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环境保护前景8篇

时间:2023-10-09 09:28:19

环境保护前景

环境保护前景篇1

【关键词】 生物技术;环境保护;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K826.15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21世纪科学技术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单目标的决策手段,使人类尝到了只追求效益而不顾资源、环境的掠夺式生产的苦果,人类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危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

一、生物技术的特点

生物技术在处理环境污染物方面具有速度快、消耗低、效率高、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以及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点。随着生物技术研究的进展和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人们已越来越意识到,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希望。目前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中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少部分利用植物作为环境污染控制的生物。生物技术已是环境保护巾应用最广的、最为重要的单项技术,其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废物资源化、环境监测、污染环境的修复和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的清洁生产等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生物监测技术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

应用酶联免疫技术、PCR技术、电子显微技术、基因差异显示技术、生物传感器、基因探针、生物芯片等现代生物技术对环境进行监测与评价,是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研究报道也日益增多。应用酶联免疫技术检测分析环境中的农药及其代谢物是90年代的一项新技术。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发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农药以及多氯联苯、二恶英、抗菌素等污染物的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其中用于现场快速分析的酶免疫试剂盒已商品化。此技术具有快速灵敏,费用低,特异性强和适于现场大量样品分析等优点。我国在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一是广泛开展了生物监测方法的研究;二是各种生物综合监测指标的研究;三是利用生物监测手段和评价环境质量。

三、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现代废水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水中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使废水中的有机物降解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使废水得以净化。属于生物法处理工艺的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自然生物处理法和厌氧生物处理法等。

1、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被广泛采用的传统废水生物处理工艺。它是在人工条件下,将空气连续鼓人溶解了大量有机污染物的污水中,对污水中的各种微生物进行连续混合和培养,形成悬浮状态的活性污泥,在活性污泥上生活着大量的好氧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好氧条件下能以溶解性有机物为食料获得能量,并不断增长,使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得以分解去除,最后使污泥与水分离,大部分污泥回流到生物反应池,多余的污泥将被排出活性污泥系统。

2、生物膜法生物膜法

又称固定膜法,是一系列污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的统称,其共同的特点是微生物附着在作为介质的滤料表面,生长成一层由微生物构成的膜。污水与之接触后,其中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被生物膜吸附,进而被氧化分解,使污水得以净化。目前,生物膜法是一项在废水处理工程上被广泛运用的技术,采用这种方法的构筑物有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池和生物流化床等。

3、自然生物处理法

利用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处理废水的技术,称为自然生物处理法。其特点是工艺简单,建设与运行费用低,但净化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主要处理技术是稳定塘和土地处理法。稳定塘是利用塘中天然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氧化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稳定塘中的氧由塘中藻类的光合作用和塘面与大气接触的溶氧提供,在稳定塘内废水停留时间长,对废水的净化过程与自然水体净化过程基本一致。

4、厌氧生物处埋法

厌氧生物处理是利用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降解有机物的处理技术。用于厌氧生物处理的构筑物有消化池、厌氧滤池、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厌氧转盘、挡板式厌氧反应器和复合厌氧反应器等。

四、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土壤污染也是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其最主要表现形式是土壤板结沙化、重金属污染,导致土壤无法利用,威胁农业生产。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是通过酶促反应等生物作用,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固定,由于重金属元素的化学形态发生了改变,其移动性也相应降低,通过有针对性的生物对其吸收、代谢,可以削减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达到净化土壤和降低毒性的目的。其中应用最广的属低温微生物修复技术。重金属的低温微生物修复是利用低温微生物的生物活性,对重金属亲和吸附或转化为低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此外,污染土壤经过生物修复过程后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激发微生物的活性,由此可以改善土壤的生态结构,这将有助于土壤的固定,遏制风蚀、水蚀等作用,防止水土流失等同。

五、环境生物技术在预防污染上的应用

利用分子遗传技术筛选特定菌种将产品生产过程的废弃物直接转化为能源或副产品,如微生物化肥;利用DNA重组及蛋白质工程技术快速生成特定的酶,应用于生产环节,减少化学无机品用量,从而达到清洁生产的目的。

利用分子微生物族群、基因技术、DNA修复改变某些物质的分子结构使其具有可降解性或加速自然降解的速度。例如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可降解塑料薄膜等生物产品将会大量应用到生产实际当中,逐步取代对环境存在污染或者污染威胁的环境物质的使用( 如化学制成品的农药、化肥等)。

六、展 望

1、新工艺新方法将不断涌现

随着废水处理量的巨增和水质的复杂化,迫使人们不断研究开发新技术和新方法、构建高效反应器、优化运行条件。例如:刘建荣等在研究印染废水的治理时,为了提高生物处理效率采用三种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即在厌氧流化床中投加高效脱色菌,采用聚集一交胶固定法,将脱色菌固定于活性污泥上;在反应器内投加磁粉形成稳恒弱磁场,对微生物产生正的磁生物效应来提高生化反应速率。

2、与其他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近年来,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IT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物治理技术的进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不仅使处理工艺控制自动化,而且在生物技术上也广泛开展数学模拟研究。

3、极端微生物和超级工程菌的研究应用将成为热点

极端微生物是指那些可在一般生物不能生存的条件下(如高酸、高碱、高温、低温、高压、高盐等)生存的生物,由于其特殊的生理机制,在环境保护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不仅能对现有的微生物进行改造,而且还创造出具有新的特殊功能的微生物。

3、从治理污染到预防污染

早期的工农业一味追求发展,忽视了其对环境的副作用,直到环境被破坏得相当严重才开始被动治理。现在,世界各国已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物技术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将由单纯治理发展到防治结合,以防为主,最终实现清洁生产。

七、结束语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研究的进展和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人们已越来越意识到,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无限的希望。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疑将会推动环境保护理论及技术的日臻完善,为人类治理和保护环境提供更多可行、可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前景篇2

【关键词】生物技术;环境保护;应用;分析

引言:生物技术又被称作是生物工程,首要是以生命科学为根底,使用生物有机体或许组成有些以及工程技术原理,研讨和开发新商品是新技术的一种具有综合性的科学技术系统。随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家环保意识的增强,近几年在环境保护作业中,生物技术得到了十分广泛的使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极好的发展前景。这篇文章就生物技术进行了简略介绍,并就其在环境保护作业中的使用进行了简略总述,期望对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进一步使用起到必定的推进效果。

