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欣赏生命8篇

时间:2023-10-09 10:47:44
欣赏生命篇1

忽然面前来了一位老人。“我知道,你为什么闷闷不乐。”老人说,“来,我给你把这个纽扣缝在衣服上。”老人替他缝好纽扣后继续说:“在你等待焦虑的时候,只要将这纽扣向右一转,你就能跳过时间,想走多远就能走多远。”小伙子听了很高兴。他握着纽扣,试着一转,啊,情人已出现在眼前,朝他招手,暗送秋波。真棒啊,他心里想,要是现在就举行婚礼那就更棒了。他又转了一下按纽,隆重的婚礼,丰盛的酒席,他和情人并肩而坐,周围鼓乐齐鸣,悠扬醉人。他抬起头,盯着妻子的眸子,又想,现在只有我们俩多好,他悄悄转动了一下纽扣:立即夜阑人静,洞房花烛,卿卿我我,夫妻恩爱……

他心中的愿望层出不穷:我们应有一座房子,他转动一下按纽,夏天和房子一下便来到了他的眼前,房子宽敞明亮,迎接主人。我们还缺几个孩子,他又迫不及待,狠狠地转动了一下按纽:日月如梭,顿时已儿女成群。他站在窗前眺望葡萄园,真遗憾,它尚未果实累累……

偷转按纽,飞越时间。脑子里的愿望不断,他又总是急不可待,将按纽一转再转。生命就这样从他的身边急驶而过。还没有来得及看看旅途的风景,他已老态龙钟,衰卧病榻。至此,他再也没有要为之而转动按纽的事了。回首往日,他不胜追悔自己的性急失算:我不愿等待,一味追求满足,恰如馋嘴人偷吃蛋糕里的葡萄干一样。眼下,因为生命已到风烛残年,他才醒悟:人生,应当好好欣赏生命的过程,而不是急急看到生命的结果。他多么想将时间回转去,好好欣赏一路的风景啊!他握着按纽,浑身颤抖,试着向左一转,扣子猛地一动,他从梦中醒来,睁开眼,见自己还在那生机勃勃的树下等着心爱的情人。

欣赏生命篇2

这样的夜晚,我总喜欢走出屋子,没有行装,没有旅伴,独自一人,走出深深的街巷,走近巷尾那条小溪边。

轻轻的微风,吹动树叶沙沙;潺潺的溪水,缓缓流淌;月光碎在溪水里,一闪一闪,星星怅望的眼,恨不能跌进溪里欢畅……这是一幅多么美的自然画卷啊!

面对此境,蓦然萌发一个问:回首往事,缤纷的世界,人生的滋味,我们究竟珍惜了几多?又破坏了几多?

当我们希望的灯被风吹得奄奄一息时;事业的果实被虫害蚕食得伤痕斑斑时;生活的浆因力不从心而显得疲乏困顿时;爱的小舟险些倾覆在月白风清的河流时。我们会感觉到一种挥之不去的压迫,陷入一种挣脱不出的悲怆和泥沼。这时,我们便抱怨生活,进而颓废、没落。关上窗户,坐在孤独里,寂寂空空,独饮泛滥的心事,品尝一枚青杏的滋味。以回忆为睡塌,以悲哀为覆被。尽管一度芳飞草绿,可还是觉得春已缺席。三月春风似剪刀啊,只是一股冷气在心里。这时候,我们却不能打开心狱,在一个晴天里翻晒。然后去找一个新的世界,一切重新再来。我们感觉到的是人生的灰暗、枯燥和无味。被心情裹紧的灵魂,脱不下沉重的外衣。

生命中的起起伏伏,沟沟坎坎,每时,每刻,都在不经意间来访。我们何不去学会欣赏呢?对灾难更从容,对未来和幸福更期待,和鸟鸣歌唱,和流水谈月呢?

欣赏生命篇3

为什么往事,总在那儿强烈地呼唤着,要我把它们写出来呢?

