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统计学流程8篇

时间:2023-10-07 09:14:28

统计学流程

统计学流程篇1

关键词:物流系统;仿真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满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实践教学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设计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安排仍需逐步完善,很多实践教学停留在验证、认知阶段,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和综合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不能满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而《物流系统规划课程设计》作为《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理论学习之后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融会贯通、独立思考,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物流领域的基本知识的机会。

《物流系统规划课程设计》可以利用综合实训的模拟系统,利用先进的仿真模拟软件,使学生在综合实训的模拟系统内进行互动式实战性操作,从而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技能、增强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常见的物流仿真系统

目前,ProModel、Flexsim、Witness等都是市场上常常看到的模拟仿真软件。在实际应用和国内外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采用的物流仿真系统普遍需要具有以下基本功能和特点:强大的建模规划功能、先进可靠的优化仿真、直观便捷的可视化的功能要求,以及能够产生运行数据分析报告。这里简单介绍ProModel和Flexsim,RaLC三种仿真分析软件。

(一)ProModel系统

ProModel是由美国ProModel公司开发的离散事件仿真软件,可以构造多种生产、物流和服务系统模型。它采用图形化用户界面,并向用户提供人性化的操作环境,提供二维和3D建模及动态仿真环境场景。用户根据需求,利用键盘或鼠标选择所需的建模元素,就可以建立仿真模型。ProModel仿真软件,主要针对生产制造业的系统仿真,对制造和物流系统的人员、机器、物料、夹具、机器手、输送带等动态建模元素,可以设定元素的速度、加速度、容量、运作顺序、方向等属性。

(二)Flexsim系统

Flexsim是工程师、管理者和决策人对提出的“关于操作、流程、动态系统的方案”进行试验、评估、视觉化的工具,能使决策者轻易地通过计算机建构及监控任何工业及企业的分布式流程,可以从Excel读取资料和输出资料(或任何ODBC数据库),可以从生产线上读取现时资料以作分析功能,Flexsim也允许用户建立自己的模拟对象。Flexsim采用部件(Object)来建模,通过部件的参数设置,可以对几乎所有的物理现象进行模型化。

(三)RaLC物流系统仿真软件

RaLC系列物流系统仿真软件是一款三维动画物流系统仿真快速建模与分析工具软件系统。RaLC系列软件以3D动画为载体,对智能作业人员、搬运设备、货物、控制系统、数据信息等多个物流系统元素进行仿真抽象和设置,快速构建三维动画计算机系统仿真验证模型,采用视窗操作、功能模块直接拖放使用,操作简单、模型建立快速便捷。

本文将以RaLC软件为例,探讨《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教学。

三、课程设计教学

(一)RaLC软件功能

1.软件功能组成:RaLC仿真软件中包含了仓库、配送中心的所有的设备。不仅有普通仓库用到的:货架、叉车、手推车等常用设备;也有先进的自动智能设备:自动码垛机、AGV无人搬运车、自动轨道车、升降机、自动立体仓库、移动货架、旋转货架等百余种与现实物流环境相对应的物流设备模块,只需点击按钮就可以添加设备。使用时只需按要求对其属性做相应调整即可,无需进行复杂编程。

2.建模方式:RaLC仿真软件采用视窗操作方式,物流设备及功能模块可直接点击按钮添加使用。各个设备之间的逻辑关系可根据在设备上的货品流向方便地通过双击鼠标即可建立连接,在建模过程中可随时根据需要,调整和修改人员动作、物流设备功能与参数、仿真数据驱动。

3.数据分析:RaLC仿真软件包带有仿真数据分析工具,通过解析模型日志,可以得到设备的能力图、作业时间分布图、作业内容分布图等数据图表。以此反映物流配送中心的总体运行情况,为改善决策提供有力参考依据。

(二)课程设计案例的提出

课程设计的案例问题最好是企业的实际问题,但这就存在企业信息或数据资料的获取问题。企业资料的获取是课程设计的首要环节,但如果让学生通过实地调研获取数据,往往存在不能找到合适企业、或企业不愿意提供相关数据的问题。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部分省市及大型物流公司都有举办各类物流设计大赛,这一类大赛往往提供了非常详细的企业数据与案例资料,同时兼具问题导向。建议可将该类大赛的案例资料提供给学生,作为规划、设计与仿真的企业案例资料。

(三)课程设计教学步骤

1.给出企业案例信息与数据资料,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案例进行课程设计。

2.组建学生课程设计小组,并选出项目组长,通常小组为3-5人。

3.分小组查找资料及讨论课程设计的总体方案、任务分解方案,及各小组的任务分工情况,将方案上报教师,教师可以加以指导;

4.课程设计环节,建议由学生独立进行,期间遇到的问题由各小组自行探讨解决,以此训练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

5.课程设计初始方案研讨。各小组将独立完成课程设计在此次研讨会上提交,包括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同时,也将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各组畅所欲言、相互交,寻找解决的问题的方法。

6.各小组进行课程设计方案的修改,解决问题、优化模型。

7.课程设计总结交流会,提交最终的课程设计方案,由每组组长介绍总体设计思路和方案,以及收获体会等。再由指导教师进行点评讲解,并对本次课程设计进行评述与总结。

四、结束语

在完成课程设计的建模、运行以及优化方案后,需要学生根据仿真的结果提交课程设计报告,报告应包括整个课程设计各个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最后设计方案与初始方案之间的区别,课程设计优化的过程等重点环节。根据模型运行结果对系统参数进行调整,比较调整前后的运行结果有何不同,并写出学习仿真软件和建模的心得体会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沈丽、孙卫华.物流开放性实验教学研究[J].物流技术,2009,28(10).

