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礼仪与文化素养8篇

时间:2023-09-28 09:17:20

礼仪与文化素养

礼仪与文化素养篇1

关键词:职业院校;礼仪教学;措施

职业院校在开展礼仪教学的时候必须要结合职业素养,真正地了解和掌握职场的需求和要求,礼仪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学生们的礼仪观念,并且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一、礼仪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职业院校中,礼仪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就目前来看,当前的礼仪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识教材多,专业教材少目前职业院校的专业礼仪教学大部分都是服务礼仪教材,服务礼仪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形象礼仪、表情礼仪以及会面礼仪等,其中职业素养角度下的礼仪教学内容与服务礼仪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最终造成了目前院校的通识教材比较多,但是相关的专业教材比较少,并不能满足职业素养的要求[1]。

(二)课程教学目标不具体我国各个职业院校积极地培养知礼行礼、行从德礼等礼仪课程目标,这些目标大部分都是口号和情感方面的共鸣,具体的培养方法和步骤还不是十分的明确和清晰,礼仪课程目标必须要保证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专业情况相符,并且要围绕着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等多方面的学科开展礼仪教学,才能够真正地提高礼仪教学的效果和水平[2]。

(三)课程教学内容理论实操失衡根据相关调研表明,大部分职业院校开设了礼仪教学,其中占据了87%,课堂教学内容主要就是以现代礼仪为主,教学内容更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课程比较少,最终造成了礼仪教学内容比较僵化、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热情[3]。

二、完善礼仪教学的主要措施

礼仪教学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广泛,为了更好地提升礼仪教学的质量,就需要结合实际不断地完善礼仪教学的内容,常见的完善礼仪教学的主要措施包括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实践项目必须要积极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主要可以通过实践项目创造相应的情境,才能够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引发学生们的思考,目前礼仪教学主要开设了实训课的教材,创设项目情境,比如服务礼仪、接待礼仪以及送别礼仪等诸多内容,对丰富礼仪教学内容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必须要予以重视和创新,才能够完善和创新礼仪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4]。

(二)开展礼仪达标活动礼仪活动开展质量的好坏一定程度上要依靠达标活动的评价,因此,开展礼仪达标活动是必须的,是完善礼仪教学内容的重要措施,在当前的形势下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必须要结合礼仪教学内容积极地开展礼仪达标活动,其主要可以分为学习阶段、实践阶段以及达标展示阶段等,学习阶段主要就是指在专业的范围内对礼仪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礼仪实训阶段主要就是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对学生们的礼仪行为进行专项的训练和学习。达标展示阶段就是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们进行礼仪比赛、展示等,学生们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对礼仪进行不断的训练,教师对达标的学生予以一定的奖励,促进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5]。

(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两个方面都要兼顾到,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能够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职业院校应该积极地开展礼仪比赛,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校内职业礼仪大赛可以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阶段开展,主要可以包括礼仪知识问答、礼仪故事演讲以及礼仪情景剧等,促进职业院校礼仪教学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最终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大部分学生积极地参与礼仪大赛才能够对自身进行明确的定位,变得更加自信、阳光。礼仪所赋予的应该是正能量,通过校园礼仪展示之后才能够不断的规范学生们的行为规范,最终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四)开展礼仪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礼仪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更好地对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从而不断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职业院校必须要积极地开展礼仪公益活动,比如进企业、进社区以及服务大型礼仪活动等,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礼仪公益实践活动汇总,通过校园开放日等平台做好礼仪的宣传展示工作,积极地开设礼仪社团,组织志愿者进入社区做好礼仪巡讲工作,制作礼仪微视频,帮助学生们成为传播礼仪的使者,在做公益工作的同时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弘扬中华礼仪公益万里行活动,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礼仪水平和意识,可以构建人文讲座、学生科技节以及学生挑战杯竞赛等诸多文化娱乐活动,将礼仪融入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才能够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礼仪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该帮助学生们学习到基础理论知识,还应该提高学生们的礼仪意识和实践经验,可以组织学生们进入社区志愿服务,积极参与到国内外重大活动等,才能够不断的扩展学生们的视野和实践经验。

(五)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调整教学的侧重点本研究者通过151份调查问卷,针对潮汕及粤东地区的各行各业,包括国企、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上市企业、外贸企业、银行业、培训机构等单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7.1%的雇主对礼仪的了解程度不高,只了解一点,说明潮汕地区的礼仪教育普遍缺失,礼仪培训市场有待开发。87.1%的雇主希望员工具有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职业素养,并且掌握礼仪的相关知识。41.94%的雇主对员工的表现不大满意,原因是员工缺乏礼仪的教育、工作态度马马虎虎。雇主希望员工掌握的最重要礼仪知识是:办公室礼仪、沟通礼仪、接待礼仪、言谈礼仪。今后的教学内容侧重点可以在这四个内容加长课时及实践内容,让学生加深课堂印象,为学生今后走入社会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专业的职业形象,从而赢得商业机会。

三、如何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礼仪与人文素养

(一)确立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全新办学理念确立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全新办学理念,是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礼仪与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还未形成较为普遍行之有效的模式,实践中礼仪文化素养缺失问题比较常见。为了有效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首先要确立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全新办学理念,转变传统人文素养教育模式,发挥教育理念的先导作用,以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实践活动。另外,职业院校的职能部门分工和配合应予以调整,教务处、图书馆、院系等单位都要主动承担起人文素养培养的重任,保障人文素质教育课时充足的同时,及时更新拓展教学资源,结合院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情况,展开第二课堂实践教育活动,为学生摄取人文素养知识、锻炼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等提供宽阔的平台和空间。由于众多高校尚未形成规范的礼仪教育体系,当代有些大学生对礼仪知识、礼仪规范、礼仪文化、职业素养的训练还不充分,在行为上存在礼仪偏差的现象也很普遍。因此,建立规范的礼仪教育体系,确立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全新办学理念,有助于提高礼仪教育的效果和效率,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形象与文化素养,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构建大学生礼仪文化素养教育模式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礼仪文化素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为了能够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必须在人文素养教育中,及时构建大学生礼仪文化素养教育模式,要明确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优化原有课程资源,调整课程配置,在满足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保证人文素养课程种类精而简。与此同时,通过团队带头人与骨干教师融合企业兼职教师较强的实践能力进行课程开发设计,同时采用校企合作共建,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将企业的岗位标准、工作过程、工作内容转化为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将企业的评价和管理借鉴到学生的考核和管理,使校企合作与学生礼仪文化素养的培养相结合,以构建符合学生需要的大学生礼仪文化素养教育模式。

