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畜牧业废物处理8篇

时间:2023-09-25 11:19:37

畜牧业废物处理

畜牧业废物处理篇1

[关键词] 规模化畜牧养殖 生态环境 影响 分析

[中图分类号] S8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270-01

目前,我国有很多地区的畜牧业养殖户已经由传统的分散养殖想规模化养转变,规模化养殖能够给养殖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但是由于规模化养殖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养殖方式的特殊性,它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会给环境带来某些严重损害。为了能够解决规模化畜牧养殖给环境带来的影响,相应的研究人员以及环境研究人员开始对规模户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对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行的分析和研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规模化养殖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一、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原因分析

1. 规模化畜牧养殖产生的排泄物和污水、肥料难以处理

在以前,传统方式的畜牧养殖的模式主要以分散养殖或者个体小规模养殖为主,大部分的养殖户都是以分散经营的方式进行个体经营,这种养殖模式,养殖的畜禽数量较少,对动物产生的排泄物和养殖过程中产生废物和污水能够自行进行处理和利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的养殖技术的提高,畜牧业开始向着大规模以及集中养殖生产的经营模式方向发展,这种养殖模式会使动物排泄的粪便难以处理,同时在畜牧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和污水急剧的增加。与此同时,很多养殖户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将生产产生的排泄物、废水、废物直接排放到附近的土地上,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会严重污染周围环境以及土壤,同时生产废水随意乱排放对地下水的质量造成的严重的影响,最终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周围的环境质量以及工作造成一定的伤害甚至是威胁,这种行为不但可能会威胁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而且还会对子孙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2. 规模化畜牧养殖逐渐由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蔓延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不断进步,我国的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就导致了人们对物质需求的不断上升,由此而来的是城镇居民对相应的畜牧制品和产品的需求量在很大程度有所增长。畜牧养殖户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畜禽产品送到消费者的手中,很多养殖户将自己的养殖场由广大的农村地区转移到城镇的郊区开展养殖。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中间运输的时间,降低了运输的费用,但是畜牧场由农村转移到城镇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养殖户将养殖场转移到城镇的郊区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回占有更多的土地,导致相应的农业用田减少。同时,养殖场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排泄物、废水、废物不能够在农田使用,只能就地排放到养殖场的周围,最后导致对城市郊区农田的污染,同时影响到地下水的质量,破坏了周围的生态环境,给城镇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

3. 农业生产过程更多的将有机肥料改变为化学肥料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家有机肥逐渐的被化学肥料代替,化学肥料具有使用方便,效果明显、价格便宜等优点。但是对于相应的畜牧养殖产生的粪便和尿液来说就不具备这样的优点,因此很少将其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这样就导致了很多粪便和尿液无法处理,只好将其随意堆放,再加上畜牧场一般都是个体经营,经济收益较低,除了支出正常的养殖饲料和疫情防范等支持之外已经没有过多的力量购买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因此就导致了养殖场的这些废物不能够有效的回收利用,更严重的是有些养殖场的管理人员不仅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者方法对其进行处理,而是让他们随意的堆放和到处流淌,这样就给我们生存的环境带来了非常大的威胁。

二、应对措施

1. 管理人员需要对畜牧业的生态保护问题进行重视

目前,很多规模化的畜牧场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是畜牧场的管理人员对日常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不够重视,不能够将污染降低到最小程度。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相应畜牧场的工作人员将畜牧业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和破坏作为以后经营过程中着力解决的工作。与此同属,还要加强规模化畜牧场各种废物、废料和污水的收集管理问题,在生产与环境合理共处的基础上提升畜牧产品的质量管理工作。

2. 环境检测等职能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加强环境检测工作

现代化规模化畜牧养殖产业发展越来越快,因此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就需要相应的环境检测的工作部门对畜牧业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严密的环境检测,在检测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针对畜牧场的实际经营生产情况,对危害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密的调查和分析,然后责令其负责人进行整改,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详细科学的了解畜牧业给环境造成的破坏程度,从而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整改。

3. 加强对畜禽的排泄物、废物废料的管理

规模化的养殖场相对来说工作比较繁琐,且工作量比较大,所以应该建设完善的、规范的废物管理设施,与此同时,要控制废物、废料和污水的排放,尽量做好废物循环回收利用。与当地的肥料制造厂签订合作协议,养殖场产生的各种排泄废物供应各肥料厂进行生产,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减少废物排放,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增加额外一条产业链,提高了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翁伯琦,雷锦桂,江枝和,林代炎. 集约化畜牧业污染现状分析及资源化循环利用对策思考[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S1).

