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礼仪最重要的原则8篇

时间:2023-10-07 09:14:47

礼仪最重要的原则

礼仪最重要的原则篇1

原则1:婚礼司仪人选

你的长辈、领导、朋友、同事、名人都可以当司仪,除了你对他们人格的信任,他们还应该具备相应的水平,因为你不能再来一次。如果他们没有足够的司仪经历证明他们的水平,你最好别拿自己的终生大事做试验。请专业的司仪是比较稳妥的办法。

原则2:婚礼司仪风格

司仪有各种各样的风格,庄重大方、热情洋溢、滑稽幽默、温情委婉,各有千秋。请什么样的司仪,应该由你俩的喜好、婚宴场面的大小、来宾格次的高低而定。

原则3:婚礼司仪水平

有的司仪身经百战,什么样的场面都能应对,又很敬业。如果你是一个追求圆满的人,就找他没错。有的司仪虽然年轻,但热情大方,谈吐流利,只要有一定经验,价格适中,也挺不错。

原则4:婚礼司仪扮相

司仪的相貌要和风格一致,更要和你俩合协。不能比你俩太漂亮,也不能比你俩太丑,身高差不多就可以了。司仪是一片绿叶,不是一面镜子。

原则5:何时找婚礼司仪

在1、4、5、9、10月份结婚,一般要提前二三个月预定,好日子、好司仪要早定。其它月份,也应提前至少二三个星期谈好司仪,以便给自己留出做准备工作的时间。

原则6:婚礼司仪致辞

向司仪提出你们的要求,请他提出婚礼的安排方案。每个司仪的做法不尽相同,有的只做开场,有的做半专场,少数的做全场。有的会唱歌,有的会唱戏,有的会调动全场来宾做游戏,个人特长有不同,不必节目求全,但求安排周全。

原则7:婚礼司仪准备

司仪的建议和你们商谈的结果一定要写下来。婚礼上该做的事,一定要提前准备好,不能穿着婚纱跑回家找东西就来不及了。

原则8:作为司仪的基本素质

这个是最基本的条件。普通话是否标准流利、形象气质是否与你的婚礼格调符合、仪态仪表是否得体、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否有丰富的婚礼婚俗知识。司仪可以长相平平,但气质和谈吐应该是和你想要的婚礼气氛感觉吻合的。比如你想要个非常西式的证婚仪式,可能相声出身的司仪就不是很适合了。

原则9:年龄和阅历

虽然司仪年轻化是现在的趋势,但是要考虑婚礼的来宾组成,如果准新人比较年轻,来宾也以同学同事等年轻人为主,可以考虑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司仪。如果长辈很多,还是要考虑较为成熟的司仪。目前大家选择较多的是在30-50岁之间。而且以男司仪为主。

原则10:从业经验

包括从事婚礼主持工作时间的长短,是专职婚礼司仪还是兼职,一共主持过多少场婚礼。从业经验是作为一个需要了解的职业背景参考,但不是选择司仪的最主要条件,也不是经验越多越好,有的司仪可能有十几年的主持经验,这样也有可能更容易陷入大同小异的模式化。

原则11:看以前主持过的视频。

看婚礼仪式中司仪的主持是否流畅、台风是否自然得体、是否能充分调动气氛、是否语言文明没有低俗不雅的段子、是否太过于自我表现而抢了新人的风头。有经验比较少的司仪,前期见面的时候热情又大方,结果上了台之后紧张得有点结结巴巴。如果朋友的婚礼上觉得某司仪非常好,就最好不过了。

礼仪最重要的原则篇2

【關键词】高职;语文;礼仪;教育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优良的传统文化氛围,而语文教育向来被认为是基础中的基础,但对应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其功能也是多层次的。最为基本的层次是培养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就其高层次而言,则以传承中华民族古典文化、介绍和引进国外优秀的文化遗产及先进的人文精神为基本任务和核心内容。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美育功能、情感教育功能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影响恒久,在当今社会人与人的交往中必须注重公关礼仪方面的礼节。所以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作为基础课的语文课程是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其背景,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其基础,以社会的需要为其归宿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结合公关礼仪的教育。

一、公关礼仪教育的现状及重要性

(一)学生在公关礼仪方面的现状

经过我们对学院学生公关礼仪常识方面的调查,以及平时观察和相关的测试来看,高职院校的公关礼仪方面教育普遍欠缺。人们认为公关就是陪吃饭和喝酒等方面的内容,礼仪就是注重形象、穿着等方面的内容,其实这是很片面的看法。礼仪应当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部分学生比较有礼貌,少数学生连礼貌都没有。存在这样的现象,表现为骄狂,我行我素,自以为是,厚此薄彼,更有甚者傲视一切,目空无人,以貌取人,或以职业、地位、权势压人。为此加强学生的公关礼仪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公关礼仪的职能

1.塑造形象:是现代社交礼仪的第一职能,包括塑造个人形象和组织形象两个方面。

2.沟通信息:是现代社交礼仪的第二职能,包括三种类型:一种是言语礼仪;一种是饰物礼仪;一种是行为表情礼仪。其中,一个信息的传递=7%的词语+38%的语音+55%的表情。

3.联络感情:是现代社交礼仪的第三职能,其中最重要的情感特征是真诚。以真诚的心换取他人之心;以真诚的行为对待他人;以真诚的语言取悦他人。真诚是社交成功的一半,所以在社交场合,尤其需要付出一颗真诚的心,方能收获温暖。

4.增进友谊:是现代社交礼仪的第四职能。

(三)加强公关礼仪教育的原则

1.真诚尊重的原则。真诚是对人对事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待人真心真意的友善表现,真诚和尊重首先表现为对人不说谎、不虚伪、不骗人、不侮辱人,所谓“骗人一次,终身无友”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表现为对他人的正确认识,相信他人,尊重他人,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真诚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地久天长。

2.平等适度的原则。平等在交往中,表现为不要骄狂,不要我行我素,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厚此薄彼,更不要傲视一切,目中无人,更不能以貌取人,或以职业、地位、权势压人,而是应该处处时时平等谦虚待人,唯有如此,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适度的原则是交往中把握分寸,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情境而行使相应的礼仪,如在与人交往时,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谄谀,要自尊不要自负,要坦诚但不能粗鲁,要信人但不要轻信,要活泼但不能轻浮。

3.自信自律的原则。自信是社交场合的一份很可贵的心理素质,一个有充分信心的人,才能在交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遇强者不自惭,遇到磨难不气馁,遇到侮辱敢于挺身反击,遇到弱者会伸出援助之手。

4.信用宽容的原则。信用即讲信誉的原则,孔子说: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在社交场合,尤其要讲究一是要守时,与人约定时间的约会、会见、会谈、会议等,决不应拖延迟到。二是要守约,即与人签定的协议、约定和口头答应的事,要说到做到,即所谓:言必信,行必果。故在社交场合,如没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轻易许诺他人,许诺做不到,反落了个不守信的恶名,从此会永远失信于人。宽容是一种较高的境界,容许别人有行动与见解自由,对不同于自己和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一切,是你争取朋友的最好方法。

二、语文教学中公关礼仪教育的设想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性,可结合公关礼仪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公关礼仪教育的设想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公关礼仪常识的教育

现代公关礼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加强常识教育,有利于学生从基础做起。其常识内容简要包括公关礼仪的涵义,分类、基本理论、原则、注意事项、各类公关礼仪的具体做法、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及相关礼仪要求和禁忌、公共礼仪常识。

1.语言类礼仪。可分为语音类、口语类和书面类三种礼仪形式。

2.身体语言类。分为表情语言和动作语言。

3.饰物语言类。通过服饰、物品等语言符号表达一定的思想和情感意义的礼仪行为。一种是由服装、饰物化妆美容等代表的礼仪,一种是通过各种物品代表的礼仪。

4.酒宴类礼仪。通过设宴饮酒吃饭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欢迎的一种礼节,古今中外,以酒宴款待亲朋好友已成为惯例。一则,通过美味佳肴表达对朋友亲人的深情厚意。二则通过宴席上种种礼仪行为表示对客人的礼貌尊重,以求此后友好的发展互相的关系。

从主体应酬的工作对象分,可分为内务礼仪、公务礼仪、商务礼仪、个人社交礼仪等相关内容。

(二)模拟公关礼仪实习

在学院的各种学习生活中模拟相关的公关礼仪实习场所,让学生得到实习的机会。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模拟实习。

1.语言礼仪;2.动作礼仪;3.会议礼仪;4.酒宴礼仪;5.行车、坐车礼仪;6.公务礼仪;7.商务礼仪;8.个人礼仪;9.各类角色的礼仪实习;10.各类社会公关礼仪实践活动

