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8篇

时间:2023-09-28 09:08:04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篇1

法治思维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础的理性思考能力的体现,也就是在掌握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形成运用法律规定及精神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医学职业精神培育是医学专业技能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引入法治思维是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医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以医学技能为重点,辅以医学伦理教育,但在法律层面的培育较少,更谈不上培育医学生的法治思维。为了使未来的医疗工作者在实施医疗行为时不仅能贯彻医学伦理道德理念,也能运用法治思维,本文就如何将法治思维引入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进行探讨。

1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引入法治思维的必要性

1.1民主法治时代的必然需要

法治思维不可能在人的头脑中自发产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人具有法律知识,并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分析、思考、解决自身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当代医学教育培育的人才势必要融入民主法治的发展进程中,他们不仅担负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医疗使命,同样也是实现民主法治的主力军。因此,在医学职业精神培养过程中必须引入法治思维培育。

1.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

医疗卫生事业正走向制度化管理的轨道,而医疗卫生事业制度化中法制完善是必然之势。随着各种新的医疗技术不断应用到医疗领域,每有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都需要法律做出明文规定,用法制调整、规范它们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应及时更新法律认知,明确自己在医疗工作中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既可以及时运用新技术、新理念,又可以维护自己和患者的权利,从而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有序发展。

1.3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条件

和谐医患关系是医疗领域发展的目标取向。目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是医患关系不和谐的主要表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医疗过程中医学技能尚有不足,另一方面是医疗工作者人文医疗的缺失,而人文医疗能力的培养过程不仅是沟通、伦理的培育,也应该包括法治思维的培育。医德与医学法律的功能互补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医疗秩序的必要方式[1]。在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应加强医学生对依法行医的认知,让学生通过学习《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医疗法律法规,既可以保护患者利益,又能维护医疗工作者的权益。在此基础上,学生应学会运用法律法规依法行医。如在诊治过程中明确向患者履行告知义务、规范病例书写、保障患者隐私权等;在遇到医疗冲突时会合理运用法律法规维护医疗工作者和患者双方的权益,及时解决一些矛盾。医学职业精神培育过程中有效强化法治思维可以转变医疗观念,确保医疗工作的安全,预防或减少医患矛盾,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

2将法治思维引入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措施

2.1丰富医学法律理论知识

医学院校对于医学生的教育以培育医学技能为主,辅以医学伦理知识,相关的医学法律知识普及较少。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在诊疗、护理环节能很好地从医学角度处理、解决问题,但如果缺乏必要的医学法律知识,将可能会在医疗工作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如不能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度、章程进行医疗操作,一旦出现问题势必引发医疗纠纷,既无法保证患者利益,更无法维护自身权益。因此,医学院校应开展医学法律理论知识的教育,培育医学生在医疗工作过程中应具有的法治思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出台了各种医疗法律法规,如《医院工作人员守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既能保证患者权利,又可以维护医疗工作者的合法利益。让医学生在校及实习期间学习相关医学法律知识,学习过程中明确从医实践中的权、责、利,让医学生认识到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高超的医疗技能,还要具备基本的法律理论素质,逐渐培养他们依法行医的思维。培育医学生具备法律知识可采取多种手段,如:传统课堂的理论教学;在临床实习中依据医疗实践进行专题学习,开展案例教学,让学生感触到医学职业不仅是医学知识的承载,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法治思维能力。

2.2培养医学法治思维习惯

法治思维建立在具有法制知识的基础上,能运用法律的价值进行思考、评价、分析,法治思维培育过程的关键是培养医学生养成法治思维的习惯。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治思维习惯,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法律知识点的基础上将所学的法律常识应用到医疗行为中,积久成习。法治思维习惯一旦养成,会使医务工作者在医疗过程中能关照各方利益,有效减少医患矛盾冲突。一是法律主体意识的培养。在法律基础知识讲授过程中灵活指导学生的思维行为,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出发,自觉与法律知识相结合,运用民主法治的原则表达自己的主张和立场。二是法律平等价值的深化。懂得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愿望,明确行医过程中患者与医者平等的理念,作为医者不仅要依法捍卫自身权利,更应从患者角度思考问题,依法维护患者的隐私权、知情权等。

2.3提高医学法律实践能力

法治思维包括对已掌握的法律常识、法律意识的实践运用,因此,法治思维的形成在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中应该提升实践的能力,这需要在教育及实践中加强。

(1)创建法治环境:培育医务工作者的校园和实习场所应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使医学院校的各项活动运转过程中渗透法治理念,使学生融入法治环境氛围,让医学生认识到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在社会实践中切实可行,实践能力必然得以提升。