[2] 吴彩霞,刘朝明,邓凤如,梁宙宁,郭铭生.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J]. 江西饲料. 2010(04).

[3] 刘毅. 浅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进[J]. 科技资讯. 2010(30)

[4] 王仁清. 建筑材料与环境保护[J]. 科技广场. 2010(12).

畜牧业废物处理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 低碳畜牧业 安徽省 规模养殖

近几年来,毫州市在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方面,立足实际,开拓创新,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走新型产业化之路,探索出了比较成功的发展模式,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数量、质量、效益的同步增长。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的力度,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建立健全技术支撑体系等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实现低碳畜牧业,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

1.“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畜产品深加工-废弃物处理-饲料原料”循环链。这一循环链以畜产品加工为龙头,从粮食生产到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不断转化增值,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畜产品加工业的废弃物(血、羽毛、骨骼等)通过加工,又转化为饲料原料,实现了物质能量循环使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循环链。

2.“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或粪便生化处理加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循环链。通过在规模养殖场户大力实施“沼气工程”或通过畜禽粪便的生化处理制成有机肥料,使大量畜禽粪便得到无害化处理,既生成新的能源和资源,又减少了污染,净化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又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了肥源,减少化肥施用量,带动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3.“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草食家畜养殖-过腹还田”循环链这一循环链。通过开发秸秆饲料资源,发展生态型、节粮型畜牧业,变废为宝,减少污染,提高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以农养牧,以牧保农,农牧并举,推动了农牧业生产良性循环,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实现低碳畜牧业的措施和建议

1.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实行产业化经营

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是整个畜牧产业循环链中经济效益最高的一个环节,不仅能够拉长产业链条,有效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加大各项扶持力度,精心培育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二是鼓励龙头企业加大对国外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的引进力度,努力提高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三是支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高、精、尖技术人才,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力度,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一是加强良种繁育等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大力推广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二是加大畜牧兽医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充分发挥畜牧技术推广机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龙头企业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大力推广规模饲养、疫病综合防控、配合饲料生产、秸秆青贮氨化、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实用技术,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

3.加强监管体系建设,提高畜产品质量

无污染、无残留和无公害的绿色、安全、营养食品日益成为食品生产的发展方向。全市以畜牧业质量标准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

4.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在防控工作中,毫州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预防为主的方针,紧紧围绕现代畜牧业发展、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构建应急机制和长效机制,坚决打好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大会战,不断完善组织指挥系统、预警预报系统、防疫监督系统、疫情控制系统,狠抓以疫情监测、强制免疫、消毒灭源、检疫监督和疫情处置等为重点的五项措施的落实,全面提高防控工作水平。

三、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现实意义

1.畜禽粪污排放的危害性

畜禽废弃物、粪尿和污水数量大,所含的污染物数量和种类非常多,它们对空气、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孳生蚊蝇、携带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2.畜禽粪污排放对碳排放的影响

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直接表现为来自于畜禽呼吸、排气、粪便发酵、土地使用等方面。其中畜禽粪尿带来的碳排放列在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之首,其次,冲洗地面、墙壁、栏杆、尿沟、运动场的污水,打扫垫草、地面的污物,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畜牧业废物处理篇3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进步,使得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有了非常大的提升,这就使得城镇居民对相应的畜产品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增长。养殖场的管理人员,为了能够将这些畜产品及时的进行运送,所以他们将畜牧场由农区或者牧区转移到了城镇郊区,这样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运费,然而畜牧场地点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很多问题或者缺陷,比如:将畜牧场转移到城镇郊区之后,就导致了相应的种植业的用地面积有所降低,与此同时畜牧场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粪便以及尿液不能够应用在田地或者菜园中,只能够堆放在某处没有任何用处,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生态环境污染非常严重。

2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部分将利用有机肥料改变为利用化学肥料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如果使用化学肥料,那么不仅仅拥有使用方便快捷的优点,与此同时相对来说价格也比较便宜,然而对于相应的畜牧场的粪便以及尿液来说就不具有这些优点或者优势,这样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之后,就会出现粪便以及尿液大量堆放的不良现象。加上,畜牧场在生产经营中不能够拥有充足的资金购买相应的粪便以及尿液的处理设备或者装置,所以大部分畜牧场的这些废物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处理或者利用,更糟糕的是部分畜牧场的管理人员不仅不采用相应的措施或者方法对这些粪便以及尿液进行处理,而是让它们进行任意的堆放或者流淌,这样就使得畜牧场的正常经营给予我们所生存的生态环境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以及威胁。

