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现代农业技术介绍8篇

时间:2023-09-24 10:36:13

现代农业技术介绍

现代农业技术介绍篇1

与会代表首先到昌邑区考察了我省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技术及“有机”、“绿色”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现场,昌邑区农技推广中心陈奉站长对我省稻田性诱剂诱捕技术、赤眼蜂防治技术、生物农药防治技术等示范区的情况做了现场演示和详细介绍,同时考察了我省绿色防控示范区的成功典范――“东福米业”的稻田养鸭、稻田养鱼、稻田养蟹、苏云金杆菌防治稻瘟病、昆虫信息素等除草除虫技术。与会的专家、领导对我省绿色防控技术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各省代表也纷纷表示,将效仿我省绿色防控模式,开展绿色防控工作。

下午,举行了北方稻区水稻绿色防控技术交流会,会议由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郭荣研究员主持,省农业总站靳锋云站长代表我省致贺辞,并对我省的自然情况、农业生产情况、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防治及采取的措施和经验情况以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情况做了简单的介绍。

我省有关植保专家介绍了北方稻区利用赤眼蜂、昆虫性信息素、微生物农药防治螟虫、稻瘟病等病虫害技术。华南农业大学黄寿山教授做了关于“利用赤眼蜂防治水稻螟虫的应用技术及其前景”的报告,黄教授高度赞扬了我省近几年绿色防控工作,特别是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推广工作,被其称为“世界第一,全世界领先”。温州医学院杜永均教授做了“水稻螟虫的性诱测报与防治技术”的报告,湖南王金辉研究员做了“湖南省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效果及评价”的报告,湖北省张求东研究员做了“湖北省水稻绿色防控实践”的报告。与会的各省代表交流了各省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与应用的进展和经验;相关企业做了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新产品介绍。我省在大会上也进行了汇报,受到与会专家、领导、会议代表的一致好评。

现代农业技术介绍篇2

[关键词] 农业院校; 信息管理专业; 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5- 0109- 02

1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发展趋势和教学现状

1.1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深入,管理信息系统已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管理之中,并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这一趋势使得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除了介绍学科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具备在信息时代利用信息技术、合理利用和规划信息资源、提升管理效率的能力。

1.2 农业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现状

20 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逐渐开始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应用, 一些农业院校开始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到20 世纪90 年代中期, 全国各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信息管理类、计算机类等专业基本都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作为一门课程,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有软强的联系,它具有边缘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课程的高度交叉性、前沿性、理论复杂性和实际操作的困难性,给学生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影响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出现了学习被动、教学效果差的现象。

总体来说,该课程社会需求和课程教学存在较大的反差, 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进行研究和改革迫在眉睫。目前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内容缺乏侧重点等,本文结合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实践进行探讨。

2 农业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定位

农业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准确定位是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设计教学内容的基础。农业院校拥有农业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的师资力量,具有为社会和广大农村培养信息化人才的明显优势[1]。我国政府制定的《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策略》中,把“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培养信息化人才”列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2]。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信息化急需专业化的组织和人才。基于服务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构想,本文提出高等农业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应以培养农村信息化人才为主要目标,应该培养学生成为能够适应农村信息化需要的、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集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信息系统开发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农业院校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定位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应该具备3种能力:一是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配合系统分析人员确定系统需求;二是理解并配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三是具备信息素养,主动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工作效率,更好地利用信息服务于“三农”管理工作。

3 调整、充实、更新教学内容

清华大学侯炳辉教授认为“学习管理信息系统应当有所侧重,例如偏工、偏商、偏管等”[3]。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非常赞同这种观点,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应该是不一样的。正因为如此,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来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国大部分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内容主要为: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作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组织中使用的信息系统等知识。一般以生命周期法作为主线介绍相关理论和方法,而对于社会信息化变迁、信息系统管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内容介绍很少,农村信息化内容则基本没有提及。由于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容易造成学生认为知识零散、学习难度大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对于农业院校信息管理专业来说,在讲授管理信息系统传统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应适时融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通讯网络、农业资源管理等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让学生树立起管理信息系统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大有作为的意识。管理信息系统应更多地和农业院校专业特点相结合,教师的教学也要更多地体现农业院校专业特色,因材施教,并进行与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需求相适应的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研究。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将教学主要内容放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组织管理,信息资源的收集、管理、分类、再利用以及信息技术对于解决管理问题(特别是农业经营管理、农村政务管理、农民生活信息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等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上。