(2)规范医疗法律行为:培养医学生不仅是让他们熟练掌握和运用医疗技能,也应让医学生依照各项医疗法规来规范医疗行为,强化他们行医规范的培养,并在实习期间让学生按程序、按法规开展实践操作。

(3)开展法治模拟实践:让已完成法律知识学习的医学生就近几年发生的医疗纠纷案件、医患矛盾事件开展模拟法庭,让即将步入医疗职业的学生提前体验医疗工作可能面临的法律问题,并能合理运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将法律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总之,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日臻完善的大环境中,医学院校不仅要培养医学生具备良好的医学知识,也应注重培养他们形成对自己、对患者、对社会负责的法治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在培养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的过程中引入法治思维,为创建和谐的医患、社会关系奠定法治基础。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篇2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格;多元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2-0008-02

创新型国家建设,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关键在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创新人才培养密切相关。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探寻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法、途径,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 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创新人格的塑造

创新人格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基,培养创新人才应当牢牢抓住创新人格这个根基。人的品德是由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优化创新人才服务社会的创新责任感、坚忍不拔的创新意志、善于合作的创新禀赋等创新人格。

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到人的价值根本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牢固树立起为社会做贡献的人生价值观,在创新活动中自觉地去选择、实现最能为社会奉献的价值目标,朝着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把服务于民族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幸福作为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有了这种道德责任和理想信念,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时代的脉搏,社会的需求,从而在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有价值、有意义的课题和项目。

华罗庚曾经说过,所谓天才就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创新的道路遍布荆棘,只有具有坚定的意志,始终对自己充满自信并善于控制自己的人,才能在创新的过程中面对种种失败的可能性和意想不到的重重艰难险阻。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形成对人的创造属性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使人生充满创造的欲望,树立起积极进取,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创新精神,培养坚忍不拔的创新意志。

2. 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创新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开启创新活动大门的密码和钥匙,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综合作用的过程,代表着有价值的能开拓意识全新领域的一种思维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具有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科学依据。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内在包含着对人类创造精神的高度肯定,在培养、塑造、开启大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敏捷性和跳跃性、怀疑性和批判性等创造性思维个体本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通过马克思“三观”教育、唯物辩证法方法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提升创新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启迪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能力是对知识技能的获取和综合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更新与完善、发明与创造。科学的世界观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从不同实践和理论的差异中去寻找问题,充分拓展思维空间,发现新问题,创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路径和方法;唯物辩证法有利于创新人才对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进行重组,能自由灵活地驾驭创新思维为创新目标的实现服务,从而形成高水平的创新能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更代表着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灌输并使之内化,培养高校学生的求变求新思维,促使其不断运用聚合、发散等思维方式进行创造,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3. 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每个个体都具备创新的潜能,但是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激发创新潜能,形成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校园文化对诱导大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环境和条件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营造一种厚德博学、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文化。通过学校的引导,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基础上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学术道德,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生的包容文化;利用校内广播、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宣传创新的意义和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营造一种群体创造性活动的大氛围,充分激发个体创新潜能;关注时事,反映学术前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新方式,通过其自身改革和创新,为学生个性发展和潜力发挥提供更

大的空间。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法、途径

1. 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涵盖了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制观教育等方面,内在地蕴含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受到个体哲学思想(世界观、方法论)制约和影响,思想教育主要是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而加强世界观、方法论教育,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来武装人们的头脑,提高受教育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新的形势下,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政治教育跟不上,就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即使培养出了优秀人才,由于自身思想不可靠、政治立场不坚定,也不可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服务。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教学中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创新心态的调适,培养大学生积极、自信、竞争、合作、坚持、忍耐等良好的心态,从而为支撑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与困难和挫折做斗争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因此,通过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培养创新意识,规范创新行为,培育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2.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大力推行启发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创新探究能力主要是指发现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创新探究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行启发式教学,要努力创设一种活泼而宽容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知道他们的看法都是有价值的,敢于各抒己见,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做适当的梳理和总结,为创新思维创造条件。要引导学生对知道的东西进行反思、追问和审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大胆反思、质疑、批判,勇于提出新的理论、创造新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思维的习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和整理资料,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深刻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把握创新思维的基本步骤。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采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取代教师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双向互动模式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具有平等性、互动性、可转化性。

(2)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是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主要指实际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性教学是为了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是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力的培养环节,它有利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激发其创新灵感,因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一般来说,大学生对某些理论知识的接受、理解能力是比较强的,可是要把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还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社会实践属于综合性教育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对社会缺乏深刻的了解、缺乏在艰苦复杂环境中磨炼、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的状况,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

