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地理的教学设计8篇

时间:2023-09-17 14:51:03

地理的教学设计

地理的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地理新课程 教学设计 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3.55

要做好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必须弄清楚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涵义是什么?其理论基础又是什么?所谓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系统规划地理教学活动流程,以地理新课程理念为内核,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目的,以解决地理教学问题为宗旨,针对不同的地理知识属性、教学环境进行分析,选择不同教学策略,增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而通过有效设计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促进地理新课程的有效落实。所有一切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论都可以作为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对一些时下流行的教育理论M行整理、归类,并分析如何运用每种理论来指导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

一、 应用系统理论,整合地理教学因素

系统理论把教学设计也视为一个系统,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系统分析方法论。地理教学系统是由教学目标、学生、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复合运动系统。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教学系统则良性运行,教学效果才成倍增加。系统科学理论能为地理教学设计提供指导。在地理教学设计中应用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有序原理和反馈原理,能为有效整合地理教学因素提供指导,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

(一)整体原理及对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

整体原理认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运用整体原理指导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设计,要树立全局、整体观念,从地理教学目标制定,到地理教学过程的设计,既要做到明确每个教学因子在教学进程中的作用也要能为每个因子发挥作用提供时间、条件或机会。

(二)有序原理及对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

有序原理认为,自然界中的任何物质都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事物才能顺利发展。设计教学过程既要符合学生认知的由感性到理性的顺序,还要遵循学科内部逻辑的有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教学规律的由地理现象到地理原理的顺序。例如,在讲“三圈环流”前,先回顾“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理解的正向迁移。

(三)反馈原理及对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

任何系统只有进行反馈才能实现有效控制,只有注意教学中的反馈设计,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及时准确的获取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实行课堂教学方法和环节的及时调控,致使教学低效或无效。地理新课程下教学设计可以通过提问、练习、判图、实验摸拟、制图绘图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反馈;通过设计研究学习、探究学习、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进行“过程与方法”的反馈;通过学生协作能力、表达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认识的态度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反馈。总之,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时应体现反馈原理,将课堂反馈作为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来设计,通过反馈改进教学设计,实现有效教学。

二、广采学习理论,达成地理学与教的变革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学者加德纳(H.Gard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系统提出,他认为每一个个体有着相对独立的九种智能,即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一动觉智能、音乐一节奏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九种智能不同的组合方式,使得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只存在哪一方面聪明及怎样聪明问题,对学校教育而言,“学校里没有差生”。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为地理新课改注重学生差异和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地理新课程教学目标差异设计、教学评价差异设计、提问水平层次设计等提供现实指导。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广泛应用于各国课堂教学。其强调以“学”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注重“情境”“认知”“协作”“学习环境”“信息资源”对学习的支撑作用。教师的任务不再是传递与灌输知识,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信念等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倡导合作教学、交互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我们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一方面尽量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另一方面采用真实或逼真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能力;再者改变传统讲授式教学,设计“协作学习”情境。例如,在地理事实性知识学习为主的教学中,设计在家乡亲历观察、调查的教学方式;在地理概念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设计和捕捉现实中的实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在地理原理学习中,设计和列举生活中的案例,或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地理成因和规律“可视化”,使抽象的原理具体化,提高学生同化知识的能力。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cR.Rogers),其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关心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把教学目标看作是学生人格、自我的健全发展,把教学重心由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教师在“非指导性教学”中作为“促进者”,把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定为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及生长。它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习者尊严、价值,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交流学习体现自我实现。

地理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进行赏识教育,“鼓励自信心,发现闪光点”,在教学关系上强调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作用。这些理念都蕴涵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我们在进行新课程下地理教学设计时,要因时制宜地把课堂和自然还给学生,特别是针对不同地理知识属性和主题有选择性地设计讨论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等课堂教学方式。例如,设计“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为讨论式教学,允许学生自由提问、讨论发表不同观点的见解,鼓励学生奇思异想,教师“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维持某种有益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并接受W生的咨询,适当给予学生帮助。

