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8篇

时间:2023-09-25 11:19:38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篇1

(一)在划分标准等级和选取指标时对外部环境具有的影响采取轻视的态度调整和修改评价指标必须满足时展的需要。但是在评价社会经济效益指标是所选择的指标变化较小,影响着评价指标的适应性和准确性。因为公路建设需要跨越很长时间,很多指标也具有较大变动,所以选择稳定性差的指标会出现评价结果和实际情况具有差异的现象。在确立项目阶段过分依赖标准会造成评价社会经济效益的结果低于制定标准的情况。

(二)效益指标之间没有具体、科学的对比分析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是对其社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包括评价项目决策环节、施工设计环节、运营环节等方面的具体工作情况。预测数据作为评价的前提,将各个环节和预测进行比较和分析,对其中差别以及成因进行研究。但现在后评价公路建设效益的过程中,通常只根据现实产生的数据和对后评价进行重新预测后的数据再次对各种指标予以计算,没有深入的实施对比和分析效益指标的工作。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公路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并没有按照结构层次来分析指标体系,忽视对比和分析经济效益指标,对影响指标的数据出现变化的具体原因没有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

(三)在选取指标时重视直接效益指标,轻视间接效益直接效益评价指标包括评价筹措资金方式、评价财务效益、评价经济效益等指标。在评价过程中通常以财务效益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为评价主体,例如降低运输成本、减少运行时间、缩短公路里程等指标。以沈阳环城高速为例,在进行后评价的工作中,选择的指标多为直接效益指标,例如区域建设布局、影响交通运输指标、财务效益指标等。而选择的间接指标很少,只有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国防力量、土地增值等几项指标。在整体效益中,间接效益也是其组成部分,忽视间接效益会让实际效益和评定结果之间出现差异,让效益后评价指标不能真实、全面、客观的对公路周边经济情况予以反映。

(四)细分社会经济效益指标缺少必要的深度对社会经济效益实施后评价的公路一般都具有社会影响力大、投资规模大的特点,这种公路在运营后,会影响到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和空间发展结构。评价公路建设项目所具有的社会经济效益,要研究公路对周边的自然环境、文化、社会和经济等在经验和学术方面带来的影响。因此要分析公路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现在分析指标将两种效益结合起来分析,没有深入细致的对各种指标进行深入解读,难以客观准确的体现出公路项目对社会和经济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二、构建我国公路建设项目获得社会经济效益所具有的后评价指标

(一)构建公路建设项目得到社会经济效益所具有的后评价指标的方法现在构建后评价体系的方式比较多,一般采用问卷调查法、整合法和分析法来。第一、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就是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专业学者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整理分析并形成完整的指标体系的一种方式。第二、整合法。整合法就的以从前实践中认为恰当的指标当做是基准定位指标,根据要制定的新方式和目标对其进行改进和重新分类,让它更具完善性。在重新建立效益指标过程中,要运用使用率高的评价指标为前提,按照实际情况,完善和修改指标,并建立起全新的指标系统。第三、整体分析法。整体分析法是将具有多元化评价整体根据各个环节内在的联系拆分为很多子模块,接着将子模块继续细分,并描述、分析、评价各个指标。在分析社会经济整体时,要把社会经济效益分为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再细分各个效益,根据评价内容的差异制定评价指标。

(二)构建完善的公路建设项目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后所具有的评价体系现在我国对很多公路实施了后评价,但是公路后评价作为新生事物,其概念、内容、特点、作用等环节在认识上还比较模糊,需要加深了解。社会经济效益后评价在项目评价中的地位很重要。以下就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对后指标进行分析。第一、经济效益指标经济效益指标是指公路建设项目根据本身财务状况、对公路周边经济发展的影响情况进行评价的一种工具,是评价其对国民经济做出贡献的根据,有直接效益以及间接效益之分。在传统划分的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前提下,按照整体分析法细分层次探索评价因素,评价针对性强的指标。直接指标包括减少运营成本、评价经济效益、评价财务效益三个方面组成。其中评价财务效益有财务效益费用、投资回收期、财务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方面构成,项目主要按照交通部颁发的规章制度和财务制度共同选取。间接指标由评价对外交流、评价资源开发、评价经济环境等指标构成,主要从对经济环境有影响的环节对公路推动周边区域经济进行科学评价,其中包括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地区投资率、影响就业等指标。新建立的经济效益指标系统,在提高国民经济和财务受益指标的前提下,细分间接经济效益指标。第二、社会效益指标公路对周边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影响,建设公路的目标是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从保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进步两个方面对公路实行社会效益后评价,社会效益指标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提高GDP增长率、转变思想等部分构成。对社会效益指标进行分析的前提下细分指标。在充分考虑截取数据的困难后,将该项目的社会适应性指标予以删除,最终形成公路社会效益的后评价指标系统。对评价体系进行指标简化,选择的指标要可以体现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不同层面,并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各种指标对社会进步具有的影响,增强公路项目社会效益。第三、环境效益指标公路环境效益评价是评价和分析公路环境,要以发展为前提,是评价公路效益的重要指标,也是公路运营和建设部门掌握公路发展方向、管理公里建设环节的重要依据。环境效益主要包括公路环境保护能否达到标准,环境指标能够实现等方面。具体分为保护文物古迹指标、开发景观效益指标、保护生态环境指标、土地占有率指标和环境持续发展指标等,从生态环境、景观开发、古迹保护等多角度评价环境效益,提高评价指标的广度和深度。

