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8篇

时间:2023-09-19 15:44:27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篇1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特征;实践价值;探索分析

经济“新常态”是在全球经济危机大爆发中产生的。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急需调整与过渡的时期,在这一种时代背景下,同时加上中国本身阶段性因素的叠加确定了中国经济进入迅速阶段性回落的“新常态”时期,并表现出与原有周期性调整不一样的新气象与新规律。因此,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清楚的了解到经济“新常态”的特征及实践价值探索。

经济“新常态”的新在于其出现于当今进入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从表面意思来看,新常态中的“新”意味着与就常态相比,会发生不少的改动,有了新的发展变化。这几点主要体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上,甚至还涉及到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以及今后社会发展趋势等方面。在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中,涉及到多个方面,在这里,我将为大家从九个方向来向大家讲述。

(一)从我国国民的消费需求来看,在之前,绝大多数人民消费具有相当高的模仿型消费,一个接一个的去购买类似的物品。但在日益丰富的今天,出现了各种满足不同人类需求的商品,每位消费者的需求也变得不同,各种各样的消费方式已成为不同时代人的主流。于此同时,政府也需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鼓励企业通过创新来生产更多的商品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但也要保证消费者本身的健康利益,采取正确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者消费,是消费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最基本的作用。

(二)从企业的投资需求看,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经历了数十年的大规模开发建设之后,传统产业已经相对饱和,到了量变到质变的一种时期,这对于企业本身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再到现在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管理方式等等涌现出来,对企业原有的经营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自身要善于、敢于把握投资方向,清除投资道路上的一切障碍,让投资对经济发展继续祈祷促进的作用。

(三)从我国市场的贸易出口和国际收支来看,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市场空间发展很快,出口贸易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助力。但在发生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的总需求降低,原本我国凭借低成本出口贸易的商业也逐渐减低了优势。但高水平引进、大规模走出去也在发生,这就需要培育新的优势来使出口贸易对经济发展仍起促进作用。

(四)从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来看,在过去,我国企业的供不应求是困扰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如今,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这就需要必须针对现有产业的生产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企业之间相互竞争,进行兼并及重组。生产也应尽力向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这几个方面发展,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五)从我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优势来看,之前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只需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就能迅速转变为生产力。但在当今,人口老龄化逐渐增多,农业劳动力急剧降低,导致生产力得到降低,这就要求让创新成为一种新劳动力使经济增长。

(六)从目前的市场竞争来看,过去主要是数量及价格之间的竞争,而当今逐渐向以质量、个性化等为主的竞争。经济发展要求逐渐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形成统一、透明、有序及规范的市场环境。

(七)从能源环境来看,过去的能源及生态环境相对较为丰富,但从现在来看,环境的容量几乎达到所能承受的上限,从这可知情况并不容乐观,必须响应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推动各个行业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八)从我国经济所经历的风险及其化解案例来看,随着各种经济增长速度下调,各行业的各类隐藏性风险逐渐显露出来。虽然总体暂时可控,但没人能预料下一次会发生在何时。因此,这就需要各个企业治标要治本,建立化解各类风险的机制,同时来带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九)从如今的资源配置及政府的宏观调控方式来看,需要针对各行各业制定不同的机制来使资源在各个领域得到最佳的配置,既要降低资源的过于浪费,也需要通过政府来调控市场经济,了解市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尽可能的使供应与需求平衡,全面把握供求关系的变化,来刺激经济的增长。

以上我所说的这些特征表明了我国经济正在向一种更先进、管理分工更加明确等方式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行业发展形势逐渐由量变向质变的方向进行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相对于之前来说进入了一种相对的平缓期,为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提供了基础。在当今格局之下,了解新常态,走向新常态,引导新常态以成为我国经济新发展的一种重要方针。

参考文献: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篇2

关键词:经济发展新常态;土地经营权流转;思路调适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5-0048-06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由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的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表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既蕴含着非短期、非偶然、非临时的新机遇,也面临着突出的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必然深入渗透和广泛影响国民经济的各领域、各部门,同样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速度、规模、形式、流向等产生重要影响,并可能产生一些新的值得注意的倾向和问题。目前学术界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基本情况和特征、土地流转的意愿、参与土地流转的行为和动因、土地流转市场、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土地流转绩效及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土地产权制度、粮食安全、劳动力转移、适度规模经营、农民权益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重要论断提出的时间不长,目前学术界关于新常态下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新特征、新趋势以及需要重视的问题,新常态下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新思路和政策举措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而这方面研究无疑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一、新常态下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新特征、新趋势

关于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特征,许多学者经过研究认为:总体上表现出流转速度加快、流转类型多样、流转主体多元化、以短期流转为主、由市场决定价格、租金支付方式多样等特点。①郜亮亮借助全国6省1200户在2000年和2009年两轮农地流转的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农地流转的4个特征:区域差异明显、流转多为口头合同、流转多发生在亲属之间、流转合同期限不固定或较短。②截至2013年底,我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达34亿亩,是2008年底的31倍,耕地流转比率达到26%,比2008年提高了171个百分点。新常态下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规模和速度呈加速趋势,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一些显著特征。

1.土地流转由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扩散式加快

许多研究表明,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区域差异十分明显,经济发达地区、城郊地区由于土地的区位价值高、市场需求大、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高而比不发达地区、边远地区的土地流转程度更高、规模更大。但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由于边远地区、不发达地区农业特色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开发程度低、土地流转价格较低等原因,外来或本地业主流转农地进行规模化发展特色农业的现象大大增加,土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以江苏省为例,虽然仍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苏南地区土地流转比例最高,然而在2000―2012年期间苏北地区的农地流转年增长率(4621%)显著大于苏中地区(2939%)和苏南地区(2108%),而且2008年后苏北地区的农地流转比例已经超过苏中地区。③又如,四川省经济不发达的巴中市2013年农村耕地流转面积达4107万亩,较上年增长106%,耕地流转率达179%。同时,随着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的区域覆盖面还会更广。