为了欣赏。人需要欣赏,生命需要被欣赏。就像我们需要欣赏我们的爱人,就像我们又需要被爱人欣赏。

重现往事,并非只是为了从消失中把它们拯救出来,从而使那部分生命真正地存在;不,这是次要的,因为即便它们真正存在了终归又有什么意义呢?把它们从消失中拯救出来仅仅是一个办法,以便我们能够欣赏,以便它们能够被欣赏。在经历它们的时候,它们只是匆忙,只是焦虑,只是“以物喜,以己悲”,它们一旦被重现你就有机会心平气和地欣赏它们了,一切一切不管是什么,都融化为美的流动,都凝聚为美的存在。

成为美,进入了欣赏的维度,一切才都有了价值和意义。说生命的终极价值和意义是美,仿佛有点无可奈何。我们可以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发现得很清晰,很具体,很实在或很实用。可是生命呢?

如果一切清晰、具体、实在和实用的东西都必然要毁灭,生命的意义难道还可以系之于此吗?如果毁灭一向都在潜伏着一向都在瞄准着生命,那么,生命原本就是无用的热情,就是无目的的过程,就是无法求其真而只可求其美的游戏。

欣赏生命篇4

——题记

(一)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茂叔池边漫步,吟咏出千古绝唱。

莲之高洁质朴,莲之正直芬芳,令人赞叹。浑浊的淤泥抹不去你一如既往的容颜,池水涤不尽你与生俱来的质朴。茂叔看到了你,也看到了自己。只是,在精致的花瓶中看不到你,在熙攘的闹市上觅不见你。哦!我记起,你在泥潭中洁净挺立。

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我欣赏这样的生命。

(二)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可是板桥竹下挥毫?

烈风企图刮倒你纤弱的身躯,尽管它知道此非易事,你却坦然面对烈风:“我是不会屈服的!”此等气节,才使得板桥对你此般痴迷。

竹的一生,是令人赞叹的。“未出土时先有节”,春风刚拂,春笋已遍地:春雨又润,便节节高升。板桥赋予你“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评价,不就是对自己的鞭策吗?世风日下,你在世俗污秽的风雨中,挺立如初。

竹,坚韧不拔,我欣赏这样的生命。

(三)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一谈起梅,中国人民话就多了。在中华民族经受重重风雨的艰难时期,梅的品质在中华儿女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多少不知名的英雄,在屠刀面前,宁死不屈,用生命?I卫了民族的利益。

梅啊,娇弱玲珑只是你的外衣,傲雪迎霜才是你的本质啊!

梅花,有着凌寒的傲骨,我欣赏这样的生命。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生命平凡而伟大。不同的灵魂,寄居于不同的躯壳,而毋庸置疑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欣赏生命篇5

如果说文学是人类生命的表现,是作家对人生的体验和反思,那么文学欣赏也就是人的一种独特的生命运动、生命表现的一种肯定方式,是在创作者和欣赏者两个生命的交集中对人生的再体验和再反思,欣赏和创作一样,需要生命的投入,好的作品是作家的生命充盈其间的,好的欣赏者是善于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充盈于作品中的作家生命的。读了《千古文章千古情》,我不得不承认柳青是一位好的欣赏者,一位善于引导读者进入欣赏胜景的老师,她不从“作品评论”或“作品欣赏”的角度,条分缕析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技巧,也不从史的发展角度,看作品究竟比前代提供了多少新的元素;而是站在审美的立场,从个人对作品的具体感悟出发,以自己的心去感受、思索流淌在文本里面的灵魂颤栗的波纹,捕捉发掘隐藏在文本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她带领我们徜徉在古代散文的百花园,抛开繁琐的论证与简单的翻译,冲破功利化、技术化、应试化模式的禁锢,以一种新的视野关照那些真性情而又能超越时代的文学散文、政论、史论、传记、论说杂文和骈文辞赋,仰望历史的星空,低凝人生的沃土,游走于精神的宇宙,采撷着美学的果实,她投入自己的生命解读作品的方式,对我们登上文学欣赏的堂奥颇有启发。