3. 构建适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激励机制

(1)改革考试方式,激励创新教育目标的实现。考试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这种评价对教学过程会产生重要的反作用,包括对教学过程的激励作用和对教学价值的导向作用。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考试方式存在以下弊端:一是命题形式统一化、标准化、规范化,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二是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简单化,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这种考试方式严重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的创新,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考试方式的创新。只有改革考试方式,才能激励创新教育目标的实现。

(2)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科学的评价会促进人的创造力形成,不良的评价和测量会挫伤人的创造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系统广泛地搜集信息、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产生的或即将产生的学生行为和思想变化,进行价值上的考查、判断、评估,以确定其社会价值。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多以考试为手段,侧重对学生学习成绩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学生能力和思维方式以及创新素质的形成过程,这极大地制约了创新人才培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摒弃现存的各种制约、干扰和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评价考核标准和办法,充分发挥评价体系对大学生的导向作用,构建起适应培养学生创造力需要的多元评价体系。构建符合时展要求的动态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将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涌现,将极大地提高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同时,对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欲也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学书,周希贤.思想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2]周希贤.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德能冲突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王刚,周希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0(08).

[4]冯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篇3

关键词:法治思维;艺术管理学科;法治教育

随着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兴起与发展,高校艺术管理学科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作为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高校艺术管理人才的教育是为文化产业和艺术组织的发展培养能胜任实际管理工作的实践性管理人才。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现代管理逐渐步入正规的法治管理,从教育背景来看,高校学生一般是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相对较高的群体,而不断发生的社会事件反映了高校学生法治意识的淡薄,法治思维的缺失,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传统的高校管理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的法治管理。艺术管理人才的法治思维如何,决定了未来艺术文化产业的繁荣程度,作为输送艺术管理人才的主阵地,艺术院校应当也必须强化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

一、我国高校艺术管理学科的发展

国外的艺术管理学科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艺术管理学科。计划经济时代,艺术管理学科重艺术素养轻管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随着文化市场体系的健全,各类市场主体的竞争,重艺术轻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重管理兼艺术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主流,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艺术管理人才。虽然艺术管理学科在我国已经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但是不得不承认该学科教育教学的研究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随着现代管理步入正规的法治管理,高校艺术管理教育与法治中国建设下的艺术管理人才需求出现严重的偏差,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备,法治观念的缺失,价值观选择的迷惘,导致其已无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法治经济的建设提供支撑,加强艺术管理学生法治教育已迫在眉睫。

二、艺术管理学科渗透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2014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中央全会的形式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重大方针,2015年4月《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出版,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教,提供了权威教材。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加快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建设。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现代管理逐渐走入正规的法治管理,对于艺术文化产业来说,政府作为艺术文化产业的管理者,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履行政府职能,文明行政,不断提高执法水平:企业作为艺术文化产业的经营者,要依法经营,遵守市场规则:公民作为艺术的生产者,要自觉守法,依法维权,切实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作为艺术文化事业的接班人,艺术管理人才的法治思维如何,决定了未来艺术文化产业的繁荣程度,而艺术院校作为输送艺术管理人才的主阵地,必须肩负起培养人才的时代使命,强化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

加强法治教育是建设校园法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当前的管理教育忽视了法治思想和理念的培养,造成学生法治观念的缺失,导致学生价值观的迷惘。当前的艺术管理学科大都作为艺术类招生,艺术生追求个性,思想活跃,正处于思想成长,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新媒体在商业化运营模式下,往往只关注自身利益诉求,导致舆论引导有失偏颇,造成公众法治意识低下,公德底线模糊,严重影响艺术生价值观的构建和健康人格的塑造,因此学校加强法治教育就显得极为急迫与重要。

法治经济要求其管理者和参与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法治思维。在法治经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一代代经过法治教育的高素质艺术管理人才,必将成为未来社会执法者的主体和守法的楷模,他们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快法治经济的建设。加强法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其法治思维,为法治经济提供理论支持。

加强法治教育是学习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一代代经过法治教育的高素质艺术管理人才,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监督主体,也会成为社会的“校正力量”,他们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将来装点美好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加强法治教育,有利于根植于法治精神,为依法治国提供智力支撑。

三、艺术管理学科渗透法治教育的举措

艺术院校作为输送艺术管理人才的主阵地,弘扬时代精神的灯塔,应当也必须强化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深呼吸式地读书,进行灵魂洗礼,以增强法律意识,培养法治思维:引导学生积累完备的知识去提升见识的格局、转化胆识开拓创新,确实把法治教育纳入高质量艺术管理教育体系当中:激发学生的批判意识,引导他们从社会良知出发,用法治思维方式对自我和社会进行反思批判,确实让法治精神根植于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引导学生深呼吸式地读书

一代代经过法治教育的高素质艺术管理人才,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必将成为未来社会守法的楷模,也会推动文化产业与和谐社会的发展。强化法治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深阅读是铸就灵魂的法宝,也是培养法治思维的最佳方式。

