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民营企业发展史8篇

时间:2023-10-07 09:14:29

民营企业发展史

民营企业发展史篇1

所谓控股,是指公司第一大股东所持股份比例达到能够决定股东会和董事会决议的,从而可以控制公司各项决策行为的程度。此时的第一大股东就是我们所说的控股股东。根据所持股份的多少,控股股东又可以分为相对控股股东和绝对控股股东。所谓绝对控股股东是指所持股份在51%以上的大股东。此时股东会各项决议都会根据第一大股东的想法而决定。相对控股股东是指持股比例低于51%,但能够控制董事会和股东大会,或者能够对公司各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股东。本文中所讨论的控股股东史玉柱就是典型的绝对控股股东,通过董事会牢牢掌握公司控制权,进而展开资本运作。(姜波.2007)美国学者在研究控股股东对企业财务管控问题时,认为由于控股股东为追求私人利益,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冲突正逐渐激烈,对企业财务好、管控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我国也有相应的研究,认为当控股股东持有股份较少时,其主要目标是通过与管理层的合作或者直接产生对决策的影响来增加自己较短期限内的收益,但长期对企业价值的提升未必是有利的,但是当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超过30%时,控股股东的目标将和其他中小股东的目标趋于一致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并且从控股股东性质角度考虑,控股股东对企业的财务影响也有着不同。尤其是民营上市公司,家族成员及其一致行动人股东一般采取直接管理,全程监控,适当分权的财务管控模式。