诗意的解读。柳青说:“诗意的意象只能进行一些诗意的解读,如此,才能有独特的美学欣赏。”此言极是。她对《渔父》的欣赏堪称范例。她把屈原仅仅看成一个悲剧的主角,把渔父仅仅看成是消极遁世的孤芳自赏者,或者责备屈子对现实没有清醒的认识,不该让自己的思想禁锢于行将就木的楚国,或者责备渔父不理解屈原,眼睁睁看着他悲鸣而见死不救,这些解读都是非诗意非审美的,离作品中诗意的意象的内涵相距太远。她是如何解读的呢?请看下面两段文字:

自沉汨罗的屈原是美的。他的坚韧与坚持是执著精神的典范。湘江之水如此冰凉,空廓蓝天如此黯淡,那个行吟江畔的诗人,那个形容枯槁,面容憔悴的诗人,那个上下求索的诗人,在他身后,留下了多少悠远的记忆?

吟啸烟霞的渔夫是美的。他的放浪形骸,他的空灵古朴,饱含着悠远不尽的生活韵味。青山绿水之间,涟漪荡漾的水面上,那远去的船帆,那随风而去的歌声,那孤舟蓑笠的隐者,那一声声清雅的歌声中,留下多少美丽的遐想?

她还以独特的美学想象,假想屈原追随渔父远去的背影,从此隐遁江湖;假想渔父带领屈原到了世外桃源,以抒发自己对屈子高贵灵魂的讴歌。“但是,我们依旧是要在无奈中,一次次经受着屈原自沉之后的灵魂煎熬。因为屈原的痛苦,是中国文人普遍的痛苦。屈原的宿命,是中国文人普遍的宿命。”最后,她将眼光射向整个古典文学的天空,揭示出《渔父》中屈原形象的丰富美学意蕴在文学史上的诗意延续。又如对《洛神赋》,柳青不愿受到那些学究们的所谓考据的影响,非要读成是曹子建郁郁不得志的失意之作,非要考证出他与兄嫂之间的之爱,非要插上政治的标签,争论什么洛神的原型是甄后,她认为如此思路皆是“妄谈”,要想领略这篇作品的无穷魅力,惟有诗意的解读一途,因为“《洛神赋》,是诗人一次心灵的旅游,思绪的放飞,真爱的追慕。是诗人对超凡事物的无限神往。是浪漫情怀的尽情挥洒”。

自在的解读。柳青解释为就是“不要带着时代的有色眼镜”,从政治、历史、思想偏见出发,受世俗、流俗的左右,让这些外在的因素捆绑自己的身心,只有卸下种种思想感情的包袱,“我们方是释放了自己的身心方是自在阅读自在与古人对话”。比如,《与山巨源绝交书》最让读者难以理解的是“嵇康为何向不愿为伍者托付后事?山涛为何背负骂名却为嵇康养儿育女?”历代阐释者都聚焦于山涛先事曹魏后投司马,“带着理学的惯性”对他颇有非议。可是在柳青看来,山涛其实并没有错,为曹魏效忠,那是因为可让他才情挥洒,为司马效忠,那是因为可让他安身立命,保全朋友亲人。他邀嵇康为官,并无亵渎之意,嵇康向他托孤,也证明了他的人品;而他为朋友养儿育女当然也是出于对其人品的无比敬重。惺惺相惜,品德使然。她认为,嵇康不屑与山涛为伍,“是因为不屑与司马为伍。他心中始终相信曹魏才是正宗”,然而,“何必一定要为曹魏效忠,曹魏难道不是刘家王朝的篡位者?何必一定要排斥司马王朝,司马王朝也只是将曹魏篡得的政权夺取而已”。这是问题的关键,诸多解释者正是在这里走入了误区。她认为,卸去了曹魏正统这个包袱,就能读懂《与山巨源绝交书》,读懂嵇康:

我读《与山巨源绝交书》,并不能真正的读出酣畅淋漓之感。读出的是嵇康在历史转折时期无可奈何的凄凉,是嵇康在山林与朝堂之间忐忑不安的尴尬,是儿女不保生命堪忧的惶恐。

但是,嵇康,毕竟又有着魏晋风骨,曹魏遗风。他不会真的让人明白他内心的凄惶,不会让人看懂他外表潇洒内心无奈。不会让人走近他的世界而只是在外张望猜测。于是,我们读《与山巨源绝交书》,就读出了一份潇洒,读出了一份真自在,读出了一份真性情。

历代不少文人因“终南捷径”的负累而误读《归去来兮辞》,将诗人解读成简单的隐逸者,当代有些论者则因教条式思维曲解苛求陶渊明,将桃源梦想看成是诗人对现实的逃避,思想被外物禁锢,心灵随时风摇摆,当然自在不起来,也就理解不了追慕自然向往自由的陶渊明。如有自在的心态就能分辨出陶公前四次归隐,“实在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人虽归隐,心难安适”,而最后一次他已看透那个社会,“似乎明白了自己真正需要的生活状态”,于是,“田园将芜,胡不归?”如此,陶公内心深处的美学情愫才瓜熟蒂落地被揭示出来:“还是让自己在这个清醒的早晨,在这个晨曦微露的时刻,独自离开吧。去到田间,去到高岗,去到溪边,去吟啸去放歌去赋诗去看风景去郊游……让生命归于大化,让理想归于尘土,让心性自在起来。”这是两个自由心灵的碰撞、对话、融合的结果。陶渊明地下有知,当引柳青为知己。

自见的解读。从司马迁的“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的治学之道,从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的另类思维中,柳青悟出:“读历史,读文典,不能只是看懂了,还要思考。”“在不疑处见疑,是一种智慧,一种学问的积淀,更是一种精神。挑战经典,挑战常识,挑战共识,就是一种真正的勇士的精神。”循此去实践,她果然从贾谊的处境与心境,从那些故作轻松超然的字里行间,读懂了他内心的无奈与挣扎,身心疲惫的感伤,怀才不遇的悲愤,前途未卜的惆怅,从而看出《鸟赋》一定不是贾谊内心真的看懂生死看透名利看破红尘的心灵独白,而是他在自己最无奈最无助的时候的一种自我安慰。”她从被誉为“至情之语至真之文”的《陈情表》中读出了矫情,说此文不过是“深悟政治游戏,在乱世如何保全自己,如何求得生存的范例”。在她眼里,李商隐对李贺之死的思考――《李贺小传》中那段自问自答,“看似多余,实则痛苦,看似单纯,实则无奈,看似玩笑,实则心酸”。她怀疑欧阳修写《六一居士传》“或许是为了表明始终处于风口浪尖的四十年悲喜人生只是一次精神的出轨,归家之后才是找回自我的开始?”方孝孺在靖康之乱中表现出的绝然与坚定,在株连十族的惨剧面前表现的镇定与从容,历来被誉为士大夫坚守自己的操守与理想的楷模。而她敢于挑战共识,大胆质疑,认定“让无数无辜的生命牺牲在暴君的下,直接的促成者是方孝孺”,出于对人性与生命的尊崇,她愤然直书,“面对七日七夜的屠杀,面对八百多鲜活的生命,我始终不能原谅方孝孺个人的坚持。他可以视死如归,但是,他不能让八百多人与他一起视死如归。方孝孺死后,青史留盛名。那么,那些孤魂呢?”如此不随流俗,何愁没有主见?所以,她读方孝孺的《指喻》,“读到的是根深蒂固的思想形成的原因。读到的是学究之气的厚重。读到的是为人师表的迂腐。”当然,自见的解读不一定全是标新立异,将已有之见发挥,并有所深化,有所升华,也是有价值的。柳青对侯方域的《李姬传》的解读即是一例。