(三)开展大学生礼仪文化素养测评根据大学生礼仪文化素养等级测评,社会和学校才能够真正地了解大学生礼仪文化素养教育的现状,结合大学生文明礼貌、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人际交往、形象塑造、国学文化等礼仪文化素养进行调查,以明确大学生礼仪素质教育中的不足。首先,学生可通过系统学习免费的大学生核心能力公益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研究与学习后,掌握完备的理论知识,参加大学生核心能力等级测评,以获得初级证书,如果没有通过考试,学生也无需灰心,应查缺补漏,重新学习课程知识。在获得初级证书后,学生可通过自主申请的方式参加中级认证考试,通过者获得中级证书,未合格的学生应及时参加提升课程,然后再次参加中级考试;获得中级证书的学生,可以继续通过自主申请的方式参加高级认证考试,合格者将获得高级证书,未通过者应审视个人能力不足之处,继续参加提升课程,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储备,日后再次参加高级证书考试。

礼仪与文化素养篇2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享誉世界,讲文明、懂礼仪一直以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礼仪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都十分重视礼仪的教育和修养,把礼仪教育视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倡导和实施。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在大学校园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还有许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可见,对大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提高他们文明礼仪素养具有跨时代、跨世纪的特殊意义。

二、国内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教育研究的内容

(一)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调查走访及在校园里实地观察发现,在大学校园里面,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带着早餐进入教室,座位上遗留下早餐食品的垃圾,校园内随意乱吐乱扔,衣着暴露、服装怪异,宿舍里瓜子壳、烟蒂子等垃圾满地,臭袜子、脏衣服随处乱丢,课堂随意接听电话、讲小话、玩手机游戏,随意旷课、早退,考试作弊,校内遇见老师视而不见,对老师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和礼貌等等,以上现象显示出大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诚信意识,尊重他人意识都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形象,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改变现状,加强对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教育刻不容缓。

(二)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不足的原因分析。寇琳等主要从高校礼仪教育不足,家庭教育不足和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等三个方面分析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不足的原因,认为高等教育的教育重点放在学习专业知识和研究理论知识上面,却忽略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其次家庭教育方面,当今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思考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了分享、谦让、关爱他人等体验,再加上不少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更多的关注于对物质需求的满足,不注重教育训练孩子的人格、心理、价值观、责任感、意志力,再次社会的负面影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市场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社会浮躁的风气,使很多人变得非常现实,急功近利,对礼仪修养这样的隐形利益看不见,这对处在对各种观念初步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使得礼仪修养偏低。 [1]周亚楠等提出大学生自身原因是礼仪修养缺失的首要因素,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支持体系的缺失是大学生礼仪修养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2]许华强提出高校普遍忽视传统礼仪文化教育,重视专业理论技能,轻视人文素养培养,教育方式僵化,未能与时俱进,因此不能很好地对当前大学生进行礼仪素养教育,实现某些思想道德的规范的目的。陈晔提出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盲从,误将西方社会中一味追求个人利益的“人性论”和“个人功利”主要行为标准,则与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关爱他人、严于律己相去甚远。

从以上对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原因分析看,家庭教育的片面性与盲目性,学校对文明礼仪素质教育的不够重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够完善导致的社会负面影响,以及不懂得批判性接受西方文化,从而导致现代大学生文明素养的滑坡,文明礼仪意识淡薄。

(三)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李佳认为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5]张艳芳提出“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有助于增进人际交往,营造和谐友善的气氛。”李小妲等提出“礼仪素养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德育素质,礼仪素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智力水平,礼仪素养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礼仪素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人格。”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不尽人意,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刻不容缓。礼仪素养教育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还体现在公民的文明素质上。文明素质越高,这个国家的发展潜力越大,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质,不仅符合时展的需要,也利于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实力。其次当代大学生面临学业、就业等多种压力,加强个人修养,提升自身品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新一代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礼仪素养教育,他们不仅能获得展示专业知识的技能,还可以成为大有希望、受社会欢迎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表率的作用。

(四)提高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途径。要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文明的大环境。

张艳芳在《加强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路径》一文中指出“加强礼仪教育不仅应将礼仪教育引入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切实完善高校教育体系,而且应从转换教育理念入手,加强师资培训,重点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现代礼仪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周亚楠等指出加大社会宣传力度,逐步形成学礼仪、讲礼仪、用礼仪的和谐社会氛围。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正面宣传报道文明的人和事,引导大学生积极效仿,从而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李佳指出实际训练是大学生礼仪教育最有效的形式,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各种社会实践中了解礼仪知识和规范,亲身感受礼仪的魅力。

曲雪苓认为良好文明习惯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老师对于学生的行为进行督促、检查,对不正确、不文明的行为加以纠正、引导,对于好的、文明行为给予表扬,树立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其他同学,弘扬社会正能量。

礼仪与文化素养篇3

关键词 高职教师 行为文化 教师礼仪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高职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为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在高职院校行为文化建设中重点是教师行为文化建设。所谓教师行为文化,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形象、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等,反映的是教师的内在素质、个性修养,能够反映一个学校的文明程度、外部形象,同时也是教师的一种精神追求和价值选择。教师行为文化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专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教师礼仪是教师职业形象、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外在行为体现,是教师在教育中充分发挥言传身教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树立正确职业观和人生观,培养符合行业要求人才的客观需要。教师礼仪是教师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的内涵

一方面,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的范畴比普通意义上的教师礼仪更加广泛。其要求教师的礼仪与教师的各种行为广泛对接和融合,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课堂行为和动作语言,还包括与教师行为紧密相关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仪容仪表、语言艺术、行为习惯、师生关系等等。另一方面,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具有职业特性。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行业职业从业者,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的重中之重,而职业礼仪是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重要内容,因此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接受普通礼仪教育之外,还要接受具有明显职业特性的职业礼仪的熏陶。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注意自身的普通的教师礼仪之外,还要把职业礼仪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和习惯。