二、控股股东对财务管控的影响举例

企业要做大做强,需要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在运营中能够合理的实施这些制度。很多的企业因为缺少了制度体系而走向了衰败。以民营的巨人集团为例。以史玉柱为控股股东的巨人集团,从其兴盛到衰败,再从衰败到繁荣,一直演绎着传奇,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从头再来,东山再起的民营企业,其发展轨迹,变更方法为当代乃至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史玉柱作为巨人集团控股股东,其个人的行为想法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巨人集团的发展。通过讨论史玉柱所带领的巨人集团的兴衰史,从中分析控股股东对企业财务管控的影响,为其他民营企业提供借鉴。1989年8月,史玉柱通过先打广告后付款的方式,将其研制的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软件推向市场。1991年4月,史玉柱在珠海成立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1993年7月,巨人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曾一度达到惊人的38个,成为当时著名的国内第二大民营高科技企业,资产规模仅次于国内第一大的四通集团。1994年初,巨人科技大厦工程开始破土动工。并在同年,史玉柱被当选为“中国改革风云人物”。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在1997年初,巨人大厦工程在只完成了首层大堂建造后被迫停工,由于债主讨债,导致了老巨人现金流紧张,资金链断裂,最终导致史玉柱黯然隐退。巨人集团曾经是一个稳重睿智的企业,它是我国第一个提出管理也是生产力的现代民营企业,史玉柱曾冷静地分析巨人集团存在的五大病症:产品和产业单一,出现大锅饭机制,创业激情基本消失,开发市场能力停滞,管理水平低下。最终巨人集团在“产品和产业单一”上进行了改变,但结果是变成了冒失的多元化,巨人集团反而深受其害,其他四大隐患则基本上没有改变。史玉柱秉承着多元化发展的想法,跳出了计算机产业,向国内兴起的房地产和生物保健品产业进军。不过,老巨人在向其他行业进军的行程中,并没有采取巩固已有产业的发展,也没有改变企业的内部结构(例如与外资合作,资产股权化,取得贷款等),而是各个项目齐头并进,在生物工程刚刚打开市场的情况下,又匆忙向房地产这一陌生行业进军。为了在房地产业中一举成名,拟建造的巨人大厦项目设计一改再改,楼层节节升高,从起初的18楼一直涨到70楼,投资金额也从2亿多涨到12亿多,对于当时仅有1亿左右资产规模的巨人集团来说,单凭巨人集团的资本实力,根本无法承受这项规模浩大,耗资巨大的工程。对此,史玉柱的想法是:l/3靠自有资金,1/3靠贷款,1/3靠卖楼花。但到最后,大厦从1994年2月动工到1999年7月停工巨人集团却从未申请过一分一厘银行贷款,全靠买楼花的钱和自有资金用于支撑巨人大厦的建设。在资金链紧张的情况下,史玉柱采取将生物工程项目中的运营资金投入巨人大厦项目的建设中,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最终导致生物工程项目失去了正常运作所需的现金流量,最终,巨人集团走向了衰亡。在巨人集团走向衰亡的过程中,集团的财务结构始终处于一种不正确,不适当的状态。作为集团的董事长,史玉柱秉承着以零负债为荣的观念,在巨人集团最鼎盛的时期,巨人集团每月拥有3000万至7000万的市场回款,完全可以向银行申请流动资金贷款,或者抵押贷款用于建造巨人大厦,然而使用营运资金来盖房,势必导致资金断流的财务危机。老巨人在走向衰败的时候,集团内部各种违法违规现象层出不穷。从老巨人的情况和控股股东所做出的决策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没有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缺少内部监督,甚至缺少一种制约机制。内部控制具有提高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保证生产和经营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企业既定方针的贯彻执行和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基础的五大作用。这也应征了毕扬(2012)“很多民营企业管理者都不太重视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忽视财务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和强制性”的观点。而且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着审计不足的特点,企业需要加强审计工作,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为企业财务做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评价和指导。这两点的反思给后来崛起的新巨人带来重大改变和进步。新巨人在重新崛起之后,控股股东开始锻造队伍执行力的第一步,加强财务管控,从管理现金流开始。实现款到提货的制度,总部把货卖给各地的经销商,而且大小经销商一视同仁,全部先付款后提货。货款的事情不允许分公司染指。每个销售经理的背后,附带多人信用担保。并组成纠察队用于发现管理和控制方面的缺失和漏洞。老巨人是被债务拖垮的,新巨人在充分吸取了这一点的基础上,建立了合理的担保授信制度,防治了应收账款出现坏账的情况。在保健品行业坏账较多的普遍情况下,少则10%,多则20%的情况下,脑白金10年的销售中,坏账金额是0。财务管理的效果显而易见。而且通过集团内部纠察队伍的建设,大大减少了原来个人侵占公司财产,以及做假账的行为。

三、如何应对控股股东对民营企业财务管控不利影响的政策建议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而针对民营企业发展特别是针对民营企业控股股东权力约束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是很完善,而在中国特别是江浙一带,民营经济活跃,极大程度地拉动地方经济乃至中国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的地位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随着民营经济规模的扩大,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规范控股股东行为,降低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对正处于发展中的民营企业来讲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民营企业的创始人、负责人以及后来的控股股东,首先要与时俱进,随着企业的发展制定相应的财务战略,破除思想上固有的由于知识结构缺失而造成的财务决策的局限性。就如本文案例中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老巨人之所以轰然倒塌,和负责人的相关财务决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老巨人的负责人厌恶负债,甚至于以零负债为荣,盲目将流动资金投入房地产建设中等种种错误的财务决策,直接导致了老巨人的资金链崩溃。因此,作为民营企业的负责人,一定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地破旧立新,以新的姿态、新的知识来为自己的企业发展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同时,作为民营企业的控股股东,其本身应该对企业发展负责,对企业员工负责。在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控股股东应就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内部控制的问题及时妥当地解决,及时建立监管制度,使得企业上下齐心协力共同为企业发展努力,而不是向老巨人一样对企业内部的放任不管,听之任之,导致内部员工为了一己私利而拖垮整个企业。政府部门应该履行相应的职责,特别是对于民营经济相对活跃的地区来讲,政府部门做好政策指引、发展帮扶对民营经济发展更为重要。针对民营企业发展的特殊性,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针对民营企业控股股东本身对于一些财务结构认识的偏差,政府部门可以定期地组织民营企业负责人参加培训,发挥民营企业协会的作用,破除因知识结构的不足而导致经营管理出现失误。积极发挥证监会的作用,对于企业中存在的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况,通过证监会的警告,罚款等措施以对控股股东行为到达一定的制约。在法律制度上,针对民营企业控股股东相对的权利集中,国家可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制约控股股东在对民营企业做出决策的随意性。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迫使民营企业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使民营企业在做出相应的决策的时候降低其所面临的风险,并且使其做出的决策能够符合民营企业发展的需求,保障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通过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赋予独立董事更大的权利,对董事会决策进行监督,做到事前监督,内部监督,过程监督的作用。