三、融合地理教学理论促进学生智慧成长

地理教学理论既衍生于通识教学论,又注入了地理学科特性的新鲜血液,是地理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系统反映,成为地理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教学设计吸收地理教学理论,能促进学生地理智慧成长。地理教学理论认为,突出人地关系、注重空间关系是地理学科教学的鲜明特色,人地关系既是地理教学的核心观念,也是地理教学设计的思想论、方法论。而提出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是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它包括:

(一)地理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即地理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能力和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的能力;

(三)“研究”能力,包括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与设计研究探究方案的能力、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地理教学设计应贯彻地理教学的核心观念和培养学生具有地理的核心能力,使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种种表现、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总之,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深受以上三种理论的影响,这些理论不仅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方法和技术,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系统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理论使教学设计符合学习规律,教学理论指导了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传播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选用教学媒体的技术。地理新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只有建立在以上三大理论基础之上,才能减少和克服地理教学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课程・教材・教法2004。

[2]李家清:地理教学目标差异性设计研究,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年第11期。

[3]李家清:走进新课程:论地理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创新,地理教学2004年第10期。

[4]川钟启泉,崔允廓:新课程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地理的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地理教学;设计理论;实践研究

一、前言

在我国80年代,教学设计作为我国教学改革所研究的领域,逐渐被学者和专家开始大量研究,而在之前,我国只是少量地引进或者翻译国外的教学研究成果,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开始研究自己的教学模式了,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当然地理教学也不例外,本文着重讲述我国地理教学的设计理论以及实践研究,将最科学的教学理论知识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深入挖掘地理教学设计理论,减少一些地理教学旧方法的使用,避免课堂中死气沉沉的氛围,从而提高了地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激情,解决了高校地理教学的问题,因此,高校地理教学模式应该改革,实现最新教学目标,教师的地理教学理论设计应充分考虑实践,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到教师所授的内容,并学以致用。

二、地理教学的设计理论

地理教学由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构成,合理的地理教学设计能够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在地理教学设计中,采用系统的、科学的、有序的理论原理,将会有效整合教学因素,发挥教学实践功能,在明确各个因素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地理教学设计过程,即地理教学的设计理论要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理性与感性的认知感。通常来说,学生对陈述性以及实记性的地理教学比较认可,但对一些新的教学设计比较陌生,而且不易接受,因此,在培养学生认知上,需要从学生兴趣着手来设计教学,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控制,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师教学高效和学生认可的目标。

地理教学的设计理论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课堂学生们对教学的反应以及学生所学知识的反馈,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地理教学的设计理论基本都是传承以往教学模式或者根据教学经验,人文与空间的关系,是地理教学中一大特色,人文关系是地理教学设计理论中的核心思想与核心内容,地理教学的设计理论应按照学生的理解性去协调教学方法,让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与趣味性,而地理这门学科又是各事物相互联系的学科,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如今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便是空间关系,是地理教学设计理论中要考虑的,即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地理空间性的认知感。

三、地理教学的具体实践

案例教学法。地理案例教学法融入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或者可能发生的事件等,将这些事件拿到课堂案例上讲解,把抽象的地理理论具体化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地理概念知识,通过案例的讲解,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同时,案例讲解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并加以分析,得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地理案例教学设置的情景,能够很好地让学生思考,并在短时间内锻炼自己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支架式地理教学法。支架式地理教学法是基于维果茨基思想,并借助建筑业中的脚手架,来作为学习者对知识理解所构成的一种概念框架。支架式地理教学法的应用,给学生带来了背景支架与直观支架,学生在这两种支架作用下,学生可以避免在没有背景知识下,可以从容应对知识框架结构外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具备准备性学习能力;而在地理教学实践设计时,我们教师常常没有直观表达地理学科内容的知识,因为地理学科上的内容基本都是通过抽象性的概念以及难以理解的图表来表征的,因此,学生就很难将地理知识学“活”,而使用支架式地理教学法,可以很好地避免此类情况,让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支撑起来,构成一个个支架,于是,地理学科在学生脑里便有了一个导向性学习的框架。

参与式地理教学法。参与式地理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走向讲台,感受一下授课情形以及讲解自己所理解到的地理知识。如在学习“我国气候分类”时,可以将班上学生进行分组,让每组成员在课堂上讨论,并就课本上的知识以及生活中所了解到的知识上台讲解,在学生讲解完之后,教师与学生代表共同对这几组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他们授课方式的不足以及需要补充的地方,这样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同时又丰富了地理教学方法,学生与老师的亲切认知感也会相应增加,并且老师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将会增多,这便反馈给老师一些学生学习地理这门学科的信息。总之,参与式地理教学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老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并且让学生真正地体验了做老师的感觉。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家清.新概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9.

