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教研组现状分析8篇

时间:2023-09-22 15:04:27

教研组现状分析

教研组现状分析篇1

组织公民行为 中学教师 心理资本 组织认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用来形容教师舍己为人、积极奉献的精神。现实生活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老师――为人热情开朗、平易近人、主动帮助同事或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虽然这些利他行为不一定得到物质上的奖励,可他们仍旧在不懈地付出。这种不被组织薪酬体系认可的利他行为,就是我们所说的“组织公民行为”。曹科岩和龙君伟将教师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教师在非基本工作要求条件下,自发表现出的一种超越角色标准的主动、积极、正面、尽职、利他的行为[1]。

近年来,组织公民行为成为管理学界的热门课题。我国关于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企业、政府等部门,涉及教育领域对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很少,在仅有的一些实证研究中,主要从组织支持感、组织认同感、工作满意度或人口学变量等方面探讨对此行为的影响,很少从教师的个性状态、心理状态进行探讨。

仲理峰通过对198对直接领导和员工的研究,探讨了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个维度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性别和年龄两个人口学变量后,员工的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种积极心理状态都对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影响;三者合并而成的心理资本,也对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影响[2]。王彦斌等通过调查国有企业员工,发现调整企业员工利益性组织认同心理、促进企业员工归属性组织认同心理、协调企业员工成功性组织认同心理,都能有效提高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也就是说组织认同有利于组织公民行为的发生[3]。

苏红指出,我国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上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一些功利化倾向,教学行为被视为完成教育目标和任务的手段,违背了教育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本质[4]。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不仅能唤起教育者对教育基本使命、目的及实现手段的重新认识,而且对教学会产生深刻影响,同时对提升学校管理绩效有显著作用。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研究教师组织公民行为都极其重要。

本文拟从国内现有的教师组织公民行为入手,通过研究中学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与心理资本、组织认同的关系,对中学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现状及产生过程进行探索,以期为中学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及学校管理提供启示。

一、研究方法

1.取样

本研究采用现场和网络发放两种方式收集问卷,调查了江浙及沿海其他地区的中学教师共400名,收回问卷共354份(回收率88.5%),剔除无效问卷66份,有效问卷共288份(有效回收率81.4%)。其中,男性138名(47.9%),女性150名(52.1%);年龄20~30岁有115名(39.9%),31~40岁有105名(36.5%),41~50岁有39名(13.5%),51岁以上有29名(10.1%);本科学历273名(94.8%)。

2.测量工具

(1)心理资本问卷

心理资本的测量采用唐强修订的心理资本量表。该量表由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个分量表构成,共27个题目(希望问卷6个项目、乐观问卷7个项目、坚韧性问卷14个项目)。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个变量的标准分数相加,即心理资本测量值。量表使用李克特5点计分,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5]。整体克龙巴赫系数为0.86,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教师组织认同问卷

组织认同问卷采用李永鑫、申继亮等以教师为对象修订的Cheney编制的组织认同问卷,即《教师组织认同问卷》[6]。问卷采用单因素模型,计算组织认同总分,预测共17个题目。问卷亦使用李克特5点计分。整体克龙巴赫系数为0.93,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教师组织公民行为问卷

采用王建康针对我国大陆地区中小学教师编制的《中小学教师组织公民行为量表》[7]。修正后量表共24个项目,分为六个维度:关心学生生活学习、关心学生思想及交流、积极主动性、帮助同事、支持维护学校形象、自我提升。量表也使用李克特5点计分。整体克龙巴赫系数为0.91,表明问卷信效度良好。

3.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3.0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缓冲效应检验。

二、结果分析

1.描述性分析

从表1可看出,该分析包括各子维度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被试在教师组织公民行为量表上的得分略高于在心理资本及组织认同量表上的得分;在教师组织公民行为量表中帮助同事、关心学生生活学习、自我提升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又略高于其他维度。

2.相关分析

从表2可看出,心理资本中的坚韧性维度和教师组织公民行为各维度及组织认同没有显著性相关。而心理资本中的乐观状态、希望状态较坚韧性状态与组织公民行为中的积极主动性、关心学生生活学习、自我提升、关心学生思想及交流之间有更显著的相关。此外,组织认同和支持维护学校形象、关心学生生活学习之间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而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关心学生思想及交流和关心学生生活、支持维护学校形象、帮助同事之间有较高的相关。

3.回归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心理资本中希望状态、乐观状态同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中积极主动性、关心学生生活学习等维度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将心理资本的三个维度作为自变量,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从表3可知,心理资本进入回归方程式的显著变量有两个,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142,即两个变量联合预测教师组织公民行为有14.2%的变异量。就个别变量的解释量看,“乐观状态”的预测力最佳,解释量为12.7%;“希望状态”的解释量为1.5%。同时,两者对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标准回归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希望状态和乐观状态对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预测效果显著;此外,组织认同对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预测效果非常显著。但检验发现,组织认同在心理资本各维度分别预测组织公民行为时不存在缓冲作用。

三、中学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分析与教育启示

1.积极客观地看待中学教师组织公民行为

乐观状态、希望状态与组织公民行为下的积极主动性、关心学生生活学习、自我提升及关心学生思想交流有显著正相关。研究的数据给我们描绘了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产生的个体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对行为的影响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为:教师的生活态度越乐观,对周围一切总是抱有希望,就越容易对所在的学校或集体产生认同,也越容易表现出不被组织薪酬体系奖励却有利他效应的行为。比如工作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更加关心学生的生活细节、更加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更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等。作为中学教师,这些角色外行为不仅构建了教师自身的良性教育行为,也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示范效应和润物无声的感染作用。

2.引导中学教师形成良好组织氛围,增进教师组织公民行为

回归分析表明,组织认同对教师组织公民行为预测作用显著。当教师对其工作的学校和组织越认同,认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时,越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如关心学校的声誉和地位、积极帮助同事和学生等。此外,李枫、李成江对高校教师的研究也表明组织认同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呈现正向相关[8]。因此,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干预,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使教师内心充满归属感,有助于教师对学校产生组织认同感,进而增进教师组织公民行为。

研究还发现,心理资本的三个维度分别预测组织公民行为时,组织认同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缓冲作用。也就是说,心理资本、组织认同分别对组织公民行为有影响,但两者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独立的,组织认同并没有起缓冲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充满希望的心理态度,并不一定会因为不认同组织而影响其组织公民行为。即使教师不认可组织状况或工作环境,也不一定影响他对学生或同事表现出一些组织公民行为。当然,组织认同在心理资本预测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后续还需要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龙君伟,曹科岩.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与教学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6(4).