1.中国生态环境现状

当时,中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工、农业也较快的发展起来,可是发展进程中构成的“三废”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严重的影响了中国的生态环境,并且构成了水、大气、土壤等资本的损坏。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中国六百多个城市中有一半城市都呈现出缺水的现状,近来几年来土地丢失量能够到达50亿吨,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另外,森林覆盖面积也越来越小,牧场逐步退化,每年有高达两千五百万亩绿地不见,对大家的日子环境和身体健康构成严重的伤害,疾病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对环境的管理力度,进步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使用高新技术进行环境保护作业,操控生态平衡已经变成环保作业者面临的难题和作业重点。

2.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使用

2.1生物技术在水处理中的使用

生物技术在改进水体质量,管理水源污染方面有很重要的效果。首要,在水体质量改进方面,生物技术使用最为广泛。污水中含有很多的有毒物质,成分十分复杂,其间包含重金属、有机磷、酚类、氰化物、有机酸、醛及蛋白质等等。使用微生物本身的推陈出新等生命活动,能够将水体中的有些有毒有害物质极好的去掉,然后使得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毒物质,使水体得到净化。固定化酶技术即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首要是经过化学键合法使水溶性酶和固态不溶性载体相结合,然后将酶变成不溶于水但仍保存催化活性的衍生物,然后有效的对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处理。除此之外,生物膜处理法、活性污泥法、稳定塘法、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工程以及土地处理系统法等都是多见的水污染操控与管理的生物技术。

2.2生物技术在废气净化方而的使用

生物技术使用于水环境管理已经有了很长的前史,可是在废气管理方面前史还很短,研讨也十分有限。上个世纪80时代晚期,生物技术在工业废气净化处理领域的使用变成很多专家研讨的抢手。对比当时成熟的废气生物处理技术有生物洗刷、生物吸附以及生物过滤法等等,与传统的废气处理技术比较,突显出很多的优势,比如高效率、低成本、高安全性等等。当前,废气生物处理技术首要能够分为吸附法和过滤法两大类,吸收法首要在一些含有胺、酚和乙醛等污染物的气体的净化中广泛使用,去掉率能够高于百分之九以上,而生物过滤常被用作除臭技术,用于臭味废气的降解。德国使用生物膜过滤处理含硫臭气时,硫化氢去掉率能够到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2.3生物技术在固废处理中的使用

固废首要指城市中的废物、污泥、工农业生产废物等。使用生物技术,能够将固体废弃物进行无害化、资本化、减量化的处理,然后使其变成用于农业生产废料或者是有效商品,然后真正的完成变废为宝。通常废物堆肥技术能够分为好氧堆肥和厌氧堆肥两大类,其间当前研讨最为抢手的是高温好氧堆肥技术。经过高温好氧堆肥技术得到腐熟肥料具有改进土壤、增强肥效等长处,达到保护环境目标的有效办法。

2.4生物技术在土壤污染管理中的使用

在对土壤污染管理进程中,生物技术首要使用于重金属污染修复进程,即是使用微生物的效果,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净化和削减,然后下降其毒性。土壤中的重金属会转变其化学形状,然后使重金属固定,经过生物吸附,还能够将重金属的量削减乃至消除。去掉重金属以后的土壤,能够进步有机质的含量,改进生态构造,然后有利于土壤固定,非常好的防止水土的丢失。

2.5污水的生物净化

污水的生物净化是使用微生物本身的生命活动进程对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进行搬运和转化,然后使污水得到净化的处理办法。当前,污水生物净化技术发展较快,好氧法、厌氧生物法以及生物发酵法己趋于成熟,这篇文章只简略介绍几种办法:

第一是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70时代末由固定化酶技术发展起来的,它是指经过物理或化学的手段将游离的微生物固定在限定的空间区域使其保持活性并可重复使用的一项生物技术。其能够被用来处理通常高浓度有机废水、印染废水、含氮废水、难降解有机废水及其他废水等,一些具有特异性的优势菌种不断得到改造或发明,将这些高效专性菌如脱色菌、脱氮、脱磷菌假单胞菌等进行固定化后,菌体密度进步,大大增强了处理效率,尤其是对难降解有毒物质有显着优势。

第二是生物强化处理技术。生物强化处理技术是为了提高废水处理的效果,而向废水中投加从自然界中挑选的优势菌种发生的高效菌种,以去掉某一种或某一类有害物质。首要效果方式有:直接投加特效降解微生物,废水中的微生物能够附着在载体上构成高效生物膜或以游离的状况存在;引进生物强化制剂,主要用于处理城市污水,有机物的去除率可以得到显著提高,固体物质的产生会减少、硝化作用得以增强,从而提高污水脱氮脱磷效果;固化生物强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把特定的微生物关闭在高分子网络载体内,使菌体掉落少、活性高,然后进步优势微生物浓度,增加了其在生物处理器中的存留时间。

2.6白色污染的消除

“白色污染”是指被扔掉在环境中的废塑料包装物及废农膜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构成的损坏。据资料显示,当前中国土壤、沟河中塑料废物有百万吨左右,约45000km2面积的废农膜残存在土壤中,若再不采取相应办法,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生态和环境,研讨和开发生物可降解塑料己迫在眉睫。而使用现代生物技术消除白色污染的路径有:

第一是使用生物工程技术能够广泛地挑选能够降解塑料和农膜的优势微生物、构建高效降解菌。

第二是使用生物工程技术能够别离克隆降解基因并将该基因导入某一土壤微生物(如:根瘤菌)中,使两者一起表现各自的效果,将塑料和农膜敏捷降解。

结束语:总之,环境保护事业离不开生物技术的使用,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事业中起到了不行代替的重要效果。在将来,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进程中必需要考虑到发展的因素,必须将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有效的一致起来,构成与经济密切配合的环境保护系统,然后完成生物技术真实的价值,保证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大家发明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在一定程度上不断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一致作出应有的奉献。

参考文献:

[1]唐琼,李正山,尹华强.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及前景[J].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10:28-35.

[2]宋佳.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及前景[J]. 化工管理,2014,15:214.

