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现当代文学思潮8篇

时间:2023-09-24 15:44:12

现当代文学思潮

现当代文学思潮篇1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02

一、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综述

(一)自由主义文学定义

社会学是这样定义自由主义的:自由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为主要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第一个给自由主义文学明确定义的是刘川鄂,他认为自由主义文学是“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文学观念影响的独立作家和松散组合的文学派别,他们创作的那些具有较浓厚的超功利色彩,专注人性探索和审美创造的文学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现象”。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则是指发生在20世纪20和30年代以自由主义的人生理想为追求的一股文学思潮。

自由主义作家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注重创作的独立性。这一时期文学的最大追求是“自由”,作家思想上的自由,文学作品反应文学与人生的密切关联。虽然自由主义文学流派众多,但是他们普遍表现出“远离政治,贴近艺术”的价值追求。

(二)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代表流派和作家

自由主义文学旗下流派众多,可谓各有特性,各流派包含的作家更是多如繁星,著名作家辈出。他们倡导的“自由”、“为人生”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甚至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发展。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流派有:“现代评论派”、“新月派”、“语丝派”、“新感觉派”、“九叶诗派”、“京派”、“自由人”等。在众多流派下包含了庞大的作家群,如梁实秋、林语堂、闻一多、徐志摩、朱光潜、沈从文、等知名作家。对自由主义学者的研究也一直不断,如叶向东对梁实秋的考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民族救亡的形势使梁实秋对自由主义文学现代化剪口的努力,成了一种个人的呐喊。他坚持的文学自由和主张抗日救亡的无产阶级文学成为难以避免的矛盾。” 李明清着重探讨“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自由主义文艺思想。他认为:“这两个流派提倡文学的自由品格,主张艺术多样性和艺术真实论。不可否认他们的一些观点存在偏颇地方,但是他的价值不能否定。”

二、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与当代文学

(一)当代文学的兴起和发展。

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新时期文学、80年代文学、90年代文学、新世纪文学。当代文学走过了六十年,其发展和进步是毋庸置疑的。它的繁荣是作家推陈出新的硕果,也包含对众多流派、作家经验的吸收。

文学是自由的,包容的,只有开放的文学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幻。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正是这种文学,它包罗万象精彩纷呈,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都是如此丰富。当代文学迅速发展在借鉴传统文化的方面,现代自由主义是功不可没的。那种开放的文学思想主张让更多的文学理论得以绽放,“自由”和“为人生”的主题也是当代文学中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二)当代文学对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吸收

1.为人生的写作态度与目的。

在“五四”文学启蒙时期初始,周作人就提出“人的文学”这一经典理论。对于什么是“人的文学”,周作人这样解释,“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便谓之人的文学”。他鲜明地指出新文学改革的本质,必须是实现思想内容的革命。这一文学观点在当时升华了白话文学的精神,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深度,对新文化运动影响深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潮流,是对“人的文学”最直接的复苏和致敬。其中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张洁的《方舟》等等,他们在表达对愚昧时代控诉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唤醒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灵魂的尊重。“人的文学”对当下的作家和文学潮流也有很大影响。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大众需要的文学是百姓的、日常的、实用的文学,相应的要求作家的文学创作也要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群众生活。

2.反映日常生活,突显平凡世界

文学自由主义并不是自由文学,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甚至连文学自由也不能充分做到。那一时期,文学与政治是缠绕一起的死结,任谁也打不开的。很多作家既不愿卷入政治,又不想放弃文学,只有寄居在自己精神的桃花源处。沈从文的著名作品《边城》是典型的描绘自己故乡的作品,文章着重叙述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以及一代年轻人的感情纠葛。其他如张爱玲、徐志摩等,他们的创作部关乎天下大事,不去进行任何的批判,有的就是小桥流水的已经和简单朴素的表达。这样的作品不会是那个时代的主流,他们始终在坚持自己的个性化创作,游离于文学边缘地带,但却是对文学审美最真的追求。

八十年代中期,新写实小说异军突起,成为当时文学界一支实力新军。新写实小说继承了现代自由主义“反映日常生活”的主旨,并将琐碎苦恼的人生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中的很多作品看上去渺小甚至卑微,可拥有可以打动大众人心的巨大力量。《一地鸡毛》是新写实小说中的佼佼者,刘震云通过对豆腐、菜篮子、孩子、妻子、保姆之间的恩恩怨怨的描写,反映了小林家庭遭遇和心灵轨迹演变。当然他所要表现的绝不仅仅是夫妻间的争吵,邻里间的猜忌,他要反映的是大多数中国人八、九十年代的生存状态。刘恒的《狗日的粮食》,池莉的《烦恼人生》,都是以琐碎事件表现人生的经典之作。这样的作品是大众化的,赢得读者的喜爱,让作家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变得亲切。

3.自由主义文学与文学自由

现代自由主义文学强调的自由,是突破封建思想文化的文学革命,是“人道主义”、“为人生”等从西方吸收来的新思想。此时自由的范畴是有限制的,在其众多理论中成果不少,但终不能做到彻底自由。

现当代文学思潮篇2

一、我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存在的问题

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在叙述模式上,一直是先进行理论,后进行创作,该思维模式就是指,文学史家对某个时期的文学创作理论进行研究,掌握该时期文学创作的特点,在此情况下继续文学史的阐述。另外,现当代文学史还有另一个思维模式,就是先思想后形成,说的就是文学史家在文学史叙述的过程中,觉得文学创作工作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所构成,即文学形式、思想主体。因此,在现如今,现代文学史的叙述工作,该思维模式一直对现代文学史造成巨大的影响。为此,当文学史家进行文学创作时,存在固定的几种思维,第一,社会背景与文学理论紧密相连,前者可决定后者;第二,文学理论、主张、创作在同一时间形成,第三,文学创造建立在文学理论的基层上,而文学创作的形式,完全取决于文学史家的思想。进行文学创作时,文学创作者,首先对作品做全面的分析,掌握作品的主要思想、人物特征等,最后再对其中的艺术价值进行分析。文学界在80年代得到人们的重视,并有重写文学史的历史事件,即便如此,其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却少之又好,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先理论后创作,先思想后形式这样一个固定思维模式的影响,该思维模式忽略了文学作品本身的特殊性,文学作品已经转变成为独立存在的个体。

二、重构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有效方法

1.认识到文学思潮史重构的必要性

我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进行重构,首先要使人们对文学思潮史其有一定的认识度,掌握中国文学思潮史发展中存在的特点,并对认识到文学思潮史构建的必要性。在重构的过程中,分析古代文学思潮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当代文学思潮的情况,进行重构,保证现当代文学思潮史重构工作顺利开展,现代文学思潮史重构,建立在古代文学思潮史、当代文学思潮史的基础之上,为现代文学重构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使我国现代文学思潮史重构工作得到良好的发展。认识到现当代文学思潮史重构的意义,了解到文学思潮史在发展中其有长期性、整体性两大特征,为此,在文学思发展中,要将文学思潮史质量放在第一位,对现代文学思潮史重构工作给子大力支持,鼓励当代人积极参与到文学思潮史的重构工作当中。