三、结束语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篇2

关键词:成本效益法;经济管理;医疗事业

1引言

2009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仍有部分医院存在资源浪费、经营不善、效益不高等问题,部分医院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导致社会效益严重下滑,影响了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因此,运用成本效益法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迫在眉睫。

2成本效益法概述

2.1何为成本效益法。成本效益法是指通过对项目投入成本与可能获得的收益的综合对比,评估项目是否具有实施价值的一种决策方法。对医院经济管理而言,是指医院财务部门通过分析投入成本,计算出单位成本和总成本,然后制订相应的成本控制方案,以实现用最小成本投入获取最大收益的方法。2.2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目前,成本效益法包括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和内含报酬率法。在进行成本分析时,可根据不同的对象和人群,也可根据医疗项目、病种、诊次、科室等进行成本核算。2.3成本效益分析步骤。一般情况下采取以下步骤进行分析:一是对项目成本进行核算;二是对项目收益进行计算,包括可能获取的额外收益;三是对投入成本与项目收益进行比对,并制定图表;四是评估量化成本和效益。

3成本效益法应用于医院经济管理中的意义

3.1分析经济活动,降低医疗成本。通过对医院经济状况进行科学梳理、分析与总结,并对医院提供的社会公益服务、医疗服务以及相应的支出情况进行全面的归纳整理后,可制定出医院经营情况报告,报送给医院领导,为其提供医院财务经济状况资料,为下一步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医院是社会化服务单位,不能仅以经济效益评定医院的经济管理状况,更应注重医院资金、资源的利用率和成本控制情况。采用成本效益法时,强调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费用,在确保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不让患者做不必要的辅助检查,尽可能不开药效一般但价格极高的药物,有效避免了国家医疗资源的浪费,确保了广大患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更好地体现了医院救死扶伤的社会效益。3.2了解发展情况,促进全面方向。利用成本效益法对各科室、专业进行成本核算,对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估,可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使其更好地掌控各科室、各病种的发展状况,便于明确下一步工作部署。例如根据季节不同,皮肤病科室会有不同的创收情况,通过分析,对皮肤病科室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调控,可以有效降低医疗成本。再比如,尽管110急救中心、急诊室创收能力较弱,但其担当的社会效益却很强,应当予以高度重视。总之,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可以为管理者提供各方面的信息支持,为管理者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有力参考。3.3调整激励措施,引领发展导向。成本效益法的推行,可以帮助医院员工树立起节约意识、成本意识。医院可以将节约开支作为考核指标,使“节流”与“开源”并重,引导广大医护人员通过人事、技术革新,有效降低就诊开销、提升医疗质量、减少医疗成本,从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促进医院又好又快发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医院通过强化成本核算,确保了医疗人员按劳取酬、按岗取酬、按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取酬,有效杜绝了医生向患者开售高价药物来吃回扣的现象。

4成本效益法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4.1综合考虑经济成本,重点突出社会效益。医院作为社会化服务单位,存在一些无法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收益,比如社会效益。在以往情况下,通常不注重医院的社会效益,导致医患关系恶化,医院的信誉和名声受损,甚至经常发生医患冲突。对此,在采用成本效益法时应更加关注医院的社会效益,要做到以病人“为本”,将满足病人的心理、生理需要作为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根据一定比例,对社会效益进行量化并纳入经济管理体系,以提高医院经营状况分析的客观性和全面性。4.2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切实加强成本控制。成本效益法的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医疗成本的合理控制和医疗资源的循环运用。我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相对有限,同时贫困人口占据很大比重,所以加大公共医疗服务力度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医院要开展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考虑不同人群的接受能力,尽量满足不同患者的医疗需求。另一方面,医院应谨慎使用医疗资源,争取不增加患者负担,有效降低看病成本。4.3实时监控经营数据,及时反馈有关信息。大型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体系的主体,其资金投入多、规模大、接纳患者的能力强,需要相关部门予以重点管理和监督。对此,监管部门应当积极利用成本效益法,准确、直观地了解医院的经营状况,为开展面向医疗界的监督和帮扶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与此同时,医院管理者也要加强对成本效益法的应用,更加全面、直观地了解医院经营状况,并及时构建反应机制,帮助医院实现开源节流。在成本效益法分析的基础上,医院还应当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形成公平竞争机制,促进医院和谐稳定发展。

5结语

总而言之,在医院经济管理中运用成本效益法,不但能有效降低医疗成本,还可充分体现医院的社会效益。因此,医院应当加强对成本效益法的应用,在提升医院经济效率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促进我国医疗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潘婕 单位:江苏省丹阳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向卫.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6(26).

