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经济学课题研究方向8篇

时间:2023-09-20 15:22:59

经济学课题研究方向

经济学课题研究方向篇1

关键词: 区域经济学 研究性教学 教学改革

1.引言

近年来,地方性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撰写课程论文与毕业论文时,所展现的理论基础,资料搜集,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经济学逻辑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指导教师的预期相差甚远。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不无关系,以单向性“传道、授业、解惑”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方式缺少对学生经济学思维与分析能力的训练,偏重于以卷面考试的方式检验教学效果。在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下,促使教学方式向研究性教学的转变势在必行。

区域经济学是综合性与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之一,它以经济地理学为基础,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开展经济活动空间规律及资源的空间有效配置研究。然而,当前大多数的区域经济学教科书中用太多具有不同体制和文化背景的事例来解释或实证某一理论,难免会使学生对理论的解释或应用产生脱离现实的影响[1]。因此,区域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不能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与能力。通过研究性教学不仅可以实现上述教学目标,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区域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实践。

2.区域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分析

2.1理论体系庞杂,教学内容繁多。

迄今为止,理论界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理论体系尚未达成共识,教材的编写者基于个人的理论偏好及研究热点形成各自的理论体系。不仅如此,始于企业选择生产区位的微观分析,区域经济学不断拓展它的研究领域,使得其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为了能让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理论有一个全貌的认识,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往往倾向于将区域经济学所涉及全部理论甚至研究方法纳入其中。一门课程的教学时间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资源,采用单向性的知识传授教学方式难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2分析工具多样,教学难度增加。

现代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视角、参照系和分析工具[2]。区域经济学由于缺少明确的参照系,分析工具显得五花八门,克保罗・克鲁格曼教授称之为成了其他学科的“工具收集箱”。更重要的是,区域经济学的许多分析工具涉及计量模型甚至GIS等空间分析软件,这些分析工具不仅需要占用教学时间进行介绍与演练,而且只有不断地反复强化训练,才能让学生实现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灵活运用的目标。因此,教学难度较一般课程要高,传统教学方式难a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2.3授课方式单一,学生被动接受。

区域经济学是分析经济活动空间规律及资源空间有效配置的一门学科,以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学为基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但是从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任课教师一般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同时在教学时间的约束条件下,教师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研究方法的训练。这种授课方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与学之间缺少应有的互动,学生仅仅满足于记忆和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很少关注这些基本原理的运用及实践结果。此外,由于缺少必要的研究方法训练,学生往往不知道该如何提出问题、搜集资料,以及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导致其对布置的课程论文无从下手。

2.4考核模式固定,方式单一陈旧。

当前,大多数院校的区域经济学课程依然延续“背结论、考结论”的闭卷考试这一考核方式,侧重考核学生对已有区域经济学理论的掌握程度,忽视考核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相关路径与方法的能力。在这种考核方式的导向下,学生的目标就比较倾向于在平时背理论,考试时将理论要点默写在试卷上,达到合格成绩并获取相应的学分,这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研究性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3.1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结合学生的理论认识的储备状况及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搜集与整理文献,处理与分析数据,以及互动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识,实现启发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实践型和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因此,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研究性教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它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以课题或研究性问题等形式为载体,通过探索与研究,注重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进而掌握基本的学术规范和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其次,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学相长和互动交流为特征,区别于以往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基础,设置研究性问题或课题,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储备,找出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选择并发现新知识,然后通过研讨交流的方式服务于教学活动。

最后,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融合了教师的研究性讲授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而且体现了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立足教材讲授基本理论与超越教材广泛阅读相结合,以及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特点,真正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2区域经济学应用研究性教学的可行性。

区域经济学为经济学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科阶段一般安排在高年级开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掌握了一定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初步形成了经济学思维。同时,学生学习了数学、统计学,以及计量经济学等方法论课程,接受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训练。此外,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问题和问题区域的出现,为区域经济学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更重要的是,教学科研并重的大学定位要求教师既要完成相应地教学任务,又要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区域经济学课程的任课教师一般会围绕基本理论与所在区域的热点问题展开相应的科学研究,并形成相应的学术研究方向。教师对区域经济学的相关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便于将研究成果吸收到教学中,服务于研究性教学的开展。青海大学区域经济学教学团队依照比较优势原则,围绕三江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资源型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财政金融政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四个方向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形成了一批学术研究成果,并及时将这些研究成果以案例的形式纳入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研读案例的过程中了解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路径。

3.3区域经济学应用研究性教学的探索。

研究性教学在不同院校和不同课程的实践是有差异的。青海大学区域经济学先后被确定为青海省的重点学科和精品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紧跟教学改革前沿,积极探索和应用研究性教学,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成果。

一是研究讨论型。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安排若干研究主题,学生则依据自己的兴趣组成学习研究小组,在学期内或者约定的时间内,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研究主题范畴内的某一具体问题研究,并提交小组的研究过程记录材料和研究报告。在课程结束之前,任课教师组织汇报与交流会议,并邀请相关研究领域的老师担任评委与点评嘉宾,研究小组汇报研究报告的思路、内容、方法和结论,以及研究的心得体会,在围绕研究报告展开质疑与辩论的基础上,评委老师和点评嘉宾对研究小组的工作与研究报告作出评价。这种类型的研究性教学让学生在研究和比较中学习,既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学术研究规范,又在交流与比较中发现了差距,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专业素养。青海大学区域经济学课程设置了区域经济论坛,学生以生源地组成学习研究小组,以自己的家乡为研究对象,围绕着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城镇化,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等主题展开相应的研究,并在课程论坛上展示研究成果,与老师、同学交流心得体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区域经济学课程的热情,促进了教学效果的增强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是自主研究型。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源于理论的推演或者现实生活中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提出相关问题,在教师指导下确定相应的研究课题,然后围绕课题制订研究计划、查询文献、搜集数据、应用软件分析与处理数据,最终完成课题报告的撰写。在青海大学区域经济学的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非常有兴趣用青藏高原的经济发展实践检验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的适用性,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开展相应的研究活动,在取得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与此同时,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承担的各项课题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独立完成由课题分解的子项目研究。这些都让学生完整地体验了学术研究的全过程,接触了学科前沿动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4.区域经济学应用研究性教学的保障措施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日益成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区域经济学课程应用研究性教学要想取得预期效果,还需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同步跟进。