2.进行文学思潮分类工作

文学思潮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社会背景的影响,每一个时期的文学思潮都其有该时期的特点。在传统的文学思潮史研究中,通常是从时间的角度出发,对文学思潮史进行研究,理清文学思潮的脉络。但是,该研究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时间出发进行研究,会受到历史事件的影响,将文学思潮史与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导致文学思潮史演变成为社会思潮史。在现当代文学思潮重构工作中,为了预防此类问题的出现,在文学研究上要做改变,不再采纳以时间为线索的研究方式,应对文学思潮做分类,根据文学思潮本身的特点进行划分,该分类是文学思潮本身的一种类别区分。此分类方法,可将文学作品的整体结构进行优化,将文学思潮按照专题分类,分类处理后,文学思潮内在逻辑更加清晰明了,有效预防社会思潮混人到文学思潮史当中。

3.文学思潮史重构符合发展规律

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重构,需要符合发展规律,并兼顾着各种思潮,现代文学思潮分为三类,人性、社会以及审美,这三种文学思潮在现代文学思潮史的重构工作中其有重大意义。兼顾文学思潮,去除时间化,避免文学思潮受到时间的制约,但是,并不可完全将时间概念所摒除,而是在文学思潮的叙述当中,对时间意识做适当的调整,使用互见性的叙述方法。现代文学思潮史重构需要兼顾人性、社会以及审美这三类思潮,并顺应文学思潮史的发展规律。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重构,保证其符合文学思潮史的发展规律,意思就是在文学思潮重构过程中,要全面认识到文学思潮史的发展规律,确保现代文学思潮史重构顺应思潮史的发展规律,另外,还需要对现当代文学史重构工作的实际情况走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顺应思潮史发展规律的同时,提高文学思潮重构的质量。

现当代文学思潮篇3

一、宏观把控与微观透视的研究问题

当前,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更倾向于宏观视角,但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发展产生较多影响力的却是个别领域或是研究方向,所以目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研究还存在着宏观把握与微观透视两者如何协调的问题。就笔者的个人观点而言,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研究,需要从研究的主体方向,即宏观视角去进行把握,考虑文学思潮研究的整体性,但与此同时也需要从“个性化”、“派别”的微观角度去分析,以突显出不同文学派别的内涵与价值。总言之,需要宏观把握与微观视角相结合。

二、内涵界定问题

在普遍大众的理解下,文学和文艺都属于文学艺术范畴,但是两个概念既有联系,也存在着区别。文艺倾向于文学的艺术性质,而文学则更偏重文学的学术研究。由此,部分人也将文学思潮称为文艺思潮,但其实两者也同样存在着区别与联系。其实,目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内涵界定有多个版本,综合概之,笔者对其做如下解释,文学思潮它是基于社会科学、文学思想中的某种观点,对文学问题(文学的本质、作用、价值)作出解释,并由此形成的独立文学思想体系,而这一体系被特定时代的大多数文学作者所接受和追捧,于是便形成了比较有影响力的文学思潮。同时,文学思潮的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进步而不断被丰富。换言之,文学思潮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影响着社会发展,而且它的影响力并不局限于某一地区或是民族,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文学思潮影响的规模正在逐渐扩大,而这也使不同文学思潮之间形成竞争性。

三、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与文学流派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第一阶段中,受特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出现了许多的文学艺术流派,且各流派在取材、创作手法、文学思想等方面有着较明显的差异。但是尽管各个流派产生的作品不一样,却都流露出共同的文学思想信念,所以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具体说来文学思潮可以通过文学流派及其作品得以体现。如现代派,它关注社会现实,尤其是人民生活、社会格局等现实问题,其中以鲁迅先生的《药》《阿Q正传》、矛盾的《春蚕》、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为代表,都深刻揭示当时社会发展的黑暗面。而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这两者之间又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文学思潮注重的是文学及社会思想的发展方向,文学运动则强调对文学创作的形式、内容进行革新。总言之,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需要正确把握好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流派之间的关系。

四、结构程式与方法论的研究问题

目前,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学者很多,但是关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结构程式”和“方法论”问题的人很少。其实所谓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结构程式”,就是从文学观念的发展历史角度去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探究文学史中,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表现与功能作用。而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方法论”,其实就是从“方法”与“模式”角度去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探究文学作品的语境,研究文学作者的文?W风格等,简言之就是针对具体的社会条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研究的方法。

现当代文学思潮篇4

关键词:当代文艺思潮 体系 质疑 建构

一、文艺思潮的界说及在当代文学史中的展现

一般认为,20世纪40年代被引入的“文艺学”包涵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三大板块,其实,文艺思潮也属于文艺学范畴。当代文艺思潮的研究领域应主要定位在文学理论与当代文学史之间;同时,且忌将文艺思潮与创作方法、文学流派以及文学现象等的关系混淆,而这些在我国学术界又一直是薄弱环节。即使近十多来年,只要你临近文艺思潮理论前沿,所面对的依然是眼花缭乱惶惑与茫然;文艺思潮新层面、新视野带给学术界的复杂性有增无减。

作为一个有比喻意义的术语,文艺思潮应该是――在一定时段和区域范围内的整个文学活动领域所生发并流行的,具有普遍性、支配性的一种精神文化趋向或潮流。当代文艺思潮研究就是对中国当代所发生的文学思想整体发展和状况的考察与整理。然而,真正从文艺思潮角度考察当代文学史,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逐渐成为自觉并形成热点,如朱寨主编的《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史》、宋耀良《十年文学主潮》、何西来的《新时期文学思潮论》、孙书策的《当代文艺思潮小史》等;吴秀明在2001年主编出版的《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陈传才《中国20世纪后20年文学思潮》等都各有思路,尤其是陆贵山主编的《中国当代文艺思潮》被认为是有开拓意义的版本。但到目前,对文艺思潮的认识依然没能达成统一。

二、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的形成和基本走势

当代文艺思潮当然溯源到“五・四”文艺思潮,但由于以往受前苏联文学理论以及国内政治等因素影响,中国学界对“五・四”及现代文艺思潮的叙述是不准确的,即认为:“五・四”时期形成了以郭沫若、创造社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以鲁迅、文学研究会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五・四”以后产生了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流的文学思潮,建国以后发展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按照这个思路,新时期文学又是“五・四”现实主义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复归――这种描述显然过于简单和片面。

在现代文学史发展中,人文――现实主义、左翼――革命文学、感伤――现代主义等三大文艺思潮几乎贯穿现代文学史的始终,而且它们也是比较典型的文艺思潮甚至主潮。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从19世纪中叶开始,尤其是19世纪末维新运动的兴起,西方思潮便大规模被介绍到中国,其中就包括社会思潮与文艺思潮。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兴起,使得各种思潮都激荡于中国文化思想界,也促成了中国的文学艺术实现从古代到现代的转变。虽然当时各种“主义”和“流派”的发生与存在有先后和久暂,但人文――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确是以其最强的阵势和华采,无可争议地展开,贯穿现代文学三十年,又在建国三十年中被淡化。

