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8篇

时间:2023-09-24 10:36:12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篇1

关键词:地质灾害;成因;治理;预防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质灾害是一种自然或人为形成的地质作用,会对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破坏和威胁。我国有超过400个重灾县受到地质灾害严重影响,是全国总县市的20%。如何防治地质灾害成为众人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地质灾害危害及成因

(一)地质灾害的危害

地质灾害是一种自然或人为形成的地质作用,能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对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常见的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我国目前是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由于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对环境的改变,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持续增大,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多。国内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带来损失的20%~25%,造成人员伤亡成千上万,经济损失达到上百亿,这还是不包括地震的情况下的数据。2010年甘肃舟曲发生的特大泥石流造成了上百户家庭房屋毁坏,上千户人家进水,死亡和失踪人数达到了1700多人,造成了无法估量的生命财产损失。

(二)地质灾害成因

气候

气候是造成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气温、风暴、降水都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而其中降水引发的可能性最大,降水量的大小、降水的强度、时间等都能影响到地质灾害的形成。特别是短期时间内出现大强度降水以及长期阴雨,极易引发严重的地质灾害形成。2010年8月7日甘肃的特大泥石流就是因为短时强降雨引发的。

地层岩性

地层岩性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内在因素。不同的地层,往往形成不同的地质灾害,强风化带或断裂构造密集发育的岩浆岩地区常常会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岩溶发育的碳酸盐岩类地层中,易形成陡倾的高边坡,常见崩塌地质灾害。在片理结构面发育的变质岩地区,因片理结构面延展性和面状特性,易形成滑坡地质灾害。在泥页岩发育的地带,因泥页岩中的高岭土等具有易膨胀、变形,且遇水软化的性质,则易发育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

地形地貌

丘陵山区一般切割强烈,岩体破碎,且地形非常陡峭,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而平原产生的地质灾害通常是由于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面塌陷、沉降或地裂缝等。

人类工程活动为因素

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占所有发生的地质灾害数的一半以上,这类地质灾害的形成是可以由人力控制的,也是目前地质灾害防治领域重点研究的对象。随着社会经济活动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经济活动的相对集中度越来越高,对土地、水资源等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开山造地、抽取地下水等破坏生态活动越发强烈,加剧了滑坡、崩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对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应该以预防为主,坚持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以及以人为本、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原则。

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建立是我国地质防灾政策的具体体现,整个体系以预防为主,通过责任和受益方来确定治理对象,并加强对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实行各级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的责任制。建立完善的防治体系是目前防治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

(1)领导责任制

各部门应提高对地质灾害的认识,明确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和特殊性,加强对防治地质灾害的领导力,将防治地质灾害作为一件大事来负责,不断完善防治工作的责任制,贯彻治理方针,将防治工作落实到实处。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人作为防治地质灾害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将防治工作早部署、早安排;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后应启动防灾预案,进行应急救援工作,并按照要求及时汇报上级部门,尽最大可能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2)部门责任制

国土资源部门应同当地各相关部门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的方案,并上报到人民政府,得到批准后开始实施;国土资源部门要起到监督指导和组织协调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的职责,各个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是地质灾害防治的第一责任人,地质灾害防治专业单位是地质灾害的防治的技术支撑,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防治部门的最终目的。

加强地质环境的监测

查清当前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将其汇入数据系统中,建立并完善防治地质灾害的监测网及其数据库,并相应开展预测、预报地质灾害工作。监测体系建设的重点是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监测体系。地质灾害的监测应有专家指导,统一要求,群众监测与专业监测并重,并由当地政府派专人担任监测工作。

加大防治投入

人为引起的地质灾害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这说明地质灾害不仅是自然现象,还是人类的社会经济现象,具有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双属性。

(1)投入多元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入,各地政府及个人都应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各地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防治计划和财政预算,成立用于防治地质灾害的专项资金。将这项资金主要用在防治自然引发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区域地质灾害情况,勘查治理重大地质灾害,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调查和监测。个人及企业应根据诱发责任和受益责任的原则,担起因其个人引起灾害的责任,治理灾害,尤其当其引发的灾害已经危害到他人或社会利益时,政府应督促其出资负责。

(2)投入多渠道:①与水利建设结合:水利工程的建设引起水库蓄水使得水位抬升,将边坡或边坡脚浸没,改变其受力情况,易发育滑动面或复活老滑坡,使水库失稳,容易引发地质灾害,因此必须在水利建设过程中,注意预防地质灾害的资金投入。②与交通建设结合:建设在丘陵山区中的交通干线多是通过填方、挖方、劈山、架桥等方式建成的,这些方法会破坏山体原有的稳定,如果山体沿着软弱结构面发生滑动,会引发严重的滑坡或崩塌等地质灾害。因此,在山区地质灾害多发地带建设交通路线时,必须重视防治地质灾害的工作,增加对其资金的投入。③与生态建设结合:自然引发的地质灾害形成逐渐增多是因为目前地球生态的失衡,如极端天气的多发,引发大量的地质地质灾害。因此,对自然地质灾害的防治,必须要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遏制破坏生态的行为。

4、加强应急管理

对地质灾害的有效应急处理能够减轻其带来的危害,是灾情发生之后拯救受灾群众、保护灾区人民的重要举措。应不断强化完善防治地质灾害的应急队伍能力建设,保证队伍能够在突发地质灾害时快速响应。积极开展应急演练,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避免更大的损失出现。

结束语:

对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是环境地质的核心工作,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应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健全防治体系,完善预警网络,提高防治地质灾害能力,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可持续进行。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令第394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2]刘云山 刘敏 段元清.浅析地质灾害的形成因素与防治措施[J].科技风,2010(18).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篇2

【关键词】金属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金属矿产资源对经济的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我国逐渐加大了对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力度,但由于金属矿产资源开采技术相对落后,开采不合理,矿山地质灾害和采矿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危害着金属矿山的安全生产。研究我国金属矿山地质灾害和防治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概述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类型,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为推动我国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1 我国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状况

地质环境作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为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但地质环境如果受到破坏,就会引发地质灾害,影响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社会稳定。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近年来,由于人为原因引发的地表塌陷、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导致的直接损失高达330亿元/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问题[1]。

地质灾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矿山地质灾害,指的是因为人为开采而导致的地质灾害。我国人口不断增多,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对能源的开采和利用率居世界首位,尤其在进入1980年后,我国对金属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剧增。我国基本国情是金属矿产资源储备量较大,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金属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加强[2]。但我家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金属矿产资源开采制度,加上缺乏先进的开采技术,在强调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忽略了矿山开采工作的安全性,引发了一系列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复杂的问题,出现多种多样的矿山地质灾害。面对严峻的现实状况,金属矿山企业要落实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对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2 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类型