礼仪最重要的原则篇3

摘 要 军事礼仪象征着威武与力量,商务礼仪代表着效率与时尚。礼仪与仪式又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企业军事化管理的制度的推行,军事化管理中的军事礼仪也愈发广泛的被企业文化体系所借鉴与吸收,使原有的商务礼仪发生了转变。笔者以差异化表现形式为主要视角从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差异的表现形式两方面对军事礼仪与商务礼仪进行比较性分析。旨在完善军事化企业内部的企业文化体系。

关键词 军事礼仪 商务礼仪 差异性

商务礼仪,就其学理层面而言,可被界定为商务人员在其商务交往中所应恪守的行为规范。 根据商务礼仪的定义,笔者认为军事礼仪可被认为是军事人员或其他人员在进行社会交往时所应坚持的行为准则。通过对商务礼仪与军事礼仪的差异性分析为实现二者有机转换提供理论依据。

一、差异性原因分析

礼仪背景方面。军事礼仪旨在强化部队这一集体内部的等级意识,从而提升礼仪客体的权威性。商务礼仪则不尽相同,其主要通过“律己之规”表现对礼仪主体的尊重。

礼仪主体方面。礼仪的主体,指的是礼仪的操作者和实施者。军事礼仪的主体大部分按照军衔等级的高低次序,通常情况下由军衔低者扮演。商务礼仪的主体则一般由主人或邀约方扮演。

礼仪客体方面。礼仪的客体,又称礼仪的对象,他指的是礼仪的承受者与指向者。军事礼仪的客体大部分有军衔等级较高者扮演。商务礼仪的客体则由客人一方或受邀约一方扮演。

礼仪的社会环境方面。礼仪的环境,指的是礼仪活动得以进行的特定的时空条件。军事礼仪的礼仪社会环境定格于等级森严、军纪严明的武装部队,强制性特征明显。商务礼仪的礼仪社会环境则定位于自由平等的商业社会,自主性特征突出。

二、差异性内容分析(礼仪媒体分析)

(一)等级次序的不同

1.方位次序不同。商务礼仪中强调“以左为尊”原则,即礼仪主体的相对位置要处于礼仪客体的右侧的原则,以此体现对于礼仪主体的尊重。在军事礼仪中,由于其政治性特征明显,则采用“以右为尊”的准则,即礼仪主体的相对位置要保持处于礼仪客体的左侧,以此体现对于礼仪主体的服从。

2.先后次序不同。商务礼仪中在对职务相同时二者进行排序之时会考虑到礼仪客体的年龄、资历等要素。甚至有时处于理解需求,按照姓名笔画数或姓氏首字母进行排序。军事礼仪则略有不同,在对职务等级相同的礼仪客体进行排序之时,第一要素,衡量礼仪客体的军衔高低,军衔高者优先。第二要素,军衔相同时衡量礼仪客体的军职待遇等级,待遇较高者优先。第三要素,礼仪客体军衔与军职待遇等级相同时,按礼仪客体是否有立功经历进行排序,立功者优先。其中,曾荣获一等功者优先,二等功者其次,三等功者次之。若所立功等级一致,则按立功次数进行排序,立功次数多者优先。第四要素,立功经历相同时,按参军时间(军龄)排序,军龄长者优先。第五要素,若礼仪客体军龄相同,则以是否参与过重大活动如战争或内卫活动,参与者优先。

(二)礼貌用语不同

总体上将军事礼仪中的礼貌用语较商务礼仪中的礼貌用语要显得更加简单与硬朗。

1.问候方式的不同。商务礼仪中礼仪主体对礼仪客体打招呼时多使用“您好、你好”等词语。军事礼仪中礼仪主体对礼仪客体进行问候时多使用“报告,首长好”等词语。

2.回复方式的不同。商务礼仪中礼仪主体对礼仪客体意志的回复多使用“好的,我明白了”等词语。军事礼仪中礼仪主体对礼仪客体的回复仅使用“是,明白”这一类表示服从的词语。

3.词语长度、风格不同。商务礼仪当中,礼仪主体通常较为委婉的表达对礼仪客体的较为不利的消息,或通过华丽的辞藻修饰对礼仪客体的赞美。军事礼仪中则大为不同,礼仪主体通常较为直接的表达主要意思。如:报告,我是A,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报告完毕!而且,军事礼仪当中很少通过形容词的连缀表达赞美,通常上级对于下级的赞美只是“非常好,做得不错”这里富有极简主义色彩的词语。

(三)社交礼仪不同

1.社交风格的不同。商务礼仪中礼仪主体与礼仪客体的关系以一种互相尊重的观念为原则,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风格。军事礼仪中则主导一种严明的等级关系,下级对于上级绝对的服从,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风格。

2.问候礼仪的不同。商务礼仪中礼仪主体与礼仪客体表示友好的方式通常以握手礼为主,作为礼仪媒体的握手动作是在同一时间进行的。倘若实行西方商务礼仪,男女双方行贴面礼之时,动作也是同时发生。且节奏较为缓慢,通过舒缓的节奏使人礼仪主体倍感放松。军事礼仪中则略有不同,礼仪主体一定要先于礼仪客体行军礼,礼仪客体待礼仪主体将礼仪动作实施完毕后进行回礼,具有短暂的时间间隔。另一方面,军事礼仪中的礼仪动作讲究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3.通讯礼仪的不同。商务礼仪中,通讯讲究完备的程序与体系;在通话时间方面,工作上的事情出于礼貌的需要,应指定在工作期间进行通话;通话内容方面则强求通过语言的修饰使得礼仪客体感受到备受尊敬的感觉;在通话结束时,处于礼仪主体与礼仪客体的相互尊重,可能再互相谦让中挂下电话。军事礼仪中,通讯本身所具备的程序与体系并不复杂,过多的精力被投放在通话内容的保密工作上;通话内容方面,则要求用尽量简单清晰的语言将问题的要点概括明白;在时间方面,工作上的问题是要24小时与上级联系,但切记拨打办公室电话;在通话结束时,尽可能的等待礼仪客体先挂断电话。

4.着装礼仪的不同。商务礼仪当中,在正规场合中要求礼仪主体穿着西装(或套装)、佩戴领带(胸针)、佩戴手表(首饰);在进餐过程当中,要求礼仪主体穿着正装;无论男士还是女士可以通过服装的颜色搭配不同颜色的皮鞋(高跟鞋)或领带、领结(项链)。军事礼仪当中,在会议场合要求礼仪主体必须穿着军装,佩戴军功章、军龄牌、肩章、臂章、名牌等军装配饰,但是礼仪主体禁止佩戴首饰如造型夸张的手表、戒指等;在进餐过程当中,礼仪主体需穿着作训服用餐;无论是男士还是女士都只能穿着黑色皮鞋,并佩戴深蓝色领带。商务礼仪当中,礼仪主体可以根据需要定制修身风格的西装或套装,

5.餐饮礼仪的不同。从上菜顺序上来看,商务礼仪按照“凉菜、酒水、甜品、炒菜、主菜、汤菜、主食”的顺序进行上菜。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军事礼仪当中更加倾向于“主食、汤菜、凉菜、酒水、甜品、炒菜、主菜”的上菜顺序。从座次安排上来看,商务礼仪按照主宾最高位的原则进行座次安排。但是在军事礼仪当中,座次的安排更加倾向于按照军衔等级的不同进行排位。在男女的座次排位方面,商务礼仪当中讲究“女士优先”原则和“男女搭配原则”,在夫妻的座次安排上多采用“家庭式”的座次,即以家庭为单位安排座次。军事礼仪中,“军嫂”具有绝对最高位次,“女性军属”具有第二最高位次,当有多名军嫂时要以“军嫂团体”为单位进行座次的安排。“军嫂团体”内部按照其丈夫的等级序列进行排位。当“军嫂团体”整体到达部队探亲时,该部队的最高领导(政委或部队指战员)需要列席作陪,将尊重献给伟大的军人的妻子。上述现象在边防部队表现的尤为突出。

三、结语

商务礼仪与军事礼仪并无正误与优劣之分,二者仅是特定礼仪环境下所实现的礼仪内容。从礼仪的主体、客体、环境方面分析了商务礼仪与军事礼仪产生差异的原因,以礼仪媒体为主要视角从等级次序、社交礼仪、仪态礼仪三方面论述了二者的差异性。分析差异性的初衷在于实现二者的有机转换,尤其是处于企业文化亟需“强文化”引领之际。大型企业军事化管理的趋势已经逐渐清晰,如此而言,礼仪作为企业文化中的重要一环也许即将拉开改革的大幕,商务礼仪军事化或许会成为一个热点的礼仪方向。

参考文献:

[1] 金正昆.商务礼仪简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15-20+24.

[2] 张瑾俏.论商务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合理利用[J].青年文学家,2013.23:214+216.

[3] 王文丽.商务礼仪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商贸,2011.29:195-196.

[4]田静,张婷婷.基于企业成长视角的商务礼仪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2.11:52-53.