2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的现状

为了解高职教师职业礼仪素养现状和问题,本研究在长沙市三所高职院校的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随机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13份,回收率96.8%,其中有效问卷217份,无效问卷3份,有效率98.6%。另外,还对学院的教师和有关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结果如表1。

2.1教师对礼仪的认识存在偏差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态度、敬业精神、关爱学生等方面广泛认同,而对教师其他方面的礼仪,诸如课堂礼仪、校园形象礼仪等方面的评价不算太高,有的甚至评价较底。通过访谈究其原因发现,部分教师对礼仪素养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工作要遵守职业道德,教学要兢兢业业,至于礼仪则无关紧要。甚至不了解自身的言行举止、形象气质、人格特征与其职业的关系,更不能理解自身礼仪对学生的深刻影响。部分教师对礼仪的理解不到位,有的认为礼仪就是仪容仪表要得体,动作语言要文明。有的认为礼仪在课堂上、在与学生交往时注意一下就行了,在办公室或在校园里则没必要。有的认为教学任务繁重,能把教学做好就不错了,根本无暇课堂礼仪。一些教师甚至将教师礼仪狭隘地理解为教师的形象礼仪,或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礼仪,仅有少数教师能系统地回答出教师礼仪包括仪表礼仪、仪态礼仪、言语礼仪、师德礼仪等方面内容。高职院校的很多教师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师范教育,从未接受过师德课程和礼仪课程的系统学习,偏于对知识的教学,缺乏对高职教师职业的全方位认识,礼仪意识浅薄,与教师行为全方位渗透礼仪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2.2教师礼仪素养整体偏低

通过表1得知,教师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课堂礼貌礼仪、课堂举止、课堂语言、对待学生一视同仁、教师着装、办公室礼仪、校园礼仪等方面在“一般”和“不同意”方面的打分比重较大,这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说明教师礼仪存在结构性失衡,教师礼仪素养整体偏低。通过访谈发现,当部分高职教师被问到教师礼仪应包括哪些方面时,大多数教师表示对礼仪不慎了解,对礼仪的认知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导致自身礼仪整体缺失。教师的办公室礼仪、男教师着装、女教师化妆、课堂轻松幽默语言等方面学生评价相对较低。此外,统计发现女教师的仪态礼仪分数明显高于男教师,形象礼仪方面男教师低于女教师。通过访谈发现,女教师服饰过于时尚,有的化妆过于浓重,在外表修饰上不够端庄大方,服装过短过露。年长的女教师和男教师服饰过于俗旧,经常不更换,给学生带来视觉枯燥感。师德方面中老年教师明显高于青年教师。部分教师在办公室里自律性不强,忽视了在办公室应遵守的礼仪,坐姿不雅,办公桌杂乱,一些教师的语言文明还有待加强。

2.3教师礼仪培训机制缺失

部分学校认为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做好教学工作,对教师的礼仪关注度不够,从来没有组织过教师礼仪方面系统的培训。经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对教师礼仪培训较为认同,渴望能得到科学的培训。少数教师通过网站、有关视频和书籍了解一些零散的礼仪知识。几乎每所学校都有专职的礼仪教师,但基本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给学生传授商务礼仪方面的知识,很少有学校利用这些资源来对教师进行培训。有些学校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礼仪的重要性,至今没有教师礼仪素养提升的计划和方案设计。

2.4教师的行业职业礼仪普遍缺乏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行业职业经理人,在校期间就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而行业职业礼仪是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职业礼仪很重要的一个教育途径就是周围环境的耳闻目染、氛围熏陶和教师的榜样示范。为做好这方面的调研,我们在选择调查样本时,专门安排了行业特点比较明显、已经有过见习和实习经历、对行业有一定了解的酒店管理专业、烹饪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了单独标识和统计,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专业课教师的服装符合行业企业的职业服装特点”,学生认同在“一般”以下的比例占到81%;“专业课教师的气质具有行业企业的职业气质”,学生认同在“一般”以下的比例占到88%;“专业实践课教师的行为习惯符合行业企业的职业规范”,学生认同在“一般”以下的比例占到77%。因此,在校教师在行业职业礼仪方面欠缺很大。

比如酒店管理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在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讲究的是绅士风度、淑女风范,在服饰和妆容方面有着严格的职业装标准和仪容仪表要求,在工作态度方面讲究的是良好服务意识,在企业文化方面崇尚微笑文化。再比如烹饪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在意识方面,要始终把食品安全、卫生安全、操作安全放在首位。这些素质的养成更要求良好的职业氛围去熏陶。从对学生的调查和对教师及管理者的访谈发现,大多学校在这些方面的企业化氛围较差,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不穿正装、仪容不得体、服务意识较差以及烹饪专业的教师不穿工作服、不讲究卫生、不强调操作安全的比比皆是。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职业礼仪方面亟需加强和提高。

2.5学校层面缺乏顶层设计和约束激励机制

有些学校在教师礼仪素养方面认识存在偏差、重视不足,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搞好教学,教师的礼仪不是太重要,所以在教师礼仪素养提升方面没有主责职能部门,没有系统设计和规划,没有明确的教师礼仪规范及执行标准,没有专门的经费预算,同时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3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的发展对策

3.1提高教师礼仪素养认识,树立礼仪素养意识

树立教师礼仪素养意识,提高教师礼仪素养重视程度,是提升高职教师礼仪素养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摒弃教师只注重教书不注重礼仪育人的传统观念,让其意识到自身礼仪素养的重要性,教师礼仪不仅是教师自身素质和修养的表现,而且有着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更是所在院校文明程度的体现,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职教师要树立教学育人与礼仪育人并重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自身自觉性和主动性,把礼仪素养内化为自身的品质结构,形成道德修养,渗透到教学工作岗位中。

