引言

一个园林景观工程项目,最终取得高效的建设效果,硬质景观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硬质景观工程是园林景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例如2021年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厦门园,位于扬州仪征市枣林湾。总施工面积约2145m2,其中建筑面积约103m2,硬铺地面积约315m2,水系面积约102m2,绿地面积1625m2。此项目硬质景观工程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有景墙、广场、小品、太平石笑塑石、观虹台、揽梅亭、石板桥、石拱桥、溪流、叠水、挡土墙、园路、台阶、汀步、绿化、给排水等;此项目获得了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设计奖,其中硬质景观的设计及施工的成功,起到了总体主导作用。硬质景观的打造,要想取得好的效果,要注意依据不同施工场地,采用适宜的施工方法契合实际需要。施工单位应在施工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首先深入了解施工对象及主体,确保施工效果符合方案预期,本文系统梳理园林硬质景观施工方法,期望能对实际园林景观工程起到促进作用。

2园林硬质景观的具体内容

硬质景观对于园林景观整体工程而言至关重要。硬质景观与其他景观主要区别在于:一是施工相对简便,日常维护更为简单;二是景观有效性及持久性相对较好,能在很长时间内维持原有状态。园林硬质景观工程内容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景观构筑物,一般用于点缀景色,增加景观美感,比如植物长廊、观景阁楼等。(2)活动广场:通常视野开阔,可以作为活动举办场地或者暂时休憩场所,在园林硬质景观工程中所占比重最大。(3)沿途道路:道路设计方案需在确保科学美观基础上,体现指示方向的基本思想。(4)景观小品:一般包括石凳、垃圾箱、路牌、路标等基本组成元素。

3硬质景观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3.1道路铺装材料的选择问题

(1)通过对比某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图纸与实际施工效果,发现道路铺装效果与方案预期存在较大差异。经过深入分析认为施工出现较大误差主要原因在于,施工方案设计阶段未能充分考虑道路周边环境因素影响,导致铺装材料无法适应现实环境,从而出现道路膨胀变形等工程问题,而且材料本身与景观主体色调并不搭配,未能起到装饰点缀作用,因此施工效果很难符合预期要求。(2)众所周知,道路铺装的主要作用是保障公众正常通行,因此施工人员在设计施工方案时,应将道路舒适性作为首要指标,选择耐磨性、耐水性、防滑性较好的铺装材料,同时也应最大限度与周围环境相契合,进而提升道路观赏性与实用性,充分凸显园林硬质景观建设意义与价值。

3.2小品设施施工效果差

(1)景观小品作为园林工程重要组成元素,虽然设计理念通常较为简便,但若是能够结合景观整体效果合理规划设计方案,则可以恰到好处的点缀周围景物,增添景观艺术观赏价值,从而为周边居民带来良好视觉体验。(2)景观小品由于设计理念简单且容易呈现,因此施工过程也相对简便快捷。实地访查结果显示,公众对于景观小品普遍充满好感,因为景观小品不仅能为园林景观工程增添别致美感,而且也能服务于户外娱乐活动。然而若是施工过程缺乏现实模型,此时园林小品实际效果与设计方案差别明显不可避免。施工单位若想提升景观小品呈现效果,可在施工之前寻找与该工程设计方案风格类似的景观小品作为参考,如此便可降低模板制作误差,进而将景观小品巧妙融入园林工程。

3.3水体景观水质及水源问题

(1)水体景观工程需要方案设计人员充分了解施工现场水质情况,若是一味追求设计效果而忽略实际情况,施工单位一旦发现水质较差,通常需要投入资金用于改善水质,甚至可能放弃原始方案重新设计,如此不仅会增加施工成本,同时也会严重滞后施工进度。(2)方案设计人员不仅需要考虑施工现场水质情况,同时也需考察水量是否满足施工需求,若是现场水量较小无法搭建大面积水体景观,此时可以考虑阶梯处理水体场地,如此便可在水量充足时形成水体景观,在水量较小时仅供休闲娱乐,从而实现施工场地资源的有效利用。(3)水体景观设计方案应当充分依托施工现场地形条件,水体景观应尽可能与地形走势相适应,避免水流方向复杂化,如此便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施工难度也会显著降低,从而大幅提升园林硬质景观工程施工效率。