统计学流程篇2

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进行实验教学对于讲授概率统计这门课程非常重要,尤其是致力于培养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对于学生利用概率统计原理,动手操作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要求也很高,因此更应该注重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学习。(一)统计软件的选择目前,概率统计这门课程常用的数学及统计软件有MATHEMATI-CA、SPSS、Excel等。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选择了Excel软件。主要原因是,Excel软件为办公常用软件功能上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并且对该软件的熟练操作也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因此,采用该软件作为实验课程的教学软件与专业课程的学习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对学生来讲不但够用而且适用。(二)实验项目的设置和实验案例库的建立虽然物流管理专业概率统计课程的学时有限,但仍应安排6~8个学时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可分为教师主导的“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的“上机实验”两个部分。配合理论教学及后续课程的需求,设置相应的实验项目,如Excel的基本操作和常见随机变量的分布等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和定理,统计数据、区间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实验项目则进行上机操作。在实验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加入与专业相关的实例,建立概率统计实验案例库。如物流图表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物流订单的统计、库存情况的分析、配送中心的规划、物流运输问题等,并根据专业的实际需要及时补充,使学生在上机实验过程中,既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也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起来更加灵活。

二、实践教学与数学建模

在物流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如学院安排学生到相关物流企业实地学习时,例如:在仓库保管员,物流统计员的顶岗实习中,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利用概率统计知识,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全过程,使其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学会应用。在物流专业的概率统计课程教学中,尤其是实践教学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更加需要把数学建模和课堂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1.把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概率统计中到处都蕴涵着数学建模思想,模型化方法贯穿课程始终,如古典概型、正态分布、U检验等。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逐步让学生形成对现实数据进行分析,识别模型、估计参数,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的数学建模思想,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结合实际,让学生利用概率统计知识对物流管理专业常见的“网络配送”问题进行建模。⑴网络配送问题就是如何以最小成本去完成货物配送的问题。⑵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利用Excel来解决该类决策问题。⑶模型建立以后,物流管理人员在实际问题处理中可在模型基础上进行相应数据的修改。通过数学建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概率统计思想体会的更为深刻。2.在课堂教学中,选取适当的数学建模竞赛赛题进行讲解,如2002年建模竞赛的试题(中的数学),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概率统计方法,扩展思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语

统计学流程篇3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518040#)#

摘要: 在“系统与设计”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参与“多量程高精度电流表的组装与调试”, 从目标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出发,通过相关学科知识的运用,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量化分析,最终找到系统问题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 : 系统分析 设计 结构 流程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能更好地教学“系统分析和流程设计”这一内容,我特意设计了一个“组装与调试多量程高精度电流表”活动来作为案例,让学生用给定的电流表、电阻和电线等元器件组装并调试出一个多量程高精度电流表。多量程高精度电流表的电路如图1 所示。

在教学初期,我向学生提供了由厂家提供的电流表的标称值(内电阻Rg 和满偏电流Ig)、以及按表头标称值计算配置的整套限流、分流电阻的阻值。学生按照电路图组装调试安装后发现:大电流挡的误差较大,无论怎样对电路中各限流(旁路电阻的电阻数值)作出调节,电流表的几个量程挡大都很难调整到原设计的测量精度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经过研究分析,我发现厂家供应的电流表表头的内阻Rg和满刻度电流Ig 的实际值有一定的离散性, 即都不同程度地偏离了标称值。所以,用按表头标称值的计算方法来配置限流电阻及各个分流电阻装配而成的电流表,当然会出现误差。原因找到了,但怎样才能让学生装配出较为准确的电流表,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从电流表的工作原理可知, 若能足够精确地测出每个表头的Rg 和Ig 数值,就能精确地计算并绕制出各个分流电阻来。用这些电阻装配出来的电流表, 其测量的精度当然也就有了保证。但众所周知,用我们实验室现有的设备,很难精确地把Rg 测出。可见,先测出Rg,Ig 的精确值, 再算出各个分流电阻的应有真实值的办法难以实行。

那么,在未准确测定表头的Rg 和Ig 的情况下, 能否设法直接求出满足各电流量程挡测量精度要求的各分流电阻的真实值呢? 如果能够,则问题就可以解决。为了探求问题的解决办法, 我画出了电流表处于各量程状态时的等效电路图(如图2)。

二、多量程高精度电流表的设计

从图2 所示的4 种测量状态下的测量电路图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一电流测量系统的基本构成是:

从系统结构的角度来审视如图2 所示的各电路图可以看出,这个“多量程高精度电流表”由主系统和子系统构成,主系统是由“电磁动圈表头电流测量支路” 和“旁路电流支路”两大子系统所构成的。这两个子系统在不同的测量量程状态时的结构组成会发生改变, 电路中一些电阻在测量量程发生变换时所充当的作用和身份不同。如在0.5)mA 量程测量状态时、电路中的电阻R3,属于整体电路(主系统)结构中的“旁路电流支路”(子系统)中的一个旁路电阻;但当量程大于1)mA时,电阻R3就变为“电磁动圈表头电流测量支路”上的一个限流电阻。由此可见,这个“组装与调试多量程电流表”的学生实践活动可以承载“系统与设计”有关的教学环节。

三、建构多量程高精度电流表系统的数学模型

针对系统的相关知识,我对电流表的工作原理作了分析,从图1 所示的多量程高精度电流表电路可知:

式中: Ri$为量程为Ii$时测量电路中分流支路电阻, Ii$的下标“i”可分别代表各挡对应的最大电流。对这一定量关系通式(数学模型) 的数学分析后发现:“只要改变分流支路电阻Ri$占“环形回路总电阻R Σ”的比例值(Ri$/R Σ),便可改变电流表所设置的测量量程。

四、制作实物模型

根据如上的分析,我们找到了一套能解决原来的“难以把各量程测量精度调准”的有效操作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让学生用4 个精密的可变电阻箱来分别代替装配电流表电路中的R3,R4,R5,R6$,使学生懂得可以通过改变这一串联电阻箱中的任一阻值来实现Ra不同的取值,并按图2 把整个装配电流表电路与一个标准电流表及可变负载RL(滑线电阻)串联在一起,然后再接到输出电压为U 的可调压直流稳压电源上,从而为所装配的电流表创设实测环境。

