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村医疗市场前景8篇

时间:2023-09-17 14:51:05

农村医疗市场前景

农村医疗市场前景篇1

关键词商业保险合作医疗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新的环境下,允许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这也充分体现了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

1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背景

2003年我国推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等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并提出远景规划,2010年全国农村地区要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从2003年下半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到2005年6月底,全国已有641个县(市、区)开展了合作医疗试点,占全国县(市、区)总数的21.7%,有1.63亿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

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特点

与原来的农村合作医疗相比,新型合作医疗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大,新型合作医疗明确规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参合农民每年按人均不低于10元给予补助,确立了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其次,保障以大病统筹为主,将重点放在农民的大额医药费用或住院医药费用的补助上;第三,统筹层次和能力也得以提高,新型合作医疗以县代替了过去的乡、村为单位来开展统筹,增强了抗风险管理能力;最后,规定由政府负责和指导建立组织协调机构、经办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对新型合作医疗加强了领导、管理和监督。

另外,还明确了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并赋予农民知情权和监管权,以维护制度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同时附以建立医疗救助制度,通过民政、扶贫等部门资助贫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1.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经办方式

在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过程中,形成了三种类型的经办方式。第一种方式,由卫生部门所属合作医疗管理中心经办。这种做法比较普遍,有利于规范医疗机构行为和控制医疗费用,但专业化的管理能力暴露出不足。第二种方式,由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社保中心经办。这一方式在东部农业人口较少地区采用较多,能够利用现有社保中心力量,节省管理成本,但由于是第三方付费,社保中心对医疗行为没有直接的约束控制,需要卫生行政部门的协调配合。第三种是保险公司经办方式。商业保险公司专业技能较强,费用理赔经验丰富,用人机制灵活,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由此可以减轻政府设立机构、聘用人员等前期投入和压力,但保险公司亦属于第三方付费,需要卫生部门配合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约束控制。一些东部地区和少数中部地区,采取委托保险公司进行基金管理和审核报销,卫生、财政部门进行监管的做法,探索形成了“管办分离”的模式。

1.3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原因

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三农”问题被摆到了各级政府工作的优先位置。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保障的新一轮改革,也将为中国农村保险市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保监会也大力倡导发展县域保险,提出要让保险惠及8亿农民,充分发挥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商业保险公司纷纷加强了对农村市场的开发力度。

地方政府选择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合作医疗是基于现实的考虑。如果由政府部门直接运作新型合作医疗,首先需要设立具体经办机构来负责资金筹集及日常管理监督和报销支付业务。由此需要安置大量人员,带来很大管理成本和财政压力。政府部门缺乏专业的资金管理队伍,合作医疗方案设计及医疗费用管控技术性也非常强,如果不熟悉审核支付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报销支付中极易出现漏洞。因此,利用保险公司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为合作医疗服务,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而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合作医疗是保险公司为发展农村保险跨出的第一步。参与新型合作医疗体现了保险公司开发农村保险市场、加快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它们可以通过参与新型合作医疗,以带动其他商业保险业务,在未来农村保险市场的发展中占据制高点。另外,商业保险公司也看到,通过参与新型合作医疗,能够积累参合农民的个人资料以及与健康有关的各种基础数据,从而为其健康险业务的产品开发、核保、理赔等提供基础。

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合作医疗,是地方政府与保险公司双向选择的结果,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保险公司则可以发挥自身的风险管理、理赔技术、服务网络等优势。

2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方式

目前,全国有6家保险公司参与了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到2005年6月底,6家公司在江苏、河南、福建、浙江、广东、山东、山西、新疆等8个省(区)的68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民医疗保险工作,涉及的参合农民1765万人,试点地区平均参保率为84%。其中,38个县(市、区)被各级政府列入试点范围,占全国641个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的6%。2003年以来,这些保险公司累计为518.86万人次提供了医疗补偿服务。

两年多来,商业保险主要以三种方式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第一种是基金管理方式。政府委托保险公司,由后者收取适当的管理费用,提供经办服务。保险公司不从合作医疗基金中提取任何费用,只按照政府要求,提供报销、结算、审核等服务。新型合作医疗的基金赤字和基金透支风险均由政府承担,基金节余转入下一年度。

第二种是保险合同方式。政府用筹集到的新型合作医疗资金为农民投保团体医疗保险。在就保险责任、赔付比例、赔付限额等方面协商一致后,保险公司与政府签订保险合同,按约定向参合农民提供医疗保险。相应的,新型合作医疗的基金透支风险由保险公司承担。

第三种是混合方式。混合方式介于基金管理方式和保险合同方式之间。保险公司管理新型合作医疗基金,并收取适当管理费,基金赤字则由政府和保险公司按一定比例分摊,基金节余转入下一年度。地方政府和保险公司共同分担新型合作医疗基金的透支风险。

目前,在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合作医疗的68个县(市、区)中,采用基金管理方式的有36个,采用保险合同方式的有22个,采用混合方式的有10个。

在第二种方式中,当合作医疗基金转化为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由保险公司自负盈亏时,有两种可能性。如果有较多结余,会引起政府和农民的不满;而相反,如果让保险公司长期亏本经营,也会影响其继续参与的积极性。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因而采用的比重不大。第一种方式是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合作医疗采用委托合同方式,它与政府签订委托管理合同,保险公司不承担盈亏风险,只提供具体服务。这种方式体现了新型合作医疗作为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由政府主办的特点,值得大力倡导。

医疗卫生行业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个特殊行业。当今世界,无论在何种制度的国家,医疗卫生行业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福利性或公益性的特性。因此,医疗卫生事业总是和国家政府的职责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政府应当占主要的领导性的地位,应当位于医疗保险方、被保险方、医疗供方三者之上。所以,商业保险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介入农村合作医疗建设,都应始终遵循政府为主导的原则。

医疗保险能够起到帮助人们抵御疾病风险、保护人类健康的作用,它是通过在医疗保险机构、被保险人群、医疗服务供给机构及政府之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来实现的。在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践中,通常意义上的医疗保险机构的职责已被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分担。政府负责筹集资金,承担基金透支的风险,对医疗单位进行管理及制定有关法规政策。商业保险公司负责保险费率的厘定、理赔给付和为广大参保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同时,投保人必须按时足额缴纳保险费,诚信索赔,而各医疗单位应当合理制定收费标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杜绝“医患合谋”。只有各部门职责明确,各司其责,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3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前景分析

3.1优势

3.1.1有利于利用商业保险公司已具有的医疗保险管理经验

多年来,保险公司在医疗产品开发与推广、核保、理赔以及医疗行为规范管控等风险管理手段与方法上,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宜中国城市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行业规范管理标准。借鉴和应用保险公司已有且日渐成熟的流程与经验,对农村医疗保险能起到快速发展的促进作用。一些地区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确实降低了政府管理成本,促进了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改革。

3.1.2有利于节约政府管理成本

按照以往的方法,政府面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就先要组建机构先养人。但形式不应该是唯一的,政府需要探索实现公共管理职能的新形式。这就是政府以委托经办或者购买服务的办法,要求中间机构、非政府的社会服务机构承担政府所需要的服务。如果实现了管办分离,将政府从直接经办、直接管理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政策制定和监督上,这就使政府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了政府工作的效率,也减少了因政府部门追求部门利益而损害参合农民的现象。

3.2应注意的问题

3.2.1商业保险公司的逐利本性可能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偏离原有方向

商业保险公司作为盈利性实体,总是将利润放在第一位的。尽管商业保险公司为达到推广宣传的目的会否认这一点,但如果总是亏损,商业保险公司就会失去参与的积极性。以上面提到的保险合同参与方式为例,如果商业保险公司过高估价所需医疗保险金,变相提高保险费,但理赔额较低,农民交纳了大量保费却得不到合理保障。这样不仅新型合作医疗失去了意义,还会影响政府和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民心中的形象,危及社会稳定。

因此,将商业保险融合到农村合作医疗中必须防止可能侵害农民群体利益的行为和趋势。在允许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的尺度上要把握好,逐步推进,密切关注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的商业保险参与效果,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

3.2.2在农村尚不具备商业保险所需要的保险环境

商业保险所需要的健康保险配套的市场环境与中国农村的现实相差甚远。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历史统计数据可以说基本上是空白,保险公司缺乏大量基础数据,这给保险精算带来从未有过的难度,无法厘定科学的保险费率。

农村医疗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差,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乡(镇)卫生院设备陈旧,医务人员素质不高,药品市场混乱,加之新农合筹资水平低,筹资成本高,也是保险公司至今对农村医疗保险市场观望不前的成因之一。

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的介入程度还不深,在经营实践中也确实面临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如何认识和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管机构与保险公司的关系,商业保险参与农村合作医疗的规模、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扬,陈文辉.中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农村医疗市场前景篇2

关键词 商业保险 合作医疗 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新的环境下,允许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这也充分体现了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

1 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背景

2003年我国推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等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并提出远景规划,2010年全国农村地区要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从2003年下半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到2005年6月底,全国已有641个县(市、区)开展了合作医疗试点,占全国县(市、区)总数的21.7%,有1.63亿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

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特点

与原来的农村合作医疗相比,新型合作医疗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大,新型合作医疗明确规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参合农民每年按人均不低于10元给予补助,确立了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其次,保障以大病统筹为主,将重点放在农民的大额医药费用或住院医药费用的补助上;第三,统筹层次和能力也得以提高,新型合作医疗以县代替了过去的乡、村为单位来开展统筹,增强了抗风险管理能力;最后,规定由政府负责和指导建立组织协调机构、经办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对新型合作医疗加强了领导、管理和监督。

另外,还明确了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并赋予农民知情权和监管权,以维护制度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同时附以建立医疗救助制度,通过民政、扶贫等部门资助贫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经办方式

在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过程中,形成了三种类型的经办方式。第一种方式,由卫生部门所属合作医疗管理中心经办。这种做法比较普遍,有利于规范医疗机构行为和控制医疗费用,但专业化的管理能力暴露出不足。第二种方式,由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社保中心经办。这一方式在东部农业人口较少地区采用较多,能够利用现有社保中心力量,节省管理成本,但由于是第三方付费,社保中心对医疗行为没有直接的约束控制,需要卫生行政部门的协调配合。第三种是保险公司经办方式。商业保险公司专业技能较强,费用理赔经验丰富,用人机制灵活,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由此可以减轻政府设立机构、聘用人员等前期投入和压力,但保险公司亦属于第三方付费,需要卫生部门配合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约束控制。一些东部地区和少数中部地区,采取委托保险公司进行基金管理和审核报销,卫生、财政部门进行监管的做法,探索形成了“管办分离”的模式。

1.3 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原因

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三农”问题被摆到了各级政府工作的优先位置。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保障的新一轮改革,也将为中国农村保险市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保监会也大力倡导发展县域保险,提出要让保险惠及8亿农民,充分发挥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商业保险公司纷纷加强了对农村市场的开发力度。

地方政府选择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合作医疗是基于现实的考虑。如果由政府部门直接运作新型合作医疗,首先需要设立具体经办机构来负责资金筹集及日常管理监督和报销支付业务。由此需要安置大量人员,带来很大管理成本和财政压力。政府部门缺乏专业的资金管理队伍,合作医疗方案设计及医疗费用管控技术性也非常强,如果不熟悉审核支付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报销支付中极易出现漏洞。因此,利用保险公司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为合作医疗服务,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而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合作医疗是保险公司为发展农村保险跨出的第一步。参与新型合作医疗体现了保险公司开发农村保险市场、加快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它们可以通过参与新型合作医疗,以带动其他商业保险业务,在未来农村保险市场的发展中占据制高点。另外,商业保险公司也看到,通过参与新型合作医疗,能够积累参合农民的个人资料以及与健康有关的各种基础数据,从而为其健康险业务的产品开发、核保、理赔等提供基础。