礼仪最重要的原则篇4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大学生礼仪教育 实施原则

礼仪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运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运动。地方高校礼仪教育的实施,首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些矛盾运动的法则或规律,明确礼仪教育的基本原则,由此方能确保地方高校学生礼仪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确定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礼仪教育目标,从而在目标的指引下设定礼仪教育的内容,选择恰当的实施途径、方法和模式,最终确保地方高校学生礼仪教育取得实效,走向成功。

一、坚持寓道德教育于礼仪教育之中的原则

礼仪与道德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正所谓“礼者,德之基也”,“人而无礼,焉以为德”。礼仪既表现为外在的礼貌、礼节等行为方式,又表现为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道德修养,而非仅仅是形式上的要求。“礼仪的精髓就在于内在和外在的和谐、高度统一”。[1]礼仪不仅反映个人的精神面貌,更能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人们对礼仪的学习和运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接受熏陶和教育,提高道德是非辨别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的道德社会化过程。

大学生礼仪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其目标是德育目标的一部分,更是教育目标的一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礼仪作为道德的外化和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外部强化作用。因此,地方高校应将礼仪教育作为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切入口”,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从具体的礼仪行为培养做起,促进大学生养成礼仪习惯,增强礼仪意识,塑造礼仪精神,从而实现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提高礼仪修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品质。这对于提高地方高校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突出的作用。[2]

二、坚持以传统礼仪为基础的原则

“礼”在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制度秩序,更是一种道德规范。孔子将“礼”既作为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又视为个人追求德性崇高所必需的修养环节与修养过程。他在教授学生知识中,将礼仪作为必修的课程,其所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礼在很大程度上是礼仪的内容。孔子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思想,教导人们唯有修养上注重礼节、仪表与质朴品格有机结合的人,才能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荀子提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并把礼与法相提并论,“礼仪者,治之始也”,“礼仪制而制法度”。管子把礼仪视为立国的精神之本,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中国传统社会里,主要是通过学礼、用礼、保礼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保证社会道德准则的实施的。《三字经》、《弟子规》、《颜氏家训》、《仪礼》、《周礼》、《礼记》等著作中,都涉及了古代礼仪的各个方面。从礼俗到礼制,从儿童教育到成人教育,包括对人的吃穿住行都做出了详细的礼的规范,形成了完备的礼仪教育规范体系。

礼仪是具有时代性的。现代社会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具体的礼仪规范上不必囿于古礼,而应加以调整与现代社会相符。传统礼仪的精髓不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相反,当前我们更需积极汲取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将“仁爱、忠孝、信义、和平”等中华传统礼仪精神传承下去,这是文化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更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因此,地方高校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应坚持以传统礼仪为基础,通过增加传统文化课程,组织学生重读礼仪经典著作,学习名人的礼仪修身故事,深入挖掘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观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礼仪熏陶教育,从而使学生体认中华传统美德,唤起内心向善的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礼仪精神的认同感,继而坚定学生学习礼仪的信念,主动担负起传承与发扬礼仪文明的重任,发挥文化育人、文化立人的作用。

三、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

所谓“知”,就是知晓,就是要懂得、明晰关于具体的礼仪规范、原则、要求等规定;“行”,就是实践、行动,就是要用礼、守礼,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自觉遵从礼仪的行为习惯等。在礼仪教育实施过程中,“知”与“行”不能割裂。“知”是前提、是基础、是准则,“行”是贯彻、是执行、是落实,“知”的目的最终在于“行”。所以,地方高校礼仪教育应使学生不仅学礼、知礼、懂礼,更自觉用礼、守礼,做到知行合一。

礼仪修养的形成首先要“懂礼”。部分大学生之所以出现“无礼”的礼仪失范行为是因为其“无知”即缺乏礼仪知识。因此,地方高校首先要通过开展礼仪教育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礼仪知识,使学生获得更多关于礼仪的理性认识,避免因缺乏礼仪知识而出现实际行为不符合礼仪规范,或者由于对礼仪知识的错知而导致错误行动等现象。

其次,地方高校要强化学生礼仪行为训练,使学生准确地运用礼仪常识和规范,提高文明礼仪的使用程度,继而形成礼仪习惯。“习惯不是一般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是经过反复练习养成的语言、行为、思维等生活方式,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条件反射。”[3]要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对于具体的礼仪规范就不能光说不练,应通过持之以恒的行为养成训练将知识讲授、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礼仪规范内化为自身素质。基于此,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课堂、学校典礼、会议等场合将礼仪训练融入生活实践中,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积极开展礼仪知识竞赛、礼仪标兵评选、演讲赛等各项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通过经常性组织礼仪专题讲座、校园不文明行为评选等活动,让大学生直接参与讨论和评议,引起其感情上的共鸣,形成践行礼仪的内驱力。继而促使学生自觉规范言谈举止,提高内在道德品质、思想境界、精神气质和文化涵养,达到知书达理,最终实现“修于内,形于外”。

四、坚持长期性与阶段性的原则

礼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践行礼仪不可能一蹴而就,礼仪素质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大部分学生在礼仪课程学习期间进步明显、提高迅速,随着课程结束和时间的推移,学生没有了特定的环境和督促,一旦礼仪习惯没有养成,言行就可能会逐渐恢复到学习礼仪之前的状态。要想让学生做到时时习礼、处处用礼,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礼仪习惯,使学生的礼仪行为带有内在情感的自觉性,使守礼成为一种价值观、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因此,地方高校必须遵循礼仪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长期理念,持之以恒地开展大学生礼仪教育。一方面要重视课堂这一礼仪教育的前沿阵地,建立科学的礼仪课程体系,把礼仪课程贯穿到大学生在校的各个学期,而不是仅仅一学期结束。另一方面,要修订和完善大学生礼仪行为规范,充分运用校园媒介,多途径渲染文明礼仪氛围,创新礼仪教育实践形式,营造良好的礼仪养成氛围。

同时,大学生礼仪教育应坚持阶段性原则。从教育学角度看,教育本身具有阶段性和渐进性,大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提高应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螺旋式的渐进过程,礼仪教育内容、目标应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相吻合。对低年级的学生重点开展日常行为礼仪教育,主要包括以仪容仪表仪态为核心内容的个人礼仪、家庭生活礼仪、校园生活礼仪、社会公共生活礼仪等。对高年级学生主要结合专业开展面向社会的专业礼仪教育,特别是具有专门针对性的职场礼仪规范教育,为大学生进入职场做准备。地方高校学生礼仪教育应强化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文化的基本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礼仪文化的理性认识水平,形成礼仪精神。

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一致的原则

礼仪教育包含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形式。如果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所提供的教育性经验不一致,隐形教育因素就会演变为巨大的、无形的“阻抗”因素,导致学生对教育影响产生逆反心理,削弱甚至抵消显性教育的效果,或者出现表面上遵从显性教育,而实际上却遵循与显性教育完全相反的隐性教育的“伪君子”现象。因此,地方高校礼仪教育必须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教师的态度应真诚。在显性教育的各个环节,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宽广的胸怀向学生展开心扉,以无形的人格力量影响和教育学生。避免用教育者的权威掩饰自己的行为,否则很容易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心口不一,进而对教育内容产生怀疑,削弱显性教育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青年对于实际生活中不符合道德原则的事情是高度敏感的。在那些口头上一套而实际上是另一套的地方,只能培养伪君子、下贱虫和背弃信念的人。”[4]

其次,地方高校应提高教师整体礼仪修养。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形成礼仪意识、发生礼仪行为、凝聚礼仪精神具有直接的影响。为此,应加强教师礼仪教育培训,强化教师的身教作用,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职业化的要求要求自己。全体教职工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能按照合乎礼仪要求的方式进行,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学生树立楷模,发挥示范作用,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和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影响要一致。如果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学校教育存在较大差异,那么,学校教育的效果就会被削弱甚至抵消。学校教育既要适应社会环境,又要超越社会环境,并发挥学校作为文化高地的作用,辐射、影响和带动家庭、社区文化建设,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力。

六、坚持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地方高校加强礼仪教育要发挥好课堂这一礼仪教育前沿阵地的主导作用。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统领其他课程中的礼仪教育因素并起着系统化和整合作用,要特别注意做好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建设。同时,还要有专门的礼仪教育教师、研究者和其他权威人士对礼仪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育因素进行整合,加强礼仪教育资源库建设与管理。这是发挥直接教育主导作用的关键。

其次,高度重视间接教育的作用。间接教育指的是在学生意识不到的状态下进行的教育活动,它是直接礼仪教育的延伸与补充。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应是对大学生进行间接礼仪教育的有效方式。地方高校应制定大学生行为规范,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以制度管理为依托,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创设高品位的校园礼仪环境,如在办公楼、教学楼、食堂、学生宿舍等公共场所张贴文明礼仪提示标语、增设穿衣镜、放置名人塑像并附上其修身立业事迹的介绍等方式,随时随地提醒师生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增强礼仪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文化活动,拓展礼仪教育平台,通过评选校内不文明现象、讨论、演讲、礼仪大赛、青年文明岗等活动,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作用,营造人人重礼仪、事事讲礼仪、处处现文明的礼仪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娅凤.大学生礼仪教育内涵厘定[J].文教资料,2011(08):230-231.