3规模化的畜牧场的经营过程中的不良管理能够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挑战分析

规模化的畜牧场在很大程度上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挑战,与此同时该挑战大部分来源于家禽身体的排泄物、家禽中包含的病原体以及部分生病的家禽和已经病死的家禽。对于家禽来说,它们的粪便以及垫料每天的生产量都比较大,假如相应的畜牧场的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不能够对其进行适当的处理或者管理,那么这些废物或者废料将会成为虫子以及其他生物繁殖的介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进行病毒或者病菌的传染,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家禽开始生病,有些病菌可能会通过家禽传播到人类的身体内部,其中禽流感的出现就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

4如何采用有效的措施或者方法,才能够尽量减少规模化畜牧场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4.1相应的畜牧场的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对畜牧业的生态保护问题进行关注以及重视现在大部分规模化的畜牧场对生态环境造成比较大的危害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就是畜牧场的管理工作人员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情况不够重视,不能够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环境污染。这就需要相应的规模化畜牧场的管理工作人员以及其他相关的工作者将畜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最为以后工作的重点问题,与此同时加强自身的畜牧场的各种废物以及废料的管理问题,在此基础上也需要时刻提升畜牧产品的安全质量管理工作。

4.2环境监督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增强家禽污染环境的监测工作现在规模化的畜牧场建设的越来越多,这就需要相应的环境监测人员需要对畜牧业的环境污染进行相应的环境监测,与此同时能够定期的针对畜牧场的经营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进行实际的调查以及研究,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比较科学合理的了解以及掌握畜牧业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更好的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畜牧业废物处理篇4

关键词畜牧业面源污染;产生原因;危害;治理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随之带来的畜禽粪便污水的排放大量增加,由于粪便利用率的低下和排放的不规范不达标,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畜牧业面源污染具有污染源分散、分布广泛、成因复杂且潜伏周期长等特点,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许多国家已将畜禽污染的管理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制定法律、法规,严加控制和管理。2001年3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把畜牧业污染防治正式纳入环境保护规划。目前,我国大中型畜禽场畜禽粪、尿年流失率达50%以上,致使畜禽场周围环境恶化,群众反映强烈,已经成为阻碍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强畜牧业面源污染防治,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减轻畜牧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危害。

1畜牧业面源污染的产生原因

据2007年底统计,全国大中型畜禽养殖场达1.4万多个,加上农村小规模饲养户,禽畜粪便及冲洗污水产生量巨大,年排放量达1 800亿t以上,且基本上难以做到达标排放,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并列水环境污染的三大源头之一。畜禽养殖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过去我国畜禽养殖是以分散户养、小规模经营为主,产生的粪尿总量不多,也能被耕地消化。随着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推动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生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畜禽养殖产生的废弃物越来越多,逐步形成了污染问题。二是农业生产上化肥取代农家肥比例增加。畜禽粪尿等农家肥与化肥比较,有体积大、用量多、装运不便等突出问题,加上化肥来源已相当方便,很多耕地大量施用化学肥料,造成畜禽粪便没有了应用出路,从“利”变为“害”,成为了污染源。三是畜牧业养殖环节属微利行业,无力投入更多资金进行污染治理。与工业等其他行业不同,畜禽养殖业从总体上看利润率不高,而污染又相当严重,污染治理成本过高。此外,很多养殖户不了解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和清洁生产技术。四是城市周边地区被清理的部分规模养殖场向农村迁移,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畜牧业污染问题。近年来,一些大中城市陆续出台相关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实施办法,全面清理城市周边养殖场,实行严格的禁养政策,畜牧业生产重心将向农村转移,污染也必然会向农村转移。

2养殖业污染的主要危害

一是污染水体。养殖场未经处理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鱼塘中,使氮、磷含量

高,造成水体严重富营养化,对有机物污染敏感的水生生物逐渐死亡。有毒、有害成分进入地下水,可使地下水溶氧量减少,水体中有毒成分增多,严重时使水体发黑、变臭,造成持久性的有机污染;使原有水体丧失使用功能,极难治理和恢复。二是污染空气。畜禽养殖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气体,恶臭难闻,引发养殖场与周围群众关系紧张,甚至产生社会矛盾。三是传播病菌。畜禽废弃物中可能含有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以及滋生的蚊蝇,可成为人、畜传染病的传染源。

3治理对策

3.1切实加强对畜牧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领导

各级政府要将畜禽养殖业发展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根据环境容量条件科学制定畜牧业发展计划。在具体工作中,实行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依法综合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各级财政应安排治理污染专项资金,以促进和推动整治工作开展。通过多种途径,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处理和利用难度,降低处理成本,为提高资源化水平创造条件。加大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吸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先污染后防治的教训,将畜牧业生态保护纳入环境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提高全社会畜产品安全和环保意识。通过科技进步,推广高效、实用、价廉的治理技术,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3.2抓好污染源头控制