3.2出台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规范

为做好教师礼仪素养建设,便于教师礼仪提升有目标、有标准,应根据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的内涵,出台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规范,对教师的礼仪行为进行正面引导。礼仪规范应与教师行为文化紧密融合,与行业企业职业礼仪紧密结合,全面覆盖到教师职业道德、课堂礼仪、校园文明礼仪、着装礼仪、仪容礼仪、举止礼仪、社交礼仪、参加聚会礼仪、网络礼仪、办公室礼仪、电话礼仪、集会礼仪、职业礼仪等等。礼仪规范要引导教师仪容仪表清新端庄、整洁美观;衣着能够体现职业特点;发型简洁,妆容得体;言谈举止要文明大方与学生交流谦和、诚恳;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专业课教师具备行业企业职业思维习惯、行为规范等等。

3.3加强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培训

培训是提升教师礼仪素养的必要途径。

学校应根据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规范,结合学校自身教师礼仪素养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礼仪培训方案,确定好礼仪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方式以及培训主体四个要素。培训方式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请进来,即聘请礼仪专家做报告,并对教师现场辅导。走出去,即定期选派教师深入到行业企业进行顶岗挂职锻炼,亲身体验行业企业职业礼仪,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培训时间可采取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教师集中时间培训,课余时间分散学习、训练提升。

3.4引入企业文化,加强教师职业礼仪素养教育

引入企业文化,营造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互动与融合的文化氛围,强化高职教师职业礼仪素养教育,对高职学生的成才与成人、就业与创业具有重要的价值。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性质和专业特点,积极营造企业化、职业化的氛围和环境。教师的仪容仪表、思维方式、言行举止、做事风格,教学楼和实训楼的环境布置、相关制度建设、学生文化活动等应与行业企业的标准和规范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这种职业化的环境及氛围中学习、熏陶和职业素养养成,使得学生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具有主动适应企业文化,进入企业就能立足、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

3.5做好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约束激励机制

教师礼仪素养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自觉性来实现,更需要学院层面的积极推动。学校要做好全校层面的整体规划、方案设计和推进措施,构建工作推进组织机构,明确主责部门,设立专门经费预算,出台相关约束和激励制度。革新对教师评估机制,增加对教师礼仪素养要素的评价,从制度上保障教师礼仪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箐.高职教师职业礼仪素养的现状和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0(35).

[2] 李正军.教师礼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元素[J].广东社会主义学院学 报,2010(4).

[3] 张桂春.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教学素养探究[J].教育科学,2009,25(6).

礼仪与文化素养篇4

关键词:高校 新生 文明礼仪教育 现状 对策

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今天,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学生文明素养是目前高校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高校新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个人的修养提高也处在重要阶段,是开展礼仪教育的最佳时机,此时如果给予引导教育,并持之以恒,贯穿整个大学四年,这对他们人文素质的培养、高尚道德素养的培育一定会起至关重要的作用。[1]

1.加强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加强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促进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

加强对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各项研究,对于指导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工作,提升大学生文明礼仪整体水平,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使当代大学生能全面提升和展示自身的修养和素质,遵循理解尊重、诚信友爱、言行相顾、平等互助的原则,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准则,为其今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1.2加强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促进高等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

文明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2]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状况不仅反映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也反映了高校的整体精神面貌。重视和加强高校新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既能促进个体的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也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

1.3加强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对高校新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有助于其文明道德行为的养成,有助于其对中华传统礼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是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2]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传统礼文化资源,教育引导高校学生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洗礼,不仅提高自身文明礼仪素养,也在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提升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从而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4加强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文明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重视与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礼仪素养教育,是提高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高校文明礼仪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自身对文明礼仪的重视,遵守社会公共道德,掌握社交礼仪规范,使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促进文明健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5加强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符合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要求

我们党和国家一向高度重视高校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模式,特别是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养和道德品质。[4]党和政府积极倡导文明礼仪实践,并将文明礼仪相关要求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之一。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中央陆续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意见》等文件。今年5月份,教育部实施《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决定在全国高校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

1.6加强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是当今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的现实诉求

为了解当代大学新生文明礼仪现状,笔者对我校部分新生进行了文明礼仪状况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00份,收回388份。调查表明:新生中8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文明素质一般,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文明素质较差,自觉意识不强、日常行为缺乏必要的礼仪规范,仅有1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文明素质较高。其中55%的学生认为自身缺乏必要的文明礼仪知识。由此可见当前高校新生的文明礼仪修养状况不容乐观,加强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2.高校新生文明礼仪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有着重视文明礼仪教育的优良传统,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成为当代高校学生的个人基本素养,但如今大学生文明礼仪却呈现出种种问题:

第一,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细节中礼仪缺失。脏话连篇、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穿拖鞋进出教室、对老师视而不见、考试作弊等现象随处可见,似乎都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

第二,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的缺失[5]。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家长片面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重智轻德的现象普遍,对孩子文明礼仪的引导和教育不足,造成孩子不会做人、不会和别人和谐相处,缺乏基本的社交文明礼仪技能。

第三,高校教育在文明礼仪方面的缺失。首先,很多高校没有将文明礼仪教育放在应有的高度予以重视,对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没有进行及时的教育引导。其次,高校文明礼仪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较大局限性,特别在部分工科院校,文明礼仪教育一直处于被边缘化地带[6]。再次,教学目标功利性强,比如很多高校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学生在就业时能够找到好的工作而临时举办面试礼仪讲座,缺乏对文明礼仪精髓的传授与教育。[7]

3.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对策探讨

3.1高度重视文明礼仪教育,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文明礼仪教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应采取措施加强高校文明礼仪教育力度[8]。要从理论层面着手,进行深层内在的文明礼仪教育,而不是搁置在表面层次[9],要教育引导学生领悟文明礼仪文化精华,使学生礼仪教育做到精神层面的升华。

3.2同新生入学教育相结合,提高新生文明礼仪素养

新生刚入校,可结合适应性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确定与大学生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结合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卫生的习惯;结合校纪校规教育,让学生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防止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结合爱国爱校教育,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馆,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

3.3科学制定文明礼仪制度,以实践促文明礼仪教育

将文明礼仪的要求纳入学校的规章制度中,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学生文明礼仪行为规范[10],可发给学生一些文明礼仪方面的手册,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并严格考评,将礼仪表现的情况作为评奖评优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文明礼仪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实践。定期举办大学生文明礼仪活动,如相关的辩论赛、征文比赛、礼仪知识竞赛或实践展示等,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文明氛围[1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礼仪实践经验,通过实践来培养良好的礼仪素养。