作者:周一清 单位:中国石化油有限公司浙江销售分公司

参考文献:

[1]张海龙.控股股东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N].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3月第32卷,第2期.

[2]毕扬.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J].财经视点,2012(3):97.

民营企业发展史篇2

2013年6月28日,风云“滇商”首届评选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本次活动以弘扬“滇商”精神、呼唤“滇商”精神、赞美“滇商”精神,宣传云南,发展民营经济为宗旨,由云南省工信委指导,并联合云南省工商联、云南省科协、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省招商局、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共同主办,云南日报社和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承办,由富滇银行独家冠名。出席此次评选活动的嘉宾有李江副省长、牛绍尧、吴光范等,整个会议由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执行会长花泽飞主持;企业家高峰论坛上分别有武克钢、张亚光、甘立勇、兰靖、郭兰信等参与并做了积极发言,约有1200名企业家到会。现场,民营企业家协会会长雷吟天和六家银行签署了合作协议。

“滇商”,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是一个与“晋商”、“徽商”一样,有着浓厚的商业文化底蕴。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作出过卓越贡献,而且更具有传奇色彩的经济群体。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华民族通往世界的第一条商道——“南方丝绸之路”就已成为最早的“滇商”展示聪明才智和能量的通道。此后岁月悠悠,穿行于“茶马古道”上的各色商帮、一品红顶商人——“钱王”王炽、锡都翘楚缪云等,还包括遍布东南亚各国的商界领袖,他们都创造了无数商业史上的奇迹。“滇商”又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综合概念。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以及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云南经济的发展早已突破了狭隘的本土观念,而成为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所有有志之士的共同追求,因此,“滇商”理应涵盖所有为云南经济发展作出过贡献的民营企业家。

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进程,铸就了“滇商”坚韧、包容、诚信、睿智的精神,孕育了云南人“敢为天下先”的卓越品格。“滇商”的这种精神和品格,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它是无数“滇商”前赴后继、孜孜以求而积累起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和品格,是中华民族卓越品格的具体诠释,也正是我们今天最需要的。

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据了解,2012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546.62亿元,增长16.4%,高于全省GDP增速3.4个百分点,占全省GDP比重达44.1%,全省民间投资完成3632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1%,特别是民企入滇启动一年多来,累计签订民企入滇项目804个,协议投资11768亿元,已开工建设项目211个。

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江在发言时特别指出,“省委、省政府在2012年出台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33条意见和29个实施细则的基础上,2013年又出台了推动企业上市、技术改造、企业兼并重组、切实解决项目落地难等政策文件,我省将采取降低门槛、税收优惠、技改贴息、信贷支持等多种方式,积极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民营企业。”李江希望广大民营企业家抓住发展机遇,开拓创新,推动全省民营经济大发展、大繁荣”。

活动当天,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会长雷吟天正式与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在滇分支机构及富滇银行签约,这些银行拟在“十二五”期间安排民营企业授信额度上百亿元,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助推云南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抱团前进 共同的梦