[2]刘娅凤.从就业视角解读地方院校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当代价值[J].佳木斯大学学报,2011(08):132-133.

[3]简福平.试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9(05):87-89.

礼仪最重要的原则篇5

关键词: 礼仪思想;礼仪行为;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13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3)01-0057-07

井然有序的日本社会和彬彬有礼的日本人一直是对日本有过接触的人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世界各国的学者、文人所著的日本文化论著中皆不乏对其礼仪的赞赏。我国早在成书于公元3世纪后半期的《魏志·倭人传》中已经有记载:日人主“敬”,描写其“下户与大人相逢道路,逡巡入草;传辞说事,或蹲或跪,两手据地,为之恭敬。对应声曰噫,比如然诺。”日本作为一个长期吸收中国先进文化养分的国家,对中国文化根基礼文化也展开了广泛的吸收。著名法国东洋学者 m·kinsky感叹这一现象为“日本礼仪思想在没有中国礼仪文化存在的基础上是不能成立的。[1]97” 日本对华夏礼仪文化吸收情况的代表性研究著作包括:西本昌宏所作关于日本国家宫廷礼仪中中国礼仪文化吸收情况的探讨;王海燕研究日本古代都城空间礼仪中的中国因素影响;近藤启吾考察日本武家政权时代中国冠婚葬祭仪式的吸收情况;西村昌吉论述日本律令体制下畿内制创建过程中的中国典籍影响作用等[2]8。

先行研究中,考察日本国家层面或贵族阶层仪式性礼仪中中国礼仪吸收情况的研究居多。国家层面的研究偏重礼仪与政治、外交等的关系;仪式礼仪的考证多偏重特定场合程式化的礼仪规范。对民众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状况探讨的视角尚不多见。笔者通过选取各阶层礼仪书①,在考察内容上侧重民众一般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场面,形式图在这方面做一突破。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作用多发生在源头上,故本文重在探讨日本传统礼仪。日本礼仪发展变迁过程按照主要礼仪行为主体的标准可大致划分为:天皇政权下的宫廷贵族礼仪、武士集团政权下的礼仪、资本主义体制下的一般社会大众礼仪。其中开花于室町时代,于江户时代向社会民众普及的武士集团政权下的礼仪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作用。此时诞生了武家传统礼仪的三大流派:伊势流、小笠原流、今川流。伊势流主攻室内礼仪、小笠原流主攻军阵礼仪、今川流主攻朝堂礼仪。到江户时代伊势流与今川流逐渐衰落,小笠原流吸收了其他两流的可取之处,其宗家服务于德川幕府,其门人致力于向庶民阶层的普及。到了明治时代,武士集团政权下的礼仪被作为传统继承下来,通过学校教育、一般社会教育成功实现了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对日本进入现代社会后的礼仪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学者将这种全民普及武士礼仪规范的现象称为日本社会的“武士化”,并将其视为日本近代化的一个指标[3]7。因此,本文设定武士政权下的礼仪为日本传统礼仪,在明确日本吸收中国礼仪文化的历史轨迹的基础上,着眼于日本经典礼仪书中中国礼仪的吸收情况,就礼仪思想、礼仪行为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日本吸收中国礼仪文化的历史轨迹

日本吸收中国礼学经典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过程经历了由中央到地方、由宫廷贵族、官僚、以禅僧为主的知识阶层到武士集团,进而到农工商社会各阶层的历程。早在日本《记》、《纪》传说时代就有中国儒家经典经由朝鲜传入日本的记载,传说当时来自朝鲜的阿直歧教授太子中国经典,王仁将《论语》10卷和《千字文》1卷带到日本。此后在日本与百济的交通中,公元513年6月百济五经博士段杨尔抵日,此后516年9月百济又派出五经博士汉高安茂以替代段杨尔。五经是讲述周礼、尚书、毛诗、礼记、春秋的总称。百济派出的五经博士模仿当时的梁制,需要分掌五礼(吉、凶、军、宾、嘉)的仪注。据此可以断定日本从此时开始系统学习我国礼学经典。此时中原礼学经典与平安时代开始设置的官僚选拔教育机构大学寮相结合,在大学四学科之一的 “明经道”课程中专门设置了中国古典礼书,即“三礼”《

周礼》·《仪礼》·《礼记》的课程。在广泛吸收礼学精髓后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以《周礼》的畿内制与宫城建设为理论基础,大化改新政权下以王宫为核心的畿内建设逐步完善;体现儒家礼制思想的官位十二阶与宪法十七条;奠定了律令体制下日本国家统治的基础;在推古朝的外交活动中,礼仪标准主要参照了隋朝的《江都集礼》[4]345。

到了武家政权时代 (公元12-19世纪),我国的宋学、禅宗、岁时思想开始广泛影响日本传统礼仪。经历了室町时代后期的“应仁、文明之乱”后,礼学经典在日本开始逐步由中央向地方传播。萨南学派与海南学派分别致力于在九州与四国弘扬儒学。设立于今日本枥木县足立市昌平町的足立学校承担了向地方各阶层传授《礼记集说》等宋学典籍的重要作用。武家的婚姻礼仪中吸收了朱熹所著《家礼》的诸多元素。朱熹监修的《小学》也被收录到金泽文库中①。另外从中国传到日本的禅宗被武士阶层所青睐,从多个层面对日本传统礼仪产生了重大影响。禅寺带有书院形式的房屋构造首先被上级武家住宅所采用,后扩展到民间,影响了其室内礼仪的形成和发展。以客厅为中心的日本式房屋内的礼仪与饮食礼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禅的茶礼及清规的影响[5]57。禅宗思想对日本的剑术礼仪也产生了重大影响[6]84。8世纪中叶,成书于中国6世纪的《荆楚岁时记》传入日本, 此后这本书一直拥有众多读者, 甚至直到江户时代还被重新翻刻,对日本的岁时年节礼仪产生了重大影响。进入武家政权鼎盛期的江户时代后,德川幕府推崇儒学为官方学问意识形态,在幕府开设的学问所、诸藩开设的藩校以及民间大量私塾、寺子屋等机构中广泛讲授以四书五经中的《礼记》为代表的儒学经典礼学著作,并在此基础上推行了大量的庶民教化政策。山下武论述道“儒家伦理道德教化是德川幕府的一条政治主线。[7]89”中国对日本传统礼仪的影响具有时间跨度大、影响层次深、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对日本传统礼仪文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 、日本传统礼仪思想中的中国因素

日本传统礼仪注重细节,不注重抽象思辨,礼仪书的内容基本都可以概括为“细微礼仪行为举止描写的罗列。[8]155”关于礼仪思想核心问题的思考,笔者认为礼仪本质与内涵的思考可以回答何为礼仪、礼仪的功能与作用的问题,是一国礼仪之所以成立的关键所在;礼仪的内在精神与外在行为关系以及礼仪原则是决定一国礼仪的特色所在。故本小节从上述三个方面分别考察日本传统礼仪对中国礼仪的吸收情况。

(一)关于礼仪的本质与内涵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将礼仪分为礼之文与礼之义。礼之义为礼仪的根本内涵,礼之文为礼仪的外在表现形式。《礼记·曲礼上》开篇开宗明义讲到践行礼仪必须做到“勿不敬”。后篇中有 “所以治礼,敬为大”(《礼记·哀公问》)的论述,日本传统经典礼仪书《三议一统》②中直接引用“礼记曰礼之所治,敬为大。[9]6”认为尊敬之心为礼的本质,奠定了日本传统礼仪以敬意为礼之根本的基调。

礼仪的本质为敬意,敬意向谁表达,在什么范围内适用呢?需要对礼仪的内涵及其所要调整的关系做一论述。《三议一统》中回答这一疑问如下:

(礼仪即为)合神道、王法之理,制上下、同辈、三纲五常之矩,和平盛世为束带之法、举止进退之规,战乱之世为军旅之谋,以图天时地利人和之境。[10]9

这里所说的礼仪的内涵包括宗教、政治之理、军事之谋、衣冠制度(束带)之法、举止进退之规。这种包罗广泛,甚至包括军事、政治的礼仪内涵明显有别于西方及伊斯兰文化圈,应该说受中国传统吉凶军宾嘉的礼仪分类思想影响颇深。另外武家的礼仪在和平时代表现为仪表服饰之态、日常动作之仪,战乱时代表现为战事谋略。这与《礼记·聘义》中的“故勇敢强有力者,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天下有事则用之于战胜。”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日本传统礼仪在论述礼仪需要调节的关系时频繁出现 “上下的差别”、“同辈之礼”、“三纲五常”的概念。同辈之礼,不拘泥于只向身份地位高于自身的对象表达敬意的礼仪规范,在中国礼仪思想中体现在礼仪被封建道德化之前,“君使臣以礼”(《论语·八佾)》)甚至要求君王以臣下作为尊敬对象;《礼记·哀公问》中“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以自己的身体为尊敬对象。在处理上

