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8篇

时间:2023-10-15 15:32:40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篇1

关键词:民营企业 投资 经济发展

一、民营经济近几年的增长情况

1.民营企业数量逆势继续增长。

2.民营企业资金规模持续大幅增加。

3.民营企业投资规模依然快速增长。

二、民营企业投资行为对经济的影响。

1.民营经济迅速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情况之下,民营企业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作用尤为突出。2010年,我国民营经济占全国GDP比重为65%。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占全国GDP比重为49.7%;外商和港澳台经济占全国GDP比重约为15%。2010年,我国民营经济实现工业增加值3.93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总额比重的49.3%,在全国40个传统工业行业中,民营经济已在27个行业中经济比重超过50%,在轻工纺织、普通机械、建筑、运输、商贸服务等行业已占70%以上。

2.民营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吸纳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08年底,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7904万人,较2009年底增加650.9万人,增长9%。个体工商户从业人数达到5776.4万人,较2009年底增加280.2万人,增长5.1%。除2000年因统计口径变化原因导致在个体私营领域从业人员减少外,1989~2010年,在个体私营领域实现就业的人员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

3.民营经济的迅速增长,丰富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截至2010年底,民营经济完成税收总额5873.68亿元,同比增长23.1%,高于全国6.1个百分点,在全部税收中的比重达到10.2%,较2009年提高0.6个百分点;个体经济完成税收总额1988.68亿元,同比增长34%,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在全部税收中的比重达到3.4%,较2009年提高0.4个百分点。

4.民营经济的迅速增长,优化了社会资源配置和投资结构,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我国民营经济在竞争性领域投资日益活跃,改变了国有企业原有的垄断格局,优化了社会资源配置。民营企业同市场经济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民营企业的存在,迫使国有企业低效部门提高自身的配置效率,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更优的配置。民营企业投资的快速增长,吸纳了大量社会闲散资金,补充了经济建设资金,促进了投资结构的优化,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三.促进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几点建议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障碍,如,在民间资本行业准入问题上存在着“玻璃门”“弹簧门”“铁门”的“三门”现象;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民营企业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证;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信息市场过于狭窄等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就如何优化民营企业投资行为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扩展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目前,我国的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一般竞争领域,在基础设施、大型制造业、金融保险业、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业却一直严重缺席;电力、石化、电信、民航等领域,基本上还是国有资本的天下。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交通、电信、能源、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将会使民营资本迎来一个爆发式的增长。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更多的领域,会对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形成竞争的压力。不排除部分国有企业会利用自身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调高准入门槛,变相设置“玻璃门”“弹簧门”,这些都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2.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措施,必须充分调动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面的力量,有针对性地从民营企业制度创新、金融创新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着力,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大信贷资金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二是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措资金,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三是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降低民营企业贷款风险;四是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强化民营企业信用管理;五是民营企业要转变经营管理观念,推进企业制度创新,提高信用等级;六是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篇2

摘要: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时期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国退民进”国策不断深入,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民间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就民营企业投资的增长情况及民营企业投资行为对经济的影响进行探讨,以寻求民营企业更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民营企业 投资 经济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在拉动经济增长、吸纳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优化资源配置和投资结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民营经济近几年的增长情况

1.民营企业数量逆势继续增长。截至2008年底,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到657.42万户,较2007年底增加54.37万户,增长9.0%;个体工商户达到2917.3万户,较2007年底增加175.8万户,增长6.4%(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2002~2008年,个体工商户不仅户数在持续增加,而且增长率连续6年呈明显上升态势;而私营企业虽然户数也在持续增长,但增长率却从2003年起连续5年出现下降。

2.民营企业资金规模持续大幅增加。截至2008年底,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达到11.74万亿元,较2007年底增加2.35万亿元,增长25%。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达到9006亿元,较2007年底增加1655.2亿元,增长22.52%(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尽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恶化蔓延,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但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增长率却还略高于经济形势最好时期的2006年和2007年。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增长率更是较2007年增加了8.92个百分点。

3.民营企业投资规模依然快速增长。截至2008年底,全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7.23万亿元,同比增加3.5万亿元,增长25.46%。其中国有经济完成4.64万亿元,同比增加0.77万亿元,增长20%;外资企业完成1.41万亿元,同比增加739亿元,增长5.53%;而民营企业则完成11.18万亿元,同比增加2.65万亿元,增长31.07%,较国有经济和外资企业增幅分别高出11.07个和25.54个百分点(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由于民营企业投资增幅始终快于国有经济投资增幅,而外资企业投资增幅总体变动不大,所以民营企业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态势,而国有经济投资比重则逐年下降。

二、民营企业投资行为对经济的影响。

1.民营经济迅速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情况之下,民营企业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作用尤为突出。2008年,我国民营经济占全国GDP比重为65%。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占全国GDP比重为49.7%;外商和港澳台经济占全国GDP比重约为15%。2008年,我国民营经济实现工业增加值3.93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总额比重的49.3%,在全国40个传统工业行业中,民营经济已在27个行业中经济比重超过50%,在轻工纺织、普通机械、建筑、运输、商贸服务等行业已占70%以上。