张亚光作为云南创新股权投资基金的创始人之一,已联合省内40位知名企业家的资本,募集成立了一只规模高达10亿元的基金,该基金将为云南省内民企融资提供联贷互保。本着“救急不救贫”的原则,该基金已成为省内民营企业“多帮一”抱团发展运作模式的一个生动范本。其实,国家要大力发展非公经济,资金是关键,现在市场上有二十八种融资方案,股权、债权、项目、贸易等多种形式的融资,都能有效实现企业融资的方法。民营企业需要放思路放开,融资手段多元化,让民营企业自立自强。在一个行业内坚持下去就可能成为行家。

评选活动上,有关专家指出,企业现在最大的问题其实不是融资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寻找到好的项目,企业领导要花时间去学习和研究,专业知识、金融知识等技能;研究企业发展战略;建设企业团队,培养出核心文化。赚钱是技术,融资是艺术。

民营企业发展史篇3

关键词:文化视角;中国;近代民族企业;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1

国内关于近代民族企业史的研究,大多注重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组织学、行为学等多学科方法,比较客观地剖析近代民族企业的创办与发展历程,主要考察企业的资本、设施、人事制度、市场营销、利益所得与分配等经营史方面,而对企业制度建设关注不够,尤其是对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更少。外国学者在此方面研究虽取得不菲建树,但主要是探讨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如何抓住机遇促进企业发展,如何处理与当时政府之间的关系,如何与外国企业争夺市场等问题,同样未能对企业制度及企业文化进行深入地研究。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经济史家对20世纪初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解释,强调不仅有成长,而且现代部门的成长尤其快速。那么一个落后的企业体制,又如何能带动现代部门的发展呢?这就促使企业史的研究者们对中国近代企业史进行重新审视。因此,从企业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探求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因,就成为经济史研究的前沿课题。到目前为止,关于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文化的研究虽有一些成果涌现,但只局限于某个企业,或整体的某个方面,尚无通关性的、系统研究的成果面世。

林德发教授的专著《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文化》的出版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现代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鉴别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大量文献资料,通过微观分析、宏观分析和比较分析,详细阐明了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文化的产生背景、具体内容、发展状况、形成原因及历史定位,揭示了企业文化是近代民族企业身处逆境、曲折发展的重要动因,并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启示。本书选用了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公司和宋棐卿创办的东亚公司的大量史料作为研究的基础,同时引用荣家企业、“永久黄”企业集团、刘鸿生企业、大成纺织染公司、启新洋灰公司、德大纱厂、华新纱厂、上海永安百货公司、宝元通公司等著名民族企业的资料作为辅助,全面、客观地展示了曾被人们忽视已久的近代民族企业文化的风采。

民营企业发展史篇4

百年上海,曾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滥觞地,以江南制造局为标志的民族企业,到我国第一家味精厂、第一家灯泡厂、第一家电池厂、第一家时钟制造厂、第一家民族制药厂……上海,堪称半部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史;今天,在全球经济现代化、一体化进程中的上海,又将面临企业“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的考验,企业只有真正做强,才能真正把企业做大,才能自立于世界工业之林,续写上海“强企就是强国”的宏大叙事而彪炳史册。

令人可喜地是,上海企业在新经济环境下,有的续写辉煌,传承品牌,成为新经济、新时期工业革命的中流砥柱;有的华丽转身,演变成现代服务业的创意园区而风生水起,完成城市转型与经济创新的一场炼狱。

一个由上海市企业联合会,上海市企业家协会与上海经济团体联合会联袂权威的“2013年上海双百企业排行榜”新鲜出炉。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绿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百联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以1590亿到4809亿人民币的营业收入而荣列榜单前茅,并成功跻身2013年世界五百强企业,成为中国民族企业的一个由大趋强的“上海版本”。

其中,上海民营企业也是生逢其盛、机遇多多,诸如上海民营企业的“大哥大”上海复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华信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人民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依旧发展强势,分列上海民营企业的前三甲,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标杆、具有见贤思齐的引领作用。