环境保护前景篇3

关键词 现代生物技术 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

    1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由于工业“三废”污染、农用化肥和农药的污染以及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的污染,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使得水污染日益加剧,水资源严重短缺,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已有一半城市缺水,农村则有8 000万人和6 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土壤污染严重,耕地面积锐减,近10年来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t,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森林覆盖面积下降,草场退化,每年减少森林面积达2 500万亩;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因此,加大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如现代生物技术来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持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已成为环保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2 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DNA分子技术为基础,包括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一系列生物高新技术的总称。现代生物技术不仅在农作物改良、医药研究、食品工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随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在治理污染、环境生物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20 世纪 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已普遍受到世界各国和民间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发展十分迅猛。与传统方法比较,生物治理方法具有许多优点。

    (1)生物技术处理垃圾废弃物是降解破坏污染物的分子结构,降解的产物以及副产物,大都是可以被生物重新利用的,有助于把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减轻到最小程度,这样既做到一劳永逸,不留下长期污染问题,同时也对垃圾废弃物进行了资源化利用。

    (2) 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处理污染物质,最终转化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物质,如二氧化碳、水、氮气和甲烷气体等,常常是一步到位,避免污染物的多次转移而造成重复污染,因此生物技术是一种既安全又彻底消除污染的手段。

    (3)生物技术是以酶促反应为基础的生物化学过程,而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其反应过程是在常温常压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大多数生物治理技术可以就地实施,而且不影响其他作业的正常进行,与常常需要高温高压的化工过程比较,反应条件大大简化,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廉、效果好、过程稳定、操作简便等优点。

    所以,当今生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业清洁生产、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有毒有害物质的无害化处理等各个方面。

    3 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3.1 污水的生物净化

环境保护前景篇4

大家好!

今天,地区环境目标考核工作组各位领导一行亲临我委,就*景区去年度环境目标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对年初签定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进行考核、验收。在此,我代表*景区党委、管委会,对考核组一行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地委、行署、地区环保局及地直相关部门多年来对*景区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景区去年度环境保护工作作简要汇报。

一、去年景区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情况

今年,由于受全球经济危机和*“*”事件等不利因素影响,*旅游经济呈负增长态势,全年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万人次,同比下降*%;实现门票收入*万元,同比下降*%;实现旅游收入*亿元,同比下降*;景区两乡实现国民生产总值*万元,同比增长25%,农牧民实现人均收入*元、人均增收*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一年来,我们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景区工作全局,紧紧围绕“保护第一,永续利用”的方针,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大力实施生态旅游建设,以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环境保护与旅游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强化管理、严格执法为抓手,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使景区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领导机制,强化责任意识。为实现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景区党委管委会始终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环保工作纳入景区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断健全领导机制强化责任意识,在总结历年来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充实了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年初有安排、年中有检查、年终有总结的要求,管委会结合工作实际,于3月底召开了景区环保工作会议,对景区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与景区两乡、各部门及驻景区经营企业共45个部门和经营户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落实环境保护各项指标任务,切实做到了组织到位、责任到人、措施得力,在景区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部门具体落实,全民参与、全面治理、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目前,景区干部群众,尤其是个别驻景区企业和经营户,普遍存在着重生产经营、轻环境保护,只顾经济利益而忽视大局利益的错误思想,资源开发不合理、排污不达标、草场过牧超载等现象依然存在。为此,我们始终把宣传教育做为提高干部群众环保意识的重要手段,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将《环境保护法》列入景区管委会领导班子学习内容,做到领导干部先学一步,切实提高领导干部依法保护环境的意识,使景区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在决策过程中事先考虑环境保护、在执行过程中处处考虑环境保护”的良好意识,切实增强领导干部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年初,我们还对驻景区各企业、经营户进行了集中培训,要求大家各扫门前雪,承担起门前三包区的环境保护和卫生保洁工作义务。同时,我们还围绕*世界环境日制定专门的宣传方案,悬挂宣传标语十余条,发放宣传单1200余份,出动两台宣传车,在景区进行巡回宣传。另外,结合景区第一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我们积极探索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把景区两乡各村的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做为环境保护工作的义务宣传员和监督员,今年,我们对两乡的七名村干部实行了月薪工资待遇,对其实行1300元的月薪工资标准(其中800元基础工资,500元绩效考核工资),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环境保护、治理乱采滥挖等作为年度考核内容,与其工资利益挂钩,为景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宣传奠定了良好群众基础,据我们了解,此项举措在全疆范围内尚属首创,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及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以科学规划为指导,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为确保*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始终坚持“旅游开发,规划先行”的原则,自*旅游开发以来,仅规划、设计方面我们已累计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建立和完善了保护区及大*旅游区总规、控规、详规等规划体系。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实施《大*旅游区总体规划》,在此指导下,我们相继完成了“哈流滩、铁热克提”的总规、控规,“哈流滩、白哈巴、下湖口、*、铁热克提”五个重点区域的修建性详规及《禾木文化景观保护规划》、《大*旅游区交通规划》两部专项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基本形成了以“大规划”为总纲,以各区域控规、详规为骨架,以交通、文化景观保护等专项规划为补充的规划体系,进一步明确了景区的发展思路、建设要求及远景目标,使*景区每一寸土地的开发利用都在大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杜绝了违规建筑、重复建设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四)坚持依法行政,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是加强环保工作力度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今年以来,我们不断加强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管理工作力度,明确要求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必须实行环境影响评价,下发限期办理环评手续通知书8份,使景区开工项目环评率达100%。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加强对项目施工期的环保监督和管理工作,使景区项目审批制度执行不力、监管不到位、程序不规范等现象得到了有效解决。在不断加大基本建设投入的同时,我们还狠抓各类与大规划不符的建筑设施的拆迁工作,率先拆除了景区职工餐厅、保护区中心管护站等建筑设施,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在此带动下,*篝火剧场、*山庄、*快餐厅、*快餐厅等建筑设施先后拆除,完成拆迁面积11600平方米。同时,我们还不断加大依法治理乱采滥挖工作力度,全年累计开展大、小规模清山行动26次,共出动清山人员162人次,出动车辆42车次,马匹46匹次,捣毁非法采药窝点13个,清出非法入林人员62人,劝退(回)81人,有力打击了违法乱采滥挖人员的嚣张气焰,有效保护了景区生态资源安全。今年,在景区管辖的10030平方公里范围内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