其次,感伤――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和左翼――革命文艺思潮,分别从上世纪20年代中期和末期反响于文坛。前者以戴望舒、李金发等为代表,形成了“国内诗坛上最风行的诗式”,实际上,这些作品与西方现代派是相通的,并与30年代的“新感觉派”、40年代的“九叶诗”派等一起,汇成感伤――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但这个思潮从建国后在文坛上几乎销声匿迹,直到70年代末以后才又显示出新的风采。

后者自1928年前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口号的提出到论争开始,尤其是1930年“左联”成立之后形成了左翼文艺思潮。建国十七年文艺思潮的发生,应该始于40年代初期的延安革命文艺。但就建国以后的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整体来看,其演进与波折,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分别从上面三大思潮的向度上衍生、扩散或消长的。

三、当代文艺思潮的总体描述

现有的关涉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的各种版本存在的共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现有版本中更多的是不完整的文艺思潮片段史;二是,即使在少数完整的当代文艺思潮著作中,或观点已经明显陈旧、保守,或对文艺思潮范畴的划分粗糙、混乱等等。在对思潮个案的评价问题则更大,对此也不必展开。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总体上经历了建国三十年和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两个大的发展时段,两者既有历时性关联又有共时性分野。建国三十年文学思潮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本位和名义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潮两个基本特征;而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文艺思潮则是在多元/边缘化、学理/浮泛化之间匆匆行进着,不过,趋向尚可,前景还不能说悲观。

当代文艺思潮围绕四个时期发展、消长或嬗变的。具体包括:1.“建国十七年”文艺思潮(1949―1966年),形成了以名义上的“现实主义”主潮,实际是政治本位文艺主潮,而且离真正的现实主义越来越远;2.“”及其终结的十二年文艺思潮(1966―1978年),是十七年文学中某些极端因素恶性发展的结果,使政治本位文艺思潮走向极端,实际上已经背离了现实主义;3.改革开放前十年即“新时期”文艺思潮(1978―1989年),文学在恢复、喧嚣、浮躁中逐渐展开,一体化文学开始向多元发展;4.“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文艺思潮(1989至今),文学被边缘化同时也更趋于自由,后现代主义的各种形态交汇成潮流,从中也诞生的大众文化。

可以说,前两个阶段作为文学的一体化时期,几乎贯穿着政治本位文艺思潮。

四、中国当代文艺思潮体系的具体构架

文学研究是应当对文学现象进行理论研究,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并不是一切文艺理论的研究都能够科学地处理和对待文艺现象。在呼唤提高文艺理论科学性的当下,对文艺现象进行规范化的梳理和研究,正是文艺理论回归科学的一种有效的途径。我的思路是,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为线索,有详略、有重点地梳理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对其各个时期的文学运动、文学现象、文学论争以及它们所出现的时代背景都给予比较清楚的清理和阐述,对其中的政治、历史、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原因进行揭示,特别着重于通过对在各个热潮中产生的重要作品,去思考文学思潮发生的历史的必然性,由此更深入地把握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动因及其规律。同时把所要考察的各种文艺思潮的演变,自觉、尽力地纳入层次关系中,力求提纲挈领,点面兼顾。我想,这种探索,在中国文学现代性演进的宏大框架内,应该有意义。

现当代文学思潮篇5

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在叙述模式上,一直是先进行理论,后进行创作,该思维模式就是指,文学史家对某个时期的文学创作理论进行研究,掌握该时期文学创作的特点,在此情况下继续文学史的阐述。另外,现当代文学史还有另一个思维模式,就是先思想后形成,说的就是文学史家在文学史叙述的过程中,觉得文学创作工作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所构成,即文学形式、思想主体。因此,在现如今,现代文学史的叙述工作,该思维模式一直对现代文学史造成巨大的影响。为此,当文学史家进行文学创作时,存在固定的几种思维,第一,社会背景与文学理论紧密相连,前者可决定后者;第二,文学理论、主张、创作在同一时间形成,第三,文学创造建立在文学理论的基层上,而文学创作的形式,完全取决于文学史家的思想。进行文学创作时,文学创作者,首先对作品做全面的分析,掌握作品的主要思想、人物特征等,最后再对其中的艺术价值进行分析。文学界在80年代得到人们的重视,并有“重写文学史”的历史事件,即便如此,具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却少之又好,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先理论后创作,先思想后形式”这样一个固定思维模式的影响,该思维模式忽略了文学作品本身的特殊性,文学作品已经转变成为独立存在的个体。

二、重构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有效方法

1.认识到文学思潮史重构的必要性我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进行重构,首先要使人们对文学思潮史具有一定的认识度,掌握中国文学思潮史发展中存在的特点,并对认识到文学思潮史构建的必要性。在重构的过程中,分析古代文学思潮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当代文学思潮的情况,进行重构,保证现当代文学思潮史重构工作顺利开展,现代文学思潮史重构,建立在古代文学思潮史、当代文学思潮史的基础之上,为现代文学重构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使我国现代文学思潮史重构工作得到良好的发展。认识到现当代文学思潮史重构的意义,了解到文学思潮史在发展中具有长期性、整体性两大特征,为此,在文学思发展中,要将文学思潮史质量放在第一位,对现代文学思潮史重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当代人积极参与到文学思潮史的重构工作当中。

2.进行文学思潮分类工作文学思潮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社会背景的影响,每一个时期的文学思潮都具有该时期的特点。在传统的文学思潮史研究中,通常是从时间的角度出发,对文学思潮史进行研究,理清文学思潮的脉络。但是,该研究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时间出发进行研究,会受到历史事件的影响,将文学思潮史与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导致文学思潮史演变成为社会思潮史。在现当代文学思潮重构工作中,为了预防此类问题的出现,在文学研究上要做改变,不再采纳以时间为线索的研究方式,应对文学思潮做分类,根据文学思潮本身的特点进行划分,该分类是文学思潮本身的一种类别区分。此分类方法,可将文学作品的整体结构进行优化,将文学思潮按照专题分类,分类处理后,文学思潮内在逻辑更加清晰明了,有效预防社会思潮混入到文学思潮史当中。

3.文学思潮史重构符合发展规律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重构,需要符合发展规律,并兼顾着各种思潮,现代文学思潮分为三类,人性、社会以及审美,这三种文学思潮在现代文学思潮史的重构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兼顾文学思潮,去除时间化,避免文学思潮受到时间的制约,但是,并不可完全将时间概念所摒除,而是在文学思潮的叙述当中,对时间意识做适当的调整,使用互见性的叙述方法。现代文学思潮史重构需要兼顾人性、社会以及审美这三类思潮,并顺应文学思潮史的发展规律。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重构,保证其符合文学思潮史的发展规律,意思就是在文学思潮重构过程中,要全面认识到文学思潮史的发展规律,确保现代文学思潮史重构顺应思潮史的发展规律,另外,还需要对现当代文学史重构工作的实际情况走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顺应思潮史发展规律的同时,提高文学思潮重构的质量。

三、结束语

现当代文学思潮篇6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文学流派 文学运动

中图分类号 120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9)02-0109-07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的历史回眸

