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医师教育培训8篇

时间:2023-09-25 11:19:35

医师教育培训

医师教育培训篇1

关键词:美国;医学教育;培训模式

近年来我国的医学发展迅速,对医疗学科进行了重新定位、专科专人定员定岗、医疗学科规范的建立等等使得医疗队伍不断的壮大与发展。但是,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有其相对局限性和缺点。笔者有幸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CWRU) 医学中心医学部进行了为期1年的访问研究。期间比较全面的对其日常管理、临床与科研工作进行了参观学习。亲身经历了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以及深入学习医师教育的具体培训方法和制度,为中国医师教育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以期促进我国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美国的医学教育是西方医学教育的典型代表,教育思想先进,学术造诣蕴厚。总体来讲,美国的医师培训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育培训周期长、学科跨度广

在美国,要想成为1名合格、优秀的专科医师,必须经过以下几个阶段的学习和培训:首先,进入医学院之前需要完成综合性大学4年以理工科为主的本科理论学习;其次,理工科毕业后顺利通过医学院校的入学考试才能正式进行系统的医学院校5年学习。医学教育前2年主要是基础医学课程,后2年则进行临床专业的培训,最后1年主要准备全美医师执照考试(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USMLE)[1]。USMLE分为三部分(STEP),具体为:①STEP-I:相对应于中国医学教育中的基础医学阶段。主要以医学基础学科为主,内容涉及解剖学、行为科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病理学、药剂学、生理学、营养学、遗传学以及老年学共10门功课;②STEP-II包括两部分: ?訩STEP-II- Clinical Knowledge(STEP-II-CK): 即临床专业知识考核,内容主要包括6门课程内科、妇产科、儿科、预防医学、心理学与外科;?訪 STEP-II- Clinical Skill(STEP-II-CS): 专门考察采集病史、医患沟通技巧和病历书写能力。③STEP-III:即是临床操作考试(CLINICAL SKILL ASSESSMENT,CSA), 主要考查应试者的诊断技能,病例书写和提出的治疗方案是否合理等等。再次,顺利通过USMLE的第一、二步之后就有资格申请住院医师规范的培训,周期一般为3~5年,具体依各科要求而异。这样一来,自本科毕业后,取得专科执业医师资格需要经过10~13年的教育和培训

2教育方法灵活、培训设备先进

美国的医学院实行学分制,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学分即可以获得学位。在医学院学习的前两年主要是基础课程的学习,接着是两年的临床课程。不过由于他们的时间安排很灵活,很多学生从第3年起开始就逐步开始接触临床了,可以自行联系医院或者研究所进行参观和见习[2]。

3专业医师执业资格考核严格

获得专科医师资格必须经过层层的考核,如全美医师资格委员会( USMLE) 、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 ACGME) 以及医学专科委员会等组织的多次考试与考核。在通过前面介绍的USMLE的上述三步考试后,还需要通过指美国医师委员会的medical board。只有通过了medical board才能取得正式的医师执业资格。

4科室的工作模式

CWRU的各专科医师分别聘自不同的医疗机构,而每位专科医师的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又分别在不同的医院,从而汇聚交流了不同医疗机构的特色。美国医生的职称只有住院、主治医师两个级别,住院医师在主治医师的直接带领下开展工作。排班均为双班制,2人一组,住院医师的值班时间为12h;而主治医师的为8h。工资实行同工同酬制,但是住院医生并不属于医院的正式员工,其年薪一般约为在4~5万美元。

随着科技与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群众急诊医疗保健的需求增强,更加专业和全面的医疗服务是现代医学的发展大势所趋。①教育模式:由于我国地域与人才分配不均的影响,我国大多数本科甚至研究生都选择留在了大型医院,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中小型医院特别是县级以下的医院很难招到高学历的专科医师。这就需要决策机构加大力度的引导,实际可行的鼓励机制出台以及加大社区医院的投入等等政策层面上的扶持才能最终改变目前的局势。②培训机制:当前我们的培训机制尚不健全,缺乏系统的专科医师培训机制。这种状况在三级医院稍好,一般每年的专科知识培训、以及技能的考核等都能贯彻,但是基层医院还无法形成有效的、健全的培训机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医学教育和医师的培训模式与我国医疗体系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适当的教学和培训改革,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制度和医师的培训模式,这将有利于培养我国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同时也会使我国医学教育之路与时俱进,从而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医师教育培训篇2

1.1规范化医师培训对于医师(医科学生)的意义

医学教育由3个不同阶段组成,包括医学院校基本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一个医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的知识只够满足毕业后需求的10%,其余90%要靠医学继续教育取得。所以,毕业后的医学教育是继医学院校基本教育以后的重要阶段。医师规范化培训是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很大一部分培训对象是当年毕业未找到合适工作岗位的应届医学本科生,他们面临着培训后的再就业问题。职业能力是指适应职业要求的工作能力,它由多种能力叠加复合而成,主要体现在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职业综合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逐步提升,而这几种能力是择业的基本参照和就业的基本条件。