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合作医疗,是地方政府与保险公司双向选择的结果,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保险公司则可以发挥自身的风险管理、理赔技术、服务网络等优势。

2 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方式

目前,全国有6家保险公司参与了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到2005年6月底,6家公司在江苏、河南、福建、浙江、广东、山东、山西、新疆等8个省(区)的68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民医疗保险工作,涉及的参合农民1 765万人,试点地区平均参保率为84%。其中,38个县(市、区)被各级政府列入试点范围,占全国641个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的6%。2003年以来,这些保险公司累计为518.86万人次提供了医疗补偿服务。

两年多来,商业保险主要以三种方式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第一种是基金管理方式。政府委托保险公司,由后者收取适当的管理费用,提供经办服务。保险公司不从合作医疗基金中提取任何费用,只按照政府要求,提供报销、结算、审核等服务。新型合作医疗的基金赤字和基金透支风险均由政府承担,基金节余转入下一年度。

第二种是保险合同方式。政府用筹集到的新型合作医疗资金为农民投保团体医疗保险。在就保险责任、赔付比例、赔付限额等方面协商一致后,保险公司与政府签订保险合同,按约定向参合农民提供医疗保险。相应的,新型合作医疗的基金透支风险由保险公司承担。

第三种是混合方式。混合方式介于基金管理方式和保险合同方式之间。保险公司管理新型合作医疗基金,并收取适当管理费,基金赤字则由政府和保险公司按一定比例分摊,基金节余转入下一年度。地方政府和保险公司共同分担新型合作医疗基金的透支风险。

目前,在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合作医疗的68个县(市、区)中,采用基金管理方式的有36个,采用保险合同方式的有22个,采用混合方式的有10个。

在第二种方式中,当合作医疗基金转化为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由保险公司自负盈亏时,有两种可能性。如果有较多结余,会引起政府和农民的不满;而相反,如果让保险公司长期亏本经营,也会影响其继续参与的积极性。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因而采用的比重不大。第一种方式是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合作医疗采用委托合同方式,它与政府签订委托管理合同,保险公司不承担盈亏风险,只提供具体服务。这种方式体现了新型合作医疗作为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由政府主办的特点,值得大力倡导。

医疗卫生行业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个特殊行业。当今世界,无论在何种制度的国家,医疗卫生行业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福利性或公益性的特性。因此,医疗卫生事业总是和国家政府的职责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政府应当占主要的领导性的地位,应当位于医疗保险方、被保险方、医疗供方三者之上。所以,商业保险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介入农村合作医疗建设,都应始终遵循政府为主导的原则。

医疗保险能够起到帮助人们抵御疾病风险、保护人类健康的作用,它是通过在医疗保险机构、被保险人群、医疗服务供给机构及政府之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来实现的。在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践中,通常意义上的医疗保险机构的职责已被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分担。政府负责筹集资金,承担基金透支的风险,对医疗单位进行管理及制定有关法规政策。商业保险公司负责保险费率的厘定、理赔给付和为广大参保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同时,投保人必须按时足额缴纳保险费,诚信索赔,而各医疗单位应当合理制定收费标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杜绝“医患合谋”。只有各部门职责明确,各司其责,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3 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前景分析

3.1 优势

3.1.1 有利于利用商业保险公司已具有的医疗保险管理经验

多年来,保险公司在医疗产品开发与推广、核保、理赔以及医疗行为规范管控等风险管理手段与方法上,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宜中国城市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行业规范管理标准。借鉴和应用保险公司已有且日渐成熟的流程与经验,对农村医疗保险能起到快速发展的促进作用。一些地区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确实降低了政府管理成本,促进了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改革。

3.1.2 有利于节约政府管理成本

按照以往的方法,政府面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就先要组建机构先养人。但形式不应该是唯一的,政府需要探索实现公共管理职能的新形式。这就是政府以委托经办或者购买服务的办法,要求中间机构、非政府的社会服务机构承担政府所需要的服务。如果实现了管办分离,将政府从直接经办、直接管理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政策制定和监督上,这就使政府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了政府工作的效率,也减少了因政府部门追求部门利益而损害参合农民的现象。

3.2 应注意的问题

3.2.1 商业保险公司的逐利本性可能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偏离原有方向

商业保险公司作为盈利性实体,总是将利润放在第一位的。尽管商业保险公司为达到推广宣传的目的会否认这一点,但如果总是亏损,商业保险公司就会失去参与的积极性。以上面提到的保险合同参与方式为例,如果商业保险公司过高估价所需医疗保险金,变相提高保险费,但理赔额较低,农民交纳了大量保费却得不到合理保障。这样不仅新型合作医疗失去了意义,还会影响政府和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民心中的形象,危及社会稳定。

因此,将商业保险融合到农村合作医疗中必须防止可能侵害农民群体利益的行为和趋势。在允许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的尺度上要把握好,逐步推进,密切关注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的商业保险参与效果,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

3.2.2 在农村尚不具备商业保险所需要的保险环境

商业保险所需要的健康保险配套的市场环境与中国农村的现实相差甚远。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历史统计数据可以说基本上是空白,保险公司缺乏大量基础数据,这给保险精算带来从未有过的难度,无法厘定科学的保险费率。

农村医疗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差,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乡(镇)卫生院设备陈旧,医务人员素质不高,药品市场混乱,加之新农合筹资水平低,筹资成本高,也是保险公司至今对农村医疗保险市场观望不前的成因之一。

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的介入程度还不深,在经营实践中也确实面临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如何认识和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管机构与保险公司的关系,商业保险参与农村合作医疗的规模、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扬,陈文辉.中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农村医疗市场前景篇3

关键词:新医疗改革;医药企业;发展策略;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医药行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与活力的一大行业。随着2009年新医疗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围绕着医药改革、药品采购、药品价值、市场整治等方面积极出台了一系列医药行业政策,带来了医药行业以及相关产业的深刻变革,进一步推动医药行业向着健康、和谐发展方向迈进。对医药企业来说,新医疗改革不仅是巨大挑战,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层面,加强对新医疗改革背景下医药企业发展策略的研究,意义重大。

一、我国新医疗改革政策

医药行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性。新医疗改革方案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医疗卫生体制的公益性特点,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以农村为重点,进一步实施政企分开、营利与非营利分开、管办分开的新型医疗体制。同时,强化政府投入与责任,加强民众参与与监督管理,积极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共同促进人民健康水平提升。截止到去年年底,我国城乡医保人数超过12.95亿人次,基本覆盖了全国约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口。农村人口基本上都纳入医疗体系,覆盖率约为百分之九十七左右。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今天,国家对医疗经费投入力度大增,相应的,药品需求量也大大增长。从整体上来说,医药市场未来增大空间比较大,为医药企业的发展开辟了巨大市场。

二、新医疗改革对医药企业发展影响

(一)我国新医疗改革政策对医药企业的积极影响

(1)新医疗改革有助于推动医药企业的快速发展。2009年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正式出台,标志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新一轮改革序幕的拉开。国家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五项重点工作与四大体系目标。政府经济投入的增加,会进一步改善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疗环境,大大促进农村医药市场的发展,并会成为企业强有力的支撑,大大推动二级医药市场的发展。比如说,2010年我国政府出资支持了上万家县级、乡级卫生机构的建设,并安置一点六万基层医务人员参加了专岗医生培训,为整个医药市场的发展开辟了巨大市场。从2009年到2011年我国政府医疗改革支出费用复合增长率为百分之二十七,而医保扩容每年新增一千亿元药品消费量,也就是整个医药市场百分之十的增速。国家计划,截止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民医保目标。随着覆盖范围的增大,将会促进医药行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推动医药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2)新医疗改革有助于加快医药行业内容产业结构调整。在2010年我国政府出台的医药行业结构调整意见中指出,现阶段我国医药行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技术水平、生产集中度都比较低。从西方等发达国家医药市场的发展情况分析,集中与整合成为医药行业的重要趋势。在美国市场上,前三大药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百分之九十。在日本市场上,前三大药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仅用了十年时间,就从百分之十九上升到了百分之七十三。但是,目前来说,我国前三大医药产业的市场占有率不到百分二十。提高产业集中度之后,会进一步凸显医药大企业的规模优势,再加上销售渠道与内部药品生产的协同作用,会获得更大利润。医药企业的龙头企业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会通过自建、购买、合作或兼并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市场经营规模与产品线。在行业结构调整以及稳健的货币政策下,会进一步推动医药行业向着产业规模优势、集中发展方向迈进。

(二)新医疗改革政策对医药企业带来的挑战分析

(1)药品价格。药品价格是医药企业以及新医疗改革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从1997开始我国共实行了二十多次药品强制性降价。但是,从各种资料显示,患者经济负担并没有因此减轻,而医药企业则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2011年我国发改委出台明确政策,要求对药品价格进行出厂价调查。这种“掀老底”的方式,有助于招标单位更好地掌握药品成本。通过这一政策的实施,药品价格日趋透明化,这将终结医药企业盲目定价时代。而2013年克强新政后,药品价格更趋于透明化,而且各地都出台了相应的药品降价和基药品种招标,这使得药品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

(2)抗生素管理。在全国药品市场中,抗生素约占到四分之一比重。可以说,是药品销售金额与使用率最多的一种药物。在抗生素中,头孢类药物约占百分之六十的市场。在新医疗改革背景下,2012年下半年卫生部出台明确规定必须严格限制抗生素使用,所有的抗生素使用必须有直接指针认为存在细菌性感染,没有证据表明是细菌感染的不建议使用抗生素,这将会严重影响抗生素企业的发展,甚至导致这类企业倒闭。

(3)新版GMP政策出台。1999年旧版GMP政策的出台,对于我国医药行业进行了一次重新洗牌,淘汰了一批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的企业。2011年开始我国开展执行新版GMP政策,这一政策在立足国情基础上积极吸收了西方发达国家相关经验,结合“软硬件并重”方式,深入贯彻全过程药品安全生产以及质量风险管理,加强政策的指导性与科学性,与世界GMP标准相接轨。新版GMP政策有以下主要特点:第一,强调药品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全面提升医药企业管理软件标准。第二,全面提高了医药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三,进一步细化了生产记录、操作规程等标准,进一步提高了政策的操作性与指导性。第四,进一步强化了药品安全生产保障措施。上述这些要求,都对医药企业发展带来严峻考验,尤其是软件方面标准,将使得更多医药企业重新考虑投入与产出问题。

三、新医疗改革背景下医药企业具体发展策略 

(一)推动医药企业的整合

在产业增值、医疗结构调整形势下,我国医药行业已经进入全面整合时期。在政策指引下,大型医药企业将会带动行业整合的发展。我国已经出台了明文规定,到2015年通过充分市场竞争与企业兼并,积极培育1~3家全国性大型医药企业,20家区域性医药企业。药品百强医药企业市场份额应占到总市场份额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与此同时,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优势互补,加强不同企业在营销渠道以及整个价值链之间的合作。站在规模经济立场上分析,必须集中医药企业优势资源,积极推动技术更新与特色产品销售,低价格、大批量采购原料药,为企业自身发展寻找更多利润空间,进一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另外,辅助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体外诊断试剂,比如降钙素原这样的检验指标,能反映出细菌性感染的严重程度,未来将会成为常规化的检测产品,拥有这样产品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生产的企业必将迎来改革的春天。