在创新环境下的民营企业,如何提升创新与转型能力,壮大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就是审时度势地推进结构调整,就是开拓新业态、新模式的产业,为进一步做强做大企业而争取更大、更宽的企业发展空间,真正为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民营企业发展史篇5

中国民营企业家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历史责任,扮演重要角色,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一历史重任的完成,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而民营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者之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同样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我认为,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应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方面是民营企业的最高责任是促进民族振兴,振兴民族、富民强国是我们几代人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

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

履行这一伟大的历史责任,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事业观的问题。就是必须跳出“小我”的框框,放开眼界,开阔胸襟,将个人的事业与国家的事业结合在一起,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和谐社会建设结合在一起,将促进企业增长方式转变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在一起,真正把创业报国的理想落到实处。

新奥集团作为中国民营企业中的一分子,在创业之初就把实业报国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我们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趋势和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要求,把公司事业清晰地定位于清洁能源产业,以煤基能源的清洁利用为切入点,依托技术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积极发展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努力促进国家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事业。这样,我们整体上不但建立了更具战略性、长远性的企业价值观和责任观念,并且将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在企业的发展思路、增长方式等方面,更多地站在社会的高度上进行思考,更加关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劳动者权益和商业伦理。

政府应积极为民营企业创造条件和机会

我们的强国富民理想已经摆在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舞台上,同台竞技的对手大多数是经历了上百年市场经济发展、拥有现代经营理念、具备较强国际资源整合能力的企业巨头,在竞争的起点上我们已经落后了一大截。

政府和商会也应积极为民营企业创造这样的条件和机会,使民营企业不但能与他们同台竞技,还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真正做到这些,民营企业才能真正做大作强,成为国家经济的生力军,促进民族的发展与振兴。

民营企业家的伦理责任是实现财富回馈

民营企业发展史篇6

关键词:近代企业 研究现状 分析框架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下,中国古老的自然经济瓦解,给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商品和劳力市场;19世纪60年代初,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机器和技术,通过各种形式创办了一些近代企业。中国的部分地主或商人开始依托于国外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投资于近代企业,引入西方企业管理制度,从而形成了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

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思路

(一)以近代企业中具有代表性的派系或事件为核心的研究思路

当前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研究中,以历史学或近现代史学专业出身的学者居多,这些内容都可以归结为个案研究方法。他们研究的一个共同点是基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派别或历史事件,立足于基本史料和相关文献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之上经过规范分析和定性分析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现结合一些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此进行分析:

1.对洋务派的研究。洋务派企业主要代表人物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冯桂芬、王韬、薛福成等,其指导思想是主张“经世致用”、“自强求富”、“师夷长技以制夷”。对洋务派进行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张国辉(1979)探讨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生过程中的阶级关系及特点;宋建民(2003)结合洋务企业的历史轨迹,分析了洋务企业的制度、经营、营销、生产、技术、人力资源、财务以及外部环境;此外,李锋(2004)、杨在军(2006)、陈佳琪(2007)、徐维佳(2008)还分别探讨了洋务企业失败的微观原因、企业家群体特征、技术引进及资本收支等问题。

2.对实业派的研究.清末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控制的放松诞生了民族实业家阶层,代表人物有:郑观应、荣氏兄弟、穆藕初、刘鸿生、卢作孚等,他们注重西方科学管理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以研究历史人物为切入点研究近代企业一直以来就是学术界的重要研究方向:

徐开峦(2009)就郑观应的近代企业管理体制及成本思想和商办企业思想进行了论述;李桂荣(2006)结合近代企业的投资环境、市场竞争、人才使用、内部管理、企业家精神等方面对刘鸿生的经营管理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高静(2008)和孙昭辉(2008)分别结合组织管理、人事管理、企业文化三方面对卢作孚的经营管理思想进行了探讨。

