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加强作风建设的路径8篇

时间:2023-09-24 15:44:15

加强作风建设的路径

加强作风建设的路径篇1

基层党建主要包括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这些建设的过程和本质是一项管理活动。“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管理创新的五种形式,即:新的经营思路并有效实施,新的组织机制并有效运转,新的管理方式方法,新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体现在基层党建中的创新,就是紧扣其做为管理活动的本质,以方法论将其有机地整合,实现管理创新内涵和形式与党建内容、主体、方法的融合,畅通党建实践创新路径,探索党建的创新范式,促进基层党建发展。

以职能拓展促进组织建设。职能变革是使组织效能发生变化的重要路径措施之一。基层党支部直接面对生产社会的实践一线,决定了基层党建的工作实践性是其核心职能,基层群众学习、工作、生活情况,需要党支部这一基层党组织能正确有效地掌握。职能拓展可强化基层党组织处理问题的渠道和效能,拓展党支部工作的范围和职能,获取基层更充分的动态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提升对整体状况的把握及工作的针对性;整合工作标准职能,明确党员工作标准与实际业务工作标准统一、考核评价标准的统一,可以形成以党建促工作的工作渠道和机制,充分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建融入具体工作,解决了党建工作上经常出现的脱离具体实际的现象,变无形为有形,使党的主张能更好地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实践。在生产中,充分运用信息流和工作网络,实现了基层党组织解决工作问题、解答即时困惑、化解即时矛盾的战斗堡垒作用,更有效地促进了党建目标的落地生根。职能的拓展赋予了基层组织新的工作机制,拓展铺设了基层党建创新的实践路径。

以文化范式促进思想建设。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长期形成的自觉行为规则和理念,文化认同是自律的主观基础。目标产生动力,思想动力来自于对目标价值的追求。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提出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文化范式切入思想建设就是要赋予思想建设的方法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路径,以文化范式拓展思想建设创新的范式。思想建设的基础是文化,当前须以文化建设筑固思想基础。我们要以科学文化提升思想,以经济、技术和管理工作的科学引领使各项工作遵循科学发展观的道路前进,解决主观臆断和片面的认识。在基层则体现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思想行为目标的一致性;以学习型文化建设应对发展着的形势,解答思想上的困惑,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以廉洁文化的工作规则和路径清廉思想,促进工作的勤勉自律,强化党员和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和谐文化建设引导党员自觉履行义务,坚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修养,从而增强党性修养。在和谐建设中注重党员队伍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通过文化建设路径剔除空洞说教,使党员端正思想、加强修养、树立高尚的情操。整合文化传播渠道和资产资源,将文化融入在工作内容和标准设计中,在工作中感知检验、升华思想。以文化修养提升思想境界,变感性为理性,形成由抓行为、抓文化递进到抓思想的逻辑传导路径。

以标准导入促进作风建设。作风是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求真务实、调查研究、勤俭节约、清廉为民等是我党倡导的一贯作风。作风这个抽象名词在基层工作中更需要转化为具体的工作行为标准。标准化的概念是基层工作中人们普遍接受并执行的概念,我们可以借鉴管理学的标准化概念和模式,进行基层党的作风的全面标准化建设。一是从业务标准中罗列出对应的作风标准,使定性的作风向定量的行为标准转化,减少管理、执行、评价的随意性和随机性,提升质量,形成经常化的作风建设模式,以经常化机制替代活动式的工作。二是整合管理方式资源,在日常业务标准中融入行为作风标准,将行为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原理应用在工作机制设计之中。三是制定业务标准的达标检验方法。以标准化模式创新作风建设路径,能更加有效地度量作风优劣,减少模糊性,提高清晰度,让个体在日常工作中对作风的自我识别更加容易,使“强化”二字得以落实,实现党员个体更能有效地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完善。

加强作风建设的路径篇2

基层党建主要包括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这些建设的过程和本质是一项管理活动。“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管理创新的五种形式,即:新的经营思路并有效实施,新的组织机制并有效运转,新的管理方式方法,新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体现在基层党建中的创新,就是紧扣其做为管理活动的本质,以方法论将其有机地整合,实现管理创新内涵和形式与党建内容、主体、方法的融合,畅通党建实践创新路径,探索党建的创新范式,促进基层党建发展。

以职能拓展促进组织建设。职能变革是使组织效能发生变化的重要路径措施之一。基层党支部直接面对生产社会的实践一线,决定了基层党建的工作实践性是其核心职能,基层群众学习、工作、生活情况,需要党支部这一基层党组织能正确有效地掌握。职能拓展可强化基层党组织处理问题的渠道和效能,拓展党支部工作的范围和职能,获取基层更充分的动态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提升对整体状况的把握及工作的针对性;整合工作标准职能,明确党员工作标准与实际业务工作标准统一、考核评价标准的统一,可以形成以党建促工作的工作渠道和机制,充分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建融入具体工作,解决了党建工作上经常出现的脱离具体实际的现象,变无形为有形,使党的主张能更好地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实践。在生产中,充分运用信息流和工作网络,实现了基层党组织解决工作问题、解答即时困惑、化解即时矛盾的战斗堡垒作用,更有效地促进了党建目标的落地生根。职能的拓展赋予了基层组织新的工作机制,拓展铺设了基层党建创新的实践路径。

以文化范式促进思想建设。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长期形成的自觉行为规则和理念,文化认同是自律的主观基础。目标产生动力,思想动力来自于对目标价值的追求。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提出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文化范式切入思想建设就是要赋予思想建设的方法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路径,以文化范式拓展思想建设创新的范式。思想建设的基础是文化,当前须以文化建设筑固思想基础。我们要以科学文化提升思想,以经济、技术和管理工作的科学引领使各项工作遵循科学发展观的道路前进,解决主观臆断和片面的认识。在基层则体现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思想行为目标的一致性;以学习型文化建设应对发展着的形势,解答思想上的困惑,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以廉洁文化的工作规则和路径清廉思想,促进工作的勤勉自律,强化党员和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和谐文化建设引导党员自觉履行义务,坚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修养,从而增强党性修养。在和谐建设中注重党员队伍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通过文化建设路径剔除空洞说教,使党员端正思想、加强修养、树立高尚的情操。整合文化传播渠道和资产资源,将文化融入在工作内容和标准设计中,在工作中感知检验、升华思想。以文化修养提升思想境界,变感性为理性,形成由抓行为、抓文化递进到抓思想的逻辑传导路径。

以标准导入促进作风建设。作风是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求真务实、调查研究、勤俭节约、清廉为民等是我党倡导的一贯作风。作风这个抽象名词在基层工作中更需要转化为具体的工作行为标准。标准化的概念是基层工作中人们普遍接受并执行的概念,我们可以借鉴管理学的标准化概念和模式,进行基层党的作风的全面标准化建设。一是从业务标准中罗列出对应的作风标准,使定性的作风向定量的行为标准转化,减少管理、执行、评价的随意性和随机性,提升质量,形成经常化的作风建设模式,以经常化机制替代活动式的工作。二是整合管理方式资源,在日常业务标准中融入行为作风标准,将行为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原理应用在工作机制设计之中。三是制定业务标准的达标检验方法。以标准化模式创新作风建设路径,能更加有效地度量作风优劣,减少模糊性,提高清晰度,让个体在日常工作中对作风的自我识别更加容易,使“强化”二字得以落实,实现党员个体更能有效地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完善。