[3]黄莉敏.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路与技术[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7(5).

[4]李家清.论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木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5]彭淡清.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2001(10).

[6]赫兴无,李家清.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初探[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1).

地理的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 生本教育 地理 教学设计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1生本教育理念

生本教育是指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传统的以教定学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个体发展。因此教育应实现由“师本”向“生本”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传统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的目的也主要是针对教师如何教而进行的,其封闭的缺陷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而生本教育的教学设计正是基于学生的视角进行的,它主要依据受教育者的意志,缩小了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之间的差距,并对教学实践产生指导作用。

3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的评价是指对教学设计方案的诊断性评价、课堂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及教学效果的总结性评价。它既能促进当前设计的优化,又能对后续设计进行完善,对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有一定作用。那么,在生本教育理念下,一份好的教学设计具备那些基本要求呢?

3.1设计理念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所以其教学设计也必须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表现为在教学设计中是否还局限于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学生在教学设计中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否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一并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等等。

3.2教学目标

任何一份教学设计必须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在编制学习目标时,除考虑课程标准外,教师还应根据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学习准备度,确定恰当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例如,在初中地理《极地地区》这一节,不同于区域地理的其他地区,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有重要的全球意义。本节教学不仅是教授学生基本的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知识,更是促使学生对“人地和谐关系”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突出表现极地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3.3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必须要有一个较为详细的教学过程,这是教师对一堂课的基本设想,作为实际教学的参照,以备课堂的不时之需。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是否达到要求:

3.3.1教学环节设计是否合理

必要的教学环节可以对教学活动进行填充,在编制教学环节时要考虑其是否符合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否能够提高课堂效率等等。例如,在《东南亚》一节的学习中,国家及其首都是必要的识记内容。然而,如果按照普通讲授方式,不仅课堂显得枯燥,并且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将这一内容编制成一个小故事:一人越过一条河(“越南”的首都“河内”),拣到一块金子(“柬埔寨”的首都“金边”),遇到老万(“老挝”的首都“万象”),走路太慢(“泰国”的首都“曼谷”)。这样的设计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3.3.2学生是否主动参与课堂

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不仅要看学生积累知识的量,更要看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看有多少知识是通过自己探究获得的。参与方式包括个别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是实质性的思考、表达和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自己建构知识的兴趣。并且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和活动,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课堂。

3.3.3师生是否进行有效互动

除学生自主探究外,教师应以合作者的角色融入课堂,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引导和实时适度点评。要求教师注重民主协商、先学后教、“过程和结果”并重,而非讲解接受、以教定学、只重视结果。

3.4教学结果

教学结果应作为评价教学设计的重要指标。同传统课程相比,生本突出表现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和情感体验获得有较高的要求。

3.4.1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学会搭建探究平台,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主生成,规律让学生自主归纳,最后通过旧知衍生出新知。教师要善于设计开放性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创新思维,同时要尊重学生,对学生的独到见解加以表扬和激励。

地理的教学设计篇4

地理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最大区别是课堂中的图片教学,尤其是教材插图的使用。前苏联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把画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子也会说话了。"教材插图的有效处理和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在此,以人教版高中必修1为例,主要谈谈教材插图在教学中使用的一些浅见。

1.以《地球的圈层结构》为例

教材分析:

《地球的圈层结构》这一节主要从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两部分内介绍。地球的内部圈层要认识内部圈层的划分及边界,地壳的厚薄和分布,地幔的组成和地核的组成状态等。

地球内部圈层特点是由地震波波速变化来间接推知的,因此,将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变化及其两个突变界面作为教学的重c和关键点是有必要的,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绘制内部圈层示意图。