4.1树立和普及研究性教学理念。

不仅任课教师要树立研究性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推行研究性教学,而且教学管理部门要普及研究性教学理念,营造研究性教学氛围,为区域经济学课程探索研究性教学创造条件和制度供给。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主动参与到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发现新知识的途径,获取更多的信息,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4.2创新教学管理制度。

当前的许多教学管理制度构成了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约束条件,因此,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是成功实施研究性教学的保障。具体而言:一是改革评教制度,将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尝试、课程内容开发,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引入评教范畴,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将评教过程转变为引导教师反思教学方法和强化教学效果的过程;二是改革作业制度,根据区域经济学综合性和应用性强的学科特点,安排文献阅读与述评、课程论文、读书报告、社会调查,以及口试等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三是改革课程考试制度,突出平时考核,强调过程评价,增强考试的灵活性和综合性,探索闭卷与口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

4.3借助教学科研团队推动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取决于教师,每一位教师均有自己的研究偏好与学术专长,同时区域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因此,应组建区域经济学教学科研团队,体现术业有专攻的学术合作,充分挖掘区域经济学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此外,教学科研团队的组建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提高团队成员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只有科研经验丰富和能力强的教师才有可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思考,进而推动研究性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殷存毅.区域发展与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5.

[2]钱颖一.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

[3]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4]何云峰.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发展路向及模式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81-83.

[5]别敦荣.研究性教学及其实施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12(8):10-12.

经济学课题研究方向篇2

【关键词】研究式教学;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

发展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鲜明问题导向的课程,它以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主题,研究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各种经济问题。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应用发展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现实问题的兴趣,提高经济学的思维和研究能力。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学生对这门课程却并不十分感兴趣,从而导致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发展经济学的兴趣,是该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焦点。

一、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该课程缺乏兴趣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发展经济学课程理论性强、知识覆盖面广、数理模型多,对学生的数理基础和经济学理论功底要求较高,而很多学生往往在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积累的不够,不适应从数理模型的角度去分析经济问题,从而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学习发展经济学望而生畏、知难而退。第二,该课程教学往往需要将理论知识与经验事实相结合,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较广的研究视野和较长时间的教学经验,能够把发展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前沿研究进展和学科演进动态传授给学生,而很多教师只是将发展经济学课程等同于一般的机械式书面知识宣讲课,照本宣科,将该课程教学停留在简单的灌输书面知识层面,使得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缺乏乐趣,很难提升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研究式教学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与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同,研究式教学要求教师把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用发展经济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解现实经济世界,进而激发学生在浓厚的兴趣驱动下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具体而言,研究式教学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能够在讲授基础理论的过程中穿插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发现,把自己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引入课程教学中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不同于教材的数据资料和经验分析;二是要求教师以学术研究的方式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改变枯燥乏味的灌输式教学格局,打破固定不变的学科逻辑,找出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以新思想、新发现、新研究主题吸引学生的兴趣、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设计研究专题,带动学生收集资料、阅读文献,展开讨论。使学生在研讨中掌握知识、消化知识、应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发展经济学的成就感和独立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这种研究式教学既迫使教师不断探究经济理论的发展动态和前沿进展,更加勤勉地从事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教学研究,也驱使学生为了解决现实经济问题而广泛收集资料、阅读文献,从而有利于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达到教学相长,相互提高、共同进步的作用,真正达到教师为了兴趣而教学、学生为了兴趣而学习的目的。

基于此,针对发展经济学课程特征,通过研究式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也能提升教师“教”的乐趣,它是增强该课程教学效果的一种好方法。

三、实施研究式教学的主要途径

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基于发展经济学课程的特征,不能仅拘泥于根据教材顺序简单机械的介绍知识点,而应该遵循问题导向和政策导向的思路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按照理论知识与现实经验相结合、成熟理论与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自身研究与课程主题相结合的方式适时调整授课结构,让每一堂课都能以新颖的“研究问题和主题”作为授课的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强化学生对发展经济学理论的认识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来实现学习目的,进而使学生能够独立地对各种经济发展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并能应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世界。

2.创新教学方法

研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要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个重要的途径是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积极引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广泛应用专题讨论式教学方法,由教师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提出有意义和深度的论题,引导学生收集资料、阅读文献,积极参与讨论。通过“专题设计――专题讨论――师生互动――教师点评总结”等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研究兴趣,使学生通过发展经济学的学习体验到思想交流互动的乐趣,教师也在师生互动和思想碰撞中体验到教学的成就感,使师生之间产生共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改革考核方式

目前对于发展经济学的考核基本上是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然而,这种考核方式往往无法调动学生对书本以外知识和现实经济问题的兴趣,导致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课,到了考前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几个知识点,考试之后又将这门课程的知识抛到九霄云外。为了有效推动研究式教学,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闭卷考试考核方式,采用文献述评、论文写作、论文讲解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既能全面掌握知识,又能举一反三应用知识、升华知识,并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理解和解释现实经济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学术兴趣。