[2]王晓荣,侯颖.医院经济管理中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应用分析[J].商,2015(40).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篇3

关键词:监测体系;评价指标体系;防护林;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防护林是以发挥森林的各种防护效益为目的而营造的人工林,为我国森林五个林种之一,根据其防护目的和效能分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固岸护滩林等。我国 “三北”防护林工程自1978年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其所带来的效益一般通过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来反映。目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监测与评价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方法,而社会效益的评价大多停留在定性阶段,还没有形成数量化的评价方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防护林建设工程开展时间较短,学科内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工程建设的开展和林种的培育方面;另一方面是社会效益本身的界定和监测有难度,很难将防护林工程带来的社会效益单独剥离出来。

近几十年全球经济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类对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当前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对林业的态度也由疯狂开采利用转向资源导向型。在这种背景下,三北防护林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对三北防护林的社会效益监测展开探讨。

一、防护林社会效益的内涵

防护林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从表面上看,防护林防风固沙,改善了当地的自然条件,但从本质上来说,防护林对当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防护林的社会效益的内涵就是,对当地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及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对当地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和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程度。而社会是由个体和不同的群体组成,因此对一定区域而言,防护林对不同群体和个体的效益总和就是防护林的社会效益。

结合我国国情和防护林建设区域的具体情况,防护林社会效益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农民个体经济发展状况;2、农村经济发展状况;3、当地社会进步。

二、防护林社会效益的监测

监测是评价的基础,是保证评价结果真实可信的重要环节,全面系统而有目的地监测能够保证所获得的信息资料更充分,评价结果更具代表性、合理性和系统性。防护林主要是在农村开展建设,广大农民是防护林工程中最直接的生产者、经营者和受益者。因此,防护林社会效益监测应以农户为基本监测对象,同时进行宏观社会经济调查。

(一)监测布设。监测可分为农户监测和项目区宏观社会经济状况监测。农户监测按目的、内容和方法又可分为典型农户监测和样本农户监测。

1、典型农户监测。典型农户监测是选取典型,将监测区域内农户按生活水平分为好、中、差三个档次,每个档次选择典型代表进行监测,以便全面、深入地掌握监测区域内各个层级农户的生产生活状况。好、中、差的标准可按人均纯收入、人均粮食产量、恩格尔系数等指标来衡量。监测内容有固定资产情况、消费与经营收支情况、林业收入占人均收入之比、产品分配情况、劳动力使用情况等。

2、样本农户监测。在项目区按随机抽样方法,对乡、村、户各抽取一定的样本量,组成一个三阶样本。其目的是了解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以保证监测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项目区宏观社会效益监测。一般以行政县为单位,对宏观社会效益的监测可以从可量化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社会效益两方面进行。可量化的社会效益主要包括:剩余劳动力转移、义务教育普及率、产业结构变化率、恩格尔系数、耕地面积变化、粮食增产量、林牧业收入所占县域经济比重、农村社会服务体系进步情况,等等;潜在社会效益主要包括:旅游观赏的价值、农民对防护林作用的认识程度,等等。

(二)监测方法

1、典型农户定点监测。对被选取的典型农户,进行长期、连续、定点监测。对典型农户进行必要的培训,定期指导,按固定表式连续做好记录,当月汇总记录成果。

2、一次性调查。采用问卷或表格笔录的形式对项目区样本农户和宏观经济效益进行调查。以年为周期,每周期内调查一次,事先拟好调查问卷或表格的内容,进行逐户调查。

三、防护林社会效益评价

(一)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防护林工程社会效益评价必须采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指标的选取应以科学原理为依据,数据的获取要保证来源的准确性和处理方法的科学性。

2、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设计在保证科学合理的前提下,还要兼顾数据的可取得性和指标的可测性,避免指标浪费的情况出现。

3、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应该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度量防护林社会效益状况,多学科、多部门、多领域协作,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分析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社会效益。

4、相互独立性原则。描述社会效益的指标间往往存在信息的重叠,因此在选择指标时,应尽可能选择具有独立性的指标,从而增加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既能反映综合效益,又能反映社会价值,既有助于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又能提出便于对照执行的具体准则。防护栏工程自开展以来,森林资源显著增长、环境效益极大发挥,使得工程区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区域经济发展良好,当地社会整体状况有了较大进步。为此,从农民个人发展、农村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建立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级评价指标体系。

1、农民个人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相当大的比重,我国同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很长的发展经济的道路要走,扶贫工作还要大力开展。而防护林工程的开展对于促进解决农民温饱问题、帮助农村人口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个人发展方面可以选取如下指标:(1)好、中、差农户数量的变化;(2)小康、温饱、脱贫家庭数量的变化;(3)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4)人均纯收入;(5)人均消费水平;(6)粮食、果品等增产增收的变化。