2.民营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吸纳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08年底,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7904万人,较2007年底增加650.9万人,增长9%。个体工商户从业人数达到5776.4万人,较2007年底增加280.2万人,增长5.1%。除2000年因统计口径变化原因导致在个体私营领域从业人员减少外,1989~2008年,在个体私营领域实现就业的人员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

3.民营经济的迅速增长,丰富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截至2008年底,民营经济完成税收总额5873.68亿元,同比增长23.1%,高于全国6.1个百分点,在全部税收中的比重达到10.2%,较2007年提高0.6个百分点;个体经济完成税收总额1988.68亿元,同比增长34%,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在全部税收中的比重达到3.4%,较2007年提高0.4个百分点。

4.民营经济的迅速增长,优化了社会资源配置和投资结构,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我国民营经济在竞争性领域投资日益活跃,改变了国有企业原有的垄断格局,优化了社会资源配置。民营企业同市场经济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民营企业的存在,迫使国有企业低效部门提高自身的配置效率,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更优的配置。民营企业投资的快速增长,吸纳了大量社会闲散资金,补充了经济建设资金,促进了投资结构的优化,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三.促进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几点建议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障碍,如,在民间资本行业准入问题上存在着“玻璃门”“弹簧门”“铁门”的“三门”现象;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民营企业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证;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信息市场过于狭窄等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就如何优化民营企业投资行为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扩展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目前,我国的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一般竞争领域,在基础设施、大型制造业、金融保险业、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业却一直严重缺席;电力、石化、电信、民航等领域,基本上还是国有资本的天下。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交通、电信、能源、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将会使民营资本迎来一个爆发式的增长。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更多的领域,会对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形成竞争的压力。不排除部分国有企业会利用自身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调高准入门槛,变相设置“玻璃门”“弹簧门”,这些都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2.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措施,必须充分调动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面的力量,有针对性地从民营企业制度创新、金融创新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着力,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大信贷资金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二是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措资金,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三是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降低民营企业贷款风险;四是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强化民营企业信用管理;五是民营企业要转变经营管理观念,推进企业制度创新,提高信用等级;六是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

3. 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依法保障民营企业投资者权益。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次国民待遇”(相对于外资所享受的“超国民待遇”和国企所享受的“国民待遇”而言),以及投资权益受到损害,投资合同履行困难等现象,严重打击民营企业投资者的积极性。因此要建立健全法规,给民营企业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不断增长。

4.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提供为民营企业投资服务的良好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构筑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为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助提供中介服务,为企业提供人员培训、管理和经营指导服务等。同时,还应鼓励发展以服务为宗旨的民营企业投资咨询机构,组织中介机构在投资决策、技术开发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必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忠礼.积极启动民间投资,发展壮大民营经济[J].河南经济,2007,(10):22-23.

[2]杨松令.中小企业投资决策特点分析[J].财会月刊, 2008,(11):37-38.

[3]唐曙光.中小民企如何做好市场调查[J].大众投资指南, 2006,(4):43.

[4]李垣明.中小民企三望而行(环境篇)[J].大众投资指南,2005,(11):4-5.

[5]王元京.哪些投资将向民营资本开放[J].大众投资指南,2006,(5):4-6.

[6]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

[7]厉以宁,厉以宁论民营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篇3

关键词:福建经济;民营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106-01

福建早在八十年代就出现了晋江模式、长乐草根工业等,在全国享有盛誉。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不仅为全省财政收入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产业布局上推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促进了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

1 民营企业支撑起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半壁江山

(1)民营企业成为推动福建省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民营工业完成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6.4%,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出货值分别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出货值的56.7%、46.6%和58.5%。2006年福建省民营经济出口快速增长,累计出口107.28亿美元,同比增长41.9%,明显高于外资企业13.1%,国有企业7.37%;拉动全省出口增长9.1个百分点。成为外贸出口的主要拉动力。

(2)民营企业涉足的产业领域扩大,并已注重品牌塑造。福建已初步形成了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纺织、服装、鞋业、工艺陶瓷、电子电机等产业集群,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此外,制造业,贸易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分布趋于优化;同时,产品结构从低档次、松散型逐步向系列化、集群化方向转变,并注重品牌塑造和科技创新。全省共有五十三家民营企业获得“中国名牌”称号,数量占全省“中国名牌”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3)在投资领域,福建省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表现突出。据不完全统计,除福建本省外,在全国各地经商办企业的闽商有二三百万之巨,截至二00五年底在外闽商回家兴办的企业达两万多家,总投资三百多亿美元;根据福建省统计局的数据,06年上半年民间投资463.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7.8%。民间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上升到42.5%,比国有投资高6.3个百分点,比外商和港澳台投资高21.2个百分点,其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贡献率高达45.8%。民间投资的提速,被视为福建“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的重要标志。

可见,民营企业对福建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起到了基础和加速的作用,日益成为福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支撑点、贡献点。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民营企业过去所形成的先发优势、体制优势和竞争优势正逐渐弱化,制约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因素日益显化,民营企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2 制约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因素

(1)民营企业的自身弱点。民营企业是凭借原有的历史、地域、文化和政策优势逐渐发展起来的,属家族式经营,相当部分经营者素质不高,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社会诚信意识不足,部分企业账目不实、偷漏税款、制假售假,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劳动纠纷不断,劳动者权益受侵害现象较为普遍。