3.4重视文明礼仪课程设置,加强文明礼仪训练培养

目前很多院校对文明礼仪教育重视不够,课程设置存在着弊端[12],特别是一些理工科类院校,只针对一些相关专业设置了文明礼仪课程,其他专业的学生只能选修,且学分低,师资力量匿乏,以致文明礼仪教育被边缘化。

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文明礼仪的有效途径,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13]。因此,学校要调整课程设置结构, 结合专业特点,设置礼仪礼节、礼仪修养、礼仪训练等课程;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礼仪讲座,加强新生文明礼仪训练培养。

3.5推进各级学生组织建设,发挥骨干引领示范作用

培育优秀的班团干部和党员等学生骨干,提高其思想觉悟和个人素养水平,在学生组织内部形成讲文明、有礼貌的良好文化环境,树立先进典型,发挥学生骨干引领示范作用,以先进性的教育来带动更多的同学不断努力,共同进步。同时发挥各级学生组织的主观创造性,举办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学习教育活动,协手创造文明礼仪教育的新突破。

3.6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沟通,多方配合共促礼仪教育

要使文明礼仪教育落实到位,不仅需要高校的重视和努力,还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配合。学校可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尽快了解到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生活习惯等,为制定合理的措施提供准确资料。通过自身的有利条件,与社会上的相关公益机构联系,让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活动中,认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并以自身行为来诠释文明礼仪。

3.7发挥网络文化阵地优势,营造良好礼仪文化氛围

高校应抓住机遇,发挥网络文化阵地的优势,有效及时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14]通过中国大学生在线、QQ飞信、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在校园大力弘扬和宣传中华民族文明礼仪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消除网络中的负面消极信息,同时要把网络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结合起来,丰富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性,营造良好和谐的礼仪文化氛围。

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微观上对学生个体而言还是从宏观上对国家发展来说,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培育优秀、有礼的大学生要求高等教育工作者从入学到毕业、从行为到思想、从外在到内涵,有意识地强化文明礼仪规范教育,通过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树立典型等多种方式,创新性的开展新生文明礼仪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军,张圣梅.高校礼仪教育当自入学始[J].科教文汇.2007.

[2]刘海波.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1.

[3]袁林鹏.礼仪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J].当代青年研究.2009(1).

[4]蒋新跃,左红梅,李民生.高校应重视在大学新生中进行社交礼仪教育[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

[5]胡道安.关于当代大学生礼仪行为失范的原因及对策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2009.

[6]胡永红.浅析当前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J].安徽文学.2009(8).

[7]刘洋,郭巍.当代大学生礼仪素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34).

[8]金云霞.当前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2).

[9]穆廷云.对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8).

[10]闻茹,姜丽.对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22).

[11]王艺.当前大学生道德礼仪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教育科研.2012(4).

[12]王宗源.中华礼文化与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礼仪与文化素养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礼仪;理论课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096-02

当前,礼仪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人们的礼仪是否周全,不仅显示其修养、素质的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其事业、业务的成功。高职院校大学生更应加强传统文化熏陶,加强礼仪知识的学习,全方位提高个人文化素养。

一、高职院校礼仪理论课教学认识存在误区

1.高职院校礼仪教学理论课教学内容趋利性明显。在物质文明繁荣的同时,一些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却相对落后、缺失。一些西方“新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加上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传统文化教育的减少,导致有知识、没文化,受教育、没教养,不尊敬师长、缺乏诚信的现象比比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礼仪课程,如公关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等,多与专业结合,在学习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大学生动机趋利倾向明显,他们认为,礼仪是为专业课服务的,礼仪课学不学无所谓;甚至有人一想到“礼仪”,就把它等同于穿旗袍的迎宾小姐,这些对“礼仪”的区解,使礼仪课在专业课与必修课面前成为点缀。

2.部分教师认为,加大礼仪实践课的比例就可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当前,高职院校礼仪理论课的课时远远多于实践课时,以一个28课时的礼仪课为例,学生演练的课时不到一半,因此,一部分教师认为,实践课课时的不足是导致当前大学生礼仪素养低下的根本原因,许多教师只注重在礼仪课中学生的一举手一投足,未能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样做除了能引起部分学生学习的兴趣外,很难从本质上做到以情动人、内化于心。一些学生为获得高分或读本的名额,而与辅导员老师、课任老师“套近乎”,反而成了老师眼中的“会做人、会做事”,一些学生做事走极端,这些是礼仪实践课里所不能发现与纠正的。

二、高职院校礼仪理论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传统教育与现行教育脱节,导致礼仪缺失。现在的高职院校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礼仪教育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使有一些传统教育的影响,也仅限于背诵一些词句,而未将这些精华内化于心,成为指导自身行为的标尺。当前,高校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都是以拿了多少本证书、奖状以及成绩单来衡量的,而学校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往往也是把成绩、证书排在第一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虑往往排在成绩、证书之后,这就使学生的行为以“分数”、奖状和证书为目标,缺少对内在道德品质、内涵修养的修炼。“软素质高于硬技能”,“三分做事,七分做人”,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对高职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礼仪作为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不仅影响着用人单位对高职大学生的评价,更影响着大学生工作能力的发挥。

2.礼仪理论课教学僵化死板,不能做到形神兼备。一些教师自身素养不足,理论课教学只讲外在表现,忽视内心体验,按教科书塑造出来的学生礼仪姿态,显得矫揉造作:手的动作不到位,不大方;动作到位,但面部表情又冷淡,有时虽面带微笑,却让人感受不到真诚。简言之,就是不能做到形(包括眼、面部表情、手、姿态、语言)与神(发自内心,真诚、亲切自然)一致。一些教师本人的礼仪形象不过关,言语缺乏震撼人心的穿透力,只能照本宣科,不能对各种礼仪知识信手拈来,使礼仪的教育仅停留在肤浅的层面,无法使学生发出“我要改变”的实际行动。“内得于己,外施于人”。只有内心有着“明敏的心灵、无畏的勇气、坚强的毅力和热忱的信念”,才能表现为一个人外在的谈吐优雅、举止得体。