[2] 仲理峰.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2).

[3] 王彦斌,赵晓荣.中国企业员工的组织认同及其整合基础――以企业控股形式为视点的分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6).

[4] 苏红.中小学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内涵与结构[J].教育科学,2007(5).

[5] 唐强.企业员工心理资本结构维度及其因果关系的初步验证[D].杭州:浙江大学,2008.

[6] 李永鑫,申继亮,张娜.组织认同问卷(OIQ)在教师样本中的修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3).

[7] 王建康.中小学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研究――基于中国大陆地区11省区的实证分析[D].苏州:苏州大学,2008.

教研组现状分析篇2

摘要:目前高校海外归国教师党建状况研究较为缺乏,运用R软件和

>> 高校归国教师在逆向文化冲击中的职业价值回归 高校留学归国教师绩效评价指标及实证研究 高校海外归国青年教师思想动态及政治倾向调查 我国教师工资发展水平状况分析 高校引进海外归国人才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学领域“教师”选题的研究状况与分析 广东部分高校教师思想状况分析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素养状况调查分析 探究分析高校教师养生与健康状况 地方高校教师教学投入状况调查分析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状况分析 海外员工思想状况分析及对策 一个中国教师的海外课堂教学案例 加强高校党建 提升教师政治素养 高校研究生社区党建状况研究 我省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状况调查与分析 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Meta分析 甘肃省高校体育教师健康状况分析 北京某高校中青年教师健康状况分析 豫北高校教师自评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 〔EB/OL〕.(20070525 ) 〔20150125〕 ..

〔3〕.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EB/OL〕.(20141230 ) 〔20150120〕 .http:///jsxw/201412/t20141230_6368798.htm.

〔4〕江珍珍.大学生政治认知现状及对策探析〔J〕.学理论,2010,(31):263-264.

〔5〕马超,凌文辁,方俐洛.企业员工组织政治认知量表的构建〔J〕.心理学报,2006,(1):108-110.

〔6〕唐文睿.政治人模铸的理论基石――对政治认知在公民政治素质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44-147.

教研组现状分析篇3

在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国内修订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9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更能准确刻画被试的自觉症状、省时间易操作等特点。要求被试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回答所有90个项目,反映的是近一周时间内的身心状况。

田玉荣等人(1993)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采用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通过对高校教师各因子的分析可知,高校教师各因子分及阳性分数均高于全国常模,高校教师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抑郁症、偏执症。黄晓芸等人(2009)在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东莞市厚街镇236名小学教师进行评测,东莞市厚街镇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成人一般水平,且不同性别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王海丽等人 (2014)在有氧运动及健康教育调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应用研究中,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在训练前后的对比分析,躯体症状、强迫病症、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睡眠和饮食情况得到显著改善,敌对、恐怖、偏执三项指标训练前后教师均处于基本正常范畴。

二、问卷调查法

潘孝富等人(2007)在对中学组织气氛测量及其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中,采用问卷调查法,编制了中学组织气氛量表,探讨学校组织气氛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了学校管理气氛与教师心理疾病中的敌意因子,学习气氛与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和敌意因子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教师心理疾病各因子与学校组织人际气氛具有负相关,但不显著;学习气氛与敌意和焦虑、管理气氛与敌意因子回归显著。冯艳慧等人(2014)在幼儿教师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法,包括心理授权量表和职业倦怠问卷,幼儿教师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问卷的验证性分析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回归分析指出,心理授权对职业倦怠具有很显著的预测作用。

三、访谈法

周智慧(2008)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研究-以包头市幼儿园教师为例一文中,采用访谈研究的方法,对幼儿教师心理状况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表现和原因,提出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郑名(2005)在贫困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特征与相关因素分析中,采用量表法,结合访谈法,对 387名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与其婚姻、职业满意度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常模,但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和恐怖等方面存在着心理问题;36 岁以上的幼儿教师在躯体化和强迫方面的症状,显著高于36岁以下的幼儿教师;乡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城镇幼儿教师,未婚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已婚幼儿教师。

四、实验法

曹莹莹(2012)在萨提亚治疗模式下,提升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干预研究中,采用了实验法,也结合了其它方法,得到了运用萨提亚治疗模式改善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实验,将每个组的前后测差值进行对比,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运用萨提亚模式改善师生关系是有效的。萨提亚治疗模式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萨提亚的治疗工具形式灵活多样、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属于高中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本研究设计的团辅课程切实可行,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可以进行应用。通过实验班学生的个案报告体现萨提亚治疗模式在师生关系干预中的独特优势,通过学生行为的改进证明其在促进师生关系中的作用。方静 (2013)在教师心理弹性对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的影响中,采用实验室实验法,揭示教师心理弹性与加工负性情绪信息时认知特点间的关系。结果说明了心理弹性对消极词汇的颜色识别产生显著影响,低心理弹性者对消极词汇有情绪Stroop效应,对消极词汇表现山明显的注意偏向效应。心理弹性对消极词汇的再认产生显著影响,低心理弹性者对消极词汇更为敏感,表现出明显的记忆偏向效应。

五、文献分析法

王力娟(2008)在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研究中,采用文献分析法,也结合了其他方法,结果揭示了中小学教师工作事件和状态焦虑水平与其人格倾向显著相关,与其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也显著相关.其中人格倾向是中小学教师工作事件影响状态焦虑的中介变量,社会支持是工作事件影响状态焦虑的调节变量。张璞 (2013)在对瑜伽运动对南昌市高校女教师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中,采用文献分析法,以及其它几种方法,结果揭示了与对照组比较,经瑜伽训练后,高校女教师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平衡能力和柔韧性显著提高(P

教研组现状分析篇4

[关键词] 带状疱疹;中药;复杂网络分析

李发枝教授,国家第4批名老中医,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艾滋病)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专家组成员,河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专家组组长。自2004年始,每周二下午定时在河南省尉氏县中医院对艾滋病人进行义诊,常年如一日,每次都有大量的病人就诊,疗效甚好。为继承和发扬其诊疗经验,本研究通过对临床信息数据化处理后,进行复杂网络模型分析,对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核心方药进行数据挖掘,解析其治疗思路,揭示隐藏在其中的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纳入标准 艾滋病临床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中华医学会《艾滋病诊疗指南》[1]标准执行。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诊断标准:①符合艾滋病临床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诊断依据,并以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作为主症。