2.土地流转以出租为主的多种方式加快

过去土地流转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转包,新常态下土地流转是出租、转包、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并存,虽然转包仍占很大比重,但出租已经超过转包。四川省2014年土地流转中出租占457%、转包占370%、转让占47%、股份合作占48%、互换占27%。出租这种方式由2010年的384%提高到2014年的457%,已经替代以前的转包位居第一位,这是由于出租这种方式比较简单,交易成本低,利益关系比较直接,土地转出方承担的风险比较小。值得一提的是,土地股份合作目前虽不占主流,但在一些地方已经快速成长。四川省崇州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经营模式,回答了大城市郊区能不能种粮、如何种粮的问题,短短3年多时间规模经营面积由101亩扩大到21万亩,避免了规模经营中容易出现的非农化和非粮化问题。土地股份合作社与一般的土地流转相比,内化了土地集中的成本,既保留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又使农民通过租金、薪金、入股分红等多种形式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推进了农业的规模经营,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3.土地流转向以大户为主的多元化去向加快

过去土地流转主要是发生在农户之间、亲戚之间的自发流转,非正式流转居多。近年来,龙头企业、外来业主、科技创业人员、返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流转土地增多,土地流转的受让主体日益多元化。据统计,四川省2014年土地流转流向农户的占流转总面积的516%、流向龙头企业的占188%、流向农民合作社的占165%;与2010年相比,流向农户的比重降低了75个百分点,流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的比重分别提高了61个和24个百分点。虽然土地流转流向农户的比重下降,但仍占一半以上居主导地位,流转面积2014年则比2010年增加了327%。目前,四川省30亩以上种粮大户增至13391户、养殖大户8532户、家庭农场6267家。全国的情况则是,截至2014年6月,全国农村各类专业大户达到317万户、家庭农场87万个、农民合作社124万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万家。

4.土地流转区域开放性和主体开放性加快

过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范围窄、封闭性强,土地的租赁、承包、转包基本局限在本社区内,受让主体比较单一。在新常态下土地流转的范围已经大为拓展,跨区域突破了行政村界限;转入土地的经营者已经不局限于本村农户,外来业主、个体工商户、龙头企业增多,尤其是城市居民也加入到这个行业流转农民土地。随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各种阻碍土地流转的制度性因素被破除,土地流转的开放性会进一步增强,城里人到农村流转土地的趋势会增强。

5.土地流转以价格攀升的方式加快

过去,农村土地流转的支付水平不足以调动农户出让其承包土地使用权的意愿④,导致农地流转的供给动力机制缺乏,即便是具有农地流转的欲望也难以转变成为现实的农地流转行为。⑤但是,在新常态下,受农民财产意识增强、土地价值预期上升、工商资本流转土地增多、政府规模偏好等影响,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价格在不断攀升。一些地方两三年内土地租金已经翻了一番,土地租金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主要成本。从对四川种植业家庭农场的调查来看,土地租金占经营总成本的比重高达537%。与土地流转价格过高相伴的另一种现象就是耕地闲置在一些边远地区仍然突出,这些地区农村外出劳动力多,农村老龄化、空心化问题严重,加之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信息不灵,导致农民既无力耕种而又很少有外来业主来流转土地的现象。

6.土地流转向适度规模经营加快

近年来,土地流转以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主,流转几十亩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较快。据调查统计,目前四川省在规模流转中,流转50―99亩土地的比重最大,增速最快,2014年比重达到231%,增速达到154%,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我国人多地少,地貌类型多样,并且许多地方土地细碎化、小块化十分突出,集中连片几千亩十分困难。在这种现实条件约束下,土地流转的结果是多元化的适度规模经营的形成。

二、新常态下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机遇

及需要重视的问题1.新常态下土地经营权流转面临的机遇

第一,新型城镇化持续发展为土地流转不断提供拉力。劳动力转移和非农收入比例增加是农地流转的主要动因,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可以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发育。⑥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但乡村常住人口仍有6亿多人,尤其是在目前城镇常住人口75亿中,还有2亿多户籍、土地均在农村的“农民工”,我国的城镇化远未完成。在经济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将稳步推进,尤其是将人口的城镇化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这必然为土地流转不断提供新的拉力。同时,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将在3―5年内完成确权颁证,农民土地财产权益未来受到侵害的可能性因物权保护强化而大为降低,具有稳定就业的外出务工农民可以更放心地流转土地。

第二,农业农村巨大的投资潜力为土地流转提供新的动力。农村不仅具有大量的资源尚未开发,并且还具有良好的景观和生态环境。新常态下消费结构的升级,人们对优质、生态、安全农产品需求的提高和对自然、景观、环境、休闲度假的更高追求,使农村的生态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优势更为凸显,必然为农业和农村发展带来巨大的投资潜力。在此吸引下,不仅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开发建设越来越多,而且市民下乡成为新农人也越来越多。

第三,国家政策仍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为土地流转提供良好的环境。经济新常态下,尽管有许多过剩行业面临调整转型和政府投资减速,但农业和农村仍是国家的重点投资领域,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另一方面,国家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调整改进“黄箱”支持政策和更向主产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将为土地流转创造有利条件。

第四,可预期的改革为土地流转提供新的制度基础。近年来,土地产权不清、农村土地缺乏抵押担保权能等制度因素严重阻碍了土地流转。一旦这一关键性制度障碍被突破,将会扩大城市资本下乡的规模,从而提升土地集中水平。已有研究表明,土地确权颁证可以提高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安全性,农地使用权越明确越充分,土地供需双方流转土地后的预期收益越稳定,从而农地需求和供给的意愿也越高。⑦新常态下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已全面展开、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制度逐步建立,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向前迈进,承包地、宅基地退出机制逐步推行,将使阻碍土地流转和城乡要素对流的制度因素被打破,从而为土地流转迎来新的活力。