下等级关系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关系是“三纲五常”,《宗吾大草纸》①中对“三纲五常”做如下解释:“所谓三纲,礼记有云,君臣、父子、夫妇是也。敬其所敬、亲其所亲、耻其应耻”[10]17,这与《礼记·曲礼上》的“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别同异,明是非也。”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并且明确在文章中使用《礼记》作为引用出处来源,可见在当时的礼仪规范中,《礼记》作为判断礼仪行为是否妥当的标准发挥着巨大作用。关于三纲五常《宗吾大草纸》进一步解释为:“礼仪为,臣敬君,子孝亲,弟从兄,敬老者,上不侮,下不乱。[10]51”强调礼仪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使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的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日本传统礼仪继承了中国经典礼学理论框架,认为尊敬之心为礼仪的本质,礼仪的内涵包罗军事政治等广泛内容,在处理礼仪需要调整的关系时,通过吸收中国传统人伦思想使礼仪与封建等级秩序紧密结合。

(二) 关于礼仪与道德、修身的关系

中国传统礼学思想认为“礼节为治事之本”(《礼记·仲尼燕居》)。同时论述“不知礼无以立”(《礼记·尧曰》)。那么礼仪因何而立呢? 对于礼仪这样一种需要逐步掌握的社会规范,我国礼仪文化强调首先加强个人修养,即习礼应从修身开始,强调修身养性是持家立业的基础。并强调内外兼修,内修道德,外修举止。这一思想对日本传统礼仪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传统礼仪流派小笠原流礼仪教育书分为《修身论》、《体用论》两本,《修身论》用于修心,《体用论》用于修体,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发挥礼仪的神髓。

武家经典礼仪书《三议一统》强调“(礼仪的修为)首先修身最为紧要”[10]31,认为修身为关键第一步。这与《礼记·大学》“从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 强调要达到“平天下”的境界,“修身”是最初的阶段,有明显的对照关系。在《宗吾大草纸》中进一步阐述修身与礼仪的关系:“修身即为修心。应努力提升自身修为,培养德行。克制自我,不可放纵身体(行为)。随心所欲、随心之所想而动的话,无法区分德行的高低。[10]22”

其中的“修身即为修心” 可以在《礼记·大学》中找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的本源语句,意旨“心为身之主”。身(行为)是心的表现,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我,不过分放纵身体行为即为外修举止的过程。外在行为举止的修为在《礼记·冠义》中称:“礼仪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强调礼始于端正容貌、体态,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一定要体态端正、服饰整洁、表情庄敬、言辞得体。这既是内在修养的流露,也是尊敬他人的表现。《三议一统》中规定“礼仪之始在于正颜色、培养起居进退之度、言辞选择之慎。[10]38”同样要求礼仪起始于表情、动作、言辞等规范。

在外在行为举止的修为之外,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思想认为礼仪需与道德紧密结合。强调人的主体道德意识,要着力培养内在道德根基,要求人们做到“徳挥动于内”然后才是“礼发诸外”,对日本传统礼仪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传统礼仪同样注重内在道德的培养。关于人的内在道德培养要求基于武士社会的需要,首先要求忠诚、武勇。在这些徳目之外日本传统礼仪对中国五常思想也有一定的吸收。《三议一统》论述道:“礼仪最初要培养,仁义礼智信的五常”[10]33。中国《礼记·儒行》强调“礼节者,仁之貌也”,《宗吾大草纸》中将其直接翻译为“礼节是仁之貌。”,并进一步解释“仁即内心慈悲”[10]26,仁在中国礼学思想中内容包涵甚广,孟子强调“仁者爱人”,仁的核心是“爱人”,也即可以理解为慈悲之心;《三议一统》对义的定义为“扬善惩恶,明赏罚”[10]27。《礼记·中庸》谈论“义者宜也”,也即是关于义务性的“应当”的判断;礼的定义为“礼用来区分上中下各种情形,以此为依据,做出适当的举动。[10]27”这与礼记中的“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别同异也”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智为“忠为中”[10]28,在中国礼学经典中,不能直接找到类似的语句,但结合《礼记·礼器》中“忠信,礼之本也”与《礼记·仲尼燕居》“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礼是用来使人的言行适中的)的论述、忠(信)=礼、礼=中、可以推导出忠为中的结论。这里的“中”是指适中之意。信的定义为“真,真诚。[10]28”与中国传统道德观“讲诚信,诚实”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s=defstyle>

中国礼仪思想认为,内在道德与外在礼仪行为规范相结合才是表达礼仪的最理想境界,同时内在与外在礼仪修养的具体内容,对日本传统礼学理论的建构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 关于礼仪的适度性原则

中国礼学理论强调礼仪是仁慈、敬意的外在表现,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发挥礼仪的神髓。在具体礼仪的实践过程中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是适度性原则,避免过度的形式主义与精神主义。如《礼记·仲尼燕居》:“前略…徳不备,礼为虚”,无德的礼仪便是徒有其表,《礼记·乐记》更有“铺筵席,陈尊俎,列萹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的论述,强调“筵席·尊俎”等物品如何安置是繁琐的礼之末节,而非礼仪的本质。没有形式的“三无”即“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礼记·孔子间居》)甚至也都认为是符合礼仪规范的。《三议一统》中有段《论语》中对礼仪本质与末节关系的引用“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10]41,即使形式上有所欠缺,只要内心充满相应情感,就是符合礼仪规范的,不提倡超出应有情感的过分的礼仪形式。

但中国礼仪文化没有完全否定礼仪形式的重要性,过分强调精神作用而忽略形式同样不可取,日本传统礼仪同样看重礼仪的形式,《三议一统》将习得礼仪需要掌握的内容概括为礼的心、礼的型、礼的运用[10]19。其中,礼的运用强调从型到心,通过不断反复礼仪的形式,体会礼仪的神髓。《宗吾大草纸》更是有一段引自《礼记·仲尼燕居》中的句子“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10]15,来批驳轻视礼仪形式的心理主义倾向。

正确的礼仪应该是既反对置内心敬意于不顾的形式主义、又反对完全忽略形式的心理主义。在施行礼仪的过程中做到“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愈节,不侵侮,不好狎”(《礼记·曲礼》)。在内在精神与外在道德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做到恰到好处的度。这种平衡如何把握呢?中国礼仪理论强调礼仪行为与自身身份、礼仪环境相适应,认为恰当的礼仪行为需要自我抑制、自我调整。《礼记·檀弓下》有云“礼有微情者,有以故兴物者。有直情而径行者,戎狄之道也。(中略)品节斯,斯之谓礼。”《礼记·曲礼上》曰:“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强调在礼仪的践行过程中,既需抑制主体自我情感,也需依照礼仪事项本身而选择装束、物品、采取适当行为,由此来达到礼仪效果。没有不加修饰的完全展现自我的礼仪规范或者需要适当调整、适应环境氛围的要求。

在继承中国礼学思想的基础上,江户时代著名伊势流礼学家伊势贞丈奠定了日本传统礼仪对这一礼学命题的基调:所谓礼节,是对贵人表示谦卑与敬意,不轻视身份卑微的人,对同等地位的人亦表示谦让。若过分对人表示尊敬即为谄媚;过分轻视身份卑微的人即为傲慢。既不谄媚、也不傲慢,举止与身份·环境相符合,无过之也无不及,是为礼节之要义[11]38。

上述内容强调,礼不谄媚、不傲慢的关键在于适度,提倡与身份符合的、与环境相适应的礼仪活动而且不可一味讲求外在礼仪规范,而失掉内心礼仪情感的伴随。(只注重形式的敬意容易被认为是谄媚)要时时考虑在适度性的原则下施行礼仪,在每个不同场合下选取最适合自身身份的礼仪形式。日本传统礼仪流派小笠原流强调礼仪要符合时宜,要遵循“时、位、处”的原则,即礼仪行为需与相应的时间、地点、个人身份相符合,认为礼仪环境与礼仪主体身份的重要性,小笠原流的礼仪儿童早教歌谣“失礼的行为,如(因与环境一致)未引起注意,不算作失礼。若引人注目(与环境不尽一致)了,即为失礼。[12]8” 《三议一统》指出“失礼,即是指不符合自身身份的不加抑制(感情与行为)的,随心所欲的行为”[10]19,根据身份、环境,选择合适的能够表达相应情感的礼仪形式,这与中国经典礼学思想有很明显的传承关系。

三、 日本传统礼仪行为中的中国因素

中国自古就有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中庸》)之说,本小节重点考察了日本民众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礼仪行为,而频繁鞠躬几乎成为了世界各国对日本人交际礼仪的印象,以此探讨日本传统礼仪中交际礼仪核心要素敬礼方式与日常行为礼仪基本要素:对本节分基本姿态与基本禁忌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一)敬礼