岩爆、冒顶片帮、地表塌陷、泥石流、矿震、采空区崩塌及环境污染等是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的几种主要类型,这些重大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极大。

2.1 岩爆

作为金属矿山深部开采中危害性较大的一种地质灾害,岩爆主要是因为岩石承受不住过高应力而突然猛烈释放并出现岩石爆裂的现象[3]。发生岩爆时会释放弹性变形势能且发生很突然,对采矿面造成巨大的破坏,危及工作人员的安全,严重时甚至引发矿震、毁坏矿井的后果。

随着金属矿山开采力度的增大,岩爆发生频率及强度显著增大,破坏力较大,发生后还会出现围岩崩落的现象,产生大量的粉尘,因此必须要提高对岩爆灾害的重视,对岩爆的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2.2 冒顶片帮

金属矿山开采引发的最直接的一种地质灾害就是冒顶片帮,指的是采矿空间内或其他工作地点的顶岩出现坠落、崩塌的现象,突发性强、发生频率大。由于该灾害发生前没有显著的特征和征兆,增大了防范的难度,一旦发生就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2.3 地表塌陷

金属矿山开采过程中的最典型的地质灾害即地表塌陷,这种地质灾害是长期不科学开采行为积累的后果,不同地区的地表塌陷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各不相同。矿山企业在采矿后没有及时进行填充或填充失调等不恰当的做法,只为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久的发展,是引发地表塌陷最主要的诱因,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4]。

2.4 矿山地震

由开采而导致的金属矿山地震的震源一般较浅,但因为突发性强,还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严重损害地表、井下工作面,是一种发生频率较大的地质灾害。引发矿山地震的原因比较复杂,常见原因有瓦斯突出、开采载、冒落等,一些严重的矿震灾害可能会导致区域性地震,所以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勘探和研究。

2.5 大面积采空区崩塌

大面积采空区崩塌是一种常见金属矿山地质灾害,同时也是井下危害性最大的灾害之一。在开采过程中如果应用崩落采矿法、空场采矿法,就会在地下矿山中出现崩落空区及采空区,随着开采工作的进行,采空区数量不断增多,面积不断扩大,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大面积采空区崩塌,造成严重的损害,危害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政府应极其重视大面积采空区崩塌地质灾害,对可能引发该灾害的采空区隐患进行深入的研究,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有效的措施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2.6 矿坑突水

目前,矿坑突水危害性极大,发生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金属矿山安全开采的因素。矿坑突水来势迅猛,突然涌进矿山井巷中,危害矿山生产和安全,在一些开采不合理的矿井中很容易发生矿坑突水的情况[5]。此外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大水金属矿床中也存在很大的地质灾害隐患,但只要对该地区的水文地质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就能有效的避免矿坑突水地质灾害的出现。

2.7 高地应力

金属矿山在进入深部开采后,发生高地应力的可能性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硬质岩内部的初始地应力在20MPa以上,对井下支护结构有着严格的要求,增大了掘进的难度。高地应力会引发井巷围岩变形的现象,是诱发矿山地震、岩爆的前提,尤其在我国西北或西南地区的发生可能性最大[6]。开采工作因巷道围岩的变形或破坏受到阻碍,这就需要对高地应力金属矿山开采方案进行研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2.8 泥石流

在金属矿山地下开采中,崩落过程中的地下工作面很可能会同地表贯通,形成崩落通道,使水、泥沙、石块等地表物体构成的洪流涌入井下,发生泥石流。此外,在金属露天矿山中,由于暴雨、暴风雪等天气引发的山体滑坡也会出现泥石流灾害,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对矿井造成毁灭性的灾难。流速快、破坏力大、发生突然是泥石流最显著的特点,而金属矿山井下作业面积有限,如果发生泥石流,必然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2.9 地下水系破坏

为了避免矿井被涌水淹没,在金属矿山开采过程中要根据开采设计对地下水进行疏干排水处理,导致地表水流量减少,地下水位明显降低,不仅使地下水系统遭到破坏,还会形成降落漏斗区,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从而易引发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灾害的发生,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

2.10 地质环境污染

矿井开采过程中,尾矿及矸石的堆积、矿井污水的排放都会加剧地质环境的污染程度,对地下水质产生影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表植被,影响地表的稳定性,造成裂缝、塌方和滑坡等严重的后果。

3 我国金属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3.1 加强对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研究工作的重视

政府已经意识到金属矿山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但由于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缺少深入的研究,思想认知程度较浅,在不断的研究中虽然已经获得了一些进步,但是研究的范围较小,具有很大局限性。再加上缺乏相关研究的具体资料,没有及时解决矿山地质灾害问题,又不断滋生出新的问题,无法形成一个良性的研究过程[7]。要想从根本上达到矿山防灾减灾的目的,就需要全面的认识金属矿山地质灾害,将其摆在战略性的位置。

目前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还存在大量潜在的引发地质灾害的隐患,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加大对开采技术的研发力度,树立绿色开采理念,利用先进技术达到金属矿山开采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矿山开采工作人员的防灾减灾教育和培训力度,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让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意识深入到职工心中。

3.2 强化矿产资源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

要基于金属矿山的基本特征,以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土地管理法为指导,将多项指标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和提炼,健全金属矿产资源开发法治制度,形成一套金属矿山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8]。政府应提高对金属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督、管理,通过法律制度来约束矿山企业的采矿行为,加强对矿山生态经济系统的控制和管理,协调金属矿山开采、环境保护、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3.3 构建金属矿山地质灾害数据库

对金属矿山地质灾害进行详细、深入的普查分析和预测研究,正确的认识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掌握隐患点的状况。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开展大规模的调研,逐步构建完善的金属矿山地质灾害数据库,实现矿山地质灾害信息快速、高效的传播,从而指导地质灾害的分析、评价工作,将损失讲到最低。

3.4 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投资力度

防灾减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要减少矿山地质灾害就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带头作用,将其矿山减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保证金属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3.5 开展金属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专题研究

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贯彻到金属矿山开采的整个环节,在开采前要预先设定进行灾害评价,在开采过程中一旦发现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进行勘察和处理,深入开展金属矿山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和应对机制研究,从源头上进行治理,建设相应的监测预警体系。

4 小结

金属矿山地质灾害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和安全,金属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目前一项重大的任务。这就要求加大对金属采矿导致的地质灾害和防治措施的研究力度,基于金属矿山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的角度,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和方法,构建金属矿山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库,全面落实金属矿山防治工作,实现金属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和平,陈建宏.习泳.金属矿山工程灾害分析与控制对策[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02).