四、结论

研究式教学是增强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然而,在现实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也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它不仅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与研究问题进行精心准备和设计,而且要求教师具备较深厚的理论功底、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驾驭课堂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因此,在将研究式教学应用于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需要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曾祥炎.研究性教学在西方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7):31-32

[2]李福华.高等学校研究性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4(6):66-67

[3]韩占兵.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实践――以《宏观经济学》为例[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39-43

经济学课题研究方向篇3

关键词:方法类课程;研究生;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176-02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张,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优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贯穿其中的本质要求,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也是衡量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1]。但当前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不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象,导致大部分研究生科研素质偏低、独立科研能力不强,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不知如何应用,潜心钻研和创新的部分较少,这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科研能力可以从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学位论文、学术活动等多个环节来培养,由于课堂教学是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主要渠道,特别是研究方法类课程。因此,探讨方法类课程课堂教学加强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的对策对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实现研究生教育的目标等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国内部分高校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做得较好,在课程设置中引进国际现代经济学教育规范,不仅注重基本经济理论,更加强现代经济学主要分析方法训练,如北京大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中有高级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课程,主要让研究生对各类主流宏观经济学模型进行深入学习,从经济事实导出模型建立的基础,从模型求解过程中了解模型的推演与经济事实的拟合。另外,北京大学每年还面向在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开设《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暑期课程班》讲授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包括经济学研究方法课程。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为了提升研究生国际参与力和竞争力也开设了《经济学研究方法论》课程,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也在每年暑期开设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研究方法课程,旨在为相关专业研究生介绍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基础理论及最新前沿。这些方法类课程的开设对促进我国研究生独立科研和学术创新能力提高无疑帮助较大。

一、丰富教学内容

1.提高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当前,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的研究生文献检索能力较差,他们大都习惯了本科阶段“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缺乏独立查阅资料思考问题的能力。受科研基础、科研能力等的制约,研究生进行科研的时间有限[2],很少有机会查找和阅读大量文献,使其不仅不熟悉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而且对专业领域最新学术动态研究成果知之甚少。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研究生在专业领域内选题创新,只能被动地接受指导教师课题的研究方向或者重复其他人的研究工作。因此,方法类课程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利用一部分课时有意识地指导研究生进行文献检索,介绍当前国内外常用文献库的检索方法,引导学生阅读专业领域的经典文献以及代表最新研究方向的成果,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范畴,并组织学生展开有深度的课堂讨论,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科研工作产生兴趣,发现专业领域内新的科研线索。

2.更新研究方法。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只有掌握了研究方法,才能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能力[3]。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的学生作为非计量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经济学研究方法学习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较差,而且往往轻基础理论,重软件操作,导致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各种问题不断。因此,任课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软件操作实现,更要理解其背后的理论基础,掌握研究方法的一般程序、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不断引导学生用探索的眼光研究方法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考虑到非计量经济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些内容可作一般介绍,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果有研究类似问题的需要,学生们可以进一步有方向地深入研究。

3.理论结合实际。经济学研究方法课程实际是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进一步延伸应用。当前,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已从传统的领域(例如生产函数、需求分析、消费函数、投资函数模型)转向新的领域(例如货币、工资、福利、国际贸易等方面的模型)。学习方法类课程最终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也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想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在方法类课程教学中就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将现实中高度关注的经济问题与课程理论讲授过程相结合,用客观现实问题来佐证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理论,使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研究方法如何应用。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课时结合自身科研心得,全面系统地讲述科研选题、文献综述、数据处理、实证分析以及论文撰写等方面的内容,训练学生选定自己感兴趣的投资方向,确定拟研究的经济问题,在课堂教学内容讲授过程中,学生要结合课堂基本理论和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查找相关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并与教师进行讨论,从相应的数据库下载数据,根据课堂讲授的研究方法适用范围选择和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经济学意义上的分析后形成论文,培养学生独立撰写论文的能力,这个过程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二、改进教学模式

1.课堂理论教学。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渐丰富,与之适应的教学模式也要发生变化。在当前研究生方法类课堂上,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启发性教学较少,缺乏对研究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4]。教师要想培养研究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就不能让学生完全被动接受课堂教学内容,而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方法类课堂教学当中,变注重问题结论为注重解决过程,由重视记忆训练为理论应用,大量使用启发式教学、批判式思维教学方法、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研究生积极思考。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思考主动获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教师与学生开放、互动的场面。这有利于学生培养查阅文献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在独立科学研究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

2.课堂软件操作。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当前研究生方法类课程的课时共计36学时,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程内容较多,涉及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软件操作部分讲解较少,很难利用时间带领学生操作软件,学生课下不及时钻研,长时间后很容易将课堂基础理论知识遗忘,难于运用软件,这是阻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问题。为此,方法类课程应改变以往重基础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的现状,做到课堂教学与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软件的应用相结合,增设课时用于基础理论的软件实现。在方法类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理解不同经济学方法的适用范围,明确计量经济学中各种假设和统计量在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过程中如何得到和判断优劣,更要让学生能够通过计量经济学软件对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检验和预测等。应用软件的一个最大的好处是把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解放出来,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经济模型的建立和结果的经济意义分析上,通过对软件操作过程和计量结果的反复运算和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计量经济学里面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热情。

三、改革考核形式

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当前研究生方法类课程的考核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课程结课论文质量的好坏为主,学生出勤情况为辅助对学生进行最终考核。这种方式导致学生多临时突击来学习课程中某部分内容以应对考试,对方法类课程的其他内容掌握不够,无益于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5]。因此,教师要想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就必须改革方法类课程的考核方式,需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教学方式等的特点确定综合考核制度,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考核,加强教学过程与考核过程的紧密结合,将课堂参与度、课堂测验、软件操作、文献阅读以及课程论文等多个方面纳入到方法类课程综合考核内容当中,实现考核方式多元化。通过合理并严格的考核,有效地促进研究生自主学习并保证学习效果,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四、结语

总之,方法类课程课堂教学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当务之急,应着重改变当前方法类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端,把研究生课堂教学与科研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和学术创新能力,使其成为优秀的高素质科研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德彩,王立艳.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5,(27):184-185.