首先,在教材图1.25的左半部分加6个点,并用英文字母进行标记。其次,让学生拿出铅笔,跟着教师在黑板上描绘两条曲线,注意在A、B两点出,曲线有何变化?(介绍不连续面)再次,从6个点中,找出两条曲线都明显发生变化的点,进行地球内部圈层第一级划分。(介绍莫霍面、古登堡面将地球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最后,让学生继续找点,在上一级划分的基础上进行次一级划分。(介绍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内核、岩石圈)

【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纵波横波特点介绍【情境创设】:1、在图6中,左半部分的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图中的两条线是什么线?说明了什么?2、让学生拿出笔,跟着板图从上到下描绘横波和纵波,设问:在横波和纵波的A、B两处,这两种波的传播速度有什么变化?【小 结】: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不均衡,因此在地震波曲线图上,横波和纵波都呈现曲线的特点。营造进入学习状态的氛围,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课堂小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上课精神,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莫霍面古登堡面介绍【要点点播】:A、B两处在实际中的深度大致是地下平均33千米处,此处,两种波速突然发生变化,连接这些突然变化的点可以得到一个面,这个面叫做不连续面,该处的不连续面叫做莫霍面。通过自己动手发现问题,让学生对问题印象深刻

莫霍面古登堡面介绍【活 动】:1、请一学生在板图上再找出一处变化明显的点,其他学生在课本上找,并说明为什么?2、在一级划分的基础上,若根据图上的标记,再找出一处变化较明显的,会是哪一点?【精 析】:C、D两处在地球内部的实际位置大致是地下2900千米处,横波在此突然消失,而纵波的传播速度也大大减小。从此处可以得出:①地下2900千米处可以再划出一个面,叫做古登堡面。②地球内部在2900千米处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密度发生改变。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根据地震波,而地震波对于学生来很陌生,用陌生的事物来探究无法直接察觉到的另一样事物,于学生而言陌生而枯燥,再图上加几个点,变陌生的事物为常见的问题,不仅简化了问题的生疏味,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地球圈层次一级划分【归 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划分成三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在一级划分的基础上,再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次一级划分,学生对于问题就轻车熟路了。

本节课的内容不多,学生较容易理解,但是由于知识点简单而枯燥,离生活较远,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插图中加几个点,转变成一道让学生动手思考的活动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不仅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空间分布印象深刻,而且为以后学习、理解地表形态塑造、板块和地震、火山等知识奠定基础。

2.以《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

有些地理要素比较零散,学生记忆难度大,因此可以结合地图,认真分析其规律,化复杂为简单,重新绘制分布图或模式图,以帮助学生识图和记图[5]。

【教材分析】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在整个高中地理课程中理论性、综合性较强的基本规律与过程之一。洋流对学生而言比价陌生,因此借助一定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使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在此就显得很有必要。

【设计思路】

洋流的分布规律,是这一课时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教材图3.5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冬季)(图2)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当高一的学生第一次看到教材图3.5这样的插图时,定会被图中的红色、绿色箭头所吸引,好奇其所表示的内容,同时又会因为图中箭头的繁多而感到混淆,分不清东南西北。所以,要上好"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这一部分内容,关键就是这幅图的利用。

【教学过程】

流程教学内容及方式记忆妙招

洋流概念介绍【情境创设】图3.5中的箭头有什么特点?【介绍】海水中,常年比较稳定地沿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洋流的分类【情境创设】依据图例,可以推知洋流按性质分为哪几类?【介绍】根据洋流的性质,分为暖流和寒流。暖流是从水温高的海区留向水温低的海区,寒流是从水温低的海区留向水温高的海区。如墨西哥湾暖流、秘鲁寒流。除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及赤道地区的洋流,暖流一般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寒流反之。

洋流的命名【情境创设】洋流的名称有什么样的特点?【介绍】大部分洋流是根据洋流流经的地方及其性质来命名,举例日本暖流。

洋流性质及流经地区命名

寒暖流的布布规律【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做教材活动题,根据全球风带模式图完成全球洋流模式图。【情境创设】理想模式下,全球洋流分布有什么特点?同一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洋流性质有何规律?【介绍】在理想模式下,北半球形成两个洋流环流圈,即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形成中低纬环流圈、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形成中高纬度寒流圈。前者成顺时针方向,后者呈逆时针方向。用"8"字顺笔画来记忆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夏季,印度洋海区的洋流成顺时针,冬季呈逆时针。夏笋(顺)冬逆。(用夏季有笋来记忆)