结合农村信息化的现实需求,让学生了解农村信息化所需的知识,让其意识到避开非农院校强势学科所占据的领域,才能取得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充实以下内容。

3.1 在讲授信息化知识时,加入农村信息化知识的介绍

在教学中,强调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让学生知道农村信息化是指通过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计算机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构建综合信息平台和服务体系,促进农村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使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经营、公共服务、政务管理及生活消费等各个方面实现普及应用的过程。农村信息化包括的内容有:农村环境信息化、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科技信息化、农业教育信息化、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农村管理信息化等。

3.2 在讲授信息系统的应用时,增加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介绍

在教学中突出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有关理论和开发技术,并结合当前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科学前沿、发展方向和科研工作者的实践研究成果,着重介绍管理信息系统在农业生产经营与农村社会管理及服务各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1) 种植业信息化方面,介绍基于GIS的农田管理与测土配方系统、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控系统、精准作业系统等。

(2) 设施园艺信息化方面,介绍温室环境监控系统、植物生长管理系统、产品分级系统、自动收获采摘系统等。

(3) 畜牧业信息化方面,介绍畜禽养殖环境监控系统、饲料自动给喂系统、育种繁育系统、疫病诊断与防控系统、养殖场管理系统、质量追溯系统等。

(4) 渔业信息化方面,介绍水质环境监控系统等。

(5) 农产品电子商务方面,介绍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网络营销、电子支付、物流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

(6) 农村政务管理信息化方面,介绍农村政务管理系统等。

(7) 教育信息化方面,介绍教育资源传输系统等。

(8) 合作医疗信息化方面,介绍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等。

(9) 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信息化方面,介绍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系统等。

(10) 重大自然灾害与疫情监测信息化方面,介绍农村重大自然灾害与疫情监测信息系统等。

(11) 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方面,介绍农村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等。

(12) 安防信息化方面,介绍农村家庭安全防范系统、公共消防系统、周边防盗报警与闭路监控系统、可视对讲系统、电子巡更系统等。

以上内容根据教学时间,适当安排一些专题来充实教学。在教学中,分别安排5~8个专题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本人的要求较高,在备课方面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4 结 论

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显,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高等农业院校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信息化发展培养大量高层次的信息人才,满足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4]。

作为一线教师,在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贴近学生的需求,在讲授方法上多钻研,教学效果势必就会有所改善。为了完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的,除了常规的教学内容以外,结合农业院校特色,增加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介绍,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带动学生主动学习。希望该思想的提出能为农业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乃祥,赵平, 曹丽颖,王兆毅. 高等农业院校农业信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2006(9):17-20.

[2] 郑娜,张嘉. 利用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的途径探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429-9430,9432.

现代农业技术介绍篇3

2016年11月30日,由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机械研究室和西部果友联盟主办的有机苹果生产及省力化栽培研讨会在西安龙东国际大酒店顺利召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丙智教授、西部果友联盟张立功研究员、山西国康宝厂家、蒲城“褚梨技术”发明人褚丁山、《西北园艺》副主编褚会民等5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西部果友联盟张立功研究员主持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主要以专题报告形式进行,中间穿插讨论和茶歇,参会人员能够面对面交流,信息交流畅通有效(图1~图2)。

上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丙智教授做了《2016年苹果市场分析及矮砧栽培新技术》的报告(图3)。他对2016年全国苹果产量进行分析,发现陕西、山东和河南三大苹果产出省份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3.75%、23.44%和11.17%,其中陕西省较去年增长10%,山东省与去年持平,但河南省较去年减产15%~20%。综合来看,全年产量与去年持平,质量下降,果个偏小,冰雹果增加,其中优果率从75%下降到50%左右。他提到今年为10年来苹果价格最低、销售最慢的一年,并对此现状提出今后发展对策。一是进行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包括区域调整和品种调整,减少低海拔区苹果面积,增加中熟品种,发展晚熟不套袋品种。二是栽培技术调整,由乔化发展为矮化,由中间砧发展为自根砧、由病毒苗发展为无病毒苗,由普通栽培发展为有机栽培。最后李教授还对西部延安及高海拔地区的苹果发展提出了32字建议:“覆盖保墒,适度高产,有机菌肥,培肥土壤,安全生产,有机栽培。省力省工,矮砧密植”。李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使广大果农受益匪浅。