文学思潮。本来与文学运动、文学流派、作家作品、文学思想论争等一样,是文学史的重要构成部分,但由于它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一个历史时段文学发展的内质、发展方向,还影响着作家的创作个性与创作风格,因此有的文学研究者便把它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在中国,早在20世纪20-30年代便有文学思潮的研究。开始是译介外国学者的有关论著,如橱川白村的《文艺思潮论》、本间久雄的《欧洲近代文艺思潮论》。尔后才有中国学者自己的著作出版,但研究的领域跟日本学者一样,都是欧洲的文艺思潮,而非中国的文艺思潮。如孙席珍的《近代文艺思潮》、徐懋庸的《文艺思潮小史》,探讨了欧洲从文艺复兴、自然主义到新写实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国的学者研究中国的文艺思潮要到30年代以后,其中有蔡正华的《中国文艺思潮》和朱维之的《中国文艺思潮史略》,后者有“史”的味道,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清朝,论述其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思潮的演进脉络,较有学术价值,也不乏新见解。但它还只包含古代文学思潮部分。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最早的是李何林。他的专著《近二十年文艺思潮论》,初步论述了我国自“五四”文学革命以后至1936年,文学思潮的涌动及其与社会时代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在谈到所受的外国文学思潮的影响时,注意到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但总的来说,稍嫌简放,没有论及当时的作家作品,思潮的演进脉络没有很好梳理。此后,研究的论文虽常有出现,但专著却极少,直至90年代以后才出现。1993年,上海师范大学邵伯周出版了《中国文学思潮研究》。该书虽没有称为“史”,但它有“史”的架构,“史”的分期。全书从1915年起至1949年止,按照时代变迁的历史转型,分为四个时期即: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萌发期、初步发展期、多元发展与激烈论争期和一元化形成期。作者在每个时期内把所发生的文学现象和重要的文学思潮作了较为细致的论述。“从纵向上审视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过程;从横向上,在回顾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文艺思潮――人文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文学思潮在我国的译介、传播和影响的过程的同时,着重剖析了它们各自进入我国的来龙去脉、表现形态及其相互关系等等”。这部著作,材料丰富,学术语码准确,分期有一定的合理性。其缺点在于留有受“左”的思想路线影响的深深印痕。另外,由于它是按照“史”的脉络编排的,对有些贯串多个时期的重要的文学思潮。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的阐述便给人一种重复之感。但尽管如此,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方面最有分量、最有系统的一部专著。

1995年11月,张大明、陈学超、李葆琰出版了《中国文艺思潮史》。1996年3月,刘增杰等三人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出版,与上述邵伯周的著作体例近似,全书分为三个时期即:“五四”文学思潮、30年代文学思潮、40年代文学思潮。分期较为笼统。该书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大文学思潮: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分三个时期作系统的论述。其特点是细致、详尽、深入。有一定的见地,但它把现代文学史上的其他思潮,如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游戏的消闲的文学思潮、幽默闲适的文学思潮、复古主义文学思潮等等通通舍弃了,给人一种偏窄缺失的感觉。

同一年9月,复旦大学的吴中杰出版了《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这是我所看到的这类著作的第一部较为完整,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史著。但该书没有一般史著的分期,它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选取了现代文学史上18个重要的具有思潮性、倾向性的问题加以论列。基本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也清晰地显示出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面貌。该书的特点在于从审美的角度切入,探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这样便避免了与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相混同的弊端。该书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论述思潮的发生时扣紧社会历史背景,并与创作理论、译介文章等几方面结合起来研究,具有可信性。该书的理论色彩极为浓烈。在全书20章55节的目录中,没有出现“思潮”两个字,章节的名称如“审美的自觉性”、“美育的启蒙性”、“观念的新颖性”等都显示了理论的特色,如作者说的“本书是史论性质的”。相对来说“史”的东西的确少了一些,文学思潮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

其余,还有一些文艺思潮的专题研究,如艾晓明的《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等。之后,这类著作的出现便不多了。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其著作充其量就那么十多种了,若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出版(据统计有一百多部)相比,就冷落多了。

二、文学思潮发生发展的时空因素

什么是“文学思潮”?《辞海・文学分册》(1979年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1986年版)、《简明社会科学词典》(1982年版)等都有详细的界定。但我感到有些偏颇,尤其明显受到“左”的因素影响。在此,笔者不揣冒昧作一简单的诠释。即: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历史时空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文化、经济等领域里发生了变革。或在外来思潮的影响下,在文学艺术范围内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推动或抵制这种变革的一种文学思想或文学主张;这种文学思想或文学主张,不只是在个别或少数文学家的创作中得到反映,而是受到了相当多的文艺家的认同,并自觉地进行创作实践所形成的有声势、有广泛影响的一种文学创作潮流。

文学思潮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由某个人或某一人群心血来潮想制造出来就能制造出来的,它的产生既有其内部的条件――社会的时代的因素;也有其外部的条件――外国的社会思潮或文艺思潮的影响。就前者来说,它往往被包容在社会思潮里,每当社会发生激变,历史出现转型,原来的许多社会意识形态已经滞后,与已变动了的社会生活环境不相吻合,于是便由某一阶层或某一人群的代表人物出来提倡某种思想或主张,目的在于推动或扼制这种变动。如果这种思想或主张果真能表达某阶层某人群的利益、愿望与要求,被部分群众所认可、拥护、实践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就形成了与变动的社会生活相适应的社会潮流。如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当时出现了诸子百家互相争鸣的社会思潮。“五四”运动时期,我国的历史出现了转折,于是科学民主、文学革命等众多的社会新思潮也相继涌现出来。相对来说,社会较为平稳,或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思想钳制较为宽松时,社会思潮就相对减

少。如我国的盛唐时期、元代初年就少有社会思潮;欧洲中世纪,是欧洲历史发展中最黑暗的时期,当时就只有神权统治。

社会思潮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便是文学思潮。由于文学思潮属于文化层面,又是各种思潮中较为活跃的部分,所以往往最为引人注目。如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其左翼文艺思潮就是如此。它筹建组织、发表宣言、成立研究会、发动对不同文艺观点的批评等。其影响是深远的。欧洲13-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从中世纪封建神权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变革的反封建反教会的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也是一场巨大的社会思潮,而其中的人文主义文艺思潮则是它重要的部分,它站在众多的社会思潮的前锋,成为最引人瞩目的主流思潮。所以,我们探讨文艺思潮的产生,不应局限在文艺思潮本身,而应该从变动了的社会生活本身寻找思潮产生的根源。