特殊洋流介绍【情境创设】图中哪一处的洋流很特殊?【介绍】结合《气压带和风带》中的季风环流,分析印度洋海区洋流性质的季节变化

地理的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155-02

大多数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也是历次变化最大的一次基础教育改革,也是新教育思想、理念体现最多的一次基础教育改革。要把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尽快转化为教育教学的新行为,必须在新理念与新行为之间寻找操作的中介,而地理教学设计就是这样一种有效的操作中介,事实上地理教学设计也常称为“桥梁科学”。面对课程改革的需要,它又必须用新课程理念来武装。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行为,也必然决定着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传统的线性、封闭的课程与教学设计范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多视角、多维度的注重学生主体性学习的课程与教学设计范式不断孕育生成。新课程对于教师,是从更新教学观念、重建教学设计的范式开始的,因此,地理教学设计在新课程改革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地理设计原则是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中应遵循的规则,其应准确反映教育教学改革基本理念及地理学科的基本特性。离开了原则的设计即成为无源之水,失去教育教学的方向,偏离改革的主题。而大多数中学地理教师对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较肤浅表象或抽象认识上。“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原则应体现适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有效性原则、紧贴时事原则、趣味性原则、案例取材于生活原则、理论联系实践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终身有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等。这些认识没有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1]基于目前对地理新课程设计原则认识模糊的问题,进行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原则的探讨。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遵循系统性原则

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是应用学习理论、地理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分析地理教学问题,设计解决问题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涉及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诸多因子,因此地理教学设计要从整个教学系统出发,注重每个因子在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课标、学生与教材的关系,依照地理学科特色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教学过程和环节。

二、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有别于传统的‘教师中心’的突出理念。地理新课标中每一条标准都是针对学生这个主体而言的,一切行为动词、教学建议、活动建议都是从学生角度出发去设计”。[2]教学实践是实施、贯彻、渗透课程理念的最佳途径,作为理论与实践中介的教学设计更应围绕学生去设计教学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通过感觉也不是通过交际被动获得的,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互动实现的。地理学习不是由外向内不断被动填入新知识的,而是学习者主动利用已有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不断对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的过程。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着眼于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教育享有绝对的“参与性”、“选择性”,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增加学习者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三、构建开放性教学原则

“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学是开放的。教师不再是控制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咨询者,师生关系平等,学生心态是不受压抑的,是自由开放的;课程内容是开放的。”[3]表现在课堂教学素材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来源于发展中的地理科学、社会生活和学生自身经验及地理学习活动本身;课程目标是开放的。不再以掌握知识为惟一目标,更强调培养能力,注重学习方法和过程的掌握,完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每一个目标提出了最基本要求,即最低要求,老师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差异进行再开发设计;课程形态是开放的。新课程不仅有必修课,还有选修课,不仅有国家课程,也可补充地方乡土课程,还可开发校本课程;课程实施是开放的。“地理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与校内,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拓展到社会、家庭、大自然中;课程资源是开放的。“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新课程地理教学要求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人力资源,包括有关的学生、教师、校长、家长等等;充分开发地理课程的物质与场地资源,如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地理事物;充分开发地理课程的社会资源,如各类与地理有关的博物馆等;教学结果是开放的。”[4]地理新课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课本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不再圈定标准答案,尊重学生不同观点,鼓励学生奇思异想。因而,在地理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把握以上开放性内容,分析师生互动、分析课标、分析资源、分析和确立开放目标,要善于设计开放的教学情境和开放的教学过程,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原则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人至少有九种智能,每种智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共同起作用,但作用比例并不均衡,大多数人只是擅长某一种智能并可将其发展到满意的水平。”[5]揭示了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并倡导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因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我们的学校里也没有差生的存在,只有各有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的人才。新课程强调“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正是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响应。”[6]正视学生的多元差异性应成为我们当今教育关注的焦点。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要透彻地分析学生不同的起点能力、不同的经验背景、不同的认知成熟程度、学习动机、焦虑程度、学习风格等,既考虑到不同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又考虑同一个体身上的智力优势,根据不同地理主题和知识属性,设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地图绘制、判图分析、地理野外调查――考察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分别凸显不同智力优势的学生的人际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一动觉智能、言语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对课堂教学中的即时教学评价可设计反映多元智能的评价指标,进行多元主体评价、多种方式评价、多样工具评价,一方面提升不同个体内省智能,另一方面使差异个体看到自身优势,激发地理学习动机;在教学目标上采取差异目标水平设计,如梯度式目标设计、激励式目标设计等。使学习上暂有困难者在较强的成就动机作用下,能达到课标的基本目标,学有余力者超越“基线”,更上一层楼。