[2]刁心宏,远洋,张传信.金属矿山地质灾害及其研究发展趋势[J].金属矿山,2006(06).

[3]李毅,李蘅,张静.我国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和勘查防治方法[J].矿产与地质. 2004(01).

[4]吴长贵,孙祥久,汪庆九,宁磊.铜陵市矿山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J].安徽地质,1999(03).

[5]李启彪.综合探测技术在矿山地质灾害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9).

[6]罗江发.浅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01).

[7]矫旭东,滕彦国.我国矿山环境保护与管理对策评述[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7(01).

[8]衣昊鹏,姜震.矿山地质灾害原因及防治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0(04).

(上接第440页)

化群控的方法是大小群控的结合来实现优化群控与节能目的。所谓的大群控主要是指对冷水机组的运行的台数进行开启与停止的切换控制。小群控主要是指在空调区域的小范围内实现非冷机设备的群组控制。通过大小群控的结合,并且为大小群控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的控制策略,这样可以提高节能的效果。

7 冷水机组的软启动问题

冷水机组的软启动问题是在冷水机组优化控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通过冷水机组的软启动的控制能够延长机组的使用年限以及达到更好的节能的目的。例如,冷水机组在运行过程中向外运送的冷水温度往往会远远高于机组原先设定的温度,这时候就需要软启动进行更好的机组控制才能更好地实现节能的目的。例如,冷水机组在运行的过程中,空调末端的设备一侧实际需要的冷量远高于机组供给的冷量时,冷冻水的温度会迅速下降,这时候也需要软启动来实现群控的优化控制进而更好地实现节能目的。

8 结束语

本文主要是探究冷水机组的群控优化进而实现节能的目的,通过群控优化实现节能目的不仅符合当下的环保节约意识,也具有很强的现实目的。可以为大型建筑的中央空调节省部分能耗,也为用户节约的能耗的资金,提高了能源利用率,节约的机组投资运行成本。当然,冷水机组的优化群控的策略还有很多,不会仅仅局限在本文讨论的几种策略中,优化冷水机组的群控进而达到节能目的的策略会继续完善与提高,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大减少损耗,将节能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贾晶,施敏琪.IPLV和COP对冷水机组全年能耗的影响[J].制冷与空调,2012(1).

[2]赵启文.工厂中央空调自动化控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7).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篇3

关键词:农村 地质灾害 防治对策

生态地质环境建设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是小城镇建设中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是保证农村小城镇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之一。小城镇建设中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农村小城镇的空间狭窄,灾害一旦发生,损失严重,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威胁,严重制约了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阻碍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主要地质灾害发生机理概述

1、崩塌

崩塌主要发生在地形起伏大,高差大、地形切割剧烈的山地、丘陵等山区中。崩塌是指岩体、土体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离开母体发生急剧的倾落运动。崩塌现象在我国西部山区极为普遍,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物以及道路交通造成严重损坏,其形成机理是:应力在卸荷作用下重新分布后,在边坡卸荷区内高陡边坡形成张拉张裂缝,和其它裂隙和结构面进行组合,逐步贯通进而形成危岩体;危岩体在外力触发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翻滚、坠滑,散堆于坡脚。

2、滑坡

滑坡是指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是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之一。滑坡对我国村镇的人民生命财产、牲畜、建筑物、农田、森林、道路、水利水电设施等均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一般来讲,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是产是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具有松散土层、碎石土、风化壳和半成岩土层的斜坡抗剪强度低,容易产生变形面下滑,发生滑坡。同时降雨对滑坡的诱发作用很大。滑坡种类繁多,对于不同的滑坡,其初始条件、滑坡成因及滑动表象是多种多样的。

3、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松散碎屑物质被暴雨或积雪、冰川消融水所饱和,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或沟谷流动的一种特殊洪流。泥石流往往发生突然,来势凶猛,对村镇人民造成的损失很大。泥石流的发生于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固体物质被暴雨、积雪冰川融水所浸透饱和,稳定性降低,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演斜坡或沟谷流动。由此可见,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有三方面: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4、洪水

洪水的发生大多是由于暴雨形成,一段时间的较大的降雨量和降雨强度造成大量雨水聚入河中,径流量过大超过河槽的泄洪能力因而造成洪水。对村镇而言,洪水来临时,大部分农田受淹、阻断交通、村镇基础设施、水利工程设施遭到破坏,人员伤亡、村民自建房屋倒塌,病菌滋生、引发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村镇居民的自建房屋在整体性、地基及基础、选址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有的房屋建靠近江、河、湖(水库)、沟切割附近,这些区域容易汇集降雨形成地表水流。当在洪水的冲刷、浸泡及波浪打击的多种作用下时,村民自建房屋不能抵御、导致抗洪能力差。

二、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1、高度重视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种人类工程活动呈现明显增强的趋势,人类工程活动已成为区内地质灾害的直接诱因和巨大驱动力,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己经是毋容置疑的要事。如何进行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首先要有一个科学、全面、细致的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分期、分区、分类地指导本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2、整顿和清理危窑

乡村的窑洞现在大部分居住着老弱病残和智障人员,这些人无经济能力,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差,所以,应对所有危险地段的窑洞进行清理,属外来人员租住的劝其重新选择安全地段另租他房;或给以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危窑的外租,乡村应结合新农村建设,给予一定的补贴,逐步使居住在危窑险地的居民渐渐退出。以减少地质灾害的损失。

3、应急搬迁避让新址

应急搬迁避让是减少农村地质灾害损失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但是,由于以往基础工作不够扎实,常常出现从一个隐患点搬迁到另一个隐患点上的现象,仍没有避开地质灾害的威胁,亦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地质灾害应急搬迁避让新址的选择目的就是为了杜绝这一现象的重演。地质灾害应急搬迁避让新址可以从区域上和点上两个方面来研究:区域上主要是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搬迁避让新址工程地质区划,编制搬迁场址建议分布图,划分出适宜、基本适宜区作为建设新址的区域,为搬迁避让和应急搬迁避让提供宏观依据;点上主要是根据调查结果,遴选出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大的点,针对灾害点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应急搬迁避让的新址,为该点搬迁避让和应急搬迁避让提供点上依一据。

4、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教育,提高群众减灾防灾意识,依靠群众建立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是我国农村减灾防灾中最为有效的方法。应继续重视开展电视、广播、黑板报、张贴画、集中授课、下乡指导、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教育,提高群众减灾防灾意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建立群测群防网络系统。对已经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安排专人监测,对监测人员进行必要的监测和防灾知识培训,制定紧急避险和财产转移防灾预案,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结语

对农村地质灾害问题的研究不仅关系的农村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还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在目前的地质灾害研究领域对农村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因此笔者对农村的地质灾害和防灾减灾措施的探讨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段永侯.我国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J].第四纪研究,1999(3).