1.2 病例资料 选择在2007年10月—2011年7月期间在李发枝教授尉氏县中医院义诊门诊接受治疗的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患者,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共9人,包括多次复诊,共37例次,其中4例次首诊是正在发生的带状疱疹,其余33次均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1.3 研究方法 病例资料收集方法:初诊、复诊病例格式经过专门科研设计,保留病历原始信息。收集资料基本齐全,9例共37例次的数据均纳入本次研究中。

数据库说明:本研究使用的数据库隶属于“名老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的数据库,该系统由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课题的“基于信息挖掘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研究”课题组建立。

1.4 资料处理 数据采集: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分析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提供相应的用药参考依据。以上述研究目的为目标,采集了病例的文本信息[2],对文本信息结构化处理[3]并录入,形成可分析的结构化数据,数据录入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4-5]。

建立规范数据库:数据前期整理及规范录入完成后,进行数据汇总,形成数据库。对各类数据进行进一步的规范,以利于数据挖掘。

复杂网络分析:本研究运用中医临床复杂网络分析系统常使用的EclipseRCP技术。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是复杂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社会、生物学、商业、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等领域广泛应用[6]。根据节点度的分布情况,可以将复杂网络分为指数网络和无尺度网络2个大类。把具有幂律分布的网络称为无尺度网络(scale-free network)。这是基于关联规则的一种数理分析模型与方法,反映了复杂网络在一定驱动力的影响下动态的自组织过程宏观规律,据研究显示,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复方配伍过程具有无尺度复杂网络现象,复杂网络分析为中医药理论如复方配伍、药物相互作用等的研究提供依据,通过对名老中医的基本处方配伍经验或是某一病症的药物配伍经验进行复杂网络分析,进而发现核心药物配伍特点及药对信息,由此能够总结名老中医某方面的学术思想[4]。

2 结果

2.1 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核心药物及配伍规律 全部患者共9人,包括多次复诊,共37例次,其中4例次首诊是正在发生的带状疱疹,其余33次均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治疗均有效。运用多维检索查询分析[7]得出,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高频药物,见表1。在37例次中,使用黄芩33次、甘草31次、红花25次、车前子24次、全瓜蒌23次、当归22次、龙胆草22次等。说明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核心药物主要为清热燥湿之黄芩,活血化瘀之红花,清热解毒、利尿渗湿之车前子,清肺化痰之全瓜蒌,养血活血之当归,清泄肝胆经湿热之龙胆草。

基于复杂网络图分析方法,根据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该药与其他药物配伍的频度,可以分析出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常用药物即核心处方。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的常用药物网络见图1。结合网络图能直观看出常用药物和使用较多药物。基于复杂网络图分析方法的可视化的处方配伍网络见图2,可以直观地看出黄芩、甘草、红花、车前子、全瓜蒌、当归、龙胆草处于处方配伍网络的核心节点。每一味药物与周围药物的边表示配伍关系。药物节点之间的连接边的权重即药物配伍次数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药物之间同时配伍应用的强度。与该网络相对应的药物配伍频度信息见表2,黄芩-甘草配伍频度最高,其次为红花-甘草,再其次为黄芩-红花、全瓜蒌-红花、黄芩-全瓜蒌、全瓜蒌-甘草。方剂疗效的基础不是单味中药功效的相加,而是中药之间的配伍作用[8],药对是为达到某种疗效而组合使用的,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经验总结,明确药对之理论,掌握在组方中的应用规律,更好的去应用药物的配伍理论,为中医药的治疗提高疗效。结合两部分信息,可提炼出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处方特点为以清热、活血药物为核心药物,利于总结经验及指导临床应用。

2.2 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辨证特点及症状加减用药特点 复杂网络分析法对药物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出相对独立的方药组团,复杂网络图2可示龙胆泻肝汤和瓜蒌红花甘草汤加减的方药组团。图2可示在龙胆泻肝汤基础上加入全瓜蒌、红花。这与李发枝教授治疗本病时若出现原疱疹处及其周围皮肤剧痛,而表现为余热(湿)未尽,络脉瘀阻证之后遗神经痛相一致。这一配伍特点反映了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辨证及治疗思路。

3 讨论

3.1 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核心药物及其基本病机的认识 本次研究揭示出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常用药物为为清热燥湿之黄芩,活血化瘀之红花,清热解毒、利尿渗湿之车前子,清肺化痰之全瓜蒌,养血活血之当归,清泄肝胆经湿热之龙胆草。可提炼出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处方特点为以清热利湿及活血药物为核心药物。李发枝教授认为,艾滋病患者的基本病机以气血阴阳亏虚之正虚为主,但当出现带状疱疹时,则以邪实为主,乃肝胆湿热,外溢肌肤所致。因此,清泻肝胆湿热为其治疗大法,常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对于该病遗留之神经痛,李发枝教授认为乃肝胆湿热未尽,瘀阻皮肉之络,肺主皮毛,其治疗当清泻肝胆余热,兼清肺活血通络,故用龙胆泻肝汤加孙一奎《赤水玄珠》治疗胸痛之瓜蒌红花甘草汤,疗效颇佳。可见,从复杂网络分析得出的用药经验体现了李发枝教授对本病基本病机的认识。

3.2 核心处方组合及加减 复杂网络分析法对药物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出相对独立的方药组团,复杂网络图图2可示龙胆泻肝汤加减和瓜蒌红花甘草汤加减。这一配伍特点反映了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辨证及治疗思路。若肝胆湿热重则用龙胆泻肝汤清泻肝胆湿热。若庖疹消退后,疼痛仍不止,影响睡眠及日常生活,舌质暗红,脉弦者,则加具有清肺化痰,活血通络之瓜蒌红花甘草汤。龙胆泻肝汤出自《医方集解》,其由龙胆草、黄芩、泽泻、当归、生地黄、车前子、等10味药组成,龙胆草因善泻肝胆之实火,并能清泄下焦之湿热而为君,柴胡、黄芩苦寒泻火,车前子、泽泻清利湿热且从小便而解,均为臣药;肝藏血,肝经有热则易伤阴血,故佐以生地黄、当归养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同用,共奏泻肝胆实火,清肝经湿热之效。据报道,龙胆泻肝汤能激活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如促进T细胞释放巨噬细胞活化因子,加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或激活巨噬细胞释放淋巴激活因子,刺激淋巴细胞转化,调剂抗体产生,可以增强和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瓜萎红花甘草汤出自《赤水玄珠》,全瓜萎性味甘寒,润燥而不滞气机,清热而不伤阴,可疏理宣通气机、润肝缓急止痛,红花活血止痛,燥润互用,以增强全瓜萎活血止痛之功。两方共用共奏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之效。