加强作风建设的路径篇3

[关键词] 推进廉政风险 防控机制建设

廉政风险是指党员干部在执行公务和日常生活中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是借鉴金融和保险业比较成熟的现代管理科学理念,将现代管理科学中的风险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方法应用于反腐倡廉工作实际而形成的预防腐败工作新机制。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强调,要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形成有效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近年来,全国各地兴起了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热潮。笔者拟对此问题谈点浅见。

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预防腐败的新途径新方法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在反腐倡廉建设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背景下,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破解工作难题、完善工作机制,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来的预防腐败的新途径、新方法。

1.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落实反腐倡廉“三个更加注重”要求、拓展预防腐败工作领域的有效措施。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我们党必须抓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1]。十七大后,党中央又多次强调反腐败工作“三个更加注重”的要求。“三个更加注重”本质,就是超前化解权力运行过程中各类易发生腐败的风险,使腐败行为不发生或者少发生。当前,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轨过程中,管理体制、监督机制还不完善,行政行为、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还不能做到严密规范和有效约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健全需要一个过程,这些因素使许多易发生腐败的风险存在于一些领域和部门,存在于制度机制中。对这些风险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防范,就会发展成为腐败事实。在反腐倡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的情况下,只有坚持预防在先,防患于未然,大力推进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才能减少和控制诱发腐败的风险。[2]

2.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手段。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重点是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和人权、财权、物权、事权的管理岗位及相关制度建设、执行和运作情况等。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能够从过去仅仅由组织层面主抓拓展到全员参与;由过去的被动监督走向现在的主动预防。同时,抓住并细化权利运行的每个环节,并对制度机制、岗位职责和权力运行的全过程进行风险点的排查,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相应的制度机制,切实加强权力运行的前期预防措施、中期监控机制和后期处置办法,可以实现有效的内控监督。[3]同时,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将防范和化解廉政风险的责任落实到每个单位、岗位和个人,使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更明确,有利于推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

3.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从微观层面拓宽反腐败路径的重要举措。自党成立以来,尤其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政治路径。把反腐败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对待,从政治层面采取措施,比如开展自上而下的整风运动和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等。二是道德路径。强调道德伦理对于个人修身养性的作用,主张通过道德自律和道德教化,增强抵制腐败的自觉性。三是法律路径。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等权威性、强制性的措施,约束和惩治腐败行为。这几种路径都是从宏观和中观层面来进行的。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则是以风险管理为主,加之其他管理方法综合而成的一种现代反腐工具,其意义在于引入风险的视角和对腐败风险的精细化、系统化、流程化、标准化管理,着眼于在微观层面防治腐败,发挥支撑和夯实宏观、中观层面反腐的基础性作用。[4]因此,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从微观层面拓宽反腐败路径的重要举措。

4.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为有效地预防腐败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论工具。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反腐倡廉建设从惩治到预防、从治标到治本的趋势愈加明显。尤其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提出,标志着预防腐败正式成为治理腐败系统工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就是要充分利用风险的预防涵义和风险管理的预防功能,在有效预防腐败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其一,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能够在腐败实际发生之前干预、控制其风险,防止腐败风险向腐败事实转变,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其二,廉政风险防控是一种整合于政府日常管理活动中的相对常规的治理腐败行为,其成本与过程更易于控制,有利于稳定地预防腐败。其三,廉政风险防控着眼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长期的拒腐防变能力,相对于运动式反腐而言,有利于持久地预防腐败。总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为有效地预防腐败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论工具,[5]是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积极探索。

二、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路径和着力点

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任务是确保权力运行到哪里、腐败可能发生在哪里,风险防范措施就跟进到哪里。因此,必须认真找准路径和着力点。

1.找准廉政风险点。查找廉政风险,是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前提和基础。风险找不到、找不准、找不全,建立防控机制就会缺乏针对性、丧失实效性。在查找廉政风险的过程中,要抓好领导岗位、中层岗位和其他重要岗位三个层次。一是查找部门(单位)领导岗位风险。重点查找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以及监督权使用等方面容易产生腐败行为的风险。二是查找中层岗位风险。科室等中层岗位风险涉及行政、管理、执纪、执法等重要环节,要仔细排查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廉政风险。三是查找其他重要岗位风险。各类重要岗位人员要查找在履行岗位职责、执行制度、行使自由裁量权、内部管理权等方面存在或潜在的廉政风险。查找廉政风险是将权力公开化的行为,一般是采用自己找、互相查、群众提、领导点、组织审等方法进行。查找风险点越具体,防控措施就越有针对性和行之有效。

2.构建严密的防控网络。针对查找出来的廉政风险点,从教育、制度、监督三方面,构建起严密的防控廉政风险的网络。一是开展岗位廉政教育,让权力得到“提醒”。岗位廉政教育要把教育的重点放在掌握决策、处罚、人事任免、行政审批、工程建设、土地出让等权力的风险点岗位。要通过岗位廉政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政风险意识,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靠制度管人管事。这是有效防控廉政风险的关键,是机制建设的重中之重。要紧紧围绕权力运行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针对排查出的廉政风险点,重点抓好民主决策、岗位职责、程序控制、干部管理和责任追究五个方面的制度,以防控工作的制度化推进防控工作的常态化、长期化。三是加强监督,使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真正成为党员干部保持清正廉洁的“保护伞”。其一,加强制度执行监督,强化追责,确保制度执行到位。其二,加强政务实时监督。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开发实施政务实时监督系统,努力构筑起一道道防范廉政风险的电子“防火墙”。其三,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结合。向社会全面公开各部门行政职权目录、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廉政风险防范相关制度、风险防范承诺、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等,接受社会监督,形成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结合的监督体系。

3.严格进行质量考核。用严格的考核措施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进行质量考核,以免其流于形式。采取单位自查与检查相结合、动态考核与综合评估相结合的办法,对廉政风险防范各项工作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一个地区、部门、单位及党员干部个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依据。纪检监察机关要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对制度落实不力、防控措施不到位的,及时指出,责成整改,保证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有效运行;对不积极防控风险的,导致单位和岗位人员发生违纪违法案件的,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4.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齐抓共管。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领导,要从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将其作为必须履行的职责,纳入党委的议事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级党政领导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要积极筹谋,认真作出部署和安排,定期分析和研究工作,亲自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保证机制建设的顺利推进。要实行领导责任制,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对本地区、本部门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负总责,其他领导要根据职责分工负直接领导责任。要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部门、单位都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起责任。各部门要齐抓共管,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总之,要形成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主管领导具体抓、纪检监察机关协调推进、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多方联动、上下协同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三、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把廉政风险防范与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相结合。腐败产生的原因,不仅有个人主观因素,体制的缺陷和监督不到位、监管乏力,是其不容忽视的客观因素。所以,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主要解决的就是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制度机制的问题。因此,在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实践中,必须强化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理念,加强对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从而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建设的各个环节,通过制度约束、监督和惩治,使干部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营造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行风及社会风气。

2.要把廉政风险防范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廉政风险与具体的职务和岗位密切相关,涉及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必须把廉政风险防范与各部门各单位的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各个岗位职责结合起来,与日常工作融为一体,才能查准、找全廉政风险点,制定好防范措施,才能避免出现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各抓各的“两张皮”现象。因此,必须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要求“嵌入”到具体业务工作环节中,以各个单位各项具体工作为切入点,一方面通过查找工作中的廉政风险点,通过制定防范措施,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责任清楚,目标明确,使预防腐败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制定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形成对风险防范工作的评价,既可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也有利于推动业务工作不断改进,产生“以廉促政”的联动效应。