1.2规范化医师培训对于医疗卫生机构的意义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医疗卫生机构在床位数、硬件设备、医师教育背景方面都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准,然而真正能反映出一个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水平的是看其是否拥有安全、有效的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断、手术、药物治疗标准及能否被全体医务工作者掌握与执行。规范化的医师培训能够帮助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工作者系统地掌握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这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整个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效率,改善医疗卫生机构形象,从而进一步增强整个医疗卫生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降低医疗成本,节约卫生资源。

2药学教育在规范化医师培训中的作用

随着药物品种和药害事件的日益增多,医师对药物性质、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以及国内外用药规范的需求就越发迫切。然而,目前的规范化医师培训往往忽视药学知识和合理用药能力的培养,致使医师用药信息多来源于药品说明书或者医药代表的“指导”,导致医师在药物治疗中随意化、尝试化和无序化严重。例如,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治疗或联合用药、药物选择不当、给药方法不当、给药次数不正确、重复给药、药物的溶剂选择不当、过度使用高档进口药品等,高昂的药费增加了患者的负担,滥用药物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某些事件甚至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首都医药》记者曾就“看感冒需多少钱”对北京市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暗访,发现感冒药价格最多可相差达15倍。对于药物自身的副作用、药物的相互作用、不同药物对同一种疾病的敏感性、相同药物对不同患者的治疗作用差异、医师在治疗病患过程中对病程进展的观察如何做到规范化、把医疗过程中的失误减少到最小等,都可以在规范化医师培训中通过药学教育得到最优化解决。一个医疗卫生机构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临床诊疗水平的高低,其中临床药物治疗水平则是诊疗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报道显示,导致全球死亡患者的原因中有1/3并不是由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有1/7的患者住院不是由于疾病本身的需要,而是不合理用药造成的。为此,提高药物治疗学水平、降低医疗卫生机构不合理用药现象最有效和最便捷的途径就是通过加强规范化医师合理用药方面的药学教育。此外,在药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的年代,如何帮助临床医师找出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廉价且适合患者个体化治疗的药物,是摆在所有临床医师面前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因此强化临床医师合理用药的药学教育非常有必要。

3在规范化医师培训中如何开展药学教育

3.1将药学教育纳入规范化医师培训大纲

自1999年我国医学教育全面启动以来,通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一直处在不断发展、调整的过程中,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系统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正因如此,笔者认为在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加入药学教育不仅是对以往药学教育的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部分医师药学知识的局限,更是对现有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的一种尝试,具有前瞻性及创新性。西京医院在制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创新性地加入了药学教育环节。在大纲中,对于药学教育的目的和标准进行了详细描写,同时对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也进行了量化处理,对培训内容、时间等都进行了详细规定,重点增加参训医师对临床常见疾病药物治疗标准的掌握,使医师在开具处方时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从而在源头上消除临床上常见的重复用药、错误用药、不恰当用药的现象。经过近3年的实践,结果表明参训医师在药品相关信息的掌握、临床常见疾病的合理用药水平等方面比同级别医师具有明显的优势,突出体现在大处方、无适应证用药、违反经济学用药等方面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同级别医师。为此,西京医院在2011年获得了原国家卫生部“全国医院药事管理优秀奖”。

3.2通过任务和兴趣引导药学教育

药学教育涉及的范围较广,虽然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很难系统、全面地让参训医师掌握所有的药学知识,但是可以通过大纲制订有针对性的任务,以完成任务来强化关键点知识的学习。例如,针对“抗菌药物专项治理行动”中各项指标和规范执行的内容时,首先将参训医师分成两组,然后选择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存在问题的真实病例,让两组参训医师分别讨论存在的问题,并互相评判,最后由带教老师指正,最终参训医师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证、剂量、时机和疗程等内容耳熟能详。通过上述任务型教学方式,使参训医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激发了参训医师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参训医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2013年军队抗菌药物飞行检查中,西京医院获得全军第一。以兴趣引导的教学方式在药学教学实践中也经常被采用。兴趣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教学不但可以调动参训医师积极思维,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培训大纲》中要求参训医师必须掌握8~10种临床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时,可以让参训医师选择自己有兴趣的病种。他们有的是为了治疗自己亲友的疾病而作出选择,有的是为了今后的工作领域需要而作出选择。这些疾病基本都是教学大纲要求的临床常见病种。这样,参训医师在学习中就有了针对性、自觉性、主动性,有了“核动力”,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据文献报道,医师对指南的依从性增加10%,则患者的死亡率降低11%。因此,在规范化医师的药学培训中,进行临床药物治疗指南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为培养规范化医师的合理用药思维,西京医院依托军队“十一五”和国家“863”课题建立临床常见疾病的诊疗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decisionsupportsystem,CDSS)并应用到临床和规范化医师培训中。该系统将临床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指南进行整合,借助信息化手段,为参训医师提供随需而得的药学教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近2年的应用,参训医师对指南的依从性从原来的10.2%提高到了71.9%。