(二)加强农村医药市场的深入开发

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了农村医疗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了农村医药市场占有比重。新医疗改革非常重视农村医疗保障的开展,这就为医药市场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现阶段,开拓农村市场已经成为寻求医药市场发展、拉动企业内需的新增点。新形势下,医药企业应建立健全农村(上接第9页)市场销售部门,专门针对农村市场进行销售对策的研究,特别是针对价格低廉、疗效确切的国产新药。在农村合作医疗的大定下,进一步提高了普药需求力度,顺利实施基本医疗保障,将会刺激更高水平的医药需求。需注意,在农村市场可能存在某种疾病、某种药品的特需产品,必须深入研究农村流行病学发展趋势,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三)强化企业自主创新

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医药企业必须结合自身优势与特点,比如说,营销渠道、产品等优势,选择合适的优势品种,积极培育优势产业,适当抛弃无优势的产品类型。与此同时,政府应积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寻找适合自身技术发展与环境的新发展道路,凸显自身特色。与此同时,全面提升药品质量。现阶段我国制药企业一般以仿制药品为主,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对这类非专利药品的新剂型与新技术研究,彻底改变传统的仿制观念,站在提升仿制药品稳定性与质量角度,进一步降低与国外企业产品之间的差距。不断进行产品与技术创新,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另外,在流通机制方面,医药企业必须积极调整自身发展战略,尽快建立起适合医疗体制改革的扁平化流通渠道。

(四)积极拓展医药企业融资渠道

在新医疗改革一系列政策,尤其是新版GMP政策的影响下,医药企业需要通过充足资金进行应对。但是,现阶段我国政府支持以及企业风险资金投入力度比较少,医药企业也缺乏足够资金进行投入。新形势下,必须建立健全医药企业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在市场产权方面,可以通过价格机制、聚集效应、退出机制以及防范风险等机制,进一步规避投资风险,保障投资人员的投资利益。有条件的国际大企业,可以紧抓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积极寻找国际化融资对策,加强与外资企业战略联盟关系的建立。

四、结语

本文针对新医疗改革政策以及其对我国医药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开始入手分析,从四个方面:推动医药企业的整合,加强农村医药市场的深入开发,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拓展医药企业融资渠道,详细论述了新医疗改革背景下医药企业具体发展策略,旨在为一线医药企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金鑫.对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后医疗行业发展趋势的几点认识[J].中外企业家,2010(5).

[2] 刘立春,朱雪忠.专利悬崖期的授权仿制药发展及其对制药行业的影响[J].情报杂志,2012(5).

[3] 施春来,胡明东.基于政策外生变量的营销突破[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4] 章蓉,林素静.关于深圳连锁药店实施自有品牌战略的研究[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5] 曹丽杰,薛同泽,姜少华,等.医药行业结构调整,提高我省医药产品的竞争力[J].河北企业,2004(1).

[6] 张军,申俊龙.医疗体制改革给医药生产企业带来的影响及企业生存发展对策[J].卫生软科学,2009(3).

农村医疗市场前景篇4

关键词:农村合作医疗;问题;前景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是惠及我国亿万农民的一项新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不仅直接关系我国几亿农民的健康和利益,而且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种顺应形势,适合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的理性制度安排,在为农村居民提供适度的医疗和卫生保障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从部分省份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民医疗保障的依托

        在中国农村,随着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逐渐退出,造成了农村人口看病贵和看病难等现实问题,甚至一些农民因此而致贫和返贫。这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生活质量并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因此,农民迫切需要一种新型医疗保障制度,能够满足医疗和卫生保健的需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是应农民对医疗保障的迫切需要而产生,为农民的健康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这一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大病实现统筹,个人账户可以累积转存,解决了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增强了农民的自我保健和保障意志,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使得绝大多数农民愿意为自己的健康投保。

        (二)新型合作医疗为大病医疗提供了保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了大病统筹机制,比如贵州省参保的农民以户为单位每人每年交10元的保险费存入个人账户,就能得到国家、省、市、县财政共计40元的补贴形成社会统筹基金,参保者大病治疗所发生的费用就可以按规定的标准得到补偿。这一机制切实解决了农民大病治疗问题,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三)新型合作医疗管理和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旧合作医疗制度相比,统筹层次高,管理体制健全,各级财政补贴到位,并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管理和服务体系。以贵州省为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县为统筹单位,各乡村的缴费都要交由县经办机构统一管理,并按照统一模式建立了县协调委员会、县经办机构和监督机构,实行缴费、筹款、核算、管理和服务的一体化。一体化的管理和服务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有效地规避了制度运行的道德风险问题,提高了制度的安全性和效率。根据贵州省三个乡镇的无结构访问调查,绝大多数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管理与服务体系比较满意,只有个别农民认为服务需要改进。

        二、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开始试点到现在,从制度设计到运行还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宣传不到位,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意志不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加对象是农民,农民对合作医疗的认志和接受程度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和农民的主观期望效用有很大的关系,主观期望效用能否达到要求或者能够达到多大的要求指标,这就决定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意愿。因此,如何通过宣传使农民从思想上意志到参加合作医疗的重要性便成为一大问题。在农村经济条件还不宽裕的地区,农民希望有合作医疗,但对医疗消费又存在着侥幸心理,与吃饭、穿衣、孩子上学等刚性支出相比,看病花钱是次要、随机的,主观期望效用值偏低,对潜在的医疗风险缺乏足够认志,没有一种固定的医疗、消费投入意志。再加之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政策缺乏深度认志,工作方法简单,对合作医疗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许多农民产生不满情绪,担心重蹈覆辙,对制度存在一定的信任危机。加上种种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农民变得怀疑、谨慎,产生了理性农民在合作医疗中的“不理性行为”,以至于影响了此项工作的效应。

        (二)农村医疗条件落后

        1.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基础设施简陋。由于资金的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基础设备损坏无力维修,医疗设备使用率较低,不能满足卫生医疗的需要,严重影响地方卫生部门的工作进度。

        2.卫生资源的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就农村与城市卫生资源的配置来说,城市占据了大量的卫生资源;而农村配置的比例极少,造成农村卫生基础薄弱、基层卫生机构服务水平低下、质量偏低、部分贫困地区缺医少药的局面,有些地区由于乱办医、盲目扩张地方医疗机构,使资源闲置和浪费的问题突出。

        3.基层卫生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据有关部门调查,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所占比例为11.5%,专科以上学历为19.3%。在大多数的农村卫生队伍中,简单的跟师学徒仍存在于基层卫生室,就是在县级卫生院工作的医务人员中,仍存在着一些没有过硬技术的医务人员,而这些医务人员根本没有进修学习的机会,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得不到农民的认可,基层卫生人员素质令人担忧,这也使得农民的主观期望效用值降低,从而影响了参保意愿。

        (三)资金筹集和管理存在不足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困难。由于农村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志不够、理解不透彻,再加上农村居民比较分散,乡镇人员采用挨家挨户上门收费的方式,在收费困难的同时,也增大了工作量。在筹资原则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坚持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财政适当支持为辅,但部分地方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专项医疗拨款迟迟未见。最终,合作医疗资金就落到了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身上,农民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主力。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使用监管不力。目前,合作医疗的监管在乡一级的工作主要是由乡卫生院承担,日常监管只能靠卫生院的自我约束,这很容易给合作医疗管理带来隐患,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良性运行。因此,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资金运作,建立健全各项财务会计制度,形成对合作医疗经费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四)制度不完善

        1.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这就要求合作医疗管理及工作人员必须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把握好市场经济的规律,做好合作医疗的管理。然而,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中,没有完全应用科学管理程序,不少地方政府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及管理经验。

        2.以大病为主的医疗补偿政策存在缺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同于传统的合作医疗,两者有一定的联系,其最大不同是传统合作医疗立足于预防、保健生活中的多发病、常见病,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立足于大病保险,以大病统筹为主。政府、社会和个人的筹资都是用于补助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费用。重点放在了大病治疗上。这在多发病普遍存在的农村似乎有些不太合适。

        三、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的意义

        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疾病,像一把利剑挂在农民兄弟的头上,“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将进一步加剧,要使这一转型能够平稳推进,整个社会需要构建严密而可靠的安全网。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解决农民的看病难?回顾历史,我们曾经解决过这一问题,而且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1993年世界银行年度发展报告《投资与健康》指出:“直到最近,(中国)一直是低收入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例外……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人口还占全国人口80%,但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岁提高到了68岁。专家们承认,这种健康业绩的基础是在“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资源配置大格局中,辅之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遍布每个农村社区的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的“三大法宝”。因此,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题中应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

        四、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前景

        在相关经济政策保障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普通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基础之上,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但在医疗卫生提高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偏远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问题更加突出。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农村有40%-60%的人没钱看病,导致农村贫困人口比例攀升。在西部地区,60%-80%的患病农民死于家中,无法得到良好的救治。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贫困农民实行医疗救助。200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的通知。之后,全国各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面展开,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到2007年上半年,已经覆盖了全国84.9%的县和82.8%的农村人口。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已经表现出一些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经验,预示了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方向。我们有必要对这些经验和做法进行进一步归纳,形成相对统一的稳定模式,通过法律将其定型化、制度化,然后结合各个地区、不同类型农村的具体情况,由点及面地推广,逐步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因此,我们有信心让新农合制度更加完善,并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的利益。

农村医疗市场前景篇5

关键词:农村合作医疗;问题;前景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是惠及我国亿万农民的一项新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不仅直接关系我国几亿农民的健康和利益,而且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种顺应形势,适合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的理性制度安排,在为农村居民提供适度的医疗和卫生保障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从部分省份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民医疗保障的依托

在中国农村,随着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逐渐退出,造成了农村人口看病贵和看病难等现实问题,甚至一些农民因此而致贫和返贫。这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生活质量并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因此,农民迫切需要一种新型医疗保障制度,能够满足医疗和卫生保健的需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是应农民对医疗保障的迫切需要而产生,为农民的健康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这一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大病实现统筹,个人账户可以累积转存,解决了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增强了农民的自我保健和保障意志,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使得绝大多数农民愿意为自己的健康投保。

(二)新型合作医疗为大病医疗提供了保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了大病统筹机制,比如贵州省参保的农民以户为单位每人每年交10元的保险费存入个人账户,就能得到国家、省、市、县财政共计40元的补贴形成社会统筹基金,参保者大病治疗所发生的费用就可以按规定的标准得到补偿。这一机制切实解决了农民大病治疗问题,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三)新型合作医疗管理和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旧合作医疗制度相比,统筹层次高,管理体制健全,各级财政补贴到位,并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管理和服务体系。以贵州省为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县为统筹单位,各乡村的缴费都要交由县经办机构统一管理,并按照统一模式建立了县协调委员会、县经办机构和监督机构,实行缴费、筹款、核算、管理和服务的一体化。一体化的管理和服务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有效地规避了制度运行的道德风险问题,提高了制度的安全性和效率。根据贵州省三个乡镇的无结构访问调查,绝大多数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管理与服务体系比较满意,只有个别农民认为服务需要改进。