3.要把廉政风险防范的重点放在重要环节和要害关口。腐败问题往往涉及到具体的职位、岗位和人员,存在于干部行使权力的重要环节和要害关口,如拥有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行政权力的重点部门以及拥有人、财、物等业务处置权的关键岗位。因此,在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找准风险点和化解腐败风险时,我们必须把视野、触角和措施,落实到那些重要环节和关口的具体岗位和每个党员干部,细化到权力行使的各个具体环节。确保权力运行到哪,风险防范任务就落实到哪。包括权力运行的“中枢”和“神经末梢”,风险防范措施都要跟得上、跟得紧,能管用、见实效。[6]

4.要把事前预防作为廉政风险防范的落脚点。从反腐倡廉的最终目标来看,就是保持党的肌体的纯洁,让其肌体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所以,我们必须从调动、保护党员干部的角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事前防范,做到关口前移。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立足于预防,立足于保护干部。[7]即平时要注重加强廉政教育和引导,尤其是加强岗位廉政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政风险意识和自我防控意识;在腐败行为发生之前,针对党员干部行使权力的情况,查找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教育和保护党员干部,进而降低反腐败工作成本,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小康社会新胜利而

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5.

[2]马志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N],北京日报,2009―11―19.

[3]王成荣.对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9(12):78.

加强作风建设的路径篇4

【关键词】 会计风险; 风险传导; 传导机理

风险管理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其薄弱环节,而对于企业会计风险的传导机理,我国企业更是缺乏充分认识,这使得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在面临金融危机时缺乏应变策略。因此首先必须清晰地了解到会计风险及其传导所带来的影响及其产生的根源,才能够帮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会计风险及会计风险传导的内涵

(一)会计风险的内涵

我国对于风险概念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从不确定性出发来论述,而会计风险的概念则是通过对不确定性的具体描述来确定的。程方(2010)认为会计风险是由于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客观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给信息使用者造成影响,进而导致其做出非合理决策。在这一概念中,隐含着对公允价值的理解,这也是近年来会计风险概念界定中通常所采用的观点。吴可夫、朱娜(2010),王珏、陈红(2009)等都从公允价值确认的角度给会计风险进行定义,这也是目前文献中出现较多的会计风险的概念,他们认为会计风险是由于会计人员在执行会计相关制度时,在公允价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过程中,受客观因素或主观因素影响,不能适当体现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误读,从而影响决策正确性的可能性。上述关于会计风险内涵的描述,均基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否,按会计实务工作的流程来加以阐述。因此本文中会计风险的内涵界定为,基于对会计准则的不同路径选择,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实务中,对企业经营活动、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等信息的主观性反映,导致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影响的不确定性,并由此带来的对企业内部及外部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二)会计风险传导的内涵

目前与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相关的研究并不多见,大多文献都是针对财务风险传导来进行研究,叶建木(2009)、夏吉吉(2009)等从企业风险的关键要素出发,对风险的特征、风险源、风险流、风险载体、风险传导路径及风险阈值等方面所形成的风险传导一般机理进行了研究。白杰(2010)将财务风险传导运用到了新疆德隆案例分析中。综上所述,会计风险传导的内涵界定为,会计风险传导是由于会计风险的关键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影响,导致会计风险源的形成,并经由会计风险载体,通过特定的风险传导路径,以风险流的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成果带来影响。因此对会计风险的构成要素、风险载体及风险路径的研究将是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研究的重点。

二、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特征及类别

(一)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特征

从风险传导的角度,对企业风险的分类可大致划分为:泡沫破灭型传导;要素稀缺式风险传导;结构坍塌传导型;海啸波浪传导型;链式反应型传导;企业风险的有路径式传导①。这些分类的基础是风险传导的不同表现形式,而企业会计风险的特征与整体企业风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两者的联系。企业会计风险属于企业风险的范畴,两者都可能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确定的影响。其风险的产生都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实务,并经由企业内部人员操作,其风险造成的结果都会对企业的内外利益相关者造成影响。

2.两者的区别。一是范围不同,以企业为研究对象,企业风险是企业的宏观风险,而会计风险则属于微观风险;二是计量基础不同,会计工作是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企业整体决策活动的计量既包括对历史信息的记录,更注重现实状态对未来的影响,重在预测;三是传导路径不同,企业风险的传导路径是基于企业业务流程链、相关利益链和价值链等基础而来的②,而会计风险传导路径则主要通过会计工作的实际操作流程,伴随着信息传递而显现,可见会计风险最直观的特征即是路径依赖性。

(二)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类别

我国对会计风险的识别与分类,主要针对会计风险的性质,闫淑敏(2008)等主要强调企业相关人员的责任,对会计风险进行了辨析,通过对会计风险的四性分析,即客观性、严重性、可控性及多元性,提出会计风险由道德风险、技术风险、控制风险构成。管素娟(2010)将会计风险进一步细分为主观风险与客观风险,认为主观会计风险由道德风险、技术风险构成;客观会计风险由会计理论风险与会计规范风险构成。常华兵(2008)将会计风险分为四个层次:会计理论风险;会计规范风险;会计行为风险;会计误读风险,这也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分类,这些分类方式有利于会计风险管理针对性提高,因此本文对会计风险传导的分类如下:

1.从影响范围来看,将会计风险传导分为内部传导和外延传导。会计风险的内部传导是指随着会计信息的内部传递,将会对企业内部管理决策带来不确定性的影响。若能及时对内部会计风险传导加以辨析,则可避免企业内部风险集聚,从而截断风险向外传导的渠道。如果放任内部风险传导,风险随着特定路径会产生大量的风险流,从而对外造成直接影响,此时会计风险传导就会表现为外延式传导。一旦形成外延式传导,则风险管理成本会大幅上升,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也会呈几何倍数的增长。

2.从工作流程上看,将会计风险传导分为风险的主观传导和客观传导。其中主观传导包括操作风险传导、道德风险传导等,客观传导则主要由会计法规的选择性风险传导和会计信息的使用风险传导构成。这两种传导模式共同作用,形成会计风险传导的具体类别。

三、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构成要素

企业会计工作中的各种要素联系密切,具有明显的联动效应,一旦其中某一环节出现风险,必将影响会计工作的整体运行,从而给整个企业经营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要应对会计风险,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否则随着会计风险的传导,必将导致不确定性因素的不利影响进一步扩大,最终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一)会计风险传导的形成因子及风险源

会计风险传导的形成因子是指形成会计风险传导过程的主要风险,当各种风险通过特定的工作流程或事件的激发,就会形成传导的风险源。通过对会计风险传导的类别分析,可发现会计风险传导的形成因子主要由会计人员的操作风险、道德风险、会计法规的选择风险、会计信息的使用风险等组成,会计信息的传递会使得这些风险逐步集聚成风险源,从而形成会计风险传导的潜在力量。

(二)会计风险的传导节点

会计风险的传导依赖于信息传递,因此其传导节点是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的提供方与接受方的交接点,当从风险源传导过来的风险强度较弱时,传导节点则可以起到较好的控制风险的作用,而当强度超过节点所能承受的范围时,风险源会立即向下一个节点传导风险,从而导致风险的进一步加剧。

(三)会计风险的传导载体

会计风险的传导载体,是指与传导阻体相背离的,导致传导的风险不确定性增加,从而使会计工作存在利益相关的各方面实际工作效果与预期目标不相符的“风险承载物”,其表现形式多样,既可能是特定的风险事件,也可能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缺漏。而传导阻体则是指能够使风险传导的强度或速度减弱的风险阻截物,其多表现为企业会计制度的完善、操作人员素质的提高等方面,但要注意其与风险的传导节点不同,传导节点是会计风险传导过程中的客观存在,而风险阻体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上述风险传导的构成要素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通过图中的相互联系,将在风险传导的各节点之间形成风险流。