2.新常态下我国土地经营权流转需重视的问题

对于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学者研究总结出的问题主要有:不尊重农民意愿,损害农民利益;流转程序不规范,市场机制缺乏;农地使用权流转范围狭窄,经济发展好的地区比落后地区流转规模高;土地产权不清;土地流转市场放开后,可能带来农民阶层分化加剧的矛盾及新的土地合作组织监管的风险;土地流转可能导致农地非农化、非粮化,危及粮食安全。在新常态这样一个新时期、新阶段,我国土地经营权流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强势群体和工商资本介入与农民长期利益保护的挑战。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企业交风险金、农民与业主直接交易、保底分红、租金几年一涨等让农民有了多重选择方式,农民利益得到维护,但是,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预、被流转现象仍然存在,有些工商资本经营不善“一走了之”的现象仍有发生。已有研究表明,多数企业的租地经营农业行为只是短期的投机行为,不仅对当前中国农业发展无多大益处,而且未来可能会使中国农业发展出现衰退。⑧经济新常态下,传统产业产能普遍过剩、销售不畅,一些工商企业敏锐观察到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对农产品品质要求不断提高所带来的商机,进入农业和农村领域的势头增加。这些工商资本长时间、大规模直接租赁农地对农民的挤出效应明显,经营不善的风险最后可能还是由农民承担。同时,随着阻碍城乡要素流动的制度逐步被打破,城市各种强势群体可能把农村土地资源作为争夺的重点对象,这在给农民带来先进要素的同时,如果控制不好,也将给农民长期利益保护形成激烈挑战。

第二,片面追求流转规模和速度的倾向。近年来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和速度不断加快,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非理性、非市场的倾向。有的地方盲目定指标、下任务,甚至把土地流转列入目标考核以行政手段强迫农民流转土地,盲目追求土地流转的规模和速度;有的地方把土地流转作为增加乡村收入的手段,与民争利;有的地方为追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集中连片的规模效应,在土地流转中倾向于把土地转租给企业经营而忽视本地适度规模的专业大户的成长。

第三,近年来我国土地经营权流转加快的同时,虽然非粮化、非农化倾向得到初步遏制,但随着土地规模化流转的比重提高,非粮化、非农化面积增大的风险可能越来越突出。经济新常态下国内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在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与农产品价格“封顶”的“双重挤压”作用下,即便是工商资本、龙头企业、外来业主,如果单纯经营第一产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也难以获得与二、三产业同等的平均利润,而农地一旦转为非农用途又具有很大的增值空间。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工商资本、业主进入农业,非粮化、非农化的冲动始终存在,如果监管机制失灵,这种冲动将转化为现实行为。

第四,土地流转价格上涨要求与遵守土地流转合同不够的矛盾。近几年来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价格在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和工商资本的助推下不断攀升。未来土地流转的价格还可能受已有价格刚性、当地习惯、农民对土地升值的预期、关键性制度因素突破带来的城市资本下乡规模扩大等影响而继续上涨。土地流转价格的上涨有利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民土地流转,但是将进一步压缩规模经营主体的收益空间,给粮食规模经营主体成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形成明显制约。土地转入和转出双方通过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确定土地流转价格、期限、用途、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有利于给土地流转双方提供长期稳定的预期。但是,土地流转合同也限制了双方随意更改合同内容的灵活性。对于转出土地的农户来说,具有“想收回土地经营权随时收回”“希望土地租金年年上涨”“不承担经营者任何经营风险”的意愿和动机,因此并不希望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流转合同,更意愿口头承诺,给之后的土地流转纠纷埋下了风险。即使是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有的合同还确定了租金每年按一定比例增长,但是土地流转租金的合同价格与市场价格不一致是普遍现象,一旦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不遵守合同的现象就时有发生。2013年全国农经部门受理土地流转纠纷超过7万件,呈逐年上升趋势。

第五,土地利用短期化与环境质量的矛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产出价值,存在短期内利用土地价值的动机和行为。已有实践表明,有些规模化业主对土地短期化利用的现象明显,造成了土地属性变化、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而这种变化还往往不可逆,一旦破坏要恢复十分困难。新常态下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的比重必将越来越高,土地短期化过度利用的问题将可能更为突出。另外,随着规模化种养殖逐步成为主导模式,因粪便、薄膜、废水、农药残留等造成的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可能更为严峻,如何处理由规模化经营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是一个突出挑战。

第六,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变化的矛盾。土地规模化流转后,为了发展规模化的特色产业,必然要打破原有的一家一户承包地的界限进行统一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但田间道路、灌溉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占用土地流转户的承包地,而且还要占用未流转农户的承包地。今后农民的土地权属更为明晰,占有农民承包地进行田间道路、灌溉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困难。同时,现有的基础设施建设方式是以行政村组为单位的,与规模化种植的布局不相协调,土地规模化流转后如何与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有效对接也是个突出问题。

三、新常态下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思路调适

适应新常态下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新特征、新趋势,在推进土地流转宏观思路上必须要做适度的调适,才能使其更为有序和健康,为确保粮食安全、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服务。

1.必须更加注重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核心

30多年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使土地所有权与承包权经营权进行分离,实现了农业改革发展的第一次飞跃。30多年后稳定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推进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置,是农村土地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是新一轮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核心。我国人多地少、劳动生产率低下和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现实,决定了放活土地经营权,推进“三权分置”的特殊意义和作用。适应农地“三权分置”的新形势,必须抓紧研究探索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在土地流转中的相互权利关系和具体实现形式,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突破口,创新土地经营权多种流转方式,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尤其要支持农民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并以此为载体规模化流转土地;必须深化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制度,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收益评估、登记办证办法及后续流转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积极探索建立抵押资产处置机制,完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保障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功能的完全实现。

2.必须更加注重以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能力为前提

新常态下土地流转规模将会继续加大,非粮化、非农化及大规模流转所带来的土地利用短期化问题和对环境的破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非粮化会加大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非农化会影响农产品有效供给,土地利用短期化一旦使土壤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恢复将会十分漫长,严重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推进土地流转不仅要显著提高规模经营水平,还必须注意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生态环境保护。在实践中要强化土地流转中的用途管制,增强刚性约束,严禁借土地流转之名在流转农用地上违规搞非农建设,严禁破坏、污染、圈占闲置耕地和损毁农田基础设施,决不容忍在大规模土地流转中对土地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要结合土地流转加强土地综合整治,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围绕适度规模经营改造提升基本农田,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集中连片新建高标准基本农田。采取更为有力的监管手段,配套以环境治理措施,最大限度地遏制各种规模化经营主体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的行为。