(2)政策不平等,观念歧视仍然存在,市场准入限制多。政府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多头管理、各自为政,一些行业和领域在准入政策上虽无公开限制,但实际进入条件则限制颇多,使得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还比较狭窄,很多领域不敢涉及。

(3)融资问题成为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拦路虎。民营企业主要靠自我积累创业发展,本钱少、底子薄,要发展壮大,迫切需要外部资金注入,尤其是长期发展资金。发展面临严重的融资难题,不但创办新企业或扩大再生产需要融资,就是维持企业的正常经营也需要融资。我国证券市场基本上未向民营企业开放,民营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向亲戚、“地下钱庄”的借款,或以内部职工筹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及利用企业经营利润来积累发展资金。现有间接融资渠道很难满足民营企业发展、再创业和技术改造、开发高科技项目的资金需求。结果是民营企业发展受限,缺少经营、科研人才,市场竞争能力低,抵御风险的能力差,企业规模长不大、实力做不强。

3 解决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办法措施

复旦大学张军教授说,‘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佳途径是激活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很好,是中国经济未来十年、二十年增长的最重要源泉’。可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民营企业是关键。要使福建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就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要走出家族式管理和封闭式运行,进行企业管理创新,通过所有权、管理权和收益权的共享,实现企业内部资源同外部社会资源的结合、“家人”与“外人”的融合,提高经营者素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织引导法律服务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法律援助,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增强依法治企的能力,促使民营企业依法规范经营;发挥各种商会、协会、同业公会等中介组织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提高诚信意识;以克服一些个体私营企业容易产生的假冒伪劣、粗制滥造、不重信誉、单打独斗的倾向。

(2)改变观念,放宽市场准入。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要理顺管理体制,加强指导和服务。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民营企业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样,实行同等待遇。进一步开放市场准入领域、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审批手续,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吸引、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各类投资者的积极性,真正实行企业自主投资,自负盈亏,促进投资效率持续提高。

(3)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①在企业上市问题上,坚持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重点推动达到一定规模的、高科技行业的、符合上市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包括海外上市、买壳上市等多种模式,同时,争取民营企业发行企业债券。②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民营企业融资领域。在民间互的融资形式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同时,可组建民营资本金融机构或建立投资基金。③积极发展各类有助于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机构。如:企业、专业协会之类的民间组织集资建立商业性的或政府拨款设立的非营利性担保公司等。④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中心,记录企业纳税、信贷、合同履约率、遵守法律等情况,供社会查询,增加企业信用信息的透明度。⑤推进金融创新,建立自主创新贷款激励与风险补偿机制,降低信贷门槛,增加信贷品种,简化信贷手续,为企业创新提供宽松、便利的融资环境。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法制、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中间机构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建设,完善财税制度,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投资、融资、技术支持、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创业辅导、管理咨询等全方位服务。支持民营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扶持规模民营企业打造品牌的能力,增强民营企业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促进本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 闽委发[2005]9号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篇4

【关键词】民营企业 生存现状 对策

一、我国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民营企业成绩斐然

从全国工商联的《201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分析报告》可以看出,截止到2010年底,民营前500强企业的总营业收入为6.98493万亿元,和上一年相比增长了47.48%,总资产达到5.88248万亿,和上一年相比增长了50.90%。经过这些数据的对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让民营企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国有经济增长率相比民营企业经济的增长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外资企业相比也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所以,可以预料未来在中国GDP中民营经济的比重将会不断的提高。这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1.起步水平不高,初始积累不足

企业家敏锐的洞察力和经验丰富的判断力是初期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依靠,投资低水平重复的初始积累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在平均数上来讲,全国民营企业平均员工人数不足14人,平均注册资本低于一百万。从事生产活动的设备都是大型企业淘汰不用的,产品相对落后,对于市场从卖方到买方的变化很难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不断的完善,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更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想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依靠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一些民营企业目光短浅,计较眼前的利益,在竞争中使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的代价是巨大的环境破坏;一些民营企业没有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品依靠模仿、山寨,或者生产科技含量比较低的产品。

2.管理不科学

企业组织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领导、程序、结构。要想让民营企业获得要更大的进步,要从创业初期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中走出;在组织上,要综合使用集权和分权,并把握好其中的尺度,不仅要保证企业领导的权威,也要防范过大的管理范围;目前在决策上,由于民营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决策水平的低下,出现随意决策随意等现象。

二、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放开经营领域,实行项目带动

一是把民营经济向对国民经济有利的方向引导。让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活跃国有经济进行有机的结合,促进民营经济对国有企业分流人员进行聘用,在国有企业中允许并鼓励民营经济以各种形式参与;结合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产业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整,对于社会服务体系的发展上鼓励民营经济的积极参加,在农业发展上促进其的投资力度,在航空、石油、铁路、通信等行业中积极的引进民间资本,在完善这些行业结构的同时还活跃了民间资本。

二是在私营企业和其他企业之间创造平等的生存、发展的制度平。对于一些具有限制性、歧视性民营企业发展的规定要废除;让民间资本的投资门槛降低,对于人们屡屡诟病的工商登记手续进行简化,大力治理乱摊派、乱收费的现象;打破区域分割、贸易壁垒,在税收、土地使用等上对民营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对一些不利于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制度要取消。