五、呈现交往互动性原则

新课程关注的是“人”的发展,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播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从教学的本质出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景象,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共振。“师生互动的设计包括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两个方面,师生之间对地理问题的共同探讨形成认知互动,教师的鼓励、学生的配合产生情感的有形互动,而情感的无形互动穿插于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生生互动的设计主要通过设计合作学习来实现,良好的互动设计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学习的精神风貌,同时,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和动机。”[7]在整个交往互动设计中,应把握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情感、意志、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同时,教学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在宽松的时间和空间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

六、体现地理学特性原则

“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两大特性,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综合性体现在地理环境由四大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域性则阐明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还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8]地理学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规律,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地理教学设计应始终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体现地理学两大特性,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掌握和运用地理科学方法。如通过设计列表、展示图片、案例等方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和说明世界各洲、国内各地区环境差别,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等,阐明地理科学的地域性特点;通过设计探究活动,深入剖析我们身边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来说明地理科学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融合的综合性特征。

总之,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在课程改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地理新课改几年来,中学一线教师在由传统教案走向教学设计,体现新课程下理念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上,没有与改革同步。一方面是未将地理新课程理念很好领悟,把握住地理新课程下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而在教学设计上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另一方面对现代教育教学设计的先进理论也未能运用于教学设计实践。二者致使课堂无效设计较多,严重滞后了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指导教学实践的一门教育实用技术,也是联系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有效的地理教学设计,起着“导学、导教、导测评”的多重功能。不仅可以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智力,培养地理认识能力,建构地理知识,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优化地理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发展,而且还可以促进地理教师的科研能力,改进地理课堂教学。按照以上原则进行地理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地理教师更准确地理解、把握地理新课程,避免无效设计的发生,早日实现地理新课程的目标。只要顺应课改潮流和教改精神,就能消除地理新课程下我们地理教师教学设计的迷惘与困惑,增强设计的有效性、应用性、科学性。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进行推进性、深化性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2 李家清.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设计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11)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8

5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25

6 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33

地理的教学设计篇6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在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陈述技术是一个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难点。初中地理教学目标通常都是用“了解”“理解”“认识”等词语进行陈述,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知识。例如“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和“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片的能力”等,都是较为笼统的,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如果教学目标内容过于重视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就可以采用目标陈述法,为了避免出现歧义,必要时应该尽可能地简化陈述,可以适当省略一些内容。例如,在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教学目标时,首先提出相关依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其次,通过赤道周长、地球的表面积和地球的平均半径详细地说明地球的大小;最后,将地球的形状画出来,并且将地球的周长、表面积以及地球的半径准确地标注出来。这样设计教学目标,可以将一些内容省略,尽可能地简化陈述,从而能够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的可量性和准确性。

虽然陈述技术是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但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师开展教学的侧重点,合理地应用各种陈述方法。如果初中地理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中将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内容,就可以采用内外结合的目标陈述法。例如,第一,对照墨西哥湾暖流图以及直布罗陀海峡两侧的海水盐度及海水流向图。说明洋流的类型和形成的原因;第二,灵活地应用洋流形成的理论解释一下“旅游鞋失而复得”的现象。这种设计方法同样能够做到简化陈述内容目的,使得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是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中的主体内容,主要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地解决教师怎样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因此在教学策略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活动开展的先后顺序,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选择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设计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过程中应该根据初中地理知识的属性。如果是陈述性较强的地理知识,可以采用精加工策略和描述策略设计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重要的地理名词、地理分布等内容时就可以应用精加工策略和描述策略。初中地理教师应用精加工策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应用描述策略可以将相互独立的地理术语、地理名称等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描述性较强的句子表现出来,例如,可以将我国矿产储量位于世界第一的钨、锑、锌、钒、钛、稀描述成吾弟、心烦、叹息,这样学生不仅便于学生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准确地记住这些矿产。