2.转动选挡开关K 至最小量程。让学生通过调节U 或RL, 使标准表的读数等于I=Ia=0.5$mA;同时通过调整电阻箱改变Ra(即R3$+ R4$+ R5$+ R6)的取值,直至装配的电流表的指针为满刻度(即表头的电流已等于满刻度电流), 此时Ra$$的实际值便可从精密电阻箱上直接读出, 即R3$+ R4$+ R5$+R6$。此时引导学生通过原理分析得到前文的①式,学生分析得知:在不清楚Rg 值的情况下,虽然不能靠计算法求出,但对于某一个具体的电磁式动圈表头来说, 应有一个Ra 具体的确定值, 因此Ra,Ig,Ia之间应有一一对应关系。要让学生通过分析懂得在确定Ra 值时,实际上就等于确定了“环路回路”的总电阻RΣ(RΣ= R2&+Rg&+R6&+R5++R4&+R3),也就等于有了一个不允许改变的确定的RΣ之值(因为这一阻值确定最小电流挡的测量精度)。

3.+让学生转动选挡开关K 至下一个较大量程,让学生通过调节U 或RL,使标准表的读数等于I = Ib++=+1+mA, 并在不改变已确定的前一挡分流电阻Ra+= R6+R5+R4+R37=R3+Rb取值的前提下, 调整Rb(Rb=R6++R5++R4)与R3 的大小,即若R3 要增加(或减小)多少,则必须使Rb(即R6++R5++R4)的值减小(或增大)多少;同时也要相应地适当调整U或RL, 最终让装配表的指针到达满刻度,从而使R3 和Rb 满足,得到③式,并从电阻箱上读出R3 及Rb 的值。

4. 让学生依次使I = Ic=10+mA+和I = Id=1007mA, 在保证不改变上一挡的分流电阻取值的前提下,运用同样的调整方法,在依次满足式④和式⑤所要求的关系时, 从电阻箱上读出R4与Rc7、R5与Rd(即R6)等分流电阻应有的准确数值。

5. 让学生按照在以上流程操作中所确定的各分流电阻的值, 选购或绕制相应阻值的电阻,并最后完成电流表的装配与调试。

五、教学反思

学生用此方法装配并调试出来的多量程高精度电流表都能达到设计要求的测量精度。这次实践活动很受学生欢迎,学生在有关多量程高精度电流表工作原理的理解方面以及装配、测量精度调试等技能方面都有所得。

实际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首先,学生通过对“多量程高精度电流表的组装与调试”的实践探究,对作为这一电流测量系统的内部电路的组成结构以及用并联分流来扩展测量量程的设计思想及其工作原理都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系统了解。

其次,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较好地认识到在进行复杂问题的求解时, 可以借助系统分析的方法。如本案例就是学生运用已学的学科知识来进行研究分析, 建构起能反映测量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的数学模型,进而通过数学模型分析求解,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操作方法。

统计学流程篇4

[关键词]物流信息系统 实践教学 方案 模块化设计

一、引 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信息系统逐渐被物流企业作为一种必备的业务工具,所需人才也必须是既懂现代信息管理又懂物流实际操作的复合型人才。许多学校由于条件限制,采用验证模拟性实验多,综合性实验少,缺乏真正的物流信息商务操作,严重影响了物流信息系统人才的培养质量。所以,如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通过模块互动方式打造物流信息系统实践教学方案,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逐步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及课程定位

物流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它以经济学、管理学、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等为基础,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学生通过学习,须掌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管理及实务操作。课程内容包括:物流、信息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物流设备、物流自动化、信息系统化、自动识别及采集技术与设备、自动存取和分拣系统、生产物流信息系统;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公共物流信息系统平台;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规划程序及方法;物流信息系统管理内容、模式和运行管理方法;数据库技术、EDI、GIS和GPS等内容。一方面,作为一门综合交叉学科,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通过一门课程来全面系统掌握其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是非常困难的。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能满足当今信息化环境下的主流技术和操作技能,要求教师授课时考虑到教学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面向企业需要,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因此,课题组将课程定位为:教学内容要面向企业应用为目的,理论联系实际,以企业业务流程需求为引导,结合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个性发展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创新能力,学生能够用企业的角度规划适应其战略目标的信息系统和熟练的系统操作技能。

三、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设计

1. 设计思路。随着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广和普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也随着发生变化,教师也应探究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代的教学方法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式为启发引导式,追求教与学的协作化,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合多年的教学研究,课题组摸索出一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具体做法是:采用模块互动、网络和多媒体、小组讨论、与企业协作等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提高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意识,推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全面提高。

2.实践教学方案的模块化设计。为了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教学资源,解决现实中的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本课题采用基于认知、验证、虚拟、实境等环节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的实践模块,内容包括:块任务、能力指标和知识要素,如表1。

3.实践模块设计的灵活性和分散性。根据教学需要可以调用其中任一模块来支持理论教学,同时通过理论教学又进一步完善和体现实践模块功能,达到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二者相互支持和促进,彼此互动,使学生理论学习和能力训练有机结合。物流信息系统模块化实践教学方案的实施,是基于科学合理的理论课程方案,充分体现理论模块够用、实践模块适用要求,以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灵活性和分散性需求,针对不同专业开设有物流管理课程,为了满足不同专业对物流理论和实践的需要,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可以必修或选修一个或多个实践项目。课题组提出了如下的实践教学模块与理论模块互动设计,如下页表2。

四、实践模块化教学方案的实施

本方案采用以物流信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指导思想,以服务专业为宗旨,统筹安排实践性教学内容,增加综合化程度,形成系列化、层次性教学环节,并注重各环节之间的连贯与支撑,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地实施实践教学。每个理论教学模块之中均有若干次实践教学,使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同步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对形成职业能力有较好的支撑及促进作用。课题组与贵州某软件公司合作,参与企业不定期的现场实践,并邀请该企业网络工程师到学院给学生授课,介绍先进的知识和经验。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紧密结合,缩短学生上岗适应时间。通过该模块的实践,不但使学生形成对计算机网络、企业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的感性认知,并且还具备使用计算机及网络的能力,掌握信息系统规划技术,同时还将受到严格的管理类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训练。