(二)实行科学管理,追求持续发展

一是,对新的游戏规则要积极的学习,加大人才的培养并提高其质量。从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之后,民营企业对于国际社会上的一些规则不甚了解,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开拓市场上的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以及其保护有关的规定等,还要具有在遭遇不公平贸易时候的投诉权利的实力,把握企业发展的机遇并不断的迎接挑战。不仅如此,对于具有高水平的人才要积极的引进,让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的提高,对企业中的职员要加大培训力度,让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不断的提升,以便于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二是对企业的管理要科学。在民营企业中进行科学管理,就要求企业的经营者在企业各项活动中要计划合理、组织协调、指挥得当、控制有效,让自己所控制员工、金融、材料资源有效的协调,在企业日常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充分的使用市场经济手段,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对于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民营企业要一步步的走出,这才是实现企业科学管理的根本,才能够让决策更加的明智,让企业更快的发展。

三、结束语

进入新世纪后,国内民营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企业要想抓住发展机遇让自身不断的发展壮大,这就需要国内民营企业正确的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实行有正对性的解决措施,这就要求其在管理、品牌、理念上仅仅积极的改变。所以,民营企业家要努力学习,树立国际化的眼光,走品牌发展之路,这样才可以让国内民营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走出中国,走向国内,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贡献自身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红梅.浅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4).

[2]崔海娇.企业文化、协同与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分析[J].大众科技,2005,(8).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篇5

(一)我国民营企业成绩斐然

从全国工商联的《201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分析报告》可以看出,截止到2010年底,民营前500强企业的总营业收入为6.98493万亿元,和上一年相比增长了47.48%,总资产达到5.88248万亿,和上一年相比增长了50.90%。经过这些数据的对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让民营企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国有经济增长率相比民营企业经济的增长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外资企业相比也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所以,可以预料未来在中国GDP中民营经济的比重将会不断的提高。这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1.起步水平不高,初始积累不足

企业家敏锐的洞察力和经验丰富的判断力是初期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依靠,投资低水平重复的初始积累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在平均数上来讲,全国民营企业平均员工人数不足14人,平均注册资本低于一百万。从事生产活动的设备都是大型企业淘汰不用的,产品相对落后,对于市场从卖方到买方的变化很难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不断的完善,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更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想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依靠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一些民营企业目光短浅,计较眼前的利益,在竞争中使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的代价是巨大的环境破坏;一些民营企业没有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品依靠模仿、山寨,或者生产科技含量比较低的产品。

2.管理不科学

企业组织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领导、程序、结构。要想让民营企业获得要更大的进步,要从创业初期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中走出;在组织上,要综合使用集权和分权,并把握好其中的尺度,不仅要保证企业领导的权威,也要防范过大的管理范围;目前在决策上,由于民营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决策水平的低下,出现随意决策随意等现象。

二、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放开经营领域,实行项目带动

一是把民营经济向对国民经济有利的方向引导。让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活跃国有经济进行有机的结合,促进民营经济对国有企业分流人员进行聘用,在国有企业中允许并鼓励民营经济以各种形式参与;结合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产业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整,对于社会服务体系的发展上鼓励民营经济的积极参加,在农业发展上促进其的投资力度,在航空、石油、铁路、通信等行业中积极的引进民间资本,在完善这些行业结构的同时还活跃了民间资本。

二是在私营企业和其他企业之间创造平等的生存、发展的制度平。对于一些具有限制性、歧视性民营企业发展的规定要废除;让民间资本的投资门槛降低,对于人们屡屡诟病的工商登记手续进行简化,大力治理乱摊派、乱收费的现象;打破区域分割、贸易壁垒,在税收、土地使用等上对民营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对一些不利于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制度要取消。

(二)实行科学管理,追求持续发展

一是,对新的游戏规则要积极的学习,加大人才的培养并提高其质量。从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之后,民营企业对于国际社会上的一些规则不甚了解,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开拓市场上的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以及其保护有关的规定等,还要具有在遭遇不公平贸易时候的投诉权利的实力,把握企业发展的机遇并不断的迎接挑战。不仅如此,对于具有高水平的人才要积极的引进,让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的提高,对企业中的职员要加大培训力度,让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不断的提升,以便于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二是对企业的管理要科学。在民营企业中进行科学管理,就要求企业的经营者在企业各项活动中要计划合理、组织协调、指挥得当、控制有效,让自己所控制员工、金融、材料资源有效的协调,在企业日常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充分的使用市场经济手段,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对于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民营企业要一步步的走出,这才是实现企业科学管理的根本,才能够让决策更加的明智,让企业更快的发展。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篇6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 民营企业 文化特征

“经济增加值” (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在经济学中又定义为经济利润,是由美国斯特恩斯图尔特管理咨询公司于 1989年首创的,民营企业起步晚、规模小、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公司治理不完善,其企业文化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不足。经济增加值”这一绩效评价方法可以在影响与改善民营企业文化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经济增加值”的作用