一是划定禁养限养区。禁限养区范围内不再审批新建畜禽养殖项目。二是改建、扩建、新建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规划可养殖区域应有总体建设规划,并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估,提出用地规模、区域布局、治理模式、载畜量、环境目标等控制性要求,防止产生新的集中污染。今后凡新建场选址上要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和环保要求,并要配套消纳污染物土地或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三是种植与养殖有机结合。养殖场从平原片区向山地转移,按照配套的山地面积确定养殖规模,采取干湿分离措施和沼气治理措施等,将废渣、废液用于作物施肥,利用植物(作物)全部吸收有机污染物,达到废水零排放的标准。

3.3推广畜牧业污染治理模式,加强对现有畜禽养殖场的监督管理

引导散户向规模化转化,规范处理措施,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排污量。应用饲用酶制剂等高效、无毒副作用和环保型的饲料添加剂,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减少畜禽排泄物中氮、磷的排泄量。对畜禽粪便进行技术处理,提高畜禽粪便作为农业肥料的利用率。因地制宜,采用混凝—脱氨—好氧生化、沼气池—生物塘、生物活性酶配套处理工艺[1-2]等方法处理养殖业废水,使之达标排放。禁养区内养殖场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予以关停,不再开展养殖活动,原有养殖场及配套设施拆除或改作他用。其他规模养殖场要结合实际,配套建设干湿分离机、沼气池、沉淀池、生化塘(机械曝气或自然氧化)、鱼塘等足够容量的物理和生化治理设施,减少或不排放污染物质[3-4]。要加强对畜牧业环境污染的监测,开展畜禽污染现状的调查,科学地掌握畜牧业环境污染情况,为畜牧业生态保护提供依据。

4参考文献

[1] 于金莲,阎宁.畜禽养殖废水处理方法探讨[j].给水排水,2000(9):44-47.

[2] 陈银祥.畜禽养殖废水生物活性酶技术的应用效果[j].现代农业科技,2009(16):228-229.

畜牧业废物处理篇5

关键词:畜牧业面源污染 产生原因 危害 治理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随之带来的畜禽粪便污水的排放大量增加,由于粪便利用率的低下和排放的不规范不达标,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畜牧业面源污染具有污染源分散、分布广泛、成因复杂且潜伏周期长等特点,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许多国家已将畜禽污染的管理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制定法律、法规,严加控制和管理。2001年3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把畜牧业污染防治正式纳入环境保护规划。目前,我国大中型畜禽场畜禽粪、尿年流失率达50%以上,致使畜禽场周围环境恶化,群众反映强烈,已经成为阻碍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强畜牧业面源污染防治,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减轻畜牧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危害。

一、畜牧业面源污染的产生原因

据2007年底统计,全国大中型畜禽养殖场达1.4万多个,加上农村小规模饲养户,禽畜粪便及冲洗污水产生量巨大,年排放量达1 800亿t以上,且基本上难以做到达标排放,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并列水环境污染的三大源头之一。畜禽养殖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过去我国畜禽养殖是以分散户养、小规模经营为主,产生的粪尿总量不多,也能被耕地消化。随着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推动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生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畜禽养殖产生的废弃物越来越多,逐步形成了污染问题。二是农业生产上化肥取代农家肥比例增加。畜禽粪尿等农家肥与化肥比较,有体积大、用量多、装运不便等突出问题,加上化肥来源已相当方便,很多耕地大量施用化学肥料,造成畜禽粪便没有了应用出路,从“利”变为“害”,成为了污染源。三是畜牧业养殖环节属微利行业,无力投入更多资金进行污染治理。与工业等其他行业不同,畜禽养殖业从总体上看利润率不高,而污染又相当严重,污染治理成本过高。此外,很多养殖户不了解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和清洁生产技术。四是城市周边地区被清理的部分规模养殖场向农村迁移,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畜牧业污染问题。近年来,一些大中城市陆续出台相关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实施办法,全面清理城市周边养殖场,实行严格的禁养政策,畜牧业生产重心将向农村转移,污染也必然会向农村转移。