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过剩时代,毫无防备之下铺天盖地的新鲜信息已经扑面而来,它的到来让人无法抗拒。信息时代的高素质艺术管理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了解外部世界,阅读已经成为人们与社会联系的方式。媒介传播渠道的丰富使阅读变得随手可得,触手可及,口袋装手机,知道天下事。网络便捷下的快餐化阅读,市场化浪潮下的娱乐性阅读,工作生活压力下的功利化阅读,巳然无法使思维沉淀,浏览的随意和快速反映了当下社会心态的浮躁、懒惰、功利。深呼吸式地阅读,令人潜下心来走进文字,用心感悟,与作者对话交流,达到思想共鸣。用心去阅读,一本好书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让人终生受益:用心去感悟,一本好书让人清静、舒适,滋养心灵世界:深呼吸式地阅读,培养人的优良品格,开阔胸襟,使人汲取无穷无尽的力量,深呼吸式地阅读是铸就灵魂的法宝,也是培养法治思维的最佳方式。

(二)引导学生积累知识、见识、胆识

高素质艺术管理人才想要成为有担当、能担当的主体,完备的知识是前提,这就需要学校将成才教育和成人教育相结合,通过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强化道德支撑,帮助其在头脑中逐步树立法治信仰,为将来担当重任做好知识准备。有了知识,见识的格局才有所提升,有了胆识,见识才能转化成成就,批判意识才能发挥出来。

艺术生向来重专业轻文化,缺乏文化沉淀,殊不知完备的知识是见识的基础:见识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四方友的结晶,来自实践,是胆识的定心丸:胆识是胆量、胆略,是开拓创新的关键钥匙,出自社会生活的历练,是见识的提炼升华。引导学生积累知识、见识、胆识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引导学生积累知识,要善于将知识转化为见识,将见识转化为胆识,用完备的知识去扎实基础,用深邃的见识去扩展思维,用雄浑的胆识去开拓创新。

(三)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一代代经过法治教育的高素质艺术管理人才,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批判主体,也会成为社会的“校正力量”,他们将用法治思维方式对自我和社会进行反思批判,为构建法治社会夯实基础,为法治中国的发展与变革提供新的精神资源、创新思维与创造力,而今天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

批判,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讨伐、批斗、打击,现代人将其妖魔化,它是人们借助理性对某一对象认真审视,通过深刻反思与质疑,凭借敏锐的判断力,清醒的头脑、理智的力量而做出事实分析和价值判断。它是不因权威与流行而认同,但也不必然会站在其对立面的理性思维方式。

当今知识社会时代,国家的创新能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所处的地位。要不断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大学作为汇聚智力、科技与精神资源的高地,弘扬时代精神、引领社会发展的灯塔,必须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使命,承担起反省与引领社会的时代责任。然而当前“知识本位”的教学仍广为流传,以教师为中心,视教材知识为真理,迷信于名家意志,盲从于专业权威,听不到与众不同的意见,缺乏怀疑精神,沦为随遇而安的社会旁观者,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的缺位已经严重阻碍了知识的增长,压制生命的灵动,影响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升。学校应鼓励学生不满足现有知识,大胆地质疑已有结论,合理地挑战权威,摆脱惯性思维的桎梏,走出固步自封的狭隘境界,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理所当然地将现有知识视为有待检验、分析、批判的对象,在大胆怀疑、审慎反思与理性探究中解决问题,理所应当地从社会良知出发用法治思维方式对自我和社会进行批判,在深刻地反省、理性地质疑中向现存秩序发出挑战并促其变革,使其具有独立的人格,洋溢着明辨是非的智慧,为构建法治社会夯实基础。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篇4

关键词:中职;政治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需求,这给中职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契机。在中职教育体系中,政治教学却一直采取着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与时代的特征是完全不符的。而且,在新形势下,中职政治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师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之一。

一、创新思维的含义及其特点

创新思维指的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让学生学会对事物融会贯通,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新的思考。通过这些新的思考,进而让问题的解决的方式有了新的方向。创新思维是现如今中职学生特别需要的一个特质,具备了创新思维能够让很多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轻松。与其他思维方式不同,创新思维具有很多独特的特点。其中,发散性、深刻性和独创性就是其明显的特征。具备了思维的创新性,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得更加独辟蹊径,并对自己的结构体系进行一个重新整合发展。

二、中职政治教学的主要现状

目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持续推行,在中职院校中,传统的中职政治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传统的中职政治教育中,政治教师的教学往往都以“说教”为主,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情绪完全不能被调动起来。加之政治内容本身就比较枯燥无味,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又较弱。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也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并对政治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根据相关调查,在中职院校中,学生逃课率较高的课程便是思想政治课程。即便不逃课,很多学生在课上也是“人在心不在”的状态,要么是悄悄玩手机,要么就是做其他学科的作业。真正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听课的学生数量屈指可数。