[2]姚利民,王燕妮.课程教学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之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89-91.

[3]陈文新.课程教学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管理工程师,2014,(4):66-68.

经济学课题研究方向篇4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时空拓展;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5-0001-02

政治经济学是高校经济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好政治经济学对于奠定经济学专业基础至关重要。但由于该课程理论深奥、逻辑严谨,仅靠教师课堂单向传输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改革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一直是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长期探索的课题。“教学模式就是学习模式。在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思想、技能、价值、思维方式及表达方式时,我们也在教他们如何学习。”[1]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长期探索逐步形成的,并为建立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联系提供方法论指导。近年来,我们在政治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中,尝试进行时空拓展教学模式探索,该模式融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学科研究于一体,教学空间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教学时间由一年级向大学阶段延伸,学习主体能力由个体研学向协同探讨发展,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一、课程教学空间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政治经济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如何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诠释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升学生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是目前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中面临的共性问题。近年来,杭州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课程在探索课内教学向课外扩展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课内——经典与现代结合,注重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

1.政治经济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相关内容学习

相结合。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应与《资本论》选读、西方经济学、经济学说史等课程相关内容学习相结合,使学生从源头上理解基本理论。如在讲授资源配置问题时,既详细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节约理论,也介绍西方经济学帕累托最优理论;讲授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时,既着重分析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也同时介绍其与萨伊的“三位一体”分配理论及现代西方主流按要素分配理论的联系与本质区别。通过比较和对比,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透过现象分析认识问题的实质。

2.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讲授与政治经济学理论创

新发展相结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与观点对当今世界和社会是否仍然具有借鉴意义?这是讲授政治经济学课程时必须面对且需要引导学生思考的重大问题。当前资本主义世界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迥乎不同,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应与时俱进。如马克思在其劳动价值论的阐述中,主要分析了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创造价值问题,而非生产领域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创造价值“劳动”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定,需要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来理解。通过课堂引申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仅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创造价值,而且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也创造价值,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3.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重大历史使命。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拜金主义盛行,浮躁、短视与急功近利困扰着当代大学生,通过政治经济学教学,启迪学生重塑共产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本门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如在讲授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时,让学生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献身精神和治学态度,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进行了理想信念教育。

4.课程教学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相结合。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的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多元交往,师生关系是决定课堂情感的主要因素。教师平时应尽可能多接触学生,善于利用QQ、E-mail、微博等现代技术平台与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沟通,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把信任、尊重、激励和爱心带进课堂,使学生在对教师信任和尊崇的环境中主动接受知识传授。

(二)课外——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

1.课堂教学“走出去”。一方面,应在安排教学计划时,有针对性地遴选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的单位进行考察,并指导学生写出考察报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另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与政治经济学课程相关的课题研究,并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农村、社区、工厂、街道进行调研。

2.社会教学资源“请进来”。为了拓宽学生经济学理论视野,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企业家到校讲课,并与学生一起研讨经济社会问题。如聘请专家、企业家进行马克思借贷资本的发展与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设、马克思地租理论与我国土地制度、英国“圈地运动”与我国“暴力强迁”等专题报告,不仅使学生了解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研究动态,而且大大加深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观念构建和对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的思考。

二、课程教学时间由一年级向大学阶段延伸

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其学习状况直接关系着学生的专业发展。为了提升深化课程学习效果,使该课程真正为经济学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系统设计了学生大学阶段学习研究本课程的规划并付诸实施。该计划从一年级阶段的课程讲授、课堂提问、作业布置、名著选读、读书笔记、课外答疑、小论文写作,到大学阶段的科研内容设计、调研与创业创新竞赛指导、学术论文撰写发表、毕业论文及考研就业指导等环节,都有较为明确的可操作要求。一年级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应突出重点,联系热点,而且应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通过课堂提问、案例分析等形式,鼓励学生质疑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和创造力。名著选读环节教师指定书目,指导研读方法,定期交流读书心得并适时归纳总结。对于小论文写作,学生不易入门,教师选择与已学理论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确定论题,并对小论文写作方法和论文的规范化要求进行详细辅导,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写作技巧都得到锻炼和提高。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越来越清晰地表明,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接受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还要进行科学研究的训练”[2]。这是培养和增进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为此,在大学阶段,一方面要注重科研与社会调研的设计,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国内外重大经济问题,结合基本经济理论尝试撰写学习报告,学会撰写学年论文和调研报告,并通过参加研讨会、学术交流会和学生自办学会、刊物,使高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着力对学生课外实践创新竞赛项目进行指导,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参加经济管理类模拟大赛和创业比赛,在经济学知识和社会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某些理论认识的创新,在实践中体验政治经济学的规律性。虽然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但理论传授与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始终贯穿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全过程。