二、养殖业污染的主要危害

一是污染水体。养殖场未经处理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鱼塘中,使氮、磷含量

高,造成水体严重富营养化,对有机物污染敏感的水生生物逐渐死亡。有毒、有害成分进入地下水,可使地下水溶氧量减少,水体中有毒成分增多,严重时使水体发黑、变臭,造成持久性的有机污染;使原有水体丧失使用功能,极难治理和恢复。二是污染空气。畜禽养殖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气体,恶臭难闻,引发养殖场与周围群众关系紧张,甚至产生社会矛盾。三是传播病菌。畜禽废弃物中可能含有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以及滋生的蚊蝇,可成为人、畜传染病的传染源。

三、治理对策

1.切实加强对畜牧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领导

各级政府要将畜禽养殖业发展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根据环境容量条件科学制定畜牧业发展计划。在具体工作中,实行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依法综合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各级财政应安排治理污染专项资金,以促进和推动整治工作开展。通过多种途径,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处理和利用难度,降低处理成本,为提高资源化水平创造条件。加大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吸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先污染后防治的教训,将畜牧业生态保护纳入环境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提高全社会畜产品安全和环保意识。通过科技进步,推广高效、实用、价廉的治理技术,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2.抓好污染源头控制

一是划定禁养限养区。禁限养区范围内不再审批新建畜禽养殖项目。二是改建、扩建、新建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规划可养殖区域应有总体建设规划,并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估,提出用地规模、区域布局、治理模式、载畜量、环境目标等控制性要求,防止产生新的集中污染。今后凡新建场选址上要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和环保要求,并要配套消纳污染物土地或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三是种植与养殖有机结合。养殖场从平原片区向山地转移,按照配套的山地面积确定养殖规模,采取干湿分离措施和沼气治理措施等,将废渣、废液用于作物施肥,利用植物(作物)全部吸收有机污染物,达到废水零排放的标准。

3.推广畜牧业污染治理模式,加强对现有畜禽养殖场的监督管理

引导散户向规模化转化,规范处理措施,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排污量。应用饲用酶制剂等高效、无毒副作用和环保型的饲料添加剂,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减少畜禽排泄物中氮、磷的排泄量。对畜禽粪便进行技术处理,提高畜禽粪便作为农业肥料的利用率。因地制宜,采用混凝—脱氨—好氧生化、沼气池—生物塘、生物活性酶配套处理工艺[1-2]等方法处理养殖业废水,使之达标排放。禁养区内养殖场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予以关停,不再开展养殖活动,原有养殖场及配套设施拆除或改作他用。其他规模养殖场要结合实际,配套建设干湿分离机、沼气池、沉淀池、生化塘(机械曝气或自然氧化)、鱼塘等足够容量的物理和生化治理设施,减少或不排放污染物质[3-4]。要加强对畜牧业环境污染的监测,开展畜禽污染现状的调查,科学地掌握畜牧业环境污染情况,为畜牧业生态保护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于金莲,阎宁.畜禽养殖废水处理方法探讨[J].给水排水,2000(9):44-47.

[2] 陈银祥.畜禽养殖废水生物活性酶技术的应用效果[J].现代农业科技,2009(16):228-229.

畜牧业废物处理篇6

【关键词】 毕节;循环经济;畜牧业

毕节试验区大部分地方属北亚热带温凉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水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0.5~15.0℃,无霜期205~297天,有利于牧草的生长及畜禽的生息繁衍。全市畜牧业产值逐年增长,2015年畜牧业产值达到139.30亿元,比2014年增长5.3%,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7.45%,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9.53%,发展畜牧业对当地经济举足轻重,对全市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一、发展循环畜牧业的必要性

目前,毕节市还有92.43万贫困人口尚未脱贫,约占贵州省的1/4,全国的1/50,是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区。为决战贫困,各县区将畜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以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其中,大方县致力打造10万头优质安格斯肉牛养殖基地县;金沙县全力推进50万头生猪生产基地建设;纳雍县实施“纳雍乌蒙土鸡适度规模生态养殖工程”,规划建成存栏12.5万只的现代化、标准化种鸡场;赫章县致力开发和利用优质特色地方资源――可乐猪;七星关区大力发展林下养殖。

但是,传统的“资源-畜产品-废弃物排放”养殖模式,大多伴随环境污染问题,空中弥漫着刺鼻恶臭、水中流淌着尿污、土地上堆积着大量粪便。因此,有必要探索畜牧养殖新模式,避免或减少污染物产生,循环经济模式的引入无疑是最佳选择。

二、畜禽粪便循环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循环中得以科学的持久利用,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得以尽可能降低。