四、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路径

由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各构成要素逻辑关系图可以发现,风险传导的发生须按照特定路径来实现,而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路径通常与会计信息的传导路径一致,因此会计风险传导路径主要由以下两条主要路径构成。

(一)会计风险的内部传导路径

会计风险的内部传导路径经由会计信息的处理流程来实现。会计的主要工作流程也即是会计风险传导的内部路径,路径结构如图2所示:

会计风险在企业内部传导时,会涉及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部门,这些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会导致不同类型的风险传导,使得风险经过复杂的传导过程后,其强度与速度不同程度地改变,而这种改变是风险传导的各要素在特定路径下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会计风险的外部传导路径

由于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使得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涉及面广,风险传导的表现形式也会与内部传导有所区别,其具体传导路径如图3所示。由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得会计风险在外延传导过程中,形成了繁复的传导网络,此时对于风险传导将不再只是表现为会计信息的解读偏差,而往往还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从而使风险传导出现了层次叠加性的特点。

五、针对我国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对策措施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殊性,国内文献中对会计风险的防范,大多从市场经济角度切入来分析,王冰(2010)从市场经济条件出发,分析了企业会计风险的成因;徐亚(2010)将会计风险的产生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制度环境的变化;二是市场经济背景下可能的不对称信息;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风险的存在。并从会计固有风险和行为风险两方面提出了防范措施。杜燕(2010)提出了要从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及加快会计法规制度建设等方面来防范会计风险。此外,蔡红(2010)等从企业内控的角度分析了会计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即管理当局认识不足,有章不循和无章可循现象突出;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评价的审计制度建设落后。近年来,会计准则的变动也给会计风险的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秦文娇(2009)从七个方面对新增的会计风险进行了剖析,张小明(2010)则针对新准则下股指期货带来的会计风险及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从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完善和企业内部控制两个层次提出了策略。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会计风险防范措施的文献,集中在规范管理制度的建立,包括内部控制、人员监督等,因此本文提出针对我国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对策措施如下:

(一)建立健全企业会计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会计风险传导重在从源头抓起,因此对会计风险传导的防范应首先健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内部会计制度,包括会计工作制度、会计控制制度等,是企业进行内部管理的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内部会计制度的健全,能够实现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使用效率的作用。会计工作制度的建立除了常规要求外,要特别注意与会计风险传导节点相关的制度建设,对会计人员的岗位交接应作明确要求,使各岗位之间能够实现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从而减弱会计风险的传导。会计内控制度则应对不同岗位上的会计人员做到职责分明,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会计报表的处理程序,财产管理上要实现相互制衡,并通过建立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来对会计信息作全面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此外,国家应加强会计法规的建设,通过对《会计法》、《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税法》、《经济法》等的不断完善,消除会计风险传导的制度缺失影响,从而使防范会计风险传导具有具体的法律依据。也使得风险判断标准不断提升,起到规范会计工作的作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纠,有效防止粉饰和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发生。

(二)强化会计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

加强会计从业人员风险意识,要从其综合素质培养开始,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等。首先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通过提高会计从业门槛、延长继续教育时间等手段,促进会计人员形成终身教育的观点,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加强对风险判断能力的培养,避免因业务素质问题,影响到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此外,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培养增强其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能够始终用严格的职业道德标准来进行会计工作,从而从根本上削弱会计风险传导。

(三)构建企业会计风险传导评价管理模型

会计工作对于企业经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会计工作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因此会计工作执行的好坏与否都将对企业经营带来影响。在这种前提下,如何将理论研究应用到实践当中,即将受各种假设条件限制的量化模型,与企业经营的实际工作相接轨,是我国企业会计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目前对会计风险的量化的研究集中在理论模型的构建上,要构建适用于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管理的理论模型,要做到设计合适的理论模型的指标体系,这是风险传导管理理论模型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设计时,应综合分析各指标与风险传导的关系,注重对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吴可夫,朱娜.试论公允价值会计风险[J].经济问题,2010(5).

[2] 王珏,陈红.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风险探讨[J].会计之友,2009(12).

[3] 闫淑敏.企业会计风险的辨析与应对[J].会计之友,2008(4).

[4] 管素娟.企业会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J].中国集体经济,2010(8).

[5] 常华兵.会计风险层次论[J].商业时代,2008(1).

加强作风建设的路径篇5

【关键词】 会计风险; 风险传导; 传导机理

风险管理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其薄弱环节,而对于企业会计风险的传导机理,我国企业更是缺乏充分认识,这使得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在面临金融危机时缺乏应变策略。因此首先必须清晰地了解到会计风险及其传导所带来的影响及其产生的根源,才能够帮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会计风险及会计风险传导的内涵

(一)会计风险的内涵

我国对于风险概念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从不确定性出发来论述,而会计风险的概念则是通过对不确定性的具体描述来确定的。程方(2010)认为会计风险是由于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客观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给信息使用者造成影响,进而导致其做出非合理决策。在这一概念中,隐含着对公允价值的理解,这也是近年来会计风险概念界定中通常所采用的观点。吴可夫、朱娜(2010),王珏、陈红(2009)等都从公允价值确认的角度给会计风险进行定义,这也是目前文献中出现较多的会计风险的概念,他们认为会计风险是由于会计人员在执行会计相关制度时,在公允价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过程中,受客观因素或主观因素影响,不能适当体现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误读,从而影响决策正确性的可能性。wWw.133229.cOM上述关于会计风险内涵的描述,均基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否,按会计实务工作的流程来加以阐述。因此本文中会计风险的内涵界定为,基于对会计准则的不同路径选择,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实务中,对企业经营活动、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等信息的主观性反映,导致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影响的不确定性,并由此带来的对企业内部及外部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二)会计风险传导的内涵

目前与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相关的研究并不多见,大多文献都是针对财务风险传导来进行研究,叶建木(2009)、夏吉吉(2009)等从企业风险的关键要素出发,对风险的特征、风险源、风险流、风险载体、风险传导路径及风险阈值等方面所形成的风险传导一般机理进行了研究。白杰(2010)将财务风险传导运用到了新疆德隆案例分析中。综上所述,会计风险传导的内涵界定为,会计风险传导是由于会计风险的关键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影响,导致会计风险源的形成,并经由会计风险载体,通过特定的风险传导路径,以风险流的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成果带来影响。因此对会计风险的构成要素、风险载体及风险路径的研究将是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研究的重点。

二、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特征及类别

(一)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特征

从风险传导的角度,对企业风险的分类可大致划分为:泡沫破灭型传导;要素稀缺式风险传导;结构坍塌传导型;海啸波浪传导型;链式反应型传导;企业风险的有路径式传导①。这些分类的基础是风险传导的不同表现形式,而企业会计风险的特征与整体企业风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两者的联系。企业会计风险属于企业风险的范畴,两者都可能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确定的影响。其风险的产生都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实务,并经由企业内部人员操作,其风险造成的结果都会对企业的内外利益相关者造成影响。

2.两者的区别。一是范围不同,以企业为研究对象,企业风险是企业的宏观风险,而会计风险则属于微观风险;二是计量基础不同,会计工作是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企业整体决策活动的计量既包括对历史信息的记录,更注重现实状态对未来的影响,重在预测;三是传导路径不同,企业风险的传导路径是基于企业业务流程链、相关利益链和价值链等基础而来的②,而会计风险传导路径则主要通过会计工作的实际操作流程,伴随着信息传递而显现,可见会计风险最直观的特征即是路径依赖性。

