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0:47: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院环境清洁的重要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阑尾炎 手术 切口感染 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153-02
感染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能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术后感染,对患者病情的愈后有直接关系。目前, 应用大剂量的抗生素是国内控制术后感染的主要手段。然而,有些抗生素价格昂贵使患者难以承受,加之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使得大量应用抗生素不利于人类长久的健康。
2007-08~2009-11我们分别对两组阑尾炎患者进行观察与护理,力求寻找一种经济有效的术后抗感染方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选择阑尾炎患者87例,男54例,女33例,年龄15~54岁。入选标准:(1)以下腹疼痛为突出症状者;(2)经诊断后确诊为急性阑尾炎者;(3)须尽快手术切除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4例,其中男28例,女16例,年龄16~52岁;B组43例,其中男26,女17例,年龄15~54岁。按住院先后次序入组。两组性别、年龄、疾病性质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两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术前准备和阑尾炎术后常规护理,术前1d下腹部及会备皮,术前12h禁食,术前6h禁水,增加护患沟通,减轻患者焦虑,使患者充分休息,术后去枕平卧位6~12h,禁食水6h,给予营养液静脉滴注,切口换药,术后1d鼓励、协助患者下床活动以促进刀口愈合。
1.2.2 特殊治疗及术后护理 A组患者术后不禁止探视和陪护,病房做好一般清洁工作;常规联合使用头孢拉啶、庆大霉素、甲硝唑液1周,广谱杀菌。B组术后2d谢绝探视,病房平均1~2例/间,由护工作好病室清洁工作,每日晨开窗通风换气,并使用循环风紫外线消毒器消毒空气1次/d;针对引起阑尾炎的主要致病菌(肠道内的各种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仅使用甲硝唑液静滴。
1.2.3观察记录 两组患者的体温恢复天数、切口感染例数,拆线天数和住院总天数。体温测量方法:术后3d测体温每8h一次,即:8:00~16:00~20:00。3d后测体温1次/d,即:16:00。切口感染判断标准:术后2~3d体温升高,切口肿胀或跳痛,局部红肿,压痛等[1]。
2 结果
A、B两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3 讨论
3.1 良好的病室环境对于手术患者恢复的重要性清洁整齐是必须条件。(1)空气消毒:保证空气的流通是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在有人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循环风紫外线消毒器进行空气消毒;(2)物体表面、地面的清洁:采用湿式清洁法,并且所有情节后的物体表面、地面应保持干燥。其次,安静清洁的环境能减轻患者的烦躁不安,使之身心闲适地充分休息和睡眠,同时也是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对于接受手术的患者而言,手术本身即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应激源,导致患者产生强烈的生理与心理应激反应,术后如加上不加任何限制的躁声,即会给患者增添新的应激因素,使其产生多种潜在性危害或不良的生理,心理影响[2]。所以严格控制探视、陪护的人数和时间,不仅可以避免空气污浊而引起伤口感染,还可以大大减少躁声的来源,使患者充分休息,促进康复。
3.2 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性抗生素应用过度,会增加医院内微生物生态压力,加大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危险性[3]。因此,要扭转这种现象,应在查清病因或进行细菌检测和药敏实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抗生素或其他药物。在此项研究中,我们针对引起阑尾炎的主要致病菌(肠道内的各种革兰性杆菌和厌氧菌)而使用甲硝唑液静滴,这种用药方法获得良好的预防效果,医院感染率为2.33%,和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的感染率(2.27%)无显著性差异,既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养活了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又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3.3 其他因素此外,提高护理质量,协助患者及早下床活动,加强营养等对手术后患者的康复也有很大作用。术后切口换药的质量与切口恢复有直接关系。由于此项操作直接接触易感部位,稍有不慎即可使细菌直接侵入切口处而引起感染。所以严格无菌操作是关键,只有从根源处养活易感因素,才能使控制感染达到最好的效果。手术后协助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一般为手术后第1天。早期活动有利于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促进切口愈合。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96.
1.1 常规宣教 患者入病室后,责任护士向其介绍病区的环境,有关规章制度(如入院须知,探规,作息时间等)及常规检验样品留取法。
1.2 住院规则 ①应听从医护人员的指导,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服从治疗,安心修养。②应遵守医院作息时间,经常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及安静,不随地吐痰,不再室内吸烟和喧哗。③病原的饮食须遵照医生的决定,不能随意更改,院外送进的食物须经过医生或护士同意后方可使用。④未经主管医生同意,不得自行邀请院外医生诊治或随意到院外购药及服用,自带药品,不得向医生要求不必要的治疗或指名要药。⑤未经许可不得进入治疗场所,不得翻阅病例及其他有关医疗文件。⑥不得随意外出或院外住宿,如有特殊情况须经过医生批准后方可离开。⑦应爱护公物,如有损坏须按价赔偿。
⑧除携带必要生活用品外,其他物品不要带入,贵重物品自行妥善保管。⑨为了避免交叉感染,病员不得乱窜病房或自行调换床位,非探视时间不许会客。⑩住院病员,可随时对医院工作提出意见,帮助医生改进工作。B11病房内严谨携带有碍卫生和易引起活在的物品及用具(如煤油炉,酒精炉,电褥子等)。