交际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中用于人际交往的重要礼仪,在社会生活不断变化的今天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敬礼是交际礼仪中历史最长的核心礼节,用于表达问候、敬意、致歉等多个含义。纵观世界各国的这项礼节,一般都伴随身体接触,如西方礼仪中的握手礼节、亲吻礼节。而唯独中国传统礼节中的作揖、跪拜以及日本的鞠躬、跪拜礼节,行礼双方不需发生身体接触即可完成。敬礼在日本传统礼仪中分为站立敬礼方式(立礼)与跪坐敬礼方式(坐礼)两种,都是通过屈体的深度表示敬意的程度。

“立礼”相当于中国礼仪行为中的“揖”,“坐礼”相当于“拝”。《仪礼·观礼》中描述古代贵族相互行礼叫做揖,分为:土揖(对百姓)、时揖(对异姓)、天揖(对同姓)三种、以直立姿态,双手合掌置于身前上下震动表达敬意。以手部提升的不同位置来表示不同程度的敬意,手部提升高度与敬意呈正相关,即提升越高,敬意越高。日本传统站立敬礼方式需首先保持身体直立,双臂下垂放置身前,随上体前倾双臂沿腿部下垂。敬意表示程度分为三个层次,一般划分为“真、行、草”三种,躯体深度即身体距离地面高度与敬意程度呈反相关关系,即身体距离地面越近,敬意越高。这与中国古代礼仪中的三种“揖”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中国传统礼仪中对应不同的场合和对象,跪拜礼节一般按照《周礼·春官·太祝》的分类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其中除吉拜、凶拜、奇拜之外的各种礼拜方式在日本传统礼仪中都有所体现。稽首是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是拜礼中最重者。顿首是引头至地,稍顿即起,是拜礼中次重者。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这三拜是正拜。因中国汉代前没有凳椅, 人们的坐姿相当于现在的跪,所以基本姿态都是先跪坐地面。日本传统礼仪中“坐礼”的基本姿态也都是先跪坐于地面①,

双手触地,上半身屈伸程度越大敬意越高,常见三种“坐礼”分别叫真、行、草,依次为使头部触到手背、头部距离手臂四五寸、身体带动头部略前倾。与中国跪拜中的上述三种跪拜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中国的“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这种拜法主要在日本神道拜式中有所体现,神道一般拜式为两拍手再拜,即双手在身前排击两下敬礼礼拜。褒拜是回报他人行礼的回拜,也称“报拜”,日本传统礼仪中一般要求受礼一方要根据与行礼一方的身份地位差异给予回应。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相当于上述站立敬礼方式,对应中国的“揖”。另一种说法为女性拜礼,跪坐于地面,双手触地,身体前倾而拜,但头部保持抬起,不触地。在日本平安时代的宫廷女官中曾经一度施行过此种拜礼方式。

行礼时的基本禁忌在中国传统礼仪中规定“立容辨卑、毋谄;头颈必中”(《礼记·玉藻》),这种不过分谄媚,否定仅仅依靠头部表达敬意的做法在日本传统礼仪中得到广泛吸收。日本传统“坐礼”、“立礼”都要求头部不下移,“头颈必中”,与背部保持水平。

上述日本传统礼仪中的立礼、坐礼从基本姿态、基本禁忌的角度都受到中华礼仪的深刻影响。

(二)步行

仪表礼仪中的步行方式在各种仪式场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日本礼仪注重从一个人的一举手一投足中去窥探礼仪修养,对礼仪行为细节有十分苛刻的要求。日本传统礼仪观点认为表敬程度越高,越要迈大步并放缓速度(女礼、庶民礼仪书、武家礼仪书皆有要求)。中国《礼记·曲礼下》中描述“天子穆穆、诸侯皇皇、大夫济济、士跄跄、庶人僬僬”,从天子到庶民步速依次变得急促,可以推断中华传统礼仪认为步速的庄重程度、表敬程度是缓慢大于急促,应该对日本传统礼仪规定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外,日本传统礼仪规定在铺设有榻榻米的和室中,举行茶会等较隆重的活动时要求足底不离开地面的步行方式,这种步行方法在《礼记·曲礼下》已经有所描述“行不举足,车轮曳踵”。要求步行时不抬起脚,像车轮滚地一样拖地而行。作为一种表达敬意的步行方式在我国《礼记》的成书年代已经存在。在建筑物内的快速行进,《礼记·玉藻》强调“执龟玉,举前曳踵,蹜蹜如也”,要求持有龟甲、玉器时抬脚尖用脚后跟拖地而行。而武家礼法的室内徐驰规定是“提高后脚跟,点脚尖进行,避免身体上下起伏以及发出声音。[13]18”传统武家礼法

的跑步方式与中国礼记中规定的要求不尽一致,但在抑制身体上下起伏,不发出跑步声音这点来说是共同的。

此外在步行的禁忌中存在明显的传承关系,《礼记·曲礼上》记载了“大夫士、大夫士出入君门,……不践阈。”的语句,要求不踩踏门槛。日本传统家庭礼仪教育书《诸童躾法》要求“进入铺设有榻榻米的房间时,切勿踩踏门槛等。[14]23”在现代日本礼仪中依然通用。另外“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礼记·曲礼上》要求不踩踏地上放置的物品。这与日本传统礼仪普遍强调的“切勿跨物而过,将物品移至一边后再通过”[15]3具有明显的一脉相承关系。

(三)对面

日本礼仪不论传统与现代都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点,即在与身份高于自己的人交谈时将直视对方的眼睛视为禁忌。但是同时又将面部完全不朝向对方视作及其失礼的表现。这点在传统到现代的众多礼仪书中都有所提及。因此将视线投向哪里是一个非常微妙的礼仪规范。《三议一统》奠定了日本礼仪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规范,“跪坐对面时,目光投向六尺左右的距离,既不过度仰面也不过度俯首。站立对面时,目光投向十五尺左右的距离,过度仰面或俯视视为丑陋。[10]21”

中国《礼记·曲礼下》中规定“天子视不上于袷,……凡视:上于面则敖,下于带则忧,倾则奸。”与天子对面时,看天子的目光上不过衣领的交叠处,下不过衣带,凡视人,视线高于面部就显得傲慢,低于衣带就显得忧愁,歪着头就显得用心不正。中日两国对面视人时的目光投向规定有一定对应关系,只是日本传统礼仪规定更加细致。双方处于水平高度时,关于目光的规定如何呢?日本传统礼仪规定“在主君面前,要谨记将自身的左面呈现在其视线所及之处,切不可呈现右侧。[16]6”认为将自己的左半部呈现在对方目光可及范围视作敬意的表示,《礼记·玉藻》提到“凡侍于君,……视下而听上,视带以及袷,听乡任左”,意为凡陪侍国君的,……目光下视,耳神上听,眼光下不过国君的腰带,上不过国君的衣领,倾听时头稍偏右,用左耳。与上述内容有一定的对照关系,应该同是遵从中国阴阳思想认为左为上的论断。综上可以认为日本传统礼仪中在与人对面时的核心礼仪规范——视线投向的基本要求与禁忌与中国传统礼仪有很深的渊源。

(四) 物品呈递

向对方呈递物品过程中,为了表达对对方的敬意及尊重,《三议一统》规定基本姿态原则:“轻物若重,重物若轻。[10]26”在《礼记·曲礼下》篇章中,“凡执主器,执轻如不克”,意为“凡为天子拿器物,即使很轻也要像拿不能胜任的重物一样”几乎有同样规定。手持物品时的高度也有规定,在日本传统礼仪书中根据自身与对方的身份差异物品呈递时的举托高度按照敬意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同目高、同肩高、同胸高、同腰带高四种。同目高的要求一般用于极其贵重之物品,包括祭神器具等。为来客呈上饭菜茶水一般要求托举至与胸同高。这种手持物品高度的差异可以在《礼记·曲礼下》中找到根据“执天子之器则上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意为“执天子之器物需要举至高于心的位置,国君则与心持平,大夫则低于心,士则提着就可。”

物品呈递禁忌主要为,若是异性间相互传递物品时,有严格的禁止触碰手部的规定。日本传统礼仪认为:“(男性)向女性传递“銚子”(传统斟酒器具)时,应抓长柄后端,切勿抓前端,双方传递完毕后迅速收手”[17]51。江户时代小笠原庶流(民间版)“女性给男性递送(香炉)时,不论对方身份高低,一律先放置于地面再传递。[18]9”中国《礼记·曲礼上》中已经有“男女受授不亲”的礼仪规范、具体来说“其相授,则女受以篚,其无篚,则皆坐奠之而后取之。”《礼记·内则》要求男女不直接传授物品,在祭祀等隆重场合需要传递物品时,女性用托盘接物,若没有托盘的话则放置于地上,男性再取之。

日本传统礼仪中,为对方呈递物品时自身持物品的不同高度规定以及在公共空间男女传递物品时的接触禁忌,体现了对中国经典礼仪行为规定的吸收。

结 语

本文从历史源流、礼仪思想、礼仪实践三个方面,探讨了日本传统礼仪对中国礼仪文化的吸收情况。以儒家礼仪著作为主要内容的书籍早在《记》、《纪》时代就传入日本,一直到江户时代到达鼎盛期,并成为政府的官方意识形态,在长达200多年

的历史长河中实现了从统治阶级向社会大众的渗透普及,对日本传统礼仪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礼仪思想中礼仪的广泛内涵及其与封建等级秩序的结合、重视内在德行与外在修为内外兼修的特点、礼仪的适度性原则均在日本传统礼学原理的建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礼仪具体行为实践中选取了交际礼仪中最常见的敬礼方式与礼仪元素层次的步行、对面、物品呈递四个方面加以考察,发现在行为姿态基本要求与禁忌方面均受中国礼仪行为规定的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 m·kinsky.礼は食事に始まる[j].京都:京都大学人文学报,2002(86):

[2] 西村昌吉.关于畿内制的基础考察[j].the historical society of japan,大阪:日本近畿大学学报,1996(3):

[3] 梅棹忠夫.日本文明77 の鍵[m].东京:文艺春秋,2005.