(二)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类别

我国对会计风险的识别与分类,主要针对会计风险的性质,闫淑敏(2008)等主要强调企业相关人员的责任,对会计风险进行了辨析,通过对会计风险的四性分析,即客观性、严重性、可控性及多元性,提出会计风险由道德风险、技术风险、控制风险构成。管素娟(2010)将会计风险进一步细分为主观风险与客观风险,认为主观会计风险由道德风险、技术风险构成;客观会计风险由会计理论风险与会计规范风险构成。常华兵(2008)将会计风险分为四个层次:会计理论风险;会计规范风险;会计行为风险;会计误读风险,这也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分类,这些分类方式有利于会计风险管理针对性提高,因此本文对会计风险传导的分类如下:

1.从影响范围来看,将会计风险传导分为内部传导和外延传导。会计风险的内部传导是指随着会计信息的内部传递,将会对企业内部管理决策带来不确定性的影响。若能及时对内部会计风险传导加以辨析,则可避免企业内部风险集聚,从而截断风险向外传导的渠道。如果放任内部风险传导,风险随着特定路径会产生大量的风险流,从而对外造成直接影响,此时会计风险传导就会表现为外延式传导。一旦形成外延式传导,则风险管理成本会大幅上升,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也会呈几何倍数的增长。

2.从工作流程上看,将会计风险传导分为风险的主观传导和客观传导。其中主观传导包括操作风险传导、道德风险传导等,客观传导则主要由会计法规的选择性风险传导和会计信息的使用风险传导构成。这两种传导模式共同作用,形成会计风险传导的具体类别。

三、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构成要素

企业会计工作中的各种要素联系密切,具有明显的联动效应,一旦其中某一环节出现风险,必将影响会计工作的整体运行,从而给整个企业经营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要应对会计风险,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否则随着会计风险的传导,必将导致不确定性因素的不利影响进一步扩大,最终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一)会计风险传导的形成因子及风险源

会计风险传导的形成因子是指形成会计风险传导过程的主要风险,当各种风险通过特定的工作流程或事件的激发,就会形成传导的风险源。通过对会计风险传导的类别分析,可发现会计风险传导的形成因子主要由会计人员的操作风险、道德风险、会计法规的选择风险、会计信息的使用风险等组成,会计信息的传递会使得这些风险逐步集聚成风险源,从而形成会计风险传导的潜在力量。

(二)会计风险的传导节点

会计风险的传导依赖于信息传递,因此其传导节点是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的提供方与接受方的交接点,当从风险源传导过来的风险强度较弱时,传导节点则可以起到较好的控制风险的作用,而当强度超过节点所能承受的范围时,风险源会立即向下一个节点传导风险,从而导致风险的进一步加剧。

(三)会计风险的传导载体

会计风险的传导载体,是指与传导阻体相背离的,导致传导的风险不确定性增加,从而使会计工作存在利益相关的各方面实际工作效果与预期目标不相符的“风险承载物”,其表现形式多样,既可能是特定的风险事件,也可能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缺漏。而传导阻体则是指能够使风险传导的强度或速度减弱的风险阻截物,其多表现为企业会计制度的完善、操作人员素质的提高等方面,但要注意其与风险的传导节点不同,传导节点是会计风险传导过程中的客观存在,而风险阻体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上述风险传导的构成要素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通过图中的相互联系,将在风险传导的各节点之间形成风险流。

四、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路径

由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各构成要素逻辑关系图可以发现,风险传导的发生须按照特定路径来实现,而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路径通常与会计信息的传导路径一致,因此会计风险传导路径主要由以下两条主要路径构成。

(一)会计风险的内部传导路径

会计风险的内部传导路径经由会计信息的处理流程来实现。会计的主要工作流程也即是会计风险传导的内部路径,路径结构如图2所示:

会计风险在企业内部传导时,会涉及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部门,这些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会导致不同类型的风险传导,使得风险经过复杂的传导过程后,其强度与速度不同程度地改变,而这种改变是风险传导的各要素在特定路径下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会计风险的外部传导路径

由于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使得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涉及面广,风险传导的表现形式也会与内部传导有所区别,其具体传导路径如图3所示。由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得会计风险在外延传导过程中,形成了繁复的传导网络,此时对于风险传导将不再只是表现为会计信息的解读偏差,而往往还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从而使风险传导出现了层次叠加性的特点。

五、针对我国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对策措施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殊性,国内文献中对会计风险的防范,大多从市场经济角度切入来分析,王冰(2010)从市场经济条件出发,分析了企业会计风险的成因;徐亚(2010)将会计风险的产生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制度环境的变化;二是市场经济背景下可能的不对称信息;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风险的存在。并从会计固有风险和行为风险两方面提出了防范措施。杜燕(2010)提出了要从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及加快会计法规制度建设等方面来防范会计风险。此外,蔡红(2010)等从企业内控的角度分析了会计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即管理当局认识不足,有章不循和无章可循现象突出;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评价的审计制度建设落后。近年来,会计准则的变动也给会计风险的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秦文娇(2009)从七个方面对新增的会计风险进行了剖析,张小明(2010)则针对新准则下股指期货带来的会计风险及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从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完善和企业内部控制两个层次提出了策略。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会计风险防范措施的文献,集中在规范管理制度的建立,包括内部控制、人员监督等,因此本文提出针对我国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对策措施如下:

(一)建立健全企业会计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会计风险传导重在从源头抓起,因此对会计风险传导的防范应首先健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内部会计制度,包括会计工作制度、会计控制制度等,是企业进行内部管理的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内部会计制度的健全,能够实现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使用效率的作用。会计工作制度的建立除了常规要求外,要特别注意与会计风险传导节点相关的制度建设,对会计人员的岗位交接应作明确要求,使各岗位之间能够实现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从而减弱会计风险的传导。会计内控制度则应对不同岗位上的会计人员做到职责分明,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会计报表的处理程序,财产管理上要实现相互制衡,并通过建立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来对会计信息作全面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此外,国家应加强会计法规的建设,通过对《会计法》、《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税法》、《经济法》等的不断完善,消除会计风险传导的制度缺失影响,从而使防范会计风险传导具有具体的法律依据。也使得风险判断标准不断提升,起到规范会计工作的作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纠,有效防止粉饰和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发生。

(二)强化会计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

加强会计从业人员风险意识,要从其综合素质培养开始,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等。首先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通过提高会计从业门槛、延长继续教育时间等手段,促进会计人员形成终身教育的观点,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加强对风险判断能力的培养,避免因业务素质问题,影响到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此外,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培养增强其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能够始终用严格的职业道德标准来进行会计工作,从而从根本上削弱会计风险传导。

(三)构建企业会计风险传导评价管理模型

会计工作对于企业经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会计工作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因此会计工作执行的好坏与否都将对企业经营带来影响。在这种前提下,如何将理论研究应用到实践当中,即将受各种假设条件限制的量化模型,与企业经营的实际工作相接轨,是我国企业会计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目前对会计风险的量化的研究集中在理论模型的构建上,要构建适用于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管理的理论模型,要做到设计合适的理论模型的指标体系,这是风险传导管理理论模型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设计时,应综合分析各指标与风险传导的关系,注重对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吴可夫,朱娜.试论公允价值会计风险[j].经济问题,2010(5).