根据循环经济理论,畜牧养殖产生的污染物只不过是一种“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或者是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的资源。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氮磷钾以及一些微量元素,这些都是农作物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另外还含有75%的挥发性有机物,其中蛋白质含量为15.8%~23.5%,维生素B2为17.6μg/g。所以,畜禽粪便可制作成饲料或肥料。同时,畜禽养殖废水含有高浓度有机物,能够被降解生成沼气,直接作为燃料或用以发电。因此,这些所谓的污染物或者废弃物都是可以被循环利用的,这为发展循环畜牧业提供了先决条件。

三、循环畜牧业的发展模式

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发展畜牧经济时,首先利用先进的饲养技术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然后对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使用。目前循环畜牧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1、采用先进技术减少养殖环节的污染物排放

一是干清粪工艺。将粪便单独清出,不与尿、污水混合排出。采用这种工艺清出的粪便是固态的,含水量低、营养成分损失小,肥料价值高,便于堆肥和其他方式处理。与传统水冲粪工艺、水泡粪工艺相比,节约了大量水,减少了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

二是发酵床。在猪舍、牛栏内铺设由稻壳、锯末、树皮木屑碎片、豆腐渣、酒糟、粉碎秸秆等混合而成的有机物垫料,牲畜排出的粪尿经微生物完全发酵,迅速降解、消化,形成富含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有机肥,从而实现无污染、零排放的目的。

2、粪便再利用

畜禽粪便的再利用主要通过蚯蚓来实现,即“饲料-畜禽-粪便-蚯蚓-有机肥-牧草、蔬菜”“畜禽-粪便-蚯蚓-鱼虾”等畜牧业循环发展模式。蚯蚓一般以畜禽粪便和有机废物垃圾为食,美国、日本等国家多用蚯蚓处理垃圾、净化环境。我国甘肃张掖、陕西渭南等地将畜禽粪便发酵处理后用于养殖蚯蚓,使畜禽粪便得以再利用。蚯蚓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D以及钙磷等矿物质元素,可作为鱼虾、家禽的优质饲料。其粪便亦含有非常高的有机质,是牧草、苗圃、蔬菜、鱼塘极好的有机肥料;还具有疏松的结构特性,可改善土壤结构,解决土壤板结问题。养殖蚯蚓实现畜禽粪便的再利用,不仅能减少污染物排放、净化环境,还能种植牧草、蔬菜或养鸡、养鱼,真正实现农业产业生态循环。

3、以沼气为中心的循环利用

目前,比较常见的循环畜牧业发展模式,是在养殖过程中嵌入沼气池,即“猪-粪-沼-果”“猪-粪-沼-藻-猪”“牧草-畜-粪-沼-牧草”“秸秆-畜-粪-沼-农产品”等模式。利用微生物厌氧发酵原理,在沼气池中添加微生物菌群,通过微生物自身的新陈代谢,逐步将畜禽粪便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有机物分解成为沼气、沼液和沼渣等可以继续利用的资源。产生的沼气可用于照明、做饭、发电等;沼渣、沼液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钠、钙等营养元素,可作为栽种果树、粮食、牧草的肥料;沼液还可用于冲刷圈舍,实现节约用水。通过沼气的利用,延长食物链和生产链,使一种生物的废弃物成为另一种生物的养料或生产原料,实现物质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

四、促进循环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循环畜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选择有效的循环经济模式,从注重数量和规模的粗放式发展向数质并举的集约型发展转变。因此,发展循环畜牧业,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应把发展循环畜牧业作为实现精准脱贫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来抓,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切实加强对循环畜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2、加大宣传力度

群众对于循环畜牧业的认知依然较少,政府需要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的生态效益、经济价值,提高认识,凝心聚力,营造循环畜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3、组织培训学习

发展循环畜牧业的专业人才、技术依然缺乏,政府应组织畜牧、林业、农业相关部门负责人、技术人员、养殖大户到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较好地区进行考察、学习。邀请专家、技术人员上门指导,解决循环畜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4、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为解决贫困户、养殖企业融资难问题,应利用“一市五金多套餐”撬动金融资本,为循环畜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利用专项资金以“以奖代补”形式,对采用新技术、筑建沼气池等发展循环畜牧业的个人、企业予以扶持,促进循环畜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宁宁.畜禽养殖业废弃物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方法[J].环境保护,2000(2).

[2] 张庆东,耿如林,戴晔.规模化猪场清粪工艺比选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2013(40).

[3] 胡海燕,于勇,张玉静,徐晶,孙建光.发酵床养猪废弃垫料的资源化利用评价[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01).

[4] 胡振鹏,胡松涛.“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J].自然Y源学报,2006(21).