(五)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狠抓生态环境建设。在项目争取方面,紧紧把握国家、自治区和地区的项目投资导向,狠抓项目储备工作,累计投入项目前期费用400余万元,策划和包装了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的重大项目。通过景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争取到保护区环境监测和保护系统建设项目、保护区湿地保护项目上、地质灾害环境治理项目等,使景区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有力的项目支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扎实开展“基本建设年”活动,全年开工项目2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4亿元。目前,投资8000余万元的下湖口游客中心项目土建部分已完工,明年开春将完成内部装修和绿化、美化工作,预计明年6月份之前可投入使用。投入近5000万元的*新老村、禾木、白哈巴供排水工程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切实解决了以上几个区域的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投资1100万元的*供水改扩建工程的水源地、水池、管网、设备间等工程也已全部完成,并顺利通过竣工验收。铁热克提供排水工程目前已完成供水厂土建工程,铺设供排水管网11000米,完成投资550万元。总投资1400万元的*景区生态改善与恢复项目于今年6月正式开工。项目主要对*至*沿线进行植被恢复与保护,项目设计总长度为30公里,恢复面积为297486.8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投资600万元。同时,我们还对禾木沿线的观景平台进行完善,增设了垃圾箱、木盏道、停车场等,缓解了以往游客车辆乱停乱放、游客随意踩踏等对公路沿线植被的破坏。

(六)加大环境整治工作力度,营造良好旅游环境。*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给海内外游客创造一个景色宜人、环境舒适的旅游环境,我们不断加大环境整治工作力度,全年完成供水30000方,处理污水40000方,回填处理垃圾约3500吨。旅游季节招收保洁工121人,并对其进行了岗前培训,对景区卫生保洁工作实行分片、分段工作制,对各节点、区域的环境卫生工作进行实时清扫。对景区经营户实行卫生保证金制度,各经营户在上山前必须与景区签定卫生责任状并交纳卫生质量保证金,由环卫队对其进行监督、检查,提高了广大经营户爱护环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工作中存在困难与不足

近年来,通过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景区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景区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不足之处。一是工作人员不足,由于*景区是以旅游为主的行政单位,对环境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和队伍都在摸索建立和完善中,目前,景区负责环境保护的工作人员仅有3人,由于景区规划面积大,环境保护工作点多、面广、线长,在具体工作开展中难免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使景区环境保护工作没有高标准、高质量地开展好,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现象依然存在。二是景区草场超载过牧现象严重,*景区作为布尔津、哈巴河两县七乡的重要夏牧场,每年有70多万头(只)牲畜在景区放牧。近年来,随着两县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景区草场尤其是布喀旅游公路沿线草场超载过牧现象严重,据专家调查,部分区域草场退化严重,已经呈现出荒漠化的迹象。三是宣传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景区的特殊环境,每年进入景区的经营户都在不停更换,两乡农牧民居住也比较分散,给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广大经营户、农牧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使景区环境保护能够扎实、深入的开展下去。

三、今年度工作思路

抓好*景区以旅游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对全面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政策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团结带领景区广大干部群众,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我们还将一如既往地抓好环境保护工作,严格落实地区环境目标责任制,确保景区资源的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一)深入开展环保宣传,增强全民环保意识。环境保护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生命健康,需要全民的共同参与和积极支持。因此,我们将把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加强领导干部环保知识培训,利用冬闲时间聘请有关专家举办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生态旅游等相关知识讲座,切实增强景区干部的环保意识和科学发展能力。加强对驻景区企业、经营户等排污行为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培训,使其真正认识到治理环境污染是他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其环境保护职责。同时,充分利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地球日及景区举办的各类庆典、赛事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并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广造社会舆论,强化社会监督,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环境保护。

(二)严格建设项目管理,控制污染源头。抓好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严格控制污染源头。对景区建设项目的实施将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真正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做到“四个不办”,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办,不符合景区生态旅游发展的项目不办,不具备污染处理能力的项目不办,污染负荷严重超标的项目不办。同时,抓好“三个环节”,即抓住源头预防环节,严格环境保护第一审批权,严防违规审批和越权审批行为;抓住末端治理环节,认真摸清景区环境污染现状,找准污染治理重点,确保污染不扩散、不蔓延;抓住全过程治污环节,积极引进先进的处理设备和技术,把相关污染消除或减少在生产过程中。

(三)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切实抓好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一是加大项目争取和实施力度,对保护区遗产地保护、保护区湿地保护、植被恢复与保护等重点项目要进行重点督办落实,确保项目早日完工见效。二是依法保护野生动植物,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采滥挖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执法检查,坚决遏制环境违法违规现象。三是加大景区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和垃圾的管理力度,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处理好垃圾。四是建立健全环境监测机构,加大环境监测的资金投入和技术力量,争取投入500万元的国家大气质量监测背景站项目早日落地实施。

环境保护前景篇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进入新常态,国内旅游行业也得到了迅速扩张和发展,同时也成为了我国的支柱产业。保证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环境为根本,以天然健康的自然风光为依托。目前在我国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系统性、艰巨性的工程,只有努力把环境保护利用好,旅游资源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快速的发展,从而使旅游业可以得到永续的经营。鉴于我国旅游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的严峻趋势,非常有必要进一步研判我国当今旅游环境的现状,进而提出我国旅游环境保护的一些思考和对策

一、我国当前旅游环境的现状

旅游环境概括说包含了社会人文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资源本身和旅游气氛环境。具体是指在旅游活动过程定的某个区域或范围内各种不同因素的存在状况和作用的综合结果。

而我国旅游行业现今面临的诸多环境问题中,主要包括了:旅游活动全过程中形成的环境问题,工业生产对旅游环境的破坏,制度不完善和管理不健全,环保经费严重不足,资源过度开发和重复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旅游活动全过程中形成的环境问题。旅游者在游览景区活动的过程中无意或者故意的损坏直接导致旅游环境的破坏,尤其是知名度较高、名声在外的热门景点,旅游旺季时,短时期内涌入大量人群,国内许多的景点景区,这种超容量超负荷运转的现象十分突出,导致景区内植被受到不可恢复性的破坏,野生动物受到了永久性的伤害,环境受到了极大的污染,缩短了其寿命,大大的降低了景区景点的吸引力。

(二)工业生产对旅游环境的破坏。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带来的一系列污染严重破坏了之前的自然生态环境,对景区的影响是最为持久的。在我国,由于工业化水平非常落后,工业生产技术含量低,“三废”的污染造成了很多以旅游业著称的城市总体环境质量持续恶化。二十世纪初,江苏省太湖就爆发了一场蓝藻诱发的生态灾难,让无锡市民哄抢纯净水饮用。除了太湖,还有滇池、巢湖、淮河、海河等,都是因为工业生产对水体污染日益严重。