二、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开始试点到现在,从制度设计到运行还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宣传不到位,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意志不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加对象是农民,农民对合作医疗的认志和接受程度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和农民的主观期望效用有很大的关系,主观期望效用能否达到要求或者能够达到多大的要求指标,这就决定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意愿。因此,如何通过宣传使农民从思想上意志到参加合作医疗的重要性便成为一大问题。在农村经济条件还不宽裕的地区,农民希望有合作医疗,但对医疗消费又存在着侥幸心理,与吃饭、穿衣、孩子上学等刚性支出相比,看病花钱是次要、随机的,主观期望效用值偏低,对潜在的医疗风险缺乏足够认志,没有一种固定的医疗、消费投入意志。再加之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政策缺乏深度认志,工作方法简单,对合作医疗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许多农民产生不满情绪,担心重蹈覆辙,对制度存在一定的信任危机。加上种种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农民变得怀疑、谨慎,产生了理性农民在合作医疗中的“不理”,以至于影响了此项工作的效应。

(二)农村医疗条件落后

1.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基础设施简陋。由于资金的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基础设备损坏无力维修,医疗设备使用率较低,不能满足卫生医疗的需要,严重影响地方卫生部门的工作进度。

2.卫生资源的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就农村与城市卫生资源的配置来说,城市占据了大量的卫生资源;而农村配置的比例极少,造成农村卫生基础薄弱、基层卫生机构服务水平低下、质量偏低、部分贫困地区缺医少药的局面,有些地区由于乱办医、盲目扩张地方医疗机构,使资源闲置和浪费的问题突出。

3.基层卫生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据有关部门调查,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所占比例为11.5%,专科以上学历为19.3%。在大多数的农村卫生队伍中,简单的跟师学徒仍存在于基层卫生室,就是在县级卫生院工作的医务人员中,仍存在着一些没有过硬技术的医务人员,而这些医务人员根本没有进修学习的机会,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得不到农民的认可,基层卫生人员素质令人担忧,这也使得农民的主观期望效用值降低,从而影响了参保意愿。

(三)资金筹集和管理存在不足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困难。由于农村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志不够、理解不透彻,再加上农村居民比较分散,乡镇人员采用挨家挨户上门收费的方式,在收费困难的同时,也增大了工作量。在筹资原则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坚持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财政适当支持为辅,但部分地方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专项医疗拨款迟迟未见。最终,合作医疗资金就落到了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身上,农民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主力。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使用监管不力。目前,合作医疗的监管在乡一级的工作主要是由乡卫生院承担,日常监管只能靠卫生院的自我约束,这很容易给合作医疗管理带来隐患,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良性运行。因此,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资金运作,建立健全各项财务会计制度,形成对合作医疗经费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四)制度不完善

1.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这就要求合作医疗管理及工作人员必须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把握好市场经济的规律,做好合作医疗的管理。然而,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中,没有完全应用科学管理程序,不少地方政府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及管理经验。

2.以大病为主的医疗补偿政策存在缺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同于传统的合作医疗,两者有一定的联系,其最大不同是传统合作医疗立足于预防、保健生活中的多发病、常见病,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立足于大病保险,以大病统筹为主。政府、社会和个人的筹资都是用于补助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费用。重点放在了大病治疗上。这在多发病普遍存在的农村似乎有些不太合适。

三、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的意义

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疾病,像一把利剑挂在农民兄弟的头上,“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将进一步加剧,要使这一转型能够平稳推进,整个社会需要构建严密而可靠的安全网。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解决农民的看病难?回顾历史,我们曾经解决过这一问题,而且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1993年世界银行年度发展报告《投资与健康》指出:“直到最近,(中国)一直是低收入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例外……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人口还占全国人口80%,但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岁提高到了68岁。专家们承认,这种健康业绩的基础是在“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资源配置大格局中,辅之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遍布每个农村社区的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的“三大法宝”。因此,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题中应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

四、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前景

在相关经济政策保障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普通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基础之上,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但在医疗卫生提高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偏远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问题更加突出。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农村有40%-60%的人没钱看病,导致农村贫困人口比例攀升。在西部地区,60%-80%的患病农民死于家中,无法得到良好的救治。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贫困农民实行医疗救助。200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的通知。之后,全国各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面展开,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到2007年上半年,已经覆盖了全国84.9%的县和82.8%的农村人口。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已经表现出一些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经验,预示了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方向。我们有必要对这些经验和做法进行进一步归纳,形成相对统一的稳定模式,通过法律将其定型化、制度化,然后结合各个地区、不同类型农村的具体情况,由点及面地推广,逐步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因此,我们有信心让新农合制度更加完善,并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的利益。

农村医疗市场前景篇6

本刊讯从7月开始,每隔3个月,各地需将1010年医改任务中的4项农村卫生服务改革进展以文字形式上报卫生部。卫生部近日已发出通知,就落实4项农村卫生服务工作提出要求。

据了解,2010年4月,中央布置的2010年医改任务中,农村卫生工作明确了4项任务,包括提高乡镇卫生院门诊量占医疗机构门诊总量的比例、开展农村卫生人员培训、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和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

卫生部要求,为提高乡镇卫生院门诊利用效率,各地应积极推动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降低农民就医负担;推进新农合门诊统筹,引导农村居民到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就诊;转变乡镇卫生院服务模式,积极开展农村居民健康管理;同时应注意规范管理与转换机制并重,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质量和效率。

卫生部要求,各地应履行2010年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责任状的相关承诺,科学制订方案、认真组织实施,保证农村卫生人员足时、免费接受培训。在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培训的同时,各地应将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纳入培训内容。

卫生部提出,各地应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准入和聘用管理;提高基层机构服务能力,统一配送和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加强乡镇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建立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激励制度。

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监管将有规范

本刊讯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医疗机构药品的购进、储存、调配等行为进行了规范。

征求意见稿明确,医疗机构发现假药、劣药的,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发现质量可疑的药品,应当暂停使用。同时,要建立报告制度,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出处理前,医疗机构不得将上述药品销售、销毁、退回企业。

征求意见稿规定,医疗机构不得利用医疗广告进行药品宣传和推荐,配制的医院制剂不得广告;不得利用新闻报道、医疗资讯服务类专题节(栏)目、互联网等形式对药品进行广告宣传和推荐;医疗机构不得以邮售、不开具(或伪造)处方销售、柜台开架自选、义诊、试用、展销会以及互联网交易等其他方式经营或者变相经营药品;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范围使用临床试验用药品。

征求意见稿规定,医疗机构需要对原最小包装的药品拆零调配的,应当做好拆零记录。拆零药品的包装袋上必须注明“请在医嘱使用期限内服用”字样,并标明药品通用名称、规格、用法、用量、批号、医疗机构名称等内容。医疗机构应建立效期药品管理制度,按照“先进先出”、“近效期先出”的原则发放药品。

征求意见稿强调,除未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材外,医疗机构必须从具有相应药品生产、经营资格的合法企业购进药品:在储存药品时,应按照药品属性和类别分库、分区、分垛存放,并实行色标管理。

前10跨国药企占据超六成心脑血管用药份额

立普妥和波利维继续领跑全球畅销药物

本刊讯由于心脑血管疾病病情复杂、严重,病种多、病程长,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位居致死疾病首位。用药规模明显大于医药市场其他各类药物。

据慧聪邓白氏研究数据显示,相当数量的公司参与了心脑血管药物市场的竞争,有国际性公司也有本土企业。品牌药物和通用名药物共存于市场,但通用名药物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的趋势不会改变。市场份额方面,全球范围内,辉瑞、赛诺菲、默沙东、诺华及阿斯利康等2009年全球前十强药企占据超过6成份额。

对于心脑血管药物市场的领导产品――降血脂药物立普妥与血小板抑制剂波利维,虽然目前继续保持全球第一、二大畅销药物的宝座,但随着该两项药物的专利保护都将于明年到期,不仅将有可能导致全球心脑血管药物的销售额出现负成长,同时也会使心脑血管药物的市场结构重新洗牌。

慧聪邓白氏研究认为,全球心脑血管药物市场受到畅销药物专利到期、学名药竞争、众多替代药物出现以及缺乏创新药物推出等因素影响,市场正在进入缓慢成长期,尤其是在2011-2012年表现得最为明显。

河南南阳:中医事业发展走好“三步棋”

农村医疗市场前景篇7

一、社会事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

1、文化旅游方面。①“龙都”龙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该项目位于前大磨乡泊村,总投资6亿人民币,规划占地1800亩,建设面积66万平方米,共设八个景观,20个中型景点。主要景观有:天龙下凡、龙宫、龙文化展示、龙都大厦等。项目建成后,将掀起海内外华人寻龙根、拜龙祖的高潮,进一步弘扬龙文化,以此拉动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目前,泊村“龙都”已在国家正式注册。经过十余年深入调查、研究、编写的《华夏龙乡神话记》一书正式出版。20集大型连续剧《龙魂》文本已写好,正在筹资拍制。聘请清华大学教授设计了国家一流的龙文化展示区。泊村舞龙队多次参加国内外舞龙大赛,扩大了“龙都”泊村的知名度。原创:泊村被省命名为艺术之乡。②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项目。某县是“中国鸭梨之乡”,依托20万亩梨园,建设以生态农业、绿色食品、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旅游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园区。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建成后可产生以下效益:一是季节性景观资源——梨花节、金秋采摘节客源市场:因其特殊的品牌效应和景观品质,将形成短时期内高强度的客流,且辐射力大,可吸引全国各地的客源。二是常年性景观客源市场:根据目前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的市场调查显示,一般选择此类旅游的游客大都来自都市,选择在双休日采取短线游的形式,逃离都市、远离喧嚣、亲近自然、回归田园是此类游客的普遍心理和出游目的。此类景观资源的辐射范围在邯郸市区及晋、鲁、豫的周边城市和地区,市场辐射力为二级客源市场,每年可吸引游客30—50万人次。三是旅游产品市场效益:特色产品精品鸭梨、温室水果、高科技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纯天然土特产、农家饮食、梨木工艺品等是都市游客追求的目标。目前该项目已列入邯郸市旅游总体规划。县委、县政府已作为重点项目,把农业观光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所涉及到的村庄已全部建成文明生态村。对规划区内道路进行了硬化,设置了木制垃圾箱,修建了高标准公厕、旅游餐厅、生态走廊。县政府筹措专项资金编制了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③图书馆建设工程。投资180万元兴建某县图书馆,目前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力争年内竣工投入使用。同时,“十一五”期间完成县体育场的搬迁改造。

2、教育方面。①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目标,按照“因地制宜、方便群众、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统筹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利用4年时间,投入2.4亿元规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70所,撤并中小学283所。到2009年,全县初中、小学达到95所,其中:小学71所,初中24所,基本符合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2006年,全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为17所,目前,每所项目学校均绘出平面规划图,河北省冶金建设集团对项目学校进行了地址勘察,由邯郸市天工设计有限公司对施工图统一设计,工程委托邯郸市正泰公司做为招标,招标公告已在邯郸建设工程信息网上,招投标工作正在按程序进行中,近日即可开工建设。②教育扶贫济困工程。2006年县政府确定教育扶贫筹资目标任务为360万元,救助贫困生5.3万名。截止目前,全县已筹资365.8万元,救助贫困生3.5万名。③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总投资792万元,其中争取中央、省配套资金437.6万元,市配套213.4万元,县配套141万元。年内,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3、卫生方面。①中医院搬迁项目。由于中医院占地面积小,现有房屋面积远远不能满足全县群众就医需求。为此,确定投入3000万元,规划建设占地50亩的新中医院,目前正在进行征地工作。项目建成后,可有效改变就医条件。②医技楼建设项目,投资500万元,建设5500平方米的县医院医技大楼,投资1000万元购置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水平。目前主体工程已竣工,年底前投入使用。③合作医疗项目。已争取到明年在某县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合作医疗通过个人、集体、国家三方共同筹资,建立一种新型的互助机制,做到共同承担疾病风险,原创:合作医疗的实施,有效地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④年内完成18个卫生院、110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目前2个中心院正在建设,5个卫生院正在招标,其他卫生院正在图纸设计。110个村卫生室已完成80个村卫生室达标建设,其他正在改建中。