4园林硬质景观施工方法分析

通过系统梳理园林硬质景观基本内容以及施工存在问题,可以发现园林硬质景观体系还有诸多可改进之处。若要切实提升园林硬质景观工程施工质量,施工单位及设计人员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引进施工技术,创新施工方法。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深入探究施工方法并总结如下。

4.1园林硬质景观施工图纸的表现方法

(1)施工图纸表现方法,对于园林硬质景观工程施工质量与效率提升能够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施工方案实施人员,应当充分确保施工图纸使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2)重点关注园林硬质景观施工总平面图表现方法,首先应当确保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其次应当明确工程施工范围,尤其需要详细标注地下室施工面积,如果园林硬质景观总体占地面积较大,此时可对景观工程进行分区处理,然后设置与每个模块相对应的索引编号,从而全面优化工程总平面图表现方法。(3)充分重视单体详图表现方法,单体工程如花架凉亭等,强调景观独立性,由于此类工程独立于整体设计,因此可对其设计方案进行单独构思。(4)硬质景观施工图纸的设计,主要内容包含平、立、剖三个视角,其中平面图和立面图出图比例一般稳定在1:50到1:100范围内即可。

4.2园林硬质景观施工管理的方法

4.2.1施工前管理(1)施工单位在工程开始之前应当作好相关准备工作,施工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施工技能,同时也需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另外详细划分工程责任并做到合理分工,确保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能够及时溯源,并尽快提供解决方案,从而提升施工质量。(2)施工单位应当加强机械设备监管力度,充分规范进场流程,另外严格筛选施工材料,确保检验证明、出厂合格证等相关证件齐全,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计划,进而保障施工进度;(3)施工单位本身必须具备园林景观施工资质,施工过程严格遵循招标文件以及施工方案相关要求,若是需要结合施工现场情况调整施工计划,则应及时上报审批,得到明确回复后方可继续施工。

4.2.2施工中管理(1)园林硬质景观工程项目内容相对较多,包含水体景观、道路铺设、假山施工等多个方面,因此施工单位应当强化施工过程管理,全方位保障园林景观工程质量。(2)水体景观建设应当关注施工表现手法,例如在加固模板时,所用硬质材料如铁丝等不可穿过池壁,从而在确保工程美感基础上提升实用价值。(3)池壁混凝土务必一次性浇筑完成,不可留有缝隙,养护工作应在混凝土终凝时及时进行,而且养护时间至少为两周。钢筋混凝土水池施工要求较为严苛,池壁和池底必须设置伸缩缝,止水钢板、焊接必须全面到位,避免出现位置偏移,底板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当及时养护,避免产生裂缝。(4)园林假山景观可以同时体现施工技术与艺术价值,因此施工人员一方面需要严格遵循施工要求,另一方面对于施工方案与施工现场不匹配之处,可以适当改进设计方案,促使假山工程融入周围建筑,提升景观协调性与观赏性。(5)道路铺装工程质量能够直接影响园林景观整体质量,因此施工单位应在道路平整度、色彩元素搭配、材料选取、弧度切割等方面予以重视。不同铺装材料施工技术要点往往并不相同,施工人员需要结合材料特点采取相应施工方法,切忌一概而论,例如若是选择花岗岩作为施工材料,应当避免选择直线型石材;预先设计不同规格石材拼接方案,结合地形走势制定排版计划;施工材料线条处理等操作应尽量在施工现场完成;严格把控道路铺装材料运输过程,对于容易磨损或磕碰的部位应采取一定保护措施,尽量减少材料运输损耗,从而降低园林景观工程成本投入。

4.2.3施工后管理(1)园林硬质景观施工完成后,需要及时进行养护工作,后期养护周期相对较长而且涉及内容众多,因此园林管理单位应制定硬质景观养护方案,如此方可确保养护工作井然有序进行;(2)园林水体景观效果依赖于后期养护工作,养护人员一方面需要定期检修相关设施,及时更换故障或者老化设备,另一方面需要定期清洁池壁、池体,避免管道堵塞。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8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场地分析;探讨;实践

收稿日期:2011-06-10

作者简介:高阳林(1981―),男,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园林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039-04

1引言

场地分析应用于园林规划设计的前期阶段,是对设计场地现状情况、自然及人文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和总结。通过全面深入的分析,系统地认识场地条件及特点,为设计工作提供具体翔实的参考和指导。此外对于设计方案文本,必要的场地分析说明对理解方案和设计意图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场地分析的内容及作用

