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最近的经济形势8篇

时间:2023-09-17 14:51:19

最近的经济形势

最近的经济形势篇1

PMI指数连续3个月上升

虽然2月PMI指数依然低于50,但是已经是连续3个月开始回升,并且接近50的扩张收缩分界线。接近50的PMI指数比市场普遍预期的47要好。

从PMI来看,国内需求有所启动;出口下滑势头已经受到遏止,向稳中有升方向发展;工业生产正在加快;就业率呈缓慢上升;中西部地区经济正在加快复苏;部分行业如机电行业景气上升。结合其他一些统计数据,如信贷快速增长、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发电量恢复为正增长等,均显示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已出现积极变化。在过去几个月以来,中国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政策,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四万亿投资方案、出口退税调整、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当前经济形势中已出现明显的积极信号,初步显现企稳回升的迹象。

PMI指数显示工业生产收缩接近尾声

2月PMI指数接近50,而且1一2月的用电同比下降幅度明显收窄(仅下降4%左右,从2008年H月为一9%、12月为一8%左右),如果这些变化是趋势性的,那么,中国工业生产已经有所恢复,工业生产收缩过程接近尾声。这进一步表明中国经济下滑的趋势正在扭转,经济最坏的时刻正在过去。

新订单指数大于50的分界线,表明需求已经有所复苏。虽然目前库存指数也有所上升,但是总体看来这是良性的现象,主要是正常的库存补充。另外新订单指数与库存指数的差额继续扩大,恢复到2008年6月份的水平,这表明,未来生产将加速。PMI指数预示着2009年前两个月的工业增加值将高于去年11月和12月,增速预计在8%左右。

行业变化具有明显特征

反映未来需求的新订单指数在2月出现了变化。由于春节因素,饮料和食品行业的订单下降,其他行业除钢铁和造纸以外,新订单指数明显上升。其中交通运输、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电气设备化学原料和化纤原料等行业新订单绝对数量已有回升。

今中西部状况优于东部地区

虽然各个地区的PMI指数均保持上升趋势,但是各区域存在差异,西部情况最好,东部最差,中西部地区的PMI指数已经超过50的临界线。珠三角情况最差,但是2月份珠三角有较快反弹,这主要是由于出口下降导致的外向性强的东部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生产下降。

PMI指数超预期有助于消除对实体经济的担忧

2008年H月开始信贷出现了大幅度回升,但是市场普遍担心实体经济没有出现好转。目前PMI指数超预期回升,这对于消除市场对实体经济继续恶化的预期有一定的帮助,继续强化已经形成了良好预期。

最近的经济形势篇2

一、从PMI来看,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可喜变化

1、从地区PMI指数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呈现齐头并进良好局面

我国中、西部地区PMI指数率先回升,东部地区回升略显滞后,但回升势头较为稳健,PMI指数已连续四月保持在50%以上,并且从最近三月来看,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2、从行业PMI指数来看,20个制造业行业呈现较为普遍的复苏势头

从最近三月来看,已有大约15个行业PMI指数持续保持在50%以上。特别是列入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发展规划的行业,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等PMI指数今年以来在各行业中遥遥领先。

3、从新出口订单指数来看,形势呈转好迹象

自去年12月份以来,新出口订单指数已连续七个月回升,最近两月突破50%临界线。分行业来看,最近两月,20个行业中已有将近10个行业突破50%临界线,部分行业如机电行业新出口订单指数回升尤为明显,已上升到60%左右。随着外部环境趋于改善,再加上有国家一系列稳定出口的政策措施作支撑,预计下半年出口将止跌企稳,甚或转向缓慢回升。

4、从PMI趋势分析来看,宏观经济非正常波动已经平滑,今后发展将回归正常趋势

我们对PMI历史数据做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为了剔除不规则性因素影响,观察长期发展趋势,我们对2005年1月至今年6月份的PMI数据做了简滑,得到的PMI平均值为53.2%。今年5月和6月的PMI数据分别为53.1%和53.2%,非常接近长期趋势值。这表明,我国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已经发挥成效,宏观经济非正常波动目前已经熨平,今后发展将回归正常趋势。

从PMI表现来看,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已经完成筑底过程,回升的基础得到夯实,下半年可望发力由稳转升,预计三、四季度GDP增速可望达到8%以上。