经济增加值应用于企业日常管理时,除了可以科学合理地考核企业各责任单位的经营绩效外,还具有如下普遍的作用。

1.促使企业克服盲目投资,树立权益资本不是“免费资本”的理念,节约使用权益资本,合理安排资本结构,从而有助于促进资本运作效率的提高。经营者会像企业的所有者一样思考,权益资本不再被考虑为“免费资本”,他们不再追求企业的短期利润,而开始注重企业的长期目标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注重资本的有效利用以及现金流量的增加,以此来改善企业的EVA业绩和企业文化质量。

2.有助于提升与改善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经济增加值发展到今天不仅仅是一种绩效评价的指标,更是一种促进企业有效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与提升的手段。与传统的财务指标相比,它有两个优势:一是考虑了资金成本,把业绩与占用资源的成本联系起来,从产出与成本两个方面综合评价决策的效果,扩大了绩效评价的范围,使部门与整体的利益一致,激励管理人员为股东价值最大化不断努力;二是对跨期费用项目进行适当调整,使长期和短期利益更好地协调起来,克服决策中的短期效应,符合股东权益最大化的要求。因此,EVA被《财富》杂志称为“当今最为炙手可热的财务理念”。

二、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的特征

1.民营企业文化是老板意志文化。这种文化与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经历有关,许多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具有独到的成功绝招,比如他们承受风险的能力特别强,或善于抓住市场的空隙,或技术创新能力强,或有很强的融资能力,或善于带动一群人打天下等等。这些独到的能力,使他们形成了掘金后无往而不胜的自信,同时又容易有心浮气躁的心态。民营企业产权归老板自己所有,虽设有许多管理部门,聘请了优秀人才,但老板常常越俎代庖,往往养成基层喜欢越级报告、职能部门有事不敢决断、老板一人说了算的作风。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老板意志就是企业的绝对意志,几乎没有人能对他的决定产生影响,从而产生了企业经营的“巨人症”、“霸王症”等,这种惟老板意志导致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难以提升,导致 (投资)决策与行为的不科学性,对经营者业绩的考核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以至于老板的意志一旦出现问题,企业随即失去前进的方向。

2.民营企业文化是奋勇拼搏文化。民营企业大多是草根出生,因此能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就是民营企业奋勇拼搏文化的体现。在浙江温州的民营企业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既能穿皮鞋,又能穿草鞋”。为了企业在夹缝中生存,他们不辞辛劳;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们全力拚打。

3.民营企业文化是抢抓机遇文化。许多民营企业老板,就是通过抓住机遇,骤然发家的。老板疯狂的工作,能很快聚合资源,使企业的目标变得简单而易于操作,员工形成吃苦耐劳、快干多干的作风,企业的原始积累迅速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确出现了许多发展的机会,谁抓住了谁就能取胜。这时,广大民营企业利用自己的体制与机制的优势,一次次抓住企业发展的大好时机,使企业站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前列。这种文化体现在企业发展中,往往就表现为一有“好”项目就上,不管自己是否具备投资发展的能力与实力,不管是否进行了严密科学的可行性论证(特别是财务可行性研究 )。

4.民营企业文化是重视感情文化。许多民营企业文化用亲情代替规则,其经营管理层由复杂的血缘关系构成,这就违背了管理大师杜拉克所言的,家庭企业要想生存和保持有效运作,在高层管理人员中,无论有多少家庭成员,也无论他们多么出色,也至少需要一位非家族成员。民营企业内注重乡亲、熟人、朋友,使管理具有非理性和落后性,阻碍经营管理的问题长期存在,企业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这种文化体现在日常管理中,就表现为以感情代替制度,以关系亲密与信任度代替指标考核,不能做到制度的有效执行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的这些特点,曾经在短时期内适应了市场环境,但却和变化越来越快的经济和市场环境拉开了差距。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民营企业作为中国市场的重要力量,更需要寻找有关途径尽快培育出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三、“经济增加值”的应用对改善、提升民营企业文化的影响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最新研究指出:“全球一场新的经济竞赛已经展开,未来会脱颖而出的赢家,将是能够抢先窥视并领悟新游戏规则的个人、企业或国家。”这对我们是一种提醒。有效应用“经济增加值”方法,可对民营企业文化的改善和提升产生如下影响:

1.有助于树立集约经营的意识,节约使用资本金。资本金是投资者进行投资活动,并依股份金额对企业实施控制的重要经济资源。以往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都将这些资本金无偿使用,头脑中根本没有资本成本的概念,因此,在有的民营企业中,出现了任意提高资本金数额的限度,或者一再追加股本金。大家知道,股本金也是资金,而资金这种资源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有限、稀缺的。用于投资的股本金来源于自有资本,也要考虑资本的机会成本,要使用“经济增加值(EVA)”的理念与方法。经济增加值这一指标,是客观评价企业资本收益超过资本 (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 )成本后的差额大小的标准,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运用。我们也要树立起这种观念并使用这种方法,不能认为自有资本投资是无本买卖,不需要任何代价。

2.有助于激励经营者不懈追求扣除资本成本后的“增加值”,认真履行经管责任。目前,企业的经营价值观念许多是在长期经营过程中自发地、无意识形成的,带有经验色彩,单调零碎。有的企业虽提出了文字性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经营价值观等,但往往带有雷同化、模仿性,缺乏独特个性和适应性,很难实行。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篇7