3.4建立医师药学教育培训考评机制

制度本身的激励性和约束性决定了没有完善的制度工作将很难开展。规范化医师培训药学教育不是短期行为,不是通过讲几次课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要有稳定的培养模式及完善的考核制度。我国医师规范化教育在完善相应的管理规章、准入许可制度、考核、培训、薪酬等各单项制度的同时,更关键的是要使制度的约束性涵盖各项制度环节之中,用制度的力量来保证质量,使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同样,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药学教育考评体系也应重视参训医师药物治疗规范性和合理性的考核。在《培训大纲》中,将药剂科“出科考核”分为基本技能和临床实践。首先,由药剂科和相关科室专家组成考核小组,针对住院医师选择的疾病进行合理用药思维模式考核,不合格的医师给予1次补考机会;补考仍不合格,需重新进行药学教育培训,即在药剂科重新轮转。同时,将考核与参训医师的“超劳”补贴和学分挂钩,对不按药物治疗标准用药的医师视情节轻重实行30%、50%和100%的三级扣罚标准,对造成医疗事故的医师要追究本人和相关带教老师的责任。随着药学教育在医师培训考评中的推进,全院医师的药物治疗水平趋向合理,全院患者平均住院日和术前住院日均呈下降趋势。结合国家临床路径的推行,西京医院“入径”患者平均住院药费为2488.53元,未“入径”患者平均住院药费为3050.84元;总体“入径”患者平均住院日为5.72天,未“入径”患者平均住院日为7.15天。

4总结

医师教育培训篇3

【关键词】全科医师;教育培训;现状;展望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社会对于社区医务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科医师教育培训制度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全科医师教育及培训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全科医师作为我国社区医疗体系的中坚力量,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其临床水平的高低和医学人文素质对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有直接影响。

1全科医学由来

全科医学起源于18世纪的欧美,正式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美国在1947年成立了全科医师学会,1953年英国的全科医生也成立了自己的组织:英国全科医生学会,1957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首先成立全科医学系,成为了首个能够真正专业培养全科医疗队伍的院系[1]。

2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培训背景及现状

英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医学院校开设社区医学课程,美国于1969年成立全科/家庭医学会[2]。1989年,首都医科大学成立了全科医师培训中心,我国全科医学培训从此拉开了帷幕。2000年12月,召开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的全面启动和发展[3]。2004年首都医科大学建立了全科医学系。2000年,北京、浙江、上海开始了医学生本科毕业后2年~4年全脱产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工作。除了国内逐步开展全科医学教育,部分医院选派优秀医务人员出国学习,北京复兴医院从2004年起,每年选派2~4名综合素质高、英语口语好的全科医师到美国Wisconsin大学医学院接受培训[4]。

3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全科医师数量明显不足

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2739家,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的3.5%,据《2011年中国卫生人力发展报告》,目前我国全科医师不足6万人,按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提出的“每万人口居民应配备2~3名全科医师”的标准,我国需12万~18万名全科医师[5]。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量快速增长,迫切需要大量可与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相匹配的全科医师,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数量充足、业务素质较高的全科医生是当前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另一不可忽视的现实情况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全科医生资源面临不断流失,使得符合要求的全科医师数量极度不足。

3.2全科教育培训的覆盖面不够

本科教育方面:全国目前约有近30所高等医学院校开设了全科医学本科学历教育[5]。全国目前有上海、广东、北京等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学本科教育及规范化培训的普及度不断扩大,但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开设全科医学专业还未得到全面推广,许多落后偏远地区也远远没达到普及规范化培训的条件,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任务任重而道远。

3.3全科医师考核大多流于形式

什么样的全科医师是合格的?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通过全科医师资格考试后的全科医师的医疗业务水平如何考核,与国际标准有什么差别,目前还没有全国级别的全科医学技能考试考核,无法客观、有效、真实地对全科医师的培训成果加以检验。卫生行政部门对全科医学培训要求考核形式呆板,造成人财浪费,效用底下。

4未来改进方向和目标

2002年,卫生部等11个部委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在政策上进一步支持全科医师制度。虽然与美国、英国等先进发达国家的全科社区医疗体系相比,我国目前的全科医师质量和社区医疗卫生差距较大,但随着国家对社区卫生重视程度不断增强,投入保障逐步扩大,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获得进展:

4.1增加开设全科医学本科专业的高等医学院校数目及

全科本科生数量面对全科医学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只有加深对其的认识,革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环境,壮大教师队伍,并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有效促进全科医学教育培训活动的开展,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全科医学人才,从而满足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要求[6]。

4.2提高社区全科医师待遇,吸引更多的全科医师

加强基层医疗单位如乡镇卫生院及城市中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吸引力,使得全科医学生想进来,留得住。卫生部部长陈竺曾于某高校座谈会上指出:“强基层”不但要“强人才”,还要“强政策”、“改观念”,要高高举起全科医学的旗帜,提高基层医生的待遇和地位,这是检验医学教育成败的关键。只有提高了全科医师的待遇和地位,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全科医疗的队伍中来。

4.3全科医师培养做到规范化、全国化、制度化

前几年我国各个大城市已经陆续开始实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3年的培养包括理论学习(8周)、三级医院的临床轮转(100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践(32周)和CDC实践(8周)。经过这样的培养,全科医师才能上岗,该模式得到广泛认同。简称为“5+3”模式,培训基地主要建在各个三级医院,后期4个月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轮转。由于制度未真正成熟,带教医生对全科医师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还有培养中待遇非常低下,导致很大一部分培养中的医师纷纷跳出了培养计划,重新选择了专科或者转行,一部分全科医学方向的学生经过3年大医院的轮转,也不愿再到基层工作。所以我国对全国医师规范化培养的政策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对加入全科医师队伍的这些人要有足够的重视,且创造更多的晋升和提拔机会。才能使真正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医疗水平。