2 健康宣教
2.1 胫腓骨骨折患者健康宣教 ①向患者,家属简要说明骨折的愈合过程及所需时间。②解释说明跟骨折牵引采取“头低足高位”的目的。③解释褥疮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④解释便秘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⑤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及原则。原则: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运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由被动改为主动,动静结合。⑥教授拐杖的正确使用方法,避免摔倒导致再骨折。⑦出院前解释说明石膏固定后讲究个人卫生的重要性。⑧出院前指导其复查拍片的日期。
2.2 腰椎间盘脱出患者健康宣教 ①解释疾病诱发因素:a.椎间盘退行性变;b.腰部受伤;c.重体力劳动;d.长期弯腰工作或弯腰提重物时用力过猛。②向家属解释刀口位置引流管的目的及注意事项:a.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及脱出,尤其翻身时高度警惕,24~48 h可拔除。b.将负压吸引器放于稳妥处,切不可高于刀口平面。③说明术前训练床上大小便的重要性。④向患者解释术后直腿太高运动的目的,并教授正确的训练方法。术后一天开始协助患者做直腿太高运动,每天活动3~5次,每次2~3 min,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
作者单位:132600吉林省德惠市中医院
到多,以防止脊神经根粘连。⑤解释褥疮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⑥说明腰脊肌锻炼的重要性,并教授具体的训练方法。⑦出院前教授患者或患者家属远途乘车取侧卧位及上、下车时避免弯腰动作。⑧教授腰围的正确使用方法:a.每天简短佩戴腰围,睡觉、吃饭时取下。b.回复后期只用于久坐式弯腰负重时,防止腰脊肌萎缩。⑨解释腰部再伤的诱发因素:a.腰部负重过早;b.工作前未适当活动腰部;c.搬物姿势不正确;d.恢复期过度劳累;e.一年内用力咳嗽,打喷嚏增加腹压。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手术室管理的重要工作,而清洁是一切的基础,是感控的生命线[1]。 工勤人员是手术室环境卫生处置的主体,手术间环境的清洁度有赖于他们的工作质量,也决定了在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2]。规范的清洁措施是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的有效保障,也是手术室工作人员的主要责任[3]。我院手术室2014年9月份-2015年3月份,梳理手术间清洁处置方面的存在问题,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汇报如下:
1.资料
我院为综合性三级乙等医院,有12间洁净手术间,其中5级1间,6级3间,7级8间,年手术量12000多台。手术室工勤人员由外包公司承保。工勤人员13人,其中女性5人,男性8人。承担着吧台、夜值班、手术患者的术前术后转运、手术器械敷料包的灭菌后及使用后的转运、术中快速标本的送检、药品、耗材的请领及手术间卫生清洁处置工作。其中4人主要负责手术间每台手术后的清洁处置工作。
2.存在问题
2.1 人员结构及性质问题
2.1.1 年龄 年龄最大的69岁,平均年龄55.53岁,而手术室工作节奏快,劳动强得多,应变事件多,工作时间长。身体素质不能适应手术间的工作性质。
2.1.2 性别 女性5名,平均年龄54岁,男性8名,平均年龄56.5岁,男性心思较粗糙,做事缺乏耐心,特别对清洁卫生工作质量次与女性。
2.1.3 文化程度 初中文化6人 ,小学文化7人 ,工勤人员的来源均为工厂下岗、退休工人及社会闲散人员,没有接触过医院特殊行业的环境的相关知识 ,缺乏相应的工作责任心。对新知识、新环境、新概念接受能力较差。
2.1.4 稳定性 因工勤人员社会地位低、工作福利待遇低,工作繁重,工作不被尊重等,导致工勤人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工作缺乏延续性。
2.2 管理问题
2.2.1 工勤人员的考核问题 手术室工勤人员由外包公司承保,工资、奖金均由外包公司发放。手术室对其工作质量的好与坏,没有经济杠杆做支撑,手术室管理没有效果。而手术室是个特殊的环境,外包公司管理人员对手术室工勤人员没有现场质量的监管与考评,出现监管盲区。
2.2.2 工勤人员的培训问题 手术室是个特殊医疗场所,专业性较强,而外包公司的管理人员本身也是门外汉,在加上此类人群的流动性大,外包公司对新招聘人员没有培训,难以保证工作质量。
2.2.3 清洁处置设施、流程管理问题
2.2.3.1 手术室布局 每家医院手术区的范围较大,而处置间基本都设置在偏远的半限制区内,接台手术期间,护士会催促工勤人员赶快处置手术间,准备进行下一台手术。为了赶时间,不去处置间处置卫生洁具,而是直接使用刚才在隔别手术间清洁后,未进行任何处置的卫生洁具(毛巾及尘推),导致交叉感染或潜在感染的危险。
2.2.3.2 卫生洁具 使用后的毛巾、地巾均采用手工清洗。存在着执行力不够或不执行,以及受执行者主观意识的影响,清洗、消毒质量难以保证。
2.2.3.3 清洁处置流程 对手术间的物表清洁处置的区域、顺序、使用的洁具的区分缺乏标准。清洁的、污染的、上面的、下面的、桌面上的、车轮脚的、5级的、7级的、面积的限制等缺乏SOP。使得一块毛巾污染了整个手术间,清洁状况堪忧。
3.对策
3.1 人员管理对策
3.1.1 建立手术室工勤人员管理小组。外包公司主管、护士长全面负责、一名高年资护士专项负责、选出能力优秀的工勤员一名为小组长的管理小组。根据洁净层流手术间的清洁规范要求,制定层流手术间清洁处置的SOP,拟定手术间相关知识的培训计划及手术室清洁处置的工作质量标准。每月月底护士长及专管护士召集所有工勤人员进行一次例会。内容主要为:本月度工勤人员工作相关事项的交流;按照计划对工勤人员进行手术室相关知识的培训;本月度工作质量考核汇总情况及下月度需要改进的地方。
3.1.2 培训
3.1.2.1 提高工勤人员对手术间清洁处置的认知度 手术室工勤人员年龄均偏大,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对健康重要性具有同理心。平时交流时反复强调要换位思考,增加其工作的责任心,提高执行力。
3.1.2.2 制作图片 工勤人员年龄均偏大,记忆力较差,经常会遗忘。将手术间清洁流程制作成彩图,张贴在处置间、处置车停放处等位置,便于闲暇时学习。
3.1.2.3 强化训练 手术间清洁流程制定后,护士长、专管护士一对一对每一位工勤人员进行现场示范、解说。每周抽查一次,以复习手术间清洁流程及考核清洁处置的质量。
3.2 清洁处置设施、流程管理对策
3.2.1 清洁处置设施对策 增加清洁卫生处置车及用具。 根据手术间布局及各不同级别手术间的分布,设置6辆卫生处置车,定位定点停靠在不同级别手术间外侧门处,处置车的配套设施:中号整理箱两个,分别存放清洁地巾、污染地巾;小号整理箱两个,分别存放清洁毛巾、污染毛巾(不掉纤维的毛巾,颜色分为红、绿、黄);特小号整理箱一个,存放除尘纸;储物袋一个,存放干净的各种塑料袋,进行垃圾分类的收集备用;另外地巾杆一个,随时进行地巾更换使用;配制好消毒液桶一个;喷壶一个;所有手术间清洁处置的用物备齐全,方便手术间接台手术工勤人员的随时更换取用,提高工作效率,更符合层流手术间卫生处置的规范要求。