3.对维新派和革命派的研究。维新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其管理思想的理论本源是是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和天赋人权学说,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革命派则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利益,在引进西方现代政治思想的同时,又引进了西方的现代科学管理思想,同时与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相融合,从而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行政管理思想,代表人物有孙中山、廖仲恺和朱执信等。研究成果主要有:

章开沅等(2000)在对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研究中对革命派和维新派相关代表思想的阐述;王圆圆等(2006)在近代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中对革命派和维新派思想的精彩论述;王忠伟等(2007)在近代中国管理思想的融合中对维新派和革命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廖仲恺的经营思想的分别描述等。

4.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研究。一些特定的历史事件也许更能够反映出在当时特定环境下的民族企业状况,特定的历史事件往往能从深层次暴露出我国民族资产阶级存在的问题和当时国内外的矛盾焦点:

凌弓(1996)结合1883年上海金融风暴这一特定事件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经营方式对中国的第一次冲击对于近代企业的影响;汤可可(1994)结合无锡民族资本企业发展历程中的变革性转折论述了近代企业管理体制的演进;针对与外企的商战,秦其文(2005)研究了近代中国企业的广告促销技巧。

(二)与西方管理思想相融合的研究思路

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国家向中国输入的资本主义生产理念逐步为民族企业家所认同,并在民族企业内部加以推广。在这一部分的研究中,以管理学或相关专业出身的学者居多。这些学者以现代企业管理的思维模式为框架,选取一些特定的视角为切入点:

1.以管理方式或管理模式为切入点。文昭(2002)系统论证了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管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推广历程;林德发(2006)通过回顾20世纪初中国民族企业界对当时新兴的科学管理思想的探究和实践,论述了如何结合中国企业的现实环境和实际需要来有效地引进、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孙玉杰(2005)通过研究近代企业管理形式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演变,得出了其内在继承性和不可逆转性的结论。

2.以近代企业组织为切入点。这一部分的研究成果较少并且很不系统,许多文献反映的只是一个侧面,但也产生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成果:

王玉茹(2010)和柯华(2012)将新制度经济学引入近代企业的研究;朱以清(1994)从宏观层次总结了中国资本主义最繁盛时期我国近代民族企业集团化发展的经验;刘德强等(2003)研究了近代企业生产战略、营销战略、多元化战略、虚拟经营战略的演变历程;朱荫贵(2005)以资本运行为中心考察了中国近代股份制企业的特点;张秀芬(2007)阐述了中国近代企业制度的创新及局限性;龚敏等(2011)阐述了近代企业集团的标准化管理特征。

3.以公共关系为切入点。这主要是指学术界对于企业、政府、社会关系的探讨,如:美籍学者陈锦江(1979)阐述了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对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章开沅(1999)通过对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的研究论述了近代民族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朱英(1998)就经由新式商人社团的研究、晚清经济政策的研究,进而以商会为中轴探索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马敏(1998)通过对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的描述阐述了这些群体之间、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深层关系;张忠民(2008)以历史视角系统地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企业、政府与社会关系等。

未来学术界对于近代企业研究的批判性分析框架

当前的近代企业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以定性研究为主,着眼于对历史事实的阐述,试图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总结和归纳来支撑研究的框架。这一部分主要是以历史学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为主,但由于这些研究群体缺乏企业管理专业的视角,使得这些论述脱离了我们所要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论点:近代企业管理思想对于我国当代企业管理的启示。第二,以点带面的研究方法,该研究方法以管理学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为主,这有助于我们从局部企业或局部管理思想来理解和把握整个中国近代企业的经营思想发展脉络,但是这种思维模式并没有很好的在目前的文献资料中体现出来。之所以会产生这些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目前学术界对于近代民族企业研究的出发点还混沌不清,没有形成统一的历史学和管理学相结合的框架。