二、从PMI来看,当前经济发展中要关注两方面问题

1、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增加,通胀预期加重

从反映原材料价格升降变化趋势的购进价格指数来看,该指数已经连续七个月上升,自今年4月份以来跃上50%临界线,并且继续攀升,6月份达到57.8%。分行业来看,20个行业中,最近几个月,有15个行业高于50%,部分行业已达到60%以上。

购进价格指数保持上扬,一方面反映出企业开工率上升,对原材料的需求增加,是经济回暖的一个信号;另一方面,在当前全球流动性充裕、经济复苏预期上升和美元贬值的背景下,上游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又可能导致价格体系扭曲,加重通胀预期。从这些情况来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增加。原材料价格上涨,一方面使经济发展成本增加,影响企业效益,增加企业经营困难;另一方面也会加剧市场的波动。面对这种情况,宏观调控政策要注意保持物价稳定,防止价格过快增长,增加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2、生产恢复增长较快,有可能出现“再库存化”现象

自今年3月份以来,我国制造业呈现加快恢复增长态势,生产指数一直保持在56%以上较高水平,而新订单指数虽已回升,但基本保持在53%上下波动,生产指数高于新订单指数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左右,这说明生产恢复增长相对需求明显超前。目前20个行业中,有17个行业达到50%以上,部分行业达到60%以上。在生产加快增长的形势下,有可能出现“再库存化”现象,成为市场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导致价格剧烈波动,干扰经济发展。

最近的经济形势篇3

关键词:金融动荡;农产品贸易;农业走出去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6005702

今年6月以来,国际金融市场跌宕起伏,大宗商品市场异常波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股市大幅重挫,给国际经济贸易复苏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1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新变化

近期,受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中国经济减速和对全球经济增长潜力下降的担忧等因素影响,国际金融环境波动加剧,给世界经济贸易复苏带来了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受美联储加息预期的影响,美元指数自2014下半年以来,驶向上涨的快车道,由2014年6月30日的最低79.77摸高至2015年8月31日的98.33。与之相对应的是,同期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则是阴云密布,哀鸿遍野,黄金价格由今年5月前期高点1232美元/盎司一路下探至7月24日的1072美元/盎司的低点后,在1100美元/盎司上下徘徊,跌幅超过10%,原油价格由今年6月初的将近60美元/桶一路下滑,至8月初已不到40美元/桶。今年7月份,FAO统计的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为164.6,同比下降19.4%;CBOT大豆最近期货合约最近收盘均价为372美元/吨,同比下降19.6%;国际棉花指数均价为1662美元/吨,同比下降13.9%。

自今年6月以来,人民币一改以往的升值趋势,加速贬值,美元兑人民币的指数从2015年6月30日的62010贬值至8月26日的6.4110,下调幅度达34%;尤其是8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2298,较前一交易日大跌1136个基点,下调幅度达18%,创历史最大跌幅,并创2013年4月25日来新低。中国A股从6月12日的5178点一路下滑至8月26日的2851点,跌幅将近45%。

关于未来国际金融经济走向,有关专家给出了三个判断:一是美联储加息是必然趋势。重要经济数据的明显改善,将促使美联储坚定退出量化宽松并实施加息政策的决心。今年8月美国失业率已降至5.1%,7月去除能源和食品价格后的核心CPI同比仅增长18%,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达3.7%,高于市场预期,美国经济的持续向好增强了美联储加息的底气。二是发达国家经济疲软态势很难改变。第二季度,欧元区经济零增长,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经济萎缩02%,法国经济已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日本第二季度实际GDP较上一季度增长0.6%,低于市场普遍预期,“安倍经济学”已成强弩之末。三是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下行风险加大。今年以来,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表现整体远低于预期,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能否完成全年7%的既定经济增长目标心存疑虑,尤其是美国加息将导致新型市场国家资本外流增加,这些都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下行风险加大,金融市场波动加剧。

8月28日国务院总理专门就近期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新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对策召开国务院专题会,据悉,这是本届政府成立以来首次召开国务院专题会。总理在专题会上指出,人民币汇率没有持续贬值的基础,可以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要加强和完善风险管理,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

2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影响分析

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新变化已传导至我国农产品贸易领域,尤其是人民币贬值加快,使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额缩减,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农产品贸易环境有所改善,同时增强了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刺激了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