三、在中职院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体系也变得日益完善。而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承担着培养双向人才的重要使命和作用。目前,很多的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较差,就更别提所谓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了。而这些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局限性也让中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真正适应时展的需求,并与时展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因此,在中职的政治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学习,学生有了更为丰富的知识结构体系,并逐步形成独特的个性和思考方式。这些都能成为学生未来成功进入职场的有用筹码。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大部分中职院校都调整了自己的招生人数。大量的扩招让学生的生源质量不可避免的大幅度下滑。现在的中职学生理论学习能力较弱,对于政治学习缺乏基本的兴趣。因此,中职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渐渐忽略了。而此时再提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并利用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方法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处理。

四、中职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一)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中职的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尊重学生,并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基本前提。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根本无从体现,学生仅仅进行着单调的机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是明显行不通的。新形势下,课堂不应该仅仅是课堂而已,教师也不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导师。在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模式下,课堂应该是学生和教师进行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而教师也应该只是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引导者。在思想政治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始终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例如,当教师就一问题要求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不应该对学生给出的答案给出过于果断的正误判断。即便学生回答的问题有一定出入,教师也应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肯定学生积极发言的行为,为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供有力的氛围。又如,对于在政治课堂上存在分歧的问题,教师不应该“一竿子打死”,而是应该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在讨论中各抒己见,进行头脑风暴。这样的方式既能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又能让学生之间的思维形成相互的碰撞,有助于创新思维模式的形成。

(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定位

在中职政治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定位也十分重要。正确的角色定位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性思维也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敢于养成向权威发出挑战和质疑的学习精神。在挑战和质疑中,学生学会了不盲从,有了自己的思考方式,自然而然也就逐步形成了开放的思想和新颖的思维方式。其次,政治教师也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认真提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想法。这种互相促进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融会贯通,并在课堂上变得更加自信。这些角色定位的转变都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

(三)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中职学校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就业,而很多中职学生虽然理论学习能力较弱,但是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政治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质,让学生多参与一些社会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逐步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政治课上一些内容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科技活动或技工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应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思考,勇于动手,在实践中体会创新思维带来的快乐。

五、结语

在当前形势下,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任何一门课程都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教学目的,对于中职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不例外。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能够让学生的未来发展变得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林胜德.中职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28):125-126.

[2]胡金胜.创新思维在中职政治教学中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16):62.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篇5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思维;培养途径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十报告首次提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执政。大学生作为新时期社会公民,即将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具备完善的法治思维,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那么,怎样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则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几点建议。

一、法治思维的内涵

研究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方式,首先要弄清法治思维的内涵。对此,学界有不同的理解。有学者认为,法治思维即法律思维,也有学者联系法律思维来解释法治思维,提出法治思维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是一种社会思维,是一种国家治理的理念、视角和思路。2015年修订版教材将法治思维解释为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理解法治思维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法治思维的主体是普通主体,应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普通群众在内的所有人;二是法治思维不同于法律思维。法律思维是法律职业者的具体法律方法,强调法律、法理、证据、程序在思维中的重要意义,而法治思维相对于“人治”思维而言的,比法律思维更宽泛,不仅强调重法律、重程序,还要关注到法律与权力、权利的关系,考虑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三是法治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需要经过培养才能形成。综上简言之,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二、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我国新时期如何进行依法治国作了重要部署。高校法制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高等院校大学生法治思维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积极的促进总用,作为当代大学生,既要主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也要坚定自身的法治信仰,以法律规范作为个人社会行为、学生生活的指南,以法治精神作为个人社会活动的底线,增强自身履行法制的主动性,做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倡导者,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其次,有利于践行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就是要加强法治实践育人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在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中,形成大学生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增强大学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R。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大学教育总体规划,贯穿始终,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全体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创建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培育校园法治文化等。

再次,有利于高等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需要。当前,高等院校的发展环境、发展理念、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加快高等院校大学制度建设。大学生是高等院校事务的管理主体之一,推进依法治校,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需要高等院校积极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德法兼修,用良好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法治教育,把法治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公平公正观、科学与理性并存的民主法治观。

最后,有利于提高处理法律事务的效率,降低办事成本。养成一定的法律思维方式是当代大学生在面临法律事务时能够良好解决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人没有养成一定的法律思维方式,就难以从法律的视角来观察、分析、判断这些问题,难以使这些问题在法律的轨道上得到解决。良好法律思维方式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处理法律事务的效率,降低办事成本。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效率在很多时候就是事情解决成败的关键。法律思维方式是法治思维的深层次部分,是实现法治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社会民众在思维方式上实现由人治思维向法治思维的转变,这个社会才能真正实现法治。