文艺思潮的产生,除了社会时生变化这一根本原因外,还应从历史、文化、思想的演化和积聚中作进一步的考察。它们不是无中生有地由某一思想家凭空制造出来的,而是利用前人提出并实践过而留下的脚本进行加工、改造演化使之为表达新的思想观点服务。“五四”文学革命思潮,主要是由胡适、陈独秀等人直接倡导、发动,以及以《新青年》为阵地,一帮先进的知识分子们直接参与而成功发动起来的。但也与近代政治维新派梁启超、黄遵宪、谭嗣同、夏曾佑、丘逢甲、严复、裘廷梁、李伯元、吴趼人等所倡导酝酿的那场文学变革有直接的承传关系。这场变革有理论纲领,有创作队伍,有文化阵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像黄遵宪所提出的“我手写我口”,裘廷梁的“崇白话而废文言”等口号,甚至被“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动者们所直接引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也一样,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取得统治权,击败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就把希腊、罗马奴隶社会上升时期的文学、哲学、艺术等先进的东西“复兴”起来,在“复古”的外衣下,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新思潮、新文化。由此可见,一种文艺思潮的产生离不开已有的前人积聚的思想文化的成果,这已为全部的文艺思潮发展史所证实。这里的关键是,前人积聚下来的思想文化,一定要符合新时期新思潮的倡导者的需要,与新思潮的内涵一致,能代表某一阶级某一人群的利益、要求、愿望才有可能被“拿来”加工、改造、打扮成为新思潮不可缺少的部分。

上面我们讲了文艺思潮产生的内部条件,这里我们讲文艺思潮产生的外部条件,即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鲁迅在30年代总结“五四”文学革命思潮形成的原因时说,“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要求,一方面则是受了西洋文学的影响。”这句话既讲了内部条件又讲了外部条件。需要说明的是,鲁迅在这里所指的是特定时期的文学思潮。我们不能说所有的文学思潮都非有“西洋文学”的影响不可。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某些思潮,如复古主义思潮、鸳鸯蝴蝶派消谴的游戏的文学思潮等的产生与外来影响就没有多大关系。但历史进入20世纪,许多文学思潮的产生却与外来影响密不可分。如“五四”文学革命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左翼文艺思潮、自由主义文艺思潮等等。即使如我国传统文学所固有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潮、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也受到外来思潮的影响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内质的变化。

从我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实际来看,受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有两种途径。一是社会处于万马齐喑,为了变革现实,推动社会前进,有志之士和时代先驱者们,有意识地引进西方的社会思潮和文艺思潮,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从外国借来“火种”。马良春说:“‘五四’时期,是中国变革的重要关头,需要打破旧传统的束缚,外国文学的引进,是作为向传统开战的爆破物,作为武器使用的。它的引进者们是带着明确的自觉性和目的性的,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端到发展的实际的情形看,外国文学思潮和文学作品产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并且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使作家在思想上,而且在艺术方法上都突破了传统的束缚,给中国现代文学带来了新的面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译介外国文艺思潮的园地主要有《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等。编者以及当时其他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们都十分重视译介外国的文艺思潮及文艺作品,1915年11月的《新青年》就发表了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谈》,介绍了欧洲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思潮的演进过程。还可以追溯到更前一些。1908年鲁迅在日本留学,是他最先把象征主义作品介绍到中国来的。积极把西方现代主义介绍到中国来的作家还有沈雁冰、郭沫若、田汉、周作人、陶履恭、吴若男、傅东华等。他们或译介理论文章,或译介文艺作品,或发表提倡性文章。二是政治较为宽松,执政当局采取门户开放政策,国门打开。如“”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出现了一股思想解放运动热潮,这时,国外的各种思潮就一股脑儿地涌了进来,被称为文学的新时期。由于它是属于当代文学部分,这里就不打算多花笔墨了。

就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来说,由于西方各种文艺思潮的引进及推介,在客观上改变了国人的文学观念,小说不再是“闲书”,文学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是改变人们精神面貌和政治教化的有力工具。创作方面,作家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刷新了自己的作品。在内容上,反对“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要求个性解放,恋爱自由,不写英雄豪杰、才子佳人,注重写平民生活,同情劳动者。作家在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上,都竞相借鉴现代主义文学的优长之处,融注在自己的作品中。早期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鲁迅、郭沫若、周作人、田汉、郁达夫、茅盾等等的创作都莫不如此,这一切共同汇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五四”文学革命思潮。

三、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多维关系

在一个历史时段里,可以有多个文学思潮,如在“五四”时期和我国30年代的文坛:也可以只有一个文学思潮,如在40年代中以后的解放区。当多个文学思潮同时存在时,情况就会变得错综复杂起来,文学思想、创作风格相近的文学思潮可以和平共处,共存共荣或相互平等竞争。在创作上属不同思潮的作家,常常互相吸取对方的长处,以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法。20世纪20年代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家大多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借用了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这都是不争的事实。文学思想、创作倾向相对立的文学思潮,像“五四”文学革命思潮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上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艺思潮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就发生了论争,甚至斗争,这些论争或斗争是十分激烈的,剑拔弩张的。论争可以弄清楚一些问题,但斗争则是你死我活的。论争也好,斗争也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都归于平静,成为历史的存档。

在同一个时期里的众多思潮中,会有主流思潮与非主流思潮之分。如“五四”运动时期。以文学研究会为代表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主流思潮,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复古主义或游戏消遣等的文学思潮则为非主流思潮。一般来说,主流思潮与非主流思潮并非一成不变,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但中国有特殊的国情,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不管历史如何演进。社会如何变迁,都

占据着主流的地位,直至70年代末“”结束。

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关系十分密切。一般来说,一定的文学思潮会产生一个相应的文学流派。法国的启蒙主义文艺思潮产生了百科全书派;德国的启蒙主义文艺思潮产生了狂飚突进派。我国“五四”时期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潮产生了以文研会为代表的“艺术为人生”的“人生派”;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产生了以创造社为代表的“自我表现派”。

什么是“文学流派”?文学流派是指文学主张、创作倾向、艺术风格相近,有一定数量的作品问世,并在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的作家群体。但亦有人以文学社团作为划分流派的标尺,如文学研究会称为“人生派”;创造社称为“浪漫派”;语丝社称为“语丝派”;新月社称为“新月派”。这虽有依据。但并不科学,因两者并非完全相同。有些作家认同了某一流派的文学主张,但并未参加其社团;有些作家虽参加其社团,并经常在其属下的刊物上发表作品,但作品的思想性、倾向性、艺术风格等却与该社团的其他成员的创作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划分流派时则应作具体的分析。

一定的文学思潮会产生相应的文学流派,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思潮并未产生流派,如复古主义文艺思潮、抗日救亡文艺思潮。需要补充的是,流派一旦产生,由于活生生的作家群体的活动以及他们作品的影响,他们又能对文学思潮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大地促进了思潮的发展。狂飚派大大推动了启蒙主义文艺思潮在德国的发展;我国上世纪30年代的新感觉派、象征主义促进了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

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还有一层重要的关系。文学思潮可以只是一种文学主张或文学思想,但只要这一文学主张和文学思想获得相当大一部分人的认同,在社会上造成影响,就可以汇成为一种思潮。但与之相应的文学流派的存在,却必须以创作出好作品并受读者欢迎而流传开去为前提。因此,作为这一流派的作家一定要努力创作出有特色、有艺术质感的佳构来,一方面显示自己的生存价值,壮大自己的声势,一方面又能推动思潮的发展。否则,这一流派会成为过眼云烟,用不了多久将消失在文坛的上空。现代文学史上的民族主义文学派、战国策派存在的时间很短暂,固然因为它们的理论主张与文艺思想有违抗战的社会现实,不合时代精神,同时也因为他们拿不出像样的作品来。 “五四”时期的文学之所以欣欣向荣,左翼文艺运动时期,自由主义作家的创作,其数量、质量俱佳,原因之一就是众多文学流派之间自觉与不自觉地进行竞赛,都在暗暗地出力,希图拿出佳作以显示自己的实绩。