(三)制度不完善和管理不健全。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和管理不健全。我国关于在环境保护上虽然在立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制定了一定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地方行政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但却没有一套集完整性、系统性、专门性的旅游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加之长期以来,旅游景区没有权威的环境保护机构,一个旅游景区往往分属不同的几个部门主管,形成了旅游部门、环保部门、住建部门多头领导,互相扯皮,各自为政的现象,对旅游环境保护具体工作的延续和开展非常的不利于。

(四)环保经费严重不足。一直以来我国财政拨给的环保业务费用和环保专项经费严重短缺,非常多按规定需要交纳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实如时如数的加以征收,再加上过去环境污染治理太多工作不到位,导致很多的的专项没有资金保证,工作根本无法开展,导致了恶性循环。例如,许多景区的业务部门,只有有为数不多且陈旧的监控测量设施以外,多数没有闲置的资金购置其他基础性设施和配套设施。对于景区内排污情况难以进行常规分析,环境规划、环境趋势预测往往也因没有监测依据而无法进行。

(五)资源过度开发和重复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当前,许多地方人民政府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片面的、盲目追求高利润,再没有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与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使许多地方的旅游资源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造成了旅游设施建设与旅游景区整天不协调,破坏了旅游环境。

二、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分析

根据前文对造成旅游资源质量和旅游环境不断下滑诸多因素的深入分析,持续加强旅游保护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阶段。但是,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系统性、专门性的工程,是旅游业得以可持续经营的前提与保证。持续保护和着力恢复旅游环境的高品质,防止旅游环境不断恶化,需要进行综合治理,目前应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

(一)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实现全员参与管理。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专门性的工程,需要政府部门、主管的业务部门、景区所在地常住居民和旅行者的共同参与;因此,通过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可持续观念教育以及可持续观念教育,来提高全民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全民的旅游环保意识,向全体旅客、从业者和景区所在地常住居民或附近居民深入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也日益重要。

(二)增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能力及管理能力。旅游环保工作点多、面广、线宽,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坚持“防患于未然”,努力避免不断进行“综合治理”,把“防胜于治,防优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贯彻到日常的工作当中,使旅游环境保护得以工作全面地、宏观地、系统地贯穿于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等每个阶段当中,规划的同时,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环测和评估,对环保的点、面、线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承载能力有效调控,努力规避在旅游开发和发展过程中重产值、重利润,轻环境、轻质量的短时行为,争取避免粗放式的管理模式。

(三)建立健全旅游环境保护的管理制度和法律制度,加强补齐旅游环境立法。旅游环保工作的根本前提是日益完善和齐备的法律制度,通过对旅游者和旅游业者制定日常行为规范,对破坏行为实行强制性的惩罚与干涉。截至到目前,经过前期的努力我们国家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地方行政法规,但这项工作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所涉及的面更广,更为专业,因素也更复杂,因此,立法部门应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以便和已有的制度进行配套完善。

(四)持续不断的增加环保经费。环境保护是事关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在目前我国各级财政资金紧缺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应采取多方法、多渠道、多途径筹措环保资金,以保证经费充足。如,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排污费的收取形成制度化;对部分热门景区可收取资源维护费。此外,各级地方政府要努力发展旅游业及相关的其他产业,不断加强地方的经济建设,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经费投资。

环境保护前景篇6

一、做好旅游景区的规划工作,科学、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在开发之前,必须要做好规划,落实旅游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这样才能确保在开发的同时很好地保护景区环境。在现实实践中,很多景区虽然也提出“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口号,但却没有落到实处,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因此,开发旅游景区时,必须要聘请专家进行环境评估,做好整体规划,尽量不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保证历史文物的完整性。同时,要节约资源,利用现代科技提高旅游资源利用率,科学合理地做好旅游景区的开发与管理工作,确保经济利益、生态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又要保护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

二、完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确保景区环保有法可依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必须要依赖于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确保景区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首先,要健全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与旅游密切相关的法律条文,如《环境保护法》、《文化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起到了法律约束作用。同时,要根据各地旅游资源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地方法规,设置具体的技术标准,明确景区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如限制游客数量、明确空气、水源等技术标准等,用法律制度的手段切实保护景区的环境。其次,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做到严格执法,有法必依。依法开发、治理旅游环境,贯彻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督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一旦发现违法行为,要坚决制止并根据相关法律条文进行惩处。比如,在自然景区内兴建别墅群、游乐园等项目,这些对旅游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行政部门要及时干预,一经查实要坚决予以取缔。

三、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因为人们意识到旅游业对环境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提出了这样一种旅游方式。旅游景区中不管是以自然景观为主,还是以历史文化遗迹为主,都要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旅游景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因此,在旅游景区的开发与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具备生态的眼光,去开发旅游资源,去保护景区环境,去解决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环保旅游。比如,景区的餐饮业,要突出当地的土特产,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让游客品尝地道的绿色食品;景区的交通工,根据具体条件选择一些比较原始的交通工具,或步行,或骑自行车,或坐马车,等等,尽量限制污染较重的现代交通工具;景区的住宿,建设与景区环境协调配套的住宿设施,既要具有地方特色,又不能给环境造成破坏。这样开发出来的旅游景区,既彰显了生态旅游的趣味,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景区环境,对于景区的长远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四、加强环保宣传,引导管理者和游客自觉保护景区环境

景区环境的保护依赖于人类的活动,因此,必须要加强环保宣传,提高人们对于旅游环保的认识,强化环保意识。首先,对旅游景区的管理者加强环保培训,提高环保素质。组织相关的环保培训,引导景区的管理者用科学发展观来开发景区资源,注重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充分重视并保护景区的旅游资源,既要维护经济利益,也要确保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次,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的自觉性。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如随地乱扔垃圾、乱写乱画等会给景区的环境造成破坏,甚至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游客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景区环境。再次,加强景区管理。一些游客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将不良习惯带到景区,乱扔垃圾、采摘花草等,都破坏了景区的生态环境,因此,景区要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在景区进行巡逻监督,如果遇到破坏景区生态环境的行为,要及时对游客进行教育甚至处罚,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创造优美的旅游环境,给游客带来美的享受。