以诗意、自在、自见三种不同的生命投入方式欣赏作品,其实颇多相通相融之处,只是欣赏者依据不同的欣赏文本而有所侧重罢了。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在于,拒绝以当下的功利需求为目的去阐释作品,拒绝以标准答案去绑架欣赏者的思维和想象,因为那既糟蹋了千古名文,更异化了欣赏者自身。真正的文学欣赏是自由的、多元的、个性化的,它应该顺乎和培育人心中求真向善爱美的天性,应当激发和提升人们热爱生命,关注人生,滋养人格,救赎灵魂并进而改变现实的欲求。《千古文章千古情》不是什么“欣赏宝典”、“应试攻略”,我们从中看到的远不止是如何欣赏文学作品的示范。柳青劳神费力写这本书,显然是有感于应试教育体制给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所带来的深重积弊。她告诉我:所选的宣泄个人情感和关注社会民生的古典散文,对今天人们精神的空虚与贫乏有警示和启迪作用;采用这种解读方式是为了提高读者兴趣,使之更易接受,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她说的不是大话空话,《千古文章千古情》的确为我们打开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他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思维方式坦露无遗,与他们对话,与解读他们的作者对话,会是一次心旷神怡,回肠荡气的文学之旅,一次反思自我,净化灵魂的精神之旅。这对于我们以现代眼光汲取中华文化的精粹,从根本上提高文学欣赏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欣赏生命篇6

“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欣赏”,是被世人普遍认可的研究成果。从教师的视角来看学生的心理需求,不难发现,现今的学生身上担负着许多家人的各种不同的期望。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承受的压力和挫败就越来越多,得到的心灵关照却越来越少。因此,成长受到阻碍,层出不穷的问题搞得教师们焦头烂额,直呼:“现在的孩子真难管!”要走进学生的内心,重建学生的自信、自尊,使其获得成长的快乐,从而走向成功,赏识学生是不可缺席的。

赏识通过赞扬、欣赏、激励的方式满足学生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其潜能。它不只是表扬和鼓励的简单叠加,它一种理念、一种方式、一种艺术,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用心实施,巧妙把握。

一、赏识要真心

首先,教师要站在尊重生命的高度,来看待每个学生,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善待学生的错误和失败。教师还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正确的发展就好。这样,教师在学生中就不会做生硬的比较,不会给他们贴标签,不把他们当比拼成绩的工具,也就是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面对学生心中充满对鲜活生命的敬畏与尊重,赏识他们就不带任何功利目的。

其次,赏识要发自肺腑。从心理学上来讲,影响交往效果的因素中,交往者的态度占有较大的比重。它影响信息接收者的信服程度和理解程度,并且态度是可以感觉得到的。是否真诚会为你的赞赏增效或减效。让你的每一个眼神都充满爱,让你的每一句话满含真情,让你的每个动作都带着力量,让你的赞美成为照在学生心灵上的阳光,这是赏识的基础、教育的基石。

二、赏识要适当

赏识要根据具体情况控制次数。过于频繁,学生会习以为常,产生心理感受的适应,接受正面信息的敏感度会逐渐降低,甚至对教师的赞赏失去感觉。也可能造成被赏识者的自我认识偏差,自满自大,产生膨胀现象,这只能说是适得其反了。相反,赏识的次数太少,前一次的激励效应和后面没有很好的承接,则赏识的效果只能显现一时,无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赏识的频率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情况来确定。一般在行为习惯或思想意识形成的初期频繁一些;在学生遭遇挫折、失败的关键时刻,在学生保持良好状态的过程中,在取得进步或成绩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赞赏。个体不同,赏识频率就不同,同样取得不错的成绩,学优生要少表扬,学困生则要多表扬。这就是因人而异,或者说因需而异。