随后,西部果友联盟张立功研究员介绍了有机苹果生产与EM技术(图4),EM是日本琉球大学/名樱大学国际EM技术普及协会会长比嘉照夫教授等为首的科研团队于20世纪80年代初研制的一种新型复合微生物菌群,是生态平衡型菌,这个技术的最初创始人是日本的一个果农木村秋则,他用11年种出“不腐”的苹果而闻名世界,是自然农法的追求者和实践者。EM技术开发至今40多年,已V泛应用于医疗保健、建筑、物理性降辐、塑料生产、食品加工、美容等多个行业,显示出其非凡的应用效果。研究认为EM有效微生物技术有望满足21世纪人类对农业的要求,因为EM中的有益菌群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生物活性,进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使用EM可不用或少用化肥、农药和抗生素类物质,生产出无污染的健康食品。张立功研究员详细介绍了EM的发展历程,并多次前去日本调研,他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让人敬佩。EM的发展是造福后代的事业,可能成为中国农业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

下午,山西北方果宝康农药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了果宝康企业的发展(图5),并对公司的产品进行介绍。蒲城“褚梨技术”发明人褚丁山先生介绍了免叶面喷洒农药技术(图6)。褚农梨,即褚农免喷洒农药酥梨,并不是在酥梨的生产周期内放弃对有害生物的管控,而是不再喷洒杀虫剂,褚丁山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试验,研制出一种制剂,将这种制剂适时适量的输入树体内,有害生物就不再危害梨树,对有害生物的天敌零伤害,减少农药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省工省力,适合果园规模化发展。最后农一网运营总监马玉林先生对农一网的运营模式进行了介绍,使广大果农能够了解新媒体时代的农业运营模式(图7)。

此次有机苹果生产及省力化栽培研讨会使果农了解了最新的苹果发展状况,并对新型技术和制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传播了信息,加强了沟通,总结了经验,对西部苹果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农业技术介绍篇4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下的洪水预报模型与防洪工程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空间信息处理技术以及其他与地质水文相关的计算机软件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地质、水文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变得更加准确、便捷,数据的管理也更加科学,数据的分析变得更加高效,运用计算机技术甚至还能进行水文变化的模拟和演示,基于高新的技术支撑,科学家们研发出新的洪水预报模型,这种模型在计算机上的运用,被统称为洪水预报系统。计算机网络可以获取最新的雨水信息,并对雨水信息进行传播和分析,结合洪水预报模型中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获得的水文信息与洪水特点、河床演变规律等知识,融合水文学、水力学、河流动力学等科学方法,对洪水情况进行预报,并将洪水信息快速准确地传达给各级防汛指挥部门,为其防洪决策提供依据。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获取了各地区洪水情况数据后,便可开始规划建设防洪工程了。在《水利工程概论》的第五章,编者对防洪工程做了专门的介绍,书中主要选取了堤防工程、分洪工程、河道整治建筑物以及河道整治的基本方法4个部分的内容,在第一节“堤防工程”中,此书首先介绍了堤防的类型、堤身的用料、堤顶的宽度、堤边的土质以及堤防的修补问题;其次,书中具体介绍了如何选择堤线;最后,此书就堤防规划设计应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说明。例如,修筑堤防将提高河道的水位,要考虑到被水淹没的面积;堤防的修建会影响排水,要注意堤防两岸排涝的问题,万一出现特殊洪水情况,发生决堤需做紧急抢险救灾的预案。而分洪工程主要是指结合地形特点,修建引洪道或分洪闸,将河流超量的河水引去其他地方的泄洪方法。书中主要介绍了分洪闸的使用,以及蓄洪区的排灌问题。在第三节“河道的整治建筑物”部分,书中主要介绍了丁坝、顺坝、锁坝、护坡与护底、导流屏等五类河道整治建筑物,书中对这五类河道整治建筑物都作了简单的介绍,并且配备了相对应的坝图,帮助读者理解不同坝的形状特点。“河道整治的基本方法”这一小节主要介绍了护岸工程、浅滩的整治、弯曲河道的整治、分汊河道的整治、游荡性河道的整治与河口整治等6种不同类型水文地域的整治方法,并介绍了不同整治方法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下的水质量监测网与取水输水建筑物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都进入了大生产时代,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世界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地增长,工业废水与人们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越来越大,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人们对水资源污染问题重视程度较高,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科学家们建立了水环境质量监测网,通过对水环境质量因子的跟踪研究,在掌握其变化规律的情况下,可以预测水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由此形成水环境预警系统,为人们提供水环境数据信息,帮助人们选择相应的措施预防和治理水污染。通过计算机网络下的地理信息系统对空间数据的处理及模拟能力,科学家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相应地区水文水质的影响,并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来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提升当地的水文水质条件。水是生命之源,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在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水质进行了检测与预测之后,水资源的质量可以得到相应的保证,然而要使人们能够便利地获得水、使用水,还需要取水输水建筑物来发挥作用。在《水利工程概论》的第四章中,编者专门设置了一个小节,来介绍取水输水建筑物。取水建筑物是输水建筑物的首部建筑,它的作用主要是控制和调节水流,取水建筑物也叫作取水口或者进水建筑物,一般建设在河岸或者水库的某一侧,从河流或者水库中取得用来发电或者人们生活所需的水资源。在对取水建筑物有了初步了解之后,编者特别说明了取水建筑物建设需考虑的五点注意事项,例如,取水建筑物位置的选择要考虑到该区域是否有足够的流量,该区域的水质是否符合用水要求,水头损失的大小,引水流量能否控制,以及施工的经济、技术、维修等方面是否存在困难。输水建筑物又称为引水建筑物,也就是用于传输水资源的建筑物。不同的输水建筑物作用各异,按照其不同的作用,书中将输水建筑物分为了6种类型,第一种是用于农田灌溉、水力发电或者人们生活的,可以统称为渠道;第二种用于防止和减少渠道中泥沙淤积的,被称为冲沙和沉沙建筑物;第三种用来计量水量的,被称为量水建筑物。书本中还简单介绍了调节和配水建筑物、交叉建筑物、落差建筑物、泄水建筑物几种输水建筑物类型,在此不再赘述。输水建筑物一般规模不大,但是数量非常多,在整个水利工程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因此还需不断地优化输水建筑设计,改良管道布局,来提高输水效率,节约人力物力成本。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下的现代化灌区管理与农业水利工程