三、创新高职礼仪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成效

1.努力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礼仪美德。大学生作为先进思想和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应当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提升自身的素养,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内省慎独、宽厚谦虚”和“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等主张是对礼仪素养的高度概括。孔子认为,礼仪是一个人修身起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提升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到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还应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时代内涵,使礼仪更符合时代的需要。“礼”的核心是“敬”,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礼仪的最高境界是对自己人格的完善、道德修养的提升,只有理解了才不会误以为礼仪就是研究如何着装、化妆、站坐、迎来送往等,从而真正实现开设礼仪课程的教学目标。

2.重视礼仪性情的培养。知礼、守礼、行礼、尚礼,是大学生在文明礼仪方面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实践证明,礼仪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康的人格。

3.根据不同的专业,设计各种礼仪知识的讲授。不同的专业,对礼仪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如在设计文秘专业礼仪训练内容时,应结合本专业的教学目标,设计情境,主要让学生在办公环境中学习电话礼仪、接待礼仪、宴请礼仪、座次礼仪等专业礼仪的知识,掌握相关的技能,提高自身礼仪修养。而在旅游专业礼仪训练时,则应侧重学生处理旅游事务的具体环节中,学生的语言、仪态和礼仪知识的实际运用。

4.提高礼仪教师素质,使其能言传身教。礼仪教师应该是礼仪的“代言人”,教师本身应具有礼仪的专业知识,具备优秀的品德与高尚的人格,还要具有良好的修养与得体的举止以及优雅的仪表。当课程涉及到个人修养、接人待物、为他人服务时,教师自身的经历、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处理人际问题的方法,就是最好的示范;此外,教师得体的穿着、优雅的行为,使得举止礼仪和服饰礼仪的教学直观可视,日常的熏陶会使课程的学习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具备的有关礼仪的综合素质越高,越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传统的“礼”文化,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育学生,将其塑造成为尊师重教、团结同学、爱护生命、珍惜资源、诚实守信、举止文明的新一代大学生。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把“明礼诚信、团结友善”作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可见,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礼仪教育的现代价值目标。

成功的礼仪实践教学能帮助大学生提高个人修养,保持身心健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自我完善,获得他人和组织的认可和尊重,增强自信,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楼世洲,周国权,潘正文.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1,(1).

[3]金正昆.国际礼仪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礼仪与文化素养篇6

关键词:柔道课程大学生礼仪素养

中图分类号:G8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10―0069―02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大学生可以说是综合素养较高的一类群体,他们正当青春年华,接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享受着社会、学校和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在人们心目中应该是举止大方,彬彬有礼,具有较高礼节素养的大学生。然而,目前实际中的大学生礼仪素养水平较低,与社会对大学生礼仪素养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在家庭中对父母长辈的尊重不够,大声说话、反驳,没有耐心去倾听;在课堂上不尊敬师长、随意接打手机及迟到早退;宿舍不能与同学和谐相处;在公共场合行为放荡不羁;在个人外在形象上肆意追求时尚、穿着不得体等。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形象,离社会对大学生礼仪素质标准的高要求相差甚远。

1 大学生礼仪素养下降,进一步分析真正原因

1.1 家庭教育能力下降,家长过于溺爱

在家庭中,他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全民生活条件已经改善的前提下,家长们则更加过分的保护、溺爱、放纵孩子的成长,原来的“小皇帝”们已经长成了如今的“大皇帝”,他们有主见、有想法,有自己获取信息的渠道,有沟通交流的圈子,有了基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家庭中,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能力已经下降,尤其在礼仪素养方面,对于礼仪家长的态度总是模棱两可甚至包容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孩子失去了学习礼仪知识和养成礼仪素养的机会。正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们更为叛逆、张扬、桀骜不驯,对于家长不同的看法他们经常时不予理会、辩解或者是直接的顶撞,对父母的关心不足等等都表明现在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已经有所下降。

1.2 基础教育阶段的不重视,错过了礼仪素养形成的黄金期

良好的礼仪素养应当从小培养,逐渐养成习惯,遵循一个由外到内、由低到高的递进规律,而不是在成人后再强加教育,现在的大学生已经错过了基础教育的黄金发展期,现在再去教他们礼仪,再去培养良好的习惯已经很难了。然而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和考试制度仍未得到根本改变,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只有学习成绩。基础教育阶段注重“成绩”教育而忽视“成人”教育,本来倡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只剩下应付考试的“智”,忽略了学生做人“德”育,使学生的礼仪修养不能从小得到很好的培养,以至于升入大学后仍然有许多不文明、缺乏礼仪修养的行为。

1.3 信息科技的时代大背景下,大学生更为叛逆、个性、盲目崇拜

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是“90后”的新一代,他们生长在信息快捷、思想进步的社会背景下,不会为基本的生存发愁,想着如何紧跟时代的潮流、了解最新的咨询、彰显自己的个性,而不会把更多的注意力主动地放在国际新闻、国内大事、传统文化、修身养性上去。随着社会开放程度深化,外来的思想文化不断地涌入中国,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传统文化不被重视,很多大学生面对各种的新鲜的生活方式和理想偶像充满了好奇和尝试的想法,但又缺乏对丰富文化资源进行选择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渐渐迷失了方向。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早已抛之脑后,导致大学生的礼仪素养下降。

2 柔道运动重视礼仪学习,柔道课程提高礼仪素养

2.1 柔道运动更加重视礼仪素养

柔道运动起源于日本,柔道运动的创始人嘉纳治五郎先生曾任东京高师高等师范学校(现国立筑波大学)校长,是日本著名的教育家,他在创始柔道运动之初就确定了“精力善用,自他共荣”的柔道运动宗旨,其中重要的一层含义就是强调礼仪的重要性,练习柔道技术中要将技术力量进行最有效的利用,而不是实用蛮力,不是以大欺小,要与你的对手共同进步,互相帮助,礼始礼终。每一位练习柔道的小选手第一节柔道课程就要学习柔道的礼仪并开始行礼,从此开始柔道礼仪会一直延续到每次的柔道练习和平时的生活中。

2.2 柔道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日:“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是道家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虚静”。虚是不主观,静是不躁动。虚静是一种静观默察的观照方式,也是应对现实的一种自我保护、防御机制。这便与柔道中的“柔”字相吻合,以柔克刚,要顺应实物的发展规律,不以蛮力取胜,更不欺压弱小,修身养性,礼仪待人,完善自我。