[2] 王珏,陈红.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风险探讨[j].会计之友,2009(12).

[3] 闫淑敏.企业会计风险的辨析与应对[j].会计之友,2008(4).

[4] 管素娟.企业会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j].中国集体经济,2010(8).

[5] 常华兵.会计风险层次论[j].商业时代,2008(1).

加强作风建设的路径篇6

【关键词】 会计风险; 风险传导; 传导机理

风险管理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其薄弱环节,而对于企业会计风险的传导机理,我国企业更是缺乏充分认识,这使得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在面临金融危机时缺乏应变策略。因此首先必须清晰地了解到会计风险及其传导所带来的影响及其产生的根源,才能够帮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会计风险及会计风险传导的内涵

(一)会计风险的内涵

我国对于风险概念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从不确定性出发来论述,而会计风险的概念则是通过对不确定性的具体描述来确定的。程方(2010)认为会计风险是由于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客观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给信息使用者造成影响,进而导致其做出非合理决策。在这一概念中,隐含着对公允价值的理解,这也是近年来会计风险概念界定中通常所采用的观点。吴可夫、朱娜(2010),王珏、陈红(2009)等都从公允价值确认的角度给会计风险进行定义,这也是目前文献中出现较多的会计风险的概念,他们认为会计风险是由于会计人员在执行会计相关制度时,在公允价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过程中,受客观因素或主观因素影响,不能适当体现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误读,从而影响决策正确性的可能性。上述关于会计风险内涵的描述,均基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否,按会计实务工作的流程来加以阐述。因此本文中会计风险的内涵界定为,基于对会计准则的不同路径选择,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实务中,对企业经营活动、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等信息的主观性反映,导致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影响的不确定性,并由此带来的对企业内部及外部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二)会计风险传导的内涵

目前与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相关的研究并不多见,大多文献都是针对财务风险传导来进行研究,叶建木(2009)、夏吉吉(2009)等从企业风险的关键要素出发,对风险的特征、风险源、风险流、风险载体、风险传导路径及风险阈值等方面所形成的风险传导一般机理进行了研究。白杰(2010)将财务风险传导运用到了新疆德隆案例分析中。综上所述,会计风险传导的内涵界定为,会计风险传导是由于会计风险的关键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影响,导致会计风险源的形成,并经由会计风险载体,通过特定的风险传导路径,以风险流的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成果带来影响。因此对会计风险的构成要素、风险载体及风险路径的研究将是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研究的重点。

二、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特征及类别

(一)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特征

从风险传导的角度,对企业风险的分类可大致划分为:泡沫破灭型传导;要素稀缺式风险传导;结构坍塌传导型;海啸波浪传导型;链式反应型传导;企业风险的有路径式传导①。这些分类的基础是风险传导的不同表现形式,而企业会计风险的特征与整体企业风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两者的联系。企业会计风险属于企业风险的范畴,两者都可能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确定的影响。其风险的产生都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实务,并经由企业内部人员操作,其风险造成的结果都会对企业的内外利益相关者造成影响。

2.两者的区别。一是范围不同,以企业为研究对象,企业风险是企业的宏观风险,而会计风险则属于微观风险;二是计量基础不同,会计工作是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企业整体决策活动的计量既包括对历史信息的记录,更注重现实状态对未来的影响,重在预测;三是传导路径不同,企业风险的传导路径是基于企业业务流程链、相关利益链和价值链等基础而来的②,而会计风险传导路径则主要通过会计工作的实际操作流程,伴随着信息传递而显现,可见会计风险最直观的特征即是路径依赖性。

(二)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类别

我国对会计风险的识别与分类,主要针对会计风险的性质,闫淑敏(2008)等主要强调企业相关人员的责任,对会计风险进行了辨析,通过对会计风险的四性分析,即客观性、严重性、可控性及多元性,提出会计风险由道德风险、技术风险、控制风险构成。管素娟(2010)将会计风险进一步细分为主观风险与客观风险,认为主观会计风险由道德风险、技术风险构成;客观会计风险由会计理论风险与会计规范风险构成。常华兵(2008)将会计风险分为四个层次:会计理论风险;会计规范风险;会计行为风险;会计误读风险,这也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分类,这些分类方式有利于会计风险管理针对性提高,因此本文对会计风险传导的分类如下:

1.从影响范围来看,将会计风险传导分为内部传导和外延传导。会计风险的内部传导是指随着会计信息的内部传递,将会对企业内部管理决策带来不确定性的影响。若能及时对内部会计风险传导加以辨析,则可避免企业内部风险集聚,从而截断风险向外传导的渠道。如果放任内部风险传导,风险随着特定路径会产生大量的风险流,从而对外造成直接影响,此时会计风险传导就会表现为外延式传导。一旦形成外延式传导,则风险管理成本会大幅上升,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也会呈几何倍数的增长。

2.从工作流程上看,将会计风险传导分为风险的主观传导和客观传导。其中主观传导包括操作风险传导、道德风险传导等,客观传导则主要由会计法规的选择性风险传导和会计信息的使用风险传导构成。这两种传导模式共同作用,形成会计风险传导的具体类别。

三、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构成要素

企业会计工作中的各种要素联系密切,具有明显的联动效应,一旦其中某一环节出现风险,必将影响会计工作的整体运行,从而给整个企业经营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要应对会计风险,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否则随着会计风险的传导,必将导致不确定性因素的不利影响进一步扩大,最终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一)会计风险传导的形成因子及风险源

会计风险传导的形成因子是指形成会计风险传导过程的主要风险,当各种风险通过特定的工作流程或事件的激发,就会形成传导的风险源。通过对会计风险传导的类别分析,可发现会计风险传导的形成因子主要由会计人员的操作风险、道德风险、会计法规的选择风险、会计信息的使用风险等组成,会计信息的传递会使得这些风险逐步集聚成风险源,从而形成会计风险传导的潜在力量。

(二)会计风险的传导节点

会计风险的传导依赖于信息传递,因此其传导节点是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的提供方与接受方的交接点,当从风险源传导过来的风险强度较弱时,传导节点则可以起到较好的控制风险的作用,而当强度超过节点所能承受的范围时,风险源会立即向下一个节点传导风险,从而导致风险的进一步加剧。

(三)会计风险的传导载体

会计风险的传导载体,是指与传导阻体相背离的,导致传导的风险不确定性增加,从而使会计工作存在利益相关的各方面实际工作效果与预期目标不相符的“风险承载物”,其表现形式多样,既可能是特定的风险事件,也可能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缺漏。而传导阻体则是指能够使风险传导的强度或速度减弱的风险阻截物,其多表现为企业会计制度的完善、操作人员素质的提高等方面,但要注意其与风险的传导节点不同,传导节点是会计风险传导过程中的客观存在,而风险阻体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上述风险传导的构成要素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通过图中的相互联系,将在风险传导的各节点之间形成风险流。

四、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路径

由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各构成要素逻辑关系图可以发现,风险传导的发生须按照特定路径来实现,而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路径通常与会计信息的传导路径一致,因此会计风险传导路径主要由以下两条主要路径构成。

(一)会计风险的内部传导路径

会计风险的内部传导路径经由会计信息的处理流程来实现。会计的主要工作流程也即是会计风险传导的内部路径,路径结构如图2所示:

会计风险在企业内部传导时,会涉及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部门,这些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会导致不同类型的风险传导,使得风险经过复杂的传导过程后,其强度与速度不同程度地改变,而这种改变是风险传导的各要素在特定路径下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会计风险的外部传导路径