如果在某一时期某一文学思潮是进步的、革命的,那么,从该思潮衍生出来的文学流派,其作品一般来说是进步的、倾向革命的。宣扬狂飚突进的浪漫主义思潮的创造社作家的作品与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作品都莫不如此。如郭沫若的《女神》、叶绍钧、冰心、王统照等的小说。还有一种情况,一种文艺思潮在当时属于进步或有革命倾向,但与该思潮相应的文学流派的作品,其艺术成就不一定就是高的好的。左翼文艺思潮在我国现代文学进程中,曾沸沸扬扬,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但发动这一文艺思潮的创造社、太阳社在这时期创作的作品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赢得读者称誉的作品却不多,大多数是公式化、概念化的。所以,不能因为这一思潮的进步性、革命性,而对属于这一思潮的文学流派的作品作盲目的赞扬,一定要作具体分析。反之,有些文艺思潮在当时不能算是进步的、倾向革命的,但其所属流派的作品却艺术造旨颇高。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如属自由主义人性论思潮的新月派、属幽默闲适文艺思潮的以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其优秀作品不少,有许多能流传下来,如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林语堂的小品文。

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的寿命也不是等同的,有长有短,前者是以文学主张、文学思想的抽象形式体现出来的,后者则以作品的具体形式显示其存在。比较起文学思潮来,文学流派对后代的影响更为悠久、深远,有些文学思潮可以大喊大叫来到世上,风光一时。但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意识的演进,文学思潮就有可能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终至遗忘。而文学流派虽然也会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化而逐渐减弱其影响,但它不单是以抽象思维的文字形式出现的,还伴随着受该思潮灌注的一批具体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有自己的艺术生命力,其生命力往往比那些抽象的思维形式文字更为久远。欧洲启蒙主义文艺思潮对我们今天的读者来说其印象已经很淡薄了,但启蒙时期出现的文学作品,如《鲁滨逊漂流记》(笛福)、《拉摩侄儿》(狄德罗)、《费加罗的婚姻》(博马舍)、《浮士德》(歌德)、《阴谋与爱情》(席勒)、《汤姆-琼斯》(菲尔丁)、《老实人》(伏尔泰)等作品,至今仍为一代又一代的广大读者所喜爱;我国40年代中以后出现的工农兵文艺思潮,人们已经不大重视它,已逐渐失落在人们的记忆里,但在该思潮影响下的一些优秀作品如《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王贵与李香香》、《夜》等仍具有艺术的生命力,读者仍爱读。由此可见。文学流派的生命力,要比文艺思潮的生命力长久,这是客观的事实。但不可否认,有少数文艺思潮的生命力也相当长久,与其他的文艺思潮相比,有其特别的魅力,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思考。

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的关系,正如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的关系一样,两者既关系密切,但又不能等同。说它们关系密切,是因为两者常互相依存,互为表里,几乎是同时萌生、同时出现,裹挟前行的。“五四”时期,当胡适、陈独秀等先驱者们拉开“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序幕时,他们所倡导的“八事”、“三大主义”、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思潮也就跟着出现了。运动酝酿思潮,思潮促进运动,并驾齐驱,互为机制。40年代初,解放区进行文艺界整风。接着《讲话》发表,逐渐掀起了一个工农兵文艺运动,与此同时,工农兵文艺思潮也就诞生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与民族主义文艺思潮也如此。但我们绝不能说,文艺思潮与文艺运动的互为关系就一定如此。事实上,这种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有时文艺思潮的产生并没有伴随着大吹大擂的文艺运动,而是借文艺主张相近、艺术风格相似的作家群体发表作品,逐渐积聚而形成思潮的。如游戏消闲的文艺思潮、幽默闲适的文艺思潮、以古喻今的思潮等。还有一种情况,有运动但并不一定能形成思潮,东北沦陷区的东北作家群和在上海的“孤岛”的爱国作家。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搞起了一个抗日救亡运动,但都未能出现一种与之相应的文艺思潮。所以说两者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要作具体分析。

四、三大文学思潮的定位与评价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文学思潮,它们的存活时间有的长,有的短,各领三五年或十几年,就销声匿迹了。唯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三大文学思潮,虽时盛时衰,时浮时沉,几经曲折,但都贯穿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始终,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响亮的三部曲。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无论是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第二个十年,还是40年代,它无疑是所有文

学思潮中,历时最久、声势最大、影响最广、地位最牢固的一股文学思潮。这是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决定的。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它曾遭到了其他文学思潮的冲击。20年代初。随着文学研究会的成立,以及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的提倡,它的规模、名声被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尔后虽然出现内部的矛盾冲突,对它的解释也有过失误,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不断克服自身的矛盾,并在与其他思潮的竞争中,在吸收各种新鲜养分的过程中,逐渐壮大充实自己,终于成为占据中国新文学主潮的地位。

当历史的脚步跨进了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这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烈的时代,也是中西文化大撞击、大交汇的时代。这时的现实主义受到了来自“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冲击,但其时恰好出现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的口号震天价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革命现实面前,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因而受到冷遇。在时代与现实的选择中,现实主义文艺思潮仍牢牢地站稳脚跟。

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抗日战争的现实改变着民族的审美心理,在和平时期有着不同审美心理的中国人,此时表现为审美心理上的同一性和趋时性。现代主义那种带有病态性质的、晦涩难懂的文学作品。已基本上没有市场;浪漫主义那种带有理想光芒的、感情激越的历史剧和诗歌,虽还时有出现,但主情主义的感伤的过于个人化的情绪,也与现实有了距离。抗战进入了艰苦阶段之后,许多作家开始从盲目乐观的梦幻中惊醒过来,文艺界再次强调现实主义。在以延安为中心的广大解放区文艺界开展整风运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现实主义便独尊文坛、一统天下了。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到“”结束而结束。

与之相比较,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就不那么风光了,它大起大落,时盛时衰,“五四”时期,与现实主义一样,也曾风风火火,叱咤文坛。它寄寓在创造社中,与创造社互为依存,互为表里。创造社有郭沫若、郁达夫这样的大家左冲右突,它的声誉也蒸蒸日上,其时可以与文研会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平起平坐,平分秋色。新文学进入了第二个十年后,它的日子就不好过了。革命的现实、时代的形势。虽然也需要理想的抒发,也需要澎湃的激情,但它不需要伤感,不要过于表现自我。在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走红时,浪漫主义又被当作主观唯心主义进行批判,后来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郭沫若干脆否定了它。他说:“然而第三阶级抬头之后……使社会上新生出一个被压迫的阶级,便是第四阶级的无产者。在欧洲的今日已经达到第四阶级和第三阶级的斗争时代了。浪漫主义的文学早已成为反革命的文学”。“反革命的文学”是一声惊雷,于是它的声誉便一落千丈,有点像沦落江湖的卖艺人,被人歧视。到了40年代,在大后方,徐哥、无名氏等虽然仍在运用浪漫主义进行创作,也有可观的成就,但也很难重振声威。在解放区,它虽没有遭受有力的排斥,但不离不弃,与革命现实主义相比,它的地位已显得很可怜了。