1.实践模块一和模块二定位为基础模块。基础模块要求在课程的分散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将分散的理论知识点做到与实践一一对应,以实对虚,引导学生完成与之相关的实践操作,使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不脱节。

2. 实践模块二至八定位为业务模块。业务模块以物流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公司提供的物流系统,生动地体现物流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应用,而不是向学生强制性灌输高深的专业理论。通过相应的业务软件系统,避免传统教学的枯燥和难以理解,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实体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能了解一般的业务及管理知识,熟悉最基本的业务操作流程,对物流信息系统环境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为将来到企业岗位打下起码应有的一般商务技能。

3.实践模块与毕业实习相结合。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建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学校、企业、学生的长期合作、相互支持的实践教学资源环境。这有利于将企业实践与专业技能训练紧密结合,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使之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检验。同时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创业的意识,最终实现知识技能与企业实践无缝对接,为毕业论文(设计)提供素材,为今后学生职业拓展或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五、方案特色与创新

为了进一步消化理解物流信息系统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我院在理论教学中,采用上述实践教学方案,使学生及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已成为比较突出的办学特色。

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1.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采用组建项目团队或模拟公司进行创新实验。在业务模块中,相当于给学生构建了一个创新能力的实践模块。即指根据教师指导或学生自己提出的设想在虚拟环境或实验室中进行开发和创新,让他们自己去摸索设计思路、分析系统结构、总结原有系统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创新实践过程,使学生主动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2.校企优势互补,进行课程置换与整合。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企业的培训体系纳入到专业的教学体系当中,综合高校教学与企业培训的优势,进行课程置换与整合,使教学内容同企业的岗位需求密切结合,缩小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学生未出校门即体验到了企业的氛围,完成了理论到实践的跨越。通过校企互动,确保物流人才的培养紧跟市场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3.校企合作开发和编写教材,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理论知识的课程内容体系采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等多种方案方法来构建,而技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体系采用工作过程或行业、企业标准以及相关的职业要求的方法构建,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整体实践经验。通过课程置换与整合这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后,开设的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获得了学生的大力支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技术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4.基于方案具有专业性和分散性特点,各实践模块拓展为其他专业的选修和科研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至两个专业实践模块,完成相应的实验操作和系统设计,它属于创新应用的实践教学层次。其实践内容主要是虚拟操作的分析性、研究性、设计性的实践训练,是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事具体专业活动的能力。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得到充分的提高,在实践教学进程时,教师自己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与实施方案,尤其是在各模块实施过程中,教师加强了与实践基地及企业管理人员的联系与交流,共同制定实践环节教学计划与教学实施方案,全程参与学生实践环节教学,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

六、结束语

该实践教学方案可以使学生对物流信息系统与管理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实践环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课程实施灵活机动,系统性强,使学生置身理论与实践交替互动的氛围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仅具备了从事系统操作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而且拥有了爱岗敬业的热情和乐观态度,树立了创新意识,增强了上岗自信心。在该实践教学方案中,始终贯穿物流信息系统模块化设计,互动式实施,体现了先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创建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技能培养与岗位要求相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方案,必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能为我国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或相关专业实施开放式实践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朱琳.浅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134-135

[2]吴海殷.电子商务实践操作教学的模块设计研究[J].中国市场.2008(19):156-157

[3]冯燕芳.财经类高校物流管理实践教学设计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铜仁学院报.2011(5):116-117

统计学流程篇5

关键词:柔流输电系统;模块化;工程案例;仿真工具

作者简介:王华昕(1975-),男,浙江绍兴人,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讲师;张美霞(1979-),女,江苏无锡人,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讲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上海电力学院教学改革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47-02

柔流输电系统是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已经出现在电能的生产、传输和使用的各个领域。[1]许多高校已经把它列为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程或者电气传动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融合了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原理多门课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电力工程背景知识。处在专业课程体系末端的课程不单单是科学知识的灌输,而是要求学生具备科学探知能力,如文献查找和综合问题的分析能力。同时这门课程自身更新换代速度比较快,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使学生掌握此课程内容,因此“柔流输电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多元化教改的含义是教学内容模块化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改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专业认知水平,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2-3]依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及科研实践经验,结合该课程特点,做了教改探索。

一、存在的问题

上海电力学院于2002年开设了柔性输电课程,2010年前教学学时数为32学时,2010年培养方案修改后,该门课程为16学时。在“柔流输电系统”的多年专业教学当中,有如下教学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深奥

该技术属于前沿科学技术,科学专著较多,教材较少;现有如清华大学和机械出版社的教材面对的对象是研究生,理论阐述翔实,但在短学时内要把如此丰富的教学内容灌输给本科生,教材难度、梯度太大,理论抽象,没有联系当前工程实际。教学内容上有与电力电子技术重复之处,未能与专业的核心课程很好地衔接。因此现有教材并不适合本科生。

2.教学方法未与时俱进

多媒体课件是专业课程最直接的教学手段,但该课程教学一直停留在板书阶段;教学内容关注于理论,对工程介绍太少;课程教学没有与科研相结合,学生仅停留在学分获取阶段,未吸收优秀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没有课程设计环节,学生工程实际能力缺乏锻炼。

二、教改内容

1.教学内容模块化

针对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情况,将教学内容梳理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工程范例等模块,突出工程范例教学作用。教学内容模块化示意图如图1所示。随着柔性直流输电概念的提出,柔性输电领域从以前的交流扩展至直流。为了在内容上统一,笔者把该课程名称改为“柔性输电技术概述”。柔性输电技术包含柔流输电和直流输电。以讲柔流输电为主,柔性直流只介绍基本概念、原理和示范工程。考虑到教学内容的承接性,在电力电子学方面介绍电压型变量器、基本脉宽调制方法和大容量变流器的拓扑结构。模块4和5介绍串并联补偿技术,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柔流输电装置。模块4和5设计思路是基础理论加示范工程,分别介绍晶闸管和可关断器件两种类型的补偿器。这样学生能对比这些补偿器,从而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模块6是总结和提高,介绍先进的综合补偿技术,该技术能完成串并联补偿功能,设计思路依旧是基础理论加示范工程。