据统计,今年1-7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1076亿美元,同比减少6.7%,其中,出口385亿美元,同比减少3.3%;进口691亿美元,同比减8.5%;贸易逆差306亿美元,同比减14%。在近几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差额不断加大的趋势下,贸易逆差的缩减使得我国农产品贸易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与此同时,我国蔬菜等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有所增加。今年1-7月,蔬菜出口73.8亿美元,同比增50%,进口3.1亿美元,同比减5.1%,贸易顺差额为70.7亿美元,同比增5.4%。

近年来,由于我国农产品进口大量增加的根本动因在于国内外农产品价差驱动,随着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因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而不断上升,国内外农产品差价还将扩大,加之我国自贸区战略不断推进,我国农产品贸易进口量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高水平;我国农产品出口则受世界经济增长低迷、需求增长动力不足的影响,增长空间有限,难以持续。所以,从长期来看,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新变化对我国农业进出口贸易的整体影响不会太大。

受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新变化的影响,我国目前已出现资本外流现象。受此影响,将会加大我国农业“走出去”企业在新兴市场国家的融资难度,减少其投资收益,但因为我国与新兴市场国家普遍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因此预计整体影响有限。一个需要引起我们警惕的现象是,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对外国资本投资农业加大限制力度。如俄罗斯一些地方政府将原已与我国东北农业企业签订合同的土地租赁改为所有权重新发包,等于变相提高土地价格,巴西等国家也开始在购买土地等问题上设限。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新变化,预计将恶化我国农业“走出去”的国际环境,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3应对国际经济金融动荡的政策建议

面对突如其来的国际经济金融动荡,我们要稳住阵脚,积极应对。贯彻落实国务院专题会议精神,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树立底线思维,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在以往的国民经济发展中,粮食“十一连增”发挥了“压仓石、稳定器”的作用。事实证明:三农向好,全局主动。近日在吉林调研时,强调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农民忽视农业淡漠农村。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毫不动摇的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紧急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体制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

二是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形成政策合力。妥善应对国际经济金融动荡,需要人民银行、发改委、财政部、银监会等各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凝聚共识,破除部门利益的藩篱,综合施策,形成政策合力,筑牢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坚强防线。

三是要主动作为,争取国际粮农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投资格局和全球经贸规则体系尚处于重构之中,给我国农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争取在农业投资贸易等领域参与规则制定,提升我国农业在国际粮农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四是要加快跨国农业企业集团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早在2013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我们这么大的国内市场,要有打造我们自己的国际大粮商的信心。”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企业集团。”纵观世界农业强国,都有本国的著名跨国粮商,他们在确保本国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下定决心、下大力气坚定不移的重点培育数家跨国农业企业集团,鼓励它们积极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和经营管理。

参考文献

最近的经济形势篇4

 

强化省情市情意识,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最大的国情,这就决定了各个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进程有所不同,而地方决策层对当前各自地区的发展形势的判断也不尽相同,这也是2013年地方两会的最大看点之一。

 

作为中国首都,北京的发展具有特殊性,认清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得更加重要。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2012年12月28日在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上作工作报告时指出,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做好首都的工作,必须科学地审视首都所处的历史方位,要深刻认识和把握首都发展的五个阶段性特征:第一,在经济发展方面,进入了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阶段。首都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是也要看到,首都经济的实力还不够强,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还需深度调整,促进首都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创新,潜力还需要进一步挖掘;第二,在城市建设管理方面,进入了实施精细化管理阶段;第三,在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进入了加强服务管理创新阶段;第四,在文化建设方面,进入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第五,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入了高度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阶段。

 

山东省是沿海经济大省,2012年山东GDP将很可能突破5万亿大关,进入三个5万亿梯队。面对这样的成绩,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2013年1月16日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自觉把握山东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阶段性特征,是实现新跨越的前提。目前,“五个优势”正在形成,这就是以高端高质高效产业为标志的产业优势,以实施“蓝黄”两大国家战略为核心的重点区域带动优势,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支撑的创新驱动发展优势,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抓手的一体化优势,以建设生态山东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优势。与此同时,实现山东新跨越,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当务之急是解决好五个关键问题,即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更加注重深化和丰富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中部地区近年来发展速度比较快,中部崛起正在加快推进。其中,2012年河南省GDP将突破3万亿,而湖北和湖南则加入了2万亿队伍。湖南省委书记周强最近一段时间在多个场合对湖南发展阶段性特征进行剖析,认为湖南要立足省情制定和实施符合湖南实际的目标任务。主要是“三个立足”:立足湖南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的实际;立足“发展不足”和“发展不优”并存这一最大现实;立足处于负重爬坡、后发赶超的发展形势。