场地分析是在限定了场地预期使用范围及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的。场地分析过程包括了从收集场地相关信息并综合评估这些信息,最终解决通过场地分析得出的潜在问题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2.1前期资料的搜集

根据项目特点收集与设计场地有关的自然、人文及场地范围内对于设计有指导作用的相关图纸、数据等资料。收集资料主要包括5个方面:自然条件、气象条件、人工设施情况、范围及周边环境、视觉质量。

2.2场地分析的主要工作

2.2.1对场地的区位进行分析

区位分析是对场地与其周边区域关系以及场地自身定位进行的定性分析。通过区位分析列出详尽的各种交通形式的走向,可以得到若干制约之后设计工作的限定性要素,例如场地出入口、停车场、主要人流及其方向、避让要素(道路的噪音等)。此外,通过场地功能、性质及其与周边场地关系可确定项目的定位,并根据场地现状及项目要求结合多方面分析综合得出场地内部空间的组织关系。

2.2.2对场地的地形地貌进行分析

在设计中因地制宜并充分利用已有地形地貌,将项目功能合理的布置于场地中。地形地貌分析包括场地坡度分析和坡向分析。通过坡度和坡向分析找出适宜的建设用地,在保证使用功能完整和最佳景观效果原则的基础上尽量充分利用场地现状地形,减少对场地的人为破坏及控制工程造价。在坡向分析中应兼顾植物耐荫、喜阳等因素,在建筑布置中更要考虑建筑室内光照、朝向等因素。

2.2.3对场地的生态物种进行分析

分析统计场地中原有植物品种及其数量与规格。植物是有生命的活体,不但可以改善一方气候环境也是园林中展现岁月历史最有力的一面镜子。因此,通过对场地原有植物的分析,指导植物造景在尽量保留原场地中可利用植被的前提下展开,在控制工程造价的同时延续场地原有植物环境。

2.2.4对场地气候及地质及水文进行分析

通过对前期收集的土壤、日照、温度、风、降雨、小气候等要素的分析,可得到与对于植物配置、景观特色以及园林景观布局等息息相关的指导标准。如自然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日照、风及小气候对人群活动空间布局的影响等。此外还需注意场地地上物、地下管线等设计的制约因素,对这些不利因素需要标明并在设计阶段进行避让。

2.2.5对场地视线及景观关系进行分析

通过对场地现状的分析,确定场地内的各区域视线关系及视线焦点,为其后设计提供景观布置参考依据。例如景观轴线、道路交汇处等区域在园林设计中需要重点处理。应充分利用场地现状景观延续区域历史文脉,即设计地段内已有、已建景观或可供作为景观利用的其他要素,例如一个磨盘、一口枯井等都可以作为场地景观设计用。场地视线所及的景观也可借入场地中,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是将“南山”作为景观要素引入到园内。

2.2.6对人的需求及行为心理进行分析

人与园林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人们的行为,而人们的行为也在创造着环境。不同人群对周边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根据场地现状资料深入分析场地潜在使用人群的需求可使设计更加人性化。不同年龄段、文化层次、工作性质、收入状况的人群,他们有各自不同的需求,而针对不同的需求所营造的景观也不尽相同的。例如,园林草坪中踩踏出条条园路就是由于前期分析缺失。设计前期进行人流分析,可帮助设计者描绘出场地中潜在的便捷道路。

2.2.7对场地的社会人文进行分析

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及现场问讯获得场地社会人文方面信息。对场地社会、人文信息进行分析可帮助设计人员把握场地主题立意思想,为场地立意提供线索。如历史文脉和民风民俗方面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人事迹、民俗风情、文学艺术作品等。而地标性及可识别性遗存也可以唤起对场地历史的追忆,如一棵古树、一座石碑或是一台报废的车床。

2.2.8对场地的风水格局进行分析

风水学是古人通过对环境的长期观察,总结出来的一套设计规划理论,在现代社会仍有一定借鉴意义,特别在别墅庭院、居住小环境设计中应用广泛。例如居住区交叉道路,应力求正交,避免斜交。斜交,不仅不利于工程管线设置,妨碍交通车辆通行,而且会造成风水上的剪刀煞地段。风水民谚有“路剪房,见伤亡”的谚语,这种地段不宜布置建筑,只适宜绿化和设置园林小品,标志性设施等非居住性设施。