在模块1中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明白柔流输电装置的基本原理,用图2来体现。以功角公式为例,串联补偿相当于改变线路电抗,并联补偿相当于提高末端电压。综合补偿技术能改变功角。这样学生能从电力系统角度来考虑柔性输电装置基本工作原理。

2.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完成后,教学方法的改进体现在教学课件和仿真工具上。教学课件充分体现现代化多媒体的优势,在课件设计上以教学模块为依据,将最新的科研和工程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笔者查阅了大量柔性输电领域的资料,抽取了代表性示范工程,从系统设计、装置基本参数、控制方法和试验结果等方面一一展现柔性输电工程领域的进展。学生可以从具体工程实例中明白理论到现实有巨大的鸿沟,同时工程需求又不断提出新的课题。

仿真工具PSCAD是研究柔性输电的很好的仿真手段。PSCAD有友好的用户界面,使得用户能更方便地使用EMTDC进行电力系统分析,而且软件可以作为实时数字仿真器的前置端,可模拟任意大小的交直流系统。[4]笔者介绍装置基本理论后,用PSCAD搭建装置模型,设计控制策略,直接观察装置仿真波形。以可控串联补偿器为例,阐述了串补的原理,指出串补有感性补偿和容性补偿,其调节依靠调整触发角,并给出了阻抗随着触发角变化曲线。而实际中触发角调节策略并不好调整。笔者设计了电流过零锁相方法,从而可以很方便观察容性补偿和感性补偿效果,如图3所示。串补所有电气量都可以展示给学生,随意调整触发角角度,可以观察各个电气量的变化。

通过项目训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限于学时限制,无法开展实验教学。为此笔者开始了综合式项目训练。让学生组成小团队,从串联和并联补偿各选择一个小题目,一名学生负责系统设计,一名学生建立仿真模型,一名学生设计控制策略,提交一份设计报告。这样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不断发现问题,教学效果比直接讲授要有效得多。

三、结束语

本次教改撰写了柔性输电技术新教材,设计了教学内容模块,引进了仿真工具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开展了工程案例教学。在16学时内,学生对“柔流输电系统”得到了充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从教学效果反馈看,学生对教材满意程度高,知识点密度大,课程外需要掌握的工具和方法较多。该课程教学改革将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总结,为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张文亮,汤广福,查鲲鹏,等.先进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30(4):1-6.

[2]徐颖秦,邵华杰,王小龙.工厂供电课程多元化教学设计与实践[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0(12):157-160.

统计学流程篇6

[关键词] P2P 流媒体 远程教学

1.引言

随着新的科学技术对教育技术的影响越来越深刻,社会和经济的新需求对传统教育技术也提出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现代远程教学系统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网络教学用户的急聚增长和多媒体教学需求的同时出现,传统的基于C/S模式和B/S模式的远程网络教学显示出了诸多问题。流媒体和P2P网络两种技术的出现和已有的发展有效的解决了上述问题。基于P2P的流媒体技术采取一边下载一边播放的方式,点对点音视频播放的实现,能够较好地解决远程教学系统对多媒体信息和传输及时性的特点。基于P2P的流媒体远程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将会极大地推动远程网络教学的发展,实现教育资源尤其是稀缺教育资源的共享。还能有效地解决目前国内教育资源紧张的局面,为更多的人快捷方便地接受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2.P2P技术

2.1 P2P技术定义

P2P( peer-to-peer)即点对点。如今在业界,比较认同的P2P计算应用系统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类:1.信息、服务的共享与管理 2.协作工作 3.构建充当基层架构的互联网络系统。图2-1显示了P2P结构。

图2-1 一般P2P结构示意图

2.2 P2P的网络优势

与传统的中心化结构相比较,P2P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非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②可扩展性

③健壮性(robust)

④高性能/价格比

⑤隐私保护

⑥负载均衡

3.流媒体及网络协议

3.1流媒体理论基础

流媒体格式是指采用流式传输的方式在Internet上播放的媒体。流式传输方式是先将整个A/V及3D等多媒体文件经过特殊方式的压缩处理,再分成一个个压缩包,由视频服务器向连接的用户计算机端连续、实时的传送。在采用流式传输方式的系统环境中,用户并不必像下载普通文件那样等到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因为目标文件被分割成了多个小的文件,故只需经过几秒或几十秒的启动延时后,在用户的计算机上利用解压设备(硬件或软件)即可对压缩的A/V、3D等多媒体文件解压后实现实时播放和观看。而此时多媒体文件的其他剩余部分将在后台的服务器内继续执行下载。

3.2 流媒体的传输

实现流式传输当前基本有两种方法:实时流传输(Realtime streaming)和顺序流传输(Progressive streaming)。一般来说,如果视频为实时广播,或使用的是流式传输媒体服务器,或应用的是如RTSP类实时协议时,即为实时流式传输。本系统在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方式。当然,流式文件也支持在播放前完全下载到硬盘。图3-1 说明了流媒体传输是基本原理。

图3-1 流媒体传输基本原理

3. 3传输协议

(1)RSVP:资源预留协议

它是一个信令协议,用于在流(flow)所经路径上为该流进行资源预留。

(2)RTP:实时传输协议

RTP协议详细描述了在互联网上传递的音频和视频的标准数据包格式。

(3)RTCP:实时传输控制协议

RTP 控制协议(RTCP)采用与数据包相同的分发机制,会将控制包周期性地传输给所有会话参与者。

(4)MMS:微软流媒体服务协议

MMS是一种串流媒体传送协议,用来访问并流式接收Windows Media服务器中.asf格式文件的一种协议。

(5)RTSP:实时流传输协议

RTSP协议定义了如何让一对多应用程序有效地通过IP网络传送多媒体数据。

(6)MIME:多目因特网电子邮件扩展协议

4.系统设计与实现

4.1系统整体设计

该远程教学系统使用的是基于P2P的流媒体视频传送技术,它需要连接教师端和学生端。在技术架构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网络模型该如何设计和建立分层,以保证系统在功能上的实现和运行上的健壮性,并且能够将网络上所有可用的资源整合进来。