3.2.2 流程管理对策
3.2.2.1 手术间物表处置流程:工勤人员做好职业防护措施:戴好乳胶手套,有明显血渍、污渍的地面先用处置车上配制好的1000mg/L消毒液进行喷洒,用除尘纸进行覆盖30分钟。先用用绿色毛巾擦拭手术间的四面墙壁,高度为平手术间器械柜上端,一面墙更换一块毛巾;其次用红色毛巾擦拭电刀、腔镜机组、器械车,用黄色毛巾擦拭最容易被病人血渍、体液污染区域(如:无影灯、手术床、器械托盘等设备),遵循从上而下,每擦拭一件设备均要更换一块毛巾。再用覆盖的除尘纸擦拭血渍。最后用尘推清洁地面,每块地巾使用面积不超过20平方(每个手术间地面至少使用两块地巾)。
3.2.2.2 地巾及毛巾的清洗消毒流程:科室申领了两台西门子全自动洗衣机放置在处置间,一台清洗地巾,一台清洗毛巾。每天早07:00、中午12:00、晚18:00三班专职工勤人员定时收集每个处置车上使用的污染地巾和毛巾,分别用500mg/L含氯泡腾片浸泡30分钟,再分别放入全自动洗衣机内进行高温清洗、烘干。 处理完后,将其再分发到各个处置车上循环使用。
4.小结
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4]。手术室管理者从人、物、环、时间等各方面发现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规范卫生洁具的使用、清洗、消毒、存放流程管理,使手术室卫生处置工作便捷、高效,保障了手术室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 程礼萍.2种不同清洗方法对复杂器械的清洗效果比较[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10(3):214-216.
[2] 春远丽,韩慧琴,冯向瑞.洁净手术部保洁员的培训与医院感染控制管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2):1077-1078
1.1洗手率低医护人员在繁重的医疗护理中,手的微生物污染严重,由于病房工作量大,医务人员少,危重患者多而忽略洗手,医生在检查每一位患者后洗手,仅有极少数能做到,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到清洁部位时,几乎没有人做到洗手,大部分医生查房前洗手待查完所管住院患者后再洗手。护士常常在完成整个病房护理操作后才洗手。
1.2手的再污染医护人员洗手后大部分使用工作服两腋下或内边擦手,办公用品如病历夹、桌面、各种记录本等不注意清洁,污染严重,虽然洗手,接触也会造成再污染。
1.3领导重视不够大部分洗手设施没有采用非接触式水龙头,手卫生消耗材料(如洗手液,干手纸巾,快速手消毒液)与科室经济挂钩。医护人员配置不足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1.4手卫生误区用戴手套代替手卫生,摘手套后不洗手。尽管戴手套可以减少手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免受污染,但是戴手套不能完全避免手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手套是手卫生的辅助手段,而且部分科室采取薄膜手套做防护手套。
2分析
2.1管理不到位管理者重视不够,培养力度差,造成医务人员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缺乏,感染控制认识不足。对规范手卫生操作和手卫生依从性缺乏有力的指导和监控。
2.2手卫生设施和产品配备不足医院领导对医院感染控制认识不足,造成洗手设施不符合要求,未采用非触式,而且数量不足,病室内无洗手设施。手卫生耗材参于科室经济核算,造成手卫生依从性高的科室耗材多,经济损失就越大,从而出现干手纸巾,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配备不足现象,直接影响规范手卫生和手卫生的依从性。
2.3医务人员对手卫生认识不足,未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多数人认为,医疗物品污染才是患者造成感染的主要原因,只要未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手就是清洁的,没有意识到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的关系,每天在大量医疗护理操作中,接触各类病菌的机会多,医务人员手部细菌污染相当严重,而且,部分医护人员因担心洗手液使皮肤老化,粗糙不愿洗手或尽量减少洗手次数。
2.4医务人员配置不足在临床工作中,一名医生管二十多个患者的查房、开药、诊疗操作和危重患者的抢救与处理;一名责任护士负责几十个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每次操作前后洗手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直接影响到手卫生的依从性。
2.5未把手卫生与行医道德联系起来多部分人员认为洗手损伤皮肤,只有在自己需要时才进行手卫生,而不是把患者的利益放到首位。
3手卫生对策
3.1加强院领导对手卫生的重视,提高手卫生的遵守率:虽然医护人员手上携带的病原菌不是引起感染最主要的原因,但是,医务人员的手是传播疾病的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要切断第一传播途径,医院领导必须重视医务人员手卫生,并尽可能提供便利的条件和设施,按要求配置护理人员,达到护患比例,张贴宣传资料,安装足够的非触式洗手设施,提供足够的手卫生用品,耗材有医院担负,能大大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从而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3.2加强管理管理人员要不定时的到科室督查手卫生执行情况,指导规范手卫生操作,对于手卫生依从性差的科室提出批评,并与目标考核挂钩。
3.3提高认识加强培训和教育,宣传手卫生的重要性,使医务人员意识到手是传播院内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从明白手卫生是双向防护的重要措施,改变只重视自身防护,轻视防交叉感染的意识,从而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落实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保证医疗安全。
3.4手卫生方法的改进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2],不需要洗手设施,在床边也可获得,节约洗手时间,从而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3.5加强医院感染教育使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手卫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自觉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以下情况做到规范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处理药物或就餐前[2]。从而有效的降低医院感染率,避免医院感染暴发。