2、农村可持续发展。防护林工程作为一项基础工程,自开展以来充分发挥了防风固沙、改善环境的生态效益,奠定了农业发展的基础,使得项目区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农村可持续发展得到有力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土地生产率的提高。防护林工程开展之后,农地遭风沙侵蚀的现象得到缓解,农田结构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有了良好生态环境的保障,农业总产量提高,从而土地生产率得到提高。

(2)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由于改善了农业生产方式,农业总产值不断提高,因此劳动力投入在生产经营中的效率也在不断提高,体现了农业生产力本质上的变化。

(3)商品产出率的提高。防护林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有了富余资金用来从事商品活动。可以说,防护林工程促进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农业商品化经济发展,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3、促进社会进步。防护林工程的开展促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当地社会进步产生着影响,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方面的需求也逐渐旺盛起来。促进社会进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道路、供水、供电情况的改善等。

(2)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状况。指对教育方面(义务教育普及率、受教育水平改善状况)、医疗体系建设方面(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数量、农民医保参保率)等的影响。

(3)就业状况。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情况、妇女就业情况、劳动力普及率等。

(4)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情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农业科技成果投入市场进行推广运用,是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5)农民对工程的认识程度。包括农民对工程开展的认识,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评价,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度等。

(三)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以上选取的评价指标,通过德尔菲法匿名征询、AHP定量分析二者相结合,建立社会效益层次化评价指标体系。(表1)

四、结语

我国防护林工程开展范围广大,各项目实施地区发展程度很不一致,而且社会效益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因素很多,因此本文设计的防护林社会效益监测评价体系只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初步探讨,对于特定的评价区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标的筛选和补充。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与评价指标.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9.

[2]龙勤,支玲,邹平.退耕还林区域后续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应用研究――以云南省元阳县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08.6.

[3]姚军.浅谈“三北”防护林工程效益监测体系建设[J].科技信息,2009.3.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篇4

【关键词】垃圾回收利用 经济效益

一、相关概述

垃圾的回收利用,通常情况下包含了垃圾的分类处理以及综合利用等相关环节,它指的是从源头上将垃圾进行分类,分为有机易腐垃圾、可回收利用垃圾、适于焚烧垃圾等不同的类别,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垃圾本身所具有的不同的化学特性以及物理特性等分别进行资源化、减量化以及无害化等处理过程,并实现垃圾的处理以及有效利用的垃圾处理模式。在进行垃圾分类时应当尽可能地实现垃圾的可回收利用,其次是实现对可以进行生物降解的有机垃圾进行降解堆肥处理,再次是焚烧处理可燃性垃圾进行发电,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回收利用,节约资源。最后对于不能够进行其他处理方式进行处理的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填埋。

二、垃圾回收利用的经济分析

一般情况下,垃圾的回收利用依据利用层次的不同,能够划分为两个层面,即直接回收利用层面和间接回收利用层面。在直接回收利用层面,垃圾一般会保持其原先的使用性能以及形态,而在间接回收利用层面,除了利用原有的材料结构性质方面的循环利用之外,还有不再保持材料原有结构性质的回收利用。

在进行垃圾的分类处理以及垃圾的综合回收利用中,金属、纸张、塑料、玻璃等可以采用回收处理,而有机的易腐垃圾则可以进行生物处理或者堆肥处理,废旧轮胎、纸巾、布、竹木等可以进行焚烧处理。不过应当注意的是,垃圾的各种成分都不可能进行百分之百的分类回收利用,应当进行最为科学合理的分类处理。上面所讲的可回收物资在回收率上常常会受到垃圾分类的难易程度、垃圾回收的经济可行性、垃圾产生者在垃圾产生源头进行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垃圾回收系统的完善程度等一系列制约因素的影响。

当前,我国垃圾回收的整体比例还不高,废旧物资的综合利用率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在垃圾源头进行分类的情况下,我国的垃圾回收综合利用比重会得到大大提升。不过垃圾回收利用率在很多方面都会受到限制,干扰因素比较多,在客观条件以及背景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单纯地堆垃圾回收率进行盲目追求势必会增加管理成本,经济效益上难以保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垃圾回收利用率采用50%的比例相对比较可行。

各个地区在技术水平、垃圾成分以及物价水平等多个因素都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建设和使用同等规模以及性质的垃圾回收设施,其运行成本以及固定资产的投资总额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情况下,在对垃圾不进行分类处理的情况下,不管是采用哪一种处理方式,其垃圾回收的产出一般都会低于投入水平,经济效益上都处于亏损状态。在进行垃圾分类处理以及综合利用的前提下,垃圾处理的每一个流程以及环节都能够节约费用,增加收益。应当结合垃圾分类处理的方式、特点以及运作流程等对各个环节进行比较分析,增加垃圾回收利用的综合经济效益。