由于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使得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涉及面广,风险传导的表现形式也会与内部传导有所区别,其具体传导路径如图3所示。由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得会计风险在外延传导过程中,形成了繁复的传导网络,此时对于风险传导将不再只是表现为会计信息的解读偏差,而往往还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从而使风险传导出现了层次叠加性的特点。

五、针对我国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对策措施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殊性,国内文献中对会计风险的防范,大多从市场经济角度切入来分析,王冰(2010)从市场经济条件出发,分析了企业会计风险的成因;徐亚(2010)将会计风险的产生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制度环境的变化;二是市场经济背景下可能的不对称信息;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风险的存在。并从会计固有风险和行为风险两方面提出了防范措施。杜燕(2010)提出了要从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及加快会计法规制度建设等方面来防范会计风险。此外,蔡红(2010)等从企业内控的角度分析了会计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即管理当局认识不足,有章不循和无章可循现象突出;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评价的审计制度建设落后。近年来,会计准则的变动也给会计风险的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秦文娇(2009)从七个方面对新增的会计风险进行了剖析,张小明(2010)则针对新准则下股指期货带来的会计风险及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从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完善和企业内部控制两个层次提出了策略。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会计风险防范措施的文献,集中在规范管理制度的建立,包括内部控制、人员监督等,因此本文提出针对我国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对策措施如下:

(一)建立健全企业会计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会计风险传导重在从源头抓起,因此对会计风险传导的防范应首先健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内部会计制度,包括会计工作制度、会计控制制度等,是企业进行内部管理的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内部会计制度的健全,能够实现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使用效率的作用。会计工作制度的建立除了常规要求外,要特别注意与会计风险传导节点相关的制度建设,对会计人员的岗位交接应作明确要求,使各岗位之间能够实现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从而减弱会计风险的传导。会计内控制度则应对不同岗位上的会计人员做到职责分明,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会计报表的处理程序,财产管理上要实现相互制衡,并通过建立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来对会计信息作全面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此外,国家应加强会计法规的建设,通过对《会计法》、《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税法》、《经济法》等的不断完善,消除会计风险传导的制度缺失影响,从而使防范会计风险传导具有具体的法律依据。也使得风险判断标准不断提升,起到规范会计工作的作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纠,有效防止粉饰和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发生。

(二)强化会计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

加强会计从业人员风险意识,要从其综合素质培养开始,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等。首先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通过提高会计从业门槛、延长继续教育时间等手段,促进会计人员形成终身教育的观点,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加强对风险判断能力的培养,避免因业务素质问题,影响到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此外,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培养增强其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能够始终用严格的职业道德标准来进行会计工作,从而从根本上削弱会计风险传导。

(三)构建企业会计风险传导评价管理模型

会计工作对于企业经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会计工作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因此会计工作执行的好坏与否都将对企业经营带来影响。在这种前提下,如何将理论研究应用到实践当中,即将受各种假设条件限制的量化模型,与企业经营的实际工作相接轨,是我国企业会计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目前对会计风险的量化的研究集中在理论模型的构建上,要构建适用于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管理的理论模型,要做到设计合适的理论模型的指标体系,这是风险传导管理理论模型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设计时,应综合分析各指标与风险传导的关系,注重对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吴可夫,朱娜.试论公允价值会计风险[j].经济问题,2010(5).

[2] 王珏,陈红.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风险探讨[j].会计之友,2009(12).

[3] 闫淑敏.企业会计风险的辨析与应对[j].会计之友,2008(4).

[4] 管素娟.企业会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j].中国集体经济,2010(8).

[5] 常华兵.会计风险层次论[j].商业时代,2008(1).

加强作风建设的路径篇7

【关键词】高压输电线路;电气设计;问题;优化对策

高压输电线路按照电路设计方式的不同,主要划分为电缆输电线路和架空输电线路。其中电缆输电线路通常将电缆埋在地下,具有节省占地空间的优点但也存在施工和维修难度大的缺点,通常高压输电线路是指架空输电线路,它主要借助输电塔将导线和底线悬挂在半空中,达到输电的目的。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电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输电的可靠性逐渐增强,输电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在高密度建设时期,电力建设面临着一些挑战,输电线路的电气设计需要进一步改善。

1 高压输电线路电气设计的主要内容

1.1 可行性分析阶段

输电线路的可行性分析是指通过对资金成本、工程规模、材料和电气设备等的调研,最终形成可行性分析报告。工程建设旨在通过可行性分析来保证整个设计工程的稳定进行,另外,电气设计中的可行性分析还应准确预测分析线路建设竣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为保证可行性分析工作的完整性,应做好设计方案、风险预测、内容的客观性和工程论证等工作。

(1)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是准确分析高压输电线路电气设计工程的基础,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论证是可行性分析的主要内容,因此,一定要做好设计方案;

(2)内容的客观性

可行性报告中的所有内容和数据,应具有客观性,且真实可靠,以免造成输电线路建设中出现差错;

(3)风险预测

风险预测是可行性报告的中心,在事件发生前期,合理预测线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4)论证

论证性是可行性报告的基本特征,应保证论证的严密性,可以采用系统的分析方法,以此来综合分析输电线路建设的各个影响因素。

1.2 初步设计

高压输电线路的初步设计是指在工程设计草图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施工环境对其进行修整,最终设计出完整、可行、合理的电气设计方案。设计内容主要包含导线和线路路径的选择,天气条件的确定,杆塔设备、防雷、防震措施布置。另外,由于因外界环境的干扰输电线路中会流失大量电能源,因此,工作人员应结合线路周边对电值进行确切的计算。杆塔是整个输电线路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它的基础设施不但影响输电的安全运行,还决定工作人员应考虑周边的土质条件,保证输电铁塔的稳定。为避免雷电、地震等无法抗拒的自然因素的影响,应合理利用绝缘子,并优化雷电、地震频繁发生地区的电气设计。

1.3 施工图纸工作

设计草图的不断修整得到完整、可行、合理的施工图纸。高压输电线路电气设计工程应严格参照施工图纸完成施工,在这一过程,工作人员应参照施工图贯彻落实线路路径、电塔和杆塔等各项工作,另外,还应重视机电安装的设计图纸。

2 高压输电线路电气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2.1 高压输电线路的抗冰性能

由于高压输电线路分散、分布范围较广、跨越地区较多,因此,在电气设计中应考虑外界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对高压输电线路的影响,重点做好输电线路的抗冰能力设计,从而保证高压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由于各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各不相同,冰厚也就存在差异,针对这个问题,采取不同的冰厚设计值。在抗冰能力设计的过程中,应全面调查当地的地形条件、风向和湿度等,并对其进行综合性分析,从而确定合理的冰厚设计值。为使线路具有一定的抗冰能力,可以使用重型抗冰塔、增强导线。在重冰区域每隔特定距离设立一个基抗串耐张塔,使用机械强度较高的材质制作成的导线。为避免因线路不均衡的张力作用和脱冰震动而损坏导线,可以采用预绞丝护线条对导线进行保护。避免绝缘子冰闪的出现是抗冰设计中的关键,为此,应增加爬电距离和延长绝缘子串的长度,进一步改进绝缘子串的伞型结构。另外,在绝缘子表层涂抹防水材料还能有效地减小覆冰绝缘子串漏电的几率。

2.2 线路杆塔的选择

高压输电线路通过绝缘将导线固定在杆塔上,以此来完成电力输送工作。杆塔是高压输电线路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在电气设计中一定要考虑杆塔的设计,通常它的设计需要依据机械强度和绝缘强度,由钢筋混凝土或者钢材构成。