3.必须更加注重以适度规模经营为指向

我国人多地少,地形复杂,农业人口比重仍然较高,就业问题仍然突出。新常态下我国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应符合人多地少、地形多样、土地零散等特点,充分考虑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农业机械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反映土地节约型、劳动节约型等不同农业类型。在实践中要防止土地过度向工商资本大规模集中现象的进一步蔓延,鼓励土地流转在适度的规模经营范围内获得最佳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要根据我国不同区域、不同地形地貌、不同种养业、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因素,研究确定不同区域适度规模经营的适宜区间,防止农业企业主导的求大求多的单一规模偏好倾向的不合理发展。调整部分地区对土地流转补贴和政策支持按照以流转主体流转土地面积为依据的计算方式,重点支持在适度规模经营适宜区间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劳动力转出多、区位条件较差、外来业主少的地区,应更加注重对本土化特征突出的适度规模农户给予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以提高适度规模经营的区域覆盖面。

4.必须更加注重以保护农民利益为根本

土地经营权流转是政府、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之间的博弈行为,在这种博弈中农民也是理性经济人,能够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判断。但是,由于农民自身认知水平的局限性、获取信息的有限性、组织力量的单薄性、经济实力的脆弱性,在强大的政府实力和资本实力面前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今后博弈关系将更为复杂,农民利益最容易受到损害。彻底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还有一个过程,家庭经营收入仍占重要地位,土地问题更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土地流转的过程不能演变为对农民土地权益剥夺和排挤的过程。土地流转必须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其土地流转的主体地位,没有农户的书面委托,农村基层组织无权以任何方式决定流转农户的承包地,更不能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名义,将整村整组农户承包地集中对外招商经营。坚决防止定任务、下指标、将流转面积和比例纳入绩效考核。支持农户以土地经营权、资金等方式入股农民合作社,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加强合作和联合,推广“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模式。

四、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经济发展新常态必然对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产生重要影响,总体上会呈加速流转、加速形成适度规模经营之势,但是新常态下土地经营权流转需要高度重视强势群体和工商资本介入对农民长期利益保护带来的影响,片面追求土地流转规模和速度的倾向,土地大规模流转产生的非粮化、非农化风险,土地利用短期化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方式与土地变化的矛盾。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土地流转的新趋势,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必须要更加注重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核心、以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能力为前提、以适度规模经营为指向、以高度重视农民利益保护为根本。为此,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加快土地确权登记颁证

地权稳定有利于土地流转。基于目前农民经营权已有相当部分流转的现实,可在严格尊重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采取确权确股不确地的方式。针对有些地方农民承包地十分细碎、小块化的情况,在农民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可以把确权与承包地互换结合起来进行,经农户协商互换承包地后再确权。为提高确权效率、降低确权成本,应统筹协调开展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三者联动、多权同确、整体推进的方式。要建立农村产权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土地承包与流转管理网络化、信息化。为保证“确实权、颁铁证”的高质量,应加大财政对地方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补助力度。

2.加快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

适应新常态下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流转的新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强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农村产权流转市场的发展应突出公益性,鼓励各地探索符合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实际需要的多种市场形式,培育和发展土地流转各种市场中介组织。现阶段应重点依托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建立土地流转监测制度,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政策咨询等服务。要加强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引导承包农户与流入方签订书面流转合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机构要指导流转双方在充分自主协商的基础上,依法建立合理的流转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妥善化解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纠纷。

3.加快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既有利于克服土地流转的非粮化、非农化倾向,又能提高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应重点改变原有的偏向农业企业、偏向低效率普惠式小农户的政策支持方式,今后的政策支持要更加注重精准导向,更多地向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倾斜,对其流转土地给予更直接的租金补贴等政策支持。加大对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建设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政策扶持力度,对其所需的粮食晾晒、大中型农业机械停放场(库、棚)等项目所需设施农用地的用地指标适当放宽。鼓励由地方整合的涉农资金建设的连片高标准农田优先流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规模经营农户。鼓励抵押方式多样化,破解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的融资瓶颈。加大农业保险多元化力度,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4.强化对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

对工商企业流转土地要建立健全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金制度,对租地条件、经营范围和违规处罚等作出规定;对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户承包地要有明确的上限控制,对租赁土地企业的农业经营能力、土地用途和风险防范能力等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同时,要支持和规范一批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居住在城市的科技人才、企业家、城市居民、大学生、返乡人员等成为新农人。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篇3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从“旧常态”向“新常态”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深度调整期,我国的工业经济整体处于工业结构高级化、工业增速下行的情况。为了更好地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在维持经济稳定的基础上突破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国家要加强对新常态下工业经济运行特征的分析,积极探索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对策。

 

一、新常态下我国工业经济的运行特征

 

1.工业经济增速放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然而近些年来,我国工业经济的增速却明显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当前工业企业的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不过尽管工业经济增速下滑,其总体趋势仍然较为平稳。

 

2.产业结构升级加快

 

根据数据调查显示,2014年,造成我国工业经济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是电力、采矿业和燃气等生产和供应产值的下滑,而这些重工业产业的下滑正是因为我国工业经济目前正处在转型的阶段。当前,我国能源结构正在向更加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城市中的燃气设施日益完善,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也开始进入市场并飞速发展,这些都表明了我国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速度正逐步加快。

 

二、新常态下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对策探析

 

1.继续刺激市场需求

 

首先,国家要在保证投资效益的基础上,加大投资的力度,促进投资平稳较快发展。投资效益可以分为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经济效益仅仅体现了企业方面的成果,而综合效益还涉及对社会长远发展的综合影响,关系我国的民生稳定和社会稳定问题。目前我国还有许多地区存在产业不平衡的问题,这些地方的设备落后,工业经济发展缓慢。所以,国家必须加大对民生项目的投资,同时还要把控好投资的步伐,避免因集中投资而产生经济急速发展的不稳定现象。其次,国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工业发展和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减少对房地产行业的干预,并且取消限房令等制度,实现消费者的自由购买。同时,国家还要改变土地的出让方式,增加公共土地的供给,使房地产行业朝着积极健康的市场方向发展。最后,国家要制定积极的进出口贸易政策,降低我国进口关税,鼓励国内的高新技术产品、高加工度产品进行出口贸易,鼓励中间产品进口。积极的进出口贸易政策能够为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机制,避免贸易争端,从而提高我国工业企业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2.持续引导转型升级