三、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的建议措施

首先,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垃圾回收系统。对于垃圾回收循环利用来讲,其基础是建立并完善垃圾回收系统。在建立并完善垃圾回收系统的过程中可以尝试采取法人的形式建立相应的垃圾废旧物品集散公司,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对废旧物品进行初步的前期筛选,以此来将可以回收利用的废旧物品和垃圾提供给相关的生产加工企业,并对废旧物品和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其次,进一步强化领导以及社会群众对于垃圾回收用的重视程度。各级领导应当意识到垃圾回收利用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等诸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将垃圾回收利用提升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加以对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相关的资金投入,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垃圾回收利用的事业,并积极学城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提升垃圾回收利用的效果和效率。强化在群众中宣传垃圾回收利用的积极意义,使每个居民都意识到垃圾污染的危害性,并鼓励群众进行科学的垃圾分类,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将垃圾分类变为每个居民的自觉行为,在垃圾桶上标示上简单易懂的垃圾分类图标,有意识地培养居民的垃圾分类良好习惯,在全社会形成垃圾分类和综合回收利用的良好氛围。

再次,进行有效的政策选择和引导。尽管垃圾污染的危害已经在较大程度上得以普及,但是未必就能够自觉地进行行动,为有效引导社会公众的垃圾处理行为,推动整个社会范围内垃圾回收利用的良好环境,有必要进行行为的政策引导和规范。一般情况下,政策引导和规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即奖惩政策以及引导政策。奖惩政策就是积极奖励好的做法,惩罚垃圾污染行为。引导政策就是采用经济等相关的手段引导社会公众积极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将自己废弃的报纸、瓶罐等生活垃圾换成蔬菜、副食等相关的日用产品,在此基础上鼓励社会公众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减少垃圾污染和环境污染。奖惩政策属于政府行为的范畴,具有比较高的社会成本,同时未必能够形成较好的社会效益。而引导政策则属于市场行为,相比较于奖惩政策,成本比较小,而所具有的社会效益则比较大,可行性比较高。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我国进行垃圾回收利用、分类处理以及综合利用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可行性比较强。与此同时,积极进行垃圾回收利用以及分类综合处理本身也能够对整个的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产生比价显著的推动以及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产生间接性的经济效益。我国相关部门以及企业应当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先进经验,意识到垃圾回收利用所具有的重大经济效益,积极着手实现垃圾回收利用和分类综合处理,依靠市场规律,按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推动垃圾回收工作的顺利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垃圾回收利用以及综合处理的顺利开展,切实推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共同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解决垃圾对于环境的污染问题,同时对于资源的浪费、垃圾处理资金的短缺等相关问题都会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各地应当积极行动,切实推进我国垃圾回收利用和综合处理的工作进程,在此基础上保障该项工作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篇5

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重点是对科研资金投入的经济性、管理的效率性和产出的效果性进行审计。

1.投入的经济性。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的经济性审查,主要是对资金使用和物资利用情况进行审查。其一,审查是否节约使用资金,包括资金使用是否事先编制预算,预算是否合理;资金使用是否严格按照预算执行,有无擅自扩大开支情况;资金使用是否严格执行授权审核制度,有无授权不当或虚假开支情况。其二,审查是否合理利用物资,包括物资采购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手续是否齐全;对财产物资是否具备健全的管理制度,有无滥用、毁损或丢失等情况;物资是否充分利用,有无采购的物资长期闲置情况。

2.管理的效率性。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效率性审查,主要是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进行审查。其一,审查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包括是否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是否完善科研经费转拨、项目结余管理制度;是否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考核制度。其二,审查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是否有效执行,包括是否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岗位;是否具备真实、完备的科研经费使用原始单据。

3.产出的效果性。高校科研活动产出的效果性审查,主要是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对科研经费使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审查。其一,审查科研项目按期完成情况,如按期完成数量。其二,审查科研成果质量,如科研成果获奖情况、应用情况。

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

1.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原则。高校科研活动以其自身的独特性,其绩效大量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很难用客观性指标进行计量。所以,在绩效评价指标设计上需注重主观与客观相结合,但应以客观为主。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评价时要有客观依据,不可随意估测;二是评价时,若能用定量分析的,尽量用定量分析。

2.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原则。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组织,更应关注社会效益的取得。科研活动作为高校最重要的业务之一,相应地应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在绩效评价指标设计上要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更加注重社会效益。

3.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原则。由于科研活动的特殊性,其绩效很多体现在未来。若仅以短期效益作为评价指标,容易导致一些急功近利的形象工程,不利于科研活动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在绩效评价指标设计上要统筹兼顾,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避免急功近利现象,促进科研活动健康发展。

评价科研经费绩效的主要指标

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的建立是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关键,绩效审计作为对业务活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审计,其指标设计也应从这三个方面展开。

1.衡量科研经费经济性的指标。科研经费结余率:反映高校特定期间科研经费使用的节约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科研经费结余率=(1-科研经费支出总额/科研经费总投入)×100%。科研物资使用率:反映高校科研活动所购物资利用情况的指标。计算公式:科研物资使用效率=实际使用时数/可充分使用时数×100%。科研物资完好率:反映高校科研活动所购物资管理情况的指标。计算公式:科研物资完好率=现存物资价值/物资价值总额×100%。