[4] 泷川政次郎.江都集礼と日本の儀礼[a].岩井博士古希記念事业会編.典籍论业[c].京都:京都大学出版会,1963.

[5] 山根一郎.房屋结构与日本传统礼仪[j].椙山女学園大学文化情報学部紀,2004(4):

[6] 小松和彦.日本的年节活动——生活中的宗教要素[m].京都:大洋出版社,1993.

[7] 山下武.江户时代庶民教化政策研究[m].东京:校仓书房, 1969.

[8] 岛田勇雄.小笠原流古伝書[j].神户:神戸大学文学部紀要,1974(3):

[9] 小笠原贞宗,今川氏赖,伊势宪忠.三议一统[m].东京:平凡社,1993.

[10] 伊势贞赖.宗吾大草纸[m].东京:平凡社, 1993.

[11] 伊势贞丈.贞丈杂记[m].东京:平凡社, 1993.

[12] 小笠原清信.小笠原流[m].东京:学生社.1992.

[13] 小笠原贞庆.大诸礼集[m].大阪:菊屋幸三郎,1703.

[14] 高津金左卫门.诸童躾法[m].名古屋:名古屋永乐屋,1800.

[15] 大馆天涯.礼学童蒙必用[m].大阪:明礼堂,1836.

[16] 藤允中作,荒木正之.诸礼当用集[m].大阪:钱屋七郎兵卫,1765.

礼仪最重要的原则篇6

Shi Jingna; Xu Chenqiang

(①Hebei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oding 071000,China;②Great Wall Motor Company Limited,Baoding 071000,China)

摘要:餐饮礼仪内涵丰富,是人类文明程度的标志,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餐饮礼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剂”,传播餐饮礼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bstract: The connotation of dinner etiquette is rich, and it is the symbol of the level of human civilization. Realizing social harmony, building fine society are always a social ideal that human go after. Dining etiquette is the "lubricant" to build harmonious society, and we should spread dining etiquette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关键词:餐饮礼仪 和谐社会 剂

Key words: dining etiquette;harmonious society;lubricant

中图分类号:F7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294-02

1餐饮礼仪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交往范围的扩大,特别是在中国走向世界的今天,餐饮礼仪更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餐饮礼仪不仅是现代文明人必备的基本素质,而且是社会交往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1.1 餐饮礼仪的涵义餐饮礼仪是人们在餐饮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其内涵极为丰富不仅包括人们在餐饮活动中的礼貌、礼节、仪表,有时还表现为一定的仪式。可以展现施礼者和还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体现着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尊敬程度,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的外在表现。

1.2 中国餐饮礼仪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礼仪之邦,历来崇尚礼仪,包括饮食礼仪。中国先民是按照人要吃饭穿衣来构想诸神灵界生活的,以为祭祀就是让神吃喝,神吃好后才能保证大家平安。可见,原始礼仪是在人们的食物丰富之后,再从人们的饮食习惯开始的。中国人在现代宴席中也十分讲究礼仪,宴席中的规矩很多,各地的情形不尽一致。宴席食礼是食礼最集中、最典型,也是最为讲究的部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不同场合均有一些食礼食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

2和谐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

2006年2月19日,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

3餐饮礼仪是和谐社会的“剂”

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只有实现人与人个体的和谐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而人与人的和谐首先反映在礼仪上,礼仪是社会公德“晴雨表”,礼仪是文明的标志。

3.1 餐饮礼仪可以增强沟通、提高修养、展示团队风采餐饮礼仪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沟通技巧,要从餐桌上获得更多的有益信息,就得熟悉餐饮礼仪,用餐饮礼仪的相关行为规范指导自己的交际活动,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礼仪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反映了一个人的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还反映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精神风貌。在对外交往中,每一个个体都代表着团队的形象,很好的展示个人的精神风貌很多时候可以跟整个团队加分。

3.2 餐饮礼仪协调人际关系,扩大交流圈子餐桌是人际关系的剂和调节器。由于餐饮礼仪的基本原则是敬人律己,真诚友善,因而它能联络人们相互间的感情,协调各种人际关系,营造一个和谐友善的社交氛围。遵守餐饮礼仪,应用餐饮礼仪,提升个人乃至全社会的精神品位,有助于促进社会文明。

《礼记・礼器》说:“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即使在人与人之间发生了某种不快、误会和碰撞时,通过一句礼貌用语,一个礼仪形式、便会化干戈为玉帛,重新获得彼此的理解和尊重。

4传播餐饮礼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餐饮礼仪是一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一个人道德的体现,更是一个城市的脸面、国家的脸面,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传播礼仪知识,使文明礼仪深入人心。

4.1 餐饮礼仪对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作用餐饮礼仪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人际关系和公共关系中。餐饮礼仪在公共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它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的行为规范,又协调着公共关系中的诸多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主体社会组织而言,它是组织中某些道德规范,又是组织成员必备的技能;对客体公众而言,它是社会行为规范。公共关系有内部与外部的诸多关系,如职工关系、股东关系、顾客关系等等。餐饮礼仪在诸多关系中就象剂一亲起着协调作用。公关活动中,也离不开规范的礼节和仪式(仪典)。餐饮礼仪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餐饮礼仪是协调人际关系的调节器。人际关系具有互动性。这种互动性表现为思想和行为的互动过程。礼仪又是人际关系的尺度,当今时代,是个全面开放的社会,餐饮礼仪在人际关系中的协调作用也就显得更加必要,更加活跃,更加不可缺少了。

4.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掌握餐饮礼仪的基本原则餐饮活动是一种重要交际方式,餐饮礼仪是人生的必备技能。要掌握餐饮礼仪,应用餐饮礼仪,就必须要了解餐饮礼仪的基本原则。如守礼自律、诚信友善尊敬他人、宽容豁达谦恭适度、入乡随俗等。在餐桌应酬之中,每个人都要以礼仪去规范自己在交际活动中的一言一行。务必待人以诚,诚心诚意。一个人只要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掌握并应用餐饮礼仪的上述原则,在餐桌上就有可能成为待人诚恳、彬彬有礼的人,即使忽略了某些细节,别人也会谅解的。

4.3 餐饮礼仪的培养餐饮礼仪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它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的行为规范,又协调着诸多关系。餐饮礼仪的培养需要从小抓起,长期坚持,掌握餐饮礼仪的原则和本质,进而应用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才能使我们的家庭更美满,人际关系更和谐,事业更成功。总之,餐饮礼仪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只有更深入的了解餐饮礼仪,掌握它的原则,把它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才能让我们拥有一个更和谐的生活氛围,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个人是社会的细胞,个体的和谐才能促成了整个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礼仪最重要的原则篇7

[论文摘要]礼仪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促进历史发展、社会文明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今,我们应传承中华礼仪优良传统,以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加快我国文明、进步及和谐社会的创建。本文试从礼仪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功能的角度,对社会现实交往中,礼仪原则及规范的理论意义及具体实践作一探析。

我国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当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腾飞时期,我们需要从先人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中,继承和发扬中华礼仪优良传统,以激发当代民族的创造和进取精神,实现对文明、进步、健康、和谐社会的创建。

纵观历史,礼仪对促使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及地区兴旺发达和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并能体现一个民族精神面貌、文明水平的高低。随着当今时代的开放,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礼仪作为人类社会交往的准则,社会成员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愈来愈显示其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由此,在当今时代,我们全社会需要高度重视礼仪的学习及研究,作为参政党,应责无旁贷的为礼仪精神的传承、礼仪在实践中的运用作出努力。