 

为了更好地促进新常态下工业经济的发展,国家要持续引导工业产业的转型升级。首先,国家要鼓励工业企业创新。企业创新能给企业和国家经济带来巨大的活力,能够迅速提高整个工业行业的技术水平,为工业转型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其次,国家要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数量多少是决定一个国家工业结构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准,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与其他产业产生乘数效应,加快工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步伐。国家在发展知识密集型企业时不能仅仅专注于高端技术企业,而是更多的从要素结构升级的角度出发,主动承接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促进国内具有发展潜力的低、中端知识密集型产业取得发展。最后,国家还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将信息消费培养成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和发展。

 

3.改革体制机制,实现配置优化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体制机制是影响其工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体制机制的优化能够更好地促进工业焕发活力,催生更强的发展动力。对此,国家应该加快对工业经济的体制改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首先,国家要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快速推动国有企业在股份制、公司制和国企股权结构方面的优化,实现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的优势互补,促进双方共赢发展,进而提高工业产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其次,国家要积极促进垄断行业的改革,在工业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供给不足和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我国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同时一些垄断行业的供给无法进一步保障,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对此,国家应该以宏观调控为手段,将一些资源从产能过剩的行业转移到供给不足的垄断行业,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工业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阶段,国家应该积极发挥宏观调控的力量来刺激市场需求,为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要改革工业发展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工业经济内涵式增长。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篇4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发展改革 概念解读 具体特征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018-02

一、概念解读

2014年5月考察河南时提出了“新常态”,这是国内首次用于描述经济状态的提法。强调:“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而在国外,将“新常态”用来概括新的经济发展状态的提法是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开始兴起的。

实际上,国内外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解读不是相同的,欧美国家认为“新常态”指的是后危机时代全世界的整体经济特征,而这些特征包括“经济的低增长、低投资回报、高失业率”等。西方认为所谓经济“新常态”是在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增加的背景下,社会经济体制与政策等开始“向左转”,强调的是对诸如金融市场等市场机制的约束性,分配的公平性,同时提高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我国经济新常态的本质是通过改革,使中国的市场经济逐步正常化,从根本上实现国家对经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将由高速但不均衡、不可持续、不协调、效益低下的状态向速度合理、既均衡又可持续、高效、协调的状态逐步发展。用四个字概括即为“增效提质”,而要实现这种状态的根本途径是继续深化改革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新特征与新趋势体现在:增长速度将变缓,发展方式从粗放快速的增长模式向以质量效益为第一诉求的增长模式,产业结构由中低端水平逐步转变为中高端水平。

二、具体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片面追求增长速度,而对经济发展的质量不够重视。现阶段,我国正逐步脱离这种状态而步入一个新阶段,在注重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的同时也追求一种稳定的经济发展状态。中国经济新常态与西方“低增长、高失业、高债务”的新常态不同,也具有中国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经济结构的优化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的粗放式发展虽然速度较快,经济总量快速增加,但是这也将很多问题掩盖。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巨大的资金投入,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资源消耗过快但产品产出数量与价值却较低。此外,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忽视了自主创新,发展成果中科技创新的作用成分较少,使我国对他国产生了技术依赖性,往往受制于人。

新常态下,我国将深度优化经济结构,新兴产业将得到很大发展,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第三产业占比继续增加,产能过剩问题将逐步缓解。从2005-2015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关于第一、二、三产业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2005年以砦夜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的GDP比重逐年降低,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加,最终将占主要地位。这是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良好体现。

(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经济新常态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增长速度放缓,高速发展转变为中高速发展。从改革开放至2010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状态,而从2010年之后,经济增长速度开始逐步下降,GDP增速逐年放缓,这表明我国经济开始出现稳增长的趋势。预计到2020年之前,我国经济增速将会维持在6.5%至7%之间。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但这并不是经济质量出现了问题,而是在保持增长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调整发展节奏。

(三)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

新常态的另一大特征是经济驱动力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投资有着密切联系,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房地产投资、出口导向型模式等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所以说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属于投资驱动的阶段。从2009年开始,由于外需大幅萎缩,出口受阻,大量的投资活动与产出比例失调,经济增速亦随之下滑。面对能耗过大、资源利用存在瓶颈、内需利用不充分等困难,一种新的增长驱动力逐渐兴起。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正如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所提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增加就业,又能增加人民收入,利于促进社会的纵向流动与公平正义。

(四)更多的风险与挑战

风险与挑战增多也是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一大特征。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已取得卓越成果但其背后埋下诸多隐患,步入新常态之后要面临很多风险与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经济减速。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基础并不雄厚,经济增速放缓必然会给社会主义市场带来冲击。若经济减速呈波浪式的忽快忽慢,对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也将会一波接一波,所以新常态下的经济减速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是一种风险与挑战。

2.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过度投资的直接后果,近年来水泥、钢铁等行业的萧条,就是重工业产能过剩的典型代表。这些过剩的产能将何去何从成为一种挑战。尤其是东三省等以重工业为发展依托的地区,去产能的过程以及去产能之后如何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成为一个重大挑战。

3.金融债务风险。在“旧常态”中,房地产对促进我国GDP增长的作用是显著的,但房地产与银行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而且大多房地产企业的债务数额往往特别巨大。随着房地产的不景气,其债务风险日益增加,不但对金融市场带来冲击,很多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亦随之锐减,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也因此受到影响。所以,金融债务风险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一大挑战。

4.创新驱动面临的风险。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能否顺利进行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体制改革、管理改革能否有效推动创新的发展,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能力能否提供足够的动力等,这些问题对于新常态下经济的发展也是重要风险来源之一。