五、引进和培养专业化人才,提升旅游景区开发者的环保意识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专业的旅游环保人才也受到社会的青睐。我们知道,旅游景区开发者的素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有着直接影响,如果景区开发者素质较高,环保意识强,那么,环境保护问题就会受到重视,景区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就能够协调发展,否则,就会给环境资源造成损害。因此,要引进旅游环保专业人才,培养旅游开发实用型人才,强化景区开发者的环保意识,坚持科学发展观,合理、有序地开发景区的旅游资源,落实景区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从细处着手,全方位地保护旅游资源,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前景篇7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众所周知,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旅游对环境的破坏问题已得到旅游界的相当重视,在此本文不予赘述。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消极影响更大。究其原因,旅游开发和发展对环境的损害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首先,旅游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其次,是对景区环境的粗放式管理,对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疏导或价格调控等管理手段;再次,旅游发展过程中,景点开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病态膨胀的趋势日益明显。

因此,如何一方面发展旅游,一方面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赖以持续发展的环境成为旅游界急需迫切解决的课题。

2.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旅游主管部门与实业部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均已形成共识,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政策制定方面,我国自1973年始先后频布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如《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对外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文物保护法》,以及1992年巴西联合国环发大会后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等等规定都不同程度地与旅游环境保护有关,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行政管制体系。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旅游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环保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精诚合作、联手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尽令人满意之处。

对旅游环境有效保护的制约因素可作如下几方面的归纳:

①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

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的旅游业尚没有自己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我国政府1985年才将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项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在我国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关于环境保护虽然在立法上作了许多工作,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旅游区大多数基础建设项目,没有按规定程序办理有关环境保护手续,有的虽然办了,但没有相关部门的配合把关,流于形式。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指出:“对未经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计划部门不办理设计任务书的审批手续,土地管理部门不办理征地手续,银行不予贷款;凡环境保护设计方案篇章,未经环境保护部门审查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办理施工执照,物质部门不供应材料,设备;凡没有取得‘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合格证’的建设项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办理营业执照”。然而事实上,这些措施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30、31条规定:“刻划涂污和损坏国家保护文物尚不严重的,由公安部门或文物所在单位处以罚款或赔偿损失。”其中何谓“尚不严重”,罚款赔偿如何界定,都无具体明确的规定,容易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加之一个时期以来,旅游区没有权威性的环境保护机构,往往一个旅游区分属几个部门主管,形成旅游部门、环保部门多头领导,各自为政,互相扯皮,条块分割的现象,不利于旅游环境保护具体工作的开展。

②重产值、轻环境

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对基层企业领导者和经营决策部门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两难选择。在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③环保经费紧张

各级财政拨给的保环专项经费和业务费用相当有限,加之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许多该收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数加以征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帐太多,导致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无法实施,形成恶性循环。许多旅游区的环保部门除了有一两台陈旧简陋的监测设施外,多数无钱添置其他基础性设施和配套设施。对于旅游区内排污情况难以进行常规分析,环境规划、环境趋势预测往往也因没有监测依据而无法进行。

④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

⑤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关于客容量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本文拟在第二部分作详细论述,在此故略。

前文提到的旅游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诸类问题加剧了旅游与环保的矛盾,使保护主义者和实业部门的冲突,游客和目的地居民的冲突以及居民之间的冲突更加恶化。

二、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周期循环模式

旅游人数、旅游区客容量与环境质量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关系;旅游人数大于或等于景点饱和承载量时,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则大些,反之,则小些。旅游环境质量变异涉及游客行为、心理、社会文化、居民参与程度等许多不可控因素,因此,可能在某个微观的具体时间断面上,呈现出无规则的特征;但是从旅游景点的宏观历史发展看,游客到达人数与景点演变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周期循环规律。下面本文想借助Richard W.Butler博士的旅游景点周期循环演变模式,通过分析游客人数与景点发展的关系,来提出相应的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的设想。

1.旅游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

Butler博士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旅游地理系教授兼主任,在长期从事安大 略省北部乡村旅游景点发展演变的研究之后,于1980年在《Canadian Geographer》刊物中发表题为“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一文,并由此提出了旅游景点历史演变模式,按时间发展和游客到达人数,Butler把一个旅游区的发展演变划分为六个过程:即,开发、参与、发展、巩固、萧条、重现活力(或衰亡)等(如图1示)。

根据进入游客的数量,旅游者类型特征以及旅游设施的发展状况,这六个过程又可归纳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含开发与参与两部分,吸引的游客以少数先锋型旅游者为主,如探测旅游者、嬉皮士、流浪汉等;少数当地人参与旅游活动;该阶段旅游人数少,设施设备简陋,游客或搭帐野营或借宿当地人家中,此时的旅游发展仍处在自由无序状态;旅游对环境尚不构成威胁。第二阶段包括发展,巩固和萧条三大部分,其主要特征是大量游客涌入,景点吸引各种类型的旅游者,尤其以大众旅游者为多,中、高档宾馆数量不断增加,旅游设施设备趋于齐全;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游人大量涌入对环境的威胁日前明显。第三阶段是产品的更新开发阶段,此时的旅游者仍以大众旅游者为主,在数量上可能呈上升趋势、也可能呈下降或衰亡趋势,但无论游客数量的多寡,齐备的旅游基础设施已饱受折腾,旅游环境质量和景点的吸引力已明显下降,旅游人该地区文化和环境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经过管理上的弥补措施,如关闭大修、开发新产品,恢复环境吸引力等,该景区的旅游发展尚有回光反照的可能;否则该景区就从此走向衰亡了。

2.景区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

从对前一部分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一个景区的历史发展演变、景点的质量和吸引力都与该景区的环境保护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一个景区的旅游环境保护,也应和该景区的发展演变相对应,呈周期循环保护状态(如图2)。

A.环保开端 a.开发 e.萧条

B.系统保护措施实施 b.参与 F.再现活力

C.持续保护 c.发展 g.衰亡

d.巩固

在景区的开发,参与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游客和当地居民卷入的人数少,远未达到旅游区的容量,旅游发展未有系统管理的存在,该阶段旅游对环境的破坏虽不明显,但已存在,因此应作为景区环境保护的开端(A),有关部门应对该阶段已存在的环境破坏现象做及时的观察和研究,以便科学地、合理地预测和估计该景区今后旅游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景区设施建设,以及大量游人介入可能造成环境破坏的程度,范围和有效保护的重点难点,为该旅游区今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环保依据。强调环保开端阶段在一个景区发展中的意义尤其重要;因为该阶段的环境破坏常常因其“微不足道”而被忽略,而后却给人带来“为时已晚”的遗憾。

当景点经历迅速发展,巩固到萧条阶段时,系统的旅游环境保护措施应及时跟上,这是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的第二阶段(B),该阶段游客对景点的需求呈急剧上升趋势、游人大量涌入,旅游区容量常常处于临界范围内,设施呈紧张状态,加上相关的开发和建设,旅游发展对景区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若不妥善保护和管理,环境质量和景区吸引力就会一落千丈;因此,该阶段及时系统的实施环保措施是景区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保证。