线路杆塔的选择应严格依照实际的地形地质条件,针对不同地区选择与之相符的杆塔。输电线路杆塔样式较多,依据地形条件的不同,选择杆塔,还应依据土质确定线路杆塔的基础型号。对于土层较厚的地区,为保证线路杆塔的稳定性,可以缩减土地开挖量,以此来节省一定的使用材料;对于土质较软地区应将杆塔成交叉网状形式分布,这能够增大杆塔的支撑能力,有效控制高压输电线路的工程成本。

2.3 输电线路路径的选择

高压输电线路路径是线路电气设计中的核心,线路路径影响着工程施工、运行、维护等方面。因此,在选择线路路径时应综合考虑周边地形、水文、自然环境和气候等条件,保证输电线路路径和周围其他建筑设施、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在选择线路路径时,应参照国家正在使用的法规政策,全面对比分析,从而选出最理想的输电线路路径。最理想的线路路径应满足以下条件:线路路径较短,曲折系数尽量最小;直线线路最为理想,防止出现过大的转角角度和过多的转角次数;将转角点设置在相对平坦的地方,转角的距离要大;沿线交通便利,与公路或者航道的距离越近越好;地质条件良好,降低山洪、地震等自然灾害对输电线路的影响程度;少占用建筑用地,注重对名胜古迹和庄稼作物的保护;做好与城乡规划、通信、航空航天、铁路交通等部门的协调工作,避开其他障碍物;跨越地点应合理,否则将会加大施工量和成本投入。综合来说,在选择输电线路路径时,应充分考虑工程实际情况经济效益问题,合理权衡费用赔偿和民事工作,应尽量满足电网系统的建设需求。

3 结语

通过本文对高压输电线路电气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及优化对策的探讨可知,高压输电线路电气设计在国家电网输电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只有掌握输电特点,并随着输电特点和外界条件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才能设计出更加科学、可行的施工方案,从而保证电网的安全、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苏雪龙,张瑞春.对高压输电线路电气设计相关探讨[J].科技创业家 ,2013,(13):104-104.

[2]徐海伟,吕茂明,刘毅等.高压输电线路电气设计简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7).

加强作风建设的路径篇8

关键词:风险传导;风险源;风险载体;传导路径

融资风险的传导机制业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对风险传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领域,由于项目建设的特殊性,分析项目融资风险,研究项目融资风险传导的过程,提出可行的项目融资方案,对于有效地规避和降低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速公路融资特征分析

高速公路工程项目作为一个建设项目,除了具备一般项目的特征之外,还具备以下特点:高速公路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不确定性因素多,项目参与人员多,项目管理极其重要。

基于高速公路的独特性,高速公路项目融资也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

(一)融资金额大、周期长

高速公路项目建设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因此需要融资金额大。同时,高速公路建设周期长,高速公路收益的实现是在高速公路建设完工后的运营总长期实现的,因此,融资周期长。

(二)融资方式多样化

高速公路融资方式多样,常见的融资方式包括:政府财政投资、银行借款融资、国家债券融资、BOT融资、股票融资、公路特许经营权转让。目前,新的融资方式出现,包括:资产证券化、保险资金投资计划、信托资金、企业债券等。

二、高速公路融资风险识别机理

风险传导是指存在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系统中的风险源所释放的风险,依托于一定的载体,经由一定的路径或渠道,传导和蔓延到各个功能节点和业务流程,甚至整个利益链网络,从而造成生产经营活动偏离预期目标而遭受损失的过程。

风险传导的关键要素包括风险源、风险流、风险载体、风险传导路径和风险事件。

(一)风险源

高速公路项目融资风险的风险源是指促使或引起高速公路融资风险发生的条件,增加损失发生概率和损失程度的条件。基于对高速公路项目的特征分析和高速公路项目融资的特殊性分析,分别对高速公路项目融资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对高速公路宏观环境通过PEST分析,风险源如表1所示。

对高速公路融资项目自身运营SWOT进行风险源分析,如图1所示。

(二)风险流

为了更加方便地揭示风险的传导运动规律,把企业风险视为一种具体的经济能量,称之为风险流。风险流蕴含在风险源中,因风险事件的爆发而从风险源中迸发释放,依附于各种风险载体,向各个流程和功能节点传导和蔓延,风险能量与功能节点结合在一起发生相应性质的改变,最终形成了企业不同性质的风险状态。高速公路融资的风险流蕴含在上述分析的风险源中,当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能量的聚集或变化速度超过系统对其的承受限度时便开始进发和传导,当在传导过程中,各种风险能量能够依附于各个功能节点,利用节点之间的业务关联而产生彼此之间的祸合,达到增强、转化或减弱,最终影响或改变着整个系统的风险状态。

(三)风险载体

在风险传导的过程中,蕴涵于初始时刻风险源中的能量,即风险流,随着项目内部系统和外部环境状态的改变,会依附于某些有形或无形的事物被传递到一系列的功能节点及作业流程,或随着时间指数、扩散效应而被逐级放大。承载或传导这些风险流的有形或无形的事物,即风险在传导的承载物与表现形式,成为风险传导的风险载体。

(四)风险传导路径

风险流从风险源释放后,会依附于风险载体,沿着特定的渠道和途径开始在各流程、功能节点流动和传导,风险流流动、传导所经的路线和途径称为风险的传导路径。高速公路项目融资风险传导的路径,只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风险在高速公路项目内部的传导,即在高速公路项目投资各阶段的传导,这种传导是在各个流程之间相互双向传导,构成一个风险传导网。

2、风险在项目外部的传导,即风险流在项目与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传导。环境对开放性系统的影响是系统状态改变的重要因素,并且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环境影响的相互关联性,形成了各种直接或间接的金融链条,将会对项目风险流产生影响。如金融机构、原料供应商等。

风险流在项目内部各流程之间相互传导,同时,风险流在项目内部与项目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传导,从而构成了复杂的项目风险传导链和传导网。

通过上述风险传导关键要素的表述,可以得知:风险源是风险产生的来源,也是风险传导的基础;风险流是风险传导的具体化对象,它把风险视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能量,风险传导机理的研究主要就是围绕风险流在内部流动、传导的过程及规律展开的;风险载体是风险流流动、传导所依附的载体,是风险传导形成的“媒介”和“桥梁”;风险流在内部的流动、传导是有规律可循的,其遵循流程链、利益链形成的运动轨迹构成了复杂的风险传导路径。

三、风险防范和控制策略

第一,提高对风险传导规律的认识。通过对风险传导关键要素的分析,可以得知风险传导是有一定规律的。只有掌握了风险传导的规律,才能够在发现风险流的时候,从风险流所处的环节采取措施,以控制风险流的继续运行,从而控制、降低和化解风险,保证项目正常建设和运行。

第二,加强对风险源的控制,从源头控制风险。高速公路融资风险源数量众多。只有从源头发现风险,才能够更有利于采取措施把风险化解,因此,项目组应认真分析风险源是否潜伏风险,并定期对风险源进行检测,尽量在早期把风险识别和接触,把静态的风险流化解或控制在风险源中,以使其不能向下传导。

第三,加强对风险传导过程中载体的控制。正是由于风险载体的存在,使得风险传导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过程。因此,加强对风险传导的控制,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应该强化对风险传导过程中承载和传导风险的那些载体的认识和控制。

第四,从各个环节阻断风险传导路径。风险流在系统内部之间以及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相互传导,因此应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将风险流及时阻断,遏制风险。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