三、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改革之路也步入了一个新阶段,新常态下我们的经济发展要着重从“提质”、“增效”、“升级”三方面来开启经济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常态下的种种风险与挑战,我们要继续坚持改革的步伐,全力以赴稳步发展。

1.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所谓“提质”就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新常态下单位GDP的增长将会消耗更少的资源,排放更少的污染物。在各大产业结构中要逐步降低制造业比重,大力发展服务业,使消费成为新常态下的增长主体。同时,逐步将落后生产力退出历史舞台,重点促进科技的创新与进步,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在资本市场中,要建立与完善经济体制,形成健康的资本市场,以利于企业融资信贷,这既有助于新兴企业的生存发展,也有利于保障实体经济的生存。

要想保障社会再生产的顺畅运行,就必须扩大消费。我国人口众多,在扩大消费上较有优势。因此,我们要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扩大居民消费以拉动内需。这就需要相应地提高居民收入,对收入分配进行合理调整。此外,要建立完善的福利薪酬体制,完善各类技术设施,逐步将知识、管理与技术等纳入分配机制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让居民敢于消费乐于消费。

2.增加发展效率。“增效”即为增加发展效率。在创新作为主要经济驱动力的背景下,发展效率的增加应着重从创新着手。科技与创新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投入来更大程度地推动经济增长,因而是增加经济发展效率的关键途径。虽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过多年努力已取得较好发展成果,但是由于行政与政策等方面的问题,目前科技成果与资源仍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率不高。新常态下我们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将科技与经济结合发展,切实将创新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这一纲领下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除了科技创新,政府职能与管理方式上的创新也同样重要,通过创新让制度体系更加灵活充满动力,才利于进一步高质量的改革开放。我们要积极探索诸如上海自贸区等新的思维模式,跟上新形势下的发展步伐,激发市场活力,增加经济发展的效率。

3.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升级”指的是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顽疾,虽然我们一直在致力于调整与改造,但产业结构已然问题不断。工业虽然大但是不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不快……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我国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新常B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通过科技创新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是自主创新,将技术进步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动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掌握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树立世界品牌。此外,要充分发挥政府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各地区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按照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总体要求与任务,制定落实措施。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强对全社会投资的宏观调控,完善财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等相关政策,合理引导各类投资的方向。对于外资,仍要积极引进,但要通过相关政策导向,使外商投资结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一致,改善外商投资结构的合理性。吸引外资时将以往的规模诉求向质量诉求转变,选择性地引进外资项目。

四、结语

伴随着我国GDP增长速度的减缓,我国逐步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将逐步优化,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增长动力由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同时经济发展也将面对更多新的风险与挑战。新常态作为一种客观形势存在,我国的社会价值取向一目了然,需要我们从主观上判定战略方案,调整战略思维与心态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为了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我们要在供给侧改革的基础上,大力拉动内需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通过创新来增加发展效率,同时对产业结构进行持续升级改造。

总之,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更上一层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将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杨保军,陈鹏.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J].城市规划,2015(11):9-15

[2] [美]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埃尔德・沙菲尔.稀缺:我们是如何陷人贫困与忙碌的[M].魏薇,龙志勇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3] 张秀生,王鹏.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产业结构优化[J].经济问题,2015(04):6-12

[4] 郭旭t.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GDP中高速增长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5(02):5-9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篇5

>> 我国社会新常态下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经济“新常态”下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若干想法 新常态下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现象的经济分析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处于弱势的主要表征 试论我国经济的“新常态” 我国旅游经济新常态 新常态下我国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须审视的若干问题 经济新常态下深化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探究 我国社会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主要任务 当前我国贫富差距主要表征、成因及其破解 张立群:我国经济出现新常态 新常态下我国居民旅游消费研究 新常态下我国金融改革创新研究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研究 自贸区助力我国经济新常态 新常态下我国环境治理问题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创新驱动研究 新常态下我国水文化研究综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新华网.2009年国产汽车产销突破1300万辆 居世界第一[EB/OL].(2010-01-11)[2015-10-20]..

[7] 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9.

[8] 朱力.弹性社会期待新型整合机制[J].人民论坛,2009(10):26.

[9] 克里南伯格.单身社会[M].沈开喜,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211-240.

[10]ULRICH Beck.Risk society:toward a new moderity[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114-115.

[11]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198.

[12]朱力.功利主义辩证观[J].人民论坛,2011(1):40.

[13]朱力.“最美”平凡人拷问社会道德[J].人民论坛,2012(21):5.

[14]朱力.多重变量撬动道德秩序[J].人民论坛,2012(19):22.

[15]朱力,朱志玲.现阶段社会心态的主要特征及疏导对策[J].人民论坛,2014(8):8.

[16]新华网.: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EB/OL].(2013-12-31)[ 2015-10-20].http:///politics/2013-12/31/c_118787463.htm.

[17]胡鞍钢,杨竺松,鄢一龙.“十三五”时期我国社会保障的趋势与任务[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1):85.

[18]朱力.公众信心聚散的社会心理学解读[J].人民论坛,2013(5):10.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篇6

关键词:新常态改革动力创新驱动力宏观调控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约20年,世界经历了一个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之为“大稳定”的时期。尤其是2002―2007,是世界经济增长少见的高度乐观的“黄金时期”,除了日本等少数国家,各类经济体包括美欧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大都实现了较高速的经济增长。那时,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有力引擎。这过程被2007-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打断。到2011年前后,中国开始认识到,从过去的两位数高速经济增长,下行到7%―8%的速度,主要并非周期性因素所致,而是一种结构性减速,即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发生了历史性的实质变化,巳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或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发展将走上新轨道,依赖新动力,政府、企业、居民都必须有新观念和新作为。这一切可以被要概括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

2014年11月10日,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所做的题为《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中,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问题,认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将视野延伸到更久远的历史,即从中国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走势来认识当前的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时代方位及其基本特征。

1、经济增长率将下降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将成为常态,通货膨胀的结构性特征将更为明显。3、随着劳动力短缺的出现,就业压力将减轻。4、消费占比不断提高。5、产业结构将向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换。