柔道的“道”从字面上讲,是指正确的方法,其蕴藏的深刻的内涵却是指人生的道理、道德、修养,一种道德规范,也就是所谓的“武德”,而这些观念恰恰以儒家的“仁”“礼”为主体而构成。

2.3 柔道礼仪与大学生礼仪素养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着重强调:“改变忽视人文基础等状况,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可以看出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先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行。

柔道课程中的礼仪教育是其一大特色,完全符合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需求,可以长期高效地提高和改善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在柔道课程中通过学习行礼的方式,如何向国旗、教师、伙伴鞠躬行礼,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行礼,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贯穿课堂始终,逐渐使柔道练习者形成本能、主动的行礼习惯,以养成积极乐观、与世无争、仁慈礼貌的人生态度,对待周围的人们要平易近人、谦虚礼让、宽厚待人、互相帮助,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团结人民、健康生活的思想。

3 小结

礼仪与文化素养篇7

[关键词] 基础教育;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委托项目:“湖南省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研究”研究成果。

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既是一个理论研究课题,更是具体的实践课题。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首要任务,学生礼仪素质正是其身心素质的基本内容,加强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和迫切性。而社会转型和理念多元格局的形成,更增加了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难度,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有必要创新方法,构建新的培养模式,并通过行之有效的策略措施,力收培养之效,这样才能促成教育目标的实现,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一、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建构的意义和必要性

弄清楚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价值意义和必要性,有助于自觉加强对学生的礼仪素质专题教育,形成规范化的教育培养机制,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价值意义。

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课题,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构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主要在于学生礼仪素质养成,能满足人的需要。在人的所有需要的内容中,各有不同层次。人的需要按照从低到高的次序排列,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礼仪素质养成的需要,就属于人的需要中的精神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要。通过礼仪的交际,让人得到爱,得到尊重,获得自我实现,所以,加强礼仪素质培养,是满足人的需要的重要方式。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直接培养人的各种素质,利益素质培育当然也是素质培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人是一个不确定的开放的,无限的系统,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i的观点,强调了人的社会性,是人的不确定性本质在社会哲学上的展现。他们说的都意在说明,人还在发展过程中,人需要继续发展。而经过教育,则是实现人的发展的主要战略,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的素质培养,是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一个方面,因此,加强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素质的培养,正是符合人的本质发展的需要。此外,礼仪素质的培养,还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其价值和意义都是非常巨大的。

(二)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问题不仅仅在于提升认识,明确其意义,学生礼仪素质培养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了。事实恰恰相反,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由于社会理念多元多样化竞争、价值观多元碰撞,使得青年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面临着各种结果,可以是社会主义的,也可能是封建主义的、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的,甚至是反动的。尽管我们认同对主体的价值理念的多元现实给以包容和谅解,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强调了社会主体价值理念的优化和健康发展,即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率各种价值观。因此,相关的人格构建、素质培养,就显得既很迫切,又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错误的价值观、错误的社会思潮并不会自动退出社会舞台,需要下大力气,创新方法,才能确立正气,扶正祛邪,才能逐步确立主流价值理念。事实上,多年来,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价值观培养、礼仪素质培养,不是放弃或抓得不紧,而是下了很大功夫,但效果不是很显著,要么过于严格,成了“病梅馆”的人为折梅,不但为人诟病,也让结果适得其反;要么过于放任,使得学生失去传统精华的陶钧,导致基本素养不尽如人意;或者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扭转礼仪素质方面的后滞局面,目前的状况是,形式主义盛行,只注重报告、讲话宣传,或满足于只发文件、贴标语、呼口号等,礼仪培养没有多少实质内容。方法上,满足于政治说教、简单压服,结果是学生反感,使得礼仪培养经不起实践检验,如同多米诺骨牌,一发散而不可收。教育效果低,学生在校园内养成的礼仪,经不起外界的污染,一出校门,基本礼仪就丧失殆尽;让人感叹世风日颓,令教育工作者汗颜。所有这些,都说明对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素质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非下苦功不可。尤其需要在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目标之后,必须深化教育方式改革,创新策略,优化方法,构建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素质培养的符合实际需要的基本模式,这样才能提高礼仪素质教育的效益,提高育人质量,实现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那么,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素质培养应该如何操作,其基本模式又是怎样的呢?

二、构建礼仪素质培养立体综合模式

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构建,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必须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法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注重过程和效果,统筹兼顾,规范实施,使礼仪素质培养形成一个有机体系。

(一)模式建构的整体构想。

我们设想,礼仪素质培养的基本模式,应该包含基本的教育因素,包括礼仪教育的目标确认、规制建构、礼仪规范的制定、硬件投入、总体规划、任务安排、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管理模式、激励机制和结果评估验收等等,也包括学生的各种关系和交际方式,这些具体的因素,关涉到方方面面,内容庞杂,必须以人为本,以育为纲,以养成为目的,以方法创新为要务,抓制度、抓过程、抓反馈,全力以赴,持之以恒,坚持实践,才能收效。基于育人规律基础上的礼仪素质培养模式的建立,为礼仪教育的系统化、规范化,给出了基础条件。学校德育工作人员和教学人员,都要明确目的,端正态度,深刻认识,共同重视,把礼仪素质培养当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的大事来抓,当作育人的要务来抓,在这基础上,权衡全局,构建起礼仪素质培养的基本模式,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培养的力度,教育与管理并重,激励和规范并行,力使过程完善、效果彰显。