初中地理教师设计教学策略过程中对于初中地理程序性较强的知识可以设计地理概念和相关规则学习策略。对于概念和规则的学习,可以通过变式练习,使学生自觉地建立学习体系,最后能够将地理概念和相关的学习规则成功地转变成技能。初中地理教师帮助学生将地理概念和学习规则转化成学习技能后,可以灵活地设计一些情境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地理概念和相关学习规则解决初中地理问题。

初中地理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设计方面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学媒体设计

地理的教学设计篇7

一、设计地理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

1了解地理学习基础

地理教学目标是学生地理学习的预期结果,由于学习具有累积性的特点,所以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的出现必须基于他们原有的学习基础之上。因此,确定地理教学目标必须以符合学生地理学习基础为前提条件。学生地理学习基础主要包括地理学习内在动力基础和认知基础两方面。

(1)了解地理学习的内在动力基础。学生地理学习的内在动力主要指与地理学习活动紧密关联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一般来说,学习动机越强、兴趣越浓,学习期望就越高,而地理学习期望越高就要求地理教学目标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和更高的水准。

(2)了解地理学习的认知基础。认知基础包括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无论是认知结构,还是认知能力,都是地理教学目标所涉及的领域,如果教师不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基础,那么他确定的地理教学目标有可能会超出学生的认知基础,使目标高不可攀,也有可能低于学生的认知基础,使目标成为“过去完成式”。在《旅游资源》这一节,学生对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非常感兴趣,同时学生已经对本地的(如襄城县紫云山、平顶山市石人山等)和世界上著名的旅游资源(如长城、西湖等)有所了解,在设计过程中应掌握这一点。

2分析地理教学内容

地理教学内容是地理教学目标的“物质材料”,由于“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能,并且相互间具有复杂的联系,所以确定地理教学目标前必须理清“物质材料”。

(1)分析地理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各个知识点,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此作为地理教学目标的基本内容;分析地理教学内容中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知识结构,以此作为地理教学目标等级划分的依据。

(2)分析地理教学内容的教育因素。地理教学内容不仅具有知识教育价值,同时具有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如学习各类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学习我国南北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如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巧夺天工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及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等等。地理教师确定的地理教学目标必须反映地理教学内容的这种心理教育因素,使地理教学目标全面体现地理教学特点。[H01mm]

二、设计地理教学目标的要求

1.地理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全面性

地理教学目标设计要坚持全面性原则,教学目标体系既要包括认知领域和技能、能力领域,又要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同时,地理教学目标是全体学生共同的学习目标,所以地理教学目标设计还要坚持全体性原则,既要基于学生的整体水平,又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

2.地理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层次性

新课标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重视个体差异,应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能力等多方面制订高低层次不同的目标。根据新课标的特点一般可预设几个层次的目标:一是基础性目标(课程目标),二是高层次目标(弹性目标和发展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目标层次越低越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达成,相反,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特别是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需要的时间较长,是逐步达成的。

地理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的期望,因而目标实施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新课标一改过去那种把教师当做行为主体、从规范教师的教学角度出发的设计方式,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学生学习的行为结果。同样,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学生学习的结果,体现“为学生而教、为学习而教”的理念。如,“掌握阐述旅游资源的特性”意思就是说,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旅游资源的特性。

4地理教学目标必须是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

地理教学目标必须是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而不能是地理学习过程。如“旅游资源的价值”这一知识,表示地理学习结果的目标为“学生学会分析旅游资源的价值”,而“掌握旅游资源的价值”则是设计地理学习过程的教学目标。地理教学目标更不能以教师的活动为内容,如不能以“讲述旅游资源的价值”作为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只是表示教师的教学活动,而没有表示出教学活动之后学生应当达到什么样的地理学习效果。