现代农业技术介绍篇5

物联网技术给养猪业“插翅”

据康乐农牧技术顾问、全球领先的养殖设备制造商德国大荷兰人公司驻华代表介绍,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欧美养殖业已十分普遍,但在中国還处于起步阶段,康乐公司算是拔得头筹。据他介绍,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互与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

“老树开出新花,”康乐农牧副总经理李卫东十分自豪,“将现代物联网技术运用于传统农业,就是要为传统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促使其转型升级。”他介绍,用物联网技术养猪,可提升10倍效能,康乐农牧26个人干了普通养猪场200多人的活。

物联网技术带来意想不到的便捷:通过手机或电脑等终端,可对养猪情况实施全程24小时远程监控。由于工作需要,李卫东经常出差。某日晚饭后,他习惯性地打开电脑进入远程监控程序,电脑提醒15号猪舍000726号苗猪出现发热体征。他立即在电脑上发出指令,要求值班人员对该苗猪进行诊治。

据猪场技术人员介绍,这里的小猪出生后24小时内,耳朵上将被打上一个电子耳标,耳标里有一个电子芯片,芯片内加载了这头猪父辈、祖父辈的相关信息,以及这头猪在今后各个生长阶段的相关信息,包括每天所需的饮食、饮水量,何时打疫苗,何时进入繁育期,及出现不同体征时的疾病诊治等信息……每头猪都能保证质量,每个环节都可跟踪查询。

高知群体的高智事业

出于对生物安全的严格把关,康乐养殖场对隔离要求很高,任何来访者不能进入猪舍,只能到监控中心查看养殖情景。

在宽敞明亮的监控中心,只有柏寿杉博士一人值班。他品着清茶,认真地观察面前的液晶监视大屏,屏上有20多帧画面,每一帧画面上是不同猪舍的情况。柏寿杉博士介绍说,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康乐生猪生产的各个流程,从饲料加工到母猪配种、分娩、保育、育肥及销售各个环节。通过计算机控制,可对异常现象进行警报处理等,实现全程标准化、智能化运行。康乐农牧工作人员属于全能型的,不仅要懂电脑,還要了解营养、机械、兽医等相关知识。

猪场场长吴新华说:“社会上对养猪业的认识還停留在20年前的印象。而在他这里,每个环节都已智能化。”他介绍,目前,场里共有能繁母猪3615头,2012_年可生产种猪、苗猪5万余头,产值可破1.5亿元。