三、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

1、调低经济增长目标,围绕新常态进行调控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面临供给、需求双紧缩的局面,经济增长率下滑不可避免。所以,在宏观调控中,就应该适度调低经济增长目标。

2、深化改革,由于改革可以在多个领域展开,而不同领域的改革对经济有不同的影响,有的改革措施刺激需求,有的刺激供给,所以深化改革有助于兼顾宏观调控的多个目标。(1)消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2)促进有效供给。(3)刺激需求。改革可以提高投资收益率,从而刺激投资需求。

3、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既可以增加有效供给,也能够刺激需求。

4、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投资收益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刺激需求和供给。

四、经济发展战略思维

经济常态不仅是一种客观形势,而且是一种战略思维和战略心态,即以何种主观意识来判定经济态势的正常和合意与否。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社会心理会更具战略平常心,更倾向于长期理性、公共思维和持久耐心。这也许是一个不易做出“立竿见影”、“惊天动地”的辉煌政绩的时代,却可以获得国泰民安的长久昌盛,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中国复兴之梦。创新型国家需要全民族的持续耐心和长期专注精神。这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能否实现创新驱动的一个深刻问题。总之,正在形成中的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规模扩张和GDP竞赛,摆脱了中国极度物质贫乏和活力不足的状况,获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现象的经济发展阶段之后,进人了以中高速增长、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素质提升和公平分享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经济发展阶段。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过程中的一个更需要历史耐心和持续奋斗的年代。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国家发展将更加体现战略思维的“平常心态”:长远眼界、长效目标和长治久安。

五、总结

生产成本上升、技术进步方式变化、投资收益率下降、出口导向型增长不可持续,这几个因素使得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常态”。这个新常态的表现就是经济增长率下降、“滞胀”隐患出现、就业压力减小、消费占比提高、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自然转换,以及对自主研发的需求增加。在“新常态”下,我国应该降低经济增长目标,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实行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双扩张的政策组合,在需求管理方面,实行货币稳健或小量紧缩、财政扩张的政策组合供给管理应以改革为主;需求管理应以财政政策为主,主要体现政府在产业政策、区域经济目标等;货币政策以定向降准为主,在需求管理中起到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平:“发改委主任称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8%左右”[N],《中国矿业报》2013年3月12日。

[2].林毅夫、苏剑:《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管理世界》2007年第11期。

[3]刘伟:《我国经济增长及失衡的新变化和新特征》[J],《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3期。

[4]石岩:“‘新常态’能否带领中国经济走出怪圈?”,中国新闻网2014年06月17日,

http:///cj/2014/06-17/6287132.shtml

[5].吴振宇:“基于省际数据的潜在增长率测算:前瞻至2020年”[J],《改革》2013年第9期。

[6]钟经文:摘 要:生产成本上升、技术进步方式变化、投资收益率下降、出口导向型增长不可持续,这几个因素使得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常态”。这个新常态的表现就是经济增长率下降、“滞胀”隐患出现、就业压力减小、消费占比提高、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换,以及对自主研发的需求增加。在“新常态”下,我国应该适度降低经济增长目标,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实行供给和需求双扩张的政策组合。供给管理应以改革为主;需求管理应以财政政策为主,主要体现政府的产业政策、区域经济目标等,货币政策以定向降准为主,在需求管理中起到辅助作用。

关键词:新常态改革动力创新驱动力宏观调控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约20年,世界经历了一个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之为“大稳定”的时期。尤其是2002―2007,是世界经济增长少见的高度乐观的“黄金时期”,除了日本等少数国家,各类经济体包括美欧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大都实现了较高速的经济增长。那时,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有力引擎。这过程被2007-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打断。到2011年前后,中国开始认识到,从过去的两位数高速经济增长,下行到7%―8%的速度,主要并非周期性因素所致,而是一种结构性减速,即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发生了历史性的实质变化,巳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或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发展将走上新轨道,依赖新动力,政府、企业、居民都必须有新观念和新作为。这一切可以被要概括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

2014年11月10日,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所做的题为《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中,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问题,认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将视野延伸到更久远的历史,即从中国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走势来认识当前的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时代方位及其基本特征。

1、经济增长率将下降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将成为常态,通货膨胀的结构性特征将更为明显。3、随着劳动力短缺的出现,就业压力将减轻。4、消费占比不断提高。5、产业结构将向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换。

三、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

1、调低经济增长目标,围绕新常态进行调控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面临供给、需求双紧缩的局面,经济增长率下滑不可避免。所以,在宏观调控中,就应该适度调低经济增长目标。

2、深化改革,由于改革可以在多个领域展开,而不同领域的改革对经济有不同的影响,有的改革措施刺激需求,有的刺激供给,所以深化改革有助于兼顾宏观调控的多个目标。(1)消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2)促进有效供给。(3)刺激需求。改革可以提高投资收益率,从而刺激投资需求。

3、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既可以增加有效供给,也能够刺激需求。

4、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投资收益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刺激需求和供给。

四、经济发展战略思维

经济常态不仅是一种客观形势,而且是一种战略思维和战略心态,即以何种主观意识来判定经济态势的正常和合意与否。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社会心理会更具战略平常心,更倾向于长期理性、公共思维和持久耐心。这也许是一个不易做出“立竿见影”、“惊天动地”的辉煌政绩的时代,却可以获得国泰民安的长久昌盛,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中国复兴之梦。创新型国家需要全民族的持续耐心和长期专注精神。这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能否实现创新驱动的一个深刻问题。总之,正在形成中的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规模扩张和GDP竞赛,摆脱了中国极度物质贫乏和活力不足的状况,获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现象的经济发展阶段之后,进人了以中高速增长、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素质提升和公平分享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经济发展阶段。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过程中的一个更需要历史耐心和持续奋斗的年代。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国家发展将更加体现战略思维的“平常心态”:长远眼界、长效目标和长治久安。