总之,自从人们发现手是医院内病菌的主要传播媒介后,对手部皮肤的清洁与消毒日益重视,任何一项医疗方案的实施,都需要医务人员的参与,而治疗目的能否达到,则与他们的双手是否符合卫生学要求有密切关系,因此,规范手卫生,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双向防护的有效手段,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质量对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有着重要意义,是降低医院感染最基本,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医院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程度的高低,会直接的影响到医院感染的发生。就目前我国在医疗方面的基本情况来看,在进行手术、体检和治疗过程中医疗器械的使用量相对较多。在进行医疗过程中,这些医疗器械的频繁使用,如果不能够及时的进行清洗和有效的消毒,会导致细菌的滋生,并在使用中导致患者的传染。我国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的有关规定,已经明确的指出了如何对经常性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清洗,但是,一部分医院还是没有能够对这种情况重视,未能够采取有效的制定措施,甚至对医院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监测不到位,导致频繁出现感染的情况发生。
1认清医院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监测的重要性
医院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监测在现代医院中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规范,导致对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监测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想要认清这种质量监测的重要性,就需要充分的了解医院医疗器械清洗质量不严格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就目前国际上的资料显示,美国在医疗过程中由于医疗器械清洗质量不过关,导致每年大约有1500万人引起了医院感染,约88000人死亡,医疗费用增加约50亿美元的医疗费用;在国内平均每一例医院感染者增加医疗费用3000人民币左右,在医院期间的治疗时间品均延长15天;通过国际卫生组织的相关资料调查显示,平均10%住院病人存在医院感染。从这些惊人的数据可以看出,医院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监测的重要性具有着何等意义。
2医院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医院里有许多的医疗器械是需要反复在对每位患者的治疗中所使用的,所以,容易发生严重污染,其主要的污染源有病原微生物以及病原体的分泌物,患者的血液和脓液等。这些有机物造成的器械污染,很有可能导致医院感染,是引起疾病传播的原因之一。
2.1 供应室的地位
各个科室及手术室中需要灭菌的医院医疗器械中,大部分是由本科室进行清洗和打包的,最后才送至供应室进行消毒灭菌,消毒后的物品分送到需要使用的部门,由各部门分别管理,而灭菌物品的所有权也是被各部门所拥有。所以只接受物品进行灭菌的供应室并不是主导地位,而是属于从属地位。
2.2 易产生污染
目前所选择的消毒方式是将器械于消毒液中浸泡,各科室负责将器械在使用后浸泡于含氯的消毒液中,直至供应室将器械回收灭菌。而这一操作就是易产生污染的原因,不但污染了环境,还会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同时不但未合理利用资源还引起浪费。
2.3 未灭菌的医院医疗器械属于清洗不彻底状态
由于是各科室负责将医院医疗器械在使用后浸泡于含氯的消毒液中,所以未受培训的工作人员通常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和习惯来选择清洗操作的,且科室中的清洗条件一般并不能符合质量控制标准中的规定,污秽的存在将导致微生物的生存,所以属于清洗不彻底状态的未灭菌的器械的灭菌效果并不理想。
2.4 包装不规范
各个科室及手术室中需要灭菌的医院医疗器械中,大部分是由本科室进行打包的,负责打包的人员属于随机选取并不固定,导致包装的标准无法一致,包装材料的选择也并不合适,打包的人员并不明确包装要求,甚至有反复使用包布都不进行清洗的情况,上述的现象都会对灭菌效果产生影响,若包布已经出现破损,将会在保存过程中使灭菌后的物品受到污染,无法确保供应室消毒灭菌后物品的灭菌质量。
3讨论
3.1 医院医疗器械的管理
一直以来,医院医疗器械的清洁和包装都是手术护士的工作,供应室只是将其消毒灭菌后发送。但是通过消毒供应中心的新型管理,将这一工作划分到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责中,减轻了手术室护士的工作压力,使她们能够更好的专心于本职工作,同时能够清洁的更彻底,增加保障。符合现代医院卫生的需求。
3.2 医院医疗器械集中灭菌
对医院医疗器械灭茵物品进行集中处理,不但可以有效的使污染源得到控制,对科室有净化的作用,也利于优化手术室的环境,减少医院的感染机率,有效的加强医院对感染源的控制,将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大幅度提高。以前,医院对管道、输液网袋、止血带等采用浸泡消毒的方式,由于容器的样式和种类较多,不能统一容器的浸泡浓度,以至于浸泡的物品未能浸于消毒液中,不能满足规范管理的要求。而采用了集中管理的消毒供应中心后,已经不再通过浸泡容器来消毒了,目前采用的消毒清洁流程主要为酶洗等,而管道消毒也改变了方式,主要是选择高压水枪进行冲洗,然后用高压汽枪将水分控干,将其进行密闭包装,储存备用。
3.3 处理专科医院医疗器械包
对于需要反复使用的各种物品都必须严格消毒,尤其不能忽略专科医院医疗器械包。以前,这种清洗打包的工作都是由护士来处理的,占用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采用了集中管理的消毒供应中心后,节约了资源,且采用作业人员操作器械完成,清洁快速彻底。
医院里的所有无菌医院医疗器械和药品都是由消毒供应中心为其提供的,对医院来说与医疗质量有直接关系,所以,在建设初期应为消毒供应中心进行初步设计,对消毒供应中心进行合理布局,以确保能够满足标准里的规定,临床操作中的需求。在对物品进行清洁消毒的过程中应注意流程,先要将回收的物品进行分类,然后给予初步处理,经过手工清洗后选择超声清洗和机洗,进行冲洗后给予上油,然后烘干,对包装进行检查,之后采取高压消灭菌,对所有物品的消毒质量进行检查后,将合格的无菌物品按照要求储存,向各个部门发放。在布置中应注意瓷砖、墙壁、吊顶的材质选择。
参考文献
[1] 王雪梅,王秀菊,靖素华.压力蒸汽灭茵后医疗器械残留细菌量的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8):951~952.