[2]骆银辉,胡斌,朱荣华等.崩塌的形成机理与防治方法[J].西部探矿工程,2008.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篇4

关键词:高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对策

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出现了很多工程建设项目,工程建设项目的难度在逐渐的变大。[1]目前,在我国已出现了许多高边坡的破坏问题,这对于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我国应加强对高边坡的认识,科学合理的设计,进行恰当的治理,将边坡失稳导致的损失降到最小化,因此国家应利用大量的资金投入于我国的基础设施,使得设备在运营过程中比较安全,减少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

一、常见的高边坡地质灾害的原因分析

在大多数常见的高边坡中,岩层中部都会产生节理裂隙,基本上都为陡倾切割,从而导致岩体的完整性变差。在边坡开挖过程中会产生底部临空的现象,在地下水的持续作用下,造成浅层岩体塌滑失稳。岩体滑坡是一种浅层滑动平面,它的滑动面是层间比较软弱的滑动面。坡体的产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坡体的物质组成状况、地下水的活动状态、地质结构以及人类的工程活动都影响着坡体是否会产生。

许多边坡浅层都是在强风的作用下化成岩土的,风化裂隙发育,当岩土破碎之后,岩石就很容易受到腐蚀,经过水的软化作用后,通过地下水入渗,高边坡就会导致失稳。当风力较小时,边坡就会形成纹岩,玻屑凝灰岩受区域构造作用,绿泥石化蚀变非常剧烈,形成了蚀变岩石,岩石呈现为软硬相间,结合程度较差,使得层间结构面易变成滑动面。因为层间结构面容易外倾,形成很小的倾角,便于滑动,在坡面施工之后形成临空面从而更加容易使滑动面遭受破坏。滑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在施工期产生的雨水以及地表水等入渗结构面,使结构面变得,从而大大降低了结构面上土体的受压值。

二、边坡失稳破坏的主要形式

传统的设计思想认为,对于路堑边坡,当选用恰当的边坡坡率后,边坡就会变得稳定,只需对其辅以一定的挡护工程就能使边坡持久稳定。但在实践过程中,它适合于地质破坏作用较小的硬质岩边坡。对于土质边坡和软质边坡很难维持自动稳定的状态。[2]常见的破坏类型归纳如下:

(一)风化岩石边坡的破坏

岩体的结构、层面、岩性和层面中的填充物的风化导致岩石边坡受到变形破坏。其主要的破坏形式有:顺层滑坡、顺节理面变形、切层倾倒破坏等。

(二)土质边坡

由于坡积、残积红粘土大多数具有弱膨胀性,所以在干湿循环作用下,它的强度会逐渐降低。该种类型的边坡稳定性很差,很容易导致边坡失稳,从而造成变形。

三、高边坡治理常用的治理措施

对于高边坡的治理措施是多种多样的,可利用传统的方法,也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对其进行治理。传统的方法有减重卸载、支挡工程和截排水等。在治理过程中,通常是二者相互结合,建立一套高效的综合治理方法。

1、抗滑桩

通过在滑坡体上挖孔设抗滑桩,桩身必须镶嵌固定在滑动带以下的稳固地层之内,目的是为了免除因大开挖,从而破坏滑坡体的整体稳定性,抗衡滑坡体的下滑力。使用预应力锚素抗滑桩可以降低工程造价的成本,节约水泥以及钢材等资源的浪费,提高经济效益,因为该种抗滑桩悬臂受力状态良好。[3]由于一般的抗滑桩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变形,而在前缘处或者是滑坡体上不准发生较大变形的情况,所以这大大降低了抗滑桩的使用范围。预应力锚素抗滑桩属主动式受力结构的范畴,当锚素在桩头施加预应力后,它就可以根据需要主动的控制滑坡的变形量。

2.排水措施

排水措施包括两种形式,分别是地表水排水和地下水排水。地下水排水是为了将滑坡区上游的水排出其它区域,使它不流入滑坡区,对于滑坡区里面原有的水,则通过人工挖沟将它派出去;通过地下排水,可以降低地下水位,降低滑带上面的间隙位置的水压,从而提高抗剪强度。

3.灌浆加固

为了加固坡体,在开挖边坡之前,应该事先在自然地坡面上打孔注入泥浆。考虑到难以对灌浆的效果进行评估,所以一般将其作为一种辅助工程。

四、灾害治理对策

(一)加强地质灾害的勘察工作

在对公路的可行性进行研究、设计施工图以及初步设计阶段应当大力加强地质灾害的勘察工作。对于线路的地质特点,特别是地质路段比较窄的地方,应编制关于如何防止和治理地质灾害的整体策略和实施计划。

(二)完善工程设计

1.防止和治理的前提条件就是查明灾害险情,通过地质灾害的防治来控制地质和改造地质。[4]在发生地质灾害、对工程进行总体的布置以及结构设计时,都要根据地质灾害的发展状况为依据对其采取防治措施。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可以根据大多数地质剖面对致害地质的作用性质、变形机制、危险程度以及地质环境条件等情况对发生的危害进行预测和评估。

2.通过对许多方案进行比较之后选择出工程防治方案,其选择的依据是技术的可行性、地质治理的有效性和经济合理性,通过对这三者综合考虑,选择出最优方案。在设计地质灾害工程时,必须明确工程目标,其中工程目标包括安全目标和形象目标。对于重大地质防治工程需要对其可行性进行科学合理的论证,在必要情况下,还可以进行工艺试验,从而提高操作的有效性。

(三)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工作

1.普及地质灾害知识。对参与工程建设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对其进行地质灾害知识教育培训,加强对地质灾害的认识。使他们了解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的标准、地质灾害防治效益评估的标准等技术标准,同时让他们学习和掌握有关最基本的地质知识。

2.建立监测体系。当出现建设工程的地质区域产生不良现象时,应根据所观察到的结果,确定相关人员对其加强监测、及时预报重点,做好施工、设计、养护等各个环节的链接工作,从而减少地质破坏。[5]一般的地质灾害通常发生在汛期,考虑到人类活动、地质条件的不断变化问题以及降雨情况,在每年的汛期前都应进行周期性的检查,对地质容易造成伤害的区域重点监测,汛后及时的复核,有效的掌握灾害体的变化,提高预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从而防止因地质灾害造成质量安全事故,导致经济损失。