 

陕西省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西部落后省份,开始迈入全国中等发达省份,被列为“金砖四省”之一,2011年进入“万亿俱乐部”。2012年5月7日,时任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在十二次党代会上指出,当今之陕西,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经济欠发达依然是基本省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但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数量仍然较多,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区域城乡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但农业、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区域差距仍然较大,等等。

 

可以说,用“阶段性”的观点看问题,从“阶段性”发展的特征出发审视问题,用“阶段性”发展的理念指导决策,是科学决策的核心要义所在。

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

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

在发展态势向好,不利因素不少,如何化不利为有利?许多领导干部都面临这样的问题。的“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的“底线思维”给人很深启示。最近,不少省委书记都不约而同地谈到“底线思维”。有的提出要善用“底线思维”,做到有备无患;有的提出“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有的提出,“底线思维要求我们把形势想得复杂一点,挑战看得严峻一些”;还有的提出,“底线是正能量的动力源”等。

 

广东的经济体量长期位居全国首位,顶着如此耀眼的光环,刚刚履新的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却将“忧患广东”摆在首位。2013年1月17日,胡春华在广东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上首次作“施政报告”。在报告中,胡春华强调,做好经济工作要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广东发展现在面临的严峻现实,是后面的追兵越来越近,而且省内还存在大量欠发达地区。从后有追兵的情况看,江苏的经济总量离广东的距离越来越近,部分经济指标已经超过广东。胡春华表示,广东已经不具有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优势,并切实感受到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弊端,要认真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回升势头还不够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还需增强,一些关键领域改革尚不到位,一些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违法违纪问题仍有发生。

 

同样具有强烈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的还有刚刚履新的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上海市统计局2013年1月21日公布,2012年上海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5%,但在各大省市经济增速的排名中,若无意外,这一速度或是“垫底”的。这也是上海经济增速在2011年位列全国“倒数第二”后的再次后退。即使如此,韩正忧虑的不仅仅是速度,更关心的是能否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2012年12月17日,韩正在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指出,成绩不讲自然在,问题不讲就难有忧患意识。要准确把握中央对形势的科学研判,既看到形势的积极方面和有利因素,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更清醒看到形势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预计得更严峻一点,把工作预案和方案准备得更充分一点,做到心中有底、防患于未然。韩正强调,做好2013年经济工作,关键要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使之贯穿于上海经济工作全过程。

强化全局意识,在更高层面谋划跨越发展

2013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关键一年,也是十八大后开局的一年,但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各地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必须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对经济发展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最近的经济形势篇5

关键词:中日韩经济一体化 制约因素 路径选择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同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成为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与欧洲和北美成功一体化相比,近年来经济蓬勃发展的东北亚国家,在区域化方面的步伐已明显落后。每当东北亚地区局势发展趋于乐观时,就会有相应的政治风险出现与之相制衡。这种短周期、强振幅的地区形势波动在东北亚地区已经反复出现过多次。

中日韩三国首脑会议是从1999年11月的菲律宾“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期中三国政府首脑定期会晤开始形成的。而这一首脑定期会晤机制直到2008年的福冈会议才脱离了“10+3”框架,形成了独立的国际机制形式。但是中日韩经济一体化进程却是步履蹒跚。

二、中日韩经济一体化的有利条件

中日韩三国在经济、资源、文化等方面拥有者很好的合作条件,利用在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上的比较优势,维护和实现各自国家的经济利益,在贸易、金融、投资、技术和人员流动等领域实现区域经济合作。

1.三国之间经济互补性较强,有坚实的合作物质基础。资源禀赋上,中国在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上拥有比较优势,而且又有庞大的消费市场;而日本和韩国在资本、技术、科技方面优势明显。产业结构上,中国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而日本和韩国则侧重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决定了它们在经济上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中日韩三国进出口贸易结构互补性较强,随着中国、日本、韩国三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三国之间的出口比重也有所上升。因此,三国经济一体化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的领域并最终实现“三赢”的局面。

2.历史文化同源,地理位置相近。日本和朝鲜半岛深受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熏陶,儒家文化和道教在三国演化出了各具特色的内涵阐释,因此,三国文化具有内在的共通性和相当强的内聚力。同源相近的东方文化有利于三国区域文化认同的形成,传统文化中的良性资源,也是三国区域一体化向前发展的重要保证。中日韩地理区位的相近,并通过日本海、渤海、黄海和东海等海上要道紧密相连,使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交通运输上更加便捷。