[2] 邱文影,徐海英,钟国权.建立集中式消毒供应中心控制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9):1130~1131.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180-01
2006-08~2010-10我们分别对两组阑尾炎患者进行观察与护理,力求寻找一种经济有效的术后抗感染方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阑尾炎患者87例,男54例,女33例,年龄15~54岁。入选标准:(1)以下腹疼痛为突出症状者;(2)经诊断后确诊为急性阑尾炎者;(3)须尽快手术切除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4例,其中男28例,女16例,年龄16~52岁;B组43例,其中男26,女17例,年龄15~54岁。按住院先后次序入组。两组性别、年龄、疾病性质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两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术前准备和阑尾炎术后常规护理,术前1d下腹部及会备皮,术前12h禁食,术前6h禁水,增加护患沟通,减轻患者焦虑,使患者充分休息,术后去枕平卧位6~12h,禁食水6h,给予营养液静脉滴注,切口换药,术后1d鼓励、协助患者下床活动以促进刀口愈合。
1.2.2 特殊治疗及术后护理 A组患者术后不禁止探视和陪护,病房做好一般清洁工作;常规联合使用头孢拉啶、庆大霉素、甲硝唑液1周,广谱杀菌。B组术后2d谢绝探视,病房平均1~2例/间,由护工作好病室清洁工作,每日晨开窗通风换气,并使用循环风紫外线消毒器消毒空气1次/d;针对引起阑尾炎的主要致病菌(肠道内的各种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仅使用甲硝唑液静滴。
1.2.3 观察记录 两组患者的体温恢复天数、切口感染例数,拆线天数和住院总天数。体温测量方法:术后3d测体温每8h一次,即:8:00~16:00~20:00。3d后测体温1次/d,即:16:00。切口感染判断标准:术后2~3d体温升高,切口肿胀或跳痛,局部红肿,压痛等[1]。
2 结果
A、B两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x±s)
3 讨论
3.1 良好的病室环境对于手术患者恢复的重要性 清洁整齐是必须条件。(1)空气消毒:保证空气的流通是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在有人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循环风紫外线消毒器进行空气消毒;(2)物体表面、地面的清洁:采用湿式清洁法,并且所有情节后的物体表面、地面应保持干燥。其次,安静清洁的环境能减轻患者的烦躁不安,使之身心闲适地充分休息和睡眠,同时也是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对于接受手术的患者而言,手术本身即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应激源,导致患者产生强烈的生理与心理应激反应,术后如加上不加任何限制的躁声,即会给患者增添新的应激因素,使其产生多种潜在性危害或不良的生理,心理影响[2]。所以严格控制探视、陪护的人数和时间,不仅可以避免空气污浊而引起伤口感染,还可以大大减少躁声的来源,使患者充分休息,促进康复。
3.2 合理使用抗生素 预防性抗生素应用过度,会增加医院内微生物生态压力,加大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危险性[3]。因此,要扭转这种现象,应在查清病因或进行细菌检测和药敏实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抗生素或其他药物。在此项研究中,我们针对引起阑尾炎的主要致病菌(肠道内的各种革兰性杆菌和厌氧菌)而使用甲硝唑液静滴,这种用药方法获得良好的预防效果,医院感染率为2.33%,和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的感染率(2.27%)无显著性差异,既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养活了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又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3.3 其他因素 此外,提高护理质量,协助患者及早下床活动,加强营养等对手术后患者的康复也有很大作用。术后切口换药的质量与切口恢复有直接关系。由于此项操作直接接触易感部位,稍有不慎即可使细菌直接侵入切口处而引起感染。所以严格无菌操作是关键,只有从根源处养活易感因素,才能使控制感染达到最好的效果。手术后协助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一般为手术后第1天。早期活动有利于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促进切口愈合。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1-0053-03
为分析清创缝合后感染的相关因素,提出预防性护理措施,笔者对2007年6月-2008年7月收治的300例外伤缝合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300例外伤缝合患者,其中男192例,女108例;年龄2.5-76岁。清创缝合后感染12例,无死亡。根据伤口的感染程度分:清洁伤口2例,污染伤口(有细菌污染而尚未构成感染)5例,感染伤口:5例。
2、分 析
2.1 清创缝合后伤口感染的相关因素
2.1.1 患者患有原发性慢性未治愈的疾病:如糖尿病、癌症晚期,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感染药物,直接影响到人体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导致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
2.1.2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清创缝合后伤口易发生感染是已被广泛接受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这是机体老化,全身免疫功能下降的结果。
2.1.3 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不严:换药室、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划分不明确,紫外线消毒不及时,消毒液配制不严格,清扫地面不能湿式清扫,造成换药室空气污染;缝合换药用器械如镊子、药碗、敷料、针线等无菌用品灭菌检测过程不严格,终末消毒不彻底,常伴细菌感染,导致缝合创面细菌感染。
2.1.4 清创缝合术:在清创缝合过程中,伤口清洗不彻底,消毒不严格,特别是污染伤口,如重物砸伤、摔伤等,伤口内存有异物及切口对和不良,为感染提供有利条件;皮肤缝合时切口对和不良,结过紧可影响伤口的血液循环,使伤口延迟愈合,增加感染机会等。
2.1.5 缝合伤口感染:主要是以接触方式传播。由于医护人员接触患者污染的物品机会多,易将病原体通过接触传递给其他患者或用品,造成间接污染,因此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后不认真洗手消毒,就可成为输送病原体的工具。
2.1.6 留观时间:观察时间越长的患者,医院感染率越高,因为医院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较为集中和较易流行的场所,所以观察时间越长,受感染机会越多。