4.2详细设计

(1)功能设计

由系统的宏观设计可以看到,系统的服务器端和客户端是相互对应的,我们进而将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分为教学管理、系统管理、交流协作管理三个大的功能模块,再根据各自的对象具体细化。

(2)服务器端

服务器端的设计大概可划分为五个部分:用户管理模块、主控制模块、媒体管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和数据接收模块。当服务器端接收到了采集到的音频、视频和屏幕等数据后,就会向所有客户端进行某一形式的转发,并进行相应的音视频文件和客户端相关的信息管理。对于本系统,只需要求服务器为少部分客户端直接发送数据,那么服务器端发送数据到客户端的方法就有所不同。又因为是在频道模块中实现数据发送控制功能,所以只需要对频道模块作出一定的修改,使得频道模块满足可以有所选择的给客户端直接发送数据。

(3)客户端

实质上客户端才是P2P模式的真正魅力所在。在P2P模式中客户端不是独立静止态,它还要和其它客户端进行信息交流,故要具有数据发送模块,用户管理模块,数据请求控制模块和缓冲区映射模块。

(4)数据库表设计

本教学系统采用的是MySQL Server 5.1数据库服务器,因为本系统的存储数据量不会太大,且此数据库属免费产品,技术也比较成熟。且数据存储涉及到的人员也不多,故只需要四张数据表组成,分别为:管理员信息表,学生客户端信息表,资源信息表,源节点信息表。

4.3 终端音视频子系统框架

在进行多媒体编程时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挑战:(1)多媒体流包含着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又要求进行快速实时的处理;(2)音频、视频必须同步,以使它们在相同时间开始、停止,以相同的频率进行播放;(3)数据源的格式很多,比如音频、视频交叉存取的(AVI)、高级流格式(ASF)、运动图像专家组(MPEG)和数字视频(DV);(4)程序员不能预先知道在用户终端系统存在的硬件设备。

DirectShow就是设计来解决这些挑战的。DirectShow能将应用程序从复杂的数据传输、硬件区别和同步隔离起来,从而达到了简化在Windows平台创建数字媒体程序任务的目标,这也是本文采用DirectShow作为主要支撑技术的理由。

DirectShow提供的Filters支持捕捉,以及基于Win32驱动程序模型(WDM)的调频设备,Filters还支持旧的Video for Windows(VFW)捕捉卡,甚至是为音频压缩管理(ACM)编写的编解码器以及视频压缩管理器(VCM)接口。

5.总结

本文结合目前各学校对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需求,给出了一个基于混合型P2P网络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设计方案,并做了部分实现,在系统设计过程中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改进和补充。通过对一系列网络模型的实验测试,最终找到了适合于教学系统的最优实施方案,特别是网络协议的选择,通过多组实验结果的比较,确定了基于UDP的RTP/RTCP协议的联合方案。

[1]参考文献:

伍华健.P2P技术在远程教育系统开发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6,3(39):287-290.

[2]王春东.现代远程教育之网络技术研究与探讨.计算机应用研究.2001(7):45-47.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十七次调查统计,主持单位: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2006年1月.

[4]L Busse, B.Deffner.Dyn Amic QoS Control of Multimedi A Applic Ations B Ase Computer Communic Ations 1996 23:1-34.

[5]刘亚杰等.P2P流媒体内容分发关键技术研究:[工学博士论文].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2005.

作者简介:

统计学流程篇7

[关键词]物流工程;培养方向;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153-02

物流工程是一门将控制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我国对物流工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我国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的院校较少,招生规模也较小。与物流管理专业比较,物流工程专业发展时间较短,培养模式也不尽完善。因此,对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1我国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现状

我国自2002年开始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由于各院校开设的物流工程专业大多是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机械、信息工程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大部分院校专业定位以机电、运输和规划为基础,部分学校以系统仿真和信息技术为特色。

2物流工程专业培养方向的制定和分析

陕西科技大学从2002年招收物流工程方向的本科生,我们基于“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的观点,在总结国内外物流工程业界和学术界的最新成果,结合我校的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制定我校物流工程专业未来的培养方向为:

2.1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

因为物流工程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

(1)物流节点的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中心建设项目的评价体系;物流项目的运作与管理模式等。

(2)企业物流系统设计与分析。将企业物流与生产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

2.2物流装备技术设计与应用

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因此对物流系统硬件设备的设计、管理和应用对于物流系统的顺利实施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1)现代仓储系统的设计和分析。大型的配送中心一般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需要物流工程人员进行分析和设计,以及运行过程中的维护和管理;所以物流工程专业需要学习现代仓储系统的设计、控制系统、设备设计与分析计算等知识。

(2)制造业现代物流设施设备系统设计和分析。制造业中现代物流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现代物流设备和现代物流信息系统。例如:工位器具、输送设备、无人搬运车、分拣机和分拣系统等都是物流系统中的重要设备。

2.3物流信息技术及集成

从根本上讲,现代制造企业的物流建设是信息系统的建设。物流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和集成化是提高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核心内容。

(1)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研究

信息技术为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工具。面对日益更新的技术手段,企业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

(2)物流信息系统的集成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包括基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在内的计算机系统,并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物流信息系统的集成化表现在以下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物流信息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二是物流自动化系统与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共同构筑现代物流系统。

3培养方案的实施

以上培养方向的实现,必须在课程体系的制定、实践环节的培养、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尤其是课程体系的制定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为此我们围绕以上培养方向,按照课程群的思路制定物流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如下:①机械装备类课程群: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机械控制工程、物流装备技术等。②信息类课程群:计算机原理与接口、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物流信息技术等。③规划类课程群:物流配送中心设计、系统仿真、运输规划与配送、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④物流管理类课程群:供应链管理、仓储与库存管理、物流成本管理、国际物流学等。

该课程体系的制定兼顾了物流设施设备、信息、规划和管理等物流的核心内容,并且充分体现了物流工程专业的工程背景和工程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明会,唐四元.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7(11):123-124.