(二)模式的构成因素和作用机制。

该培养模式由培养机构、培养内容、培养方法组合成基本因素,共同指向培养对象,再加上培养过程的流程运作最后达到培养目标,再经过流程中的反馈机制,不断调整各个因素,使之与时俱进,符合发展变化的形势要求和育人需要。这些基本的因素,形成了既互相联系又独立生存的子系统。其中,培养机构主要是指学校,如中学、中专学校、初中、小学、幼儿园等,学校中的班级是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基本单位,活动小组是基于实践教学的要求和教学方式变革的需要,而组成的机动机构,着重于学生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是教育规律在育人过程中的形式表现;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教育层次的学生道德品行、礼仪要求、行为准则等,是礼仪素质培养的具体内容;培养方法则是育人的总体范围和宏观要求,包括理论指导、技能训练和具体尝试实践等。机构、内容和方法共同发挥作用,通过规划、制度、人力资本、投入经费资本等体现出来,并一起组合成整体培养机制,共同作用于培养对象(学生),再通过具体实施的流程体现出来,这个流程包括了启发学生的认知、引导学生的尝试、学生尝试的矫正和学生礼仪行为的规范化、熟练化等等;经过培养过程的具体运作,最终达到培养目标,那就是学生道德品行和礼仪素质的形成,学生体现出文雅的气质、讲究礼仪的行为和诚信待人的风貌,这就达到了礼仪素质培养的目标,实现了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基本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制定和落实好学生礼仪培养规划、制度等。

礼仪准则的具体条款、礼仪规范培养的具体要求,都需要通过基本的制度制定和落实来实现,所以,规划、发展战略和基本制度的制定,是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的基本因素内容。就是说,中小学生的礼仪素质培养,需要通过具体规划、计划、制度等的制定和落实,形成全体动员,全员参与的局面,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推动。其中,国家教育职能部门既承担着管理督导任务,还承担着制定学生礼仪素质规范培养的战略、策略、规划和计划安排等宏观任务。要制定礼仪规范培养的目标、任务和统一的操作规则,以便有规可依,有仪可行,有任务驱动。就是说,不但要具体制定学生礼仪的基本内容,更要制定学生礼仪素质教育的发展战略、培养目标、基本制度等,以便保证学生礼仪素质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日程,并取得实效。同时,学校要加强管理,加大礼仪素质的宣传教育力度,形成校园礼仪素质规范养成的氛围和环境,推动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促成学生礼仪素质的提高。

(二)强调礼仪内容要与时俱进,符合实际。

礼仪内容是礼仪素质培养基本模式的主要因素之一,必须切实强调礼仪内容的更新和丰富,以满足教育培养过程的需要。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礼仪素质培养,其内容必须不断更新,以便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需要。古往今来,礼仪规范和准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现实的需要而推陈出新。某一阶段公认的规范准则,可能在后来的社会实践中被否定,被扬弃,同时又有新的内容增加进来,如此发展变化充实提高的结果,使得礼仪规范常学常新,保持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文明。所以,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礼仪素质培养,也要注意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充实更新礼仪内容,剔出一些过时的内容,网络交际要求、网络文明规范等则是新的活动领域的礼仪内容,需要给学生以系统的培养。类似这些,都属于礼仪素质内容的创新,需要我们关注时代的变化,推动基础教育改革进展,及时修订、充实、丰富现代礼仪规范的内容,以便保持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内容的丰富性。

(三)突出学生礼仪规范的实践。

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关键在实践。在落实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应该成为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首要形式。学校要建立实践教学的机制,把礼仪规范的条文转变为学生的尝试行动,学一条,用一条,并形成全校师生的共同行动,这样就易于巩固所学,使礼仪规范变为学生的良好习惯。

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是我国公民礼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基本模式的建构,符合教育实际,更为具体的培养过程创设了可以遵循的范式。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大培养力度,切实提高培养效果,以促成广大中小学生礼仪素质的提升,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参考文献]

[1] 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新世界出版社 2003

礼仪与文化素养篇8

一、建构乡村礼仪风俗文化,促进学生提升人文道德素质

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按照古话来说,其教化也微,止邪于末形。校园文化通常具备这一无形的教育功能。广大农村初中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获得礼仪的感染与教育。农村初中生从小生活在乡村环境中,为此教师可以在学校营造乡村礼仪风俗教育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其中获得潜移默化的乡村礼仪风俗教育。如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开设乡土礼仪仪式课程,对学生开展礼仪教育。教师也可以在农村初中举办乡土礼仪节日活动,在节日活动中,让学生学习农村老一代人质朴的道德品质以及恭敬的待人态度与礼节,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农村学校可以将乡村礼仪与校园文化制度相融合,构建礼仪教育的校园文化。如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行为规范》对学生礼仪行动做出的详细规定,评选出“礼仪学生”,用奖励制度激励学生学习礼仪。具体来说,农村教师可以细化学生日常生活的礼仪行为,以孝、敬、饮食、对客、洒扫为礼仪之提纲,然后每一纲要都要细化为礼仪规则。如“孝”这一礼仪大纲之下,要求学生具体的礼仪做法就是学会关心父母身体健康、平日给父母端茶送水、记得父母生日、平日为父母做事、主动与父母沟通,以回报父母养育之恩……通过具体细化的礼仪规范,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礼节的行动;在礼仪行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敬物、敬人、敬己以及感恩和珍惜,从而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开设乡村礼仪文化教育,促进学生提高人文素养

提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能够站稳脚跟的基础。”为此,农村学校应该对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缺乏文化氛围,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只能通过语文课本中的几篇课文,这不利于学校礼仪活动之开展。为此,农村学校可以设置与礼仪有关的课程。如对学生开展礼仪规范养成、礼仪培养教育;要求学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国学礼仪启蒙书籍,使学生对礼仪知识有一个启蒙认识。教师还可以创办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形式。如可以在学校定期举办礼仪经典书籍诵读活动,由师生一起自编自演《百家姓》《三字经》这一类的礼仪经典文本,并且与舞蹈互相结合,激发学生阅读礼仪书籍的热情与兴趣。这一生动的教育活动,有利于学校形成“诵唱经典”的书香文化氛围。在这一氛围影响下,学生在家里也会懂得礼节、感恩,力所能及帮助父母做事情。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家长联合,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家长,在家里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加大对子女的关心与了解,培育与孩子的感情。大量国外研究事实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会促进子女的孝道信念。好的亲子关系使成年子女对孝道有更为成熟的认识,包括体会到父母是普通个体,有自己的过去和局限,也包括感知到父母正在衰老,生活中的不便越来越多。”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由于性格心态都尚未定型,都会受到父母言谈举止的影响。家长的礼仪文明行动,通常作为一种榜样力量,影响着孩子,潜移默化地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

三、倡导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礼仪规范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