2.1.7 失血:通过临床分析缝合伤口感染的所有因素中,失血始终是缝合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伤口大失血多的患者,血容量不足,体质虚弱,该类患者免疫能力低下,是伤口感染的高危人群。
2.1.8 肥胖:许多学者认为肥胖患者伤口缝合后感染率增加。
2.1.9 引流条:伤口大,分泌物多,清创缝合时,不能一次全部缝合,需放置引流条,也是造成感染的因素。
2.1.10 温度:清创缝合后医护人员只注意患者体温是否升高,而对体温在35度以下未予重视。实际上,持续过低体温对机体是有害的,它能引起凝血病,导致出血增加;使代谢率降低,机体氧供减少,导致酸中毒;免疫功能损害尤其是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减弱,使机体对伤口感染的抵抗力减弱,从而导致伤口感染率的增加。
2.1.11 抗生素: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耐药菌株增加和繁殖,破坏了正常菌群内部各种微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造成了微生物失衡,使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的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条件致病菌和真菌的双重感染。
2.2 护理干预
2.2.1 治疗原发病,增强患者免疫力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加强支持疗法,注意改善患者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如应用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胸腺肽、转移因子等,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富有营养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防止伤口感染,促进伤口早期愈合。
2.2.2 做好缝合前准备工作是降低缝合后伤口感染的重要措施
2.2.2.1 医务人员准备:缝合前后要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因洗手是最简单方便有效的预防和减少感染的重要措施。医务人员的双手是医院感染的媒介因素,也是造成外源性感染的重要途径。坚持一个原则:清洁的手接触清洁物品,接触污染物品时必须戴手套,以减少外源性感染。
2.2.2.2 缝合伤口准备:缝合前伤口要彻底清洗;一般先用过氧化氢清洗,再用生理盐水清洗,用无菌敷料擦干净周围污迹;污染严重伤口反复冲洗几次,再用碘伏棉球消毒。
2.2.2.3 房间准备:清洁区、污染区划分明确,地面湿式清扫,保持干净,操作台每周两次用消毒液擦拭消毒,房间每天用紫外线消毒,定期做空气细菌监测。
2.2.2.4 物品准备:仔细检查使用器械物品,如缝合包、换药碗、镊子、消毒棉球、针线、冲洗液等保证在有效期内使用,以杜绝伤口感染生。
2.2.3 伤口缝合后护理:伤口护理的目的在于保护和避免污染,促进早期愈合。护理方法: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周围有无红肿,询问患者伤口有无疼痛。换药时注意无菌操作,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教育患者和家属认识适当的伤口护理知识;对患有可传播感染的伤口或皮肤污染的患者应实行相应的隔离;患有单纯疱疹及A型链球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工作人员治愈前不能接触伤口。对于创面小,不需要住院观察者,交代回家后伤口护理注意事项,随时来院复诊,换药。
2.2.4 及时换药观察引流条情况:每天专人换药可及时观察引流情况,如引流液减少,无感染,可以全部缝合,用碘伏棉球每天消毒换药,防止伤口感染。
2.2.5 保暖:患者缝合后保持环境温度,必要时可使用局部加温,如使用红外线、神灯,若四肢伤,可采用穿戴棉套保温。
2.2.6 合理使用抗生素:在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患者伤口大小,污染程度,遵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知识,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积极观察药效,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换药依据。
2.2.7 加强留观室、换药室管理减少或限制人员流动是降低伤口感染的关键。在巡视和家属探望时间,环境微生物监测合格率分别是58.55%和75.00%。加强人员管理,安排好开饭、换药时间,避免二者时间上的重叠,为营造一个“清洁”的换药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将严重污染的留观室暂时关闭,并进行彻底终末消毒,对病房进行全面的细菌学检测,确定原有污染细菌肯定已被消除后,再重新使用该房间。
2.2.8 缩短留观时间:因留观时间越长,感染机会越多,特别是感染与非感染者同住一室,造成交叉感染。因此,患者伤口周围无渗血、感染,应立即出院,定期门诊随访,继续换药治疗,直至拆线,伤口愈合。
【关键词】 层流洁净手术室; 管理; 医院感染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technology,people request more and more for the environment conditions of operating room and functions.Clean laminar flow operating room is the demand and inexorable trend of hospital modernization.Our hospital starts to use clean laminar flow operating room from 2013,we strengthen managements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working process of clean laminar flow operating room,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medical personnel behavior and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clean laminar flow operating room,which guarantee the cleanliness of air environment in operating room, provide high quality of medical environments for patients, reduce the hospital infection and cross infection.
【Key words】 Clean laminar flow operating room; Management; Hospital infe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Langzho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angzhong 610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5.034