通过复杂网络分析法对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处方配伍结构进行上述分析,发现的核心药物及处方规律得到李发枝教授的高度认可,并充分反映了李教授对本病病机的认识,可揭示专家的治疗路径,且基本符合专家的辨证思路,这充分说明复杂网络分析法在对名老中医处方经验的分析中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因此,运用此分析法对名老中医的经验进行挖掘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且该方法将核心药物、处方及配伍以图的形式表现,具有图示化、直观化[9]的特点,便于理解与掌握,对全面、客观地继承名老中医专家的经验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艾滋病诊疗指南(2011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1,4(6):321.

[2] 王映辉, 刘保, 张润顺, 等.北京市名老中医诊疗信息基础数据仓库与挖掘平台的建立[C].广州:第2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2006:612.

[3] 张润顺,王映辉.名老中医电子病历中病史动态结构化数据录入规范[J].中围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3):100.

[4] 周雪忠,刘保延,王映辉,等.复方药物配伍的复杂网络方法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11):98.

[5] Xuezhong Zhou, Shibo Chen, Baoyan Liu,et al.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data warehouse for medical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ecision support[J]. Artif Intell Med,2010(48):139.

[6] 张润顺,周雪忠,姚乃礼,等.基于复杂网络分析的肝脾不调证的配伍特点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6):883.

[7] 张润顺,王映辉,周雪忠,等.名老中医经验要素研究及智能挖掘平台功能设计[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10(1):45.

[8] Serrano M A, Boguá M, Vespignani A. Extracting the multiscale backbone of complex weighted network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9 ,106(16):6483.

[9] 郝宏文,张润顺,周雪忠,等.王素梅治疗多发性抽动症方药配伍的复杂网络法分析初探[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1):1297.

Data mining analysis of professor Li Fa-zhi AIDS herpes zoster medical record

WANG Dan-ni, LI Zhen, XU Li-ran, GUO Hui-jun*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AID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45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Analysis of professor Li Fa-zhi in the treatment of AIDS drug laws of herpes zoster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use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AIDS, herpes zoster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 Metho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analyzing the complex network of Weishi county, Henan in 2007 October to 2011 July during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Li Fa-zhi treatment of AIDS of herpes zoster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atients, patients are input structured clinical information collection system, into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carries on the research analysis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atibility system algorithm and complex network analysis the use of complex networks. Result: The use of multi-dimensional query analysis of AIDS drugs, the core of herpes zoster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 treated in this study are Scutellariae Radix, Glucyrrhizae Radix, Carthamc Flos, Plantaginis Semen, Trichosamthis Fructus, 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Gentianae Radix; core prescription for Longdan Xiegan decoction and Trichosanthes red liquorice decoction. Conclusion: Professor Li Fa-zhi treatment of AIDS, herpes zoster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 by clearing heat and removing dampness and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教研组现状分析篇5

作者简介:

周远忠(1970-),男,贵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建筑工程等领域研究,(E-mail)。

摘要:

为了快速分析和判断土体的力学状态,以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需要,文中将土体视为特殊的复杂系统,根据系统的结构与状态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结构状态分析方法。根据工程土体力学条件的变化及其对土体微观结构产生损伤的特点来分析土体的工程力学状态,预测土体工程力学行为。文中将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方案设计成结构状态分析、教学组织和工程问题分析3个模块,并以贵州红粘土教学为例进行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结构状态;系统;土力学;红粘土;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TU13;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087-04

土力学是土木建筑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土力学知识在建筑、公路、铁路、市政等工程建设,地基处理,基础设计和工程边坡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土体内部的物质成分和结构特征十分复杂,土体存在较强的散体性、多相性、变异性和随机性,因此,只有根据土体微观结构力学状态之间的特殊关系,结合工程实际,才能快速、科学地分析和预测土体的工程力学状态,提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具体措施。如何结合不同地区的工程条件和学校具体教学条件,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引导学生对土力学工程问题进行探索性思考,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结构状态分析方法

(一)方法的提出 

系统是“相互作用的多种元素的复合体”[1],具有多元性、相关性、开放性和整体性等特点。系统可以无限大,也可以无限小,其内部结构(子系统)与状态之间具有特殊的对应关系[2],这是“不变”之处;系统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其存在状态和运动形式也随之变化,这是随时在“变”之处。“变”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变”与“不变”的矛盾是事物向前发展、不断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3]。可见,系统特殊的物质结构对应着特殊的物质状态如力学状态,

这就是系统的结构状态原理。土体因岩石风化而成,是由土中固体颗粒、水和气体组成的多孔隙物质系统,具有不同于岩石的微观结构、物理力学性质和宏观材料功能。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内部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特点,系统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使系统发生各种物质、能量、信息、状态变化并以各种特殊形式运动[4]。土体微观结构特点与宏观力学状态之间存在特殊内在关系,土体的力学状态变化将对土体微观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工程土体的力学条件变化及其对土体微观结构可能产生损伤的特点分析土体的工程力学状态,预测土体工程力学行为[5],这就是土力学的结构状态原理。根据土力学的结构状态原理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形成土力学的结构状态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案设计

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思路,应用系统物质结构功能原理,以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较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为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教学方案包括结构状态分析模块、教学组织模块和工程问题分析模块。

1.结构状态分析模块

结构状态分析模块从地质成因、物质成分、微观结构、微观构造4个方面探寻土的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力学性质和剖面特性,进一步分析土的强度、变形等宏观工程物理力学特性,从而架起微观与宏观、物质结构与工程力学状态之间的桥梁。