景点的发展在历经了萧条阶段之后,可能由于旅游实业部门更新产品、加强营销手段、提高产品质量,而重现活力;也可能由于各种努力的失败而从此走向衰亡。但无论如何,对一个景区周期循环的环境保护,不会因景区衰亡阶段的到来而结束;因此,该阶段对景区环境的持续保护(C)是景区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实现。

上述提到的旅游区环境保护完整周期的三个不同阶段,可能会因不同类型的旅游者需要差异、旅游心理和行为、以及地方文化和居民参与的不同程度,而在微观上体现出不同的特征;但从旅游景区发展演变的整体而言,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的三个阶段能从动态的角度、宏观地描述景点历史发展演变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从动态的角度、把旅游环境周期循环保护划分为环保开端、系统保护措施实施和持续保护三个阶段的提法,和从静态的角度,把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状态划成不足状态,饱和状态和过度状态之说,在管理方法论和具体措施实施上,可以相互弥补、相得益彰。

(附图 {f90304})

图2 景点演变、承载量与环保关系

3.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存在的理论问题

Butler的旅游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自1980年提出后,西方许多学者曾多次把它应用到旅游景点或旅游产品历史发展演变的实际案例分析和研究中,并在理论上和经验数据上对原模式作了进一步的发展(Hovinen 1981,Lundgren 1983,Meyer-Arendt1985,Keller1987,Strapp1988)。在众多的文献中,1987年Douglas Pearce对西班牙阳光海岸的考察研究发现,景点幼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衰老期等四个阶段之发展演变与游客数量、旅游环境、景点的城市化和产品资源的商业化不无密切关系;而在这诸多影响旅游景点吸引力的因素中,游客人数的多寡和环境质量的好坏,对延长景点的寿命,起着最直接的使用。与地中海沿岸的其它景点相比,成年期游客的大量涌入和旅游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使西班牙阳光海岸迅速进入了衰老期,加上环境保护措施没有及时跟上,致使该旅游地永远失去了回春的机会。类似的景点发展演变在我国也很普遍。邵学文在《旅游区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旅游学刊》1990)一文中,从Butler的旅游景点发展演变模式出发,针对江苏省淮阴市旅游区的特点和现状,分析了该市旅游区的发展过程。该文作者把旅游区的各个景点按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阐述了各个景点在开发、成长、成熟、停滞、衰退或回春等五个阶段所呈的状态,探讨了近十五年来作用于景点演变发展的外在和内在因素。

把旅游景点环境周期循环保护构想嵌入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乃是对景区旅游环境宏观管理的尝试,是对景点旅游环境质量的一种全面管理和保护设想;但它仍然存在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即旅游区容量临界范围的定量界定问题。景区容量临界范围没有定量界定,不利于对景区超容量接待现象在管理上进行宏观调控。例如,衡山绝顶祝融峰,总面积477平方米,按人均占用8平方米,每人游览15分钟,每天开放12小时计算,日合理环境容量为2862人次,而实际上每年旅游旺季(7—10月),日均游人为4600人,人均占地仅5平方米;游人最多的时候竟高达一天3.1万人次,人均占地仅0.73平方米。厦门的鼓浪屿日光岩,游人的平均占地经常不足2平方米。我国的许多旅游景区,这种超容量运转现象极为严重,致使景点内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大大地降低了景点的吸引力,缩短了寿命。

虽然不同旅游区游客超载情况因地而异,各地旅游景点控制超载的措施各有高招,其中也不乏成功的经验,如黄山对旅游旺季游客超载现象通过交通调控、外部调控、经济调控,景区调控等管理手段,收到可喜效果;但依笔者陋见,对旅游区容量临界范围问题,旅游学界,旅游规划开发部门以及环保科学界还有必要从单位时间内进入景区人数、单位空间内游人占有游览面积及其与景区的实际游览总面积比例关系的角度,调查研究、获得经验数据、并对旅游区容量临界范围作出定量的界定,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为各地旅游区解决环境超载问题提供可循的依据,以宏观地实现对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的有效保护。据笔者涉猎,对旅游景区容量临界范围的统一标准定量界定问题,在西方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研究文献中尚不得见,笔者相信对这一 问题的理论研究,在解决景点超载问题以及对旅游环境实现有效保护方面,将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故在此把问题提出,求教于方家。

三、关于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建议

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保护和恢复我国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要通过综合治理。

1.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环境保护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所涉及的面更广,因素更复杂,因此,有关立法部门应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便和已有的制度配套完善。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2.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多谈“防”,少谈“治”,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规划时,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应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与发展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避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手段。

3.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一些旅游开发和发展似乎没有完全掌握和充分尊重居民对发展旅游的认识,缺乏对居民直接参与旅游开发和发展的鼓励。

4.增加环保经费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在目前国家财政吃紧、困难较大的情况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此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

5.加强科学研究

旅游科学是一门以应用型见长的交叉学科,旅游环境保护涉及到的学科面很广,因此,在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工作中,应开展多学科、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以便更科学地对旅游环境进行综合保护和治理,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6.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

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有许多部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总之,旅游发展不应把自己同旅游环保敌对起来,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

参考书目:

1 刘汉洪、彭旺元:《南岳衡山“旅游公害”及其防治对策》,《旅游学刊》,1991,6(1):35—38。

2 刘振礼:《旅游环境的概念及其他》,《旅游学刊》,1989,4(4):37—39。

3 刘继韩:《对承德避暑山庄旅游环境保护的意见》,《旅游学刊》,1994,9(2):42—43。

4 罗斯·道林(Ross.K.Dow Ling):《从环境适应性来探讨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学刊》,1993,8(6):50—53。

5 傅文伟:《发展旅游与环境管理》,《旅游科学》,1992,(3):11—15。

6 谢彦君:《永续旅游;新观念、新课题、新挑战》,《旅游学刊》,1994,9(1):21—26。

7 楚义芳:《超载、旅游污染及其控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1,(1):58—61。

8 黄成林:《黄山旅游旺季游客超载调控措施研究》,《经济地理》,1992,(3):38—41。

9 谷上礼、刘汉洪:《环境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通讯》,1994,(2):8—11。

10 Bryan H.Farrell &Dean Runyan,Ecology and Tourism,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1991,18(1):26-40.