[2]鞠颂东.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J].中国物流与采购网,2006(5):8-23.

统计学流程篇8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 集成网络财务系统 流程再造

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规模在实现跨越式发展后持续增长。2015年,全国高校数量为2 852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 647万人,比2010年增长了17.5%。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增长使得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越发突出。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会计信息系统、账务系统、学生收费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教务系统、实验室管理系y、机房管理信息系统、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都是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各部门的普遍做法是手工获取相应的信息,事后再输出信息与其他系统建立连接,无法实现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一致性和系统性,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将高校各部门的信息系统进行集成,进行集成网络财务系统下的高校会计流程再造。

一、我国高校会计信息系统结构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基于局域网或校园网、以会计科目为分类准则的总分类账式结构且只关注与货币有关的经济业务的信息系统,是一种高于手工信息流程的业务流程,主要包括业务流程、会计流程和管理流程。业务流程是指高校为了实现诸如为社会培养更多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研发新技术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等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业务活动。涉及到的具体流程包括获取并支付各学科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并对资源进行管理与维护;将投入的资源以学生就业率、人才转换率、资产转换率以及科研成果转换率等产出形式进行转换。会计流程是指以高校既定的发展战略为目标,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对高校各部门的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与处理、存储等的一系列流程。其中对各部门信息数据的收集流程是最基础的流程,主要包括各部门的资产数、教职工总人数、教职工职称分类、教学科研收入与支出、教学科研成果产出、科研经费、各专业学生人数及学费、毕业生毕业人数及就业率、应收账款等,为后续的信息加工与处理、存储奠定基础。信息加工与处理、存储流程是财务部门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相应的编码、分类、计算、分析后进行存储的过程,存储后的信息可以实现会计业务流程的传递与查询。会计业务流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信息输出,以财务报表的形式提交给上级部门。因该环节直接反映出高校各部门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业务,会对会计信息系统中的管理流程产生重要影响。管理流程是高校领导层在业务流程和会计流程的基础上,对学校整体活动实施规划和统筹管理的一系列业务活动,具体包括决策、预算、控制和评价流程。高校会计信息系统的业务流程、会计流程和管理流程三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为高校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服务。

二、我国高校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未实现信息共享。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会计信息系统都是以手工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模式来处理相关业务,只解决了财务会计的核算功能,还无法与学校内部其他部门的信息系统如学籍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及课题管理系统、学生收费系统等实现信息共享,造成了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速度慢,效率低。所有业务部门的经济业务经办人员需持纸质介质到财务部门办理报销业务,花费时间长,常常引起报销教职工的怨言。

(三)无法有效反映非货币信息。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只采集和储存了业务活动数据的一个子集:日期、账户和金额,而对于诸如学生素质、执行情况、科研情况、技术创新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等非货币信息无法进行采集和存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决策层及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决策分析带来阻碍,客观上造成了会计信息游离于管理范围之外。

(四)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只反映了高校的内部信息,无法呈现与高校发展相关的外部信息。各大高校之间的关系为竞争与合作关系,高校只有了解其他相关高校的发展情况,才能科学、客观、有效地制定本校的发展战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而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只能反映本校内部的相关信息,对于组织之外的信息获取不足,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五)管理需求被忽视。传统会计流程中,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反映和监督经济业务发生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轻视了它的管理性。随着学生培养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需计算培养成本,以及高校之间竞争的加剧,会计的管理性显得越发重要。然而目前高校领导层对学校整体发展情况做出决策、预算、控制与评价时,只能通过财务报表获取信息,领导层需要的其他信息很难从会计信息系统中获取,直接导致领导层对学校整体的预算、决策出现偏差,不利于高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总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如果不能科学、高效地生产出高校领导层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会计信息就很可能出现失真现象。因此,必须对高校传统的会计流程进行再造。

三、集成网络财务系统下我国高校会计信息系统流程再造分析

高校会计信息系统流程再造是对高校的业务流程、会计流程和管理流程进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针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以及对高校绩效产生重大影响的事务,在会计组织、会计观念、会计流程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流程设计与改造,使得会计信息能够客观实时地反映高校的经营活动,使高校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显著改善,最大限度地适应以“竞争、变化、创新”为特征的现代高校创新发展模式。在对高校会计信息系统流程进行再造前,有必要对流程再造的实施原则、期望达成的目标及现有业务流程进行分析、诊断,以使流程再造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

(一)明确会计信息系统重构――集成网络财务系统的目标。收集、存储和处理高校业务数据,用于生产决策者需要的价值信息和相关的非价值信息,实现业务、财务一体化,实现信息的共享和透明,实时准确地获取相应的有用信息,为财务管控提供信息和系统的基础支撑,这是构建集成网络财务系统的目标。高校实施会计流程再造的具体目标如下:(1)实现会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全面集成。高校校园网的大规模建设,使得大型事件数据库的建立成为可能。会计流程再造的目标应该将高校的业务和与之相对应的信息过程进行全面集成和协调,实现校内不同部门、总校与分校以及学校内部与学校外部之间的信息集成。各部门可以将本部门的相关业务信息存储到高校信息系统中,然后运用相关规则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和报告,即将反映高校各项业务活动过程及业务活动各项特征的基础数据,完整、真实地记录在学校信息系统的事件数据库中,会计信息依据一定的程序和规则成为业务活动数据的逻辑输出。因此,集成的高校网络财务系统要保证信息过程与业务过程的同步化,至少要保证各部门数据收集的实时性、数据维护的实时性和信息报告生成的实时性,确保集成网络财务系统与各部门业务处理的高度协同性,使得该系统可以准确地反映高校信息。(2)建立高效的集中式管理体系,加强对分校、学院、部(处)的监管,避免出现权力真空。(3)满足各类信息用户的需求。高校内部员工与高校外部的信息用户所需求的信息内容不同,因而会计流程再造的目标不仅仅是提供财务报表,更多的应该是为高校内部员工以及外部用户提供多样化、不同层次的与高校相关的信息。