畜牧业废物处理篇7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牧养殖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个严峻的环境问题,畜牧家禽排放的粪便对大气、水和生态都有一定程度的污染,如何减少污染和治理污染已经成为畜牧养殖中的重要问题。在畜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的保护,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实现健康发展,生态发展,这样才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2畜牧养殖中的环境保护路径

2.1提高畜牧养殖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要把环境保护融入到畜牧养殖中去,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畜牧养殖者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形成环保意识不是说说就可以,也不是单纯的向他们讲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是要真正的落实到行动中,不然有些畜牧养殖或者或因麻烦,或因成本上升就放弃了环保,始终认为环保和自身的利益关系不大,反而使利润下降,环保工作就很难进行。要提高畜牧养殖者的环保意识,离不开对环境保护的大力宣传,要让每个人都从内心出发,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样才会有人甘愿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另一方面,环境保护的顺利进行也离不开强制措施的保障,要让他们意识到不参与环保是要付出代价的,可以通过罚款等方式让他们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2.2制定相关法律

任何事情的执行都离不开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法律和道德相比,更具有强制力,更能保障环境保护措施的执行。国家要鼓励相关立法部门制定有关畜牧养殖中环境保护的法律,加强对畜牧养殖业环境保护的监督力度,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相关部门在制定法律时要注重全方位的管理,注重细节,比如对畜牧养殖中污水随意排放的处罚,要细节到排放量,排放处,对排放地居民造成的危害大小,根据这些制定相应的法律,让畜牧养殖中每一个污染环境的细节都有相应的对应法律政策。制定法律法规时,也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区分已为环保做贡献和没有为环保做贡献的畜牧养殖者,对于致力于环境保护的养殖者要给予精神上的奖励和物质上的奖励,如进行表彰和发放奖金,减税、免税等,号召其他畜牧养殖者也参与到环境保护中。

2.3完善畜牧养殖产业链

目前的畜牧养殖业,从事的经营活动到养殖就结束了,没有后续的对产生物的处理,导致产生大量垃圾,污染环境。要完善畜牧养殖的产业链,首先要对畜牧养殖排放出来的废物加以利用,比如动物排放的粪便加以收集和处理可以当作田地的肥料,污水经过去污处理可以浇灌田地等,要鼓励人们从事畜牧养殖后的废物处理工作,从废物里寻得商机,不仅保护了环境,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4发展绿色养殖技术

国家要鼓励畜牧养殖者运用绿色的畜牧养殖技术,减少污水、废物在畜牧养殖中的排放。绿色的畜牧养殖技术也需要相关的科学研究者致力于绿色养殖的研究,要鼓励他们从事绿色养殖的研究,并把科研成果进行推广,争取能够在每一个畜牧养殖者上实施,这样才能实际上减少环境污染。绿色养殖技术包括畜牧养殖中的化肥、农药等,要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同时开发新型的无污染的化肥农药,争取做到零排放零污染。绿色养殖技术也需要畜牧养殖者进行推广,当然,一项技术的实行势必要花费一些资金,减少利润,这就需要国家的财政补贴,适当对畜牧养殖者进行的绿色养殖技术进行补贴,这样才能让畜牧养殖者心甘情愿地采用绿色养殖技术。在养殖过程中使用新型的化肥、农药,同时注意农药、化肥的用法,用量,严格按照绿色养殖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使用,这样才能减小污染,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

2.5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

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离不开有关部门的良好监督,环境监测部门和监督管理部门要重视畜牧养殖业的健康绿色发展,就要对其进行有效地监督。要坚持两手都要抓,一抓内在,二抓监督。良好的社会监督也是促进畜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关键路径。有关部门可以定期对畜牧养殖者进行访问,对周边居民进行调查,看畜牧养殖者是否进行了有效地环境保护,再上报相关的执法部门,依据畜牧养殖者的环保行为进行奖惩措施。

3结论

畜牧业废物处理篇8

1完善管理制度,统一规范建立防控物资管理档案

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畜禽标识等防控物资是国家及重庆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以实物形式进行补助的,防控物资就是国家资金。为管好用好上级拨付的防控物资,以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防控物资的作用,南川区畜牧兽医渔业局统一制作了《南川区疫苗管理制度》、《南川区应急物资管理制度》、《南川区疫苗报损审批与销毁制度》、《南川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物资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统一设计印发了“南川区防控物资领用登记表”、“南川区冷藏设施运行及温度记录表”、“南川区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月报表”、“南川区疫苗废瓶回收登记表”、“南川区疫苗废瓶无害化处理登记表”、“南川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物资报废审批表”、“南川区疫苗废瓶回收处理登记表”、“南川区畜禽免疫消毒疫情普查登记表”、“南川区仔猪免疫登记表”、“南川区防控物资登记账”、“南川区防控物资入库单”、“南川区防控物资出库单”等防控物资管理登记相关表格及账本,对区乡两级防控物资的管理、入库、发放、使用、报损及废瓶回收处理等环节进行了统一规范化管理。