每个设计项目的场地现状条件都不可能与项目要求完全一致,因此在完全了解项目要求的前提下,需要依据前期收集资料对场地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估,得出场地现状与项目计划及功能要求之间适宜程度。根据场地的适宜度找出场地现状中无法满足项目要求的因素,进而在其后设计阶段通过一定方式、方法对这些不利因素进行调整。

2.3场地分析的意义

确定了场地空间布局、功能及区域关系。通过场地分析首先划分场的功能分区,基于不同的功能分区及分析成果组织路网、布置空间。确定了植物选种及配置依据,合理选择植物品种保证设计植物的成活率。为设计方案提供立意的思想来源,通过对人文资料的收集,挖掘提取设计主题思想。为避免和解决场地中的不利因素提供了手段。指出了场地内的不利因素,包括不利的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如地上及地下管线、恶劣的小环境、土质等,使设计可轻松地避免这些问题。使场地自然生态、历史文脉及民风民俗的保护和延续成为可能。

3场地分析在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每个设计项目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客观情况,这里以陕北某中学环境设计为例说明场地分析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图1)。

(1)根据项目目标“校园绿化”确定场地主要服务人群为在校学生。进而确定这一特定人群的主要需求及心理状态。高中生这一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4~18岁,生理发育基本在这个阶段完成,心理活动也逐步成熟。由于考虑到自身毕业后的前途,多数青年已经能够自觉地追求知识,努力学习,并且这种自觉性已相当稳定。因此,针对高中生的环境设计在考虑其学生特点的前提下,更应适当予以较自由的活动空间及较成熟的环境氛围。

(2)确定不同区域性质功能。根据场地中已有建筑布局及周边交通、环境关系,确定场地内各个区域的功能要求及其服务的侧重点。由现状图可知校园分东西两部分,正门道路以东为生活区、以西为学习区,针对不同使用功能上的区别东西两部分区域在定位上也应予以区别对待。东侧区域应具有较轻松的活动空间和开敞舒适的活动场地,而西侧区域则应相对规整。场地区域应根据其具置做相应考虑,东南角区域处于学校入口处,属于对外宣传的窗口,设计中主要考虑对外窗口宣传作用。而西南侧大片地块紧邻教学楼可考虑作为学生课外休息及课外教育用。西侧及西北侧区域由于位于校园后部且根据分析其光照及冬季风力较大因此仅做简单游园绿化。

(3)进行人流分析。学校以走读生为主、兼有住校学生,因此学校主次入口通向教学楼方向的道路应尽量宽敞且方便通达。由于校内较少车辆行驶,因此校内道路均为单行方向保证消防要求及学生安全。在各个建筑出入口前部应有一定的疏散空间。

(4)进行视线及景观分析。将区域建筑、出入口轴线延伸强化,可见由若干视觉焦点并结合人流方向将这些视觉焦点进行联系,最终可以用园林景观将整个校园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并通过景观设计将校园文化融入其中。

(5)对陕北地域环境及当地土壤进行调查为植物配置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在以上分析基础上可以得出场地基本架构要求,再根据这些要求进行设计,最终完成设计方案(图2)。园林设计具有艺术创作的特点,相同的功能要求的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里可以将场地分析理解为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作,而其后的设计则兼具艺术的感性创作成分。当然场地分析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全面的场地分析可为设计提供强大的支持。

4结语

场地分析的价值在于能清楚完整地识别出所要实现功能相关的问题和场地条件,分析应在可行条件下尽可能地做到考虑广泛而深远。不论大型的景观规划还是微型的别墅庭院设计无不渗透着对场地的分析。在由场地分析转入设计阶段的过程中,应该保持设计严格遵从场地分析结论进行,避免前期分析与后期设计脱节的情况出现。通过场地分析,设计中的每一要素都应有合理的依据,从而达到“设计方案自然生长自场地中”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 张俊玲.基于场地分析的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以哈尔滨市马家沟任家桥和兴桥段为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9):7.

[3] 姚成丽.浅析场地分析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J].资源与环境,2006(6):143~145.

[4] 王勇.从认知角度出发对环境设计的几点思考[J].山西建筑,2007(20):353~356.

[5] 李慧斌,汪小平.浅析在园林设计中应该考虑的因素[J].山西建筑,2008(34):8~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