3.全球经济发展的客观形势有利于三国一体化的进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当前的大势所趋,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通过局部地区国家之间相互合作来应对经济全球化对单个国家所造成的巨大冲击是越来越多国家的选择。通过经济一体化以一个整体的形象,提高在世界经济舞台中的地位是大势所趋,也是中日韩三国走向经济一体化过程。

4.区域经济一体化可预见的收益是三国经济一体化的希望所在。不少学者已经通过计量模型比较精确的计算出了中日韩三国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收益,包括:贸易创造和转移、贸易条件的改善、规模效益递增、国家以及产业竞争力提高、区域内投资的增加、推动经济增长等。而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提高成员国在国际经济规则制定过程中的影响力、提高成员国的世界地位则是三国一体化的意义方面收益。

三、中日韩经济一体化的制约因素

中日韩三国经济一体化在拥有一系列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几近不可逾越的挑战和障碍,这也是三国一体化在现实中举步维艰的根源。

1.历史遗留因素。二战时期,日本在对中国和朝鲜半岛的侵略战争中累累罪行,但是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甚至刻意美化这段罪恶历史,屡次参拜靖国神社,不断回避慰安妇问题,这极大地阻碍了中日韩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另外,中日之间关于,日韩之间关于独岛的归属问题以及中日韩三国关于海域经济区的范围划分等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同样抑制了三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化发展。

2.地区和平问题。中日韩三国地处东亚地区,朝鲜半岛核问题始终对本地区和平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特别是朝鲜新一代领导人掌权后的卫星发射成功、积极筹措再次进行核试验、宣布立方会谈不存在等一系列事件加剧了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而能否和平解决也给东亚地区的安全增加了不确定因素。这都为中日韩三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3.没有绝对核心大国。领导者缺失是东北亚一体化的重要障碍,中国、日本和韩国作为东北亚地区经济势力最强的三大国家,都想成为一体化的领导核心。日本是传统的世界经济强国,但是自认为政治地位与经济不相匹配,一直在谋求更高的政治地位;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和平崛起,我国在世界舞台上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各国之间存在未解决的历史矛盾及缺乏相互信任,又没有绝对的领导核心,导致“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局面。

4.美国的外部干预。二战后美国在东亚地区分别与日韩组成了军事同盟,并在日本、韩国都有军事基地,对日韩的影响巨大,在重大问题决策上日韩也是唯美国马首是瞻。而东亚地区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美国在此拥有巨大的政治、经济、安全方面的利益,中日韩区域一体化势必影响美国对东亚地区事务的参与权,美国绝不会坐视不管。另外美国对东北亚合作的干预是与对中国实力增长的担心联系在一起的。

四、中日韩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1.“2+1”选择。基于上述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分析,中日韩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应该先从中韩开始,中国积极主动与韩国进行一体化,最后再吸引日本。

2.具体领域展开合作。通过从贸易、投资、能源、交通运输、金融合作、环境保护等方面分别开展两国乃至三国的合作,为三国区域经济合作提供借鉴和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海洋.自贸区与政治一体化—中日韩自贸区的战略设计及实施[J].东北亚论坛,2011,(6):39-41.

[2]徐林清,陈碧莲.中日韩贸易一体化趋势研究:自组织理论的视角[J].东北亚论坛,2011,(6):59-67.

[3]胡昭玲.中、日、韩三国产业的互补性与竞争性—基于对外贸易的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7,(1):49-55.

[4]魏巍,魏超.中韩FTA的预期宏观经济效应[J].山东经济,2009(5):127-130.

最近的经济形势篇6

一、金融危机以来的成都经济运行特点

(一)经济运行出现一定波动,但仍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受“5·12”汶川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近两年来,成都市经济增长出现小幅波动,在第二季度增速达到近几年的最低值(11.2%),然后连续3个季度保持约12%的增速。但从第二季度开始连续三个季度经济增速达到14%以上,我市经济增速不断加快,经济出现企稳向好趋势,全市gdp同比增长14.7%,增速同比增加了2.6个百分点,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进一步得到巩固。

(二)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再次强化,增长更为强劲。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0%,同比增加了8.2个百分点。在房产市场销售旺盛带动下,全市房地产投资945.14亿元,同比增长2.4%。在多方位促进消费的政策作用下,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3%,是近几年的最高增速,较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旅游市场活跃,有效拉动了消费增长,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同比增长34%、29.1%,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33.2%。在出口形势依然严峻的背景下,出口逆势增长15.5%。