2.教学组织模块

教学组织模块把教学视为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系统,该系统受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从教师、学生、外部环境等3个方面构建整体教学系统:教师系统包括理论教学、思维教学和实践教学等3个环节;学生系统由问题、听课,复习、总结,作业、讨论,现场参观,室内实验,工程分析等6个环节组成。整体教学系统将教与学、内部与外部、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结合,形成有机的教学组织模式,其最终目标是形成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3.工程问题分析模块

工程问题分析模块总体上由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组成:定性分析包括地质力学分析、工程控制分析、系统科学分析、非线性分析、不确定分析和信息技术分析等6种定性分析思想和理论;定量分析包括室内试验、现场测试、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反演分析和智能计算等6种定量计算与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都是围绕工程问题,按照工程勘察、问题机理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工程方案等4个环节展开。整体分析系统将定性与定量、勘察与设计、分析与计算、问题与方法结合,形成特殊的工程问题分析模式,其最终目标是形成解决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等工程问题的工程方法。

工程问题分析模块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问题意识,包括对工程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现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工程研究、勘察、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工程应用的目标是提出切实可行的工程方案,而提出方案的过程需要一个不断发现和分析问题的研究过程。在教学中要注意研究和应用的关系,创新与实践的结合,采用工程案例方式进行分析。

二、教学实践

以贵州红粘土教学实践为例,说明结构状态分析法在土力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教学方案

1.红粘土结构状态分析模式

任何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都取决于其自身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特点。红粘土作为长期特殊地质过程的产物,有其特殊的物质组成成分、物理力学特点和宏观工程力学特性。红粘土是一个特殊物质系统,由系统的结构状态原理可知,结构状态和力学状态必然对应,即红粘土的宏观工程力学特性必然对应着特殊的微观结构模型,宏观工程力学特性反映微观结构特点,微观结构状态决定宏观工程力学状态,进而决定客观工程力学特性。把红粘土的物质成分和物理力学特性相结合,探索相应的微观结构模型,并由此分析和预测红粘土在相关工程条件下的宏观工程力学效应。

2.红粘土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通过现场拍摄照片或录制课件进行室内理论讲解;二是先进行室内理论讲解,再组织学生现场参观和案例分析。理论讲解主要包括微观结构与抽象模型对比分析、微观结构与宏观构造对比分析和微观结构的宏观工程力学效应分析3部分内容。

其一,红粘土微观结构与抽象模型对比分析。将扫描电镜获得的红粘土微观结构图和红粘土“集粒”结构模型示意图进行对比,该模型将红粘土的微观骨架抽象为由若干个“集粒”组成,每个“集粒”由无数个不同形状的粘粒以不同连结方式聚集而成[6],粘粒之间由结晶化的强结合水和无数细小的游离氧化铁以颗粒或膜的形式相连结,而“集粒”之间则是由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粘结力、范德华力、相互间静电引力和胶体的胶结力共同作用连结,其中强结合水粘结力和胶体的胶结力占主导地位。“集粒”之间的连结力较“集粒”内部粘粒之间的连结力小得多;因此,“集粒”在外力作用和孔隙水压力等因素作用下可以被分开并移动。

其二,红粘土微观结构与宏观构造对比分析。将现场拍摄的红粘土地区建筑工程深基坑开挖施工现场照片与红粘土微观结构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红粘土地基颜色变化、软硬状态、基岩起伏等剖面特征和保证工程施工安全支护措施。教师通过微观结构分析、抽象结构的构建、现场图片展示等方式组织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实现从微观原因向宏观现象转变,以及从宏观现象的好奇与发现向微观本质的探究与总结转变,实现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交替使用。这种思维的训练过程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其三,红粘土微观结构的宏观工程力学效应分析。由于粘粒表面带负电荷,能吸引带正电荷极性水分子,土中固体颗粒之间由水和铁质胶结物胶结而成。红粘土“集粒”内部结合牢固,相对一般同等含水量的粘性土(或软土)而言,强度较高,但压缩性较低,其变形破坏形式主要为“集粒”在外荷载作用下发生的塑性剪切滑移运动,而“集粒”本身一般并不被破坏。由于从上到下土中含水量逐渐增大,有效含铁量逐渐减小,故红粘土具有上硬下软的“反剖面”和“软基座”工程特性[7-8]。

3.红粘土工程问题分析模式

红粘土是工程性质特殊的区域性土,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之前,教师要精心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比如工地现场教学,教师在教学前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工地的具置、如何去工地,以及现场讲解等实际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为好,如:红粘土深基坑中出现个别桩开挖很深都是稀泥,而相邻桩却只有几米深就见到岩石?为什么红粘土地基上修建房屋采用浅基础时只要挖到“老底子土”就行了,不宜再深挖?为什么红粘土会出现与碎石土、粉土、砂土相反的上硬下软现象?为什么红粘土含水量那么高但承载力也那么高?红粘土地基的沉降量如何计算?在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分析解答过程中渗透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解决红粘土工程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奥妙和领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上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案符合贵州红粘土教学实际,学生对红粘土的微观结构和工程特性理解深透,能够较好地处理红粘土的工程问题。文中提出的教学原理和方法已取得了一定实效,同时也对教师教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要求较高。比如组织现场教学,教师不仅要与施工现场负责人员作好充分的专业教学准备和现场安全方面的沟通,而且要对学生做好安全教育,防止在施工现场发生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结语

结构状态原理是物质系统的客观规律,结构状态分析方法是从物质系统内在规律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思维方法,其应用十分广泛。根据工程土体的力学条件变化及其对土体微观结构状态可能产生损伤的特点来分析土体的工程力学状态,预测土体工程力学行为,并将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方案设计成结构状态分析、教学组织和工程问题分析等模块,以贵州红粘土教学为例进行实践和探索,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如何结合实际,将结构状态分析方法推广应用到其他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更好的学习和工作效果,是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许国志.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吴今培,李学伟.系统科学发展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李士勇.非线性科学与复杂科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出版社,2006.

[5]周远忠.探究性思维及其在土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论坛,2008(10):201-202.