4.4医学院校、大中型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配合参与

全方位深化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政府、医学院校、大中型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合参与,使继续教育能满足全科医师的实际工作需求,不断提高其临床水平、医学人文素质,多管齐下,未来的全科医疗卫生事业将会蓬勃发展,才能造福亿万群众。另外,三级医院办社区,是我国现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一种新模式,在全国范围内也有一些较成功的例子。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是培养全科医师的必经途径,关系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相关制度,进一步锐意改革,通过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提供方便的医疗场所,才能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

参考文献

[1]祝丽玲.国外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3):69-70.

[2]汪云利.全科医学教育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680.

[3]王巍.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认识[J].人力资源管理,2010,10(2):141.

[4]杜雪平,钱宁.复兴医院全科医学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4):1037-1038.

[5]龙淑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现状与思考[J].医药前沿,2012,2(11):18-19.

医师教育培训篇4

摘要:基于新医改方案实施背景下,住院医师不断强化规范化培训工作,积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临床技能,已成为了必然趋势。目前,在规范化培训工作中,于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中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医学史教育,加强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熏陶,规范培训阶段医学教育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引导住院医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医学人文精神,对深化规范化培训内涵、提高规范化培训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立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角度,深入探究医学史教育培训作用、目标及方式,旨在保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效率,深化其内涵,指导其临床工作。

关键词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医学史教育

在国内医师继续教育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应引起足够重视。住院医师在进行规范化培训时,应重视医学教育史学习,通过医学史知识的培训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并树立科学的职业定位观,全面提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进而完善医患关系,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现阶段,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加强医学史教育已成为了关键改革措施,对未来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综合自身多年来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开展医学史教育的作用及方式,旨在指导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实现其全面发展。

一、国内医学院中医学史教育缺失现状

现阶段,据有关调查发现,国内大约有33%的西医院设置了医学史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医学教育史未被重视。目前,医学史教育仅为多数医院的选修课程,具有非限制性;而伴随着选修课程的不断增多,多数学生未选择这门课程。此外,于在校学习时期,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水平低下,知识掌握不全,难以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另外,基于教学方式单板、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下,导致医学教育史教学工作不理想。由此可见,必须要加大医学教育史培训力度,住院医师于规范化培训时期重视该课程的开展,可深入其理解,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史教育作用

目前,卫生部颁布了有关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目标,涵盖临床能力、专业外语、医德医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专业理论及政治思想等,其中实践技能培训已成为了规范化培训中的关键措施,而以全面提升住院医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保证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的医学史教育已得到了广泛认可。医学史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已成为了连接人文科学与医学的桥梁,虽无法提供专业的知识技能,但可为其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与精神支持,具有源源不绝的动力。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提高对医学发展规律的认识,便于理解现实与把握未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可循,而医学史作为不断总结前人检验教训的一门交叉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可立足于历史角度,纵观医学的发展史,明确其内在发展规律。基于全面掌握医学发展中的失误与成功前提下,可不断总结经验,明确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而超越历史,实现医学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对医学精神的理解,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准则

医学史将所有的医学知识整合成一有机整体,其中既有战胜各类疾病的喜悦,又有失败的体验,掌握医学发展的艰辛历史,理解每个为医学事业而献身的伟人,进而领悟其中的奥秘,可加深对医学事业的感情,对职业道德准则的树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本质上来讲,医学史属于医学思想与精神的有机载体,其中注入了诸多献身于医学事业的伟人,他们的崇高的医学精神追求与人道主义精神具有净化心灵的作用,能有效提高住院医师的思想觉悟,深入其思想意境,帮助其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准则。

3.加深对现有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知识技能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于专科培训中积极融入医学史教育,从各个专科实际疾病出发,深入分析其发病机制认识历史,并就现有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发展历史进行全面剖析,可提高住院医师对现有知识的理解能力,对全面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具有推动作用。

4.掌握事件与人物的核心医学思想,树立批判精神与科学的思维方法

医学史的发展注入了前人的创新性思维与批判精神,从本质上来讲,医学史教育不仅仅是了解历史事件与任务,同时要对这些历史事件与任务所传递的医学思想进行系统学习,从而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并树立批判精神,激发创新精神,深化自身内涵与品质。

5.全面总结医学事业发展史,培养教、医、研能力

在医学史教学过程中,可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应用生动灵活的方式全面总结医学事业发展史,积极培养住院医师教、医、研能力。具体而言,就接受培训的住院医师而言,可采用自主授课或自主学习等模式进行系统学习,全面提升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其文献检索能力;积极阅读相关的外语文献,可保证其外语水平;科学制作幻灯片,推行情景教学,可培养住院医师的实际教学能力。