4、科技方面。大力加强农业科技传播站建设,年内建成农业科技传播站2家。现已建成1家,正在筹建1家。依托绿洲兔业公司投资18.5万元,占地98.6亩的回隆镇农业技术传播站已全面完成。据统计,该站已举办培训活动6次,其中专家授课4次,培训人员达4500人次,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目前,该站正待省市有关部门的验收。依托某县新世纪林果花卉良种试验场,投资6万元建设鸭梨技术传播站,此项目在筹建,预计年底前建成。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社会事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推进小组,由2名县级干部分别任组长、副组长,县文体旅、教育、卫生、科技、建设、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从相关部门抽调精干工作人员组成专门办公室。抽调人员全部脱离原单位工作,实行集中办公,保证强有力的工作力量。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县社会事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的组织、协调、督导、调度,搞好社会事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的工作调研,并向县委、县政府及时反馈,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定期召开调度会,研究解决社会事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农村医疗市场前景篇8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

位于南端,东邻陵水县,北依保亭县,西毗乐东县,南临南海。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6.2摄氏度。陆地面积191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000平方公里。是海南南部的中心城市和交通、通信枢纽,设3个管理区,辖6个镇,境内有5个国营农场。年末常住总人口52.39万人。

是著名的热带滨海旅游度假城市,具有典型的热带滨海景观,阳光、海水、沙滩等旅游资源丰富,海岸线长209公里,有19个港湾,海域水质良好,自然景色优美,人文古迹众多。著名景点有天涯海角、亚龙湾、南山、大东海、鹿回头、小洞天、湾、西岛、蜈支洲岛等。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年生产总值122.32亿元,比年(下同)增长22.1%。人均生产总值26414元,增长18.6%。地方财政收入22.09亿元,增长118.9%,城镇居民平均收入11642元,增长23.6%;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376元,增长17.5%。凤凰机场近期年吞吐量为531.1万人次/年,已开通了96条航线,其中国际航线25条。

(二)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1、卫生资源

卫生机构:年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39家。其中,市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2家,社会办医疗机构17家。全市综合医院有8家。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家(农垦医院),二级甲等医疗机构1家(市人民医院),分别设有医疗急救中心。市级公共卫生机构有3家,分别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市卫生监督所。市区有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六镇设有6个中心卫生院、5个中心卫生院分院,5个农场医院。全市村卫生室91家,按国家卫生部规定,村卫生室覆盖率达100%。

人力资源:年全市卫生机构工作人员有329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975人,占78.5%。卫生技术人员中有执业(助理)医师1165人,注册护士1136人,药剂人员120人,技师(士)169人,其中检验师125人,其它技术人员385人。全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为5.68人。职称分布是:高级职称127人,占卫生技术人员4.27%,中级职称554人,占卫生技术人员18.63%。学历分布是:硕士以上占0.7%,本科占15.4%,大专占26.3%,中专及以下占57.6%。此外,全市共有91个村卫生室,乡村医生91人,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医生数为0.36人

床位数:年全市医疗机构有床位1729张,其中市区医疗机构1511张,卫生院218张,全市每千人口拥有病床位数3.4张;

卫生经费投入情况:年,市地财预算内卫生事业费投入9887万元,基本建设经费4360万元。人均卫生事业费203元,卫生事业费占地方财政支出(不含基建支出)3.9%。各项经费占卫生事业费比例:医院30.4%,卫生院28.3%,疾病预防控制11.2%,妇幼保健7.5%,中医事业14.8%,其他7.8%。

2、卫生服务状况

医疗服务:年全市完成门诊量近200万人次,其中市级医疗单位为1624743人次,占82.2%。农村为351820人次,占17.8%。平均每名医生年诊疗人次为1696.7人次(为1654.5人次,全国为1506人次);全年住院40005人次,其中市级医疗单位为32231人次,占80.57%,农村7774人次,占19.43%;手术人数为8647人次;病床使用率为53.6%(为59.1%,全国为70.9%);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7.8天(为8.1天,全国为8.9天);住院病人抢救成功率90.27%。

疾病预防控制:年全市共报告乙类传染病(无甲类)12种共例,比上年下降7.31%,死亡20例,发病为366.24/10万,病死率为1.00%。发病前5位病种分别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梅毒、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共2097例,占发病总数的81.7%。其中肺结核占40.0%,病毒性肝炎占19.8%,流行性腮腺炎占7.8%,梅毒占7.2%,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占6.9%。

计划免疫:全市计划免疫接种实行规范化门诊接种,“五苗”全程接种率达97.9%,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100%,糖丸强化免疫服苗率达97%以上,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

卫生监督:年全市实施卫生监督检查2889户次;抽检餐饮具4165份,总合格率为75.5%,抽检食品96份,合格率为98.5%;监测公共场所450户次,其中空气质量、微小气候、噪声、照度等指标的检测量为2110项次,合格率为96.5%,顾客公共用具抽检400多份,合格率为96.8%。另外,我市进一步加强食品与公共场所行业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共组织全市餐馆、幼儿园、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等场所2000多家,2.5万人参加培训,培训覆盖率达80%,培训考核合格率达100%。

妇幼保健:以“卫IX项目”和“降消项目”工作为契机,加强孕产妇和0~6岁儿童系统管理工作。年住院分娩率为96.12%,高危住院分娩率为99.69%,新法接生率为96.76%,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59.07%,0~6岁儿童系统管理率为53.42%,比去年同期有了明显的提高。新生儿死亡率为8.33‰,婴儿死亡率为10.4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2.23‰,孕产妇死亡率为35.44/10万,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为0.18‰,各项控制指标均低于省规定的范围。

3、卫生服务需求状况

在市区和农村分别选取了三个抽样调查点,分别是:市区,河西(红旗、建设社区)60户,儋州60户,月川(本地60户、外来60户)120户;农村,崖城水南村60户,崖城保港保平村60户,崖城三公里村60户。在抽样中,每个独立的60户分别按经济状况好、中、差各抽取20户,进行入户调查。调查发现,两周患病率在城市为58.3‰,外来人口101.6‰,均低于全国水平(2003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城市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53.2‰),而农村151.1‰,高于全国水平(2003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39.5‰);慢性病患病率农村地区较高,为96.7‰,城市则为75.7‰,外来人口81.1‰,均低于全国水平;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经济状况差的家庭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明显增高。从患者住院就诊单位分布来看,城市居民在市级医院住院者居多,占61.5%,其次是省级医院23.1%,各类门诊部、卫生室和卫生院各占3.8%,农村居民在市级医院住院者占43.5%,卫生院21.7%,省级医院17.4%,各类门诊部、卫生室13.0%。城市和农村慢性病人未住院的原因大都集中在经济困难(城市70.8%,农村59.1%),其次是认为没有必要(城市25.0%,农村29.5%)。

4、社会与医疗保障服务

年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9112人(覆盖率为82%),保险费征收19636.64万元,支出14499.7万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75578人,保险费征收457.5万元,支出233.02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3845人,保险费征收7569.68万元,支出5256.3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9230人(覆盖率为95%),保险费征收658.27万元,支出66.9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为255994人(覆盖率为98%),资金筹集1459.16万元,支出1069.2万元。

5、其他卫生工作

中医事业得了长足发展,市中医院开办的按摩、针灸等中医特色专科吸引大批国外游客到来进行治疗和康复疗养,中心卫生院开设中医科,加强中医人才的培养,中医特色和中医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扬。“汽车流动扶贫医院”共派出医疗队24批次,医务人员126人次,为4230人次义诊,免费药品1.8万多元。健康教育蓬勃开展,人群卫生知识知晓率稳步提高。红会发动组织无偿献血人数10507人次,无偿献血达306.4万ML,全市临床用血全部实现100%来自无偿献血。卫生救护培训、善款筹集、救助工作取得新突破。医疗市场整顿成效显著,取缔大批非法行医诊所,食品、医疗市场进一步规范。

(三)主要优势

1、卫生资源总量呈增长态势

年全市医院卫生院床位达1729张,比上年增加138张,增长8.2%;卫生工作人员达3290人,比上年增加276人,增长9.2%;卫生技术人员2975人,比上年增加724人,增长32.2%。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2.22人、护士数2.17人、床位数3.40张,均高于以及全国水平。近年政府对卫生投入不断增加,年市地财预算内卫生事业费投入9887万元,比上年增加5456万元,增长1.18倍;人均卫生事业费203元,比上年增加100元,增长97.0%。

2、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

医疗方面,以农垦医院、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为核心,农村卫生院为枢纽,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为基层网底;预防保健方面,有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结核病、麻风病、慢性病和中心卫生院防保所、社区预防等专线网络。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卫生投入的增加,全市卫生设施得到不断完善和改造,尤其是通过改造业务用房和购置先进医疗仪器,较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就医条件。城乡三级医疗预防网的建设和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城乡缺医少药的状况,为全市防病治病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我市卫生事业面貌焕然一新。

3、公共卫生体系运作成效显著

我市公共卫生体系比较完善,形成了政府领导、卫生系统主导、相关部门协作、社区参与的运作机制,经过多年来的努力,鼠疫、霍乱、登革热媒介控制、病毒性肝炎监测与控制、SARS、人禽流感监测和预防等重大疾病控制工作成效明显。年全市共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2581例,发病率为476.20/10万,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病率下降3.761%,无重大疫情发生。

年“五苗”全程接种率达97.9%,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100%,糖丸强化免疫服苗率达97%以上,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计划免疫针对的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艾滋病疫情监测全年累计监测5590人,自愿咨询检测154人,并开展艾滋病感染者的随访工作。行为干预共对188家公共场所发放合格安全套26230多个,发放合格针具30752支,回收30683支,回收率为99%;全年共报告疟疾143例,发病率27.29/10万,比去年下降17.36%,无疟疾暴发流行;全年共接诊肺结核病人及可疑者2050例,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906例,其中涂阳病人324例,新发涂阳病人304例,初治涂阴病人581例,均超额完成全年指标。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展顺利

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关政策的宣传和动员,引导更多的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方案,扩大受益面。年有25万多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完成了年合作医疗的征收工作,共有25.1万人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7%。全年受益人数4.2万人次,共发放补偿基金1069.2万元。其中住院补偿5445人次,补偿金额880万元,平均每例出院病人得到补偿1615元,实际住院补偿比为38.53%,补偿比比年有明显提高,全年共有133人报销达到万元以上,参合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合作医疗工作荣获省政府授予一等奖表彰奖励。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卫生投入不足,影响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市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卫生事业费投入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同步增长。~年全市卫生事业费投入只占财政经费总支出的2%~4%。由于长期投入不足,造成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用房不足、设备配置欠缺、设备落后和人员培训经费短缺等,制约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保健效果与质量的有效提高。