图1是根据近代企业发展实际所建立的近代企业分析框架,该框架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由于当代社会的可包容性,该框架以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为核心;第二,管理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分析视角:将产业和竞争者分析技巧与近代企业跌宕起伏的成败史相结合,试图提炼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第三,学术创新研究应更多地从事定量研究和实证分析,使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第四,分析框架的延展。该框架不是只有一个单一的环状模式,为了使提炼出的分析框架更具灵活性,该框架至少还可以进行递进式拓展,如图2所示。

综合图1和图2,对涉及的四个重要因素进行批判性分析:

(一)近代全球化的国际背景

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不能局限在中国或者在中国的部分外来资本主义工业,单纯地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是片面的,资本主义国家或称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工业更大程度上立足于对落后国家资源的掠夺,其与该国国内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有所偏差的。中国晚清政府在法律名义上还是合法的政府,有着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再加上国内涌动的资产阶级革命潮流,决定了帝国主义掠夺资源的同时不得不依赖于一些以“买办”形式存在的资产阶级。因此帝国主义在华输出方式也有别于其它国家,这是分析整个中国近代企业史的核心。

(二)国内产业和竞争者思维模式

学术界对近代企业的分析还局限于特定的个案,其选择的行业研究视角很随意,只是粗糙地描述了某些人物在某个时间段经营什么,规模多大,体现了什么管理思想等,这种很肤浅的认识不具科学性和系统性,应该通过历史或现实中的现象看到隐藏在其后的本质问题。近代民族企业是在夹缝中生存的,这种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决定了近代企业只能从事一些特定的产业—这才是研究的关键点。另外,不少研究者提出了近代民族企业的“商战”思想,但仅处于初步论述阶段,还没有建立基于竞争者的分析框架,在这一点上,可尝试将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理论应用于中国近代企业的分析。

(三)必要的定量和实证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于近代企业的定量研究和实证分析几乎为零,这一方面取决于年代的久远导致一些数据不能加以证实,另一方面在于将一些影响近代企业发展的因素转化为量化指标的确非常困难。但是,一旦建立了定量化的分析框架,得出的结论也往往具有可证伪性,从而使得出的观点或结论更具权威和不容挑战。特别的,如果将一些关键人物的经营思想按照一定的量化指标进行归纳和类比,不仅可以得出意想不到的结论,更能从宏观层面上把握近代企业家全体的整个管理思维模式,而这需要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四)近代企业的成败对当代企业的启示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当前学术界对于近代企业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都暴露出来之后,就有必要重申一下研究近代企业的根本任务,这很重要,因为我们的出发点关乎整个学术界对于近代企业的研究价值。我们研究近代企业的发展并不是要解决近代企业的问题—近代企业已经成为历史,也不是要抱怨清政府的腐败、民族资产阶级的懦弱和帝国主义的嚣张—但目前学术界中这种研究方式却屡见不鲜。因为研究近代企业的历史并不是要患得患失,而是要在系统地研究近代企业的基础之上,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提炼出一些有益于当前企业管理理论界或者实践界的基本方法,以更好地促进今后的学术研究和应用。但目前学术界对于近代企业成败经验的阐述很少,提炼出的对当前企业有所借鉴意义的观点或者管理模式更少。在这方面的突破也应该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趋势,毕竟理论研究还是要服务于当前的企业实践的。

1.白吉尔.张富强,许世芬译.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吴丽娜.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企业经营管理成功经验研究[D],2008

3.章开沅,马敏,朱英.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研究(1860-1919)[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王同勋.近代民族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N].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12