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史教学方式

住院医师在接受医学史教育时,可采取教师授课的方式,详细讲解相关医学发展史,并剖析关键历史事件与任务,讲授各个专科疾病的发展史。待住院医师对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了解后,可以问题为引导,指导其设计题目并积极寻找资料,经书写教案进行自主授课,同时融入专业探讨、专题展览等内容。此外,还可经问卷调查、座谈、考试等模式对教学效果进行系统评估。考虑到医学史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故针对接受培训的住院医师而言,必须要坚持寓教于乐原则,于潜移默化中促使其接受医学人文精神的熏陶,进而提升专业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强化医学史教育,是提升临床医师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保证临床工作质量的关键手段,亦是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有效措施,应引起足够重视。在实践工作中,需全面分析医学史教育现状,把握其教育目标,领悟其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作用,进而不断转变教育方式,可全面提升住院医师的综合素养,对推动医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胡伟力,陈地龙,陈怡婷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41-45

[2]刘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探索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13-16

[3]施萍,何旖旎.导师负责制教学法在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3,33(10):1360-1362

[4]贾文妍,景惠荣,赵桂秋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人文教育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4,35(9):80-83

[5]段链,陈红,路阳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1):24-26

[6]王美堂,瞿小英,梅冰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急诊临床能力培训和考核方法的探索[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5):471-472

[7]陈丽芬,王亚军,赵妍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并轨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52-455

[8]戴娟,蒋平.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81-182

医师教育培训篇5

苏州市立医院的全科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是卫生部(原)2007年评定的首批21个全科基地之一(江苏省获批两所)。基地于2006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全科医师,到目前为止已培训学员八届共计155名,通过结业考核五届共计103名,全部服务于苏州市各基层医疗机构,并成为社区医疗骨干。我院全科医师培训基地自2006年招收培训学员以来,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形式致力于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探索和实践。首先,培训基地通过构建教学管理框架,建立教学质量管理机制,注重学员的临床能力培养,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考核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根据全科医学的特点,基地成立了“全科医学科教研室”,由内、外、妇、儿、急诊、社区、康复及老年医学科的教师组成,聘任了带教经验丰富的全科教研室主任,配备了专职班主任,切实加强全科培训的全过程管理。基地对全科医师的培养,除了注重必要的理论知识掌握外,更注重包含临床诊疗思维、实践技能以及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而模拟诊疗培训,则是我们对全科医师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有益探索。

二、模拟诊疗培训的流程

1.建立病例库

由教研室选用全科医生临床多发和常见病例,召集全科师资对病例进行设计、讨论、修改和完善,并进入计算机库保存、备用。

2.模拟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的选择

模拟诊疗首先要有模拟病人,谁来担任?让真病人担当的现实可能性几乎为零,而聘用职业性的模拟病人一时又跟不上需要(因为先要对SP进行培训,加上聘用手续等)。根据我院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由全科师资来模拟病人,他们有比较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既能准确描述和表现常见病多发病的症状、体征,又能模拟不同病人的心理状态。在模拟培训中,我们先从病例库中选择各种病例,然后给每位学员配备两名相关病例的模拟病人(即临床课教师),其中一名扮演模拟病人,另外一位扮演病人家属。模拟者既扮演“病人”又充当“考官”,在扮演病人角色模拟各种“状况”的同时,针对全科医师的临床诊疗表现(尤其在服务态度好差、医患沟通技巧、人文精神体现等方面)以及门诊病历书写质量进行打分和点评。

3.培训过程

(1)在模拟诊疗中分设内科、外科、妇科三个站点,配上病例、病历本、体格检查诊疗床、相关医疗工具、(模拟机)、化验单、标准化病人。(2)全科医师在模拟诊疗过程中,采用抽签的方式选择病例,根据标准化病人的主诉、症状以及情绪对其进行体格检查、病史记录、辅助检查,并予以人文关怀。(3)在模拟诊疗过程中,着重培养全科医师的人文关怀理念,我们设计了标准化病人不同的人物性格及其特征表现(见测试表表1):(4)考官点评:标准化病人(考官)根据全科医生的表现,结合亲身感受作出相应的点评。

三、模拟诊疗培训的作用

通过这种模拟,目的是让全科医生在这种“情景剧”般贴近真实的医患沟通中得到锻炼和考验;使全科医师对于医患沟通的理解不仅局限于思维,而是落实到语言和行动中。虽然是模拟,但我们要求医学生必须在接触“病人”的过程中针对每一个问题和状况都要做出回应,上升到实战状态。通过借助模拟不同性格表现的“病人”,全科医疗必备设施、器械、工具,以及模拟医疗行为真实情景的“高仿真”的状态,使医学生得到有效训练与考验,目的旨在弥补临床实际锻炼机会的不足,进而加强全科医生临床实践中“看病”更“看人”的技能,提高培训质量。“模拟病人”克服了以往临床教学与测验中难以找到具体针对性病例的问题,可以根据需要使用,提高了测验的有效性。