11 Butler,R.W.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Canadian Geographer,1980,24(1):5—12.

12 David G.Simmons,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Planning,Tourism Management,1994,15(2):98-108

13 Edward Inkeep,Environmental Planning for Tourism,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1987,14(1):108-135.

14 Hovinen,G.V.A Tourist Cycle in Lancaster County,Pennsylvania;Canadian Geographer,1981,25(3):283-286.

15 John Ap,Residents"Perceptions on Tourism Impacts,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1992,19(3):665-690.

16 Juanita C.Liu,Pauline J.Sheldon & Turgut Var,Residents"Per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7,14(1):17-37.

17 Keller C.P.Stages of Peripheral Tourist Development-Canada"s Northwest Territories,Tourism Management,1987,8(1):20-32.

18 Lundgren,J.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Lessons in the MontrealLaurentians.In tourism in Canada:Selected Issues and Options,P.E.Murphy,ed.pp95-126.Western Geographical series,Vol.21.Victoria:University of Victoria.1983

19 Meyer-Arendt K.The Grand Isle:Louisiana Resort Cycle,Annalsof Tourism Research,1985,12(3):449-465.

20 Strapp J.D.the Resort Cycle and Second Home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5,15(1),504-516.

环境保护前景篇8

关键词:九寨沟景区;生态旅游管理;多元化主体;精细化管理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因沟内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海拔在2 000米以上,生态环境保持得相当完整,沟内分布一百零八个湖泊和大片原始森林,不但有五花海、五彩池、树正瀑布、诺日朗瀑布等绝佳的风景,还拥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梅花鹿等珍贵动物资源。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九寨沟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沟,今天却以“人间仙境”、“童话世界”的美誉蜚声中外。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万人;景区年经营收入从100多万元提高到现在的6亿多元,九寨沟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极大地开发。但是,与其他一些景区的过度开发以至旅游资源衰竭的情况不同,九寨沟坚持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理念,努力保护自然环境的秀丽和纯净。九寨沟景区的管理者,坚持以自然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为出发点,全力向中外游客展现一个原始古朴、神奇梦幻的人间仙境,这里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森林、湖泊组合成幽美的自然风光,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顶桂冠的圣地。九寨沟旅游开发的巨大成功,是与景区有效的生态旅游管理息息相关的。

一、景区管理理念的生态转型

旅游资源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是以自然界中的山水树木、鸟兽虫鱼、奇石绝景等为载体。因此,在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景区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始、自然和完整,便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九寨沟景区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始终坚持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强力保护和合理开发,不为眼前的经济利益放弃生态保护的长远目标,为中外游客保存了一个原始古朴的自然环境,从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往参观游览。

为了贯彻生态旅游的理念,九寨沟成功地实现了“沟内游、沟外住”的构想。从2001年4月30日起,九寨沟关闭了景区内的所有宾馆;2003—2004年,大规模拆除景区经营性房屋建筑和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恢复植被2万余平方米,有效遏制了景区城市化现象,维护了世界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景区每年拨专款836万元作为景区居民的生活保障费,组织景区居民入股,建设并运营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优先安排沟内居民从事保护、环卫和相关旅游服务工作,保障居民利益,引导居民致富,有效解决了“保景”与“富民”的世界性难题。

九寨沟景区引入国际标准化管理,确立“绿色旅游”的新理念。九寨沟的“绿色旅游”将保护生态环境和绿色资源、满足“绿色消费”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管理和发展中,主要表现在:科学测定环境承载量,实施“限量旅游”政策,严格控制日进沟游客数量;开通绿色环保观光车,尾气排放达到欧三标准,大大降低了汽车尾气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影响;拆除景区内的所有旱厕,引入智能型全自动免水冲环保生态厕所和环保型车载式流动厕所,从而实现了景区内污染物零排放;景区内的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以旅游咨询、环境教育为主要功能;开发以绿色为主题的原始森林旅游路线等。九寨沟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保证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优秀文化精髓的传播,将旅游和自然、文化、人类生存环境结为有机的整体。

九寨沟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使其生态旅游管理进一步向着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其举措包括:每年外派专业人士出国考察,不断吸纳先进的管理经验,注重景区员工的素养提升,以改善景区服务质量;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就环境工程、环境教育和森林生态学等内容进行科研合作;与四川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优山美地国家公园合作,成立“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配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九寨沟开展实地调研,并与建设部、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共同合作开展“中国世界遗产地生物多样性项目”研究。正是由于景区采取了科学、生态的管理方式,保持了九寨沟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将自然的韵味与地域文化特色结合起来,才吸引了不计其数的游客慕名而来。

二、多元化的环境保护主体

在全国的其他一些地区,自然景区内往往存在着景区内居民与景区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一些景区管理局为了保护环境,往往限制或取缔景区内的居民参与旅游服务业活动;而居民为了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也时常置景区的生态保护于不顾,二者由此形成了紧张对峙的关系。

九寨沟景区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了重要举措扭转这种常见的问题。九寨沟管理局认为,景区内居民是景区保护的动力,九寨沟人既然始终坚持“以旅游发展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发展”的理念,那么就必须想方设法将景区内居民纳入到环境保护的体系之中,使之成为监督、批评和参与的重要力量。为此,九寨沟开创了居民参与景区保护的管理新模式。九寨沟管理局通过倡导、引导、疏导、指导的方法,使沟内居民认识到保护九寨沟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增强其主人翁观念和忧患意识,变被动的、强制的环保为居民自觉主动的参与;同时,不断强化保护环境的相关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完善的保护机制,遇到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大大减少了危害生态环境的问题的产生。

为了杜绝日常生活垃圾的污染,九寨沟管理局严格控制沟内餐厅等服务项目的数量,努力实现服务经营项目向沟外发展的目标,切实地避免景区的日常污染;杜绝外来人口对沟内餐厅、摊位的承包、租赁,限制外来人口迁入沟内,从而使环境保护和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落到了实处。为了实现多位一体的环境监管目标,九寨沟景区管理局还以沟内居民为骨干,组建120余人的“3队10站”:护林防火专职消防队、环境卫生队、保护区道路养护队,长海、日则、诺日朗等七个保护站、生物病虫害监测站、环境监测站、泥石流监测站,从而使保护任务落到实处。九寨沟这种以保护为前提和维护居民利益相一致的管理模式,以规范的行政手段、开放的经济手段和严格的法律手段及当地居民的高度自觉,显示出了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