三、法治思维的四个层次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篇6

关键词:中职;政治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需求,这给中职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契机。在中职教育体系中,政治教学却一直采取着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与时代的特征是完全不符的。而且,在新形势下,中职政治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师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之一。

一、创新思维的含义及其特点

创新思维指的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让学生学会对事物融会贯通,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新的思考。通过这些新的思考,进而让问题的解决的方式有了新的方向。创新思维是现如今中职学生特别需要的一个特质,具备了创新思维能够让很多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轻松。与其他思维方式不同,创新思维具有很多独特的特点。其中,发散性、深刻性和独创性就是其明显的特征。具备了思维的创新性,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得更加独辟蹊径,并对自己的结构体系进行一个重新整合发展。

二、中职政治教学的主要现状

目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持续推行,在中职院校中,传统的中职政治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传统的中职政治教育中,政治教师的教学往往都以“说教”为主,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情绪完全不能被调动起来。加之政治内容本身就比较枯燥无味,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又较弱。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也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并对政治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根据相关调查,在中职院校中,学生逃课率较高的课程便是思想政治课程。即便不逃课,很多学生在课上也是“人在心不在”的状态,要么是悄悄玩手机,要么就是做其他学科的作业。真正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听课的学生数量屈指可数。

三、在中职院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体系也变得日益完善。而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承担着培养双向人才的重要使命和作用。目前,很多的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较差,就更别提所谓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了。而这些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局限性也让中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真正适应时展的需求,并与时展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因此,在中职的政治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学习,学生有了更为丰富的知识结构体系,并逐步形成独特的个性和思考方式。这些都能成为学生未来成功进入职场的有用筹码。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大部分中职院校都调整了自己的招生人数。大量的扩招让学生的生源质量不可避免的大幅度下滑。现在的中职学生理论学习能力较弱,对于政治学习缺乏基本的兴趣。因此,中职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渐渐忽略了。而此时再提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并利用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方法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处理。

四、中职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一)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中职的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尊重学生,并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基本前提。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根本无从体现,学生仅仅进行着单调的机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是明显行不通的。新形势下,课堂不应该仅仅是课堂而已,教师也不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导师。在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模式下,课堂应该是学生和教师进行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而教师也应该只是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引导者。在思想政治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始终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例如,当教师就一问题要求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不应该对学生给出的答案给出过于果断的正误判断。即便学生回答的问题有一定出入,教师也应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肯定学生积极发言的行为,为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供有力的氛围。又如,对于在政治课堂上存在分歧的问题,教师不应该“一竿子打死”,而是应该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在讨论中各抒己见,进行头脑风暴。这样的方式既能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又能让学生之间的思维形成相互的碰撞,有助于创新思维模式的形成。

(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定位

在中职政治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定位也十分重要。正确的角色定位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性思维也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敢于养成向权威发出挑战和质疑的学习精神。在挑战和质疑中,学生学会了不盲从,有了自己的思考方式,自然而然也就逐步形成了开放的思想和新颖的思维方式。其次,政治教师也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认真提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想法。这种互相促进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融会贯通,并在课堂上变得更加自信。这些角色定位的转变都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

(三)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中职学校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就业,而很多中职学生虽然理论学习能力较弱,但是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政治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质,让学生多参与一些社会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逐步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政治课上一些内容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科技活动或技工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应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思考,勇于动手,在实践中体会创新思维带来的快乐。

五、结语

在当前形势下,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任何一门课程都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教学目的,对于中职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不例外。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能够让学生的未来发展变得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林胜德.中职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28):125-126.

[2]胡金胜.创新思维在中职政治教学中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16):62.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篇7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 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田华银(1968- ),男,重庆人,长江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逻辑哲学研究。(重庆 408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长江师范学院教研教改项目“基于批判性思维的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cfs20110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26-02

批判性思维是个体面对相信什么和做什么作出合理判断和反省,并进行自我调控和纠正的倾向和技能,它是能抓住信息要领,善于质疑辨析,严格推断,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是基于充分的理性和事实而非感性和传闻来进行理论评估的能力和意愿;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知识和能力的统一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

一、批判性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价值

1.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和训练,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系统性,能使他们清晰地学习和使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概念,作出符合逻辑的正确判断和推理,不出现自相矛盾、违背基本原理的现象,而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能力的基本形式和基本要素;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和训练能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推理、论证等能力,而这些能力是人的思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必不可少的素养,对于学生理解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对于他们理解基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等具有基础性作用。