四、几种教育培训模式的比较

1.传统教学模式

平时是教师单方面灌装式讲授,考前是学生填鸭式复习,考试结束不久,学过的知识易于遗忘[3]。模拟诊疗的培训方式也是如此,由于是实战型的培训,学员在培训准备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温习医学知识,希望以更好的医疗水平准确诊断疾病,配套熟练的体格检查步骤等,并未注重医患沟通的细节体现。在培训结束后,也以“过去式”的学习态度,不再回顾和思考,往往使培训效果打了折扣。我们对80名培训学员(20名在院全科医师和60名实习医师)的调查显示,其中45%(36名)的学员不会在培训后回顾总结自己的不足并且纠正强化,44%(35人)的学员会在挑部分内容回顾并试图纠正,只有11%(9人)的学员会将自己在培训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完善;27.5%(22人)的学员认为在多次培训后有明显效果,56.3%(45人)的学员认为效果一般,16.2%(13人)的学员认为无明显效果。结果表明,多数学员学习主动性较差,导致培训较难达到满意的程度。

2.以往的培训方式

在模拟诊疗后由考官对医学生做出点评,使其了解自己的效果和问题。但这个“了解”是需要后期的认同和再锻炼,才能得到真正的吸收与进步。这就有赖于他们通过模拟诊疗的初步体验后,再进行反复的培训运用与考核,强化模拟诊疗效果,使他们基本掌握医患沟通的技巧并初步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

3.本教育研究的模拟诊疗培训

要求在培训的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类型的病人,最终都要以互相接受的方式结束本次接诊,即“彼此认可”,也就是说双向互动,彼此满意方视为合格。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克服学员在以往培训中存在的“被动学习”问题,更加注重全科医师处理各种医患沟通问题的独立性和及时性,也消除了学员在培训及考核中存在的侥幸心理,换而用百分之百的态度去学习到底如何化解医患之间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

五、尚需完善提高的几个方面

1.可以在既往对全科医师已开展一次模拟诊疗培训的基础上,再增加2次,其中最后一次兼作毕业考核。通过3次模拟诊疗培训强化医患双方“彼此认可”的效果。2.鉴于全科医师结业后均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比在大医院更贴近百姓生活,除了必要的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所应有的医疗对话外,还需要去了解和倾听病人对生活琐事或家庭烦恼的诉说。此时需对病人进行必要的开导,做到生理和心理的全面治疗,做到“看病”和“看人”的有机结合。针对上述特殊性,我们认为有必要设计若干适应社区家庭状况的对话内容进行模拟诊疗培训。3.通过3次模拟诊疗培训,目的是督促和鼓励全科医师在临床上大胆地表达意见,更多地关心病人,进而深刻理解医患沟通和人文关怀的内涵。模拟病人在每次模拟诊疗结束后,可根据全科医师在诊疗过程中是否自信,与病人交谈是否有眼神交流,是否能耐心倾听病人叙述,是否能主动了解病人的生活状况等给予评价和建议。如此反复多次,以图让全科医师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运用培训期间学到的医患沟通技巧接诊每位病人。4.目前由全科师资兼做SP为我院权宜之计,从长远看,还是需要招聘培训职业化SP,以满足全科医师培训的人数增长、质量提高的需求。

六、结论

医师教育培训篇6

关键词:创伤救治;全科医学;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交通事故、地震、洪涝等灾害等引发的大量创伤事件是极为严重的社会和医学问题[1]。据我国临床统计显示,在14~40岁年龄段的人群中,创伤是主要死因。初级创伤救治(PTC)培训的根本目的是为救治突发事件中的受伤者提供快速、有效的创伤治疗措施[2,3],此培训是通过模拟事故现场,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的操作[4]。

2011年6月22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建立全科医师制度,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的全科医师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国家发改委等部委提出从2010年起,连续3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5]。

目前全科医学教学中因部分患者不配合临床教学,学生见习机会少,在临床工作中缺少直观面对患者的经验,所以影响临床教学质量。高等教育要求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引。现行全科医学教学还在使用"填鸭式"教学,讲授模式比较僵化,多注重知识点的学习,师生之间互动较少,缺乏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6]。

利用PTC培训模式弥补上述教学中的缺点,使学生熟练运用规范化、标准化的创伤救治原则,在全科医学教学中应用PTC培训模式,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师资选择 已取得PTC讲师资格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

1.2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2010级订单定向培养的全科本科学生,共60人,随机分为两组,30

人接受PTC培训,30人未接受PTC培训。

1.3方法。

1.3.1理论教学 观察组在PTC培训前后分别进行理论考试(选择题40道),收回有效问卷30份。对照组未接受PTC知识培训,课后同样理论考试,收回有效问卷30份。PTC培训主要包括气道管理(A)、呼吸管理(B)、循环管理(C)、神经损伤程度评估(D)、全身检查(E)。

1.3.2情景模拟教学 依据PTC培训的内容分别模拟不同的情景创伤病例,准备好所需各种教具(包括颈托、气管插管设备、吸引器、血压计、胸腔闭式引流器械等),利用模拟人进行操作,教师先进行演示,分别进行角色分配(接诊医师、助手等)。以五人为一小组,进行各种现场模拟演练,分别让学生担任各种角色,使每人都能熟练独立操作,操作后小组讨论,指出不足。教师最后进行点评、归纳总结。

1.3评估教学效果 在PTC理论和操作培训完成后,对二组学生进行理论考(试选择题40道)和模拟现场操作能力考核,评价教学效果。

1.4统计学处理 所采集的资料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两组学生测试题成绩(满分100分:操作50分,理论50分)比较,见表1。