结语

高速公路是一种带状物,在运输过程中,它跨域的区域比较广,路堑高边坡所处在的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形式多样化。所以,在设计工程项目时,应根据地质条件、采用合理的排水、防护措施,提高施工的质量水平。同时,考虑到岩土工程具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在对边坡进行设计时,应采取动态设计方法。在进行各项工程建设设计以及施工时,应加强工作人员对地质的保护意识,减少对地质造成不必要的破坏。

参考文献:

[1]巨能攀,赵建军,邓辉等.公路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支护优化设计[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6)

[2]黄祥谈.高速公路高边坡安全检查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J].公路交通技术,2012,(2)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篇5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勘查方法防治

中图分类号: TD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由于我国很多企业的违规开采,极大的破坏了矿山的生态环境和地质水文状况,引起了矿山地质灾害的频频发生,给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为了尽可能的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就必须要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矿山地质灾害类型

1、岩土圈层形变灾害

在长期的矿产开采过程中,由于大量的矿石被开采运送出去,就使得矿山自身的岩土数量和形状发生很大变化,导致岩土圈层结构严重失衡,这就极易引发诱发性地震、断层错位、地面沉降变形开裂、滑坡、泥石流,甚至是山崩等灾害,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与危害。除此之外,若采用不合理的矿山开采手段与落手的开采方式,常会造成矿山地下工程灾害事故的发生,如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等。甚至有可能因采掘面不能维持平衡,即有可能产生岩石圈层应力突然释放,导致岩石破裂迸裂,并向坑内大量喷射、爆散,从而给矿山带来毁灭性灾难。

2、地下水位异变灾害

由于在矿产的开采过程中往往会挖掘到水位较浅的地下水层,若矿产生产过程中破坏到地下水层的结构稳定性,就会引起地下水位异变灾害。当在矿井的开采过程中突然挖掘到压力较大的地下水层,就会使矿井瞬间涌入大量水源,严重时会将矿坑填满,造成不可估计的人员伤亡。这种现象多出现于没有经过规范程序勘测而私自进行的开挖状况。除此之外,坑内涌入砂浆泥石、地下水漏失等灾害也会伴随着地下水位异变而发生,影响到矿区开采正常生产以及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3、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

这类矿山地质灾害常常是因为矿山地质环境改变后,一些偶发因素造成的突变性的灾难性后果。如瓦斯爆炸、煤层自燃、矿山火灾以及地热等。其中瓦斯爆炸是最为常见的灾害事故因素,这主要是由于矿产开采时没能做好通风设施而引起的。

4、矿山环境化学污染灾害

由于某些矿产在开采生产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废渣、废水或其他垃圾废物,若不能对这些物质进行合理处理,长期堆积下来就会对矿山造成严重的化学污染,破坏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主要体现在尾矿库溃堤、水土环境污染以及土地退化等几方面。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化学污染,都会给当地地质条件带来严重的危害。一旦灾害形成,再要治理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就非常困难了,因此矿山的环境化学污染危害是一种较为严重,影响时间较长的地质灾害类型。

二、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与主要问题

1、灾害发生的原因

1.1客观原因

矿山开采改变了原有的地质结构,现有开采技术有限,不论采用何种采矿手段,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诱发矿山地质灾害的本质原因。

1.2主观原因

国有企业转制承包煤矿、小煤矿和私营煤矿存在较多管理问题,安全隐患严重。这是矿山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2、现存主要问题

(1)未建立统一的数据信息资源库,对矿山地质灾害的数据统计不足,不可能进行系统工程化的分析与研究。

(2)矿山企业对矿山地质灾害的研究多为短期行为,缺少战略性和长效性的研究,往往导致旧问题刚解决,新问题又出现的现象,研究深度不够。

(3)矿山地质灾害的预防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就使得长期以来许多矿山企业宁愿灾后治理也不愿预先防范,研究积极性不高。

三、矿山地质灾害的勘查方法及防治措施

由于矿山的地质灾害都在深部发生,勘查多采用遥感信息技术与物理勘查方法。目前常用的几种勘查方法主要有:地球信息技术综合方法、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环境化学勘测方法等。根据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特点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地质灾害都是可以通过采取措施进行预防来避免的,这就为防治矿山地质灾害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即预防处理。笔者多年来的地质工作经验,提出了几点防治措施,具体如下所示:

1、建立和完善矿山开采前的风险评估与环境评估,并制定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政策法规和规划体系。做到开采前严格评估,开产中积极防范,开采后积极恢复,把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土地复恳纳入法规,强制推行。

2、加强宣传,普及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矿山开采人员素质,增强其对地质灾害的危机感与警觉性。提高矿山生产过程中全员防灾、减灾技能与手段,强化矿山地质灾害的防、险避险、抢险培训。

3、开发与应用先进的信息化、地球物理勘查手段、地球化学勘查手段,对矿山地质进行严密监视,对可能发生的潜在灾害施行实时监测、动态监测,建立矿山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实现矿山地质与环境生态动态跟踪与管理体系,避免重大人员财产损失。

4、加强矿坑、矿井边坡设计,进行边坡监测,坚固挡墙稳固边坡地质构造,开挖后如果出现开裂变形,及时做地质勘察,并做好预防措施。合理建设尾矿矿坝,形成稳定矿场与尾矿库,降低滑坡和塌方风险。

5、对于坑道开采,在坑道内一定要做好支护,做到边开采边支护,防止因矿顶坍塌、冒顶等产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户处要预防引起上部地面开裂,同时做好坑道的排水设计,以防因矿坑涌水造成危害。

6、加强矿山环境监督与检查,进行全面、系统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影响评估。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小矿、低产能矿场进行坚决关停。对于污染型采矿区,制定科学开采和“三废”排放方案,减少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行矿场开采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对于可回填的废矿进行积极回填。

7、对于闭坑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生态环境恢复,应该及时进行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全面推进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综合治理,进行复垦,提高土地复垦率,结合生态措施实施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弃渣场经处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种树。通过上述地质环境恢复工作,减少水土流失,恢复矿山的生态功能,达到生态恢复和维护人类与环境和谐的目的。

8、在矿山开采区应严格禁止私采乱挖和越界开采,减少人为扰动,做好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积极推行地质环境恢复方案及措施为防止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和景观。监督与制止开采弃渣胡乱堆弃和不加处理排放,强制其必须统一堆放到开采境界线以外的矿山弃渣场内。

9、分层防治,根据不同矿山的地质条件和地形特点及矿山的开发利用方案,以及灾点的分布特点划分不同层次的防治区,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一般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有针对性的开展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0、采复结合,矿山开采与环境治理恢复相结合,开采后及时填灌,并做好植树植草等环境保护工作。决不以牺牲环保为代价进行开采,要避免先污染后治理,走以预防为主、采复结合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之路。