医院感染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各国医学专家一致认为,避免术中感染是解决医院感染的有效对策,也是整个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1-3]。手术室担负着抢救患者、进行外科诊治的重要使命,在控制医院感染中占据重要位置。手术室的消毒隔离工作关系到每一位患者的手术效果和预后。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加上不合理应用现象愈演愈烈,抗生素的抗药性不断增加,仅仅依靠灭菌、消毒和加大抗生素使用剂量来避免感染的传统型手术室和治疗方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建立一种洁净的、控制菌落数在手术要求的相对范围内的手术室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4-6]。层流净化手术室是目前最安全、最先进的手术室,是医院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和重要标志之一,是避免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7]。本院经过考察学习,顺应发展需求,为给患者营造更安全、更有保障的手术空间,于2013年引进层流净化手术室技术,并邀请南充市卫生局及其组织的院感专家按照国家规范的手术室建设标准对层流洁净手术室平面布局进行建议、监督和批复。通过近两年来良好的运行,层流洁净手术室的使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极大地降低了医院感染发生率。现将使用和管理体会总结汇报如下。
1 层流洁净手术室的定义和原理
层流洁净手术室,即空气通过高效过滤器,呈流线状流入室内,以等速流过房间后流出。室内产生的尘粒或微生物不会向四周扩散,随气流方向被排出房间[8-9]。层流洁净手术室是一个专业高效过滤空气的、多功能的综合体,其能通过各种空气净化措施,过滤空气中的尘埃、离子等,切断细菌传播的途径,从而达到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感染发生的目的[10]。层流洁净手术室以其持续、快速、高效的空气净化标准,将过滤的无菌空气由送风口匀速流下,污染空气由四周回风口平推而出,送风量最多可达每小时换气600次,能够有效保持手术室环境的无菌状态,满足各类手术需要[11-12]。
2 本院层流洁净手术室情况
本院层流洁净手术室采用最先进的净化设备及空气净化措施,整个手术空间环境,全部采用全球领先的保温、隔音材料,同时保持手术室的恒温、恒湿及相对压力,杜绝交叉感染。洁净手术部设在新建住院综合楼6楼,总面积1256.4 m2,有6间Ⅲ级手术室(包括1间带铅防护正压手术室、4间普通正压手术室、1间正负压切换手术室)、洁净走廊、清洁走廊、配套功能用房等。手术室平面净面积设计根据规范规定平面尺寸,无体外循环装备。
洁净手术部平面相关流程包括医护工作人员流程、手术病原流程、洁净物品流程、术后污物及器械流程四个部分。
洁净手术部的洁净用房等级标准根据国家规定的沉降(浮游)细菌最大平均浓度、空气精度级别的标准执行,并邀请第三方检测机构鉴定、检测。洁净手术部的建筑装饰遵循不积尘、不产尘、防霉防潮、耐腐蚀、容易清洁和满足防火要求的总原则。地面平整,采用防滑耐磨、耐腐蚀、不易开裂、不易起尘、易清洗的材料制作。X防护手术室地面采用10 mm厚4∶1硫酸钡处理基层。内墙面使用耐碰撞、阻燃、不易开裂、易清洁的材料。墙面采用整体壁板,平整,防霉防潮。门采用电动悬挂式自动推拉门,设有自动延时关闭装置。插座、开关、器械柜、观片灯等均嵌入墙。无影灯平板位置在送风面之上,采用医用吊塔装置。洁净手术部净化系统:洁净手术室与辅助用房分开设置净化空调系统,净化空调系统设置三级空气过滤,所有洁净室采用双侧下步回风。洁净手术部走廊对外采用常闭式消防门,手术室装置烟感器,消防水管密封。 本院层流洁净手术室均严格遵守国家现行的相关标准及各项施工、验收规范执行。
3 层流洁净手术室的使用和管理体会
3.1 层流洁净手术室的工作流程管理
3.1.1 空气净化系统的开关 每天早上由专人负责提前1 h将手术间的空调系统开启,并将温度调至22~25 ℃,湿度控制在50%~60%,术中根据医生和患者的需要随时调整,手术结束后必须先清洁手术间,待清理完成后再开启空调系统1 h。术中由巡回护士根据手术医生和患者的需要随时调节室温。遇到连台手术时,在前一台手术结束后,需进行湿式清洁,并关闭电动门自净30 min后,再进行下一台手术。
3.1.2 手术间的正压管理 手术间需要保持相对密闭的状态,手术间前后门不能同时开启,开门后会破坏压差系统,影响手术室的净化质量,破坏手术室内空气的洁净,术中严禁打开外通道门,严格控制术中人员流动,不可互串手术间,以减少不必要的涡流形成。
3.1.3 手术间的布置 手术床放置在手术间净化区域的中心,室内物品定量、定位放置,定期核查,术后由巡回护士补齐基数,只有必需的设备(如麻醉机、监护仪、高频电刀等)才能放置在手术间,并且手术间的所有物品均需去除外包装并将灰尘擦拭干净后方可带入,以保持手术室的洁净。手术间内物品需要摆放在远离回风口的位置,以免影响空气回流。
3.1.4 合理安排手术 根据空气洁净度的不同来安排不同的手术,100级手术间安排心脑外科手术、眼科手术、器官移植术及关节置换术等无菌手术;1000级手术间安排胆道、胃肠道、阴道等Ⅱ类切口手术;10 000级手术间安排Ⅲ类切口手术,如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开胸心脏按压术等。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室的空气质量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有着密切的相关性[13-16]。层流洁净手术室使用的三级空气过滤系统阻挡了大量菌落,有效地降低了外科手术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3.1.5 严格洁污流线分离 手术室设立三条通道以供医护人员、患者和物品通行,尽可能地避免人流、物流交叉。其中医护人员、患者以及洁净物品作为洁净流线;术后器械、敷料、污物等作为污染流线,严格区分洁污流线,以免层流洁净手术室受到污染。根据手术情况的不同将手术间划分为急诊、感染和无菌三个级别,急诊手术间通常在最外边,以适应急诊手术的需要;感染手术间通常靠近污物通道,尤其是由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等非普通细菌所引起的特殊感染的手术必须在感染手术间内施行;接台手术须先在无菌手术间手术再做感染手术,术后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和特殊处理。
3.1.6 严格手术室内物品管理
3.1.6.1 物品的消毒与灭菌 所有手术器械、医疗用品每次用后都必须消毒灭菌。灭菌原则上首选压力蒸汽,对于不耐高温、不耐湿的物品首选环氧乙烷气体灭菌。使用消毒液时,注意其浸泡时间和浓度必须符合灭菌要求,并使用无菌水彻底冲洗干净后方可使用。
3.1.6.2 无菌物品的储存 无菌物品必须存放于清洁干燥的专用储物架上,按照灭菌日期依次摆放,对于超过有效期的物品必须重新灭菌后方可使用。
3.1.6.3 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 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应存放于无菌物品专柜内,进入手术室前须拆除物品外包装,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前必须认真核对名称、型号、规格、生产批号、制造厂家、商标、有效期、密封性等,如存在过期、污染、潮湿、字迹模糊等情况时均不得使用。
3.1.6.4 手术废弃物的处理 手术废弃物严格分类处理。医疗垃圾装黄色塑料袋内处理,医疗锐器如针头等使用后放入耐刺的容器内无害化处理。
3.2 医护人员行为和操作的规范化管理
3.2.1 严格岗前培训及宣教工作 请技术专家对全院职工介绍和普及层流洁净手术室的相关知识及原理等。重点组织手术室全体护士和麻醉人员进行理论学习,了解层流洁净手术室的工作原理,明确层流洁净手术室的环境要求,掌握不同级别手术间的手术适用情况。同时也对外科医生的层流洁净手术室操作要求进行规范化培训。此外,根据手术室的区域不同,来设定专门的工友,并对其进行手术室工作的强化培训,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管理好各自区域的清洁物,避免交叉感染。