2分级管理,落实责任

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南川区防控物资管理工作实行由南川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和乡镇畜牧兽医站站长负总则,专、兼职物资管理人员具体负责的管理制度。区级落实了2名专职防控物资管理人员和一名兼职防控物资资金账务管理人员,具体负责全区防控物资入库、保管、发放及账务管理等工作。34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分别落实了一名兼职人员负责防控物资管理工作。

3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完善冷链设施建设

由于近年来重大动物疫病疫苗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多,南川区区乡两级原有冷链设备已不能满足防控物资储存的需要,近几年来,南川区进一步加大冷链设备经费投入力度,自集资金60余万元,完善了区乡两级冷链设施建设。区级现配备有疫苗专用冷藏库2个,冷冻库1个,总容积达100m3。34个乡镇畜牧兽医站也根据实际配备了与疫苗储存相匹配的冰箱(冰柜)100余台,为400余名乡镇防疫人员及村防疫员每个配备疫苗冷藏包一个,能够满足全区疫苗运输、储存和使用需要。

4加强培训,规范管理

南川区畜牧兽医渔业局每年组织乡镇兽医站站长及防控物资管理人员开展防控物资管理专题培训会1~2次,对防控物资管理制度、规定、收发、报废、账务管理等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累计培训人数达到350人次,极大地提升了全区防控物资管理水平。

5建立防控物资网络信息化监督管理系统,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为加强对乡镇防控物资的全面监管,防止因管理不善导致疫苗浪费,2010年初,南川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积极探索创新防控物资管理模式,利用南川区畜牧兽医渔业局开发使用多年的内部网络Excel报表管理平台软件系统,增设了防控物资管理模块,将防控物资期初、收入、发出、报废、结存、免疫畜禽数量、耳标及免疫证的使用数量等建立在网络管理平台上,各乡镇防控物资管理人员每月定期将数据上报至网络管理平台上,并为每个乡镇新增配置了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专用设备,满足了防控物资网络信息化监督管理的需要。从2012年开始,重庆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将区县防控物资纳入“重庆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物资网络监督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将物资监督管理系统延伸到全市乡镇一级,为南川区实现对乡镇防控物资远程监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极大地提高了南川区防控物资科学管理水平。

6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考核

从2010年开始,南川区畜牧兽医渔业局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物资管理工作纳入乡镇畜牧兽医站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之一,占考核分值的20%,在春、秋两季防疫检查时分别进行检查及考核。平时,由南川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落实专人对各乡镇进行不定期督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落实。

7严格物资订购计划审核、入库、发放、使用、报废审批管理,减少疫苗浪费

7.1严格执行逐级报批疫苗订购计划南川区疫苗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物资年度订购计划由各乡镇畜牧兽医站结合当地上年畜禽实际饲养数量和免疫程序制定疫苗订购计划,上报至南川区畜牧兽医渔业局,区畜牧兽医渔业局再参考全区上年畜禽养殖数量、库存结余及应急储备需要数量,进行适当调整,经南川区防治动物重大疫病指挥部审核批准后报重庆市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办公室。既减少了疫苗浪费又避免了不足,确保了全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物资的有效供给。

7.2严格执行防控物资出入库及使用管理防控物资入库时严格做到核对无误后才办理入库手续,并按品种、规格、批次分类分批存放,出库时严格按照“先入库先发放、后入库后发放”的原则,防止因收发管理不当导致疫苗失效的现象发生。在疫苗使用过程中,为防止防疫人员或规模养殖场超标准使用疫苗,乡镇站严格按照应免畜禽数量按比例发放疫苗。从而减少了疫苗浪费,提高了疫苗使用效率,确保了全区疫苗有效使用率达到80%以上。

7.3严格执行疫苗报废审批管理南川区畜牧兽医渔业局严格按照《重庆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物资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加强区乡两级防控物资报废审批管理。严格按照每种疫苗区级报废数量在0.5%以内,乡镇级报废数量在1%以内的,由区畜牧兽医局审批后报市疫控中心备案,超过以上标准的,要说明报废原因,需报请重庆市农委和财政局审批,并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通过加强内部管理,近年来,南川区没有发生因管理和使用不当造成防控物资报废的现象发生。

8加强疫苗废瓶回收及无害化处理工作,消除安全隐患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