“传统养猪场,两公里外便臭气熏天。我刚从猪舍出来,你能闻到有一点臭味吗?”柏寿杉博士讲到,猪作为生命体,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之下才能长得好,康乐农牧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已经实现了“人进去可以—天不出来”的猪舍环境。

现代农业技术介绍篇6

物联网在很多领域還只是概念的时候,常州康乐农牧有限公司丹阳养殖基地(以下简称康乐农牧)已将其用于实践。由此一来,呈现出与传统养殖企业不同的局面:从业人员少但整体学历高,工作轻松却效率高,投资巨大但效益也好。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猪场,是养殖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行业竞争引发的“效益攻略”及高端人才投身其中创造出的喜人局面。

物联网技术给养猪业“插翅”

据康乐农牧技术顾问、全球领先的养殖设本文由收集整理备制造商德国大荷兰人公司驻华代表介绍,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欧美养殖业已十分普遍,但在中国還处于起步阶段,康乐公司算是拔得头筹。据他介绍,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互与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

“老树开出新花,”康乐农牧副总经理李卫东十分自豪,“将现代物联网技术运用于传统农业,就是要为传统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促使其转型升级。”他介绍,用物联网技术养猪,可提升10倍效能,康乐农牧26个人干了普通养猪场200多人的活。

物联网技术带来意想不到的便捷:通过手机或电脑等终端,可对养猪情况实施全程24小时远程监控。由于工作需要,李卫东经常出差。某日晚饭后,他习惯性地打开电脑进入远程监控程序,电脑提醒15号猪舍000726号苗猪出现发热体征。他立即在电脑上发出指令,要求值班人员对该苗猪进行诊治。

据猪场技术人员介绍,这里的小猪出生后24小时内,耳朵上将被打上一个电子耳标,耳标里有一个电子芯片,芯片内加载了这头猪父辈、祖父辈的相关信息,以及这头猪在今后各个生长阶段的相关信息,包括每天所需的饮食、饮水量,何时打疫苗,何时进入繁育期,及出现不同体征时的疾病诊治等信息……每头猪都能保证质量,每个环节都可跟踪查询。

高知群体的高智事业

出于对生物安全的严格把关,康乐养殖场对隔离要求

很高,任何来访者不能进入猪舍,只能到监控中心查看养殖情景。

在宽敞明亮的监控中心,只有柏寿杉博士一人值班。他品着清茶,认真地观察面前的液晶监视大屏,屏上有20多帧画面,每一帧画面上是不同猪舍的情况。柏寿杉博士介绍说,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康乐生猪生产的各个流程,从饲料加工到母猪配种、分娩、保育、育肥及销售各个环节。通过计算机控制,可对异常现象进行警报处理等,实现全程标准化、智能化运行。康乐农牧工作人员属于全能型的,不仅要懂电脑,還要了解营养、机械、兽医等相关知识。

猪场场长吴新华说:“社会上对养猪业的认识還停留在20年前的印象。而在他这里,每个环节都已智能化。”他介绍,目前,场里共有能繁母猪3615头,2012_年可生产种猪、苗猪5万余头,产值可破1.5亿元。

“传统养猪场,两公里外便臭气熏天。我刚从猪舍出来,你能闻到有一点臭味吗?”柏寿杉博士讲到,猪作为生命体,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之下才能长得好,康乐农牧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已经实现了“人进去可以—天不出来”的猪舍环境。

现代农业技术介绍篇7

(一)把好信息内容关口

信息内容正面、积极、严谨、科学,具有专业性、科普性,贴近群众生产生活。文字控制在200~300字左右,不超过500字,语言风格尽量生活化、风趣。配上相关的图片说明,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具体涵盖了如下内容:1)营养健康:与蔬菜、水果、大米等农作物营养价值、营养成分等相关的科普信息或蔬菜养生等。2)家庭园艺:主要介绍如何在家庭开展蔬菜、花卉、苗木等植物的种植,改善居家环境,如盆栽蔬菜、植物家庭种植技巧等。3)品种推介:向公众推介农作物新品种,包括新的特菜品种、本院育成的新品种等。4)植物科普:主要介绍植物特征特性、植物生理、植物营养、生物学等方面的科普知识。

(二)组建一支微信创作团队

本院组建了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力量的微信创作团队。本院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0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3%,他们主要从事蔬菜、水稻、特用玉米等优良蔬菜品种的选育、引进及栽培技术研究,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优质香蕉苗、热带水草组织培养快速繁育技术研究,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农业环境与农产品检测等工作。制定了激励措施,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撰写微信稿件,使广州市农科院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二、应用成效