2、整体医疗卫生服务未能满足群众需求和城市发展需要

随着我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增加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总量明显增加。但当前我市医疗卫生事业人才缺乏,针对旅游产业需要的特色专科发展滞后,设备落后等弱点突出,整体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较低、卫生服务缺乏多样性、保障能力不高,对琼南地区的辐射作用不强。此外,医疗急救设备落后,救治水平不高,基层卫生院急救能力较弱。全市还未全面建立与国际滨海旅游城市定位相对应的、以上级医疗机构为指导、市级医疗机构为技术核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一级救治(院前急救)机构的医疗急救网络。

3、公共卫生工作任重道远,有待加强

(1)预防保健工作任务繁重。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流行与蔓延仍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梅毒、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是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传染病,其传播的因素依然存在。我市是霍乱、登革热的老疫区,艾滋病感染处于快速上升期,医源性及血源性传染病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已经越来越重要。作为旅游城市,人口流动及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加大了疾病预防控制的难度。随着疾病谱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问题突出,但防治工作严重滞后。慢性病与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从防治层面上看,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及综合防治的负担将变得越来越重。通过加强孕产妇和儿童的系统管理与保健,可有效降低婴儿死亡率、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但此项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任务相当艰巨。

(2)卫生行政执法力量不足,执法能力有待加强。一方面由于我市旅游业迅速发展,饮食等服务业发达;另一方面医疗机构数量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医疗卫生服务行业执行的操作规范、标准多,要求严格,给卫生监管带来大量工作,但全市卫生执法人员编制太少(目前只有33人),快速监测手段缺乏,交通工具不足,造成执法力度不够,非法行医、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个别医疗卫生机构存在超范围行医、医疗操作规范执行不严等问题,医疗事故和传染病传播的隐患未能完全消除。

4、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首先,全市较优良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卫生院以全市30%的医疗卫生资源承担着全市51%人口的基本医疗、妇幼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全市卫生机构工作人员有3790人,其中城市卫生技术人员2489人,占83.66%,而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只有486人,占16.34%,全市医疗机构有床位1729张,其中市区医疗卫生机构1511张,占87.39%;而农村卫生院只有218张,占12.61%。农村基层卫生院人才缺乏、技术水平低、服务设施落后的矛盾十分突出,未能充分发挥其基本医疗、预防保健的整体功能,城乡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差距较大。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面和补偿水平不高,年全年受益率只有16.30%,且住院受益人数仅为2.13%,住院实际补偿比例只有38.53%,农民疾病的经济负担还较重。其次,卫生院人员编制过少,工作压力大。随着社会发展,预防保健工作任务增加、质量要求更严格。我市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农村卫生服务需求量扩大,各卫生院的业务范围必然增加,目前的编制人数不能满足工作要求。由于投入不足、条件落后,导致农村医疗机构业务收入少,人员待遇低,不安心工作,吸引不了人才。

5、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未全面铺开

社区卫生服务是在区域卫生规划指导下,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为社区居民提供以个人(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的、全程的、连续的、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咨询与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是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还未完全建立,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配置与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人群的需要。大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仍然停留在提供医疗服务上,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服务还未到位,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还未真正得到落实。

(五)卫生服务需求预测

1、服务人口增加,总需求增大。一是我市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年末常住人口数为55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2‰,预计至年,辖区常住人口达60万人,流动人口(非本市户口在本市务工、经商人员及随同家庭成员,一次连续居住本市时间达三个月以上人员)13万人,医疗卫生服务人口(包括辐射周边市县)将达200万人;二是游客医疗卫生需求总量扩大。预计至年,我市年接待旅游人数将达1000万人次;三是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全面推进,对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要求必然提高,因此,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将构成我市卫生综合服务水平全面提高的重要内容。

2、服务需求呈多层次化、多样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全市整体进入小康社会,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将成为居民极其关注的问题。同时,我市作为国际旅游城市,游客特别是国外高端游客逐年增多,对卫生服务需求将出现明显的多层次性和多样化局面。

3、服务模式改变。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将成为我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我市作为省外各地人民的第二故乡,已成为大批老龄人口居住养老的圣地,这些激增的老年人口要求我们必须及时调整卫生服务的体系和模式。

4、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执法监督任务更加繁重。随着国际化滨海旅游城市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将面对越来越多的新公共卫生问题和疾病控制压力,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将迎来更多的挑战,任重而道远。

5、人才要求更为迫切。学科发展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将成为应对医疗卫生系统面临各种挑战的关键。包括疾病诊断、治疗、康复、预防保健等手段和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卫生工作者需要拥有更高学历和专业水平。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将成为满足卫生服务需求的最迫切因素。

二、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委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围绕省提出的“南北带动”发展战略和我市建设“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目标,科学规划,整合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突出特色,抓住重点,建设与我市城市定位相适应的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实施高端战略,构建高水平的医疗急救与重症处理平台,开发高端健康产业以保障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行业发展与健康需求相适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形成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管理高效、可持续发展、公平合理的卫生服务网络,满足卫生服务多层次与多样化的需求。

2、以农村卫生为重点,优先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卫生,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优先发展和保证辖区内居民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重视传统中医药在卫生服务中的作用,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保障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建立起高水平的医疗急救平台和支持网络,加强保障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重点专科建设,为高端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

4、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快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对区域内所有卫生资源实行全行业管理,调整结构,优化配置,实现卫生资源共享,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三)总体目标

至年,建立起适应“海南南部中心”和“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发展要求、适应经济发展水平、适应城乡居民健康需求、辐射琼南地区的承受能力比较完善的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发展目标,使居民健康水平与卫生服务指标达到省内乃至国内先进水平。

三、规划内容

(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我市医疗事业发展必须围绕服务于“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城市定位,在全市建立起以重点医疗机构为支柱,农村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其他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资源配置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医疗保障。

要建设成为琼南地区的医疗服务中心,满足琼南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建设高水平的医疗急救和医疗保健平台,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延伸旅游产业链。同时,要引导社会民营资本向有规模、上档次的专科医疗、康复疗养方向发展,在确保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特需医疗服务项目。

至年,实施“九个三”工程,即引进培养30名博士;通过国内外名校名院培养30名学科带头人;培养300名学术骨干;所有医务人员得到3个轮回的培训;建立3个重点学科;政府支持30项重大科研项目;建立3个重点实验室;建设300套职工周转房和300套经济适用房。

1、机构布局

综合考虑目前综合医院数量、布局、技术人员数量、技术水平等因素,至年,原则上不再批办新的医疗机构,只对现有医疗机构的规模做相应的调整,并根据医疗服务市场需求,配置医疗技术人员,主要是做强做精,形成技术优势。重点支持市人民医院、农垦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的发展,形成对琼南地区强有力的辐射。加快和完善城市社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三级网络:在本规划期内重点建设一间环境优美、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等功能于一身的三级医院,使之成为琼南区域性重点医疗中心,主要承担所在区域人民群众对重大疾病的医疗需求和对其周边综合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并承担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所必须具备的急救医疗和重症疾病处理。

可供选择的方案包括:

方案一,将人民医院和农垦医院整合成中心医院,并按三甲医院标准分阶段投入建设,床位达800张,扩展康复疗养病床600张。在规划期内实现与301医院合作,共建部分核心专科,并争取成为中山大学(或其他国家重点大学)附属医院。预期投入2亿元人民币。

本方案是首选方案。

本方案的优点是:符合国家区域卫生规划原则,实现现有医疗资源的强强整合,避免低水平重复,政府投入少,效益高,短期内就可实现医疗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缺点是需要升级政府和农垦总局调整关系,在体制上进行突破。

方案二,以“不为所有,但求所用”为原则,由省、市和农垦总局共同投入,以三甲医院标准建设新的农垦医院,实现省、市、农垦总局共建共管,最终划归政府建设管理,规划期内实现800张病床规模。在全市形成以新农垦医院为核心,其他市级医院为二级架构的琼南医疗中心群。新农垦医院主要承担重大、疑难疾病的医疗服务和对其他市级、镇级医院的技术指导,其他市级医院在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医疗需求的基础上,适当发展若干互补重点学科。预期投入2亿元人民币。

本方案下,人民医院仍为二级医疗机构,负责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并接受来自乡镇医疗机构的转诊。

本方案为次选方案。

本方案的优点是在农垦系统逐步划归地方管理的过程中,共同建设好农垦医院,为地方服务,通过多方投入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水平,达到投入少、效果好、不浪费、层次定位明确的效果。缺点是不同体制可能影响经费的落实,医院的归转及管理有困难,等。

方案三,由市政府全额投入,在人民医院的原址上进行整体改扩建,病床600~800张。现已完成一期工程,包括门急诊综合大楼、医技楼、外科大楼;二期工程内科大楼、综合大楼正加紧筹建,一、二期工程完成后,床位将达到600~800张规模,并按三甲医院标准配套设备,总投资额1亿元人民币。

本方案为三选方案。

本方案的优点是:本级政府投入构建本市高水平的公益性公立医疗机构,便于管理,便于实现市、镇、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的建设与规范化管理,便于执行市政府的行政命令。缺点是,在范围不大与人口不多的情境下拥有两所三级医疗机构,会出现资源配置上的浪费和不良竞争。

方案四,考虑到市人民医院目前的占地面积只有74亩,而且与农垦医院比邻,有碍于市人民医院的进一步发展,欲规划300~500亩土地,按三甲医院标准重建人民医院,使其成为政府主办的公益性医疗中心,病床配置600-800张,总投入3.5亿元。本方案下,对农垦医院只给予政策支持,不给予经费投入。

本法方案是四选方案。

本方案的优点是增加政府投入,强化公立人民医院的建设,使其成为市级三级医疗机构,直接归属市政府领导,有利于贯彻执行市政府的医疗卫生政策,为地方人民群众服务。缺点是,重复建设,投入较大,成长周期较长,需要在人财物信息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分阶段投入建设。

(2)二级网络:以农村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结合农垦系统改革和本地实际情况,整合农村卫生院和农场医院,强化卫生院服务功能,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按地域划分,将立才农场医院与育才中心卫生院合并,南新农场医院与田独中心卫生院荔枝沟分院合并,南岛农场医院与凤凰中心卫生院高峰分院合并,南田农场医院与林旺中心卫生院藤桥分院合并,南滨农场医院与崖城中心卫生院合并,崖城中心卫生院按二级医院规模发展。其他卫生院保持现有建制。要加大这些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以满足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需要。

(3)一级网络:以村卫生站为基层网底,保持现有的“集体举办、政府补贴、个人经营”的模式,集基本医疗与部分公共卫生服务于一体,重点支持每个行政村建造120平方米卫生室及正常维护,进一步严格乡医准入,规范行医行为、医疗操作、用药和管理等。

2、床位设置

全市到年需要病床共2630张,比现有病床(1729张)增加901张。其中城市区域病床2350张,比现有病床(1511)增加839张;农村区域病床280张,比现有病床(218张)增加62张。

主要的依据是:病床设置原则以需求为向导,并兼顾到城市发展、功能定位。年末常住人口数为55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2‰,预测到年全市常住人口达60万人,流动人口达13万人,医疗卫生服务对象包括辐射周边市县将达200万人。病床需求以每千常住人口3.0张(每千常住人口病床数年全国为2.7张,年为2.5张、海口市为4.7张、为3.4张)、每千流动人口1.5张计(包括游客需求,计算以流动人员总数计算,游客总数不作为计算基数)、琼南地区127万人口以每千人口0.5张计,全市需设置病床600×3.0+130×1.5+1270×0.5=2630张,比现有病床(1729张)增加了901张。其中,农村病床设置以每千人口1.0张计(每千农村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年全国平均为0.80张,年为0.98张、海口市为1.45张、为0.86张),预测到年全市农村人口约28万(年农村人口25.4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2‰),农村病床设置为280×1.0=280张,比现有病床(218张)增加62张,市级医疗机构增加839张。市级增加病床数在规划期内只考虑在市人民医院、农垦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粤海医院、425医院及部分专科医疗机构中增设。