2.衡量科研经费效率性的指标。有效资金率:反映高校特定期间内科研经费耗费与成果积累的关系,说明资金的有效使用程度。计算公式:有效资金率=科研成果累计总费用/科研经费支出总额×100%。管理制度健全性:反映科研活动管理制度健全程度。制度执行有效性:反映科研活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篇6

作者简介:齐望均(1990-),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吉林财经大学,2014级经济法研究生。

一、我国经济法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概括

第一,违法行为与处理行为之间差额过大,经济法涉及的领域广泛,但是或监管不严等各种因素导致受到处罚的数量非常少;第二,社会上普遍认为实施经济法是国家和相关部门的责任,但是忽视法律的社会责任,相关部门执法范围局限或者执法不严格,最终出现严重后果才开始查办;第三,经济违法行为往往与其他类型的违法行为有穿插部分,缺少对后果的考虑和日后的监管;第四,我国经济法在内容制定的时候忽视对实施有效性的调查[1]。

二、经济法的私人实施相关内容

经济法实施针对私人的时候主要包括各个企业、组织与个人等个体在实现或者维护自己的民事权益的时候,利用经济法来执行,这种行为最主要的就是民事诉讼与仲裁。

(一)私人实施中私人的内容

经济法实施中的私人内容主要就是实施对象的假设,这个假设就是私人实施的重要对象。上文已经提到,各个企业、组织和个人都在其中,他们运用经济法内容目的就是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并且创造自己的利益,而过分强调自身的经济利益就会出现违法行为。所以,在实施过程之前一定要做好分析研究,提高自身的经济法知识,合法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创造利益。

(二)经济法的私人实施有重要作用

经济法的私人实施主体对象的氛围非常广,所以有重要的作用。第一,经济法并不是从政府的角度来参与市场行为的,私人实施可以保证经济法实施的有效性;第二,经济法的私人实施有利于保证对象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会促进维护社会整体的利益的力度;第三,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法律完善的过程有滞后性,经济法的私人实施正好可以有效缓解这种情况,保证在完善前各方利益都得到保护[2]。但是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国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法律,尤其是一些人员反映的问题,保证我国经济法相关法律内容的完善性,提高他们合法利用经济法律的认识和能力。

三、经济法的社会实施相关内容

经济法主要就是为了促进市场整体经济的发展,在整体范围上保证各项经济活动的规范性和效益。这就需要经济法在私人实施的同时,推动经济法社会实施。这个对象主要包括社会上某一类别或者某一个行业整体上实施经济法的行为,这个内容主要是集体的诉讼。

(一)这种带有公益性的集体诉讼与单独、共同行为的诉讼有本质上的区别

通常情况的时候,上面几种诉讼的区别不是那么明显,只不过是实施对象主体有些区别,但是到了社会实施这个范围,就会有本质的区别,保证经济法的社会实施必须重点研究加以区别。被告的行为会先造成对社会的损害,然后才会波及诉讼主体,生产企业对环境造成污染,虽然周围居民是受害者,但是这些企业是先破坏社会权益的。

(二)公益性的集体诉讼研究内容

区别带有公益性的集体诉讼和单独、共同行为的诉讼,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我国经济法在不断完善,但是有些内容仍然把上面两种情况混淆,所以要明确区别的原则。根据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种原则:一方面,带有公益性的集体诉讼,它的提出主体是具有群众基础的集体或集团,所以在确定诉讼案件的时候要先明确这一点,然后就能分析是属于社会实施还是私人实施;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的地方法律明确两者的区别,但是却体现在一条法律规定上,这就影响在办理诉讼案件的时效性,所以要根据我国整体法律上的内容和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加以区别,重点就是考虑内容是否属于社会的范畴[3]。

四、关于提高我国经济法实施有效性措施的合理设想

首先,完善经济法的时候注意综合考虑实际情况,所以,要根据各地方执法部门具备的条件,然后提高执法部门团队的专业能力,提高每个员工对经济法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要了解其他类别的法律,并且在执行的时候有灵活;其次,相关执行部门提高监管力度。提高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首先要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然后注意执法人员的诚信度,所以要加强执法部门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违法行为,保护群众和社会的利益;最后,提高经济法实施的信息化水平,这是信息化建设的要求,通过信息化设备将各地区的情况联网录入,这样就可以保证各个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的时候,不会再认为这个地区没有我的信息,犯法也没有问题的想法,同时也提高执法部门的先进性。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篇7