2.2观察组学生对培训效果的评价,见表2。

3讨论

3.1PTC培训模式有利于提高全科学生的院前急救能力 PTC培训为师生互动式教学,先进行理论课程学习,课程结束后马上进行情景病例模拟,在情景模拟教学中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临床病例的综合处理能力。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相对于对照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显著提高,并且观察组学生培训后相对于培训前理论考试成绩显著提高。现场模拟考试的内容包括初级评估中讲授的内容:气道管理(A)、呼吸管理(B)、循环管理(C)、神经损伤程度评估(D)、全身检查(E)[7]。通过模拟各种创伤患者的现场,进行院前初步急救,降低患者死亡率及次损伤。让学生熟练掌握偶见临床意外场景的处理,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的操作,争分夺秒,做到临场不慌,通ABCDE点进行有效的系统化全身评估,找出最威胁生命的伤害,果断施救,并减少其他损伤。培养学生的院前急救能力。

3.2模拟必要的场景与病例结合的教学法有助于将培训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模拟必要的场景和各种复合创伤病例与传统的模拟教学不同,通过设定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融入到现实中,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依据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伤情评估和在最短时间内妥善处理病情,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并且因学生轮换不同角色,参与的积极性高,临床操作能力增强。小组每人轮换不同角色进行急救后,小组进行讨论,大家自由发言,评估每个人操作时的优缺点,如何改进,讨论结束后再重新转换角色练习,最后做到每个病例急救操作都熟记于心。在操作和讨论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大为提高,课堂气氛活跃。根据考核结果,操作和理论考试成绩表明观察组学生的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说明了PTC培训课程对学生教育的优越性。

3.3把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改变为师生互动教学,有助于提高全科医学生的实践技术能力 PTC培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教学,在改变场景和角色中演习院前急救,使学生有新鲜感,易于接受新知识。运用学生对队友的评价,开拓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比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3.4 PTC培训模式有助于提高全科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PTC培训中以5人为一组为单位进行情景病例模拟训练,在模拟训练中使用合理的分工和默契的相互配合,通过团体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操作后互相交流心得,纠正缺点,发挥别人的优点,使临床思维和操作技术能力快速提高。也体现了团队协作精神。

4结论

院前创伤救治是急救工作中的最重要的环节,做好院前创伤救治可减少患者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在全科医师的教学中不仅要掌握理论问题,还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临床操作技能。结合现场示范讲解及演练的教学方法,明显提高创伤救治培训的教学效果,很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赵会民,宁宗.PTC培训项目对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1(10):191-192.

[2]Amiri H,Gholipour C,Mokhtarpour M,et al.Two-day primary trauma care workshop:early and late evaluat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J].Eur J Emerg Med,2012,14(23):58-59.

[3]Vafaee Najar A,Khabbazkhood M,Alidadi-Soltangholi H,et al.Investigating the relative risk factors of injuries caused by accidents on roads in the mashhad area in 2007[J].Iran Red Crescent Med J,2011,13(8):530-536.

[4]张海涛,郭建英,吴红梅,等.借鉴灾害医学教育国际化标准培养我国实用性灾害医学人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9):1061-1063.

[5]王柳行,辛程远.农村定向全科医生免费培养工作的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1(12):153-154.

医师教育培训篇7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培训 对策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现状

目前,就我国整个高等教育情况来看,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程度还不是太高,大部分专业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还停留在一般意义的使用和课件制作上,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并没有合理、有效的利用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

随着近年来高等学校教师学历的快速提升,教师较高的专业水平与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矛盾日益凸显。特别是自高校大规模扩招后,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水平总体较低。近几年许多学校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建设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学校也要求教师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授课。以新乡医学院为例,2009年,学校直接负责维护的多媒体教室为113个,全年教师共完成多媒体教学62231学时,其中业余时间7762个学时。如此巨大的多媒体教学量,使广大教师都意识到了教育技术的重要性,从而要求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水平的愿望日益强烈。因此,如何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特别是如何实施行之有效的培训,来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高等医学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基本思路与途径

在高等医学教育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形象的图文呈现,不仅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也为传统的实验教学提供了较为完善的补充。正因为如此,高等医学院校必须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从本校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确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案,切实解决教师教学和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和可能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

1.切实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想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必须首先是教师了解信息化技术,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观,提高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传统课堂教学的意识。现代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创新教育、全面教育,它涉及到很多的知识领域,教师应该时刻注重提高现代教育信息意识,注重变革教学方法和策略。现代教育观念强调的是培养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和加工利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对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有明确的认识,注重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定期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制度是行动的保障。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是保障现代教育技术顺利普及的必要条件。在新乡医学院,学校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施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确保了教师全面系统的接收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同时,结合不同基础、不同要求、不同专业的教师的特点,学校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培训内容和目标,因人施教、因专业施教。有计划、有步骤、多形式的进行培训,确保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现代教育质量。

3.切实加强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

交流是提高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在现阶段,每个人不可能全部熟练地掌握其全部内容。因此,教师通过互相交流,通过互相听课、评课、开展专题讨论和课题研究、合作开发教学课件等形式,可以建立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共享各种教育资源。这就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平台,进而为大幅度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切实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提供重要保障。