[6]谭罗荣,孔令伟.特殊岩土工程土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7]廖义玲,朱立军.贵州碳酸盐红土[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8]《工程地质手册》编委会.工程地质手册[M].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Analysis method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soil structure state

ZHOU Yuan-zhong

(College of Material an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P. R. China)

Abstract:

教研组现状分析篇6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实证研究;家校联动;实验;小学生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特别是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实验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综观这些研究,存在以下问题:(1)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多,描述性研究和影响因素研究多,实证研究少;选择性干预研究多,整体干预研究少;(2)选择青春期的中学生作为发展性干预对象的多,选择小学生的少,教师和家长的干预研究还是空白;(3)研究模式基本上是学校干预或家庭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二者结合的干预性实证研究几乎没有。现有的调查研究已经能够说明,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小学生主要在学校和家庭范围内活动,其身心发展受学校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在学校和家庭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本研究尝试从整体和发展的角度,采用实证研究的手段,对学校能够影响到的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进行干预性研究,以探讨家校协作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作用。

二、实验方法

(一)概念界定

1.家校联动:是指学校心理教育活动和与学校心理教育活动相一致的、学校能够影响到的家长系列活动的结合。学校心理教育活动专指学校开展的心理活动训练课;家长系列活动包括家长讲座、家长参与学生活动、家长报、家长沙龙、评选好家长等。

2.心理健康水平: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认识和个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状况,是通过相关心理量表测量到的学生心理状态。

(二)研究对象

小学中年级学生,以苏州地区××小学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见表1)。

(三)测量工具

本实验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作为实验前后的测量工具。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healttest),简称mht,由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周步成主修,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mht量表由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陈倾向和冲动倾向八个分量表和一个测谎量表构成,共100道题目,八个分量表的得分相加构成总分,即总体焦虑水平。

(四)实验设计

1.实验变量

(1)自变量:学校心理活动训练课和家长系列活动两个因素,分为有和无两种水平。

(2)因变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控制变量:学生活动和家长活动次数、内容,教师教学活动,学生自身成长发展;家庭差异和学校难以影响的家长活动等,可以通过实验设计进行平衡。

2.过程设计

(1)前测与分组。采用2x2完全随机设计方式进行实验分组,随机选取×x小学四年级的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mht进行前测,选取心理健康水平在同一个层次的班级参与实验。

a、实验组进行心理健康活动训练课,进行系列家长活动。

b、对照组1不进行心理健康活动训练课,进行系列家长活动。

c、对照组2进行心理健康活动训练课,不进行系列家长活动。

d、对照组3不进行心理健康活动训练课,也不进行系列家长活动。

(2)进行实验。分为两个学期,每周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活动课;每学期两次家长讲座,两次家长参与学生活动,每月一次家长沙龙,每月一份家长报,期末评选好家长。

(3)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mht进行后测。

(五)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三、实验结果

(一)实验后各组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变化对参加实验的四个小组mht前测数据所进行的组间方差分析(f检验)表明,在总量表和所有分量表上都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参与实验的四个小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经过一年时间的实验后,对四个小组的mht后测数据采用同样方法分析发现,四个小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生了变化(见表2)。

注:f指方差分析结果,p指显著性水平,*表示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表示在0.01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表示在0.001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以下同。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上;而实验后在对人焦虑和过敏倾向方面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在总体焦虑和恐怖倾向方面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学习焦虑方面出现了极其显著的差异,说明实验结束后各小组之间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实验后各组在总体焦虑方面的变化分析

表2的数据说明根据设计进行了实验后,各组之间的总体焦虑状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具体表现在哪些实验处理上及各处理方式之问是否有差异,需要进一步进行分析。

从总体焦虑(见表3)情况看,实验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实验后的得分低于实验前的得分,二者差别极其显著(p<0.001);对照组2实验后的得分同样低于实验前,二者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1实验后的得分也低于实验前,但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对照组3则没有太大变化,基本保持原来水平。

从各处理组前后差别之问的方差分析(见续表3)可以看出,各实验处理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验后比较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1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3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其他相互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实验后各分量表变化情况

实验后各分量表的数据处理方式与表3同。数据分析表明,实验组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和恐怖倾向方面,实验前后发生了极其显著的变化(p<0.001);各处理方式前后差别的方差分析显示,学习焦虑(f=3.057,p<o.05)和恐怖倾向(f=6.317,p<0.001)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对人焦虑(f=1.696,p=0.17)和过敏倾向(f=2.386,p=o.071)有所变化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其他分量表实验前后差别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四、讨论

(一)家校联动的效果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学者,一致同意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认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优缺点,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才更有可能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本研究实验数据表明,家庭干预和学校干预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较好的效果。从数据比较看出,联合干预的实验组变化最为明显。在总量表上,实验组实验前后的差异极其显著,实验后明显好于实验前,在各分量表如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和恐倾向方面,也都出现了显著的差异,实验后也都好于实验前。

在对各实验处理方式前后差别的方差分析中也能够看出:在总体焦虑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1有显著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3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进行家校联动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仅有家庭影响或没有任何因素影响方式更能降低学生的总体焦虑水平。

(二)单一因素(学校或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在家庭因素方面,研究者认为,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长教育方式与态度、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较之正常儿童,有行为问题的儿童的家庭环境(家庭心理气氛)以矛盾性高,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和组织性低为显著特征,内向行为问题儿童的家庭表现出较高的控制。在学校因素方面,多停留在专家呼吁、理论探讨、对分析和方法指导(如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学科渗透、个别辅导、团体辅导等)等方面,而具体指明效果的研究很少,或者这些效果只是定性的现象描述。

此次实验的数据也表明单一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有影响。从表3数据分析隋况看,试验后对照组l和对照组2总体焦虑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只不过效果没有联合干预明显。

(三)无干预情况下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

在无干预即自然成长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变化和怎样变化?对此问题的研究很少或缺乏系统的研究,现有的横向调查不能说明这一点。发展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心理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心理问题也是不断变化的。大部分心理问题会自行缓解甚至自行矫正,有的一般心理问题也会累积、迁延、演变而发展成其他更为严重的心理异常。

从对照组3在实验前后的数据变化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无干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变动的,但总体状况变化不大。

教研组现状分析篇7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中国 上海 200234)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探讨学情分析对于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结果发现:课前、课堂中与课后学情分析对于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提高小学生的健康意识、行为具有良好的效果,实验组学生体育学习效果及水平要高于对照组,对于提升小学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http://