依据以上设计思路,《旅游资源》教学目标可以设计如下:

《旅游资源》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a掌握阐述旅游资源的分类,知道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在旅游方面的意义。

b理解和掌握旅游资源的特性以及各种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

B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分析各种旅游资源价值的能力。

b初步培养学生在旅游活动中的审美能力。

c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C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a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真挚情感和对民族文化的崇敬之情,并增强爱护旅游资源的意识。

地理的教学设计篇8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界迎来了新一轮的变革,随着教育的革新,其对课堂质量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提高课堂质量方面,良好的课堂问题设计起到关键性作用。高水平的课堂问题的提出会引领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助于动态课堂的形成。本文从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问题设计的意义、遵循的原则以及实施策略等三方面展开探究。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设计策略

传统的教学强调从“认识论”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这给教学活动进行过程带去多种弊端。其只是单纯的将教学过程当成进行知识传递的工具而忽视了关于学生情感的培养、价值观的建设、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忽视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所应该产生的意义。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界日益显示出对人才的需求,这已促使问题设计成为教学过程中关键的步骤。

1.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意义

问题的提出促使人对其进行研究、探索并得到解决。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良好问题的提出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发的对其进行研究,探索、解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

1.1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教育的最初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而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素质的主要体现。学生自身的主体性通常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自主性,自主性指的是个体在一个活动中的地位,在特定的条件下,个体可以对自身活动过程进行调控。学生要有个体性的自主意识,有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制定自身特点的学习目标,并且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清楚的理解,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财富。这就要求,教师在地理课堂进行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学生的这种自主意识,进行合适的问题设计,从而充分性的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在能力,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性的思考,帮助其完成学习目标。其次是能动性,能动性指的是个体与对象进行活动过程中,能够充分性的认识到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能够对客体进行积极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学生能在教育体制的要求下,积极主动的参加学习。并能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后是创造性,学生能够在基于教材的理解上,善于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能够在遇到问题时及时的做出创造性的解决。

1.2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效率

教学过程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而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变化,学生、教师与教学活动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剧烈。因此,这就要求师生能够和谐相处,并能在课堂上充分的发挥各自的主动与创造性,进行问题的解决。进行良好的问题设计,可以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过程密切的结合在一起,从而确保师生间能够和谐相处,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2.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2.1可行性的原则

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设计时,要充分性的了解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及思维能力,从而保证设计出的问题,不仅具有一定难度也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性的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等实际角度出发,从而保证设计出的问题结构分明,难度适中。这个过程不仅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也能够满足因材施教的需求。

2.2渐进性的原则

教师要进行具有层次性、深入性、递进性的问题设计。人进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即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过程,然后再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它们的内部构造。所以,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使学生能够及时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2.3应用性的原则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地理教材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同时也要加强课堂中的实践环节,以此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对地理知识进行应用的意识。

3.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问题设计的策略

3.1进行精心的导语设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常情况下,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首先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是导语。因此,导语设计是进行课堂优化,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精心的导语设计,可以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其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对于新知识的探索中去。

3.2进行精心的疑问设计,启发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课堂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经过特定性的累加,会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动力。中学生的求知欲都是很大的,而问题的出现正是他们探索真理时的前进动力。在进行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深挖教材中的问题,并进行精心的设计,促使学生建立起自身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宰者。

3.3进行精心的结尾设计,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的过程中,通常会忽视结尾处的设计。精心设计的结尾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抓住课堂重点,使获得的知识能够在脑中构成一个体系,并激发学生进行课下学习的积极性。

精心设计的问题能够使课堂所提出的问题更加丰富、针对性更明显,能够改善传统课堂中问题随意性的现象,大幅度的提高课堂效率。问题的设计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汲取经验、仔细研究并进行创新。此外,教师也要从根本上意识到问题设计的必要性,了解问题设计的意义、原则及目的,在课堂实践中找出自身不足之处,优化问题的设计过程,从而确保设计出最高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保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问题设计的探索[J].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2014,(5):267-267,26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