3.2.2 严格着装管理要求 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必须按规定程序更衣、换鞋,且内穿衣物不能外露,并戴好帽子、口罩等,帽子必须遮盖全部头发,经风淋室进入,离开手术间时需要将其放在指定位置;手术患者空穿干净清洁的病号服,戴一次性隔离手术帽,头发不外露,并在特设的缓冲间由手术对接车接送,步行者更衣换鞋。接送患者需穿外出衣和外出鞋,避免细菌和尘埃进入手术室。
3.2.3 严格控制人流出入量 手术区沉降菌密度随手术人数增加而上升,严格控制手术参观人数,特殊感染手术谢绝参观,可安排在手术间录像转播教室观摩。手术室工作人员按“手术通知单”上的名单核对登记手术人员和参观人员。每台手术参观人员最多不超过3人次,每天不超过10人次。外来参观手术者,需征得医务部同意后方可进入,且每天不得超过4人次,不得随意走动及串室。谢绝患者家属、无关人员参观。
3.3 层流洁净手术室的维护
3.3.1 严格清洁工作管理
3.3.1.1 浮尘的减少 手术室物品需轻拿轻放,铺无菌台及无菌巾时动作要小幅度,替患者翻身或者摆手术时动作要轻柔、缓慢。严格禁止在手术间抖动衣物、布类,防止微粒飞扬。
3.3.1.2 空气的监测管理 除了院内感染的例行抽查外,对层流洁净手术室的空气每月均需至少检测1次。净化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净化机组开机后,取天花板的4个角及中央共5个点,在距离地面1 m的位置放置5个培养皿,暴露30 min后取出送检。如若发现不合格,立即与院内感染科寻找分析原因,重新净化、监测。
3.3.1.3 环境、物品等的卫生管理 层流洁净手术室的清洁工作必须在净化空调系统运行的状态下采用湿式打扫,减少或避免在地板上推、拉重物、硬物,每天手术前后均应用清水、乙醇或含氯消毒剂等擦拭一次手术间无影灯、手术床、器械车、地面等。每周彻底清扫1次,每月进行卫生大扫除1次。墙面每月用乙醇清洁1次,避免用腐蚀性洗涤剂清洗。使用的清洁工具不宜采用容易掉纤维的材质。各个手术间设定专人负责清洁工作,拖把、抹布等清洁工具至少配备两套以上使用,以保持至少一套干燥,减少或避免污染。设备、物品等进入手术室前均需安装完好、擦拭干净。每周用清水擦洗空调机1次,用消毒剂消毒滤板、送风管道1次。
3.3.2 严格净化系统的保养 护士操作中央面板时要注意操作要领,轻触开关即可,切不可按压甚至敲打,以免造成损坏。由专人定期检测和维护保养空调系统,保障其正常运行。每周定期清洗空气过滤器,由专门的技术人员定期检查更换,以防其本身受到污染。对100级洁净度手术间的过滤器,每月至少清洗1次;对1000级洁净度以上手术间的过滤器,每2周清洗1次。初效、中效过滤器每半年更换1次,高效过滤器每隔一到两年更换1次。天花板回风口要时刻保持畅通,避免物品阻隔,每周对回风口和回风网罩进行1次彻底清洗,以确保尘埃过滤效果,回风口的百叶窗常规处于开启状态。
每月对物体表面、术者手部做细菌监测,检测1次空气灰尘粒子数、温度、湿度,并上报医院感染科及设备科备案。
4 小结
先进的设备是无菌环境的先决条件,而严格的科学管理是实现无菌环境的重要保证[17]。层流洁净系统是为手术室创造洁净环境的一种先进设备,但它并非“万能”的,层流洁净手术室系统能否顺利、有效地运行直接决定着手术室的空气净化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对于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高患者的手术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严格、系统全面、行之有效的层流洁净手术室管理制度对于保障手术室的空气质量至关重要[18]。只有将硬件和软件两者很好地结合,才能达到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为患者谋福利。
加强层流洁净手术室环境的综合管理除了要严格人员培训和规范化管理,还必须强化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只有全面综合的一体化管理才能维持手术环境的洁净,减少空气污染,提高手术质量,改善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利于创造出一个安居乐业、稳定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Z].GB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1995.
[2]刘振声,金鹏,陈增辉,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474-483.
[3]王亚玲,孙静,杨天德,等.层流洁净手术室手术台布距地面高度对空气洁净度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0,39(5):637-638.
[4]李桂芝,田.层流洁净手术室的应用及管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77-80.
[5]谢丽霞.层流洁净手术室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A].中华护理学会第16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北京:中华护理学会,2012:1405-1407.
[6]袁辉霞,张艳芬,刘秋霞,等.层流洁净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控制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5(6):3531-3532.
[7]陈昭斌,张杰,胡佳哲,等.层流洁净手术室手术过程中空气细菌总数变化趋势的探讨[A].中华预防医学会消毒分会换届会议暨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重庆,2012:148-152.
[8]陈昭斌,张杰,胡佳哲,等.层流洁净手术室手术过程中空气细菌总数变化趋势的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8):727-729.
[9]陈璐,杨彬,崔树玉,等.山东省医疗机构层流洁净手术室综合性能监测报告[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0,27(1):51-52.
[10]胡业荣,孙艳霞.洁净手术室护生医院感染知识认知情况调查与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161-163.
[11]何春红.洁净手术室管理在无菌手术延长灭菌效果中的重要性[J].华夏医学,2009,22(6):1163-1164.
[12]郭君,刘晶星.由传统手术室转入洁净手术室所涉人员的岗前培训[J].华北国防医药,2010,22(5):505-507.
[13]耿彩艳,张萍,高清,等.精细化责任制护理管理模式在层流洁净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A].2013年国际护士节护理大会论文集[C],北京:中华护理学会,2013:374.
[14]成昌霞,陈兆杰,周学颖,等.两种手术室空气质量对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4):3360-3361.
[15]陈小娣,冯惠娟,沈郁,等.影响洁净手术室环境质量的原因及改进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7):1409-1410.
[16]王华莉,李建海.层流手术室空气细菌浓度监测的结果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62-64.
[17]耿彩艳,黄燕林,贾巧玲.基层医院层流洁净手术室简易布控法监测可行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4,29(16):39-40.