结束语

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因大多数是由于人们在进行矿产开采时没有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才会引发各种各样,种类繁多的地质灾害,为矿山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破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矿产开采的顺利进行。为此,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矿山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提高矿产开采水平,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生产带来的地质破坏,根据不同的矿产类型和开采方式,以及可能造成的地质灾害类型,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尽可能的降低矿山地质因遭受破坏而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刁心宏,远洋,张传信.金属矿山地质灾害及其研究发展趋势[J].金属矿山.2006(06)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篇6

关键词:广东省;信宜市;地质灾害特征;防治对策

信宜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是山区市,以陆路交通为主,主要由公路和铁路网络组成。信宜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的中山、低山、丘陵地区,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工程地质和地质构造等地质环境条件较为复杂,地质灾害易发,本文对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进行研究,并提出防治对策,对以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地质特征

1.1地形地貌。信宜市的地貌形态与构造、地层、岩性等特征有关,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结果,地貌按成因主要分为构造侵蚀、构造剥蚀、溶蚀堆积侵、蚀堆积四种成因类型。

1.2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境内地层岩性主要是前震旦系云开群微粒石英岩、石英云母片岩、变质粉砂岩,其次为泥盆系、白垩系、三叠系地层均呈小面积或零星分布。境内岩浆岩分布广泛,以侵入岩为主,岩性以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为主。混合岩主要分布在调查区南部,西北部也有小面积分布。境内褶皱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其轴向以北西向为主,延伸长度一般为17km~30km,宽6km~12km。主要褶皱有罗磨向斜、旱坪向斜、石挞背斜和扶曹向斜。断裂构造总体走向为北东方向,该方向断层规模大,延伸长度也大,境内断裂构造主要有北界—安莪断裂、贵子—朱砂断裂、信宜—廉江断裂、贵子—罗镜断裂、清水断裂、运塘—三渥排断裂。

1.3岩土体类型。根据调查区岩土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并结合实际情况,将区内的岩土划分为5种类型的工程地质岩组:松散岩类岩组(Ⅰ);层状较硬碎屑岩组(Ⅱ);层状较软变质岩组(Ⅲ);层状强岩溶化硬碳酸盐类岩组(Ⅳ);块状坚硬岩组(Ⅴ)。

1.4工程地质性质。五种类型的工程地质岩组,其特征如下:(1)松散岩类岩组(Ⅰ)。分布于东江河、西江河河谷阶地及北界镇、水口镇等地,为第四系砂、砂砾和粘土。砂性土结构松散、透水性强。粘性土具塑性和压缩性,一般不透水,岩性变化较大,承载力较低,一般可作为低层工业、民用建筑的地基持力层。(2)层状较硬碎屑岩组(Ⅱ)。主要为泥盆系桂头群(包括老虎头组、杨溪组)。岩性为石英砂岩、砂砾岩、含砾砂岩、细砂岩等。主要分布于测区北部贵子镇、茶山镇。砂岩力学强度较高,为较好的工程地基持力层。(3)层状较软变质岩组(Ⅲ)。主要为白垩系砾岩、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夹砾岩、钙质粉砂岩,前震旦系云母石英片岩、变质粉砂岩等。主要分布于新宝、平塘、茶山、贵子、朱砂镇。力学强度低,抗风化能力稍差,岩石风化强烈,大型工程的基础宜进入微风化层内。(4)层状强岩溶化硬碳酸盐类岩组(Ⅳ)。主要为泥盆系东岗岭组泥灰岩、灰岩,分布在贵子镇,出露面积仅2.6km2,硬脆,和覆盖型都有,岩溶较发育,富含水,易塌陷,抗压强度为52000kPa。(5)块状坚硬岩组(Ⅴ)。主要为印支、燕山各时期的岩浆岩,岩性为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等,小部分古生代、元古代的混合岩。主要分布于合水、思贺、怀乡、茶山、大成等镇。岩石致密坚硬,力学强度高,为良好的工程地基持力层。

1.5水文地质特征。依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含水层水理性质以及水力特征,调查区的地下水可划分成三种类型: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动态变化速度较快,幅度较大,受降水控制,一般雨季水位埋深浅,旱季深。基岩裂隙水的动态变化一般不稳定,部分较稳定,枯、洪期泉流量变化大,变幅1~5倍,许多泉水久旱即断流。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其次为地表水补给,岩溶水的补给主要是通过洼地、漏斗、溶洞和裂隙等渗入地下。碳酸盐岩地区地下水位变化速度快、幅度大,变化幅度1~10倍。

2.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2.1滑坡。调查发现信宜市滑坡地质灾害点共224个,按规模分级:大型2处,中型48个,小型174处。滑坡平面形态以不规则居多,共有80处,占总数的35.7%,半圆、舌形次之;剖面形态以直线形为主,共108处,占总数的48.2%,凹形次之,共76处,占总数的33.9%;滑坡坡度多数在40°~50°,共99处,占总数44.2%,其次为30°~40°,共64处,占总数28.6%;滑坡体厚度一般在0m~3m的厚度范围内,共209处,占总数的93.3%;从构成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分析,主要为土质滑坡,共209处,占总数的93.3%。另外,滑坡地下水埋藏较浅、后缘变形较明显、裂缝以及坡面植被倾斜、前缘微型土体崩塌多见。滑坡主要诱发的自然因素以暴雨、长时间连续降雨为主,人为因素大多数由人工坡后加载、坡脚开挖,以及生活用水排向地表引发。

2.2崩塌。调查发现崩塌地质灾害506个,按规模分级,大型11处,中型188处,小型282处,微型25处。崩塌一般发生在坡高为5m~10m的斜坡上,共335处,占总数的66.2%;斜坡坡度一般为50°~70°,共380个,占总数的75.1%;崩塌体厚度一般为0m~2m,共394个,占总数的77.9%;从构成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分析,主要为土质崩塌,共478个,占总数的94.5%。另外,调查区崩塌地质灾害斜坡形态多呈直线型,坡面多为状,无任何防护措施。土质崩塌一般发生在强降雨的情况下,组成斜坡的土体吸水饱和导致崩落;岩质崩塌一般发生在顺向坡,且斜坡倾角较大,裂隙发育,裂隙面充填较多泥质,遇到强降雨,雨水通过裂隙面渗入软化泥质充填,易导致崩塌灾害发生。