(三)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减慢,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在城乡居民收入方面,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我市企业经营效益出现较大下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减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较下降4和4.9个百分点,虽仍保持在10%以上的水平,但已为以来的最低。

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市在全国率先建立耕保基金补贴农民参保机制、实现征地农民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轨;率先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制度,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全域结算、报销比例提高;同时,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升。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城乡居民的“消费安全感”,为我市消费在严峻的宏观形势下仍能保持20%以上的增幅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物价指数明显降低,变动趋势趋向平缓。我市物价走势基本稳定,各月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指数增幅与同期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全年基本上徘徊在100-101之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继续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3%,类商品价格四涨四落,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1%。据统计,成都ppi在1月达到全年最高(104.5),之后几个月内持续下降,从8月后开始反转,12月回升至99.6,全年累计ppi指数为98.1,下降1.9%。

二、近期成都经济运行应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如何平稳退出超常规的金融刺激政策,将成为贯穿2010年经济发展的主线。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强调加强针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这个政策基调是非常清晰的。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成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启动民间投资。民间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内在活力与动力的主要源泉。我国今年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我国将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拓展民间投资的渠道。去年我国经济复苏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拉动,造成各地政府债务急剧增加,通过政府追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难度加大,我国将抓紧出台并落实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相关措施可能在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等领域提出更具体的安排,并在民营企业兼并重组、财税支持、金融服务方面安排一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拓宽、扩大民间投资范围,降低准入门槛,将逐步实现经济增长由政府投资推动型向民间投资拉动型转变。

(三)房地产需要保持平稳发展。去年的房地产投资对中国经济复苏的作用不可低估,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艰难复苏的微妙形势下,房地产发展既直接涉及当前的经济复苏,又涉及社会稳定的大局。国家近期密集推出的一系列调控房地产政策,主要是抑制投机性购房,对自住型购房和改善型购房持鼓励态度,政府将继续加大社会保障房建设速度。未来房地产的调控将兼顾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的结合,处理好投资复苏政策、扩大民间投资政策和房地产市场本身政策这三者调整关系的搭配衔接。再则,支撑房地产市场未来二三十年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放开中小城市户籍限制政策”,大规模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在即,房地产很难出现大幅度下跌。对成都来说,蓄积的刚性买房需求在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而投机投资性买房需求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控制;2010年下半年以后住房供给面积将较快增加,因此预计房价不会快速上涨,仍将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四)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力度。随着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不断下降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倾向下降,消费率持续走低,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下降。我国居民消费率和政府消费率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投资与消费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为促进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我国将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五)管理好通胀预期,给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环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可以传导到国内,今年货币的供应可能影响到通胀的预期,明年物价有一个“翘尾”的因素,现在还没有出现通货膨胀,但是我们要预见到通胀有可能出现。当前,成都经济处在逐步回升好转的态势,但还需要加快发展,进一步巩固回升的基础,巩固经济持续回升的势头,又要防止物价上涨过快,把物价上涨保持在一个温和可控的范围内,管理好通胀预期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2010年成都经济运行态势预测

2010年是我市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和灾后重建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一年。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奋斗目标,2010年我市要以“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改善民生”为重点,以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为抓手,积极推进区域合作,拓展重点合作区域,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经济增速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世界经济已逐步复苏,但进程可能比较曲折和缓慢;我国经济也呈现企稳向好态势,但仍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等重大问题,再加之外需下降趋势短期内难以扭转,我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2010年我市经济发展将面临较之以往更加复杂的宏观环境。从景气指数来看,描述未来经济走势的先行指数在近7个月都保持了小幅上升态势,这说明,至少到2010年下半年,我市经济增长将呈现小幅增长态势。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结合我市经济运行和景气指数变动情况,2010年全市经济将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预计为14.1%。

(二)内需增长将有所减缓。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房地产发展前景不明朗,开发商对房地产投资仍然比较谨慎,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低于前几年;二是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朗,投资信心、扩展意愿不强,引进国内外投资难度加大,而本地社会资本又未能有效启动;三是财政收入增幅下降,通过贷款追加投资难度加大,而民生改善支出增加,来自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难以继续快速增长。预计201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1.0%。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在一系列扩大消费政策刺激下,全市消费延续加速增长趋势,但已显现见顶迹象(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3%,是我市近10年的最高增速)。考虑到现有消费促进政策的效应正在衰减,而新政策从出台到产生效应仍需要一定的时间,预计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增速较略有提高,为21.1%。