三、学习主体能力由个体研学向协同探讨发展

课程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在实践中锻炼协作研学能力。

(一)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

无论是课题讲授还是课外实践,教师都应为学生提供大量学习资源,既应有参考书籍、课程幻灯片、课件、网络资源等有形资源,也包括学习方法、调研设计、问卷分析、项目申报技巧、论文写作要领及考察调研单位筛选、咨询专家推荐等无形资源,如阅读书目,既应有哲学、经济学、历史、法律类书目,也应有自然科学、政治学、文学及人物传记等著作。尤其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经典名著应为必读书目,学生不仅应重点反复读,而且应通过研读,理清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促使学生主动对基础理论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着眼学生研学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应有效地创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有效互动场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注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如组织课题讨论时,应以提高讨论的针对性和研究效果为出发点,教师事先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省情市情拟定讨论题目,让学生根据讨论或思辨主题,结合自己比较关注的问题,自由组合形成团队,分头查找资料,集中分析问题,浓缩精华观点,写出发言提纲,精心制作PPT,选代表在限定时间内陈述团队观点,对不同观点学生之间可进行辩论,最后由教师适时进行归纳、总结、点评,使学生对基本问题和主要观点达成共识。通过课堂讨论,既可创造师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相互启发的教学氛围,又能满足学生希望参与教学的要求,有利于学习效果的迅速提高。

(三)引导学生集体探讨、协作研究

现代教学不仅应使学生通过教师课堂传授获取知识,更应使学生在研究中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和手段,提高获得知识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应对学生科研环节进行科学设计。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研究内容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申报科研课题;鼓励学生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联合参与竞赛项目;支持学生自办经济管理学会并定期开展活动,主动进行校际相关专业学习与实践活动交流,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跨学科联合研究的能力。

作者:韩留富

参考文献: 

经济学课题研究方向篇5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法 《西方经济学》

研究性教学法是欧美综合性实践类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和问题探讨的方式进行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社会实践能力。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和研究课题。

一、研究性教学法概述

研究性教学的核心理念是“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即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一定学科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通过教师对多种创新性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索过程中能动地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它特别突出研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之间双向和互动交流,激励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和主动探究,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此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手段。近年来,为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法越来越受到高校重视,并在大学众多课程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法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其掌握程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经济管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目前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普遍存在考试、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全面、真实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效果,教学形式单一,基本上就是课堂讲授,且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讲授知识,课堂上缺乏师生交流,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能是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而研究性教学法通过创设与现实相近的教学情境,极大地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作适应能力,通过探索问题,揭示问题的复杂性,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研究性教学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它以问题为先导,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掌握隐含在这些问题后面的知识;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面,它转变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方式,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操纵者,而是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课堂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师生的互动性得以加强,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为适应现代经济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不断提高的要求,《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极有必要实施研究性教学法。

三、研究性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中可以设计为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课外研究活动和学业评价四个环节。

研究性课堂教学环节主要由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完成,其教学从创设经济问题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激情,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批判、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材的选择把握基础性、前瞻性与综合性。在组织和设计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原则、学科基础理论与前沿动态相结合的原则、课程内容精简与知识背景广博相结合的原则。在研讨课题的设计上,应注重迁移性、生长性和应用性。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应注重研究性、互动性和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灵活多样而且具有创新性的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由教师单向传授式的方法向师生互动式的研究主导性教学方法转变,从而实现课堂的真正互动。

实践性教学环节则由任课教师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经济管理实践活动。教师结合课程设计现场教学,通过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现场观察等方法,让学生取得第一手实际资料,完成从理论到实践、调查到总结、提高到完整的过程。这样,既可以验证在课堂中论证的结论的正确性;又能锻炼学生独立的动手和思考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创新精神。

课外研究环节实施课题研究和创新计划,要求任课教师力图跳出课堂和课本的限制,将课内外融为一体,通过网络建立课程自主学习的支持系统,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一系列的参考书和参考文献,撰写读书报告或文献综述;教师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指导,拓展网上学习与交流、网上答题与讨论、网上作业与批改的新途径。在研究性课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一步自主提出课题项目的论证报告,向学校或校外有关机构申请立项资助,鼓励他们将科研成果在正式刊物上发表。

最后,在以上三者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研究性教学学业评价体系,强化教学的研究性特点,改变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中“一考定全局”终结性评价模式,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使其及时了解在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且即时发现不足,找到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使考充分体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2006(2)P72—75

经济学课题研究方向篇6

【关键词】经济类 硕士研究生培养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24-01

1 经济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经济类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目前,我国经济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其它学科相比,呈现出如下特点:

(1)培养规模大、增长快。近年来,我国经济类专业持续发“热”,招生规模大幅增长。以辽宁大学经济类专业为例,2008年实际招生203人,是十年前的18.5倍,是“十五”末期的1.23倍。根据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可以预见,未来5年我国经济类专业研究生规模还将有更快的增长。

(2)社会需求大,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趋向于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经济类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将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及经济管理等部门就业。因此,硕士生的教育与培养将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得更紧密,更直接地担负着为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的重任。

(3)生源基础参差不齐。目前,对高学历经济类人才供不应求,经济类专业以其就业单位层次高、地区好、收入丰的优势吸引了众多考生竞相报考,其中不乏跨学科报考的考生,还有少数专科生、成教生和社会在职人员,这部分学生进校后经济专业基础知识明显欠缺,科研能力也相对薄弱。

2 经济类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经济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高整体培养质量;特别要在加强专业基础理论、拓宽知识面以及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等方面下大力气。当前经济类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主要问题表现在:

(1)培养目标模糊,存在着偏好学术型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务的倾向。这具体表现为“三多”和“三少”:理论研究课程设置多,实务应用课程设置少;集中授课多,小组讨论少;参与导师科研多,开展社会实践少。理论型课程教学起点低、内容浅,与本科教学拉不开档次。

(2)研究生课程设置体系缺乏先进性和公融性。课程内容滞后、陈旧、重复,专业课的知识结构整和度不高;大部分专业课程按二级学科设置、涉及面窄,不利于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课程数目较多,而没有足够广泛的选修科目以建立宽广的知识结构。