关键词 学情;小学体育课;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0 前言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与目标,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以及让小学生充分发展的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则需要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则是增加小学体育教师对小学生学情的分析与了解,研究适合小学生学情特点的教学方法,有效的促进学生身体发展与心理健康。文章则是依据这一原理,从学情分析研究入手,两个方面来解释与验证学情分析对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大意义,即教学理论与实践。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松江区**小学3年级的69名学生为实验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查阅的方式在探究学情包含内容、学情分析基本原则、如何获取学情分析等内容的基础上,解读、探析学情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进一步通过查阅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选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学情分析概况,并重点调查课前与课堂中的学情。

1.2.3 实验法

本研究的实验对象以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为佳,同时由于本实验要研究学情分析对于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而在实际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难以找到两个学情一样的班级,故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为方便实验,最终确定选取了平时体育学习情况较为平行的两个班级69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一班35人、二班34人,并将69名小学生按照班级分成对照组(一班)与实验组(二班)。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17.0软件建立数据库对相关数据进行了频数、百分数及均数的统计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课前学情分析对于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研究

文章针对体育课前学情情况负责的特点,在分析时采取两种方法,其中,在教学前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体育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等学情进行分析,采取一次性分析多次使用的做法,分析之后的结果在接下去的教学中都加以运用;对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生体育知识储备、体育学习兴趣与动机等学情进行分析,釆取在每节内容教学前分别根据教学任务进行学情分析,分别在每节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

2.1.1 学生年龄特点的分析

通过调查,实验组(二班)学生的人数为34人,年龄基本分布在9-10岁(比例为70.59%),此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学生之间个性差别大,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其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且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此年龄段学生亦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在面对不同的学习任务时,体育教师一方面要积极配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另一方面体育教师也应该注意及时改正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的学习方法,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有所突破。

2.1.2 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及水平的分析

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有三大类,任意选择速度,灵巧类,柔韧力量类和耐力类中每类指标的二至六项。从实验班(二班)学生的速度、灵巧类身体素质测试指标:25米×2跑、50米跑、立定跳远、跳绳、篮球运球等项目评价表1数据1可见,实验班(二班)学生速度、灵巧类身体素质较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女生的身体素质要优于男生的身体素质,这可能与女生比男生发育早一到两年有关,出现女生的生长速度超过同龄男生,在形态、机能等方面发育较快,促使女生出成绩较男生早,一般在10岁以内达到较高水平。

从实验班(二班)学生柔韧、力量类身体素质测试指标:坐位体前屈、投沙包、掷实心球、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握力等项目评价表1数据2可见,实验班(二班)学生的柔韧、力量类项目身体素质较高,且女生好于男生。小学生身体正处生长发育阶段,身体柔韧性以及关节韧带弹性方面女生要优于男生,而男生在力量方面则优于女生。

从实验班(二班)学生耐力类身体素质测试指标:50米×8往返跑、和台阶试验等项目评价数据3可见,实验班(二班)学生耐力类身体素质的优良率和及格率分别为50.6%和91.1%,其中男生的优良率高于女生,但及格率却低于女生。小学生可能是由于青春期体格发育的特点的关系,男生的骨骼要重于女生的,主要表现为四肢稍长、肩宽、骨密质层较厚、身体重量较大,因此男生的承受力和耐久力都比女生强,所以男生成绩较女生更为突出,而女生肩窄、胸廓小、重心偏低、下肢较上肢发达,所以成绩上的及格率反而比男生略高点。

2.1.3 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及动机的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二班)大部分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是持“一般”态度与“不太感情趣”态度,充分表明该班学生对于体育学习兴趣度较低;而很不感兴趣的占5.88%,主要集中在女生。根据这一现象,若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与快乐感,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也就会自然的产生于提高。

对于学习动机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二班)学生的动机比较强,在对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调查中发现,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仅仅是为了获得成绩,通过考试,有79.5%的学生表示同意此观点;在对学生展开其体育学习是为了掌握体育技能的问题中,只有12.4%的学生选择很同意,而不同意的有54.4%,甚至还有3.2%的同学表示很不同意。内在动机是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动力,也是体育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应注意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

2.1.4 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学生体育知识储备的分析

运动项目知识作为体育知识的重中之重,根据调查结果,实验组二班学生对其知识的了解度最高,但学生对健康促进知识与体育文史知识的了解度较低。因此,健康促进知识与体育文史知识的选择与教材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小学体育教师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尚需认真对待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学生健康促进知识与体育文史知识储备。

2.2 课堂中学情分析对于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研究

2.2.1 学生体育学习的投入状态分析

从调查数据得出,实验组(二班)学生能够主动的投入到体育学习,“非常认真”与“认真”的比例已占到67.65%。这对于整堂课的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表明实验组(二班)学生能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体育学习,也仅有这样才能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而体育教师可及时、有效地把握学生的体育学习表现,进而根据其表现出来的学情调整教学。

2.2.2 学生接受课堂的体育信息状况分析

据调查结果,实验组(二班)学生接受课堂的体育信息状况较为良好,这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能有效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整堂课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来。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出来,对于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言具有重要促进意义。

2.2.3 学生互动的交往状态分析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进行的一切活动均是师生间与学生间的交往,从图1可见,实验组(二班)学生互动的交往状态较好。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较低,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自主学习环境的营造以及积极的引导,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冲动。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有效把握学生互动的交往状态,可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与动机。

2.3 课后学情分析对于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研究

体育学习后,对学生实验前与试验后的学习效果进行T检验,研究结果得出实验后对照组(一班)与实验组(二班)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都有提高,其中对照组(一班)与实验组(二班)学生实验前后均具有差异显著。同时,对实验后对照组(一班)与实验组(二班)的学生体育学习效果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二班)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显著均高于对照组(一班)学生,充分表明学情分析对于学生的体育学习具有较大影响,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较大的作用。

从表4可见实验后实验组(二班)学生体育学习各维度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一班),通过T检验验证,发现在三个维度,实验班(二班)学生要比对照组(一班)得分高很多,且实验班与对照组两班学生总得分呈显著性差异。这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学情分析可有效促进学生体育学习,提高小学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效率。

3 结论

3.1 课前、课中及课后对于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主要表现:课前进行学情分析能够帮助体育教师预测学生的课堂表现、明确学生体育学习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课中进行学情分析则帮助体育教师及时调整教学重点与难点、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确定学生体育学习加强点;课后进行学情分析的作用表现在帮助教师正确地评价整个教学效果。

3.2 通过分析学生的共同特征、个性化学情可进行课前学情分析,通过关注学生体育学习的投入状态、学生接受课堂的体育信息状况、学生互动的交往状态可进行课堂中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体会的了解可通过调查问卷及访谈的方法,还可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获得一个充分的了解。

3.3 课前、课堂中以及课后学情分析对于改进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提高中小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提升小学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http://

参考文献

[1]姚海洋.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教学对策[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1(06):13.