三、赏识要恰当

赏识要和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幅度、成绩大小相当。越是高年级的学生越应该这样,因为随着年龄一起长起来的还有学生的知识、认知判断能力。如果一个学生受到的赏识与表现相比过于夸大,学生会生出“老师敷衍我”“老师真虚伪”或“我这样就可以”等消极想法。试想一个八年级的学生从不做卫生,一次大扫除中破天荒擦了擦黑板,如若教师当着全班同学赞扬他如何如何爱劳动,会是怎样的效果?如果教师欣慰地看着他夸赞:“今天的黑板真干净。”同样会触动到他,同时也避免了言过其实。当然,过于轻描淡写的赏识容易使学生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向更好方向发展的内在动力就会减少。真正做到恰如其分的表扬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不断锤炼自己的教育智慧。

要做到恰当,教师还应注意抓住本质来赏识。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四年级学生经常和同学打架,一天在校内竟和一个高出他半头的五年级学生打起来,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这时候要表扬他勇敢、胆大就是个笑话,更是个悲哀,但不问青红皂白的指责、说教也不会起多大作用。这时,新来的班主任教师耐心询问为什么打架。他讲道:“他(五年级学生)欺负一二年级的小同学,气不过。”这时班主任真诚地看着他,说:“你真是个有正义感的孩子!”孩子眼睛一亮,低着的头也抬了起来,之后的“遇事不莽撞,有比打架更好的解决方法”的教育就顺理成章了。自此之后,这孩子非但不再打架,还成了班主任的好助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教师的,无疑“有正义感”的赞赏触动了他的自尊,达成了他的自我赏识。再如,学生在学业上取得了成绩,不能只夸成绩好,更不能只讲“真聪明”,要找到成绩背后的虚心、专注、坚持、刻苦、自信等习惯和品质性的东西好好赞赏。赏识就是要透过事情表面和结果寻找根源,抓住本质性,这样赏出来的学生会关注过程,关注成长,而非结果,有益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欣赏生命篇7

【关键词】自然生命 教师素质 关注

生命是基础,没有了生命其他一切和生命有关的活动也就会消失,想要生命之树傲霜迎雪,生命之根基不可动摇。教师在教书育人时,首先应该把学生当作一个生命来对待,教师要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有生命的人,他的教化也是对有生命的人展开的。欣赏自然生命是教师的基础素质。

欣赏自然生命不仅是关注肉体的存在,还要关心生命的成长,这是欣赏自然生命的延伸。作为青少年生命成长中的引导者和关怀者,具有生命意识的现代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生存的考验和青春期带来的不安与困惑,教会他们最基本的生存知识和方法,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关爱他人;开展人际交往的教育,学会欣赏、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在尊重自我生命的同时尊重他人生命,和平相处、修己善群,达到相互的和谐与共融。

欣赏自然生命就是欣赏人类的存在,爱惜世界的一切生命就是爱惜自己的生命。教师欣赏自然生命的具体表现:

1.珍爱每一个学生

在教师素质建构中,我们把爱视为一种能力,一种品质,一种生命力,将其作为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爱的素质比教师的专业素质更为重要。在生命教育中,教师首先应自爱,然后应该博爱,而后则应充分体现教育爱。要热爱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热爱孩子是教育素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是教育素养的“实质”,是教育艺术的“基础”。他充满激情地说:“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爱孩子’”。“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们深沉的爱,父母亲的亲昵温存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我们的教育应是对完整生命的关注,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

一个教师如果没有爱心,不努力去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只配当个教书匠,不可能成为学生精神上的教育者、指导者。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的爱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爱,是在理性指导下的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爱,是润泽学生生命的爱。如果教师不热爱学生,没有浓厚的从教情感和人文关怀,生命就会在爱的荒漠中枯萎。

2.挖掘人文学科中丰富的生命资源

长期以来,我们在课堂上传递知识的时候,大部分都是把“传递”和“保存”当作其主要的任务,往往没有重视或者是忽视了蕴涵在课程中丰富的生命资源,很多教师没有成为课堂上的“有心人”,没有用心去感受、去聆听学科中生命的足音,没有激发自我和学生们去找寻和体验学科中蕴藏的真善美。

教师应该拥有敏锐的生命洞察力、唤醒和丰富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通过语言感受生命的美好,在美好的生命中升华对生命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心灵和充满生命色彩的语言文字给学生一个丰盈的生命世界。