民营企业发展史篇7

摘 要:民营企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需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本文在分析了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意见。 论文关键词:民营企业 人力资源 绩效评估 序言 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通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发展势头迅猛,成为我国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优化所有制结构、解决就业问题、稳定社会的主要力量。实践表明,哪里的民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大,那里的综合经济实力就强,人民生活水平就高。20年的发展,使我国民营企业已有了一定的积累和规模,有相当一批企业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正朝着现代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 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信息技术的传播和发展,而人是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载体,生产和传播知识的人力资源将取代资木成为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谁拥有最优秀的人力资源谁就能在激励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必然要求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力资源的价值。因此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要获得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必须顺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利用自身的优势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一、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特征 改革开放后,我国民营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经成为我国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优化所有制结构、解决就业问题、稳定社会的主要力量。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企业改制的客观条件,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有如下特点: (一)人员年龄结构年轻化 我国民营企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大部分民营企业历史都不长,因此这些企业中员工的年龄都不大。这种人力结构的最大优势是企业没有历史负担,不存在后顾之忧。人员的年轻化使得企业富有朝气,思维开放,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常常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闯出一条新路,所以这类企业在创业初期往往发展较快。但人员过于年轻也会带来一些弊端,如经验不足、缺乏冷静,只习惯顺风扯帆、不善于逆水行舟等等。 (二)人员学历结构二元化 一方面民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日渐苛刻,尤其是在某些高科技民营企业,大学生和研究生占有绝大比例。这样一个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公司的发展带来强大动力,是企业宝贵的智力资源和无形财富。另一方面,大部分民营企业,特别是传统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如采掘、制造、服装、餐饮、修理、服务等行业,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人员素质要求也偏低,民营企业大量雇用外来廉价民工,企业员工大多是初中以下学历。这样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结构上存在很大的缺陷,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和产业升级转型能力。 (三)人员流动性大 我国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当灵活,因需而设,不会为了安插某些特殊人员而设置福利性岗位。用人机制是典型的双向选择,来去自由。正因为有用人上的自主权,所以民营企业人才的流动性相当大,可以不断吐故纳新。这种精细而又务实的做法虽然给企业带来了活力,

民营企业发展史篇8

摘 要:民营企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需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本文在分析了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意见。论文关键词:民营企业 人力资源 绩效评估 序言 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通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发展势头迅猛,成为我国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优化所有制结构、解决就业问题、稳定社会的主要力量。实践表明,哪里的民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大,那里的综合经济实力就强,人民生活水平就高。20年的发展,使我国民营企业已有了一定的积累和规模,有相当一批企业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正朝着现代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 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信息技术的传播和发展,而人是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载体,生产和传播知识的人力资源将取代资木成为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谁拥有最优秀的人力资源谁就能在激励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必然要求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力资源的价值。因此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要获得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必须顺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利用自身的优势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一、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特征 改革开放后,我国民营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经成为我国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优化所有制结构、解决就业问题、稳定社会的主要力量。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企业改制的客观条件,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有如下特点: (一)人员年龄结构年轻化 我国民营企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大部分民营企业历史都不长,因此这些企业中员工的年龄都不大。这种人力结构的最大优势是企业没有历史负担,不存在后顾之忧。人员的年轻化使得企业富有朝气,思维开放,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常常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闯出一条新路,所以这类企业在创业初期往往发展较快。但人员过于年轻也会带来一些弊端,如经验不足、缺乏冷静,只习惯顺风扯帆、不善于逆水行舟等等。 (二)人员学历结构二元化 一方面民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日渐苛刻,尤其是在某些高科技民营企业,大学生和研究生占有绝大比例。这样一个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公司的发展带来强大动力,是企业宝贵的智力资源和无形财富。另一方面,大部分民营企业,特别是传统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如采掘、制造、服装、餐饮、修理、服务等行业,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人员素质要求也偏低,民营企业大量雇用外来廉价民工,企业员工大多是初中以下学历。这样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结构上存在很大的缺陷,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和产业升级转型能力。 (三)人员流动性大 我国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当灵活,因需而设,不会为了安插某些特殊人员而设置福利性岗位。用人机制是典型的双向选择,来去自由。正因为有用人上的自主权,所以民营企业人才的流动性相当大,可以不断吐故纳新。这种精细而又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