现代主义的处境与浪漫主义差不多,日子不好过。人们认为它是从异域进来的异邦邪客,“五四”时期部分新文学作家觉得它新鲜刺激。它的哲学思想、文学思想、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的确与我国固有的文学传统有很大不同,别有一种动人之处。于是作家们从博取众长的角度,吸取它的长处,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但都未形成气候。到了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由于以李金发、戴望舒为代表的象征主义诗歌和以施蛰存、刘呐鸥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的出现,现代主义遂形成一股文学思潮。这一群作家创作数量虽不多,但颇引起文坛注意。由于它是从外国传进来的,属于世纪末的果汁,那种病态、扭曲、晦涩的文学形态,与30年代的革命现实是格格不入的,故它也没有受到文学界的认可与重视。进入40年代,随着抗战的艰苦深入,到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政治、军事矛盾激化,现代主义在中国大陆已失去了适宜的生长土壤。不过在中国南方一隅的香港和海峡对岸的台湾,自60年代以来却得到蓬勃的发展。这是中国的特殊国情。

现当代文学思潮篇7

【关键词】 后现代思潮;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影响;应对策略

一、作为一种思潮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作为词语最早出自于F.奥尼斯1934年所著的《1882―1923年西班牙、拉美诗选》一书,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1]而作为一种思潮的“后现代主义”则滥觞于20世纪50-60年代西方社会内部的“反文化运动”(counterculture)。自70年代开始,后现代思潮开始风靡欧美学界。80年代以来,后现代思潮走向全世界。目前该思潮在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历史等各个领域均产生了冲击性的影响。

如同对待“文化”一词的内涵一样,学者们很难简单的对“后现代主义”一词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一书的引言中提出:我们可以把对元叙述的怀疑看作是“后现代”;[2]博德里拉认为:“玩弄碎片,就是后现代”;[3]大卫・格里芬则认为后现代主义“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任何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4]之所以很难对后现代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主要是由于:后现代主义是现代西方学术中的各种思潮、流派、观念的混合或拼揍,它挪用、并改造和超越了结构主义、浪漫主义、现象学、平民主义、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理论思想。[5]

作为一种思潮的后现代主义很难定义,德里达也认为后现代没有一个概念,但我们还是可以总结出该思潮的一些主要特征。哈桑在《何为后现代主义》一文中将其后现代主义归纳为:不确定性、零乱性、非原则化、无我性、无深度性、……种类混杂、狂欢、构成主义等诸多特征,哈桑同时承认以上特征依旧不能穷尽后现代的全部内涵。[6]伊格尔顿则认为后现代主义“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衷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的变化特征”[7]我国学者一般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归结为: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解构现代主体性,反对同一性、整体性,以及崇尚差异性等特征。[8]

二、后现代思潮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表现及挑战

1、后现代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后现代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影响表现为:拒绝服从权威、不循规守旧、崇尚个性、崇尚多元、推崇创新。当代大学生不会轻易服从权威,有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虽然倾向个人主义,但尊重和欣赏多元化,不会简单将自身的意志强加于他人,在批判传统的基础上表现得富有活力,推崇创新,朝气蓬勃。这是后现代思潮下当代大学生的积极、阳光的一面。

后现代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也有许多消极的影响:过分追求符号,碎片化、解构、无厘头、漠视传统、过度娱乐化等特征,极端的甚至走向。部分青年盲目追求绝对自由,甚至不知自由为何物,堕入符号化趋势。当代青年人的逻辑和思维深受碎片化影响,表现为浮躁、缺乏钻研精神,追求表面层次。深受后现代生活方式影响的青年已经很难平心静气地进行深入阅读,甚至很难沉下气来看一部文艺片,喜欢无厘头、追求喜剧、搞怪效果。

与此同时,在青年学子当中也存在过度娱乐化的倾向。部分青年过度沉迷于娱乐节目,对待事情玩世不恭,用解构的心态对待一切传统,用玩的心态看待一切,甚至会极端到产生“如果不好玩,何必要做?”、“不存在对错之分,有的只是好玩还是不好玩”等心态。[9]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于我们的青年当中,构成后现代思潮下的消极面。

2、后现代思潮对思政教育的挑战

后现代思潮是对西方自身文化和现代弊病的批判与反思,其理论观念具有很强的批判性与破坏力。它本身根植于西方文化的厚重土壤之中,并不一定适用于中国国情。当代大学生由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仍在最后定型期,出于对新鲜理论的好奇以及自身处境中的矛盾,很难区分后现代主义的精华与糟粕。如果放松了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在关键期时期三观被引向歧途,那么前期的思想教育等同于白费。

由于后现代思潮各种思想鱼龙混杂,目前该思潮对青年学子造成了许多消极影响。例如过分推崇个性,导致个人主义盛行,集体主义观念不强,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后现代思潮中的碎片化、解构特征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尤其严重,传统语言被恶搞,过去正面的形象被肢解重构,极端乃至走向,否定历史,否定客观事实等;过度的娱乐化导致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盛行,对信仰、道德没有起码的敬畏,最终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扭曲了。再有,后现代主义倡导非理性的思考方式,导致社会上左右对立,民粹主义盛行,这些都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积极应对后现代思潮

1、积极应对后现代思潮的挑战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后现代主义的消极因素也不是不可战胜的。应对后现代思潮的挑战,首先要知己知彼。当代大学生虽然多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然而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不知后现代为何物,遑论如何引导学生抵制后现代思潮的消极影响。大学课堂上应该开设相关当代西方思潮的课程或讲座,指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后现代主义。引导学生们认知什么是后现代,它的优缺点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扬长避短,对后现代思潮深入学习和了解,比起简单的说教与强制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效果要好很多。

其次,后现代思潮很多时候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影响大学生的,目前存在过度娱乐化的倾向,社会上要形成共识。青年不能一味娱乐,除了青年学子自觉之外,文化产业也要自律,影视、文艺创作要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作品。要通过寓教于乐的方法一点一滴按到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正能量,让青年学子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抵消后现代思潮的消极影响。

再次,对于后现代思潮中的极端思想,例如、绝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过度解构思想,我们要积极批判斗争。针对目前新媒体、以及网络上对英雄的抹黑和历史翻案风,我们更要旗帜鲜明的斗争,要运用唯物史观、以及详实的史料进行科学论证,做到以理服人,从而打退的进攻。针对青年学子的绝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我们要批评教育,要积极引导。更要反思后现代主义中盛行的解构主义,对于过度解构的行为要从学理上辩驳,从而有效的夺回舆论宣传的话语权。

最后,要将学生引向后现代思潮的积极面。既然反对权威,就不能为反对而反对,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研究探索与权威对话。在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之下,鼓励多元化和创新性,这不仅有利于当代青年学子的成长,而且也为社会增添了色彩。适度的娱乐精神有利于积极健康人格的养成。对文本合理的重新解读、对一些事物的合理解构利于推陈出新,这也是训练青年学子思想、学理的一种有效方式。