(3)学生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突出地表现为硕士生数学功底普遍较差,专业外语基础薄弱。这一方面导致大部分硕士生缺乏运用经济数学方法去研究和探索经济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极不利于硕士生对经济学前沿问题尤其是国外经济学研究最新动态的了解和掌握。

(4)教材建设缺乏力度。有些教材内容陈旧,有相当数量的研究生课程没有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载体,学生知识的发展须凭教材的系统性得以有序的发展、深化。在信息时代,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材中的应用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3 改进经济类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对策建议

经济类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必须始终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适应时代要求,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综合型人才。

(1)明确培养目标,实施分类培养,因材施教。关于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有明确的表述: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因此,现阶段经济类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既担负着为企业、政府输送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又面临着学科建设与发展对理论型科研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硕士研究生培养必须根据不同的目标要求对培养方案进行相应调整,适当增加方向课和拓展课比重。在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因材施教。

(2)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夯实专业基础,优化知识结构。经济类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基础类―基础课、专业课;工具类―数学、外语、计算机;常识类―法律、管理;实践类―经济学模拟实验等。要调整课程结构,淘汰不实用的课程,增加实践性强、应用性较广的课程。要针对目前跨专业硕士生多的情况,保持一定数量的学位核心课、学位基础课。根据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如讲授、研讨、答辩等方式。为了体现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综合性,可尝试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按一级学科设置学位核心课、学位基础课和选修课。

经济学课题研究方向篇7

【摘要】本科计量经济学“问题导向型”教学研究的分析范式通过序次Probit模型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数 据得以实证检验;并基于实证角度提出贯彻“问题导向型”教学改革应主要应集中在教材选用、以案例和实际问题为导向,调 整改革现有课程设置与评分级制等方面因素,能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并能为探索符合地方本科院校特色的专业课教学新型教 学模式。

前言

众所周知,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统计学与数学的交 叉学科,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地位逐渐加强。经过21 年的《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探索,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 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教学手段 与形式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兴趣 不够高;

二、没有有效的适合本科层次学生学习的互动式教 学手段,从而使教学效果提升不明显;

三、学生通过课程学 习,却不能很好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及其实践的前沿发展动 态,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不能通过课程学习得到有效启发。 这些成为摆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人员面前的主要研究课题。 基于以上的不足,本文试图解答以下几个疑问:(1)是 哪些因素阻碍了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2)从实 证检验角度验证对教学效果产生阻碍的因素进行改进,能否 有效提高教学效果?(3)推行“问题导向型”计量经济学教 学是否可以通过这些措施加以实现?由此,本文通过向地方 综合类高等院校(xx大学经管学院)财经类本科学生随机投 放《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为基础,利 用Ordered Probit模型进行计量,实证分析了教学质量绩效; 通过实证分析为“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寻找理论支撑点; 并提出从教材设置、多媒体互动环节、实验课时设置与利用 案例提高操作能力这几个环节入手来完善本科计量经济学教 学手段的教学建议。 本文的正文安排如下:(1)对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 研究文献的回顾与总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创 新点;(2)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反馈信息,利用序次Probit模 型和实证分析;(3)最后提出从教材设置、教学安排与其他 交叉学科互动这几个环节的教学改革建议。 二文献回顾 计量经济学具有多学科(统计学、数理经济学、经济学) 知识交叉渗透的特点,一般本科学生都是在先修学完统计、 数理经济学及经济学基础课程后才学习该课程。计量经济学 教学日的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各类案例操作实践,掌握 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能够运用 统计工具与经济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 习和与工作打下基础。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 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 置和规范课程内容。教学应改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Ⅲ。大规模采用多媒体 教学,统筹安排实验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建设教学案例库 来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计量经济学教学”’。 EDP(Exploration—Discussion—Practice)教学模式能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引导性、教学互动性、方法多样 性和措施灵活性,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深刻理解 和灵活应用,激发其学习激情和创造力口1。通过组织学生参与 统计调查实践活动,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结合实际经 济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也未尝不是教学工作的新颖方 式“1。计量经济学自主性实验教学可以成为一种教学效果较好 的教学模式,适合于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堂教 学嵋““;指导学生重点学习一个统计应用软件的学习,掌握有关计算软件的操作技能,可以提高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 兴趣‘71【8】。