(三)对外贸易趋紧形势将有所缓解。全市进出口总额152.7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其中,出口总额87.5亿美元,同比增长7.4%。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外需可能会逐步恢复。但欧美经济在2010年不可能出现明显改观,在欧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更为频繁的形势下,全国对外贸易形势也不可能出现明显改善,但也不会出现大幅度下滑,极有可能是小幅上升。综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预计2010年成都市进出口增速与基本持平,为15.1%,其中出口增速为14.6%。

最近的经济形势篇7

[关键词]美国对日本贸易统计数据实证分析经济演化模型经济预测

一、引言

利用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历史统计数据(历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借助计量经济学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找出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演化规律的形式的某些方面,建立美国经济演化的一个计算机仿真模型,是一个有意义的工作。以此模型为基础,根据经济学原理,可以解释这个模型各个参数的经济学意义,从而通过对各种参数的调节或变动所导致的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路径的偏移进行计算机仿真展示,把握住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演化的某些客观必然趋势,以及对我国与美国和我国与日本进出口贸易额的影响,预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从而增强我国的经济安全保障。

本文研究进行这一工作。

二、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历史数据的实证分析和经济演化模型

美国经济在建国200年所打下的坚实基础之上,借助其科技优势、美元的支配地位等有利因素而高速发展。用计量经济学软件,我们对其1974年1月~2006年2月的对日本进出口贸易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1.先进行数据截取:19741月年至2006年2月的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演化数据作为模型创建样本;用以预测2008年至2020年的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主要指标取值。所用数据来自历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中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指标数据。

2.然后对主要经济指标系例数据作出散点图(图1中的圆圈表示)。

3.据数据散点图进行回归分析。函数形式设定:因为经济系统常态发展具有最大可能值(经济系统的最大负荷)和对负荷的一定的占据速率(经济增长速率),因而有可能具有如下的函数形式:

首先确定各参数的粗略估计值。L是曲线最大极限值即经济系统的负荷,b是曲线的增长速率因子即经济系统对其负荷的本征侵占速率,a近似是曲线的缩小因子即经济系统内在的交易费用等耗散因素的作用强度,据这三个参数的意义其估计值可近似由统计数据的演化态势进行估计。我们取为:L=6000,a=7,b=0.8。

在此基础上,借助计量经济学软件,对统计数据回归函数的参数进行优化估计,得出精确的统计数据回归函数完备表达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一步骤可能进行多次,以便使残差最小。最后得出的优化参数值是:L=6546,a=6.7,b=0.9899,残差值为151093044。

于是我们得到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演化的数学模型(百万美元):

图1美国对日本出口贸易额演化模型(据1974年1月~2006年2月样本数据)

4.据回归曲线进行主要经济指标在未来20年~30年(取2008年至2030年作为预测区间)的取值预测(图1中的加号表示)。

5.据回归曲线进行经济系统演化态势分析:由仿真曲线可以看出,美国经济加速增长期目前已经越过其相变点(仿真曲线的拐点即经济增长相变点);但是,仿真曲线显示,缓慢增长渐渐接近其饱和值还有着巨大的区间(一直延伸到2025年以后);在接近极限点附近(6546百万美元),就是美-日经济结构的变革期。

同样地,美国对日本进口贸易额演化模型为:

残差为:354647648。相应地,美国对日本进口贸易额模型曲线图如图2。

图2美国对进口贸易额演化模型图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美-日贸易作为一个大的复杂自适应演化的经济系统,在美国科技优势、美元支配地位等有利条件下,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得以充分开发,各种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利用,各种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得以充分沟通,科技创新借助于因大量引进各国优秀人材而使美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突飞猛进,制度创新随着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而日新月异,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机制不断趋于最优配置,使得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总体态势在经过高速增长长达20多年后,目前处于渐渐接近饱和值的稳定发展的时期。认清这一基本态势,从各个方面规划和协调我国对美国和日本的经济贸易和科技合作等各方面的关系,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高速发展,应该是未来二十年我国对美经济政策的重要参考。

四、结论

美-日经济贸易系统是一个紊乱的、以逻辑斯蒂模型为主线演化的、进出口差额越来越大的复杂自适应演化系统,它的演化值将在不发生世界大战或或严重自然灾害的条件下,缓慢接近其饱和值14686和6545(百万美元),经过20年左右的稳定期和一个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再进入新一轮的逻辑斯蒂演化。