广州市农科院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一年多来,紧紧围绕“农业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这一服务理念,发送微信200多条。点击量达15万次,社会各界反映良好,尤其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赞赏,微信内容体现了如下特点:1)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科普性。如早稻米和晚稻米的区别,哪种鲜食玉米好?,辣椒叶的妙用,广州蔬食记之泮塘五秀,大米的抛光处理等,选种子要“三看”,说辣;情人节收月季,你女朋友同意吗?;植物之间的友谊;远离黄曲霉素等;2)解疑析惑,对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实用性强,尤其是关系到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的知识,解除了人们的疑虑,让老百姓吃得科学、吃得放心。如:彩色鲜食玉米是转基因玉米吗?家中的大米如何保存?大蒜有保健作用你知道吗?谁影响了种子发芽?为何现在的胡萝卜暨直又靓?常吃南瓜好处多;天天吃水果有益脑与心;植物萎蔫的原因分析和挽救;盆栽植物为什么生长这么慢?霜打蔬菜分外甜;西红柿是蔬菜还是水果;为何宁夏菜心如此受欢迎?;香蕉种子在哪里,它是怎么繁殖的?;为什么很少黑色的花?;水生植物的根为何不腐烂?;有虫眼的蔬菜安全吗?等。3)根据季节变化,及时推介与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推介特色蔬菜,内容鲜活,具有较强的时令性。如:广州春天良蔬之———韭菜(枸杞叶、香花菜、荞头、艾);雨前春芽嫩如丝等;夏有秋葵当美味,健康又开胃;广州盛夏叶菜;中秋尝月饼,蔬菜来消脂;食花润燥好时节等。提醒人们时令蔬菜正当时。4)及时推介新品种及农业科技新动态,让人们及时了解蔬菜新品种及农业科技新信息。如岭南第一蔬———菜心;似花似菜的西兰苔;会结冰的蔬菜;五菜之冬寒菜;特色甘蓝类蔬菜;樱桃小萝卜,色艳又美丽;芳香蔬菜进社区;2014年广州市蔬菜新品种展示推广会等。5)介绍都市人家庭种菜的技术,为都市人在自家阳台或房前屋院种植蔬菜提供指导。如板栗南瓜家庭种植技术,家庭种植施肥原则,家庭种菜,家庭阳台蔬菜品种选择,紫苏家庭种植技巧,盆栽蔬菜点缀生活等。

三、结论

1)应用微信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体现了现代通讯技术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动动手指,便可获得农业科技知识,改进了农业科学技术传播手段,扩大了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对象,提高了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的效率,丰富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内函。2)微信公众平台,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也是他们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具体行动舞台。3)微信内容主要是传播科学知识,正面、健康、充满正能量,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体现了农业科研的公益性质。

四、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问题

微信在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农业科学知识传播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现在手机已普遍进入广大农村的寻常百姓家,但是由于思想认识或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原因,在“三农”工作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二)建议

现代农业技术介绍篇8

【关键词】物联网人才 教学方法 服务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183-03

一、农业物联网人才需求情况概述

我国经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工业和服务业都得到极大发展,已是全球制造业大国,相比而言,农业的发展稍显滞后,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及城市建设发展进行到一定阶段,当前我们亟需大力发展与投入的是新农村的综合性、全方位的建设。我国农村一直实行包产到户,土地流转工作才刚启动,处于经济和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三农”问题近些年一直得到国家各界的高度重视,而农业信息化建设正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适逢此时,物联网产业恰好兴起。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IoT),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被称为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自其被提出之日起,短短数年已在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并渗透到各行业中去。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进步,物联网在农业生产、流通、管理等领域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从生产领域来说,农业物联网利用传感器、通信网络、智能决策系统,对养殖、种植对象进行环境监控、养料供给等,以实现降低成本、减少耗损、提高质量、改善环境的目的。此外,在农产品流通环节可建立起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从源头到消费终端的管理体系。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里,明确提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未来农业的发展必将向信息化、现代化、网络化、科技化方面发展,农业物联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引擎,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总体还处于初步应用阶段。高等院校才刚刚有物联网专业的毕业生,直接面向农业的物联网人才培养尚未正式启动,而我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土地是农村,大多数人口是农民,因此,面向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物联网人才市场缺口巨大。仅“十二五”期间,估计农业物联网方面的人才需求就有大约1000万人。