[关键词] 石化产业;民营经济;“双赢”

福建泉州泉港区石化产业,是国家规划新建的六大石化基地之一,石化产业主要涵盖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造业、塑料制造业,涉及行业之间产品关联性产业。如何抢抓机遇,趋利避害,取长补短,因势利导,利用国有石化大企业的优势,有效地带动地方民营经济发展,增强国有石化企业发展实力,促进国有石化企业和地方民营企业两者的“双赢”共同发展,是一个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经济问题。

一、福建泉州泉港区石化行业的发展状况

1.泉港石化工业已经成为福建泉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目前,全区共有各类石化企业75家,2004年石化工业实现产值117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76.5%。其中,石化工业园区内已入驻企业16家,预计产值163亿元。在建项目14个,总投资54亿元;拟建项目9个,总投资千亿元,泉港区石化工业规模巨大,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现已投产的石化企业有:福建炼化公司,年加工原油400万吨,年产聚丙烯10万吨,2004年产值达98亿元,占石化产值84%。湄洲湾氯碱工业公司,年产烧碱4万吨、环氧丙烷2万吨、聚醚5万吨,2004年产值3亿元。海洋聚苯树脂,公司年产聚苯乙烯60万吨,2004年产值8亿元,目前正在推进年产60万吨聚苯乙烯、120万吨重油催化裂解项目的前期工作。华星石化公司,低温液化气年储能力达50万吨,是中国进出口公司500强之一,其投建的低温冷冻液化气储存库,已成为我国第三大低温液化气贮库,2004年产值达4.2亿元。目前,泉港石化产品在国内市场占重要地位的有:无铅汽油、聚丙烯、硫磺、石脑油、烧碱、聚苯乙烯、液化石油气等,初步形成以福炼公司为龙头,以湄洲湾氯碱公司、海洋聚苯乙烯、华星石化等30多家骨干企业为主体的石化板块。泉港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福建泉州地区经济发展的依靠力量。泉港石化工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00-2005年“泉州泉港石化工业五年年均增长40%,石化工业产值140亿元”。但从长远发展看,要持续迈向新台阶,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承担应有的发展目标,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

2.福建泉州泉港石化工业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一,资金制约。石化企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需要雄厚的资金做基础,只靠国家提供,有些力不从心,必须调动泉州的民营资本加以补充。因为泉州有各类民营企业12万户,如果能吸收一部分民营资本参与石化行业,就有利于解决石化企业资金短缺的困难。经过几年的发展,福建泉州民营企业仍步履维艰,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窄,企业的自有资金不足,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企业极容易倒闭。2005年国家对金融市场实行宏观调控政策,使得许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持谨慎态度,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因资金缺乏而停止了新业务拓展。手中有一定资金的企业主,又因融资渠道单一,而不敢投资新项目。民营企业家的思想又倾向保守,所以,民营企业要对接石化优势,首要的问题是必须解决好民营企业融资或资本集中、资本积聚的问题。

第二,技术制约。石化企业是典型的重化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控制性行业。具有资本有机构成高,技术含量高的特点,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进入门槛很高。泉州民营资本大多投在房地产、服装鞋帽、石材等有机构成较低的产业,技术含量普遍偏低。民营企业家自身的技术、知识水平也普遍较低,但他们普遍有危机感。因此,对接石化行业,进行转业转产,是他们的期盼。但由于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家对石化方面知识了解不多,造成他们不愿轻易冒险。除福建炼化公司、湄洲湾氯碱公司外,全区企业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只有44人,中级职称的有144人,其中属石化方面的专业人才不及40%。所以,民营企业要对接石化产业,必须从技术层面上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以此来激发他们的预期愿望。

第三,信息制约。国有石化企业对民营企业了解不多,同时民营企业外部经济信息及资源转换信息的收集也相当差。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泉州12万多家民营企业中,真正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所占比例不足10%,真正实现电子商务的企业仅为3%左右,利用信息化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只有11.3%,近9成的企业从未接触过任何形式的电子商务。民营企业的信息来源更多靠企业主的经验判断和有限渠道的了解,对石化行业发展状况和前途的了解甚少。所以,民营企业要对接石化产业,必须要畅通信息渠道。为此,促进国有石化企业与民营企业两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是引导民营企业的生产向石化附属企业扩张的重要手段。

第四,竞争制约。根据我国加入WTO后的约定,2006年以后,我国将对外开放成品油批发市场,一些国际石油巨头介入中国石油市场的规模将愈大、速度将愈快。如在油品流通领域,埃克森——美孚、壳牌和BP等实力强的国际著名公司,在2002年与中石化成立成品油合资公司后,计划用5年时间,将分别在福建、广东、江苏及浙江经营2100座加油站。BP公司2001年在与中国广东合作经营300座加油站的基础上,最近又协议在福建成立合资公司,建设经营800座加油站。“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趋势,加剧了当前以成品油贸易、批发和加油站零售为主要业务的福建泉州泉港石化企业压力。