3、人力资源

(1)人员配置:全市医疗技术人员按每千人口4.5人配置,后勤管理人员按医疗技术人员总数的15%配置,考虑医疗卫生服务辐射琼南地区,医疗技术人员配置应相应增加200~250人,医师、护理和医技人员比例按1:1.2:0.7配置。则至年,全市医疗技术人员数为3575~3625人,管理后勤人员为536~544人,总人数为4111~4169人。其中执业医师为1233~1250人,护士1480~1500人,医技人员862~875人。

(2)人员学历、职称结构:

至年,市级医疗机构:医师学历要求硕士以上占10%左右,本科占80%以上,护理人员本科占5%以上,大专占50%以上,医技本科占6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中正高、副高、中级和初级比例达到1:3:6:8。

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学历要求本科以上占30%以上,专科占50%以上,护理大专占20%以上,医技专科以上占3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中中级和初级比例达到1:5。

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师学历要求本科以上占20%以上,专科占40%以上,护理大专占15%以上。

村卫生室:全部乡村医生达到中专以上学历,并具备执业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4、设备配置

以保证基本医疗服务需要,符合成本效益,资源共享,提高利用率的原则来配置医疗设备。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和融资、合作渠道,淘汰陈旧落后设备,更新先进设备。在优先配置常规设备的基础上,根据医疗范围的拓宽,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适应医疗市场需求,适当配置一批大、高、尖、精医疗设备。重点装备市级医院。大中型设备的配置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分析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市级医院、425医院及区域二级医院急救中心设备配置标准相应提高。中心卫生院、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设备按标准配置,以满足院前急救及基本医疗需求为主。

5、学科建设

针对市的功能定位,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尤其是加强医疗急救与重症医学救治(心血管科、脑外科、意外伤害等)的能力建设,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医疗保障。市中心医院(人民医院、农垦医院)建立6~8个重点学科(专科),市中医院、妇幼保健院、425医院、粤海医院等各建立1~2个重点专科(专科)。至年,重点学科(专科)水平达到全省同类医疗机构先进行列。

6、制度建设

全市医疗机构都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操作常规,开展经常性的全员“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所有医技人员人人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技术。鼓励和支持市属医疗机构追踪医学技术前沿,积极开展医学科研,不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特别是高、新、尖、难的医疗项目。诊断符合率、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院内感染率、平均住院日等医疗指标全面达到相应三级、二级和一级医院水平,减少医疗差错、杜绝医疗事故。

7、中医药事业

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认真贯彻实施《中医药条例》,全面振兴中医药事业,加快中医事业的发展。加强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市中医院在农村中医药工作中的龙头作用。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全面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实施名医、名科、名院战略。规划期内政府投入0.5亿元支持市中医院二期建设(中药制剂楼、康复楼、后勤服务综合楼),另外通过医院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和银行融资,加快国际友好中医疗养院建设,发展“中医旅游”事业。至年,市中医院中医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专科成为全国有名专科,争取建成以中医推拿、针灸为主要特色的中医国际疗养及针灸医疗中心。社区中医药服务覆盖率达到95%,力争有1个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3个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5个省级中医药特色专科,培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3~4名、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0名。80%卫生院设有中医科,适宜技术推广覆盖率达100%,80%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培养市中医专科(专病)技术骨干20名,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30名,乡村医生达到中医中专以上学历10名。

(二)高端健康产业发展

结合海棠湾的“国际热带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区”发展目标,充分利用的空气、阳光、沙滩、海水、森林等优势,大力发展康复、疗养、保健等相关的健康服务产业,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把健康服务作为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发展。

规划期内预计海棠湾居住人口规模将达25万人左右,其中过夜旅游客14万人左右(包括酒店和度假),服务人员7万人左右,原住民4万人左右。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运作,在政策上予以引导,向社会开放、引进国际资金投入,以人口规模3~4床位/千人标准,规划建立疗养床位规模达750~1000张的集医疗、查体、营养会商、亚健康恢复、慢性病调治、心理调适等功能为一体的、设备与服务一流的国际康复疗养中心,以满足高端游客、高层次人才对医疗保健高水平需求。

(三)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思路是:加强领导,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快速实现全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1、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用三年左右时间构建覆盖市、镇、主要景区(景点)、辐射周边市县的医疗救治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救治和信息传输网络。加强市级医疗机构的急救、重症的前期处理能力,建立畅通的转诊机制和与上级医疗机构的技术对接。

(1)网络建设

指挥体系:以市医疗救治指挥中心为主体,对120求救、突发事件医疗救治、疫情处置进行调度指挥,并负责向上级请示报告。建设标准达到:120指挥中心工作用房300平方米,救护车辆装备卫星定位系统。

信息网络:以120指挥中心为平台,开放120服务电话,24小时接受医疗求救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建立上连市人民政府、省卫生厅、中心城市医疗应急救助协作单位;下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市区各医疗机构急救中心、景区景点和中心卫生院急救站的信息报告、反馈、指挥网络。建设标准达到:各急救点网络配置设备到位并与市120指挥中心联网,市120指挥中心与省120指挥中心联网。

救治网络:采用统一指挥模式,医疗救治和疫情处置由医疗救治指挥中心(“120”指挥中心)统一指挥。分三级网络。

一级网络:由中心卫生院(农场医院)、主要景区景点(大东海、亚龙湾、天涯、南山等)和社会医疗机构等组成,作为医疗救治体系的急救站。负责辖区内的院前急救,并及时向120指挥中心报告辖区内疫情,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对疫情进行处置。

二级网络:由市人民医院、农垦医院、425医院、市中医院、区域二级医院急救中心组成。负责全市及周边市县的医疗急救、接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负责全市的疫情处置。

三级网络:由市医疗救治指挥中心请求其他中心城市医疗应急救助协作单位予以技术支持。

医疗救网络同时建立与西沙地区的医疗救治衔接。

(2)能力建设

救护直升飞机配置:1架,具有山区、海上、岛上救援能力,停靠点设在市直属医院。

全市救护车配置:25台,其中各急救中心配置3台,各急救站配置1台。至少一台具有车上施行手术条件。

急救中心:市人民医院、农垦医院、425医院三个急救中心工作用房面积总量1500平方米以上,其中,市人民医院800平方米以上。设备按急救中心标准配置。

急救站:各急救站工作用房40平方米以上,设备按三级急救站标准配置。

人员配备:急救中心、卫生院人员数量根据实际工作需求配备,并随时从医疗人员中调配。景区景点急救人员按每个急救站2名医生、1名护士标准配备。

人员培训:由市医疗救治指挥中心负责组织,设立市级培训基地。年以前完成基层医疗机构(卫生院、农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旅游景区景点急救站)全部急救人员培训。市级单位的培训由市120指挥中心负责联系上级培训单位进行培训。

选定医疗应急救助协作单位:年底前,市医疗救治指挥中心与2-3家国内医疗急救能力水平较高、与有空中交通便利条件的中心城市医疗单位建立起医疗应急救助协作关系,并作为人才培训的选送基地。

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在省的统一指挥下,承担或协助琼南地区市县处置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任务,提供检验检测服务。

(1)网络建设

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分三级网络,一级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级由各级医院防保科、中心卫生院防保所、农场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组)形成网结;三级由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组成。传染病、麻风病、结核病、皮肤病、慢性病等防治机构是我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报告系统和信息化网络系统,利用现有卫生系统自动办公网络,建立起包括卫生业务、管理决策和公众卫生信息服务等功能的卫生信息化网络系统,提高信息收集、分析、反馈、利用能力。

(2)能力建设

人力资源:年,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人员按3人/万人口的标准配置。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各卫生院聘用防疫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85%以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聘用专业技术人员中,大学本科人员占60%以上,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70%。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聘用的防疫人员中,专科以上人员占60%以上,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30%以上。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达到中专及以上学历。

能力要求: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备条件和人力资源高于地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具有较强的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重点传染病的控制水平达到全国先进行列,能开展地方病、慢性非传染病等的科研工作,有2—3项以上省级科研成果。按卫生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共同下发的《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的规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用房面积占全中心工作用房总面积不少于40%,拥有先进的检测、检验仪器和技术,检测、检验水平达到国家地级市中心实验室的基本能力要求。

(3)主要任务和目标

重点传染病控制:全面加强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漏报率低于5%。以预防控制鼠疫、霍乱、登革热、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疟疾、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间禽流感等疾病为工作重点。“十一五”期间,力求无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无院内感染引起的传染病暴发疫情和死亡事故;加强性病、艾滋病监测哨点建设,“艾滋病初筛实验室”达到规范建设标准;调整和完善病毒性肝炎防治策略,有效降低病毒携带率和发病率;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达100%,痰涂片阳性结核病人治愈率达85%以上;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巩固丝虫病和麻风病控制成果等。

规划免疫:规范预防用生物制品管理,推广安全、有效、经济的疫苗。儿童免疫以镇(区)为单位“六苗”单苗接种率达95%以上,成功率达85%以上。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与首针接种及时率以镇为单位分别达到95%和85%以上。巩固消灭脊髓灰质炎成果;流脑、乙脑年均发病率均控制在0.1/10万以下;尽快推广风疹、腮腺炎等疫苗的预防接种,并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地方病、职业病防治:加强碘盐监测,碘缺乏病发病率控制在5%以下,年前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做好地氟病区的监测、治疗和防治工作;健全生产性建设项目卫生预评价和从业人员就业前健康体检和定期体检制度,工业企业有害因素监测覆盖率达100%,工作场所定期职业危害评价率达85%以上,有毒有害作业点检测合格率达90%以上。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年前,构建以市慢性病防治院为中心,市、镇医院为中间力量,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平台的居民慢性非传染疾病综合防治网络。摸清全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和主要危险因素,开展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和死亡登记;全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社区、家庭、个人健康档案,逐步实施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精神障碍等疾病工作模式和工作规范;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三级预防工作,重点开展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早期诊断和病人规范化管理,降低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精神障碍等疾病的危险因素水平。

卫生监测工作:加强食品卫生监测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把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降低到最低可能,提高对食物中毒、职业中毒、放射事故、生活饮用水污染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全市医疗机构、托幼机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监测率达100%,卫生指标合格率达95%以上;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的饮用水监测覆盖率达100%,水质合格率分别达99%和95%以上。

3、应急指挥体系建设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预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急装备水平,通过定期应急培训和演练提升公共卫生应急队伍的应急处理能力,建立覆盖全市、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作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以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

指挥系统:在市政府领导下成立指挥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市卫生局。负责指挥、组织、协调处置本地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技术指导小组:成立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负责指导诊断和救治工作、消毒隔离工作和医务人员防护等工作;预防控制技术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工作;病原学检测技术指导小组,负责指导病人样本采样、运送和病原体检测等工作。

在指挥体系的领导下,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做好疫情处理工作;各级医院负责病人的诊断、治疗和收治管理等工作;卫生监督执法大队负责监督落实疫点、疫区预防控制措施、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措施及学校、托幼机构和公共场所的监督检查等工作。

4、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

根据卫生部《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要求,建立一支政治素质优、执法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廉洁自律、秉公执法和办事高效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实行卫生监督综合执法。