五、总结

生产成本上升、技术进步方式变化、投资收益率下降、出口导向型增长不可持续,这几个因素使得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常态”。这个新常态的表现就是经济增长率下降、“滞胀”隐患出现、就业压力减小、消费占比提高、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自然转换,以及对自主研发的需求增加。在“新常态”下,我国应该降低经济增长目标,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实行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双扩张的政策组合,在需求管理方面,实行货币稳健或小量紧缩、财政扩张的政策组合供给管理应以改革为主;需求管理应以财政政策为主,主要体现政府在产业政策、区域经济目标等;货币政策以定向降准为主,在需求管理中起到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平:“发改委主任称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8%左右”[N],《中国矿业报》2013年3月12日。

[2].林毅夫、苏剑:《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管理世界》2007年第11期。

[3]刘伟:《我国经济增长及失衡的新变化和新特征》[J],《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3期。

[4]石岩:“‘新常态’能否带领中国经济走出怪圈?”,中国新闻网2014年06月17日,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篇7

新常态最显著的特征是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向中高速,且中高速增长将会维持较长时间。这种转变可能是不可逆的,因为增速降低背后不是中国经济处于景气循环周期的下行区间,而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这一阶段,中国经济结构会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消费需求将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会上升,推动经济增长的动能将会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它意味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的迅猛增长,意味着市场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大,直至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但它也意味着我们面临的挑战增多,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在2014年岁末,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时强调,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为今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他同时强调,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应坚守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沉着应对。

2015年,中国经济发展情形如何?取得了什么成果?面对复杂形势,政府应对如何?经济学界在理论上有何回应?为什么中央政府会提出供给侧改革?如何从供给需求角度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供给侧改革如何改?在下行压力下,新旧动能转换面临什么挑战?结构调整面临什么困难?国际形势有何变化?在新常态下,“十三五”如何推进?2016年国际国内形势发展趋势如何?本期策划我们邀请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国家行政学院、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灯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经济研究学者对上述问题进行解析,以回应社会关切。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客观上,“新常态”是决策层主观上实施减速刹车的理性判断,当然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向中高速换档也必将伴随着诸多的压力。纵观2015年中国虽然在艰难中取得了辉煌,但多年来埋下的体制痼疾和进一步改革的风险依然存在,如何认识这些问题事关2016年及其后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许安拓

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应当是调动个人、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而个人、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取决于一个社会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而这两种机制又内生于经济体制。因此,要调动和发挥个人、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必须不断深化改革。

―方福前

阻挡经济下行的根本对策,就是加快培育新动力新动能,用新动力新动能代替传统的旧动力旧动能,动力动能转换的过程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全面升级的过程。因此,明年及“十三五”规划期间,必须在培育新动能上加大“马力”,特别是通过加快结构改革和结构调整来促进新动能的加快形成。

―王小广

欧美国家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并不是危机期间权宜之计的需求管理或危机过后劳而无功的产业政策,而是诸如消除国内和国际经济壁垒、建立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制度、普及基础教育、支持基础性研究开发等方面的体制性改良。

―李 由

国内的一些大型工业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共同推进中国制造业转型,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生产的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特征日趋明显,开启了工业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经济将和中国整个产业升级的进程结合起来,并将在这一进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许正中 刘 尧

从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可以得出,经济发展的过程一直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各产业的持续健康增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下,适时将产业结构调整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平,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是当前经济政策制定的重中之重。

―景维民 倪 沙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篇8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公路交通专业;大学生就业

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近年来随着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就业难”已经成为困扰政府、高校和学生的社会问题。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都处在转型期,需要大学生及时调整以适应新特征和新形势,同时政府和高校也要制定新对策促进大学生就业。

1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经济新常态体现在一个“新”字,我国目前由过去的一种经济状态向新的经济常态转型,这个过程是处于由调整转型到持续稳定的时期,而这种状态的转变也是我国经济不断优化、转型和调整的过程。经济新常态主要特征体现在:首先,经济发展的增速方面,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过去超过10%的高速增长转为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总量以每年超过10%的增长速度,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我国也付出环境污染的代价。其次,经济发展的方式方面,从追求规模和速度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率,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优化的动态调整过程。一方面,我国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教育和医疗等民生行业投入不足。再次,经济发展的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结构的主体,消费逐步成为需求结构的主体,从增量扩能转为调存优增,调整生产资源的产业配置。最后,经济发展的动力方面,从过去的驱动向新引擎转变,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经济新常态下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结合经济新常态的几个特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动力转变,分析经济新常态对就业市场产生的影响。

2.1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用人单位人才需求降低,就业岗位数量会缩减。当经济增长速度高速发展,企业会采用扩能增产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GDP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企业规模和效益的扩大,同时使得企业用人需求增加,新增岗位数量也会相应增加,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会使得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变化。

2.2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动力转变,带来大学生就业结构的调整。过去第二产业占支柱,产业结构优化会带来传统行业的调整,使得该行业学生预期就业岗位不足,结构性失业。公路交通专业属于土木工程,毕业生主要是进入工程建设企业,例如中交、中建、中铁等国企施工单位,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公路交通属于第二产业,同时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家的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学生的就业。

2.3经济新常态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机遇。经济新常态下加速了企业的优胜略汰,也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业生要懂得经济新常态的影响趋势,更好地选择发展前景好的行业领域或就业单位。

3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公路交通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3.1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发展经济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一方面,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落实好毕业生落户等政策,支持和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毕业生开展创新创业,要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和资金的支持,鼓励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

3.2高校办学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根据国家战略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了解社会需求,确定合适的专业设置和优化的教学内容等,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例如长安大学根据“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施工企业“走出去”的需求,成立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际班)和交通工程(国际班)两个专业,以传统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为基础,开设一些国际化特色课程,教学上通过英语强化和双语教学,让学生具备双语环境下的交流能力,并配备有国际化师资建设等创新教育方式,为中国大型企业培养既懂专业又懂英语,掌握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熟悉国际工程项目所必须的专业素养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3.3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经济新常态下,公路交通专业的大学生们要认清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要在大学期间要扎实学习好专业知识和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去用人单位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主动适应新环境和新要求。

参考文献:

[1]蔺思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就业创新[J].中州学刊,2015.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