2.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工作能力。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理念、思维方法和能力,对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它遵循了个性发展的原则,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培养其自主意识、独立人格和批判性的精神;它坚持系统性的原则,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诸要素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它能培养学生的交际习惯和协作精神,培养他们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能学会在与人合作中进行探讨和工作;能给人的成长塑造民主的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鼓励他们评判性、创造性地学习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的选择、分析、评价、辨别、判断和应用的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提高能力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3.批判性思维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健全人格要求个体具有思想开放、独立自主的品质,具有尊重他人、诚信交往的良好道德情操,具有强烈的自信心、社会责任感和公平正义的品质。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就总是浮于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批判性思维就是要培养人的公正合理评判的品质,避免对权威的盲目崇拜,敏锐地发现问题,它是能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公正思想。因此,以批判性思维为基本理念培养的人才,具有看问题的全面性和开放的思想品质,具有克服自我中心,学会移情思考,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等品质。将批判性思维运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是培育独立自主人格的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现状

既然批判性思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该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水平怎样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于2011年10月对长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1级、2010级和2009级学生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测试。

从表1可知,该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和2010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非常接近,互有高低;但2011级新生各维度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前两个年级;从平均总分来看,2010级最低,为246.812,2009级其次,为248.957,2011级最高,为256.710,表明2010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最弱,2009级次之,而2011级新生最强。从三个年级的总体情况来看,平均总分均在280以下,表明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属于中性,还

于比较弱的状态。

从127页表2可知,总分在210分以下的学生,2009级3人,占全班的3.26%,2010级有6人,占全班的8.70%,2011级仅1人,占全班的1.45%,说明2010级学生对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气质明显抵触的学生最多,2009级次之,2011级最少。总分在210~280的学生中,2009级和2010级均占班级的82.61%,2011级占班级的78.26%;总分在280~350之间的学生中,2011级占14.13%,2010级仅占8.70%,2009级占班级的14.13%,表明2011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要强于2009级和2010级。从三个年级学生的总体情况看,81.30%学生的总分处于210~280的区域,表明绝大部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处于中性区域,还明显较弱。

总之,根据测试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也许学到了很多知识,思想道德修养也有一定提升,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还不够强,没有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统一。

三、批判性思维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原则与措施

1.批判性思维语境下专业建设的原则。以批判性思维作为理念、方法和培养目标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必须坚持“原则性知识”为基本前提的原则。作为培养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的专业,需要传授给学生的原则性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要掌握基本的逻辑规律和推理方法。这些知识是保证推理有效性和正确性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辨能力的必要条件。二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他们必须具有本专业的基本原理性知识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必须深刻领会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些知识是确保人才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必要条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基本保障。2.批判性思维语境下专业建设的途径。第一,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为了实现人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高度统一;为了提高人才对于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设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逻辑学与批判性思维”课程和“中国媒介教育”等课程;增加基础理论即原则性知识课程的课时量,减少理论课程门数,强化实践课程的地位;在课时安排方面,为了加强实践和能力训练,培养方案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时间,把课余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转变教学管理观念。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首先需要教师深入学习和领会批判性思维知识,养成批判性思维的思维方式,具有优秀的批判性思维者的品质,善于应用批判性思维工具。在此基础上,教师转变教学管理观念,改传统的家长式禁锢式管理为民主制开放式管理,改传统的“知识本位”观念为“能力本位”观念,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引导启发式”教学。

第三,重视批判性思维的作用,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优秀的批判性思维者的效用,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融批判性思维于课程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精神和能力。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具体特点,教师把教学的艺术性、能力或技能要求和反思的优势结合起来,采取“艺术+能力+反思”的教学范式。同时,在课外,通过“教学团学一体化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运用专业知识开展能力训练。

第四,教师充当引导者角色,营造平等教学氛围。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学活动主体。根据批判性思维的精神、方法和思维模式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营造鼓励讨论、增强自信、气氛宽松的平等的教学环境,因为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宽松平等的环境是首要因素。只有学生感到安全、平等,知道不会受嘲笑和受指责,才会主动呈现自己的观点、暴露自己的问题,才会主动参加讨论、探究,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第五,采用多样化和过程性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实行知识和能力双重目标考核。在课程评价考核方面,教师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评价方式,针对课程性质,灵活多样地采用多种考核评价方式;改革课程考核评价的内容结构,尽量限制概念定义、简答题等死记硬背的内容,提倡把知识与重大理论问题、当前的热点问题、生活问题和行业问题的思考结合起来,着重考核学生的逻辑分析、判断与推理能力,鼓励

学生发表独立与创新的观点;在考核评价的时间方面,注重教学过程性考核,把平时的课堂学习、讨论发言与课外实践训练纳入考核评价范围。除此之外,我们还采用批判性思维测评工具及其他方法和手段,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进行分阶段的全程测试、调研,采取实证研究方法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思路、措施、手段和方法。