一、掌握财政专项资金的相关政策执行和落实情况

审计人员应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一是要深入学习领会各项专项资金政策的相关文件、预期目标、操作规程,从而掌握如何确保政策有效落实;二是以当地财政部门和资金管理机构为着陆点,收集各种专项资金的立项依据、批准文件、组织机构设置、实施进展、政策覆盖面等情况,通过分析、调查等方法,一方面审查政策是否执行到位,是否符合当地社会自然经济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无虚假申报、盲目申报、少报漏报而忽视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是否存在没有完全按照文件精神执行国家相关资金政策等问题。另一方面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延伸相关单位和个人,审查专项资金是否真正落实到实处,是否存在有些项目根本未实施,资金仍滞留财政账户;是否存在已开工的项目,资金不能按工程进度下拨到建设单位,而影响项目建设的进度;是否存在因理解政策偏差而出现资金闲置和部分人群应受益而未受益现象。

二、以专项资金为主线,围绕资金的投入、拨付、使用、管理等主要环节开展审计

①在资金投入环节上,要摸清资金的总体规模、结构分布和投向变化情况,检查是否严格按下达的文件计划执行,是否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战略和人民群众实际需求,进而全面反映和评价政府资金投入的总体情况及现状;②在资金拨付环节上,要监督财政和负责资金安排分配的主管部门,是否按照规定的金额比例进行配套,并及时分配、拨付资金,是否存在地方政府财力不足、资金挪用、延迟拨付、滞留闲置和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等问题;③在资金使用环节上,不但要从账表及票据等原始凭证入手,而且要深入实地进行实地勘察、测量,或者走访受益人群,广泛联系实际,做出审计结论。重点检查财政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存在损失浪费的情况。包括票据是否合法,资金支出是否符合政策,支出内容是否真实,用途是否符合要求,有无截留、挪用、虚报冒领、擅自改变用途的情况。具体如违规挪用资金补充办公经费,发放奖金、津贴和福利,项目之外购车、搞基建,擅自出借资金,或者利用税务等部门“代开”的运输、劳务等票据套取资金,以合法形式掩盖虚假事项和不实内容。以及用白条支出,施工单位多结算工程款,工程未按期交付使用、向不符合专项资金使用条件的人发放补贴,和政策执行不到位致使资金滞留的现象。同时要关注有无随意缩小规模,未按批复文件规定进行建设实施,以便达到侵占专项资金的目的;④在资金管理环节上,审查资金是否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是否实行报账制、招投标制度,资金拨付是否执行严格的审批制度,杜绝虚报冒领现象的发生。

三、审计目标上,充分关注专项资金效益

现行专项资金项目按功能和作用可分为公益性、准公益性、经营性三类。在对未来效益的审计评估时,要充分考虑审计风险,既要进行趋势分析,更要注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公益性项目效益审计的重点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如与人民生活有关的社会保障资金、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教育投资,与地方硬件建设有关的交通建设资金、城建资金等等,对此类资金的效益评价,要肯定成绩的基础上,站在长远发展的高度,确保保障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效益性,挖掘仍然需要保障的人群,以及分析当地资金实力,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对项目建成后涉及资产移交及后续管理、维护的,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评价,主要包括资产接收管理的主体是否合法及其管理能力如何,现行管理体制能否满足长远发展需要,运行收入与成本费用有无严重倒挂,使运行难以为继而无法长远发展。对准公益性项目效益审计的重点既要立足社会效益,又要兼顾经济效益,如与“三农”有关的支农资金、扶贫资金、水利资金、农田建设资金等,评价其效益时,一是利用宏观经济与社会指标,从分析项目是否按期完成,促进增加就业机会情况、改善投资环境情况,改善民众生产生活条件、拉动周边和相关产业的成长和区域规模经济的形成、提升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重大疫情防控能力等方面的方面,评价社会效益情况。同时要评价其对增加农民收入,运行后增加税收等经济效益情况。对经营性项目效益审计的重点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如与发展生产力有关的科技、技改资金,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环保资金等,评价其效益时要牢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利用财务、经济、技术能力指标,如投资回收期、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净现值、工业净增加值等指标以及是否增加产业化程度、提高生产能力、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评价经济效益情况。同时利用项目对改善资源的消耗与利用以及是否符合环保法规、政策和标准,噪声、污染物等排放是否控制在规定标准之内、治理措施是否有效、改造生态的能力如何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评价资源与生态效益情况。

四、推进审计公告制度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篇8

医院开展经济运行的管理工作,并非仅为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还要对医院的社会效益给予充分考虑。至此,在对医院实施经营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全面、充分的考虑成本效益,促使医院经济性和公益性相结合。本文通过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法,探讨其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实际意义,最后就医院在经营管理当中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具体对策进行论述,以此为相关领域的具体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医院;经营管理;成本效益分析法

伴随我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医疗卫生事业在社会运行中变得更为科学、规范。然而当前一些医院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比如在经济性和公益性之间出现失衡状况,医院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等。所以,在医院实际运行过程中,为促使其能够为广大人民提供更为优质全面的医疗服务,对当前所存在的看病难状况予以改善,需要重视医院的经营管理工作。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概念和实施步骤