农业物联网专业人才可分为研发型人才和应用技术服务型人才。研发型人才主要是指从事农业物联网新技术的开发及相关设备生产工作的人员;应用技术服务型人才则主要指利用现有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和设备,直接面向终端用户,服务于农业生产第一线的人员,其在整个农业物联网人才需求数量中所占的比例也是最大的。本文主要针对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展开研究,以期对面向农业的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为农业物联网培养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二、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培养目标

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服务型人才培养,首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国内高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普遍还处于探索阶段,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方案、教学模式趋于相同,由于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广泛,就农业物联网而言,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不仅需要具备物联网技术、产品知识,还要对农业生产知识有所了解。因此,目前各高校探索性的物联网人才培养方案普遍是缺乏针对性的,并不能满足农业物联网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专业设置和建设的探讨过程中,通过对多所院校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及与相关教师进行交流,笔者也发现,普遍存在着对物联网人才培养的方向模糊,对物联网产业链人才需求未来状况预估不足的现象。

首先,当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的巨大产业来临之际,我们要对它的未来产业链发展状况有个预估,才能与之相适应地去进行合适比例的人才培养。纵观其它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出,许多产业在人员需求上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譬如,电子信息产业,真正投入研发领域工作的,只是集中在大城市,只需要少数高端型人才,面向全国范围的、需求量较大的仍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这是一个“橄榄型”的产业链人才需求结构,研发和制造人才需求少,分别占两端,中间多数为应用型人才需求。物联网产业也具有这样的特质,更何况它本身就是一个应用创新型产业,其产业巨大的生命力也体现在应用上。然而,目前大多数院校,包括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上,仍过于注重研发设计能力的培养,忽视应用领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是与产业链人才需求状况不相吻合的。

其次,物联网是向各产业、行业渗透的一个基础性产业,其必然带有跨行业的性质。譬如,农业作为第一大产业,它涉及的领域是很广的,仅是农业物联网对人才的需求就是巨大的,可是目前的物联网专业普遍都没有体现出这种行业的针对性,学生就业时,仍将面临着对行业领域知识的一个再培训过程。

根据前文论述,我们在进行农业物联网人才培养中,应以培养物联网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出发点,并结合农业生产、流通、管理等行业背景知识,进行知识全面能力较强的综合型人才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农业知识丰富的物联网人才,有利于满足社会的需求,有利于解决人才的就业问题,极大地推动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创新发展。

对于农业物联网方向的高职高专学生培养,我们提出以下几点专业能力目标:掌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熟悉农业物联网产品软硬件配置,能从事物联网解决方案的设计、管理和维护工作;掌握农业现代科技、农产品生产流通基础知识、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工程施工基础知识,具备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实施能力;了解物联网工程技术的技术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三、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应当围绕着培养目标展开,除公共基础课、选修课程及实践课程外,以下详细例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

(一)专业基础课

1.农业现代科技技术概论

主要介绍介绍国内外农、畜、林三业的生产、储藏、加工、消费、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现代育种目标、育种技术和育种方法;现代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采收、包装、储运、加工、流通等产后现代商品化处理技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情况。

2.电子技术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各种基本功能电路的组成、基本工作原理、性能特点,熟悉电子技术工艺技能和电子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初步具有查阅电子元器件手册、正确使用元器件、读识常见电子线路图、测试常用电路功能及排除故障的能力。能复述逻辑门电路的功能,并能利用逻辑门电路设计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并能分析简单时序逻辑电路的功能。

3.嵌入式技术

主要讲述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界面设计、应用编程等知识。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可以使学生能够编写、调试嵌入式程序。

4.物联网数据库应用及管理

重点培养学生数据库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应用数据库应用软件对物联网工程中所需数据进行管理、查询、维护等操作。

5.农产品生产管理流通概论

课程介绍农业产品生产管理流通基本理论,从农产品生产到销售的过程为出发点,介绍不同农产品在生产销售流通等活动中的基本情况,应用的现代化技术、信息技术等情况。

6.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

结合TCP/IP协议深入讲授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分层原理、数据通信、网络协议、点一点网络、广播网络、交换网络、网络互连、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拥塞控制方面的基本问题。

7.循环农业生产与管理

主要介绍农业生产管理中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掌握循环农业生产与管理的关键技术,了解农村节能减排的政策、技术措施等内容。