2、辩证看待后现代思潮

后现代是对现代性盲目崇拜的一种反动,是在对现代性的继承与批判中产生的。它本身就蕴含着许多合理的思想成分,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后现代思潮带来的冲击。首先,后现代推倒传统,玩世不恭,但又不是不顾一切地破坏。其倡导的多元化特征目前已逐步形成一种变革中的传统,故而不能简单的将后现代思潮视为洪水猛兽。

其次,后现代的本质是人们反抗情绪的符号化表现。如同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当过度批判理性、科学思维时,人们也会自然产生审美疲劳。目前,针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消解,许多学者已经开始呼吁重新“回到康德”、“回归理性”。

最后,应当看到后现代思潮本身就是多元发展的。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目标,思潮内各个派别互相批判,互相推动,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繁荣。我们在对待后现代思潮问题时不能简单的否定或过度恐慌,要批判其中落后、消极的思想,汲取和引导其中合理、优秀的成分,达到扬长避短,去粗取精的效果。

3、对未来思政教育的展望

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青年学子的创新精神正在构建、书写我们时代的新传统。我们还应该看到,后现代作为一种反叛情绪最终也会重归现性与科学精神,这本身也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综上所述,后现代本身不是洪水猛兽,“它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与我们人类的存在和命运息息相关的,它看到了现代性的局限并试图用一种新的思想超越它”。后现代思潮内部本身就派别林立,良莠不齐,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当代青年学子由于受后现代思潮影响较深。目前,青年学子从行为以及生活方式上已经呈现出一定的后现代倾向,这给目前的思政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危机。然而,危机本身就蕴含着挑战与机遇,除了通过学习、引导、斗争等方式积极应对后现代思潮冲击之外,思政教育还要积极发掘后现代思潮对学生们的积极作用,即大卫・格里芬倡导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从而化解当前后现代思潮对青年学子的冲击,以便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注 释】

[1] 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2] (法)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车槿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2.

[3] 王治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后现代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17.

[4] (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M].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0.

[5] 张雄,王晶雄.新编现代两方社会思潮[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361.

[6] (美)伊哈布・哈桑.何为后现代主义[J].王岳川译.文艺研究,1990,02.157-159.

[7] (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

[8] 陈利民.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审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2.5-6.

[9] 王治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后现代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17.

现当代文学思潮篇8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社会思潮的研究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本文探讨了社会思潮的特点和类型以及研究意义,为深入理解社会思潮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社会思潮 ;类型;特点;研究意义

一、社会思潮的基本概念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反映一定阶段、一定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一种思想倾向。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的社会思潮,是当代起主导作用的社会思潮,全民在这样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下,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人事管理者可借助这一社会思潮的力量,适度加大舆论宣传,强化改革宣传的力度,有助于人事改革的社会思潮的形成。

二、当代社会思潮的特点

1.复杂多样性。社会思潮的多样复杂性主要表现为研究内容的多样性。

2.群体性。表现为社会思潮在一定阶段或阶层的人群中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与支持,显现出绝大多数人的共鸣与趋同。

3.直观现实性。社会思潮的理论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大多从对元理论的研究转向对当下具体问题的关注,试图从不同视角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

4.历史性。社会思潮总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并带有该时代的印记,对该时代人们的精神层面、生活层面起着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

5.批判反思性。这是当代社会思潮最本质的特点,是中西社会思潮的共同点。

6、广泛传播性。如果一种理论仅仅在某一学科内部群体广泛流传形成一种思想潮流,那么这种理论观点仅仅能够称上是一种学术流派或学术思潮,还不能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其理论观点和思想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在某一个学科范围内,而需要跨越了自己学术领域,成为许多学科都接受和认可的一种观念;同时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这种理论观点还必须跨越理论与现实的界限,影响和干预到人们的现实生活,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受众基础。因此,作为社会思潮具有广泛传播的特点。

三、当代社会思潮的基本类型

政治思潮:

在每一时代的社会政治生活中, 总是存在着形形的政治理论、政治观点和学说。一旦某种政治思想演变为一种思潮, 就必将影响人们的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和政治理想的选择与追求。事实上, 在社会生活中, 人们又置身于各种政治思潮的辐射中, 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其暗示和影响。作为当代世界政治思潮主流的科学社会主义, 就经历了其理论的创立、为世界无产阶级所普遍接受并成为工人运动中的主导思想, 进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汇成内涵丰富的世界性大潮的演进历程。

经济思潮:

一定的经济思潮往往以某一经济学说或思想作为理论根据, 反映着一定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认识、要求和愿望。一定的经济思潮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活动的产物, 反映着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和现象,它的涌动不仅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产生着影响,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着重要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盛行于西欧、

北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思潮、新经济自由主义思潮、激进经济学派新思潮等, 就是以当代某些西方经济学说为其理论基础衍生、发展而来的, 这些经济思潮对西方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宗教思潮:

宗教思潮是以宗教观念和宗教理论学说为基础, 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社会成员中形成的、有着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在宗教思潮的发展中, 由于宗教理论学说和信奉者的不同,形成了诸如基督教思潮、伊斯兰教思潮、佛教思潮等风靡全球、历久不衰的较大宗教思潮。同时, 在宗教理论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冲撞中,也出现了在某些地区、某些阶级、阶层或某些群体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宗教思潮, 如, 基督教社会主义思潮、解放神学思潮、

激进的世俗神学思潮、泛伊斯兰主义思潮等就属此类。除此之外, 还可以划分为教育思潮、心理学思潮、未来研究思潮等等。

四、 我国目前存在哪些社会思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民族主义思潮。最早是合信在1990年提出民族主义主张,要求反击西方颠覆阴谋,加强爱国主义。1996年出版的畅销书《中国可以说不》,掀起情绪化民族主义冲击波,使民族主义议题从学界进入大众领域。1999年出版的《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2000年出版的《碰撞》,2002年出版的《混乱的经济学》都高扬经济民族主义。

3.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张搞私有制的市场经济、私有化、自由化等。在外交方面,新自由主义带有“绥靖主义”色彩。但它提倡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如“自由”“民主”观点

4.思潮。近年来在我国高校知识分子和学生中间兴起的一股思潮。表现为:一是贬低和否定革命,诋毁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二是把“五四”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x发展方向视为离开所谓的“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误入了歧途。三是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5.民主社会主义思潮。2007年,《炎黄春夏》发表谢韬文章《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的前途》,首次公开明确提出民主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前途。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模式是民主,多党制,三权分立,混合所有制,市场经济,福利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极力鼓吹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反对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认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而只能是一种新的社会模式,即“第三条道路”。

五、当代社会思潮的研究意义

1.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思潮也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变化。面对现实状况,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加强对社会思潮的研究,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接受、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对于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加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2.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处在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推进,影响人们群众的各种社会思潮也在不断调整、演变。社会思潮具有复杂多样性的特点,各种社会思潮的迅速传播,彼此之间的相互碰撞与交流,必然衍生出新的社会思潮。如何把握其变化发展规律,同时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思想潮流新趋势,对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3.进一步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是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主导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必须坚持的方针。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推动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阻碍作用。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