1.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概念成本效益分析法是一种在各项经营管理工作中具有决策性的方法,通过科学对比项目中的整体效益和投入成本,有效评估相关项目的实际实施价值。通常状况下,成本效益分析法在政府相关部门相应经济决策工作中予以运用,能够促使投入最小成本而获取最大收入效益的目标得以实现。针对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实际应用来讲,通常在评估公共事业社会效益的经济工作中较多运用,而在开展评估工作中,项目的实际效益及成本被很好的予以呈现,并且还做到了相应量化。

2.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实施步骤在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实施步骤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明确项目的成本;二是对项目的额外收益进行确定;三是就项目实施当中可实现节约的相应费用给予确定,然后将预期投入成本和收入效益的相应对比表进行制作;四是评估和量化项目的具体成本和实际收益。

二、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全面掌控医院各专科的运行情况医院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将成本效益分析法予以运用,核算医院各专科的收入效益及投入成本。医院的经营管理者能够全面了解医院各专科相关数据和指标,以此对各专科实际运行状况进行掌握,并将这些数据及情况作为工作开展依据,制定与医院现实情况相符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促进医院整体管理水平提升,使医院管理现状得以改善,实现医院的健康发展。

2.有助于控制医疗成本在医院经营管理活动的具体内容上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即管理医院财务,分析和评价医院的经济活动,就医院资源利用信息及医疗服务予以提供等。为促使医院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实质性提高,针对医院经营管理运行来讲,将成本效益分析法融入其中,能够有效控制医院经济活动的相应成本,促使医院充分及有效的运用资源,提高医院各种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避免或减少资源浪费状况,达到有效控制医院医疗成本、医疗患者相关费用成本、减少其治病医疗负担的目的。

三、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实质对策

1.基于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高效控制医疗成本在医院经营管理工作中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其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用,促使有效控制医疗成本的目的得以实现。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基于此,对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事业进行全面建设,还要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医院经济运行的顺利运转,要求医疗机构尽可能节约医疗成本,促使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将其所具有的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就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予以满足。此外,对于公立医院来讲,要对成本效益分析法给予充分利用,有效管理医院在经济活动中的实际成本投入,分析并核算医院在实际成本投入和具体收入收益的数据,控制各科室的投入成本,促使公立医院在今后发展中更为健康及可持续。

2.综合考量成本投入与社会收益,实现成本效益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成本效益分析主要包含有考核、控制、分析及预测等,由于成本利益分析体系所涵盖的内容包含医院的各个方面,甚至与医院职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医院乃至全体职工开展成本维护的实质基础。因此,医院可成立相应的成本效益分析小组,由院长带头,由财务执行具体和细化的成本核算工作,而其余部门给予配合和响应,从而形成全院参与及相互配合的成本管理系统。在医院日常经济运行中,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综合考量医院的成本投入,此外,还应对相应社会收益进行深入分析及比较,以此作为医院今后经济运行的指导标准,医院的社会效益也将成为整个经济运行中需要首先考量的基础因素,使成本效益分析的全面性、准确性及客观性得到有效保证。此外,针对医院投入成本方面的影响因素,在医院经济运行过程中,医院医疗人力需要给予一定的成本投入,医院内部员工开展定期培训也需要相应成本投入,医疗资源的大量使用更需要诸多成本投入,以及医疗设备的维护升级及水电方面的消耗支出等,这些支出及投入均体现了分析结果方面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另外,基于社会收益方面相关要素分析,医院开展相应科研工作,就原有的操作程序合理简化,提升医院工作效率,从而达到保证医院医疗效果准确性及有效性的最终目的,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一些医院在具体科研工作当中,在无形资产方面的收益无法用金钱来衡量,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有效运用,对此类收益实施相应评估及分析,以此就可体现分析效果的全面性。

3.以医院公益性为支撑,促使医院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的有效融合对公立医院来说,其经营活动主要以公益性为目的,因此,政府针对公立医院相应投入力度要不断加大及多元化,强化其内在的责任感,就国民健康策略给予不断完善及创新,对我国人民群众在就医方面的负担给予减轻,有效缓解当前所存在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对医疗卫生制度进行不断完善,扩大辐射范围,使更多人群受益,并为我国人民提供安全及价廉的医疗服务。此外,公益性医院应摒弃经济利益的束缚,不断规范医院的经营行为,就其经济运行机制给予不断完善,促进医院在服务性及公益性方面得到保证,从而为我国人民提供充足的医疗保障。在医院经营管理中融入成本效益分析法,不仅能够为医院带来更多实际利益,还可对财务纠纷给予避免,这不仅是医院自身的实际需求,而且也是整个社会框架下的现实需求。所以,应将成本效益分析法充分运用到医院经营管理中。此外,医院财务管理人员还应对管理制度进行不断规范,应以医院的实际经济运行情况为基础,对所出现的问题及时找出解决对策,从而促使医院经济安全运行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明莉.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公立医院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经济师,2013(10).

2.储振华,杜乐勋.国外卫生经济学中成本与效益分析方法的运用.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1985(0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