8.物联网与供应链管理

主要介绍应用物联网技术的供应链系统的概念及功能、物流的发展、物流管理原理、物流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包装与装卸、农产品供应链等内容。

9.工程进度与质量管理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学生掌握建设物联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物联网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施工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物联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解决物联网工程监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专业核心课

1.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全面系统地阐述当前各种主流的无线网络的基本原理,结合多种工业现场传感器和多功能的上位机软件,深入浅出地讲解无线网络的基本技术。

2.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

主要介绍物联网RFID系统概述、RFID工作频率及无线传输、天线技术、射频前端电路、编码与调制、数据的完整性与数据的安全性、电子标签体系结构、读写器体系结构、RFID中间件、RFID标准体系、物联网RFID应用实例,以及物联网RFID技术现状和标准体系。

3.工程线路识图

主要介绍工程设计绘图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主要培养学生识读电器元件的结构形状的能力,同时了解相关工程的国家标准,识读图样,了解物联网工程绘制图样所需的机器、仪表和设备的结构和性能。

4.综合布线与网络工程实施

使学生能掌握网络综合布线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并能熟练地运用于网络综合布线工程的设计、施工、测试和验收等工程组织与管理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系统安装与实施的职业能力,并掌握综合布线的基础知识。

5.ERP运营维护

课程主要从物联网工程的角度介绍物联网工程系统中的主流程体验、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存货管理、产品结构管理、物料需求计划管理、工单与委外管理、工艺管理、应收应付管理、财务管理等学习任务,掌握ERP系统的主业务流程和操作技能。

从以上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可看出,在实际进行农业物联网课程体系的建设时,注重突出实际应用领域特色,学生既要学习电子信息技术,又要学习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技术,还要求掌握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注重综合性能力的培养。考虑到农业物联网的项目一般偏小,各地点分散,其应用服务人才不可能专业划分过细,否则任何一个点都需要物联网、农业、工程安装等不同领域的人员组成团队配合工作,这对于偏小的农业物联网项目来说是不实际的,必然要求建设及维护人员具备多专业综合的能力素质。

四、改革教学方法,优化师资队伍

(一)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力求突破,当前所流行的行动导向、慕课均是可采取的方式,无论哪种方式,主导思想将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实施。由于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特性、跨学科特性,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学习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此外,农业物联网在实际工作领域的实施,往往以一个个项目的形式来进行,因此,案例教学也是必然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亦有利于学生兴趣的调动和综合设计实施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师资队伍

从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看出,要做好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师资队伍应具备物联网知识能力、农业生产流通和管理知识能力、工程实施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在实际建设中,各校可根据自身状况进行优化。同时,基于农业物联网应用创新的特质,应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引进更多的企业兼职教师来补充师资队伍。由于物联网本身(下转第186页)(上接第184页)是个新兴产业,农业物联网又兼有跨行业的特性,因此,教师的培训学习也是队伍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五、满足实验与实习条件,建设实训基地

应根据院校重视面向农业领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思路,坚持基础和应用协调共进的原则,通过农、学、企相结合的方式,建设相应的实训平台,如企业提供最新的设备支持、学校提供专业人员、农业终端用户提供场地,搭建起一个真实的现代农业物联网应用平台。在实训过程中,学生收获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为日后就业打好基础;企业获得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充分解决了农业物联网服务企业人员匮乏的现状;而农户则在合作中体验到农业物联网技术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种种好处,为农业物联网的大力推广增强了信心。

其次,建立一个以农业物联网为背景的技术服务及农产品流通实训平台,通过该平台,培养出农业物联网领域的信息化人才,为技术服务的推广和农产品的流通打好基础。

通过利用实训基地对物联网服务型人才进行深入培养,可培养出一大批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以缓解目前农业物联网缺少此类人才的局面。同时也为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我国大范围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物联网浪潮的来临,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各种农业要素的全面感知、可靠传输以及智能处理。因此,对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实际意义和价值,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其中一项迫切而又重要的研究工作。所以,应尽快在分析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对农业物联网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及的管理模式、技术模式、商业模式展开分析和探讨。在政府的引导下,在相关企业的积极参与下,建立一个多方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农业物联网的长远发展提供长效动力。

【参考文献】

[1]于娜,郭鹏,李乃祥.农业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6)

[2]葛文杰,赵春江.农业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 2014(7)

[3]谢秋丽,黄刚.基于物联网人才培养与教学实践的研究[J].软件导刊,2011(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