“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将前人提出的“研 究型教学法”与“案例型教学法”有机结合并加以拓展9。纵 观过去的计量经济学教研文献,“研究性教学”与“案例型教 学”的教学建议提出得非常具体、也较富有针对性。但不足 的是,这些论述基本停留在对教学现状归纳总结和教学建议 层面上,利用调查问卷信息的教学论文尚处在定性分析阶段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研究很好地利用调查问卷数据进行 相关定量分析,以序次Probit回归实证检验结果来验证前人的 理论论述;为“『口j题导向型”教学方式运片j在计量经济学教 学实践提供了实证依据,教学改革的教学建议因此也变得更 有针对性。 三数据说明与实证分析 从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众多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者普遍 认为:选用适宜的教材、通过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通过 学生与教师在课内外的教学辅助活动都会对教学效果的提高 产生正效应。为此,我们进行相应实证检验。 首先,将教学改革调查问卷设计为两部分:教学现状问 卷与教学改革意向”。在)【x大学(地方综合类院校)经管学 院大四学生中随机投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6份, 有效问卷比率达76.5%。该学院财经专业采用国内大多数二本 院校采用的传统计量经济学教材。教材以数学的公理化、形 式化为基础,该校计量经济学教学环节共48课时,形式为考 试科目,教学注重数理逻辑推导与定理证明的知识连贯性, 但理论联系实践尚待提高。 学生反馈信息显示学生修学完计量经济学课程后对该课 程的认识:有10.87%的认为对将来学习工作有用,用处不大 的达到69.48%,认为无用的为20.65%。这说明现有的计量经 济学的核心课程地位与重要性并未在教学中充分表现出来。 另外对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满意程度来看:表示对现有教 学满意的为11.96%,比较满意的为40.22%,不太满意的 34.78%,不满意的达13.04%。从这一结果更看出现有的教学 尚有改进的余地。表l对教学现状其余部分加以说明。在教学意见部分,问卷显示认为现有计量经济学选用的教 材不合适的主要原因:(1)认为课本内容过于复杂;(2)难以 理解的比率为61.29%;(3)认为课本内容太浅的为3.37%;(4) 课本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为33.87%;(5)认为教材质量尚待改进 的为1.61%;(6)其它理由为1.61%。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 中不满意的意见集中在:(1)公式推导部分的枯燥乏味为 56.52%;认为计量分析解释部分繁琐为34.78%;(2)实际经济 含义解释过程冗长无味的占22.83%;(3)联系实际经济现象的 讲解不够精彩7.61%;(4)其他部分为4.35%。而对教学改革 的建议则认为应该增加实际案例讲解达60.87%:应增加计量统 计软件使用讲解为35.87%;增加多媒体互动环节教学的为 33.69%;增加实验教学(上机实践)为43.48%;增加总课时安 排的为9.8%;其他要求为2.17%。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现 有教学模式创新的努力方向。问卷调查数据还显示,学生愿意在白备电脑或网络机房学习使用统计软件的比率高达56.74%,不愿意的仅为1 8.265%;无所谓的比率为25%。由此也看出创 造条件激发学牛学习统计软件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可 操作性。反馈信息对增加案例教学环节与问题导向犁教学法的 建议集中在:(1)通过阅读经典计量文献,增加计量经济学论 文研读与分析为14.13%;(2)增加与国际贸易、会计学、市场 营销、财政学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经典案例的论证分析上的为 48.91%;(3)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分析的为20.65%; (4)提出以学期课题形式,在老师指导下实际解决现实问题 的为35.87%。另外对是否愿意利用所学知识,协助教师完成科 研的反馈意见显示:同意的为51.09%,不同意的为27.17%, 无所谓的为21.74%,这也反映出学生急切希望认真学习计量经 济学课程、更好地学以致用的热情。 为得到定量分析结果,我们采用序次Probit与序次Logistic 回归对问卷数据进行实证检测“。首先因变量为对现存计量经 济学教学的满意程度,用Y表示,Yt的分类为{2-“满意”,l_ “比较满意”,o=“不太满意”,一l=“不满意”};对有无统计 学课程的前期课程准备为xIl’其取值分类{l=“满意”,o=“不 满意”,;对选用教材的满意程度为)c12t,其取值分类{l=“满 意”,o=“不满意”};x3t、)(0、X5I x翻分别表示对是否需要 进行统计学课程的前期准备、是否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否采用 案例作业进行教学与有无上机实验课教学环节,其选项定义分 类均为fl=“有”,o=“没有”}。回归检验结果见表2与表3。从表2与表3的分析结果来看,表2中卡方值、Pseudo R2均大于表3中的结果,同时回归结果也较为合理,所以选 择Ordered Probit作为回归模型。序次Probit回归检验结果显 示有无统计学学习背景与对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呈现弱 相关性,但在序次Probit回归显然比检验要比输出的渐进z从实证检验结果清晰地看出,增加计量经济学教学统计 软件讲解、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有效采用、增加实验教学环节、 利用实际经典案例进行授课以及改进计量经济学教材选取, 会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其作用排序呈现递增的态势。从这几 个方面入手能够有效改进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与学生对该课 程的重视程度。而有无统计学等课程的前期准备虽然在实证 检验中表现出与教学效果的弱相关,但这并不能说明前期课 程的知识储备不重要,结果只是反映出计量经济学教学在课 程前半段的统计学基本知识的回顾可一定程度弥补统计学课 程缺失给计量经济学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教学建议 对于以培养满足地方建设需要人才为目标的地方普通高 校来说,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能力,增加学生就业机率成为教学首要目标。通过计量经济 学这样的交叉学科课程改革,形成具有特色的“问题导向型” 教学模式,十分具有现实意义。从实证结果中可以发现“问 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可以从教材改革、案例讲解、用好用活 多媒体互动环节、增加实验教学环节,以及引导学生参与相 应课题的研究等形式来加以完善。