(二)对现有业务流程的调研、分析和诊断。在对高校会计信息系统流程进行再造时,必须对高校现有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细致的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给出诊断。(1)是否存在重复性劳动,冗余的工作环节,信息传递是否紧凑、及时。(2)各部门的业务信息系统是否留有数据接口,为进行数据共享、消除信息孤岛打好基础。(3)是否存在缺乏监管的真空地带,以消除权力真空,进行有效全面的集中管理。(4)有些会计科目的运用是否容易产生歧义,要依据国家会计制度制定统一的硬性规则,使不同的会计人员处理相同的业务事件时可以做出完全相同的会计凭证,从而保证新会计信息系统信息输出的正确性。

(三)我国高校会计信息系统流程再造分析。

1.建立校园财务、业务一体化。当前,我国各高校基本实现了校园网络化,在此基础上有的高校已经或正在对各部门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进行集成,打造校园集成的网络信息系统。在此绝佳的时机下,高校应利用自身的先进性特点,快速建立自己的集成网络财务系统,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实现信息的共享和透明,实时准确地获取相应的有用信息,为财务管控提供信息和系统的基础支撑,因此,应构建高校集成网络环境下全新的会计信息流程。

具体做法为:首先,保留现有会计信息系统中必要的工作单元和环节,删除不必要的工作单元和环节,增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其次,将高校内部各个学院、部门的信息系统以校园网为集成点,整合为一个有机系统。第三,对高校独立的财务系统如会计信息系统、学生收费系统等进行会计流程再造,并将其融入全校整体信息系统中。通过系统整合与集成,将高校各部门业务与财务信息系统融为一体,一方面可以确保业务、财务数据的勾稽关系(通过授权,可以从业务数据查财务数据,也可以从财务数据反查业务数据),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从各分校、学院、职能处部的校级领导层面上进行管控,做到在系统中实时地查询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查询相关报表,了解各部门的业务活动情况。

2.建立全校层面的财务控制体系。搭建一个满足全校未来发展战略的财务管理统一平台,并灵活应对高校组织架构的变更。统一全校会计科目表、会计核算流程、财务管理的标准和口径,严格、认真编制全校所有层级的教育经费预算,对全校涉及货币支出的所有业务类型,依据国家的财经制度制订相应的学校规章制度,做到每笔支出都有章可循,为全校财务管控的实现提供一个坚实的系统平台。建立起一个实时、准确、高效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并能按权限控制实现跨部门、跨账套的多纬度查询和监控。

3.建立高校统一的财务基本数据体系。集成网络财务系统环境下,高校的各个学院部门都将成为会计信息系统中信息的采集端,各部门将与财务活动相关的信息采集输入到指定的会计信息系统端口,成为会计业务流程再造中数据采集业务的分支部门。因此要建立全校统一的网络服务器以及事件数据库。对全校会计科目的设置进行一次集中的梳理和规范,形成新的会计科目流程。适当增加设置较为粗泛的科目,精减部分设置繁冗的明细科目。

4.实现高校各部门网上报销。目前大部分高校仍采用由各分管部T领导签字――财务部门人员审核――财务主管签字――财务部门人员再审核的传统报销制度。该制度不仅低效(报销人员需往返于本部门、财务部门多次,财务人员需进行多项重复工作――审核、再审核以及手工录入相关财务信息),而且不利于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共享。实行传统报销业务流程再造,即构建网上报销系统,可以将各部门所有的费用支出统一到一个平台系统中,完成数据的共享和集成。

举例说明:高校M学院的一个教师A报销学生实习费7 500元,填写一张7 500元的实习费电子报销单,会计信息系统从人力资源系统(Human resources system,简称HR)提取A教师的基本信息,提交部门领导签字,同时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Office Automation System,简称OA)将电子报销单发送到M学院领导处,M学院领导登陆OA系统,处理A教师的实习费电子报销单,通过数字证书登陆系统,可以看到该学院学生实习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预算等项目审核,审核完毕后,如果同意报销,进行电子签名,不同意报销,则说明理由,网上报销处理终止。财务人员登陆OA系统,对经层层领导审批的电子单据以及A教师递交的其他证明材料进行审核,若存在问题,返回A教师处进行信息补充,如无误,进行网上支付,生成记账凭证,自动完成记账。网上报销业务流程受理完毕。

网上报销使得A教师录入的数据同时被HR系统、OA系统、财务系统、预算控制系统、网上银行系统、资金管理系统所共享,完成了几个系统的数据收集和规范,大大节约了教师、各部门领导、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财务系统数据来源、口径的一致性。

5.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转变其思想、观念,以便顺利完成会计流程再造工作。

(四)我国高校会计信息系统流程再造的成效。(1)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网络化集成管理,能使学校统一调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财务网络计算,记账凭证在线生成,资金集中划转,财务业务协同,信息实时产生的集财务资金流、业务数据信息流以及物流的“三流合一”。(2)学校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更加精准和到位。由于学校及各部门领导能随时了解掌握所分管业务及资金的运行情况,为其更加科学地规划业务活动、合理开支打下坚实基础,可以使学校有限的资金得以高效运转。(3)对财务部门的影响。会计流程再造后,财务人员数量将大大减少,岗位设置主要集中于前台的审核、报销、银行出纳和后台的数据处理、分析。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由原来的信息采集、系统使用、维护、各种报表及表格的编制,更多地转移到非事务性工作,即参与分析和决策、分析和获取信息用户的需求并不断满足、完善和建立激励机制和控制机制等。

参考文献:

[1]陈虎.会计流程再造的集成网络财务系统研究――一种新型的会计信息系统重构[D].南京理工大学,2005.

[2]杨洪洲.项目码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与高校财务系统对接中的应用[J].商业会计,2015,(5).

[3]赵文广,顾涛.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报销与财务系统的集成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3).

[4]郑渝英.基于流程再造的高校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构建[J].时代金融,2015,(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