2.3泥石流。调查区发现泥石流地质灾害共6个,按规模分级,中型3个,小型3个。根据泥石流形成的原因不同,调查区泥石流可分为矿山开采区和自然山体滑坡、崩塌区两种类型。一是矿山开采区,该类型泥石流灾害点有2处。二是自然山体滑坡、崩塌区,该类型泥石流灾害点有4处。

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针对调查区地质环境条件以及本区地少人多、人工削坡较为普遍、不稳定斜坡广泛分布的现状,根据研究的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为新农村建设、城市建设、重要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场地选择,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建议以及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措施。

3.1建设用地的选择。信宜市的地形复杂,地势变化多端,环境地质条件差,部分乡村的建设场地比较狭窄,建设用地场址的选择第一要考虑的是场地斜坡的稳定性问题,通过综合分析与对比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基础上,还要再进一步考虑附近斜坡所处的地质结构、坡体形态和地下水的活动等因素,综合分析选定工程场址。

(1)坡体地质结构。斜坡变形破坏的方式和软弱结构面的位置是由斜坡的地质结构决定,斜坡的地质结构对滑动面位置也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建设用地的场址应选择在坡体地质结构稳定的地段。

(2)坡体形态。建设用地场址应选择在凹型和阶梯型坡反向类斜坡附近,尽可能远离直线型与凸起型顺向类斜坡,坡度以小于30°为最好。

(3)地下水活动。地下水活动改变了坡体的应力状态,对斜坡的稳定性形成明显影响。建设用地场址选择时应该调查水文地质条件,研究地下水活动和其产生的不利影响,尽可能的避开节理、裂隙、地下水活动强烈等容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地段。

3.2边坡设计。选择好的建设场地,如果附近的斜坡不能满足稳定性要求或者风险比较大的时候,应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不管是对没有严重变形和破坏的斜坡进行预防,还是对已经有了严重变形和破坏的斜坡进行治理,都与边坡设计问题相关。

(1)防水措施。防水措施能够根据工程的重要性综合选用堵截措施、引水措施与疏排措施。堵截措施是对已经有的节理、裂隙等渗水通道进行回填、夯实,堵截地表水汇集灌入。这种方式是防水措施中的首选方法,特别是对于新出现的险情,乡村居民点附近的隐患点,在实施别的措施之前,应首先采取堵截的方法防止地表水汇集灌入。引水措施就是修筑截水沟、槽以及排水沟,及时将地表水及泉水排走,减少停滞下渗的机会。此种方法是本地区防治地质灾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应做到沟、槽切实不漏水,而且要设计检漏的措施。疏排措施一般是指在水库、淤地坝附近的建设时,因为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对斜坡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必要时候可以采取疏排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

(2)加强人工边坡稳定性的措施。该措施是通过削坡、减荷措施,使斜坡的高度降低,坡度减小,是防治地质灾害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影响边坡稳定的原因很多,而且比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坡型、坡比、地质结构和自然因素等。进行边坡设计时,地质结构和自然因素一般已经确定,可以设计的因素主要是坡型和坡比,要做到既要边坡安全,又要节省工程量,选择合理的坡型和坡比是边坡设计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地质矿产局.广东省区域地质志[M],地质出版社,1988.

[2]门玉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M],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篇7

【关键词】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防治对策,从宏观方面提出和探讨了适合我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及保障措施。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西连四川,南接贵州,东邻湖北,北部与陕西接壤,海拔高度悬殊,气候条件多变,山体构造复杂多样,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数高达40~60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高达3~4亿元,占全市灾害损失比例高达20%以上,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严重的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

由于地质灾害预报的的滞后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各项社会保障措施也在不断地完善,也给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地质灾害的不断了解,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已经逐步摸清了地质灾害发生的类型,也会根据不同的发生情况及时制定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以及防治措施

1.1滑坡、崩塌

山体滑坡(landslides)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包括岩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动静压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是常见地质灾害之一。

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重庆市山地形势复杂,极易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华莹山—巴岳山以西为丘陵地貌;华莹山至方斗山之间为平行岭谷区;北部为大巴山地区;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属巫山大娄山山区。2001年5月1日20时30分左右,重庆市武隆县县城江北西段发生山体滑坡,造成一幢8层居民楼房垮塌。造成79死亡,数人受伤。2004年重庆万盛山体垮塌事件死亡人数为15人,2009年重庆武隆山体滑坡事故造成26人死亡,并且造成63人失踪。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地质工作者统计了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发生的滑坡灾害(见表1)。

表1 重庆市滑坡统计表

1.2防治措施

做好预防工作,是有效降低灾害水平的最有效措施,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特点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加雨的预报工作,暴雨天气容易引起小型的滑坡灾害,发生比较突然,对山脚小村庄威胁较大。对滑坡多发区进行不间断地巡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汇报,提前做好群众疏散工作,撤离危险区域。在滑坡的根本治理上也要下大力气,在多发区要植树造林,减少滥砍滥伐事件的发生,在相关区域减少开山采石行为,加大山区保护力度退耕还林。

1泥石流的发生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它是由暴雨或上游冰雪消融形成的携带有大量泥土和石块的间歇性洪流。它具有突然发生、来势凶猛、历史短暂、破坏力强的特点[2]。它可以沿途冲毁道路桥梁,淹没房屋农田,阻塞河道,在顷刻间造成巨大灾害。泥石流的流域可划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排泄区。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危害人类生命,应该要注意躲避。重庆市是泥石流多发地区, 重庆市开县、云阳、梁平等9个区县72个乡镇前天都遭暴雨和大风冰雹袭击。特大暴雨引发了泥石流,彭水县一辆由县城开往龙射镇的客车,在中途的汉葭镇青龙村被泥浆石块压埋,车上8名乘客7死1伤。

2.2泥石流的防治

防治泥石流,要从根本上积极治理,积极地预防,做好疏导工作。要积极的改善多发区的地理环境,做好水利,栏坝的修筑工作,合理修筑梯田,增加多发区域的植被面积。在居民聚居地进行勘测,尽量减少危险地区居住人口数量。在山体修建排水工程。一般来说,生态环境好的区域,泥石流发生的频度低、影响范围小;生态环境差的区域,泥石流发生频度高、危害范围大。提高小流域植被覆盖率,在村庄附近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不仅可以抑制泥石流形成、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而且即使发生泥石流,也多了一道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屏障。

3.1人为的过度开采的综合灾害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加大,矿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改变也越来越大,市场需求的加大,造成多样性的粗放型的生产模式,生产工艺及设备落后,逐步加剧了环境的恶化,是上述两种地质灾害越来越频发的根本所在[3]。成片的林木被砍伐,山体被不加规划的随意开挖,造成岩石与土壤,遇到暴雨的发生极易产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3.2健全与完善法律法规

随着公共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深刻认识,保护环境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是否能够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要下大力气建设和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强化矿业发展的管理措施,坚决取缔非法、不合理的开采模式,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加大国有矿业集团的管理与技术革新。

结语

重庆市山体繁多,地质条件复杂,在有效利用好现有科学技术外,要并不断的创新,学习习新的技术,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做好预防预报工作,降低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增加人力物力的投入,对地质灾害多发区进行巡视,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市县各级政府制定灾害防治策略,把灾害防治效果列入政绩考核中去。在全市做好宣传工作,让大家了解地质灾害发生的本质原因,在遇到灾害时掌握自救措施。

参考文献

[1] 刘长礼.城市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D ]. 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7.