4.学校应该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提供各种便利平台

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实践证明,在一个非常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就会突飞猛进;反之,则会停滞不前甚至逐渐落伍。在高等医学院校,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独特作用,因而学校重视就成了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在新乡医学院,通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实现了公共教学区域课堂的100%多媒体教学。同时,学校结合教学、科研实际,定期开展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多媒体课堂教学竞赛等活动,极大的促进了教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热情,极大的促进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三、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应注意的一些事项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莫大的促进作用,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只有扬利抑弊,才能保证现代教育技术作用的充分发挥。

1.切实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能深刻理解应用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熟练掌握和支持信息化教学的各种现代信息技术,还要注重二者的有机结合。如果教师不具备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一味的追求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会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者,必须做到自己首先具备应用其的能力。

2.正确区分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的利与弊

不管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授课,提高教学质量是最终的目的。现代教育技术不是万能的,不能过分的依赖和迷信。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大大节省了备课时间,也使课堂教学更加的直观,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但在这种过程中,非常容易造成教师授课的公式化,进而使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产生备课惰性。另一方面来讲,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适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黑板,一边写一边解释不仅能够使学生思维连贯,更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因此,作为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有选择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3.定期对教师进行授课评价

多媒体教学的普及,教学资源的共享,极易磨平教师授课的差异,使同一学校同一课程的教学趋于同一化。这样的结果并不是现代教育技术多追求的。因此,学校应该对教师多媒体授课进行定期评价,通过评课、评比等形式,使每个教师都能有适合自己的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赵迅.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刍议.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4).

医师教育培训篇8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培训 对策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现状

目前,就我国整个高等教育情况来看,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程度还不是太高,大部分专业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还停留在一般意义的使用和课件制作上,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并没有合理、有效的利用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

随着近年来高等学校教师学历的快速提升,教师较高的专业水平与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矛盾日益凸显。特别是自高校大规模扩招后,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水平总体较低。近几年许多学校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建设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学校也要求教师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授课。以新乡医学院为例,2009年,学校直接负责维护的多媒体教室为113个,全年教师共完成多媒体教学62231学时,其中业余时间7762个学时。如此巨大的多媒体教学量,使广大教师都意识到了教育技术的重要性,从而要求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水平的愿望日益强烈。因此,如何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特别是如何实施行之有效的培训,来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高等医学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基本思路与途径

在高等医学教育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形象的图文呈现,不仅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也为传统的实验教学提供了较为完善的补充。正因为如此,高等医学院校必须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从本校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确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案,切实解决教师教学和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和可能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

1.切实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想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必须首先是教师了解信息化技术,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观,提高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传统课堂教学的意识。现代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创新教育、全面教育,它涉及到很多的知识领域,教师应该时刻注重提高现代教育信息意识,注重变革教学方法和策略。现代教育观念强调的是培养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和加工利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对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有明确的认识,注重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定期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制度是行动的保障。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是保障现代教育技术顺利普及的必要条件。在新乡医学院,学校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施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确保了教师全面系统的接收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同时,结合不同基础、不同要求、不同专业的教师的特点,学校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培训内容和目标,因人施教、因专业施教。有计划、有步骤、多形式的进行培训,确保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现代教育质量。

3.切实加强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

交流是提高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在现阶段,每个人不可能全部熟练地掌握其全部内容。因此,教师通过互相交流,通过互相听课、评课、开展专题讨论和课题研究、合作开发教学课件等形式,可以建立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共享各种教育资源。这就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平台,进而为大幅度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切实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提供重要保障。

4.学校应该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提供各种便利平台

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实践证明,在一个非常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就会突飞猛进;反之,则会停滞不前甚至逐渐落伍。在高等医学院校,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独特作用,因而学校重视就成了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在新乡医学院,通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实现了公共教学区域课堂的100%多媒体教学。同时,学校结合教学、科研实际,定期开展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多媒体课堂教学竞赛等活动,极大的促进了教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热情,极大的促进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三、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应注意的一些事项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莫大的促进作用,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只有扬利抑弊,才能保证现代教育技术作用的充分发挥。

1.切实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能深刻理解应用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熟练掌握和支持信息化教学的各种现代信息技术,还要注重二者的有机结合。如果教师不具备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一味的追求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会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者,必须做到自己首先具备应用其的能力。

2.正确区分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的利与弊

不管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授课,提高教学质量是最终的目的。现代教育技术不是万能的,不能过分的依赖和迷信。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大大节省了备课时间,也使课堂教学更加的直观,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但在这种过程中,非常容易造成教师授课的公式化,进而使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产生备课惰性。另一方面来讲,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适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黑板,一边写一边解释不仅能够使学生思维连贯,更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因此,作为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有选择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3.定期对教师进行授课评价

多媒体教学的普及,教学资源的共享,极易磨平教师授课的差异,使同一学校同一课程的教学趋于同一化。这样的结果并不是现代教育技术多追求的。因此,学校应该对教师多媒体授课进行定期评价,通过评课、评比等形式,使每个教师都能有适合自己的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赵迅.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刍议.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