一、弘扬“礼仪”精神

礼仪,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延续,人 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并以礼仪文化的历史悠久及影响深远为世界所景仰。我国传统礼仪,即儒家所提倡的“礼”,它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其典章制度、宗教、法律,以及伦理风范、生活方式、做人本分。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我国传统礼仪在其延续中不断扬弃和完善,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礼仪不仅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方式,如礼貌、礼节、礼宾等,还具有其深层的精神内涵,即思想道德及品格修养。显然,礼仪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更合乎人性,并更有利于时代的进步。 

从礼仪的社会功能来看,它虽不同于法律功能具有的强制性,但表现出的自律性、内控性和预防性的功能特征,其约束作用更广泛深入、更易于接受,并且对社会个体人格的要求更高。我国现处于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时期,需要倡导礼仪精神,通过“礼仪”的方式,化解种种矛盾、冲突,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创造其互利共赢的局面。审视历史的发展,不可否认 ,人类生活既要受 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要受社会规律的影响和制约,社会规律则指道德、法律和礼仪。因而,不可忽视礼仪精神对于当代的重要意义,我们应从民族传统礼仪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二、遵循“礼仪”原则 

人类社会发展史可谓一部人类交往史。对此,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无论何种社会关系,都必须通过社会交往表现出来。因而,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人们只有遵循礼仪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有效交往,达到预期目的。 

1、“相互尊重”为首要前提。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层次需求论”,为我们揭示了“尊重 ”在人际交往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每个人都期盼得到外界重视,注重自我尊严的维护,因而唯有做到交往中的相互尊重,才能建立和保持和谐 、愉快的人际关系。相互尊重原则,主要指交往中应尊重对方的人格、信仰、习俗、个性及兴趣爱好等。当今,此原则已被世界各民族视为人与人交往的道德底线。 

2、“社会道德 ”为基本准则。社会道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从历史来看 ,作为个体的行为准则及价值取向,是通过社会舆论 、内在信念、传统习俗的力量,来实现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因此,作为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同于法制规范带有强制性,必须依靠道德来维护。从某种意义上说礼仪是道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道德则是构成礼仪的内在基础。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要求的是一种秩序道德观,即要求个体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条件下求得自身发展。社会道德反映了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共同相处、彼此交往的最一般关系,它维系着不可或缺的公共秩序和纪律 ,我们应当奉行这一原则。 

3、“平等相待”为情感基础。作为人类先进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礼仪,竭力倡导交往中“人格平等”的礼仪原则。这一原则表明,在礼仪面前,只有辈分 、长幼、主宾的区分,而无贫富贵贱之别。诚然 ,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环境条件的优劣之分以及个人客观机遇的不同,造成 了贫富差别的现象,但社会交往中的以礼待人是不可因人而异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推崇的不嫌贫爱富、趋势附炎的高尚品德,便说明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所共同建立和维护的一项重要的礼仪原则。作为参政党成员,理当自觉遵守和维护这一原则 。 

4、“诚实守信”为必要条件。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皮注森曾做一项社会实验,在一张问卷表格上罗列 了达 500多个描述人的形容词,其问卷的调查结果表明,社会人际交往中成败的必要条件,取决于是否“真诚”。而作为“真诚”的外在表现形式、反映一个人行为规律性和稳定性的“守信”,则表现为交往中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表现出为人处事的信誉和坦然。孔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确从现实来看,“守信”俨然是对当今社会存在的讲空话、套话、假话等不良风气的严厉抵制。作为参政党成员应明白,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唯有奉行“诚信”的原则,才能提高自身信誉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践行“礼仪”规范 

当今,人类处于一个文明、开放的时代。无疑,一个时代的开放意识愈浓,其社会交往活动愈显示出它的价值,而作为维护健康和正常社会生活的礼仪规范,则更体现了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可以断言,在现代社会,礼仪可以有效的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因而处在社交活动中的个人仪表、仪态及礼貌规范,通常对其交往效果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大量实例证明,一个具有良好礼仪风范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其端庄的仪表风度、得体的言谈举止、高雅的修养品味等,令自身形象生辉,在各种社交场合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礼仪最重要的原则篇8

[论文摘要]礼仪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促进历史发展、社会文明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今,我们应传承中华礼仪优良传统,以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加快我国文明、进步及和谐社会的创建。本文试从礼仪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功能的角度,对社会现实交往中,礼仪原则及规范的理论意义及具体实践作一探析。

我国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当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腾飞时期,我们需要从先人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中,继承和发扬中华礼仪优良传统,以激发当代民族的创造和进取精神,实现对文明、进步、健康、和谐社会的创建。

纵观历史,礼仪对促使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及地区兴旺发达和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并能体现一个民族精神面貌、文明水平的高低。随着当今时代的开放,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礼仪作为人类社会交往的准则,社会成员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愈来愈显示其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由此,在当今时代,我们全社会需要高度重视礼仪的学习及研究,作为参政党,应责无旁贷的为礼仪精神的传承、礼仪在实践中的运用作出努力。

一、弘扬“礼仪”精神

礼仪,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延续,人 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并以礼仪文化的历史悠久及影响深远为世界所景仰。我国传统礼仪,即儒家所提倡的“礼”,它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其典章制度、宗教、法律,以及伦理风范、生活方式、做人本分。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我国传统礼仪在其延续中不断扬弃和完善,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礼仪不仅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方式,如礼貌、礼节、礼宾等,还具有其深层的精神内涵,即思想道德及品格修养。显然,礼仪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更合乎人性,并更有利于时代的进步。

从礼仪的社会功能来看,它虽不同于法律功能具有的强制性,但表现出的自律性、内控性和预防性的功能特征,其约束作用更广泛深入、更易于接受,并且对社会个体人格的要求更高。我国现处于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时期,需要倡导礼仪精神,通过“礼仪”的方式,化解种种矛盾、冲突,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创造其互利共赢的局面。审视历史的发展,不可否认 ,人类生活既要受 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要受社会规律的影响和制约,社会规律则指道德、法律和礼仪。因而,不可忽视礼仪精神对于当代的重要意义,我们应从民族传统礼仪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二、遵循“礼仪”原则

人类社会发展史可谓一部人类交往史。对此,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无论何种社会关系,都必须通过社会交往表现出来。因而,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人们只有遵循礼仪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有效交往,达到预期目的。

1、“相互尊重”为首要前提。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层次需求论”,为我们揭示了“尊重 ”在人际交往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每个人都期盼得到外界重视,注重自我尊严的维护,因而唯有做到交往中的相互尊重,才能建立和保持和谐 、愉快的人际关系。相互尊重原则,主要指交往中应尊重对方的人格、信仰、习俗、个性及兴趣爱好等。当今,此原则已被世界各民族视为人与人交往的道德底线。

2、“社会道德 ”为基本准则。社会道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从历史来看 ,作为个体的行为准则及价值取向,是通过社会舆论 、内在信念、传统习俗的力量,来实现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因此,作为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同于法制规范带有强制性,必须依靠道德来维护。从某种意义上说礼仪是道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道德则是构成礼仪的内在基础。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要求的是一种秩序道德观,即要求个体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条件下求得自身发展。社会道德反映了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共同相处、彼此交往的最一般关系,它维系着不可或缺的公共秩序和纪律 ,我们应当奉行这一原则。

3、“平等相待”为情感基础。作为人类先进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礼仪,竭力倡导交往中“人格平等”的礼仪原则。这一原则表明,在礼仪面前,只有辈分 、长幼、主宾的区分,而无贫富贵贱之别。诚然 ,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环境条件的优劣之分以及个人客观机遇的不同,造成 了贫富差别的现象,但社会交往中的以礼待人是不可因人而异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推崇的不嫌贫爱富、趋势附炎的高尚品德,便说明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所共同建立和维护的一项重要的礼仪原则。作为参政党成员,理当自觉遵守和维护这一原则 。

4、“诚实守信”为必要条件。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皮注森曾做一项社会实验,在一张问卷表格上罗列 了达 500多个描述人的形容词,其问卷的调查结果表明,社会人际交往中成败的必要条件,取决于是否“真诚”。而作为“真诚”的外在表现形式、反映一个人行为规律性和稳定性的“守信”,则表现为交往中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表现出为人处事的信誉和坦然。孔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确从现实来看,“守信”俨然是对当今社会存在的讲空话、套话、假话等不良风气的严厉抵制。作为参政党成员应明白,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唯有奉行“诚信”的原则,才能提高自身信誉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践行“礼仪”规范

当今,人类处于一个文明、开放的时代。无疑,一个时代的开放意识愈浓,其社会交往活动愈显示出它的价值,而作为维护健康和正常社会生活的礼仪规范,则更体现了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可以断言,在现代社会,礼仪可以有效的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因而处在社交活动中的个人仪表、仪态及礼貌规范,通常对其交往效果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大量实例证明,一个具有良好礼仪风范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其端庄的仪表风度、得体的言谈举止、高雅的修养品味等,令自身形象生辉,在各种社交场合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