第五,用地制约。福建泉州泉港区土地321平方公里,福厦路以西161平方公里大多为不可建设的山体。扣除不可建设的山体及已建设的炼油厂、高速公路、铁路、城市中心区、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用地,实际可建设用地只剩40多平方公里。一些大项目如炼化一体化、南埔电厂、泰山码头、富源石化的相继落户,使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用地空间十分狭窄。此外,煤、电、运及政治、市场变化等问题,也是民营企业对接石化优势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因此,必须为实现“双赢”创造有利的发展空间。

二、福建泉州泉港区石化产业为实现民营经济对接国有石化企业提供的有利条件

1.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发展前景。目前,我国的石油化工产业已基本形成完整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体系,石化产品的自给能力已明显提高,但仍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增长的要求,缺口较大,石化产品自给率不到50%,基本有机原料乙烯、丙烯、乙苯等一直处于净进口状态;部分精细化工及合成树脂产品(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ABS等)严重供不应求,进口依赖度相当大。预计未来10年,国内石化产品市场需求仍将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这为民营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福建泉州泉港石油化工、基本化工业的生产密集度相对较高,为民营经济进一步扩张提供了坚实基础。从中央企业看,福建炼化公司是国家的骨干企业,现拥有40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和7万吨聚丙烯生能力。扩建后,原油生产能力将达1200万吨/年,并新建相应规模以上的配套化工生产装置。从地方企业看,泉港区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思路,不断推进石化产业聚集,一大批重量级非公企业如华星石化、海洋聚苯树脂、泰山石化、新益鸿基沥青等企业陆续建成,初步形成以石油加工、基本化工原料、仓储及深加工相互衔接的石化工业体系,为民营经济的参与提供了比较良好的基础条件。

3.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从海域看,泉州泉港与台湾隔海相望,距环球航线仅15海里,距台湾基隆港和高雄港不足200海里,距上海港和广州港500海里左右,居于菲律宾马尼拉港和日本东京港的中心点。从陆域看,泉港位于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繁荣带的中部,距省会福州和特区厦门均在1个半小时车程之内。良好的区位优势,为泉港民营企业北接“长三角”、南进“珠三角”提供了便利。同时,规划中的福建省LNG管道和福厦高速铁路贯穿全境,为泉港民营企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便利条件。

4.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完善的配套设施。近几年来,泉州泉港区投入20多亿元资金,大手笔、高起点建设基础设施。厦、漳、泉铁路直达港区,324国道穿境而过。投资150亿元,总装机容量580万千瓦的福建南埔电厂一期工程已投产发电。目前,全区已具备供电能力150万千瓦/日,供水能力50万吨/日,铁路运输能力5000吨/日,港口吞吐能力3万吨/日,高速DDH数据网为全区数据通讯提供有力保障,国家一类口岸——泉港口岸运作顺畅,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等联检机构配套齐全。全长33.2公里的泉州沿海大通道泉港段,日处理量5万吨的净水处理厂、日处理量215吨的垃圾填埋场已全面开工,并将在近期内陆续投入使用。总投资2亿元的海巡基地、海上溢油反应基地和船舶管理系统也在加紧建设中。

5.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港口优势。作为全国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的湄洲湾肖厝港,被孙中山称为“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良港,可建万吨至10万吨码头的深水岸线长5.5公里。规划建设石化、集装箱、煤炭、粮食泊位30个,远期年吞吐能力达5000万吨。目前,全区已建成码头泊位7座,其中10万吨原油码头1座,5万吨码头1座,万吨散货码头2座,5000吨以内成品油码头3座。在建和将建的码头9座,总投资达25.5亿元。

6.我国新经济政策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权威的政策支持。2005年初,国务院正式《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36条”),从7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和要求。其中关键性措施是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提出“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在石油、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等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这对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也为泉港民营企业借石化优势,实现二次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

三、促进国有石化企业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措施

1.改善决策环境,为“双赢”发展提供创业条件。石化行业是一个高关联性、高资金技术密集度、强周期性的行业。投资者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投资环境。稳定的投资环境,首先表现在政府必须在宏观决策上坚持科学性和保持延续性。因而,政府对石化发展的产业规划,一定要有定位的前瞻性、布局的科学性、结构的系统性、执行的坚定性。其中,执行的坚定性是后期增强投资者信心的重要因素。实际上,地方之间竞争的关键是投资环境的竞争,而投资环境竞争的关键是决策环境。实践证明,一个地方政府决策程序公开透明,决策内容集思广益,决策执行持续有力,投资者对政府就有信心、就放心,就能聚集资金、技术和人才,吸引民营企业投资,形成发展强势。

2.改善政策环境,为“双赢”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一个宽松自由、公平公正、统一规划的政策环境,是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制度保障,也是民营企业联姻国有石化企业,走向创业新层面的重要前置条件。打造政策环境,要狠抓政策的科学、务实。制定政策要有的放矢,对不利于优化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及时修订或果断废止。创新政策要敢为人先,既要加强沟通联系,争取上级部门更多的政策支持,又要放开领域、放宽政策大胆实践。既要搞活机制,灵活创新措施,又要鼓励放手大干。尤其要多制定一些民营企业对接石化大企业的鼓励性政策。各级部门落实政策要雷厉风行,切实解决好政策不落实、不兑现、不管用的问题,从而创造一个有利于国企、民营经济双方走上合作前台的政策环境。