[2] 赵源,刘希林.泥石流灾害损失评价[ J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5, 16 (3) : 42-48.

[3] 林玉山,张卫.尾矿库地质灾害与危险性评估[ J ]. 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6, 26 (4) : 486-490.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篇8

关键词:赤城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1调查区概况

赤城县位于河北省的西北部,东与承德丰宁、北京怀柔接壤,南与怀来、北京延庆毗邻,西与崇礼、宣化交界,北靠坝上沽源。国土总面积5288.66Km2,其中山间河谷地带和盆地面积528Km2,中低山地面积4760.66Km2。赤城县属燕山西支余脉,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整个地形中低山起伏较大,平均海拔1000m。境内出露岩性复杂,地质构造复杂,在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下,地质灾害频发。本文以赤城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为基础,采用专业调查与地方政府部门参与相结合的方法,旨在查清工作区所有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危害对象,为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2地质灾害现状

赤城县地质灾害有泥石流、崩塌、滑坡三种类型,共有地质灾害点101处,其中泥石流73处、崩塌27处、滑坡1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其中大型1处,中型22处,小型78处。

赤城县101处地质灾害点危害对象主要为村庄、农田、公路。赤城县地质灾害共威胁776户、2350人、财产3944万元。地质灾害险情等级多为小型-中型,险情等级大型的8处、中型38处、小型55处。

3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3.1 空间分布规律

赤城县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侵蚀构造中山区、低山区:101个地质灾害点中82处分布于侵蚀构造中山区 ,19处分布于侵蚀构造中低山区。赤城县北部中山区地形切割强烈,沟谷发育,岩石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褶皱密集,断裂发育,降水集中,滑坡、崩塌及泥石流地质灾害发育。南部低山丘陵区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较发育。

3.2 时间分布规律

从时间分布来看,区内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每年5~9月,尤其是7、8月,并具有与大雨、暴雨同期或略为滞后的特点。降雨、震动、冻融和削坡卸荷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工程建设(如公路、水电施工)爆破震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4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4.1 滑坡规模小,险情等级为小型,欠稳定。

本次调查发现滑坡1处,为赤城县茨营子乡千松台大栅子滑坡,形态呈凹形,控制结构面为岩土结合面,岩土体有明显蠕动,规模为小型,威胁2户7人,险情等级为小型,欠稳定。

该滑坡后部为陡崖,为自然岩质,确定此处为滑坡后缘,陡崖下部为碎石土,构成滑体,坡度30°~60°,堆积体坡脚为前缘,堆积体两侧为基岩出露的斜坡。滑坡整体上呈长舌状,纵向长约25m,横向宽约100m,平均厚度约10m,体积约2.5万m3。

4.2 崩塌规模小,险情等级中、小型,控制结构面为节理裂隙面,变性破坏迹象为剥、坠落、拉张裂缝为主。

赤城县有崩塌27处,占全县灾害点总数的26.73%。主要分布于背斜、向斜轴部、断裂带附近及河流沟谷两岸陡峻斜坡上,崩塌主要发育在山体斜坡的中部、顶部、河谷两岸,长期构造、侵蚀作用下形成的一系列的孤立山峰、陡崖上,在降雨、冻融、震动等作用诱发因素下,极易形成崩塌,对分散农户造成极大隐患。除此而外,各级公路边坡开挖形成的高陡斜坡,由于差异风化,下部软弱岩层抗风化能力弱,形成凹岩腔,使上部坚硬岩石突出失去支撑,在重力作用下,被卸荷裂隙及层面,构造裂隙切割贯通形成崩塌。

赤城县崩塌中自然土质崩塌6处、人工土质4处、自然岩质14处、人工岩质3处。现状基本稳定或欠稳定,发展趋势多属欠稳定~不稳定。调查区崩塌以倾倒式和滑移式为主,崩塌运动形式多为崩落式和滚动式。

赤城县崩塌主要发育于太古界变质岩基底、早元古界样墩组、侏罗系、第四系地层中,岩性以变粒岩、变质斜长花岗岩、流纹岩、凝灰岩、白云岩为主,岩体呈碎裂状,少量块状。

4.3 泥石流规模中、小型,险情等级中、小型,易发程度多为易发、低易发。

赤城县泥石流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中型泥石流17处、小型泥石流56处。险情等级多为中、小型,其中大型8处、中型31处、小型34处。易发程度多为易发、低易发,其中极易发1处、易发20处、低易发52处。

泥石流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地貌、松散物源及水动力条件控制。赤城县境内沟谷发育,支沟较多,两岸地形陡峭,横剖面多呈“V”、“U”形,纵剖面呈阶梯状,沟床纵坡降较大;构造作用强烈,岩体较破碎,大量松散堆积物堆积于沟谷中,暴雨时容易诱发泥石流。据本次调查,泥石流一般沿区内河谷两岸分布。

赤城县泥石流多属山区暴雨型泥石流;物质组成以泥石流为主,多属稀性泥石流;从泥石流发展的阶段划分,多处于发展期;根据泥石流易发程度判定标准,易发综合指数在64~129之间,易发程度多属易发。

5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议

根据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易发区特征,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对赤城县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赤城县可划分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针对重点防治区和次重点防治区主要防治措施是:

(1)在潜在危险较大的地质灾害点周围要建立地质灾害醒目标志;

(2)对存在潜在危险的地质灾害点要统筹规划,有针对性地分期分批进行工程治理;

(3)加强本区生态环境系统的建设,加强生物工程治理措施,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增加水土保持;

(4)对新建、扩建工程,要加强审批手续,统一规划,合理开挖坡脚;不在泥石流沟谷流通区及沟口堆积区兴建房屋等工程。

一般防治区主要防治措施是加强生态工程建设,减少水土流失,加强对国土资源综合开发整治。

参考文献

[1] 张雷,马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防治的研究[J].地球.2013(11).

[2] 褚宏亮.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J].中国城市经济.2011(27).

作者简介: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