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能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优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开展有效益的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基础和能力基础。

[参考文献]

[1](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许良英,赵中立,李宝恒,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美)戴尔·斯科特·里德利.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m].沈湘秦,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3]胡瑞,李忠云.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4]刘春杰,武宏志.简论批判性思维与高等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4(12).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篇8

作者:吴家豪 单位:茂名职业技术学院

从现在社会的情况来看,法律这张蜘蛛网是越来越广。原来一些不是法律的问题,已经逐步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越来越多的摩擦冲突,都是在法律范围内解决的。所以适应现代法律生活是适应社会的前提。当代大学生在社会经验方面有所欠缺,在社会摩擦冲突中容易处于弱势地位。法律具有公平性。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利益,可以弥补大学生社会经验的不足。因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培育,有助于大学生适应现代法律生活。有助于推进高校依法治校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学校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高校已经进人一个高速发展期。目前大部分学校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但是目前依法治校在一些学校出现了进展不顺的情况。其原因集中在推动依法治校的力量较为单一,而且是自上而下的。学校是管理主体,而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两者构成学校法律关系的主体。随着法律的不断渗透,学校的许多方面已经纳人法律的调整范围。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原来一直被视为是一个与法律无涉的领域。但是,最近一些年来,这方面的诉讼案件越来越多。体罚或以污辱人格的方式惩诫学生,甚至公布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数及名次,已被认为是侵犯学生的身体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权利的法律问题。可以说,大学生通过举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做法,一方面保护了大学生自己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促使学校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提高遵法等理念。因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培育,有助于推动高校依法治校的进程。有助千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我国能否步入法治社会,关键要看法律思维能否深入人心。即使国家制定了各种法律制度,人们了解国家法律规定,但如果人们仍然是按照道德的、政治的或其他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和理解法律制度,解决法律问题,法治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从目前情况来看,法律思维未能深人人心是阻碍我国法治建设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高层次建设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不仅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栋梁,而且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寄托着中国法治之路的希望。可以说,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如何,能否按法律思维思考、分析和解决涉法性问题,将关系到我们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大学生由于年龄、社会经验等因素,在法律思维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甚至不自觉的形成一些已经触犯法律的行为。如某内地大学生到香港城市大学攻读研究生,为考取高分,试图以金钱贿赂老师索取考试答案。这是法律思维的缺失。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是必须的。课堂法律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法律思维培育的主渠道知法是守法和用法的基础。法律思维的培育是以一定的法律知识为基础的。这种法律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法律教育。目前系统的法律教育主要在学校开展。当前大学都设置了法律必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该课程中明确了加强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培育的教学目标。而该教学目标需要课堂教学来达到。如果没有课堂上的法律教育,那么大学生就在法律知识方面有所缺失。此外,目前课堂法律教育除了讲授法律知识外,还讲授法律方法等法律内容。这些对于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和教育都是有帮助的。如果可以切实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扶律基础》课程法律部分的教学实效性,那么大学生法律思维将会得到加强。所以说,课堂法律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法律思维培育的主渠道。校园文化是加强大学生法律思维培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校园是其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培育其法律思维的摇篮。校园文化的法律气息会直接影响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健全规范的校园制度和依法行事的老师同学都会有利于整个学校法律思维的良性发展。而无法可依,有法不依则会导致整个学校法律思维恶性循环。工作无法有序开展,人际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在法律思维方面缺失后的反映。学生由此会增加对学校的不满意度,甚至会怀疑法律本身。因此,校园文化是加强大学生法律思维培育的重要途径。

社会实践是加强大学生法律思维培育的根本途径马克思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任法律思维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是来源于生活。加强大学生法律思维培育的根本目标是完善大学生现代人的人格构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这些根本目标都离不开社会。对于大学生来说,目前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就是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让大学生直接参与社会生活。社会就是一所没有围场的学校。在真实社会中遇到的问题,基本都与法律有关。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接触到许多社会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有许多,如道德思维、政治思维和法律思维等。这些思维的选择可以驭使大学生进行优先选择。每一次选择都能强化该选择的思维模式。如果大学生具备较完备的法律思维,那么大学生法律思维就会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真正的强化,从而树立法律信仰。如果大学生优先选择道德思维等,那么说明大学生法律思维还不完备,需要再强化法律思维的培养和教育。所以说,社会实践是加强大学生法律思维培育的根本途径。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中,中国共产党再次强调“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和大学生个人法律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守法不只需要知法,更需要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以个人情感和理性为基础的。这种对法律的情感和理性大多是建立受惠于法律的基础上。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对于大学生来说,真正受益于法治,莫过于加强其法律思维的培育,使其形成信仰法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