3.改善服务环境,为“双赢”发展提供优势支持。服务环境体现一个区域的综合服务水平。在服务环境的营造中,最关键的是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当前,泉州民营企业在融通资金、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引进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需要政府的真心支持和帮助。要坚持“项目至上、客户至尊”和“行政零收费、服务零等待、合作零距离、环境零投诉”的原则,结合服务型机关建设,大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提速,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要学会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抓发展,切实做到:重引导不越位,把不该管理的事坚决放开,消除所有制歧视,进一步放开搞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善管理不错位,把应该管的事管住、管好,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放开中规范,在规范中加快发展;抓服务不缺位,对所有投资者都满腔热情,全心全意为民营企业对接石化优势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化服务。

4.改善法制环境,为“双赢”发展提供创业保障。民营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对接石化产业更是举步维艰,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扶持,特别需要一个公正、公平、透明的行政执法环境予以保障。因此,要进一步解决好干部思想中依法行政观念淡薄问题,摒弃“规随人意”、“土办法”、“潜规则”、“熟人好办事”的人治思想,树立法治观念。要进一步解决好依法行政过程中简单化问题,坚决整治随意执法、野蛮执法和司法不公、枉法裁判等问题,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要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净化市场环境。要坚决清除擅自设立收费项目、重复收费、多头收费、搭车收费、强行收费不法行为,释放软环境蕴涵的巨大生产力。努力为经营者创造一个安定有序、公平竞争、依法行事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篇8

关键词:生态技术创新;环保产品;循环经济;生态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3-0096-02

一、引言

循环经济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它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以减量化(Eeduce)、再利用(Feuse)、再循环(recycle)为原则(“3R原则”)。循环经济的每个原则的贯彻都离不开先进的处置和转化技术,技术创新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动力。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引入循环经济观念后,引起学术界和决策层在理论研究及实践领域的关注。我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已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来抓,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年1月1日起施行)。浙江省民营企业众多,为浙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代价。目前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必须坚持以生态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模式为突破口的发展方向。

二、浙江民营企业生态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影响生态技术创新的最主要因素即缺乏市场需求,因为市场将决定创新的收益,如果缺乏市场需求的拉动,持续的生态技术创新也就不可能实现。企业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市场和政府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同时,浙江民营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特征,具有与国企不同的创新模式和动力机制,再加上短期的财务压力(尤其是上市公司)迫使企业将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满足现有客户的需求上。生态技术创新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只有通过企业家才能够真正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企业家是商业活动的发起者,同时也是相应风险的承担者,他们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能够也有意愿运用所控制的资源来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应了解每道工序中各种废弃物的产生情况和能量剩余情况,寻找这些废弃物再循环利用的途径,使其先回用于自身生产过程,其次用于企业内部,最后尽可能在区域内得到再利用,争取实现污染“零排放”。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是首要目标,随着工业化阶段进入知识经济阶段,生态环境也将随之改善,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走不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也认识不足,没有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社会价值观,无法给企业生态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市场需求诱导是浙江民营企业生态技术创新动力重要源泉之一,RothweH研究了市场导向与重视顾客需求在创新中的重要地位;Lee提出应用研究的技术交流和产品类的技术交流,更大程度上依赖市场需求,市场需求的特性及其变化直接影响企业创新动力的方向。首先,企业必须依据市场需求的主导方向决定创新行为的类型和范围;其次,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方向也正是企业创新行为的方向。市场对持续创新的控制作用使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始于市场需求,通过创新最终满足市场需求,企业之间通常会出现同质产品或替代产品的竞争。只有率先引进工艺创新,降低成本,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浙江许多民营企业仍然局限于单个项目的创新或局部创新,其结果多是使其企业获得一时的快速增长,难以实现持续发展。企业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不断地推出、实施新的创新计划,并不断实现创新效益的过程㈣。其意义在于使企业能够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有效地配置资源,满足市场需求,不断进行产品工艺、管理或流程的创新,避免企业之间的竞争能力趋同。

企业家的创新动力受到创新收益的影响,民营企业在拥有较高的创新收益时,企业家收入也随之增加,就会产生持续创新的利益驱动。企业家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在企业内部逐渐形成创新型企业文化;同时,创新收益的增加也促使企业家增加研发投入,促进企业进行持续创新,民营企业在生态化技术创新方面有利可图,从而促进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政府应该成为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倡导者和维护者。第一,对于循环经济所需的重大技术由政府启动国家重大工程关键技术项目来研发和提供;第二,污染治理技术、废弃物利用和处置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能源利用技术、工业生态技术大多都要在企业应用,只有促成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全面提高浙江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成为可能。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投资见效期长、风险高、投资大,因此,对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技术创新者,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信贷优惠,或者是直接补贴,以降低企业进行生态技术创新的成本。政府部门应优先采购民营企业开发的生态技术产品,如可循环利用的产品,政府采购在推动企业进行生态技术创新方面的效果会更加明显。

政府的推动作用还体现在对浙江民营企业的创新行为进行引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产品能否满足市场需求是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企业应时刻关注市场变化,及时获得有效信息。目前我国市场机制不健全,依靠市场自发调节的力量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政府对企业和市场进行有效的引导,及时反馈市场信息,并利用行政手段引导市场需求。

三、循环经济模式是浙江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