最近的经济形势篇8

【论文摘要】 本文研究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的实证分析和演化模型(1)。根据美国1974年1月到2006年2月年的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资料,借助于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了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演化模型,并得出如下结论: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已越过其相变点,以缓慢的速度接近其饱和值14686和6545(百万美元)。 【论文关键词】 美国对日本贸易统计数据 实证分析 经济演化模型 经济预测 一、引言 利用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历史统计数据(历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借助计量经济学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找出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演化规律的形式的某些方面,建立美国经济演化的一个计算机仿真模型,是一个有意义的工作。以此模型为基础,根据经济学原理,可以解释这个模型各个参数的经济学意义,从而通过对各种参数的调节或变动所导致的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路径的偏移进行计算机仿真展示,把握住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演化的某些客观必然趋势,以及对我国与美国和我国与日本进出口贸易额的影响,预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从而增强我国的经济安全保障。 本文研究进行这一工作。 二、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历史数据的实证分析和经济演化模型 美国经济在建国200年所打下的坚实基础之上,借助其科技优势、美元的支配地位等有利因素而高速发展。用计量经济学软件,我们对其1974年1月~2006年2月的对日本进出口贸易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1.先进行数据截取:19741月年至2006年2月的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演化数据作为模型创建样本;用以预测2008年至2020年的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主要指标取值。所用数据来自历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 中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指标数据。 2.然后对主要经济指标系例数据作出散点图(图1中的圆圈表示)。 3.据数据散点图进行回归分析。函数形式设定:因为经济系统常态发展具有最大可能值(经济系统的最大负荷)和对负荷的一定的占据速率(经济增长速率),因而有可能具有如下的函数形式: 首先确定各参数的粗略估计值。L是曲线最大极限值即经济系统的负荷, b是曲线的增长速率因子即经济系统对其负荷的本征侵占速率,a近似是曲线的缩小因子即经济系统内在的交易费用等耗散因素的作用强度,据这三个参数的意义其估计值可近似由统计数据的演化态势进行估计。我们取为:L=6000,a=7,b=0.8。 在此基础上,借助计量经济学软件,对统计数据回归函数的参数进行优化估计,得出精确的统计数据回归函数完备表达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一步骤可能进行多次,以便使残差最小。最后得出的优化参数值是:L=6546,a=6.7,b=0.9899,残差值为151093044。 于是我们得到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演化的数学模型(百万美元): 图1 美国对日本出口贸易额演化模型(据1974年1月~2006年2月样本数据) 4.据回归曲线进行主要经济指标在未来20年~30年(取2008年至2030年作为预测区间)的取值预测(图1中的加号表示)。 5.据回归曲线进行经济系统演化态势分析:由仿真曲线可以看出,美国经济加速增长期目前已经越过其相变点(仿真曲线的拐点即经济增长相变点);但是,仿真曲线显示,缓慢增长渐渐接近其饱和值还有着巨大的区间(一直延伸到2025年以后);在接近极限点附近(6546百万美元),就是美-日经济结构的变革期。 同样地,美国对日本进口贸易额演化模型为: 残差为:354647648。相应地,美国对日本进口贸易额模型曲线图如图2。 图2 美国对进口贸易额演化模型图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美-日贸易作为一个大的复杂自适应演化的经济系统,在美国科技优势、美元支配地位等有利条件下,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得以充分开发,各种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利用,各种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得以充分沟通,科技创新借助于因大量引进各国优秀人材而使美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突飞猛进,制度创新随着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而日新月异,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机制不断趋于最优配置,使得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总体态势在经过高速增长长达20多年后,目前处于渐渐接近饱和值的稳定发展的时期。认清这一基本态势,从各个方面规划和协调我国对美国和日本的经济贸易和科技合作等各方面的关系,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高速发展,应该是未来二十年我国对美经济政策的重要参考。 四、结论 美-日经济贸易系统是一个紊乱的、以逻辑斯蒂模型为主线演化的、进出口差额越来越大的复杂自适应演化系统,它的演化值将在不发生世界大战或或严重自然灾害的条件下,缓慢接近其饱和值14686和6545(百万美元),经过20年左右的稳定期和一个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再进入新一轮的逻辑斯蒂演化。 参考文献: 美国总统经济报告(1999、2002、2008)附录数据.工业经济出版社,2008.2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