(1)网络建设

贯彻卫生监督力量下沉、关口前移的工作方针,推进卫生监督工作进社区、进农村,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卫生监督综合执法体系。卫生执法监督网络一级网由市卫生监督所组成,二级网由两区六镇设立的卫生监督派出机构组成。由各社区(村)干部或社区(村)卫生室医生兼任卫生监督协管员,及时传递和报告有关信息。

(2)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建设:建设市级独立卫生监督机构办公场所,建设规模不少于2400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在40平方米以上。

设备配置:配备照相机、摄像机等监督执法取证工具和电脑等先进的办公设备;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卫生监督执法车和现场快速检测车。

(3)能力建设

人力资源:到年,全市按照2人/万人口的标准配置卫生监督员。50%以上卫生监督员、助理卫生监督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所有监督人员具有综合执法能力。

快速检测能力:拥有先进的食品卫生安全、职业健康监护、放射防护等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和技术,检测水平高。

信息化建设:建设适应信息化政务要求的信息网络,实现卫生监督办公自动化、信息公开化。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反应迅速,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具有较高的判断能力和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能力。

(4)主要任务与目标

卫生合格率:食品、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合格率达95%以上,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合格率达98%以上;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水质卫生合格率分别达99%和95%以上。

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全面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推进餐饮业及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公示制。至年,30%餐饮业单位达到A级标准,50%餐饮业单位达到B级标准,其余达到C级标准;20%的学校、幼儿园食堂达到A级标准,50%达到B级标准,其余达到C级标准。食物中毒逐年下降,无重大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食物中毒原因查明率达85%以上。

加强学校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的监督检查:监督覆盖率达100%。重点加强学校食堂卫生的监督,开展餐饮营养指导等。

加大对“五小”行业的整治力度:积极开展对小餐馆、小旅馆、小发廊、小泳池、小舞厅的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督工作,尤其加强镇辖区和旅游景点的卫生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加强医疗市场监管,健全卫生执法监督稽查机制:加强对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行为,保证医疗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强化传染病监督执法,控制重点传染病及地方病的暴发和流行。

健全卫生执法监督稽查机制:完善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卫生监督行为,健全卫生监督人员考核制度,保证公正执法。

5、妇幼保健体系建设

全面贯彻《母婴保健法》、《妇女发展纲要》和《儿童发展纲要》,抓好两个系统管理,以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和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孕产妇死亡率为目标,加大妇幼保健人力资源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1)网络建设

按照“提高市级、完善镇级、加强村级”的原则。一级由妇幼保健院、市级医疗机构及区域二级医院妇产科、儿科或妇幼保健科组成,二级由各社区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农场医院)妇幼保健部门组成,三级由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级妇幼保健员组成。市妇幼保健院实行差额补助政策,其妇幼卫生服务部分由政府全额补助,医疗服务部分由政府差额定项补助。

(2)能力建设

人力资源结构:参照国内其它省市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妇幼保健医师按2.6人/万人口配置,村级网络按每行政村至少配一名专职保健员的原则进行配置。至年,妇幼保健聘用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80%以上。其中,市妇幼保健院大学本科人员占70%以上,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40%以上,中心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科人员占30%以上,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20%以上。

服务能力:至年,市妇幼保健院规模、设备、技术水平等达到二级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完成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址建设,新院址占地50亩(34000㎡),全院总建筑面积达到26000m2,其中保健业务用房面积18000m2,床位至少达到200张,医疗设备总值达3000万元以上,总投资1亿元。能对影响本地区妇女、儿童身心健康的主要问题开展应用性科研,在规划期内取得1~2项实质性成果。发展以妇产科、儿科、计划生育等为主要特色专科的医疗诊治业务,业务能力达到全市先进水平;建立以儿科、妇产科为重点临床专科,重点专科水平达到国内同类医院先进水平。

中心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开展各项计划生育服务、咨询,开展常见的妇科、儿科病诊治、健康教育,指导村级妇幼人员开展相关业务和培训。市级医院妇幼保健科(妇产科、儿科)的人力资源结构、能力水平按市级医疗机构发展规划执行。

6、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满足群众基本卫生服务需求。把社区医疗服务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开展疾病预防、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治、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妇女儿童与老年人、残疾人保健等工作。

(1)网络建设

重点规划和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区域,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并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3~5万服务人口设立,科室、岗位设置和技术服务上要体现预防保健、全科医学特色。至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覆盖率达到100%,社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比例达到70%以上。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地、房屋和设备要求。规划期内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用房问题,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用地2000平方米以上,工作用房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根据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配置必要的仪器设备。

(3)政府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扶持力度。政府对其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基本设备,把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工作经费,医务人员工资、保险纳入财政预算。对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培训工作提供经费支持。到年,财政平均每年每人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投入不低于40元。

(4)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价格体系,将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的社区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7、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设

(1)网络建设:一级服务网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组成,负责规划、统筹、指导全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二级服务网由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科(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负责组织辖区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三级网络由社区卫生站、村卫生室和行业协会等组成。同时充分利用公众传媒全方位、多形式参与健康教育工作。

(2)仪器设备配置:健康教育所配置摄像机、照相机、多媒体制作器材等设备。二、三级网络根据工作实际配置设备。

(3)人力资源:按卫生部和全国爱卫会关于健康教育专业工作者应达到当地人口的1/万的要求进行配置。

(4)工作目标:至年,基本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城市学生90%,农村学生80%;城市居民80%,农村居民60%。健康行为形成率城市学生达70以上%,农村学生达60%以上;居民达60%以上。

8、爱国卫生:健全市、镇(区)、各单位三级爱国卫生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各级爱卫会组织协调、发动、督导检查的职能。2009年前实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目标。通过加大对农村改水、改而的投入,至年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95以上%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

9、卫生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构建卫生信息中心,其中心设在市卫生局。以市信息中心为主体,以卫生信息网为依托,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为网节,将预防、保健、医疗、科研等信息进行网络化收集、储存、加工和综合利用,并将其完善为总体信息网络的一部分。信息中心配备3名专职人员和必备的电脑等设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信息员。信息网络的服务宗旨是准确、及时、高效、综合、全面,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查询、疫情、健康教育、防病宣传、公共卫生信息、网上审批等服务。利用现有“双卫网”,充分发挥远程教学、科研与技术交流等作用,为卫生科技人员提供医学信息等各种信息服务。年,卫生信息服务争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医疗保障事业发展

1、发展目标。我市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将依据中央和省政府的文件规定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建立以城镇职工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的医疗保障体系,力争覆盖面达到百分之百,人均筹资标准在全省领先。

2、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参加社会医疗保险,按国家、省政府相关政策和有关规定执行。

3、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按国家、省政府相关政策和有关规定执行,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建设管理系统,改善居民医保补偿管理。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已近100%。把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作为我市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的重点,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大病统筹为主的同时,开展门诊统筹工作,不断扩大受益面,使更多农民感受到新农合带来的实惠,增强新农合的吸引力。同时,做好广泛发动,加强组织管理,完善各项管理措施,拓宽筹资渠道,扩大资金规模,加强基金监管,规范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提高服务质量等工作,资金使用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此外,建立医疗救助制度,设立医疗救助基金,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以上三种保障制度争取在规划期内合并为全民健康保险制度,探索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体制,实现全市统筹,分层次享有。

四、任务与指标

五、政策与策略

(一)加强党和政府对卫生工作的领导

国务院明确指出:区域卫生规划是促进我国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各级人民政府要提高认识,结合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把区域卫生规划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要切实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开展。通过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努力实现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为此,要把区域卫生规划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同步实施,及时研究解决我市卫生事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切实保证卫生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要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把辖区卫生工作和区域卫生规划实施情况,作为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建立有效基层卫生院医务人员的人才培训制度,定期对医疗技术、医疗管理及公共卫生人才的培训。

建立有效的上级医院对基层医院的帮扶制度,包括技术帮扶、管理帮扶、设备帮扶等。从而促进基层医院的发展及业务水平的提高。

(二)完善卫生经济政策,增加卫生投入

充分认识完善的财政投入政策是实施我市区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发展我市卫生事业的重要保障和基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增长比例不低于地方财政支出的增长比例。到年,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争达到占同级财政支出比例的6%以上。要进一步规范对卫生机构的财政补助范围和方式。对公共卫生服务和符合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项目,所需经费由财政预算安排。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公共卫生服务部分以财政编制全额拨款,预防保健业务经费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财政预算安排。重点科学研究、医院发展建设支出、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等,财政予以财政支持。

要正确引导社会办医,积极探索多元化、多渠道、多模式办医体制和经营形式。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由财政给予定项补助,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享受政府补助,医疗服务价格执行政府指导价。营利性医疗机构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

(三)提高质量与服务层次

调查表明,我市区域内卫生资源的质量和服务层次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发展的卫生服务需求。在规划期内要实现我是医疗卫生服务总体水平、质量和能力的整体提高。要明确在提供和发展基本医疗服务方面的职责和主导作用,增加基本医疗投入,支持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履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布局一定要合理、以方便群众就近得到服务。同时,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老年保健和康复疗养领域,构建部分高端服务,以满足高端人员的旅游与健康度假需求。

(四)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卫生人力资源开发

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否取决于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人才。医疗卫生机构要想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提升人力资源的价值。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包括两类,一类是专业人才,如学科带头人、专家等,是医疗卫生机构所不可或缺的。另一类人才那就是管理人才。要完善人才引进、招聘、培养和管理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高学历、高技术人才引进和贮备工作。要创建学习型组织,形成激励机制,鼓励现有人才终身学习,促进其自我完善和提高。

按需及时增加编制;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专家和学科带头人;提高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设立卫生人才培训专项资金;广辟渠道培养人才,例如:聘请“候鸟专家”对市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带出一批学科骨干;实行逐级人员培训,充分发挥市级卫生机构的作用,有序开展基层专业培训,逐步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素质;运用政府奖励、重点资助等手段,引导人才开展科技攻关、承担重大医学课题研究等。

(五)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

实施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必须深化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实现资源的合理安排,消除浪费与不足并存的现象。市卫生局是市政府管理全市卫生工作的职能部门,代表市政府负责本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对全市卫生资源,包括卫生机构、设备、床位和卫生人力等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监督、统一管理。行业、系统、部门和社会办的卫生机构及其设备、床位和卫生人力是我市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纳入本规划,实行统筹安排、合理配置。在本区域内,所有营利性、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以及新增卫生资源,任何医院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病床规模的扩大,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无论何种资金渠道,必须符合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的要求,依照相应管理程序,严格审批。同时,要严格执行卫生审批制度,优化审批流程,提供优质高效的卫生审批服务,进一步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与此同时,要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加大对医疗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医疗市场执业行为,建立完善行业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六)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城市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是以解决社区人群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要通过统筹规划,发展具有综合服务能力,贴近和方便群众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要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把初级卫生保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进行有机整合,全面推进卫生服务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要合理引导卫生资源向预防保健和社区流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实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与市级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制度,推动社区首诊制度;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考核评价,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监管。

六、规划的实施与评价

(一)规划的实施

本规划自市人民政府审议通过之日起实施。由主管卫生的副市长挂帅,会同市委编办、市规划建设与房产管理局、经发局、财政局、卫生局等有关部门,组建区域卫生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工作。具体职能包括:组织规划实施,监督实施进度,做好部门协调,研究和处理区域卫生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制定对策措施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负责规划实施的日常工作。各区、镇有关部门与单位要根据规划的目标与任务,结合实际,制定相应行动计划,落实规划任务。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