由此,本文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l以选择适合的教材为切入点。根据笔者在国外留学以 及回国任教担任计量经济学专任教师的授课经验发现国外对 于计量经济学本科阶段教学中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由易到 难,具有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本科初级计量经济学值更为准确,可应用LR卡方检验结果验证xlt是否应该被剔 除。同时,利用Likelihood.Ratio检验是否应该将xlt剔除出 回归方程式,其结果显示LR般1)2=10.32,Prob>t2.司.0132;说 明原有orderedprobit模型中Xlt不可或缺,学习统计学前期课 程对回归方程式的贡献显著,无法剔斛101。ECON315与理论为主、实践辅助的本科中级计量经济学 ECON435和其他计量经济学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类课程组 合。课程设置具有梯度,能较好地将理论、实践和案例教学 结合,凸显出计量经济学经济与管理类主干核心课程地位。 在这方面我国地方高校由于教学条件限制尚无法达到,因此 选择一本好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入手引导学生自助学习,尤为 重要。采用国外主流本科计量经济学教材的中译版,如东北 财大出版社出版的希尔等人著的《初级计量经济学》与詹姆 斯H.斯托克、马克w.沃特森著的《计量经济学精要》的中译 本,教材偏重实践应用,大量案例分析与实际应用实例贯穿 全文,较适合数学功底不强的文科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可 作为普通高校财经专业学生《计量经济学》入门教材的首选。 2提倡互动式教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对于各教学章节,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 辅以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先模拟课本例题,完成课后习题。 对于理论教学部分更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 多媒体教学只是课堂板书的电子版,完全照抄课本内容,知 识传授过程完全“一言堂”的弊端。采用声光影结合,通过 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经济现象,模拟采集经济数据的全过程, 通过统计软件运行演示,对统计结果的注解与分析来指导学 生更为直观与具体地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指导学生通 过课后使用统计软件完成布置的习题与小课题,以抓问题主 线为中心,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研改革下一 步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3以加强实验环节来夯实教学效果。建议增加实验课程 课时,利用实验课指导学生掌握一种统计软件基本操作。在 实验课环节中,充分利用学校网路机房的硬件资源,通过对 上机实践、自主学习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来熟悉该软件, 引导同学自主完成统计回归分析与简单统计编程的练习。提 倡实验教学中采用导师指导下的学牛自主研究,将学生划分 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研究课题(现实经济问题的处 理)。小组内部采用组长负责,自主寻找感兴趣的小课题,利 用业余时间搜集实验数据,选择应用模犁及进行小型科研创 新,完成计量分析,最终合作完成最终研究报告,做剑学以 致用。 4通过与其他财经课程的横向合作丰富教学案例库。货 币银行学、宏观与微观经济学、财政学、市场营销的实际案 例比比皆是,可以借鉴使用。备选案例还可从教师的研究课 题、历届学生的统计调查分析实践材料、以及统计教学案例 集中抽取,构建教学案例库,以备教学实践。 5提高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兴趣小组 来提高学有余力的同学参与科研与教学实验中,利用团队的 能力来实际解决经济问题、提高他们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工作能力。

利用知识竞赛和论文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将所 学的统计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利用竞赛、知识问答、学 术研讨会等方式启发学生“比学赶超”。 6改革现有成绩评价制度。学校往往采取闭卷考试这种 单一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水平,这种评价方法重知识考核, 轻能力考核,造成学生平常不用功、考前搞突击,只注重书 本知识学习、轻视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 模式,避免以期终考试成绩定终身的情况,将卷面成绩和平 时上机实验成绩和课程论文的成绩结合起来评定计量

经济学 课程的总评成绩。可以采卷面成绩40%+研究报告30%+学期 论文30%的评价方式考察学生学习情况。使课程评价真正起 到激励和导向作用,既能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又 检测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又能通过课程评价中的反馈 信息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内容与 方法。

经济学课题研究方向篇8

关键词:教育经济学;课程设置;综述

对于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研究虽然不是直接属于教育经济学理论范畴,但是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教育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为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提供合理化构想,完善我国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一、我国教育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进展

1.我国教育经济学学科性质研究进展

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是我们研究教育经济学人才培养的前提,对学科性质的不同认识影响到对其他问题的认识。教育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自形成之日起,国内外学者在对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认识上存在诸多分歧。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社会科学,它从教育学和经济学这两门社会科学中分化出来,但又在具体内容上把教育学的知识和经济学的知识综合起来,分化与综合并进,使其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国内学者对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的不同认识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新兴的教育学科说、经济学归属说、独立的交叉学科说。总体上讲,国外学者更倾向于将教育经济学归属于经济学科。

2.我国教育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成果综述

我国现有对教育经济学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涉及教材内容现状研究、人才分类培养研究、学位论文研究、人才培养现状研究等。其中,对教材的研究分析了我国教育经济学现有教材内容体系,提出我国教育经济学教材内容在重视宏观研究,介绍教育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开始注重专题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在借鉴国外教育经济学内容体系的同时,注重体现中国特色,重视学科的本土化发展。中国教育经济学的教材建设应注重概念体系条理化、研究视角多样化、研究领域丰富化。教育经济学教材建设对我国教育经济学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关于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研究

近几年,研究生课程设置受到更多的重视。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的论文进行查阅和梳理,对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研究生课程设置原则研究;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及改革研究;中外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国外研究生课程设置特点的考察与借鉴;对美国和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研究。学者们通过对比和借鉴国内外研究生课程设置,发现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改进方案,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教育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成果综述

1.取得的进展

研究者对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关注在不断加强,研究的范围在不断扩展,既包括宏观上对学科体系、历史回顾和国外教育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又有针对教育经济学这一学科具体的研究方法、人才培养和教材体系的具体研究。在对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认识上,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认识到,成为一门真正的交叉学科是21世纪教育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在研究方法、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应该向着交叉学科的方向发展。

无论是关于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研究还是中外课程设置对比的研究都很丰富,这些研究指出了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能为我国教育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研究和改革提供参考意见。

2.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综述可以大体窥见我国教育经济学人才培养和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的研究状况。对于教育经济学人才培养的研究大多数只是对研究生人才培养现状的论述,缺乏针对性地对教育经济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特别是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缺乏系统研究。笔者认为,只有对我国教育教育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现状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才能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薛天样.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4-206.

[3]靳希斌.从滞后到超前:20世纪人力资本学说・教育经济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150.

[4]黄海群,孙曙光.我国教育经济学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1).

[5]曾智洪.中美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2).

[6]张春,陈春硕.国内外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5).

[7]王善迈.关于教育经济学对象与方法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8]陈平水,王雪娟.中国教育经济学教材内容体系现状研究[J].教育研究,2006(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