[2]丁凯.课堂教学的“学情分析”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褚旭,王明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J].管理观察,2009(28):154.

[4]马兰,高军玉,陈琳.以学情为基点,以目标为导向设计单元教学[J].浙江教育学院报,2008(03):50-56.

教研组现状分析篇8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关键课程;教学模式;有效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4-044-02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相关理论研究已经较为成熟。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已经形成了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的办学体制和模式。这些国家均从构建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视角,将中高职衔接作为教育均衡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并在法律、制度和教育体制方面加以确立。经过多年的实践,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及其运行已经非常成熟。

(二)国内研究现状

2009年来,国内关于中高职衔接的学术论文近百篇,相关的硕士论文近20篇。201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和许多省、市、自治区已有近50项相关课题研究立项。2008年,国家教育科学“十二五”已将两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部规划课题立项,结合教育部文件要求,许多省、市、自治区已将相关课题研究在省内立项。同时,《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已作为国家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立项。上述课题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多数集中在中高职衔接中的人才培养,专业定位、课程、教材、招生及其一体化教学管理方面,少数研究成果涉及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由此看来,中高职衔接的有关基础理论研究已经相对成熟,而政策、办学体制、管理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可操作性研究成果尚为不足。

浙江省属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也取得了较大成就,现有高职院校45所,中职校530所左右,大部分高职院校均与相应中职学校联合举办“3+2”教学班,客观上形成了一体化办学的现状。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1 农业产业升级背景下浙江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供需分析。主要包括:浙江省农业产业升级的主要特征,人才需求的数量、结构、层次、规格、类型和要求,浙江省涉农中高职业院校的分布、专业布局、近三年招生及毕业生数量,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质量,农业产业升级背景下浙江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供需缺口。

2 浙江省涉农中职与高职衔接的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中高职衔接的沿革及取得的成果,中高职衔接的方式、路径,中高职衔接下的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材的对接、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及其培养,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国内外职业教育发达地区中高职衔接的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中高职衔接的方式、政府政策支持、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和利用、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教学标准设计、中高职衔接对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作用,中高职衔接的成功案例分析。

4 中高职衔接的相关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下中高职衔接中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均衡分析,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下中高职衔接的脆弱性模型、指标因子、预警与防范,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下中高职衔接在自组织作用下的技术与知识外溢效应。

5 浙江省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的政策研究。主要包括:招生政策、专业设置及审批政策、经费投入政策、不同类型职业院校分类指导政策、职业院校教师的资质与培养政策、办学水平评估政策、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集约化发展政策。

6 浙江省涉农中高职衔接下的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与调整。主要包括:农业职业教育链与产业链对接及融合的现状分析,职业教育对浙江省农业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分析,农业产业链与职业教育链对接下涉农专业布局与调整的原则、方式、政策和路径,中高职衔接下的专业群建设。

(二)研究方法

1 实证研究。采取问卷调查、重点访谈和实地考察,调查大样本将覆盖浙江省80%的涉农中高职院校。在大样本调查的基础上,选择3-4所高职院校,6-8所中职校进行重点考察和访谈。

2 比较研究。面向国内外对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典型案例进行归纳和整理,从制度、体制、机制、办学方式以及职业教育要素衔接等不同层面选择若干典型案例进行系统的比较和分析。

3 数量分析。对中高职衔接的不同利益主体博弈模型方面进行数量分析,建立智猪博弈、斗鸡博弈和囚徒博弈模型,进行相关利益主体的均衡分析。

4 规范研究。它包括总体和专项研究。总体研究包括:国内省、市、自治区和浙江省中高职衔接下的政策研究。浙江省中高职衔接下的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创新。专项研究包括园艺技术、园林技术和观光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关键课程的原则、教学标准、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材及教学活动的对接等。

三、研究步骤

第一步,以浙江省区域经济和农业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充分体现职业教育为区域产业服务的原则,采用问卷调查、资料查询、重点访谈、现场考察等调研方法,全面掌握浙江省不同层次和规格技能型人才的供需分析,形成调研报告。

第二步,浙江省涉农中职与高职衔接的现状分析。采用上述调研方法,全面掌握浙江省涉农中职与高职独立办学、中职与高职合署办学以及县级职教中心的中高职衔接的现状,尤其是关键课程和教学模式衔接的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

第三步,国内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职教体系的现状分析。采用资料查询等方式,系统分析国内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职教体系的形成、政策支撑的特征,国内中高职合理衔接的成功做法,形成案例汇编。

第四步,浙江省中高职衔接的组织与制度建设。在以上研究基础上,结合浙江省涉农中高职办学现状,提出一体化办学模式,集团式、联盟式的组织构建。

第五步,浙江省园艺技术、园林技术和观光农业专业的中高职衔接下关键课程建设。该步骤为本课题研究的重心,课题组将组织相应研究团队,针对上述专业的关键课程进行课程衔接的总体研究,其中,衔接的原则、方式、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等课程要素的融合将是研究的重点。

第六步,中高职衔接下的浙江省涉农中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教学模式涉及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是研究的重点。

第七步,浙江省涉农专业中高职衔接下的职业教育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根据不同区域农业产业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提出职业教育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的建议。

四、本项目特色与创新

(一)本项目有三大特色

第一,面向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课题研究。研究紧密围绕浙江省农业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和规格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力求体现农业产业链与职业教育链的对接,同时考虑不同地区农业产业和职业教育的现状,研究成果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第二,突出重点,点面结合的课题研究。研究根据浙江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和规格技能型人才需求,围绕园艺技术、园林技术和休闲农业专业的关键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研究,同时引领其他涉农专业中高职衔接下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第三,政策、理论和操作层面相互衔接的课题研究。研究既有政策层面的建议,又有理论层面的支撑和操作层面的具体实施方案,最终落脚点在于面向浙江省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浙江省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与提升。

(二)本项目有三个创新点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