3.感受自然学科蕴涵的生命力量

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这样的误区,即认为只有语文、音乐、历史等这样的人文学科才具有感性的形式,才能够唤醒人的生命情感,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这样抽象深奥的原理公式无法体现丰富的生命世界。其实则不然,无论是物理与化学,生物和天文,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每一次进步,都与人类生命的力量密切相关,都是人的生命的创造。我们往往认同这些学科的工具性价值而忽略它们其中蕴涵的生命力量。“当爱因斯坦以E=mc2的公式表达自己关于质能关系的思考结果时,他就培育出了物理学也是科学最美的智慧之花。就科学实验而言,它的神秘、精巧、变化、活跃的实验过程裹挟着运动的美,从宇宙天体到矿石标本、从生态系统到原子结构、从基因工程到人工智能、从环境保护到化学元素,无不折射出对称的妙趣和复杂的诱惑。……这样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难道不正是以想象的方式揭示逻辑的力量,以感性的表达展现理性的规律吗?而且,紧张的思维活动本身就是人的‘智慧的体操’,思维过程中那疑问迭出的悬念、逻辑严密的推理、旁征博引的论证、豁然开朗的顿悟等,都可以使人享受到发现的快乐。”

如果我们再换一种视角,将自然科学的发现与其历史背景结合起来,我们更能看到科学家的勇气与智慧,看到历史的需要与时代的进步,看到人类潜能不断开发并不断丰富人类的潜能。关涉到教师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在冷静严谨的自然学科中引领学生共同感受生命沸腾的脉动声;如何激励学生拥有探索真理、创造世界的生命力。这一切的要求“都服务于教师教学的成功,使教师具有丰富的、扎实的知识底蕴,能在科学体系中把握自己讲授的学科,能使知识在教学中不只是以教学符号形式存在,以推理、结论方式出现,而且能展示知识本身发展的无限性与生命力,能把知识活化,在教学中真正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人生的统一,充分发挥学科知识全面育人的价值。”

只要用心、用生命去感受,其实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同样具有生命脉动的旋律,只不过他们传递的方式不同罢了。

4.开发课程之外的生命教育资源

在校园生活中,我们往往把知识获取的场所默认为教学秩序井然的课堂上,教学的资源来自于标准化、统一化的课程设置。师生之间的正式交往为完成教育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制度化交往或工作交往,交往地点在学校,时间在课堂。我们往往忽略了师生之间的非正式交往和课堂之外所蕴涵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生命教育的资源无处不在,等待着我们用心真切的发现和体会。

欣赏生命篇8

人只有一条生命。因此,我们要珍惜、爱护它,要使它有价值。

我欣赏这样一种生命:它有着坚强的意志,聪慧的头脑,勤奋的双手,更有不畏艰险,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这样可以使人变得崇高、伟大!比如说奥茨,他是我们中学课文里的一个人物。他为了不给同伴带来负担、厄运,居然会做出牺牲自己的决定!他是那么的视死如归,向同伴要了十块吗啡以加快结束自己的生命,最后终于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然而做出这一决定是多么不容易呀!再说冲击珠穆朗玛峰的四位中国探险队员之一的刘连满,他的做法也是让人心惊胆颤的。他在身体非常虚弱的情况下,甘为队友做“人梯”,让两个队友同时在自己身上攀岩壁。不要说在珠穆朗玛峰8500多米的地方做这种动作,就算是在平地上也是非常累的。在他觉得自己快要死去的情况下,毅然从身上解下氧气瓶留给登顶成功的队友下山用。多么伟大无私啊!

这才是值得欣赏的生命:一种无私、舍己为人的生命,这正是现在我们中学生所缺少的!我欣赏这种生命,更希望自己什么时候也具有这种令人佩服、赞叹、惊讶的精神!我要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为着这个目标而奋斗!我相信,如果人人都具有这种精神的话,我们人类的生活会更加美好,大自然也是可以被征服的!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